合理需要(精选9篇)
合理需要 篇1
英语学科新课程理念强调多媒体的使用、情境设计教学以及小组活动教学等。不少英语教师对这些理念认识和理解不够, 简单地认为这样就是教师可以少板书或不板书了。其实, 板书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是教师提炼教学重、难点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合理板书, 让英语课堂彰显更大的魅力呢?
一、在质疑点上板书
英语是一门人文语言学科, 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更强调在实际中的使用。但是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小学教师为教而教, 无论是单词教学还是句型和阅读教学, 反复地带领学生读, 然后让学生单个或分组读, 似乎学生会读了或是读得熟练了, 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机械、枯燥, 时间长了, 学生们就会一味地依赖教师的讲授和领读, 学习再也没有了主动性, 更谈不上质疑和探究学习了。若想改变这一现象, 我们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质疑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的重要内容,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如:学习了表示方位的词in, on之后, 某个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and there are lots of apples on the tree.师: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找出了不同, 但这样还不够。教师进一步追问:Can you have any questions?有学生就开始质疑了:为什么用了不同的词in和on呢?为了解惑, 这位教师采用了图文结合式板书:他画了一棵苹果树, 树上画了些苹果和一只鸟, 在图下方配上了上面提到的句子。同学们一看, 对于in和on的表示方位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
二、在情境点上板书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教师经常会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操练单词与句型对话。教师常常利用体态语、实物、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来创设情境。然而, 体态语创设情境的时空和动作有限, 实物创设情境有时候不好操作, 多媒体创设情境会分散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图片创设情境学生会难理解或内容上太任意, 等等。由于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 使用时, 要根据情况选择。而教师要是能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板书情境方式来授课, 既方便又高效。如操练句型:Where wereon (Sunday afternoon) ?was/were at.某个教师这样板书:首先, 这个教师板书以上英语文字, 然后在后面分别画上一些地点 (图书馆、游泳池、电影院、动物园等图) , 每幅图下画了一些人物简笔画, 分别代表I, he, she, we, they, 图片旁边写上一些日期。教师通过板书, 把重要句型要点练习情境化, 句型的时态、单复数以及地点选择都一目了然, 练习的难度降低, 学生练习起来也简单、方便。
三、在重、难点上板书
小学英语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句型和语法教学层面。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涉及重点句型教学时, 仅仅是让学生互相分角色朗读一下就匆匆了事;在涉及语法教学层面时, 有的教师只是大讲特讲语法的定义和使用的规则, 却忘记了应有的实践操作。换句话说, 教师不是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渐加深对其结构、观念的理解。如何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许多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就不再一一赘述。下面笔者只探讨如何利用板书来突破句型和语法教学的重、难点。在涉及句型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图解式板书让重点句型得到呈现, 让学生能根据图解的内容明白句型的使用语境。如句型:A:Can I use?B:Yes, go ahead.某教师这样板书:画两个人物图, 第一个人物图用手指着一些物品, 口型部位写下提问的句型;第二个人物手势画出代表“行”的姿势, 口型部位出现答应语的英语。这样的板书设计, 能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熟练地掌握句型的用法。又如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某教师通过表格式板书, 第一列出现人称的单、复数, 第二列出现be动词的变换, 第三列出现实义动词的变化形式。无疑, 通过表格式板书, 使得现在进行时这一用法清楚地体现出来, 让难点不再难。学生只要根据表格式上的规则稍加训练, 就能熟练地使用这一语法。
四、在文化点上板书
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式交流, 使学生通过学习, 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但现实是:当今的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多, 而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得甚少, 甚至许多学生一点都不知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失时机地渗透英语文化教学, 让学生知道、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以便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 为英语交流扫除文化上的障碍。英语教师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时, 可以通过对比式板书形式, 向学生进行介绍。如:Mr., Miss, Mrs.三个词汇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中英文对比板书,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英语单词的文化内涵。
总之, 教师的板书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 实现教学目标。应用规范的书写格式、漂亮的图片、精美的表格、生动的符号等来设计板书。合理的板书能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记忆、提高课堂效果, 从而优化教学。
合理需要 篇2
新宇光通信人才网资讯: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在保持举止文雅大方,谈吐谦虚谨慎,态度积极热情。贸然“认”熟人的后续麻烦;谈话时,眼睛 要适时地注意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冷静地保持不卑不亢的风度是有益的。
实事求是,客观陈述
那么如何进入面试官正向预期呢?答案只有一个:实事求是,客观陈述。首先,客观陈述你与某某的人际关系。比如:面试官提到某某时,不要激动地说我和他是哥们儿,应该客观平静地说诸如:我们俩是中学同学、我们曾经同事过等。不做过多赘述,就不至于陷自己于被动境地。
其次,分层客观陈述你与某某的职业关系。如果面试官再继续追问,你可以比较从容应对。比如:你说你们过去是同事,面试官可能有兴趣地追问:你和某某是什么时候的同事?同事了多长时间?你可以很客观地具体陈述,这样面试官多会相信你。
再次,阐述职业关系时要把握住度。如果面试官不问,就不要过多回答。面试官问到什么程度。你答到什么程度。尤其是多个面试官一起面试的时候,不要兴奋不已地绘声绘色地谈起某某没完没了。记住,是你面试,中心是谈你,谈某某也是为了谈你。
面试时,首要的是取得面试官的信任,即进入面试官的正向期望。所以,当你不能判断面试官问话的目的时,更要以不变应万变——实事求是,客观陈述。谨慎评价,剥离情感
面试过程中如果聊到的某某,与你确实很熟,尤其是你过去的同事、直接的下级或上级,或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平级,面试官让你评价,你该怎么回答? 这时,无论你对某某多熟,感情多好或多坏,都应当冷静,去掉感情因素,客观评价。什么叫客观评价呢?就是要评价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特点、能力特点、管理风格特点等,而不夹杂个人的任何情感要素。千万不要加上对某某个人的主观评价,如:道德评价、人格评价、职业操守评价,对某某带个人好恶而夸张地贬损、赞美都不合适。还是那句话,因为你不知道某某目前的全部现状,不知道面试官对此人的主观看法,如果你和面试官的看法不一致,你的面试结果就大打折扣。即使你的评价暗合面试官的看法,如果你用词过于夸张,也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印象,认为你浮夸、不实。所以正确的方法就是客观评价,这样进退自如,而且这也是惟一正确的评价方法。
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学生的合理想象 篇3
一、合理想象的边界浅述
何为合理想象?可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所理解的合理想象,是指具有一定年龄(心理)阶段特征的想象。对于高中作文而言,合理的想象肯定不是指将小孩子的脸形容成红朴朴的苹果,也不是将自己的同学想象成穿越到古代某个朝代的风花雪月的一些事情。因为这不符合高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也不符合高中作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放飞想象应当是需要边界的,天马行空与胡思乱想看起来泾渭分明,但到了具体的某个事例当中是难以区分的,是需要理性界定的。
在一个作文教学的论文当中笔者看到这样的一个实例:某教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寻找到了一个作文教学的契机,即在诗歌《相信未来》的教学中,利用诗歌中的两句话“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引导学生去思考朗读此诗时,原诗中的“手指(掌)”是读成“手指(掌)”,还是读成“手/指(掌)”。笔者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叫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看起来是语文工具性的问题,实际上演变成了人文性的问题,变成了引导学生领略诗之意境,发挥读诗想象力的教学过程。此时,作文教学不纯粹是作文的教学,而是融合在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也不纯粹是作文技术的教学,而是将诗的意境作为想象力培养的契机。笔者以为,这样的作文教学过程,较好地把握了想象力的边界,就让学生围绕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从而去判断原诗如何断句。再仔细分析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恰恰又是对想象力边界的准确把握。
在作文教学中把握想象力的边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高中作文教学不能让学生作文无病呻吟,不能让学生作文中堆砌毫无内涵的胡思乱想。
二、合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高中作文教学中,合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而在想象力方面表现得有些参差不齐,高中作文教学之难,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借助一个经典的判断“在游泳的过程中学会游泳”,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只可能在想象的过程中得到最佳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可以存在两种思路:一是专题的想象力培养;二是将想象力培养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这里笔者想着重阐述的是,在这两种思路当中,如何有效地给想象力培养划出一条合理的界线。
先说想象力的专题训练。笔者曾经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去感受李白诗中的想象元素,这是一个学生具有丰富认知基础的事情,笔者的努力方向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取出其中的想象因素,并内化为一种作文的思路,从而为自己在作文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奠定基础。实际教学中,不出笔者的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李白想象力的认知就停留在其夸张的语句上,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写实元素,如桃花潭的客观存在,庐山瀑布的日夜下流等;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去写意,是李白夸张诗句背后的心理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的“写意”最好能够理解为“写出诗意”,“意”是想像的代名词,“写”是想象的外在行为。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在现代文的写作当中,想象其实就是对客观事实进行详细观察之后去进行合理的发散或夸张。譬如有学生在对“深入灵魂的热爱”进行想象的时候就写出这样的话:桌上笔筒里的一支中秃的毛笔刻画着十三个年轮……五岁时跟着父亲写毛笔字,毛笔上的毛疏了,父亲的头发也疏了……基于写字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我感觉到父亲给我的不仅是生命,还有深深的中华文化魂……。这样的描述中,有想象且合理,有感性亦有理性,可以说是一则好文。
再说想象力的隐性培养。其隐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教《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文时,其实都有想象力培养的因素:基于基因组计划而想象未来的医疗技术;基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伤结局而续写二人身后的传奇,这些想象都是基于文本而不逾合理界限。可以说,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力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三、合理想象支撑的作文
教学经验证实:待学生有了合理想象的能力之后,在其它写作能力具备之时,学生的作文就会有一个突飞猛进。就本文的阐述而言,仍然需要强调的就是以合理想象去支撑所作之文。
如文首所说,合理想象是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高中阶段的学生以理性思考奠定人生基础,因此过于侧重稚趣及超越时空的想象均不适合在高中阶段进行强调。合理想象支撑的作文能够达到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创作需要,也适合作为高中学生写作能力评判的依据。合理想象支撑的作文仍然强调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强调思维的翅膀带动的是对实际生活进行体验的血肉之躯。
合理想象更符合高中作文教学的需要,作为合理范围内的想象是允许存在的,也是应在作文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的。
舆论监督需要合理的隐性采访 篇4
关键词:隐性采访,舆论监督,策划新闻,角色,人文精神
一、隐性采访
1. 隐性采访的定义、条件及特征
在《新闻学大辞典》里,隐性采访俗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经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隐性采访不同于显性采访,虽很重要,但也是目前新闻界最受争议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使用时必须慎重。它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记者隐去了记者身份而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记者隐去了记者的身份”是一种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和一些记者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或者目前新闻界议论较多的体验式采访有所不同。其二,采访是在被采访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隐性采访能否顺利完成与能否做到让“被采访者未知”密切相关,也是体现记者业务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其三,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
从新闻采访主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及采访的具体途径来看,新闻采访除隐性采访和体验式采访外,还有一些特殊方式,如电话采访、互联网上采访等等,怎样区别呢?那就要从隐性采访的特征入手:第一,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而其它采访不具备此种特征。第二,事实周详。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新闻事实比较周详,舆论监督的力度也比较大。第三,关注面广。新闻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谓神通广大,但这种神通广大恰恰是全民参与的结果,社会方方面面的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从而使记者更多地了解社会情况。第四,隐瞒身份、隐藏目的、隐蔽手段。隐性采访的特征,为新闻媒体在新闻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
2. 隐性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正确使用
隐性采访迄今还是一种不规范的采访,因为它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但却是舆论监督的得力助手,以致许多人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滥用这种手段。因此,隐性采访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与无休无止的道德争论相生相伴。由于它采取了与人们公认的一些道德理念、道德原则相冲突的特殊采访手段,因此会受到一些道德谴责。但是,隐性采访对整个社会及新闻事业的发展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所以其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质疑的。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隐性采访所面临的道德困惑,应当有条件、有原则、有规范地使用隐性采访,使权利合法化、道德化、规范化。
隐性采访虽没有新闻法予以界定,但是从宪法及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仍可得出相应的规范规定。如:新闻隐性采访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为前提;采访不能跨越法律禁区;采访不能跨越社会公德的禁区。适用隐性采访的几种情形包括:深入了解某些社会人群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披露行业不正之风,不法分子违法行径等;涉及有争议问题的报道;采访先进典型事迹和正面人物,有时候也可以运用隐性采访。
二、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只要是媒体,它都要通过采访报道来实现舆论监督。隐性采访,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说到底它是一种采访方式,它的职责也是舆论监督。
1. 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运用新闻媒介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众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运用舆论的力量对偏离和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新闻批评,促使他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是人民行使其权利的重要途径,舆论监督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
2.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存问题
(1)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缺少法律保障。记者生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75.4%的记者在采访中曾遭受辱骂、诋毁,42.2%的人因舆论监督报道遭遇过打击。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饱受群众批评的“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现象,不能独立地揭露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的现象,披露社会问题时受到种种限制遮遮掩掩的现象,面对腐败行为少有作为的现象,导致群众对舆论监督满意度的下降。
(2) 官僚主义、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阻挠采访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惩处,并使舆论监督变成了监督舆论。打击、迫害和陷害实施舆论监督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行为得不到法律制裁;公民的名誉权、人格权被滥用监督权利的媒体和记者所侵犯,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3)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影响正常的舆论监督。比如: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重大煤矿透水事故,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上演了一起骇人听闻的隐瞒事实真相的惨剧。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造成37名矿工遇难。黑心的矿主为瞒报事故抛尸荒野,焚尸灭迹。而繁峙县政府作出的调查结论竟然是“两死四伤,34人安全撤离”。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数千名学生因饮用了“学生豆奶”而集体中毒的案件,直到新闻媒体披露,才在事故发生二十多天后进入公众。在中央政府严令调查和全国媒体的围追堵截下,市政府不得不于4月9日对外宣布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名学生出现了腹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事故披露后,舆论哗然。人民有权监督干部和公仆,公仆也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义务,而目前我国人民监督的难度正在加大。目前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不明法、无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使他们的权利意识正在悄悄地被淡化。在官官相佑、金钱作弊的现行社会状态下,他们成为法制建设下的“弱势群体”。如何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目前,世界上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媒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真正有良知的媒体,不仅可以将人民的疾苦公之于众,更应该揭露中国“官制”腐败的一面。通过倡导、批评,使人们对此警觉、重视起来,以此来保护人民大众。这就是“舆论监督”,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应担负的社会责任———监督政府事务,更监督为“官”者。
(3) 隐性采访是有效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舆论监督的困难不是我们放弃它的理由,社会的文明和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需要舆论监督,怎么办?隐性采访无疑是突破困境的有效武器。
(1) 隐性采访可令被采访监督对象处于“不设防”境地,从而有效地突破“新闻封锁”。人民监督难、舆论监督也难,我国的舆论监督现状并不是一个“官官相佑”所概括得了的,有人曾将此概括为“三关”:人情关、领导关、纠缠关。
(2) 隐性采访可以比较容易地采获到鲜活的、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提高了舆论监督的说服力。
(3) 隐性采访的开展可以使舆论监督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舆论监督类新闻的内容丰富多彩,往往受到受众的欢迎,也让舆论监督类节目有了不断持续下去的基础。
4. 隐性采访对舆论监督的意义
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干预的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对于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那些平权主体之间平等的民商事关系,新闻媒体不宜过多干预。但是如果他们的行为涉及到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公共秩序和社会习俗时,媒体就会扮演为相对弱势群体撑腰的角色,进行舆论监督,或者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本质上说,隐性采访是媒体为了监督违反社会公益的人或事件而不得已采用的手段,它反映着社会的,同时还有媒体的良心。隐性采访不单单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延伸。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一个现代人都曾接受过新闻记者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新闻信息。“面对采访者摇摇晃晃的镜头,欲说还羞的问话,还有被采访者无所顾及的言行及不可告人的勾当,正为会议新闻四平八稳的八股格式折磨得昏昏欲睡的观众,立即打起精神,紧张地关注起事件的进展。这就是隐性采访的魅力。”就连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大写真》这样一些名闻遐迩的栏目,也主要是借助隐性采访的吸引力而长盛不衰的。因为隐性采访采获的新闻比较独特,往往具有独家新闻的特征,而独家新闻则是锁定一部分铁杆受众的良好手段。隐性采访的特征,为新闻媒体在新闻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纵观中西方新闻事业的基本进程,隐性采访始终在其发展主线中占据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因此,关注隐性采访,研究隐性采访,实践隐性采访,这对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特殊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魏永征.偷录应当慎重[J].新闻三昧, 2000, (2) .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合理需要 篇5
据了解,在对江苏省近年来供应商质疑和投诉情况的一次调查统计中发现:从2006年至2010年4月,该中心在所遇到的质疑案件中,有68.49%的质疑源自未中标供应商与中标供应商间的恩怨,只有1.37%的质疑是源于采购程序不规范。这个数据表明供应商质疑案例中,并不是所有的质疑案例都是合情合理,很大程度上,不服理的供应商会采取胡搅蛮缠的手法。这种无效的质疑过多,势必会损害采购机构的整体形象,影响正常采购秩序,违反法律赋予供应商权利的宗旨。
评审专家和采购标准容易引起质疑
采访过程中,《经济》记者了解到。在集采机构依法执行采购程序的情况下,评审专家和采购标准是容易引起供应商质疑的两个客观因素。一方面评审专家不能够完全客观评选,责权不对等。政府采购的各项法律给予了评审专家评审权和自由裁量权,可以说评审专家掌握着政府采购评审过程的生死大权,评审结果也关系着政府采购的成败,更决定着政府采购是否公平、公正、公开。在评标过程中,评审专家都是由专家库随机抽选,评审专家在不熟悉的领域不能发挥真正的实力,无法保证参与评标的评审团都是由一流专家组成。而且很多专家会根据产品品牌形象带有主观倾向意识,酌情打分。这就导致评标专家权力大、责任小,出现问题仍需采购部门承担。
另一方面政府采购缺乏制约采购人的采购标准。有些采购人提出产品具体参数时,一味地追求高价格、高配置的产品。从一些采购单位的工作性质来看,普通配置的商品完全可以胜任日常工作,那些高配置的某些高级功能在工作中也许根本用不上。这无形中就导致了资产的流失,长期下去,会有更多的资产流失。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与采购单位的工作性质规定相符合的采购标准。
供应商质疑必须合理合法
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容易引起供应商质疑,但是主观上供应商质疑也必须合理合法。在对待供应商质疑的问题上,社会舆论不能太过主观,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供应商质疑问题。在很多供应商质疑案例中,社会舆论过多地倾向于提出质疑的供应商,并没有深入了解供应商没有中标的根本原因。就拿炒得沸沸扬扬的格力事件而言,当格力空调以1707万元的投标报价输给了比他多400多万元的公司的消息被公布后,社会舆论就以“政府采购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传播开来。但真正深入了解才知道,格力被废标的原因是由于投标文件并未响应招标文件带星号标记的内容,并且中标公司与格力的价格差是在售后服务上,格力3年的售后服务只报了4万元。4万元的售后能和400万元的售后相比吗?由此可见,供应商在受到利益损害时应该采取维权意识,但这也是要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格力的质疑只能说合理但不合法。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 篇6
例如, 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如下演示:1.在屏幕上先显示一个亮点, 接着从亮点向左射出一束光线,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射线是如何形成的, 并能总结出射线的特征。2.在射线上用不同颜色显示出另一个亮点, 并告诉学生两亮点及其中间的部分叫线段, 学生也能很快地掌握线段的特征。3.将第一个亮点向右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4.将两点再向两端继续延伸, 让学生明白直线无限长, 不可度量。
二、应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发现不变的数学规律, 突破教学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 教学“不论三角形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方向等如何变化,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不论四边形如何变化, 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序连接成的图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两个结论时, 可用多媒体在几何画板中绘制好图形, 用鼠标选定目标进行拖动或移动, 让图形动起来。在运动中保持以下两点:中点保持不变, 平行关系也保持不变, 让学生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
三、应用多媒体展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增加课堂容量
例如, 在探究问题: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 直线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E、F, 试探究OE与O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图形呈现出来, 把平行四边形ABCD及其对角线设置为同一颜色, 而直线EF可以变为蓝色, 点E、F设为红色, 便于学生观察并审题。学生弄清楚上述问题后, 对该问题进行如下变化:在上述问题中, 若直线EF与边DA、BC的延长线交于点E、F, 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试说明理由。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此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观察直线EF绕点O旋转的情境, 同时提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此时再与两边延长线相交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这样, 既增加了课堂容量, 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简化教学环节,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经常要绘制图形、解题板书、演示操作等, 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而且有些图形演示操作并不直观明显。多媒体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讲,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特别是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功能和输入、输出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很容易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及时灵活地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修改和调整。这样, 教学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便于对学生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便于教师的教学,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合理需要 篇7
A校是一所有36个教学班的小学,本来操场面积就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生均标准,新上任的领导为了美化环境,又在操场的东侧修建了一个漂亮的花园。为防止小学生践踏花草,花园竟用钢筋栅栏围起来,每个钢筋头上都焊有好似兵器的长矛。
B校三年级一语文老师热情洋溢地给学生上课,坐在教室后面的几名学生却站着听讲。原来站着听课是因为孩子个子矮,坐着看不到教师黑板上的板书。我问学生是否将此事告诉过班主任,学生回答:“老师说学校的桌凳高低是统一的,他也没办法”。
C校冬天的一个清晨,全校师生在操场上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台上领导身着羽绒服,激情洋溢地讲演,台下学生个个身着单薄的校服瑟瑟发抖。
活动场地是落实阳光体育的前提和保证。A校本来活动场地就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还以美化校园环境为由,压缩学生的活动空间,无异于搞形象工程。至于在围花园的钢筋上焊有锋利的矛,更是把学生的安全抛在脑后。B校配置整体划一的桌凳,明显没有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国家教体艺[2008]5号)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室内在座学生应每人一席,每间教室内至少应设有2种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解决教室后面学生看不见板书的问题很简单,可以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前几排,也可以将凳子腿加长。只要有爱心,办法总是有的。但班主任却长期对站着听课的学生熟视无睹,不能不说是一种爱心的缺失和职业道德的丧失。C校要求学生升国旗时统一穿校服没有错,问题在于该校升国旗时学生穿着单薄的校服(该校学生没有冬季穿的校服),我们的老师未免太缺乏爱心了,如果台下的学生中有自己的孩子,我们还会熟视无睹吗?
言行不一是教育的大忌。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存、安全、尊重、认知、求美、发展”等合理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由此可见,一所学校是否对小学生实施了人性化管理,关键看这所学校的管理措施是否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实际出发,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一切管理措施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人的心灵,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获得了成功。”教育伟大,应源自于教育者那份厚重的责任心;教育伟大,是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校能否像教育家魏书生那样把学生当成“主人”,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自觉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当我们时刻想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关乎学生的价值追求与人生道路、关乎学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时,我们就会在乎学生的幸福感,在乎学生的未来,在乎我们的每一种言行对学生的伤害。
合理需要 篇8
5- 6 岁是幼儿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喜欢探索, 喜欢学习, 其发展有着逐步成熟的轨迹, 除自然成熟因素外, 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对这一世界性教育热点的关注, 怎样利用教育和环境这两大重要因素, 有效地满足育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呢?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我班进行了5—6 岁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尝试。努力探究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区域环境, 对大班幼儿身心、认知、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具有积极有益的推进作用。
二、区域活动在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项安排
1.活动时间的安排
基于活动区域能满足大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及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 我们制定了具有大班特色的一日活动安排。其主要目的是调整区域活动与大班一日活动时间的比例关系。我们尽量做到大部分教学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 大幅度地增加大班区域活动的时间。每天具体活动时间安排在来园、晨间活动和下午户外活动以后至离园这两大块时间, 当然中间还有教学活动中穿插的区域活动时间、餐后等小时间、自由活动时间等。
2.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思考
在物质环境方面, 除了体现区域环境的美感、安全性、适宜性、开放性等基本原则, 还要力求在大环境上体现探索性、多功能性等独具匠心之处, 如:在空间上打破活动室场地整齐、划一的格局, 体现玲珑、小块、实用、有层次的感觉;在视觉上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事物;在功能上, 采用一物多用的思路, 如:床铺与活动场地合用、玩具架兼区域划块等。在精神环境方面, 教师尽力营造一种亲密、温馨的人际交往环境。如:蹲下来轻轻地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抱抱儿童, 说一声“:你来啦!“”我喜欢你!”等表达感情的话, 与儿童彼此建立起一种思念、依恋的感情。
3.区域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思考
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 从身体、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考虑, 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 如:
大青虫赛跑:幼儿相互抱成一条大青虫的样子, 随着音乐的节奏, 摇摆起身体, 一起合作往前爬行, 来达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目的及幼儿间相互合作的目的。
美丽的城堡:幼儿将各种漂亮的盒子、瓶子、插塑、桌椅或罐子相互进行连接、延长或堆高等, 用来发展其空间知觉、手眼协调力、手臂力量以及平衡感觉等多种能力。
我会说:就是在语言区的墙壁上挂上各种画, 让幼儿一起看看说说, 并表演角色游戏及对话的练习, 满足幼儿看、想、说的欲望, 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及看图说话能力。
小小音乐家:幼儿听音乐, 按照音乐节奏进行表演练习。幼儿之间互相打扮、搭配服饰, 能大胆使用老师提供的帽子、头饰、花朵等饰物, 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和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 培养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激发活泼、愉快的情绪。
二、活动中的观察与分析
我们在每次活动中都进行观察,
案例 (一) :
案例 (二) :
这一阶段基本动作发展已经成熟, 会跑、跳、钻、爬, 活动范围扩大, 活动积极性增高, 会各种动作, 例如:手的动作方面, 会扔、拿、拉、举等, 动作稳定、协调;精细动作如:涂、撕、捏等也已发展完全。注意力已经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且注意力较集中能制作自己想做的物体。教师的干预对孩子们的行为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三、效果与思考
本班幼儿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
1. 语言表达:够用较完整的句子与同伴交流且口齿清楚、表达清晰。因此教师应经常引导孩子用优美的语言说话, 多讲故事, 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为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遵守活动秩序: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活动来帮助他们熟悉环境, 儿童的秩序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当孩子在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 智能也逐步建构。
3. 感观意识萌发:幼儿能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
4. 身体动作发展:大班幼儿其身体各方面基本发育完全, 动作协调能力也趋于成熟, 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 其手眼协调细微动作的教育, 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也能帮忙智力的发展。
5. 社会规范方面: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 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行的事, 不怕困难, 有初步的责任感,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合理需要 篇9
一、研究和把握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前提
需要, 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 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 也是个体积极性的力量源泉。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的五个层次理论:一是生理需求指个人的生存的基本需求, 如吃、喝、住;二是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 如有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三是社交需要, 人是社会一员, 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 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四是尊重需求, 包括要求疏导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五是自我实现需求, 指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 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有意义。可见人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种需求就会出现, 而每一种需求都具有鲜明的激励作用。
人在不同的程度上会产生自己所想要实现的超越现实但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 这种需要对人的激发作用很大, 它能引起人的思想动机, 而思想动机又决定了人的行为, 即动机是行为的内在根据, 行为是需要和动机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愿望, 他的每一个想法, 每一句话, 每一个行为都是以此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就是通过诱导和激励使人们的某种需要被心理机制内化为思想动机, 使人们产生为满足这个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向往, 并按照这个思想动机采取行为。也就是说, 人的这种行为不是固有的, 它是人的认识或认知受外部的推动力和引导, 经过个体内部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产生自身的动机, 从而在思想和理想中形成一个稳定的、积极的行为准备过程。在这种行为准备形成的过程中激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激发人的行为的积极性, 就要研究和把握人的需要。心理学表明, 人的情绪指数与需要满足值成正比。人的合理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充满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热情。思想政治工作中这种满足人的需要的激励机制, 其实质就是通过对动机的强化, 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改进行为状态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引起行为, 行为指向一定目标。而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以产生指向目标的行为的一种方式。由于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激励的多样性, 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激励方式, 则有赖于思想工作者对需要、目标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对需要、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根据不同的需要, 设置不同的目标,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最终实现既定目标。激励方式伴随激励实践的发展正在不断创新, 但都不外乎物质与精神激励两种:
(一) 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即注重用物质刺激形式作为手段, 鼓励人们积极开展工作。具体表现为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正当的物质利益是人之本性, 我们应当将物质激励放在一个极其重要和正确的位置上。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 金钱和激励之间的关系成淡化趋势, 然而, 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因。人们必须先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 才能有更高的追求, 所以物质激励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 精神激励
精神需要是人不可缺少的高层次需要, 它主要包括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关怀的需要和成就与发展的需要等内容。精神激励就是满足人的这些需要, 注重用精神因素鼓励人们从事工作, 方式是突出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精神激励可分为以下几种:
1.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为满足人的成就与发展的高层次需要而做出的激励机制。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事, 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也就是个人在事业、前途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与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启动人们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 引发人的快感, 振奋人的精神。伟大的目标会激发伟大的动力, 设计适当的目标, 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 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目标能对人们起激励作用, 目标的价值越大, 社会意义越大, 就越能激励人心。经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 人们就越有奔头, 目标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强。
2. 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是个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 是满足人的自尊的需要, 激励人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主要方式有晋升、嘉奖、授予先进等。职位激励是荣誉激励的一种, 它是对工作业绩的肯定, 也是满足人的施展才华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主要形式有提前晋升、晋升一级或两级、委以重任去行使更大的权力任务等。另外, 人们都有归属心理, 希望得到组织特别是领导的肯定和赏识。当一个人做出成绩时, 总是想得到领导恰当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领导者要对部下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对于部下的过失给予帮助, 以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这将就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3. 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是满足被激励者正确的求知欲的需要, 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他们的求知行为。可通过业务培训, 鼓励继续深造等方式进行。从满足人心理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出发, 通过激励机制, 使人的本质和特性得到发展, 使人的认识能力、价值心理和理性觉悟得到充实和提高。人的一切价值思维、判断和选择的层次、次序、风格和形式等都是以他知识所能达到的程度为依据的。人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他的价值心理结构, 影响到他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本质和价值实现的认识。所以, 给人们提供有利条件, 满足人们对事业和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渴求的需要, 让其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 是具有较高的激励价值的。
4. 感情激励
感情激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联络人的感情为基础的激励。方式有沟通思想、排忧解难、批评帮助等。人是有感情的, 只有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 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感情关系虽是无形的, 但与有形的物质关系相比, 能产生更为深刻, 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工作对象的感情, 与他们热情相处, 诚恳相待, 从被激励者的实际需要出发, 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 工作中的困难, 生活中的疾苦,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与工作对象沟通思想,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才能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 唤起工作对象的热情, 使其振奋精神, 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和昂奋的力量。
实践证明, 突出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 比突出物质、金钱更具有无形的威力, 精神激励使人的积极性获得持续的高涨。但是精神激励一定要和物质激励相辅相形成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需要。所以, 各种激励形式, 各有适用范围, 有时还会有交叉, 其效能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思想工作者必须了解对象的现实需求, 并针对这些需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以实现激励效果的最优化。
三、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运行中要注重防止激励偏差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需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要注意防止在实施激励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激励偏差。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地运用激励, 关系着能否调动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积极性, 进而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因此, 防止或纠正激励偏差, 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 满足人的需要, 要注重需要的合理性。激发人的积极性并不是满足其一切需要, 而是要满足合理需要。当人们的需要是合理的、正当的, 与目标相一致的, 在现有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 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从而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有利于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 注重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对人们的需要进行调节和引导, 从而把握人的思想形式、发展和变化规律, 防止消极、逆反等偏差产生。一方面, 对那些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与目标相背离的需要, 如享乐主义、绝对民主、绝对平均主义等, 必须加以抑制, 加以调节, 坚决反对, 否则只会使某些人的消极落后情绪和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 影响工作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对那些虽是正当的、健康的, 但与现实发生矛盾的需要, 应当加以积极引导,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可能之间的矛盾, 从实际出发, 合理地选择自己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用其他需要来补偿, 以实现需要心理的平衡, 防止因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 向消极方面转移需要。
再次, 把握需求层次, 激励人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思想工作者还要引导人们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上, 努力完善需要的层次和内容, 激励和强化高层次需要。要使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思考人生, 自觉地加强思想和政治修养, 培养正确的思想动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事业上, 为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
此外, 值得指出的是, 加强对政工人员的激励, 是防止激励偏差,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具有实现自我发展价值的需要, 因此, 激励机制的实施, 应首先从满足政工人员的这种需要入手, 通过可操作的导向性机制, 激发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上级领导和组织尊重、信任、关怀、支持政工人员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一, 从政治上给予激励。应该相信广大政工人员是爱国爱党、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心于党的事业和热衷于本职工作的, 因此在政治上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对政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努力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成就需要给予充分肯定, 充分发挥和挖掘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 从思想上给予激励。各级领导要做政工人员的知心朋友, 经常和他们交流思想, 及时地向他们反馈具有指导性的评价信息, 及时调整和完善他们的工作, 使他们追求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 从生活上给予激励。广大政工人员结构复杂, 情况各异, 从事着繁杂的工作。各级领导应该满足政工人员的切身需要,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支持, 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 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第四, 从工作上给予激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实践活动,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应该注意改善广大政工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爱护和鼓励他们的独创和进取精神, 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自我评价, 分析自身的优劣利弊, 确立自己事业发展和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