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对策

2024-10-16

合理对策(精选12篇)

合理对策 篇1

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一直一来是人类社会对药物治疗的理想与追求。实际上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问题相当严重, 要想推行合理用药, 必须对不合理用药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究其不合理的因素, 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法, 杜绝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1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1]

1.1 选用药物不当

患者存在用药适应证, 但选用药物不对症, 或者对特殊患者违反用药禁忌, 如喹诺酮类药物用于孕妇及儿童时, 可能影响儿童及胎儿的骨骼生长发育, 造成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上选用药物不当以抗生素最为严重, 如肿瘤患者术前无热、血象不高等临床表现, 但仍使用抗生素。

1.2 用药过量

认为药物的用量越大服用的时间越长作用越强, 如鱼肝油用量过大或时间越长可导致患者厌食, 或轻病重用等。

1.3 用药不足

肥胖患者给予常用剂量及成人服用儿童剂量, 或病情好转就立即停药。

1.4 给药途经不当

未选用最佳的给药途经, 给药途经不同可发挥截然不同的疗效, 如硫酸镁口服给药有泻下的作用, 注射给药有镇静解痉作用, 而外用湿敷则可局部消肿。

1.5 服用时间不当

药物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效的发挥。如红霉素糖衣片, 饭前服用会刺激胃黏膜并易被胃酸破坏, 但红霉素肠溶胶囊饭前服用不会刺激胃黏膜, 并且不易被胃酸破坏, 更容易被吸收, 故红霉素胶囊饭前服用, 糖衣片宜饭后服用。

1.6 重复用药

合用药过敏, 同时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悉,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同类药物重复使用。

1.7 乱用贵重药品

盲目地自行购药或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乱用贵重药品。

1.8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包括不适当合并用药及配伍不合理。如头孢西丁与替硝唑联用抗菌谱重叠, 替硝唑没有使用必要。盐酸雷尼替丁与吗丁啉合用, 可降低盐酸雷尼替丁的生物利用度。

总之, 人为造成非安全用药、经济上不当的用药都是不合理用药。

2 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2]

2.1 医师因素

医师在临床上能否合理用药起着关键作用, 是能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决策者。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 医术及治疗水平不高:由于医师治疗水平不足, 单凭经验, 导致诊断错误, 忽视患者用药禁忌。 (2) 缺乏药物理论知识:由于医师对药物理论知识匮乏, 影响了药物的合理使用。其主要因为不了解制剂的成分、含量、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配伍禁忌等, 其本意在增加疗效, 却因重复用药或配伍不当造成不合理用药。 (3) 责任心不强:在开处方或下达医嘱时写错患者的相关信息, 未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或未了解患者生理方面情况, 给患者使用禁忌药, 以及放弃药物治疗决策。 (4) 临床用药监控不力:对一些治疗指数较窄药物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等, 长期使用容易积蓄中毒药物未及时进行撤换;对于使用不当, 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类药物, 未做药敏试验或及时更换。 (6) 忽视老人、儿童两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生理功能下降, 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降低。而儿童因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 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解毒功能较差, 对药物的耐受差, 易导致用药不当。 (6) 医德医风不正:由于某些医师受经济利益驱动, 不顾职业道德, 用药失去合理性, 不选用最合理、经济的药物, 而出现大处方、贵药或乱用药品。

2.2 药师因素

(1) 执行处方时调配错误或只知道照方发药, 不能严把处方质量关。 (2) 未向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接受的专业培训不够, 信息闭塞, 经常不去临床科室, 缺乏与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与信息交流。

2.3 护士因素

临床不合理用药与护士也有一定的责任, 其主要表现在: (1) 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较低, 知识更新较慢, 有时进行不合理的给药操作, 如剂量不准确, 用法用量不合理, 选用溶媒不当, 没有按照规定的疗程给药等。 (2) 临床上发现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未及时报告。

2.4 患者因素

患者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为:未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方法服用, 或服药1 d~2 d未见成效, 便私自停药换药。有些患者急于求成, 稍有不适便使用药品, 盲目听从他人和媒体宣传等。客观因素:如文化程度高低, 年龄的大小, 经济收入, 体质因素等。

2.5 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的药品管理秩序较为混乱, 药品的分类管理及特殊药品的管理等重要药品管理制度不能得到严格遵守, 假冒伪劣的药品屡禁不止, 以及药品经销方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在营销过程、促销活动、广告宣传中故意对医师、药师和患者进行误导, 造成不合理用药。

2.3 药物因素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面性, 既有治疗作用, 又有不良反应。无论是治疗还是不良反应, 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因其病情不同对药物作用敏感性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3 促进合理用药的对策[3]

3.1

组织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 树立正确的用药观介绍药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怎样预防不良反应等常识, 教育患者有病找医生, 严格遵守医嘱和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改变服药时间, 不自行滥用药物。同时普及抗菌药物与使用知识, 使公众了解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严重危害性。

3.2 医生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及加强责任心,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作为医生首先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 详细检查, 必要的实验室资料,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对病情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同时, 对医生进行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 加强医生对药物知识的全面了解,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力求临床用药合理, 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3.3 充分发挥医师的作用

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应发挥专业作用, 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要准确调配和发放药品, 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工作, 讲解服药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 特别是对特殊患者, 如老人、儿童、围生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给予重点指导。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充实自己, 从而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宝贵的意见。

3.4 建立建全合理用药制度

医院应建立建全用药制度, 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临床用药基本原则为指导,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保证患者承担最小的风险而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保中.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2006, 22 (23) :3481-3482.

[2]杨霞.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杂志, 2008, 4 (1) :43-44.

[3]魏水易, 储文功, 舒丽芯.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 2 (3) :182-186.

合理对策 篇2

东北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阐述了东北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就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出了对策措施.

作 者:刘莹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 刊 名:发展研究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合理流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7

幼儿园教师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价值观、所处的社会环境等都有重要关联。对教师流动状况做出整体把握与比较研究是与当前社会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教师流动的相关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本文对幼儿园教师流动这个现实问题做出分析,以便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不论是教育发展较好或落后地区,还是公办幼儿园或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问题都较为严重,在一定意义上不利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要降低幼儿教师的流动性为,需要缓解政府、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冲突。

一,政府方面

政府加大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身份的专业重视,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付保障,确保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地方性相关单位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专业发展。

在制度上明确教师身份的专业性。首先,法律上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可以改善外界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知,也能够为幼儿教师自我职业身份认可、发展与构建提供明确的参考模板。其次,适度提高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这样可以确保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社会对幼儿教师资格的专业认可,又能够提高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改善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看法,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最后,这几年政府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受到极大关注,通过考试审核获得法定职业身份,这也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性的有效途径。

增加幼儿教师的入编机会。对于幼儿教师,入编意味着保障与认可,这可以极大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规范幼儿教师入编制度的同时,也确保了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也是绝大多数幼儿教师的个人意愿,增加教师的入编机会,能够在一定意义上缓解社会认可和教师自我认识上的矛盾,有效降低教师流动性。同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教师要有均等的入编机会,以便缩小民办、公办幼儿园的教师流动性差异,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关部门与单位务必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切实从教师实际出发,保证工资水平与工作特点、工作付出相符合,避免矛盾产生,增加幼儿教师职业身份认可度,提高教师稳定性。

此外,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加大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投入,同时帮助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完善幼儿教师的培训体系。

二,幼儿园方面

幼兒园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与幼儿教师行为发生的主要地点,为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幼儿园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结合幼儿教师的具体实际帮助他们加深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个人规划,让教师们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

严格幼儿园教师招聘制度,确保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一方面提高招聘标准,丰富招聘形式与内容,适时调整招聘范围,另一方面要将招聘制度规范化,拒绝不合理招聘,确保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规范幼儿园工作的分配制度,优化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让幼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专业发展。还要明确幼儿园工作环境的创设制度。由于地域不同,各地各园幼儿园管理者对于工作环境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同。工作环境是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基本保证之一。

完善评价奖励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发展方向。幼儿园评价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引导幼儿教师努力发展的方向。幼儿园奖励那些努力专研、注重自我专业发展的幼儿教师们,就有利于在幼儿园内形成积极学习、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氛围,提高全园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公平幼儿教师培养制度,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热情。幼儿园管理者能够制定合理公平的制度,让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有更高的发展,同时能够给所有教师提供发展机遇。流动幼师多集中在无编制教师与青年教师中,这就要求幼儿园给予他们更多舞台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职业前景与树立个人发展规划,将他们作为幼儿园长期发展的重要教师储备力量,重点培养。

此外,均衡幼儿教师待遇,降低幼儿教师负面情绪,引导幼儿教师职业专业性认识,帮助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促进幼儿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要对策。

三,幼儿教师自身

外界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的认识之间的冲突、外界认识与幼儿教师自我认识之间的冲突以及幼儿教师自我认识的模糊是幼儿教师流动行为的主要推动力。提高幼儿教师社会认可、规范幼儿教师职业身份的专业性要求主要是从外界降低了影响幼儿教师流动的可能性。明确幼儿教师自我职业身份认识则是从个体内部减少流动的意愿。只有幼儿教师个体对职业身份有了明确科学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不同方面质疑的信心和能力,才能在专业发展方面走的更远。

幼儿教师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文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有着充分认知,这是学前教育中能够灵活处理各类问题的关键,如此可以增加幼儿教师们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自信心,还能够明确教师们对幼教的职业专业性认知,以便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专业素质。

干一行爱一行。大多数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还没有明确认识,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仅仅将其看做谋生手段,而不是喜爱这个行业而进一步的认真钻研。有一大部分幼儿教师还没有对自身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情感上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些积极充分的热爱,有热爱才有动力,有前进的方向,这也有助于教师们树立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

此外,要让家长、社会等对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专业化有着充分认知,这需要政府等相关社会单位的必要宣传。通过各类专业性讲座、亲子活动的开展,帮助家长增加对幼儿教师专业工作的了解,以便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幼儿教师不合理流动冲突,从而为促进幼儿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福贞,吴梅芬.对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的合理性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2(08)

合理规范择校费的对策分析 篇4

择校费一直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块心病。它使政府责任能力弱化, 让家长的心倍受煎熬, 但它却是学校、老师们的“福祉”。因此, 交择校费方怨声载道却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收择校费方各种理由冠冕堂皇高高在上。在素质教育被认定为主流的今天, 择校费问题仍然难以控制并有大火燎原之势, 它打破了教育部门制定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高中生合理择校并支付一定择校费的规定。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择校费不可避免地成为众矢之的。但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规范引导的基础上是可以推动教育发展的。

一、择校费存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首先, 由于早期政府实行的教育政策使学校产生了重点与非重点之别, 虽然此后又明令禁止, 但收效甚微, 再加上免费义务教育的出台, 打破了原本以分数择校的规定, 择校费愈演愈烈。其次, 媒体对重点学校赞誉颇多并大力宣传高学历带来的高回报, 导致用人单位招人门槛不断提高, 造成社会对招录人员制定标准的误区, 进而误导家庭教育消费。再次, 在私立学校发展不健全的时候,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重点学校在招录学生时存在明显优势, 校方收取择校费亦无固定标准, 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此外,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 家长们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他们不惜血本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 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更使现在十分重视教育的家长们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优质的教育场所。最后,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有限性, 不仅让教育市场中的社会团体及个人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 更使教育相关部门及教育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相监督机制。择校费的存在与政府、媒体、学校、家长、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试想, 如果取消择校费的话, 学生就应该严格按照就近入学的规定, 那么这样将产生城镇子女享受较好甚至优质教育而乡村子女则反之, 这样就导致了地域性的受教育权利不平等。额外催生的则是学区房买卖的升温、房价的高涨、户籍管理的混乱、关系户的增加、政府人员的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家庭教育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加, 使其与义务教育背道而驰[1]。合理收取择校费, 不是在阻碍某些人的受教育权利,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人选择符合自己意愿的教育。因此, 多方应共同致力于择校费的合理规范, 使其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中介手段。

二、合理规范择校费的对策分析

1. 政府应积极地作为

现如今择校费越收越高, 早已超出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 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滋生了教育腐败、污化了社会风气, 也成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极为不和谐的因素。公办的名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无形资产, 而不规范地收取择校费则会使名校不再圣洁, 亦或许成为学生嫌弃的对象进而产生抵触该学校的心理。因此, 政府应在实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 允许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择校并建立合理的择校费收取制度。再次, 政府在对教育资源配置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规范管理的同时, 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财政投入, 严格落实各级各地区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并接受舆论监督。在落实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规的行为及其个人从严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最后, 国家应对择校费实行收税制, 规范择校费的管理。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对择校费收税并进行再次分配, 把这部分税收作为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到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中, 对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媒体应适时介入

媒体在屡屡曝光天价择校费的同时, 又大张旗鼓地报道毕业于重点学校的高考状元们,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错误引导舆论并误导大众的教育观。因此, 媒体人应该恪守其职业道德规范, 对学校择校费的收取和使用情况进行公正合理的连续报道, 履行其职责, 切实做到媒体为大众服务。此外, 现如今家长面对高额择校费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自己肚里咽, 削尖脑袋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名校以期能够出人头地, 其他显得倒不是很在意。更可悲的是家长交纳择校费, 普遍存在不敢问为什么, 更不明白这些钱的去向, 极易产生对这个学校的误解。长此以往, 教育的神圣性容易被玷污并由此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 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合理利用传媒, 主动向社会公开择校费收取和使用情况, 弥补渐已产生的声誉危机, 着力打造教育无形资产。

3. 学校应完善收费行为

如果对择校费加以规范和控制, 那么名校就不会出现招生规模和学校教育水准成反比的现象, 这样针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会水到渠成, 素质教育的实现更是指日可待。因此, 学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联合家长, 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合理决定择校生的去留和择校费的收取。首先, 在择校费的制定上要联合政府以及物价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家庭收入的平均状况等来合理制定择校费额度, 还应建立择校费公示制度, 保证收费额度的透明度。其次, 社会、家长和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孩子为目的, 合理问询学校并理性面对所公示的交费情况, 避免出现恶意攀比、依据交钱多少对交钱的孩子分出三六九等的现象。最后, 学校还应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对交纳择校费的学生依据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合理划分, 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家长应理性择校

受教育者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受教育地点, 因此, 父母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就读学校自愿缴纳一定的择校费也是合情合理的。义务教育免费使得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由于地区间学校的强弱程度不同, 使得择校费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家长首先应当理性对待择校问题, 不应盲目帮助孩子进行择校, 不能只考虑到学校的师资、教育模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是否与交纳的择校费成正比。因为即使孩子上好的学校也并不意味着将来他能像家长预期的那样如愿以偿地得到较高的回报。家长应主动和孩子商量, 联合学校以及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其是否能适应学校环境、有无厌恶该学校心理、能否接受远离父母的事实, 更应了解孩子能否跟得上学校整体的学习进度, 以防止其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是要一切为了孩子的, 因此家长要避免从众心理, 此外, 还要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情况, 要对教育产品进行理性消费, 合理进行家庭教育投资, 以免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无形之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5. 规范发展私立学校

曾经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的重点学校, 一时间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政府也成了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始作俑者, 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担负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重任。因此, 政府在有效应对重点学校出现舆论危机的同时应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扶植力度, 打造让群众满意的私立教育[2]。首先, 可以实行公私立学校对口互助制度。因为教育投资呈现的最终成果具有周期长的特点, 这样做可以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基础上, 满足更多求学者的要求。其次, 私立学校自身也应完善私立学校教师聘用制度, 建立合理的绩效工资制度、人事调整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等, 防止优秀教师的流失, 确保私立学校的师资力量。最后, 作为私立学校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特别是教学质量, 营造好的口碑, 只有这样, 私立学校才能在为公立学校排忧解难的同时使自身得到良性发展。

6. 完善监督机制

公开择校费使用情况的同时, 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第一, 家长们可以成立家长会并联合教育督管部门, 对校方及教育部门的择校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防止学校巧立各种名目多收取择校费用[3]。学校也可以对教育部门拨发的教育经费进行合理问询, 适时主动向家长公开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第二, 教职工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也应该增强监督意识, 主动了解自己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作出的教育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第三, 新闻媒体的监督不仅会使教育相关部门对腐败提高警惕并合理预见, 还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教育收费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 规范教育市场秩序。此外, 针对违规收取择校费的处罚措施也应作为监督机制的补充加以重视。只有在各环节上形成环环监督才能使择校费的收取和使用更加合理规范。

教育部门虽一再强调招生工作要公开透明, 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是举步维艰, 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多而繁杂。因此择校费的存在是相当长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期间, 媒体、政府、学校、家长都应理性对待择校费的存在, 以合理规范择校费为过渡, 合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姿蓉.从法律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收取择校费的合理性.新学术, 2007 (6) .

[2]杨东平.2012中国教育改革方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合理对策 篇5

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发扬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员工潜能的有效活动载体,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谋求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员工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应使员工牢固树立“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理念,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群策群力破解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合理化建议包括所有以改进现行企业运行和管理体制,改进产品质量,简化工艺程序,节约原材料和劳动时间,提高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为目的的具体建议。总的看,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如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胆探索和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方式,这是对企业特别是工会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企业开展合理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员工搭建了展现聪明才智的平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形势喜人。但也有少数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不注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有的虽然也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但由于重视不够、措施不当而收效甚微。目前企业开展合理化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走形式、做官样文章。个别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作秀”需要,在各种会议上也谈合理化建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下力气抓。

二是宣传发动不到位。有的企业对合理化建议之目的、意义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员工产生模糊认识,导致投身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有些企业虽然也搞合理化建议活动,但由于没有一套有利于活动深人开展的有效管理机制,使活动“忽来忽去一阵风”,不能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四是合理化建议实施难。由于人力或资金不足等客观原因,对已经确定采纳的合理化建议难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便草率收兵者亦有之。再好的建议,不实施也是毫无意义的。

五是奖励兑现难。一些企业尽管制定了合理化建议奖励方案,但到头来不兑现合理化建议奖,长此以往,不仅挫伤了员工提建议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危及企业领导的诚信度。

有些企业不怎么拿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当回事儿,有的企业管理者甚至觉得,工人都是些小人物,只会干活,不会想事,更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的大奇迹。因此,听不进工人的建议和意见,也不肯对员工的小点子、小建议给予启发和引导,这不能不说是当今许多企业管理者身上存有的误区,也是至今依然影响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是对合理化搞“一奖了之”,难以让合理化建议发挥实际效用,达不到其所应有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管理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造成一些员工为了得到奖励而提虚假建议,使员工提合理化活动变了味。

企业开展好合理化活动的几点对策

当前,不少企业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普通员工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对生产中的所有环节甚至细节都了如指掌,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他们摸索出的经验往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体会、难以看到又难以顾及的。因此,企业要对能采用的建议要立即付诸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规范合理化建议活动立项、过程管理、奖励、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群众性合理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一时不能用的也要向员工解释,做到善始、善待、善终,莫让员工的建议成为“空议”,重点要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规范合理化建议活动

企业要建立《员工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编制《合理化建议项目登记表》和《合理化建议立项评审表》,每年对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都制订周密的计划,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合理化建议活动组织机构,制定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更加程序化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企业应由专门机构在建立员工合理化建议档案、台帐、报表等前提下,制定申报评审奖励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常抓不懈。要成立专门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要成立评审小组,对员工所提合理化建议进行评估,对建议的项目、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有效性

征集合理化建议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坚持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作为合理化建议的主攻方向,把企业发展的重点、生产经营中的主攻点作为合理化建议的着力点,组织员工围绕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员工的智能得以极大发挥,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员工参与感,集思广益,实现合理化建议活动方式创新。

一是每年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合理化建议月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动员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参政、议政,收集技术创新方案、广泛征求干部员工对企业发展、管理、优质服务等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通过调研、宣传发动,征集员工合理化建议项目,召开合理化建议活动专门小组评审会,及时确定归类立项,并落实责任单位,根据《员工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规定,每年评选优秀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给予表彰奖励。

二是组织开展日常性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在征集合理化建议的形式上,改变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状况,实施日常征集。在企业中设立合理化建议箱,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会对收集上来的建议分类整理,逐条与有关部门研究其可行性,经有关负责人确认后与实施部门签订实施合同书,并跟踪检查实施情况。

三是开展专题合理化建议和“金点子”征集活动。从促进企业民主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角度,提出研讨课题,引导和发动广大员工积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把合理化建议列入等级管理考核范围,定期提出研讨课题,号召员工踊跃提出合理化建议项目,调动员工提出更多有针对性、有深度的合理化建议,为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点子,为企业走向健康作贡献。

四是论功行赏,及时兑现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并做到专款专用,及时按标准和档次足额兑现合理化建议奖。根据公正透明的评审结果,对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员工广泛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定期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表彰,对提供有价值、得到采纳并为企业创造出经济效益的员工进行表彰,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授予荣誉称号,使员工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合理化建议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自我,奉献企业,进而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改进合理化建议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企业每年要组织对合理化建议活动立案项目进度检查,根据设立的合理化建议奖励标准,及时实施了方方面面的合理化奖励,并对不能及时完成的立项项目责任人实施严格考核,对达不到进度要求的立案项目,工会尽可能全力解决或与有关方面沟通拿出具体意见,避免将矛盾上交。对立项的建议实施后,因工作量大,进度缓慢的情况,要及时征求员工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合理化建议在评奖的同时,更应该把精力放在生产实践应用上去,甚至把奖励放在合理化建议应用取得效益之后进行,这样,建议是否真正合理,是否真正优秀,也就一目了

然。加强对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有效管理,是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持续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应该抓实抓牢抓好。

合理对策 篇6

(昆明市延安医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抗生素的使用对人类健康的保护功不可没。随着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防止人类疾病的同时,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也给治疗带来新的难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环节是使药物发挥最佳效应和减少副作用。人们只知道作用的一面,不了解使用不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危害的另一面。所以,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有责任把抗生素使用知识作为宣教内容,树立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关键词】抗生素;合理;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70-01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抗生素的过度和不合理使用,除了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使得感染控制困难,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所以,抗生素合理使用是抗生素治疗的关键。护理人员如何配合医生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发挥作用,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了解该药的药理作用,询问过敏史、给药途径、剂量、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1]。笔者就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抗生素使用有所体会,现总结如下:1、临床使用抗生素不当现状举例说明仅供参考。1.1青霉素与红霉素联用,青霉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期的细菌作用最强,而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很弱;红霉素是抑菌剂,使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干扰了青霉素的杀菌作用,所以这种连用是不当的。 1.2 先锋霉素一类药与氨基甙类抗生素联用时因有协同肾毒性作用,可增加肾脏的毒性,一般不宜联用。1.3 氨基甙类抗生素与速尿、利尿酸钠合用时,因两类药物分布到内耳浓度高,增加氨基甙类的耳毒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防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1.4 医嘱中常见的是红霉素类与含钙、镁、铝、铁等化合物同时服用,因这类药中含有二价或三价阳离子,会与红霉素类药产生螯合作用,可明显降低红霉素抗生素的生物利用率,影响药效。2、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总原则 2.1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选择对病原菌最敏感而对患者最小副作用的抗生素。 2.2 疑为细菌感染的病人要力争及早分离到病原菌并常规做药物敏感试验,作为选择抗生素的依据。2.3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注意菌群失调的先兆。2.4 克服对抗生素使用不当或过分使用的弊病。2.5 严格掌握预防性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以减少盲目使用和控制耐药性细菌的产生。2.6 认真执行抗生素的使用权限,加强对抗生素的宏观控制和管理。3、护理对策 护士是抗生素用药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认真把好质量关,是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体现。为了使患者适宜、正确、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护理规章制度执行,认真做好以下相应的护理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实在实处。3.1 准确选择溶媒 抗生素溶液的稳定性如何是关系到药效的大问题。所以,护士在实施抗生素治疗中既要正确选择溶媒,这也是合理用药的保障;又要注意配药时间不可过长,避免药效下降和产生致敏物质,以青霉素类药物为典型代表,应现配现用,才能保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2 准确给药,保证用药安全可靠 要做到药品的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方法等方面准确无误。一要严格查对制度,严防抗生素错用、漏用和少用;二要掌握药液的抽吸技巧,避免抽吸不净的药液残留而使剂量不足,影响疗效;三要按药品有关规定做皮试,准确稀释,确保安全;四要合理给药间隔时间,每一种药都有半衰期有效浓度,给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2],即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不致发生药物蓄积中毒。3.3加强业务学习,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护士只有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才能对预防用药、治疗用药、围手术期用药,提出正确的见解。除了系统学习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有关知识外,还可在临床工作中收集资料,不断积累经验,供大家学习,以便共同提高。3.4医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虽然医生是处于主导地位,护士只是执行者,但不能盲目机械的执行。护士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知识和临床经验,入出现医嘱不正确、剂量不合理、抗菌谱错误、配伍有禁忌等现象,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给与纠正,对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和提高医疗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5正确采取标本,为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患者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要求做细菌学检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高烧时采集血样本,检验的阳性率较高。如果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必须停药三天,方可采集血标本。采集血标本时,采血量要准确,一般5ml左右为宜,采血过程中护士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因操作不当污染血标本而影响检查结果。3.6认真观察用药过程,注意药物副作用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排泄物、分泌物、引流物的性状等,必要时还应主动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或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对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护士在为其做口腔护理时,要注意观察口腔粘膜上有无白斑、充血、水肿,警惕发生霉菌性口腔炎。熟悉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及抢救措施,注意观察患者使用抗生素过程中的过敏反应,抢救器材必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3.7护理人员要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不少患者认为,抗生素一定是越新越贵就越好,事实上,对阳性杆菌特别是产酶耐药阳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来说,头孢霉素确是越新越好,但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三代头孢却不及二代、一代,如果轻度感染却投以重药,就会给以后的治疗造成困难,势必造成用药越来越高级,最后趋于无药可治的境地。可患者有时对医生的治疗用药不理解,有的患者使用一种抗生素后,由于疗程不够导致疗效不明显,就急于换药;有的患者使用抗菌素时炎症得到控制,症状明显好转,就认为自己已痊愈,急于停药,殊不知细菌只是暂时被抑制,并没有完全消失,盲目停药只能是复发或转为慢性。4、小结

综上所述,这些情况都需要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广泛的普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从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加强抗生素的用药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标准。实践证明,医护人员只要做到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就能发挥抗生素的有效治疗作用,不斷提高医疗质量,有效的为患者解除病痛。总之,在合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护理人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参考文献[1]张玲,张芳,曹敬花,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史相关性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5[2]Stephen Chapman,Grace Robinson,John Stradling,et al.牛津临床呼吸病手册,高占成主译,李海潮、阙呈立副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

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7

(1) 不了解复方制剂成分而重复用药, 如速效伤风胶囊加扑尔敏、克感敏加扑热息痛, 复合维生素B加酵母片等。

(2) 忽视小儿生理特点而错误用药。

(3) 忽视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特点误用, 在不掌握基础病的情况下用药。

(4) 药物知识缺乏而盲目用药, 在用药选择上片面追求用新药, 不少医生以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一定比第一、二代好, 却不知耐药金葡菌感染疗效还是第一、二代的更好。

(5) 不能很好掌握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未能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6) 激素滥用, 这在基层医院尤其突出, 有些医生片面追求疗效, 不严格按照激素的适应证用药。

(7) 大包围式用药, 对某一疾病多种相似药物同时使用, 既没有重点, 也没有针对性, 还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8) 联用抗生素不当, 如青霉素加复方制剂, 青霉素加四环素片, 青霉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 仅对繁殖期细菌有效, 而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青霉素对静止期细菌的作用弱, 故这三者合用, 抗菌作用明显降低属于药理性配伍禁忌。

(9) 掌握抗生素使用指针不严格, 病毒性感染不宜用抗生素, 如感冒、流感以及上呼吸道感染, 咽颊炎等大多数由病毒引起, 应用抗生素进行控制症状, 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 相反则有其害。

(10) 抗生素应用时间过长门诊病人病情发展不易观察, 容易造成应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过长, 发生菌群失调, 引起二重感染。

(11) 中西药联用不当, 牛黄解毒片与四环素联用可降低四环素的抗菌作用, 六神丸与心律平联用, 前者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可对抗后者减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牛黄解毒片与维生素B2联用治疗口腔炎、舌炎等, 牛黄解毒片中的大黄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当与维生素B2同服时, 大黄的抑菌作用会极大地减弱, 使药效减低, 影响治疗效果。

2 改进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2.1 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

门诊医生不仅要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原则, 还要熟悉药物的成分、作用、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要做到对症下药, 达到治疗目的。特别要注意小儿、孕妇、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用药特点, 避免盲目用药, 造成不良后果。

2.2 抗生素的应用要符合科学性

应用抗生素要纠正3种错误认识。 (1) 抗生素的价格越贵, 效果越好; (2) 联用抗生素品种越多其效价堆积相加; (3) 应用抗生素剂量越大抗菌作用越强。抗生素的效价的高低不能从价格的高低、剂量的大小、联用的品种多少来衡量。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掌握指针, 对症给药, 联用合理, 避免增加毒副反应。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 患者的大部分药费可以报销, 特别是给贫困地区农民看病带来了福音, 大处方开始向基层医院蔓延, 很多贵药, 如抗生素开始滥用。

2.3 药剂人员对于不规范不合理处方有权拒收

对于超极量、配伍后引起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的处方, 应立即让医生修正。药师要经常向门诊医生介绍新药知识, 并保证药源的正规合理。为病人提供质量可靠的药物。

2.4 加强不良反应的监督

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时要检查处方的合理性, 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同时还要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组织, 研究解决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及对策。

2.5 加强经验教训的总结

我国收入差距合理性对策研究 篇8

1.1 全国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超过国际公认承受限度

我们通过数据来看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

基尼系数是世界大部分国家认可的综合反映居民内部收入 (贫富) 差距的指标, 它是一个比例数值, 在0-1之间, 数值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等, 贫富差距越小, 当数值介于0.4和0.5之间时, 表明收入差距较大, 大于0.5就代表收入差距悬殊。从表1可以看出, 近十年来, 我国政府公布的基尼系数均接近0.5, 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承受限度。

从表2可以看出, 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 相对值的差距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是绝对值的差距正在逐年增大。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表3的数据来看, 从2009到2013年,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的比值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但是, 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仍在大幅度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1.3 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 通过东部地区的北京市和浙江省、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西部地区的甘肃省、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比, 东部地区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而且绝对值的差距正在拉大。

1.4 行业间收入差距增大

从国家公布的各行业收入数据看, 我国各行业中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业, 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 表5中我们选取了收入最高、中等和最低的三个行业来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行业间差距的比重有缩小的趋势, 但是绝对值的差距仍在继续增大。

2 维持收入差距合理的对策分析

2.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 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这些年, 一直是农业在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 现在应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加大强农富农惠农的政策。首先, 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其次, 应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乡镇工业, 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最后, 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制度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2) 打破行业垄断, 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我国一些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石油、天然气等行业职工的收入高企不下,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此, 应根据具体情况, 对于可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 在能够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放松管制、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 引入竞争, 打破当前的行业垄断现状, 尽可能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对于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还是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但是要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督, 避免垄断现象的发生。

(3) 发展区域经济, 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首先, 继续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西部发展,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 拓展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同时还应利用西部地区与国外接壤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 必要的时候国家可以给予经济援助, 培育西部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其次, 振兴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处于我国的腹部地带, 是我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应利用其横贯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 起到南北和东西地区的经济枢纽和连接纽带的作用;最后, 加强区域振兴规划, 我国已先后出台了诸如海南旅游岛、西藏经济规划区、辽宁经济规划区等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 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各区域振兴规划, 促进其协调发展。

2.2 改革税收制度, 适度调节过高收入

要达到调节过高收入的目的, 最重要的手段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从个人所得税征收开始, 普通的工薪阶层就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贡献者, 而与之相比, 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主要缴纳者是高收入阶层, 建议提高累进税率中高收入部分的税率, 另外,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定时未考虑家庭因素, 同样1万元收入, 两人都就业的两口家庭和一人就业的三口之家, 人均的税收负担差异非常大, 监管不到位也使得很多高收入阶层未缴纳足够的个人所得税, 因此,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仍需继续进行。

除个人所得税之外, 我国还应借鉴国外经验, 尽快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重点调节富裕阶层收入的税种。

2.3 健全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

(1) 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制度。

养老、医疗和住房是我国老百姓普遍最关注的三大问题。养老方面, 首先要打破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采用的差异较大的养老金保障方式, 其次,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方面, 应推进城市基本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 推行大病医疗保险;住房方面,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调节房价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总体来说, 应扩大养老、医疗和住房保障的社会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并加大监管力度。

(2) 强化对低收入人群的救济、救助力度。

首先, 应加大对城镇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 关注城市下岗、待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提高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同时也要关心低收入家庭的医疗、住房、教育等问题。

其次, 要健全和完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应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 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资金投入。

2.4 取缔非法收入, 消除权力寻租和惩治腐败

“权钱交易、寻租与腐败”是广大群众最痛恨的社会现象之一。人们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拉大并没有意见, 而是对违规违法手段获得的巨额财富强烈不满, 为此, 国家应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收入、惩治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内幕交易等行为, 规范以各种名目发放的福利形式的灰色收入, 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资外收入和非货币性福利的监管力度, 深入治理商业贿赂, 抑制政治权利的扩张和滥用, 维护市场公平。建议效仿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 推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加强大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形成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层层监督、上下联动的收入分配监督体制, 确保公平和效率。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增长理论中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此, 针对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收入差距,公平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光辉.关于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3) .

[2]王美玲.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 2012, (10) .

练习步骤不合理的表现及对策 篇9

一、练习步骤互相干扰

案例:

在市优质课评比中,B教师上课的内容是“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步骤为:1. 徒手练习;2.两人一组垫击固定球;3.自垫球;4.一人抛球,一人垫球;5.垫球入框。

练习场景:

学生在练习垫固定球时,垫球部位、击球点和准备姿势都比较正确,但在练习完自垫球后再练习一人抛球一人垫球时,却有一些学生在这些方面犯了错误,最后在教师的强调下才纠正过来。

原因分析:

“自垫球”虽然能使学生体会用力顺序,但击球点与击球的部位与正面双手下手垫球有区别。“自垫球”的击球点与肩齐平,而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击球点在腹前约一臂距离,“自垫球”的击球部位为排球正下方,而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击球部位是排球的后下方。因此,从运动技能迁移的角度来看,在新授课中,采用“自垫球”对学生正面双手下手垫球有促进作用,但也有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正面双手下手垫球新授课中不适宜采用“自垫球”作为练习步骤。

对策:

技能迁移包括正迁移、负迁移。因此在安排练习步骤时,应该使前面的练习步骤对后面的练习步骤起促进作用,尽量防止和避免练习步骤间的干扰现象。如上述案例中,如果将“自垫球”换成“两人一组抛垫网兜球”,就能避免干扰,促进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教学。

二、练习步骤之间的组织不流畅

案例:

C教师上“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步骤为:1.徒手练习。组织:四列横对散开。2. 两人一组近距离传球。组织:在练习1的基础上,前后距离加大。3.两人一组1分钟传球。组织:同练习2。4.圆圈传球。组织:成圆形。5. 游戏:两人传球,一人抢。组织:三人一组分散在篮球场进行练习。

练习场景:

练习1、2、3队形变换少,组织流畅。但在练习3与练习4、练习4与练习5之间,教师讲解、示范、分组、队伍调动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原因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师选择“圆圈传球”和“两传一抢”游戏进行教学,旨在巩固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但忽视了这两个游戏组织的复杂性,导致教师的讲解、示范、队伍的调动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次数减少,运动密度降低,练习热情减退,不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

对策:

身体练习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体育课上要保证学生的练习密度是每节课都应该考虑的。不同的练习步骤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对于同一个目标选用哪一个练习步骤更好,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教学步骤进行比较,然后优选。其中选择与课堂组织相匹配的练习步骤不能忽视。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从课的组织流畅性选择练习步骤,那么在众多的传接球练习步骤中,就会采用“两人一球传准”和“队长球”进行教学,为什么?因为这两个步骤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练习队形简单,教师在课堂中无需做太多的队伍调动,从而保持了课堂组织的流畅性。

三、练习步骤脱离教学目标

案例:

E教师教“前滚翻”,当学生对单调的前滚翻练习失去兴趣时,教师组织学生做前滚翻接力游戏,其目的是“激发练习兴趣,促进前滚翻技术的掌握”。方法:将学生等分成六组,成纵队站立,排头听口令后跑出,在规定的距离内,做三个前滚翻,然后绕杆跑回与第二个同学击掌,依次进行,看哪组最快。

练习情景:

大多数学生在做游戏时,前滚翻动作变形,有的甚至要摔倒,教师虽反复强调动作要正确,但效果微乎其微。

原因分析:

为了维持学生的练习热情,巩固技术,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与前滚翻接力游戏,但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前滚翻新授课中,学生的前滚翻技术处于泛化与分化阶段,动作不够稳定,达不到游戏的要求;二是比速度游戏,学生为了求快,忽略了动作技术。

对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练习步骤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不采用前滚翻接力,而选择“看谁滚得直”、“看谁滚的距离近”等游戏,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技术上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促进前滚翻技术掌握的目的。

四、练习步骤不能有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脚内侧踢地滚球单元第一次课的重点是:击球动作、触球部位。难点是:支撑脚正对传球方向、踢球腿外旋90度。下面是两位教师上《脚内侧踢地滚球》单元第一次课的练习步骤。

案例:

G教师采用的练习步骤为:1.徒手模仿;2.踢固定球;3.两人一组对踢;4.两人一组踢准。

练习效果:70%左右的学生在进行两人一组对踢时,支撑脚站位、摆动腿外旋准确,触球部位正确。

70%左右的学生在进行两人一组对踢时,支撑脚站位、摆动腿外旋准确,触球部位正确。

案例:

H教师采用以下练习步骤:1.徒手练习;2.(支撑脚踩线、踢球腿脚涂白色)两人一组踢固定球;3.两人一组,拉绳传球。方法:将绳对折,对折处拴在传球腿的前脚掌上,同侧手拉住绳子的两端进行传球;4.两人一组对踢。要求支撑脚踩在划好的直线上;5. 两人一组踢准。

练习效果:

90%以上的学生在进行两人对踢时,支撑脚站位、摆动腿外旋准确,触球部位正确。

原因分析:

虽然两位教师所用的练习步骤,都能较好地突破重点,分解难点,但H教师所采用的练习步骤明显比G教师的练习步骤好。因为H教师在练习步骤中采用标志进行教学,这样,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的视觉与肢体的本体感觉共同参与到身体练习的活动中去,多种身心理通道协同配合,更有利于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对策: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教师首先必须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教材的重、难点。然后围绕重、难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分解难点的练习步骤。只有这样,练习步骤才会有目的、有重点、出效益。

五、练习步骤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案例:

笔者观摩了市小学体育优质课,其中有一节小学二年级课,该课的教学内容为“前滚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运动技术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技术。其练习步骤是:1.辅助练习:兔跳,抱膝团身;2.团身滚动;3.下腭夹纸片斜坡前滚翻;4.下腭和双膝夹纸片斜坡前滚翻;5. 保护与帮助下沿直线前滚翻;6.独立完成前滚翻。

练习场景:

起先,学生还比较有练习兴趣,但随着课的进行,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虽经教师调控,但效果不佳,最后教师强逼着学生进行练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原因分析:

如果忽视教学对象,只看练习步骤,应该说这些步骤是比较好的,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特别是采用下腭和双膝夹纸片两种手段,有效解决团身不紧和双腿分开的问题。但是,小学生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身长发育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喜欢游戏、比赛等练习。而上述练习步骤单调、枯燥,显然不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采用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效果不佳就非常正常。

对策: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相关对策 篇10

1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用药指征不明确 抗生素百病皆治, 即使无用也可预防的思想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医师之中, 对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烧, 病毒感染, 不经必要的检查即使用抗生素,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趋使, 新型高挡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如:无菌手术前1周即常规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

1.2 不按疗程频繁更换品种 任何一种抗生素使用时达到明显的疗都有其一定的时间, 有其独自的显效期限, 频繁更换只能导制耐药菌产生等不良反应。

1.3 用药方式不妥, 用药剂量过大 不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动学特点和其特定的生物半衰期, 常规采用24 h一次静脉滴注, 同时药物浓度亦非越高越好。如:高浓度的青霉素会对脑膜产生刺激等。

1.4 用药无针对性 治疗前不做细菌培养, 不做药敏试验, 凭感觉盲目选用抗生素。

1.5 个体化用药观念薄弱 不同患者生理、病理、体质、年龄、性别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耐受程度不同, 如:老人、少儿、妇女经期, 肝、肾功能不良等不同群体适应抗生素的品种和剂量不同, 应分别对待。

1.6 抗生素之间配伍不合理 对抗生素的药理、药化性质不明确, 盲目联合使用抗生素, 也有一些医生惯用“包抄”战术, 使抗生素使用方面出现配伍禁剂或大量滥用, 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1.7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瓶静脉滴注或抗生素与其它药物同瓶静脉滴注时欠分析。多数抗生素在其溶液中理化性质不稳定, 同瓶静脉滴注多有害而无益, 使连用一方或双方疗效降低或失活。

1.8 新型抗生素滥用严重 对一些初治患者或预防应用随意使用新型抗生素, 再者新型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时间较短, 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还不为人知, 因此应慎用。

2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2.1 除严重感染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首选抗生素。

2.2 皮肤、黏膜或局部感染, 应尽量避免抗生素全身用药。

2.3 严格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4 非继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性疾病不宜使用抗生素。

2.5 对复治或用药史不明者不宜盲目使用抗生素。

2.6 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不宜超过三联。联合后抗菌谱要广, 无耐药性或交叉耐药性。

2.7 联用抗生素之间应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几点意见

3.1 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明确诊断, 以药敏实验作为抗生素使用的重要依据, 杜绝盲目使用。

3.2 充分发挥临床药学和临床药师的作用, 医生必须改变过去的老观念, 让临床药师有所为, 充分参与用药。

3.3 杜绝片面追求暂时治疗效果与经济利益的错误思想, 应从患者整体与长远健康、成本1效果分析, 全面考虑。

3.4 建立有效的处方监督机制, 经常对治疗方案和处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全面评估, 做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3.5 根据医院实际, 改革现有的医院药学部门体制, 逐步实现医院药学从现有的“药品保障”向以患者为中心的Pharmacentical Care转化[1], 充分利用现有药师资源。

3.6 建立药学-医院感染-医师三者的协作体系, 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原则, 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7 应尽量减少合并使用抗生素的种类, 尤其同瓶输液中抗生素应单独使用, 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和由此带来的效价降低或失效。同时应避免重复使用, 特别对新剂型抗生素应明确其处方。

3.8 根据不同抗生素药动学特点和其生物半衰期设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的有效浓度要求在人体内维持在一个最佳范围内, 过高会导制不良反应增加, 过低又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应用时间过长很可能达不到有效抑菌浓度, 因此青霉素类抗生素一般主张1~2次/d冲击疗法[2], 而氨基苷类抗生素可采用1次/d的用药方案[3]。此外应考虑患者的体质和药物间的相互影响。

3.9 医院中心摆药室应有药师全程监督, 杜绝将所有药物不遵药理、药性同时混服, 而致后继配伍禁忌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合用在药疗单上普遍存在, 两药同服后者可因前者的存在而被灭活或被抑制, 而前者则因后者的存在而药效降低, 若两者分开服用, 将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疗效, 达到治疗的目的。

合理对策 篇11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引起的不良后果

对细菌的影响: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基因转移,并转化为院内感染的感染源,甚至造成感染的暴发流行。

对人体的影响:杀伤正常菌群,以致引发药源性疾病,特别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继发性感染易于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用药不当,感染不仅未能被及时控制,反而加重,可引起感染中毒休克死亡。

对群体的影响:人群带菌就有扩散可能,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同时可促使医院耐药菌株的形成,并播散到医院外人群流行。

抗生素临床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习惯或盲目使用固定的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往往致病菌不明确,而采用固定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对一般常见敏感菌感染都有肯定疗效。但病情往往比较复杂,重症感染大多是耐药菌引起的,也很可能是混合感染,若医院对细菌的耐药性变迁不熟悉,盲目采用这些固定治疗方案,就很难控制感染,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抗生素品种选择问题: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有一种倾向,认为新品种总比老品种好,其实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如头胞菌素发展过程中有第1、第2、第3、第4代之分。第3代较第1代相比有很多优点,如抗阴性杆菌作用较强,对B-内酰胺酶稳定,对绿脓肝菌有效,抗菌谱广,对厌氧菌亦有一定的疗效等。但也有不如第1代的地方,比如对金葡菌的效应,第1代头胞菌素比较强,所以对重症金葡菌感染应选擇第1代而不是第3代。另外新品种一般价格昂贵。

抗生素给药方法中的问题:临床上习惯把治疗剂量放入500ml输液中连续点滴1次/日,这种用法血液浓度低,每天只有1次峰浓度,并且有效时间短,细菌还是容易继续繁殖。如青霉素类为繁殖期杀菌药,血清半衰期短,如1次/日静滴疗效时间很短,体内致病菌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受药物影响而继续繁殖,而且本药对繁殖出新一代细菌作用不大,只有对正在繁殖中的细菌,青霉素才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因此应采用分次给药。

抗生素联合应用问题:目前住院患者大多联合使用抗生素,认为几种抗生素并用,抗菌谱更广,控制感染力度大。这是不正确的观点。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至少相加的治疗效果,减少、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为目的。选择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病原菌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种类,在此基础上争取达到协同联合,避免拮抗联合。抗生素联合应用一般是在常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或诊断不明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难治性感染情况下,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以二联为宜。应避免繁殖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酶(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与快速抑菌剂联合,以致细菌被后者抑制,而前者不能起任何作用。

抗生素滥用问题:临床上常以抗生素预防并发症和术后感染,据统计耗药量占抗生素总消耗量30%~40%,但有用价值仅占少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只能有目的地预防1~2种细菌引起的感染,盲目企图同时预防多种细菌感染则常失败,有时还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严格掌握指征:既是区别用药与不用药,又是是否小病(轻症)用大药的界限。对已确定为单纯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肝炎等)尽量可能不用抗生素,皮肤、黏膜等轻微感染亦不全身应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适应证: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临床诊断、致病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抗菌性能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考虑。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指征为:内科系统主要为创伤性检查、长期导管留滞、肿瘤强化疗患者,骨髓移植与免疫抑制等。外科系统的急症手术、进入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手术,假体导管置入手术,心脑血管、骨科大手术及复杂外伤估计伤口已感染,大面积烧伤预防败血症等。

合理控制员工离职率的对策分析 篇12

1 单位员工离职的原因分类

(1) 自然离职, 员工因为到了法定退休年龄, 退出工作岗位安享晚年;或在职员工因为生病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无法正常上班, 单位需要为其办理病退手续;员工因为各种原因死亡的, 也会产生自然离职。

(2) 被迫离职, 员工在单位工作期间, 由于其不当的行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或由于本岗位工作要求和技术的提升, 无法适应岗位工作而导致绩效低下最终被迫离职。

(3) 自愿离职, 是指员工由于自身的原因, 选择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 主动选择离职。

以上3类离职, 仅有自然离职是单位无法控制的, 更多情况下, 单位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减少其他两类员工离职情况发生的概率, 将员工离职率减少到合理的范围之内。

2 控制员工离职率的有效方法

2.1 从招聘环节做起, 对应试者进行严格的甄选

(1) 来单位未满一年的新员工离职率与单位招聘工作的适配度息息相关。在离职人员中, 如新员工离职的比例较高, 就应该从严格控制员工招聘环节入手, 制定合理的、规范的面试和甄选流程, 为单位选拔合适的员工。首先要制定标准, 制定全面具体的《岗位目标说明书》, 明确岗位就职条件, 依据岗位的供需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2) 改善面试的方法, 可以采用多种筛查方式。为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可以采取多方面试或者设立评价小组来面试。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 单位有责任让应聘者了解其所应聘岗位的具体要求, 消除或者减少雇佣两方的目的性差异。

(3) 心理测试是近几年国内比较流行的方法。通过心理测试可以全面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征, 判断应聘者的性格是否与所承担的工作匹配。

2.2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我们可以把一个单位的组织文化比作组织的个性, 表明该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不同之处, 体现为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我们的员工是怎样的精神面貌”, “我们的员工如何对待自己的服务对象”等等这些都是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这个单位的组织价值观, 这样就使这个单位跟别的单位有了明显的区别。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 其直接原因就是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无法融合。

(1) 提炼单位的组织文化, 并形成文字。通过各种渠道, 从文化传承、导向培训等方面对单位员工进行宣传和熏陶。从领导者带头到普通员工的榜样作用, 让新员工从思想和行动上接纳和实践单位的组织价值观, 进而使单位与员工之间形成相同的价值观。

(2) 单位的组织价值观要真正做到让员工去践行, 关键要让每个员工能在组织的发展规划中对号入座, 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管理者可以给员工拟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且规划必须与组织发展战略一致, 让员工与单位同步成长。

2.3 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1) 重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一般来说, 新员工进入单位, 需要对组织和岗位工作有个熟悉的过程, 头半年离职率是较高的。我们要抓住这个特殊阶段对新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 使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融合组织文化,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顺利开展工作。

(2) 单位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再学习机会, 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员工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为组织发展输送内部人才, 只有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才能防止出现人才的外流和缺失。

2.4 组织为员工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 奖惩分明是最好的激励, 在一个单位里, 每位员工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奖惩无准则, 或者订立的指标可望不可及, 会直接导致评优丧失激励作用。科学地制定奖惩制度和细则, 量化评优指标并予以公开,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员工就可以明确目标, 实现自我价值。

(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提拔制度, 适度加大内部提拔的比重。单位的中层管理干部如果大部分都能从优秀员工中产生, 就会带给下属员工强大的工作动力, 员工就会觉得任何为单位所做出的贡献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晋升的铺路石。因此他们就不会老想着跳槽, 全心全意为组织的发展, 为自己的提升而努力。

2.5 体现按劳分配, 建立全方位的薪酬制度

(1) 货币薪酬一直是肯定员工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员工衡量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是否留在现有单位的标准。员工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 能在薪酬方面得以体现, 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 也是促进员工继续付出的动力。

(2) 现代社会, 许多员工非常注重非货币性的激励, 表现为生活稳定富足, 团队关系融洽, 工作上不断得到领导的认可和鼓励, 自我归属感得到强化。

综上所述, 把员工离职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是单位降低人力成本的关键。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助于保持单位的生命力, 同时, 单位内部人才辈出也是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做到进出有序, 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有效地控制单位员工离职, 将员工离职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是衡量单位人才力资源管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主要从录用新员工、组织文化建设、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激励、薪酬管理等5个方面探讨控制员工离职率的有效方法, 对于提高单位的吸引力和员工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员工,离职,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如何降低员工离职率[J].决策与信息:下旬, 2012 (8) .

【合理对策】推荐阅读:

安全合理07-15

合理建设07-16

合理干预07-18

分配合理07-21

合理膳食10-16

合理根据05-08

合理补充05-12

合理防治05-15

合理训练05-17

合理导向05-20

上一篇:英语教育的理念和策略下一篇:当代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