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防治(精选11篇)
山洪防治 篇1
一、区域概况
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 定西市南部, 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3°57′~104°45′、北纬34°25′~34°57′之间。东连武山, 西邻卓尼, 南靠岷县, 北接陇西、渭源。县城东西长72千米, 南北宽57千米, 总土地面积2164.4平方千米。漳县交通畅达, 内外联系便利, 处在兰州与天水之间, 交通非常便利。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态环境脆弱, 山洪灾害频发。气候不断变化, 漳县年平均气温8.1℃, 年极端最高气温34.4℃, 年最低气温-17.1℃, 年总降水量为433毫米, 年日照时数2479小时, 年无霜期182天。
漳县的河流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 境内主要有黑虎河、榜沙河、南河、龙川河、渭河、漳河、东扎沟河七条干流流域。地面径流丰富, 含沙量较小, 水质良好, 易于饮用和灌溉。水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和降水后入渗基岩裂隙再重复流出地面的地下水, 由于河水主要来自降水, 降水又集中在7月、8月、9月, 因此各河径流量年季变化大, 秋季易受洪水威胁, 春夏易受旱灾威胁。该区流域总面积1932.3平方千米, 其中黑虎河流域面积为17.2平方千米, 榜沙河流域面积为317.2平方千米, 南河流域面积为178.6平方千米, 龙川河流域面积为353.5平方千米, 渭河流域面积为226.1平方千米, 漳河流域面积为717.3平方千米, 东扎沟河流域面积为122.4平方千米。
漳县地处秦岭地槽 (西端) 与陇西地台 (黄土高原边缘) 两大地质构造过度地带。秦岭地槽, 即分水岭、露骨山、木寨岭、碧峰山、大黑山一带, 占总面积的71.9%, 陇西地台, 即马面山、旗杆山、阴家山一带, 占总面积的28.1%。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海拔高度自西向东由3941米降至1640米。自北向南有8个地貌单元, 即马面山—旗杆山—桦林山, 漳河谷地—露骨山—桌儿坪—碧峰山—朝团山, 阴山梁—北崖梁—贵清山—孟家崖山, 霞布河—龙川河谷地, 木寨岭—岭罗山, 石川谷地, 大黑山。境内从北到南形成4个自然地带, 这4个自然地带的地貌特点直接影响着境内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垂直变化, 对农牧林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二、建设任务
山洪沟道工程综合治理时必须统筹兼顾, 在充分认识河段水情特点、水势变化规律的前提下, 依照防洪法和防洪标准, 采取堤防与沟道治理相结合, 堤防与当地建设相结合, 完善防洪体系, 保证河道行洪宽度, 提高河道整体防洪能力, 确保工程防护区在设计洪水标准下不受洪水侵害, 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在漳县范围内山洪灾害频发的村镇修建系统的堤防工程, 保护两岸居民不受山洪侵害, 同时, 达到稳定河势、巩固岸床的目的。有效、系统的防洪体系将使村镇处沟道或河道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改变漳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也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三、工程布置
㈠堤线布置原则
堤线布置应充分利用现有河堤避免工程重复建设, 少占或尽量不占耕地, 以达到现实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 直线河段堤线尽量与洪水的主流线相平行, 弯曲河段采取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保持河段两岸堤防间距大致相等, 堤距应大于稳定河宽要求。防治结合, 堤线力求平顺, 各堤段平缓连接, 稳定河势, 确保能畅通设计洪水。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 统一治理。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节省投资。防洪治理与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㈡堤线布置
根据拟定的工程堤线布置原则, 结合现状堤防存在的问题、地形条件及稳定河宽的要求等因素, 在不影响河势和满足堤距要求的情况下, 堤线尽量靠岸边高地布置, 堤身考虑修建在比较稳定的滩岸上, 在河道明显变窄的河段, 采取展宽堤距或考虑清除障碍, 使上下游河道堤线平顺, 各堤段平缓连接。
㈢堤距确定
堤距根据稳定河宽确定, 稳定河宽采用阿尔图宁公式计算。漳县山洪沟道大多位于峡谷地带, 河道窄深, 两岸山体对河势具有一定约束作用, 主流位置相对稳定, 两岸居民较多, 并居住在岸边, 受地形的限制, 堤距选择在大于稳定河宽的基础上, 与现有河势相结合、尽量考虑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
㈣堤防断面形式的选择
堤防型式可采用仰斜式护岸、贴坡式护岸。根据工程地形地质条件和当地的建设条件, 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确定堤防断面形式, 以下断面形式可进行参考。
1. 仰斜式断面设计。
仰斜式堤防材料采用C15混凝土, 迎水面边坡1:0.75, 顶部宽度0.3米, 底部宽度1.2米, 堤脚齿高0.5米, 齿顶宽0.6米。堤防堤每5米设1道伸缩缝, 采用闭孔塑料板填缝 (见图1) 。
2. 贴坡式断面设计。
贴坡式防洪堤护面选用C15砼, 衬砌厚度顶部为15厘米, 底部厚度为30厘米。堤线大体沿自然岸坡布置, 采用河床开挖的砂砾石填筑, 按照规范要求确定堤身填筑标准, 无粘性土堤的填筑标准相对密度不应小于0.60。根据填筑材料特性确定, 迎水面边坡为1:1.5, 背水面边坡为1:1.25, 防洪堤每5米设1道伸缩缝, 采用闭孔塑料板填缝 (见图2) 。
上述两种堤防断面型式, 仰斜式断面具有占地少、抗冲性强、稳定性高等优点, 缺点是断面较大, 砼用量多, 施工难度大, 造价较高。贴坡式断面具有堤坝稳定, 护脚地基应力较小、材料用量较小、造价较低、施工简单, 容易维修等优点, 缺点是抗冲刷防护能力较弱, 占地面积较大。
四、工程断面计算复核
㈠设计水面线推求 漳县范围内山洪沟道大多属山区河道, 根据河道砂砾石颗分曲线, 河床质等条件, 选定河道综合糙率系数, 治理沟道的综合糙率系数采用加权平均方法估算。水面线计算采用常用的水力学试算法, 即采用水流能量方程逐段试算, 进行水面线推求。先假定上断面水位Z2, 根据水文和地形资料计算hf、hj、和Δhv以求得ΔZ, 然后按公式Z2=Z1+ΔZ算出Z2。如果算出的Z2与假定的Z2相等, 则说明假定值是正确的, 如不相等则重新假定Z2,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假定的值与计算值相等为止。
㈡堤顶高程确定 堤顶高程由设计洪水位加堤顶超高确定, 堤顶超高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Y为堤顶超高 (米) , R为设计波浪爬高 (米) , e为设计风壅水面高度 (米) , A为安全超高 (米) 。
㈢冲刷深度计算 冲刷深度是沟道防洪治理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决定工程断面非常重要的一项参数, 冲刷深度的计算值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断面的稳定及安全性能。因此, 在计算过程中采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2013) 中堤岸冲刷深度计算公式, 对工程区河段设计洪水, 进行冲刷深度计算。
水流平行于岸坡产生的冲刷按下式计算:
水流斜冲防护岸坡产生的冲刷按下式计算:
㈣工程断面渗流计算 治理沟道洪水是由局部暴雨造成的, 干流洪水过程多以单峰为主, 中小洪水历时一般较短, 峰型尖瘦, 洪水回落时间很短, 一场洪水一般持续时间为1小时~2小时, 难以形成稳定渗流, 所以可按不稳定渗流计算。
在一般情况下, 计算时间都小于5小时, 小于一般洪水持续时间。但由于砼堤渗透坡降几乎为零, 因此不存在渗透破坏问题。
五、工程管理
沟道防洪工程建成后, 须成立漳县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管理站, 归漳县水务局下属单位。配备技术人员, 按省防汛办制定的运行管理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管理制度, 形成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运行管理由县、乡两级负责, 相关信息纳入防汛指挥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气象、水文和工程管理单位应及时提供有关信息, 社区村镇防汛责任人要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确保信息接收和预警避险措施落实, 从而发挥最大效益。
摘要:通过在漳县范围内山洪灾害频发的村镇修建系统的堤防工程, 保护两岸居民不受山洪侵害, 同时, 达到稳定河势、巩固岸床的目的。有效、系统的防洪体系将使村镇处沟道或河道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改变漳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也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关键词:检测,预警,责任,管理
山洪防治 篇2
一、单选题
1、山洪灾害是指由于______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C、降雨
2、土体、岩块或斜坡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动形成______。C、滑坡
3、山洪灾害的普遍性成因分为两种,自然因素和______。A、人为因素
4、下列哪一项是山洪灾害的诱因______ D、强降雨
5、我国山丘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______ B、2/
36、看到天边有______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A、漏斗云
7、我国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多发频发重发,每年都在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 ________等的严重破坏。D、人民财产
8、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是指______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9、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地面上雨水深度叫雨量。按24小时雨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六个等级,其中特大暴雨为24小时降雨量 A、>200.0mm10、2010年11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山洪灾 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先期实施规划中最急需的部分内容,计划用3 年时间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______ 个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和群测群防体系。A、2058 11、2010—2013在山洪灾害防治区新布设简易监测站______ 万个,基本建 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网络。B、20
1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将进一步补充完善非 工程措施,开展______ 和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建设。A、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13、防汛抗洪工作,必须坚持贯彻落实______ 的方针。A、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常备不懈、全力抢险
14、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一直是我国防汛工作的______ A、难点和薄弱环节
15、《防洪法》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______ 负责制,统一指 挥,分级分部门负责。B、行政首长
16、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以______ 行政区划为单元收集相关水文资料和数据。D、县级
17、全国年均山洪灾害致死人数由项目建设前十年年均1200多人降至近三年的 多人,群死群伤事件明显下降。C、500
18、山洪灾害防治通过试点建设,总结幵验证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山洪灾害______ 和方法,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全面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A、防治思路
19、山洪灾害防治已建系统向270万责仸人累计发布专项转移预警短信3100多万 条,启动预警广播14.8万次,转移危险区群众约______ 万人次。B、1850 20、据统计,通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全国共初步划定山洪 灾害危险区18万余处,涉及人口______ C、1.521、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非工程措施不包括______ B、建挡土墙
22、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创造性地建设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群结合的______ 补了我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空白,探索了不同区域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特点,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B、防治体系
23、我国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还处于______ 阶段,形成完整的山洪灾害防治 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仍需进一步探索和补充建设。A、起
步
24、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区的______ A、监测预警系统
25、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发挥了显著的______ 效益。C、防灾减灾
26、在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中,全国有______ 多人参加项目建设管理,边干 边学,培养了一批技术精、管理好的专业人才。C、5000
27、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期间,水利部组织了______ 多个由 司局级领导带队的督察检查组,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项目建设质量。C、60
28、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应提高______ 的群发能力,扩大预警信息发布的覆 盖范囲,实现短信预警信息发布到村,提高时效性和可靠性。A、手机短信
29、结合历史山洪灾害调查,调查典型流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根据______ 30、进入汛期后,山洪灾害频发的地方,______居民要随时提高警惕,牢固树 立“严密防范,常备不懈”的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B、危险区
二、判断题
31、山洪灾害是当前我国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很严重的主要灾 A、正确
32、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A、正确
33、基层县乡,要在山洪灾害普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灾害防御的有关责仸人,各项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A、正确
34、山区居民在建房、修路、架桥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注意防灾避灾,避开山 洪灾害对自身的危害。A、正确
35、沿河村落现场详查以自然村为单元,建立测量控制点,采用假定基面或引测 高程。A、正确
36、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要按照乡镇、省逐级审核汇总上报。B、错误
37、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在县级和乡村。A、正确
38、山洪暴发时若在山上来不及逃走,可用绳子将身体绑在大树上。A、正确
39、在山谷中发现溪水突然混浊时,应警惕山洪暴发的危险,赶快逃离山谷。A、正确 40、因洪水困在有斜坡的房上,风浪大时,可抓住屋顶的烟囱、电视天线等。A、正确
41、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无法预测。A、正确
42、山洪灾害预案制定后,进行相应的演练有助于预案的实施。A、正确
43、台风暴雨中,在城市街道上行走时要尽量靠近道路边缘或囲墙。B、错误
44、手机、哨子、旗帜、颜色鲜明的衣服等都可用作水灾后求救的联络工具。A、正确
45、预防山洪灾害的“明白卡”要发放到村、户。A、正确
46、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强,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A、正确
47、超标准的特大山洪灾害往往冲毁渠道、桥梁、涵闸等水利工程,有时甚至造 成大坝、堤防溃决造成更大的破坏。A、正确
48、植被丰富地区不会发生山洪灾害。B、错误
49、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防备与自救应注意的方面有尽快向山下或较低地方转移、迅速判断周边环境、要向行洪道两侧快速躲避等。B、错误 50、冬季积雪较厚的山区,随着春节气温大幅度升高,各处积雪随之融化,江河 中流量或水位突增而形成融雪山洪。A、正确
三、多选题
51、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应如何防御山洪灾害______ A、由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通知人防、媒体(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讯(移动、联通、网通)等相关单位,通过各自渠道向社会发送预警信息。B、交通指挥部门根据路况实行强制交通管制措施。C、学校、幼儿园检查校舍安全情况,发现隐患妥善处理。D、低洼地区及
公共场所紧急疏散并检查确认居民公众及工作人员已全部 撤离,采取紧急措施防洪救灾。
52、试点建立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在2010年、2011年的山洪灾害防御实践中,发 挥了______ B、及时监测 C、提前预警 D、快速转移
53、山洪防避措施有______ A、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B、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 路线和地点。C、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 准备。D、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 及贵重物品转移至安全处。
54、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______ A、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B、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 C、并设法与外界联系 D、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
55、泥石流对人的伤害主要是泥浆使人窒息,那么如何救助被泥石流伤害的人员 A、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污水。B、对昏迷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 畅通。C、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56、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特点是______ A、覆盖范围广,影响人口多。B、专业技术强,建设任务重。C、管理层级多,协调难度大。D、建设成果多,发挥效益快。
57、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工作涉及中央、流域、省、地市、县五级,向下延伸 A、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 B、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C、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 雨发生。D、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 临的征兆。
59、哪些人群容易受到山洪灾害的威胁______ A、山坡建房不加防护或将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坡脚下的居民,易受到山洪的威胁。B、在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双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的居民,易 遭到山洪的威胁。C、在山洪易发区内的残坡积层较深的山坡地或山体已开裂的易崩易滑 的山坡地上建房的居民,易遭到山洪的威胁。D、在山洪暴发、洪水猛涨期间,为了出门方便赶时间,就近随意过河、过桥、过渡的人群,易遭到山洪的威胁。60、从近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来看,通过项目建设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和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实现______ 的目标。A、反应迅速 B、转移快捷 C、避险有效 D、预警及时 61、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______ 等内容。A、雨水情监测系统 B、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C、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D、预警系统 62、监测预警平台主要由______ 组成。A、计算机网络系统 C、平台软件 63、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平台应用软件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 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______ 等功能。A、水情预报服务 B、预警发布服务 C、预警响应服务 D、系统管理 64、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初步建成了______ 等非工程防御体系。A、初步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网络 B、初步建成了县级监测预警平台 D、完善了群测群防体系 65、山洪灾害普查原则是______ B、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原则。D、普查不遗漏原则 66、根据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冴,结合______ 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 级临
山洪防治 篇3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水利部制定了《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
2014年1月16日
附 件
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以下简称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安排补助经费,专项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以及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第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包括前期基础工作、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及成果集成、调查评价业务培训等支出;
(二)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包括监测系统补充完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及各级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建设、群测群防体系完善以及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等支出;
(三)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包括洪水风险图规范制度制定、洪水风险图通用软件开发、洪水风险图编制、洪水风险图管理与应用系统建设、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支出;
(四)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包括采取修建护岸、堤防等工程措施支出。
第四条 中央补助经费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镇及景观建设、修建楼堂馆所、车辆购置、人员补贴以及项目管理费等支出。
第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运行维护经费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承担。运行维护经费定额标准由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制定。
第六条 财政部、水利部建立中央补助经费分配奖补激励机制,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建设任务,结合上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地方投入、项目建设管理等情况,确定中央补助经费分配方案。
第七条 每年6月15日前,财政部商水利部按程序将中央补助经费下达至各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各省级水利部门。
第八条 中央补助经费下达后,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年度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建设任务和组织实施要求等,统筹安排中央补助经费和地方建设资金,用于当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各省级财政部门应按预算级次和程序及时下达中央补助经费,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九条 由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实施的项目,中央补助经费列入中央本级部门预算,预算编制按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对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与中央补助经费安排挂钩。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一条 中央补助经费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中央补助经费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购置的物资材料和设备、设施的管理。
第十三条 中央补助经费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第十四条 下达地方的中央补助经费连续结转两年及以上仍未使用完毕的,一律视同结余资金,收回地方同级财政统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部、农业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要求,将中央补助经费结余资金全部统筹用于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对于中央补助经费结转资金,在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时,应根据项目结转资金情况和项目年度资金需求情况,统筹安排财政拨款预算。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中央补助经费使用单位应当自觉接受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对中央补助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及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利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送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负责解释。
小流域山洪防治计算方法的研究 篇4
位于山坡或山脚下的工厂和城镇, 除了应及时排除建成区内的暴雨径流外, 还应及时拦截并排除建成区以外、分水岭以内沿山坡倾泻而下的山洪流量。由于山区地形坡度大, 集水时间短, 洪水历时也不长, 所以水流急, 流势猛, 且水流中还夹杂着砂石等杂质, 冲刷力大, 容易使山坡下的工厂和城镇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损失。设计的任务就在于开沟引洪、整治河沟、修建构筑物等, 以便有组织的及时地拦截并排除山洪径流, 保护山坡下的工厂和城镇的安全[1]。因此洪峰流量的确定对于防洪设施的规模至关重要, 但几种方法在推导理论、公式形式、适用条件上有较大差异, 计算结果也不尽相同, 故研究确定适用于本地区的洪峰流量计算方法十分重要。
1 山区小汇水面积洪水计算的特点
(1) 资料缺少、系列较短、常无实测资料。 (2) 集雨面积小。 (3) 汇流时间快, 在数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内, 其洪峰流量已汇集到出口位置或防洪区。 (4) 确定洪峰流量时, 一般不考虑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 按全面积均匀降雨计算。 (5) 区域性明显, 易诱发山地灾害和洪涝灾害。
2 洪峰流量的计算方法
2.1 推理公式法
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公式, 该公式是一种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如下:
式中:QP———设计洪峰流量, m3/s;Ψ———径流系数;SP———暴雨雨力mm/h;τ———流域汇流时间, h;n———暴雨强度递减系数;F———汇水面积, km2;L———主河槽长度, km;m———汇流参数;J———主河槽平均坡降。
2.2 经验公式法
(1) 水利电力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汇水面积在100km2以内, 用公式:
式中:Sp———暴雨雨力 (mm/h) ;F———汇水面积 (km2) ;K———洪峰流量参数。
式中:C———系数, 按地貌确定:石山区:C=0.6~0.55;丘陵区:C=0.5~0.40
黄土丘陵区:C=0.47~0.37;平原区:C=0.4~0.30;S―相应于设计频率的一小时降雨量 (mm) , 可自当地雨量站取得;F―汇水面积 (km2) 。
当F<3km2时, 也可按式QP=CSF (m3/s) 计算
汇水面积小于10km2采用公式为:QP=KFn (m3/s)
式中K———径流模数;n———面积参数, 当F<1km2时, n=1;当1<F<10km2时按要求采用。
2.3 室外排水公式法
雨水设计流量,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S=qΨF
式中:QS———雨水设计流量 (L/s) ;q———设计暴雨强度[L/ (s·ha2) ];
―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 (ha2) 。
3 计算方法的比较
从流量公式的基本原理看, 几种计算方法近似相同, 即流量等于径流系数 (流量参数) 、暴雨强度和汇流面积的乘积;但在雨量统计、暴雨强度、产汇流计算等方面的处理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
3.1 水科院推理公式适用条件
流域面积小于500km2, 在40~50km2较为适宜;适用于长历时降雨;天然小流域。优点:考虑了不同地区参数的影响, 反映不同流域的实际情况;除计算洪峰流量外, 可推求时段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缺点:公式中的洪峰流量径流系数Ψ、汇流参数m的计算或选取, 与实际情况不符;暴雨公式为i=SP/tn形式, t→0时, i→∞, 不尽合理。[2]
3.2 水科院经验公式适用条件
汇水面积小于100km2;适用于天然小流域。优点:适用方便, 计算简单。缺点:峰流量K的选取未考虑人为措施的影响;地域性强, 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不能推求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
3.3 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使用条件
汇水面积小于10km2;适用于有降雨资料的小流域。优点:适用方便, 计算简单。缺点:参数影响较大, 计算中有时会造成较大误差。
3.4 室外排水公式适用条件
集雨面积小于30km2, 适用于短历时降雨, 人为措施影响较大的地区。优点:暴雨强度公式优于水科院推理公式中暴雨强度的计算, 集水时间由地面集水时间和渠道行洪时间组成,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流系数Ψ取值仅考虑地表的性质, 选用较为粗糙;地面集水时间t1的取值仅凭经验, 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不能推求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
4 实际工程计算实例及选用方法的比较
某矿山工程位于山脚下, 该地区降雨量大、降雨历时长, 易形成洪水造成危害, 为保证本工程不受山洪的威胁, 故需考虑截水、排洪。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4.0.1~4.0.6条, 该工程前一期工程中已对整个山区区域考虑了整体防洪, 已建成并投用了XX防洪沟, 针对该工程的实际情况, 只需对本期工程的局部小面积雨水进行收集排入XX防洪沟即可。对以上几种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及比较。
4.1 工程概况
影响该工程分水岭以内的汇流面积约5公顷, 面积较小, 地势较平坦属于一般的小山坡。
4.2 采用200年重现期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5) 暴雨强度各种参数计算流量结果如表1和表2。
4.3计算过程中发现, 洪峰流量的计算结果对部分参数的选取十分敏感, 如经验公式中的K、室外排水公式中的径流系数ψ和地面集雨时间t等。在本工程实际计算中推理公式未能得以应用, 主要原因当地实际重现期内气象资料不全, 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方法对于参数的选取存在很多人为因素, 实际计算套用图表也存在一定参数选用误差。
5 计算方法的选用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 水科院的公式适用于流域面积较大、汇流时间较长, 气象资料较为健全的地区;经验公式法主要用于计算结果的对比参考;室外排水公式法适宜于集雨面积较小、汇流时间较短的小流域。对于面积大、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或者面积小、人为因素影响也小的流域, 采用以上计算方法计算均有利弊, 此时应分析流域的具体情况, 综合比较各计算结果, 合理选取确定洪峰流量。
6 结语
以上各种计算方法, 有时在数值上差别很大, 设计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复杂, 因此在计算中要选取合理的方法。为适应防洪工程技术发展的新需要, 使防洪设施规模更科学合理, 有必要对小流域的洪水及暴雨资料进行测量分析, 除引用地区性公式和参数外, 应从本流域的洪水调查入手, 对调查的历史洪水位、洪峰流量计算及频率的确定做多方考证, 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有条件时, 可收集和分析本地的暴雨及防洪设施洪水观测资料, 验证各公式使用的参数是否适合于本地区。最后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 适当注意安全的情况下, 合理选取设计值。
参考文献
[1]孙慧修, 郝以琼, 龙腾锐.排水工程 (上册) [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山洪防治 篇5
根据国务院《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山洪地质灾害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为认真做好2006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防灾预案.一,2006山洪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2006年我乡降雨较多,降雨量集中且持续时间长,特别是主汛期,单时间内最大降雨量达到440毫米,对我乡的道路,农田,民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06年我乡灾害的种类有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及水土流失.诱发因素为暴雨,灾害发生区域为茶园湾,谭村.灾情发生时间为6-7汛期.二,2007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一灾害预发时段
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县年均降雨1354毫米,最高2215.8毫米,最低962.4毫米.预计今年雨水相对较集中,6至8月汛期雨水略偏多,是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时期,因而5至9月份为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预测预防时段.二预测灾害多发地段
1,各村行政区已发生,发现或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区(点);2,矿山开矿区,大小型水库等工程区域和地势复杂陡险的交通,建筑物所在地.三2007年重点山洪地质灾害点预测预报
谭村地裂缝区:位于谭村王家岭,主要引发因素为暴雨,灾害区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发生,加剧可能.威胁9户农户32人.三,防灾要求
1,乡政府成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各村要认真抓好汛期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并及时将灾情向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汇报.国土资源,水利,交通及各村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不断提高本乡山洪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3,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好监测预警人员.汛期期间,对灾害点的监测,监测人员要一天一巡视,政府要一周一巡查.4,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各村要加强对《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抢险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四,防治措施
一子良乡山洪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电话
总负责人:易小军
电话:5211838(办)5158846(宅)
手机:***
值班人员:
肖辉平电话:5211838(办)5210189(宅)
手机:***
万勇平电话:5211838(办)5210352(宅)
手机:***
周 军 电话:5217029(办)
手机:***
张小春 电话:5211838(办)
手机:***
朱益军 电话:5210054(办)
手机:***
二定点监测
方式:定点专人彩桩测,尺测,孔测.监测要求:各隐患点所在要安排专人巡视,监测.汛期要一天一监测,必要时一天三次;其他时间一周一测.对监测点,要有记录台帐,监测人员须将每次监测时间,监测情况详细记录,发现情况异变时要及时通知,报告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三灾情速报及应急调查,防治
灾情速报:各村要将灾害情况在24小时内准确,详细报告给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调查,防治:山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防治实行分级管理.凡山洪地质灾害威胁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威胁资产在50万元以下,由乡政府组织查勘现场,进行处理,同时将处理情况及时报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凡威胁10人以上或资产50万元以上的山洪地
质灾害,要及时报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共同查勘现场,作出应急处理意见.四灾情示警方式:敲锣,鸣鼓或呐喊传话
对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点有紧急异变或突发征兆时,监测人员或发现者应在第一时间及时报告并以上述方式示警.五应急措施:避让,疏散,转移或强制撤离等方式疏散隐患区内群众和转移财产.六重点隐患点的巡回检查方案
1,3月22日前,为自查阶段.各村对已发现的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自查,并将情况文字形式上报乡地质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2,5月10日前,为重点抽查阶段.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的防灾工作部署进行检查,特别是乡级预报的重点隐患区.3,5月份至9月份,为汛期巡查与应急治理的检查阶段.期间以乡应急治理检查为主.4,9月至年底,为汛期后复查阶段.子良乡谭村王家岭地裂缝防治预案
王家岭地裂缝由于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高,是我乡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的预防,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编制本防灾预案:
一,灾害情况
王家岭地处谭村西南部,散居着15户农户共55人,灾害点地形呈阶梯
状,南部为山岭,北部为50度以上的斜坡,中部较平缓,中部平台上有堰塘4口,水田30亩.前年,该灾害点出现了一条长约1000米,宽5-10米,落差5-10公分的地陷,对4户12人15间房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该灾害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暴雨的诱发下,均有可能造成地裂缝,地陷等灾害的扩大,造成严重灾情,若再次发生将威胁到该隐患处的所有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二,灾害预防方案
一灾害点防治责任单位及要求
责任单位:谭村 责任人:郑文敦
具体要求:村里明确专人负责对灾害隐患的监测,防治及速报工作,汛期期间对发现的灾害苗头于第一时间报告给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灾情速报电话
乡政府:5211838 水管站:5210054
三防灾应急治理与预防
村委会具体负责该隐患点监测,预防,预报,速报等工作;乡政府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该隐患点的预防,治理工作;财政,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的防灾救灾准备工作.村委会要成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要组建防灾应急疏散组,抢险队,确定好灾区农户疏散安排点及疏散路线,并于5月10日前报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灾情示警方式:敲锣,鸣鼓或呐喊传话
对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点有紧急异变或突发征兆时,监测人员或发现者应在第一时间及时报告并以上述方式示警.五应急措施:避让,疏散,转移或强制撤离
对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点有紧急异变或突发征兆时,监测人员或发现者在第一时间及时报告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乡政府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采取避让,疏散,转移或强制撤离等方式疏散隐患区群众和转移财产.六巡回检查方案
浅谈山洪防御与气象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山洪;特征;规律;防御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216-01
精河县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干旱荒漠类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气温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既受温带天气系统的影响,又受北冰洋冷气团的控制,南亚副热带气流也能翻山越岭影响本地,加之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地势低下,闭塞性大,处在阿拉尔山雨影区,下垫面多为戈壁沙漠。由于地形复杂,平原与山区的气候悬殊。因此,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区域都存在洪水风险,防洪任务十分繁重。
1防洪治理概况
我县共有河流4条,山溪水9条。根据地形地貌和洪水特点,将洪水风险区大致分为山洪区和河道险段区。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2005年编制完成了《精河河道防洪规划》及《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为全县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依据。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了以精河防洪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应急防洪工程设施,发挥了显著防洪减灾效益,也使部分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防洪治理初见成效。但是,总体来看,目前防洪治理规划的实施程度偏低,已建成的防洪工程数量少、标准低,防洪工程体系还十分薄弱。全县主要河流急需治理的河岸总长度为72.1公里,已建成的应急防护的仅有11.5公里(精河3.3公里、大河沿子河8.2公里),河道总体防洪标准仍然偏低。全县重点山洪、泥石流沟总长209公里,急需治理的总长度为54公里,目前未进行治理,基本处于无工程设防状态。
2洪水类型及规律、特征
按地形地貌条件主要分为山洪和河道洪水两大类。山洪主要形成于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区、近山区的山洪沟和坡地,具有汇流快、来勢猛、突发性强的特点。河道洪水主要汇集形成于较大河道,具有峰高、量大的特点。按照气候条件主要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混合型洪水和冰洪四种类型。其发生规律特征如下:
1)暴雨洪水:主要因强降雨汇流而成,主要发生在5—8月份高温、暴雨期,多数情况发生在局部区域,如遇大范围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还会沿冰雹、暴雨路径梯次发展,出现大范围暴雨洪水。暴雨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形成快、历时短、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特别是在山区、坡地,中等强度以上的降雨持续30分钟就能形成暴雨山洪,暴雨洪水汇集于河道,还会发生高峰型河道洪水。暴雨洪水还可能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
2)融雪型洪水:主要因积雪、冰川快速大量融化汇集形成,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主要特点是形成过程相对缓慢,水势相对平稳。春季融雪型洪水,主要是因开春气温快速回升,山前和平原区积雪快速融化汇集形成,一般发生在3—4月份。其形成条件:一是山前和平原区积雪较厚,二是升温迅速。夏季融雪型洪水,主要是因高温致高山积雪大量融化汇集于河道形成,主要发生在6—8月高温期,连续高温7天以上就有可能形成夏季融雪型洪水,常伴随暴雨洪水形成混合型洪水。另外,受2010年2月春季两次降雪影响,托里乡4月和托托乡5月发生春季融雪型洪水,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其形成条件:一是高山积雪较多,二是高空气温较高。
3)暴雨、融雪混合型洪水:主要因夏季连续高温引起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同时发生,汇集于河道叠加形成,主要发生在6—8月高温期。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
4)冰洪:主要是因冬季低温,在流速较缓河段河水不断冻结,形成“层水层冰”堵塞河道,造成河水漫溢形成洪水。其主要特点是形成和消退都相对缓慢,疏通治理非常困难。精河冰洪主要发生大河沿子河,时间在1—2月份,另外河道、泉水沟均有发生。
近十年以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我县极端性灾害天气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对洪水规律产生了较大影响,洪水发生的频次、范围及量级都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一是暴雨洪水发生的时段和量级增大,以前主要发生在6、7月份,现在5—8月均经常发生。二是冰洪灾害日趋严重,大河沿子河冰洪危害性也不断增大。三是洪水诱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明显增加。
3山洪沟分布及山洪风险区划分
山洪沟是坡面暴雨洪水的主要行洪通道。精河山洪沟主要沿南北两侧山地、垂直于等高线分布,洪水形成快、来势猛,预报、预测和预防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我县山洪沟防洪治理程度较低,已建工程少、标准低,大多数山洪沟基本处于无工程设防状态,预警、监测系统也不完善,一旦山洪暴发,极易造成灾害损失。
1)划分标准。综合考虑区域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地层地质岩性、经济社会等因素,将存在山洪风险的区域划分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2)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县划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小流域共4个,分别是阿卡尔河、巴音那木沟、呼期台洪沟、百棵树洪沟。
3)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全县划为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的小流域1个,即:托托河。
4重点河流防洪险段分布
目前我县防洪任务较重的河流主要有精河、大河沿子河等2条主要河流。洪水灾害及防洪险段分布情况如下:
1)精河。精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婆罗科努山北坡,全长114公里,流域面积21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72亿立方米。历史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为45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58立方米/秒(1998年7月12日)。精河上游段山体滑坡较严重,2007年上游支流乌图精河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使牧民被困,大批牲畜死亡。中下游段河岸崩塌和水土流失严重,基本无植被。
2)大河沿子河。大河沿子河是博河右岸的主要支流,全长107公里,流域总面积为18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94亿立方米。由于河流源头和两岸山势较低,没有冰川和永久性积雪,径流主要以降雨补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河流特点。调查历史最大洪水洪峰流量为352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水洪峰流量为248立方米/秒(发生在1998年7月24日)。大河沿子河大部分河段无河谷林植被,河岸崩塌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下游河道过洪能力已严重不足,沿岸地区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5对策分析
1)按照《博州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加强水利、水文、气象等有关部门自动气象站、雨量站建设项目的协调,避免项目重叠,有序加快暴雨(特别是山区暴雨)监测网站建设,提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在精河上游山区建立高山积雪、冰川变化监测设施,并开展高山积雪变化对河流水情影响的相关研究。建议由水利、气象、水文共同组成洪水规律研究课题组,重点调查研究:气温变化对高山积雪、降水、河道来水的相关关系,精河、大河沿子河等主要河道对洪水滩化、缓冲规律(确定不同流量洪水在各河段传播时间),提高洪水早期防范能力。
作者简介
防治山洪灾害的雨量站布设研究 篇7
目前, 雨量站网布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汛收集雨量的资料。雨量站作为自动气象站的一个补充, 具有价格便宜、建设简单的特点。由于降雨地区分布不均匀, 雨量站的布设太过稀疏的话将得不到部分山洪灾害的气象数据信息, 不能够为公众提供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而雨量站布设太过密布又会使资金投资大大加大。山区多易发生山体滑坡, 而目前在山区布设的自动气象站相对稀少, 不能满足当前预报员对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防治的需求。为了能够满足山洪灾害防治的需求, 整个地市在雨量站布设上应该进行加密, 尤其是在山区的地方。本文就如何合理布设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雨量站网提出了一些原则与方法。
1 雨量站站点选取原则
应该在现有的气象自动站基础上进行布设自动雨量站, 为避免重复投资, 还应把水利局的雨量站纳入全盘考虑。对于雨量站和暴雨监测站站点的选取, 应遵循如下原则:
选址时应选择能达到观测环境控制标准的场地, 尽可能满足四周障碍物的距离与障碍物高度比≥3倍的条件, 成排障碍物的距离高度比均≥8倍的条件, 在较大范围内空旷平坦, 保持气流畅通, 并充分考虑地形抬升等局地因素的作用。
应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 以满足雨量探测需要为原则, 尽量安置在能长久保持、固定的场地, 避免频繁迁移。
站点选择上应考虑非泄洪区和非泥石流地区, 坡地、山区可考虑建于迎风坡, 必要时方可建于背风坡。尽可能多建于河流水系的上游集水区。充分考虑交通和维修保障的便利性, 同时满足自动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所需要的 (GPRS、CDMA、ADSL或专线等方式) 通信条件。
根据工业农业生产的需要, 急待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地区, 农业重点产粮区要密些。生活条件较发达的地区可密些, 人烟稀少, 交通不变, 生活比较困难的地区, 近期没有开发价值的地区可稀些。
一级重点防治区站间距5km、二级重点防治区站间距达到10km、一般防治区站间距15km、防治区周边100km主要交通干线站间距15km。
所选站点地表可为草地、裸地、硬化地、沙地等 (其中, 裸地是指不长草的自然地面, 如干土地、沙漠、岩石等;硬化地是指用水泥、柏油、三合土、砖块等材质硬化后的地面) 。
所选站点的通信方式为GPRS/CDMA (请检测无线信号) , 如无通信条件, 应考虑北斗通信并注明站点选取原因。
可以选择太阳能供电或常规供电, 但供电情况应良好, 不会因供电原因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出于维护保障的需要, 站点到乡镇的交通情况应良好, 便于维护保障。
根据上述的原则, 综合考虑通信条件、信息收集、管理维护和电力供应等方面环境条件, 实事求是地进行布设。
2 雨量站的布设方法
自动雨量站可对降水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实时雨量信息的传送。自动雨量站作为自动气象站的一个补充, 它具有价格便宜、建设简单的特点, 主要用于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 自动雨量观测站间距设计为10~20km, 一般防治区按间距20~40km的标准布设雨量站网。
由上游小面积开始往下游布站, 大面积套小面积, 相对下游大面积站, 其中集水面积内包括上游水文站, 布设数就应只考虑2站之间的区域面积, 其布设数等于下游站面积减去上游集水面积内水文站的面积, 除以下游站的布设密度而得。这样, 布设的雨量站数目, 既满足了大面积水文站的需要, 同时也兼顾了小面积站要求雨量站密度大的特点。
3 总结
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围绕监测、预警和响应3个环节。按照“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拟通过在全区范围建立山洪灾害雨量站, 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改变福州市各地山区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摘要:针对福州市山洪灾害的防治需求, 对山洪灾害防治区雨量站网布设的技术原则和技术指标进行了探讨, 可以为合理的布设雨量气象站网提高效益。
探讨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与成效 篇8
1 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发生区域某一时段的降水量、地形地质和相应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表现空间、时间分布的不同也会影响山洪灾害的危害程度。整体而言, 我国山洪灾害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突发性较强, 难以预测。由于我国山丘地区具有坡高谷深的特点, 当遭遇暴雨天气时, 山区洪水暴涨暴落, 对山区地质形成较大的冲击力, 且缓冲较小。在这种情况下, 从降雨至山洪形成通常历时较短, 给山洪灾害的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分布范围广阔且发生频繁, 破坏力强。我国山区分布面积大, 地形地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且极易发生溪河洪水灾害, 因此, 我国的山洪灾害通常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的特点。此外, 山洪灾害爆发时通常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破坏, 严重损害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3) 季节性较强, 区域性明显。一般而言, 山洪灾害的发生与暴雨天气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我国的暴雨天气通常为每年的5~9月, 而每年的6~8月期间则是我国的主汛期。在此阶段内, 我国的山洪灾害爆发频率较高。同时, 我国的江南丘陵地区、秦巴山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突发山洪灾害的概率较高。
2 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洪灾地区人民的防灾意识
由于山洪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更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 为了避免在山洪灾害侵袭时发生更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的人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防灾预警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在面对山洪灾害时避免因过于惊慌而缺乏清醒的自救意识。加强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予以实现:设立宣传栏、警示标志, 发放宣传资料, 组织人员培训和开展灾害预警预案演练等。加深人民群众对山洪灾害发生前兆特征的了解, 充分发挥已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预警信息发布, 使人们提高警觉性。只有提前发现山洪险情, 才能尽早撤离危险地段。
2.2 积极治理山洪沟
单有山洪灾害的预警和撤离是不能根治灾害的, 山洪沟的治理工程主要应用于容易受到山洪灾害或者是损害程度较大的村镇、工矿企业和重要的基础设施等。其中, 山洪沟治理工程的主要措施为加强入渗、减缓雨水汇集, 拦蓄洪峰、削减冲击程度, 加固护岸与堤坝, 疏通堵塞沟道, 因势利导迅速排洪等。在山洪沟上游, 要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恢复林草植被, 避免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规模山洪。在中下游, 要建设骨干型拦洪坝, 削弱洪峰的集中冲击冲刷力度;加固护岸与堤防, 提升堤坝、护岸对山洪的抵御能力。疏通堵塞的沟道是为了缓解山洪沟的水流压力, 防止因水道堵塞、堆积而造成山洪漫越堤坝, 扩大灾害;下游建设排导槽等固定的河道工程利于排泄山洪、开发河滩、保护集镇等重要设施。
2.3 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造成山洪灾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山区地形地质等环境的内因和不利气候条件下降雨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的外因, 而水土流失则是山地环境条件有所改变的后果, 也是山洪灾害的前奏。由此可见, 加强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防治山洪灾害发生最重要的措施。同时, 由于不同山洪灾害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流失原因以及相应的分布规律不尽相同, 因此, 在采取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时, 应因害设防地采取针对性强的解决措施。对于山区而言, 要加强植被的种植恢复, 使山区整体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从而进一步保证山区能够具备优良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截洪滞流功能。如此一来, 就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量较大时的雨水季节, 从而抑制山洪灾害的爆发。
2.4 治理受灾地区的滑坡
对山洪致灾地区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时, 绝不可忽视受灾地区的滑坡治理工作。通俗地说, 滑坡治理工作事实上就是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对滑坡边缘进行有效防护, 常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排水、削坡、抗滑桩、抗滑键、减重反压以及锚固、护坡等。相关实践经验表明, 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治理山洪灾害多发区域, 不仅能进一步增强灾害区域的实际抗灾能力, 还能使得抗灾资源得到合理优化。
3 山洪灾害的防治成效探讨
3.1 建成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网络
山洪灾害的防治体系大体包括山洪灾害监测网络的建立与各级监测预警平台的建成。当灾害监测网络基本建立后, 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的人民群众就可以根据监测网络上所指示转移路线以及临沟 (河) 避险点进行避难, 从而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同时, 山洪监测网络还应该实现自动雨量、实时水位情况的及时传输、分析、评判、授权、播报等, 从而有效解决山洪灾害防御中监测设施与监测计划匮乏的问题。此外, 监测网络的建立与各级监测预警平台的建成还有利于灾害多发区人民群众及时接收预警信息,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灾害侵袭时人员转移的难度。
3.2 体现显著防灾减灾效益
近年来, 由于我国大部分山区山洪受灾县 (区) 皆实施了相应的非工程措施和治理工程体系, 因此, 我国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上都能发挥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效益。在对山洪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受灾人员的伤亡情况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改善, 明显减少了基础设施与公共建筑的效益损失。
3.3 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
对山洪多发地区实施相应的防灾措施, 并建立灾害监测网络与预警平台, 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带动各地区之间防汛信息化水平与指挥决策能力的提升。同时, 为了弥补过去我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缺陷, 在防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降雨量监测与水位站的实时播报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也离不开具有较高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技术管理人才。所以, 为了创造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山洪灾害防治模式, 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 这是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效果的重要组成内容。
4 结语
山洪灾害的防治属于我国防汛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实际的灾害防治工作中, 针对多发灾害地区必须采取以监测预警为主的非工程措施和以工程生态相结合为主的工程措施, 才能多方面增强其防治成效。另外, 还要积极做好灾区人民群众关于山洪灾害的科普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同时, 在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工程预防措施, 例如将治理山洪沟、水土保持与地质灾害治理结合等。只有真正将这些工作贯彻落实, 才能建成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从而发挥出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摘要:山洪灾害不仅会造成人们生活财产的严重损失, 也会随时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而造成的自然灾害事件频发, 山洪灾害的防治也开始成为我国防汛工作的重点内容。就当前而言, 尽管山洪灾害的防御依旧是我国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但通过近几年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我国基层的防汛信息化水平已有所提高, 其防灾减灾效益也有所突显。就山洪灾害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并提出了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分析了山洪灾害防治的实际成效, 旨在为后续的防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措施,水土保持,防汛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赟, 胡冬贵, 李庆林.山丘地区山洪灾害调查及防治措施分析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 43 (12) :49-51.
[2]张志彤.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J].水利水电技术, 2016, 47 (01) :1-5, 11.
[3]李庆林, 黄春花.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6, 44 (01) :81-83.
[4]周世明.关于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思考[J].水利天地, 2014 (05) :8.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浅析 篇9
山丘区小流域引起的溪沟洪水,突然爆发的特性,同时又会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种灾害,有时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就是山洪爆发。由于山洪发生的过程比较复杂、发生的地方流域也是比较复杂,有时又会伴随着强降雨的过程,这又增加了危险性和复杂性,这也就造成了山洪防害工作的高危性,同时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一些欧洲等发达国家,就对山洪灾害的防御问题的研究比较早,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对全国的山洪灾害进行了起步的研究;90年代,美国也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山洪对预测方面的技术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建设,等等。相对于那些国家来说,我国的山洪防御体系的建立是比较晚的了,在1949年前,我国在对山洪灾害的研究方面算是空白,在21世纪前,我国是把防汛工作的重点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化的发展和山洪灾害的损失越来越大,中央政府这才意识到要对山洪灾害研究与防御加大力度的投入。所以,近些年来,我国在对山洪灾害的研究与防御成果比较有成效,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符合中国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1 我国山洪灾害基本情况
我国大约有2/3的陆地面积是山丘,而包含在其中的山洪频发灾害区就达到了463万km2之多,在这些面积上就有5.6亿的人口,其中重点防御的区域面积达到97万km2,这就影响到了1.3亿人口的生命财产,然而直接受到威胁的人口就达到0.74亿。我国是一个山洪灾害频发、发生面积广的国家,这将会严重的威胁到山洪地区的人民的公共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由于山洪灾害的平均受害人数已达上千人,平均的经济的损失超过了400亿元。
从近些年的山洪灾害所导致的损失来看,其特点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遇难人数一直在上升,这已经成为了防洪抗灾的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问题。山洪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04~2010年,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可见,山洪灾害已经成为主要的造成人员伤亡的危害之一,这严重阻碍了山洪地区的发展,所以,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的到位刻不容缓。[1]
2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及试点建设
在2005年的时候,有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的防御,智力的措施的规划。该计划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省到县级行政区,一共有1965个地方被列入这一规划中来,在这一规划中,坚持了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原则,在山洪的预防,预测和通信上进行加强,构成了防洪抗灾的体系。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试点的县将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很好的完成了这项规划的建设任务,所以,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主要归纳为:
(1)将山洪的监测站点进行加密,增多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多将各种中有效的措施一起并用,这样可以达到及时且迅速的传递和发布预警的信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到各个地方,让人民群众尽早转移。
(3)多加强人手,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的监控,及时分析预测,从而可以提高基层的山洪防害的指挥与决策的水平。
(4)多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尽快健全组织,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序的开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5)在工作的时候要多注意细节,明确操作的目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及时对基层的山洪防御工作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6)在人名群众当中多进行宣传和培训,做到定期的山洪防害的演练,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增强他们的防洪中的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使防洪的知识深入人心。
(7)在这一规划中的领导要做好表率作用,加强指导,对防洪工作进行强化,可以为这样的防洪系统推广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8)我们要以小的部分带动大的部分,以点到面,进行大力的推进,深入进行防洪工作,为以后的试点地区做好更好的示范和带动的良好效果。
3 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
国家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家财政部以及国家水利部在2010年11月正式实施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工程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容易受到山洪灾害影响的地方构建以监督预测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增强基层民众抵御山洪的能力以减少群死群伤的事故。
(1)建立县级监预机制。县城应该建立国家,省,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系统应用的软件要包括应急响应服务,水情预报服务,水雨情监测查询,基础信息查询、象国土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从上到下雨水灾害情况的信息联网分享。[2]
(2)建立临界水位和雨量等预警指标。结合以往山洪雨水灾害记录,在分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来判定每个小流域或乡村各级临界雨量、水位等情况。
(3)山洪灾害询查。调查全部历史山洪灾害记录,人口分布情况,山洪灾害类型,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4)建立雨水情监测站平台。参考气象、水文等部门以往建设的站点信息,建立自动雨量站、简易雨量站、自动水位站和简易水位站以便提高了暴雨洪水的监测密度。
(5)圈定危险区域。在预案图纸上标出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的容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以及安全地区,并以自然村或小流域为单位。
(6)建设必备的预警措施。像采用互联网,电视,电话,传真等媒体传播信息。
(7) 建起群测群防体系。构建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提高乡(镇)、村一级的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水平,规定各级责任人员的相应职责[3]
4 结语
我国是山洪多发的一个国家,它涉及的地域广,而且由于它的突发性强,破坏程度大,难预警,防御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人身财产的损失严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很突出。所以,基于这些原因,中央政府对山洪的防治工作格外的重视,展开了对山洪防止的试点专项研究,从而研究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山洪灾害的防御技术的体系和管理体系。山洪防御的原则就是,要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为主要目标,要以防御、工程化的手段为主,将其与工程防御相结合,从而达到防与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裘峰黄红燕;贵州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2年第04期
[2]叶成林杨玉喜;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防汛抗旱;2011年第04期
浅谈牙克石市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篇10
牙克石市共有大小河流85条, 分属嫩江、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市境内较大河流有四条, 其中: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海拉尔河、图里河;嫩江水系有雅鲁河、绰尔河。牙克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6827万m3, 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25273万m3,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60417万m3, 重复计算量5 8 8 6 3万m 3。地下水可利用量12620万m3。由于我市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汛期降雨比较集中, 常常发生山洪。
1 山洪灾害类型、原因及特点
1.1 类型
(1) 由突发暴雨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 造成山洪灾害。
(2) 镇区附近荒山荒坡由于植被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3) 由于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 (桃花汛) 。
(4) 由于降雨导致陡坡崩塌。
1.2 原因
(1) 地形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 切割深度大, 侵蚀沟谷发育, 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 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 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冲击时, 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 气象水文因素。诱发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强降雨和气温显著升高。当遇有强降雨后, 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 造成山洪灾害。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
(3) 人类活动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 陡坡开荒, 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 改变地形、地貌, 破坏天然植被, 乱砍滥伐森林,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1.3 特点
(1) 突发性强, 预测预报难度大。由于暴雨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发生降雨或融水历时短, 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灾害。
(2) 灾害抢险救灾难度大, 由于突发性强, 对于组织抢险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 组织抢险进行人员撤离、财产转移等工作的难度很大。
(3) 灾害发生具有区域性, 相对集中的特点。洪灾相对集中, 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相对固定。
(4) 灾害发生具有季节性, 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 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市是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汛期集中强降雨, 突发性山洪时有发生, 常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危害, 严重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增长、妨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山区经济日益发展, 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强, 解决好山洪灾害问题已刻不容缓。
3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牙克石市防灾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排洪沟、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三类。这三类工程措施中城镇堤防100.746 km, 其中防御标准以下的堤防有59.52 km。不达标准的排洪沟有37 km以及少量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要想依靠工程措施达到防御山洪是非常困难的, 只有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才能真正达到防御山洪的目的。
牙克石市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实施, 总投资600万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简易监测雨量站7个、自动监测雨量站30个、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自动监测水位站3个、无线预警广播36个、监测预警平台1个。
4 建议
4.1 编制山洪灾害预案
防灾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 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分别编制全市、防治区所属乡镇和防治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 确定转移安置路线, 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
4.2 做好宣传培训演练
(1) 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做到进村、入户、到人, 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 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2) 培训。对旗、乡 (镇) 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 明确各自职责, 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 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 演练。在山洪灾害的严重的流域和村屯, 每年汛前结合山洪灾害防御修编预案, 及时组织开展一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使每位组织者、每位群众都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怎样避险撤离, 清楚转移路线, 安置地点, 哪是安全区、哪是危险区, 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 安全转移。
4.3 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以水雨情信息监测系统为数据基础, 以预报决策系统为依托, 提前预知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最终实现及时下发预警信息, 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 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 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 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洪灾害的类型、原因、特点, 进而提出有效的山洪防治措施。
关键词:牙克石市,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先龙, 褚明华, 左吉昌, 等.大力加强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J].中国防汛抗旱, 2010 (6) :4-6.
山洪防治 篇11
1.1 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
湖南省境内山地、丘陵、岗地分布广泛,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49%, 受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和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影响, 极易发生山洪灾害。据调查统计, 20世纪全省性洪涝灾害年份有42年, 而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年年发生, 山洪灾害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年均受灾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11.8万hm2上升到90年代的61.6万hm2, 山洪灾害损失占洪涝灾害损失的比值也由20世纪50年代的44.4%上升到90年代的63.1%。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全省山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因灾死亡人数1650人, 分别占全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的63.1%和87.9%。山洪灾害破坏性强、危害大、成灾快, 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心腹之患。
1.2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1.2.1 特殊的气候和降雨
引起湖南省山丘区山洪暴发的水源主要是暴雨。湖南省属于季风气候区, 每到汛期, 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 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 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辐合交汇, 形成了山丘区不稳定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如台风、气旋、高空低涡、低槽、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在此种不稳定的天气系统的作用下, 造成湖南省降水年内分配不均, 年际变化大。
1.2.2 复杂的地貌地质条件
(1) 特殊的地形地貌。湖南省的地形呈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 呈阶梯状向东北部倾斜,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东北-西南走向山脉雁列, 丘陵岗地起伏, 大小红层盆地镶嵌, 对暴雨中心的分布和洪水组合汇流产生显著影响。湖南省山地 (含山原) 面积10.85万km2, 占全省土地面积51.21%, 海拔在500m以上山地占33.15%, 山地的地势与山脉走向对气候的分异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高差起伏的巨大山地对夏季暖湿气流抬升造成大量地形性降水, 增加迎风坡面的降水强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 常造成严重的山洪灾害。
(2) 复杂的地质结构。全省出露的岩石, 可概括为变质岩、砂页岩、花岗岩、红岩、碳酸盐岩、松散岩六大类。湖南省山丘区分布广泛的土壤主要是由紫色砂页岩、泥岩、红砂岩、板页岩等岩石经风化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 这种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抗水流冲刷能力弱, 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影响明显, 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 导致山洪暴发。
1.2.3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
(1) 森林植被遭受破坏, 加重了山洪的危害。建国初期, 湖南省有森林面积1000万hm2, 水土流失面积只有1.8万km2;而20世纪9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积达4.04万km2, 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9.07%。这些年湖南省森林资源面积处于上升趋势, 但由于历史造成的掠夺式经营和乱砍滥伐带来的严重后果, 极大地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导致森林质量变劣, 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防护功能降低。山丘区乡村人口比重占全省总人口的79.6%, 这些人仍然离不开“靠山吃山”、“依山傍水”这一基本生存特点。随着农村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人均占有耕地愈来愈少, 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
(2) 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河道是山丘区泄洪唯一通道, 由于山洪伴随着山体滑坡、泥石流, 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 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又由于开发建设, 不断侵占河道, 河道的泄洪严重受挫, 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 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
(3) 基础设施脆弱、防御山洪能力低。山丘区的水利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 建成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 建设标准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对山丘区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 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 病险工程不断增多。湖南省13313座水库绝大多数分布于山丘区, 其中存在病险问题的中、小型水库就有6139座。
1.3 山洪灾害成灾特点
湖南省山洪灾害成灾特点:
(1) 暴雨山洪出现频率高, 季节性强。主汛期是湖南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全省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往往占全年山洪灾害的95%以上, 其中6~8月份发生的山洪灾害达到80%以上。
(2) 暴雨山洪出现区域性明显, 易发性强。省内山洪灾害防治区总面积18.35万km2, 涉及到108个县 (市、区) , 约3468.78万人。
(3) 山洪来势凶猛, 成灾快, 防守难度大。
(4) 山洪破坏性强, 危害大。山丘区洪涝灾害因突发性强而猛, 其危害性、破坏性更大, 特别是在人员伤亡与基础设施损坏方面往往大大超过湖区。近几年, 湖南省因水灾死亡的人员多数是山洪灾害造成的。
2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2.1 湖南省山洪灾害分区原则与方法
2.1.1 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则
(1) 以实际发生的山洪灾害点为主的原则。各类山洪灾害的发生能综合反映致灾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山洪灾害类型包括溪河洪水灾害以及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全省纳入本次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灾害共计2332处, 其中溪河洪水1264条、泥石流沟116条, 滑坡952处。通过分析这些已经发生灾害的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 基本上可以反映我省不同区域山洪灾害易发程度。
(2) 山洪灾害点与地形地质相结合的原则。影响山洪灾害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在按照各类山洪灾害点分析统计的同时, 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分布规律划分高、中、低易发程度区。
(3) 实际与经验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基础资料调查收集过程中的遗漏, 在分区过程不仅要按照实际发生灾害点分析, 而且要考虑经验因数。
(4)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5) 取高的原则。在同一小流域中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分区易发程度最高的级别, 作为对应小流域山洪灾害易发程度的分区级别。即只要三者中有一个被划为高易发区, 则山洪灾害的分区也被划为高易发区。
2.1.2 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标准及方法
通过对全省境内已发生的或潜在的溪河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统计, 充分考虑形成和诱发地质灾害的相关因素, 对于溪河洪水灾害, 主要参考降雨分区与地形地貌;对于滑坡、泥石流, 主要参考因子为区域构造单元、新构造运动、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区域气候类型与降雨量等。
2.2 湖南省山洪地质灾害分布区域
湖南省山洪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溪河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 这些山洪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1) 湘西北地区, 总面积约2.84万km2。本区山洪地质灾害发育很强烈, 山洪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为溪河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等。
(2) 湘西地区, 总面积5.01万km2。本区山洪地质灾害较强烈, 山洪地质灾害类型也较多。主要灾害类型为溪河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面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等, 此外, 本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
(3) 湘中地区, 总面积3.17万km2。本区已知有溪河洪水、地面岩溶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从总体看, 属山洪地质灾害严重地区。
(4) 湘东及湘东北地区, 总面积3.78万km2。该区溪河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较发育。
(5) 湘东南、湘南地区, 总面积3.79万km2。溪河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等为该区主要灾害类型。一些地段地质灾害严重。
(6) 洞庭湖及其周边地区, 总面积2.05万km2。本区山洪地质灾害以泥沙淤积和大堤变形为主。
3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御措施体系包括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组成, 由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群策群防、避灾躲灾、隐患工程治理与山坡水土保持等措施构成。
3.1 监测预警系统
(1) 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2) 水文监测预警系统。
(3) 泥石流、滑坡隐患点监测预警系统。
(4) 山洪灾害专业预警系统与敲锣、吹喇叭、人员喊话、烟火警示等土法预警。
3.2 群策群防体系
(1)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2) 县、乡、村、组管理体系建设。
(3) 宣传、广播、培训、演练等。
3.3 避灾躲灾
避灾躲灾形式分两种:永久搬迁和临时转移。位于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的区域实行永久搬迁, 位于警戒区或虽在危险区但生存有保证的区域实行临时转移。
临时转移需划定一定数量的安全区, 配置转移道路、宣传牌与指示路牌等。
3.4 隐患工程治理
(1) 山洪、泥石流沟治理
对于严重遭受山洪、泥石流影响的重要集镇、城镇重要工程设施, 要充分考虑其已有防洪工程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其治理标准。根据山洪、泥石流沟的特点, 防治难度及防治要求, 因地制宜地采取拦挡、疏通、排导、加固及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见表2) 。
(2) 滑坡治理
湖南的滑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大多发生于湘西北、湘西南及湘东南山地地区, 即在石门~沅陵~凤凰一线北西的湘西北广大地区, 安化~绥宁的湘西南地区, 以及茶陵~临武~江华的湘东南地区, 这三个地带的滑坡分别占全省滑坡总量35.2%、20.8%、25.2%。90%以上的滑坡为土质滑坡, 以中小型滑坡为主, 其中大型滑坡占1.6%, 中型滑坡占17.7%, 小型滑坡占80.7%。
在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0.05g地震惯性力作用下, 严重危害重要集镇、城镇重要工程设施的滑坡隐患治理, 根据滑坡体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采取排水、削坡、抗滑挡墙、锚固及抗滑桩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 病险水库加固
对于山洪防治规划区内的小型病险水库, 根据水库的病害原因, 采取以下除险加固措施:对坝体单薄、坝顶高程未达标的, 对大坝坝坡进行加高培厚处理;对于坝体、坝基渗漏问题, 采取灌浆与土工膜结合处理, 下游增设排水设施等, 达到防渗堵漏, 确保大坝安全的目的;无溢洪道、消能设施的工程, 新建溢洪道、消力池等, 并对严重冲刷段作防冲处理;整修、改建输水涵洞、卧管, 以保工程安全;更新改造闸门及启闭设施;完善水库水文、气象、渗漏观测设备。
(4) 河道整治
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 根据各水系的山洪特点及成灾规律, 河道治理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在城镇河段, 并“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 全面清除河道行洪障碍, 因势利导适当疏导河道, 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对冲刷严重河岸、堤岸进行护砌, 提高河岸的稳定性, 减少泥沙淤积, 减轻山洪损失。
(5) 堤防加固
在山洪易发区及其上游地区无修建水库条件, 或虽建有水库尚不能有效控制洪水的区域, 结合当地地形条件, 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修筑防洪大堤, 提高防护区的抗洪能力。堤防保护对象主要是重要城镇、乡镇等人口集中区域, 或区内有铁路、公路及其它重要设施的区域以及成片农田等。
3.5 山坡水土保持
山坡水土保持规划是在《湖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治理区山洪灾害防治需要, 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方案进行补充、完善。
山坡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 山水田林 (草) 路统一规划,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相结合, 进行综合治理。
4 结论
湖南省经过多年的探索, 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适应湖南省山洪灾害特点的防治体系, 在全省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配合群策群防体系, 在不同区域, 有针对性的实施了避灾躲灾、隐患工程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 这套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在历年的山洪防御中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促进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山洪灾害监测预系统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能够最大程度减低人工防御判断失误的风险, 为抢险救灾争取时间, 提高防灾御灾能力和效率, 降低灾害损失,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稳定。
(2) 实现了人工防御和科技防御的结合。过去, 我们防御山洪灾害只有一种方式, 就是人工防御, 全民防御, 群策群防。监测预警系统的建成, 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了科技防御的手段, 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节约了资源, 极大地解放了当地的生产力。
(3) 提高了防汛抗旱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提供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操作平台, 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办公网络化, 为无纸化办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使防汛抗旱信息发布更为快捷、便利, 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同时该网络平台也可以作为防汛抗旱知识培训平台, 切实提高各类防汛责任人防灾御灾意识和知识水平, 增强自救能力。
(4) 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在防御2012年暴雨山洪过程中, 全省共有93个项目县市区先后通过新建的监测预警系统发布暴雨预警1829次、预警短信153.5万条次、预警涉及相关防汛责任人达12.1万人次, 启动预警广播1.1万站次, 有效指导危险期群众6.96万人进行了避险转移。这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挥了较好的减灾效益, 多次避免了人员伤亡。2014年5月24~25日, 湖南省发生强降雨的32个县市区利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发布预警短信4.8万条次, 启动预警广播5976站次, 有效指导人员转移4.22万人次, 无一起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5) 通过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可以减免山洪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山洪灾害防治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山丘区宝贵的土地资源, 保护森林植被、水质和自然景观, 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邹新波.湖南省山洪灾害治理工程体系的安全性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邱瑞田, 黄先龙, 张大伟, 等.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 2012, 22 (1) :31~33.
【山洪防治】推荐阅读:
山洪沟道防治07-06
山洪灾害防治06-03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结08-21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11-07
特大山洪06-30
山洪雨量站07-08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07-16
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07-06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