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

2024-10-24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通用8篇)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 篇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 第一节 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

一、山洪及山洪灾害的基本概念

洪水是河流、湖泊、海洋等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内水体突然增大,造成水位上涨,淹没平时不被水淹没的地方的现象,常威胁到有关地方安全或导致淹没灾害。洪水一般包括江河洪水、海滨河口的风暴潮洪水、山洪、凌汛等。我县主要以暴雨洪水为主。天气的变化是造成暴雨,进而引发洪水的直接原因。洪水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洪水发生的周期性是由气候的四季循环所决定的,洪水发生的随机性因气候的多变而变。洪水发生的时间、地点、量级常难以准确预知。

山洪是指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具有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按其成因,山洪可分为暴雨型山洪,溃水型山洪(拦洪设施),融雪型山洪,冰川融化型山洪。我县主要是前两种。

山洪灾害是指由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二、山洪灾害的基本特征

1、季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据统计,全国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达到全年山洪灾害的80%以上。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岗地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损坏财产,伤亡人命。2005年新邵“5.31”洪灾,造成19人死亡,26人失踪;新邵、邵东两县10个乡镇近1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2千公顷,成灾面积4.2千公顷,绝收面积2.5千公顷;冲毁倒塌房屋3560座,淹死牲畜1.1万头,冲走水产4300吨,22个工矿企业停产;两县有28.7公里公路被冲毁,太芝庙、潭府两个乡镇交通中断,损坏输电线路140公里,损坏通讯线路35千米;洪水损坏堤防140处34.1公里,损坏护岸620处,冲毁塘坝144座,损坏灌溉设施588处,损坏机电泵站18座。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

三、山洪灾害的表现形式

1、溪河洪水暴涨

溪河洪水也叫山溪性洪水,是山丘区溪河由暴雨引起的突发性及暴涨暴落的洪水。当流域普降暴雨时,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地面径流,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就某一处河道(断面)而言,当近处的地面径流到达该断面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时洪水起涨。随着远处的地表径流汇集到此处河道(断面)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即为此处的洪峰流量。其相应的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山丘区溪河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雨后产流、汇流都较快,山洪过程线一般为急剧涨落,涨也快,退也快,因此径流过程短,洪峰流量大、水位高。这种现象在隆回县高坪地区特别典型。

2、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这种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扑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声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区域横冲直撞、恣意漫流,形成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和有一定坡度的利于集聚水和松散固体物的沟状地形。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之一。形成泥石流的地形一般为山高坡陡,沟床纵坡大,汇流地形有利于大量水源汇集,而且多为碎屑岩、浅变质岩及花岗岩风化强烈的地区,或者坡面、谷槽、溪沟堆积大量废土碎石的地方。泥石流的形成与降水关系密切,降雨量越大,形成泥石流的机率就越高。虎形山青山坳的“6.25”灾害就是这样发生的。

3、滑坡

土体、岩块或残坡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贯通的滑动面发生滑动破坏的现象,称之为滑坡。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滑坡多发生在坡度25°~50°的斜坡上。据研究,约有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

滑坡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滑坡的形成受各种条件的控制。它的形成因素多而复杂,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由此两类因素迭加而成的综合因素三大类。雨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水渗透进土体孔隙或岩石裂隙,使土石的抗剪强度降低。二是水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抬升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涨作用,使土体因水饱和而软化,在重力作用下产生滑坡。此外,坡脚掏蚀、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人工切坡、堆填加载、植被破坏等人类工程活动,也能直接诱发滑坡的形成。2008年小沙江镇的多处滑坡就是充分的说明。

4、崩塌

崩塌是在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在土体中产生的崩塌称土崩,在岩体中产生的崩塌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的崩塌称山崩。大 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石堆。

崩塌的成因类型多而复杂。按其动力成因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由此两者因素迭加而成的综合因素三大类。在自然作用下,常见的巨大岩土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岩体分开,随着节理、裂隙的不断加深和坡脚不断冲刷掏蚀,在长期重力作用下,当岩土体逐渐向外倾斜,或者遇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即会产生崩塌。除重力作用,雨水参入岩土体的节理裂隙中,可产生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以及雨水软化软弱面,也可导致崩塌发生。

四、山洪灾害的成因

1、特殊的气候和降雨

引起我县山丘区山洪暴发及其伴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我县属于季风气候区,每到汛期,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复合交汇,形成了山丘区不稳定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气旋、高压低涡、低槽、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在此种不稳定的天气系统的作用下,造成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同时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局部地域的强暴雨。高强度的降雨,作用于地形地质复杂多样的山丘区,往往极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山崩和溪河、塘库暴满横溢,发生惨重的山洪灾害。岩口镇“6.6”洪灾中石坳村泥石流和太平水库险情就是这种状况。

泥石流、滑坡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及前期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是降雨诱发。通过对发生泥石流的降雨分析,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形成泥石流的机率越高,规模也越大。

2、复杂的地貌地质条件 我县由于群山林立,沟谷纵横,坡陡沟深(山坡坡度一般为30°~45°,最大可达60°以上),沟床纵坡大,以及因新构造运动而形成大量有利于汇流的瓢状或斗状围谷地形,发育了大面积的有利于山体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地形地貌。又由于山地区域的多雨特性,经常出现长历时降水甚至大暴雨,雨水入渗,土体中的水使其抗剪强度降低,导致土体抗滑力降低并使土体下滑力增加,同时饱和土体的渗流和坡面汇流也增加土体下滑力,土体中的抗滑力与下滑力失去平衡,从而激发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的发生。

复杂的地质结构是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我县地表露出的岩石概括为变质岩、砂质岩、石灰岩(泥灰岩)、花岗岩、红岩、松散岩六大类。山丘区分布广泛的土壤主要是由砂质岩、泥岩、红砂岩、板页岩等岩石经风化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这类岩石的风化带和风化物结构松散、容易风化,风化壳厚度常达20~30m。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滑塌沟、崩岗、侵蚀沟等甚为发育,沟头溯源侵蚀发展迅速。这种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影响明显,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山洪暴发。特别是岩石强烈风化后,表面岩层破碎,抗冲能力极差,一遇暴雨容易发生泥石流。我县的虎形山就是这种典型的地质结构,山坡上到处都是强烈风化后的乱石,随时都有可能滑动。

3、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

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加重了山洪灾害的危害。森林植被在保护土层免遭洪水冲刷、截留雨水径流、调节产水汇流和恶劣天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过度的开发土地、开发自然资源,侵占水面、河道,必将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失衡,山洪频繁发生。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河道是山丘区泄洪唯一通道,由于山洪伴随着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减弱。又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了解,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建设,不断侵占河道,向河床乱弃、乱倒、乱建、乱挖,河道千疮百孔,河道的泄洪严重受挫,往往造成小洪水大灾难,大洪水大泛滥的严重后果。部分工程规划时,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考虑防洪安全,没有区域内水文、气象等数据的支持,因而造成了山洪地质灾害的惨痛教训。

第二节 山洪灾害防御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山丘地区山洪灾害的成灾原因和特点,山洪灾害的防御重在“防、避”,主要是采取预防和躲避措施。山洪害害的防御必须科学论证,全面规划,逐步治理,从根本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体措施落实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确保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山洪灾害防御,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机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是同级人民政府防灾减灾的指挥机构。计划、财政、水利、国土、气象、水文、交通、农业、林业、地矿、城建、保险等各个部门要在政府及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好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

二、科学编制应急预案

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成立防御组织机构,确定责任人,明确职责,强化行政指挥手段和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②阐述本地区地形地质存在的险病隐患、暴雨洪水特性,列出历史 上发生的山洪灾害等情况;

③明确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的划分范围,具体到村组、到人; ④划定成灾暴雨等级,确定避灾的预警程序、信号发送的手段和责任人,转移路线、转移人员安臵办法和地点,转移安臵任务的分工,制定人员转移安臵的原则和纪律;

⑤提出防御治理的工程措施及其规划设计方案;

⑥提出防御工程资金的来源和筹措办法,以及其他非工程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办法。

三、落实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山洪灾害易发区每年汛期都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

二是落实预警信号制度。每个村、组、院落都要确定1~2名信息员来发布信号。信号一般为预定的如口哨、打锣、警报器等。当地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信息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是搞好避灾演习。对预案规定的各项防御措施,汛前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演练,既可增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又能使大家熟悉和掌握防灾和逃生的具体措施,避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要广泛宣传,增强意识。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电视广播、流动宣传车,出标语、横幅、宣传栏,设立警示牌,编印发送山洪灾害防御手册等活动,来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山洪灾害防御常识。

五、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 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六、强化配套工程措施建设

为全面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在落实各项非工程防御措施的同时,还须大力强化工程措施。通过山洪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措施规划,在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形式下,逐年实施工程措施。搞好水毁工程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加大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力度,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

第三节 山洪灾害时的避险

一、躲避暴雨山洪灾害的转移时间和有效措施

1、有效转移时间。

据目前气象、水文预测技术,人类能在山洪暴雨发生前3—5小时感着有山洪暴雨发生,当出现1小时降雨50—100毫米,洪峰至山脚约2—3小时。从倾盆大雨开始发展到造成灾害,有效转移救生时间约4—5小时。

2、避灾救生的有效措施。

大气流影响形成的大面积降雨的云团中心区,当预报可能发生山洪暴雨的地带,人员要提前一天转移;局部地区天气突然变化,县气象局预报有大雨或有暴雨,当地气温闷热潮湿,且已出现1小时降雨50毫米,人员应立即自行转移,不能等待洪水进了居住地再走。

二、如何在山洪灾害发生时组织安全转移

1、坚持汛期值班制。进入汛期,特别是主汛期,各级政府的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要实行24小时值班。指挥长、值班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严密防范,常备不懈”的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密切关注气象信息和上级部门发布的灾险情预报,时刻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在暴雨山洪发生前2—3小时判断决策和指挥转移及时避开山洪 袭击。

2、准确及时发出测报。山洪预报是防御山洪灾害,降低或减轻山洪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气象、水文部门要提前发出暴雨预报,镇村要密切注意暴雨前兆,加强观测,及时掌握雨水情。

3、及时发出安全转移警报。在4—9月份汛期,镇、村两级必须明确若干责任心强的信号员,在接到县、镇指挥部紧急避灾转移命令或获得严重的监测信息后,信号员必须立即发布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预案约定的报警信号。

4、居民及时转移。暴雨突降,洪水水位陡涨,洪流奔腾聚至,可以撤移救生时间一般为3—5小时。当山洪突发,山洪区居民接到转移信号或听到警报后,必须像听到防空警报那样自行迅速转移到预定安全地点。转移时应往两岸山丘高地跑,不逆水流、不顺水流方向跑。转移责任人应负责组织指挥,维护秩序和转移安全。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 篇2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带。全市土地总面积14 112 km2,总人口300万人。境内山地、丘陵区分布广泛,占全市总面积的76.1%,受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和降雨特点的影响极易发生山洪灾害。全市山洪灾害易发区总面积10 725 km2,涉及9个县区72个乡镇99.43万人。据统计,建国以来20世纪全市共发生洪涝灾害109次,其中约有80%是山洪灾害。山洪灾害成灾快、危害大,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之患。

2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大同市山洪灾害易发区多,再加上防洪保安基础设施相当脆弱,山洪灾害威胁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沟道缺乏治理。全市2 052条山洪沟道,大部分没有进行工程措施治理,只有参差不齐的当地老百姓修建的护村护地坝,防洪标准低,流域内只要有短时的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水进村入户,造成山洪灾害;2)病险水库大量存在。目前我市现有的74座小型水库,大都建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设标准不够,设计施工质量不高,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小水库普遍存在管理不力问题,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山洪灾害防御的突出难点和重点;3)缺乏洪水预报设施。全市9个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县区目前仅有29个自动雨量站,23个简易雨量站,监测预警属于空白,经常是水入户人们才知道有洪水发生;4)人水争地行为屡禁不止,加重了山洪灾害威胁。主要表现在河道内乱采乱挖,破坏河道自然状态,人为倾倒弃渣弃土,侵占河道,减少河道泄洪能力,阻碍行洪;农村建房缺乏科学规划,建在低洼地带或占用河滩甚至河道,容易被山洪冲毁淹没;5)群众防范意识差,自救能力不高。山丘区地处偏远,人员居住分散,经济不发达,受教育程度较低,致使部分群众对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防御常识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很低,遇到洪水只能坐以待毙。

3 山洪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3.1 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要全面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隐患排查,综合考虑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工程现状、居住人口等各种因素,科学划定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确实可行的撤离路线;建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明确各级防汛责任人,明确乡村一级防御人员及具体职责,配齐有关设备(螺、号等),逐步完善基层山洪防御网络,最大限度发挥乡村基层组织防御山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此制定出便于操作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3.2 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要通过多种形式,利用会议、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学校教育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在校学生宣传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灾知识;加大山洪灾害防御常识专题片、图册和挂图的发放和宣传普及工作,对各级防汛责任人、隐患点防守人员、应急抢险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要对山洪灾害危险区的群众一个不漏的发放明白卡,使他们真正明白转移责任人、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在危险区、安全区以及转移路线上设立醒目、固定的标示牌和宣传牌,在受威胁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宣传栏,并组织居住在危险区的群众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真正提高基层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3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工作

考虑到目前农村大量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和防汛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主动加强与驻地预备役部队、厂矿企业等建制单位的联系,情况危急时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实施应急转移和抢险救援。

3.4 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工作

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依据《大同市河道管理办法》,各县区安排专人做好辖区内的河道管理工作,对采砂管理任务重的县要尽可能组建专管机构,其他县也要明确专管部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加大河道采砂管理经费投入,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逐步配备充实专职管理人员,组建专职执法队伍,切实建立河道采砂管理,彻底改变河道乱采乱挖现状。

3.5 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耳目,从其他省市的历次抢险救灾经验来看,启用有效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效益极为显著。目前我省已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但是进度缓慢,建议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早纳入省级基建项目,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使大同市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能尽快上马。

3.6 加强配套工程措施建设,增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

1)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步伐。大同市有74座小型水库,大部分属于病险水库,水库一旦失事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切实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尽快消除病患。2)加快山洪重点沟道的治理,大同市有西坪河、泽水河、木草涧等多条沟道与县城毗邻,山洪灾害对县城威胁很大,因此要加强配套工程措施建设,增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

摘要:通过总结大同市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分析了当前山洪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工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等防灾减灾对策,以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 篇3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幅员1.55万km2,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最多年份达21次(2010年),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 8个,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質灾害应急演练,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 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2010年“6·8”特大暴雨,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 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应急响应措施滞后,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任务十分繁重,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人员管理松散,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篇4

为了有效的防御台风、山洪灾害,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村防台风和山洪灾害应急预案。

一、基本概况

*村村位于*,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民组,*户,*人,境内有*河沿村而过,涉及*余人。

二、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如下表。

*村山洪灾害防治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三、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

为有效防御台风山洪灾害及泥石流,特成立*村灾害领导小组:

1四、预警预报

村发出到各农户的预警信号为广播、喇叭、铜锣声、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如遭遇险情时,由各村预警员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设置为:持续短声铜锣,表示险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危险区、警戒区村民立即按预定转移路线有秩序的把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预警预报和转移命令有村支部书记负责。

当村境内上游出现强降雨时,预计可能会发生山洪灾害和泥石流,抗灾领导小组要进入临战状态,加强巡查,通知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做好撤离准备,通知方式采取电话联系。

如出现连续降雨3小时,降水量达50毫米时要发布预警,连续降雨6小时,雨量超过90毫米,或已有连续降雨超过110毫米而仍连续降雨时,应要准备转移老弱病残人员,当降雨6小时,降水达130毫米,而且还有持续的可能,应对威胁区域内的人员全部转移。

转移命令下达后,各区域责任人电话通知或呼喊声或敲铜锣作为警报信号,群众按预先设定的方案做好准备或按制定路线转移到安全区域,电话不通的由责任人到户通知,并负责撤退人员的清点工作。

五、制定转移、撤离方案

明确各自然村每户的撤离线路,撤离安置地点,并明确相应的负责人。

在组织撤离时,要服从联系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做到动作迅速、秩序井然和相互关照,要以保证生命安全为主,千万不要为了顾及家里财产而延误撤离时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撤离到指定安全地带。村支部书记、主任在本村遭遇严重山洪组织群众撤离时,要尽早向乡政府和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汇报。

六、生活保障

灾害发生后被转移的人要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病可医,他们的吃、住、医由村委会统一安排和调度并且配备好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旦发生灾害,卫生防疫由村卫生室负责。

*村民委员会

防御山洪灾害典型案例 篇5

一、雨情。2013年8月7日9时至8月8日7时,我市受高空冷涡东移影响普遍降了强降雨,最大1小时降雨量二道镇镇区51.9毫米,降雨量较大的站点有柴河林业局新兴林场120.5毫米、卫星林场110毫米、桦木林场56毫米、红星林场74.5毫米、西南岔林场60.8毫米,二道镇镇区95.7毫米、钓鱼台村96毫米、永兴村71毫米,横道镇道林村81毫米,海林城区40.1毫米。致使二道河、窟窿别河、山市河等流域发生山洪。

二、灾情。根据各镇防汛办统计:全市受灾4个镇,受灾村屯17个,房屋倒塌3间,旅游景点蒙古包冲走4个,房屋受损2间,房屋进水304户,受灾人口1560人,转移人口142人,冲毁村级公路2450米,水毁灌溉设施一处,冲毁渠道720米,渠道淤积240米,冲毁桥涵21处,冲毁农田防洪堤防6处2220米,耕地受灾面积965公顷(其中绝产面积103公顷),食用菌受灾2122.3万袋(其中过水1796万袋、冲毁326.3万袋),电线杆冲倒22根、冲断通讯光缆8条。

由于预警及时、反应迅速,应对有力,在这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市防指应对措施。一是海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海林市气象局预报的海林市西北乡镇有强对流天气的紧急 气象信息,第一时间通知了各镇防汛指挥部和有关单位,要求各级防指、各部门注意防范,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巡逻和监测降雨及水势变化,各防汛重点村屯包保责任人进村到户协助做好防汛各项工作。二是7日15时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实时雨情紧急召开会商会议,启动防山洪预案二级响应,要求二道镇、三道镇、柴河镇进入全镇警戒状态。三是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安排副总指挥、水务局局长解建学亲自率领,由水务局技术人员组成的抢险工作组,赶赴二道镇进行现场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市防指根据降雨量级下达了紧急通知,要求各村屯、林场、涉水旅游景点以及水库、塘坝、尾矿坝、水电站要安排专人巡视,监控河流水位变化,一旦出现险情预兆,及时通知群众转移,并通知镇指挥部及下游相关村屯,做好防范工作。

四、各镇、村应做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一要落实镇、村两级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各自的管辖区域,层层建立防汛责任,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监督机制,切实把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到实处。从上到下,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防汛抗洪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要落实行政领导和技术人员包堤、包库、包村的包保责任制。行政领导要对所包防洪河段、堤防、险工、水库、危校、重点村屯进行逐级逐项检查,发现影响防洪安全的问题,及时整改,当发生汛情时要及时上岗到位,一线指挥,发生重大险情时,要采取果断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要加强责任制的监督检查,严肃防汛纪律,落实防汛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宣传依法防洪。要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发布水旱灾害信息,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了解防汛抗旱形势和对策,了解自救自保措施,让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防汛抗旱工作。增强各级领导防汛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防洪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履行防汛抗洪义务。

(三)搞好实时预警。加强雨水情监测,及时发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预警信息,提前安全转移危险区群众。

(四)切实加强防洪应急管理。搞好防洪应急管理是在暴雨洪水突发事件中,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各类防汛预案。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防洪工程现状,修订和完善水库、城镇、防山洪等各类防洪预案,落实防、抢、撤措施。二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强化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联动机制。三是加强基层防汛组织建设。落实“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措施,发动和依靠基层干部群众,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点监测,增强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山洪、洪泛村屯的应急管理,务必落实“五有”(有干部值班、有雨水情监测、有防汛电话、有报警工具、有防洪预案)、“四知道”(受洪水威胁区群众知道报警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自救方法),“四及时”(及时下达灾害天气预报,及时监测雨水工灾情,及时发布脱险转移警报,及时做出避险行动反应)措施。

(五)落实防汛物资、队伍。防汛物资储备实行防汛部门专储和商店、供销部门代储以及受益单位、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保证所需的品种和数量,集中专库保管。特别是防汛重点镇、村屯和堤防、水库(水电站)及其它要害部位,要备足抢险物资和抢险土石料,集中就近保管,以备急需。要组织和落实抢险队伍,对人员和装备登记造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抢险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做到遇险时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

凉井小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篇6

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制定山洪灾害防御方案的规定,特编制本方案。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学校全体师生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1、本预案的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县、乡相关规定为依据。本预案由学校政教、安全处编制并报上级审批备案。

2、本预案所称山洪灾害主要指山地灾害(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的统称。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指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了能发生的各类山洪灾害而预先编制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二、基本情况

花江镇凉井小学,位于关岭自治县花江镇的北大门二公里,面临210省道旁,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约288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地貌以山地类型为主,校园占地面积18亩,现有专任教师21人,普工1人,男教师11人,女教师11人,有11个教学班,学生466人。

三、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

1、本校校长对本预案负总责。

2、学校各领导和所有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本预案中的各项准备和实施工作。(1)严勇校长负责救灾中的紧急措施和组织实施。

(2)柏英兰负责气象、水文分析和及时对灾害性天气进行临时天气预报。

(3)韦益川负责各辖区的防灾、减灾和灾害自救工作。

3、对于拒不执行本预案或防指发布的防汛调度方案或防汛抢险指令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按照《防洪法》、《防汛条例》等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防汛指挥组相关责任人员如下:(填写姓名)组长: 严勇校长 副组长: 韦益川、柏英兰、李忠信 成员: 毛朝英、柏英俊及各班班主任

四、监测通信和预警

监测:监测依据为气象部门预报和上级防指通知。通信:保证固话和手机24小时畅通。

预警实施:为了让师生及时躲避洪水灾害,减少损失,在一般情况下采取校指挥组与乡指挥部联系进行预警。一旦发现险情采用电话、手摇报警器、鸣锣、口哨等方法相结合,发送预警信息。

五、安全转移方案

1、人员转移

各班主任接到转移信号后,必须在转移责任人的组织指挥下,迅速按预定路线安全、有序地转移。

2、转移安置的原则是: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危险区人员,后警戒区人员。信号发送和转移责任人必须最后离开山洪灾害发生区,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3、安置办法、地点及人数

若遇山洪灾害发生,各班主任按平时疏散线路快速、有序到达学校大操场上指定的地点。

4、转移安置纪律

第一条: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第二条:坚守岗位,勤政务实,各领导小组成员及水、雨情测报成员、转移安置责任人、信号发送人不得擅自离岗,玩忽职守者要追究其渎职责任;

第三条:雨、水、险情报告必须准确及时,会商必须迅速,指挥必须果断;

第四条:对瞒报、漏报险情者要追究责任,对擅离职守者坚决查办,对贻误时机,酿成恶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安全救灾,临危不乱;

六、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

进一步加强对山岭、防洪堤工程、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区、桥涵、路坝、跨河建筑、有可能影响泄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同时启用应急方案,以及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发生灾情后,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如:发放食品、衣物、饮水等,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七、日常事务

查险处险;汛前对学校房屋设施、周边范围内的水利设施、山洪走向等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

宣传发动:通过山洪灾害知识培训、宣传、演练等广泛宣传防御山洪灾害知识和技能,使师生员工掌握简单的防灾知识。

模拟演习:组织师生员工在适当的时候,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必要的演习。

八、其他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相关法规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2016年11月9日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防御工作成效及经验

省是我国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山地、丘陵、岗地占全省部面积80%,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左右,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过程中,湖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突破防御难题,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防灾实际,有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总的看,由于防御工作方针对头、措施到位,成效显著。,在遭受超强台风“对帕”等天气系统影响下,发生严重山洪地质灾害840多

起,死亡人数仅为近来山洪地质灾害平均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湖南省历来十分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灾责任制。全省实行省领导包市、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指挥体系,为防灾抗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湘西自治州落实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制,形成一名县级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名乡镇领导、一名村干部、一名看守人员“六捆一”的较为完善的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

多措并举,及时预警。初步建成一套“土洋”结合、科学实用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开通灾害性天气预警手机短信服务,将有防御任务地区包括村干部在内70000多手机号码纳入到气象短信平台,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

由他们利用广播、电话、敲锣、吹哨等方式迅速传递给村民,及时采取避灾措施。7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预警系统,每村配备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有效解决了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问题。

排查隐患,完善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目前,全省96个有防御任务的县、1611个乡镇、13396个村都制定了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村组抢险转移骨干和村干部、党员包户制。为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还大力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以人为本,转移为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御工作首位,及时转移受灾威胁群众,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据统计,紧急转移人员达132万人次,在

抗御超强台风“圣帕”过程中,组织转移人员万人。7月27日凌晨1时,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涧村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村干部立即安排信号员叫醒熟睡村民,组织487名群众紧急转移。半小时后,特大山体滑坡将村庄掩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制作紧急避灾宣传教育片和宣传图册,通过网络下发各地。开展防御培训“百千万”计划,即省级负责培训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百名县长,市级负责培训千名乡长,县级负责培训万名村长。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防灾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坚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土洋结合的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在组织动员方面,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切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

必须突出防御重点,狠抓基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必须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县、乡、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必须强化保障措施,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强化科技保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保障。二要强化工程保障。做好灾害易发区工程治理规划,加大对灾害防御工

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灾毁工程,病险工程以及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夯实工程减灾基础。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加强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防灾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必须着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既做好当前灾害防御工作,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禁止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长远利益,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处于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到气象短信平台,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由他们利用广播、电话、敲锣、吹哨等方式迅速传递给村民,及时采取避灾措施。7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预警系统,每村配备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

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有效解决了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问题。

排查隐患,完善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目前,全省96个有防御任务的县、1611个乡镇、13396个村都制定了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村组抢险转移骨干和村干部、党员包户制。为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还大力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以人为本,转移为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御工作首位,及时转移受灾威胁群众,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据统计,紧急转移人员达132万人次,在抗御超强台风“圣帕”过程中,组织转移人员万人。7月27日凌晨1时,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涧村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村干部立即安排信号员叫

醒熟睡村民,组织487名群众紧急转移。半小时后,特大山体滑坡将村庄掩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制作紧急避灾宣传教育片和宣传图册,通过网络下发各地。开展防御培训“百千万”计划,即省级负责培训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百名县长,市级负责培训千名乡长,县级负责培训万名村长。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

泰宁县第四中学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篇8

为了提高我校防御山洪灾害的应急、救灾能力,建立和完善防洪救灾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学校财产和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根据县教育局《泰宁县教育系统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学校各应急组立即自动按照本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全校教职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在出现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危急时刻,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共产党员、中青年教师要发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临危不惧,以全力保护学生的安全为宗旨。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学校要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和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消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在灾害发生时,领导小组成员要立即集中到组长处,听从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动和指挥。

二、应急机构及职责

成立校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学校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

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校长办公室承担。

领导小组下设通讯联络小组、应急疏散小组、后勤保障组、综合工作小组、抢救物资组。

(一)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金凤(校 长)

副组长:罗秀文(副校长)邓贵金(副校长)吴忠平(副校长)成 员:黄佑清(综治保卫处主任)范德辉(总务处主任)肖钟平(教务处主任)许伟鸿(办公室主任)刘会坚(团委书记)

(二)校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全面负责本校救灾应急工作,进行自救互救、避灾疏散知识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本校师生应急意识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2、制定学校破坏性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3、临灾预报发布后,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强化宣传和校应急预案的实施;

4、灾害发生后,全面负责学校救灾应急工作,指挥各专业工作组按预案确定的职责投入救灾;

5、负责向上级汇报灾情,必要时争取外援。

三、措施与责任

1、加强值班、值宿工作,做到24小时专人值班,确保通讯畅通,领导小组成员确保24小时不关机。

2、汛期,值日行政要加强巡逻工作,密切注视天气变化,及时了解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决定学生是否到校上课或晚自修:凡是遇暴雨即停止学生晚自修;特大暴雨即停止上课,到时由学校统一通知。

3、强化值班制度,遇降雨集中与台风袭击等易发灾害期间,安排领导带班,专人日夜值班巡查。

4、明确职责:(1)政教处由林海主任负责,肖毓良、肖友国、范金富、邹家华、邓忠胜、凌燕、黄新兰、邱玖花七位生管及保安等必须定时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与点名,保证学生不得以任何借口非经同意私自离开学校,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掌握汛情预报预测。(2)总务处由范德辉主任负责,徐爱忠、黄连财、杨永胜、李应根、雷勇弟五位教师必须巡查管护好学校的防洪设施,同时加强对校舍和校园围墙的日常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检查疏通水道、网管和地下室,防止积水给教学和安全带来影响。

5、所有在岗的教职员工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准擅自离岗离校。

四、紧急避险

险情发生时,领导小组成员要第一时间到位,为更有效的处置险情,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个专项工作小组。

总指挥:王金凤(校长)联系电话:***(1)通讯联络小组:

组长:许伟鸿 联系电话:*** 组员:刘会坚 联系电话:*** 余 莉 联系电话:*** 工作职责:

A、在处置中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联络,保障防汛抗灾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

B、组织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学校情况,并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联络,确保防汛抗灾信息及时向师生播发。

C、出现重大灾情及时与当地消防、医院取得联系。

D、加强与当地防汛指挥机构的联络,确保防汛信息的准确和及时。E、灾后做好灾情的统计,如实上报,争取救援队伍、物资和资金。(2)应急疏散小组

组 长:罗秀文 联系电话:*** 副组长:林 海 联系电话:*** 黄佑清 联系电话:*** 组员:全体教职员工 工作职责:

A、出现灾情时,由政教处主任林海负责及时通报到各班,若夜间由肖毓良老师通知到各宿舍。各班主任组织好学生按照转移路线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人员转移要根据就近的原则,提倡互相帮助。

白天至晚自习下课转移路线:学校——靖远路——原氨厂厂区; 教学楼指挥员:

四楼北楼梯口指挥员:阮惠平四楼西楼梯口指挥员:谌基富 三楼北楼梯口指挥员:吴秀玲 三楼西楼梯口指挥员: 江枝富 二楼北楼梯口指挥员:邓有荣 二楼西楼梯口指挥员: 罗生荣 一楼北楼梯口指挥员:肖赛娥 一楼西楼梯口指挥员: 詹振林 校园操场指挥员:江美英、张汉寿 校门口指挥员:肖珍香、黎耀娥 临时搭步指挥员:郑绵东、童柳香

原氨厂厂区(安置点)门口指挥员:罗伟华、江忠娥 原氨厂厂区(安置点)指挥员:肖九华、杨淑珍、陈杰

晚自习下课至天亮转移路线:宿舍楼——靖远路——原氨厂厂区; 宿舍楼指挥员:

四楼楼梯口1指挥员:黄新兰 四楼楼梯口2指挥员:肖毓良

三楼楼梯口1指挥员:凌 燕 三楼楼梯口2指挥员:邓忠胜

二楼楼梯口1指挥员:邱玖花 二楼楼梯口2指挥员:肖友国

一楼楼梯口1指挥员:严文隆 一楼楼梯口2指挥员:邹家华

校园操场指挥员:杨祖嫦、章忠灯

校门口指挥员:肖明青、李晓华

临时钢阶梯指挥员:陈丹、廖虹昌

原氨厂厂区(安置点)门口指挥员:李贵全、杨芳

原氨厂厂区(安置点)指挥员:谢昌平、元功平、涂康平

B、各班主任要按指定的疏散路线认真组织本班学生紧急疏散、避险,做到安全有序,防止因恐慌造成混乱、拥挤带来伤害事故。

C、班主任负责在安置点协助生管教师管理本班学生,严格监督,不定期点名,确保不发生任何意外。若发现有没有撤离的学生,要向领导小组汇报,以便及时组织营救。

D、党、团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3)后勤保障组

组 长:邓贵金 联系电话:*** 副组长:范德辉 联系电话:*** 组 员:徐爱忠、黄连财、杨永胜、李贵旺、李应根、雷勇弟、张文福、范生兴、张细娥

工作职责:

A、范生兴带领食堂工作人员负责学生食品的储备(1)汛期来临前:一周的大米,两天的牛奶;液化气储备至少要用一周的时间(2)洪水来临前:三天的牛奶,一天的火腿、两天的面包等其他食品。

B、范德辉在汛期来临前负责购买100支蜡烛,20个打火机和20个手电筒和10个指挥用的便携式扩音设备、2艘充气小船、100米长的麻绳。

C、徐爱忠在汛期来临前负责购买200个编织袋放体育室,沙坑储备2车的沙子。洪水来临前组织体育组成员和后勤组成员装好100个沙袋堵在教学楼地下室通道,防止洪水进入教学楼地下室。

D、平时要备足、备齐防汛物资(如:手电筒、雨衣、雨鞋、指挥用的便携式扩音设备等等),汛期来临前要全面检查一遍,确保能正常使用。

E、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做好受灾师生的生活救济救助。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受灾师生,做好受灾师生临时生活安排,切实解决受灾师生吃饭、穿衣、住宿等基本生活问题。

F、灾后及时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抗灾自救。(4)综合工作小组

组 长:吴忠平联系电话:*** 副组长:肖钟平联系电话:*** 组员:严文隆 谌基富 江昭忠 邱晓燕 饶旋健 工作职责:

A、加强与政府的联络,确保学校抢险救灾的物资需要。

B、筹措抢险救灾资金,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

C、协调联系教育局、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提高调度水平和防汛抢险能力。

D、加强与电力部门的联络,确保防汛防台抗灾等方面的供电需要和应急求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E、加强与卫生等部门的联络,协助做好学校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师生疾病免疫和学校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F、安排汛期间的教师值班工作,保证24小时值班并做好巡查工作。(5)抢救物资组

组 长:邓贵金 联系电话:*** 副组长:范德辉 联系电话:*** 肖钟平联系电话:*** 林 海 联系电话:*** 具体分工:

A、肖钟平带领教务处成员和男班主任在洪水来临之前抢救教学楼地下室和一楼教室的物质。

B、范德辉带领总务处成员和食堂管理员在洪水来临之前抢救宿舍楼地下室和一楼餐厅的物质。

C、林海带领政教处成员和体育组成员在洪水来临之前抢救实验楼地下室和一楼实验室的物质。

五、注意事项

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本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由学校第一责任人(校长)批准实施,由罗秀文副组长及时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学习,做到全体师生熟知本预案内容;定期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

2、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汛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由学校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报请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给予表彰;对防汛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附:学校各处室联系电话:

校长室:05987860169 办公室:05987860920 政教处:05987860913 总务处:05987860089

教务处:05987860917

上一篇:小草排比句下一篇:童年乐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