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精选5篇)
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 篇1
**市**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实
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范***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下简称检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检测预警系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运行维护是指确保监测预警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日常管理工作,并能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系统发生异常情况时,快速恢复系统的正常使用。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区山洪灾害检测预警系统的运行维护。
第二章
维护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区水利局为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整个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第五条 河南省水利厅信息管理中心为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单位。
第六条 ***区水利局防办负责本级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本级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环境的维护工作;
(二)检查本级监测预警系统的日常运行情况,诊断与排除监测预警系统所涉及的全部软硬件故障;
(三)负责辖区内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的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
(四)负责辖区内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和应用的技术培训。
第三章 维护范围和内容
第七条 监测预警系统维护范围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群测群防设施等。
第八条 监测预警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是:
(一)具体负责县级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落实县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修订完善本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二)督促乡(镇)落实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修订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审核批复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三)督促乡(镇)、村做好群测群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
(四)组织、指导乡(镇)、村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和演练。
第四章 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
第九条 防办要和技术支持单位保持多渠道的技术咨询途径。
第十条 系统管理员应定期检查系统的运行状况并认真做好系统运行日志。
第十一条 当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向上级技术支持单位报告故障情况,请求上级技术支持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协助解决。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高度重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明确运行维护管理机构,落实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保障系统安全和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 应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制定,定期检查管辖范围内的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及时排查隐患、故障。当系统出现重大故障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 加强对预警传真机、语音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等设备及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宣传设施等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汛前要进行全面检查,汛期要定期检查;对遗失、损毁的要及时更新维护。
第十五条 按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演练和培训。主汛期前应组织山洪灾害防御演练,使基层工作人员掌握检测预警设施使用方法,熟悉监测预警流程,确保广大群众熟知预警信号和逃生方法,全面增强防灾避灾意识。
第六章 运行维护管理经费
第十六条 运行维护管理经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加强和区财政部门沟通,积极筹措和落实运行维护管理经费,将运行维护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监测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第十七条 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或变相开支运行维护管理经费。
第十八条 对因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不到位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或不良社会影响的,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细则由***区水利局会同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 篇2
关键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运行,管理
天祝县位于甘肃中部, 祁连山东端, 地处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全县辖9镇10乡, 总人口23万人。境内有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及72条小流域, 其中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小流域54条。县域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 加之防汛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山洪灾害频繁发生, 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于2011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 2012年6月20日完工。项目覆盖了全县18个乡镇110个村54条小流域。项目通过了监测预警信息基础数据上报、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及雨水情信息共享测试, 并于2012年9月15日通过了市级验收, 投入运行, 能够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信息,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减少山洪灾害损失。
1 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1.1 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项目落实
在项目实施前, 县政府成立了由水务、发改、财政、国土、气象等相关部门和18个乡镇为成员的“天祝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县水务局也及时成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并调配3名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乡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动员项目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任务职责, 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这一民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在项目实施中, 形成了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项目建设格局, 为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1.2 严格建设程序, 确保工程质量
(1)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是传统防御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专业防控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具有不同于传统水利项目的鲜明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2) 委托具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招标资质的单位代理招标, 从招标环节避免了业务不熟的问题。
(3) 实行投标单位资质准入制, 明确要求具有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建设资质、建设经历的公司参与投标。邀请具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项目监理资质和建设经历的单位参与项目监理投标, 从源头把关, 保证了后期建设任务的顺利推进。
(4)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项目建设管理要求, 确保了建设程序规范。同时, 科学安排工序, 做到了边安装、边调试, 提高了施工进度。
(5) 在站点的安装过程中做到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技术人员同时到场, 站点安装调试和机房平台同步调试, 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 由项目建设管理处下设的工程质检组实时监控, 确保运行稳定可靠。
(6) 优化监测预警站点选址, 充分考虑站点的自身安全和站点建成后的便于管理问题, 安装地点大都选择在村委会或村干部家, 为站点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提供了保障。
1.3 加强科学防御, 注重群测群防
(1) 认真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在编制实施方案前, 以灌区为单位成立了4个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组, 对全县54条小流域内每个村的社会经济现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堤防、水库等水利工程信息等18项内容进行普查, 详细掌握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 合理划分危险区, 布置监测预警站点。
(2) 科学分析确定临界雨量指标。对全县74个自动雨量站、110个简易雨量站、1个自动水位站的临界雨量指标进行计算, 确定了2220项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指标, 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依据。
(3) 切实抓好预案编制工作。项目批复后, 又组织各乡镇、各灌区及有关单位开展了一次全县山洪灾害普查复核, 在普查复核的基础上完成了县、乡、村三级预案编制, 并按要求批准了该预案,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
(4) 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在汛期来临之际, 及时向各乡镇配发防汛预警设备和办公设备, 印发了全县山洪灾害防御体系通讯录,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更为多样和快捷, 有效提高了山洪灾害应急防变能力。
1.4 强化舆论宣传, 抓好培训演练
(1) 积极营造氛围。发放各种防御山洪灾害的宣传材料, 同时在县电视台反复播放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光盘, 营造了全社会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普及了防灾减灾常识, 增强了公众自我防御能力, 切实使这一项目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目的。
(2) 加强人员培训。以集中授课、实地演示等多种形式, 对指挥部成员单位防汛责任人、各乡镇防汛责任人及分管防汛负责人、各监测站点管护人员、预警人员、防汛办和监测预警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共600多人进行了培训。从各类监测预警设备的组成、维护、预警的发布、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等多方面进行培训, 并对监测人员重点从设备仪器性能、简单故障维修、雨量观测统计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人力技术保障。
(3) 开展实战演练。从模拟降雨量超临界雨量时预警信息发布、各级防汛指挥责任人迅速反应、群策群防防御体系全面启动等方进行了演练, 通过演练提高了各级防汛责任人的实战能力, 为系统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项目运行管理体系
(1) 完善管理机构。县水务局及时成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各乡镇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乡镇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各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村组指定专门检测预警信息员,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在防汛关键时期, 特别是遇降雨天气过程, 县领导亲临指挥防汛工作。
(2) 健全管理制度。针对项目站点多、范围广的特点, 健全完善各类运行管理制度17项, 并将各类监测预警站点的管理维护和管理费用发放等列入每年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的防汛安全责任书中。同时, 县抗旱防汛指挥部与各乡镇每年签订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站点责任书。
(3) 明确管护责任。对自动雨量站、自动预警广播站实行由所属乡镇负责管理, 辖区水管单位业务技术指导的双向管理模式, 乡镇主要领导对站点运行维护负总责, 将辖区内的站点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并明确乡镇管理干部和村组具体管护人, 乡镇管理干部负责监督, 村组管护人对站点进行日常维护。简易雨量站由所属乡镇负责管理, 乡镇主要领导对站点运行维护负总责, 制定村组负责人, 并将站点运行维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各村组预警信息员, 定期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4) 加强日常管护检修。针对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 按照监测预警站点规格定制了防护套, 冬季将各类站点用防护套保护起来, 并指定专人对全县各类监测预警站点的运行进行巡回维护, 出现故障第一时间内解决。汛期每周定期检查一次, 并及时清理承雨口杂物和漏斗口淤泥。确保预警广播电网供电及24h开机, 不得随意将音量调低或关闭。若站点发生异常能够第一时间通知所属乡镇、水管单位和县防汛办, 并进行检查维修, 确保站点正常运行和采集数据的准确传输。遇有降雨过程, 信息员随时向乡镇值班人员报告本村降雨情况并做好汛期降雨记录, 乡镇统计汇总后随时报县防汛办, 确保雨情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位。
(5) 落实运行管理经费。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将项目维护运行费用30万元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并在汛前及时拨付到位, 为项目正常运行提供财政保障。
(6) 建立督查追责机制。严格落实监测预警站点督查追责机制, 县督查办、效能办、防汛办组成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站点督查组, 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查阅资料等方式, 对全县监测预警设备管护补助费和运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并要求各乡镇严格落实好站点运行维护管理责任, 对敷衍应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 或因失职渎职造成灾害损失的, 严格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3 结束语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在天祝县的实施, 从硬件装备、监测手段、信息发布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全县防御山洪灾害能力, 初步构建了科学的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为推进天祝藏区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审问.甘肃省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 2011, 21 (5) :40-42.
[2]周建强.加快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 2013, 23 (5) :50-51.
山洪灾害问题探讨 篇3
珠江流域山洪灾害若干问题探讨
0、前言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天,湖南局部突发强降雨造成多地发生山洪灾害;几乎与此同时,贵阳清镇、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等均发生山洪灾害。湘、川、黔稍歇,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一时间,山洪灾害成了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山洪灾害主要是指汛期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一般是在一定强度或持续的降雨和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发生的,具有突发、易发、多发、破坏性大、防御困难的鲜明特点,往往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在大江大河干流防洪能力逐步提高的形势下,山洪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愈来愈大,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中的突出问题,也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制约因素。
2003年,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把“山洪”从“洪水”中区分开来,在科研和国家防治规划中专项处理。2005年5月8~9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在京通过由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山洪研究成果。珠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山丘区面积占80%以上,且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地区。
山洪灾害调查表明,虽然山洪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天灾,但是近年来山洪频频发作,有的地方一下雨就有短时灾害发生,而且灾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则与人类活动无节制有很大关系,在频发的山洪灾害中,“人祸”事实上成了催化剂。或者说山洪灾害的不断扩大是由于人类伤害河流、“人水不和谐”的后果。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对人为因素对山洪灾害影响的直接性和严重性考虑不够,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灾害区划等环节,均未能充分反映人对河流和生态的严重伤害和目前“人水不和谐”的现状及其对山洪灾害的严重影响。
1、山洪灾害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全国山洪灾害概况
山洪灾害主要是指汛期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预报预警难,防御困难,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受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我国山洪灾害频繁而严重,每年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全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就有1500多个在山丘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威胁。据1950~1990年统计资料,中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共计22.5万人,其中山丘区死亡人数15.2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7.4%,年均死亡人数3707人。1992~1998年全国每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约为1900~3700人,约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2%~69%;1999~2002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下降为1100~1400人,但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提高到65%~75%;2003、2004年山洪灾害分别造成767人和815人死亡,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49%和的76%。从灾害造成的损失看,1950~1990年因山洪导致农田年均受
1灾面积为44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80万间;1990~2000年因山洪导致农田年均受灾面积为81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110万间。今年最新统计,截至7月14日,因灾死亡764人,其中因山洪冲淹、滑坡、泥石流灾害死亡66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87.43%。由此可见,在大江大河干流防洪能力逐步提高的形势下,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灾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大,损失愈来愈重,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天,湖南局部突发强降雨造成多地发生山洪灾害;几乎与此同时,贵阳清镇、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等均发生山洪灾害。湘、川、黔稍歇,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一时间,山洪灾害成了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就在这期间,按照温家宝总理2004年9月4日批示要求,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精心编制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各省按照国家部署分别编制了本地的规划。把“山洪”从“洪水”中区分开来,在科研和国家防治规划中专项处理,直接起因是2002年的山洪频发,全国因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的80%。
1.2珠江流域山洪灾害概况
珠江流域山地和丘陵占94.4%,主要是暴雨山洪,此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脆弱等自然因素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因灾伤亡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二,损失巨大,是流域内各级领导极为关注的灾害问题。珠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山丘区面积占80%以上,且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地区。
窥今年情况之一斑便可见整个流域之全貌。今年6月,持续降水使珠江流域发生了超越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通知强调,重点要求包括珠江流域贵州、云南和湖南等省丘陵山区和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做好山洪灾害的预警工作。国土资源部也紧急通知南方6省区预防地质灾害,主要为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及浙江,要求加强突发性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今年 “05·6”特大洪涝广东65人死亡,其中64人命丧山体滑坡、山泥倾斜、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这是珠江流域“05·6”洪水灾害的一大特点。截至7月14日,全国今年受灾较重的10个省份就包括了珠江流域片的广西、广东和福建、湖南、江西等,共有620多人死亡,占全国死亡人数的80%以上。这些省(区)山丘区局地暴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可见,珠江流域的山洪灾害在全国已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人为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是最薄弱环节
山洪灾害调查表明,虽然山洪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天灾”,但是近年来山洪频频发作,与人类活动无节制有很大关系,“人祸”事实上成了催化剂。
1)城乡规划不顾自然环境。如山口是最容易遭到山洪袭击的地方,但是在我国这样的高风险地带,还居住着大量居民,这是中国特色。一些乡村建筑规划往往欠缺综合考虑,没有把规避高危地带归纳到防灾工作的重点中来。而中国的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相互重叠,更使山洪造成的损失层层加码。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兰溪山洪灾害就是一例惨痛教训,自然因素当为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学校选址失当等人为因素,相信不会有那些生命的逝去。
2)肆意伤害河流,河流猛烈报复。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行洪通道,随意弃土弃石等行为也使得山洪暴发的几率、强度增加,破坏力加剧,并且难以防御。雷州南渡河海
堤十年前曾是省样板工程,周围的红树林被砍伐,堤角被鱼塘挖了一米多深,十年前的样板工程又重新变成了危险工程。
3)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山洪灾害的重要诱因。如开荒、开挖山坡修路,开挖山体采矿采石,提供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常遇洪水使其淤积溪沟上游,遇大洪水则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具有非同一般的强冲刷力,土质或软弱岩质的沟底及沟坡容易冲蚀、冲塌,更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剧其破坏力,不仅直接加重了灾害程度,而且造成次生灾害——受淹后土地沙石覆盖,难于复耕。1961年10月,云南省禄丰县元永矿区元永井矿区暴雨引起山洪,导致侧山体滑坡89处,死亡104人,受伤57人,就是因开荒造成的。无地或少地农民在山顶修起池塘种水田,这种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亦为山洪肆虐制造了隐患。河源市以开挖花岗岩红色风化壳表层为目标的滥采稀土矿,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是导致“05。6”洪水期河源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重要原因。
4)病险水库和违章小水电工程有如定时炸弹。病险水库多,防洪能力低,下游安全难以保证。珠江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区小型病险水库,还有众多几乎失控的违章小水电工程,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大安全隐患。前者如1996年6月的广东省恩平山洪灾害;后者如2002年8月的广东省五华双华山洪灾害。
可见必须按照规划进行科学综合治理,增强法制观念和防灾意识,规范人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水相争、人地相争的问题,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
1.3开展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研究是河流代言人的应尽义务
专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所建工程病险不断增多,加之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河道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支流的防洪标准不高,历史“欠账”太多也是山洪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珠江流域地形复杂,支流众多,除北江、东江中下游干流进行了大规模防洪工程治理外,流域内其他一些重要支流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其他支流特别是小流域支流更缺乏治理。这些支流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洪水汇流速度非常快,洪水陡涨陡落。长江流域2003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50亿元,多发生在支流,其中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半数。珠江流域是我国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流域内各省市尤其是上中游地区应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以后防汛工作的重点来抓。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使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就变得十分严峻。现实要求河流管理机构首先要把好关,代表生态与环境说话,争当河流与生态的代言人。开展以人为因素影响调查和总结研究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调查研究,以大量事实充分反映人类社会对河流生态伤害的种种劣迹和危害,说明“人先伤害河流”才是河流对人类社会报复的根本原因。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进行防灾评估,保证开发建设活动不会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是河流代言人的应尽义务。
广东“05。6”特大洪灾中,省内的大堤、大库、大型水利工程都没出问题,但两个问题仍令人心虚:一个是目前西江流域的龙滩、大藤峡两大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尚未建成,干流较大的洪水得不到有效控制,处在下游的广东除了严防死守,别无它法;另一个是小流域治理环节薄弱,小堤小围损坏多,山洪灾害引发的死亡占了这次洪灾死亡人数的绝大部分。权威人士称,珠江和各地小流域战略治理体系不建成,想构建珠江大流域‘人水和谐共存’格局,那将是一句空话。人与水和谐共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距离还有多远呢?这正是近几年洪涝之后作为珠江流域代言人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1.4 建立重点山洪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珠江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既可实现珠江流域管理机构和流域内各省的信息高度共享,扩大信息覆盖面,达到高水平的业务应用程度,实现珠江水利信息化的横向联合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信息资源,高度实现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珠江水利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2、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系统的现实可行性
2.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良好基础
由五部(局)共同完成的《规划》已通过联合专家组审查。规划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原则,通过对已发生的山洪灾害的调查和对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根据山洪灾害的严重程度,划分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山洪灾害提出了监测、通信预警、防灾减灾预案、政策法规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对重点防治区中的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的治理、对山洪灾害有影响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措施分别进行了系统规划。这是我国首部防治山洪灾害的专项规划,将为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将大大推动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待审批后即可付诸执行。珠江流域云南、贵州和广西山丘区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0%以上,且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地区。
2.2珠江流域地方政府重视并支持
有了全国的总体规划,各省按照国家部署分别编制本地的规划,流域管理机构应在汇总整编各省规划的基础上,从流域整体统一管理的高度形成各流域的规划,建立起流域的山洪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防治山洪灾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广东省在全省规划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协作密切配合,动员多名技术人员投入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调查和分析研究,分区分类提出防治思路和对策,科学合理安排工程布局;充分利用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入灾害多发区进行现场勘察,设点进行专题研究,综合分析,科学规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任务。今年洪水过后,省长黄华华主持会议,要求研究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基金,有效防御山体滑坡、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多发区云南省曲靖市,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今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特征,分析今年地质灾害类型,把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情况制作成“防灾明白卡”,发放到群众手中,同时建立全市地质灾害数据库,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向有关部门报告灾前、灾情和灾后情况,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提供参考依据。
2.3有现成的技术平台和可借鉴利用的研究成果
为了全面完成《规划》的编制任务,各部门根据负责的业务列专题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国土资源部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通过对与山洪有关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诱发因素、监测技术、信息发布技术以及防治经济效益的研究,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供技术依据。还有中国气象局关于“山洪灾害防治区域气象监测站网布设原则”、“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等专题研究成果,并提出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降水监测、预报,尽快完善资料上传系统建设,特别是库区雷达资料、土壤湿度等资料的上传等问题。2004年在甘肃省科技厅立项的“甘肃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研究”重点基金项目,在大量山洪地质灾害有关数据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山洪地质灾害临界雨量、时空分布规律和气象预报模型等的研究分析,将引进开发的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初步完成嵌套,首次实现了甘肃省关键天气预报精细到乡镇一级,提供了全省及各主要降水市州地质灾害等级
预报分区图。今年汛期以来天气预报加强预报山洪地质灾害,就需要对重点易发区的山洪灾害和隐患进行普查积累并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库,实施针对性的预警和监测。开展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调查,作为珠江委强力的技术支撑----珠江设计公司不仅在规划、勘测、设计方面有技术优势,而且有基于GIS软件平台上开发的既实用又先进的“珠江流域重点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和经验优势。利用已有的GIS软件平台,加之以上可资借鉴利用的研究成果,就可逐步建立起“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3、实施步骤及方法
3.1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实施
及时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强化技术指导。建立系统工作涉及范围广、技术难点多,需要收集分析研究大量的资料。领导小组要注意充分利用和整合各部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资源,实现资料和信息共享,为建立系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确立技术牵头单位,工作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专业的专家和成员。工作组要让专家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为建立系统工作当好技术参谋,解答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指导。
3.2技术思路及方法
按照系统理论,从宏观到微观思路操作实施。首先收集分析《规划》资料,重点是珠江流域各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成果,按人为因素对山洪灾害影响的直接性和严重性进行初步分类,初步拟定本项目研究的对象——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其次开展多种手段的人为因素影响调查:(1)应用遥感技术(RS),对初步拟定本项目研究的对象开展不同年份的航卫片解译,了解其多年人为因素影响下地形地貌、河谷形态等的变化趋势,(2)进行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调查,重点复查航卫片解译发现的多年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地形地貌、河谷形态现状,(3)进行多层次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背景调查、河谷平面地质测绘、河谷典型剖面地质测绘、典型剖面地质勘探、试验等多层次,按照地质灾害分区—分段—初步建立分段地质结构模型—验证并完善模型—为分段评价提供计算参数的思路进行。最后结合社会经济和发展规划,重点调查城乡建设规划与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分析可能发生的“人水不和谐”现象。
3.3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符合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满足“河流代言人” 对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
以已有的1:100万珠江流域电子地图为基础,补充建立各重点山洪灾害的专题数据库和图形(含影像)数据库,进行全流域各重点山洪灾害现状调查,制作全流域各级河流的电子地图和各重点山洪灾害点电子地图,可以实现全流域各重点山洪灾害现状查询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计算,据此作出山洪灾害预测,并以河流代言人的角度,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结合GPS和RS,开发重点山洪灾害现状监控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完善的“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网
2、《广东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
3、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信息中心
4、《计算机世界华南版》
5、2005年6月3日《半月谈》
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篇4
为了有效的防御台风、山洪灾害,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村防台风和山洪灾害应急预案。
一、基本概况
*村村位于*,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民组,*户,*人,境内有*河沿村而过,涉及*余人。
二、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如下表。
*村山洪灾害防治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三、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
为有效防御台风山洪灾害及泥石流,特成立*村灾害领导小组:
1四、预警预报
村发出到各农户的预警信号为广播、喇叭、铜锣声、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如遭遇险情时,由各村预警员发出警报信号,警报信号设置为:持续短声铜锣,表示险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危险区、警戒区村民立即按预定转移路线有秩序的把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预警预报和转移命令有村支部书记负责。
当村境内上游出现强降雨时,预计可能会发生山洪灾害和泥石流,抗灾领导小组要进入临战状态,加强巡查,通知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做好撤离准备,通知方式采取电话联系。
如出现连续降雨3小时,降水量达50毫米时要发布预警,连续降雨6小时,雨量超过90毫米,或已有连续降雨超过110毫米而仍连续降雨时,应要准备转移老弱病残人员,当降雨6小时,降水达130毫米,而且还有持续的可能,应对威胁区域内的人员全部转移。
转移命令下达后,各区域责任人电话通知或呼喊声或敲铜锣作为警报信号,群众按预先设定的方案做好准备或按制定路线转移到安全区域,电话不通的由责任人到户通知,并负责撤退人员的清点工作。
五、制定转移、撤离方案
明确各自然村每户的撤离线路,撤离安置地点,并明确相应的负责人。
在组织撤离时,要服从联系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做到动作迅速、秩序井然和相互关照,要以保证生命安全为主,千万不要为了顾及家里财产而延误撤离时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撤离到指定安全地带。村支部书记、主任在本村遭遇严重山洪组织群众撤离时,要尽早向乡政府和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汇报。
六、生活保障
灾害发生后被转移的人要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病可医,他们的吃、住、医由村委会统一安排和调度并且配备好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旦发生灾害,卫生防疫由村卫生室负责。
*村民委员会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 篇5
目 录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规范和指导县,乡(镇)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大纲.1.2 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1.2.2 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1.2.3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 编制原则
1.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1.3.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3.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4 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级,乡(镇)级行政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1.5 预案编制
1.5.1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县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确定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明确区域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及山洪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通信和预警系统,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规定转移安置要求,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1.5.2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乡(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1.5.3 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级预案,并组织辖区内乡(镇)政府编制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6 预案审批
1.6.1 县,乡(镇)级预案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县级预案需报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备案.1.6.2 预案有效期一般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河流分布情况;2.1.2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2.1.3 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2.2.2 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2.2.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 调查,收集区域内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区域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描述典型山洪灾害;2.3.2总结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防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2.4.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防灾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图,标示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4.1.1 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县级行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级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一般由发改委,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汛指挥部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4.1.2 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主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乡(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防汛办备查.4.2 职责和分工
4.2.1县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4.2.2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4.2.3明确工作职责.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4.2.4 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等.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5.1.2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5.2 实时监测 5.2.1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5.2.2 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5.2.3 监测系统的设立: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拟定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等.5.3 通信
5.3.1 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5.3.2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5.3.3 可逐步建立县级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5.4 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5.4.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5.4.3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5.4.4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5.4.5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图1 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图2 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6.1.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6.1.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6.1.6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6.2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1.1 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7.1.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7.1.3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7.2 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7.2.2 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7.2.3 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7.2.4 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7.2.5 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7.2.6 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汛前,县,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1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8.2.2 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8.2.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8.3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需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般包括: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紧急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等.附图
1,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
基本信息包括: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区域地形,城区,乡(镇),村庄分布情况等.2,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3,山洪灾害风险图
图中应标明危险区,安全区范围,标示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铁路,公路,桥梁等),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图例要求:危险区标示用红色,安全区标示用绿色.4,人员转移安置图 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信息.上述要求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附表
1,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2,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3,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4,监测站点分布表 5,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附表1 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县,乡,村,组名称 土地 面积(km2)人口(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固定 资产(万元)人均年收入(万元)总人口 其中:城镇 人口 农村人口
附表2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时间(年)灾害 类型
受灾人数(人)受灾面积(亩)死亡人数(人)倒房(间)经济损失(万元)日最大 降雨量(mm)时段 降雨(mm)附表3 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县,村,乡,组 具体地点 人口(人)户数(户)耕地(亩)房屋结构 固定资产(万元)备注 木(栋)砖(栋)附表4 监测站点分布表 序号 所在乡镇 站名 地点 监测内容 信息报送方式 报送对象 观测方式 监测人员 联系方式 人工 观测 遥测 备注 附表5 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序号 县 乡镇 村(组)总人口(人)计划转移人口(人)转移路线 安置地点 负责人 联系电话 监测员 水利工程险情 水库,山塘溃坝 地质异常 大体积山体滑坡 乡镇防御指挥机构 村 组 户
水库,山塘溃决 县级防汛指挥部 滑坡 泥石流 山洪灾害预报 洪水
省级防汛指挥部 市级防汛指挥部 暴雨
县级防汛指挥部 水库,山塘溃决 户 组 村
乡镇防御指挥机构 滑坡 泥石流 洪水 暴雨
【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推荐阅读:
山洪灾害防治06-03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07-16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10-24
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演练总结11-25
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形势分析07-09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结08-21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11-07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