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共11篇)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 篇1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
(一)发生雷电灾害事故时,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当立即报告矿领导、新业矿业公司领导、当地人民政府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紧急情况要报警,有伤亡、火灾、爆炸时,应当保护现场并迅速组织抢救人员和财产。
(二)较大以上雷电灾害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在发生后一小时内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起因、造成后果、已采取措施等情况报告当地人民政府、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政府有关部门。
(三)一般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十天内,事故发生单位或个人应当将发生雷击事故时间、地点、经过、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原因、教训及防范措施、责任分析及处理等报告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重、特大雷电灾害事故的有关新闻必须经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核实后,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报道。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 篇2
关键词:雷暴日,雷电灾害,事故
1 长春市近年雷暴日统计
1.1 按月份对雷暴日进行统计
近20年来, 长春市的雷暴日按月统计表情况如表1所示:
经过数据统计, 得出长春市近20年雷暴日按月份统计的图表如图1所示:从图表中能够看出长春市的雷电活动主要出现在七月到九月四个月份中, 而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到三月五个月份中基本没有雷电活动。
1.2 按季度对雷暴日进行统计
长春市近20年每年雷暴日活动按季度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经过数据统计, 得出长春市近20年雷暴日按季度分布的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中能够看出雷电活动主要出现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两个季度中。
1.3 按年对雷暴日进行统计
长春市近20年每年雷暴日活动按年分布的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中能够发现近20年来, 长春的雷暴日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加的趋势, 最高的年份是1991年的41天, 最少的年份是2004年的17天, 所以长春还是一个中等雷电活动地区。
1.4 长春市及其外五县年均雷暴日统计
长春市及其外五县近20年年均雷暴日活动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
表3长春市及其外五县近20年年均雷暴日统计数据
经过数据统计, 得出长春市及其外五县近20年年均雷暴日活动情况如图4所示:能够看出长春及长春所属的周边县市的雷电活动都是中等雷电活动强度, 并且因为存在地形差异使得雷暴日有区别。九台处于山区、并且矿产比较丰富, 所以雷暴日最高。
2 对长春市雷暴活动的简单分析
2.1 从长春市近20年雷暴统计数据看, 雷暴多发生在每年的5月、6月、7月、8月和9月, 4月和11月偶尔也会有雷暴发生。也即是每年的二季度和三季度为雷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防雷部门可以据此合理开展防雷工作, 如在进入汛期雷雨季节前做好防雷宣传工作, 在每年雷暴活动频繁的二季度和三季度加强对雷暴活动的监测, 做好雷电的预警及防范工作。在每年几乎没有雷暴活动的1-3月份里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市防雷装置开展雷电安全检测, 与安监局配合对市区重点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进行检查和雷击风险评价, 及时发现雷击隐患, 保障安全生产。
2.2 通过长春市和其外五县20年雷暴活动统计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长春市的雷暴活动相对外五县较少, 雷暴活动最多的是九台。这和长春市的地貌以及地质岩层有关。这也给一些新建厂矿企业或重要建筑物的选址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3 从长春市20年的雷暴活动来看, 从1987年到1991年趋于平稳, 而后的12年间有微弱的下降趋势并不断的波动, 最近3年则有上升的趋势, 就这20年来说, 总体还是趋于平稳的。
3 近年来长春市雷害事故调查
长春市防雷中心每年都会接到多起由于雷电引起的事故的报告, 每次雷电事故都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
3.1 近几年长春市发生的雷害事故
2000年7月30日, 一球形雷飘落在长春市一户居民的窗户上, 将家中所有家用电器击坏, 经济损失万余元。
2000年8月3日, 长春市一户居民附近的低压输电线路遭到雷击, 造成百户民居停电。
2001年4月28日, 吉林化纤厂和新中国塘厂遭到雷击, 造成工厂1小时的停电停产, 间接经济损失严重。
2001年3月15日, 长春市同光路遭到雷击, 击坏有线电视设备, 雷击产生的火球将有线电视用户盒击穿, 致使长春市部分地区有线电视信号中断20小时。
2005年7月25日, 下午1:00时左右, 吉林省通用机械厂住宅区19栋遭到雷击, 目击者称当时下水管道上出现火球, 该下水道管通向楼顶通风口。造成四单元数部电话机受损, 三单元103室电视机一台受到损坏。
2005年8月15日晚, 位于长春市北部某家具厂着火, 同时附近一移动基站内设备损坏。经查, 15日晚20:55闪电过后, 移动基站内设备损坏停止运行, 家具厂喷漆车间于15日21时10分起火, 南北窗均毁坏, 两个喷漆亭、一个配电柜、一个配电箱、三个离心电机、一个深井水泵、两个普通水泵、三块干燥窑电子控制板及干燥窑温控仪损坏。本次灾害虽然没有人员伤亡, 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05年8月31日18时左右, 长春地区出现了一场强雷暴天气。9月1日市防雷办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 8月31日晚至少发生三起雷击事故, 分别为三友公司供电线路雷击起火事件、吉达小区院内变压器起火事件、绿园区内部分有线电视线路放大器雷击受损事件。
3.2 对掌握的雷击事件的简单分析
3.2.1 雷灾形势
通过近几年长春市的雷电灾害的资料可以看出:雷击灾害的发生时间正在逐年提前、强度大、成灾次数多、受灾范围广泛。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 经济损失也逐年增大。不过近几年来持续对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工作加强管理, 恶性雷电灾害事故有所减少。
3.2.2 主要特点
a.人员伤害主要集中在农村;b.一些老旧建筑物容易遭受雷击侵害;c.楼体受损多集中在无直击雷防护设施的建筑物、钢架结构的建筑物和重新进行外楼体装修后的建筑物;d.电子信息系统容易遭受雷击侵害。
3.2.3 雷击成灾原因
a.在农村, 工作环境多为旷野, 无避雷设施;人员缺乏防范意识和科学的防范方法, 造成人身伤害。b.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居民住宅大多没有防雷设施;各种线路多为架空入户, 造成居民家用电器损失严重。c.个别刚架结构没有接地;女儿墙体加宽后原有的避雷带保护范围不够, 造成楼体受损。d.电子信息系统没有可靠的防范措施;一些防范措施设计不够合理又未经设计审核擅自投入使用, 造成设备受损。
3.3 对策建议
3.3.1 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市防雷办应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化新闻媒体针对市民尤其是农民朋友进行关于防雷安全知识、防范方法的宣传。
3.3.2 与有关部门合作, 扩大防雷安全工作的影响。市防雷办要与安检等部门合作, 为安全生产教育提供雷灾案例及解说词, 提高各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防雷意识。
3.3.3 完善雷电防护设施的建设, 加强执法力度, 对没有加装雷电设施、雷电防护设计不合理、防雷产品不合格的单位依法进行改正。
4 结论
从长春市20年的雷暴活动来看, 总体趋于平稳, 但长春市的雷灾损失却有所增大, 这说明雷电事故本身没什么变化, 但是我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发生着变化, 因而雷电带来的灾害形式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长春市的雷电灾害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建筑物损坏, 人畜伤害等向电子设备等新型高科技产品的损坏发展, 雷电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更加严重。雷电的防护工作的重点也从直击雷防护转向感应雷防护, 对防雷工作者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必须不断的深入研究, 采取可靠的防雷措施将人民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小青.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2]组编.防雷杂论评说[J].CHINA防雷.2004 (5) :48-49.
[3]傅正财, 叶蜚誉译.低压系统防雷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5]肖稳安, 张小青.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鉴定方法 篇3
[摘要]雷电灾害事故在雷暴多发地区时有发生,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雷电事故调查及鉴定工作愈发受到关注。本文通过规范雷电事故调查程序及调查项目,重点就雷电灾害事故的鉴定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雷电事故鉴定的科学性及准确性,以供同行借阅。
[关键词]雷电事故;调查分析;雷电类别;鉴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90-02
广东省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是全国雷暴天气最大的省份之一,每年因为雷电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巨大,人们对气象部门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与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及鉴定作为雷电防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部门履行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通过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与鉴定,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提出消除同类灾害的措施,并为政府部门的防雷减灾工作、政策及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加强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及鉴定力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方法,希望对往后气象管理部分的鉴定工作有所帮助。
1 规范雷电事故调查程序和调查项目
事故调查是鉴定主体依据合法的程序,对事故现场相关项目了解的过程。雷电事故调查内容是雷电事故鉴定的前提或依据。规范的雷电事故调查工作,首先是雷电事故调查过程符合法定程序,其次是确定科学严谨的调查项目。
1.1 执行规范合法的雷电事故调查程序
规范的程序是保障调查内容准确、客观的重要基础。要做到雷电事故调查符合法定程序,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1.1 调查鉴定的时间要及时并符合法定要求
在本行政区域内出现的雷电事故,接到报案后应及时立案、上报、组织调查鉴定人员到现场调查、取证。中国气象局明确规定重大事故上报时间不得超过6h,因此重大雷电事故应争取在6h内完成初步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种鉴定的法定时间,要注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与鉴定工作。我国工伤认定办法规定了工伤鉴定时间为60日,雷电事故造成伤亡的鉴定时间可参照此办法执行。
1.1.2 调查鉴定主体选取要符合要求
调查鉴定主体是指经气象主管机构授权或委托实施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工作的防雷工作者。为提高雷电事故调查的科学性及鉴定的准确性,应对调查鉴定主体资格条件提出相应要求,雷电事故调查鉴定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是必须熟练掌握防雷专业技术知识;二是应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四是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调查鉴定主体队伍建设是雷电事故科学、规范、准确调查鉴定的基础。为推进雷电事故调查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逐步对调查鉴定主体施行资格管理,现阶段可考虑由州市级气象主管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具有调查鉴定能力的防雷工作者,经培训或考试合格后,颁发鉴定资格证,负责一定区域内的防雷事故调查鉴定工作。
1.1.3 现场调查、取证要合法
雷电事故的现场调查应做到手段合法,调查内容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与雷电事故现场调查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询问取证不得跟着利害关系人的意愿思路走,询问调查不得采用引诱的方式,记录经证人核实后签字。现场取证记录应有利害关系方签字,调查记录人皆当场签字备案。
1.1.4 要建立完整的资料卷宗
规范的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卷宗必须做到:资料全面,书写清晰,叙述简洁,格式规范,手续齐全。存档卷宗内容包括立案、主要领导人审批、填写委托鉴定证明、现场取证资料、询问调查、分析报告、结果判定等。
1.2 确定科学严谨的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是鉴定主体判定分析的依据,鉴定人员必须用严谨的态度科学地、全面地对待雷电事故调查。雷电事故的调查项目包括:
(1)落雷时间及气象条件。通过证人详细了解雷电事故出现的详细时间、落雷时的情景。取证时被询问证人不得少于3人,且均为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并与从当地气象局查询的天气形势及实况资料进行核对,重大雷电事故还要查阅有关闪电定位仪、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
(2)雷电事故现场及受损情况。采用照相与笔记的方式,详细调查记录受灾物体(人)的位置、受灾部位及程度、周围环境建筑物状况。调查须绘制受灾位置图、环境状况图、受灾物体与周围环境关系图。受灾程度可到灾情恢复单位调查,如人的身体遭受雷电可找受害人员查看或到医院调查受损的程度。
(3)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状况。雷电事故地所处位置的地理状况在现场可通过勘察即可获得,地质状况可到当地地矿、国土资源等部门调查。
(4)雷电痕迹及雷电形成的冲击力。雷电痕迹是现场勘察中证明雷电发生的最有利的物证。雷电痕迹包括金属熔化、建筑物破坏、混凝土构件中性化、木质材料劈裂、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地面被击出坑状、人及动物的雷电伤痕等痕迹。雷电冲击力通过调查受灾物及相关物体的耐冲击能力进行分析。
(5)防雷设施状况及验收检测情况。防雷设施状况可通过现场查看,验收检测情况可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2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做好雷电事故鉴定
雷电事故鉴定,就是鉴定主体利用雷电知识及实践经验,对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作出结论的过程,它包括:事故定性、危害雷电类别定性、受害物受害原因分析,雷电危害过程吻合分析、事故原因判定等。
2.1 事故定性
事故定性是指通过调查资料判定事故产生的原因。雷电事故定性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通过地理环境、地质状况调查,利用“滚球半径”的定义理论,结合地理、地质状况对落雷概率的影响,分析事故点落雷的概率;
(2)通过查阅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并结合闪电定位仪、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确定事故点是否具备落雷天气条件,判断云地闪电的生成时间与方向;
(3)通过目击证人调查确定实际落雷情况;
(4)通过雷电点的状况分析实际落雷情况。雷电点的调查非常复杂,调查鉴定人员利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受害物体及周围环境物体进行仔细勘察,方可确定。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确定该次事故是否为雷电事故。
2.2 雷电类别定性
危害雷电类别定性是雷电事故鉴定的首要目的,也是责任定性的法律依据。根据雷电产生危害时与雷电点的关系、雷电的危害方式及因雷电引起的法律后果,将地面常见危害雷电分为:直接雷电型,间接雷电型,球状闪电型。通过了解掌握各种类型雷电危害方式、危害特征,使用综合分析法判定雷电事故闪电的类型。
2.3 雷电危害(受害物受害)过程鉴定分析
根据雷电的破坏作用与不同材料、路径的效应表现,综合分析受害物的受害外因、内因。受害内因是受害物自身的耐冲击能力及环境、结构特点,受害物受害外因即雷电的破坏。分析时要以理论支持,力求科学、全面地对雷电痕迹、周围环境的危害进行外因危害分析,在分析受害程度时要争取以精确的计算数值为依据。雷电危害的鉴定方法主要有:
2.3.1 物理分析鉴定法
雷电痕迹的物理分析鉴定法包括金相分析检验、剩磁检验、力学性能测定法和断面及表面分析法。
(1)金相分析检验法。建筑物金属构件或设备受到雷电,由于雷电作用温度远远高于火场的火烧温度,且作用时间短(直击雷主放电时间一般为0.05~0.1ms,总放电时间不超过100~130ms),故只能造成金属表面的熔化,熔痕的金相组织致密细小,类似电熔痕,可以与火烧痕区别开。
(2)剩磁检验法。雷电造成现场的铁磁性材料的剩磁,可以利用特斯拉计(或高斯计)进行检测。雷电流一般可使附近铁磁性物件产生1mT以上的剩磁。检测剩磁常在现场原地进行。
(3)力学性能测定法。力学性能测定主要是对材料包括焊缝的机械强度、硬度等方面的测定,以分析破坏原因、破坏力及火场温度。
(4)断面及表面分析法。断面及表面分析法主要是对金属或其他材料破裂特征和材料内外表面腐蚀或破坏程度的观察检验,从而分析判断材料的破坏形式和破坏原因。
2.3.2 化学分析鉴定法—中性化检验法
化学分析鉴定是以测定现场残留物的化学成份及化学性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鉴定方法。通过现场残留物的化学分析可以达到的目的:一是根据残留物、产生物分析现场存在什么物质,有无危险性,在什么条件下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二是根据现场某些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及其程度判断火场温度。
2.3.3 直观鉴定法
直观鉴定法是具有鉴定经验的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感观直接或用简单仪表对物证的鉴定。
2.3.4 事故排除法
有的雷电灾害发生以后,现场已经没有残留物,没有雷电痕迹,同时也无人证物证,这时对事故鉴定只能采取排除法。
2.4 雷电危害过程吻合分析
吻合分析首先是利用受害的位置、受害程度对事故雷电类型的检验。假设雷电类型判定正确,那么其调查的闪击点、危害路径、事故危害特征皆应符合该类雷电的特征。如球闪高温危害人体时,危害为局部明显烧伤,而线状闪电则不同,其初次较强雷电危害大脑或心脏出现纤维性颤动,后续雷电因集肤效应均匀表现毛细血管炭化;其次是利用周围环境物体受害程度对雷电危害路径的检验,依据雷电危害路径及雷电事故环境中受害物与非受害物的击穿强度,求取造成危害的电压范围,将该电压范围与它们的耐冲击电压对比分析,如果一致,证明雷电危害路径判定正确。
2.5 作出雷电事故鉴定结论
雷电事故鉴定结论是利用雷电理论对雷电事故受害物体的受害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出判定。首先需要判定的是事故的定性,第二是雷电闪电的类型,第三是被雷电物体受灾原因分析。
3 结论
总之,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及鉴定可以帮助气象管理部门更为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工作时,应选取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操作,通过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秀珍,雷电灾害调查与雷灾鉴定方法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第12期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 篇4
暴雨洪水引发淹井事故灾害紧急情况
撤
人
制
度
2011年12月
会审人员 会审意见
暴雨洪水引发淹井事故灾害紧急情况
撤 人 制 度
为防止灾害性天气引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结合我矿实际,针对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停止井下作业、撤出人员的有关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一、各生产单位要遵守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按照启动的标准,在防水指挥部的指令下,启动撤人程序。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或达到上级文件规定的停产撤人条件时,必须立即组织撤出井下人员。
【启动标准】
1、井口附近洪水位达到+260m;
2、强降雨期间或行洪过程中,发现井田范围内地表裂隙下泄地表水;
3、强降雨或行洪期间,井下涌水量明显加大,涌水点失控;
4、强降雨或洪水摧毁地面供电系统;
5、上级下达撤人指令;
6、强降雨引发的其他危急情况。
【指挥机构】
总 指 挥:贺志强马泰山
副总指挥:李书文张松军崔笃峰郭俊才陈龙
刘超蒋二保段洛义司洙霖刘建中
陈国立任怀宝董顺喜
成员:李强凡曾聚子武长青潘有才刘延召刘战军任建伟拓文富高广亮段金炼张辉张向东李红杰杨伟峰杨红伟李华王文峰司耀卿
张喜斌郝光华许淑军白建新裴俊昌程相伟
指挥中心设在调度室,中心主任:李强凡(兼);
防治水办公室设在地测科,办公室主任:刘战军(兼)。
【撤人程序】
雨情汛情信息收集汇报→指挥部会商决策→发出撤人指令→井下人员按避水灾路线撤退→入井单位汇报撤人情况。
二、我矿在接到河南省各级政府、安监部门、煤矿监管部门和煤矿监察部门下达的停产撤人指令或通知时,必须按指令或通知要求实施停产撤人。
三、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后,恢复生产前,调度室要先安排人员对井田范围内的地表情况进行巡查,确认无异常情况,再安排通风、供电、排水专业人员对通风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进行系统检查,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按有关规定安排人员分批下井逐步恢复生产。
四、汛期大雨、暴雨天气时,或气象预报为“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及气象部门发布橙色预警后,矿长、副矿长、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及科(部、室)部门负责人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不得停机。如有特殊情况请假离矿,必须委派相关人员作为紧急情况处置临时负责人。临时负责人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不得停机。
五、不执行上级下达的停产撤人指令,或达到上级文件要求的停产撤人条件而不组织撤人的,按违章指挥处理值班领导及人员。造成事故的,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宣传部要及时发布气象部门对天气变化的预报及预防与预警信息,遇有强降雨天气,调度室要派出专人对矿井加强巡视,发现重大汛情及时向防水指挥部汇报。
七、本制度与《新安煤矿2012年雨季“三防”应急预案》一并执
行,未尽事宜参照《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和《煤矿安全规程》(2011)执行。
附:上级关于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有关要求和规定
2011年12月
附件:上级关于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有关要求和规定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38 号)中要求“存在洪水淹井隐患的矿井,在台风、暴雨期间要立即停工撤人,不得进行井下作业。”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32 号)中要求:“工矿企业要认真落实防汛措施,存在洪水淹井隐患的矿井,在暴雨期间不得进行井下作业,安全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的通知》(安监总明电„2008‟22 号)中要求“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预警信息和通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防止因强降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受威胁矿山企业要停止井下、危险边坡下作业,撤出井下人员。”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做好防范强降雨、雷电、地质灾害引发次生事故的通知》(安监总明电„2008‟20 号)中要求“受洪水威胁的矿井,要停止井下作业,撤出井下人员”。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2008‟70 号)中要求“煤矿企业都要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
下人员的制度,明确启动的标准、撤人的指挥部门和人员以及撤人的程序等,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煤矿企业没有全部落实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的治理计划和防范措施、存在重大隐患的,雨季必须采取停工撤人的措施,不得进行井下生产作业。”
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立即落实防洪防淹井措施的紧急通知》(安监总明电„2007‟10 号)中要求“要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雨季天气形势,加强汛情水害预测预报,对存在洪水淹井隐患的矿井,在大雨、暴雨期间要停工撤人,在停雨之后确认隐患已消除才能恢复生产。同时,要加强对井下排水设备的检修、维护,确保矿井排水系统完好可靠,严防淹井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 篇5
摘要:雷电灾害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雷电的形成及危害,然后分析了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最后从合理选址、加大宣传、安装住宅内外防雷设施、加强规划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防雷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供参考。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分析;防雷措施
雷电危害,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国家气象局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最近10年,全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死亡人数90%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因此,农村防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法加强管理工作,采取多方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雷电时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发生在云际、云地、云空之间迅猛的脉冲放电。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的气体正、负离子,使大气具有微弱的导电性。这些带电离子的不断生成、运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和聚集,使大气显示带电性,产生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导致大气中雷电的产生。一般雷电都是产生于雷暴中,雷暴中的云对地和云对云之间产生大量的电荷,聚集成强大的电流,产生发电现象。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kV/cm~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主要是有两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雷击电磁脉冲)。
(1)直击雷的危害。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在雷云对地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从雷击点被击中物体上,称之为直接雷击。由于雷电流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防护不当,将导致被击中建筑物、电子设备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对人员造成伤亡。
(2)雷击电磁脉冲的危害。雷电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作用属于雷电的间接破坏作用。雷电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产生的暂态过电压比直接破坏作用具有更大的危害范围。它能够损坏建筑物中的信息系统和电器设备,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地形及气候因素影响
广大农村地势空旷,地广人稀,农村住宅一般愿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空旷开阔或近水体的地方建设,这些地方是雷电频发的地方。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般来讲村民建房为了冬暖夏凉,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客观居住环境。每年雷电高发期的6—8月是我国西南季风频发时期,坐北朝南的房子是迎风向,此时正是雷云运动的主方向,包括山区里的住宅都是在山的南面,气流迂回流动遇到地形的阻挡雷云运动就会有提升作用,在拐弯曲力最大的地方正好是雷击最严重之处,因此山区成为雷击概率最高的地方。雷电频发地区往往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防雷设施容易被锈蚀。由于缺少定期检查和更换,已经安装的防雷设施有可能发生短路、断接、损坏,其结果是失去了有效防雷的效用。
2.2农民防雷科普知识匮乏
由于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对打雷闪电的原因没有科学认识,大多数农民对雷电现象还存在着封建的迷信思想,缺乏雷电科学知识教育,农民对一些简单的防雷常识也不了解,也不知道用科学的手段去保护自己。
2.3农村建筑物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
一是农村早期建筑物由于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都建起了新楼,但却由于农民缺乏防雷安全意识,防雷设施建设成本高等原因,大部分楼房也没有安装必要的避雷带和避雷网防雷设施。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也没有做接地处理,存在严重的雷击安全事故隐患。
2.4线路架线不当
农村的电力线路、通讯广播、有线网络线路等几乎都为架空敷设,这些设施毫无防雷装置保护,甚至连最基本的接地(PE)措施都没有。雷电波在空旷的田野闪击后很容易通过这些输电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农房室内,给电器设备、人员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如变压器、家用电表、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系统被雷击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在配电箱内就引起火灾。农村的电视接收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上方,高于屋顶5~10 m的位置,村民习惯在屋顶上安装金属蓄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一旦发生雷电,极易与金属接闪引感应雷进入住宅室内造成其他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
2.5防雷设施无防雷专业资质施工
一些单位和个人雇请无专业防雷技术的建筑队甚至个人,安装不合格的防雷设施,留下先天性雷灾隐患。
3农村雷电防御的措施 3.1住宅建设合理选址
住宅建设尽量避开“易受雷击区”,例如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面的位置;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常常遭受雷击的地区。选择建在空阔地带或地势较高位置的住宅、人员比较密集或面积较大的建筑、有纪念意义或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都应设置防雷措施。
3.2加大防雷科学宣传
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对雷电科学知识了解少,不会用科学的防雷措施保护自己。需要防雷知识科普部门加强雷电传尤其是野外防雷和自救的常识。
3.3安装住宅外部防雷设施 农村住宅的外部防雷措施:在住宅的顶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以结构体内的金属导体作为引下线,建筑基础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将避雷针或避雷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用引下线进行可靠连接,并将住宅屋面上的各类金属支架、金属物体(例如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与屋顶避雷针或避雷带做可靠连接以防直击雷灾害。
3.4住宅内部雷电防护
农村住宅的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是对住宅室内的配电系统及网络通信设备终端安装电涌保护器(SPD)进行防护。对各种电力、通讯、广播、网络线路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防止这些线路遇雷击时将感应雷引入室内。实施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防止各类防雷设施出现短路、断接、锈蚀、损坏而失去有效防雷的效用。
3.5加强对农村新建改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将防雷设计审核纳入到农村建筑物建设许可中,对于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建筑物,在设计审核时必须要求其按照防雷技术规范进行避雷设计,在建设施工时做好防雷施工定期和竣工验收检测,对于不合格和存在问题的,要求其整改到合格为止。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对农村避雷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从而在源头上减少雷电伤亡事故的发生。
3.6把防雷设施建设纳入到农村的线网改造工程规划中
在工程规划中增加必要避雷器和电涌抑制器件保护措施,采用地下铺设电线、电缆、有线电视线路的方式,减少感应雷击事故的发生。
3.7避免在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有雷雨天气时,呆在室内,避免外出活动。在农田干活的农民应撤回到安全地带,尽量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正在农田干活或空旷地方来不及回家的农民应将干活的金属工具丢弃,双腿并拢蹲下,不要迈大步跑,防止迈步太大产生跨步电压太大,造成击伤。如遇雷雨大风时,不要快骑自行车、摩托车,不要冒雨狂奔。
3.8发生雷击事故后要查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
雷击事故发生后,气象主管机构应请相关专家调查、鉴定,找出雷击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当地雷击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防雷整改方案,落实防雷整改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常识的教育,避免类似雷击事故再次发生。
结束语
由于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空旷,雷雨天气容易遭受雷击。农民防雷知识匮乏,不能科学应对,农村防雷设施不全,导致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大对农村防雷安全的管理,齐抓共管,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以预防为主,排除防雷隐患,使农村雷电灾害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 篇6
《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12月1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祖林 二○○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云南省气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雷电灾害防御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制定并组织实施防雷应急预案,提高防雷减灾能力,保障公共安全。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的组织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公安、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信息产业、市政公用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防雷有关工作。
第五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科普教育工作,制定防雷科普计划,广泛开展防雷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雷意识。
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本区域群众性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
第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防雷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防雷科学技术和防雷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防雷技术水平。
对在防雷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工作规范,气象台(站)应当开展雷电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雷电预警信息。第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雷电监测和预警设施,不得危害雷电监测的探测环境。
第九条 下列建(构)筑物或者设施的防雷装置应当经过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一)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煤气储配站、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危险环境设施;
(二)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及信息系统等设施;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和设施的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或者防雷装置检测。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执行国家防雷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 防雷装置设计实行审核制度。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建设工程防雷装置设计文件和相关材料报送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气象主管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变更或者修改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三条 防雷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根据施工进度跟踪检测防雷隐蔽工程,工程完工后对防雷工程逐项检测,并出具《防雷装置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第十四条 防雷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申请竣工验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工作。验收合格的核发《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下发《防雷装置整改意见书》,整改后按原程序验收。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防雷装置不得投入使用。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验收合格的建(构)筑物和设施的防雷装置验收档案。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检测由具有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检测机构出具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进行审核,并将检测结果通报相关职能部门。
第十六条 防雷检测机构检测发现防雷装置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委托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被检测单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由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整改。
第十七条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及时排除事故隐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防雷装置。
第十八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
第十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应当根据需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第二十条 雷击风险评估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根据需要组织雷击风险评估时,应当通知气象主管机构、防雷检测机构等相关部门参加;
(二)使用的气象资料应当符合气象主管机构的规范和要求;
(三)雷击风险评估完毕后,形成雷击风险评估报告书。
雷击风险评估结论应当作为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设计的技术依据。
第二十一条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状况;
(二)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预测、分析和评估;
(三)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四)雷击风险评估结论。
第二十二条 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气象主管机构接到雷电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雷电灾害情况。
第二十三条 雷电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抢险;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十四条 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查清雷电灾害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措施。
调查和鉴定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灾害情况,提出防雷减灾建议,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未安装的;
(二)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三)防雷工程竣工后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
(四)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防雷装置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五)损毁防雷装置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质或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以及超出资质范围开展业务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书。第二十九条 防雷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处分;导致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雷电防护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 篇7
应对”雷电大风暴雨冰雹“灾害天气安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防御恶劣天气是学校夏季安全工作的重点,制订防御恶劣天气预案是该项工作的关键。为了切实保障我校在台风、暴雨、冰雹、雷电期的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思想认为到位、防范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将台风、暴雨、冰雹、雷电到来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联系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成立学校应对”雷电大风暴雨冰雹“灾害天气领导小组
组
长:黄世耕
副组长:梁家双 张文朗
成员:潘延果 谢福葵 黄秋颂 陈丹妮 黄泽努 黄静怡
三、工作目标
根据气象预报,在预测到影响我区的、暴雨、冰雹、雷电到来之前,结合上级的要求,未雨先缪,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为第一目标,把、暴雨、冰雹、雷电到来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防御恶劣天气期间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前期检查工作
1.总务处要定期组织人员将所有房屋的门窗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与上级联系、修复。各班要做好排查工作,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居住条件尤其是住在偏远地带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保持联系,提高防灾意识。
2.学校电话线路应进行检查、修复,确保通讯畅通;全面检查学校用电设施及线路敷设,确保用电安全;组织专业人员对学校房屋结构、校舍周边地质、建筑物上的悬挂物等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并汇报;对全校下水道、明暗沟及平顶屋面污泥杂物进行疏通清扫,保证排水通畅。
3.对自然灾害的防范、避险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演练,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学生可有组织地迅速撤往安全地带。定期在全体师生中开展防御恶劣天气教育,增强大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4.在暴雨、冰雹、雷电来临之前,学校组建防御恶劣天气救灾抢险队,随时待命,听候调遣,准备处理突发事件。
(二)值班、报告制度
强化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手机),暴雨、冰雹、雷电到来之时必须保证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人员在岗。学校领导、值班人员要确保通讯畅通,通讯工具保持开通状态。
灾情发生时,学校领导和值班人员应及时掌握灾情,在最短时间内向上级部门反映详细情况,并把受灾损失的一切情况如实汇报。
(三)医疗救援、后勤保障工作 在暴雨、冰雹、雷电来临之前,做好各类急救药品的储备工作。备用生姜、红糖,雨具、电筒等急需物品,提供后勤保障支持。组成医疗救援小组,并与医疗卫生机构确立联系契约,确保救援及时。
六、应急处置行动
1.在暴雨、冰雹、雷电来临前,学校开始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的手机24小时开机,密切注意暴雨、冰雹、雷电动向。落实防台抗台措施,对学校内的各楼门窗、停车棚、体育设施、电线电器设备、学校在建工地等危险地段设施进行检查,排除险情,对可能发生事故的设施,要加固的加固、该拆除的拆除。
2.暴雨、冰雹、雷电一经来临,立即停止学校一切室外活动。
3.在暴雨、冰雹、雷电来临时,组织处于危险环境中的学生的紧急转移,并注意安全,将教室外的物品移进教室内,并关好学校的所有门窗。防止电线刮断,造成短路引起火灾或电伤室内的人员。同时还要防止被雷电袭击和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4.暴雨、冰雹、雷电登陆后,学校内一切人员不得外出,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5.暴雨、冰雹、雷电过后,应及时抢救伤员,学校全力投入抗灾自救工作,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灾情。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应对台风等恶劣天气是一项全面性艰巨性的工作任务,各相关人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职责范围工作进行一次检查,随时听候学校防御恶劣天气领导小组的调遣,随叫随到,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确实做好救灾工作。
禄新镇中心校(东校区)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篇8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处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水电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定。
一、水利工程安全事故处理,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因质量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还应遵从国家和水利部伤亡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
二、基本要求:
1、安全事故发生后,在接到当事方报告后,要立即按隶属关系报上级部门。
2、负责向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事故报告。
3、建设单位、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对事故经过要做好记录,并根据需要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和录像,为事故调查、处理提供详实资料。
4、当事故危及工程安全,或不立即采取措施会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甚至危及工程安全时,要立即停止施工并立即上报。建设单位立即组织监理、设计、施工、运行等单位和有关专家进行研究,提出临时处理措施,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5、事故调查要查清事故原因、主要责任单位、责任人,并遵循“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当事人和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补救和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
三、事故调查权限:
1、一般事故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负责调查。
2、较大事故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
3、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由质监总站或安全机构负责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
四、事故处理方案:
1、一般事故的处理方案,由造成事故的单位提出,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
2、较大事故的处理方案,由造成事故的单位提出,报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3、重大及特大事故的处理方案,由建设单位上报相关单位提出,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审查批准后实施,必要时由上级部门组织审批后实施。
4、事故处理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需原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方案。需要进行重大设计变更的,必须经原设计审批部门审定后实施。
**区**河治理工程建设管理项目部
事故统计报告制度 篇9
1、事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
(一)发生事故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按照《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快报》的表式上报市交通运输委。
(二)自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造成的死伤亡1人以上的行车事故、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按月汇总后,应当于每月10日之前将上月统计情况,按照《道路运输行业行车事故统计表》的表式上报市交通运输委。
2、事故快报的主要内容。
道路运输行车事故快报的内容应十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消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其他需要报造的情况。
3、事故处理和调查报告。
对于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行车事故在收到事故调查组的正式调查结论后10日内相关部门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调查主要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援救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情况,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等。
4、事故分析工作。
工伤事故报告制度 篇10
1、凡发生职工(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季节性农民工)重伤事故或职工死亡事故(含交通、因工、非因工死亡)以及分包企业职工死亡事故的单位,从事故发生事件算起,项目部必须在12小时之内报告公司安质部。
2、因我方责任而造成既有线行车中断事故,从事故发生起在3小时之内报告公司安质部。
3、因我方责任而造成的路外人员交通死亡事故,按上述规定报公司设备物资运输部门和安质部门。
4、发生职工因工死亡事故,在逐级上报的同时还应分别报告当地劳动、公司部门和工会组织。发生事故后,必须认真调查,分析原因,分清责任,严格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广开项目部
事故统报告制度 篇11
1.编制目的
为规范青州市鼎盛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统计分析工作,以总结和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特制定本规定。2.适用范围
适用于青州市鼎盛运输有限公司安全事故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分析 等事故相关工作。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4.职责
4.1事故现场人员
(1)负责对事故事件立即上报。
(2)负责对事故事件应急响应、制止事故事件蔓延扩大、保护事故现场和 配合事故事件调查。4.2安全管理部门
(1)安全科是事故事件的监察管理科室,负责对事故事件信息及时准确传 递。
(2)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分别履行事故事件到位职责。(3)负责对事故的跟踪情况的监督。
(4)参加调查组,履行事故事件调查职责。(5)协助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6)组织召开事故事件定性分析会议,提出考核和整改意见。(7)开展事故事件指标的统计、分析。(8)负责事故事件资料的归档保存。4.3事故处理部门
(1)负责将职能管理范围内的事故事件,通过各级管理逐级报告。(2)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分别履行事故事件到位职责。(3)组织事故事件现场处理。
(4)参加调查组,履行事故事件调查职责。
(5)开展职能管理范围内事故事件指标的统计、分析。4.4事故发生部门
(1)负责将事故事件报告给本单位安全主管负责人和安全科。(2)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分别履行事故事件到位职责。(3)参与事故事件现场处理。
(4)参加调查组,参与或配合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事故事件调查。(5)负责事故事件资料的整理和归档。4.5相关领导
(1)履行事故事件到位职责。(2)组织事故现场处理。
(3)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调查组,开展事故事件调查。5.事故分类分级
5.1交通事故
一般事故:凡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轻伤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不足 3万元的事故。
重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重伤3至1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折款 达3万元不足6万元的事故。
特大事故:凡一次造成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伤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时 重伤8人及以上;或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折款6万元及 以上的事故。5.2伤亡事故
一般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2人以下或一次重伤9人以下的事故,或轻伤事 故。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至9人或一次重伤10人以上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5.3火灾事故
按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划 分为:
一般火灾:死亡2人及以下;或重伤19人及以下;或死亡、重伤9人及以 下;或受灾 29户及以下;或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不含30万元)。重大火灾:死亡3人及以上;或重伤1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10人及以 上;或受灾 30户及以上;或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
特大火灾:死亡10人及以上,或重伤20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20人及 以上;或受灾50户及以上;或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及以上。6.管理内容与方法
6.1事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
(1)发生下列事故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 2小时内上报县运管处。1)死亡1~2人的运输事故; 2)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
(2)发生下列事故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 1小时内电话报县运管处,并在 5小时内将相关记录传真上报县运管处。1)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的运输事故;
2)涉及外籍人员(包括港、澳、台)死亡的运输事故;
3)造成重大污染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剧毒、放射、爆炸品等)运输事故。(3)自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及 时补报。对道路运输行业发生的一次死亡1人以上的行车事故、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按月汇总后,应当于每月10日之前将上月统计情况上报市运管处。(4)死亡1人以上行车事故、涉及外籍人员(包括港、澳、台)死亡的行 车事故及造成重大污染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剧毒、放射、爆炸品等)运输事故,应在事故结案后7日内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复印件等事故认定材料报送市运管 处。
6.2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的简要经过;
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 已经采取的措施;
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6.3事故跟踪
(1)事故主要负责人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当对事故进行跟踪,并及时 向安全科进行报告。(2)跟踪报告频次:
重大以上事故应当每天进行一次跟踪报告; 重大以下事故应当每三天进行一次跟踪报告。(3)跟踪报告内容:
事故伤亡损失情况、人员救治情况、事故调查进展情况、事故处理情况等。6.4事故调查处理
对于车辆发生的导致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行车事故,涉及外籍人员死亡的行 车事故,造成重大污染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当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援救、原 因调查、责任追究和善后处理工作。对于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行车事故在收到 事故调查组的正式调查结论后10日内相关部门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调查主要内 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援救情况,事故造成的人 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 者的处理情况,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等。6.5事故分析工作
要充分利用好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报告的相关信息,结合事故原因和责任追究 情况,对发生的每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进行综合分析,对事故特点和原因进行认 真研究,准确把握道路运输生产的安全形势和规律,科学查找本公司安全管理工 作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管理重心和政策措施,不断增强道路运输安全管 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6.6事故事件资料保存
(1)各级安全员或人员、事故单位应对与事故事件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归 档。资料包括:事故现场平面图纸及事故照片、资料、原始记录、笔录、录像、事故发生时的气象地质资料、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结论或技术报告、试验和分析 计算资料、经济损失计算和统计表、成立事故调查组的有关文件、事故调查报告 书、事故处理报告书、有关事故通报简报、处分决定和受处分责任人的检查材料 等。
(2)事故事件资料要妥善保存,事故发生单位保存资料原件,安全监察部 门可以保存资料副本。人身伤亡事故资料永久保存,其他事故资料至少保存3 年以上。7.附则
本制度由安全科编制,并负责解释。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青州市鼎盛运输有限公司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推荐阅读:
雷电灾害05-20
包头地区雷电灾害10-17
农村雷电灾害研究05-27
雷电灾害风险分析08-22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09-10
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11-06
雷电灾害的发生与防御06-12
化学灾害事故11-18
地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08-28
煤矿事故灾害预防措施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