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共6篇)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篇1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止条例》等国家公布的有关法律、法规,预防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方针,以坚持科学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有效地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群策群防网络,强化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防灾工作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落实岗位责任制。通过监测、预警、预报,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我镇社会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二、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2010年趋势预测
我镇存在的重点地质隐患点位于下水村6组7.12山体滑坡处。经过省、县地质专家组织的险情排查和观测确认,地裂缝2处,缝长共60余米,缝口最宽处10公分,最窄处5公分,缝深处达0.6米,险情处于危险状态。据预测,造大雨袭击,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滑坡。根据我镇实际,对下水村 1
隐患点指派专人负责,组织人员监测,汛期加强巡查,及时
排险,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防御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保障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镇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
灾领导小组,负责防灾抢险工作的领导、决策、协调和指挥。
领导小组由镇长石维钧任组长,副镇长麻勇、候远星和人大
副主席麻昌海任副组长,成员有本镇全体干部职工及下水村
村支两委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龙云芝兼任。小
组成员要从大局出发,树立有备无患意识,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配,保证防灾抢险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
位,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监测预报
明确专人对地裂缝定期进行观测,及时掌握水平和垂直
变化情况,做好记录,随时根据新情况推断隐患体变化趋势。
落实防治、监测责任人,具体监测人,预报预警方式,进入
汛期,监测组必须加强巡回检查,全面掌握险情变化,及时
做出预测预报。
3、加强监管,控制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镇人民政府依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引发地质
灾害的不规范行为。坚决禁止对存在地质隐患的山体、斜破
开挖取土、加重负荷,在危险区内疏通排水,确保畅通。不
得在易发区内修建民房和安排其他新的建设项目。
4、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镇政府将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计
划,安排一定的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用于抵制灾害防治管
理,灾变险情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突发性地质灾害调
查处理及治理工作。
5、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制定紧急避灾预案,提
高应急反应能力
严格执行汛期地质防治值班,险情巡视和灾情速报等制
度。进入汛期,及时安排值班人员,设立专线通讯,实行24
小时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制定紧急避灾预案,以应对灾害
发生的紧急情况,在预案中确定监灾时的鸣警方式、撤离路
线、灾情速报方式和应急抢险救灾组织和责任,以便能迅速
抢救灾工作,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6、宣传普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加强对灾害工作的领导和宣传,实现群策群防,使广大
群众掌握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治理等有关知识技能,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实现自觉防灾,全民防灾。
雅酉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七月五日
下水村山体滑坡抢险防灾应急预案
为确保在我镇下水村六组7.12出现的山体滑坡灾害后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使镇救灾应急工作及时高效的开展,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为熟稔掌握的对抢险防灾工作的领导,特成立抢险防灾领导小组,行使抢险防灾的领导工作。
组长:李梦涛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石维钧镇长***
麻勇副镇长***
候远星副镇长***
麻昌海镇人大副主席***
成员:龙云芝麻树齐张明磊石全清
观测员:龙绍兴*** 吴成保***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龙云芝
值班电话:75811181、加强值班,实施监测预报工作
编制轮流值班表,落实值班责任制。并定下水村龙绍兴和退休老师午吴成保为日常观测员,定期对下水村7.12发生的山体滑坡后的山体进行观测,做好记录,及时汇报险情,有事报事,无
事报平安。在雨期特别是暴雨期,增加观测人员和观测站次数,如发现有变化,每天一次或24小时看守监测。办公室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保持信息的畅通。
二、应急措施
为使救灾应急工作及时高效的开展,特组建了疏散组、抢险组、后勤组、医疗组、联络办公室。
1、信息组:负责人胡焕群,负责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2、转移组:负责人麻勇,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的责任要一个也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3、调度组:负责人候远星,负责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的处理等。
4、保障组:负责人石林安,负责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审批手续的工作。
5、应急抢险队:负责人龙新辉,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6、医疗组:负责人王建军,负责受伤群众的治疗和转医治疗工作。
7、信号发送员:吴五金,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和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五、转移路线
1、沿村级公路向北方向转移。
2、向寨后高善坡东北方向开阔地转移。
雅酉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七月十五日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篇2
关键词:山洪,防御,人类活动,救援,避免
渭源县山洪灾害的成因主要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形成, 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是山洪灾害的内因, 突发高强度暴雨或连续降雨是外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如山坡开荒种地、树木砍伐、山脚处修建公路、居住地规划不合理、人为阻挡了山洪的出路等) 加剧了山洪灾害发生。
渭源县属于黄河流域, 境内分洮河、渭河两大水系。洮河水系流域面积853.56平方公里;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211.95平方公里。洮河水系主要支流有东谷沟、漫坝河、松树沟、宗丹沟和磨沟河等, 年径流量459080万立方米。渭河水系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唐家河、锹峪河、莲峰河、蒲川河、清源河等, 年径流量9870万立方米。洮河、渭河分水岭在壑壑山、半阴坡、鸟鼠山、关山、尖山、一线, 为南北走向, 西侧为洮河水系, 东侧为渭河水系。
渭源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和山地气候差异大的特点, 可分为北部半干旱气候, 中部河谷地带半湿润气, 南部湿润气候三种。由于气候、地质差异大, 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渭源县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0条, 全长252公里。主要干沟13条, 总长328.15公里。有一级沟道1900条, 总长2227.8公里;有二级沟道4479条, 总长2903.95公里。全县平均沟壑密度2.63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北部山区为4公里/平方公里, 南部为1.4公里平方公里。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交汇地带。南部雨量充沛, 气候湿润, 林草茂密, 植被良好;北部雨量稀少, 暴雨集中, 植被缺乏, 丘陵起伏, 沟壑纵横, 抗冲力差。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140吨平方公里, 年平均侵蚀量达650万吨, 平均流失肥土2.3毫米多;其中北部秦祁河流域最大, 年侵蚀模数8280吨/平方公里, 年侵蚀量达412.5万吨, 占全县侵蚀总量的63.5%, 年平均流失肥土6毫米多。
渭源县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 56%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有详细资料记载最大降雨量是在1964年9月16日发生的一次降雨, 为171.7mm, 历时600多小时。时空分布也极不均匀, 多以局部暴雨、雷阵雨出现。成灾主要以危及村镇, 冲走人、畜, 冲毁良田、桥梁、道路、通讯和电力线路为主。洪水泥沙含量大, 多时并挟带滚滩石, 来势凶猛, 水流急, 易冲击撞坏河堤护岸, 以致河岸崩塌、河堤决口、洪水泛滥。
山洪灾害在渭源县的表现形式很多。在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主要形式有山洪、滑坡、滑塌, 陷穴等。在河谷地带以河岸崩塌为主。在南部土石山区有山剥皮、泥石流、山崩等形式。如1975年7月7日新寨镇古湾社由于连续降雨, 有4.14万平方米山体滑塌, 下滑距离1公里多, 土方量约53万立方米, 损坏房屋18间, 损毁耕地80亩、树木350多棵。1985年8月秦祁乡端树社, 在一块16亩大的耕地面积上, 有大小陷穴12个, 面积8.2亩, 最大的面积达1.02亩, 最小的0.48亩, 迫使16亩耕地弃耕。
渭源县水灾的主要形式是局部地山洪及引发的泥石流, 其危害一般式淹没、冲毁良田, 冲垮建筑, 造成人畜伤亡。据资料记载:解放以来, 渭源县出现水灾44次, 其中造成重大灾害的23次。1982年5月10日, 渭源县祁家庙、锹峪、蒲川、清源、五竹等乡镇范围内发生暴雨, 各条河流不同程度发生山洪泥石流, 全县受灾面积97600亩, 毁坏耕地44200亩, 死亡2人, 伤232人。特别是祁家庙乡一小时降雨量50毫米, 发生洪水, 泥石流, 冲毁小 (二) 型水库一座, 造成死亡2人, 受伤11人, 死亡牲畜53头, 重灾户66户, 倒塌房屋511间。受灾农田1814亩, 其中冲毁耕地168亩, 淹没於平1656亩。冲走大小树木19283株。
我县对防御山洪灾害, 采取了以下三中措施: (1) 采取的非工程措施主要有: (1) 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知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2) 重点灾害易发区设立监测点, 制定防灾避灾方案及相应的各类政策, 建立群测群防体系等。 (2) 采取的生物措施有建设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防护林、护堤林、护滩林) 、水土保持草。 (3) 采取的农业措施有退耕还林、整修梯田、滑坡体上水田变旱地, 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等。
自七十年代以来, 先后在渭河、漫坝河、莲峰河、秦祁河合锹峪河等主要河流修筑堤防工程13.5公里, 在清源河和蒲川河上各修建小 (一) 型水库一座, 总库容1245万立方米。修筑水保塘坝工程115座。这些工程在一定意义上是减少了山洪灾害的频发, 但的确也加大了山洪灾害发生的程度和造成特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
《渭源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县各乡镇对突发性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应对我县范围内发生的山洪灾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县山洪灾害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由自然型为主向人为型为主发展。 (2) 由分散型向集中型发展。 (3) 由经济型向社会型发展。 (4) 由高频率小规模向低频率大规模发展。
对待山洪灾害有事先预防和事后救援之分。我以为事先预防山洪灾害要区别对待:自然型、分散型、经济型、高频率小规模的山洪灾害应以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知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为主。对待人为型、集中型、社会型低频率大规模的山洪灾害应以设立监测点, 制定防灾避灾方案及相应的各类政策, 建立群测群防体系为主。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篇3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幅员1.55万km2,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最多年份达21次(2010年),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 8个,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質灾害应急演练,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 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2010年“6·8”特大暴雨,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 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应急响应措施滞后,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任务十分繁重,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人员管理松散,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篇4
1.总则
1.1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的发生,确保我市南部山区安全度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地理现状,特制定我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2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1.2.2经过国家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防汛储备物资验收标准》。
1.2.3经过市政府批准的《荥阳市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1.3编制原则
1.3.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3.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1.3.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3.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基本情况
2.1.1河流分布情况
我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全市有河流5条,其中黄河流域2条,淮河流域3条。黄河流域面积425.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淮河流域面积482.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4%。
黄河水系
黄河流域包括我市环翠峪管委、刘河镇、汜水镇、王村镇、高村乡、广武镇一部分。黄河干流在我市境内长43公里,在境内的支流有汜水河和枯河。
汜水河:总长42公里,流域面积373.3平方公里,流量0.58~2.23立方米/秒。
枯河:全长40.6公里,流域面积227.69平方公里,流量0.2~0.3立方米/秒,遇干旱易断流。
淮河水系
淮河流域包括我市贾峪镇、崔庙镇、乔楼镇、城关乡、豫龙镇、金寨乡、京城街道、索河街道、高山镇、高村乡、广武镇一部分。支流有索河、贾峪河、须水河。
索河是贾鲁河的主要支流,淮河的三级支流,全长48.8公里,流域面积299.24平方公里,是我市城区和南部地区的泄洪河道之一。索河上有丁店、楚楼、河王等中小型水库7座,河道现状过水能力2160立方米∕秒。
贾峪河:发源于新密市原庄乡南湾长里沟,流经我市上湾、寺河水库,经张庄入郑州市中原区常庄水库,境内控制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
须水河:发源于我市贾峪镇岵山东麓的饮马坑,经郝洞向北0.5公里入郑州市郊区,境内河道长10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为千分之四,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现状过水能力为157立方米∕秒。
2.1.2区域内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
我市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多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2.9℃,最低气温零下16.5℃。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22小时,无霜期平均223天。
2.1.3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情况
我市处于豫东平原和豫西黄土丘陵过渡地带,南、北、西三面为低山丘陵环绕,中间为开阔冲积平原。总体上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变化大,近山区为10%~15%,岗地倾斜平原为2%~3%,冲积平原为0.5%~1.5%。南部山区以陡坡、孤峰、单面山为主,海拔300~700米,相对高差400米。西北部为邙山黄土丘陵,海拔130~250米,相对高差120米。邙岭南坡宽缓、北坡陡窄,近黄河岸边多见直立峭壁。中部以平坦地形为主,视野开阔,海拔110~150米,相对高差40米。依形态特征、成因和物质组成划分为侵蚀残余山地区、黄土丘陵岗区、山前冲洪平原区、河流漫滩阶地四个区。
地貌影响着地下水分布。河谷和平原地带,地形低凹、平坦,有利于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地下水位埋藏浅且水量丰富。山区和丘陵区,沟谷纵横,坡度大,切割强烈,降水大量流失,地下水位埋藏深且水量变化大。
我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境内分五个流域:索河流域、贾峪河流域、须水河流域、汜河流域、枯河流域。
全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854米,最低96米,相对高差758米。陇海铁路线南5°以上丘陵区和土石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裸岩面积大,植被稀疏,采石业集中,是我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陇海线以北是向邙岭过渡的平原和黄河南岸的秃山邙岭区。该区东部的广武镇、高村乡通过近3年的水土
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西部的王村镇、汜水镇、高山镇一带荒山秃岭,植被稀疏,是我市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带。
2.2经济社会情况
2.2.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我市辖12个乡镇,两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风景区管委会,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59.89万
人,城镇人口25.66万人,农村人口34.23万人。
2.2.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
我市常用耕地面积62.4万亩,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经济林果林等粮食作物和苹果、柿饼、冬桃、金银花和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70多种,主要有煤、铝矾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12种,其中煤炭储量达2.05亿吨,其它矿产储量37.7亿吨,水资源可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
2.2.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1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4.6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5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92元。
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我市地处中原,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水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608.2毫米,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汛期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1%,易形成洪涝灾害。
城区主要灾害为内涝,其成因为: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集中。
(2)市区处在南、西、北三面皆为浅山丘陵环抱之中,是典型的山前冲积平原,土地坡降变化不大,退水缓慢,主要依靠工程设施排涝。
(3)城区排水管比较齐备,但管径偏小,多为雨污合流,遇暴雨排泄能力不足。
(4)河道多年淤积及违章建筑,造成河道排洪能力低,形成内涝。
(5)城区低洼处排水不畅,积水较严重。
历史洪涝灾害:1975年8月4日至9日,雨量达174.6毫米,而8月6日自西南向北普降中到大雨,个别地区暴雨,其来势猛,强度大,是我市多年所未见。据统计:我市各地降雨量为100毫米左右,崔庙镇最大降雨量达190毫米。全市因涝成灾面积5.5万亩,减收粮食320万公斤,倒塌房屋540间,死亡人员2人,伤58人,牲畜伤83头,死17头,猪羊死伤264只。河王水库观测六至八时降雨60毫米,丁店水库观测七至九时降雨75毫米,汜河、索河、贾峪河猛涨,黄河倒灌,水围汜水城。贾峪寺河水库溢洪道泄洪,大坝迎水坡四处沉陷。河王水库迎水坡北端沉陷。楚楼水库水位和溢洪道底相平,启闭机钢丝绳在启闭泄洪时拉断。这就是著名的“七五八”雨型。
2005年7月21日20时至24日8时,受5号台风“海棠”的影响,我市经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过程,我市平均降雨量294.4毫米。最大点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分别为342毫米和242毫米。根据郑州市水文勘测局分析,建国以来我市最大日降雨量为208.8毫米,而此次日最大降雨量为242毫米,属我市百年一遇,历史罕见。其中22日8时至14时,我市河王水库降雨171毫米,城区降雨156毫米,楚楼水库降雨131毫米;22日14时至20时,我市楚楼水库降雨54毫米,城区降雨71毫米;截止24日8时降雨过程基本结束。强降雨造成了我市的4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5条内河,5处中型灌区水位全线上涨,多处防洪工程出现险情。其中河王水库最高水位达126.31米,超汛限水位2.41米,溢洪道出水流量最大达60立方米/秒;唐岗水库最高水位118.03米,超汛限水位1.03米;楚楼水库最高水位147.54米,低于汛限水位0.46米。
此次特大暴雨造成我市16个乡镇、街道(含当时北邙乡)全部受灾,受灾人口94305人,死亡2人,伤12人;损坏房屋2416间,倒塌房屋486间;被淹农作物24万亩,绝收23000多亩;损失各类树木10万棵,畜禽死亡近万只;同时,还有大量道路、桥涵、堤防、塘堰坝、机井被损坏,陇海铁路也出现三次塌方,被迫停运19个小时,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2亿元。
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防灾知识宣传由市三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宣传机构负责,在日常播出;汛期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播报汛情信息。
(2)监测通信工作由各乡镇防汛办公室负责汛情的通报,在降雨时密切关注汛情变化。
(3)防御山洪预警系统由各乡镇防汛办公室负责;出现地质灾害情况时由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市防汛指挥部作为全市防汛指挥机构,负责各方面的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
(4)防灾预案、救灾措施和防灾管理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具体实施。
(5)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受资金、机构编制等方面的影响,防灾预警系统设施落后,人员不足,加上南部山区矿山等产业迅速发展,地貌变化快,对监测工作和安全问题造成严重影响。
2.4.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南部丘陵和土石山区的防灾工程主要是三仙庙、老邢、饮马坑、王河等10座小型水库和丁店、楚楼、河王三座中型水库。这些水库均建于五、六十年代,10座小型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工程隐患,受资金限制,这些水库均未进行除险加固;三座中型水库中,虽然丁店水库于2000年、2006年对溢洪道等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但仍属三类险坝,各种隐患不断;楚楼、河王水库目前大坝、泄洪渠、溢洪道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工程隐患。在2005年的“7.22”洪水中,以上中小型水库发挥了巨大的防洪蓄水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急需进行工程除险加固。
(2)北部邙山黄土丘陵区的防灾工程设施主要有99座谷坊,14座淤地坝和2座骨干坝。这些工程修建于2003年—2004年,经过2005年“7.22”洪水考验,工程质量可靠,防洪效果显著。
3、危险区、安全区划分
3.1划分原则
根据我市山洪、地质灾害的分布致灾因素和降雨趋势的预测,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以及河道现状、防洪能力等,确定贾峪镇、崔庙镇、刘河镇、汜水镇、高山镇、乔楼镇、广武镇、城关乡、高村乡、环翠峪风景区为我市山洪灾害的防灾重点区域。
3.2“两区”的基本情况
重点防洪隐患区域有:
(1)汜水—广武危险地段:该地段是以崩滑为主的西北部黄土丘陵重点防治区。范围包括汜水镇、王村镇、高村乡、广武镇一带,面积约80平方公里。该地段突出特征是:黄土崩塌、滑坡特别发育,且规模大、危险性强。河王水库、唐岗水库位于该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开洛高速公路、陇海铁路等重点工程和交通枢纽均于该地段通过,致灾后果十分严重。
(2)刘河—贾峪危险地段:该地段是以地面塌陷、崩滑为主的西南部环山丘陵重点防治区。范围包括刘河镇、崔庙镇、贾峪镇一带,面积约80平方公里。突出特征为:山洪形成迅速,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和采石厂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且规模大、危害范围广。该地段是我市重要的经济带,厂矿企业众多,人口密集,王河水库、三仙庙水库、寺河水库、s232省道、地方铁路,均位于该地段。
(3)环翠峪危险地段:该地段是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西部中低山重点防治区。主要范围是环翠峪风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我市最高山峰卧龙台位于该地区,山势雄伟,山高谷深,崩塌、滑坡、泥石流十分发育。
(4)高山—乔楼危险地段:该地段是以崩滑为主的南部低山及黄土丘陵重点防治区。范围包括高山镇、城关乡、乔楼镇一带,面积80平方公里。该地段突出特征是:黄土崩塌、滑坡特别发育,且规模大、危险性强,致灾后果十分严重。村、镇密集,人口多。丁店水库、楚楼水库皆位于该段,310国道从中通过。
(5)索河街道—豫龙次危险地段:该地段是以崩滑为主的中部岗丘、倾斜平原次重点防治区。范围包括索河街道、京城路街道、豫龙镇一带,面积40平方公里。崩塌、滑坡较为发育,地裂缝次之。该地段位于我市中部,厂矿村镇众多,人口密集,310国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南绕城高速公路从该地段通过。
除以上五处危险区外,各乡镇、街道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区(点),主要是位于山区的采石场崩塌(滑坡)区,河流水系附近分布的煤矿采空区、塌陷区等,是汛期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4、组织指挥体系
4.1组织指挥机构
4.1.1组织机构的构成我市防汛指挥部具体负责我市山洪防御工作,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我市水利局,指挥长由市长担任,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市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建设、交通、财政、物资、公安、卫生、防疫、广电、电力、通讯等相关部门组成。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和保障5个工作组。
4.1.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各乡镇、街道的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乡镇、街道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造花名册层层上报各乡镇、街道,并报市防汛指挥部备案。
4.2职责和分工
4.2.1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严格按照《荥阳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2.2各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我市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乡镇、街道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市防汛指挥部汇报,4.2.3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域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我市防汛、气象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为领导指挥决策及时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防汛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必须确保转移人员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房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5、监测预警
5.3通信
5.3.1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结合电视、广播以及其它通信形式,确保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
5.4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主要有气象、水情、泥石流及滑坡等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局负责;河道洪水和水库水位等水情预报由水利局负责;泥石流和滑坡由国土资源局负责。各部门信息均应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市防汛指挥部。
5.4.2预警内容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和洪水位临界值信息、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预报信息等。
5.4.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时,各成员单位、有关乡镇和街道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安排相关人员加强监测通报;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市防汛指挥部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各成员单位、有关乡镇和街道负责人要进入一线,靠前指挥,市电视台、广播站及时向群众发布暴雨信息。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时,相关乡镇要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并上报市防汛指挥部。
(3)当出现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国土资源部门要立即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相关乡镇要组织灾害发生地开展避灾、救援的相关工作。
(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市防汛指挥部立即发布相关信息,重点向水库下游地区通报详细情况,乡镇要安排人员全力做好防范营救工作。
5.4.4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照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及时发布警报。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市防汛指挥部发布。
(2)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下,村组可直接报告市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力求在第一时间内完成预警发布。
5.4.5预警方式主要采用广播、电视、电话等形式。
6转移安置
6.1转移安置
6.1.1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在汛期,国土资源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要密切关注危险地带及天气情况,发现异常现象,首先确定需要转移的区域,立即对人员、财产进行转移,并设立警示标志,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并及时上报市防汛指挥部。
6.1.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有组织地以集体转移为主。
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
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6.1.4各乡镇、街道应制定、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示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6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6.2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市、乡、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7、抢险救灾
7.1抢险救灾准备
7.1.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全市人民防灾意识。各乡镇、街道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连续播出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知识,同时以标语、墙报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使群众清楚知道危险区域、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责任干部等信息。
7.1.2各乡镇防汛指挥部,民政部门应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人员组织由各乡镇、街道负责实施;物资调拨由民政部门负责实施;车辆调配由各乡镇、街道、民政、交通、公安等部门负责实施;救护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实施。
7.2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应及时向市防汛指挥部电话报告,同时,险情发生地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内投入应急抢险队抢险救灾,控制灾情蔓延,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车辆、设备、物资等。
7.2.2对可能造成新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国土部门应配合乡镇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7.2.3灾情发生后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卫生部门及时对现场进行消毒,防止疫情发生。
7.2.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做好人员卫生防疫工作。
7.2.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8、保障措施
8.1汛前检查
汛前,各乡镇、街道防汛指挥部要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市山洪灾害区域进行初步划定,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防汛指挥部对全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行督查、督促。
8.2宣传教育及演练
8.2.2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8.2.3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
主题词:水利防汛通知
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 篇5
概述本村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分布情况,历年山洪灾害成因和特点,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3 组织指挥体系
村级成立相应的山洪防御指挥所,由村长、村支书负总责,各组组长为成员,另设广播员、监测员、铜锣员、口哨员及应急分队。
工作职责:
监测员:负责观察雨情、水情变化,观察水库、山塘运行情况,观察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否异常。
广播员:对村级指挥长负责,接到指挥长的转移命令后,通过高音喇叭发出紧急通知和转移警报。
铜锣员:对村级指挥长负责,接到紧急转移通知后,鸣锣示警,提醒口哨员到岗到位,提醒群众应急转移。每名铜锣员分管5~8名口哨员。
口哨员:对铜锣员负责,听到锣声后,迅速吹响高频口哨,提醒、组织群众应急转移。每名口哨员对口负责5~8户村民。
应急分队:负责山塘、水库、水利工程突发险情的抢护,帮助实施紧急转移。4 预警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铜锣、口哨、警报器等;可以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5 预警发布程序
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按照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如遇紧急情况,村指挥所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并及时上报上级防汛指挥机构。6 转移安置
包括紧急转移要点、紧急转移路线图、安置方案、组织纪律等。7 抢险救灾
对出险的工程组织有效有序的抢险工作,避免险情的进一步扩大;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和防疫工作,并将村转移安置人员情况和受灾统计情况汇总上报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组织人员修建临时道路、搭设临时供电线路,快速修复损坏公路和供配电设备,及时恢复交通和正常供电。8保障措施
汛前检查:汛前,村、组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上报,尽快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 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宣传教育及演练: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居民熟悉紧急转移路线、报警信号及安置方案;组织必要的实战演练。
防汛纪律:为及时有效的实施预案,要制定严格的工作纪律,确保各项责任落到实处。
相关附件:
1、山洪灾害分布示意图
2、山洪灾害避灾示意图
3、山洪防御指挥所成员名单(含联系电话)
4、广播员、监测员、铜锣员、口哨员及应急分队队员名单(含联系电话)
5、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篇6
编制《渭源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体会
渭源县山洪灾害由于地质结构差异、降雨的时空分布差异、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人员经济分布情况发展变化的.差异,山洪灾害防御和数据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分类,分区域区别对待,要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这样才可避免山洪灾害造成的重大事件发生,才能有效防御和应对发生的山洪灾害.
作 者:任宗贤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水务局石门水库管理所,甘肃渭源,7482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7) 分类号:P642.23 关键词:山洪 防御 人类活动 救援 避免【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推荐阅读:
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形势分析07-09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10-24
山洪灾害防御避险知识12-31
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演练总结11-25
山洪灾害防治06-03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07-16
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07-06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结08-21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