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应急演练(共11篇)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 篇1
二团山洪防御灾害应急演练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开展第一师二团山洪防御灾害应急演练活动,演练工作精心准备,密切配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我代表团党委对演练队伍和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表示亲切慰问,对师水利局、师建管局的大力支持和东华软件股件有限公司精心施工表示衷心感谢!
此次演练是以突出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依据,本着“贴近实战、周密组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是增强应急意识,检验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处置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平安奉节的重要体现。本次应急演练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综合实战演练,是各部门、各单位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综合指挥、协同作战和现场处置能力的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一次检验。
进一步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次演练活动中,各参演单位人员做到了“听从指挥、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的基本要求,达到了“反应迅速、处置果断、保障有力”的预期效果。但必须认识到,这毕竟是模拟演练,与实际突发事件还有区别,实际中的困难和不可预见因素难以预测。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困难估计的更充足,不可预见因素考虑的更全面,工作方案想得更细、更实、更具体,做到“有备无患”。
提高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一刻也不能放松。借此机会,我提三点要求。一是要建立一个协同作战的联动机制。要按照“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完善指挥协调、信息处理、工作联动、综合保障及舆论引导的综合应急处置管理机制。二是要打造一支反映迅速的救援队伍。各部门要把救援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统筹全团救援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改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各相关部门也要强化岗位练兵,确保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救援队伍。三是要构建一套预防为主的预警体系。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隐患排查,加强信息互通与预警,特别是已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高度警惕,加强监测预警,把事前防范作为重点突破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对本次协助参演演练的派出所、治安大队、水管所、医院、防疫站、农业公司机关、第二作业站的全体参演单位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奋勇争先,做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
谢谢大家。
2015年7月1日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 篇2
我国一直以来想建立全国统一的灾害数据库,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以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2,3,4,5,6,7]。笔者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区灾情信息并确定灾害信息提取内容;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影像的色调、形状、纹理等特征,确立研究区典型灾害信息(受损房屋建筑物、道路、桥梁)的遥感解译;根据处理的多源遥感影像分辨率、光谱信息等特点,结合灾后应急灾害评估等实际需要,采用目视解译、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等多种信息挖掘方法提取灾害信息,初步形成了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灾害信息识别与提取的技术流程,以期为科学评估灾情、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及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 010km2,辖20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47万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县城东北方向的三眼峪和罗家峪。三眼峪的堆积物长约2 km、宽达100多m、平均厚度3~4 m,泥石流土方高达130万m3;罗家峪的泥石流规模较小,堆积物长约2km,宽50~80 m,厚度也比前者稍薄,泥石流土方为30万m3。这2处泥石流土方总计达180万m3之多[8]。
1.2 资料来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通过国际“Charter”机制和国内遥感数据获取机制,先后获得了5个国家提供的舟曲县城及周边地区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数据。截至2010年8月22日18时,共获取5种卫星资源和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数据449景(表1)。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与甘肃省民政厅灾区实地调查、核查数据,共获取180个样点数据;由甘肃省舟曲县人民政府提供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灾害损失统计表”;资料还包括国土资源部二调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以及总参测绘局监测产品。
1.3 研究方法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工作以距8月8日灾情发生时时相最近的灾害前后遥感影像为基础,将地理实体的遥感监测与灾区现场的实地核查验证相结合,以地方上报灾害损失和国土资源、统计、测绘等部门的资料为参考,开展灾害范围和实物量损失评估(图1)。
1.3.1 地面调查
以总参测绘局提供的2010年8月8日舟曲县航空遥感影像为底图,划分舟曲县城空间格网区,将舟曲县城划分为2级。其中,1级区包括泥石流严重摧毁区、严重受淹区、轻度影响区3类,共59个格网;2级区以房屋为单元,并分别进行编号,共计2 457个房屋编码。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灾区现场信息,利用PDA采集工具获取灾区房屋损毁情况、楼层数、房屋结构、户数、地理实体空间位置等信息,以统计表格和照片形式供遥感解译结果的修正和灾害评估使用(图2)。
1.3.2 遥感监测评估方法
(1)舟曲灾害风险预警分析。2010年上半年我国西南地区大旱,位于甘肃南部的舟曲亦发生干旱。在高精度的传感器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基础上,基于HJ-1A、1B数据对舟曲的背景特征参数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基础参数包含原始遥感数据(DN值)VI及由DN值反演得到的地表基础参数,如反射率、反照率、温度、植被指数等。这些参数是干旱特征参数体系的基础,也会影响最终干旱信息提取的精度。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对舟曲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进行分析。
(2)灾害范围监测。将国家测绘局提供的8月8日0.2 m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和总参测绘局提供的8月8日1 m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和镶嵌匀色处理,得到灾害评估本底影像图。以此为基础,将灾害损失涉及到的城关乡、大串乡、江盘乡等乡村作为灾害范围,将灾区划分为冲毁区和水淹/淤积区2类。通过与2010年3月5日Worldview卫星0.5m分辨率全色影像、2008年1 m分辨率航空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泥石流、洪水等在高分影像上的色调、形态和纹理特征,建立解译标识,提取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域范围。其中,冲毁区为泥石流冲毁区域,面积为123.47万m3;水淹区为洪水和淤泥淹没淤积区域,面积为22.43万m3。
(3)房屋监测评估。将灾害范围内的房屋根据用途行业规范划分为住宅、商用、办公、学校、寺庙和在建房屋6大类。其中,住宅部分再划分为楼房住宅、商住楼房中的住宅和平房住宅3部分,商住楼房中的住宅建筑面积按照商住楼房总建筑面积的2/3计算;商用部分再划分为商业楼房、商住楼房中的商业部分和商业平房,商住楼房中的商业建筑面积按照商住楼房总建筑面积的1/3计算。
针对以上6类房屋,在冲毁区将受灾等级划分为倒塌、严重受损、一般受损、基本完好等4类住房;在水淹区房屋不区分受损等级。根据遥感解译和地面实地核查,确定每栋住房受损情况、楼层数、受损房屋占地面积和总单体建筑数。其中,占地面积等同为房屋屋顶面积。
通过灾区实地调查走访,将以下原则作为计算受灾房屋总建筑面积、间数和户数的依据:农村住房以2层为主,城镇住房以楼房为主;农村住房按15 m2/间估算房屋间数,城镇住房及非住宅用房按12 m2/间估算房屋间数;农村住房按照每套住房住1户来估算户数,城镇住房按照100 m2/户标准估算户数;建筑面积为占地面积与建筑层数的乘积。依据以上原则计算住宅和非住宅房屋的单体建筑数、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间数和户数。
(4)道路、桥梁监测评估。利用8月8日1 m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和无人机遥感数据,对道路、桥梁损失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将道路划分为省道、城区道路和乡村道路。将道路的受灾等级划分为水淹和冲毁2种,以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为主要手段,计算水淹和冲毁道路长度。将灾区桥梁的受灾登记划分为水淹和冲毁2种,以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为主要手段,计算水淹和冲毁桥梁数量和长度。
(5)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及宾馆、饭店、厂矿企业监测评估。根据灾区实际调查结果,将灾区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林地、采矿用地和滩涂4类。结合国土资源二调数据,通过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计算各类土地受损面积和占受损面积总量的百分比。将灾区水利设施划分为防洪堤、防护坝和挡土墙3类,通过监测量测手段分别计算各类水利设施长度。从高分遥感影像上提取树木、路灯和街亭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及城市绿地面积。以地面调查和网络电子地图为参考,在灾后评估遥感影像底图上判识宾馆、饭店、厂矿企业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受损情况。
(6)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评估。面向对象影像处理方法是通过对影像的多尺度分割,进而获取同质像元构成的对象。通过获取不同对象的基本光谱、形状测量等基本物理测度信息,结合不同对象间的空间上下文关系信息与对象的基本物理特征信息,对空间特征进行分类,可有效改进基于像元层次分类的不足[9]。通过多尺度分割、对象层次网络构建、特征组合与信息提取、人工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舟曲帐篷安置点和白龙江水面面积,对帐篷安置点和白龙江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灾害隐患风险预警
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区山高川深,岩体风化严重,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基于HJ-1A、1B数据对舟曲的背景特征参数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发现舟曲县在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之前干旱特征明显,使得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之间、山体之间的缝隙,使原本已经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在综合分析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叠加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得到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图3)。
由图3可见,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其中城关乡有特大型地质灾害4处,城关乡和江盘乡大型地质灾害9处。8月8日瞬时暴雨和持续的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2.2 灾害范围评估
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对灾害范围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损毁情况对受灾程度进行分级。由图4可知,舟曲县冲毁区面积为108.73万m2,水淹/淤积面积为22.42万m2,影响区面积为14.74万m2。
2.3 实物量评估
以灾害范围评估结果为基础,综合利用地方统计上报、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等多种数据,对受灾范围内房屋、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居民财产、土地资源等毁损实物数量进行评估。
2.3.1 房屋倒损评估
舟曲县上报全部倒损房屋面积为126.0万m2,其中城镇住宅面积53.9万m2,非住宅31.0万m2;农村住宅41.1万m2。通过现场和遥感核查统计(图5),倒损房屋总占地面积24.4万m2,总建筑面积89.1万m2。其中,水淹/淤积区倒损住宅房屋占地面积8.4万m2,建筑面积4.2万m2,倒损住宅34 809间、3 293户,单体建筑数352栋;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倒损住宅房屋占地面积21.2万m2,建筑面积79.4万m2,倒损住宅63 502间、6 025户,单体建筑数1 056栋(表2和3);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倒损非住宅房屋占地面积3.3万m2,建筑面积9.7万m2,倒损非住宅7 889间,单体建筑数94栋(表3和4)。
2.3.2 道路、桥梁损失评估
舟曲县上报损毁国道、省道公路3条,长30km;损毁县乡级公路32条,长297.1km;损毁农村公路65条,长236 km;上报损毁桥梁14座,长244 m。通过遥感判读(图6),损毁省道公路2条,长2 km;损毁城区道路25条,长7.5km;损毁乡村道路5条,长4.8 km;损毁桥梁3座,长242 m。
2.3.3 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评估
舟曲县上报耕地损失96.0万m2,通过遥感量测面积为43.0万m2。上报防洪设施损毁61.9 km,遥感解译量测损失总长度为8 km。其中,挡土墙、防洪堤、防护坝损失长度分别为2 122、5 594、287 km,分别占损失总长度的27%、69%、4%。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监测到损失树木226棵,路灯26个,街亭5个。
2.4 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评估
2.4.1 帐篷安置点变化监测
利用8月8日和15日1 m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和0.7 m分辨率EROS-B数据,通过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和目视解译,8月8日,舟曲县第一中学有救灾帐篷13顶,第三中学有救灾帐篷36顶;8月15日,第一中学有救灾帐篷55顶,第三中学有救灾帐篷98顶(图7)。
2.4.2 水面面积变化监测
利用无人机、Worldview、EROS-B遥感数据,对舟曲县白龙江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由图8可知,3月5日甘肃舟曲白龙江水面面积12.4万m2;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之后,8月10日,白龙江水面面积20.3万m2;8月15日,水面面积22.6万m2。
3 结论
遥感技术以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利用飞机、卫星等遥感平台搭载的传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具有获取地表大范围数据的能力[10]。遥感技术是公认的用于救灾快速获取灾情信息进行灾情评估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多源遥感影像在灾情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2,13,14]。遥感技术已成为开展灾害风险预警、动态监测和灾情实时调查与评估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手段。国际“Charter”机制和国内遥感数据获取机制可获取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的遥感影像,如何有效地处理影像数据及提取灾害信息,使其在灾后应急及灾情评估与灾后重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突发性巨大灾难对遥感技术应用提出的挑战。
XX乡山洪灾害防御演练方案 篇3
XX乡人民政府
2014年6月17日
XX乡2014山洪灾害防御实战演习方案
根据自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要求各乡乡人民政府组织本级管辖职能部门单位,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技能培训及预演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统一指挥、调度、科学处置突发山洪等地质灾害事故的防预、反应、紧急处置、救灾等能力。做到小灾有预防、大灾人不慌,减少农村人民群众的灾难损失,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筑牢基础。
一、演练目的
本次山洪灾害防御演练旨在提高我乡山洪防御抢险及指挥救援处置能力,增强群众遇到山洪灾害时的自救和逃生意识,检验我乡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和措施的可行性,锻炼我乡和村级的防汛抢险队伍、各响应部门的应急能力,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社会危害。
二、演练时间
2014年7月22日 09 :30开始。
三、演练地点及基本情况
XX乡XX村解放屯,位于XX村XX河的下游。假设因近日连降大到暴雨,引发山洪爆发,平城水电站水位上涨,已经达到应急卸洪程度,严重威胁到XX村解放屯居住低洼地段的村民住房。
2013年5月24日,同样是因连降暴雨,引发山洪爆发,平城电站水库应急卸洪,XX村新寨屯门前的小河沟水位突燃上涨,袭击了在新寨屯门前低洼一带的村民;一些企业厂房被洪水冲倒、人员被困在一片洪水围困的大树或者高建筑物上,险情十万火急,乡人民政府起动了山洪应急救援预案,乡级各部门起动了应急响应联动,乡派出所等多家部门应急响应,展开了抗洪抢险救援工作。
—
—
XX村解放屯,在2013年5月24日洪灾中受灾严重,多家村民住房被洪水冲击;有村民被洪水冲走,后在应急队员的救援下获救;由于XX村山洪防御措施落实不到位,观察员未履行对平城水电站在汛期的监测汇报,相关部门未实行山洪预警预报,造成XX村解放屯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四、指挥机构及职责
指挥机构的组成主要以本乡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中指定的人员为准。或参考以下做安排:
1、指挥长:乡长,负责山洪灾害防御全盘工作和本次演练的指挥调度。
2、副指挥长:分管领导,负责山洪灾害危险区、警戒区的监测和洪灾抢险,随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动态,落实指挥长发布的防御抢险命令,指挥群众安全转移,避灾躲灾,并负责灾前灾后各种应急抢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3、监测组:由相关的村屯干部组成,负责监测辖区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4、信息组:由乡村防洪员组成,负责收集和传递县防指、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汛前各种信息;掌握本乡区域内各村组监测员反馈的山体开裂、滑坡、溃坝、决堤等迹象和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及险情灾情动态,为指挥长指挥提供依据。
5、转移组:由乡政府、村民委组成,在指挥长下达转移命令后,组织群众按预定的安全转移路线有序转移。
6、调度组:由乡政府人员组成,负责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工作。
——
7、物资保障及救治组:由乡民政办、卫生院等部门单位组成,负责后勤保障,搭建帐蓬安置群众,抢救受伤者,做好受灾区域卫生消毒等工作。
8、秩序维护组:由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组成,保证通讯设施、照明和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负责安全转移过程中交通秩序,并在各转移路线实行道路清障、警戒等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9、抢险救援组:由乡安监、村乡建设站、国土所、消防办等组成,负责宣传、动员群众按要求转移;帮助老弱病残人员安全转移,抢救受伤人员。
10、新闻组:由乡新闻中心组成,负责收集在整个演习中的照片、影视等工作。
五、参加演练单位及人员
乡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XX村党支部、村委会、解放屯危险区群众等。
六、演练内容
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的要求和本级政府编制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方案,演练从雨情发布到山洪灾害发生至救灾结束,乡直各部门、村、屯要协同完成预警、警报,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逃生自救,秩序维护、抢险救灾、医疗救治、安置群众、警报解除等过程情景。
七、演练前准备
1、提前将演练信息向群众告知;
2、按预案安排分好各演习组
⑴监测组、信息组:检测组设在乡防汛办,组长由梁岸升人大副主席担任,成员由国土所、村干部(村干部监测员安排在第—
—
一现场,负责收集监测到的山洪信息)等人员组成;
⑵转移组设在演习地的村屯,(设在山洪易发区)组长由韦海荣书记担任,成员由乡政府干部、演习地村干部等人员组成;
⑶调度组:调度组设在乡党政办公室,由乡长冯季平同志负责;
⑷抢险救援组:设在乡政府应急办,组长由邱世海副乡长担任,成员由乡安监办、乡国土所、村乡建设站、演习地村干部等人员组成;
⑸保障组:保障组设在乡民政办,组长由覃恩斌副乡长担任,成员由乡民政、乡财政所、演习地村干部等人员组成;
⑹医疗救护组:设在临时救灾安置区,组长由蒋远宣传统战委员担任,成员由乡卫生院、演习地村干部等人员组成;
⑺秩序组:组长由贾文修武装部长担任,成员由派出所、司法所以及演习地村干部等人员组成;
3、设立危险区、安全转移区、救灾帐篷,演练现场布置,由姚韦政纪委书记负责。
八、演练步骤
1、持续降雨,监测组组长通知危险区监测员进行实地观察降雨量动态;
2、监测员观察河水持续上涨,将情况报告乡信息组,信息组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指挥长,指挥长发布预警指令,由转移组组长负责通知预警员慢速敲击鸣锣“咣!咣!咣!”为预警信号,群众听到信号,准备必须、轻便的生活物品,随时准备撤离。
3、河水上涨即将到达警戒水位,暴雨继续。⑴指挥长发布转移指令;
——
⑵由村预警员向演习村屯发出警报器,并以 “咣!!咣!!咣!!”连续急促鸣锣,告知群众紧急撤离;
⑶村撤离负责人按转移路线紧急转移受山洪威胁的村民至避灾点;
⑷保障组迅速在安全区搭建救灾帐蓬2顶,供临时安置群众用;同时向受灾村民发放救灾物资若干;
⑸乡调度组做好物质、车辆调度工作;
4、河水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暴雨继续,部分村屯受灾,群众被困,险情出现。
⑴应急抢险组到达危险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⑵医疗救护组在避灾点对受伤人员实施救护;(医疗人员手持担架在抢险救灾点等待救出被困受伤群众)
⑶秩序组迅速到达村口,设立警示牌、拉警戒线,并站立在村屯路口封锁村道。
九、演习结束
1、山洪灾害演习结束,各应急救援组清点预警、救灾等物资,秩序组撤离警示牌、警戒线,恢复道路畅通。
2、调度组按指挥部的指示,组织召开演习总结会议。(总结会场设在临时安置点)
3、演习结束,各参加人员依次安全返回。
XX乡人民政府
2014年6月17日
—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 篇4
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为了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规范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增强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做到迅速、准确、有序、有效地开展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负责,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参加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的义务。
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遵循团结协作、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学生人身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
(三)、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洪涝、因暴雨洪水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的应急抢险。
(四)、地域概况
学校前靠205线,背靠琼江河,没有山坡不存在滑坡现象。
二、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
根据市、县气象、防汛办、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灾害预报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对雨水汛情或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对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可能造成的威胁或损失信息进行处理并报告主管部门。
三、预案启动
预案启动条件:
当12小时降雨超过60毫米,且还在持续;或24小时降雨超过80毫米,且还在持续;或有关部门根据科学分析和预测情况发出预警
信息,学校将启动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预警信号:由学校广播室广播或急促钟声。
四、应急反应机构
实行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岗位责任制,成立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超
副组长:张文娟、肖红平
组员:刘玉林、何华志、彭艳芹、唐宪、冯英俊各班班主任 具体监管人:肖红平唐 宪
五、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应急行动
(一)、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
当发生重大险情及灾情时,各成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抢险救护队伍必须在指定地点完成集结。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根据险情及灾情情况,由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下达。
(二)、安全撤离
1、安全撤离的基本要求:
当发生突发性灾害和超标准洪涝灾害对师生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时,必须实行安全撤离。安全撤离的基本要求是: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撤离由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值班人员现场指挥,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听到信号后迅速来配合。撤离范围、撤离路线、撤离避险地点应在汛前灾前确立制定。
2、撤离的具体方案
学校主要要应对的是山体滑坡。当发生突发性山洪与地质灾害对师生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时,迅速组织师生从多功能、教学楼到达教室和办公楼。撤离路线:多功能厅师生直接撤至教学楼,一至四年级学生从台阶撤离教室;
五、六年级学生从二楼过道撤至教室。
(三)、灾情的搜集、评估与报告
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及时组织人员及时核查统计报告灾害损失情况。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特别是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局部突发性洪灾,必须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六、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紧急处理与强制措施
当连续暴雨情况下,领导小组有权随机处置临时发生的问题,可以边处置边报告,也可以先处置后报告。但必须处置正确、及时、有效,以防止和减少损失。
七、附则
1、本预案的解释和实施权由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负责。
2、本预案自2013年3月起执行。
潼南县太安镇小学校
地震灾害应急疏散演练总结 篇5
高川小学
为确保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为更好地落实学区安全工作的要求,全校师生在分班学习观看了《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之后,我校于2013年10月28日下午第二节课后,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权指挥,举行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在演练前,我们还召开了教师会,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生的预防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知识,学会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做到遇到突发自然灾害不要惊慌,在老师的有序组织下安全逃生。
一、领导重视,安排周密细致
学校把本次演练活动作为学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提前布置,按照《学校地震紧急疏散预案》制定出台了《高川小学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演练活动方案》,校长就演练的意义和纪律作了强调,并在结束后作了总结。
二、全员参与,演练井然有序
本次演练为假想的临震处置,所以演练的时间临时确定,演练前以“地震广播”形式通知师生,随后警报响起,演练拉开了序幕。全体师生按照《学校防震演练活动方案》规定程序进行了演练,从第二声警报响起到师生全部疏散撤离用时1分06秒,没有一个学生发生
碰伤、撞伤事故。
我校的这次地震等自然灾害演练取得了巨大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次演练,首先我们提高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的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能力。进一步实践、协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指挥人员、班主任和广大师生能够各司其职、冷静沉着处置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检验;其次,提高了广大师生对防震救火能力的处置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本次实践活动,广大师生认识到了灾难面前挽救生命是第一要务。师生初步掌握了应急处置能力,懂得了地震灾害时安排的程序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存在的不足
学生在疏散撤离时有拥堵现象;个别学生有不严肃的举止和拦堵现象。
四、整改措施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撤离纵队一律按两路纵队撤离。
总之,我们通过此次演练,不仅提高了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而且使同学们掌握了一些防地震灾害自救自护的知识,也懂得了遇到危险时,应该怎么安全逃离、逃生等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
附:地震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图片
高川小学
2013-10-28
地震灾害应急疏散演练总结
高川小学
防治山洪灾害的雨量站布设研究 篇6
目前, 雨量站网布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汛收集雨量的资料。雨量站作为自动气象站的一个补充, 具有价格便宜、建设简单的特点。由于降雨地区分布不均匀, 雨量站的布设太过稀疏的话将得不到部分山洪灾害的气象数据信息, 不能够为公众提供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而雨量站布设太过密布又会使资金投资大大加大。山区多易发生山体滑坡, 而目前在山区布设的自动气象站相对稀少, 不能满足当前预报员对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防治的需求。为了能够满足山洪灾害防治的需求, 整个地市在雨量站布设上应该进行加密, 尤其是在山区的地方。本文就如何合理布设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雨量站网提出了一些原则与方法。
1 雨量站站点选取原则
应该在现有的气象自动站基础上进行布设自动雨量站, 为避免重复投资, 还应把水利局的雨量站纳入全盘考虑。对于雨量站和暴雨监测站站点的选取, 应遵循如下原则:
选址时应选择能达到观测环境控制标准的场地, 尽可能满足四周障碍物的距离与障碍物高度比≥3倍的条件, 成排障碍物的距离高度比均≥8倍的条件, 在较大范围内空旷平坦, 保持气流畅通, 并充分考虑地形抬升等局地因素的作用。
应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 以满足雨量探测需要为原则, 尽量安置在能长久保持、固定的场地, 避免频繁迁移。
站点选择上应考虑非泄洪区和非泥石流地区, 坡地、山区可考虑建于迎风坡, 必要时方可建于背风坡。尽可能多建于河流水系的上游集水区。充分考虑交通和维修保障的便利性, 同时满足自动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所需要的 (GPRS、CDMA、ADSL或专线等方式) 通信条件。
根据工业农业生产的需要, 急待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地区, 农业重点产粮区要密些。生活条件较发达的地区可密些, 人烟稀少, 交通不变, 生活比较困难的地区, 近期没有开发价值的地区可稀些。
一级重点防治区站间距5km、二级重点防治区站间距达到10km、一般防治区站间距15km、防治区周边100km主要交通干线站间距15km。
所选站点地表可为草地、裸地、硬化地、沙地等 (其中, 裸地是指不长草的自然地面, 如干土地、沙漠、岩石等;硬化地是指用水泥、柏油、三合土、砖块等材质硬化后的地面) 。
所选站点的通信方式为GPRS/CDMA (请检测无线信号) , 如无通信条件, 应考虑北斗通信并注明站点选取原因。
可以选择太阳能供电或常规供电, 但供电情况应良好, 不会因供电原因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出于维护保障的需要, 站点到乡镇的交通情况应良好, 便于维护保障。
根据上述的原则, 综合考虑通信条件、信息收集、管理维护和电力供应等方面环境条件, 实事求是地进行布设。
2 雨量站的布设方法
自动雨量站可对降水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实时雨量信息的传送。自动雨量站作为自动气象站的一个补充, 它具有价格便宜、建设简单的特点, 主要用于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 自动雨量观测站间距设计为10~20km, 一般防治区按间距20~40km的标准布设雨量站网。
由上游小面积开始往下游布站, 大面积套小面积, 相对下游大面积站, 其中集水面积内包括上游水文站, 布设数就应只考虑2站之间的区域面积, 其布设数等于下游站面积减去上游集水面积内水文站的面积, 除以下游站的布设密度而得。这样, 布设的雨量站数目, 既满足了大面积水文站的需要, 同时也兼顾了小面积站要求雨量站密度大的特点。
3 总结
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围绕监测、预警和响应3个环节。按照“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拟通过在全区范围建立山洪灾害雨量站, 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改变福州市各地山区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 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摘要:针对福州市山洪灾害的防治需求, 对山洪灾害防治区雨量站网布设的技术原则和技术指标进行了探讨, 可以为合理的布设雨量气象站网提高效益。
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方案(防雷) 篇7
第一部分 防雷知识宣讲
内容:对雷电发生、雷电特点、我区雷电及雷电灾害情况介绍、雷电防护常识(在户外应该如何防护、在户内应该如何防护、遭遇雷电袭击如何自救及急救)
预计宣讲时间:30分钟左右 第二部分 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1、内容:在户外,突遇雷电,怎样选择避雷雨地点
具体方案:100人在操场区域正常活动,当听到雷闪声响时,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地点进行躲避。(如,选择树下躲避的,则站在“树”的标志牌下,以此类推。)
使用道具:“树”的标识牌1个,“广告牌”标识排1个,“凉亭”标志牌1个,“水塔”标志牌1个,“旗杆”标志牌1个,“建筑物”标志牌1个
正确做法:以小碎步的形式,快速地前往“建筑物”避雨。
2、内容:在室内,突遇雷电,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障自身和设备的安全
具体方案:20人在标志为“建筑物”的区域内活动,当听到雷闪声响时,选择正确全面的方式保障自身和设备安全。(如:看到有“电源已开”标示的牌子,换取“电源关闭”标志的牌子,以此类推)
使用道具:“门开”、“门关”、“窗户已开”、“窗户已关”、“电话线连接”、“电话线切断”、“网线连接”、“网线切断”、“电源已开”、“电源关闭”、“闭路线连接”、“闭路线切断”各一个牌子。
正确做法:选择“门关”、“窗户已关”、“电话线切断”、“网线切断”、“电源关闭”、“闭路线切断”的牌子
3、内容:如果遇到雷电灾害及触电事件,应该如何急救。(此项目分三个小组,3人一组,共9人进行)
具体方案:假设一组的一个人遭遇雷电及触电事件,另两人选择正确的工具和正确的做法进行急救。(如,一人遭遇触电,另一人选择正确的工具切断被急救人和电源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救助。)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 篇8
根据上级关于《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和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我校教育环境的安全稳定。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拟定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和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演练工作方案。
一、成立了以XX校长为组长、分管安全工作XX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本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案演练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教处,副校长XX任办公室主任,XX、XX同志负责具体开展相关工作。
二、排查主要内容
1、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校食堂。
2、安全通道。
3、学校围墙。
4、学校地下排水管道。
5、防雷电设施。
6、学校周边山体。
7、因汛期暴雨诱发易滑坡不稳定的山体。
我校进一步加强领导,坚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加强监测,严加防范,密切关注学校及周边地质变化情况。通过全覆盖的安全排查,强化师生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认真制定防地质灾害安全预案,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我校教育环境安全稳定。
三、活动开展
1、全面排查我校及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和其他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及时整治。
2、制定我校地质灾害安全应急预案,为可能发生的情况拟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结合我校每年学生安全疏散演练制度,高一新生入学安全疏散演练,每周一全校升旗仪式时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安全疏散,认真做好我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演练。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 篇9
关键词:山洪,防御,人类活动,救援,避免
渭源县山洪灾害的成因主要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形成, 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是山洪灾害的内因, 突发高强度暴雨或连续降雨是外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如山坡开荒种地、树木砍伐、山脚处修建公路、居住地规划不合理、人为阻挡了山洪的出路等) 加剧了山洪灾害发生。
渭源县属于黄河流域, 境内分洮河、渭河两大水系。洮河水系流域面积853.56平方公里;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211.95平方公里。洮河水系主要支流有东谷沟、漫坝河、松树沟、宗丹沟和磨沟河等, 年径流量459080万立方米。渭河水系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唐家河、锹峪河、莲峰河、蒲川河、清源河等, 年径流量9870万立方米。洮河、渭河分水岭在壑壑山、半阴坡、鸟鼠山、关山、尖山、一线, 为南北走向, 西侧为洮河水系, 东侧为渭河水系。
渭源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和山地气候差异大的特点, 可分为北部半干旱气候, 中部河谷地带半湿润气, 南部湿润气候三种。由于气候、地质差异大, 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渭源县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0条, 全长252公里。主要干沟13条, 总长328.15公里。有一级沟道1900条, 总长2227.8公里;有二级沟道4479条, 总长2903.95公里。全县平均沟壑密度2.63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北部山区为4公里/平方公里, 南部为1.4公里平方公里。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交汇地带。南部雨量充沛, 气候湿润, 林草茂密, 植被良好;北部雨量稀少, 暴雨集中, 植被缺乏, 丘陵起伏, 沟壑纵横, 抗冲力差。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140吨平方公里, 年平均侵蚀量达650万吨, 平均流失肥土2.3毫米多;其中北部秦祁河流域最大, 年侵蚀模数8280吨/平方公里, 年侵蚀量达412.5万吨, 占全县侵蚀总量的63.5%, 年平均流失肥土6毫米多。
渭源县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 56%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有详细资料记载最大降雨量是在1964年9月16日发生的一次降雨, 为171.7mm, 历时600多小时。时空分布也极不均匀, 多以局部暴雨、雷阵雨出现。成灾主要以危及村镇, 冲走人、畜, 冲毁良田、桥梁、道路、通讯和电力线路为主。洪水泥沙含量大, 多时并挟带滚滩石, 来势凶猛, 水流急, 易冲击撞坏河堤护岸, 以致河岸崩塌、河堤决口、洪水泛滥。
山洪灾害在渭源县的表现形式很多。在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主要形式有山洪、滑坡、滑塌, 陷穴等。在河谷地带以河岸崩塌为主。在南部土石山区有山剥皮、泥石流、山崩等形式。如1975年7月7日新寨镇古湾社由于连续降雨, 有4.14万平方米山体滑塌, 下滑距离1公里多, 土方量约53万立方米, 损坏房屋18间, 损毁耕地80亩、树木350多棵。1985年8月秦祁乡端树社, 在一块16亩大的耕地面积上, 有大小陷穴12个, 面积8.2亩, 最大的面积达1.02亩, 最小的0.48亩, 迫使16亩耕地弃耕。
渭源县水灾的主要形式是局部地山洪及引发的泥石流, 其危害一般式淹没、冲毁良田, 冲垮建筑, 造成人畜伤亡。据资料记载:解放以来, 渭源县出现水灾44次, 其中造成重大灾害的23次。1982年5月10日, 渭源县祁家庙、锹峪、蒲川、清源、五竹等乡镇范围内发生暴雨, 各条河流不同程度发生山洪泥石流, 全县受灾面积97600亩, 毁坏耕地44200亩, 死亡2人, 伤232人。特别是祁家庙乡一小时降雨量50毫米, 发生洪水, 泥石流, 冲毁小 (二) 型水库一座, 造成死亡2人, 受伤11人, 死亡牲畜53头, 重灾户66户, 倒塌房屋511间。受灾农田1814亩, 其中冲毁耕地168亩, 淹没於平1656亩。冲走大小树木19283株。
我县对防御山洪灾害, 采取了以下三中措施: (1) 采取的非工程措施主要有: (1) 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知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2) 重点灾害易发区设立监测点, 制定防灾避灾方案及相应的各类政策, 建立群测群防体系等。 (2) 采取的生物措施有建设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防护林、护堤林、护滩林) 、水土保持草。 (3) 采取的农业措施有退耕还林、整修梯田、滑坡体上水田变旱地, 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等。
自七十年代以来, 先后在渭河、漫坝河、莲峰河、秦祁河合锹峪河等主要河流修筑堤防工程13.5公里, 在清源河和蒲川河上各修建小 (一) 型水库一座, 总库容1245万立方米。修筑水保塘坝工程115座。这些工程在一定意义上是减少了山洪灾害的频发, 但的确也加大了山洪灾害发生的程度和造成特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
《渭源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县各乡镇对突发性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应对我县范围内发生的山洪灾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我县山洪灾害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由自然型为主向人为型为主发展。 (2) 由分散型向集中型发展。 (3) 由经济型向社会型发展。 (4) 由高频率小规模向低频率大规模发展。
对待山洪灾害有事先预防和事后救援之分。我以为事先预防山洪灾害要区别对待:自然型、分散型、经济型、高频率小规模的山洪灾害应以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知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为主。对待人为型、集中型、社会型低频率大规模的山洪灾害应以设立监测点, 制定防灾避灾方案及相应的各类政策, 建立群测群防体系为主。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 篇10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掌握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避险自救知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11 月 6 号 13 点,明宇中学组织师生举行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明宇中学对本次演练高度重视,提前召开行政会议和班主任会议,成立了以刘璇明校长为组长的演练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演练预案,确保顺利、有序的举行演练。
随着主持人刘主任宣读完应急演练马上
开始,各班做好准备,演练正式开始。首先是室内应急避震演练,信号员发出第一次“地震警报信号”时,学生开始就地做好防护,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演练时间一分钟。第一次警报结束学生复位,准备撤离教室。
紧接着第二次警报响起,学生有序撤离至操场制定位置,各班清点人数。
最后刘校长就这次演练做总结讲话,概括了这次演练的意义,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提高应急反应和自救能力。沈校长宣布演练结束,各班有序进班。
山洪灾害问题探讨 篇11
珠江流域山洪灾害若干问题探讨
0、前言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天,湖南局部突发强降雨造成多地发生山洪灾害;几乎与此同时,贵阳清镇、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等均发生山洪灾害。湘、川、黔稍歇,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一时间,山洪灾害成了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
山洪灾害主要是指汛期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一般是在一定强度或持续的降雨和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发生的,具有突发、易发、多发、破坏性大、防御困难的鲜明特点,往往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在大江大河干流防洪能力逐步提高的形势下,山洪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愈来愈大,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中的突出问题,也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制约因素。
2003年,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把“山洪”从“洪水”中区分开来,在科研和国家防治规划中专项处理。2005年5月8~9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在京通过由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山洪研究成果。珠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山丘区面积占80%以上,且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地区。
山洪灾害调查表明,虽然山洪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天灾,但是近年来山洪频频发作,有的地方一下雨就有短时灾害发生,而且灾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则与人类活动无节制有很大关系,在频发的山洪灾害中,“人祸”事实上成了催化剂。或者说山洪灾害的不断扩大是由于人类伤害河流、“人水不和谐”的后果。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对人为因素对山洪灾害影响的直接性和严重性考虑不够,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灾害区划等环节,均未能充分反映人对河流和生态的严重伤害和目前“人水不和谐”的现状及其对山洪灾害的严重影响。
1、山洪灾害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全国山洪灾害概况
山洪灾害主要是指汛期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预报预警难,防御困难,往往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受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我国山洪灾害频繁而严重,每年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全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就有1500多个在山丘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威胁。据1950~1990年统计资料,中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共计22.5万人,其中山丘区死亡人数15.2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7.4%,年均死亡人数3707人。1992~1998年全国每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约为1900~3700人,约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2%~69%;1999~2002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下降为1100~1400人,但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提高到65%~75%;2003、2004年山洪灾害分别造成767人和815人死亡,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49%和的76%。从灾害造成的损失看,1950~1990年因山洪导致农田年均受
1灾面积为44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80万间;1990~2000年因山洪导致农田年均受灾面积为81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110万间。今年最新统计,截至7月14日,因灾死亡764人,其中因山洪冲淹、滑坡、泥石流灾害死亡66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87.43%。由此可见,在大江大河干流防洪能力逐步提高的形势下,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灾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大,损失愈来愈重,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天,湖南局部突发强降雨造成多地发生山洪灾害;几乎与此同时,贵阳清镇、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等均发生山洪灾害。湘、川、黔稍歇,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一时间,山洪灾害成了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就在这期间,按照温家宝总理2004年9月4日批示要求,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精心编制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根据《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各省按照国家部署分别编制了本地的规划。把“山洪”从“洪水”中区分开来,在科研和国家防治规划中专项处理,直接起因是2002年的山洪频发,全国因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的80%。
1.2珠江流域山洪灾害概况
珠江流域山地和丘陵占94.4%,主要是暴雨山洪,此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脆弱等自然因素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因灾伤亡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二,损失巨大,是流域内各级领导极为关注的灾害问题。珠江流域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山丘区面积占80%以上,且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地区。
窥今年情况之一斑便可见整个流域之全貌。今年6月,持续降水使珠江流域发生了超越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通知强调,重点要求包括珠江流域贵州、云南和湖南等省丘陵山区和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做好山洪灾害的预警工作。国土资源部也紧急通知南方6省区预防地质灾害,主要为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及浙江,要求加强突发性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今年 “05·6”特大洪涝广东65人死亡,其中64人命丧山体滑坡、山泥倾斜、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这是珠江流域“05·6”洪水灾害的一大特点。截至7月14日,全国今年受灾较重的10个省份就包括了珠江流域片的广西、广东和福建、湖南、江西等,共有620多人死亡,占全国死亡人数的80%以上。这些省(区)山丘区局地暴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可见,珠江流域的山洪灾害在全国已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人为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是最薄弱环节
山洪灾害调查表明,虽然山洪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天灾”,但是近年来山洪频频发作,与人类活动无节制有很大关系,“人祸”事实上成了催化剂。
1)城乡规划不顾自然环境。如山口是最容易遭到山洪袭击的地方,但是在我国这样的高风险地带,还居住着大量居民,这是中国特色。一些乡村建筑规划往往欠缺综合考虑,没有把规避高危地带归纳到防灾工作的重点中来。而中国的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相互重叠,更使山洪造成的损失层层加码。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兰溪山洪灾害就是一例惨痛教训,自然因素当为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学校选址失当等人为因素,相信不会有那些生命的逝去。
2)肆意伤害河流,河流猛烈报复。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行洪通道,随意弃土弃石等行为也使得山洪暴发的几率、强度增加,破坏力加剧,并且难以防御。雷州南渡河海
堤十年前曾是省样板工程,周围的红树林被砍伐,堤角被鱼塘挖了一米多深,十年前的样板工程又重新变成了危险工程。
3)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山洪灾害的重要诱因。如开荒、开挖山坡修路,开挖山体采矿采石,提供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常遇洪水使其淤积溪沟上游,遇大洪水则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具有非同一般的强冲刷力,土质或软弱岩质的沟底及沟坡容易冲蚀、冲塌,更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剧其破坏力,不仅直接加重了灾害程度,而且造成次生灾害——受淹后土地沙石覆盖,难于复耕。1961年10月,云南省禄丰县元永矿区元永井矿区暴雨引起山洪,导致侧山体滑坡89处,死亡104人,受伤57人,就是因开荒造成的。无地或少地农民在山顶修起池塘种水田,这种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亦为山洪肆虐制造了隐患。河源市以开挖花岗岩红色风化壳表层为目标的滥采稀土矿,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是导致“05。6”洪水期河源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重要原因。
4)病险水库和违章小水电工程有如定时炸弹。病险水库多,防洪能力低,下游安全难以保证。珠江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区小型病险水库,还有众多几乎失控的违章小水电工程,是山洪灾害防治的重大安全隐患。前者如1996年6月的广东省恩平山洪灾害;后者如2002年8月的广东省五华双华山洪灾害。
可见必须按照规划进行科学综合治理,增强法制观念和防灾意识,规范人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水相争、人地相争的问题,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
1.3开展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研究是河流代言人的应尽义务
专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所建工程病险不断增多,加之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河道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支流的防洪标准不高,历史“欠账”太多也是山洪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珠江流域地形复杂,支流众多,除北江、东江中下游干流进行了大规模防洪工程治理外,流域内其他一些重要支流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其他支流特别是小流域支流更缺乏治理。这些支流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洪水汇流速度非常快,洪水陡涨陡落。长江流域2003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50亿元,多发生在支流,其中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接近半数。珠江流域是我国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流域内各省市尤其是上中游地区应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以后防汛工作的重点来抓。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使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就变得十分严峻。现实要求河流管理机构首先要把好关,代表生态与环境说话,争当河流与生态的代言人。开展以人为因素影响调查和总结研究为重点的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调查研究,以大量事实充分反映人类社会对河流生态伤害的种种劣迹和危害,说明“人先伤害河流”才是河流对人类社会报复的根本原因。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进行防灾评估,保证开发建设活动不会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是河流代言人的应尽义务。
广东“05。6”特大洪灾中,省内的大堤、大库、大型水利工程都没出问题,但两个问题仍令人心虚:一个是目前西江流域的龙滩、大藤峡两大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尚未建成,干流较大的洪水得不到有效控制,处在下游的广东除了严防死守,别无它法;另一个是小流域治理环节薄弱,小堤小围损坏多,山洪灾害引发的死亡占了这次洪灾死亡人数的绝大部分。权威人士称,珠江和各地小流域战略治理体系不建成,想构建珠江大流域‘人水和谐共存’格局,那将是一句空话。人与水和谐共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距离还有多远呢?这正是近几年洪涝之后作为珠江流域代言人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1.4 建立重点山洪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珠江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管理信息系统,既可实现珠江流域管理机构和流域内各省的信息高度共享,扩大信息覆盖面,达到高水平的业务应用程度,实现珠江水利信息化的横向联合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信息资源,高度实现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珠江水利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2、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系统的现实可行性
2.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良好基础
由五部(局)共同完成的《规划》已通过联合专家组审查。规划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原则,通过对已发生的山洪灾害的调查和对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根据山洪灾害的严重程度,划分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山洪灾害提出了监测、通信预警、防灾减灾预案、政策法规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对重点防治区中的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的治理、对山洪灾害有影响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措施分别进行了系统规划。这是我国首部防治山洪灾害的专项规划,将为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将大大推动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待审批后即可付诸执行。珠江流域云南、贵州和广西山丘区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0%以上,且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地区。
2.2珠江流域地方政府重视并支持
有了全国的总体规划,各省按照国家部署分别编制本地的规划,流域管理机构应在汇总整编各省规划的基础上,从流域整体统一管理的高度形成各流域的规划,建立起流域的山洪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防治山洪灾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广东省在全省规划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协作密切配合,动员多名技术人员投入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调查和分析研究,分区分类提出防治思路和对策,科学合理安排工程布局;充分利用电子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入灾害多发区进行现场勘察,设点进行专题研究,综合分析,科学规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任务。今年洪水过后,省长黄华华主持会议,要求研究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基金,有效防御山体滑坡、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多发区云南省曲靖市,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今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特征,分析今年地质灾害类型,把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情况制作成“防灾明白卡”,发放到群众手中,同时建立全市地质灾害数据库,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向有关部门报告灾前、灾情和灾后情况,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提供参考依据。
2.3有现成的技术平台和可借鉴利用的研究成果
为了全面完成《规划》的编制任务,各部门根据负责的业务列专题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国土资源部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通过对与山洪有关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诱发因素、监测技术、信息发布技术以及防治经济效益的研究,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供技术依据。还有中国气象局关于“山洪灾害防治区域气象监测站网布设原则”、“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等专题研究成果,并提出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降水监测、预报,尽快完善资料上传系统建设,特别是库区雷达资料、土壤湿度等资料的上传等问题。2004年在甘肃省科技厅立项的“甘肃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研究”重点基金项目,在大量山洪地质灾害有关数据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山洪地质灾害临界雨量、时空分布规律和气象预报模型等的研究分析,将引进开发的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初步完成嵌套,首次实现了甘肃省关键天气预报精细到乡镇一级,提供了全省及各主要降水市州地质灾害等级
预报分区图。今年汛期以来天气预报加强预报山洪地质灾害,就需要对重点易发区的山洪灾害和隐患进行普查积累并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库,实施针对性的预警和监测。开展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调查,作为珠江委强力的技术支撑----珠江设计公司不仅在规划、勘测、设计方面有技术优势,而且有基于GIS软件平台上开发的既实用又先进的“珠江流域重点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和经验优势。利用已有的GIS软件平台,加之以上可资借鉴利用的研究成果,就可逐步建立起“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3、实施步骤及方法
3.1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实施
及时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强化技术指导。建立系统工作涉及范围广、技术难点多,需要收集分析研究大量的资料。领导小组要注意充分利用和整合各部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资源,实现资料和信息共享,为建立系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确立技术牵头单位,工作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专业的专家和成员。工作组要让专家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为建立系统工作当好技术参谋,解答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指导。
3.2技术思路及方法
按照系统理论,从宏观到微观思路操作实施。首先收集分析《规划》资料,重点是珠江流域各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成果,按人为因素对山洪灾害影响的直接性和严重性进行初步分类,初步拟定本项目研究的对象——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其次开展多种手段的人为因素影响调查:(1)应用遥感技术(RS),对初步拟定本项目研究的对象开展不同年份的航卫片解译,了解其多年人为因素影响下地形地貌、河谷形态等的变化趋势,(2)进行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调查,重点复查航卫片解译发现的多年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地形地貌、河谷形态现状,(3)进行多层次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背景调查、河谷平面地质测绘、河谷典型剖面地质测绘、典型剖面地质勘探、试验等多层次,按照地质灾害分区—分段—初步建立分段地质结构模型—验证并完善模型—为分段评价提供计算参数的思路进行。最后结合社会经济和发展规划,重点调查城乡建设规划与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分析可能发生的“人水不和谐”现象。
3.3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符合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满足“河流代言人” 对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
以已有的1:100万珠江流域电子地图为基础,补充建立各重点山洪灾害的专题数据库和图形(含影像)数据库,进行全流域各重点山洪灾害现状调查,制作全流域各级河流的电子地图和各重点山洪灾害点电子地图,可以实现全流域各重点山洪灾害现状查询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计算,据此作出山洪灾害预测,并以河流代言人的角度,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结合GPS和RS,开发重点山洪灾害现状监控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完善的“珠江流域重点山洪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网
2、《广东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
3、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技术信息中心
4、《计算机世界华南版》
5、2005年6月3日《半月谈》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推荐阅读:
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演练总结11-25
山洪灾害防治06-03
山洪灾害运行维护制度07-06
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知识10-24
山洪灾害防御避险知识12-31
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形势分析07-09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结08-21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与成效11-07
雅酉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