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应急评估

2024-06-22

灾害应急评估(共12篇)

灾害应急评估 篇1

一、关于构建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国内外关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与国家紧急管理协会 (NEMA) 于1997年共同研究了一套州与地方政府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系统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 CAR) 。日本设定了地方公共团体防灾能力的评价项目, 包括危机的掌握与评估、减轻危险的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确保与管理、应急反应与灾后重建计划、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应急水平的维持与提升九个方面[1]。

国内学者关于灾害应急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的。王绍玉 (2003) 提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架构, 即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灾害危险性评价、城市易损性评价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三大部分[2]。邓云峰 (2005) 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包括18个类、76项属性和405项特征[3]。杨青 (2007) 等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该系统包括灾前预警能力评价、灾中应急能力评价和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等三个分系统以及12个子系统[4]。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估方法而言, 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统计检验方法、因子分析选取评估维度等。

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研究为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层组织, 是城市的细胞。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共进的过程。而社区是各类事故灾害承受的主体, 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甚至主导作用, 直接延伸和扩展着城市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而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对城市政府与社区进行应急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社区面临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雪灾、风灾和地震等方面的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维度应该尽可能简单化、实用化。

基于以上观点, 笔者将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维度主要分为三部分, 即应急物质准备能力、应急人员准备能力以及应急网络准备能力。

(1) 应急物质准备能力

应急物质准备主要指基础设施、生活保障设施及救援物资,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燃气设施、水设施、电力设施、通信网络、建筑物的安全性、避难所场地、转移人员设备、紧急医疗救护包等。其完善与否主要影响着应急处置的效率,

(2) 应急人员准备能力

人是应急管理中的能动因素[5]。各类不同类型的人员在灾害应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应急人员主要包括有应急委员会、志愿者、专业队伍、专家组、后勤人员等。

(3) 应急网络准备能力

应急网络将物质元素和人员连动起来, 形成一张有序的、具有灵动性的应急准备体系。它主要有应急物质资源协调系统、应急人员调配协调系统、政府决策信息共享系统、公共媒体信息披露系统、应急心理援助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建立了二级三层多层次评判指标体系。选择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方法, 它是在模糊环境下, 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

为方便计算, 将应急物质准备能力的8项指标简化为3项, 即基础设施 (建筑物的安全性、避难所场地、通信网络) 、生活保障设施 (燃气设施、水设施、电力设施) 及救援物资 (转移人员设备、紧急医疗救护包) 。具体评估指标体系参见表1。

三、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原理

模糊综合评判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Ri合评价的一种方法[6]。其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主要分为四步:

(1) 确定评价因素

评价因素集是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所组成的一个集合。设U={U1, U2, …Um}为刻画评价对象的m种因素, 即评价指标;将因素集U={U1, U2, …Um}分成若干组U={U1, U2, …Uk}, 使得.称U={U1, U2, …Uk}为第一因素集。设Ui={Ui1, Ui2, …, Uin} (i=1, 2, …, k) 称为第二级因素集。

(2) 建立评判集

设评判集, 对第二级因素集Ui={Ui1, Ui2, …, Uin}的n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 得单因素评判矩阵。

(3) 确定权重系数

所谓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具有的重要程度。某种指标越重要, 则该指标的权重系数越大;反之, 权重系数越小。确定权重A的方法很多, 在实际运用中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4) 综合评判

本文采用了两种综合评判模型:

首先进行二级综合评判

对第一级因素集U={U1, U2, …Uk}作综合评判。设U={U1, U2, …Uk}的权重为A= (a1, a2…, ak) , 总评判矩阵为:, 然后选择合适的综合评判模型。最后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结论[7]。

四、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中, 涉及的评价因素很多, 这里拟采用的是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对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进行度量。

在确定因素集之后建立评语集, V={V1, V2, V3, V4}={优秀、良好、一般、差}。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社区, 不同的灾害类型, 各自的评价指标权重不同。这里基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某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评价指标权重如下:

然后, 通过调查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向量, 得到以下模糊评判矩阵为: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 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 拟采用数学模型M (, )

分析上述评价向量笔者发现运用数学模型M (, ) 对于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无法很好的区分, 进而使用改进模型M (, +) 得:

将上述评价向量作为一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一体化处理后运用模型M (, +) 得出总评价结果:

由上述最终评价结果B, 取数值最大的评语作综合评判结果, 可以得出该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一般。

五、结论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不可否认面对这类复杂的、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描述的问题, 该数学模型容易被掌握和应用, 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本研究采用该指标体系对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进行评估能简洁地、客观地、迅速地反映出城市社区应对灾害准备能力的实际情况, 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使其更符合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施邦筑.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之研究案[R].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 2003.

[2]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J].城市与减灾, 2003 (3) :4-6.

[3]邓云峰, 郑双忠, 刘功智.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1 (6) :33-36.

[4]杨青, 田依林, 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3) :103-106.

[5]王宏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6]杜栋, 庞庆华, 吴炎编.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7]谢季坚, 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灾害应急评估 篇2

(2012年度)

一、医院2012年灾害发生情况

一)火警(保卫办负责)

1.5月3日新区负一楼废品站发生火警,经过10多分钟的扑救,火势得到控制。

起火原因是废品站工作人员违规使用电器,引起泡沫塑料废纸燃烧

2.5月3日老区假肢厂发生火警示,经过扑救,火势得到控制,起火原因是使

用切割机不当,引燃保温棉导致部分床上用品及办公用品烧毁

3.5月6日,家属区发生火警,经过扑救,火势得到控制,起火原因为居民煎

猪油忘记关火,导致猪油外溢,引起火灾。

二)检验科危险品未做到专柜管理(保卫办负责)

三)治安事件2起,刑事案件32起(保卫办负责)

四)重大医疗纠纷7例(医务部负责)

二、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及整改效果评估

一)火灾(保卫办负责)

(一)隐患原因分析

1.医院一些角落环境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部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不足;

2.就医人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二)整改措施

1.对医院各火灾隐患地点加强巡查;

2.加强值班,确保有24小时有人值班,严格落实每日防火巡查;

3.全面巡查消防设施的配备,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全院人

员消防防范知识与技能;

4.加强医院老区环境的清理,对非法居住人员进行清理登记,排除安全隐患

(三)整改效果评估

1.医院老区环境得到清理;

2.消防设施配备齐全,保证了灭火器和防毒面具定地点、定数量的配备;

3.消防安全技能培训和考核结果满意,临床人员抽考灭火器都达标;

4.消防应急演练效果好,院内外联合二)危险品安全管理(保卫办负责,资装办协助)

(一)隐患原因分析

1.安全品管理重要性主管认识不够,客观条件上空间不够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危险品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

2.以保卫办牵头对全院的危险品使用科室组织开会,进行在用危险品的摸底,并建立《危险品使用登记本》,由使用科室进行自查和登记,保卫办进行监管;

3.请公安机关人员到医院协助进行危险品管理的检查和现场指导

(三)整改效果评估

1.全院危险品使用科室安全意识增强

2.检验科危险品管理进行了专项整顿,危险品做到了专柜存放,危险品房间安

装防爆灯和防爆排气扇,做到通风、防爆

3.《全院的危险品管理登记本》建立和使用管理规范落实,在2013年开始使

用登记本。

三)盗窃,治安安全(保卫办负责)

(一)隐患原因分析

1.我院为大型综合医院,人员多,流动人口量大;

2.患者和家属安全防范意识差;

3.社会环境导致,一部分专门盯着医院的人群进行偷盗活动。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通过喊话方式提醒民众加强防范意识;

2.加强医院门诊公共区域、收费处、住院结算中心等区域的安全提示;

3.加强高发地段监控设别的布置,同时也加强保安人员的配备。

(三)整改效果评价

1.门诊公共区域、收费处等地方盗窃事件发生率下降;

2.2012年医院成功破获一起重大医托案,为广大患者的财产安全和治病保障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务部负责)

(一)隐患原因分析

1.医院紧急扩容能力不足,危重患者紧急救治扩容能力尤为突出;

2.部分医务人员对不同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掌握有待加强;

3.医务人员缺乏应对大批病情危重患者紧急救治经验。

(二)整改措施

1.完善不同类别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尤其注重大型突发事件医院紧急扩容能力储备;

3.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等;

4.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培训考核;

5.2012年11月在医院急诊试行分级分区管理,计划将原急诊科输液区改造为

“第二抢救区”。

(三)整改效果评价

1.在医院组织的突发性群体外伤应急救援演练中各方配合默契,处置流程合理

2.医院应急救援队进一步完善,组建了“应急救援专家组”,“湖南省医疗应急

救援一队”和“湖南省医疗应急救援二队”,做到了医疗应急救援技术力量的保障;

3.医院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得到了调整和加强,调整后的应急管理组织试行中,成立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应急工作小组,从组织层面上保障应急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五)重大医疗纠纷(医务部负责)

(一)隐患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部分患者和医闹的无理取闹;

2.医疗行业本身的特点,高风险;

3.个别医务人员存在主观责任感不强,医疗技术、医德医风、医疗质量有待进

一步改进;

4.对重大医疗纠纷事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处理经验不足;

5.医务人员对重大医疗纠纷事件的处理流程掌握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整改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知识培训,在全院范围进行医疗安全和法律法规等相

关知识的培训;

2.对全院的医生强制执行晋升副高职称前到医务部安全进行为期2个月的全脱

产培训,增强医生的安全隐患意识和提高处理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能力;

3.科室主任和医务部人员加强对医疗纠纷隐患的处理,有问题矛头时积极给予

干预,避免事态的扩大;

4.在遇有医疗纠纷发生时,医务科组织相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联合保卫办,当地警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三)整改效果评价

1.全院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知识考核效果好;

2.到医院安全办轮训后的医生医疗纠纷敏感意识和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3.医务人员注重沟通的意识增强,临床一线人员沟通能力提高;

4.通过医疗纠纷的应急演练,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明显增强,科室

和各职能部门熟悉了高风险病例汇报与处置流程。

六)网络安全(网络信息中心负责)

(一)隐患原因

1.全院的医疗护理工作站已全面电子化,网络信息信用范围大,后台服务器的容量需求大;

2.医务人员对网络信息安全使用的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违规操作存在影像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转可能;

3.医院医务人员多,来源复杂,不排除有人人为地对网络信息进行攻击。

(二)整改措施

1.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安全使用医院网络系统的教育,规范医务人员登录网络信

息用户名和密码的管理,做到用户名不外借,保护好个人系统登陆的密码;

2.进行网络系统故障应急演练,模拟意外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3.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的安全维护:中心机房做为医院信息处理中心,其工作环境要

求严格,我们将温度置于22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为45%-65%,且机房内无人员流动,无尘,半封闭。机房安装可靠的避雷设施、防雷设备;电源管理;

4.对HIS、LIS、EMR数据库服务器做双机异地容灾备份。无论主服务器何时出问题,异地备份服务器都可以自动代替主服务器的所有服务功能。间隔时间不超过5分钟; 5.工作站一律不安装光驱,屏蔽USB口,并禁止人为篡改IP地址。有效杜绝了病毒的入侵;

6.有专人维护网络中心各服务器的运行,记录服务器的各种操作;数据库的修

改和更新也由专人进行操作,以保证程序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三)整改效果评价

1.通过对HIS、EMR、LIS、PACS、体检等软件系统的节假日例行巡检,有效避

免和减少了医院各系统发生的故障发生率。保证了医院节假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通过对湘雅医院新、老区故障模拟和各网络设备的巡检,有效的减少了医院

网络设备的故障率,保证节假日及已有一定使用年限的网络设备的稳定运行;

3.通过每日的机房、空调、电路巡检工作,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解决问题,有

效减少了网络中心各设备的故障放胜率;

4.通过对工作站光驱和USB接口的管理,有效地杜绝科外来病毒对医院网络信

冰雪灾害催生防范与应急机制 篇3

从此次南方冰雪灾害大面积损害的严重程度上来看,可能不亚于1998年的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远远超过2003年的“萨斯(SARS)”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雪,在许多人印象里曾是那么浪漫、美好,但泛滥过度而成为灾难的雪,就很不妙了。一场雪灾便产生如此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出乎预料或猝不及防。这多少与传统思维和大众心理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比如大家一般都倾向于认为:防范冰雪灾害是北方地区的应有策略,而与南方地区,尤其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似乎关系不大。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就确定了淮河以南地区不建设配套供暖设施的生产、办公和居住建筑。

由于当时资源条件和财力的限制,50多年前的规定是在不得已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的福利保障和生产、办公、居住水准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重新规划。笔者以为,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对有实际需要的地区和建筑提供供暖防寒设施的新的历史阶段。

因为事实上,以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宁为例,这些地方,即便在没有冰雪灾害的情况下,冬天也经常遇到阴冷天气,所谓“湿冷”,一直让北方人闻之颤栗。而对于一部分身体虚弱的人口而言,阴冷多风、多雨的天气也是相当难熬的。

这次寒灾发生后,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分赴各个灾区慰问,各地政府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冰救灾;媒体和一些民间组织纷纷号召大家解囊捐资,支援受灾群众。受灾地区军民则奋力自救。应当说,这一切一切卓有成效。但我想到的是,待这次冰雪灾害过后,中央政府是否能够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南方地区的供暖防寒问题,尤其是如何建立起一整套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建立包括直升机、救生艇、破冰船、机械或能源动力雪橇、推雪机、冰上专用机动车、化雪和融冰机械、热风机、防寒帐篷、雪地餐车等各类设施在内的冰雪灾害救援系统。

同时还应当逐步建立起社会公众救援体系,通过社会公益性网络,平时注重防灾和救灾知识的普及和资源的积累,当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动员和宣传,获得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援助,以补充政府救援体系的不足或空白点。

我们还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经济学(尤其是冰雪灾害)的专项研究,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策略与相关公共政策,出版一大批普及防灾和减灾知识的小册子。

当代较为系统地研究灾害对经济社会之影响的学者是Ted R.Brannen(1954),他对1953年得克萨斯经历的大灾难进行了研究。随后,Howard Kunreuther和Elissandra S.Fiore(1966)在他们合作发表的论文中明确地提出Economics of Disaster(“灾害经济学”)一词。第一个深入地研究灾害主题的经济学家是JackHirshleifer(1966),他分析了西欧1348-1350年经历的黑死病大爆发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以及灾害与恢复问题,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激励了更多的经济学家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一专门领域。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灾害对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防范灾害或者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从表面上看,与一般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所不同的方面是,自然灾害经济学所研究的并非如何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而是追求如何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化,当然,其内在的基本逻辑仍然是一致的,即始终追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最优化目标,其特定目标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依然是积极的和具有正面效应的。

灾害应急评估 篇4

我国一直以来想建立全国统一的灾害数据库,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以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2,3,4,5,6,7]。笔者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区灾情信息并确定灾害信息提取内容;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影像的色调、形状、纹理等特征,确立研究区典型灾害信息(受损房屋建筑物、道路、桥梁)的遥感解译;根据处理的多源遥感影像分辨率、光谱信息等特点,结合灾后应急灾害评估等实际需要,采用目视解译、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等多种信息挖掘方法提取灾害信息,初步形成了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灾害信息识别与提取的技术流程,以期为科学评估灾情、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及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 010km2,辖20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47万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县城东北方向的三眼峪和罗家峪。三眼峪的堆积物长约2 km、宽达100多m、平均厚度3~4 m,泥石流土方高达130万m3;罗家峪的泥石流规模较小,堆积物长约2km,宽50~80 m,厚度也比前者稍薄,泥石流土方为30万m3。这2处泥石流土方总计达180万m3之多[8]。

1.2 资料来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通过国际“Charter”机制和国内遥感数据获取机制,先后获得了5个国家提供的舟曲县城及周边地区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数据。截至2010年8月22日18时,共获取5种卫星资源和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数据449景(表1)。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与甘肃省民政厅灾区实地调查、核查数据,共获取180个样点数据;由甘肃省舟曲县人民政府提供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灾害损失统计表”;资料还包括国土资源部二调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以及总参测绘局监测产品。

1.3 研究方法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工作以距8月8日灾情发生时时相最近的灾害前后遥感影像为基础,将地理实体的遥感监测与灾区现场的实地核查验证相结合,以地方上报灾害损失和国土资源、统计、测绘等部门的资料为参考,开展灾害范围和实物量损失评估(图1)。

1.3.1 地面调查

以总参测绘局提供的2010年8月8日舟曲县航空遥感影像为底图,划分舟曲县城空间格网区,将舟曲县城划分为2级。其中,1级区包括泥石流严重摧毁区、严重受淹区、轻度影响区3类,共59个格网;2级区以房屋为单元,并分别进行编号,共计2 457个房屋编码。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灾区现场信息,利用PDA采集工具获取灾区房屋损毁情况、楼层数、房屋结构、户数、地理实体空间位置等信息,以统计表格和照片形式供遥感解译结果的修正和灾害评估使用(图2)。

1.3.2 遥感监测评估方法

(1)舟曲灾害风险预警分析。2010年上半年我国西南地区大旱,位于甘肃南部的舟曲亦发生干旱。在高精度的传感器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基础上,基于HJ-1A、1B数据对舟曲的背景特征参数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基础参数包含原始遥感数据(DN值)VI及由DN值反演得到的地表基础参数,如反射率、反照率、温度、植被指数等。这些参数是干旱特征参数体系的基础,也会影响最终干旱信息提取的精度。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对舟曲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进行分析。

(2)灾害范围监测。将国家测绘局提供的8月8日0.2 m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和总参测绘局提供的8月8日1 m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和镶嵌匀色处理,得到灾害评估本底影像图。以此为基础,将灾害损失涉及到的城关乡、大串乡、江盘乡等乡村作为灾害范围,将灾区划分为冲毁区和水淹/淤积区2类。通过与2010年3月5日Worldview卫星0.5m分辨率全色影像、2008年1 m分辨率航空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泥石流、洪水等在高分影像上的色调、形态和纹理特征,建立解译标识,提取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域范围。其中,冲毁区为泥石流冲毁区域,面积为123.47万m3;水淹区为洪水和淤泥淹没淤积区域,面积为22.43万m3。

(3)房屋监测评估。将灾害范围内的房屋根据用途行业规范划分为住宅、商用、办公、学校、寺庙和在建房屋6大类。其中,住宅部分再划分为楼房住宅、商住楼房中的住宅和平房住宅3部分,商住楼房中的住宅建筑面积按照商住楼房总建筑面积的2/3计算;商用部分再划分为商业楼房、商住楼房中的商业部分和商业平房,商住楼房中的商业建筑面积按照商住楼房总建筑面积的1/3计算。

针对以上6类房屋,在冲毁区将受灾等级划分为倒塌、严重受损、一般受损、基本完好等4类住房;在水淹区房屋不区分受损等级。根据遥感解译和地面实地核查,确定每栋住房受损情况、楼层数、受损房屋占地面积和总单体建筑数。其中,占地面积等同为房屋屋顶面积。

通过灾区实地调查走访,将以下原则作为计算受灾房屋总建筑面积、间数和户数的依据:农村住房以2层为主,城镇住房以楼房为主;农村住房按15 m2/间估算房屋间数,城镇住房及非住宅用房按12 m2/间估算房屋间数;农村住房按照每套住房住1户来估算户数,城镇住房按照100 m2/户标准估算户数;建筑面积为占地面积与建筑层数的乘积。依据以上原则计算住宅和非住宅房屋的单体建筑数、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间数和户数。

(4)道路、桥梁监测评估。利用8月8日1 m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和无人机遥感数据,对道路、桥梁损失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将道路划分为省道、城区道路和乡村道路。将道路的受灾等级划分为水淹和冲毁2种,以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为主要手段,计算水淹和冲毁道路长度。将灾区桥梁的受灾登记划分为水淹和冲毁2种,以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为主要手段,计算水淹和冲毁桥梁数量和长度。

(5)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及宾馆、饭店、厂矿企业监测评估。根据灾区实际调查结果,将灾区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林地、采矿用地和滩涂4类。结合国土资源二调数据,通过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计算各类土地受损面积和占受损面积总量的百分比。将灾区水利设施划分为防洪堤、防护坝和挡土墙3类,通过监测量测手段分别计算各类水利设施长度。从高分遥感影像上提取树木、路灯和街亭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及城市绿地面积。以地面调查和网络电子地图为参考,在灾后评估遥感影像底图上判识宾馆、饭店、厂矿企业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受损情况。

(6)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评估。面向对象影像处理方法是通过对影像的多尺度分割,进而获取同质像元构成的对象。通过获取不同对象的基本光谱、形状测量等基本物理测度信息,结合不同对象间的空间上下文关系信息与对象的基本物理特征信息,对空间特征进行分类,可有效改进基于像元层次分类的不足[9]。通过多尺度分割、对象层次网络构建、特征组合与信息提取、人工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舟曲帐篷安置点和白龙江水面面积,对帐篷安置点和白龙江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灾害隐患风险预警

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区山高川深,岩体风化严重,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基于HJ-1A、1B数据对舟曲的背景特征参数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发现舟曲县在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之前干旱特征明显,使得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之间、山体之间的缝隙,使原本已经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在综合分析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叠加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得到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图3)。

由图3可见,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其中城关乡有特大型地质灾害4处,城关乡和江盘乡大型地质灾害9处。8月8日瞬时暴雨和持续的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2.2 灾害范围评估

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对灾害范围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损毁情况对受灾程度进行分级。由图4可知,舟曲县冲毁区面积为108.73万m2,水淹/淤积面积为22.42万m2,影响区面积为14.74万m2。

2.3 实物量评估

以灾害范围评估结果为基础,综合利用地方统计上报、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等多种数据,对受灾范围内房屋、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居民财产、土地资源等毁损实物数量进行评估。

2.3.1 房屋倒损评估

舟曲县上报全部倒损房屋面积为126.0万m2,其中城镇住宅面积53.9万m2,非住宅31.0万m2;农村住宅41.1万m2。通过现场和遥感核查统计(图5),倒损房屋总占地面积24.4万m2,总建筑面积89.1万m2。其中,水淹/淤积区倒损住宅房屋占地面积8.4万m2,建筑面积4.2万m2,倒损住宅34 809间、3 293户,单体建筑数352栋;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倒损住宅房屋占地面积21.2万m2,建筑面积79.4万m2,倒损住宅63 502间、6 025户,单体建筑数1 056栋(表2和3);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倒损非住宅房屋占地面积3.3万m2,建筑面积9.7万m2,倒损非住宅7 889间,单体建筑数94栋(表3和4)。

2.3.2 道路、桥梁损失评估

舟曲县上报损毁国道、省道公路3条,长30km;损毁县乡级公路32条,长297.1km;损毁农村公路65条,长236 km;上报损毁桥梁14座,长244 m。通过遥感判读(图6),损毁省道公路2条,长2 km;损毁城区道路25条,长7.5km;损毁乡村道路5条,长4.8 km;损毁桥梁3座,长242 m。

2.3.3 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评估

舟曲县上报耕地损失96.0万m2,通过遥感量测面积为43.0万m2。上报防洪设施损毁61.9 km,遥感解译量测损失总长度为8 km。其中,挡土墙、防洪堤、防护坝损失长度分别为2 122、5 594、287 km,分别占损失总长度的27%、69%、4%。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监测到损失树木226棵,路灯26个,街亭5个。

2.4 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评估

2.4.1 帐篷安置点变化监测

利用8月8日和15日1 m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和0.7 m分辨率EROS-B数据,通过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和目视解译,8月8日,舟曲县第一中学有救灾帐篷13顶,第三中学有救灾帐篷36顶;8月15日,第一中学有救灾帐篷55顶,第三中学有救灾帐篷98顶(图7)。

2.4.2 水面面积变化监测

利用无人机、Worldview、EROS-B遥感数据,对舟曲县白龙江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由图8可知,3月5日甘肃舟曲白龙江水面面积12.4万m2;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之后,8月10日,白龙江水面面积20.3万m2;8月15日,水面面积22.6万m2。

3 结论

遥感技术以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利用飞机、卫星等遥感平台搭载的传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具有获取地表大范围数据的能力[10]。遥感技术是公认的用于救灾快速获取灾情信息进行灾情评估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多源遥感影像在灾情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2,13,14]。遥感技术已成为开展灾害风险预警、动态监测和灾情实时调查与评估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手段。国际“Charter”机制和国内遥感数据获取机制可获取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的遥感影像,如何有效地处理影像数据及提取灾害信息,使其在灾后应急及灾情评估与灾后重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突发性巨大灾难对遥感技术应用提出的挑战。

灾害应急演练总结 篇5

分布在全镇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和XX村共6个行政村内,辖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变化多样,地质环境脆弱,一旦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等因素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

二、主要成效

(一)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为确保这次应急演练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迅速、高效和相关部门协调的一体性,XX镇应急中心组织这次演练提前召开了协调会议。会议内容是:

(1)介绍演练工作方案;

(2)向当地群众讲解掌握地质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撤离路线等有关知识;

(3)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征求参会人员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群测群防意识。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镇成立了由镇长X任组长和演练总指挥、分管领导 XX、XX任副组长和现场总指挥、由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由镇(镇)武装部牵头,镇(镇)党政办、农业服务中心、民政办、国土所、卫生院等相关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各村负责人和监测员以及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指挥部,并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其工作职责如下:

(三)周密细致认真总结

1.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演练工作结束后,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针对演练工作方案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忽和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工作方案。

2.将应急避险演练过程在镇村干部会议上组织学习、推广经验。

3.继续加强定期不定期开展组织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群众再学习、再提高。

通过对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的演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了应急避险演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体制建设模版,建立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运行。

三、应急避险演练效果分析这次对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演练的主要做法是:

我镇在汛前汛中根据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趋势,确定了地质灾害监测点,落实了检测点的防灾预案,发放了地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同时,与各隐患点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落实了责任人,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通过落实责任制形式,明确了隐患点的具体责任人和监测人,保证了各隐患点的变性特征能及时被捕捉,有效地指导村组和受威胁群众防灾避险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知识了解太少,缺乏一定的地质灾害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治的能力。

(二)部分群众对应急避险演练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互相配合不够。

(三)演练方案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和添置措施。

(四)部门联动意识不强,需进一步加强配合与协调。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在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村民小组会、广播、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宣传资料、工作会议、拉挂横幅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避灾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报预警。根据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信息,自然资源规划所和各村监测员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力度,对重要隐患点要强化雨中、雨后监测,随时掌握地质灾害险情动态发展趋势,健全地质灾害避险暨防汛减灾预报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三)进一步开展非汛期和汛期地灾隐患点排查工作。自然资源规划所及镇应急办要对全镇每个村进行逐一认真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认真登记造册,必须撤离的要告知群众坚决搬迁避让,必须治理的要采取果断措施紧急处置。对现场无法处置的必须向镇党委、政府领导报告请示,以便镇党委、政府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请求解决。

(四)进一步落实汛期巡查值班等各项制度。各村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明确汛期值班人员、值班住址和值班电话,加强对全镇地灾隐患点的巡查和排险。并坚持24小时专人巡查值守,对有灾不报、大灾小报或谎报乱报灾情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初探 篇6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X9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96-01

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定义

地震应急救援项目是指政府在地震发生前后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不同阶段进行的一系列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项目管理过程,其目的是有效的防范和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由于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知性和破坏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管理必须具备超前性、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一)地震应急救援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地震应急救援项目就是指“在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根据灾害发生的程度及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分类,由国家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集各方救援力量,按照层级管理要求,分批、分片、分时间段进入灾害发生地域,对受灾人员及财产实施积极有序救援的整个过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减少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持社会稳定。工作特点是:时效性强、协调性强、专业性强、社会要求高,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公共管理工作。

地震救援项目是个系统工程具体可见图1:

图1 地震救援项目系统工程图

(二)地震应急救援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启动。

救援项目范围管理就是对救援项目应该包括什么进行定义和控制,为达到救援项目目标,规定救援项目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救援项目范围管理主要包括:救援项目启动、救援项目范围计划及定义、救援项目范围核实。

救援项目启动就是地震发生后,依据应急救援预案迅速成立项目指挥部,调集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启动应急响应,确保机械设备、保障物资、医疗等快速到位,投入救援工作。

(三)救援项目范围计划、定义及核实。

地震一旦发生之后,将以震源为中心,以震波的形式迅速向周围地区辐射,若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会造成大面积的人员、财产等损失。可大体将受灾区域划分为核心受灾区、受灾区、边缘损失区、次生灾害隐患区四类。核心受灾区是指人员生命损失及财产损失的集中地区;受灾区是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遭到大面积损毁,但人员伤亡较少的地区;边缘损失区是指仅仅受到地震一定的辐射影响,实质损失不大;次生灾害隐患区指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局部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进而会造成次生灾害,如堰塞湖、山体滑坡等的区域。对于一次地震来说,救援项目的主要作用空间是核心受灾区,要求必须以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时间、最好的设施和装备、抢救人员。

面对以上救援项目的特点及情况,救援项目的范围管理就更加重要。救援项目范围计划主要是依据应急预案而来,实际地震发生后,根据灾区情况适时调整计划。救援项目范围定义主要是将整个救援工作实施分解管理,即将救援工作分成更好管理、更高效的组织结构。通常按照救援小组实施,配备有建筑物评估人员、救援人员及机械设备、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确保救援人员抢救过程中能够科学施救、确保安全,同时抢救出的伤员,第一时间可以得到救助。

二、救援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及管理过程

据统计,震后30分钟抢救出来的伤员成活率为91%,24小时后成活率为80%,48小时成活率为30%,72小时后成活率不到10%。根据世界各国的地震救援经验来看,震后72小时为黄金救援期。通常地震生命救援有效期集中到震后1-7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救援项目的人员物资配置也随时在调整。根据时间来划分,主要有一下几个阶段,如下表1所示:

表1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救援阶段救援维稳阶段维稳安置阶段维稳重建阶段

(1)启动应急救援预案;(2)迅速进行灾情预估;(3)收集上报灾情信息;(4)调集救援力量进入灾区;(5)抢救生命财产;(6)实施有效的外围管控;(7)启动应急物资保障;(8)根据灾情变化及时;(9)调整救援计划及方式;(10)做好宣传舆论引导;(11)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12)做好心理疏导(1)继续做好受伤人员搜救;(2)派出相关执法力;(3)量对重点部位实施武装警戒;(4)实施武装巡逻;(5)做好卫生防疫工作;(6)建立临时安置场所;(7)做好基本生活、医疗物资的保障供应;(8)紧急物资需要评估(1)实施武装巡逻;(2)建立临时安置场所;(3)恢复重要公共服务;(4)创造临时就业机会;(1)重建公共安全秩序;(2)规划基础设施建设;(3)科学论证灾区建设发展;(4)重建生活、生产秩序;(5)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6)发展小额的融资支持项目支持当地就业和再创业

救援阶段(前三天),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救援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项目救援指挥部,迅速判明受灾地点、受灾区域及面积,受灾程度大小、地震源所在区域及范围,以政府为主体,快速集结救援力量,迅速开展救援。主要目的是抢救伤员,其特点是需要大量收集地震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的损失评估,在评估基础上,组织施救人员、救援物资进入灾区搜索营救受伤人员,同时对各中震后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和分析。

救援和维稳阶段即主要目的是抢救伤员和维护灾区秩序。由于救援黄金期已过,通常人员地震受灾人员存活率开始下降,同时随着灾区群众的恐慌阶段已过,此时很多受灾人员会返回家中抢救财务,准备生活必需品。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会借此机会盗取灾区财物。指挥部必须开始派驻相关人员(警察、武警)对重要部位如银行、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大型仓库等实施警戒,在重点部位实施武装巡逻,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维稳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减少地震灾害时间和空间上的蔓延,通过宣传及安排其它一些活动稳定灾民情绪、减少公众恐慌、稳定经济与公共秩序,规避潜在的公共危机事件,避免引起社会动荡。

维稳和安置阶段,主要解决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卫生防疫等。必须做到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全面的安置受灾人员;注重解决食品卫生、公共心理、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件,尽快恢复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电力能源供应系统,恢复生产生活的安全环境等。注重计划震后恢复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重点生产。安置工作主要包括临时安置和心理干预两个环节,逐步开展基础设施修复、救灾财务管理和次生灾害预防控制,为重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灾害应急评估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评估议题

确定需要关注的风险要素,评估全省卫生应急准备情况,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1.2评估方法

采用专家会商法和一轮德尔菲(Delphi)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对各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评价。

1.3评估前准备

1.3.1专家团队组建

本次风险评估专家由福建省卫计委领导,省疾控中心领导,应急所、免规所、结防所、性艾所、干预科、病毒科、细菌科、自然疫源科、寄生虫病防治科、卫生科、消杀科、药械科、健教科以及福州市疾控中心和南昌铁路局福州疾控中心相关专业人员共33人组成。

1.3.2评估材料准备与要求

评估材料由福建省疾控中心各相关科室分别准备与报告。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现状、技术能力与保障情况、经验与教训,提出2015年可能发生的洪涝、台风、赤潮等灾害所导致的主要公共卫生风险因素,描述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及其地域、人群、可能时间分布特征,结合现有资源和应对情况,提出风险管理与应急准备建议。见表1。

1.3.3风险分析识别工具

采用台风、洪涝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评分表,风险要素来源于卫生应急准备、生物、化学、物理威胁和疾病机构卫生服务项目五个方面。针对各风险要素分别从风险发生威胁强度(T)、人群脆弱性(V1)、资源脆弱性(V2)和资源控制力(A)四个要素进行评估。威胁强度、人群脆弱性、资源脆弱性和资源控制力赋值标准见表2-表6。通过风险计算公式得到风险分值(R)。即:R=T×V1+V2-A。

2 评估结果和分析

2.1评估背景资料

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5年防汛气象水文会商会预测:今年登陆或影响福建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约6个,比常年略少,无早台风影响,有秋台风登陆或影响。今年雨季(5~6月份)降雨北多南少,北部可能出现较强持续性暴雨过程;夏季(7~9月份)降雨量略偏少。全省各江河洪水量级正常偏高的可能性较大,闽江上游出现较严重洪涝的概率较大。因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特别是南部地区仍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2.2主要风险因素及风险水平

通过专家会商筛选,认为福建省发生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后可能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因素涉及卫生应急准备、生物、化学、物理威胁、疾病机构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关注的风险要素有:卫生应急准备中应急专家与队伍组建和培训及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编制与落实和急救自救知识与健康教育;生物威胁指标中宿主生物与媒介昆虫威胁。一般关注的风险要素有:生物威胁指标中肠道微生物、呼吸道微生物、血源性疾病主要微生物、自然疫源性微生物、医院感染主要微生物和新发传染病;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项目。见表7。

2.3 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及建议

2.3.1 特别关注

无。

2.3.2 重点关注

2.3.2.1卫生应急准备

卫生应急准备不足,原因是:(1)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未及时修订,缺乏可操作性。(2)卫生应急队伍未接受系统的有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培训,缺乏知识与经验;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未统一配置,灾害状态下没有备用疾病监测辅助系统。(3)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乏,针对常见灾害缺乏宣传教育知识库;人群急救自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防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建议:(1)相关单位近期修订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组织全省各类卫生应急队伍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开展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野外生存训练。(3)制作常见灾害避灾防病急救自救宣传材料库。

2.3.2.2宿主生物与媒介昆虫

由于洪水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蚊、蝇、鼠类将大量繁衍或迁移,可能造成登革热、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风险上升,1998 年闽西北山洪暴发后有钩体病暴发的案例。建议:(1)做好各地区蚊虫、鼠类等生物媒介基线调查工作,掌握蚊虫、鼠害的分布特征及季节消长特征。(2)加强病媒生物的动态监测。(3)做好四害的消杀灭药械与防治技术准备工作。

2.3.3一般关注

生物威胁和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设施破坏,水体遭受粪便、污物、病菌等污染,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暴发或流行的风险升高,如2000 年莫桑比克在洪灾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显著上升,2010 年海地地震后发生霍乱暴发流行。临时集中安置点条件简陋、居住拥挤,人员接触频繁,流行性感冒、麻疹、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升高。疾控机构卫生服务项目可能由于交通中断等受影响。2006 年,福州、宁德、南平等多地遭遇台风及洪涝灾害,影响疫苗、药品及时配送,使局部地区免疫规划项目、艾滋病干预工作、结核病防治工作一时受到影响。建议:(1)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人员有关肠道、呼吸道、自然疫源性等疾病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2)做好传染病和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的培训、维护工作,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用该系统,及时掌握灾情、疫情进展,为卫生应急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支撑。(3)各地做好项目管理资料备份工作。

注:a.R=T×V1+V2-A;b.分值说明:威胁强度:1~10分威胁强度逐渐增大;人群脆弱性:1~10分人群脆弱性逐渐增大;资源脆弱性:1~10分资源脆弱性逐渐增大;资源控制力:1-10分资源控制力逐渐增强;c.风险分值(1~100),其中特别关注(80~100),重点关注(60~),一般关注(40~),了解跟踪(1~)。

3 讨论

近年来,风险评估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环境卫生、精神卫生、灾害后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3,4,5]。但是,将风险评估的理念引入自然灾害发生前的卫生应急准备阶段在我国还很少。本次风险评估是在灾害发生前,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历史资料、相关政策和文献扫描的基础上,专家根据所评估的内容及相关证据,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开展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动态评估、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6]。

本次风险评估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涉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编写、卫生应急队伍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宣传,蚊虫、鼠类等生物媒介监测等,也可为卫生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洪荣涛,严延生,李群,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方法初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2):154-158.

[2]李静,王靖飞,吴春艳,等.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114-2117.

[3]陆永昌,张家祝,邵亚平,等.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南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增刊):20-23.

[4]张瑞美.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06,22(9):70-71.

[5]贺天锋,钱旭君,许国章,等.沿海城市超强台风“菲特”灾害的公共卫生系统应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5):690-691.

灾害应急动员力量建设探讨 篇8

一、灾害应急动员的特点及对力量建设的要求

灾害应急动员是指国家应对因自然灾害以及事故灾害等一系列原因产生的紧急状态下基于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而采取得一系列措施的活动。是政府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应对各种灾害的行为过程。动员包括经济动员 (物质、财力) 、人力动员、技术动员、生产能力动员等。其动员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实体或能力, 要点是改变用途、对象, 建立符合灾害应急需要的临时隶属关系以及工作秩序。相对于战争动员等其它性质的动员, 灾害应急动员具有以下特点:

1. 动员时机突发性, 要求应急力量快速反应。

灾害应急动员, 其动员时机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特别是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而进行的动员, 由于人类根本无法控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后果, 因此, 为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其它重大突发事件而进行动员, 从动员时机上来看, 其突发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最近几年的汶川、玉树地震就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这一特性使得灾害应急动员的时机更加难以掌控。这就要求应急动员力量必须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 高效率投入到救灾之中。

2. 动员机率高发性, 要求应急力量构建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加之气候变化不定, 因而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这也就使得灾害应急动员具有高发性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灾害应急动员抗御自然灾害。2008年, 我国连续为抵抗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进行的动员, 2010年我国又连续为西南旱灾和玉树地震进行动员就是两个典型的例证。这就要求在建设应急动员力量时, 必须考虑到各地区的特点, 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灾害合理构建应急动员力量。

3. 动员客体广泛性, 要求应急力量综合配套。

灾害应急动员中, 由于所面对的各种自然灾害较大, 区域内的力量难以进行救援, 动员往往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 其动员客体广泛。特别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动员中如汶川地震等, 就是举全国之力进行救援。其动员客体包括了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军队等, 包括了人力、物资、装备、医疗、交通等全方位的动员。这就要求应急动员在组织指挥、保障协调以及各项经费保障上必须做好, 以达到综合配套的目标。

二、灾害应急动员力量建设的对策分析

1. 制定应急动员总体计划, 打好应急力量快速动员基础。

应对灾害关键在于把“预防为主”原则贯穿始终, 事先制定出总体建设计划和合理的动员布局非常重要。美、日均十分重视应急计划, 在“911”以及其他灾害救援过程中, 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应急动员计划的作用还在于明确了灾害应急动员力量建设目标, 有效整合了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 大大提高了应急动员、协调和保障效率。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制定应急动员建设计划体系, 包括:国家应急总体计划、专项 (部门、领域) 应急基础计划、地方应急计划 (综合与专项) 、大企业应急计划、社区 (村镇) 应急计划等层次和种类。

灾害应急动员总体计划的主要作用是科学分析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方式, 以及损失程度预测, 提出应急动员重点建设的目标和效果标准, 规划应急保障条件等资源, 在应急组织、人力动员、经费保障、装备保障、动员需求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各类综合及专项应急预案, 科学规范各类应急行动程序, 最大限度提高应急效率, 实现应急动员的预期目标。

2. 科学分析任务需求, 合理构建应急力量体系。

加强灾害应急动员力量建设, 必须根据其担负的任务需求, 科学搞好顶层设计, 有针对性地构建起梯次配置、逐级承接、综合一体的应急力量体系。

(1) 建立省级灾害救援专业队伍。

各省根据地区范围内特大灾害的实际情况, 在省一级抽组国家机关相关专家和地方行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 组建一支综合性的各类灾害救援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应成为全省范围内应对自然灾害的骨干救援力量, 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 可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赶赴全省各地有效遂行多种救援任务。平时亦可为全省下级各类应急队伍建设提供示范和引导。

(2) 优化整合市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针对灾害分布范围广、地域性强的实际, 可依托当地预备役人员、武警和消防等力量, 在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市, 有针对地组建以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地质灾害抢险等市级专业救援队伍, 确保其能在最短时间内赶赴本市各地有效遂行抢险救援任务。

(3) 调整组建县级应急救援专业分队。

各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支以人力为主, 技术为辅的应急救援专业分队, 如道路抢修、车辆维修、物资保障等。配备必要的专业装备, 确保能够顺利完成本县较小的灾害救援任务, 并能够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配合好上级各救援队伍完成救援任务。

3. 积极整合军地资源, 落实应急力量配套保障。

加强灾害应急动员力量建设, 提升其应急使用效益, 必须积极整合军地资源, 扎实推进应急力量的指挥通信、专业装备、使用经费等配套保障的有效落实, 确保灾害应急动员力量的系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 要落实应急力量指挥通信保障。

要针对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建立军地共用、快捷高效的立体信息指挥控制平台。可按照“突出重点、统一标准、机固结合、军地兼容”的原则, 综合运用军地多种通信方式, 建立覆盖军队、地方省市县各级指挥体系的综合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在灾害应急动员中, 指挥机构在任何时间和地域内, 均可使用两种以上的通信方式实施顺畅的应急指挥。

(2) 落实应急力量专业装备保障。

应根据地域差别和任务区分, 按照“国产为主、进口为辅、适度超前”的原则, 采取“上下结合、军地结合、分级保障”的办法, 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成建制配备救灾急需和特殊装备。如侦查搜救分队主要配备搜救设备、破拆器材以及医疗设备等;抗洪抢险分队主要配备操舟机、冲锋舟、植桩机、水上救生设备等;地质灾害抢险分队主要配备拖平车, 压路车、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液压剪、破碎头等;指挥保障分队主要配备车载式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电话、对讲机及相关保障车辆。对于应急所需的其他军民通用的装备, 平时按预案储备在地方相关单位, 需要时依法征用。

(3) 落实应急力量专项经费保障。

应积极协调地方地府出台相关文件, 按照省、市、县分级保障的方法, 将灾害应急动员的各种应急分队的前期建设和平时维持性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并随当地经济发展逐年适当提高。且在执行重大任务或参加重大活动所需经费, 应按照“谁使用, 谁保障的原则”由同级地方政府保障经费。组织应急动员力量的异地、跨区执行应急任务时, 则由属地上级政府保障主要经费。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灾害应急动员的特点以及对应急力量的要求, 从而以要求为出发点, 对灾害动员应急力量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达到提高灾害应急力量的应急救援能力的目的。

灾害带给人防应急的考验 篇9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已造成69176人遇难, 374008人受伤, 失踪17415人, 1100万人无家可归, 伤亡人数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生灾害的发生不断增多, 此次地震相当于256个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灾情发生后, 中央迅速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 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指挥, 组织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救人、疏散群众、转移伤员、灾区防疫等工作。自然灾害不能避免, 但是, 从应对地震灾害危机的实战看, 带给人防应急准备诸多考验。

二、考验人防应急预案的可行性

大自然千变万化, 利害并存, 人类在改造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 也会面临雪灾、洪灾、飓风、地震、禽流感等各种自然灾害。同时, 由于各种社会危机引发的地区和国家间的冲突, 使得局部战争、恐怖袭击等各类突发事件随时对人类社会构成威协。各级人防部门目前正加紧进行两防一体化建设, 逐步由人防转向民防。对于人防 (民防) 部门来说, 无论是在平时自然灾害中的应急救援, 还是战争条件下的人民防空应急行动, 承担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 只是所处背景和条件不同。在目前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相对频繁, 破坏程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 各级人防 (民防) 部门要想在各种突发事件中有所作为, 除了顺畅的、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外, 首先要有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应急行动预案做为保障。近几年来, 各省 (区) 重点城市人防部门都制定人防城市应急行动预案, 考虑了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救援行动。然而, 应急行动预案的内容是否充分?是否有针对性?在各种下能否迅速启动?在平时只是用演习检验预案的可行性, 但在实战情况下, 战时应急行动更为复杂, 演习想定难以周全、情况难以逼真, 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难以全身心进入角色, 这样的评估效果不够理想。而自然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交通中断, 水、电、气、食品和被服等供应不足, 人员伤亡、人民生产、生活困难, 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等状况类似战场。在这次抗灾行动中,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实施了各种应急行动, 成立了各级领导决策和组织协调指挥机构, 启用了各种应急预案;实施了交通道路、航空管制;实施了受灾群众疏散转移;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宣传动员, 稳定灾民情绪, 号召全民支援, 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与人防应急行动预案内容如此相像。因此, 用此次灾害来考验人防应急行动预案的可行性是最好的“试卷”。

三、考验人防应急指挥协调能力

人防部门是政府目前各级机构中唯一接受军地双重领导和指挥的行政机关, 具有上下畅通, 较为科学、完善的指挥体系, 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急指挥协调能力。然而, 应急指挥协调能力的体现不止是写在方案中, 而是要需要考验人防应急指挥协调能力。信息化时代, 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特别是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形式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所以, 要求建设具有信息共享、同步互动、有机衔接、高度融合、无缝链接、整体调控等功能的一体化网络信息动员系统, 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查明动员潜力情况、分析动员需求信息、定下动员决心、传递动员信息、采取行动措施。这次抗灾应急行动, 最显著的成效是建立和运用了卫星指挥系统, 将动员主体、动员对象、保障对象联结为一个有机有效循环的体系, 检验和拓展了动员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功能, 使一线灾情信息做到了可视化的及时共享, 各级抗灾指挥领导机构和普通百姓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一线详情。因此用这次灾害考验人防应急指挥车在战时能否实施指挥是最好的应急检验。

四、考验人口疏散组织能力

人口疏散的组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各部门和单位, 事关千家万户。在疏散工作保障上既有走、吃、住, 又有生活、就医、娱乐、文化教育;在疏散人员心理上既有走的放心、路上顺利问题, 又有到疏散区后的安心生活问题。这次汶川地震后的人口疏散和伤员转移, 地域之广、人口之多, 是前所未有的, 总结这次人口疏散转移, 人防应急行动是否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疏散、转移是检验人防应急预案跨区“应急”疏散的最好试题。

五、考验人防专业队的反应能力

人防专业队应急动员, 是统一调度和使用人民防空群众组织领域的人力、物资、器材、技术和信息等资源, 在紧急状态下为军民提供有关专业技术和防护救援保障的活动。人防专业队动员具有军民通用性和平战结合性的特点, 在战时能够迅速配置, 消除空袭后果, 平时则可充分发挥其动员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人防专业队应急救援体系, 提高城市应急救援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3分钟后, 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 数日之间, 先后投入抗震救灾的部队总兵力达13万多人, 来自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 专业兵种包括地震救援、侦察、通信、工程、防化、测绘、气象、医疗防疫、修理等20余个, 涉及范围之广、各种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 均创我军抗灾历史纪录。人防部门平时组建的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消防、通信、运输、治安等七种专业人员队伍, 能否将动员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人头, 真正做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是考验我们的又一难题。

近年来, 我国洪水、森林火灾、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重大城市火灾、交通事故、空难、海难等灾害性事故也时有发生。人防应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构建两防一体化城市应急动员机制, 一方面应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活动, 通过应急救援实践锻炼, 促进与检验人防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在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灾害性事故过程中检验人防应急行动协调能力, 为战时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 发挥人防应急准备的战备、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 增强全社会的国防观念, 强化全民的国防意识, 为开展人防应急准备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红.人防专业队的应急动员机制与现实定位[J].中国人民防空, 2006.

我国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研究 篇10

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是相比较紧急性的等概念, “行政应急”更侧重指地质灾害的突发突发事件发生时由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行政应急权力的法治正当性, 无论是从行政权力的属性, 政府的应急责任, 还是应急管理的特征进行分析, 都可以得到验证。我国面积比较大, 地质灾害发生比较多。现行的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的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需要完善。

2 建立统一的联动应急平台

国家减灾委员会在2014年成立了一个下属机构:国家减灾中心。减灾救灾的信息管理是国家减灾中心的一大职能, 他还有另一大主要职能为灾害及风险评估, 当然他的职能远远不止于此, 更多的不在这里阐述。这个中心的一大特点便是他完善的体系以及雄厚的物质基础。地质灾害联动应急平台的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性质做了充分的研究与声明。由于其下属于国家减灾委员会这一特殊身份, 使其能够有足够的组织基础。由于国家先前在此方面的众多投入以及已经成熟的多项成果也使得其有足够的物质实力。国家减灾中心是由民政部前救灾中心演变过来的, 成立后秉承“减灾”为宗旨。

虽然成立时间不算长, 但是其在救灾工作上是有一定经验的老同志。这些条件使得这些技术资源恰好可以在国家减灾中心的应急功能定位再调整为对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做充足的协助, 能够更完善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 地质灾害自救教育、培训等活动;建设资源共享和信息联通的统一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技术以及已有的资源的支持。灾后救援工作的统一协调是重要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灾后救援工作, 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集合国土资源部、地震局与安全生产部门等专业救援能力, 相互补充, 相互借鉴学习来提高;统一应急预案, 以防突发情况时意见不统一。灾后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也是不容忽视, 这将直接影响一个城市, 一个地区的今后发展。

3 提高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

中央与地方在地质灾害方面的行政应急方案必须一致。这是由于, 能够给地质灾害最大程度的支援是地方政府的灾害应急能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所限是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差的一大原因, 但究其根本则为集权体制下中央地方分工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积极性差。这就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法律时必须依据中央地方不同的职责、不一样的资金安排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来明确中央与地方各自的应急权力与应急职责, 目的是让地方政府能够积极组织地质灾害的救援。

中央政府也应该将其拥有的先进的技术资源向下传授, 并组织各地区相互传输, 相互学习, 来支持、帮助地方政府地质灾害应急能力的提高。为了使地方政府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提高, 中央可从以下方向入手:加大对相关资金的输入、培训专业人才、建立相关信息平台、结合地区实际组建适合的救援队伍、普及相关知识。

4 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

以“事件”为中心是现在的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思路, 这种思路是应该改变的。应该将灾前预防工作作为重心, 应通过按照规定执行评价程序, 评估确认可能在未来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 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消除风险,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如若风险无法阻挡, 则应尽可能地减少其带来的影响。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将风险常态化, 淡化对其的恐惧, 积极面对, 寻找可能存在的一切风险, 并将其消灭。这种提前预防措施的方式有:设立专门的机构, 制定相应制度, 加大投入, 深入研究应对灾害的形成机理、技术的研究, 加强预防和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 提高建筑物抗震检测, 加强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和推广, 一个明确的法律责任, 加强监督和执行措施的实施。

在行政方面, 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应的法律规范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进行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同时还应开展相关情况演练来切实提高防灾意识, 做好减灾准备。

5 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由于法律建设仍不健全致使执行能力不够。为了能够科学高效的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应大力加大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 将地质灾害的先进的监测技术全面推广, 使全国范围能都拥有对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能力。尤其要更大程度的做好重点防治地区的危险评估, 建立监测信息平台, 实时进行多区域监测。整合相关各部门技术资源, 借助国家已有的相关平台, 实现对地质灾害最大程度的检测应急体系。

同时还应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利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这一优势条件, 适量允许授权或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科研机构或社会组织, 进行相关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社会中相关技术水平的发展, 又可以节约开支。不过这些活动都应在政府的监管下开展, 当其有违法行为时, 仍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 发展多元合作救援体系

因为地质灾害的救援是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 这使得灾后救援必须由本地作为主力军, 这可以使得救援最大程度结合实际需求。救援中政府应起到组织能力, 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最基础则为救援队的专业救援能力, 这需要平日的研讨以及训练。

为了解决救援中所出现的管理问题, 可以将救援队员以及相关志愿者分配各级来管理。这能使得相关人员最大程度得到利用。相关机构还应积极组织社会救援组织参加并设定详细规程, 建立完善的体系。使得救援水平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十足的提高。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的一大目标, 随着脚步的不断加快, 基层单位的防灾救灾功能变得更加重要。社区作为基层单位最根本的单位承担了人力资源储备的作用, 是灾后救援的社会救助的主要单位。在未来, 社区急体系将在灾后救助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组织因其丰富性将在社区救援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帮衬作用。这样可以使得救援更结合实际, 同时还将社区救援资源最直接的输入到社会组织中实现共赢, 壮大综合救援力量, 推动多元合作救援体系的建设。

7 结束语

灾区的重建规划决定灾区未来的走向。灾区的重建规划可谓及其重要, 所以必须要立足长远, 有长久战略发展的眼光。这决定了必须以地质环境调查评估为基础, 以本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结合实际, 高效发展。还必须吸收本次经验教训, 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及其承受能力。其次, 必须制定好相关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以防灾害再次发生。

摘要:政府对地址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以及快速高效的应急联动平台是否能够及时的建立, 是目前的应急机制存在着协调性较差和联动性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能够在地址灾害发生后各司其职, 相互支援, 但是问题的出现仍不能忽视。设立统一联动的减灾中心或常态化统一应急管理机构, 可以高效且更受欢迎的提高各相关区域地质灾害行政应急能力。为此, 就我国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倩.我国生态补偿法律责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殷跃平.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再思考[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 (05) .

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篇11

摘要:结合丹江口水库的地震特性和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浅谈了丹江口水库如何加强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地震应急管理

1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从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因汶川地震出险水库(水电站)2473座,其中溃坝险情水库69座,高危险情水库331座,由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由此可见,水库一旦发生严重震害,不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还会引发次生水灾,其损失往往超过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因此,对水库工程抗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库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研究情况及意义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库区内诱发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竣工后,坝高将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将升至170m,库容将从210亿m3增至339.1亿m3,加大了水库再次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库水域范围扩大,在新淹没区内具有发震构造条件的部位上,发生5级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发生后,总体上震级水平呈衰减趋势,在震情发展的预测分析上较有把握,而水库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很复杂,在震群活跃期震级往往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反复发作,趋势判断难度很大,从而加大了应急决策的难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确定了十堰城区、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对保障水库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1编制完成《丹江口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预案以切实做好水库遭遇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力保水库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损失为目的,对险情监测与报告、险情抢护、应急保障等方面应急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和部署,并根据水库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作适时的调整,为水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应急工作提供了指导。

2.2水库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培养了大批运行、检修专业人员。2008年抗击雪灾和四川抗震救灾中,汉江集团的抢险救灾队伍分别担负了抢修郴州城区主干线“两桂”线和疏通高危险级的文家坝堰塞湖的任务,体现了我们在电力、水利应急抢险方面的技术实力。

3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库的遥测地震台网的技术水平为第二代,随着二期加高工程的进行,应建设和三峡同级的第四代综合观测和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对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要设专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活动特征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的监测研究,根据诱震预测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抗震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库的防洪安全、水库的安全调水和周边民众的生活安全,还可为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为防震减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制订、完善和落实水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预案制订、完善和落实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问题:

3.2.1须做到一旦地震,应快速对大坝的安全作出地震反应评价,提出应急措施,制定抗震减灾方案,并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将抗震减灾的方案与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呈报至决策部门,使地震引起的直接与次生性灾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预防措施重点要对在强震中最易破坏的部分进行改进,或加强结构,或改变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变电站的构架、送出线路的杆塔、设备仪表的保护、闸门的启闭系统、土石坝坝坡、上坝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坏主要是变电、输电架构和送出线路的倒塌、送电中断;机电设备、仪表、通讯、备用电源的损坏:其次是边坡崩塌,交通中断:泄洪设施如闸门、启闭机的破坏,导致不能正常启闭泄洪;厂房围墙和生活设施倒塌。地震灾害发生后,关键要密切监测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损结构、部位及设施,及时对险情进行应急处理,使地震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的应急处理还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监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问题。除降雨、余震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对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山区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当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冲溃堵塞坝,形成溃坝灾害,对下游大坝造成冲击。因此,预案应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既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做好准备确保大坝的泄洪设施安全,让大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虑腾空库容,避免出现溃坝事故。预案中还需强调,水利部门有权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还有必要提出应急性的群众转移、避灾方案,情况紧急时,可强制组织下游群众避灾疏散,以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危害。

3.2.4应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还应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

3.2.5与地方政府积极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及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抢险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3.3加强水库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紧密结合内、外部应急预案

水库的内部应急预案是针对大坝管理单位而制订,外部应急预案是针对政府和公众,对大坝上下游地区实行应急处理而制订,两者应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应急系统。水库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实际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会、管理、灾害、信息工程等多领域科学,它不仅要考虑水库大坝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还要重点考虑大坝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协调。

3.4尽快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升船机系统的改造,恢复水库上下游的水运交通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将造成公路交通损毁或受阻,短期内难以抢修恢复,严重遏制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入,及受伤受困灾民的运出。汶川地震救援时,交通运输部的工作组提出的“路水并举,水路先行”抢通战略和“打通水库路,开辟疏运码头”方案,对加快抢通救灾运输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丹江口水库广阔的水域提供了打通水上交通运输线的条件,升船机改造后过坝运输能力将提升至300吨级,若发生地震灾害时也必将成为救援的重要交通生命线。

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篇12

1 气象预警信号的种类、等级、发布流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 (一般) 、Ⅲ级 (较重) 、Ⅱ级 (严重) 、Ⅰ级 (特别严重) , 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主动拨打12121或当地气象局咨询, 或通过电视、广播等手段获得预警信息。

2 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灾害来临前, 首先不要恐惧、紧张、惊慌, 要镇静, 更不要对外来救助失去信心。提早准备防灾物品, 如准备清洁饮用水、食品、常用药物、雨伞、手电筒、收音机、手机、绳索、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积极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以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害。

2.1 台风

2.1.1 台风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1) 关紧门窗。

(2) 如果房屋是危旧房屋, 应组织马上转移避险。

(3) 应及时停止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 并做好人员的疏散工作。

(4) 不要到台风可能经过的地区旅游或海边游泳, 更不要乘船出海。

2.1.2 台风来了的应急措施

(1) 关好门窗, 尽量不要外出。可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 以防玻璃破碎伤人。

(2) 如果在外面, 千万不要再临时建筑、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

(3) 如果你在水面上 (如游泳) , 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4) 如果又遇上打雷, 应采取防雷措施。

(5) 强台风经过期间的短时风小雨停, 可能是台风眼经过, 此时一定要在房子里或原来的藏身处等待一段时间, 不要急于到室外。

2.2 暴雨

2.2.1 暴雨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1) 如果是危旧房屋, 或处于地势低洼地方, 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2) 暂停室外活动, 应立即组织人员到高处暂避。

2.2.2 突发城市雨涝的应急措施

(1) 尽快撤到楼顶避险, 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2) 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 过马路要小心。

(3) 雨天汽车在低洼处抛锚, 千万不要在车中等候, 要及时离开汽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4) 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 也不要爬到泥房的屋顶。

(5)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 一定要迅速远避。

(6) 如果已被洪水包围, 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或学校、老师、家长等取得联系, 或直接拨打110、119求救电话, 报告自己的确切位置和险情, 积极寻求救援。

2.2.3 突遇山洪的应急措施

位于山区的人员, 在暴雨期间一定要提防山洪灾害。

(1) 山洪暴发时, 不要沿着沟谷往下跑, 而要向两侧高处快速躲避。

(2) 山洪暴发时, 千万不要涉水过河。

(3) 被山洪困在山中, 应及时拨打110、119电话, 或发出求救信号, 寻求救援。

2.2.4 山区旅游如何躲避泥石流

雨季到山区旅游, 要提防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1) 在泥石流多发季节 (比如夏季) 内, 尽量不要到泥石流多发山区旅游。

(2) 野外扎营时, 不要在山坡下或山谷、沟底扎营。

(3) 发现泥石流袭来时, 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要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

(4) 千万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

(5) 在泥石流发生前已经撤出危险区的人, 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收拾物品, 应等待一段时间。

(5) 尽快与当地政府、防灾部门取得联系, 或直接拨打110、119求救电话, 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 积极寻求救援。

2.3 暴雪

2.3.1 遇暴雪天气的防范措施

(1) 注意添衣,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 尽量不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 要当心路滑跌倒。

(3) 路过桥下、屋檐等处时, 要小心观察或绕道通过, 以免因冰凌融化脱落而被砸伤。

(4) 如房屋是危旧房屋, 应迅速撤出。

(5) 提防煤气中毒, 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学校或家庭。

(6) 遇暴风雪时, 应暂停室外活动。

2.4 沙尘暴

2.4.1 沙尘暴来临之前的准备

(1) 关好门窗, 可用胶条对窗户进行密封。

(2) 如果是危旧房屋, 应马上组织人员转移避险。

(3) 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停止, 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4) 准备口罩、纱巾等防尘防风物品。

2.4.2 对付突然袭来的沙尘暴的应急措施

(1) 尽量减少外出, 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2) 如果在室外, 要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3) 遇沙尘暴看不清路时, 不要乱跑乱窜, 可背向沙尘暴来向蹲下, 等待沙尘暴过去。

(4) 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 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2.5 高温

2.5.1 遇高温天气的防范措施

(1) 收到高温预警信号后, 要及时采取防暑措施。比如准备防暑降温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

(2) 安装的空调、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

(3) 白天避免或减少室外体育活动, 尤其是10~16时尽量不要在烈日下运动。

(4) 外出旅游, 应采取防护措施, 如打遮阳伞, 穿浅色衣服, 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

(5) 不可过度吃冷饮, 不要暴饮暴食, 避免肠胃不适。

(6) 浑身大汗时, 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 应先擦干汗水, 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7) 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 适当晚睡早起, 中午宜午睡。

(8) 要留神蚊、虫咬伤, 避免开水、滚油烫伤等, 因为高温时伤口易发炎, 不易愈合。

2.6 雷电

2.6.1 室外防雷

(1) 如果遇打雷、下雨, 不要奔跑赶路, 应迅速寻找并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如正在汽车内, 不要下车, 要紧闭车门车窗。

(2) 应远离树木、电线杆、烟筒等尖耸、孤立的物体。

(3) 在旷野里没有合适的避雷场所时, 可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 双脚并拢, 身向前屈。

(4) 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 不要把羽毛球拍、网球拍等物品扛在肩上。

(5) 万一发生不幸的雷击事件, 同行者要及时报警求救。

(6) 不要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

2.6.2 室内防雷

(1) 关好门窗。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2) 不要靠近, 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 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3) 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 如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电话等。建议拔下所有的电源。

(4) 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2.7 冰雹

遇冰雹天气的防范措施如下。

(1) 关好门窗。

(2) 暂停户外活动。

(3) 遇冰雹来临时, 不要在高楼、广告牌、烟筒、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尤其是在出现雷电时。

2.8 大雾

遇大雾天气的防范措施如下。

(1) 有晨雾时最好不要开窗。

(2) 尽量不要进行露天集会。

(3) 穿越马路时, 要看清来往车辆, 遵守交通规则。

(4) 外出时可戴上口罩。

(5) 骑车要减速慢行, 听从交警指挥。

(6) 乘车 (船) 不要争抢;遇渡轮停航时, 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2.9 道路结冰

从秋末到春初, 如果地面温度低于0℃, 道路上会出现积雪或结冰现象, 易使车轮打滑, 行人跌倒, 造成摔伤, 因此要注意防范。

(1) 注意添衣保暖, 出门最好穿防滑鞋。

(2) 人员和车辆在路上, 要小心慢行。

(3) 听从交警指挥, 出现绿灯信号后, 才能从斑马线穿过马路。

(4) 不要在有结冰的路面或空地上玩耍。

2.10 龙卷风

2.10.1 室内防范

(1) 在室内, 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

(2) 在楼上, 应立即转移到一楼, 暂避到比较坚固的桌子底下, 抱头蹲下, 或躲在厨房、卫生间里。

(3) 如房屋是危旧房、活动房或其他的简易临时房屋, 应立即撤出。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10.2 室外防范

(1) 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垂直方向逃离, 就近寻找低洼地面趴下。

(2) 要远离大树、电线杆, 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

(3) 如在车上, 立即离开汽车, 到公路旁的低洼地躲避。千万不要待在汽车里。

(4) 在公共场所, 要服从指挥, 有秩序地向指定地点疏散。

3 结语

遇到气象灾害危机生命安全时, 或遇其他紧急情况, 可拨打110、119或120求救。

以上是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面临灾害时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旨在提高大家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突发性气象灾害问题变得更为显著。本文以气象科普的观点阐述气象预警信号的种类、等级、发布流程及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上一篇: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下一篇:影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