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评估系统

2024-07-01

灾害评估系统(通用9篇)

灾害评估系统 篇1

一、关于构建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国内外关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与国家紧急管理协会 (NEMA) 于1997年共同研究了一套州与地方政府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系统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Readiness, CAR) 。日本设定了地方公共团体防灾能力的评价项目, 包括危机的掌握与评估、减轻危险的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确保与管理、应急反应与灾后重建计划、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应急水平的维持与提升九个方面[1]。

国内学者关于灾害应急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的。王绍玉 (2003) 提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架构, 即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灾害危险性评价、城市易损性评价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三大部分[2]。邓云峰 (2005) 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包括18个类、76项属性和405项特征[3]。杨青 (2007) 等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该系统包括灾前预警能力评价、灾中应急能力评价和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等三个分系统以及12个子系统[4]。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估方法而言, 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统计检验方法、因子分析选取评估维度等。

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研究为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层组织, 是城市的细胞。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共进的过程。而社区是各类事故灾害承受的主体, 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甚至主导作用, 直接延伸和扩展着城市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而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对城市政府与社区进行应急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社区面临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雪灾、风灾和地震等方面的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维度应该尽可能简单化、实用化。

基于以上观点, 笔者将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维度主要分为三部分, 即应急物质准备能力、应急人员准备能力以及应急网络准备能力。

(1) 应急物质准备能力

应急物质准备主要指基础设施、生活保障设施及救援物资,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燃气设施、水设施、电力设施、通信网络、建筑物的安全性、避难所场地、转移人员设备、紧急医疗救护包等。其完善与否主要影响着应急处置的效率,

(2) 应急人员准备能力

人是应急管理中的能动因素[5]。各类不同类型的人员在灾害应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应急人员主要包括有应急委员会、志愿者、专业队伍、专家组、后勤人员等。

(3) 应急网络准备能力

应急网络将物质元素和人员连动起来, 形成一张有序的、具有灵动性的应急准备体系。它主要有应急物质资源协调系统、应急人员调配协调系统、政府决策信息共享系统、公共媒体信息披露系统、应急心理援助系统。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建立了二级三层多层次评判指标体系。选择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方法, 它是在模糊环境下, 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评估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

为方便计算, 将应急物质准备能力的8项指标简化为3项, 即基础设施 (建筑物的安全性、避难所场地、通信网络) 、生活保障设施 (燃气设施、水设施、电力设施) 及救援物资 (转移人员设备、紧急医疗救护包) 。具体评估指标体系参见表1。

三、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原理

模糊综合评判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Ri合评价的一种方法[6]。其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主要分为四步:

(1) 确定评价因素

评价因素集是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所组成的一个集合。设U={U1, U2, …Um}为刻画评价对象的m种因素, 即评价指标;将因素集U={U1, U2, …Um}分成若干组U={U1, U2, …Uk}, 使得.称U={U1, U2, …Uk}为第一因素集。设Ui={Ui1, Ui2, …, Uin} (i=1, 2, …, k) 称为第二级因素集。

(2) 建立评判集

设评判集, 对第二级因素集Ui={Ui1, Ui2, …, Uin}的n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 得单因素评判矩阵。

(3) 确定权重系数

所谓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具有的重要程度。某种指标越重要, 则该指标的权重系数越大;反之, 权重系数越小。确定权重A的方法很多, 在实际运用中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4) 综合评判

本文采用了两种综合评判模型:

首先进行二级综合评判

对第一级因素集U={U1, U2, …Uk}作综合评判。设U={U1, U2, …Uk}的权重为A= (a1, a2…, ak) , 总评判矩阵为:, 然后选择合适的综合评判模型。最后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结论[7]。

四、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中, 涉及的评价因素很多, 这里拟采用的是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对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进行度量。

在确定因素集之后建立评语集, V={V1, V2, V3, V4}={优秀、良好、一般、差}。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社区, 不同的灾害类型, 各自的评价指标权重不同。这里基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某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的评价指标权重如下:

然后, 通过调查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向量, 得到以下模糊评判矩阵为: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 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 拟采用数学模型M (, )

分析上述评价向量笔者发现运用数学模型M (, ) 对于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无法很好的区分, 进而使用改进模型M (, +) 得:

将上述评价向量作为一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一体化处理后运用模型M (, +) 得出总评价结果:

由上述最终评价结果B, 取数值最大的评语作综合评判结果, 可以得出该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一般。

五、结论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不可否认面对这类复杂的、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描述的问题, 该数学模型容易被掌握和应用, 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本研究采用该指标体系对城市社区灾害应急准备能力进行评估能简洁地、客观地、迅速地反映出城市社区应对灾害准备能力的实际情况, 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使其更符合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施邦筑.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之研究案[R].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 2003.

[2]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J].城市与减灾, 2003 (3) :4-6.

[3]邓云峰, 郑双忠, 刘功智.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 1 (6) :33-36.

[4]杨青, 田依林, 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3) :103-106.

[5]王宏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6]杜栋, 庞庆华, 吴炎编.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7]谢季坚, 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灾害评估系统 篇2

基于GIS的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开发

基于Arc Engine组件开发的`GIS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参数输入、模型计算、数据库应用及成果输出四个部分.根据地震参数,利用评估模型,快速精确地计算出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生成灾情局报及专题地图,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5) 分类号:P315 关键词:GIS   快速评估   烈度衰减模型   数据库  

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估 篇3

摘要:选取烈度、人口总量、老幼人口比例、坡度、断层、建筑物、地貌类型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了提高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选取乡镇实际居民地为研究单元,基于GIS平台分析了乡镇人口易损性空间分布,计算了实际居民地的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大小。结果表明:陇南地区居民地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处于中低等级,人口易损性值大于0.6的居民地面积约占居民总面积的1.2%:在196个乡镇中人口易损值在0.65~0.76区间的乡镇有6个,主要集中在陇南地区北部和中南部,大部分位于礼县、武都区和文县,其中最高的为礼县城关镇。研究结果通过汶川地震陇南地区实际烈度与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层次分析法;居民地;陇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2-0288-07

0 引言

甘肃省是我国地震多发省份之一,处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造成过严重的人员伤亡。例如,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导致273465±9700人死亡(刘百篪等,2003):1927年古浪8.0级地震,导致41471人死亡(国家地震局,1996)。理论上,地震震级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然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产生了长达426千米的地表破裂带(陈杰等,2003),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种结果的出现与该区域的人口易损性密切相关。1992年联合国公布了易损性(Vulnerability)的定义:“潜在损害现象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united Na-tions,1992)。因此,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指的就是某地区地震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口的损失程度。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属于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的范畴,黄崇福(1999)提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主要涉及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承灾体易损性评价与灾情损失评估3个方面,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估则是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部分之一。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处于西秦岭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的交汇部位,且区内发育多条小型次级断裂。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强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大地震,其中1879年7月1日武都区、文县之间发生的8级大地震(袁道阳等,2014),是本地区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该区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灾害频繁发生,人口作为主要的承灾体之一,常常遭遇严重损失,因此研究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GIS软件平台,对甘肃省陇南地区居民地进行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研究,对该地区人口易损性提供空间上的展布,为减灾、救灾、应急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估方法

纵观国内外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历史震害资料的经验方法,主要是将地震所造成的震害资料数据进行拟合回归,得到损失程度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则是数学方法,即依据数学公式进行人口易损性综合评价。常用的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评估数学方法为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

1.1 灰色关联分析法

邓聚龙在1981年于上海召开的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中首次使用“灰色系统”一词,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的诞生(邓聚龙,1983)。此后,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相关理论也日益趋向成熟。

灰色关联分析法主要步骤:

(1)无量纲处理,有极大型、极小型、定指标型和区间型;

(2)关联系数: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有利工具,更注重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但是灰色关联分析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其量化模型所求出的关联度总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其量化模型的理论基础比较狭隘,缺乏科学依据,难以满足规范性操作的要求,易产生序数效应(虞晓芬,傅玳,2004);最后,无量纲处理后,其关联度可能和原始数据有所差异。

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自动控制专家Zadeh(1965)发表了《模糊集》,提出了模糊集理论,为人们进行风险分析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其后,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模糊方法处理风险问题(白海玲,黄崇福,2000)。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主要步骤为:(1)确定目标和指标集;(2)给出评价值及单指标的标准;(3)确定隶属函数,确定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降半正态分布、降(升)半梯形分布、降(升)半凹(凸)形分布、降(升)半哥西分布等;(4)构建评价矩阵;(5)确定权重,依据评价单元各因子的特征数据及各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级别均值确定权重矩阵;(6)最终结果计算,将权重矩阵乘以评价矩阵。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指标集对于目标集的影响作用较模糊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多因素、多指标问题,这一方法还体现出了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能力,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结果单一的缺陷。但模糊综合评判法往往只考虑与评价目标有关的各种因素,未考虑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可能会重复考虑某一信息:其次,这一方法给出的评价值、单指标的标准和隶属函数形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除此之外,评价结果较粗略、评价精度不高也是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一个缺点。

1.3 层次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em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近年来,层次分析法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AHP的计算主要有以下步骤:

(1)建立3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具有逻辑关系的因子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常采用Saaty标度方法(表1);

(3)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公式为

CI=(λmax-n)/(n-1). (3)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n为影响因子个数。

再根据

CR=CI/RI. (4)式中,RI是平均一致性指标,其获取方式见表2。

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判断矩阵有很好的一致性,判断合理,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重新进行调整:

(4)确定单层权重和总权重: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为单层权重aij,总权重为

(5)进行实例计算:通过W=∑ij(总权重*指标因子),得到所要计算的结果。

层次分析法为目标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维框架,使得研究结构更加严谨;增加了判断的客观性,将定性判断与定量推断结合,增强了科学性和实用性(吴殿廷,李东方,2004),评价精度较高。但当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超过9个)时,构造判断矩阵和检验一致性时工作量大、复杂、困难,且求取特征向量时也比较复杂,在建立判断矩阵时,只是将各方案的单个指标值进行比较,没有考虑指标间的相互联系(谭跃进等,1999)。在实际问题中,指标与指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层次分析法有可能扩大或减少某一指标的影响作用。

魏永明等(1998)运用关联度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北京市北部山区重点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度划分,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划分的危险度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模糊综合评判法更加理想一些。然而由于本文数据较多,不易进行模糊综合评判,而且模糊综合评判法只是得到一向量,其最终结果较粗略。因此,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对甘肃省陇南地区的人口易损性进行评估。

2 人口易损性的影响因素

Turner和Roger(2003)认为易损性不仅与暴露性有关,而且还与敏感性和恢复力有关。聂承静和杨林生(2012)利用人口总量、儿童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人均GDP这5个指标对中国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人口总量是人口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刘欢等(2012)提出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常用人口灾损系数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人口灾损系数应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

影响人口易损性的因素有很多,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其中比较主要的影响因素,即烈度、人口总量、老幼人口比例、坡度、断层、建筑物、地貌类型这7个指标来综合评估甘肃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情况。

(1)烈度

地震烈度可以反映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后受到毁坏的强弱程度,地震发生后,不同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地震灾害产生的人员伤亡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人员伤亡大部分是由建筑物的破坏造成的(傅征祥,1994),因此烈度与人口易损性的研究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第四代烈度区划图作为烈度数据,烈度区划图中采用的烈度是地震基本烈度,即在50年期限内某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陇南地区第四代烈度分布图中有Ⅵ度、Ⅶ度、Ⅷ度、Ⅸ度4个区域值,分别赋值0.1、0.3、0.6、0.9。

(2)人口总量

如果大地震发生在人口总量很小的地区,即使是处于高烈度区,人员的伤亡数也会很小。如1988年11月5日青海唐古拉山发生MS6.8地震,震中烈度高达9度,却没有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张肇诚等,1999)。人口总量作为人口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反映了人口暴露性的大小,人口总量越大,人口暴露性越大,因此研究区内人口数量越多,该区域发生地震后,产生的人员伤亡损失一般也越多。

(3)老幼人口比例

老幼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和儿童的总人数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老年人和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是灾害发生时最易受伤害的群体。老幼人口比例是人口敏感性的衡量指标之一,其比例越大,人口易损性越大。

(4)坡度

地震发生过后,由于坡度的存在,很容易产生次生灾害,尤其是在甘肃陇南地区。2008年5月21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山体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发了大范围崩塌,导致形成了大量滑坡隐患点和堰塞湖,使得进入重灾区的道路被阻断,严重阻碍了救援队伍和物资的进入。同时特殊的地形易激活大量潜在的地质次生灾害,严重危害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人口易损性有很大的威胁,其中汶川地震中陇南地区次生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差不大。因此可以推断,甘肃陇南地区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决定了坡度对该区域人口易损性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5)断层

地震是由地震活断层突发性快速错动引起的,因此地震与断层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离断层越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破坏就越大,造成的人员损失就越大,其中沿断层线的破坏和人员损失最为严重(李山有等,2003)。在台湾集集地震中,距离车笼埔断层两侧30m范围内人员遇难率高达1.36%,当断层距增加10倍时,其人员遇难率降低为0.3%(白志宏,2006)。因此可以把断层作为研究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6)建筑物

由于农民关于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的建筑物大部分未按烈度设防标准搭建。因此,一般来说,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普遍高于乡镇和农村,因而地震发生时,城乡建筑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毁,也会对生命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陇南市有1区、8县、196乡镇,可将其居民地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区居民地、县居民地、乡镇居民地、农村居民地,分别赋值为0.2、0.4、0.6、0.8。

(7)地貌类型

陇南地区地形复杂,许多农村房屋建在半山腰或者山顶上,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地形的放大效应会导致建筑物更易受到损坏,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地貌作为地震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之一(Panizza,1991),对人口易损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有:平原(起伏度<30m)、台地(起伏度>30m)、丘陵(起伏度<200m)、小起伏山地(起伏度200~500m)、中起伏山地(起伏度500~1000m)、大起伏山(起伏度1000~2500m),分别赋值为0.1、0.2、0.3、0.4、0.5、0.6。

3 数据处理与结果

收集并采用陇南市烈度数据、DEM数据、断层数据、地貌数据、行政村人口数据、居民地数据以及乡镇人口数据,其中烈度数据来源于第四代烈度区划图,人口数据取自2013年12月统计数据,包括总人口、大于65岁的老年人人口以及小于14岁的儿童人口。

由于一个行政村可能对应多个居民地,因此居民地与行政村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同时,行政村只有点数据,没有面状数据(行政边界),而且以行政村点为研究对象,坡度的提取会存在很大的误差,降低数据的准确度。因此本文选择以乡镇实际居民地为研究单元,将乡镇总人口按照居民地面积平均分配到居民地上,得到各个居民地人口分布情况,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

基于GIS软件平台,将计算得到的各乡镇总人口按照居民地面积平均分布到居民地上。利用Arc-Map工具箱中Spmi~Analyst菜单下的Zonal Statis-tics as Table工具提取出居民地的平均坡度和地貌类型。设a1为烈度,a2为人口总量,a3为老幼人比例,a4为坡度,a5为断层,a6为建筑物,a7为地貌类型。

依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甘肃灾区)、汶川地震陇南地区人员死亡原因以及前人对陇南地区的研究(王强等,2008;刘玮等,2010;陈文凯等,2011),并结合对地震灾害专家进行的调查问卷,最终得出构造的对应判断矩阵为

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7.1070,再通过式(3),得到CI=0.0178。由影响因素n=7,得到RI=1.36,依据式(4)求出CR=0.0131。由一致性判断标准,得到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应的矩阵特征向量为:[0.7131 0.3647 0.1156 0.3647 0.2068 0.36470.1905]T,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3074,0.1572,0.0498,0.1572,0.0891,0.1572.0.0821。

首先,将人口总量、老幼人比例、坡度各指标值标准化(X'=xi/xmax)。由于断层距与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成反比,因此断层距采用公式:

X'=(xmax-xi)/(xmax-xmin). (7)式中,xmax是断层距最大值;xmin是断层距最小值。再依据公式W=∑ij(总权重*指标因子),得到陇南市实际居民地人口易损性数据。基于GIS平台获得陇南地区各个乡镇中居民地人口易损性,即陇南地区居民地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值,如图1所示,其中陇南地区大部分居民区人口易损性值主要集中在0.36~0.42,人口易损值在0.58~0.69区间的居民地主要位于礼县:人口易损值在0.47~0.58和0.58~0.69区间的居民地主要集中在烈度Ⅷ度和Ⅸ度区域;在人口易损性比较高的居民地中,有一部分居民地人口总量小、老幼人口比例小,但人口易损值大,这是由于居民地处于高烈度和高坡度区域。

其次,利用计算得到的居民地人口易损值,以0.1为刻度,分别统计每个区间值的居民地面积百分比,并依次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最低、低、中、高、最高。从图2中可以看出,人口易损值在0.4~0.5之间的居民地面积是最大的,约占总面积的44.33%;其次是人口易损值在0.3~0.4之间的居民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79%。总体上说,陇南地区居民地地震人口易损性处于中低等级。

最后,利用陇南地区居民地数据及乡镇人口数据,基于GIS平台统计计算陇南地区196个乡镇人口易损值。从图3可以发现,人口易损值在0.65~0.76区间的乡镇有6个,主要集中在陇南市北部和中西南地区,集中分布在烈度Ⅷ度和Ⅸ度区域,分别为礼县城关镇、礼县石桥镇、礼县永兴乡、礼县盐官镇、武都区两水镇、礼县永坪乡,其中人口易损值最高的为礼县城关镇。

4 实例验证

为了对人口易损性评估方法进行检验,本文选取汶川地震后陇南地区的震害资料进行实例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中甘肃陇南地区有337人死亡。将汶川地震烈度代入到模型中,得到该方法下的汶川地震地区乡镇人口易损值(图4a),将其与实际的汶川地震陇南地区乡镇死亡人数(图4b)进行对比发现,在死亡人数超过1个的105个乡镇中有86(即81.9%)个乡镇的人口易损值大于0.46:在死亡人数超过4个的32个乡镇中有25(即78.1%)个乡镇的人口易损值大于0.52:在死亡人数超过6个的17个乡镇中有13(即76.5%)个乡镇的人口易损值大于O.55。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方法计算得到的汶川地震陇南地区乡镇人口易损值与实际的陇南地区乡镇死亡人数的吻合率达到7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综合分析了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通过对陇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的研究发现,陇南地区大部分居民区人口易损值主要集中在0.36~0.42之间;其中人口易损值在0.58~0.69区间的居民地主要位于礼县;人口易损值在0.47~0.58和0.58~0.69区间的居民地主要集中在烈度Ⅷ度和Ⅸ度区域:人口易损值在0.65~0.76区间的乡镇有6个,主要集中在陇南市北部和中西南地区,集中分布在烈度Ⅷ度和Ⅸ度区域,其中最高的为礼县城关镇。总体来看,陇南地区居民地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处于中低等级。

(2)笔者将计算得到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本文的研究方法计算得到的汶川地震陇南地区乡镇人口易损值有79%与实际的陇南地区乡镇死亡人数相吻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台风活动特征及灾害评估概述 篇4

根据已有的数据得知, 台风是影响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其引起的损失远远高于其他灾害所引起的损失。[1]

我国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 是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不仅北起辽宁, 南至广东的漫长沿海地带时常受到台风袭击, 而且大多数内陆省份也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从台风影响程度来看, 东南沿海省份最为严重, 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人口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 成为承灾能力十分脆弱的地区, 台风的频频来袭更使沿海地区的损失不断增加。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在台风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取得了许多成果, 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台风灾害研究情况来看, 主要集中于台风形成机制、台风引起的降水以及灾情分析三个方面。

1. 台风形成机制研究

世界气象组织 (W M O) 以及与热带气旋和台风有关的各国气象部门给出的对热带气旋和台风的严格定义, 一般是根据气旋中心的气压值、整个涡旋的风速和降水状况做出定义和表征。通常按照弱和强的程度依次分成:热带低压 (T D) , 热带气旋 (T C) , 热带风暴 (T S) , 强热带风暴和超强热带风暴, 后两者又常称作台风 (西北太平洋) 或飓风 (北大西洋) 。

台风的形成机制, 这是一个迄今为止科学界仍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的一种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因此普遍认为台风的形成依赖于热力学因子和动力学因子。通常情况下, 在热带海洋上有利于生成的热力学条件是具备的, 若存在正的低层涡度和弱的垂直风切变, 则十分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因此, 热带海洋上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因子是影响台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吴国雄[2]利用气候模式进行数值实验来研究海温异常对台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台风生成频率在暖SSAT区明显增加。林惠娟[3]等人利用台风年鉴资料研究了影响我国热带气旋活动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董波[4]等人通过对热带气旋偏多年和偏少年的热带气旋与同期和前期的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北极海冰的关系, 指出在热带气旋年际变化这一时间尺度上, 海洋因子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许金镜[5]分析了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和中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率的关系, 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流区的海表温度不仅在同期具有高 (低) 与台风多 (少) 呈正相关关系, 而且在前期存在着预测的先兆, 特别是秋冬两季 (冬半年) 更明显, 具有较好的隔季相关关系。杨桂山[6]等人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变化及与海表温度中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海域, 海表温度偏高对应热带气旋频数也偏多, 在20°N以北、140°E以西海域偏多趋势更为明显。

何敏[7]等人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关系, 指出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 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增加, 而且台风活动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和终止时间、强度、台风生成区域有关。

宋文玲[8]等人分析了台风活动季节西太平洋热带向外长波辐射强度与生成及登录台风个数的关系, 指出两者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相关关系在前期冬、春季向外长波辐射强度与生成及登录的台风的相关场上就有所反映。用向外长波辐射特征指数所表征的对流活动的强度和位置与台风活动频数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周霞琼[9]等人研究了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与热带对流场的关系, 结果表明向外长波辐射距平累积量场能较好的表征热带气旋年频数异常年份所对应的低纬度及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配置, 其可以作为预测影响华东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强信号。

2. 台风引起降水研究

周军[10]等人分析了1987~1992年在汕头以北登录的全部台风个例, 结果表明:登录台风陆上活动类型和远距离暴雨特点与台风在近海的活动方式有关, 登录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发生与台风登陆前后大气低层东南气流里是否存在中尺度暖区有关, 落区与中尺度暖区在台风孤高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有关。朱定真[11]等人对1980~1989年间华东地区出现的热带气旋暴雨和形势场特征做了分析, 并对产生大暴雨的动力热力条件进行诊断, 给出了产生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大暴雨的概念模式。

余锦华[12]等人对华北地区热带气旋降水进行了气候诊断,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热带气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平均山东半岛东部最大, 向西具有减少的趋势, 这种趋势与热带气旋降水频数相一致, 地形的影响使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复杂化。对于热带气旋过程降水量的大小, 地形的影响更为重要。林应河[13]定量分析了登录广东台风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 以及与县域、区域、省域月 (季) 雨量变化的关系。指出登录台风及其时间变化对广东夏、秋月 (季) 雨量具有多重影响。毛夏[14]等人利用1960~1989年《台风年鉴》资料, 从时特大暴雨、日特大暴雨、过程特大暴雨三方面统计分析了华南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基本特征。并采用相对落去分布图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路径华南热带气旋时特大暴雨的分布规律。林爱兰[15]等人从台风过程降水和台风路径的关系分析得出登录华南的台风过程降水有5种分布类型。

钮学新等[16,17]系统的研究了台风降水和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台风强度主要影响台风雨量强度, 地形影响台风雨量强度及分布;弱冷空气可减弱热带气旋强度, 从而中心附近雨量减少1/2左右, 但北侧外围雨量增加, 过程雨量最大增幅约3倍或以上;大陆及东海水汽大量减少, 使热带气旋登陆之后强度减弱加快, 造成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减少约1/5~1/3。

3. 灾情分析

自然灾害的损失通常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部分。由于台风灾害损失涉及很多方面, 对于其灾情的评定工作一直处于探索阶段。首先遇到的难点是灾情资料的统计问题, 由于迄今尚未有统一的灾情统计标准, 使得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系统、灾情统计资料可比性较差, 灾情实际调查资料由于部门、人员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18]。

梁必骐[19]通过对历史灾情资料及气象资料的统计研究, 分析了影响和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台风灾害特点及其形成规律作, 并讨论了台风灾害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指出, 影响中国的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 这类灾害主要由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所造成。

史培军[20]依据国家减灾委减灾办所收集到的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资料, 以及国家基金委“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 分析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危险性程度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减灾建设。陈佩燕[21]分析了登陆台风的特征, 并阐述其台风灾害链, 以及台风对中国各个部门的严重影响, 指出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乐肯堂[22]指出台风宝莉、弗雷德、温妮都预测准确并及时预警, 但是仍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在对我国台风风暴潮灾害的损失界定中强调防灾决策工程措施。

许启望[23]等利用经验关系式采用直接经济损失和灾损度两个综合性因子进行台风风暴潮灾害的损失评估。

陈香[24]用灾损度指数法对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进行了分析。卢文芳[25]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计算了1949~1990年影响上海地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农田受淹、房屋倒塌三方面的灾情指数, 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灾害等级。

张星[26]基于熵权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灾情综合评价模型并选择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倒塌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6个指标对福建台风灾害进行了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得较好。

马清云等[27]利用模糊数学建立了一个热带气旋灾情评估模型, 并用该模型对2000-2006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灾情损失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估登陆热带气旋造成的灾情。

任鲁川[28]应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于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研究, 提出了模糊灾度概念, 并建立了模糊灾度等级的隶属函数, 从而给出了一种可用于灾害损失等级划分的模糊灾度判别法。

4.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

4.1 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研究

灾害产生和存在与否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风险源, 即致灾因子。它主要反映灾害本身的危险性程度, 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率、致灾范围等。这种过程或变化的频率越大, 那么它给人类社会系统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过程和变化的超常程度越大, 它的破坏就可能越强烈;相应地, 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承受的来自该风险源的灾害风险就可能越高。

对于台风灾害, 因它常常引发大风、暴雨 (洪水) 、风暴潮, 因此台风致灾因子的风险分析要从台风大风和台风暴雨、风暴潮三个角度来分析。

丁燕、史培军[29]认为致灾因子的分析主要就是台风灾害的时、空、强 (T, S, M) 分析, 也就是计算概率P的过程, 并得出计算台风暴雨的概率公式。

孟菲等[30]使暴雨用上海市历史灾情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分析了上海市台风成灾原因, 得出吕泗站的最大风速和灾情指数相关系数为0.48,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灾情指数和过程雨量基本是正相关, 大体趋势相同;高潮水位和直接的经济损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2 承灾体易损性的研究

承灾体即灾害作用的对象。有危险性并不意味着灾害就一定存在, 因为灾害是相对于行为主体—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而言的, 只有风险源有可能危害某社会经济目标 (即承灾体) 后, 对于一定的风险承担者来说, 才承担了相应的灾害风险。通常用易损度来表征承灾体的脆弱性、承载能力和可恢复性等性质。易损度主要包括承灾体的种类、范围、数量、密度、价值等。

樊运晓[31]认为易损性指标选择可根据以下4种方法综合而得: (1) 根据灾后损失评估体系采用反推法确定指标; (2) 基于社会易损性理解所构想的指标; (3) 由灾害案例采用信息量法确定指标; (4) 从区域宏观经济发展描述选取指标。其中各因子权重可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

陈香[32]在评价福建台省风灾害脆弱性时空趋势时, 从社会经济系统数据库的40个底层指标中提取包含人口、经济、工农业生产、防灾水平等10个作为评价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建立的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 得到福建省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脆弱度从1978年的0.18上升到2003年的0.81。

陈香[32]在进行2005年福建省台风灾害时空格局分析与危险性评价时, 用台风灾害承灾体指数Czt表示台风灾害发生县域的承灾体强度, 选择各县域人口密度 (人/km2) 、城市人口比重 (%) 、耕地百分比 (%) 和地均GDP (万元/km2) 4个指标评定承灾体指数Czt。

孙伟[33]对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时, 选取各地区平均受灾面积/全省平均总受灾面积、各县平均倒塌房屋数/全省平均总倒塌房屋数、各县平均死亡人数/全省平均总死亡人口、各县平均受灾人口/全省平均总受灾人口、各县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全省平均总直接经济损失五个指标综合评价承灾体的脆弱性。

丁燕、史培军[29]在对广东14个市辖区的潜在易损性分析时, 设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人员受灾伤亡的潜在易损性为1, 人口密度最小的城市人员受灾伤亡的潜在易损性为0.5,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城市人员受灾伤亡的潜在易损性以下面的公式计算:

潜在易损性=0.5+0.5* (地区实际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最小值) / (人口密度的最大值-人口密度的最小值)

5. 展望

地质灾害评估合同书 篇5

委托方: 白河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甲方)

承接方: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工程勘察所(以下简称乙方)甲方为了 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 的建设需要,特委托乙方进行 城关镇安坪村、中厂镇集镇、茅坪镇石龙村、茅坪镇晏家村、宋家镇安乐村、双丰镇孔城村、西营镇土泉村、西营镇金威小区、麻虎镇兴坪村 等九个集中安置点的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根据《合同法》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等有关规定,结合该工程的具体情况,为明确责任,协作配合搞好该项目的评估工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定本合同,共同遵守。

一、评估要求

1.评估范围: 各集中安置点规划区范围 2.评估等级: 三 级

3.技术要求: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地方有关法规进行评估。

二、合同价款

1.本项目评估费为: 单价壹万元/个,共计玖万元整

元。

2.本合同签定后,乙方开始野外工作,8 月 10 日向甲方提交经专家组评审合格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由甲方到县级国土部门进行备案。甲方收到报告后应结清全部费用。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应按时向乙方提供评估工作所需要的文件资料,如征地范围及坐标、高程等资料。

2.甲方必须及时按合同向乙方支付评估费。

3.乙方的评估工作必须实事求事,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执行,评估报告应准确严谨,确保通过评审,评估报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乙方向甲方提供的评估报告为 四 份,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四、本合同一式 4 份,甲、乙双方各执 2 份,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即具法律效力。甲方单位: 乙方单位: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日

期:

期:

开 户 银行:建行安康市

兴安路支行

某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篇6

关键词: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148-01

1地质环境条件

评价区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带,区域地表资料表明,评估区内分布的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元古界(Pt)、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

根据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介质,区内地下水可以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含水岩组、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和组三大类。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区和丘陵坡地、沟谷内,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粘土、亚粘土、细砂、砂砾岩,水位一般地表以下4.0~6.0 m,埋深较浅;地下水的赋存同周围水文地质单元以及江(河)水联系密切,和江(河)水呈互补的关系,即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江(河)水,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另外孔隙水的赋存条件受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江(河)水补给、排泄路径主要为江(河)水、人工抽水及大气蒸发。

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分布于丘陵地貌单元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受岩溶发育程度影响。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岩组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石英片岩等,分布评估区丘陵单元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局部岩体的裂隙发育密切相关,受裂隙发育情况控制。地下水动力条件一般介于前述两种水文地质单元之间,主要通过降水补给,向地势低洼或河流排泄,另外该含水层也是群众主要的饮水来源,人工抽排水也是一个主要的排泄途径。

2地质构造

经分析,本区主要受到区域青峰—襄樊—广济大断裂的影响,青峰—襄樊—广济断裂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的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分界线。该断裂自东向西总体呈向北凸出的弧形,构成著名的淮阳弧的西翼。在地表上,常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在剖面上呈叠瓦状产出。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随州三里岗—房县青峰一带多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多条断层平形展布,断面既有南倾,亦有向北倾斜,以向南倾居多,从而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特征断层的复合。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 18306-2001),评估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35s,区域处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根据区域资料结合本次项目组搜集的资料,可将评估区内岩土体按其工程地质特性可总体划分为以下四类;①第四系(Q);②灰岩、白云岩;③泥岩、炭质页岩、千板岩、砂砾岩;④白云母石英片岩(Pt);根据野外地质勘查资料,该区基站主要岩土工程特性评述如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为堆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其二为侵蚀堆积垄岗区,地形舒缓起伏,岗间洼地较发育;其三为剥蚀构造丘陵区。

评估区地质条件较简单,所建移动发射塔基站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粉质粘土、二叠系碳酸盐岩、志留系粉砂质泥岩和元古界石英片岩,地表未见规模较大的落水洞、溶洞、漏斗等岩溶现象,未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象。因此,总的来说,该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调查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河流冲刷。垄岗地带地形起伏,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条件的恶化,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河流冲刷主要发育在河流附近。①滑坡及崩塌。垄岗地带人工开挖形成边坡,但地形高差起伏不大,边坡高度一般不超过10m。②河流冲刷。评估区跨越的河流主要为汉江。现场调查发现河流对两岸阶地有一定的冲刷,不断破坏两岸农田。

5结 语

研究区处于平原阶地,地质环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谷城县属于丘陵山区、地质环境相对复杂,但是区内地质条件较简单,岩土体工程性质良好,因此可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综合分析,本次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性小,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域。

参考文献:

[1] 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

稷山县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篇7

稷山县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裂缝。本次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4个,其中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19个,潜在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点35个。

2 评估原则与方法

2.1 经济损失构成

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其发生形式和危害破坏对象也不同,按其经济损失构成不同:滑坡、崩塌、泥石流属突发性地质灾害,经济损失主要由房屋、耕地、公路、堤坝、厂矿等的破坏损失构成;地裂缝属缓发性地质灾害,经济损失主要是由农田、房屋、水利设施等的直接破坏损失及其破坏进一步造成的关联性损失构成。

2.2 评估原则

1)以潜在经济损失为主,历史经济损失为辅的原则。2)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为主,缓发性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为辅的原则。3)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评估方法

2.3.1 现状评估方法

现状评估方法是指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方法采用调查统计法,即通过对受灾体的实际调查,根据实际破坏情况,核算地质灾害经济损失。以行政区为单元统计灾害经济损失,用下式计算损失模数:

Sm=S/M (1)

其中,Sm为损失模数,万元/km2;S为损失额,万元;M为面积,km2。

根据损失模数,分析损失分布情况和损失强度。

2.3.2 预测评估方法

1)点评估。

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评估重点对象是潜在灾害体。评估方法根据现场调查,确定成灾范围和灾害危害范围内的受灾体类型与价值,预测灾害损失额;对缓发性地质灾害,在灾害危害范围预测的基础上,以历史灾害破坏损失的变化趋向、幅度、损失率等,根据预测范围内受灾体的数量、价值预测经济损失。

2)面评估。

根据点评估的预测经济损失,将其进行累加,得出评估区的预测经济损失,即:

S面=∑S点 (2)

其中,S面为评估区地质灾害预测经济损失,万元;S点为评估区各地质灾害点预测经济损失,万元。

再以行政区为单元,计算其预测经济损失模数,以分析区域预测经济损失分布规律和预测经济损失强度。

3 现状评估

3.1 经济损失参评因子与计算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区内地质灾害主要造成房屋、道路、耕地等的破坏,其经济损失主要由其价值损失形成,由此确定参与经济损失评估的因子为:房屋、耕地、道路、池塘等。

由于受灾体遭受灾害破坏后的价值损失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灾体的经济损失计算。房屋、道路、耕地等参评因子的经济损失采用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法计算,即:根据调查访问的受灾体成本价值和损毁程度确定。其核算的基本模型为:

受灾体经济损失=受灾体成本价值×受灾体价值损失率。

耕地等参评因子的经济损失采用收益损失核算法计算,即:根据调查访问的收益价值和减产比率确定。其计算的基本模型为:

受灾体经济损失=受灾体收益价值×受灾体减产比率。

3.2 受灾体单价和价值损失率的确定

1)房屋。县境内地质灾害损坏的房屋类型为窑洞。调查访问,窑洞单价为5 000元/眼。价值损失率按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房屋损毁等级确定(见表1)。2)耕地。根据本次野外实地调查,耕地收益为600元/亩,地裂缝造成的耕地损毁,减产比率取值30%。3)道路。依据本次实地调查,稷山县县级公路修筑费用为600元/m,乡级道路修筑费用为100元/m~200元/m,省级公路修筑费用为3 500元/m,其价值损失率按地质灾害类型及道路损毁程度确定。对滑坡造成的道路价值损失为:轻微受损取15%;中等受损取50%;严重受损取85%。4)池塘。依据本次实地调查,翟店池塘毁损,成本价为20万元,丁村池塘为5万元。

%

对于滑坡、崩塌、地裂缝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等参评因子的经济损失,根据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法计算,并以野外实地调查经济损失进行修正;耕地等参评因子的经济损失,根据收益损失核算法计算,并以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进行修正,经济损失总额为109.6万元。

3.3 经济损失分析

1)地质灾害点。根据经济损失计算结果,19处灾害点的灾害程度均为一般级。2)地质灾害类型。损失强度:地裂缝(93.1万元)>崩塌(11.5万元)>滑坡(5万元)。耕地受到的损失最大为62.1万元,道路受到的损失较小为11万元。3)主要致灾因素。15处为自然因素(构造、地震)引发,4处为人为因素引发。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金额(93.1万元)远大于人为因素引发的损失金额(16.5万元)。4)行政区单元。损失强度最大的为翟店镇,损失模数为0.70万元/km2,其他乡镇损失强度较低,损失均小于0.5万元/km2。

4 预测评估

4.1 点评估地质灾害损失计算

4.1.1 预测经济损失计算

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在未来时期内可能造成危害形成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潜在崩滑、形成期的泥石流及地裂缝等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和稳定性差与较差的地裂缝等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现场调查结果,上述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除人以外,主要是房屋、耕地、道路和厂房等。由此确定,预测经济损失参评因子为房屋、耕地、道路、厂房、采矿设备及车辆。对于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裂缝、泥石流灾害可能形成的成灾范围、受灾体类型、数量等根据现场调查确定。房屋预测经济损失采用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法计算,耕地等因子的预测经济损失采用收益价值损失核算法计算。依照上述计算方法,各灾害点的预测经济损失总额为1 358.3万元。

4.1.2 预测经济损失分析

根据各灾害点的预测经济损失计算结果及受威胁人数,确定各灾害点的危害程度级别,其中较大级24处、一般级15处,预测造成经济损失1 358.8万元,威胁602人。潜在崩塌滑坡、潜在泥石流及地裂缝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96万元,60万元和702.8万元,预测损失强度为:地裂缝>潜在崩塌、滑坡>潜在泥石流。按地质灾害致灾因素统计预测经济损失,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造成的损失大于人为因素引发的。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中人工切坡引发的灾害经济损失大(596万元),废渣堆放引发的灾害造成的预测经济损失较小(60万元),自然因素(构造运动及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经济损失为702.8万元,占预测经济损失总额的51.7%。

4.2 面评估地质灾害损失

各灾害点的预测经济损失以行政区为单元进行统计,预测经济损失模数:翟店镇(9.59万元/km2)>西社镇(4.67万元/km2)>化峪镇(1.32万元/km2)>其余乡镇(均小于0.6万元/km2),由此可看出,预测经济损失主要分布于翟店镇、西社镇和化峪镇等构造断裂区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

摘要:针对稷山县境内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介绍了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对稷山县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进行了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为该县治理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稷山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Z].2007.

[2]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水文地质队.运城盆地1∶10万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报告[R].1979.

[3]杨军.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1):131-132.

某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篇8

1.1 场地的地理环境条件

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场地地处于汉源县, 属北温带与季风带之间的川西南亚热带气候区。因四面环山, 谷深岭高, 气候分带明显, 从河谷到低山, 低山到高山, 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之分, 四季分明, 晴天较多, 日照充足, 冬暖夏凉;平坝河谷区一月最冷, 二月回春,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3℃, 最高在七月, 为25.1℃, 最低在一月, 只有6.6℃。气候干燥, 七月至九月为雨季;全年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631.9mm, 最多年 (1990年) 达1032.9mm, 最少年 (1992年) 为472 mm。拟建工程区附近出露的地表水体主要为西河, 属流沙河支流。流沙河是大渡河在汉源县境内的最大支流, 流域面积1134km, 占全县面积的47.5%, 流经乡镇25个,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52.3%, 最能代表汉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评估区范围内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流沙河水文特征。流沙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2.9m/s。

工程区内地貌成因类型为冰川冰水堆积, 属冰水阶地, 地势平缓。评估区最高海拔高程1760m, 最低海拔1680m;工程区最高海拔高程1718.4m, 最低海拔1714.5m。整体坡度约5-15°。工程区上覆第四系, 现主要为耕地。评估区内沟谷不发育, 坡体上未发现冲沟。综上所述, 整个评估区地形简单, 地貌类型单一。估区出露地层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 (Q2-3) :主要由块碎石、粘性土混杂堆积而成, 块石约占10%~20%, 碎石占25%~30%, 块碎石岩性为沙岩、粉砂岩, 呈棱角状~次棱角状, 层厚大于20m。

1.2 场地的地质构造条件

评估区在区域范围内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北东段, 地质构造复杂, 断裂褶皱次生断裂褶皱发育, 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在大地构造部位上属扬子准地台西之二级构造单元上扬子褶皱带范畴。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 评估区主要构造为大相岭背斜、保新厂-凰仪断裂、襄断裂及施查沟断裂。评估区范围内无断裂褶皱经过, 工程区为第四系层覆盖, 估区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 评估区内地质构造简单。fgl+gl工程建设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 (Q2-3) , 估计厚度大于20m, 该地层结构密实, 承载力较高, 稳定性好, 能满足工程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建议在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时, 先进行地基勘察, 查明地层岩性特征, 以指导基础设计、施工, 从而保证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综上所述, 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该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对灾害产生的作用较弱。

2 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 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是按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为分级标准, 如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按地质灾害的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2。

2.2 场地地质灾害危险现状评估

该场地拟建汉源县清溪35千伏变电站灾后重建项目, 征地类型为耕地和荒地, 征地面积约为1.79亩。整个评估区出露地层为评估区出露地层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fgl+gl (Q2-3) , 整个工程区位于第四系之上,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20m, 第四系覆盖层稳定性好, 斜坡坡度约5-15°。根据野外调查, 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 场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整个评估区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质灾害威胁人数小于30人, 潜在直接经济损失小于500万元,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

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危险性预测

2.3.1 该建设工程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建设区上部为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层 (Q2-3) , 估计厚度大于20m,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应先对地基进行夯实、碾压处理, 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基不均匀沉降灾害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人工种植开挖过程中导致表面土体松动, 松散土体一般厚度小于1m, 坡体角度一般在5-15°, 局部地段约25°, 在暴雨过后可能形成的小规模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其危害性小, 危险性小。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

2.3.2 该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建设中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 坡面泥石流。fgl+gl工程建设区坡度局部较陡, 其上覆第四系更新统冰水、冰川堆积 (Q2-3) , 因人工活动导致表面土体松动, 结构较为松散, 加之雨水下渗降低了上覆地层胶结程度, 加重了斜坡体表层下滑力, 因此, 在强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作用下, 工程建设区斜坡体上松散土体可能发生小规模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 预测工程建设遭受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

3 结论

根据该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该场地进行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危害程度小, 危险性小。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由于人为因素或者是地质等因素造成的危害, 这就落实贯彻“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 防治结合”的灾害预防原则, 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规范施工流程和施工活动, 做好工程用水的排泄工作, 加强场地植被的种植和保护, 做好灾害应急措施, 从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韩华, 孙保卫, 王峰.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 2007 (1) .

[2]张光庆, 董孝璧, 王学武等.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2) .

[3]赵华.某机场建设用地岩溶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 (2) .

灾害评估系统 篇9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思路;问题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unan plains ideas and evaluate the work of problems that need attention

Gu Xiao-jun

(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江苏常州213003)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job of the evaluation about fatalness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 An the paper offers thont and technical direction in the evaluation about fatalness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 in south plain area of Jiangsu.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raises questions which need to pay attention in the job of the evaluation. And it has goo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e.

【Key words】Geological hazard;Evaluate the fatalness;Evaluate thinking;Problem

1. 前言

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据不安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众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例表明,实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意义重大: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不仅仅为工程服务,同时也为保护当地地质环境提供依据。

(2)评估工作在项目选址阶段或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对重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预防非常必要,它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灾害或事件,既节省投资,又争取时间,提高了效率和社会信誉度。

(3)该工作是以预防的手段避免地质灾害的产生,改变了以往轻预防、重治理的被动局面,从源头上预防或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4)评估工作站在土地利用和减灾防灾总体规划的宏观角度,多部门、多学科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了综合管理国土资源的职能。

(5)评估工作发挥了灾害防治专业的技术优势,提出的防治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评估工作中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方面。

1.2随着国内外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体系。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也必将在防灾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3苏南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思路,即在充分收集利用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开展地质灾害现场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分析工程建设对引发、加剧及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同时根据灾种结合工程建设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2. 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来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2.1首先,对资料搜集不重视或基础性资料搜集不全就开始编制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搜集资料。从事此项工作,主要是收集:(1)项目区所在的县、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项目的用地红线图、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立项批复、(3)项目的总平图等规划资料、(4)项目或项目周边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项目所在地的区域性地质资料,如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等水工环基础性地质资料等。资料搜集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资料搜集的完整与否决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质量的好坏。这项搜集资料工作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工作,由于搜集资料不全面,导致对项目区及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不到位,报告中内容显得比较空洞,不够丰富。

2.2其次,现场调查不是仅仅去现场拍几张照片而已,需要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调查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主要是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种类,苏南平原地区灾种主要是地面沉降、地裂缝、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等。根据灾种确定调查的重点,地面沉降调查主要是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

2.2.1着重调查下列问题:(1)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2)河网水位(平均、最高水位等)与地面的高差,历史洪涝灾害情况,调查井台抬升、桥梁净空减小、水渠倒流、地面积涝等地面沉降迹象;(3)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等;(4)根据已有地面沉降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2.2.2地裂缝主要调查(1)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基岩面起伏特征等;(2)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2.2.3特殊类岩土(软土)调查(1)通过收集评估区附近工程地质钻孔等资料,了解软土层厚度及其变化、埋藏条件、岩性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等;(2)调查地表硬壳层的分布及厚度,软土层之下硬土层或基岩的埋深和起伏;(3)查阅新旧地形图结合现状微地貌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暗埋的塘、浜、沟、坑等;(4)调查地区性工程经验,包括大面积回填、堆载、基坑开挖、工程降水以及地下工程施工等引发的软土变形灾害及其防治经验和教训。

2.2.4特殊类岩土(砂土)主要调查:(1)通过收集评估区附近工程地质钻孔资料,调查砂土层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厚度变化等;(2)调查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级配、渗透性能和砂土液化等级;(3)调查砂土层地下水类型和地下水水位,上覆隔水层性状、厚度和分布情况,地下水补径排关系等;(4)调查地区性工程经验,包括基坑降水以及地下工程施工等引发的渗透变形灾害及其防治经验和教训。

2.3第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太泛,可操作性不强。防治措施需要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软土的地基处理措施,则需要根据评估区软土的埋深和厚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3. 总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经验性极强的技术工作,需要评估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评估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理论与实践》,2008年4月第1版,地质出版社.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0-20-814

上一篇:舞蹈科学下一篇:杂志征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