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应急物资管理(通用8篇)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局部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重大灾害还是频繁的发生,直接造成国家的重大的损失。灾害发生后是否能及时、有序、高效的开展应急物资调配工作,对于降低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汶川”和“玉树”地震后,整个国家应急措施的迅速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机制方面正日渐成熟,但从整个灾害后应急物资调配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很多不足。从1984年Kemball-Cook和Stephenson首先提出通过对物流进行管理来提高救援物资运输时的效率以来,重大灾害后应急物资的调配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Ray、Fiedich等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应急物资运输和分发问题。同时 SuleymanTufekci和 wizliamA.wallaCe[1]作为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应急管理根本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而国内的刘春林、卢安文、王杏等人通过建立不同应急救援物资调配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邹志云等人主要针对应急物流的路径的优化进行了研究。计雷等提出了应急管理中的救援物资运输问题是最小化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的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2]。由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灾后应急物资调配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物资的合理分配和应急资源运输路径的优化上。应急物资合理分配方面主要以运输时间最小、运输成本最少为目标,以资源需求数量和供应数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或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3,4,5,6],并利用可能性理论和隶属度理论进行求解[7,8];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非常明显,决策者很难确切了解救援物资需求数据。同时由于灾害的破坏性使得道路情况有所改变,直接导致物资到达需求点的时间也具有模糊性。根据这一现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并求解了以运输时间最短为主辅助以运输成本最小的多目标,需求量、运输量以及限制运输能力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并以实例进行论证分析。
1应急物资调配
1.1应急物资调配特点
应急物资调配是指把灾区某几个临时供应点的救灾物资,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损失安全高效的分配到各个物资需求点。通常重大灾害发生时,由于对运输路线和信息通道的破坏,导致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应急物资的调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同时应急物资调配具有如下几个特点[9,10]:
1)信息和数据的模糊性。
重大灾害发生时往往涉及面广、突发性强、破坏力大,这使事件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强度大小等因素变得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资调配工作变得难以事先确定,一些数据和信息不能准确的取得。
2)时效性。
由于重大灾害而引发的应急物资调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时效性。紧急救援阶段,时间就是生命。
3)需求的多元性。
重大灾害发生时,短时间内对某些特殊物资形成了大量的需求,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医疗设备、救灾专用设备、通讯设备以及日用生活必需品。
4)弱经济性。
应急物资调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这使得应急物资调配成本急剧增加,特别是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来进行考虑,应急物资调配将呈现明显的弱经济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一种纯消费性行为。
1.2应急物资调配与物资调配的区别
应急物资调配是一个非常态的物资调配过程,一般的物资调配具有物资数量、品种确定、配送网络完整、运输方案明确等特点。而灾后应急物流则完全不同,应急管理的主体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及时展开工作,来满足由于重大灾害带来的急迫和大量物资的需求。
2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灾后应急物资调配问题约束条件是每种物资的调配都有可能有多个供应点与多个需求点,物资的供应量、需求量、道路限制量在重大灾害后都不可能明确的得到;由于道路的损害和灾后对物资的大规模迫切的需求,所以还要考虑道路的承载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在运力足够且应急车辆进行一次运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灾后物资调配模糊模型,该模型在时间最短的前提下,把调配成本最少作为优化目标,同时还根据灾后交通的特殊情况把道路的运输能力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并采用模糊优化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模型建立。设定所有应急物资供应点的集合为M={i|i≤m},i∈M是其中一个应急物资供应点,xij代表从i供应点到j应急点的应急物资调配数量,i=1,2,…,m,j=1,2,…,n;
以调配任务完成的时间最短和运输成本最少的目标函数,以应急点和供应点的需求量、供应量和道路承载力为约束条件的模型建立下: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3算法描述
上述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是模糊数(用三角模糊数),在对该模糊模型进行求解时必须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分别进行预处理,然后再进行求解。
3.1模糊数排序指标—Yager指标
Yager指标[11]:
其中[a-iα,a+iα]为Ai的α截集。
规定模糊数间的序关系为:
利用该指标可以把三角模糊数简化为
3.2模型处理
设
根据三角模糊数的运算性质目标函数(2)约束条件(3)可以简化为:
根据该式子可以看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结果都是三角模糊数。只有知道如何对三角模糊数进行排序才能求得最优目标函数。但是目前对模糊数排序是众说纷纭,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对三角模糊数排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指标,每种定义和指标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但是Yager的排序指标被众多学者广泛接受与应用,具有较好的性质。
所以运用(4)可以把式(5)、(6)和(7)的进行转化,转化后的模型如下:
3.3应急物资调配求解步骤
通过以上处理把灾后应急物资调配新的多目标模糊规划模型转化为一般的多目标线性规划问题,由于各个目标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所以很难找到唯一的最优解,通常情况只能找到一个折中解。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有很多,如ε约束法,加权法等。在此采用模糊优化法求解,步骤如下:
①去掉目标函数(4),根据应急物资调配特点,在只考虑时间最短完全不考虑调配成本的条件下求出最优解X*以及最短时间
②用ωij作为i到j调运物资的标记,
。可以看出当超过最短时间限制是不考虑获得调运任务的分配。
③去掉目标函数(3)并把模型根据上节方法处理,得到一个典型的运输问题模型,并用matlab编程求得最优解X。计算最少成本。并以供应点i与需求点j间运输时间tij的最大值作为该调运方案的最终完成时间T。
④修改每个ωij的值,当
利用Yager指标可以把式子等价为
⑤利用经典运输模型的算法从新求解模型,如果获得最优方案取有调运任务的应急供应点i与需求点j间的最大运输时间为该调运方案的最终完成时间,并记录到结果中,转到④,直到
⑥把步骤①和⑤中得到的K+1个调运的方案根据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比较,从而选出折中方案。
4算例分析
4.1数据及数据处理
假设汶川地震发生后,需要从成都的4个供应点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分配给7个受灾乡镇,以饮用水为例,如表1所示:
根据Yager指标处理可得出F(
首先,在某一时点进行数据取样,并根据相关数据估计地震发生后相应时间的应急物资需求量。灾后某段短时间内不同3个受灾地区的饮水需求量估计值如下表2:
根据Yager指标处理可得出F(
应急物资供应点与需求点之间的运输时间,由于信息以及道路情况不明,所以是根据有限的数据以及以往地震的经验得出的模糊值,如下表3。
小时
应急物资供应点与需求点之间的运输成本如表4:
元/百升
供应点和需求点之间道路的承载能力表5:
百升
4.2上节所建模型求解算例
把上述表1′—表5′中的数据代入上节所建立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8)中得到传统意义上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然后根据本文的求解思路和步骤:
1)去掉运输成本最低的目标只考虑运输时间最短,可以得出当X*=(292.5 187.5 0 258.3 0 145 0 81.96 0 145 0 37.68)时,运输事件最短为T*=(11,11.2,11.5),即大约是11.2小时。
2)去掉运输时间最短的目标函数只考虑运输成本最低,根据传统的单目标线性规划求解模型,利用matlab得到最优解为:
X1 =(292.5000 187.5000 93.8000 164.5000 0.0000 145.0000 0.0000 81.9600 0.0000 145.0000 0.0000 37.6800);F(
(X1))=1.3312e+005;F(T(X1))=11.8。
3)依次按步骤④和⑤得到的调运方案为X2=(292.5000 187.5000 0 258.3000 0 145.0000 0.0000 81.9600 25.5400 145.0000 0.0000 12.1400);F(
(X2))= 1.5979e+005;F(T(X2))=11.225。
4)假设决策者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为α=0.7,成本重视程度为0.3,比较各个方案如表6:
根据表6可以看出折中解为X1,方案二是同时考虑时间、成本以及决策者偏好的折中解。
5结论
本文根据重大灾害的破坏性以及应急物资调配的特征建立了以时间最短和成本最少为目标,运输量,需求量以及道路限制为约束条件,且都为不确定的三角模糊数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模糊数排序和模糊优化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案例对灾后应急物资调配问题进行有效性和实用性的验证,并考虑决策者偏好的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合理的指导意见。结果表明,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可以解决重大灾害后应急资源调配问题。这些内容的研究,与重大灾害发生时的环境更吻合,更能表现模型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更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模型只是以一种物资调配为前提建立的模型并进行的研究,接下来的研究需要在重大灾害的背景下考虑调配物资品种多元化的特点,建立更加完善的物资调配模型。
参考文献
[1]SULEYMAN T,WILLIAM A W.The emerging area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C]//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8.
[2]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0-101.
[3]罗霞,廖永.多目标模糊运输问题的建模与求解[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43-47.
[4]周晓猛,姜丽珍,等.突发事故下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6):113-115.
[5]王东妹.救灾物资调配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6]曾传华,杨伟,等.应急物资调运模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4.
[7]D DUBOIS,H PRADE.Ranking Fuzzy Numbers in the Set-ting of Possibility Theory[J].Inform.Sc.i 1983,30(3):183-224.
[8]D DUBOIS,H PRADE.Systems of Linear Fuzzy Constraint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0,3(1):37-48.
[9]刘北林,马婷.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10]李亚兵,乔鹏亮,陶建标.国内外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10):44-47.
[11]YAGER R.A procedure for ordering fuzzy subsets of the u-nit interval[J].Information Sciences,1981,24:143-161.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 篇2
1.1 为规范公司应急抢险物资管理,确保应急抢险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1.2 公司应急抢险物资管理坚持“保障急需、定额储备”的原则。1.3 物资部为公司应急抢险物资的归口管理单位。2 职责 2.1 安全部
2.1.1 负责确定应急抢险物资的品种、数量、存放地点等。2.1.2 负责抢险物资的监督检查工作。
2.1.3 根据安委会的批示下达抢险物资的调用指令。2.2 物资部
2.2.1 负责抢险物资的采购管理工作。2.2.2 负责检查抢险物资的保管保养工作。2.2.3 根据指令负责抢险物资的紧急调运。2.3 生产分公司
2.3.1 负责本单位应急抢险物资需求计划的编报、抢险物资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3.2 负责按指令调运应急物资。3 管理
3.1 抢险物资由专人负责管理,24小时值班,做好随时发放调运的各项准备。
3.2 按仓储管理制度的规定存储,每批(件)物品都应有明显标签(品名、编号、数量、质量和生产日期等),做到“实物、标签、台账”相符。
3.3 抢险物资库房要设置明显的标志,搬运方便;库房内防潮、通风、防火、防盗、防鼠、防污染等设施齐全。
3.4 抢险物资仓储管理部门(单位)要对各类抢险物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保养,对已损坏或过期的物资及时维修、更新,保证抢险物资完好无损。
3.5 抢险物资仓储管理部门(单位)在接到调拨指令后,必须立即组织物资发送,指派专人押运物资到指定地点。未经公司安委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抢险物资。
3.6 物资部要掌握辖区及附近地区抢险物资的生产、库存、销售等市场动态,做好紧急情况下调用和组织物资的准备。附则
4.1 本制度由物资部负责解释。
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浅探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
一、煤炭企业突发事件及应急物资管理简述
从狭义上讲,突发事件指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规模较大的,对财产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对社会造成广泛负面影响的灾难和事件。煤炭企业突发的事件有顶板支架回缩、段梁折柱等事故,瓦斯粉尘爆炸,以及水害和火灾等。应急物资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地把物资运往事故一线,是进行灾民安置和有效救援的一个重要保障,事关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救急效果。应急物资管理是进行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是对物资进行的采购和存储、挑拨和配送等全过程管理。应急物资管理涉及的范围广,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损害,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地分析,总结所需的物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加强对于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讨论,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和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强化煤炭企业管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状况分析
第一,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待强化。煤炭企业内部各机构独立性强,导致制定的应急预案框架和格式不统一,预案中各项内容的衔接性不强,导致资源浪费,或突发事件应对上力不从心,效果比较差。应急反馈机制的缺失,对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革新带来制约。根据当前的实质情况,应急物资管理的重心在于突发事件产生后的应对处理,而日常预警防范过程许多工作有待落实,预警和预测不及时,未提前预防。第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管理较为滞后,覆盖面狭窄,应急培训机制缺失。根据当前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现实,煤炭作业区地理环境复杂,应急物资储备的工作量较大,储备点覆盖面积少,无法满足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需求。应急物资采购过程当中,没有根据煤炭作业区实质情况进行购置的情况相应的存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中,缺乏应急培训机制的情况时有存在,应急物资管理负责人员对物资的认识比较单一,容易造成培训活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导致培训的效果差。应急演练过程采取的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管理或者演练。应急物资管理缺乏全面统一的评价机制,日常的应急物资管理工作和演练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估,最终造成应急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三、煤炭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过程梳理与优化
1.采购与贮存
和常规的采购不同,应急物资采购具有多样性、时效性、大量性等特点,因此采购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采购。应急物资的价格、需求量、品种、采购的难易程度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而定,应急物资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采购过程存在极大的风险,采购管理需要进行这类事项的规避。对于物资的费用应当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控制物资采购的源头,严格审批物资出入库。为降低应急物资的成本,应当加强对于采购的控制,审核材料预算,完善物资的供需统计,运用横向和纵向比较法科学合理地分析材料消耗,及时地了解导致材料消耗和递增的原因。从而,使得物资计划的职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避免盲目采购造成的物资积压浪费。应急物资具备期限,因此贮存需要十分注意。贮存对物品的品质带来影响,因此实施贮存管理过程应当采取新的方式,比如使用流动管理的方式,采取小批量采购,和信用良好的物资生产厂家签订合同,选择物流配送供应链专业的供应商,保证物资得到及时地供应,降低库存的耗损。
2.运输与配送
应急物资的运输是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同古代战争时期的粮草运送,运输过程产生的耗损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运输过程需要确保弱经济性,运用多种运输方法确保物资按时到达目的地。应急物资具有量大的特点,要求在配送过程及时地将物资送达灾区一线,这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急物资的配送。
3.基于工作流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
工作流指相互链接、相互进行的任务或者业务活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过程中实现工作流主要的流程围绕以下几个过程进行。对于采购流程,工作流主要是指订单处理、报价和采购处理、合同的审核、供应链管理和客户电话沟通等。由于应急物资具备特殊性,和常规的物资不同,在物资的订单和报价上需要多揣摩,规避相关的风险,确保应急物资保量保质,获得双重的效果。对于贮存流程,应当严格依据工作流各项流程进行物资的审查和登记,使用时做好相关的出库和处理,确保贮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运输过程,需要做好线路、运输方式和时间等工作流的记录,做好事先的申请、事中的处理、事后的总结,确保物资迅速准确地到达突发现场。配送过程,应当做好配送的详细分工,对配送的数量、品种、地点、时间等按照工作流模式进行,确保工作质量。
四、小结
煤炭企业的生产和事故发生的特点,使得事故具有突发性,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应当完善应急物资管理能力。只有应急物资管理完善,企业才能在事故发生之时进行有效应对,尽力降低事故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并且控制事故的持续发生,将激发的灾害扼杀于摇篮。因此,煤炭企业有必要对应急物资管理的过程进行梳理与优化,实现管理最优。
参考文献:
[1]邱永强.煤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能源与环境,2008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 篇4
应急物资是指紧急状态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相对于紧急状态而产生的对物资的需求的物资,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等特点。
应急物资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命救助物资,这些应急物资应该在第一时间到达应急现场,主要有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生命支持以及救援运载四个部分的物资;第二类是工程保障物资,主要包括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和动力燃料;第三类是工程建设物资,主要包括工程设备、工程材料以及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信广播和交通运输等;第四类是灾后重建物资,主要包括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工厂恢复生产的机器设备等等。
二、新疆基本情况概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 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治区行政区包括23 个市、7 个地区、5 个自治州、68 个县和自治县。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南疆地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域广阔,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等比较落后,自然灾害频繁。
新疆地理环境特殊,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干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戈壁滩、沙漠地域比较多,天气变化多端,其中干旱、地震、雪灾、沙尘暴、冰雹、重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新疆自然灾害有以下特点:1种类多,有干旱、冰雹、寒潮冻害、大风、雪灾、夏季局地暴雨洪水、沙尘、大雾等恶劣天气;2频率高、影响大、危害严重,如新疆每到冬季,雪灾会经常出现,持续时间长,对人民造成很大的威胁,危害牲畜,破坏农业;3不确定性,虽然气象预测技术现在有很大的进步,但自然灾害发生有时还是很难预测。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灾区的救济显得尤为重要,在救济中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对救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救灾工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新疆应急物资储存和配送现状
1.新疆应急物资储存现状
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应急物资的来源主要是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各地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新疆目前有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奎屯3 座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已建成救灾储备库2 座,地州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7 座,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4 座,虽然最近几年新疆应急物资储备库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备但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改进。以下是目前新疆应急物资储备库的一些缺陷:
(1)物资储备缺乏总体规划,信息共享性差。虽然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应急物资储备,但是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一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做储备计划时缺乏沟通,整个疆内物资储备缺乏总体规划,一有些物资重复储备,有些物资缺少储备。
(2)储备物资用量汇总不充分。新疆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一般较为偏远,统计受灾范围、受灾人数、受灾程度比较困难,并且每年的受灾情况不同,信息数据也都是以前年份的数据,这些因素使储备物资的数量有时少影响救灾,有时储备多导致浪费资源。
(3)应急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所以在规模大的灾害发生时会时常遇到储备物资不够、品种不全、严重影响救灾。如,新疆储备库中粮草类、衣物类、帐篷居多,而像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如医疗器械等则几乎没有,一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临时向医疗部门借用。
(4)储备库数量不多,布局分布不均。新疆地域宽广,地区间隔距离较长,如乌鲁木齐到喀什相当于在疆外穿过好几省,且交通工具不便利。在南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一个地区建立一个物资储备库辐射不到周边,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储备库。如,2006 年1 月16 号新疆伽师地震,人民政部不得不紧急从遥远的武汉储备点调运救灾帐篷入疆。
2.新疆应急物资配送现状
结合新疆地形地貌和新疆应急物流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目前新疆应急物资配送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方面:
(1)物资储备库数量少,增加了应急物资配送的路程。应急物资先从应急物资储备库中运出,再分配运往受灾地,然而新疆地域广阔,应急物资储备库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增加了应急物资配送的路程,使应急物资配送效率大大降低。
(2)地形复杂,交通运输不便利。新疆地形复杂,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戈壁滩、沙漠、雪山等地形严重的影响到应急物资的配送。新疆目前有有乌奎高速、奎赛高速、和库高速三条高速公路,有7 条国道,通航机场21个,有兰新铁路(兰州到乌鲁木齐)、南疆铁路(吐鲁番到喀什)、北疆铁路(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三条铁路线,虽然新疆的交通干线数量在全国属于最多的省份,但相对于新疆的广阔地域来说数量还是相当少的,有些地区甚至不通公路和铁路。
(3)信息掌握不确切,指挥混乱。受灾地区受灾情况信息掌握不准确,组织内部混乱,致使应急物资在配送的是数量、品种等分配上错误,导致救灾工作不到位,影响救灾。有时,救灾物资的不全、缺少等会引起灾民的恐慌,不利于抗灾的心里安抚工作的进行,有甚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不安状况。
(4)物资配送工具和路径选择不合理、不科学。我们在救灾工作中,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决定者救灾工作的成败,时间的利用程度决定者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时间的最大节省上,应急物资配送工具和路径选择尤为重要,但从目的情势上看选用什么应急交通工具和制定最有效的路径各地级区没有很明确的方案,致使在救灾的路途上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四、优化新疆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存和配送
1.优化应急物资储备
(1)加强优化临近灾区的物资储备库建设。根据历史记录,汇总出哪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较大,在其周边临近地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使在灾情发生第一时刻能快速的把物资运往受灾地区
(2)加强周边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交流。要事先掌握临近地区的物资储备情况,尤其是本地区(兵团/ 州、市/县)缺少的物资储备情况,做好储备计划,计划好储备种类、储备数量
(3)与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合作建立储备计划。要按照应急物资的分类寻找对应的生产厂家或供应商。事先掌握厂家或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生产周期,甚至厂家或供应商的储备能力、运输能力,签订协议要求在紧急状态下提供支援。对于某些需求量较大的物资、非常重要的物资,要考虑与多家生产厂签订协议,确保物资的供应。
(4)加强平时物资的保管工作。定时检查储存库中的物资情况,详细记录库存情况,做到库房要避光、通风良好,有防火、防盗、防潮、防鼠、防污染等安全保障工作,使得物资在用的时候能够高质高量的满足救灾需求。
(5)加强与各地气象局的联系。时刻与气象局联系,保持天气的异常变化能及时的通知到个部门,以提醒各储备库及时检查物资储备情况,以便及时增加储备。自然灾害应急储备库也要定时查阅气象局分析出的近几年、以往年度或预测以后今年的各地区的气候变化数据,以作储备物资的参考。
(6)增加储备物资的种类。不要只以帐篷为储备对象,增加如医药、医疗器械等的储备。可以与社会上的各个不同领域的生产、零售企业签订协议,在灾害发生时企业能够及时供给不同的需求物资,同时与省、市、县、兵团、农场等的医院保持时刻联系,在灾害发生急需医疗救济时能够及时的提供帮助。
2.优化应急物资配送
(1)优化应急系统组织结构,在灾情发生是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做到每一次配送都最大限度的有效、有用。做到统一指挥、统一领导,提高指挥和领导效率。新疆自治区级救灾储备物资由自治区民政厅负责调拨,由使用地的民政部门负责管理,由使用地财政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经费。发放使用救灾物资时,应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兵团、州、县(市)级民政部门对使用者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督促其爱护救灾物资,保障救灾物资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2)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替使用。有时,自然灾害发生时,通往灾害发生地的道路都给毁坏,急救援物资运输需要使用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要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中进行转换,不要仅限于一种交通工具,要综合考虑受灾地区的环境,可以选择人力或畜力帮助。
(3)交通工具的选用对应急物资配送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车辆调度方面,新疆用于应急物流配送的车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军队征用;二是与物流企业签署征用协议,当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后,临时征用其车队。对于车辆调度问题及运输路线的选择,新疆的应急物流救灾体系要实行军地政府统一决策,各部门按决策和职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以军队地方政府为主,按行政区域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人力、器械和物资。
(4) 利用ABC方法进行配送,在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中,ABC分类法将应急物资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紧急类,不可或缺并且需求很迫切;B类为消耗类,是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中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灾害损失的物资,需求的迫切性稍低;C为补充类,是应急物流配送系统中的非关键物资,需求不迫切。紧急类,不可或缺并且需求很迫切的物资优先配送,或优先选用便利的交通工具。如,在新疆的冬季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也就是雪灾,在对于雪灾中对牧民的救援,首先配送的救灾物资是工牧民保暖的衣被和食物,其次是生活必需品如取暖的材料和日常用品,最后是家畜的粮草。
(5)完善卫星信号系统,在新疆有很多地区接受不到信号,如新疆地区的无人区,那里人烟稀少神秘莫测成为民众特别探险的地方。无人区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当自然灾害发时,那里的居民、探险者和行人被困或生命财产遭受危害时,发不出求救信号外界的人又查询不到他们确切的地理位置,这就给救灾物资配送工作雪上加霜,所以卫星定位系统在这些地方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及时发现、确定受灾人员,准确快速的配送应急物资。
(6) 与各个物流企业运输队和运输公司签订协议,保证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政府运输工具供应不足时,可以及时调用其交通工具。
(7)时刻保持与应急物资储备库信息的沟通,准确定位每一个储备库的位置、物资数量、物资品种、周边环境等,以便更快更及时有效的配送出物资。
(8)建立新疆应急物流通道机制。为了保证应急物资的顺利快速的送达, 可在自然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建立新疆应急物流绿色通道机制, 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物流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以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海关、机场、边防检查站、地区间检查站等的检查,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新疆受灾地区,从而提高新疆应急物流效率,缩短应急物流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9)与各不同的部门加强联系,如信息部门、定位机构,在救灾中可以时刻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和方向,告诉应急物资配送人员哪里急需物资、走哪个方向和路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等;再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道路、通道等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阻碍,像在新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这些灾害时常会破坏道路,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与道路抢险部门联系清除障碍,再者当道路拥堵不发通过时,要及时与交警、公安部门联系保证应急物资一路畅通。
五、结束语
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篇5
二、应急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快速反应”的原则。
三、应急管理分“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保障等。
四、成立以项目经理和书记为组长,生产副经理、总工、安全总监和成本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室领导、各作业工长为成员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并负责日常管理。
五、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与修订。项目应急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修订、审核。预案应保持与上级部门预案的衔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实际演练情况,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做到科学、易操作。
六、应急管理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应急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事故预防、危险辩识、事故报告、应急响应、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基本救护常识、避灾避险、逃生自救等。
七、应急演练。根据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桌面演练和综合演练,强化职工应急意识,提高应急队伍的反应速度和实战能力。安质环保部负责做好演练记录和总结。
八、应急通讯设备保障。项目部要对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器材进行经常性维护或更新,确保通讯畅通。
九、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根据公司预案做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工具、材料、药品等保障工作。确保经费、物资供应,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并对应急救援设备、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测、维护、更新,确保性能完好。
十、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要按应急报告制度逐级汇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发生后及时封闭现场,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
十一、成立兼职应急救护队,人员由各部室、作业工班主要负责人、业务骨干和工人组成,并进行经常性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救护常识和救援能力。
十二、应急救援协议。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应急办、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和应急组织相衔接。根据有关规定,项目部要同西安市应急救援中心签订救护协议,一旦发生企业不能自救的事故,请求西安市应急救援中心支援。
十三、较大、重大事故和险情在接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险情报告后,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要以最快的时间到达现场,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风险事故级别,负责向上级和有关地方管理部门、组织、机构联络和报告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救援方案措施,指挥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十四、现场应急抢险救援组织成员在发现情况或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赶到现场按职责分工进行应急抢险救援,并及时进行内外部联系和报告。
十五、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群防群控。把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首要任务,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应急状态下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先办。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项目经理部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项目经理是本工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严格依法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发挥专家学者在应急管理中的参谋作用,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十六、应急恢复当应急救援结束,由现场指挥宣布应急程序结束。各行动组对自己负责的任务进行清点、清理、交接、撤离。对受影响区域进行必要检测。协助事故的调查。
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篇6
摘要:结合丹江口水库的地震特性和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浅谈了丹江口水库如何加强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地震应急管理
1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从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因汶川地震出险水库(水电站)2473座,其中溃坝险情水库69座,高危险情水库331座,由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由此可见,水库一旦发生严重震害,不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还会引发次生水灾,其损失往往超过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因此,对水库工程抗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应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库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研究情况及意义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库区内诱发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竣工后,坝高将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将升至170m,库容将从210亿m3增至339.1亿m3,加大了水库再次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库水域范围扩大,在新淹没区内具有发震构造条件的部位上,发生5级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发生后,总体上震级水平呈衰减趋势,在震情发展的预测分析上较有把握,而水库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很复杂,在震群活跃期震级往往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反复发作,趋势判断难度很大,从而加大了应急决策的难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确定了十堰城区、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对保障水库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2.1编制完成《丹江口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预案以切实做好水库遭遇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力保水库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损失为目的,对险情监测与报告、险情抢护、应急保障等方面应急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和部署,并根据水库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作适时的调整,为水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应急工作提供了指导。
2.2水库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调度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培养了大批运行、检修专业人员。2008年抗击雪灾和四川抗震救灾中,汉江集团的抢险救灾队伍分别担负了抢修郴州城区主干线“两桂”线和疏通高危险级的文家坝堰塞湖的任务,体现了我们在电力、水利应急抢险方面的技术实力。
3丹江口水库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提高地震灾害的预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库的遥测地震台网的技术水平为第二代,随着二期加高工程的进行,应建设和三峡同级的第四代综合观测和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对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要设专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活动特征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的监测研究,根据诱震预测采取防、治相结合的抗震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水库的防洪安全、水库的安全调水和周边民众的生活安全,还可为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为防震减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制订、完善和落实水库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预案制订、完善和落实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问题:
3.2.1须做到一旦地震,应快速对大坝的安全作出地震反应评价,提出应急措施,制定抗震减灾方案,并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将抗震减灾的方案与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呈报至决策部门,使地震引起的直接与次生性灾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预防措施重点要对在强震中最易破坏的部分进行改进,或加强结构,或改变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变电站的构架、送出线路的杆塔、设备仪表的保护、闸门的启闭系统、土石坝坝坡、上坝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坏主要是变电、输电架构和送出线路的倒塌、送电中断;机电设备、仪表、通讯、备用电源的损坏:其次是边坡崩塌,交通中断:泄洪设施如闸门、启闭机的破坏,导致不能正常启闭泄洪;厂房围墙和生活设施倒塌。地震灾害发生后,关键要密切监测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损结构、部位及设施,及时对险情进行应急处理,使地震灾害的损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的应急处理还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监测预报和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问题。除降雨、余震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对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外,山区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当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冲溃堵塞坝,形成溃坝灾害,对下游大坝造成冲击。因此,预案应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既保证正常的供水、供电,又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做好准备确保大坝的泄洪设施安全,让大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虑腾空库容,避免出现溃坝事故。预案中还需强调,水利部门有权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还有必要提出应急性的群众转移、避灾方案,情况紧急时,可强制组织下游群众避灾疏散,以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危害。
3.2.4应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还应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
3.2.5与地方政府积极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及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抢险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3.3加强水库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间的沟通和协调,紧密结合内、外部应急预案
水库的内部应急预案是针对大坝管理单位而制订,外部应急预案是针对政府和公众,对大坝上下游地区实行应急处理而制订,两者应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应急系统。水库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实际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会、管理、灾害、信息工程等多领域科学,它不仅要考虑水库大坝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还要重点考虑大坝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协调。
3.4尽快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升船机系统的改造,恢复水库上下游的水运交通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将造成公路交通损毁或受阻,短期内难以抢修恢复,严重遏制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入,及受伤受困灾民的运出。汶川地震救援时,交通运输部的工作组提出的“路水并举,水路先行”抢通战略和“打通水库路,开辟疏运码头”方案,对加快抢通救灾运输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丹江口水库广阔的水域提供了打通水上交通运输线的条件,升船机改造后过坝运输能力将提升至300吨级,若发生地震灾害时也必将成为救援的重要交通生命线。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 篇7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洪涝、干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灾害损失严重。如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2010年玉树地震造成2249人死亡,经济损失达8000亿元;2009年南方雪灾造成10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据统计2009年因洪涝、地震、雪灾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多亿元。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在目前科技水平无法消除它们之时,要实现对自然灾害,特别是突发性重大灾害的有效应对,必须积极进行应急设备及应急物资的研制与储备,提高应急设备适应性及机动性,由此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的应急物资与设备研制与储备机制。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的研究很多,如俄罗斯在建立相关法令与救灾组织的同时,不断加强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UEPRSS)和俄联邦民防、应急与减灾部(EMERCOM)的发展整合,规范应急响应的制度和程序,打造及时、正确的灾害管理体系[1]。目前,国内关于灾害应急安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与体制构建上。在技术层面上,主要针对应急资源配置技术、灾害应对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技术(张念,2010[2];曾敏刚,等,2010[3])以及参与主体联动实现技术,如:如何实现区域主体联动与政府职能的耦合、优化整合政府职能以实现对重大灾害的高效应对(陈彪,邵泽义,等,2008[4])和基于Multi-agent的城际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和资源协同技术的研究等(赵林度,杨世才,2009[5])。在体制层面上,包括对常态和非常态下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建设的研究(赵要军,2007[6];祁毓,2008[7] ;郭俊华,程琼,2009[8]),关于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预警体系以及应急救灾指挥系统构建等研究(腾五晓,2004[9];吴保生,丘丽红,2009[10];周健华,刘晓红,2008[11]),以及对不同级别快速反应体系、应对灾害教育体系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等的研究(潘安定,刘会平,2008[12])。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应急机制不同参与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应急机制内部要素的协调,增强应急机制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等角度构建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应急联动公共行动体系(徐永赞,冯哲,2008[13];孔竟,马敬东,王静,2008[7];唐伟勤,孙婧,2006[8])。
以上研究对于我国灾害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灾害的积极应对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破坏性巨大、涉及社会不同单位组织及个人,同时由于其不可预知性与周期的不确定性,要实现对灾害的有效防控,必须充分调动应急机制中不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功能,以建立长效、稳定、协作的应急机制,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在满足参与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主体功能,并运用委托代理模型建立灾害应急安全机制。
2 模型假设与问题描述
自然灾害的特性决定了任何单独微观组织及个人都不可能实现对其有效应对,一套长效、稳定的灾害应急机制,既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更需要相关应急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因此,本文将参与主体为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
2.1 模型假设
(1)I:
政府用于某一应急设备研制的投资;
(2)R(o):
科研单位拒绝委托,承担其他项目的机会收益;
(3)p1:
科研单位选择积极工作态度之后取得高价值科研成果的概率;
(4)p2:
科研单位选择偷懒工作态度之后取得高价值科研成果的概率;
(5)TH:
科研单位取得的高价值科研成果的市场转让价值,其相应的减灾价值或应用价值为UH;
(6)TL:
科研单位取得的低价值科研成果的市场转让价值,其相应的减灾价值或应用价值为UL;
(7)M(o):
企业拒绝政府委托,从事其他生产获取的机会收益;
(8)RH:
科研单位选择努力工作态度时获得的经费收益;
(9)RL:
科研单位选择偷懒工作态度时获得的经费收益;
(10)q1:
企业选择积极工作态度之后以较高比例dh开发出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的概率;
(11)q2:
企业选择消极工作态度之后以较低比例dl开发出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的概率;
(12)CH:
企业选择努力工作态度时的投入成本;
(13)CL:
企业选择偷懒工作态度时的投入成本;
(14)k:
企业开发出科研成果单位应用价值并进行生产、储备后获得政府的补贴。
2.2 问题描述
政府(G)投资I委托科研单位R进行某一灾害应急设备研制,科研单位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若科研单位接受委托,则会在努力与偷懒两种工作态度中进行选择,努力工作态度意味着高投入,低经费收入。由于科研环境及诸多不确定因素,在相同的工作态度下,在不同概率下可能开发出应急设备的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低的应用价值,且成果转让价值与应用价值正相关。
科研单位在取得科研成果之后,转让给企业,并由政府委托企业进行应用价值开发、生产及储备。企业同样可以选择拒绝或接受,若接受政府委托,同样会在努力与偷懒两种工作态度中进行选择,而且由于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企业并不能完全开发出科研成果的减灾潜力、完全实现其实际应用价值,政府根据企业实现科研成果潜在价值的比例予以一定补偿。
3 模型分析
3.1 政府与科研单位的委托代理模型
政府(G)委托科研单位(R)进行某一灾害应急设备研制,在接受委托之后科研单位可在努力与偷懒两种工作态度中选择。
首先讨论科研单位在接受委托之后是否会选择努力工作态度,欲使科研单位在接受委托之后努力工作,根据理性博弈方的决策原则可知,其努力工作时获得的期望收益应高于偷懒时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科研单位的激励相容约束为:
p1[RL+TH]+(1-p1)[RL+TL]>p2[RH+TH]+(1-p2)[RH+TL] (1)
其次讨论科研单位的参与约束,由于科研单位接受委托之后意味着放弃别的研究获得的机会收益R(o),所以,只有在接受委托并努力工作获得期望收益高于机会收益R(o),科研单位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其参与约束为:
p1[RL+TH]+(1-p1)[RL+TL]>R(o) (2)
只有满足式(1)和式(2),科研单位才会接受政府的科研委托并选择努力工作态度,同时获得相应的经费收益与成果转让价值。
3.2 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
在科研单位努力工作并取得科研成果之后,在政府补贴的前提下,科研单位(R)委托企业(R)对科研成果进行开发、生产并储备,以备灾害来临之时应急之用。
由于生产过程不可监督,政府只能根据企业开发出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给予补贴,努力工作投入往往高于不努力时的投入,即C1>C2,而且TH>TL,所以[kdhq1-TH-C1]>[kdl(1-q1)-TL-C1],
同理可得:
[kdl(1-q1)-TH-C1]>[kdl(1-q1)-TL-C1]、[kdhq2-TH-C2]>[kdlq2-TL-C2]和[kdh(1-q2)-TL-C2]>[kdl(1-q2)-TL-C2]。
首先,企业激励约束与科研单位相似,欲使企业努力工作以最大化开发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则要求其努力工作时获得的期望收益应高于偷懒时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为:
q1[kdhq1-TH-C1]+(1-q1)[kdl(1-q1)-TL-C1]>q2[kdhq2-TH-C2]+(1-q2)[kdl(1-q2)-TL-C2] (3)
其次,由于企业接受委托之后意味着占有其产能,放弃生产其他产品获得的机会收益M(o),所以,只有当接受委托并努力工作获得期望收益高于机会收益M(o),企业才会积极接受政府委托并选择努力工作态度,企业在努力水平上的参与约束:
q1[kdhq1-TH-C1]+[kdl(1-q1)-TL-C1]>M(o) (4)
如果满足式(3)和式(4),企业会接受科研单位的委托,在政府的补贴下选择努力工作态度,同时获得相应收益。
最后,讨论政府的参与约束,政府进行设备研制、开发及储备的根本目的是应对灾害,降低灾害的损失,所以只有当获得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价值的期望值高于投资才有充分的激励进行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储备,在科研单位与企业接受委托并均选择努力工作态度之后,政府的参与约束为:
q1[(Ul-k)dhq1]+(1-q1)[(Ul-k)dl(1-q1)]>I
4 数值模拟
设p1=0.9,则1-p1=0.1;p2=0.1,则1-p2=0.9;RL=10,RH=15,TH=20,TL=5,UH=1000,UL=500,R(o)=15,I=15。
在政府与科研单位的委托代理中,科研单位选择努力工作态度是获得的期望收益为:
p1[RL+TH]+(1-p1)[RL+TL]=28.5
选择偷懒工作态度是获得的期望收益为:
p2[RH+TH]+(1-p2)[RH+TL]=21.5
所以,满足科研单位的激励相容约束,科研单位接受委托后则会选择努力工作态度。
在努力工作态度下,科研单位期望收益:
p1[RL+TH]+(1-p1)[RL+TL]=285>R(o)=15
满足科研单位的参与约束。在政府委托下,科研单位将会选择参与并努力工作的态度。
在政府补贴下,企业受科研单位委托,对科研成果进行功能开发、生产并储备,企业开发科研成果应用价值参数为q1=0.8,1-q1=0.2;q2=0.2,1-q2=0.8;dh=0.8,dl=0.4;C1=20,C2=10;k=200; M(o)=50。
所以,在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中。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为:
q1[kdhq1-TH-C1]+(1-q1)[kdl(1-q1)-TL-C1]=814>q2[kdhq2-TH-C2]+(1-q2)[kdl(1-q2)-TL-C2]=356,满足企业激励相容约束。
企业在努力工作态度下,期望收益为:
q1[kdhq1-TH-C1]+(1-q1)[kdl(1-q1)-TL-C1]=81.4>M(o)=50
所以企业在政府的补贴下,会接受科研单位的委托,并选择努力工作态度对科研成果进行功能开发、生产和储备。
最后考虑政府的参与约束,在科研单位与企业均积极接受委托且选择努力研制与开发之后,政府获得应急设备的应用价值为q1[(Ul-k)dhq1]+(1-q1)[(Ul-k)dl(1-q1)]=1584>I=50所以满足政府的参与约束。
综上,政府通过委托科研单位对应急设备进行研制,在科研单位获得研究成果之后,鼓励科研单位委托企业对成果功能进行开发,同时补贴企业进行设备生产及储备,在应急设备研制与开发生产过程中,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单位、企业均获得了收益,满足了需求,同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及优势。
5 结论
通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由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个参与主体构建的自然灾害应急安全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通过满足各参与主体需求,可以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参与灾害应对的积极性。
(2)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功能,积极进行应急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储备,最大化实现对灾害的积极应对;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 篇8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多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3-01
1 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分门别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限制,形成了单灾种、分部门、分地区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然而,突发自然灾害往往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从而使得任何一个部门,有时甚至是一级政府,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难以单独应对大规模的突发自然灾害。”当前我国的灾害管理应急体制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沟通
我国目前灾害应急管理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不平衡,由中央到省,到地方处理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逐级下降,同时各部门之间的灾害应急管理力量没有统一规划,而形成了“分灾种、分部门”的灾害管理模式。不仅不同灾害归不同的部门管理, 而且同一灾害的管理也被分割了,灾害各阶段的管理也被拆得支离破碎,最后导致职能交叉、职能缺位、职能分散的管理缺陷。
1.2缺少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
杨马俊在《我国灾害管理模式的构想》中提到我国一直以企事业单位为组织、从上到下层层“行政动员”或“政治动员” 的人民战争形式应对灾害事件。但是,这种曾长期使用的动员方式存在反应速度相对滞后、应对成本高、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易遗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等弱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各种经济组织的出现,大量人员脱离了国家和集体单位控制成为了自由的社会人,使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曾行之有效的动员模式受到很多的制约。另外,由于我国公众素质教育、公务人员培训、灾害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都十分匮乏,灾害的应对大都依赖于本能的自我反应。社会、民间和志愿者在灾害时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小,特别是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社区救援组织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
1.3 灾害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灾害管理的所有工作应当以法规和计划为准,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法规作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发生重大灾害时救援救灾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及时反应第一线的要求,灵活地调度分派救灾资源,不至于因太多层级的官僚体系而导致救灾工作效率低下。但是在目前我国的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中,尽管我国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传染病防治法、戒严法等,但都是单灾种防灾法,但缺少能够驾驭减灾系统工程全局的综合性法规,以至于“综合减灾” 等重大减灾对策改革缺少法律依据。
1.4 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要对各种灾害作出快速反应,有关灾害的信息能够在各个组织机构间有效沟通,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灾害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政府近年来虽然开始筹建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并且已经完成了几项任务,但是很多内容还存在缺损的现象,无法快速的覆盖灾害管理的全部系统,仍然需要通过不断调整建立起一个更加综合有效的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多位一体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国际减灾会议2007执行主席认为“防灾减灾必须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共同参与下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灾〖LL〗害管理机构主要是对全国防灾救灾实施全面的宏观管理,具体的防灾事务主要通过地方灾害管理体系来实施,从而将中央政府从忙于灾害应急救灾中解放出来,从宏观上实施有效的灾害管理。
为了确保中央政府灾害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指挥和统合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的灾害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组织。中国的防洪、防震、防疫、救灾和重建分别由水电部、国家地震局、卫生部和民政部负责实施。然而灾害的发生将涉及到社会的多个领域,这时需要一个跨越各部门的权威组织或机关来统筹,制定统一的应急规划,并实施统一的灾害管理。王绍玉教授建议组建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管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紧急救援救济工作,其職能除了实施紧急救援和救助外,还应承担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研究、培训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此外,中央灾害管理体系,除了在灾害发生时,启动应急机制外,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平时防灾救灾机制的正常运行,实施系统有效的灾害管理。中央政府灾害管理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全国灾害特征、灾害规模以及灾害发生机理等调查研究,制定与防灾救灾有关的国家法规和相关制度;开展与防灾有关的基础研究、防灾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国家和地方需要的灾害管理人才;指导地方政府和公共行政机关的灾害管理,协调各部门、各省市之问的关系,明确各自的防灾责任,努力推动中央政府灾害管理体制下的地方防灾规划和灾害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波. 灾害管理学——中国灾害研究丛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P283-P287.
[2]李学举.我国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J]省部级干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报告[R]2006.
[3]Dugkeun Park.韩国的灾害管理体系[R] .2006.
[4]袁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管理体系[J]减灾论坛 2004(7) P18-P19.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推荐阅读:
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07-23
沛城煤矿主要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规定07-05
地质灾害应急05-09
灾害应急评估06-22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11-20
矿井灾害应急预案06-02
山洪灾害应急演练07-16
冰雹大风灾害应急预案06-02
地质灾害点应急预案07-10
煤矿水患灾害应急预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