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污染

2024-08-07

防治污染(共12篇)

防治污染 篇1

5月28日, 国务院公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简称“土十条”) , 要求以农用地中的污染耕地为重点, 坚决守住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土壤环境质量底线。“土十条”指出, 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将对农用地分类管理,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 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 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 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 以耕地为重点, 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土十条”明确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 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到2020年, 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土十条”还指出,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 防止过量使用, 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 到2020年,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来源:农资导报)

防治污染 篇2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养护、墙面冲等,为防止施工期废水外排,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①严禁施工废水乱排、乱流,影响周围环境。

②施工场地应及时清理,施工废水由于SS含量较高,不能直接排放,经临时沉砂池处理后可回用于施工现场。

③加强管理,节约用水,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不得随意排放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④项目东侧紧临月台河,该河流为一条纳污河流,目前水质较差,政府拟对该河流进行整治,其整治方案由卫东区政府提供,评价要求施工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证施工期废水不得向月台河排放,避免对其造成污染。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t/d,因水质污染因子较简单,由沉淀池沉淀后可用于场地内洒水抑尘,不外排。驻地厕所设简易化粪池,由专门清污车辆定期清理,做农田肥料使用,不外排。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扬尘

扬尘污染是施工期间重要的污染因素,项目在旧房拆/ 17

除、地基开挖过程以及施工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地面扬尘,这些扬尘尽管是短期行为,但会对附近区域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期间,应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扬尘酌

产生,如喷水,保持湿润,及时外运等。

施工单位应通过以下措施减缓扬尘污染的产生: A、运载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车辆要加盖蓬布,减少散落,车辆驶出装卸场地前用水将车厢和轮胎冲洗干净,同时进出需设置过水池;运输车辆行使路线应避免穿越城市中心区,尽量避开居民点和环境敏感点。

B、合理安排施工运输工作,对于施工作业中的大型构件和大量物资及弃土的运输,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以缓解交通压力。主要运输道路应进行硬化,所有临时道路均需保持清洁、湿润,并加强管理,使运输车辆尽可能减缓行驶速度;

C、各施工阶段应有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其职责是指导和管理施工现场的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堆放,场地恢复和硬化,清除进出施工现场道路上的泥土、弃料以及轮胎上的泥土,防止二次扬尘污染。D、建筑工地场界应设置高度2米以上的围挡,脚手架在拆除前,先将水平内、脚手板上的垃圾清理干净,清理时应避免扬尘;要使用商品混凝土,不得进行现场搅拌;建材/ 17

堆放点要相对集中,并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抑制扬尘量;定期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抑尘,防止扬尘产生。

E、施工作业区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做到科学管理、文明施工;在基础施工期间,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工程进度,并将土石方及时外运到指定地点,缩短堆放的危害周期。F、对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要做到目标责任制,具体到个人,并在施工扬外,周围居民点内设置施工期环保管理体制标识,标明负责人,一旦发现有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的环境问题,责任人应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施工期扬尘等大气污染不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0000(2)汽车尾气

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会造成汽车尾气排放,因施工范围较广,为非连续排放,通过当地风力扩散后,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3)有机废气

A、项目外墙面喷涂6万m-分配在10个以上工作日完成,不宜采取突击施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安排。

B、喷涂时间选择在逆温气象状况弱的中午至下午时间段,使有机废气迅速扩散,避免其滞留在呼吸带; C、室内装修时安设排气扇强制换气,装修后的居室应保证室内通风换气至少30天以上,使有机废气浓度降至最/ 17

低限值。

在选取装修材料时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室内装修材料10项有害物质限量》规定进行,严格控制室内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使各项污染指标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限值要求。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可使有机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降程度至最低,保证甲苯、二甲苯周界外浓度达标。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由于各阶段使用的机械设备组合情况不同,所以噪声辐射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基础施工阶段设备多属高噪声机械。主体施工阶段,噪声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强度高。相比之下,装修期间的噪声相对较弱,施工单位应采取以下防止措施对施工期噪声进行治理:

(1)噪声源采取局部吸声、隔声降噪技术,并使噪声源尽量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减少扰民现象的发生。在建筑工地四周设立2m高的围墙,可阻隔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禁在中午(12:00-14:00)及夜间(22:00-6:00)使用高噪声设备,如推土机、挖掘机、打夯机、发电机、电锯筹,影响居民休息。

(3)合理布局机械设备,使作业噪声大的施工活动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和敏感时间,并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 17

修,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

(4)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成品窗;大型建筑构件,应在施工现场外预制,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再行安装。(5)对于确实需夜间作业的施工活动,施工单位必须事前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执行建筑施工噪声申报登记制度,在工程开工15日前填写《建筑施工场地噪声管理审批表》,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并于施工前两天公告附近居民。

同时在居民点设置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标识,并明确责任管理人,一旦出现噪声扰民的现象,应第一时间进行解决,确保将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周围居民和谐相处。

(6)运输车辆进出施工现场控制或禁止鸣喇叭,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

建设单位必须全面落实上述要求,不得对周围居民产生扰民现象,并使施工各阶段的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中的规定。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废主要来源于旧房拆除、地基开挖、土地平整产生的建筑垃圾、土石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装修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进行处理;建筑施/ 17

工垃圾则运送到市指定的建筑垃圾堆存点,不得随意在场地内存放。同时施工方应做好以下防治措施:

(1)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施工前材料选购应精确计量,避免材料浪费;应尽量控制工程的变更,产生不必要的施工建筑垃圾。

(2)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措施,不得超载运输,不得车轮带泥,不得遗撒、泄漏。

要求施工期不得向东侧月台河排放废渣,该河流为一条纳污河流,目前其整治方案正在规划中,治理后的月台河将会成为小区外~道亮丽风景线。

(3)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废弃物;施工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应分类集中堆放。

(4)对施工垃圾应签订合同,分类进行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置,不得随意抛弃、转移和扩散,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清运渣土应核定清运渣土数量,领取施工渣土清运许可证,严格按环卫和规划部门确定的路线行驶。

采取以上措施后,可以将施工期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所在地施工期较易造成水土流失,对周围生态环境及造成破坏,施工期应做好水土保护工作,禁止对项目区域外的植被进行砍伐,严禁施工期废水、废渣等污染物随意外/ 17

排;在施工场地四周修建导流渠,及时将雨季雨水排出施工场地外,避免大量雨水汇集于施工场地,对周围环境及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同时尽量做到边施工边恢复,加快生态恢复速度。

施工单位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生态环境影响:(1)及时作好现场场地平整,即使在雨季,也能控制现场不积水,有积水的地方及时沙土回填。

(2)现场作好排水措施,保证现场的雨水顺利排放。雨季雨水可疏导至施工场地沉淀池内储存,可用于施工场地。(3)作好路面硬化措施,防止车辆碾压造成土质疏松。天气干燥时,派专人洒水,防止扬尘。

(4)对大型基坑,作好挡水措施,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5)对基坑标高不一的地方,堆放沙袋,作好水土保持工作。

(6)基坑开挖施工时,挖出的土方及时运往土方堆积场,不在现场堆放,施工现场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也应当进行洒水压尘。每天收车后,派专人清扫马路,并适量洒水压尘,达到环卫要求。

(7)钢筋加工棚、木工棚、露天仓库或封闭仓库地面作好地面硬化措施,并做到每天清扫,经常撒水降尘。(8)施工现场主要施工道路每天设专人用洒水车随时进/ 17

行洒水压尘。

(9)施工现场进行分区管理,责任到人。

为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士流失,应采取以下措施:(l)在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明确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并在施工监理过程中予以全过程监督。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措施由施工部门组织实施。

(2)对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渣,包括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废弃渣专门堆放,并设拦挡工程,不得随意倾倒;修建拦渣坝、挡渣墙等临时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影响周边地区;在场区四周修建排水沟,防止雨季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3)优化单项工程的施工时序,避免暴雨天气进行场地、道路的平整、地基开挖。

(4)主体工程要选择合适的季节施工。应避开风季大风及夏季暴雨季进行作业,减少水土流失。

(5)施工结束后应拆除施工区临时设施、清理场地、种植植被,以提高土地利用功能。

(6)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生态教育,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活动对矿区生态的破坏。

采取合理措施后,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恢复项目区域生态植被,降低生态影响。

6、施工期景观影响

(1)在工地周围应设围栏,使凌乱的建筑工地与外界相/ 17

分隔。围栏可以用统一、整洁的材料分隔,也可以树立广告招牌的形式分隔,或种植一定的树木遮掩,以保护已建成区域的整体面貌。

(2)主体工程完成后应尽快完成清场、绿化等配套工程,使之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

经过以上污染控制措施治理后,该项目施工期对城市景观影响可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

施工期采取上述措施后,可以将其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各影响要素也会消失,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运营后废水主要来源于居民、商业、物业管理等各方面。项目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水进入雨水管网,污水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小区内污水经他粪池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通过污水管道排向 市政管网,汇入扩建后的污水处理厂,由工程分析及影响分析可知,该污水处理厂可以接纳本项目生活污水,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级A排放标准后排入湛河,不会对其水质造成冲击。

本项目使用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化粪池是指将生活污水分格沉淀,并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小型处理构筑物。它是/ 17

处理粪便并加以过滤沉淀的设备,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层的水化物体,进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给固化物体(粪便等垃圾)时间进行水解。它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SS浓度为100~350mg/L,有机物浓度BOD在100~400mg/L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为50~200mg/L。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消化,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化粪池污泥将定期清掏外运,做一般固体废物处理。

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燃料废气

项目运营后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产生少量的燃料废气,困居民做饭的时间、频率等不尽相同,该部分废气同经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后的厨房油烟一同通过高层建筑公共排烟通道高空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2)厨房油烟 / 17

项目运营后,建议居民安装抽油烟机,对产生的油烟进行处理。因居民住户做饭时间不定,且排放源较为分散,产生的油烟经处理后排烟通道高空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3)汽车尾气

地上停车场因地势较开阔,且车位分部较分散,尾气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同时应在地面上种植大面积绿色植被,用来吸附汽车废气的排放,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垂柳、榆树、槐树等对汽车废气的吸附效果较强,因此应多 种植该类植被,降低地面汽车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地下停车场内安装排风装置,加强通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增加换气率,各排放设备必须全部开启,增加换气率,产生的废气通过高层建筑公共排烟管道引至楼顶高空排放,并在四周地面种植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减少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影响。(4)垃圾站恶臭

垃圾收集点易产生恶臭气体,特别是在夏季,若清理不及时,会造成蚊蝇滋生,影响周围环境的同时,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置于垃圾箱内,每日定时由物业管理清理到垃圾收集站,再由环卫部门负责清运。垃圾箱内套有防渗漏防遗洒的塑料垃圾袋,垃圾日产日清,垃圾箱/ 17

和垃圾收集站定期消毒清洗,垃圾收集站应远离居民住宅区,产生的恶臭气体不会对小区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采取相应的环保治理措施后,运营期废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3、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项目运营后其噪声源主要为分体空调、小区内车辆交通噪声、变电站配电室等。本项目应采取必要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尽量降低噪声源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1)小区内交通噪声的控制

项目区加强进出车辆的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如限速在30Km/h以内,居住区内禁止鸣笛;应合理设置居住区进出通道,降低车辆拥挤程度,车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要保证70米以上距离;保证居住区内道路平整,避免车辆在行驶中产生意外噪声;要求车辆安装合格的防盗系统,避免因大雨等造成的误报警噪声扰民。

在停车场的设计上,更应该合理化人性化,尽量避开办公区、居住区和人员经常活动区,以减少交通噪声产生的影响。本项目地上停车位设置在小区规划道路两侧,分布较为分散,采取相应措施后,对小区居民生活影响不大。(2)社会生活噪声管理 / 17

限制项目区内沿街商铺的商业噪声源,禁止商家使用高音喇叭招徕顾客;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居民自觉控制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音量,避免夜间声音过响,影响他人正常休息。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居民自觉控制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音量,避免夜间声音过响,影响他人正常休息。

加强项目物业管理和公众参与、监督,一旦发现噪声扰民或有关投诉,应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项目运营后,固体废物主要为居民生活垃圾及化粪池污泥,根据工程分析的计算结果,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35.8t/a,固体废弃物污染源比较集中,容易管理,可以针对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处理,在项目区域内设置分类垃圾回收箱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进行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化粪池污泥可做为一般固体废物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定时清扫,定时收集;

(2)垃圾实现袋装化,采用易降解的垃圾袋;(3)规划好合理的垃圾收集和运输路线,采取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在运输途中导致的垃圾散落;

(4)充分发扬本项目居民容易组织和管理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和宣传,使居民能侈从自身做起,从个人所产生的/ 17

生活垃圾的投放做起,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收集、投放的习惯。

采取合理措施后,运营期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外环境影响防治措施(1)交通噪声

本项目北侧紧临矿工路,南侧约120m处为孟宝铁路,根据预测影响分析内容,矿工路对本项目噪声影响较小,通过空间、距离衰减,并修建绿化隔离带后,对小区居民影响较小。为减轻交通噪声对道路两侧居民楼的影响,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靠近道路一侧的建筑物内应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隔声门窗,尽量不要将卧室设置在临路侧。

②临路侧墙体可采用具有吸声作用的墙体材料,进一步吸收噪声,降低影响。

⑧对邻路侧进行有重点的绿化,加大小区内的绿化力度,四周的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④因漯宝铁路距离本项目距离较远,中间尚有空地相隔,评价要求在南侧加强绿化隔离带的修建,种植高大乔木,可有效减小铁路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

通过距离衰减、绿化带隔离、门窗隔声、建筑物本身的隔声、吸声等措施,其交通噪声量到达居民楼内可减小15~/ 17

25dB(A)左右,可以大大减交通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对小区居民生活影响较小。(2)高压线影响

本项目北侧35KV高压线已做好迁移工作,不会对本项目造成大的影响。

南侧两条I10KV的高压线按《电力设施保护条件》、《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已做好距离退让,南侧退让3lm,北侧退让17.4m,均满足lOm的电力保护距离要求,不会对小区入住居民生活造成太的影响。(3)焦化厂影响分析

小区东侧为天宏焦化厂,该侧建筑物距离焦化厂生产区约llOOm,满足焦化厂卫生防护距离lOOOm的要求规定,项目投入后基本不会对小区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大的影响。(4)变电所影响分析

小区东侧70m处为贾庄变电所,其电力负荷范围为10KV、35KV、IIOKV、220KV等,本次环评参照《上海市变电站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规定:“变电站一般与居民住宅或其他环境敏感目标保持适当距离,220千伏为20m,110千伏为15m”,同时结合项目规划总平面布置,设定变电所安全防护距离为20m。本项目西侧建筑物距离变电所约70m,符合安全防护距离要求。

小区投入使用后,受其影响较小。/ 17

(5)其它环境影响

小区建成后,会带动周围其它商业的发展,人员活动较为密集,昼间受商业活动、其它村庄居民活动等社会生活噪声影响,但该影响仅在昼间,夜间受其影响较小。

6、景观绿化

项目建成后,应充分利用空闲地,运用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园林绿化等相结合的形式,尽可能提高项目区绿化率,根据绿化设计方案,本工程平均绿化率可达到40.g%以上,绿色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减噪吸尘、改善小气候和空气污染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建议项目在绿化时要注意树草搭配,可考虑依次布置呈阶梯状的乔木、小乔木、灌木的绿化带,树种应选择常绿且对废气污染物吸附强的树种。有组织地种植观赏植物及草本植物、爬藤植物及其它,乔木种植品种可选择以常绿的大叶黄杨、小叶黄杨为主,配植以蜀桧等横向线条、深绿色系的植物为主;草皮选择:狗牙草、结缕草、地毯草等。采取乔灌草立体综合绿化,甚至部分匡顶也安排绿化,这样既可以起到水土保持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也可以吸附尘埃、净化空气,还可以美化环境,改善景观,使得整个小区四季花香、色彩斑斓。

运营期通过采取各种处理措施,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评价认为运营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周围影响不大,处于可接/ 17

如何防治噪声污染 篇3

噪声通常是指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组合而成,再以波的形式在某种介质(一般是空气)中进行传播的.一般而论,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不仅影响人的睡眠,使人的睡眠质量下降,也会干扰人们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对动物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

长期生活在噪声的环境中,人的听力会损伤,严重时甚至使内耳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形成耳聋,也会使人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消化不良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还会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

噪声伤害了我们,也污染了环境.为了营造舒适、宁静的生活空间,我们应针对噪声的特点,做好防治措施,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弱噪声对社会的危害.

1.控制噪声声源.噪声也是声音,它同样是由声源振动发出的,而且声源振动越强,它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对噪声的声源进行处理,改进声源结构,提高零件精度,改善机器运转时各零件摩擦的润滑程度,调节零件间的平衡,减少振动的表面积,使之少发声或不发声.如:以液压代替锻、冲,以焊接代替铆接、减小齿轮间隙等.当然,对于某些无法减弱的工业噪声只能通过搬迁工厂来处理;而对于影响人们生活的交通噪声则通过限制载重汽车穿行繁华街道和禁鸣喇叭等措施来减弱其危害.

2.控制噪声传播.对无法从声源处减弱的噪声可从控制传播途径来解决,一般采用“隔、吸、消”三种方法或三者兼用.将正在振动发声的机器利用隔声罩罩起来或在机座与地面间装上有弹性的减振垫,关闭厂房窗户,在工业区、马路旁多种花草树木,高架路两侧装隔音板等方法限制噪声传入居民生活区.也可利用一些如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棉絮等多孔性材料来装饰墙壁或制成空间消声体悬挂于空中,使噪声传到吸声材料上后引起小孔内空气与细小纤维振动,通过摩擦等阻碍,把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减弱噪声.若把吸声材料做成消声器(如汽车、摩托车排气管上有一段粗一些的管子),它也能很好地减弱噪声.

3.防护受音器官.如在飞机场工作的人员,声源、传播途径都无法控制,我们只能通过佩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隔音帽)来减弱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4.改变距离方向.根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的特点,我们应使噪声源远离需要安静的地方,可以达到降噪的目的.如老人休养的地方都远离闹市区等.有些声源(高频噪声)的辐射有一定的指向性,处在与声源距离相同而方向不同的地方,接收到的声音的强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只要改变噪声声源的发射方向也能降低噪声.

5.发展“以声消声”.有源消声就是利用与原来反相的新噪声播出去,使它与原来的噪声相叠加,它们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将有源消声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设备、小轿车上,能很好地消除这些设备的噪声.

污染防治措施 篇4

a) 温室气体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通过两种途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a) 改进能源结构, 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 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 (b) 提高能源效率, 主要是通过各种节能措施提高能效; (c) 提倡植树种草, 增加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能力, 亦能明显改善环境条件;b) O3的破坏主要是氯氟烃作为制冷剂、烟雾剂、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保护臭氧层, 应制止氯氟烃类物质生产和消耗, 靠其它替代品作为制冷剂, 目前国际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臭氧的破坏, 并制定相关计划和规定, 已逐步实施中;c) 烟尘及光化学烟雾污染严重危胁人类健康, 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巨大伤害, 其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城市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等, 故应采取节能减排, 应加大对城市环境管理和绿化等措施;d) 水污染防治应慎重处理, 如果一旦处理不当将导致更严重的污染, 防止水污染要解决的是减少污染排放, 工业和生活废物应经合理处理后, 才能排放。水是生命之源, 生态系统中物质物理、能量流动都依靠水循环进行, 人类应采取更多积极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系统, 如建立水域环境的保护区, 实时监测生物多样性及制定有关法律等;e) 针对土壤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应提倡植树种草,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及沙漠化;针对一些化学物质和有害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需要采取有效合理的政策控制土壤的不当利用, 应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防治污染 篇5

牡丹江是松花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牡丹岭东麓,流经吉林省敦化市后进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在牡丹江市境内流经镜泊湖区、宁安市、牡丹江市区、海林市柴河镇、莲花湖区、林口县莲花镇后进入依兰县,在依兰县依兰镇西侧汇入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全长726 km,在牡丹江市辖区内长度约397 km.本文论述了牡丹江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果以及牡丹江流域依兰段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启示.

作 者:张兵 刘国君 作者单位:张兵(依兰县人才交流中心,黑龙江,依兰,154800)

刘国君(牡丹江市环境保护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篇6

关键词:大气污染;城市;防治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060-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大气环境的热点问题,城市大气污染评价分析及防治已成为大气污染研究和城市气候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雾霾”成为了我国热门词汇之一,全国25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均发生雾霾污染,同年9月12日,国务院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在未来五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减少污染天数,到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因此,大力整治大气污染势在必行。

1  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其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即以人为污染为主。当前中国大气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以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为主。2008年的数据显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321.2万 t,烟尘排放量为901.6万 t,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84万 t。我国3大重酸雨区:全分布在岭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最大,即四川盆地,杭州湾及长三角地区,湖南江西南部及珠三角地区,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2  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

2.1  大气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按照最新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到2016年1月1日要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可参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目前中国还有2/3城市达不到标准。

2.2  传统煤烟型污染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污染物排

放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急剧攀升。

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2 044万 t,位居世界第一。主要排放源分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工业窑炉11%、民用灶具12%、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其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占各类排放源的70%。

2.3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比重急剧增加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近年来呈几何数字攀升,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7.8%,达到22 382.8万辆。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构成大气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因素。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逐年加剧,使得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

2.4  复合大气污染特征日益突出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城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公路扩建与地产开发,造成区域内城市间距离缩小,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污染、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大气污染物的缓冲区域逐渐狭窄,从而使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特征日益突出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显著特点。

3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监管机制

国务院提出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等措施明确了未来未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主要思路,即大气污染防控,首先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监管机制,其次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管理监督和评价考核,联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完善预报预警体系和应急联动预防联控,加强案,实行排污许可证措施,严格执行环保法,尤其是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密集地区。

3.2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

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增长不可避免。应当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增加企业个人及社会投入,鼓励各地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制定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方案,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重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严控产能过剩,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效率。鼓励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政策,加快研究核能电网,大力发展高效低能耗的产业,推广高效节能的产品和设备,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3.3  重视城市规划,控制尾气污染

面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城市化战略,人口和经济密度不断提高,对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能否维持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合理规划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和布局。将大气污染控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模,控制人口数量,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规划建设卫星城,疏散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重视城市交通规划,缓解交通拥挤,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改进发动机结构,提高生产工艺和油品质量,保障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执行,研发清洁替代燃料,推广应用新能源环保汽车;淘汰污染严重的车型,强制报废未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

3.4  加强宣传、绿化环境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单靠环境保护机关和少数人是不行的,必须广泛发动各行各业和广大公众的力量。通过公众参与广泛深入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旨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节能、降耗、环保知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节能减排,进一步增强民众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有效地维护公众自身环境利益。同时大力开展绿化行动,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以绿化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手段,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4  结  语

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过去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重复建设,设备落后能源资源浪费大等,造成目前全球化的大气污染问题,造成全球性的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因此认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举措,积极防止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川.城市大气降尘颗粒垂直动态变化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5):359-360.

焦化污染科学防治探析 篇7

一、焦化污染主要表现

焦化污染主要表现为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具体而而:

1.焦化废气的来源及危害焦化废气主要产生于备煤和炼焦环节,也有部分来自于化工产品回收过程中,少部分产生于精制车间。废弃的排放量与煤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工艺装备技术与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关。据测算,废弃污染物中主要含有有煤尘、焦尘和多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其次是硫化氢、氰化氢、氨、二硫化碳等无机类污染物,另外还有包括苯类、酚类以及多环和杂环芳烃在内的有机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多属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性大。

2.焦化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焦化废水主要污染物是酚、氨、氰、硫化氢和油等,不进行处理后果严重。酚、氨、氰、硫化氢属于有机物,它们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特点,对水中的溶解氧有消耗。水生动物在水中氧浓度低于某一限值时,其生存就受到影响;废水对农业生产也带有危害,农作物在用未经处理的焦化污水直接灌溉后,就会减产甚至枯死绝产。

3.噪声来源及危害焦化企业高噪声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煤气鼓风机、焦油泵、氨水泵、循环水泵,其次是粉碎机、振动筛、锅炉鼓风等带来的噪声。有的噪声高达9 5—1 1 0 d B (A),造成听力损伤以及神经衰弱等病症,对工人带来身心伤害,从而危及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对噪声污染的防治高度重视。

4.焦化废渣的来源及危害废渣废油包括备煤尘、焦油渣、酸焦油和剩余污泥。煤尘产生于配煤、推焦、装煤、熄焦及筛焦工段除尘器过程,焦油渣来自于焦油氨水澄清分离过程,酸焦油产生于硫铵饱和器。废渣废油成份复杂,在风吹拂和雨水冲刷之后,就会给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污染。

二、科学防治焦化污染

综上所述,焦化行业要正视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科学做好污染的防治。

1.遵纪守法,淘汰落后产能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要认真执行《关于清理规范焦炭行业的若干意见》《焦化行业准人条件》政策,强化对焦化企业的管理,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及炉型坚决关停和淘汰。

2.推广清洁技术焦化企业要从生产源头开始,对各个污染源的治理贯穿于生产工艺全过程,从装炉煤调湿、干熄焦、地面除尘设施、酚氰废水处理工艺、炼焦过程计算机控制、煤气脱硫、脱氨到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包括装炉煤水分控制、配煤专家系统、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焦炉煤气高效净化等在内的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做好节能减排,广泛利用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做好焦炉煤气脱硫废液提盐、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合成氨、氢气、联产甲醇合成氨,煤焦油产品等的深加工,做好煤焦油加氢,低阶煤应用等的综合利用。

3.焦化联产,发展循环经济新型煤焦化注重展焦炭、化工联产,以“化”为主,对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既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点,把规模化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链向下延伸,既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4.强化内部管理我国焦煤资源紧缺,企业原材料成本较高,企业必须加大内部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焦炭生产成本,实现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减少污染。

焦化企业要正视生产中所产生污染,积极配合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对环境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坚决杜绝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跑冒滴漏,使焦化污染物控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确保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白色污染”防治对策 篇8

关键词:白色污染,塑料,降解

一、引言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一次性塑料制品被大量使用, 一次性塑料制品给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实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

二、“白色污染”的定义

所谓“白色污染”, 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 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 (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 , 在其使用后被丢弃。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 其中, 绝大部分进入人们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破坏了景观, 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 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 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三、“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危害人体健康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 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2. 破坏土壤环境

塑料垃圾直接或经简易处理后进入农田, 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农用地膜在加速农作物成熟的同时, 也加速了土地的侵蚀。

3. 污染水环境

城市垃圾中大量的塑料成分会促进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径流进入地面水体或渗入地下进入地下水体。

4. 污染空气环境

塑料焚烧时, 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环境。

5. 占用土地, 增加安全隐患

塑料垃圾在自然状态下降解慢, 且密度小, 体积大, 降低填埋场地的处理垃圾的能力, 从而更加长了其停留的时间, 同时还会成为有害生物巢穴, 传染疾病。垃圾长期堆放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 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

四、“白色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人们的环境意识亟待提高

当前“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论生产、经营单位, 还是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责任感, 没有认识到自身应履行的义务, 没有回收、利用、处置的压力。居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落实到自觉的行动上。

2.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

治理“白色污染”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还很不完善。

3. 管理水平较低

“白色污染”产生过程中, 相关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 配套设施不健全, 各地区、各行业管理思路不统一, 致使“白色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

4. 治理技术滞后

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污染综合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五、“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手段, 使环保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得以确立。首先, 利用各种形式对“白色污染”的危害进行宣传, 使人们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和观念。其次, 从孩子抓起, 进行环保理念的教育。这样可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再者, 通过宣传和教育, 培养人们的节俭之风, 尽量减少一次性使用消费。

2.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 使产生“白色污染”的因素从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受到严格控制, 规范人们的行为, 同时执行相关政策, 增强人们抵制“白色污染”的自觉性。

3. 加强治理技术和替代产品研发

鼓励“白色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 从减量、回收利用、降解等方面入手, 最终实现资源化、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

六、结束语

“白色污染”问题已经得到普遍关注。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 以及防治技术的提高, “白色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方世南, 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2002.

日本养殖污染的防治对策 篇9

20世纪70年代日本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此后日本便制定了《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恶臭防止法》等7部法律,对畜禽污染防治和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规定,在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畜禽粪便必须经过处理,处理方法有发酵法、干燥或焚烧法、化学处理法、设施处理等。《防止水污染法》则规定了畜禽场的污水排放标准,即畜禽场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 (养猪超过2000头、养牛超过800头、养马超过2000匹) 时,排出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并符合规定要求。《恶臭防止法》中规定畜禽粪便产生的腐臭气中8种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工业废气浓度。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篇10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各省(区、市)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四)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法制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五)系统构建标准体系。

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土壤中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研制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各地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六)全面强化监管执法。

明确监管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以及产粮(油)大县、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等区域。(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大执法力度。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对全国环境执法人员每3年开展1轮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七)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底前,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完成。划定结果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审定,数据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等工作。(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产粮(油)大县要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继续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参与)

防控企业污染。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步伐。(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

(九)着力推进安全利用。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2017年底前,出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土资源部等参与)

(十)全面落实严格管控。

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继续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力争达到2000万亩。(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参与)

(十一)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十二)明确管理要求。建立调查评估制度。2016年底前,发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自2017年起,各地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国土资源部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十三)落实监管责任。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

(十四)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十五)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各地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沙漠、滩涂、盐碱地、沼泽地等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山、油田等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自2017年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开展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十六)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自2017年起,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部负责)

(十七)强化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土壤污染。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六、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十八)严控工矿污染。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各地要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有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适时修订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加强电器电子、汽车等工业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2017年底前,发布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自2017年起,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企业每年要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铅酸蓄电池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逐步退出落后产能。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

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整治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自2017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部分城市开展污水与污泥、废气与废渣协同治理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参与)

(十九)控制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自2017年起,在江苏、山东、河南、海南等省份选择部分产粮(油)大县和蔬菜产业重点县开展试点;到2020年,推广到全国30%的产粮(油)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到2020年,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鼓励支持畜禽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农业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开展灌溉水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水利部牵头,农业部参与)

(二十)减少生活污染。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整治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强化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安全处置。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参与)

七、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二十一)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二十二)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各省(区、市)要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2017年底前完成。规划报环境保护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完成。(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二十三)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地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省份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

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2017年底前,出台有关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二十四)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向环境保护部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各省(区、市)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各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参与)

八、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二十五)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资源,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强化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中科院等参与)

(二十六)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技术体系。综合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区域代表性,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根据试点情况,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成以环保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成果转化平台。2017年底前,发布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科技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科院等参与)

(二十七)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发挥“互联网+”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产业链中的作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参与)

九、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二十八)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加大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整合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理与修复等工作。各地应统筹相关财政资金,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有条件的省(区、市)可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励。统筹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

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在农药、化肥等行业,开展环保领跑者制度试点。(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税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参与)

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2016年底前,在浙江省台州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常德市、广东省韶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和贵州省铜仁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编制先行区建设方案,按程序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备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展先行区建设。(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二十九)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三十)加强社会监督。推进信息公开。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适时发布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各地级市(州、盟)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引导公众参与。实行有奖举报,鼓励公众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函、电子邮件、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参与现场环境执法、土壤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等。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推动公益诉讼。鼓励依法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的地区,检察机关可以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对污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对负有土壤污染防治职责的行政机关,因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相关案件办理工作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十一)开展宣传教育。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制作挂图、视频,出版科普读物,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放映平台等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土壤环境专门课程。(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等参与)

十、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三十二)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主体,要于2016年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各省(区、市)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备案。(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十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要抓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每年2月底前将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国务院报告。(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参与)

(三十四)落实企业责任。有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带头落实。(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参与)

(三十五)严格评估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2016年底前,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年度对各省(区、市)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2020年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审计署参与)

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财政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

对年度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省(区、市),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整改不到位的,要约谈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防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要约谈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也要终身追究责任。(环境保护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参与)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高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如期实现全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环境污染与防治分析 篇11

摘要: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莫过于城市化历史,城市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失序等负面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一些人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一些人前往郊区或乡村。经历过了环境恶化、公害频发、居民生活条件恶劣、道德观念剧变等城市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城市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染处理;大气污染

一、居民生活垃圾的新旧处理方式对比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二、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到环境前,对它们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是降低它们的危害程度。

三、生活用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途径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种污水的总称。其中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相对于工业废水来说,生活废水比较好处理,但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水量及水质污染量很大,已经成为了城市废水的主要的来源,工业废水是量大、成分复杂、难处理、不易降解和净化,危害性非常大。各类污水组成互不一致,千差万别。因此,具体的处理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目前就其处理历程来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之分。

一级废水处理通常是物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污水中的难溶性固体物质,组成装置有格栅、沉淀和浮选等步骤。格栅出去了大半的悬浮物质,然后沉淀步骤去除砂砾状细颗粒物质,而对于比重较轻的油性颗粒物质,浮选法比较有效。

二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把废水中呈胶状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除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物质,这时二级处理中的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基础主要的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过滤法。

经过二级废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其中还是含有不同程度地污染物。必要是,仍需要采用多种的工艺流程,如曝气、吸附、化学絮凝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作为水体的深度处理和净化,这个过程是水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对于城市污水的问题来说很重要。其中的工艺包括悬浮固体物的去除、可溶性有机物的去除、可溶性无机物的去除、氮的去除重金属的去除。

四、结语

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出并且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生物物种消亡迅速、酸雨的大肆扩撒、臭氧层的不断扩大、温室效益的气体逐渐增加、海平面的日渐上升等。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污染方面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近些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等。当然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还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城市污水除了排入江河湖外,一部分还直接渗入地下。全世界每年有上千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死,污水和国体废弃物还会造成土壤及其它污染,引起不止是环境方面的问题,更是社会方面的问题。所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升温,成为了人类持久而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城郊农田污染现状与防治 篇12

一、农田污染现状及成因

1. 工业“三废”污染

太和区境内大中型企业众多。一些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大量资源、能源的耗用导致“三废”的排放超过了企业周边环境的承载与自净能力, 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大量处理未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地下, 造成水源污染, 致使周边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

2. 农药污染

农药喷洒于作物后会直接或间接的进入土壤, 长期污染的土壤会明显酸化、土壤孔隙度变小、土壤结构板结。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还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土壤动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3. 化肥污染

太和区农户长期大量施用化肥, 特别是单质肥料, 导制土壤逐渐酸化, 易板结、透气性差、养分比例失调、有机质含量下降, 保水保肥能力减弱;土壤微生物等有益生物减少, 促使土壤中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释放和增加。

4. 农业废弃物污染

(1) 畜禽粪污染。畜禽粪是传统肥料, 但是近年来由于滥用兽药和激素类饲料添加剂, 造成畜禽粪中铜、锌等重金属微量元素、药物含量较高, 如果在土壤中富积, 会导致作物减产, 影响人体健康。 (2) 农膜污染。太和区菜地面积3万亩, 农用塑料薄膜应用广泛。但是使用后有高达40%农膜残留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 影响土壤的吸湿性。残留地膜还会使土壤孔隙度、通透性降低,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作物减产。 (3) 秸秆污染。每年秋收后会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 其中约四成未能利用, 堆放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有的甚至在田间付之一炬, 既浪费资源, 又造成环境污染。

二、太和区农田污染防治保护对策

1. 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太和区农田污染最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是重中之重。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必须兼顾周围环境保护, 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 鼓励企业研发节能减排技术, 改进节能减排设备。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应给予严厉处罚, 甚至取缔。

2.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与监管力度

近年来, 资源环境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 违法成本低, 守法成本高、执法难度大。因此, 要严格执行各项保护环境法律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环境保护的监测能力和水平, 严厉查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和案件, 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 合理规划, 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各乡镇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有关计划和规划中, 提出农村环境问题解决的资金来源。从小城镇的布局、建设规模、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农村城镇建设规划、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避免盲目建设, 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后果;保证环境规划与城镇规划、环境建设与城镇建设、环境管理与城镇管理同步进行。做好城镇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建设问题。

4. 强化对农户的环保宣传教育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不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 必须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农村群众自觉参与农田保护行动和监督污染环境的行为, 增强农民环境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

5. 推广新型环保生产技术

在化肥和农药使用上, 农业技术部门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充分考虑农田土壤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状况, 根据农作物对养分和农药的需求量、对养分的吸收和需求季节, 安排施肥量、施肥方式和时间。探索有效利用畜禽有机肥的途径, 合理使用农膜, 增加农民补贴, 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6. 开展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上一篇:文件提取下一篇:人本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