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对策

2024-09-04

污染防治对策(精选12篇)

污染防治对策 篇1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 将用过的大量塑料制品废弃物随意丢弃, 给景观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常见的塑料制品废弃物有:聚乙烯 (PE) 包装袋、保鲜膜、护套和台布等;聚苯乙烯 (PS) 可发性快餐盒和餐具容器、精密仪器、家用电器的发泡包装套等;聚丙烯 (PP) 包装膜及快餐盒;聚氯乙烯 (PVC) 透明片、热收缩薄膜及乳胶手套等。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 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白色污染”。

一、白色污染的防治

我国目前防治白色污染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 以强化管理为核心, 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 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超薄塑料袋。

“一次性方便, 二百年污染”是塑料垃圾的形象写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 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 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 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 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 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2、回收利用是当前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手段。

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 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 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早, 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 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

美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大国。据统计, 到2000年, 美国年生产塑料3, 400余万吨, 废旧塑料超过1, 600万吨。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展开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泛研究。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其中, 燃烧废旧塑料回收能源由八十年代的3%增至18%;废旧制品的掩埋率从96%下降到37%。美国在燃烧废旧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另外, 美国各州为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 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也是塑料生产大国。20世纪八十年代, 其年均废旧塑料排放量占生产量的46%。废旧塑料的处理已成为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 而且日本是能源短缺国家, 所以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积极态度。九十年代初, 日本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率为7%, 燃烧利用热能率为35%。日本在混合废旧塑料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意大利的废旧塑料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 其回收率可达28%。意大利还研制出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废旧塑料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对废旧塑料回收一般是将塑料碎片和纸片一起收集, 分离后的废旧聚乙烯制品经粉碎处理, 用磁筛除去铁等金属杂质, 经清洗、脱水、干燥后, 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这种回收料再加入新料, 可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 可生产垃圾袋、异型材、中空制品等。

3、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方法

(1) 直接再生利用。根据原料不同, 有3种直接再生利用的方法: (1) 不需分捡、清洗等预处理, 直接破碎后塑化成型。 (2) 必须经过清洗、干燥、破碎后造粒或直接塑化成型。 (3) 再生前须特别预处理。直接再生制品性能欠佳, 一般只做档次较低的塑料制品。

(2) 改性再生利用。是将再生料通过机械共混或化学处理进行改进的技术。如增韧、增强、复合、活化、高联等, 使再生制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可以作为档次较高的产品。改性再生利用的工艺路线较复杂, 有的需要特定的机械设备。湖南大学的谢朝学等研制的利用泡沫塑料制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热分解法。热分解法就是将高聚塑料废弃物在高温条件或低温催化的条件下分解, 使其回到低分子量状态, 从而把长链的高聚物转变成了短链的不饱和烃的方法。这样得到的不饱和烃可以用来重新制造其他产品。此方法可用于处理聚乙烯 (PE) 和聚丙烯 (PP) 制品的混杂回收物, 但对于那些含氯的塑料制品需分开处理, 这种方法可用于反复处理高聚塑料废弃物。

(4) 通过催化裂解制燃料油。将塑料废弃物收集起来, 通过热裂解得到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这样既减轻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 又节约资源, 变废为宝。现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日臻完善, 已产生了好多专利技术。冀星等总结了废塑料油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四川大学化学系李晓祥、石炎福、余华瑞等通过试验表明:混合废塑料经过催化裂解制得的90#汽油和0#柴油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5) 焚烧回收热能。对于难以分捡的混杂型废旧塑料, 将其作为燃料焚烧具有明显优点:不需繁杂的预处理, 也不需与生活垃圾分离, 而且其生热值与相同种类的燃料油相当。残渣较少, 密度较大, 易于填埋处理。据统计, PE的燃烧热为46.63GJ/kg, PP的燃烧热为43.95GJ/kg, PVC的燃烧热为18.06GJ/kg。可见, PE、PP、PVC的燃烧热非常大。因此, 可利用焚烧法来处理并充分利用其释放出的热量。但是, 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的生成, 以及这些燃烧产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如, 聚氯乙烯 (PVC) 燃烧产生HCl、聚丙烯腈 (PAN) 燃烧产生HCN、聚氨酯燃烧时会产生氰化物等, 因此必须在焚烧炉上安装污染气体的吸收装置, 以实现整个流程的绿色化。

二、可降解塑料的性能、应用及前景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白色污染的全新技术途径, 经过多年研究开发, 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目前, 主要的可降解塑料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 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三大类。光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虽加工简单、成本低廉, 但控制降解难度较大, 不宜进入垃圾填埋系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较理想, 但其加工难度较大, 工艺配方以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等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生产成本较高, 价格昂贵并且用后需要全面地堆肥处理。

1、光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就是靠吸收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而分解的塑料。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感剂, 敏感剂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 达到裂化的目的。二是利用共聚方式, 将适当的光敏感剂倒入高分子结构内赋予材料光降解的特性。常用的光降解剂有:金属盐类、二茂铁衍生物类、羧酸盐类、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铁类等。塑料制成的地膜有三个特点: (1) 使用后, 在阳光照射下可自行光分解, 分解后的小残体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继续分解。 (2) 使用寿命可以控制。 (3) 节省了回收地膜的费用, 且解决了残膜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速度取决于日照的时间和强度, 且降解后在被微生物分解前碎片易形成二次污染。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一是可以克服淀粉基塑料在非生物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二是可以利用光敏体系的复合配比、用量来实现降解时间人为控制的目的。因此, 目前工业化较多的是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的双降解淀粉塑料。在一次性使用地膜中可采用食用淀粉或无机矿物质填充的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的全面降解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我国可覆盖地膜的面积为5亿多亩, 用量高达40万吨, 使用价格低廉的光-生物降解塑料地膜较适宜。对于厚度0.005mm~0.015mm的降解地膜也可采用塑料单纯光氧降解技术, 但一定要做到时控降解。这对解决废弃地膜污染农田的问题, 造福子孙后代, 具有深远意义。

2、生物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 (真菌) 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 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 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两种。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包括淀粉改性 (或填充) 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聚氯乙烯 (PVC) 、聚苯乙烯 (PS) 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 (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 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 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

尽管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推广异常困难。一是因为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低, 不能满足顾客多装东西和反复使用的要求。二是可降解塑料袋色泽暗淡发黄, 透明度低, 给人一种不洁和难看之感, 用起来不放心。三是价格偏高, 成本难以接受。

3、可降解塑料的开发趋势及发展前景。

可降解塑料尽管存在种种问题, 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开发高效廉价光敏剂、氧化剂、生物诱发剂、降解促进剂和稳定剂等, 进一步提高可降解塑料的准时可控性、用后快速降解性和完全降解性。 (2) 为避免二次污染, 以天然高分子微生物合成高分子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3) 水解性塑料和可食性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用途而备受瞩目, 也成为环境适应性材料的又一热点。 (4) 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可生产聚酯的生物性植物以降低生物降解塑料的成本。

总之, 可降解塑料的发展,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 而且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也是一个补充。绿色环保的塑料包装材料和塑料建材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发展,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切实体现。

污染防治对策 篇2

韩立钊1 王同林2 姚 燕3

(1.济南市槐荫区环境保护局,山东济南250117;2.济南市环境保护局,山东济南250014;

3.济南第二机床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117)摘要 论述“白色污染”的危害、形成的原因,我国塑料废弃物管理现状,提出了解决我国“白色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 塑料废物;白色污染;污染治理;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 X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专-0402-03“白色污染”的危害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弃塑料所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公害。尤由于废塑制品大多呈白色,对环境的污染通常被称之为“白色污染”。废弃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物对市容和景观的破坏。其主要表现在:

(1)铁路沿线一度形成白色长廊,由于铁路餐饮服务业的特点,铁路行业已成为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的主要用户。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手扔垃圾甚至列车员沿线随手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主要铁路干线沿线形成白色长廊。

(2)江河湖泊岸边成为天然垃圾场,由于垃圾收集系统的缺乏,江河、湖泊沿岸的居民长期把天然河流作为垃圾消纳场,随意倾倒垃圾,致使水面上形成百花花的一片顺流而下,在河流、湖泊、水坝的岸边形成“白色半岛”。(3)旅游景区、城郊结合部白色垃圾成片,在旅游景区,由于游客随手丢弃废物者较多,景区垃圾收集容器少,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不严等原因,使得废塑料袋和快餐盒到处可见,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由于传统的垃圾管理模式,只是简单地将城内的垃圾运往城外,因此,城郊结合便成了垃圾的天然堆放场,由于没有任何防污措施措施,故在垃圾场周围垃圾到处飞扬,其中塑料废物由于质轻,很容易挂在树枝上、电绕上形成“万国旗”,令人触目惊心。塑料包装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不仅产生视觉方面的污染,而且还会带来一些更大的潜在危害。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物

进入自然环境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在环境问题,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则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

(1)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2001年第1号消费警示:当温度达到65°C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因此,2001年4月23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告》,要求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40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1975年,美国就禁止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和饮料。在我国,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组曾经暗访了塑料袋的生产厂,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塑料袋。记者问老板,这种塑料袋用来装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该老板毫不遮掩地承认这类薄膜未经消毒,肯定有害于身体,他本人从不用这种塑料袋装食物。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同学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2)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是不可降

解的,其分子量在2万以上,只有分子量降为2000以下时,才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利用,而这一过程至少需200年。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基础设施较差,管理水平较低,未形成一整套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封闭系统,现有的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造成垃圾管理上漏洞、死角很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4)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会产生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

2.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消耗量大幅度提高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廉价、生产技术成熟等优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到非常广泛的使用。据国际塑料团体理事者协会(CIPAD)的报告,2001年世界塑料产量为1.81亿万,t日本东京大学国际产学研究中心主任山本良一专题报告“从每一秒看世界变化”,披露了塑料与其他统计数据的比较, 2001年世界每秒生产塑料8.2,t每秒消费4.9,t 2008年世界塑料年产量已逾1.9亿万kt。据统计,只有约195万t(不包括民间收集量)的塑料包装废物被回收利用,绝大部分进入生活垃圾。由于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大,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亦大幅增加,至2000年全国年垃圾清运总量已超过1.4亿t并按8%的幅度增长。历年全国无序堆放的垃圾总量多达60亿,t占用土地5亿km2,严重污染大气和地下水资源,更有引发气体爆炸事故的发生,垃圾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我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多。现存多数垃圾场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行极为不科学,有的城市随意在郊区的地或在江、河、湖岸露天堆放垃圾,底部无防渗及渗滤液收集措施,顶部没有导气及防止扬散措施,垃圾场周围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垃圾飞扬,成为较严重的污染源。

2.2 公民环境意识较差,随手乱扔废弃的行为很普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以及良好卫生习惯尚未形成,随手乱扔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比比皆是。因此,在人们经过的地方如铁路沿线的路上坡上、城郊公路两侧、商业街、车站、农贸市场周围,各种废弃的塑料袋、快餐盒、饮料瓶随处可见,在旅游胜地、河湖水面也可以看到塑料垃圾漂浮物而大煞风景,消费后的塑料制品随意报抛弃,在感官上使人不快,造成“白色污染”。3 我国塑料废弃物管理现状

我国人均塑料制品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统计显示,目前,亚洲人均塑料消费量为17kg。其中日本预计10年内以41%的速率增长, 2010年将达到121kg。北美人均塑料消费量由1980年的45kg增长到1999年的 88kg,到2010年将达到145kg。西欧人均塑料消费量的增长率与北美相当,到2010年将达到132kg。我国目前人均塑料消费量约12kg, 2010年将增加到22.8kg,相当于目前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用于包装方面的则更低。但由于塑料包装废物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却较这些国家严重。目前国家还没有颁布防止“白色污染”的专门法规,仅在一些法规中涉及到一些相关的规定。如1996年4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提出,在食品工农业产品包装中采取易回收、易处置、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和纸制品等替代产品。为防止“白色污染”的加剧,许多地区制定了防治白色污染的地方法规。如杭州市于1995年9月由市环卫

局、工商局、卫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使用泡沫制快餐盒的通告》,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了禁止销售、使用泡沫塑料制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1997年6月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对废气的一 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

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严格地进行适度包装。

4.4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次性塑料制餐盒必须回收利用的通告》,要求在北京市生产、经销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自行回收利用废弃餐具,或者委托其他单位回收利用。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以下简称“限塑令”)。“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实施,“限塑令”颁布的主要原因在于塑料袋的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但“限 ·403·塑”并非“禁塑”,尤其当缺乏真正相对环保的替代品时,塑料袋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否认。我国“白色污染”防治对策

4.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企业领导、广大消费者进行深入的环保宣传教育,认清“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 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4.2 完善立法、加强执法

(1)制定国家层次的有关塑料包装废物的专门法规;

(2)制定地方层次的有关塑料包装废物的法规;

(3)制定有关塑料包装废物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标准;

(4)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督管理。4.3 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废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上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90亿只,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

污染的根本途径

限塑令”所针对的塑料袋主要指的是PE塑料袋,回收后绝大部分被加工成再生塑料粒子和再生塑料制品。但由于目前国内的生产消费仍处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使得包括塑料袋在内的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被直接当作垃圾扔弃。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塑料袋使用量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目前,仅北京每年废弃的塑料袋就达23亿个,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t占生活垃圾总量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t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因此,我国废弃塑料袋的回收具有强劲的资源优势,在正规操作下,可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而且有利于遏制垃圾泛滥、减少“白色”污染。废塑料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后再通过加热熔融,即可重新成为制品。从组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氢元素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氢元素组 成,只不过分子量较小。因此,把这几类塑料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使之裂解,把裂解产物进行分馏,可制得汽油与柴油。近年来,一些国家大力开展3R运动:即要求做到废塑料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目前,在德、日、美等国家,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

4.5 加强防治“白色污染”高新技术的开发 加快符合国情的防治“白色污染”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对已取得的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推广应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同时加大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尽快拿出能够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环境友好特性的产品,以丰富和完善绿色包装产品市场。

浅议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对策 篇3

关键词:电磁辐射 污染防治 对策

一、电磁辐射污染概述

电磁辐射污染( poll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是指人类使用电磁辐射的器具而泄露的电磁能量流传播到社区的室内外空气中,其量超出本底值,且其性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综合影响而引起该区居民中一些人和众多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福利受到恶劣影响。我国目前的电磁辐射污染严重,尤其是在大城市更是集中,并且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建筑密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迅速增加以及电力、通信、交通事业的发展,电磁辐射污染有由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扩散的趋势,与电磁辐射污染引起的种种纠纷也日益增多并多数得不到迅速合理地解决。

二、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研究不足,法律发展滞后

目前,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致害的机理还未完全明确,电磁辐射的安全标准、电磁辐射污染与人体健康受损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科学研究上尚无定论,客观上造成了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律研究的困难。由于法律理论研究的不足,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相关的产业部门就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危害性认识也普遍不足,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法律的滞后。我国的《城市规划法》、《电信条例》、《电力法》等主要法律法规中均没有考虑电磁辐射污染的因素。电磁辐射建设项目从整体上缺乏规划,单个电磁辐射建设项目选址不当的现象大量地“合法”存在。

(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末端治理不力

由于电磁辐射隐蔽性、潜伏性等特征决定了这种特殊形式的污染危害一般情况下很难被人们所意识到,所以风险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现实中,射频设备集中使用的单位、部门间因为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周围辐射环境的保护的情况大量存在,生产家用电器设备、产品的厂家也以其危害性没有得到科学上的证实为由忽视对于这种无形污染源的控制。虽然说风险预防不等于完全消灭风险,但是对于电磁辐射污染而言,对其进行事后治理往往花费巨大,需要采取大规模搬迁等方案作为解决办法,而这些原本是可以通过对城市建设的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就可以避免的。

(三)现行立法缺失,标准尺度不一

现有电磁辐射污染方面立法仅有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1988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1989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中均没有明确规定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缺少单行法律。此外,电磁辐射的国家标准过于陈旧,且存在严重空白和内容冲突。有些标准虽然在行政上得到了统一,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有关检测部门和执法部门在援用标准尺度不一,这对于消费者而言,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严守现有立法

法律发展的滞后源自法学理论研究的不足,而关于电磁辐射污染这一新型污染的法学理论研究往往必须依赖于物理、生物、医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关于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各种纠纷的法学理论研究,真正让立法者立法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更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理论联系实践。

虽然目前我国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立法尚不健全,但是也并非是无法可依。《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都有对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广播设施保护条例》、《行政许可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某些地方立法中也可以找到控制污染源、解决污染引发纠纷的法律依据。所以笔者认为,严守现有立法对于缓解现阶段电磁辐射污染情况,减少并及时解决由污染带来的各种纠纷具有一定效果。

(二)普及事前预防意识,确立风险预防原则

我国公民对于这种隐藏性、潜伏性强的新型污染预防意识薄弱,很多时候甚至是在电磁辐射的损害结果产生后才意识到这种污染的存在。因此,对于我国公民、单位普及关于电磁辐射污染的预防意识是急需重视的环节。

另外,电磁辐射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污染源,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产生甚至是结果都不易被人们所察觉,而一旦污染发生,产生的损害结果将是影响巨大的。因此,仅仅通过宣传教育的软性手段是不足的,还必须在法律法规中确立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的确立能够有效地在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环境恶化的可能性,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普遍做法。但是,风险预防不等于完全消灭风险。电磁辐射相关产业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行业,既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也不能为了预防风险而停止发展。风险预防原则要求根据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人为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消灭电磁辐射。

(三)建立统一标准,条件成熟时制定《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

我们当前要做的首先是应当尽快统一电磁辐射强度国家标准,并明确其适用范围,特别是要制定多辐射源的国家标准。这不仅仅是为执法司法提供依据,对于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产品的出口外销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统一标准的确立只是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与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电磁辐射污染终会像水污染、土壤污染一样成为一个不得不由国家立法所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电磁辐射管理经验,对电磁辐射污染的科学防治也在研究之中,当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部完整的立法应该对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都有比较全面的规定,具体到《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而言,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基本原则方面,上文提到的风险预防原则具体到立法中应该体现为预防优先、科学控制、统一规划这三者的结合,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民主、环境责任原则在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中也应该有所体现。基本制度方面除了传统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以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建立健全如电磁辐射规划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特殊群体保护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刘文魁,庞东.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与治理[M].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赵玉峰等.现代环境中的电磁污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篇4

2014年2月18日, 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公报。公报显示, 2月份, 我国74个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0.3%, 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9.7%。其中重度、严重污染分别占8.3%、3.9%。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占超标天数91.8%;其次是PM10, 占5.8%。上述数据说明, 当前,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仍以PM2.5为主, 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污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2 城市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2.1 环境意识淡薄.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思路、政策和计划中对环境问题尤其大气污染问题认识不足或者淡薄, 轻空气污染, 重经济发展。不能用生态文明理论和概念全面的决策本地的发展, 形成了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问题。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包袱沉重、历史欠帐较多。

2.2 能源结构不合理, 浪费严重

一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煤炭占75%, 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 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直接燃烧。二是我国煤炭生产洗选率低, 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 三是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 能源利用率不高, 大量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的燃烧设备。四是新兴工业企业迅速发展, 大多数企业由于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 生产设备简陋, 造成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 大气污染严重。

2.3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 全国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和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 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 这与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 相差甚远。

2.4 执法不严,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 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二是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等工业企业超标排放。三是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 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 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四是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 未能真正建立健全排气监督管理机制。五是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 尤其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

2.5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缺乏现实可行的治理技术

当前, 我国在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 还缺乏现实可行的技术, 在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远远不能满足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需要。

3 城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3.1 人体通过吸入接触污染空气和摄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 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等疾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2 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3.3 大气污染物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 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

3.4 二氧化硫 (SO2) 造成酸性降雨, 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3.5 破坏高空臭氧层, 形成臭氧空洞, 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

3.6 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暧, 导致全球天气灾害增多, 又如烟尘等形成雾霾, 影响气候的同时还造成人身伤亡。

4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4.1 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

一是要加大集中供热工程建设, 加大城市现有燃煤发电机组的供热改造力度, 推进大型集中供热锅炉。二是加强扬尘控制, 大力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和堆场扬尘综合治理, 减少扬尘污染。三是加强对餐饮行业和街头路边烧烤摊点的管理, 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4.2 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

一是加强电力、冶金、石油石化、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治理, 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二是加强对燃煤锅炉的治理, 安装静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 实施烟气脱硫、脱硝。三是加强对木材加工、胶合板制造、包装装潢及印刷、木质家具制造、石化、医药、农药、皮革鞣制加工、干洗印染等行业有机废气污染的治理, 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运用, 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溶剂的使用和逸散业。四是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 实现油气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4.3 积极调整产业, 结构严格产业环境准入

一是严格控制高污染, 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 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 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三是加强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排放。四是全面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推广使用洁净煤和型煤, 提高煤炭使用效率。五是加大风力发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推广力度,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4.4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推动油品配套升级, 淘汰黄标车等高排放车辆, 全程监管, 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

4.5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

4.6

严格落实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机制, 积极创新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价格、税收、信贷和土地等环境经济政策,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4.7

污染防治对策 篇5

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市民生活环境与质量,关系着潼南城市形象,关系着党群、干群关系。目前,潼南县城区的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潼南城区居民生活环境的突出问题,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还百姓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当前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课题组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调查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而随之带来的环境噪声污染也与日俱增,噪声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县城区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同时也制约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县环境噪声污染主要声源由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组成,这四类噪声中交通噪声影响最大,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可是交通噪声污染仍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1、噪声污染投诉的比例较大。据潼南县环保局受理的环境污染投诉的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投诉176件,其中噪声扰民投诉68件,占38.6%。

2、群众对噪声污染防治的满意度不高。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192份,在收回的问卷中,当地居民占46名,机关工作人员占36名,企事业单位职工占26名,流动人员占24名,学生占60名;对潼南县城区声环境质量的评价,认为好的占收回总问卷的2%,认为较好的占收回总问卷的8.5%,认为一般的占收回总问卷的52.8%,认为差的占收回总问卷的19%,认为很差的占收回总问卷的17.6%;对潼南县城噪声污染主要因素调查分析认为机动车噪声污染占63%,认为娱乐场所噪声占8%,认为社会生活噪声占12%,认为小型加工企业噪声占8%,认为建筑施工噪声占9%。

3、县城区噪声源较为复杂。调查分析表明,潼南城区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建筑施工噪声:城市道路建设、旧城改造施工或建筑施工;二是交通噪声;三是物流噪声:汽车修理、铁艺制作、铝合金加工、配货站、石材加工等加工作坊;四是社会生活噪声:夜市经营噪声、流动有偿服务演奏声、娱乐性歌厅噪声、市民街舞音乐声、门市转让叫卖声等;五是饮食娱乐服务业、企事业单位的风机、空调、冷却塔等设备设施产生的噪声。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旧城区规划、布局不合理,噪声投诉隐患多。由于旧城地区功能区域规划多数是在几十年以前制定的,当时主要考虑如何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未着重考虑噪声扰民问题,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 业,呈现遍地开花之势。这些行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会产生或带来噪声污染或影响。加之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90%以上的噪声投诉均来自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城区内规划设置一条美食街,既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又规范了满街为市的行为,同时,也便于形成规模、形成商业气候,还方便了群众的餐饮。然而,城市化推进的速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和就餐火爆的程度都大大超出最初规划时的设想。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增多了,美食街周边的空房也销售完了,夜生活也丰富了,同时,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私家车进出的喇叭声、喝酒划拳声、个体有偿服务演奏声,与周边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所形成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2、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难避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旧城改造速度加快,城区内施工工地不断增多,由于建筑施工工艺的需要,例如房屋浇铸,必须昼夜连续作业完成,才能达到质量要求。据统计,2008年,潼南县城区办理夜间施工手续有近167家次,平均每2夜有1个建筑工地在施工,最多时,有3个工地同时施工,往往出现噪声超标而扰民的情况。

3、环保部门无力解决空调等设备噪声扰民问题。据环保局资料显示,2008年,该类投诉有13件。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居民楼内设备产生噪声适用环境保护标准问题的复函》(环函[2007]54号)文件规定,居民楼内的电梯、变压器等设 备产生的噪声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处理该类投诉,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受理部门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予以调解,调解不成的,投诉人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4、错位投诉较普遍,转办投诉效果差,重复投诉意见大。据初步统计,涉及群众身边环保问题投诉的受理部门有10余个,其中涉及解决噪声扰民的部门就有8个:对降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产生的噪声及轮胎与路面磨擦噪声,是设计和生产部门的事;对改善路面质量降低交通噪声,由规划和城建部门负责;汽车禁鸣由公安部门负责;对无证经营且不具备法定审批条件的娱乐场所,由工商和文化执法部门进行取缔,对有合法手续但不按照规定营业时间经营的,由文化执法部门责令其停业整改;对有合法经营手续的,由环保部门负责进行夜间噪声监测,对噪声超标的,由环保部门依法处罚。对此,群众投诉时难以分清受理部门,往往只向环保部门或公安部门投诉,环保和公安部门既不能拒绝,又无处理权限,只能将投诉件转交相应部门处理,扰民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此,导致重复投诉,并且投诉人意见也较大。

三、建议及对策

1、环保关口前移,严格把好审批关。严把审批关,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一项根本措施。进一步加强与规划、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协作与配合,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前置”条件,对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对于禁止类 的投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

2、县政府成立投诉集中受理中心(或整合到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成立投诉集中受理中心,并配备在线监控系统、巡查车等现代化设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集中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查处群众投诉,变被动为主动,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重复投诉。由此,干群之间将逐渐消除误会,拉近距离,加深理解,增进友谊,提升政府形象。据了解,目前,绵阳等部分城市已将该工作统一整合到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效果非常好。

3、加大执法力度。每年定期开展高、中考禁噪专项执法,县政府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区域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同时进一步明确各执法部门噪声污染监管的职责:娱乐噪声、建筑、加工噪声、修理等行业的噪声由环保部门负责;商业促销、家庭娱乐、礼仪乐队产生的噪声由公安部门负责;交通噪声由交警部门负责。环保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歌舞厅噪声扰民的问题,对城区所有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治,要求办理环保审批手续,采用技术手段隔音降噪,同时对歌舞厅娱乐场所开征排污费,强化经营者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开展噪声污染专项巡回整治力度,对噪声超标的一次教育,二次处罚,三次关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4、加强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的管理,努力降低交通噪声。由政府组织协调城建、交通等部门尽早完善城区路网,改善城区路 面结构,搞好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吸声降噪;严格规定各种机动车辆行驶路线,实行客、货车分流;安装噪声自动监测仪,切实加强对机动车鸣号管理;对入城车辆严格检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不合格者,不予发证放行。

5、严格执行限期治理制度,对严重扰民的工业噪声源加快治理,对处于居民区附近严重扰民的小机械加式企业应限期搬迁。

6、严格监管夜间施工。据我局投诉中心的数据显示,2008年,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占噪声投诉的35%。因此,应将施工噪声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范围,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夜间施工审批;(2)开展夜间施工工地专项巡查整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对施工噪声的规定;(3)接受市民监督。要求各施工企业必须事先将夜间施工的审批文件向工地周边居民公示,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4)及时处理和答复投诉。既要尽快处理夜间施工投诉,还要第一时间答复投诉人,让投诉人满意;(5)严格要求施工企业采取降低施工噪音措施,比如:设置隔音棚等装置,减少噪声排放;(6)加强与建委、报社、广电联手,对已有三次以上投诉的建筑企业不但实行停工整顿,还在媒体上对企业及法定代表人给予曝光。

7、建设噪声控制区。在县城开展噪声控制区建设,划定一定区域,在区域内的噪声污染源进行彻底整治:(1)对“达不到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Ⅰ类标准要求的企业,要进行限期整改;新、改、扩项目必须与噪声污染防治设施配套建设,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2)对间断性的建筑噪声源,施工期间有噪声扰民的,限制其作业时间,并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3)交通噪声,由公安、交通部门,对通过城区的车辆种类、通行时间严格规定;在禁鸣路段,设置禁鸣标志,对鸣笛车辆进行管理。(4)对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工商部门要加强管理,对其边界噪声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不得核发文化经营许可证、颁发营业执照。(5)严禁单位或个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

《县城区噪声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研究》课题组:

潘文良 陈红海 邓清

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篇6

【摘 要】本文探讨了目前城市大气污染主要几种污染物SO2、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CO2等的危害和成因分析,并从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加强污染治理、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防治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进行,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明显增多,致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较差。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工业废气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能源消耗量、生产和生活煤耗、产业结构和城市绿化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都使空气质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危害及成因分析

(一)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按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前者包括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后者主要以SO2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NO2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CO2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最主要污染物还是SO2、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几大类。

1. 二氧化硫(SO2)

S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空气中SO2浓度达到1.5 mg/m3 以上,对人体健康就会产生危害;吸入高浓度SO2,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及呼吸中枢麻痹。SO2与烟尘同时污染大气时,两者有协同作用,烟尘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化物,能催化SO2形成毒性更强的硫酸雾,加剧其毒性作用。

2.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NOX)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NO2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侵入人体,毒害神经系统,抑制酶的活性,影响脂蛋白代谢,造成心血管疾病。长时间接触低浓度NO2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迟钝、失眠、记忆力衰退、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短时间接触高浓度NO2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3.总悬浮颗粒物(TSP)

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它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沙扬尘及气态污染物经复杂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相应盐类颗粒。

PM10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可吸入颗粒物,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PM2.5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2.5 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PM2.5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比PM10更大。

4.CO2等温室气体

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下列几种:CO2、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引发冰盖融化、极端天气等全球性问题,危及人类生命和生活。据估计,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由气候变化及碳过度排放引起的空气污染、饥荒和疾病。

(二) 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为:(1)燃料燃烧:中国能源以煤为主,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颗粒物、CO2、SO2。(2)工业生产:主要有粉尘、碳氢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以及卤素化物等多种污染物。(3)农业生产:造成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污染。(4)交通运输:主要为碳氢化合物、CO2、CO、氮氧化物、含铅污染物、苯并芘等污染物。(5)制冷及保温行业:大量使用氟氯化碳(CFC)进行制冷与发泡保温, CFC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对臭氧层破坏作用最大的污染物。

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研究表明,针对城市煤烟型污染,最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是调整能源结构。目前,大气污染物工程治理措施方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有脱硫技术、脱氮技术、除尘技术。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改进燃烧技术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和去除烟气中氮氧化物。例如整体分级NOX。还可从汽车尾气治理方面着手。当前,我国已攻克了催化净化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净化技术。

除尘技术方面,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的大型电站燃煤锅炉都配备5个甚至更多电场的高效静电除尘器或多室的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9.9%以上,实际排放浓度均低于标准要求,一般为50 mg/m3。

城市区域建筑施工引起的颗粒物污染问题越来越显著。主要措施:(1)建筑材料的封闭装卸与运输:较好的办法是采用装箱式全封闭运输,设置专业卸车场,采用喷淋方式进行压尘和洗尘。(2)施工车辆的冲洗:保持施工车辆的清洁,不带土上路,定量冲洗。(3)推广混凝土集中搅拌、供应;建筑施工中,混凝土集中生产和供应,大幅度降低水泥、沙、石料等在各工地运输、存储和使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也可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在污染物散播过程中,种植绿色植物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城市绿化植物可通过吸滞粉尘、SO2 以及减少空气含菌量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四、小结

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径是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污染治理。制订国家和地区的废气排放标准,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荣美, 应方, 焦荔, 洪盛茂, 柳展飞. 萧山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2, 34(8): 44-52.

[2] 方惠兰. 南平市2006~2010年空气质量状况及趋势分析[J]. 绿色科技, 2012, (7): 163-165.

浅谈“白色污染”防治对策 篇7

关键词:白色污染,塑料,降解

一、引言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一次性塑料制品被大量使用, 一次性塑料制品给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实用的同时, 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

二、“白色污染”的定义

所谓“白色污染”, 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 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 (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 , 在其使用后被丢弃。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 其中, 绝大部分进入人们的生活环境, 这不仅破坏了景观, 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 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 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三、“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危害人体健康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 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2. 破坏土壤环境

塑料垃圾直接或经简易处理后进入农田, 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农用地膜在加速农作物成熟的同时, 也加速了土地的侵蚀。

3. 污染水环境

城市垃圾中大量的塑料成分会促进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径流进入地面水体或渗入地下进入地下水体。

4. 污染空气环境

塑料焚烧时, 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环境。

5. 占用土地, 增加安全隐患

塑料垃圾在自然状态下降解慢, 且密度小, 体积大, 降低填埋场地的处理垃圾的能力, 从而更加长了其停留的时间, 同时还会成为有害生物巢穴, 传染疾病。垃圾长期堆放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 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

四、“白色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人们的环境意识亟待提高

当前“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论生产、经营单位, 还是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责任感, 没有认识到自身应履行的义务, 没有回收、利用、处置的压力。居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落实到自觉的行动上。

2.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

治理“白色污染”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还很不完善。

3. 管理水平较低

“白色污染”产生过程中, 相关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 配套设施不健全, 各地区、各行业管理思路不统一, 致使“白色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

4. 治理技术滞后

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污染综合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五、“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手段, 使环保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得以确立。首先, 利用各种形式对“白色污染”的危害进行宣传, 使人们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和观念。其次, 从孩子抓起, 进行环保理念的教育。这样可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再者, 通过宣传和教育, 培养人们的节俭之风, 尽量减少一次性使用消费。

2.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 使产生“白色污染”的因素从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受到严格控制, 规范人们的行为, 同时执行相关政策, 增强人们抵制“白色污染”的自觉性。

3. 加强治理技术和替代产品研发

鼓励“白色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 从减量、回收利用、降解等方面入手, 最终实现资源化、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

六、结束语

“白色污染”问题已经得到普遍关注。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 以及防治技术的提高, “白色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方世南, 环境问题: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兼与《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2002.

大气污染防治与对策要点探析 篇8

人类活动或者是自然生产活动过程中使得某些物质融入到大气里面, 当这些物质的浓度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足够的标准时, 就会给人体的舒适、健康造成危害, 与此同时也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们便把这种现象叫做大气污染。最近几年, 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日渐突出, 主要表现为悬浮颗粒物所带来的污染。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几年雾霾天气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大多是因为空气中所含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严重超标所致。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动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这就使得排放到空气中的大量汽车尾气给大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加上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始终处于很高的水平, 空气里面氮氧化物的排放物始终居高不下, 这都给大气带来了严重危害。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以及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量较多所导致的。另外还有一些其它原因, 比如个别地方企业工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污染再加上其所处区域的地理条件较差都使得大气环境进一步恶化。

大气是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物存活的必不可少的资源, 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整治好, 而且它的整治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收效甚微的过程。当前虽然人们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大气环境, 但是重视程度还不够, 很多问题还不够细致化, 以致于很多生产者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 常常以牺牲大气环境为代价, 这就加速了自然环境的恶化速度。如果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 采取措施来恢复大气环境的良好状况要比提前防治大气污染所付出的成本更高, 因而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局部的短期利益而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掉, 而应该从长远的价值出发, 尽可能的将大气污染降到最低。

二大气污染形成原因

1.燃煤造成大气污染

(1) 煤炭不能完全燃烧。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生活用燃煤, 包括火力发电厂、工业和采暖锅炉以及千家万户的小煤炉。由于使用的燃煤锅炉、炉窖比较陈旧, 燃煤率也比较低, 而且有些炉窑根本没有安装脱尘装置便使得除尘效率很低, 进而导致粉尘四处逸散, 这些都成了冬天采暖阶段大气污染要比平常桁架严重的主要原因。

(2) 经济结构以及企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尚有一部分资源导向型的企业仍然处于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结构模式中, 而且这些企业普遍以重化工为主要企业结构, 常常会向自然环境中排入很多危害很大的污染物, 以致于直接影响到大气的质量。

(3) 其它原因。

此外焦化、建材以及冶炼金属等乡镇企业, 由于它们采用的设备相对比较落后, 因而原材料利用率低, 会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 这也是大气环境污染来源之一。

2.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

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层次更上一个台阶加快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也使得更多的汽车涌入寻常百姓家。有数据表明我国机动车的拥有量已呈逐年迅速递增的趋势, 虽然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然而机动车排放的大量尾气也成了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难题。日前我国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工作做的还很不到位, 这就使得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 给大气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3.企业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

(1) 环保排污设备方面。由于一些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 很难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高效率的排污设备;有些企业即便具备了排污设备, 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很少真正将把排污设备投入生产中去, 以至于那些排污设备便成了摆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看重自己的经济利益, 却忽视了社会效益, 这就使得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因而使得浓烟、粉尘任意的排放到空气中。

(2) 我国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 尽管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但是各个环保部门的权责不够明确, 使得真正在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时很多的工作都很难落实到位。

三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1.合理规划、全面布局

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要从全局着眼, 进行科学规划。这就是说在以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关系的基础上, 人们要从宏观上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种类, 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2.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利用率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主要是煤炭、石油, 因而调整并完善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对目前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来说迫在眉睫。煤炭燃烧过程中排出的许多有害物质, 比如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等, 它们的危害性很大。只有将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进行改善, 才能扭转这个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已经发现了新能源, 比如天然气, 太阳能、风能, 它们的利用率不仅高, 环保性能也好, 可以大力推广这种能源。

3.采取区域集中供暖

中小型城市的居民使用燃煤炉灶、一些小型企业安装的矮小烟囱所排放出来的烟尘是当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有关部门就可以针对这些地方修建集中供暖的设施, 这样就能减少小煤炉、小锅炉燃烧, 从而降低大气的污染程度。

4.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植树造林对防止大气污染而言, 是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措施。植物有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 排出氧气,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一般1公顷的阔叶林, 每天能够消耗约1t的二氧化碳, 释放出0.75t的氧气。以成年人考虑, 每天需吸入0.75kg的氧气, 排出0.9kg的二氧化碳, 这样, 每人平均有10㎡面积的森林, 就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 同时也能净化我们的大气。

四结语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我们应该调动各方的力量去防治大气的污染, 加大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力度,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我国工业生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如果不重视大气污染防治, 势必使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尽管在短期看来经济的发展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可是从长期来看, 一旦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就给人们的生存空间以及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本文作者主要论述了我国当前的大气污染概况, 并分析了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然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了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篇9

1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特点

1.1 复合型污染出现

就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的实际特点来看, 持久性污染物、农药助剂对土壤环境产生看一定程度的危害, 长期施入土壤后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效应, 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和传递,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城市污泥和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污水污泥逐渐向农业转移, 导致农业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除此之外, 畜禽类有机废弃物中的兽药残留, 最终会进入土壤内部, 从而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人体危害较大, 尤其是抗生素类最为严重。

1.2 区域性土壤污染问题

近年来城市化逐渐快速发展, 土壤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我国逐渐出现区域性的土壤污染问题,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异常, 并且土壤污染风险较高, 导致农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制约着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

1.3 农田土壤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总体情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农田面积较大, 还有部分农田受到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严重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长期污染灌溉造成了严重土壤环境问题, 土地重污染以及农产品超标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群体的正常生产生活。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在长期污水灌溉下, 土壤呈现明显的微酸性, 在土壤表层积聚较多的重金属含量, 导致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 实际质量严重超过国家相关食品卫生标准。

2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现状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但关于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还没有制定和颁布。目前, 涉及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条款及规定只有少数。从我国土壤环境标准现状来看, 目前缺少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集中居住区城市土壤环境标准, 不能满足城市土壤污染防治与污染场地清洁的需要。

3 土壤污染的可行性防治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土壤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下,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更好的改善我国土壤污染问题,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1 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立并完善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整体情况, 国家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我国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明确土壤污染现状和成因, 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土壤污染预防和治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 应当对土壤污染的种类、污染程度以及污染范围进行明确, 对土壤污染的控制区及控制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 从而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 确保该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结合我国土壤特点及实际国情, 在国家相关土壤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环境保护体系, 切实加强我国土壤污染监测控制能力, 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数字信息网的建立, 从而提高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

3.2 开展土壤修复及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操作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以及土壤环境管理的实际特点,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注重土壤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并重, 促进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 并进行综合治理试点的开展, 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 促进土壤修复领域的整体发展, 促进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

3.3 加大对土壤环境进行保护宣传力度

从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来看,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土壤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土壤环境管理的力度,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科普宣传工作, 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到环境保护宣传的重要内容, 切实提高社会群体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从而切实提高土壤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果。

4 结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 土壤污染问题俨然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严重制约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对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土壤环境进行管理, 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土壤污染的防治效果, 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云.中国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武汉大学, 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 2007.

[2]董岩翔.浙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浙江国土资源, 2013.

日本养殖污染的防治对策 篇10

20世纪70年代日本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此后日本便制定了《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防止水污染法》和《恶臭防止法》等7部法律,对畜禽污染防治和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废弃物处理与消除法》规定,在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畜禽粪便必须经过处理,处理方法有发酵法、干燥或焚烧法、化学处理法、设施处理等。《防止水污染法》则规定了畜禽场的污水排放标准,即畜禽场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 (养猪超过2000头、养牛超过800头、养马超过2000匹) 时,排出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并符合规定要求。《恶臭防止法》中规定畜禽粪便产生的腐臭气中8种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工业废气浓度。

污染防治对策 篇11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城乡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工农业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面对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采取何种措施有效解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我国水资源现状着手,对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水资源  利用  水污染  防治对策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水资源逐渐成为社会紧缺资源之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有100多个国家面临着缺水问题,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我国属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强水资源保护是全社会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水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水还是构成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面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建设者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缓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笔者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做了以下总结:

1.1 地表水体污染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排出的生活污水总量高达700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污水排放范围的扩大导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国范围内各大河流经过的城市都面临着用水污染等问题,绝大部分地区湖泊已经出现用水短缺等问题,很多地区河流湖泊水体已经不适合人类生活使用。

1.2 地下水体污染

地下水体污染严重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受到污染后水体硬度增加、水体中酚、氰化物以及汞等有害气体不断增加,地下水体中的有害气体均具有难分解、不易沉淀以及破坏性较强的特点,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1.3 降水酸化日渐突出

近几年,酸雨频率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区均受酸雨影响,酸雨的发展趋势日渐强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年降水的pH值在6.0以下,受酸雨影响的城市地下水pH值也逐渐下降,水质酸化将导致严重的地下水硬度增加以及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1.4 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以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规范》为依据,我国近二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与国家标准要求不符,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危害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 造成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的原因

2.1 工业废水污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重,日常生活和工业范围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据相关统计结果表明: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每人每天将会产生大量生活污水,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染导致严重的水资源破坏和污染问题。

2.2 城市污水污染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城市污水量不断增加,污水来源范围也不断扩大。城市污水来源比较复杂,污水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动植物脂肪等,这类污染物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还会导致严重的水资源破坏和水资源污染问题。

2.3 农业回流水污染

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水资源完成灌溉需求。农业灌溉用水80%左右受热蒸发,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另外,农业灌溉用水中有20%左右的灌溉水深入地下或者从地表流入湖泊或者河流。由于农作物需喷洒大量农药和施加大量化肥,农业回流水会将农药和化肥等带到湖泊和河流中,导致用水受到严重污染。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他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有非常多,对城市用水质量产生着巨大威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废弃物、工业杂质以及城市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一旦转入水体,将会产生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影响正常的生产建设。

3 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3.1 强化节水意识

强化节水意识是防止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城市建设者应该坚持全国规划、统筹兼治以及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配置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强化节水意识,还需要城市建设者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全面提高用户节水意识。另外,城市建设者还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合理的节水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某区域内的节水工作,只有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节约工作,城市用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其节水意识才会逐渐提高。最后,城市建设者还应该提高节水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标语、广播以及广告等形式,全面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3.2 重视废水资源回收工作

重视废水的回收利用是缓解城市用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废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是现代城市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首选,这种方式不仅能节约大量水资源,还能有效缓解生活与生产用水之间的矛盾,减少长距离输水问题。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再生水利用纳入到水资源规划的范畴,成为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非常少,受经济成本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人们对城市污水处理的认识有待提高,污水处理的途径非常多,重视废水资源回收工作必须提高城市建设者重视废水回收工作的认识,将浇洒绿地道路、洗车以及冲厕等用水用于农田灌溉、地下水回灌等方面,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3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形式有多种,常见的利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人类日常生活需要从水资源的发源地取走所需要的水量,主要目的是满足日常生活用水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等,当用水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后,人类将从另一地点回收废弃水源,经过处理加工后循环利用;第二,利用水资源的性能满足发电、运输以及养殖等需求。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社会用水量急剧增加,城市生活、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人们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实际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人们必须坚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原则,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护水资源,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水资源使用者应该要正确认识节水的重要性、明确解决用水就是解决资源的认识。其次,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还需要城市建设者注重排水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再次,城市建设者还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可循环使用。另外,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建设者还应该注重水资源保护的意义,减少污染源的排入途径,针对污染物的来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最后,城市建设者还应该注重城市工业给排水系统的建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基础保障。

3.4 开发新水资源

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城市建设者在紧抓节水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新水源的开发。例如,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以及净化海水等方法满足开发新的水资源的要求,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以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还能提高用户的节水意识,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用水污染对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阻碍了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者应该在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前提下,明确造成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如强化节水意识、重视废水资源回收工作以及开发新水资源等,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广武,于忠胜.我国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控制对策[J].价值工程,2010(01).

[2]李瑞林.韶关地区水资源状况及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广西水利水电,2010(03).

[3]刘亚峰,赵桂华.浅谈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管理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21).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篇12

1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 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 直接影响群众健康。《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754.6万辆, 与1980年相比, 增加了30倍, ?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 其中氮氧化物 (NOx) 637.5万吨, 颗粒物 (PM) 62.1万吨, 碳氢化合物 (HC) 441.2万吨, 一氧化碳 (CO) 3467.1万吨。

有研究表明, PM 2.5是形成雾霾污染最主要的原因, 机动车尾气是PM 2.5颗粒的重要来源之一, 2013年1月份, 我国大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是息息相关。

2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高的原因

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但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却比较突出, 其主要原因如下:

2.1 汽车制造技术整体滞后, 污染物排放量偏大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尾气排放控制技术方面, 较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国产汽车耗油高、排放高。我国现阶段刚刚实施机动车第四阶段排放标准, 而相当的排放标准在发达国家早在2005年已全面实施, 1994年我国当时新生产轿车的HC, CO和NOx的排放量分别是1992年美国新车排放量的14.5倍、11.8倍和3.3倍。因此, 汽车制造技术整体滞后是造成我国机动车高污染状况的根本原因。

2.2 燃油品质量不高, 造成高油耗、高排放

尽管我国现阶段已全面实施了机动车第IV阶段排放标准, 各汽车生产厂家也都已掌握和制造了符合国IV甚至更高排放标准的发动机。然而, 而我国除北京开始执行地方性的京五标准汽油, 上海、珠三角、江苏等部分地区执行国四标准汽油外, 其余地区仍在执行国三标准, 造成高控制排放技术车辆效能难以发挥。同时, 我国油品标准与欧美日相比还是相当落后, 汽油落后1-2个阶段不等, 柴油落后1-4个阶段不等, 国三标准规定汽油含硫标准是欧洲、日本标准的15倍, 美国标准的5倍, 柴油含硫标准则是欧日标准的三十余倍, 燃油品质的滞后也给机动车尾气防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增加了用车的成本, 给环境和人体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2.3 道路制约和交通不畅造成高排放

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 汽车这个过去的奢侈品也逐步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 机动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交通道路增长跟不上机动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的速度, 造成大多数城市交通道路趋近饱和, 交通拥堵已经几乎成为国内所有大中型城市的共同问题。

道路状况、车流量等交通因素直接影响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 车速越慢, 污染物排放量越大。研究显示, 车辆速度从每小时40公里降到每小时15公里时, 尾气排放平均增加250%。

3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

3.1 提高汽车工业整体制造技术, 实施更为严格排放标准

我国汽车制造起步较晚, 阶段性排放标准滞后于发达国家是我国机动车高污染状况的根本原因, 其根本的出路还在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是要鼓励汽车制造厂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 提高我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 不断设计和制造低成本的超低排放车, 促进我国汽车阶段性排放标准与国际同步实施;二是研制更加有效的尾气净化催化剂, 针对不同燃料体系需要研制相应催化剂, 全面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三是开发以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等为动力的机动车辆, 实现尾气零排放。

3.2 加快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的淘汰

《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 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63.7%的NOx、86.6%的PM、55.9%的CO和60.4%的HC。因此, 淘汰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是机动车污染防治和减排的重要途径, 2012年陕西省淘汰老旧机动车3.5万辆,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2011年削减1%, 成为全国14个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的省份之一, 有效扭转了全省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只增不减的局面。

加快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的淘汰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实施积极的经济鼓励政策, 提高车主淘汰“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的积极性;二是继续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和无标车禁行政策, 提高车主淘汰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的自觉性;三是制定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淘汰“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的政策, 带动全社会淘汰“黄标车”和高污染排放车辆;四是严格落实《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 强制报废不符合规定的机动车。

3.3 实施适合国情的检查/维护 (I/M) 制度

检查/维护 (I/M) 制度是指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 强制登记的机动车进行经常性的排放检测, 并对其中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辆进行维修, 通过这种手段促使使用者不断进行车辆的维修保养, 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我国环保总局、科技部、国家机械局联合发布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指南》中指出, 实施车辆的检查/维护制度是最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控制在用机动车排放的措施。实施I/M制度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积极协调各管理部门关系, 明确职责分工, 制定一套严格的检测制度, 对所有的在用车实施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 实行二级维护竣工检测。二是要改进检验方法, 采用能模拟机动车实际道路行驶时加速、减速、等速、怠速等负载运行状态的简易工况法, 实现机动车尾气的动态检测, 使检测因子更为全面、检测数据更加真实, 能客观反映受检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 从而可以保证定期检验合格的机动车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尾气排放始终处于合理的水平;三是要加强检验机构和治理行业管理, 确保检验机构的公平、公正性和治理行业的规范性。

3.4 提高油品质量, 发展替代燃料

油品质量直接影响机动车污染排放, 提高油品质量可以速效改变污染排放。欧美以及世界大部分地区, 制定和实施汽车排放标准时, 一直将车和油当成一个系统, 同步实施油品和汽车排放标准, 确保汽车排放的升级。而我国油品升级一直落后于汽车, 在过去实施国一、国二、国三标准时, 汽油标准也分别比汽车标准滞后了两年、一年半和一年零八个月, 我国现阶段的重型柴油车国四标准因必须的低硫柴油在全国范围内得不到供应, 环保部不得不二次推迟了这一标准实施的时间表, 高品质油供应不足一直在拖机动车减排“后腿, 因此, 各地应积极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提升燃油品质, 供应符合机动车阶段性标准要求的燃油品。同时要积极开发高效低污染的替代燃料, 如天然气、液化气、酒精、甲醛、氢气、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等, 从油品改善上减轻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

3.5 积极实施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

道路交通状况对机动车污染排放影响明显, 对于城市而言, 科学的交通管理和控制对于减少机动车的排放极为重要。一是要根据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和交通情况, 适时控制机动车的总量的增长速度, 使之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二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倡导绿色出行, 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量。三是结合城市改造, 科学规划城市道路体系, 修建环城公路, 减少城市道路压力。四是健全城市干道网, 拓宽瓶颈路段, 打通堵头, 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五是加强交通教育, 提高司机及行人按交通规则出行的意识, 减少人为因素的城市道路拥堵。

4 结语

机动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 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机动车的使用也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建立“车、油、路”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

摘要:汽车制造工业起步较晚, 阶段性排放标准滞后, 燃油品质量不高, 道路交通不畅造成国内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较高,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是造成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应从制造技术进步、淘汰高排放车辆、建立检验维护制度、提高燃油品品质和改善交通状况五个方面入手, 建立“车、油、路”为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邵祖峰.浅谈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城市交通, 2001 (4) .

[2]高原, 等.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措施.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3) .

上一篇:朝鲜半岛安全形势下一篇:模式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