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2024-06-23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共12篇)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1

城市噪声污染的危害性较大, 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力度, 优化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方法, 保障噪声防治的实践性, 强调城市噪声的防治水平。城市噪声污染的类型较多, 需要结合城市噪声污染的实际情况, 确保防治策略应用的价值, 进而科学的解决城市噪声污染的问题, 维护城市环境。

1 城市噪声污染分析

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较多, 导致多个方面潜在城市噪声的污染风险。结合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 例举比较常见的污染类型, 如下:

1.1 工业噪声污染

工业噪声污染的影响较为明显, 具有固定污染的性质, 工业噪声的污染面积大, 尤其是城市建筑的过程中, 存在大范围的工业噪声[1]。我国许多城市非常注重工业生产, 工业噪声污染相对比较严重, 制约工业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生活面临严重的噪声干扰。目前, 工业噪声污染成为城市噪音中的主要影响来源, 同时属于重点控制的部分。

1.2 工程噪声污染

工程噪声与城市建设存在直接的关系, 此类噪声污染并不是集中在某一特定的位置, 而是根据城市建设工程的建设逐渐产生, 仅仅出现在工程建设的周期内, 一旦工程建设完工即会消除。工程噪声污染的力度大, 短时间内的危害性非常高,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冲击性。

1.3 生活噪声污染

生活噪声污染较为频繁, 基本是由居民生活引起的, 包括居民日常的活动。生活噪声污染中比较常见的有:媒体声音播放、房屋维修等。

1.4 交通噪声污染

交通噪声是指城市中的交通工具造成的超出安全标准的声音。交通噪声污染中最为明显的是地面交通引起的污染, 如:汽车、火车等, 其对城市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 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城市噪声污染的控制方式

城市噪声污染的控制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也是噪声防治的基本依据, 降低城市噪声的污染力度。

2.1 控制城市噪声污染源

城市噪声的污染源较多, 零散分布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按照声音的安全标准, 全方位的控制污染源, 一方面管理城市噪声污染源, 另一方面限制声音标准, 所以针对城市噪声污染源, 提出几点控制方式, 如: (1) 规范城市建设, 联合城市各个部门, 做好噪声监管的工作, 各个区域的噪声达到安全标准后才能排放, 落实环境保护中对噪声的要求; (2) 积极检测城市噪声中的污染源, 明确污染源的基本性能后, 治理污染源, 提高噪声污染的控制力度; (3) 监督城市噪声污染中的违规行为, 以免演化成污染源, 降低噪声污染源的影响性。

2.2 控制城市噪声传播途径

城市噪声传播属于重点控制的内容, 可以按照城市噪声的级别, 设计合理的传播控制方式[2]。例如:某新建城市在规划时, 对新建区域实行噪声控制, 主要是控制噪声传播的途径, 降低城市噪声的干扰性, 针对噪声控制困难的项目, 尽量安排在远离市中心的位置, 集中治理噪声传播。城市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 减轻了噪声治理的压力, 发挥噪声传播控制的积极性。

2.3 控制城市噪声接受方

城市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噪声接受方的主体是城市居民, 由此应该结合以人为本, 严谨的控制城市噪声接受方, 保护居民的健康并完善生活环境。我国城市建设中采取绿化、隔音措施等方法, 减少接受方的噪声分贝, 避免居民受到噪声危害。城市噪声接受方需要采取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发挥科学控制噪声的优势, 改善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环境, 推进城市建设的安全发展。

3 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策略

结合城市噪声污染的分析, 综合规划防治策略的应用, 提升城市噪声的防治力度, 改善城市化建设的环境。

3.1 完善城市噪声控制的法规

我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采取立法的方式防治城市噪声污染, 落实法律、法规在城市噪声控制中的应用[3]。我国在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法规, 但是缺乏完善性, 所以必须按照城市噪声污染的需求, 细化防治噪声污染的法规内容, 提高城市噪声控制法规的完善性, 最大程度的控制城市噪声, 还要保障噪声控制法规的实施力度, 不能仅仅依靠表面工作, 更重要的是将法律法规实施到位, 渗透到城市噪声污染防治中。

3.2 严格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

针对上文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 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策略。首先是工业噪声防治策略, 在工业噪声的发生源上安装消音装置, 用于控制噪声源的传播, 例如:某城市工业企业中统一了噪声污染的控制, 机房、厂房等部分, 全部加设了吸音装置, 防止噪声外传, 该企业的管道、排风等噪声源部分, 安装了噪声处理装置, 安装后检测声音在5d B~8d B的范围内, 该企业要求机械类噪音在消音、吸音装置的作用下, 应该达到10d B~40d B的标准;其次是工程噪声防治策略, 根据工程建设的工期和进度, 安排噪音污染防治, 城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工程建设的力度, 规范工程建设, 消除工程中潜在的噪音污染;然后是生活噪声防治策略, 由社会部门对生活噪声进行控制, 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 解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噪声问题, 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教育活动, 提高居民生活中的自觉意识;最后是交通噪声防治策略, 按照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策略, 重点防治交通噪声源, 配合传播控制, 在交通噪声严重的地方设计屏障, 规划出特殊位置禁止车辆鸣笛等。

3.3 合理规划现代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非常快, 各个城市都面临着规划建设, 由此增加了城市噪声污染的压力, 为防止城市发展中的噪声污染, 必须合理规划现代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化建设的结果, 避免城市建设中出现矛盾, 用于防止城市建设中的噪声污染[4]。我国城市建设中逐渐意识到噪声防治的重要性, 遵循城市结构的具体要求, 规划不同功能的城市区, 体现城市规划在噪声污染防治中的价值。

4 结语

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污染源, 其对城市环境、居民健康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 根据城市噪声污染的分析, 合理规划城市噪音的控制方式, 同时配合防治策略, 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度, 缓解噪声污染对城市建设的危害, 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力度, 加强城市化发展中的经济控制, 以免影响城市化建设。

摘要:城市噪声污染是现代城市化建设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且城市噪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引发一系列的疾病。根据城市噪声污染的状态, 全面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用于消除城市噪声的污染干扰, 保护城市运营的安全性, 避免噪声污染。因此, 该文通过对城市噪声污染进行分析, 研究防治策略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昊.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 2009 (32) :97.

[2]郑细妹.中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能源与节能, 2011 (9) :31-32.

[3]邹飞.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控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 2011 (Z1) :150, 163.

[4]马立霞.对城市噪声污染的反思及防治策略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9) :146.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2

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

简述了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即矿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矿山开采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土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等;介绍了湖南省短期(~)和长期(~)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以及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作 者:谢玲琳 罗伟奇 王群 XIE Ling-lin LUO Wei-qi WANG Qun  作者单位:谢玲琳,罗伟奇,XIE Ling-lin,LUO Wei-qi(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长沙,410007)

王群,WANG Qun(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长沙,410002)

刊 名:地质科技情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4(3) 分类号:X37 关键词:生态环境   矿业“三废”   次生地质灾害   防治   湖南省  

物理教材中涉及的污染及其防治 篇3

1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在《声的世界》这一章中对噪声的定义是: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妨碍人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噪声通常来自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以及空调、冰箱等交用电器等。学校里的大声喧哗,课堂上的窃窃私语和手机来电时的铃声,实验时有的仪器本身会发出强烈或较强的噪声,实验过程中仪器撞击的声音、移动桌椅声和因操作不慎造成仪器特别是玻璃仪器损坏声,这些噪声严重影干扰教学环境,影响教学质量。

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噪声的特点,选择不同方法防治噪声。例如,给摩托车和汽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减弱气流噪声;在道路两旁多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课堂上要保持安静,手机调成震动;实验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仪器,用泡沫塑料、海绵等避免撞击声,尽量减少桌椅移动,保持安静的环境。

2 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光污染是指超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光污染还包括由于大气污染、云雾凝聚使光照强度降低,从而给航空、航海、测量、摄影和交通带来不便的问题。光污染可以分为:可见关污染,红外线污染和紫外线污染。

可见光污染的光源主要是: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汽车挡风玻璃反射的太阳光;来自城市和乡镇居民家的灯光、高楼大厦亮丽的装饰灯和现代化都市通宵达旦的霓虹灯光等;歌厅剧院的灯光等等。在教学的光学实验中用到一些强光源,学生长时间注视,也会引起眼睛的不适。可见光污染可能使人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神经衰弱,严重可导致白内障、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红外线污染和紫外线污染主要是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光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易造成交通事故,有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对天文观测,航海、航空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光污染:高楼大厦不使用光滑的玻璃幕墙,少使用或尽量不使用强光源,避免直接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照射。

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在《内能与热机》和《能量与能源》两章中都曾提到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和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可以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改变不同纬度和竖向的温度分布状况,影响大气循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蒸气相结合,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系、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会严重损害建筑物。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烟尘和废气,使大气浑浊度增加,可见度降低,给交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大气中的烟尘和废气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可吸如物随人的呼吸进入体内,或滞留在呼吸道不同部位,或进入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方法是提高热机效率,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不使用煤、石油等燃料,控制废气与粉尘的排放;开发新能源,使用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

4 水污染及其防治

《从水之旅谈起》一章中提到,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地球的大部分面积分布着水,但咸水占97.74%,包括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淡水资源数量很少,只占全球水体的2.36%,而且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淡水是目前难以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淡水,占淡水资源的99.7%,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只占淡水资源的0.3%。全球能真正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然而,就是这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现在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人们向江河湖泊源源不断地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和有毒的化学物质,这能够引起感官性状恶化、损坏人的各个器官,严重时可能造成死亡。水体中由于含有过多的N、P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由于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另外,石油污染、耗氧物质污染和核物质污染也给水体带来很大危害。

防治水污染,对废水进行处理。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4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 称为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收容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 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 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 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耕地遭受Cd、As、Hg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 70%以上都会污染环境。不仅污染加重, 而且还在转移扩散。当前, 中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 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1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 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 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类型。

1.1 水体污染型

水体污染型是指污染物质以污水灌溉形式从地面进入土壤, 这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发生类型。灌溉土壤的污水一般是指未经处理的城乡工矿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人粪尿、牲畜排泄物及被污染了的河水等。

1.2 大气污染型

大气污染型是指污染物质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大气污染物除SO2、NOx等外, 主要是重金属、放射性尘埃等, 这些物质通过沉降或降水到达地面, 对土壤造成污染。

1.3 农业污染型

农业污染型是指污染物质主要来自施用于农田的化肥和农药等。

1.4 生物污染型

对土壤施用垃圾、粪便、厩肥和生活污水时, 如不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土壤便会遭受生物污染, 成为某些病原菌的疫源地。

1.5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在土壤表面堆放或处理的固体废物和废渣主要有垃圾、矿渣、煤屑、厩肥、动植物残体等, 这些物质通过大气扩散或降水淋滤使许多污染物进入土壤, 成为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 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 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 如Hg、Cd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 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2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2.1 有机污染物

农药是主要有机污染物, 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 主要分为有机氯和有机磷两大类, 如:DDT、六六六、狄氏剂 (有机氯类) 和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 (有机磷类) 。这些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 大部分被植物吸附。此外还有石油、化工、制药、油漆、染料等工业排出的三废中的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酚等, 也是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有些有机污染物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 并在生物体内富集, 其危害是严重的。

2.2 无机污染物

主要来自进入土壤中的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可溶性碳酸盐等是常见的且大量存在的无机污染物。这些无机污染物会使土壤板结, 改变土壤结构, 土壤盐渍化和影响水质等危害。

2.3 重金属污染物

Hg、Cd、Pb、As、Cr、Zn等重金属会引起土壤污染。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冶炼厂、矿山、化工厂等工业废水渗入和汽车废气沉降。公路两侧易被Pb污染, As被大量用作杀虫剂和除草剂, 磷肥中含有Cd。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 是较难彻底清除的, 对人类危害严重。

2.4 固体废物

主要指城市垃圾和矿渣、煤渣、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固体废物的堆放占用大量土地且废物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 污染土壤恶化环境。城市垃圾中的废塑料包装物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物。

2.5 病源微生物

生活和医院污水、生物制品、制革与屠宰的工业废水、人畜的粪便等是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2.6 放射性污染物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核试验, 二是原子能工业中所排出的三废。由于自然沉降、雨水冲刷和废弃物堆积而污染土壤。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是难以排除的, 只能靠自然衰变达到稳定元素时才结束。这些放射性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1]。

3 土壤污染的危害

a)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Cd、Cr、As、Pb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土壤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是有机农药, 残留的农药通过农作物根部的吸收, 由植物机体运送到它的各部分, 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c)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它疾病;d) 土壤污染导致其它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 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它次生生态环境问题。污染土壤的营养物质如N、P等, 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农田施用的化肥。化肥污染会随土壤水流向湖泊、内海等水体, 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引起藻类等水生生物过度繁殖, 并在海洋中形成赤潮, 破坏生态环境。

4 土壤污染防治的特点

4.1 隐蔽性和滞后性

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 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 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 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4.2 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 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 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 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4.3 不可逆转性

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特别是重金属, 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4.4 难治理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 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 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 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恢复, 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 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 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4.5 辐射污染

大量的辐射污染了土地, 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种毒质。这种毒质会使植物生长不了或停止生长。

5 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

a)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 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破坏性发展模式和以一味追求经济为目的片面性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 要加快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速度, 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要结合中国土壤污染的现实情况, 从而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c) 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及时的土壤质量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 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它部门定期地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利用者应该予以配合, 不应拒绝、回避、妨碍调查测定或样品的采集;同时, 调查结果环保部门应该予以公布或建立相关的档案并允许公众查阅, 使公众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d) 大力提倡清洁生产, 控制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转移, 降低对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危害。保护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安全;e) 加强公众保护环境法律意识。公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对自己的环境权益不了解, 往往在自身受到环境危害的威胁时还弄不清危害的源泉, 搞不清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法。要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 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2]。

6 结语

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土地面积少, 保护土地资源不被污染, 事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与健康。因此, 保护土地资源需要政策与法律的约束,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治理,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分析和了解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土壤污染防治的特点, 提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种类,途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京文, 徐文, 周航, 等.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消解方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07 (02) :22-25.

中国钢铁工业污染及其防治 篇5

中国钢铁工业污染及其防治

摘要:从我国钢铁工业污染排放与处理现状,国内外钢铁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差距及问题和我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现状评估3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国家基础工业污染治理的进步和发展方向.作 者:曾慕成    徐国平   王志    ZENG Mu-cheng    XU Guo-ping    WANG Zhi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430081 期 刊: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  Journal: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34(4) 分类号:X5 关键词:钢铁    工业污染    防治措施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6

[关键词]煤炭加工;振动污染;危害;防治

前言

在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中存在较多的环境污染源,如废水、粉尘、噪声和振动污染,特别是废水与噪声污染影响选煤厂周边居民生活的现象较为突出。近几年,随着选煤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更高要求,新建、扩建、技改的大中型煤炭洗选加工企业在设计和施工中,都有较完善的污染物防治技术措施,煤炭洗选加工废水实现厂内闭路循环利用,技术上可以做到零排放;在煤炭存贮、转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采用闭封仓存贮及除尘技术,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煤粉尘污染;对主要噪声源采取了消声、吸声、隔声及减振等降噪技术措施,厂界噪声基本能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煤炭洗选加工生产过程中噪声和振动污染常常同时存在,有时以噪声污染为主,有时以振动污染为主,但振动又不同于噪声,有其相对独立的特性。对于煤炭加工企业振动污染源,特别是那些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低频率大振幅振动,在施工设计、设备安装和生产管理中几乎没有采取针对性控制和预防技术措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的振动污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现场操作工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安全生产。

1、主要振动污染源及特性

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生产具有各类机电设备集中、作业空间狭小、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特点,产生低频振动源的设备较多。利用振动进行脱水分级的振动筛,产生振动频率低(15~18Hz)、振幅大(7~9mm)、振动强度高的机械振动源,座式安装的振动筛均采用弹簧或橡胶隔振支座,减弱了其振动传递强度,当与周边物体如入料箱、接水漏斗、出料槽刚性接触时,振动传递加强,且振动筛设计布置集中,容易产生振动的叠加或共振现象,振动幅度明显增加;高速运转类设备如风机、水泵、离心机、破碎机、电动机、齿轮传动箱等稳定运行时,产生的最低振动频率为设备的驱动频率,其振动特点是振动频率不高、振幅和振动强度级小,当转动部件运转不平衡(静不平衡或偶不平衡)时,易产生振幅较大、振动强度较高的不稳定振动源,其影响更大;电磁振动给料机、变压器等设备易产生高频率低振幅的电磁振动源。

另外,如溜煤槽、破碎机类设备生产中还易产生极低频率的冲击振动;胶带和刮板类运输设备因磨擦和碰撞产生的低频振动;在生产中还有因设备质量问题,如齿轮、轴承间隙过大,也会产生不同频率振幅的振动。总之,煤炭洗选加工企业几乎所有的机电设备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且以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源为主。可以说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的操作工人在作业时间内都处在振动作业环境之中。

2、振动的主要危害

2.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现场操作工人接触振动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人体沉浸在振动的介质中;二是从支持人体的物体表面向人体传递的振动(全身振动)。直接接触作用于人体局部的振动机率较少,常见于全身振动的影响。长期受到低频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影响,易导致人体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脚痛、易疲劳、皮肤温度降低等症状;由于振动的加速度引起内耳调节人体的平衡功能失调,还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体温下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与噪声一样也会对人产生心理影响,主要表现是令人烦躁不安、易于疲劳、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振动的频率、加速度、振幅不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人体各部位都有其较固定的共振频率,如眼的共振频率为18~50Hz,头部为2~30Hz,胸腔内脏为4~8Hz和10~12Hz,心脏为5Hz,脊柱为30Hz,手为30~40Hz,神经系统为250Hz。当人体内脏器官发生强烈共振时,会受到较严重的伤害,人体对4~8Hz和10~12Hz的振动能量传递最大,其生理影响也最大。加速度愈大的振动危害性愈大,人体对振动级强度的感觉阈值是50~60dB,根据ISO全身振动暴露的评价方法,在作业场地,8小时容许暴露标准的振动级强度不超过80dB。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易使人体内脏产生位移,小振幅高频率的振动对人体的神经末梢影响较大,振幅为0.5mm~5mm的振动,其危害最大。

2.2 对厂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厂区周围居民对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中产生的噪聲影响其夜间睡眠的反映较大,这种影响一方面是机械振动或空气流动产生的高声功能级噪声;另一方面是机械振动通过地面传播引起居民房屋地板局部振动或机械低频声音以压力波向居民房屋传播,使房屋窗子和门发出振动噪声。

煤炭洗选加工企业周边居民直观感觉到的影响是生产中产生的噪声,而忽视了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中产生的振动影响,这种振动通过地面或地中传播到居民房屋可能引起门窗振动发出声音,其效果是增强了噪声的影响,也可能引起居民房屋地板振动产生振动影响。根据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厂界周边居民区的振动应满足昼间不超过75dB,夜间72dB的标准要求。

2.3 对建筑物及设备的影响

煤炭洗选加工企业主厂房大都采用土建框架结构,机械振动通过设备基础传递给厂房的承重梁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当其振动频率与主厂房框架梁(柱)固有频率相等时,便会产生共振现象,使厂房出现较大幅度的振动而危及厂房安全。如某新建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由于机械设备振动与主厂房产生共振现象,使主厂房产生剧烈摇晃而无法投入生产。通过加固主厂房框架梁和减轻机械设备激振力等方法来避开共振,解决厂房剧烈摇晃问题。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使用了高精密度的现场监测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设备,而这些仪器设备对振动都有较高的限制要求,由于振动的影响,容易造成这些仪器设备的失灵,甚至损坏。如某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煤质化验室修建在皮带运输走廊下面,且直接与皮带走廊支承柱相连接,使化验室处在较强的振动环境之中,造成分析天平类精密仪器的频繁损坏,严重影响了化验数据的准确性。

3、防治措施

防治振动的危害,主要从振动源、传播途径和受振体三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减轻机械激振力或改变机械振动方向,加重机械设备基础,增设隔振装置或隔振垫,加大振动源距离或设置隔振沟,穿带个人防护品等。针对煤炭洗选加工生产特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降低振动污染的危害。

3.1 设计中合理工艺布局

工艺设计时应将机械振动源较集中的主厂房远离周边居民房、厂区办公楼布置,根据振动传播特性,当离开振动源的距离在20米以上,则距离每增加一倍,振动强度级下降6dB以上;满足20米以上距离有困难,可考虑增设深度为5米以上的隔振沟,能达到下降6dB以上的效果。当主厂房同一层面需布置多台机械设备时,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采取激振力相互抵消的对称布置,降低机械振动强度级。对于受振动影响较大的精密仪器室如计算机控制室,不应设置在生产主厂房内,尽可能远离主厂房机械振动源布置。

3.2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煤炭洗选加工企业机械高速运转类设备较多,磨损严重,容易因严重磨损造成间隙过大而产生碰撞、冲击性不稳定振动,如机械基础的固定螺栓松动,机械本体的振动受到明显加强,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应注意设备振动情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设备部件。还应及时处理和解决水泵、风机的叶轮,离心机的筛篮、刮刀等部件因生产质量造成的静态不平衡,或在设备运行中因磨损、平衡配重块脱落造成的动态不平衡,而产生振动强度级放大现象。

3.3 采用隔振、吸振、阻尼等减振技术措施

根据煤炭洗选加工企业机械设备使用性能及特点,采用隔振装置(垫)的减振技术措施,简单易行,减振效果显著(一般可降低10dB以上)。所谓隔振,就是将振动源与承载物或地基之间的刚性连接改为弹性连接,利用弹性装置的隔振作用,减弱振动源与承载物或地基之间的能量传递,达到降低振动影响的目的。对于煤炭洗选加工企业主厂房内机械设备基础均应安装隔振装置(垫)进行积极隔振,振动强度级较高的振动筛类设备在满足工艺性能要求下应尽可能采用减振效果好的橡胶弹簧支座;对需要避免外来振动影响的精密仪器设备应敷设隔振垫进行消极隔振。隔振装置通常采用隔振器、隔振元件和填充各种隔振材料,如玻璃纤维板、橡皮、软木、毛毡等。

3.4 做好个人防护

选煤厂现场操作工人长期处在振动环境下作业,为了降低振动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应严格要求工人工作时穿具有良好减振效果的橡胶底劳保鞋,严禁穿传振系数较大的硬质底鞋,如皮鞋、硬质塑料鞋等。不断提高选煤厂自动化水平,采取巡视检查或监视设备运行的生产组织形式代替现行设备定岗的传统操作方式,以减少工人的振动接触时间,达到降低振动影响的目的。

4、结束语

在工业生产中,造成严重后果的振动较为少见,但选煤厂工人长期接触低频的全身振动,对工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是肯定的,应引起选煤厂生产管理责任者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振动污染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尚无有关工业企业振动卫生标准和法规,对于选煤厂生产车间内振动强度级是否超标,超标程度及对工人健康不良影响情况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日]守田荣等著.振动—被忽视的环境公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吴英主编.安全卫生[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罗辉主编.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幸大学(1953—),男,重庆市,本科,副教授,工程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院级领导干部,研究方向:矿井通风,职业安全健康。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7

1 水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水污染物减排力度,积极探索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强化水环境监控监管,水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首次下降到51.5%,汾河上游(东寨桥断面)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国家考核的9个断面全部达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11.6%,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6.8%。

2)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2010年,完成城镇205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74.5%,其中,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扣除本底值)达标率为100%。

3)工业水污染防治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各县(市、区)通过实施限期治理、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等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水污染物防治进程。目前全省电力、化工、焦化等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从而使全省4.1亿t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取得突破。到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2个。其中,晋中、大同、朔州、长治、阳泉5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全省设计总处理能力约295.3万t/日,实际总处理能力143.738万t/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比2005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5)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山西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地表水调蓄利用、河道生态修复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汾河、丹河、桃河、沁河这些昔日杂草遍地污水横流的臭河滩,如今已变成了集游览、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公园,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6)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山西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1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创建15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4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分别采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管网截污等处理方式,农村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受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山西水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10年,全省监测的101个地表水断面中,仍有51.5%的监测断面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水质功能达标率不足40%。监测城镇污水处理厂70家,达标率只有46%;监测的6个村庄中,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达标率仅为50%,地表水水源地2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超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存在环境隐患。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应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但是,经调查发现,各保护区内或多或少地存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建筑,还有省道和铁路通过保护区。环保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仍有工业污染源400多个,垃圾填埋场50多个,对水源地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2)现有污水处理厂亟须扩容提质。目前,各市均已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但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出水水质标准偏低、管网不配套、中水回用率低、雨污不分流、运行不稳定、污泥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污水厂减排效益的充分发挥。目前,全省仅有3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中水回用,只占到污水处理厂总数的24.2%,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3)煤炭行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明显滞后。经煤炭资源整合,目前很多煤矿都处于技改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煤矿只注重生产设施建设,而置环保责任于不顾,未按照国家“三同时”规定,做到污染防治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此外,矿井水处理工作普遍滞后,很多煤矿的矿井水处理站都存在无自备化验室或检测项目不全、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出水不消毒等问题。对国家2006年颁布实施的《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多数煤矿企业环保人员都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矿井废水排放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难以做到达标排放和回用。

4)环境监管不到位问题仍较突出。针对一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形同虚设,违法超标排污现象时有发生的现实,而一些基层环保部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检查频次低处罚力度小,重审批、轻监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还长期存在,致使人们群众长期反映的环境难点和热点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3 水污染防治与对策

1)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煤炭、冶金、化工、电力等是山西的主导产业,污染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十二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污染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举措,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痛下决心坚决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设施,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同时,对重点污染源要加大监测和监察力度,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1]。

2)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提质、配套管网建设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切实做到该收集的污水全收集、处理过的污水全达标、能回用的污水全回用。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稳妥推进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

3)强化环境监管,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排污等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或停产整改,或关闭取缔。对监管不力,放任、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和行政不作为的,也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4)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让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是事关全体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饮用水安全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定期检查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抓好水源地保护区内居民、企业的搬迁工作,取消漂流、垂钓等娱乐活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彻底消除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隐患。

摘要:介绍了“十一五”以来山西水环境现状及目前存在的污染问题,围绕“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现实,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污染,水环境保护,山西

参考文献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8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城市,住宅小区,资源,特征

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或称面源污染(Diffuse Pollution),是指溶解性或固体污染物在大面积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体污染。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定义非点源污染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直接的生存环境。小区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城市住宅小区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1住宅小区非点源污染的概述

1.1 概念

城市非点源污染指城市径流淋洗与冲刷大气和汇水面各种污染物引起的受纳水体的污染,是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对于住宅小区来说,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方面也是降雨径流,因此住宅小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对降雨径流的研究与利用方面。

1.2 特征

1)随机性[2]。

受城市水文循环的影响和支配,城市降雨径流具有随机性。同样,作为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区非点源污染也同样具有随机性。

2)可控制性。

与大区域的非点源污染相比,小区非点源污染也可认为是非点源污染的源头。这是由小区的范围较小,便于控制管理等特点决定的。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认为小区的非点源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的可控性是很强的。

1.3 成因

小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是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的主要路径是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物发生后随地表和地下径流进行复杂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与污染物迁移过程相伴的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转化过程。对城市小区来说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来源是降雨对道路的冲刷和对屋顶的冲刷。

2小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小区非点源污染的危害

1)耗氧物质的危害。

生活垃圾、树叶、草以及杂乱废弃物的堆放使得城市小区径流中有大量的耗氧物质(有机无毒物)。城市小区中大多包含有水体景观的设计,当这些耗氧物质进入水体后,水中的溶氧大幅度降低,大量的耗氧物质将使水体变成厌氧环境,导致水底的有机质发生厌氧分解,产生恶臭。水中生物也因为缺氧而难于生存,最后导致死亡水体污染环境。

2)对建筑物和财产造成直接损害。

随着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工具数量的激增,酸性气体SO2,CO2,NO等进入大气,进而以酸雨的形式影响到地面环境。酸雨的形成,不仅对地表植被会形成直接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降落在建筑物等的表面,会对建筑物等造成腐蚀,从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6]。

2.2 小区非点源污染防治方法的探讨

对于小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方法包括很多方面:道路清扫、垃圾管理以及废物回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雨水口的维护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检测管理;土地使用规划管理;控制废物倾倒;材料使用限制;控制管道非法连接;公众教育等。但是最主要且最能被加以利用的方面应该是对雨水径流的资源化利用[9]。以下对国内外雨水利用的现状进行介绍。

1)国外雨水利用现状。

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90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来截留、处理及利用雨水,并尽可能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设施来截留、渗透雨水,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减少雨季合流制管网系统的溢流污水,降低水处理厂的负荷,减轻城市洪涝等。

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也在逐步转变过去单纯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的观念,认识到了雨水对城市的重要性。首先考虑雨水的截留、贮存、回灌、补充地表和地下水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与流失,并收取雨水排放费。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也提出“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种渗透设施截留雨水或收集利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程,并纳入国家下水道推进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7]。

2)国内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非点源污染研究起始于对北京城市径流的研究,随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地也逐渐开展起来。目前国内城市小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主要集中在雨水促渗与回灌、雨水处理回用两个大的方面[8]。

3)雨水利用及资源化措施。

本着预防比治理更为有效和省力的理念,与以往迅速的将雨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再进行处理不同,美国、欧洲现在改变观念,采用环境工程措施,从污染的源头上加以控制,使雨水尽可能慢的流动,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以减轻雨水径流造成的环境污染[10]。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对策包括工程和非工程两大类。从目标来讲,主要包括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两方面。

工程类措施包括雨水收集、输送与污染控制系统。根据雨水污染程度的不同,雨水收集又分为屋顶雨水收集和路面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由于屋顶雨水污染相对较轻,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收集利用的实例[7,11,12]。另外国内外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屋顶绿化的方案。Leslie Hoffman[13]认为屋顶绿化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很多应用,这种方法不仅是防止降雨径流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能有效地减轻热岛效应。在德国,这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据200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14%的水平屋顶都被绿色所覆盖。同时,也有相关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屋顶绿化模型。

路面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的工艺主要包括绿地(缓冲区)、渗透渠(池)以及过滤沟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小区的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小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也更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们在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也应该更加注重非点源污染与生态景观的和谐。在满足了雨水收集利用的同时,也应该对景观格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即建立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利用了生态学原理,通过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的结合,雨水集蓄利用、渗透与园艺水景观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园林、景观和水系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求设计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设计和实施的难度较大,对管理的要求也较高。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家。城市小区建设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临或已经面临的。

随着人们对非点源污染认识和治理力度的加强,小区非点源污染问题必定会成为我们更加关心的话题。为了实现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同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应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促进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篇9

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建筑施工噪声具有普遍性、突发性、非永久性特点的特点,还具有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集中、技术强制性强、噪声控制难度大等特点。上述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具有较大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自身保护意识的增强,城镇居民对建筑施工噪声干扰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

2 建筑施工噪声治理现状

随着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开展,建筑噪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199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第三十条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时,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

每年在中考、高考期间,为确保考场环境,近几年,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临时建筑施工噪声强制管理规定,严禁在城区进行夜间建筑施工,考场周围昼夜一律不得施工。

近年来,尽管各地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手段进行了治理,但问题仍很严重。随着公众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各地噪声扰民诉讼案件不断出现。如上海一工程施工中,因赶工期夜间施工的噪音使周围居民不堪忍受。居民将施工单位告到了法院,施工单位向居民作出了每户5000元的补偿。武汉一工地为赶工期昼夜施工,噪音扰民,居民将开发商告上法庭,武汉中院终审判决8家施工单位共同赔偿26户居民精神抚慰金等13万余元。

治理建筑施工噪声,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内容,加强执法管理。例如在城市大力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在城市建筑工地禁止搅拌混凝土,一律使用集中生产的商品混凝土,以减少混凝土现场搅拌所产生的巨大噪声污染。显然,这项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

北京市新近颁布的《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第3章环境保护第20条规定:“除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和抢险救灾工程以外,进行夜间施工作业产生的噪声超过规定标准的,对影响范围内的居民由建设单位适当给予经济补偿。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环保监测机构测定夜间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并会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或者物业管理单位具体确定应当给予补偿的户数。建设单位应当与接受补偿的居民签订补偿协议。”这里首次将经济补偿的内容纳入了规定中,为处理施工噪声扰民诉讼案件提供了经济赔偿依据。这无疑也会促进建筑施工有关各方积极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 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对策

施工期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有关规定和当地有关施工噪声管理规定。对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强施工管理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特点和施工现场条件、施工所用机械、作业时间安排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保持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所需费用列入建设工程造价的预算和决算。

1)合理制定作业时间在施工现场超出规定时间带作业的一般是混凝土连续浇注,支模板等作业。这些噪音的产生在正常作业中是避免不了的,而且这些噪音的强度非常大,如在夜间作业噪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控制施工单位夜晚连续作业,就应该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强噪声施工作业时,夜晚作业不超过2 2时,早晨作业不早于6时,在特殊情况下(高考期间)更应该缩短或暂停施工作业。昼间尽量将施工作业时间与居民的休息时间错开,当特殊情况下确需连续施工作业的,事先应该与附近居民协商,并上报工地所在地的环保局和有关环保行政执法部门。

2)减少人为噪音应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进行文明施工,建立健全现场噪声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意识。

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为了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噪音情况,掌握噪声值,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用专人监测、专人管理的原则,凡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噪声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力争达到施工噪声不扰民的目的。

3.2 合理使用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是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布局和使用施工机械,妥善安排作业时间。施工中应当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其他辅助施工设备,对高噪声施工机械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生噪声污染的落后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设备。

产生工程机械噪声的主要因素是空气动力、机械传动、液压三部分。从结构上可分为发动机及本体噪声,传动系噪声、底盘各部件的连接配合引起的噪声,车身噪声,液压噪声(齿轮泵,液压阀及管路振动引起的噪声),制动系统排气噪声,工作装置动作冲击噪声。其中发动机及其相关件产生的噪声占1/2以上。因此发动机的减振、降噪成为工程机械噪声控制的关键之一。

现在,降低工程机械产品噪声排放限值已是全球性趋势。199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工程机械噪声限值》(GB16710.1-1996),该标准规定的限值作为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最低指标,是强制性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工程机械司机位置处噪声限值为92 dB(A),还规定了机外辐射噪声声功率级与标定功率之间的关系。降低发动机噪声是工程机械产品噪声控制的重点。

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也是建筑施工机械的主要动力设备,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机降噪措施是加设隔声罩或隔声罩配装消声器。根据其类型结构不同,采用的降噪措施也不尽相同。

3.3 积极改进生产技术

1)生产作业尽量向现场外部发展,减少现场施工作业量或作业内容。对于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的机械加工及制作,可以在工厂、车间内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如推广商品混凝土,使得混凝土的搅拌远离施工现场,减少该作业的噪声源。其他建筑材料如木材、钢筋及其他金属材料的加工等,也要尽量实现非现场作业。

2)积极改进作业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与材料,降低作业噪声的产生量。如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声的施工机械;对不得不设置在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可以搭设作业棚,以减少强噪音的扩散。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篇10

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 是客观存在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 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合“不需要的声音”, 都统称为噪声。噪声正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环境噪声有四种主要来源: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居民生活噪声, 其中以交通噪声影响最为严重。

(1) 交通噪声:交通噪声一般是60d B~80d B (A) 的中等强度噪声, 主要指机动车辆在市内交通干线上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交通噪声传播的范围宽广, 噪声级不稳定, 随时间而变化, 而且干扰因素众多, 机型、路障、风速等都会影响噪声的等级, 因此治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国城市噪声源中30%以上来自交通噪声。

(2) 工业噪声:工业噪声主要来自工厂的机器高速运转设备、金属加工机床、发动机、发电机等。工业噪声波动幅度较大, 从25d B~120d B不等, 中机械的噪声较大, 工业噪声约占我国城市噪声源的27%。

(3) 施工噪声:施工噪声, 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建筑的施工现场, 都大量使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 使原来比较安静的环境成为噪声污染严重的场所。

(4) 生活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 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等都属于生活噪声。生活噪声在城市噪声中约占40%以上, 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2 城市环境噪声的危害

人们正常的听力在40d B~80d B范围。人们把不愿意听的语言和音乐声都称为噪声, 把在一定环境中各种噪声的总和称为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损害听力:实验研究证明, 噪声超过85d B时, 就会给听觉细胞带来危害。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 听力会受到严重损失, 造成不可恢复性的听力下降, 甚至会造成耳聋, 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干扰更敏感。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当噪声高于90分贝时, 交谈和思维几乎不能进行, 它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噪声会引起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 难于消除体力和脑力上的疲劳, 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神经衰老等病症。此外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 胃肠系统出现胃液分泌减少等。极强的噪声还会导致人死亡。

3 城市环境噪声的控制对策

开展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必须由政府有关部门立法, 以人为本, 用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点去认识它、治理它。必须从源头抓起, 合理布局,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坚持依法治理, 强化工作措施。治理途径主要考虑噪声的传播路线进行处理, 在噪声源进行减噪、隔音处理;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音, 控制噪音的传播, 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在接收处作防噪消噪处理。

3.1 依法治理

国家和地方政府依法治理城市噪声污染, 限制噪声污染, 并明确了法律责任。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噪声管理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使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下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在现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要使城市环境噪声防治工作和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3.2 政府工作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能否取得成效, 关键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 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 保证城市宁静环境。政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报导噪声污染防治的先进典型, 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3.3 对城市噪声源的治理

(1) 对交通噪声源的治理:发展噪声较低的城市交通系统, 严格依法治理, 制定车辆消声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

(2) 对工业噪声的治理:采用管、限、撤的治理方法, 按要求对噪声源的结构、部件进行改善, 对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进行改进, 降低噪声源的发射功率。

(3) 生活噪声的治理:一是工商部门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控制自由市场噪声;二是公安、文化、环保、工商等部门应联合行动, 对经营中和新建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并办理环保手续。

(4) 建筑施工噪声的治理: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 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 应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获得审批后进行。对施工时间作出严格规定, 用经济手段促其治理, 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3.4 对城市噪声传播途径中的治理

噪声的传播一般分为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3个阶段。根据噪声传播的3个阶段, 可分别采用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在传输途径上控制噪声、在接受点阻止噪声的途径控制噪声。

(1) 城区土地功能区域合理规划。对兴建噪声较大的工矿企业, 要考虑不同功能区的划分, 尽量使居民区不与吵闹的工业区和商业区混杂而应相对集中到另一地区, 在规划时可以把重噪声区置于城市边缘, 低噪声区远离重噪声区, 中等噪声区可靠近低噪声区。

(2) 在城市内的交通干道两侧, 在建设经过已有的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高架、轻轨道路, 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设置相应的声屏障, 以减轻、避免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新建小区尽可能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安排在小区外围临近交通干线, 形成周边式的声屏障。建筑工程中, 应大力推广和使用隔音好的建筑材料。

3.5 接收处的防噪措施

城市环境噪声是客观存在的, 其, 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治理噪声应以人为本,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点, 一方面限制噪声源的噪声辐射, 更重要的是从总体合理布局, 利用绿化和地形等措施降噪。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态度分析、重视、治理它, 就可以减少其污染危害。由政府牵头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 扩大宣传力度, 做到整体规划, 统分结合, 并运用科学的技术进行预防和治理。

参考文献

[1]马文蔚, 鲜希顺.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加平, 钟天可, 李晋奎.建筑物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大气污染防治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是我们人类赖以为生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99.03%,其余为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占空气总质量的不到1%。干净的空气其组成成分相对稳定,但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会向空气中释放新的物质,造成空气成分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大气污染,其中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甚至危机人类的生命安全。如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的大气污染(毒烟雾事件)在几天内就造成了几千人的死亡。另据2004年《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我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大气污染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物种的消失。据统计,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1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大气污染还增加了人类患肺癌、皮肤癌以及其他各种疾病的机会。此外,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已经使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百年里上升了14.4cm,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cm,严重威胁了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可见,大气污染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如果不注意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势必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物一般有2种形态,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状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主要以烟尘为主,气态状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含氢气体等。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烟和城市尾气。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个世界性课题,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做出统筹安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国实际国情,区别对待。如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来自全球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参加了会议,并拟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控制能源消耗方面各自承担的责任达成一个新的协议,虽然由于西方某些国家的阻挠,最终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意义的协议,但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却始终致力于国内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减缓温室效应,治理大气污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针对我国来说,近些年来,防治大气污染所采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全面规划,综合防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对经济的推动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大量能源的消耗,因此,如果大幅削减能源消耗的话,势必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趋缓,甚至发生停滞,但我们又不能继续走一条靠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一定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统计出各地区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以及排放物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等,以此为依据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如:工业生产区应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且应选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城市应多植树种草,加大绿化面积,以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严格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审批,加大对中小炼焦厂、冶金厂、采矿厂等大气污染企业的取缔力度;对于大型企业,应要求其出台粉尘治理措施,政府环保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企业,责令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严惩;政府应主动建立PM2.5监测机制,对大气污染物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予以监督,并建立PM2.5发布机制,方便市民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增强其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其维护环境的意识。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深圳市政府已经将PM2.5写进了政府报告,上海也建立了PM2.5每日发布机制,相信在这些先行城市的推动下,PM2.5定会被早日列入我国环境空气指标,减除由此带来的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2)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型能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但煤炭在燃烧时,会向空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空气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洗煤新技术,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型能源,使用天然气和煤气、液化气等二次能源,同时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能等无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安全可靠的核能等清洁能源。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森林和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具有极好地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树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中的尘埃和沙粒随风飘荡,降低了沙尘暴等严重污染空气的恶劣天气的发生。

二 采用各种专业技术,去除颗粒状污染物

我国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篇12

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多种类型。

1.2 土壤污染的危害

1.2.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 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使粮食减产, 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难以估计。

1.2.2 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

1.2.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 (作) 物体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1.2.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 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生态问题。

2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 土壤一旦受到污染, 则需要很长的治理周期和较高的投资成本, 造成的危害也比其他污染更难消除。

土地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 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很长的时间。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容易迁移、扩散和稀释, 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土壤污染很难治理, 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因此, 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3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3.1 生物防治

土壤污染物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或吸收而净化土壤。研究分离和培育新的微生物品种, 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这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施加抑制剂

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剂, 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 促进某些有毒物质的移动, 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而减少作物吸收。常用的控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等。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 使镉、铜、锌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施用石灰石, 稻谷含镉量可降低30%左右。氢氧化镉的pH值在10以上才能完全沉淀, pH值大于6.5时汞就能形成氢氧化物和磷酸盐沉淀, 而钙离子能防止汞离子争夺植物根表面的代换位置, 使植物吸收汞明显减少。因此, 施用石灰还可以使作物降低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达70%~80%。碱性磷酸盐可与土壤中的镉作用生成磷酸镉沉淀, 在不能引起硫化镉沉淀的弱还原条件下, 磷酸镉的形成对清除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3.3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水稻田的氧化还原状况, 可控制水稻田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水稻田在还原条件下产生S2-与Cd2+, 形成难溶解的CdS沉淀, 故灌水可抑降低, 镉可溶入土壤转化为植物易吸收的形态, 而促进了对镉的吸收。铜、锌、铅等重金属元素均能与土壤中的H2S, 产生硫化物沉淀, 都可进行上述反应变化。因此, 加强稻田的水灌管理, 可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

3.4 增施有机肥, 改良砂性土壤

有机胶体和粘土矿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有一定的吸附力。因此,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良砂性土壤, 能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作用, 是增加土壤容量, 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有效措施。

3.5 改变耕作制

改变耕作制, 改变土壤环境条件, 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降解速度慢, 积累明显, 残留量大。改水田后DDT降解加快, 仅1年左右土壤中残留的DDT已基本消失。所以实行水旱轮作, 是减轻或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

3.6 换土、深翻、刮土

被重金属与难分解的农药严重污染的土壤在面积不大的情况下, 可采用换土法, 这是目前彻底清除土壤污染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对换出的污染土壤必须妥善处理, 防止次生污染。此外也可进行深翻, 将污染的土壤翻到下层, 掩埋深度应根据不同作物根系发育特点, 以不致污染作物为原则。

4 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破坏性发展观和以一味追求经济为目的片面性发展观,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 已经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的法律, 但是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还是空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要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的现实情况。从而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

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及时的土壤质量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 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部门定期地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四、大力提倡清洁生产, 控制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转移, 降低对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危害。保护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安全。

5 结论

防治土壤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解决。它不仅需要各级党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强力防治, 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牢固的环保意识,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只有对土壤加强立法, 加强管理, 加强控制, 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土壤环境才能够保护好。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 维护蓝天、碧水、净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 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 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 危害也进一步深入。

上一篇:中央控制单元下一篇:建筑与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