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2024-06-20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精选12篇)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1

0 引言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 称为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收容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 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 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 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耕地遭受Cd、As、Hg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 70%以上都会污染环境。不仅污染加重, 而且还在转移扩散。当前, 中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 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1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 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 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类型。

1.1 水体污染型

水体污染型是指污染物质以污水灌溉形式从地面进入土壤, 这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发生类型。灌溉土壤的污水一般是指未经处理的城乡工矿企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人粪尿、牲畜排泄物及被污染了的河水等。

1.2 大气污染型

大气污染型是指污染物质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大气污染物除SO2、NOx等外, 主要是重金属、放射性尘埃等, 这些物质通过沉降或降水到达地面, 对土壤造成污染。

1.3 农业污染型

农业污染型是指污染物质主要来自施用于农田的化肥和农药等。

1.4 生物污染型

对土壤施用垃圾、粪便、厩肥和生活污水时, 如不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土壤便会遭受生物污染, 成为某些病原菌的疫源地。

1.5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在土壤表面堆放或处理的固体废物和废渣主要有垃圾、矿渣、煤屑、厩肥、动植物残体等, 这些物质通过大气扩散或降水淋滤使许多污染物进入土壤, 成为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 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 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 如Hg、Cd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 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2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2.1 有机污染物

农药是主要有机污染物, 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 主要分为有机氯和有机磷两大类, 如:DDT、六六六、狄氏剂 (有机氯类) 和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 (有机磷类) 。这些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 大部分被植物吸附。此外还有石油、化工、制药、油漆、染料等工业排出的三废中的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酚等, 也是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有些有机污染物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 并在生物体内富集, 其危害是严重的。

2.2 无机污染物

主要来自进入土壤中的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可溶性碳酸盐等是常见的且大量存在的无机污染物。这些无机污染物会使土壤板结, 改变土壤结构, 土壤盐渍化和影响水质等危害。

2.3 重金属污染物

Hg、Cd、Pb、As、Cr、Zn等重金属会引起土壤污染。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冶炼厂、矿山、化工厂等工业废水渗入和汽车废气沉降。公路两侧易被Pb污染, As被大量用作杀虫剂和除草剂, 磷肥中含有Cd。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 是较难彻底清除的, 对人类危害严重。

2.4 固体废物

主要指城市垃圾和矿渣、煤渣、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渣。固体废物的堆放占用大量土地且废物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 污染土壤恶化环境。城市垃圾中的废塑料包装物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物。

2.5 病源微生物

生活和医院污水、生物制品、制革与屠宰的工业废水、人畜的粪便等是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2.6 放射性污染物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核试验, 二是原子能工业中所排出的三废。由于自然沉降、雨水冲刷和废弃物堆积而污染土壤。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是难以排除的, 只能靠自然衰变达到稳定元素时才结束。这些放射性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1]。

3 土壤污染的危害

a)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Cd、Cr、As、Pb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土壤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是有机农药, 残留的农药通过农作物根部的吸收, 由植物机体运送到它的各部分, 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c)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它疾病;d) 土壤污染导致其它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 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它次生生态环境问题。污染土壤的营养物质如N、P等, 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农田施用的化肥。化肥污染会随土壤水流向湖泊、内海等水体, 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引起藻类等水生生物过度繁殖, 并在海洋中形成赤潮, 破坏生态环境。

4 土壤污染防治的特点

4.1 隐蔽性和滞后性

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 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 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 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4.2 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 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 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 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4.3 不可逆转性

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特别是重金属, 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4.4 难治理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 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 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 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恢复, 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 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 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4.5 辐射污染

大量的辐射污染了土地, 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种毒质。这种毒质会使植物生长不了或停止生长。

5 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

a)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 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破坏性发展模式和以一味追求经济为目的片面性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 要加快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速度, 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要结合中国土壤污染的现实情况, 从而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c) 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及时的土壤质量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 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它部门定期地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利用者应该予以配合, 不应拒绝、回避、妨碍调查测定或样品的采集;同时, 调查结果环保部门应该予以公布或建立相关的档案并允许公众查阅, 使公众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d) 大力提倡清洁生产, 控制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转移, 降低对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危害。保护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安全;e) 加强公众保护环境法律意识。公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对自己的环境权益不了解, 往往在自身受到环境危害的威胁时还弄不清危害的源泉, 搞不清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法。要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 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2]。

6 结语

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土地面积少, 保护土地资源不被污染, 事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与健康。因此, 保护土地资源需要政策与法律的约束,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治理,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分析和了解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土壤污染防治的特点, 提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种类,途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京文, 徐文, 周航, 等.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消解方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07 (02) :22-25.

[2]陈建平.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十味扶正颗粒中汞含量[J].中国药业, 2007 (20) :36-37.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2

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

简述了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即矿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矿山开采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土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等;介绍了湖南省短期(~)和长期(~)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以及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作 者:谢玲琳 罗伟奇 王群 XIE Ling-lin LUO Wei-qi WANG Qun  作者单位:谢玲琳,罗伟奇,XIE Ling-lin,LUO Wei-qi(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长沙,410007)

王群,WANG Qun(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长沙,410002)

刊 名:地质科技情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4(3) 分类号:X37 关键词:生态环境   矿业“三废”   次生地质灾害   防治   湖南省  

物理教材中涉及的污染及其防治 篇3

1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在《声的世界》这一章中对噪声的定义是: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妨碍人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噪声通常来自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以及空调、冰箱等交用电器等。学校里的大声喧哗,课堂上的窃窃私语和手机来电时的铃声,实验时有的仪器本身会发出强烈或较强的噪声,实验过程中仪器撞击的声音、移动桌椅声和因操作不慎造成仪器特别是玻璃仪器损坏声,这些噪声严重影干扰教学环境,影响教学质量。

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噪声的特点,选择不同方法防治噪声。例如,给摩托车和汽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减弱气流噪声;在道路两旁多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课堂上要保持安静,手机调成震动;实验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仪器,用泡沫塑料、海绵等避免撞击声,尽量减少桌椅移动,保持安静的环境。

2 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光污染是指超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光污染还包括由于大气污染、云雾凝聚使光照强度降低,从而给航空、航海、测量、摄影和交通带来不便的问题。光污染可以分为:可见关污染,红外线污染和紫外线污染。

可见光污染的光源主要是: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汽车挡风玻璃反射的太阳光;来自城市和乡镇居民家的灯光、高楼大厦亮丽的装饰灯和现代化都市通宵达旦的霓虹灯光等;歌厅剧院的灯光等等。在教学的光学实验中用到一些强光源,学生长时间注视,也会引起眼睛的不适。可见光污染可能使人头晕目眩、失眠心悸、神经衰弱,严重可导致白内障、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红外线污染和紫外线污染主要是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光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易造成交通事故,有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对天文观测,航海、航空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光污染:高楼大厦不使用光滑的玻璃幕墙,少使用或尽量不使用强光源,避免直接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照射。

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在《内能与热机》和《能量与能源》两章中都曾提到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和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可以导致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改变不同纬度和竖向的温度分布状况,影响大气循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蒸气相结合,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系、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会严重损害建筑物。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烟尘和废气,使大气浑浊度增加,可见度降低,给交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大气中的烟尘和废气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可吸如物随人的呼吸进入体内,或滞留在呼吸道不同部位,或进入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方法是提高热机效率,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不使用煤、石油等燃料,控制废气与粉尘的排放;开发新能源,使用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

4 水污染及其防治

《从水之旅谈起》一章中提到,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地球的大部分面积分布着水,但咸水占97.74%,包括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淡水资源数量很少,只占全球水体的2.36%,而且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淡水是目前难以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淡水,占淡水资源的99.7%,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只占淡水资源的0.3%。全球能真正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然而,就是这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现在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人们向江河湖泊源源不断地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和有毒的化学物质,这能够引起感官性状恶化、损坏人的各个器官,严重时可能造成死亡。水体中由于含有过多的N、P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由于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另外,石油污染、耗氧物质污染和核物质污染也给水体带来很大危害。

防治水污染,对废水进行处理。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篇4

1 城市噪声污染分析

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较多, 导致多个方面潜在城市噪声的污染风险。结合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 例举比较常见的污染类型, 如下:

1.1 工业噪声污染

工业噪声污染的影响较为明显, 具有固定污染的性质, 工业噪声的污染面积大, 尤其是城市建筑的过程中, 存在大范围的工业噪声[1]。我国许多城市非常注重工业生产, 工业噪声污染相对比较严重, 制约工业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生活面临严重的噪声干扰。目前, 工业噪声污染成为城市噪音中的主要影响来源, 同时属于重点控制的部分。

1.2 工程噪声污染

工程噪声与城市建设存在直接的关系, 此类噪声污染并不是集中在某一特定的位置, 而是根据城市建设工程的建设逐渐产生, 仅仅出现在工程建设的周期内, 一旦工程建设完工即会消除。工程噪声污染的力度大, 短时间内的危害性非常高,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冲击性。

1.3 生活噪声污染

生活噪声污染较为频繁, 基本是由居民生活引起的, 包括居民日常的活动。生活噪声污染中比较常见的有:媒体声音播放、房屋维修等。

1.4 交通噪声污染

交通噪声是指城市中的交通工具造成的超出安全标准的声音。交通噪声污染中最为明显的是地面交通引起的污染, 如:汽车、火车等, 其对城市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 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城市噪声污染的控制方式

城市噪声污染的控制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也是噪声防治的基本依据, 降低城市噪声的污染力度。

2.1 控制城市噪声污染源

城市噪声的污染源较多, 零散分布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按照声音的安全标准, 全方位的控制污染源, 一方面管理城市噪声污染源, 另一方面限制声音标准, 所以针对城市噪声污染源, 提出几点控制方式, 如: (1) 规范城市建设, 联合城市各个部门, 做好噪声监管的工作, 各个区域的噪声达到安全标准后才能排放, 落实环境保护中对噪声的要求; (2) 积极检测城市噪声中的污染源, 明确污染源的基本性能后, 治理污染源, 提高噪声污染的控制力度; (3) 监督城市噪声污染中的违规行为, 以免演化成污染源, 降低噪声污染源的影响性。

2.2 控制城市噪声传播途径

城市噪声传播属于重点控制的内容, 可以按照城市噪声的级别, 设计合理的传播控制方式[2]。例如:某新建城市在规划时, 对新建区域实行噪声控制, 主要是控制噪声传播的途径, 降低城市噪声的干扰性, 针对噪声控制困难的项目, 尽量安排在远离市中心的位置, 集中治理噪声传播。城市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 减轻了噪声治理的压力, 发挥噪声传播控制的积极性。

2.3 控制城市噪声接受方

城市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噪声接受方的主体是城市居民, 由此应该结合以人为本, 严谨的控制城市噪声接受方, 保护居民的健康并完善生活环境。我国城市建设中采取绿化、隔音措施等方法, 减少接受方的噪声分贝, 避免居民受到噪声危害。城市噪声接受方需要采取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发挥科学控制噪声的优势, 改善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环境, 推进城市建设的安全发展。

3 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策略

结合城市噪声污染的分析, 综合规划防治策略的应用, 提升城市噪声的防治力度, 改善城市化建设的环境。

3.1 完善城市噪声控制的法规

我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采取立法的方式防治城市噪声污染, 落实法律、法规在城市噪声控制中的应用[3]。我国在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法规, 但是缺乏完善性, 所以必须按照城市噪声污染的需求, 细化防治噪声污染的法规内容, 提高城市噪声控制法规的完善性, 最大程度的控制城市噪声, 还要保障噪声控制法规的实施力度, 不能仅仅依靠表面工作, 更重要的是将法律法规实施到位, 渗透到城市噪声污染防治中。

3.2 严格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

针对上文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 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策略。首先是工业噪声防治策略, 在工业噪声的发生源上安装消音装置, 用于控制噪声源的传播, 例如:某城市工业企业中统一了噪声污染的控制, 机房、厂房等部分, 全部加设了吸音装置, 防止噪声外传, 该企业的管道、排风等噪声源部分, 安装了噪声处理装置, 安装后检测声音在5d B~8d B的范围内, 该企业要求机械类噪音在消音、吸音装置的作用下, 应该达到10d B~40d B的标准;其次是工程噪声防治策略, 根据工程建设的工期和进度, 安排噪音污染防治, 城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工程建设的力度, 规范工程建设, 消除工程中潜在的噪音污染;然后是生活噪声防治策略, 由社会部门对生活噪声进行控制, 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 解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噪声问题, 城市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教育活动, 提高居民生活中的自觉意识;最后是交通噪声防治策略, 按照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策略, 重点防治交通噪声源, 配合传播控制, 在交通噪声严重的地方设计屏障, 规划出特殊位置禁止车辆鸣笛等。

3.3 合理规划现代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非常快, 各个城市都面临着规划建设, 由此增加了城市噪声污染的压力, 为防止城市发展中的噪声污染, 必须合理规划现代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化建设的结果, 避免城市建设中出现矛盾, 用于防止城市建设中的噪声污染[4]。我国城市建设中逐渐意识到噪声防治的重要性, 遵循城市结构的具体要求, 规划不同功能的城市区, 体现城市规划在噪声污染防治中的价值。

4 结语

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污染源, 其对城市环境、居民健康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 根据城市噪声污染的分析, 合理规划城市噪音的控制方式, 同时配合防治策略, 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度, 缓解噪声污染对城市建设的危害, 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力度, 加强城市化发展中的经济控制, 以免影响城市化建设。

摘要:城市噪声污染是现代城市化建设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且城市噪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引发一系列的疾病。根据城市噪声污染的状态, 全面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用于消除城市噪声的污染干扰, 保护城市运营的安全性, 避免噪声污染。因此, 该文通过对城市噪声污染进行分析, 研究防治策略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昊.城市环境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 2009 (32) :97.

[2]郑细妹.中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能源与节能, 2011 (9) :31-32.

[3]邹飞.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控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 2011 (Z1) :150, 163.

中国钢铁工业污染及其防治 篇5

中国钢铁工业污染及其防治

摘要:从我国钢铁工业污染排放与处理现状,国内外钢铁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差距及问题和我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现状评估3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国家基础工业污染治理的进步和发展方向.作 者:曾慕成    徐国平   王志    ZENG Mu-cheng    XU Guo-ping    WANG Zhi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430081 期 刊: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  Journal: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34(4) 分类号:X5 关键词:钢铁    工业污染    防治措施   

汽车内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篇6

据有关资料报道,北京市曾对 1175辆汽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接受测试的车辆仅有52辆全部达到相关标准,占已测总数的6.18%,有93.82%的车内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在车内环境检测的各种有害物质中,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分别超出标准值6.56倍、14.45倍、80.2倍、17.34倍、3.14倍、6.8倍和17倍。

汽车内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继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后的又一危害公众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汽车内环境污染对驾乘者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的确到了非关注不可的地步。

一、汽车内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汽车内环境污染来源。目前车内环境污染主要来自汽车自身、外部侵入二个方面:

(1)汽车自身。汽车内饰材料(塑料、橡胶、织物、油漆涂料等)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到车内,造成车内环境污染,特别是长时间在阳光照射下的车内,由于高温加速了有害物质的挥发,车内有害气体浓度会急剧增多,污染更重。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汽油气味,汽车空调长期使用未清洁护理后风道内积累的污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车内,也会造成车内环境污染。

(2)外部侵入。汽车尾气、灰尘等由于开窗或密封不严进入车内造成的污染;司乘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如吸烟、霉菌等;带入车内的各种附加物品造成的污染,如香水、净化剂、除臭剂、清洁剂、靠垫、坐垫、小饰品等。

2.主要化学污染物及其危害。甲醛。一种无色易溶,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致癌和致畸形物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严重者发生支气管哮喘。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妊娠综合症、导致儿童得白血病、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等,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甚至导致死亡。

苯、甲苯、二甲苯。工业上统称为“三苯”,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对皮肤、粘膜、眼及上呼吸道等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以苯的毒性最大,国际卫生组织确定苯为强致癌物质。经常接触苯,皮肤会变干燥、皲裂、脱屑,甚至出现湿疹、皮炎,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的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至发生白血病。女性对苯的吸入反应格外敏感,会导致女性月经异常,妊娠期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和流产。甲苯、二甲苯具有和苯相似的性质,只是毒性小于苯。

丙酮。为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对眼有较强刺激作用,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吸入过量的丙酮轻则引起头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重则导致人动作不协调、精神混淆、虚脱、昏迷和死亡。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故易忽略而致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是因为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排斥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从而导致人体出现缺氧,这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吸入少量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昏睡、耳鸣、心悸、恶心、呕吐、虚脱、腹痛、全身无力等症状;中度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嘴唇樱红、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意识模糊、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散大、频繁抽搐等,深度中毒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即使经抢救存活者也有严重的合并症及后遗症。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甚至痉挛导致窒息。长期低浓度接触,会导致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

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和五氧化二氮等。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均极不稳定,遇光、湿或热变成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故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并以二氧化氮为主,因此环境学中的氮氧化物一般就是对这二者的总称。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氮氧化物会刺激肺部,降低人体抵抗力。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

二、防范措施

1.制定相关标准。我国目前由于还没有专门针对汽车出台的车内空气污染物质量检测标准(目前所有相关检测均是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等为标准进行),不仅无法遏止污染超标车出厂进入市场,而且当纠纷出现时,致使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无法可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将造成汽车品质良莠不齐,对汽车市场的健康有续发展十分不利。

尽快出台并实施相关法规、标准,将对解决我国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汽车制造技术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作用。

2.生产者。汽车制造企业作为产品生产者,理应把加强环境保护、创建清洁无害化工厂、实现环保生产一致性、为市场提供环境良好汽车作为第一社会责任,以向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为义务,在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含有毒物质的零配件,对出厂车辆严格检测各项污染物指标,努力降低污染物浓度,保证出厂的新车车内空气质量达到相关的标准水平,从根本上消除汽车本身造成的空气污染。而汽车制造企业本身也可因此增加产品的新卖点,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使用者。(1)拆除包装物。新车使用前应拆除所有包装物,以利有害物质散发。有些使用者怕座椅弄脏,使用很长时间也不拆除塑料膜包装,这样会造成车内有害物质长期缓释,使人慢性中毒。

(2)开窗通风。与室内空气污染治理一样,空气交换是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最有效的方法。购买新车后,尽可能地保持车内外空气的交换,以便尽早让车内的有害气体挥发释放干净。严禁在车内吸烟,尽可能保持车内空气新鲜,不能在封闭车窗、车门的状态下长时间行车,更不能在封闭的车内睡眠或长时间休息。

(3)适用装饰。如要车内装饰,建议遵循适用、简洁原则,避免引入新的污染源,防止把含有有害物质的地胶、地垫、座套垫装饰到车内;新购买的车内座套等纺织品,先用清水浸泡、漂洗以后再使用。慎用香水、车内空气清新剂等。

(4)合理使用空调。在驾驶新车的半年内,尽量少用或不用空调。如开启空调和暖风时,应使用车内外空气交流模式,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车内自循环模式。在遇到堵车严重的地段,或尾随尾气排放可能超标车辆行驶时,应当把空调、暖风开关暂时调到车内自循环模式。开窗行驶的车辆应暂时关闭车窗,待道路空气改善后,再恢复车内外的空气流通。驾驶者应养成根据车外空气状况适时关闭和开启内外通风模式的习惯。加强对空调系统上的风道、蒸发器等装置的清洁护理,定期清理空调滤网。

(5)采用有效措施净化车内空气。通常可使用车内空气净化器、负离子发生器、光触媒技术、放置活性碳、木碳等易吸附性物质,达到净化环境和空气的功效,消除车内污染。

(6)其他事项。要经常打扫车内卫生,定期消毒车内空气和车辆拉手、背扶手、坐椅、车窗等部位,对各种布艺、塑料小饰物、座套、地毯等长期使用易于隐藏细菌、螨尘的物件及时清洗。体质较弱者、妇女、儿童和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要尽量避免长时间驾驶和乘坐新车。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7

1 水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水污染物减排力度,积极探索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强化水环境监控监管,水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首次下降到51.5%,汾河上游(东寨桥断面)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国家考核的9个断面全部达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地表水重污染断面比例下降11.6%,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6.8%。

2)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2010年,完成城镇205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全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74.5%,其中,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扣除本底值)达标率为100%。

3)工业水污染防治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各县(市、区)通过实施限期治理、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等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水污染物防治进程。目前全省电力、化工、焦化等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从而使全省4.1亿t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取得突破。到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2个。其中,晋中、大同、朔州、长治、阳泉5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全省设计总处理能力约295.3万t/日,实际总处理能力143.738万t/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比2005年提高21.4个百分点。

5)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山西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地表水调蓄利用、河道生态修复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汾河、丹河、桃河、沁河这些昔日杂草遍地污水横流的臭河滩,如今已变成了集游览、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公园,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使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6)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山西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1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创建15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74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分别采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管网截污等处理方式,农村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受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山西水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10年,全省监测的101个地表水断面中,仍有51.5%的监测断面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水质功能达标率不足40%。监测城镇污水处理厂70家,达标率只有46%;监测的6个村庄中,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达标率仅为50%,地表水水源地2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超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存在环境隐患。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应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但是,经调查发现,各保护区内或多或少地存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建筑,还有省道和铁路通过保护区。环保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仍有工业污染源400多个,垃圾填埋场50多个,对水源地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2)现有污水处理厂亟须扩容提质。目前,各市均已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但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能力不足、出水水质标准偏低、管网不配套、中水回用率低、雨污不分流、运行不稳定、污泥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污水厂减排效益的充分发挥。目前,全省仅有3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中水回用,只占到污水处理厂总数的24.2%,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3)煤炭行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明显滞后。经煤炭资源整合,目前很多煤矿都处于技改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煤矿只注重生产设施建设,而置环保责任于不顾,未按照国家“三同时”规定,做到污染防治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此外,矿井水处理工作普遍滞后,很多煤矿的矿井水处理站都存在无自备化验室或检测项目不全、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出水不消毒等问题。对国家2006年颁布实施的《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多数煤矿企业环保人员都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矿井废水排放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难以做到达标排放和回用。

4)环境监管不到位问题仍较突出。针对一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形同虚设,违法超标排污现象时有发生的现实,而一些基层环保部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检查频次低处罚力度小,重审批、轻监管,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还长期存在,致使人们群众长期反映的环境难点和热点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3 水污染防治与对策

1)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煤炭、冶金、化工、电力等是山西的主导产业,污染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十二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污染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举措,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痛下决心坚决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及设施,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同时,对重点污染源要加大监测和监察力度,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发挥减排效益,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1]。

2)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抓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提质、配套管网建设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切实做到该收集的污水全收集、处理过的污水全达标、能回用的污水全回用。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稳妥推进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

3)强化环境监管,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排污等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或停产整改,或关闭取缔。对监管不力,放任、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和行政不作为的,也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4)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让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是事关全体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饮用水安全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定期检查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抓好水源地保护区内居民、企业的搬迁工作,取消漂流、垂钓等娱乐活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彻底消除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隐患。

摘要:介绍了“十一五”以来山西水环境现状及目前存在的污染问题,围绕“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现实,针对性地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污染,水环境保护,山西

参考文献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8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城市,住宅小区,资源,特征

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或称面源污染(Diffuse Pollution),是指溶解性或固体污染物在大面积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体污染。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定义非点源污染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直接的生存环境。小区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城市住宅小区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1住宅小区非点源污染的概述

1.1 概念

城市非点源污染指城市径流淋洗与冲刷大气和汇水面各种污染物引起的受纳水体的污染,是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对于住宅小区来说,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方面也是降雨径流,因此住宅小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对降雨径流的研究与利用方面。

1.2 特征

1)随机性[2]。

受城市水文循环的影响和支配,城市降雨径流具有随机性。同样,作为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区非点源污染也同样具有随机性。

2)可控制性。

与大区域的非点源污染相比,小区非点源污染也可认为是非点源污染的源头。这是由小区的范围较小,便于控制管理等特点决定的。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认为小区的非点源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的可控性是很强的。

1.3 成因

小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是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的主要路径是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物发生后随地表和地下径流进行复杂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与污染物迁移过程相伴的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转化过程。对城市小区来说主要的非点源污染来源是降雨对道路的冲刷和对屋顶的冲刷。

2小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小区非点源污染的危害

1)耗氧物质的危害。

生活垃圾、树叶、草以及杂乱废弃物的堆放使得城市小区径流中有大量的耗氧物质(有机无毒物)。城市小区中大多包含有水体景观的设计,当这些耗氧物质进入水体后,水中的溶氧大幅度降低,大量的耗氧物质将使水体变成厌氧环境,导致水底的有机质发生厌氧分解,产生恶臭。水中生物也因为缺氧而难于生存,最后导致死亡水体污染环境。

2)对建筑物和财产造成直接损害。

随着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工具数量的激增,酸性气体SO2,CO2,NO等进入大气,进而以酸雨的形式影响到地面环境。酸雨的形成,不仅对地表植被会形成直接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降落在建筑物等的表面,会对建筑物等造成腐蚀,从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6]。

2.2 小区非点源污染防治方法的探讨

对于小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方法包括很多方面:道路清扫、垃圾管理以及废物回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雨水口的维护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检测管理;土地使用规划管理;控制废物倾倒;材料使用限制;控制管道非法连接;公众教育等。但是最主要且最能被加以利用的方面应该是对雨水径流的资源化利用[9]。以下对国内外雨水利用的现状进行介绍。

1)国外雨水利用现状。

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90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来截留、处理及利用雨水,并尽可能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设施来截留、渗透雨水,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减少雨季合流制管网系统的溢流污水,降低水处理厂的负荷,减轻城市洪涝等。

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也在逐步转变过去单纯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的观念,认识到了雨水对城市的重要性。首先考虑雨水的截留、贮存、回灌、补充地表和地下水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与流失,并收取雨水排放费。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也提出“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种渗透设施截留雨水或收集利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程,并纳入国家下水道推进计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7]。

2)国内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非点源污染研究起始于对北京城市径流的研究,随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地也逐渐开展起来。目前国内城市小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主要集中在雨水促渗与回灌、雨水处理回用两个大的方面[8]。

3)雨水利用及资源化措施。

本着预防比治理更为有效和省力的理念,与以往迅速的将雨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再进行处理不同,美国、欧洲现在改变观念,采用环境工程措施,从污染的源头上加以控制,使雨水尽可能慢的流动,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以减轻雨水径流造成的环境污染[10]。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对策包括工程和非工程两大类。从目标来讲,主要包括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两方面。

工程类措施包括雨水收集、输送与污染控制系统。根据雨水污染程度的不同,雨水收集又分为屋顶雨水收集和路面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由于屋顶雨水污染相对较轻,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收集利用的实例[7,11,12]。另外国内外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屋顶绿化的方案。Leslie Hoffman[13]认为屋顶绿化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很多应用,这种方法不仅是防止降雨径流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能有效地减轻热岛效应。在德国,这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据200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14%的水平屋顶都被绿色所覆盖。同时,也有相关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屋顶绿化模型。

路面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的工艺主要包括绿地(缓冲区)、渗透渠(池)以及过滤沟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小区的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小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也更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们在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也应该更加注重非点源污染与生态景观的和谐。在满足了雨水收集利用的同时,也应该对景观格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即建立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利用了生态学原理,通过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的结合,雨水集蓄利用、渗透与园艺水景观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从而实现建筑、园林、景观和水系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求设计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设计和实施的难度较大,对管理的要求也较高。

3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家。城市小区建设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临或已经面临的。

随着人们对非点源污染认识和治理力度的加强,小区非点源污染问题必定会成为我们更加关心的话题。为了实现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同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应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促进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 篇9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受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 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 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 “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 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土壤污染使全国农业粮食减产已超过1300万吨, 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由于污染, 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

2. 土壤重金属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

(1) 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 (2) 土壤污染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3) 土壤污染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4) 土壤污染也是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5) 土壤污染中的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 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 (6) 土壤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 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能源、运输、冶金和建筑材料生产产生的气体和粉尘。除汞以外, 重金属基本上是以气溶胶的形态进入大气, 经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土壤。经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与重工业发达程度、城市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率、交通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 距城市越近, 污染的程度就越重。 (2) 随污水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水按来源和数量可分为城市生活污水、石油化工污水、工业矿山污水和城市混合污水等。生活污水中重金属含量很少。但是, 由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 工矿企业污水未经分流处理而排入下水道与生活污水混合排放, 从而造成污灌区土壤重金属铅、镉、汞、溴、铬等含量逐年增加, 随着污水灌溉而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以不同的方式被土壤截留固定。 (3) 随固体废弃物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固体废弃物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不同种类其危害方式和污染程度不同。其中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最为严重。这类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 由于日晒、雨淋、水洗, 重金属极易移动, 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水体扩散。有一些固体废弃物被直接或通过加工作为肥料放入土壤, 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如随着我国畜牧生产的发展, 产生大量的家畜粪便及动物加工产生的废弃物, 这类农业固体废弃物中含有植物所需氮、磷、钾和有机质, 同时由于饲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重金属盐类, 因此作为肥料施入土壤增加了土壤锌、锰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固体废弃物也可以通过风的传播而使污染范围扩大, 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距污染源的距离增大而降低。 (4) 随农用物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农药、化肥和地膜是重要的农用物资,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长期不合理施肥, 也可以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最多的污染物质, 氮、钾肥料中重金属含量较低, 磷肥中含用较多的有害重金属, 复合肥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母料及加工流程所带入。

4.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1) 物理防治措施。污染严重的地区宜采用排土、换土、去表土和客土等治本的方法。这些方法能根除重金属污染物。污染较轻的地区, 宜采用深耕翻土的方法, 这种方法动土比较少, 能使表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把重金属重污染区的土壤置于高温高压条件下, 形成玻璃态物质, 使重金属固定于其中, 达到消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它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并且见效快。但其工程量大、费用高昂, 此方法常用于重金属重污染区的抢救性修复。 (2) 化学防治措施。添加改良剂 (抑制剂) 。磷酸盐、石灰、硅酸盐等是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常用改良剂。它们能与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化合物, 从而降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及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施加重金属螯合剂, 土壤中的重金属一般吸咐在土壤固体表面, 在土壤溶液中则相对较少, 因此向土壤中施加重金属螯合剂, 能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 使之易于流动和吸收。施用重金属拮抗剂, 在土壤环境中, 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利用一些对人体没有危害或有益的金属元素的拮抗作用, 能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因此, 在轻污染的土壤中, 施用少量的有重金属拮抗性的金属元素, 将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3) 生物防治措施。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吸收, 可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微生物降解, 利用清洗剂对土壤表面附着的重金属吸入土壤溶液中, 然后随清洗液流入预定的水体中与微生物作用, 达到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目的。生物防治具有效果好, 不产生二次污染, 投资省, 费用低, 易于管理操作等优点, 目前受到人们的重视。 (4) 农业生态防治措施。控制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 在淹水的土壤中, 重金属一般以难溶态的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因此,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及氧化——还原电位, 使土壤在作物壮籽期有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水淹期, 可减少重金属进入植物体内的含量, 减少进入果实和籽实中的含量。改变作物品种, 在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区, 种植观赏植物、花卉、经济林木等。在重金属轻污染区, 种植耐重金属性强的作物品种, 如旱地改水田, 种植水稻或者进行轮作。

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 篇10

1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特点

1.1 复合型污染出现

就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的实际特点来看, 持久性污染物、农药助剂对土壤环境产生看一定程度的危害, 长期施入土壤后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效应, 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和传递,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城市污泥和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污水污泥逐渐向农业转移, 导致农业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除此之外, 畜禽类有机废弃物中的兽药残留, 最终会进入土壤内部, 从而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人体危害较大, 尤其是抗生素类最为严重。

1.2 区域性土壤污染问题

近年来城市化逐渐快速发展, 土壤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我国逐渐出现区域性的土壤污染问题,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异常, 并且土壤污染风险较高, 导致农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制约着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

1.3 农田土壤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总体情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农田面积较大, 还有部分农田受到大气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严重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长期污染灌溉造成了严重土壤环境问题, 土地重污染以及农产品超标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群体的正常生产生活。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在长期污水灌溉下, 土壤呈现明显的微酸性, 在土壤表层积聚较多的重金属含量, 导致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 实际质量严重超过国家相关食品卫生标准。

2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现状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但关于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还没有制定和颁布。目前, 涉及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条款及规定只有少数。从我国土壤环境标准现状来看, 目前缺少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集中居住区城市土壤环境标准, 不能满足城市土壤污染防治与污染场地清洁的需要。

3 土壤污染的可行性防治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土壤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下,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更好的改善我国土壤污染问题,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1 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立并完善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整体情况, 国家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我国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明确土壤污染现状和成因, 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土壤污染预防和治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 应当对土壤污染的种类、污染程度以及污染范围进行明确, 对土壤污染的控制区及控制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 从而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 确保该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结合我国土壤特点及实际国情, 在国家相关土壤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环境保护体系, 切实加强我国土壤污染监测控制能力, 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数字信息网的建立, 从而提高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

3.2 开展土壤修复及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操作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以及土壤环境管理的实际特点,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注重土壤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并重, 促进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 并进行综合治理试点的开展, 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 促进土壤修复领域的整体发展, 促进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

3.3 加大对土壤环境进行保护宣传力度

从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来看,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土壤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土壤环境管理的力度,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科普宣传工作, 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到环境保护宣传的重要内容, 切实提高社会群体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从而切实提高土壤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果。

4 结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 土壤污染问题俨然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严重制约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对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土壤环境进行管理, 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土壤污染的防治效果, 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云.中国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武汉大学, 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 2007.

[2]董岩翔.浙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浙江国土资源, 201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篇11

1. 土壤板结的发生原因

①新建温室取土筑墙。新建温室由于建造中取土筑墙,富含有机质的表土被取走,留下耕作的土壤为原来的生土层,又经过推土机等机械碾压,致使土壤结构被破坏,理化性状改变,养分流失,肥力减弱引起板结。

②栽培管理不善。种植多年的日光温室,如栽培管理不善可造成土壤板结。一是施肥不合理。优质农家肥投入不足,秸秆还田量少,长期单一偏施化肥,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造成有机肥不足而板结。二是灌水不科学。采用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会破坏栽培环境因子的平衡,影响根系正常生长,往往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而发生板结。三是塑料制品的投入。废旧地膜和塑料袋在土壤中不易降解,如果没有清理干净也易导致土壤板结。四是农耕措施不当。镇压、机械耕作过深等,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造成板结。

③有害物质积累。部分地区地下水和工业废水以及有毒物质含量高,长期利用其灌溉,可使有毒物质积累,引起表层土壤板结。

2.科学防治措施

①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机肥料具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效果。增施生物菌肥还可快速补充土壤中的有益菌,恢复团粒结构,消除土壤板结,促进蔬菜根系健壮生长。

②秸秆还田。麦糠、粉碎的玉米秸秆等都是较好的有机肥源,其有机质含量高,改土效果明显。一般在作物定植前20~30天,每亩施用1000千克秸秆,灌足水,铺上地膜,并盖严棚膜闷棚,具有改良土壤的良好效果。

③科学灌水。采用大水漫灌往往可使栽培环境恶化,导致病虫害加重。日光温室栽培宜采用膜下软管滴灌,此法不仅省水省工,减少了土壤养分流失和防止板结,而且可以结合灌水进行用药和施肥,利于田间操作。

④适度深耕。耕翻最好人工进行,深度40厘米左右,不但可翻匀肥料,还可保护土壤耕作层结构不被破坏,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⑤用养结合。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倒茬,把养分需求特点不同的作物合理搭配,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达到用养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⑥施用土壤改良剂。施用高效土壤改良剂能有效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消除土壤板结。如亩施松土精500~1000克,改良土壤效果明显。

(作者联系地址:陕西省千阳县农技中心 邮编:721100)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篇12

1 农药种类及毒害

农药依杀灭的生物对象不同, 分为杀虫剂、灭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其中, 以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最多, 最容易引起环境和土壤污染。

1.1 杀虫剂

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粉、滴滴涕, 毒性强、药效长, 但不易被生物降解, 我国已禁止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 因此它们在土壤中 (以及水中) 存在较少, 但其对人体的毒性比有机氯杀虫剂大, 使用要特别谨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 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优点, 是目前推荐使用的良好杀虫剂。

1.2 灭菌剂

灭菌剂使用总量比杀虫剂少很多, 灭菌剂的种类有含铜、硫的无机灭菌剂、有机磷灭菌剂和有机氯灭菌剂等。它们对土壤影响与杀虫剂基本相同。

1.3 除草剂

多数除草剂可以被微生物降解, 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 但对鱼类有毒性。

2 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

农药在土壤中有6种去向:一是向大气散失 (即发挥) 。挥发性强的农药, 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 可因挥发作用而损失。二是被土壤吸附。农药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羟基 (-OH) 、氨基 (-NH2) 、亚氨基 (-NHR) 、酰胺基 (-CONH2) 、酯 (-COOR) 和R3N+等, 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氢键和质子化作用, 可以促进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另外, 百草枯 (C12H14CI2N2) , 以阳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吸附。土壤有机质对农药吸附作用影响很大, 如纤维素对除草剂吸附量为30μg/g, 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μg/g。此外, 土壤吸附农药还受土壤pH值的影响。三是以液态在土壤中移动。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农药, 特别是水溶性的农药, 可能从土壤中淋失。淋失的农药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四是与土壤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杀虫快会因太阳辐射而分解, 但是由于光合反应不能深入土壤内部, 所以不占主要位置。较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盐黏土矿物对农药的直接催化分解。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由于土壤中有众多的微生物存在, 农药经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谢分解, 就是一些较稳定的农药, 最终也会被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 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极性基团的农药。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进入土壤中的农药遭受挥发、淋失、降解、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 残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 称为农药残留, 而其含量称为农药残留量。农药在土壤中保留的时间, 因农药种类和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壤中只保留几天, 滴滴涕和其他有机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 农药的污染

3.1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农药进入土壤后, 除了杀伤防治对象外, 还伤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例如, 百草净对土壤中的蚯蚓有伤杀力, 杀螨剂和氨基甲酸酯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杀灭作用强烈, 但是99%的微生物恢复较快, 但微节足动物恢复需要2年以上时间。

3.2 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 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质地而变化。作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的农药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据不完全测定, 从砂质土中吸收的约为22%, 从黏土中吸收的为1%。除土壤质地以外, 土壤有机质能降解农药的活性, 因此生长在富有机质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农药, 可能比生长在贫有机质土壤的作物少。

3.3 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一旦污染了土壤, 势必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其污染范围。土壤中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后, 再被人食用,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若土壤中农药被蚯蚓吞食, 会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残留农药, 经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 造成藻类、鱼类死亡等[3]。残留的农药会使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受到严重破坏, 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并应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 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农药比较多的地方, 应该进行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情况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为制定出恰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二是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 如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等。加强市场监管, 发现一起严办一起, 绝不姑息。三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应积极开展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另外, 培育抗虫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四是在研制和推广新农药时, 要搞清不同土壤类型对农药存在、降解、固定和转移的影响以及由土壤进入植物体的可能性[4]。五是对于已受农药污染的土壤, 可以改种绿肥, 向土壤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 将会减少农药进入作物和转移到食物链的可能性。

摘要:介绍了农药的种类及毒害和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 分析农药的污染, 提出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以减少农药对土壤和生物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农药,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土壤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 1998.

[2]李静, 郎贵林, 于之光.牡丹江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 :264.

[3]吴云.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现代农业, 2010 (6) :31.

上一篇:消费者下一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