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病防治

2024-07-31

山羊痘病防治(共7篇)

山羊痘病防治 篇1

1 流行特点

山羊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羊的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特异性的痘疹,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疮、浆液及水疱皮内。本病除经直接接触感染外, 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及消化道感染。各年龄的羊均可感染本病, 但羔羊 (2~6 月龄) 最易感染。该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天气, 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差等因素可促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5~7 d, 病初羊体温达40~42 ℃,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呼吸急促, 咳嗽, 从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眼睑肿大, 眼结膜潮红, 流泪。发病1~3 d, 病羊无毛和毛少部位, 如眼、鼻、颊、唇、乳房、阴唇、会阴、肛门周围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圆形红斑, 其直径为1~1.5 cm, 约2 d后红斑发展为直径达3~5 cm的灰白色丘疹, 丘疹隆突于皮肤表面, 其质硬, 周围有红晕。随丘疹增大, 病羊表皮形成水疱, 其内含清亮、透明的液体, 此时病羊体温下降, 再经3~5 d病羊体温又升高。由于化脓菌的侵入和白细胞浸润, 水疱逐渐混浊, 变为脓疱, 脓疱破裂或内容物干涸后形成棕色的痂皮, 脱痂后病羊痊愈。本病严重时可导致患羊并发肺炎、肠炎而亡及造成孕羊流产。此外, 有的患羊肢下端皮肤破溃, 跛行, 起卧困难, 有的眼角膜受侵害, 形成溃疡, 导致失明。

3综合防治

3.1预防

3.1.1 加强饲养管理, 冬春季给羊补饲适量精料及维生素添加剂, 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羊圈应保持干燥、卫生。

3.1.2 羊舍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碘伏、3%石炭酸、2%烧碱溶液、30%草木灰水、20%石灰水等。

3.1.3 每年春季羊应免疫羊痘细胞弱毒疫苗, 每只尾部皮内注射0.5 m L。

3.1.4严禁从疫区进羊, 引进羊要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 羊引入后应隔离观察21 d左右, 确定无病后再合群。

3.1.5羊发生疑似疫病时应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报告, 病死羊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2 治疗病羊患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再涂搽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有条件的可用康复羊血清对病羊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成羊每只20 m L, 羔羊每只15 m L。

此外, 可应用病毒唑, 每只羊10~20 m L, 肌注, 病羊也可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为防继发感染, 可用青霉素160 万单位, 链霉素100 万单位肌注, 每日2 次, 羔羊用量酌减。

一例山羊痘病综合防治 篇2

1 发病情况

金阳县派来镇炭山村某农户养羊178只, 2010年9月20日早晨户主发现12只羊发病, 2日后发病数增加到25只, 其中并有5只羔羊死亡, 6只怀孕母羊发生流产。

2 临床检查

病羊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 反刍减少, 拱背, 发抖, 轻咳, 不愿走动, 体温39.5~41.5℃, 呼吸及脉搏增数, 眼结膜及鼻粘膜充血发炎, 流泪及流浆液性鼻液。在颜面部、颈部、乳房、外阴部、肛门周围、尾根、腹下及四肢内侧等少毛区出现红色豌豆大的圆形丘疹, 并在丘疹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液。

3 病理变化

经过对死羊的剖检发现, 羊体明显消瘦, 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痘疹病理变化, 气管、支气管粘膜上有浅灰色小结节并附有浓稠粘液, 肺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其它内脏器官没有典型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采急性期病羊皮肤疹块, 按1∶3用PBS (pH7.2) 研磨, 反复冻融, 超声波裂解处理.离心, 取上清液作待检抗原, 与山羊痘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经37℃, 24~48 h观察为阳性。

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此次疫情为山羊痘。

5 药物治疗

5.1 皮肤上的痘疮, 涂碘酒或紫药水。为防止并发症, 破溃的局部病灶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 擦干后涂抹紫药水或碘甘油等。对病羊体重40 kg左右的, 发病初期采用康复羊血清 (每只羊20~30 mL, 每日1次, 共2~3次) 和病毒唑 (20 m L/只, 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续3 d) 。3 d后病情得到控制, 8只病羊相继脱痂痊愈。

5.2 对口腔病灶用稀醋冲洗, 涂碘甘油或紫药水。对皮肤病灶用0.3%高锰酸钾液冲洗, 溃疡处涂碘甘油或紫药水。

5.3 同时用病毒唑与多种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恩诺沙星等) 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

5.4 病初红斑丘疹期, 用金银花10 g、升麻5 g、葛根10 g、茯苓10 g、甘草5 g煎服;痘疱破溃结痂期, 用金银花15 g、连翘12 g、黄柏5 g、黄连3 g、黄芩6 g、栀子6 g、沙参6 g、麦冬6 g、桑叶3 g、扁豆6 g、花粉3 g、玉竹6 g、甘草6 g煎服, 连续3 d, 有一定疗效, 4只病羊相继脱痂痊愈。

6 处理

对于8只患病较重及5只死亡羊进行不放血扑杀, 并将尸体进行深埋、化制、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对尚未发病的153只同群羊隔离, 用山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用1%-2%烧碱消毒饲养圈舍、用具、场地, 严格控制疫区内羊只、人员及运输工具的活动范围。严禁从该病疫区输出羊只及其产品。

7 讨论

7.1 快速准确诊断及时采取封锁、扑杀是该病最终扑灭的重要措施。在疫情确诊后, 应严格按一类动物疫病控制要求, 及时封锁疫点, 扑杀病羊, 疫点内的羊只停止放牧和流通, 把病原体消灭在原发地, 控制疫病的流行和扩散蔓延.

7.2 紧急预防对未发病羊采用紧急预防接种的方法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疫病的损失, 接种剂量可采用2~3倍常规用量。同时可煎中草药给羊饮用或灌服。

7.3局部处理发现羊出痘后要尽快用紫药水、碘酒涂擦痘斑及周边部位, 以便加快结痂康复。水泡或脓疱破裂后, 应先用消毒药水洗净后 (尤其是蹄腿等部位) 再用10%明矾水涂擦以收敛伤口, 干后再涂药;对粘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7.4 全身治疗可用病毒灵、病毒唑注射液抗病毒。为防继发感染, 以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先锋霉素、丁胺卡那、泰乐菌素 (有商品名为乌金的兽药制剂) 注射液皮下注射。用药可按先后试用敏感药物, 并轮换或交叉使用。抗病毒药应用:病初可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进行治疗, 但对怀孕母羊应慎用, 以免影响胎儿发育以及引起流产。

8 小结

8.1 山羊痘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被污染的草料、工具、病羊排泄物等均可成为传染源。我县大多数为粗放型的散养放牧羊群, 饲养管理水平落后可能成为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8.2 该病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发病羊只嘴唇有病变, 从而影响哺乳或采食, 导致病羊陷入饥饿状态, 造成掉膘和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尤其易继发呼吸道疾病, 从而引起感染羊只病死率增高, 同时也可以引起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8.3 疫苗免疫是预防山羊痘病的唯一可靠途径。可采用弱毒苗或灭活苗在疫区内免疫接种用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羊痘鸡胚化弱毒苗, 0.5 m L/只, 尾根部或股内侧皮下注射, 8 d后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1年。

山羊痘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3

山羊痘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的痘疹为特征。典型病例初期为丘疹, 后变水疱、脓疱, 最后干结成痂, 脱落而痊愈。本病传染性强, 病死率高, 妊娠母羊流产及丧失生产性能, 是目前危害养羊业生产的主要疫病。

1 病原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羊痘病毒, 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病毒属的山羊痘病毒, 为DNA型病毒, 一般呈砖形或卵圆形, 长度为300~325nm, 宽为170~250nm, 其核酸型为RNA, 在寄生的细胞中常产生嗜酸性或的包涵体。山羊痘病毒对干燥和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 对腐败的抵抗力很弱, 3%石炭酸、5%碘酊、2%的福尔马林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疮、浆液及水泡皮内, 病羊鼻分泌物内也含有病毒。

2 流行特点

山羊痘病的病羊和带毒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呼吸道, 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等经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感染。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 但羔羊最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常发生于多雨潮湿的天气, 饲养管理不好、环境卫生不良等因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3 临床症状

山羊痘潜伏期为6~8d, 病羊体温升高达40~42℃, 病情严重继发感染的体温达42℃以上。病羊食欲减少或废绝, 精神不振, 呼吸急促、咳嗽, 部分羊只拉稀, 眼结膜朝红, 鼻孔内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在眼睑周围、唇、四肢内侧、尾内侧、阴唇、乳房、阴囊等皮肤少毛或无毛处出现绿豆大的红斑;2d以后红斑形成黄豆大灰白色丘疹, 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 经过2~5d丘疹形成水泡, 然后水泡形成脓疱, 如无继发感染, 脓疱破溃逐渐干燥, 形成黄褐色或黑褐色痂皮, 约7d左右痂皮脱落, 留下苍白色的瘢痕而痊愈。在整个病理过程表现为红班-丘疹-水泡-脓泡-破溃-痂皮-脱落痊愈。如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 则体温升高42℃以上, 全身症状加剧, 脓疱形成溃疡, 继而出现化脓性卡他性炎症。

4 病理变化

患山羊痘病的尸体剖检, 匀可见牙龈、口腔粘膜、舌粘膜、食道粘膜有大小不一的白色痘疹, 单个或融合存在, 有的形成溃疡, 在瘤胃和真胃粘膜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半球形的结节、糜烂或溃疡, 有时在喉头粘膜和支气管粘膜上也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痘疹, 肺部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等病变。

5 诊断

由于山羊痘有肉眼可见的特征性痘疹症状, 一般不需做进一步实验室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即可初步诊断, 但应与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溃疡进行鉴别。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可取病羊的病料通过琼脂扩散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及免疫荧光检测或电镜观察进行病原学检测。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6.1.1 加强饲养管理

日常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 全程进行放牧饲养的羊只, 在寒冷枯草季节要添加全价饲料, 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圈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透光, 尽量创造冬暖夏凉的良好饲养环境。

6.1.2 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清除圈舍粪便, 对各种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定期消毒, 生产实践中常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 (消毒威) 按1:2000稀释消毒, 每5~7d消毒一次。

6.1.3 隔离病羊对病羊隔离、封锁, 病死羊消毒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 病羊定专人进行管理。

6.1.4 免疫

每年对羊只定期免疫, 用山羊痘活疫苗按标签的说明稀释, 不论羊的大小, 每只在尾内侧或股内侧皮下注射0.5m L, 注射后4~6d产生免疫效果, 免疫期为一年。

6.1.5 坚持自繁自养

动员养殖户实行自繁自养, 如需购买种羊, 对新购进的种羊要进行隔离观察, 接种疫苗后方可混群饲养。

6.2 治疗

6.2.1 特异性疗法给病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m L。

6.2.2 局部治疗

皮肤上痘疹的可用2%来苏儿或1%醋酸清洗;出现溃疡的用1%硫酸铜、1%明矾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 再涂以碘酊或龙胆紫;黏膜上痘疹的可用0.1%高锰酸钾清洗, 再涂擦碘甘油或红霉素软膏。

6.2.3 全身治疗

病重羊, 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注射用头孢克肟钠+清开灵注射液+败毒灵, 按体重和药物用量注射, 1次/d, 重症者2次/d, 连用2~3d, 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总之, 山羊痘病是严重危害山羊养殖的一种常见疾病, 生产上若要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 平时要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 搞好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发病后要及时进行诊断, 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 减少山羊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最大限度地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国龙.山羊痘病的诊断与防制[J].云南畜牧兽医, 2004, (1) .

[2]吴海萍, 等.山羊痘病的综合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 2003, (6) .

[3]柴文友, 等.山羊痘病的防治[J].云南畜牧兽医, 2009, (1) .

[4]胡新闻.山羊痘病的综合防治[J].河南畜牧兽医, 2005, (9) .

[5]薛勇.冬末春初病防治山羊痘[N].山东科技报, 2003, (6) .

山羊痘病的症状与综合防治 篇4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羊痘病毒, 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疮、浆液及水泡皮内。其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 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等, 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 但羔羊最易感染。该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的天气, 饲养管理不好、环境卫生不良等因素可促使发病, 迅速蔓延全群羊只。

2 症状

潜伏期5~7 d, 病初体温达40~41℃,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弓腰, 呆立一边, 呼吸急促, 咳嗽, 从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眼结膜充血、流泪。经2~3 d, 在皮肤无毛和被毛少的部位, 如唇、乳房、阴唇、会阴、肛门周围、尾内侧及四肢内侧的皮肤上发生小红点 (斑) , 而后迅速增大至3~5mm的红色圆形硬的丘疹, 随之形成水泡, 其内含黄色透明液体, 体温下降。再经3~5 d, 体温又升高, 形成脓疱, 后逐渐结痂、脱落。严重时可并发肺炎、肠炎而死亡, 孕羊易流产。有的患羊, 肢下端皮肤破溃, 跛行, 起卧困难。有的眼角膜受侵害, 形成溃疡, 可导致失明。

3 综合防治

山羊痘病是病毒性疾病,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3.1 预防

3.1.1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 冬春季要注意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 抓膘, 增强机体抵抗力, 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羊圈要经常打扫, 保持干燥卫生。

3.1.2 羊舍要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有3%石炭酸、2%的福尔马林溶液、2%烧碱溶液、30%草木灰水、20%石灰水等。流行季节到来之前或每年春季应进行免疫注射, 每只羊尾部皮下注射0.5 m L羊痘细胞弱毒疫苗, 免疫期可达1年。

3.1.3 羊粪应发酵消毒再利用,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1.4 对新引进的羊群要先隔离观察, 然后再混群饲养。

3.2 治疗

一旦发病, 应立即将病羊隔离, 封闭疫区, 严格消毒。对病死羊应深埋或烧毁, 对健康羊要紧急免疫接种, 对病羊进行如下治疗。

3.2.1 对患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再涂擦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

3.2.2 有条件的可用羊康肽皮下或肌肉注射, 疗效较好。

3.2.3 病毒唑每只羊10~20 m L肌注, 2次/d, 连用3 d。

3.2.4 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效果较好。

(1) 金银花6 g、连翘6 g、升麻3 g、大青叶9 g、葛根6 g、土茯苓3 g、甘草3g, 煎水内服, 1剂/d, 连用3 d。羔羊应适当减量。 (2) 灌服黄连解毒散 (黄连45 g, 黄芩45 g, 黄柏45 g, 栀子60 g, ) , 1 g/ (kg体重) , 冲服, 1次/d, 连用3 d。

中西结合治疗山羊痘病 篇5

2011年4~8月, 中枢镇逸圃村赵某饲养的68只山羊首先发病, 旧城镇瓦舍村毕某的1群羊56只及午街铺镇水塘村3群142只山羊相继发病。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是羊痘病毒, 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痘疮、浆液及水泡皮内。其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 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 (玉米、豆粕、鱼粉、添加剂) 饮水、用具、垫草等, 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 但羔羊最易感染。该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的天气, 饲养管理不好、环境卫生不良等因素可促使发病, 迅速蔓延全群羊只。

2 症状

潜伏期5~7d, 病初体温达40~41℃,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弓腰, 呆立一边, 呼吸急促, 咳嗽, 从鼻孔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眼结膜充血、流泪。经2~3d, 在皮肤无毛和被毛少的部位, 如唇、乳房、阴唇、会阴、肛门周围、尾内侧及四肢内侧的皮肤上发生小红点 (斑) , 而后迅速增大至3~5mm的红色圆形硬的丘疹, 随之形成水泡, 其内含黄色透明液体, 体温下降。再经3~5d, 体温又升高, 形成脓疱, 后逐渐结痂、脱落。严重时可并发肺炎、肠炎而死亡, 孕羊易流产。有的患羊, 肢下端皮肤破溃, 跛行, 起卧困难。有的眼角膜受侵害, 形成溃疡, 可导致失明。

3 解剖

羊只明显消瘦, 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病理变化, 喉及气管黏膜充血, 并有浓稠粘液附着, 前胃和真胃的黏膜常发现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 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烂或溃疡, 咽和支气管粘膜也常出现痘疹, 肺部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炎症变化。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典型, 结合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 可作出诊断。

5 治疗

山羊痘病是病毒性疾病, 尚无特效药物治疗。首先将发病的山羊隔离封锁, 用山羊痘弱毒疫苗进行健康羊只紧急免疫注射, 皮内注射0.5ml/只, 1个月后不再出现疫情方可合群。

5.1 局部治疗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 涂上磺胺软膏。口腔患部可用冰硼散, 撒在患部, 早晚清洗2次/d。

5.2 中药粉剂

青叶胆草20g、连翘20g、黄连20g、黄苓20g、葛根15g、赤芍15g、薄荷15g、绿升麻15g、木通10g、金银花10g, 甘草8g。50g/只研细末冲调口服, 1次/d, 连用4~6d。

5.3 预防并发症

可用青霉素80~160万IU, 1~2次/d, 连注2~3d, 或用10%磺胺嘧啶10~20ml, 肌注1~3次。

6 小结

山羊痘病的综合防制 篇6

1 流行特点

山羊痘俗称“羊天花”, 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皮肤及可视粘膜丘疹为主要特征。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被病羊污染的场所、草地与病羊接触过的饲养管理人员、用具, 以及蚊蝇、羊虱、羊螨等吸血昆虫和体外寄生虫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液及病羊分泌物中, 因此飞沫传播亦是其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本病一般于夏秋季节多发。近年来, 冬春也有发生, 我市2003年曾在西岭镇发生过地方性流行。在自然情况下, 山羊是唯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山羊均可感染, 人与其他畜禽不会感染发病。羔羊发病后死亡率高, 妊娠母羊发病率高, 易发生流产, 成年羊及育肥羊发病率高, 但死亡率低, 主要是影响生长出现掉膘。由于山羊痘病毒是一种嗜皮肤型病毒, 主要寄生于皮肤, 粘膜等处, 造成皮肤及机体与外界联系的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粘膜出现丘疹, 破溃, 破坏感染羊只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造成山羊抵抗力急剧下降, 容易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主要是引发以支原体和巴氏杆菌为病原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山羊巴氏杆菌病, 从而造成感染羊群的高死亡率, 防治费用增加, 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体温升高1~2℃, 鼻镜干燥, 食欲减退或不食, 精神萎靡不振, 行走缓慢或不肯走动。眼结膜发红, 流泪, 起眼屎, 常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 有时鼻液带铁锈色。有的干结在鼻腔下部呈黄绿色, 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粪便干燥, 小便赤黄, 偶尔出现拉黑色或红色稀粪。1~2天后从头部 (眼四周、鼻、唇、舌、耳) 开始, 随后在乳房、外生殖器、尾下部、四肢内及胸腹下部无毛或少毛处的皮肤和粘膜出现痘疹, 进而发展到全身。初为红斑, 1~2天后发展为丘疹, 突出皮肤表面, 随后逐步增大, 形成灰白或淡红色半圆形结节。2~3天后结节变成水疱、脓疱, 有的破溃形成溃疡。若无继发感染, 则于几天内结痂、脱落, 留下淡红或灰白瘢痕, 一般3~4周痊愈, 死亡率不高。有继发感染的病例, 多出现眼睑、嘴唇肿胀, 咳喘, 腹式呼吸, 有的舌头发蓝, 有的口吐白沫, 有的粪中潜血, 有的出现四肢关节肿胀, 倒地抽搐, 死亡率极高。

3 剖检变化

常见不同程度的粘膜坏死, 全身淋巴结肿大, 口腔、舌头、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食道、胃、肠等消化道和呼吸道, 以及呼吸器官肺均出现绿豆大痘斑, 切开肺呈白色。有的出现肺坏死、溶解、肺脓疡、肺空洞, 还有的某些脏器出现广泛性痘疹, 有大小不等, 多少不等的痘斑、结节或溃疡。有继发感染的羊只肝脏肿大, 有的出现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胆汁浓缩, 脾脏边缘出血呈锯齿状, 腹部脏器及腹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 胸腔积黄绿色液体, 肺黑红色, 横截面挤压有水泡, 多出现典型的大叶性肺炎。部分羊出现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胃肠粘膜脱落。

4 防治措施

4.1 山羊痘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

健康羊群除未满月的羊羔外, 每年于3~4月份接种, 每只羊在尾根腹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m L, 剂量为1~2头份。怀孕母羊在其分娩后一至两个月内与羔羊同时免疫。对疑似健康羊群, 应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 每天1次, 连用3天, 另在饮水中加入VC和复合VB。在抗继发感染方面, 宜采取氧氟沙星、沙拉沙星、磺胺六甲、氟苯尼考、泰妙菌素、头孢噻肟钠等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交叉应用, 每天2次。最后一次药物肌注12h后再皮内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2~4头份/只。对已发山羊痘病羊只, 可采用抗病毒药物及黄芪多糖交叉肌注, 每天各1次。配合中草药内服和在患处涂搽紫药水, 口腔粘膜溃烂处可先用KMnO4清洗, 再涂搽紫药水及甘油等。痊愈后的山羊可产生终生坚强免疫力, 无须再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对继发感染严重的羊只, 立即采取广谱高效抗菌药物治疗, 并每天肌注一次毒疫康, 以及VC与VB的复合制剂, 提升羊只的抵抗力, 待细菌得到控制, 病情趋于稳定时, 抗病毒药物停用24h后, 全群接种山羊痘弱毒苗, 每只4~6头份。

4.2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应激, 增强山羊的抵抗力是预防山羊痘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羊舍内及四周、羊只经常出入的通道要定期消毒。要定期杀蚊灭蝇和定期驱杀体内外寄生虫, 及时调整圈舍内羊只饲养密度, 保持清洁干爽, 通风透气。要保持冬暖夏凉, 防止贼风和暴风雨的侵袭。要保证饲料、饲草的供给, 提供充足的饮水。

4.3 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 彻底消毒环境, 对病死羊要深埋或焚烧, 未发病羊群紧急预防接种。

病畜应有专人护理, 饲养、保洁的用具要与健康羊群彻底分开, 停止一切可能引起传播的操作, 如阉割、打耳标等, 要防止鸡狗等进出羊舍传播疫病。

4.4 中草药疗法。

(1) 内服采用金银花10g、连翘10g、生地10g、黄连8g、板兰根12g, 煎水 (小羊减半) ;外用采取生石膏粉和冷开水调成糊状, 外敷患处。 (2) 采用黄连、黄芩、苍术、葛根、金银花 (或全草) 、十大功劳、蒲公英、铁马鞭、鱼腥草、车前草等, 按羊的数量及方药组成确定剂量, 对停食、减食的可在药液中加入山楂、神曲、麦芽、党参和葡萄糖粉 (或白糖) 以开胃和补充能量, 减少病弱羊只的死亡。 (3) 以清热解毒、祛风透疹为治则, 采用外洗与内服相结合的原则。外洗药方:艾叶、防风、贯众、金银花、连翘 (每只羊各30g左右) , 加水适量煎水取液。先用针刺破水痘, 取药液洗患部, 待结痂后剥掉痂皮, 用菜油涂抹即可。内服可用葛根汤加减:葛根15g、紫草15g、苍术15g、黄柏15g、牛蒡子15g、板兰根15g、婵蜕10g、丹参10g, 煮水取汁, 加白糖30g, 候温灌服, 1天1次, 连用2~3天。

5 分析与讨论

5.1 羊群中出现山羊痘的羊只病程较长,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继发感染肺炎的死亡率高。

这主要是由于山羊痘发生后, 传染性强, 传播快, 且山羊易感, 故羊只发病率高, 但病毒主要寄生于皮肤、粘膜等处, 脏器发炎者少, 因此, 羊只死亡率低。然而, 由于它破坏呼吸道粘膜。导致羊只抵抗力下降, 易继发支原体病或巴氏杆菌病, 导致胸膜和肺发生炎症, 引进山羊呼吸困难, 羊只因窒息而死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羊的巴氏杆菌, 常年存在于羊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之中, 属条件致病菌, 山羊本不易感染, 当山羊发生山羊痘时, 羊只抵抗力急剧下降, 巴氏杆菌数量剧增而引发羊巴氏杆菌病。此病造成山羊呼吸高度困难, 腹泻乃至肠道出血, 致死率极高。

5.2 在我市本次疫病的防治实践中, 预防效果不好, 疗效不佳, 病情复发率高。

预防效果差可能与接种途径、剂量及山羊抵抗力有关。一般羊场接种采取肌肉注射, 而非皮内接种。接种剂量多为1头份, 而未针对实际情况酌加。接种时未在饲料饮水中添加多维及黄芪多糖类药物, 未选择好天气等。疗效不佳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前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而不能杀灭病毒。二是因为山羊痘病毒系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 是嗜皮肤型病毒, 药物经肌注或静注后可在血液中达到药物浓度高峰, 却很难在皮肤内聚集。皮肤中药物浓度低, 以至治疗效果差。三是由于山羊痘病毒破坏体表皮肤及呼吸道、消化道粘膜, 引起抵抗力下降, 造成疗效不佳。四是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久治不愈。病情复发情况较多则是由于不能彻底消毒。因为我市羊场规模小, 标准化程度不高, 大多数羊场均未设置草料架、饲槽、水槽等。饲料和牧草一旦扔在地上, 山羊便拒绝采食。只有将羊赶到山上放牧, 才能保证羊只有充足的草料供应。当大群羊只感染时, 无法采取圈养进行隔离治疗的办法。用药治疗后, 羊只病情减轻, 有的甚至开口吃草了, 放到山上接触已污染的草地后又发生感染, 导致病情复发。

5.3 从疫区引进羊只, 是我市山羊痘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郴州地区桂阳县出现疫情时, 我市与之相邻的庙前、西岭两镇养羊专业户从桂阳引进波尔山羊及四川黄羊, 结果导致了西岭与庙前镇的疫情暴发, 继而波及到全市。

5.4 病羊的无害化处理不到位, 也是疫情流行的原因之一。

我市养羊户在羊只死亡后, 不作任何处理, 尸体被狗、飞鸟等采食后引起机械传播, 造成疫病流行。10月初, 我市采取坚决扑杀和深埋措施, 对出现疫情的羊场, 我们采取全群扑杀的办法, 政府按每只羊60元给予养羊专业户适当补贴。被扑杀羊只一律进行深埋, 发动养羊户到山上寻找以前病死在山中的山羊, 并在乡镇动物防疫员监督下深埋, 同样给予养羊户60元/只的补贴。由于措施得力, 疫情很快平息。

5.5 有些羊场出现羊黑疫、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等, 导致山羊死亡率增高。

这主要是由于在山羊的肠道中有一种常驻菌——魏氏梭菌, 当山羊痘流行时, 羊的抵抗力下降, 常驻菌群数量增加, 而导致以上疫病的继发。采用青霉素兑克林霉素肌注, 有一定疗效。

5.6 在我市本次防治山羊痘病的实践中, 我们作了大量的药物实验。

一例疑似山羊痘病的诊治报告 篇7

1 病例

2014年9月的一天, 一养殖户给笔者打来电话告知, 其养殖的山羊最近好像有问题, 有几只山羊不愿活动、不吃食, 还有很多眼屎, 有一只已经奄奄一息, 希望笔者立即前去诊治。

2 症状

笔者来到畜主养羊所在的山坳, 在畜主的指引下笔者看到了发病的5只山羊, 其他的都已经放上山去了。发病的山羊体温都在40℃以上, 眼角布满了眼屎, 嘴唇、背部、腹部及乳房等处出现红斑和丘疹, 已经1天不吃草了, 只喝水, 叫声惨淡, 躲在阴凉处, 不愿活动。畜主告诉笔者, 其养殖的山羊已经有2年没有进行山羊痘疫苗注射了, 主要是因为没有帮手, 加上这些年没有发生山羊痘病, 所以他们就懒得进行疫苗注射。发病的5只山羊之前是关在另一间荒废的羊舍内, 畜主回忆, 那间羊舍10年前就曾发生过疑似山羊痘病, 畜主以为已经没事了, 自己的羊舍太挤, 索性就把部分羊关在那里。至此, 笔者依据多年的兽医临床工作经验来判断, 发病的羊只疑似感染了山羊痘。

3 治疗

(1) 立即对发病的山羊重新进行隔离, 隔离地必须远离羊栏, 对荒废的羊舍进行焚烧处理, 用菌毒敌消毒剂消毒羊栏舍内外及四周, 1天2次, 连续7天。

(2) 对发病的羊只一侧肌肉注射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独抗 (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注射液) 0.15m L/kg体重, 1天2次, 连用3~4天另一侧肌肉注射江西鑫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祛毒疮痘消 (板蓝根注射液) 0.2m L/kg体重, 1天2次, 连用3~4天。

(3) 水中投入电解多维、黄芪多糖超微粉让羊饮, 连续投喂7天以上, 以提高病羊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经过上述的对症治疗, 发病的5只山羊治愈3只, 其他2只因体温过高 (达42℃) 、病情较重而最终死亡。整群羊除了全面消毒羊舍之外, 立即进行山羊痘疫苗的免疫注射, 做好羊舍杀蚊控蚊工作, 在饮水池中投入黄芪多糖超微粉供羊群饮用, 提高免疫力。接触过病羊的工具、鞋、衣物、手套等必须经严格消毒处理才能重新使用, 避免成为传染源。对病羊粪便、死尸喷淋菌毒敌溶液, 然后进行深埋处理, 深埋点要远离羊舍。治愈的病羊先隔离观察20天以上, 无明显症状时可以单独放养, 但不能合群一起放牧, 因为病愈的羊也是主要的疾病传染源, 最好的办法是将病愈的山羊养成商品羊后立即出售, 消灭病原体。

4 总结

由于山羊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不分年龄、大小、性别都可以感染, 而且在夏秋季时蚊虫特别多, 该病的发病率极高。因此, 要做好杀蚊灭蚊控蚊的工作。定时对山羊痘疫苗注射。兽医部门要加大防治宣传力度, 养殖户发现疫情要立即报告兽医部门及时处理, 避免疫情扩大, 造成重大损失。

摘要:山羊痘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处理不当会全军覆没。笔者对发病的羊采取隔离后药物治疗及提高病羊免疫力等措施进行诊治, 治愈率达60%。防治该病要对整群羊进行消除传染源、杀灭蚊虫和紧急注射疫苗等措施, 保护整群羊安全, 达到控病治病的目的, 以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促进养羊业的发展。

上一篇:营销管理模式下一篇:变压器早期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