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

2024-07-18

消解(精选12篇)

消解 篇1

镉是一种有毒有害的金属, 破坏神经系统, 食入会引起急性肠胃炎, 出现心血管病, 镉中毒会加速骨骼的钙质流失, 引发骨折或变形。污水处理过程中, 废水中含有的大量镉通过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的吸附、包藏、沉淀于污泥中大大增加了污泥的毒害性。本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研究, 分别将微波消解和常压消解后的污泥样品,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镉及其化合物的含量, 使两种方法得以比对, 选出最佳实验条件。

本实验选用仪器:美国CEM微波消解仪, 美国PerkinElmer公司AAnalyst-7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 试剂 (所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1) 硝酸:优级纯 (ρ=1.42g/mL) 。 (2) 硝酸溶液 (1+1) 。 (3) 硝酸溶液 (1+99) 。 (4) 过氧化氢溶液:Φ (H2O2) =3 0%。 (5) 盐酸:优级纯 (ρ=1.1 9 g/m L) 。 (6) 镉标准贮备液 (10 0 mg/L)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制标准样品。 (7) 镉标准使用液 (10.0μg/mL) :取镉标准贮备液 (1.6) 10.0mL于100mL容量瓶中, 加硝酸溶液 (1.3) 定容, 摇匀。此溶液中每毫升汗10.0μg镉。

2 仪器、设备

所用仪器均已硝酸 (1+5) 浸泡过夜, 用水反复冲洗, 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1) PE-7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其配件:带有氘灯背景扣除装置、空心阴极灯。 (2) 乙炔钢瓶气 (高纯) 。 (3) 空气压缩机。 (4) 电子天平;感量0.0001g。 (5) 烘箱。 (6) 微波消解仪 (美国CEM) 。

3 采样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污泥样品, 将湿污泥样品平铺于硬质板上, 用玻璃棒等压散, 出去泥样中石头和动物残体等异物, 混匀备用。

干污泥样品出去泥样中石头和动物残体等异物后, 用四分法缩分至获得所需样品用研钵研磨至样品全部通过 (80~100) 目尼龙筛, 混匀备用。

4 分析步骤

4.1 仪器操作

参照仪器说明书将仪器工作条件和仪器参数调整至最佳状态。参考参数如下:

波长 (nm) 228.8

灯电流 (m A) 4

狭缝宽度 (nm) 0.7

空气流量 (L/min) 17.0

乙炔流量 (L/min) 2.0

读数时间 (s) 3.0

4.2 样品测定

4.2.1 样品预处理

(1) 常压消解进行预处理。

称取1.0000g样品于150mL三角瓶中, 加入1mL去离子水湿润样品, 加入硝酸 (1.2) 10mL, 盖上玻璃表面皿于电热板上加热10min。冷却后再加入5mL硝酸 (1.1) , 盖上玻璃表面皿加热30min。此时的烟雾为硝酸氧化样品所产生。重复此步骤, 每次加硝酸5mL, 直至无棕色烟雾产生, 表示消化反应完成。冷却后加入2mL纯水及过氧化氢 (1.4) 直至反应不再剧烈。注意加入过氧化氢总量不超过10mL。继续加热至溶液5mL。冷却后加入10mL浓盐酸, 盖上玻璃表面皿加热15min。冷却后加入40mL去离子水, 加热煮沸至溶液剩下10mL。处理后的样品定容至50mL容量瓶中。

用去离子水代替式样, 按 (4.2.1) 相同步骤和试剂作全程序试剂空白试验。

(2) 微波消解。

(1) 微波消解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

(1) 在不同功率下, 分别对污泥样品进行试验比较,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显示在800~1000W功率下测得污泥镉浓度基本相同, 因此确定800W为最佳实验功率。

(2) 各步骤保温时间的确定:对相同的污泥样品分别保温不同时间以比较其消解浓度变化, 实验结果如图2, 3, 4所示。

实验显示:

在第一部保温时间于1~3min内测定出的污泥镉浓度基本相同。

在第二部保温时间于5~8min内测定出的污泥镉浓度基本相同。

在第三部保温时间于20~30min内测定出的污泥镉浓度基本相同。

从而确定三步的保温时间分别为1min, 5min, 20min。

由上述数据可得最佳实验条件见表1。

注:升温时间的确定。

第一步, 将需要升至的最终温度减去试问 (20℃) 除以第一步升温速率。

第二、三步, 将第二步需要升至的最终温度减去第一步温度, 除以第二步升温速率, 以此类推。

4.2.2 微波消解进行预处理

称取0.5000g样品于聚四佛乙烯罐中, 沿罐壁加入浓硝酸8mL (1.1) , 1.0mLH2O2, 盖上内盖, 拧紧罐盖, 放入微波消解炉中, 管好炉门。按已优化好的消解步骤进行消解。消解结束后, 冷却, 取出消解罐。将消解液移入50mL容量瓶中, 用硝酸 (1.3) 定容待测。

4.2.3 样品测定

对同一样品不同条件下进行平行测定,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5 结语

综上数据可见,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污泥样品应用微波消解的方法进行预处理, 其结果与常压消解得出的样品在最终的实验结果上基本相同。但其安全性, 准确性, 高效性皆优于常压消解这种预处理方式。在以后的实验中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其方法简便、安全, 数据结果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J].17版.

[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检验中的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

消解 篇2

最近,职场上涌现了一个新名词“暑歇”,专指那些像学生放假一样,以“炎夏难熬”为借口辞职休息的人。

事实上,不只在暑假想歇着,同一个岗位时间长了,热情被磨去,难免疲惫厌烦,出现“职业倦怠”,开始得过且过,甚至出现跳槽的念头。职业倦怠到底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结合意大利心理学家赫苏斯、蒙特罗、马林等人的研究,多数情况下,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糊里糊涂入行。有些人最初可能是被薪酬等表面因素吸引,内心并不是真正的认同和喜爱这一职业,不久之后,就失去兴趣。对这部分人来说,换个选择也许真的是新开始,并不需要太多纠结。

第二种,不能胜任工作。因为以自己目前的能力,不太能胜任工作,总是感到困难重重、特别吃力,时间一久,当然劳心费神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多向他人请教,提高职业能力。同时,找到让自己愉快的细节,比如某个领导欣赏你,增强成就感和价值感。

第三种,藏有某种心结。还有一些人,因为有某种心结,比如特别不能忍受不爱干净的人等,导致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产生抵触。对此,最重要的是增强职业认同感,发现这份职业带给你的意义和价值,提醒自己,先抓住主要矛盾。

专家指出,职业倦怠并非完全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迈上新平台的前奏,生活的醍醐灌顶。保持兵来将挡的态度就好,不必过于忧虑。

但美国“心理中心网”的专家也提醒,跳槽未必会让你称心如意。与其到处寻寻觅觅,不如安下心来把手头工作做好,也许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

消解泡沫“三端”论 篇3

泡沫无疑是经济增长中需要防范的现象。尽管有学者认为,只有泡沫破灭了,我们才知道泡沫的存在。但作为政策决策者,等泡沫破灭了再来讨论泡沫的问题,社会成本太高。从这个角度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实需要防范泡沫,需要有效处理产能过剩问题。要处理泡沫,应该把泡沫的产生与化解分开来看。

首先看泡沫是怎么产生的?希勒的判断以及国务院的判断是对的,产能过剩确实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但中国现阶段产生这个问题,不在于市场竞争带来的过剩,而在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例如,四万亿元投资倾泻而出,大部分集中到了重化工业,产能怎么能不过剩?资源要素价格尚未理顺,对投资变相的投资补贴广泛存在,怎么可能不加大投资消费失衡?地方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基本工作目标,想方设法吸引投资、鼓励投资,各地支柱产业高度雷同,怎么不加大产能过剩的风险?简言之,短期政策长期化、政府主导的投资、价格补贴的投资,是产能泡沫的根本原因。

因此,无论是行政压缩的手段也好,还是财政货币手段也好,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改变现行增长方式、改革现行体制机制,才能有效化解泡沫、防范泡沫。这方面的改革需求当然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理顺改革中的“三端”。

第一是需求端,尽快释放消费需求,以消费化解投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相对需求而言的,化解产能的根本途径在于扩大消费需求。我国当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对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农村消费对钢铁的需求还远不到位。农村消费结构一旦升级,家电、小汽车等产品需求全面释放,将带来巨大的钢铁需求。

再以光伏为例。我国光伏产业以满足外需为主,在外部市场波动时出现过剩严重,但如果按里金夫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的设想,即每栋建筑都能有效地改造为微型发电机,全国对光伏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现有的光伏产能不仅不会过剩,反而会出现巨大产能缺口。因此,需求端的变革是消化产能的基础。

第二是供给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活动是适应消费需求的创新。我国当前产能过剩,根源在于政府主导下许多投资并非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而是以政府为中心。

回归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产能过剩将会得到市场出清。这就需要以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让价格真正成为价格,反映投资的真实成本,从而使投资主体能在真实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做出决策。

第三是政府端,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改革,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增长主义倾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越主导产业,产业越容易出现过剩。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就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来决定投资,尤其是要约束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通过合理划分中央地方职能,调整中央地方财力,改变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经济总量的格局,从而把注意力真正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体制远不完善。只有改革才能化解产能过剩。经济增长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管表象与发达国家相同,但病根却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编辑 韩 洋]

消解黑车“隐痛”的探索 篇4

而“打黑”工作执法成本较大, 缺乏专项资金。每查处一辆违法车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车辆、时间, 加之对举报查实者要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 耗费较大, 还有购置车辆和取证设备的资金。

法律空白还造成各地巨额的“停车费”问题。由于“黑车”车况较差, 导致很多“黑车”被查扣以后, 经营者干脆抛弃车辆, 拒不缴纳罚款, 而执法人员对这种车辆的处理, 目前大多只能是在停车场等待认领。

新闻事件

2009年2月20日至5月20日,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打击“黑车”等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专项治理活动, 重点是打击非法经营的组织者、查处“黑车”和治理主要区域。全国共投入执法人员25.5万人次, 出动执法车辆53.7万辆次, 查扣各类非法经营的“黑车”24.8万辆。

2 0 0 9年8月, 浙江省绍兴市“黑车”残留率达20%~30%, 而浙江省是40%~50%, 但绍兴市运管处目前仍有将近300辆黑车没有结案, 向当地村委租的停车场就有3个, 每辆车一天的停车费是20元, 一年就是7200元, 300辆车一年就是216万元。粗略计算, 浙江省目前仍没结案停在停车场的车辆有1万多辆, 那么一年的停车费最少是7200万元, 让人触目惊心。

关键词汇

“黑车”治理, 公交缺位

专家意见

公交不畅成“黑车”沃土

业内专家指出, “黑车”产生有两大重要原因, 首先是黑车经营者受利益驱动, 开“黑车”作为谋生手段, 只要二三万元就可以买辆自备车开始营运, 解决生计问题。

该专家向记者举例道, 有个“精明”的黑车司机华某, 账簿上详细记录了开黑车以来的收入。2006年, 华某开始经营黑车, 月收入有时不到千元, 有时八九千元。3年来, 减去汽油费等支出的净收入分别为48250元、59020元、56555元。这比他做别的生意要好不少。

其次是“黑车”有市场需求。它和公交班车相比占有价格优势, 且能做到“门到门”服务, 尤其处在乡镇的“黑车”, 城里人出门可以随时招呼“的士”、乘坐公交车, 而地处乡村的农民外出办急事却没那么顺当, 尤其是在夜间, “黑车”则充当了“乡村的士”的角色。

所以, 治理“黑车”必须釜底抽薪, 铲除其滋生的温床, 大力发展公交, 制定科学的票价, 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地区等公共交通不发达地方。

延伸阅读

抓捕“黑车”探索中

2009年国内为期三个月集中“打黑”行动中, 各地采取联合执法, 稽征队员和交警、治安警联合行动, 交警负责拦截“黑车”, 稽征队员负责调查取证, 治安警负责维持秩序, 各司其职, 有力防止了暴力抗法等事件的发生。

他们采取多种手段打击“黑车”, 对非法行为进行拍摄, 开通有奖举报专线, 持续开展现场稽查, 为“黑车”开设黑名单, 针对疑似者逐渐积累违法证据。并依法处罚, 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严把人情关, 确保对“黑车”在法律规定幅度内实施处罚。另外,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比如2009年2月以来, 浙江全省投放各类公交车达1.9万辆, 新增 (调整) 路线约3900条, 增设港湾式车站和招手站1586个。

疏堵结合也是比较有效的措施, 应给予“黑车”经营者以生活出路, 对家庭无生活来源、生活困难的“黑车”经营者, 不少地方采用“合理回收车辆”、“推荐引导就业”、“免费就业培训”等人性化管理措施, 使其主动放弃经营。

另外, 上海市已经有法规规定运管部门有权对残车进行拍卖, 拍卖所得优先抵停车费、再抵罚款, 以减轻“打黑”成本, 使这项工作可以长期进行下去, 这也为进一步开展“打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一个有名的无名人士,在座的可能有一部分人对我不太了解,所以,先作一下自我介绍。自我介绍: 姓名:李树林

年龄:20岁(20年前)民族:汉 性别:自己看 相貌:不扬 身高:保密

体重:与身高成反比。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工作单位及职务:沈阳矿务局中学高三九班(“致远班”)班主任兼高三九班、十班的历史科教师。高三文科组组长,文科党支部宣传委员。感谢:

1、感谢各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是非常英明的,让我看到了矿中的希望和未来。在我看来矿中的未来要靠文化和信仰的引导和支撑。其实,我们的教育、我们民族的发展都得依靠优秀的传统文化。

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向大家汇报并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2、感谢各位老师:来捧场。

在座的有很多比我更有资历、更有水平更适合在这儿讲座的领导和名师,只不过今天我脸皮厚,抢先了一步,今天我带着“弄斧必到班门”的勇气站在这里,给您带来的些许不爽,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并说声“对不起!”,等下次轮到你。

3、感谢各位同学:用期望的眼神给我以激励。谦虚:

这次讲座对我来说机会难得,我特别重视,准备很充分,但水平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也只是略知一二,另外,在座儿的各位文化差异较大,众口难调,想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实属不易,再加上时间有限,只能蜻蜓点水,讲不全面,讲不透彻,有辱大家视听之处,尽请谅解。另外,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具有权威性,有些内容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在谈经验,而是一个失败者在谈教训。为了能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和矿中发展的重视,我在这就抛砖引玉了。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

(解释消解:消解一词来源于医学用语,这里借来是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化、理解、吸收,指导我们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我们要成为传统文化的品鉴者和继承者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狭义)

内涵: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外延: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法律、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精神财富的总和。

2、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背离

误解的例子:

如:《周易》是用来算命的

《周易》里是有算卦的内容,那只是表面现象。卦和命是规律,实际是讲按规律办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利用大雾蒙骗曹军,诸葛亮算出那天有雾,所谓的算是根据自然规律作出的预判,其实是利用自然规律办事。

《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这正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所需要的精神。

如:“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帮凶”

第一,时间不对,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孔子(前551—前479)已架鹤西游了,就是想回来成为封建社会的帮凶,恐怕阎王爷也舍不得放这个大才子出来;第二,孔子思想不等同于儒家思想,说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帮凶还可以,后人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改变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但儒家思想不都是孔子的思想。

如: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朱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歧视妇女的思想都与孔子无关。

背离的例子:

如:我们奉孔子为大教育家,但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极为功利的氛围下与孔子的教育主张相去甚远。孔子的教学是回答学生的问题,不是主动讲,有问有答,与学生坐而论道。但今天我们的教学做到了吗?

3、传统文化留下了哪些优秀遗产?

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克己奉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等,都大有可以弘扬吸收之处。就是在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科举选官制度,以及施政为官之道方面,也都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还有各种艺术和科技等成就。

除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外,在与之即对立又互补的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以及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师:传统文化讲究身心和谐、天人协调,强调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献身,这是今天仍应大力倡导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这种道德规范与教化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等等。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有重要意义。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许多外国人所仰慕和倾倒,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把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内力)而不是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外力)来影响别人。(内力比外力更深刻、更强大、更持久。)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

4、怎样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的今天,形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必然有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取舍,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材说孔子思想中的“礼”是保守的部分,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把这句话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赋予新的内容。

君是国家主人等同于现在的人民群众,臣是为君服务的,在今天也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务员,人民群众有人民群众的样子,公务员有公务员的样子,不对吗?我有个学生在皇姑的一个派出所管户籍,她说警察不好当了,所里规定如果警员与来办事的群众吵架,第一次给予警告处分,第二次就免除公职。这就是很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样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作用在中国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是在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继续挖掘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理论,才是发扬时代文化的关键。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创新者和享用者。

二、我们要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者和享用者

1、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与时俱进,大放异彩。

孔子学院走进世界各地;以德治国(儒家),依法治国(法家)的观念普遍被接受; 现在流行追星,我也有心目中的偶像,霍尊。

霍尊带着他的《卷珠帘》登上春晚的舞台,并获得中国好歌曲的冠军。霍尊的声音空灵、纯净、这首歌词的意境与情感很细腻,描绘古代仕女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景,寄魂牵梦绕之情于古风古韵之中。《卷珠帘》是词牌名,词这种文学体裁始于宋,这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很成功的例子。(请欣赏霍尊与费玉清和唱的《卷珠帘》)

每听此曲,总觉悲怆,自古“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一腔热血为谁洒,洒向何方,总觉迷茫。

“韩流”的影响,形成一大批脑残粉。记者采访“脑残粉”时,他竟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惊呆了。脑残的人也知道用古语来抒发自己的情志,也知道这句话的强大力量,让人无法反驳。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的校园广播站播礼仪和国学的内容就是发挥了这样的功能(我认为学校不仅有对内面向学生的教育功能,还应有对外面向社会传播文化的功能)

2、文化(信仰)发挥着强大的力量

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品质,以及“内圣外王”原则,给了多少人以心灵慰藉和行事准则,不再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我。

讲解:幸福观

中国人的吃、穿、住、用、行比绝大多数外国人幸福,外国人也羡慕中国人。

(关于中国人普遍感觉不幸福的原因,有人说贫富差距大。有道理,但我认为主要是缺乏存在感、认同感、成就感,至于怎么能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和成就感会在后面讲班级信仰时说到。)

我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 《教师的幸福感》

我是教师,我很自豪——虽然权力不大、地位不高,但能帮助学生进步,奔向美好的生活; 我是教师,我很庆幸——虽然工资不多、福利不高,但不必受制于人,可以有尊严的生活; 我是教师,我很快乐——虽然关系简单、应酬不多,但能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快乐的生活; 讲解:成功观(过去认为升官发财是成功,现在价值观多元化,家庭和睦也是一种成功。)希望大家处理好“名、利”与事业的关系。

“名、利”如毛;事业如皮。皮若不存,毛之焉附。“名、利”是“事业”的附属品,“事业”是本,“名、利”是末;有人本末倒置,一心只追求名利,越来越浮躁,永远也不知足,找不到幸福感。人应该干自己喜欢的正事,干事业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事业干成功了,名和利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如魏书生、王金战。

盘锦的教育因魏书生而名扬全国。

魏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事业大有可为,教师也可出大名,挣大钱。大家应该有“校兴我荣”的观念(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讲述集体和个人共赢的观念)讲解:家长、学生对学习、考大学的误解。

以为学习好了,考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这是一种误解。有没有好工作要看你有没有真才实学,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有三个层次,知识、经验、智慧。大多数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知识是最肤浅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最不实用,实践中更多是靠经验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但经验和智慧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和老师能教出来的。另外,还要看你是否找到了适合你发挥才能的环境,主客观两方面都得具备。

那么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圣先贤告诉我们是为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仰塑造了文天祥这样忠烈的高大形象。

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的是勇敢,受尽折磨仍然活下来的更是无比的坚强,这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

学生远足到伊利参观,我看到生产车间里有这样的标语“尽力做事只能把工作做完,用心做事才能把工作做好”,这是企业文化和信仰。

马云的公司最开始是不挣钱的,但他的下属宁愿从自己腰包里掏钱支持他,马云最初的团队有18罗汉,至今追随马云,无一离开,这是大家对马云的信仰,相信他能带领大家把公司做大做强,这种信仰成 就了后来的阿里巴巴。

我们矿中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以前有“矿中精神”;有现在有“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收获,在收获中体验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来。”等等。

作为共产党员,我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作为历史教师,我的信仰:作为教师,最应做的就是通过归纳学科规律,提炼学科特点,挖掘学科内涵,展示学科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帮助学生提升学科兴趣,化解畏难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喜欢自己干的事,再苦再累也觉得很快乐。(联系历史课堂改革,让学生乐于上学、乐于上课,乐于学习。情景课、小品课等等,以卢兴硕的王安石变法课、陶情的剧本为例。)

我作为班主任或管理者的信仰:教育和管理源于沟通,沟通基于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沟通构建共同的文化和信仰,然后为了共同的信仰而努力奋斗。这是教育和管理的精髓。

教育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育和不管理,要做到不教育和不管理,需要有集体文化和信仰作为学生的内在推动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在集体文化和信仰的熏陶下,使学生在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约束、激励和推动下向着教师或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前进。其实家庭、班级、企事业单位都是如此。

这里讲的沟通很重要,沟通的能力决定了管理者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现实中上级经常埋怨下属没有远见,只顾眼前利益,小事儿上斤斤计较,没有大局观念;下属经常埋怨上级只往上看,不管百姓死活,瞎指挥,乱决策。双方互相埋怨,都气够呛。其实双方都想把工作做好。上下级互相埋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是因为沟通的不好。如果沟通的好,上下级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减少内耗,形成合力,很多工作会轻松加愉快的高质量完成。提醒同学们,将来想当好领导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不然,小则伤人伤己,大则危害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现实生活中管理水平差异很大:

高水平的是不给钱,老百姓玩命干,临死前还直道歉; 低水平的是多给钱,老百姓也不干,挑三拣四讨人厌。

主要原因就是有没有信仰的问题,其次,就是沟通好不好的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国民党的百万机械化部队,主要靠的就是信仰。我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和信仰的建设。我带的班级除了有学校统一的编号外,还叫“致远”班。

我们班班长的名字叫“杨致远”。当初他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班长,靠的是“哥”的形象,他是大家的主心骨。但他不爱学习,生活没有目标,混日子,整个班级受他的影响,纪律涣散,上进心不强和学习氛围不浓。

为改变他和班级的状态,我第一次做他思想工作时与他谈父母的辛苦、家庭的责任、未来的前途等等,他根本听不进去,他的回答是要过洒脱的生活,不能委屈自己。一副油盐不进的架势,其实就是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看来,泛泛的说教没有效果。

过了阶段,我又找他谈,这次我说:“大家选你当班长是希望你领大家好好学习将来有好的出路,还是希望你带领大家稀里糊涂混日子,将来抱憾终身?你班长走向何方,班级就走向何方。你是想对得起大家对你的信任,还是辜负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事后我结合他“致远”的名字想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名言,为了激发他内在的潜力,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我们班级以后就以杨致远的名字命名为“致远”班,并举了几个实例表扬杨志远的责任感和广阔的胸襟等优点,以此向全班同学说明以他名字命名班级的理由。我还做了个写有“致远”两字 的班标挂在教室门口,还在教室宣传板上写了那句名言的来历和含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些事极大的刺激了杨致远,从此以后,大变活人了,他上课的小动作少了,曾扬言学不了数学的他开始问同学数学题了,并且成绩进步很快,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了,学了几个月的美术并通过了全国联考。他越来越阳光了、积极进取了,可以说顽石变成了美玉。在他的带领下,班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成绩也提高了,班级纪律也出奇的好,一派积极进取的好景象。当时经常查看各班纪律的校长助理臧浩(人名)找到我高兴的问:“你使了什么招,班级的纪律怎么突然就好了?”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轮流在黑板上写自己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座右铭”,这些都使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和信仰,学习有了动力,生活有了目标。

从此以后,我管理班级轻松了,但效果好多了,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我在充分尊重杨致远的基础上,帮他树立了一种信仰,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名字有这么深刻的内涵,觉得自己非同凡响,应该有一番作为。同时,他找到了存在感、认同感、成就感,也就是幸福感,这激发了他的责任感,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并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同学。

总之,我把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通过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沟通,传递给学生和班级一种信仰,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生活热情,学生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都知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的理解:授业是教学生生存的技能(学生自己讲课锻炼生存能力),解惑是帮学生解开学习中的疑难和生活中的人生困惑(与学生交流),传道是传递给学生一种信仰(致远班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座右铭”)。

我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还利用业余时间享用和创新着中国传统文化。

欢乐家庭密码(www.hljtmm.om)。宗旨(信仰)是:让教育像旅游、休闲、度假一样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

宣传语:小河流水哗啦啦(歌颂大自然之美);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属道家思想);有吃有喝有爸妈(家庭和谐属儒家思想);有玩有乐还差啥(无比的幸福感);快来加入吧!(以开放的胸怀传递快乐,与人分享幸福,人与人和谐共处,这是儒家思想)

怎样实现“让教育像旅游、休闲、度假一样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的信仰哪?

以套圈为例,套圈的游戏孩子们都爱玩,讲寓教于乐,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识、经验、智慧)。周长相同时圆的面积最大,套中的几率大,另外,圆在飞行中始终是轴对称图形,飞行稳定,套中的几率大,这些是几何和物理知识;套的准是经验;现实中,烟囱多数是圆的,这就是人类的智慧。

我儿子的变化(不爱发言到当众喊话,让大家收拾垃圾。后来他去旅游,把垃圾都带回了家。)许多孩子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快乐和成长。

将来要与电视台联合传播沈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也顺便宣传矿中。人生信仰:让家庭因我而幸福,让世界因我而不同。有信仰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信仰的集体才有战斗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道德的教化是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身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结束:

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小老百姓,有些话不该你说,你能起多大的作用? 我的回答是:矿中也好,地球也好,离开谁都能转,但没有了我,将来在矿中的辉煌成就面前少了一个鼓掌喝彩的人;没有了我,地球的转动少了几十亿分之一的推动力。我像一粒尘埃,也像大雨过后空气中连肉眼都很难看清的一颗小水珠,但只要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就要在消失之前折射一道彩虹,为湛蓝的天空增添一道绚烂的色彩。

正在消解的“三重门” 篇6

近五六年来,中国的企业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原来用来强调企业性质的“三分法”——外企、国企、民企,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不合理。事实上,我始终觉得这种区分更像一种“血统论”,它所代表的论调,是骨子里存在的一种歧视,说明原来的社会主流对待三种企业的心理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的环境,还有这么纯粹和简单吗?往后看,我们老祖宗在造字时,特意将“企”字由“人”和“止”两个字构成,这说明我们的先辈深谙组织其实都是“以人为本”这个深刻道理的。无论什么企业,如果想要做好,就必须在人本、人力资源、人的竞争力上做好文章,才不会出现发展的瓶颈。毕竟,有“人”才能有“财”。

往前看,无论国企、民企,都在走向国内外资本市场,这其中既有如中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移动这样的国字号企业,又有如新东方、巨人网络、阿里巴巴这样一长串民企,它们背后的股东甚至控股股东都有境外资本的身影,它们的经营管理层也多是“土洋”混杂,那它们究竟是“外”企还是“内”企?如此多元的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之下,早已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修饰和说明得了的。也许过不了多久,民企、国企、外企这样的老标签就要被“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这两个词给替代了。

因此,无论外企、国企、民企,在现实的竞争环境面前,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外企不再是“外国人”的企业,国企不再是“国家干部”的企业,民企也早不是“草根和底层”的企业了。现在的标准是,只要你是人才,可以创造“财”,就都可以迈过这些槛儿。

如今的外企都懂得“全球标准、本地执行”这个奥妙了。在北京的CBD和全国其它大城市最高档的写字楼里放眼一看,大多都是黄皮肤、黑眼睛、染头发的中国人在做事,就连那些所谓的500强巨头,在中国也越来越倾向于让本地人担当高管重任。一个侧面的例子是,微软在陈永正离职之后,就没敢随便指派一个外国总裁来接班,而是慎重挑选合适的人选。

其实,中国的民企更是先行一步。“洋为中用”在他们那儿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一开始就闯入市场海洋里的民营企业家,可没那么多顾忌,他们可不管什么土猫洋猫,只要能干好企业就是好猫。正因如此,联想进入国际市场后大胆启用洋CEO和外国人占多数的“洋”管理团队,盛大网络也从微软“挖”来唐骏后用得好好的。在我们走过的许多民企中,洋面孔固然不少,能够操一口流利的“鸟语”熟练地与老外打交道的海归们也随处可见。

在人的问题上,国企转身虽然稍慢,但也不是没有变化。近几年来,央企向全球招聘职业经理人,管理层股权激励,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选用,动作频频。虽然中国网通跟“海归”田溯宁的合作已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代表“洋人”和本土的“能人”在国企的体制内就全部铩羽而归了。

外企、国企、民企,其实是许多职业经理人的“三重门”。出了这道门,便可以推开那道门,不但比过去灵活多了,也给过去泾渭分明的三种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模糊了三者之间原来清晰的界限。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加盟,无论是哪一种企业,它们的理念、价值观、专业度都会有明显的改变,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

当然,那些在外企发展良好的职业经理人们,原来最担心出现“天花板”的那些人,也从此更幸福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企业细胞”也更加活跃了,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现在,它们正开始向这些经理人张开自己的怀抱。

我相信,再假以时日,民企、国企、外企,这三重门最后将演变成同一道门,就像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只要是“人才”和“人财”,都可以过得了那道门的,每个人的世界,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消解当代的认同危机 篇7

关键词:认同危机,当代,消解

当下社会情境, 因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扩展, 使个体遭遇到各种复杂的选择, 个体力图保持连贯一致的经历正遭遇威胁。尤其是商品化直接影响到消费过程, 以及媒体日益主导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个人的独立性及自主意识被逐渐剥夺, 认同危机愈演愈烈。

一、认同危机的涵义及其当代表现

所谓认同 (Identity) , 是指现代人在当今社会中塑造成的, 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 (如年龄、民族) 展开, 其中每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 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 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它强调的是在人类总体生存状态中构成的整体的人的自我身份感, 是自然、社会和人自己对自身的影像在人的认知中的反映。同时, 认同事实上是一个现代性现象。现代生活的社会力量往往是一种导致不稳定的力量和从根本上进行摧毁的力量, 它摧毁了人们从以前生活中获得的意义感。现实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田园诗画般的宁静生活在今天已成为人们永恒的回忆和憧憬。认同问题逐渐显化, 并愈发强烈。认同意味着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寻求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 也蕴含了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寻求一种历史在场性的证明, 而且这种在场性的感受是持续的。

而现代社会个体的认同危机实质是自我—我们认同的失衡。自文艺复兴以来, 人的认同不断被弱化, 以至于人之于自身越来越表现为一个无我们的我。以前, 人一出生或者从其生命的某一时刻起, 便终生都归属一定的社群, 其结果是他们的自我—我们认同随即与他们的我们—认同拴在一起, 并为后者所掩盖;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平衡的钟摆却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摆向另一端”。此时, 个人的我们—认同虽然仍然在场, 但他在人的意识中却常常由于现在的那种自我—认同, 而被遮蔽或者完全被湮没。

而现代社会中人的认同危机表现为:

1、个人语言的丧失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 是人际交往的载体。语言的核心不是对以前的某些东西的表达, 更不是对以前的思想的表达, 而是交际, 是在一种活动中建立的合作。对处在认同危机中的个人来说, 语言日趋贫乏, 人们谈论的对象一旦进入人的生活与意义的论域, 就变得枯燥无味。同时, 语言的感染力缺失。深邃的感情与语言相互剥离, 使之更加空虚、孤独。

2、方向的迷失

人们既失去了定向的需要, 也忘却了献身的对象。人似乎变成了迷途的羔羊, 忘却了脚下的位置, 也失去了继续前进的需要, 以至于无法始终如一和有目的的奋斗。

3、焦虑感的加剧

现代焦虑既是人的一般生存状况的反映, 亦是人的心理体验。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被不由自主地抛到这个意义上来, 人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中, 表现为烦躁不安、极度苦恼。其实际上是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基本反应。

4、道德的分裂

在现代化的境遇中, 个人是无意义感的。个人的反思规划创造了自我实现和自我把握的方案。但只要这些可能性被理解为主要是自我的现代性控制体系的拓展, 是他们缺乏道德意味。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 但也可被看做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他们缺乏是框架来区分不辨别。

二、消解当代认同危机的途径

现代性是一种全球现象, 它所造成的危机无法在一个孤立的语境中加以克服。笔者就生活中消解当代认同危机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1、在交往中重塑认同

当代认同的过程是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中, 是不能撇开他人而孤立存在的, 是在交往的基础上获得的。否则, 认同便无法实现。吉登斯认为, 人的认同虽不是在行为中发现的, 也不是在他人的反映中发现的, 而是在保持特定的叙事进程中被开拓出来的。个体的这种叙事进程必须建立在现实的与他人的规则互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要保护语言交往结构中的交往合理性, 以保持一种健康的均衡关系来重构认同。正如哈贝马斯所言, “我们同时赋予主体法人一种主体间的认同, 才能避免 (泰勒) 这种或然性的解释所造成的盲目性。个人、包括法人, 只有经过社会化, 才能充分地个体化, 因而一种得到正确领会的权力理论所要求的承认政治应当维护个体在建构其认同的生活语境中的完整性。”[1]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平衡。

2、在社区中深化认同

公共领域是为个性而保留的, 使人们展示其真我风采的唯一不可替代的地方。在现代社会如何重建公共领域呢?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完善是其复活的一种方式。它就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地方观念的社会单元。社区是磨练认同、增加民族认同凝聚力、培养公共理性的基本场所。在认识自我的同时, 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消解当代的认同危机。

3、用信任机制来增进认同

对于个体来说, 基本信任以一种命定的方式把认同与他人的评价联结在一起。“基本信任的建立是认同的精致化, 同样也是与他人客体认同的精致化之条件。”因此为完善信任机制, 首先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为普通信任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建立一整套的信任纪录。最后, 高度关注转型期人格失范的问题。对于个人而言, 其人格信任系统之所以存在失范的倾向, 主要在于其目标的确定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 对转型期个体的价值观的重塑与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大众媒介对文学的消解 篇8

我们简单将文学和媒介的历史作简单回顾, 就不难发现, 媒介总是在消解和重构着文学。对于媒介消解文学问题, 学界主要的是从文学的生存环境进行探讨的, 有的认为文学被媒介化了, 有的认为文学过于依赖媒介, 失去了自主性、公正性, 有的认为文学消费化泛滥, 有的认为媒介颠覆了文学的地位和作家的地位等等。我们认为, 媒介除了对文学外部生存环境进行了消解, 同时对文学的内部因素也进行了消解, 主要表现在媒介消解了文学的诗性特质、消解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消解了文学的责任等。

一、媒介消解了文学的诗意

文学是一种诗意的生成, 文学用语言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世界, 让人类在里面诗意地栖息。“文学是用语言来雕塑和描写的艺术”, 语言是人类永恒的传播媒介, 人类传播从诞生之日起, 语言就是人们最重要、使用率最高、使用面最广、使用时间最永恒的传播媒介, 人类的日常传播就是在对语言的运用中, 实现信息的交流的。同样, 文学使用语言来雕塑描写, 也是在进行信息的传播, 它传播着作者所生产的信息。然而, 文学的语言不同于日常传播语言, 日常传播信息的语言, 要求准确、规范、通俗、明了等, 而文学语言在此之外, 还要求含蓄、凝练、隽永、形象等。因此, 文学语言是一种诗性语言。文学语言的诗性, 首先表现为对日常传播语言的超常化或陌生化。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加工了的语言, 它来自于日常语言, 却又是对日常语言的超常化或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情感化、形象化, 建构了文学的诗意特质。而当文学遭遇了当代大众媒介时, 文学的诗意就被消解了。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是经由语言表述了的世界。然而, 语言对于世界的表述是间接的, 而不是图像似的直陈。文学所表述的世界, 是通过语言中介诉诸读者的世界, 而语言的间接性, 使得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也必然是间接性的。读者和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 形成一种心理学上所谓的“间离效果”, 这种间接性让文学具有了其他艺术所没有的独特审美品质, 即可以打开读者想象的翅膀, 展开读者的诗性联想。可以说, 陌生化、情感化、形象化文学语言, 制造的是一个诗性化的审美空间。一直以来, 人们习惯于在这种诗意化的语言文字空间中生存, 远离尘世的喧嚣, 栖居在这片诗意的世界里。而随着以电子媒介为主的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 人类的这种诗意栖居被消解了。

电子媒介营造的是一种直陈式的视觉世界, 它通过图片、影像甚至是虚拟技术来再现现实, 世界在图像视觉中得以直陈, 图像的清晰性、平面性, 消解了视觉与视觉对象之间的距离, 也消解了人对于对象的想象性。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生动逼真的影像, 把文学形象的朦胧性、丰富性, 变得十分清晰又十分单一。文学语言的诗意特质, 就是在这种视觉转换中, 被彻底消解。

二、媒介消解了作家的个性

大众媒介所生产的文化, 具有同质化倾向。媒介在生产文化产品时, 为了低成本、低风险而高回报, 往往采取一种模仿和克隆的方式, 一个节目火了, 多家电视台纷纷仿效, 一个主题影视剧成功了, 不同的媒介纷纷模仿。

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体现了一个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对审美的独特追求等。不同的作家对于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艺术表现, 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标志, 他们通过艺术活动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这就形成了无数不同风格与品位的文学作品。总结起来, 作家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

三、媒介消解了文学的社会责任

文学的责任是与生俱来、无可推卸的。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记录社会变革、宣扬价值取向、引领人生路向, 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教育人。文学存在的意义离不开其所背负的这份使命。中国文学曾经是民族前行的推手, 为人民大众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 在以消费为主题的媒介文化语境下, 文学遭遇了空前的责任危机。文学在这个时代里, 成了消费品或商品, 文学生产传播的背后, 存在着一个长长的经济利益链条, 文学创作不再是作家个人的行为, 而受到媒介掌控;媒介要生存, 就要有经济效益, 文学———这个伴随着人类精神最久远行程, 对人类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形态, 也进入了媒介经营的视野, 媒介包装着文学的外部世界即消费市场, 也包装着文学的内容, 导引文学创作与媒介文化一道, 进入迎合受众需要的媚俗化生产。

编辑/牛萌

消解社会危机的机制探析 篇9

1、完善预警管理机制。

增强大众社会心理预警, 整合综合信息。有关部门应适时加强大众社会心理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监测结果, 定期预测大众可能出现的异常的社会心理, 并通过媒体、有针对性的组织教育等措施, 控制可能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整合综合信息, 使资源为民所用。目前虽然我国许多领域都设置了预警机构, 但多数是各自区域各自管理, 所以, 建立各领域间和各区域间综合信息的互通尤为重要。让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互惠互利、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危机共消、社会共建。

研发新技术, 建立新制度, 不断改进预警机制。先进技术的使用对提高预警效率至关重要。通过改进高科技的信息体系形成预警信息快速、正确、开放, 让社会群体及时掌握。预警的通信系统应时时保持畅通无阻数据等信息传输准确无误。接警系统应采用先进高端技术, 并设定便捷快速的一键通功能, 第一时间锁定目标方向。主要领导责任制, 决策指挥, 如决策分析、决策技术的使用、决策定性、决策对外发布信息等。为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信息收集的机构要具有一定权威性, 对信息的收集过程全程监管, 保证信息收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分析信息过程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发布信息时效性等。其中信息的发布尤为关键。其一, 信息发布波及面非常广, 产生不良影响非常严重。在信息发布之前要保守秘密, 以免造成公众恐慌, 更要防止不法分子借机捣乱和破坏社会稳定现象的发生。其二, 预警信息发布可以采用色标管理, 用明显的颜色区分危机可能造成灾害的程度, 并向大众解释说明每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 让大众在心理上有个评判尺度。其三, 要建立法律法规, 对信息发布情况, 社会大众的反映情况, 进行时时跟踪, 关注大众心理, 让大众了解势态的变化, 引导大众积极配合参与危机的防控治理, 对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要严格控制, 防止歪曲事实的负面报道。在预警解除后及时向公众说明原因, 消除社会紧张心理。

2、完善资源有效保障机制。

危机治理需要各种资源, 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与普通群众组成的队伍, 需要充足的物资储备, 需要专款专用的资金作为补给等。如何在危机时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救护, 提高危机实施过程救护中的效率, 如何降低救护成本的问题, 同样值得思考。

首先, 救护人员保障。危机发生时抢和救护人员的保障是首要问题。专业人员包括:医疗、公安、消防等, 他们是抢险救灾行动中的主要力量。非专业人员包括:普通群众、志愿者、社会其他力量等, 他们是抢险救灾行动中的补充力量。要规划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 专业队伍和增援队伍要各行其职, 相互配合, 形成强有力的抢险救灾队伍。

其次, 物资储备保障。物资的保障直接影响危机救援的力度和效果。要建立物资储备机制。寻求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非常时期特殊生产启动预案, 调动社会共同力量, 科学管理建立动态物资储备系统。区域之间可以建立物资互通渠道, 相互补给, 最大限度地保障物资供给, 有效将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最后, 资金供给保障。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预备金保障机制, 确保危机发生后能及时到位, 专款专用。还可以寻求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如民间组织、群众性筹款、爱心捐助等形式。

3、完善危机治理的恢复机制。

社会危机的发生, 势必会扰乱、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社会危机过后的妥善处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善后工作处理得当可以加快重建的速度, 抚平社会心理, 促进社会重新步入正轨。

首先, 社会秩序的恢复。社会秩序恢复主要是一些公共设施的及时恢复, 如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灾民基本的生存物质, 如食物、水和居住的住所等, 并尽快帮助他们重新进行生产, 恢复常态。

其次, 社会心理安抚。社会危机发生后, 有关部门、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应积极采取相关举措, 尽快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树立信心, 面向新的生活。

最后, 重点设施重建。家园重建, 要有组织、有规划、有顺序、分批次、抓重点做好临时应急住所建设和长期安居建设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建设生活必需设施, 恢复他们往日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 何博闻译:《风险社会》, 译林出版社, 2004年。

[2][丹麦]比约恩.隆伯格, 岳昌君、李永军译:《全球危机——全球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郭太生:《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宋英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导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

[5]梁旭:《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政府决策选择》,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消解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篇10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审美情趣的感性化。大学生的审美追求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当今, 读图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图形、图像成为他们阅读的主体内容。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 它在为人们提供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想象性满足的同时, 又刺激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得大学生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缺乏对丰富内蕴的深入思考, 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 如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视觉的冲击。调查表明, 视觉效果突出、娱乐性强的情感片、动画片和武打片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欲望极强的大众文化不再负担任何道义责任, 变成了一种供人消费的产品和谋取利润的工具, 文化价值本应具有的理想塑造、理性沉思和审美追求则降低为纯粹的感官刺激。

同时, 由于大众文化把一切文化因素都平面化为形象, 其游戏操作又瓦解了“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内涵”, 从而使文本的“原有的意义和情感深度”被遗失;此外, 大众文化为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而一味地求新、求异、求奇, 也使其缺少了历史积累。因此, 大众文化也就不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审美情趣的鄙俗化。当代文学中充斥着一些低俗的作品, 这些作品极力地“发掘本能和刺激”, 将冲动和乐趣概括为生活的全部。文学内容在鄙俗化的同时, 它的本质也逐渐被异化, 从而“滋生出人的肤浅俗气的娱乐需要, 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文学的鄙俗化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日趋鄙俗化, 他们冷落古典、严肃、优美的文学经典, 而对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却极力推崇。在审美追求上, 不再崇尚含蓄古朴, 而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

审美情趣的功利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使得大学生仅仅滞留在一种表演性的快感中, 遗忘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存本身, 形而上的追求化作形而下的感觉上的欢娱, 缺少了审美想象力的参与, 从而把学生推向“单调和平庸”, 使他们成为失去对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单向度的人”。当今大学生把“考级”、“考证”、“考研”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便是他们审美情趣功利性的明证。审美情趣的功利性, 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处处以“我”为中心。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 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 分别占36.6%、27.1%、23.4%。更有甚者,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的不健康和意志品质的缺乏而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审美追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导致了大学生审美追求方面的迷茫。营造一个虚拟氛围, 使大众释放情感, 获得快感, 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文本所传达的情绪都是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的, 迎合受众当下某种感情的诉求, 淡化乃至消解了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它所制造的虚拟的“幻景”, 使大学生只能在一种想象性的满足中找到慰藉。

消解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策略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大学生选择那些给他们的眼球带来快感的作品进行阅读, 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 那些纯娱乐性的文学作品能给他们带来一时的快感, 这也是现实的存在。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状况, 消解大众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因此, 作为教师要“操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 应该拥有独立探索精神和慧识, 以经典型的文学标准融入新作品的推介, 激活教育主体对文学的感觉和感情”, “要把文学教育当成职业伦理, 并将其具体地用心地实践于教育环节”。 (1)

积极倡导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以其‘深刻的直觉’洞察了人性的内在需求与现实的功利物欲之间的冲突, 从而为人类精神的全面发展、为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普降雨露、灌注生机”。 (2) 它可以使人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欣赏文学作品, 实际上是在与智慧之人对话, 是在精神家园进行心灵的旅行, 是在与“真、善、美”遇合。同时, 文学经典作为启迪读者心灵的一个因子, 它可以在读者心里建立起导向标尺, 且一旦被学生领悟和把握便会对其起砥砺作用。因此, 文学经典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努力发掘文学经典的美。文学经典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蕴美,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知, 让他们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 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 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 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同时, 在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还应该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情境。文学阅读作为一个精神操作过程, 应该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将文本中的空白加以填补, 把未定点加以确定, 把蕴涵的各种意义潜能加以现实化, 从而使文本这种图式化框架由物的形式变成读者实际感受到的有生命的鲜活东西。也就是说, 文学作品的丰富的审美意蕴,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活动才得以彰显。此外, 还必须注意, 人只有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 才可以抑制感性欲求, 丰富理性内容, 净化道德情感, 实现道德选择自由, 完成从审美状态向道德状态的过渡, 达到“以美触美”。这就需要文学阅读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情境, 让他们在一种自由的氛围中, 发挥想象力, 张扬个性, 进行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尽量减小夸示性阅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 在文学阅读中表现出对文化接受的“盲目跟风和集体无意识”, 从而体现出一种夸示性阅读的特性。调查表明, 经典严肃而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在一步步淡出大学生们的阅读视野, 而大众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取向。他们的文学阅读体现出当代大众文化消费的鲜明特征, 在这些特征中, 夸示性阅读正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文学阅读的重要特点。

夸示性阅读源于“夸示性消费”。所谓“夸示性消费”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社会“有闲阶级”成员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 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要追求名望, 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 否则, 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是带不来声誉的”。 (3) 用鲍德里亚的话来说, 就是符号消费。这种符号消费, 成为普通大众试图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工具。夸示性阅读, 仅仅为满足读者的娱乐性和消遣性需求, 是一种低文化含量的文化消费, 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当然, 尽管夸示性阅读所带来的功利性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消极的影响, 但作为施教者, 只要对这种阅读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 并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指导, 就能真正使文学经典发挥其涵养性情、激趣励志的作用。

总之, 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社会人”的教育, 应该对大众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要及时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尽最大可能消解其负面影响。

摘要:大众文化以其极强的娱乐性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的眼球, 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 由于大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带有一些“非道德化”的因素, 因而非常容易使学生趋向感性化、鄙俗化和功利性, 并且还会导致审美追求的迷茫。作为大学教育, 对于大众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最大限度地消解大众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负面影响,策略

注释

1刘庆:《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夏康达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 2007 (7) 。

2鲁枢元:《文学, 一种恢弘的弱效应》, 《文学教育》, 2005 (6) 。

消解话语的垄断权 篇11

常听到有人抱怨:时下译书少了,但洋概念却越来越多,每每读到那些写满这类概念的文章或书籍,都不免产生一种跟不上潮流的“落伍”之感。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此一直深有同感。日前又在《读书》上读到雷颐《背景与错位》(一九九五年四期),更感到有些话要说。

记得十余年前讨论文学批评方法论时,也是洋概念、新术语满天飞,但很多人并不感到惊慌,因为尽管在谈文学的文章和书中出现了诸如“增熵”、“耗散结构”、“反馈”之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语,却可以马上找到一些最新翻译出版的原著译本来谈,心里自然也就踏实了。可今天只见新术语而不见其所本的中译原著,不免使我辈找不到原著、即使找到未必解读懂原文的人惶恐。有时想,这番景象的出现莫非真有某种“知识/权力”的潜在“话语模式”在其中暗自操纵吗?

想起了朱光潜等前辈,他们虽学问大得不能再大,却也在征引外来术语、创立自家新说的同时,老老实实地坐冷板凳译书。这样的好处之一,就是逼得自己老老实实地说话,使用的那些概念术语准确不准确、贴切不贴切,毕竟有译本原著可供人们查证、辨析。考虑到在文化交往如此繁密的今天,想要完全排斥外来术语已不可能(也绝无必要),所以,我以为除了大规模地组织译书以外,像汪晖先生倡导而《读书》杂志正在做的“语词梳理”工作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的消解 篇12

随着人机自动对话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口语对话理解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口语对话指的是交互过程中所表达出的语言记录,包含不流利成分,缺少段落划分和标点间隔,不像书面语可以反复修改完善而形成结构清晰的表达形式。指代消解是全面理解口语对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4,6,8,9,22]。

非名词指代指向的先行对象是非名词性的,一般为上文描述的状态、事实、事件等。非名词指代在书面语指代消解中被关注不多,如指代消解相关评测会议MUC、ACE等都没有相应的任务。但是不少统计发现,非名词指代的比例在口语中比在书面语中高很多。如在SwitchBoard对话语料上,非名词指代的比例高达55%左右[9];在部分Trains-93对话语料上,一半左右的代词不是名词性指代[6];在对话语料Monroe上,40%左右的代词不指向名词性先行项[7]。而在书面语中,如在BNC语料和SUSANNE语料上,大约有29%的‘it’不是名词性指代[17];在ACE语料上,其中的报纸新闻语料上约有21%的‘it’不是名词性指代,在新闻专线上大约有17%的‘it’不是名词性指代[12]。在BNC语料上另一份统计发现,大约28%左右的‘it’不是名词性指代[1],在MUC7的评测说明中指出,在MUC7的书面语评测语料上,94%的代词都是名词性指代[13]。可见,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的消解非常重要。

因为名词性指代和非名词性指代先行项差异较大,消解名词性指代的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非名词性指代的消解。对非名词指代的消解,前人做过一定的相关工作,如提出了右边界规则理论,尝试过将中心算法应用在其上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先行项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一套性能较好的消解方法。

1 非名词指代现象分析

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在指代上文话语中提及的状态、事实、事件等等时,先行项可能是句子,可能是动词短语,也可能是省略了谓语的介词短语。先行项可能分布在一个句子中,也有可能分布在多个句子中,且多个不同的代词都存在非名词指代的情况。本文所采用的例子都是对话录音转化为文本后的原文,保留了不流利成分。

例1 非名词指代‘it’

u: and get to Dansville or actually the other thing is is that why don't we just um [go via Bath to to Avon]1

u: okay

s: even though that route 's a bit longer at least then we don't have any conflict

u: [it]1 will save time

例1中出现了非名词指代‘it’,指向事件“go via Bath to to Avon”。

例2 非名词指代‘that’

s: okay, that means you want to [move oranges there]1

u: from Corning to Bath

s: okay , um

s: what you′ll have to do is you'll have to uh pick out an uh an engine and schedule a train to do [that]1

在例2中,第四句话语中的‘that’指代第一句话语中的“move oranges there”。

在前人相关工作中,对非名词指代现象的分析一般仅限于‘it’、‘this’、‘that’[1,3,4,16],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非名词指代不仅出现在代词‘it’、‘this’、‘that’上,而且会出现在‘they’、‘them’、‘those’等代词上。

例3 非名词指代‘they’

u:and then put the orange juice into the tankers

s: yep

u: and take it to Bath through Corning

s: okay , so let me just figure out what time [they]′ll get done

例3第4句中的‘they’指向前文中的一系列事件,包括“take it to Bath through Corning”、“put the orange juice into the tankers”等。

例4 非名词指代‘this’和‘these’

u: and then we′ll [take engine e two and one boxcar from Elmira to Corning]

u: and then [load um two boxcars]

u: hm can we do [this] at the same time

s: uh

u: [these] are some things cause we need

例4中,‘this’和‘these’都指向前文中的一系列事件“load um two boxcars”和“take engine e two and one boxcar from Elmira to Corning”。

例5 非名词指代‘those’

u: and then I′d like to take that engine and boxcar and bananas to Corning via Dansville

s: sorry , uh to Corning by Dansville

… …

u: okay , I′d like to do both of [those] simultaneously, starting at midnight

例5中,‘those’指向前文中的一系列事件“that engine and boxcar and bananas to Corning via Dansville”等。

由例1至例5可以看出,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的先行项分布情况复杂,可以为前文中的某单一行为组成的事件,如例1和例2;也可能是前文中的一系列行为组成的事件,如例3、例4和例5。除此之外,非名词指代的先行对象有可能出现在之前的话语中,如例2、例3,也可能出现在本话语中,如例6所示:

例6

um okay I can [take engine number two pick up a mm engine number one]1 no I can′t do [that]1

2 右边界规则与非名词指代消解分析

由例1至例6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非名词指代所指向的一般是短语或者整个句子,针对名词性指代的消解方法所考虑的性、数、人称一致性以及语法、语义约束等特征都无法直接应用在对非名词指代的消解工作中,因为这些特征都只针对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先行项而设计。

对非名词指代,Webber提出了右边界规则[14]来说明该现象:如果在事件A之后又提及了事件B,那么事件B之后出现的非名词指代对事件A来说将不再是可单独指向的。为了说明该规则,Webber给出了如下的例子:

例7

(a) House A is in Palo Alto, it’s got 3 bedrooms and 2 baths, and was built in 1950. it’s on a quarter acre, with a lovely garden, and the owner is asking 425k. But [that]’s all I know about it.

(b) House B is in Portola Valley. It’s get 3 bedrooms, 4 baths and a kidney shaped pool, and was also built in 1950. it’s on 4 acres of steep wood slope, with a view of mountains. The owner is asking 600K. I heard all [this] from a real-estate friend of mine.

(c) is [that]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decide which to look at?

例7中(a)、(b)、(c)三段话中都出现了非名词指代,(a)中 ‘that’指向本段中House A的信息,(b)中‘this’指向House B的信息而不会是House A的信息。House A的信息对‘this’将不再是可单独指向的,即‘this’不会跳过House B的信息只指向House A的信息,‘this’与House B的信息是紧邻的。

如果在House B的信息之后出现了可以指向House A的代词,如(c)中的‘that’,那么House A和House B的信息将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右边代词‘that’是紧邻的。

右边界规则可以用图1加以说明。

图1将例7中的话语描述成了一个树结构。图中节点{info of house A}和{info of house B}是节点{Info of both houses}的两棵子树。“but that’s all I know”在{info of house B}后紧接着出现。“but that’s all I know”中非名词指代‘that’要么指向子树{info of house A},因为{info of house A}是前文中最右边的一个子树,要么指向{Info of both houses},因为{Info of both houses }也是话语树结构中最右边的一颗树。

Asher关于非名词指代消解的可获取性理论和Webber的右边界理论类似[9,11]。该理论同样说明了只有当前语块或者当前语块的子语块才有可能是非名词指代的先行项。

Eckert和Strube根据Webber和Asher的理论,总结出了只有和非名词指代“线性紧邻”,或者“层次紧邻”的对象才有可能被指代。“线性紧邻”如图1中的子树{infor of House B}和(b)中的this属于同一层次的紧邻,层次紧邻如图1中的树{Info of both houses}为平行的两个节点{infor of House A}、{infor of House B}组成的上一层次的紧邻,被(c)中的that指代。而{infor of House A}与(c)中的that没有紧邻关系,不会被指代。

根据该结论,消解非名词指代的工作转化为查找与代词“线性紧邻”的结构或者“层次紧邻”的结构中存在指代关系的非名词性对象。

如例6中,与非名词指代‘that’紧邻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与‘that’呈“线性紧邻”的“pick up a mm engine number one”,另一个是与‘that’呈“层次紧邻”的“take engine number two pick up a mm engine number one”。该例中‘that’指代的是与‘that’“层次紧邻”的“take engine number two pick up a mm engine number one”。

Eckert和Strube(2000)根据右边界规则理论提出了消解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的算法[9],如表1所示。下面通过两个先行项分布位置不同的例子说明该消解算法。

例8

so we could just [take the two boxcars from Elmira to Corning]1 okay let me note [that]1。

例8中,按照该算法,第一步查找先行词在本句左边紧邻代词‘that’所在的从句,查找结果为“take the two boxcars from Elmira to Corning”,为‘that’正确指代对象。

如果代词左边在本话语中不存在紧邻的从句,如例9:

例9

s:um so and then you 'd like to [send them back to Dansville]1

u: yeah , [that]1 will put me an hour over for the bananas

在例9第二句中,‘that’是非名词指代,但是‘that’左边没有从句,则按照该算法的步骤(2):在前面的句子中查找最右边的子句,在该例中查找到先行对象为“send them back to Dansville”。

Navarretta和Müller的工作都采用了该扩展后的右边界规则[4,5]。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在口语对话中,由于不流利成分的存在和说话的随意性,在对话中直接符合步骤2、步骤3的情况并不多见。如例1中,采用该方法时,步骤1的条件不满足,在上一句中查找,发现返回的将是错误的结果“have any conflict”。该方法消解例2时,会将例子中代词‘that’的指代对象消解为“you'll have to uh pick out an uh an engine”,同样为不正确的结果。

其次,该规则无法区分先行项属于“线性紧邻”还是“层次紧邻”情况。如例6,按照该规则,消解的结果是“线性紧邻”的“pick up amm engine number one”,而正确的结果是“层次紧邻”的“take engine number two pick up a mm engine number one”。

除此之外,由该规则可以看出,该方法在分析子句成分以及判断句子完整性的时候依赖于句法结构的精确分析,在真实口语对话语料中难以自动做到。

其他还有如下一些针对非名词指代的消解工作。

Byron引入了语义约束[6],通过选择部分具体动词的搭配规则来判断语义一致性,该方法因为需要选择具体的动词,因而通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Pappuswamy的工作中将消解名词性指代的中心理论[19]引入到消解非名词指代的工作[15],具体如下:

对代词‘it’和‘that’:首先将前一个句子代替指代成分,如果替代后新组成的句子满足句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则消解结果为该句子;否则依次再向前选择句子替代指代成分,直到符合完整性和一致性要求,或者候选的句子个数为1,如果候选句子只有1个,那么消解结果就是该候选句子。

针对代词‘this’:第一步和消解代词‘it’和‘that’相同,否则就从“中心栈”选择当前“中心”,检查该“中心的一致性”,如果一致则为消解结果。

该算法的局限性也较大,一方面,判断句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本身难度较大,作者并没有给出如何判断句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方法,只能作为理想情况下的分析;另一方面,原中心理论是以名词实体作为“中心”[19],而该文章以句子作为“中心”,和原理论中“中心”的性质和定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判断“中心”的显著性难度较大,作者没有给出非名词性先行项作为“句子中心”中的明确定义以及“中心的一致性”的判断方法。作者在消解过程中还利用了预定义的结构化框架知识,算法在真实口语对话中环境下较难以实现。

3 非名词指代消解算法

结合前两节对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的分析可见,非名词指代消解需考虑如下方面:

1)候选先行项为“线性紧邻”结构的先行对象还是“层次紧邻”结构的先行对象。

2)如果先行项属于代词的“层次紧邻”结构,如何判断多个短语是否属于同一层次的事件序列。

因此,本文在右边界规则和Eckert和Strube的消解算法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消解思路。

首先因为先行项可能有“线性紧邻”结构或“层次紧邻”结构两种分布情况,因此消解工作第一步需要判断先行项属于哪种结构。确定先行项的分布之后,第二步需要识别“线性紧邻”结构的边界或者“层次紧邻”结构的边界。

在判断先行项属于“线性紧邻”结构还是“层次紧邻”结构时,因为“线性紧邻”的对象一般只包含单个的描述对象,而“层次紧邻”的一般会有多个对象。我们根据代词的单复数特征判断代词指向单个描述对象还是多个描述对象,即:复数代词如‘these’、‘those’、‘they’指代多个描述对象,单数代词如‘it’、‘this’、‘that’前面如果有“all”修辞,那么也指代多个描述对象;其他情况单数代词指代单个描述对象。

在判断先行项边界时,我们发现“线性紧邻”结构边界的判断除了按照Eckert和Strube定义的三个步骤进行外,在查找过程还需要考虑谓语省略的情况。

例10

u: and they now they have to go to Corning

s: okay so they′ll get to Corning at at five a.m.

u: [then to Dansville]1

s: [that] 1′s six a.m.

u: and [then to Avon]2

s: so [that]2′ll be nine sorry nine p.m.

u: right

在例10中,第三句话语和第五句话语都省略成了介词短语,[that] 1、[that] 2均不是指向完整的句子或者动词短语,而是指向介词短语。

对“层次紧邻”结构边界的判断,我们依据如下基于句式结构分析的规则:

层次边界判断规则1 如果一个话语是单个独立话语且是单句(只包含一个谓语动词的句子),那么检查其相同说话人角色的上一句话是否是结构相同的单句,如果是,则认为二者属于同一层次。

层次边界判断规则2 如果一个话语被省略成了介词短语,如果上一个相同说话人角色的话语是单句或者是介词短语,那么认为其二者也位于同一层次。

另外,我们发现,在口语对话中,有些表达很少被非名词指代指代到,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过滤规则来过滤掉这些成分,我们采用如下过滤规则:

规则1 在本句没有候选先行项,继续往回找的过程中,过滤掉不同角色的话语。

规则2 在找候选先行项的过程中,过滤掉包含非名词指代的动词短语。

规则3 过滤掉系动词组成的动词短语,因为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系动词组成的动词短语较少被指代到。

规则4 过滤掉否定表达,我们同样发现否定的表达很少被指代到。如例1中与代词上文最近的动词短语出现在否定表达中,该动词短语并不是指代对象。

综合上述边界判断规则和过滤规则,我们提出了基于规则的算法1来完成消解,算法1由对话开始部分逐步向下分析,如果遇到符合候选先行项要求的短语或者句子,作为候选先行项,如果遇到被分类为指向非名词性先行项的代词,则对其进行消解。下面是算法1的详细过程:

算法1

步骤1 收集候选先行对象,即查找可能被指代到的非名词性先行对象。

步骤1.1 如果遇到动词短语,将动词短语放在候选对象列表中。在加入候选对象列表之前需要经过过滤规则1至过滤规则4的过滤。

步骤1.2 如果遇到只包含介词短语的话语也放在候选对象列表中。

步骤2 查找被分类为非名词指代的代词[16,18]。

步骤3 消解非名词指代

步骤3.1 如果是单数代词,如‘it’、‘that’、‘this’,且代词前面没有‘all’,则选择候选对象列表中最近的一个对象作为消解结果。

步骤3.2 如果是前面带有“all”的单数代词,或者是复数代词,则根据“层次边界判断规则1”和“层次边界判断规则2”找出候选对象列表中和最近的一个候选对象平行的成分,然后全部作为消解的结果。

除了该基于规则的消解方法,为了使训练的过程能自动进行,且特征的选择更加客观,我们还采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消解方法,即算法2。

算法2

算法思想如下:将候选先行项的多选一问题转化为两类分类问题[21],即判断候选先行项和代词之间的关系被分为“存在指代”还是“不存在指代”。

我们将之前算法中所采用的边界判断规则和过滤规则形式化成如下的分类特征:

(1) 短语类型,选择方法为句子的语法结构中根节点下如果有VP,则为动词短语;否则如果有PP,则为介词短语;否则,如果有NP,则为介词短语;否则为其他短语。

(2) 是否包含且只包含一个谓语动词,布尔量。

(3) 说话者的角色,取值范围:参与说话者的具体角色。

(4) 句子是否是否定形式,布尔量。

(5) 是否有系动词,布尔量。

(6) 是否有实义动词,布尔量。

(7) 是否包含非名词指代,布尔量。

我们采用条件最大熵分类器,算法原理参见文献[21]。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将代词之前10句话语作为该代词的正反样例集合,如果代词之前在本句中也有动词短语,也加入样例集合。存在指代关系的为正例,不存在的为反例。

在测试时,对单数的非名词指代:被分类器判断为存在指代关系的候选先行项中概率最大的作为消解结果。如果多个概率相同,选择最近的一个作为消解结果。

对复数的非名词指代:选择最近的被判断为存在指代关系的一组连续的候选先行项作为消解结果。

4 非名词指代消解试验

4.1 消解实验

由于口语对话指代消解的研究发展相对较晚,口语对话指代消解相关研究所用的语料目前还不统一,有多个语料被不同的工作使用,如ICSI[4],Switchboard[10,12], Monroe[7], Trains-93[6,20]等。我们采用了Byron标注的部分Trains-93语料[6]作为对比试验测试语料。该公开发布的语料包含180个标注了先行项的代词。我们自己也标注了一部分Trains-93语料[16,18],该语料作为统计分析和基于机器学习消解算法的训练语料。我们对语料按照文献[18]做了预处理。试验中对口语进行自动语法分析采用的是Stanford Parser1.6.5语法分析器[24],用其抽取话语中的各类短语。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对指代消解结果的评测采用了如下评测指标[2,16,18]。设A=正确消解的代词总量,B=消解的代词总量,C=需要消解的代词总量,

正确率=A/B (1)

召回率=A/C (2)

表2中‘F’为β=0.5的F-Value,“Strube方法”的意思是采用表1中所示的Eckert和Strube的消解方法。代词‘themselves’和‘these’在测试语料中没有出现非名词指代,因此,表中没有相应的项。

试验中,在消解之前需要对代词的名词性和非名词性进行自动分类,分类方法我们采用文章[16,18]中所用的基于依赖关系特征和基于代词周围词组合的特征在CRF分类器上的方法。

由表2可以看出,和Strube方法对比,本文基于规则的算法消解性能较好。尤其在消解单数代词‘it’、‘that’时该算法性能有较大提高,这主要因为Strube方法对候选先行项的选择一方面遗漏了一些特殊句式,如谓语省略;另一方面对句子本身的不同属性没有区分,如没有区分否定句型、系动词句型,没有考虑说话人角色。而且Strube方法对复数形式的非名词指代是无法消解的,经过我们的改进之后能消解一部分复数形式的非名词指代。而我们采用算法1和算法2相比,算法2的优点是训练过程可以自动进行,但是受到训练语料的覆盖率以及分类特征的抽取和表示的影响,如those,they这样的代词,训练语料量很少,测试结果相对要差一些。

4.2 消解算法主要错误的原因分析

我们对本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非名词指代的消解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类:

首先,为了在真实口语对话语料上测试,本文是在未经人工清洗的口语对话原始语料上进行的,语法分析正确率受到原始对话语料中不流利成分的影响,导致不少语法分析错误造成部分动词短语没有被正确抽出,而把部分非动词短语分成了动词短语,最终导致候选先行项选择错误。其次是在单数代词指向复数先行项时,代词单复数形式和指代对象的单复数形式判断不一致导致消解错误。如例4中的“can we do [this] at the same time”,‘this’指代的是多个行为,但是算法仅从字面上判断其为指代向单个事件的代词。另外,在消解“层次紧邻”结构的先行项时,现有算法覆盖面还不够全,因为有些先行项并不只由连续的动词短语或者介词短语构成,它们之间有时还会间隔有其他话语,如例5所示。

5 结 语

口语对话中非名词指代消解是指代消解任务中较新的研究课题。由于非名词指代消解涉及到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如事件抽取,事件相关度判断,事件序列边界的分割等等,这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任务需求,其涉及到句子级和篇章级的精确分析,复杂性较大。

本文根据Webber的右边界理论,并在Eckert和Strube消解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消解算法,分别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将我们分析出的特征应用于消解实验,实验表明本文的算法可以达到比以往工作更好的效果,能提高消解正确率和召回率,而且还能消解更多不同的代词。

另外,本文算法相比前人工作的改进之处还包括算法在不经过人工清洗语料的语料上测试的,而前人大多数相关工作都在人工清洗过的语料进行,或利用语料中的人工标记信息实现消解算法。因此本文的消解算法更适合于直接应用于自动对话系统中。

因为本文对单数代词指向多个先行对象还是单个先行对象的判断上还缺少自动分类步骤,且目前的算法对“层次紧邻”结构的候选先行项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关系的判断上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对相关工作做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山羊痘的防治下一篇:LED植物灯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