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脑包虫病

2024-06-29

山羊脑包虫病(通用8篇)

山羊脑包虫病 篇1

山羊脑包虫病是一种中绦期的蚴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又名多头蚴病或晕倒病, 我县养殖户俗称晕头羊。笔者从事基层兽医工作10余年, 剖检山羊脑包虫病病羊12只, 手术治疗病羊25只, 治愈20只, 治愈率80%, 现就该病的手术治疗作一浅析。

1 病原的生活史与形态

1.1 多头多头绦虫的生活史与形态

我县的终未宿主主要是犬, 狼和狐是不存在的。因为该区的犬未实行拴养或圈养, 广大农村无法实行定点屠宰, 农户屠宰山羊时不知道羊脑多头蚴的危害把其随手扔掉而被流浪犬吞食, 从而多头蚴在犬的小肠内发育成多头绦虫。通过王光雷等老师的试验和测定:从犬人工感染羊脑多头蚴到排出孕卵节片需要65d, 但在孕卵节片排出之前就开始排卵了;其进行的观察和测量表明:多头绦虫虫体长27~55cm, 头节大, 呈梨形, 吻突上有大、小吻钩一列, 吻钩长0.10~0.12mm, 颈节细, 明显。

1.2 脑多头蚴的生活史与形态

山羊放牧或饲喂时, 误食了犬排出的虫卵或孕卵节片, 在羊的小肠内, 虫卵通过脱壳, 六钩蚴经过肠绒毛钻入肠血管, 并随血流到达脑或脊髓中, 最终永久性定居在此。多头蚴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直径约5~50mm, 数目从一个至多个不等。多头蚴为半透明乳白色的囊包, 我县养殖户俗称水泡泡, 囊壁由内膜和外膜组成, 内膜为生发层, 外膜为角质膜, 其上有许多原头蚴, 直径为2~3mm, 每一个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和一个额嘴, 上有两排小钩, 数目约100~250个。囊内充满液体。

2 致病作用与症状

感染初期由于六钩蚴在脑内移行, 刺激和损伤山羊的脑膜和脑实质, 有比较明显的脑膜脑炎症状, 这时病羊的症状表现为离群独处, 运动障碍, 作一侧或直线动物, 倒地不起作划泳状, 颈部肌肉强直性痉挛或角弓反张, 阵发性发作, 发作时咩叫不停, 不发作时, 食欲正常, 此时的病羊膘情尚可。感染后期, 由于多头蚴随着时间的推移体积不断增大, 压迫脑脊髓, 引起脑脊髓局部组织萎缩, 贫血, 眼底充血, 结果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这时的症状表现为失明, 头歪向一侧, 磨牙, 抵物, 流泪, 抽搐, 倒地呈犬坐姿势, 呆若木鸡, 电子对最后食欲完全废绝, 最终因消瘦而死亡。

3 病理剖检

病死羊极度消瘦, 被毛粗乱, 肋骨外露, 严重者颅部皮肤皱起, 颅骨松软、变薄, 甚至穿孔。剖开颅骨可发现一个到多个不等的脑多头蚴, 其寄生部位大多数在大脑表面和大脑半球, 少数寄生在脑其他部位, 偶尔也有寄生在腰部脊髓的。

4 脑包虫病的诊断

根据脑包虫病典型的症状可以作出诊断, 但注意要与莫尼茨绦虫、羊鼻蝇蛆病、羊脑脊髓丝虫病相区别, 莫尼茨绦虫是幼年羊的疾病, 成年羊一般无症状, 羊鼻蝇蛆病表现为打喷嚏、摇头、甩鼻子, 磨牙, 磨鼻, 眼睑浮肿, 流泪, 羊脑脊髓丝虫病主要表现为后驱麻痹;有条件的可作X光检查或变态反应诊断。

5 脑包虫手术摘除

5.1 手术器械无线电钻、毛剪、外科刀、止血钳、缝合针、缝合线、纱布等。

5.2 药物局麻药、抗生素、止血约、药棉、纱布、常规消毒药、补液药、降低脑内压的药。

5.3 手术过程

把病羊保定在保定架上, 术部剪毛, 行常规手术消毒, , 能摸到骨软化区时, 即可在该处进行。否则, 应根据症状确定手术部位, 右转靠近颅脑右侧, 左转靠近颅脑左侧, 作直线运动或抵物时, 从颅脑前侧, 头向后仰的, 从大脑枕叶进行。确定好术部皮肤后, 行局部麻醉, 在此处作“U”形切口, 将皮肤揭开, 作一针暂时缝合加以固定, 露出颅骨, 不可损伤硬脑膜。然后保定羊的人使羊嘴朝天, 创口朝地。先用电钻将头骨钻一小孔, 再用外科刀将小孔扩大, 因为创口朝地, 碎骨片会自行掉落地下, 若能看见多头蚴后, 用钳子缓慢取出来, 如果看不到脑包虫, 可以插入带细胶管的注射器, 沿脑回向周围探索, 多次吸抽, 常可将虫囊吸在胶皮管口上, 然后抽回胶管, 小心拉出脑包虫。羊咩叫时, 有时也可自行压出包囊。囊虫取出后, 用止血纱布压迫手术部位, 给寄生部位滴入3~5m L生理盐水配成的青霉素药液, 盖上硬脑膜及骨膜, 结节缝合皮肤, 遮盖颅骨孔, 绷带保护术区。

5.4 术后护理用抗炎、补液、减少脑内压。

5.5 药物治疗早期发现病羊, 可用吡喹酮治疗, 能起到一定的疗效, 后期药物治疗不太可能。

6 预防

6.1 禁止犬吃到脑多头蚴, 以防犬感染绦虫。

6.2 牧区犬实行定期驱虫并拴养或圈养, 防止犬粪污染牧草。

6.3 给牧羊犬驱虫后, 拴养或圈养3d。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出版社, 1997.

[2]王建辰, 等.羊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社, 2002.

[3]马月辉, 等.科学养羊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4]赵德明, 等.绵羊和山羊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光雷, 动物寄生虫防治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社, 2009.

[6]胡麻尔·沃汗拜等, 脑多头蚴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

新法治疗羊脑包虫病 篇2

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寄生虫病,因寄生部位在羊脑而得名。又称多头蚴病或旋回病、瞎走病,是多头带状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羊脑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因为幼虫寄生在羊脑内,而且病情发作时有神经症状,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脑炎,并按其加以治疗,其结果是既延误了病情,又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对患有脑包虫病羊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笔者经过几年的细心观察和摸索,参阅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和资料,总结了羊脑包虫病的诊断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前人的手术治疗方法中摸索出一条既简单易行又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1 病因分析

羊脑包虫病发生的背景与现在的养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今的羊养殖大多是放牧散养,而且畜主都有养狗的习惯,因此导致了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感染严重的地区发病率在育成羊中占10%以上,而且死亡率就100%),加重了羊脑包虫病的恶性循环。当狼、狗等肉食兽寄生多条绦虫时,它的孕卵节片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牧草和水源等,当羊采食或吞食了被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而被感染。虫卵在羊胃中孵化,卵内的六钩蚴逸出,钻进血管,随血液流到了全身各部,最终在脑中找到最适宜的生活环境,经2~3个月的时间发育成多头蚴。流到其他部位的六钩蚴相继死亡,极少数能够存活。

2 发病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数集中在9~12月份,约占发病率的70%~80%。主要侵害2岁或2岁以下的育成羊,成年羊发病率不高。本病不分品种和性别。

3 临床症状

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发作时与脑炎的症状相似,多于1~2天内死亡,往往会被误诊,后期转为慢性。急性型手术治疗成功率不高。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慢性型症状和治疗方法。慢性型的脑包虫病羊,病初时症状表现不明显,可见病羊反应迟滞,赶出圈或放牧时总往一侧走,而且行动缓慢,常向一侧转圈子,不跟群,易走失,有时歪脖子,个别还晃头,饮食、反刍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病情加重时,开始转圈子,逐渐由转大圈发展为小圈,当向前走时就地转几个圈后才前进,随着囊孢的增大,最后只能在一块地方转圈吃草,渐渐消瘦,直至衰竭死亡。个别病羊的患部对侧眼睛失明,主要是因为囊孢压迫大脑,导致视神经传导受阻的缘故。

4 治疗方法

以前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但疗效不佳,而采用新的手术疗法可大大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此种方法较传统的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减少出血,安全有效,减少兽药支出,而且节省时间(最长的30min,最短的10min,包括麻醉、缝合时间)。

4.1器械的准备

自制手钻2把(粗细各一根的木螺丝两个,焊上手柄即可),止血钳2把,带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一支,人用一次性输液器一根(用时将针头剪断,断端须剪平),带线缝合针1枚,剪毛剪子1把,80万IU青霉素钾1支,盐酸普鲁卡因1支,1500单位精制破伤风抗毒素1支。

4.2手术

(1)首先判断手术部位,病羊向哪侧转圈则部位就在哪侧头部,具体部位是患侧头部羊角基后的1.0cm偏下0.5cm左右,用拇指按压,能够感觉到有一小的凹陷,个别病羊由于患病时间长,头骨已经软化,很容易确定准确部位,找到位置后,用剪毛剪子彻底打毛,面积可适当放宽些,随后用普通白酒洗净部位及周围的污染物。多点注射盐酸普鲁卡因局部麻醉,再涂碘酊进行消毒,1~2min后用酒精脱碘即可手术。对准手术部位后用细的手钻,稍加压力,旋转手柄就能钻入,如果钻透头骨时,即可感觉到阻力明显减轻,随即用粗的手钻在原来的创口处加以拓粗。如果部位正确,此时可见有液体自创口流出,拔下钻头,将剪断的输液细管套上注射器插入创口中,用左手持注射器吸取液体,用注射器的吸力,将乳白色的囊膜吸到细管之中,见到囊膜后立即用右手持止血钳将其同细管一齐夹住,防止缩回,松开左手的注射器活塞,将注射器挂掉,接到右手的止血钳一点一点的外扯,千万要扯住,但不要扯断。如果有阻力不易拉出,是因为囊膜内的液体没有被吸干的缘故,可用右手拿注射器套上16号针头,顺着囊膜的方向,谨慎地探入羊脑中吸取残余的液体。切勿粗鲁,此时须将羊彻底保定,尤其是头部,防止因羊挣扎,伤及脑实质,造成意外。左手的阻力减轻后,就可以停止吸液,继续向外扯囊膜,直至将其整个拿出。脑包虫为一囊孢,取出后,因液体已被吸干,成一层薄膜,膜上附着许多白色颗粒状的头节,数目有100~200个之多。虫体被拿出后,还要将输液器细管伸入创口中吸取残留在脑中的液体(脑包虫内的液体有多有少,多的100~200ml,少的也有几十毫升)。液体吸干后,将青霉素粉撒在创口上,待溶解后,就可以缝合。如果创口打开后,没有见到液体流出来,可将输液器细管伸入创口内去寻找。当输液器细管伸入创口后,感觉到脑中有很大的一片空间,可前后左右地寻找囊体。因囊体内有液体存在,所以比较容易判断,找到后,用注射器的吸力将其带到创口处,继续按以上步骤进行操作。

(2)手术结束后,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1支,创口处缝合后用白酒洗净血渍后,涂以适量碘酒即可,无须再做特殊处理。解除保定后,多数病羊被扶起后与手术前相比并无多大异常,但能表现疼痛症状,个别的病羊可能表现出运动不协调或背脖、瞎走的症状,也无须过多的担心,过一两天即可消失,恢复正常。一周以后,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就能同健康羊一同出牧。值得注意的是冬夏两季的创口须精心护理,以防蚊蝇和冻伤。

5 小结

山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3

关键词:山羊脑包虫病,预防,治疗效果

羊脑包虫病是对山羊危害较大的疾病, 主要是因为较多绦虫在其幼年时期就寄生在山羊的大脑以及脊髓中, 逐渐长大而造成山羊的神经系统受损。该病是养羊业的多发性疾病, 对山羊的危害较大, 若不能实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 会导致山羊的死亡, 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羊脑包虫病是由病原体的传播所致, 在食肉动物体内寄居的多头绦虫随着动物的排便排出动物体外, 发育成长为成虫后, 并在草地上大量繁殖虫卵, 造成草场的污染, 山羊在草地进食之后, 所繁殖的幼虫随着草料进入到山羊的体内, 逐渐生长成为六钩蚴。六钩蚴是对山羊损害力度较大的寄生虫, 会不断的破坏山羊的肠粘膜血管, 还会通过山羊体内的血液流动进入山羊体内的各个部分, 由于六钩蚴的生存条件较为特殊, 进入到山羊体内的六钩蚴由于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不能正常的生长、存活。相反, 进入到山羊脑部以及脊髓的六钩蚴因为生存环境的优越, 可以健康的生长以及长期的存活。随着六钩蚴的不断生长, 6个月左右便可发育成为成虫, 也就是山羊脑包虫。而一些食肉动物在捕食山羊之后将其头部的羊脑包虫吃入体内, 不断生长、发育、繁殖成为多头绦虫, 然后再排出体外, 经过如此反复的循环, 羊脑包虫的数量会不断增多, 不断地在山羊脑部生长、繁殖, 严重危害到山羊的健康以及生长、繁殖, 进而造成山羊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2 发病症状

山羊脑包虫病是常见的山羊慢性疾病, 对山羊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山羊患病初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山羊体温升高、呼吸急促, 有轻微的神经性症状, 还会并发脑膜炎, 若不能及时的治疗就会造成山羊的死亡。而有些体质较强的山羊, 虽然在发病初期可以坚强的存活,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 进入发病中后期之后山羊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现象, 甚至一直躺卧不动。在此期间, 六钩蚴在山羊的脑部不断的生长, 并对含氧的脑部大肆的侵蚀破坏, 造成山羊脑部受到压迫, 山羊会出现呆滞的现象, 在行走时山羊头会向后仰起, 并且步态不稳, 在倒地之后长久不能站立。

3 山羊脑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3.1 加强山羊养殖环境的管理

要想保证山羊不受羊脑包虫病的感染, 就要严格的控制山羊的生长环境, 做好防护工作, 避免食肉动物的出现对山羊的生长造成侵扰。在养殖山羊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保持山羊生长环境的清洁, 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对牧羊犬之类的食肉动物要进行圈养, 并且要及时的清理其粪便, 避免造成草场的污染。此外, 还要注意山羊活动区域的卫生, 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3.2 做好处理工作, 避免病情扩散

对山羊的养殖除了要保持清洁的养殖环境之外, 还应该对山羊的疫病做好处理工作, 避免病情扩散造成其他健康山羊的感染。此外, 还要及时的观察家山羊的状况, 若发现有异常情况的山羊, 养殖人员要及时的做好隔离工作, 并及时的为其治疗。如果山羊在患病之后不能痊愈或者死亡, 要尽快的将其进行焚毁处理, 避免病原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

3.3 增强山羊的抵抗力

预防与控制山羊脑包虫病最主要的是做好山羊的饲养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饲料的营养来增强山羊的体质, 在无污染的草场放养山羊, 防止病原体对山羊的入侵。

4 结语

山羊脑包虫病对山羊的危害较大, 还会造成山羊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对此, 养殖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山羊的养殖管理, 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 将羊脑包虫病的发病几率降到最小, 保证山羊健康顺利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拉巴次旦.浅谈西藏日喀则地区牛羊脑包虫病的防治对策与建议[J].西藏科技, 2013 (12) :64-66.

[2]高红改, 等.山羊脑包虫病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 2016, 11:119.

[3]赵春明.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观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4, 10:58.

柴达木绒山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篇4

1 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因犬食入含有多头蚴虫的羊头, 便终身带虫, 多头蚴的孕卵节片脱落后, 随粪排出体外, 并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出大量的虫卵, 污染牧场、饲草和饮水, 绵羊吞食被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被感染。

2 临床症状

本病症状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该病呈急性型或慢性型, 症状表现取决于寄生部位和病原体的大小。

急性型:以羔羊表现最为明显。体温升高, 脉搏、呼吸加快, 甚至有强烈的兴奋, 患畜作回旋运动, 前冲或后退及痉挛性抽搐等, 有时沉郁, 长时间躺卧, 脱离畜群。部分病羊在5~7 d内因急性脑膜炎死亡, 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患羊耐过急性期后, 症状表现逐渐消失, 经2~6个月的缓和期, 再次出现明显症状, 除向被虫体压迫的同侧作转圈运动外, 还常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乃至失明。虫体寄生在大脑正前部时, 常见羊头下垂向前作直线运动, 碰到障碍物时则头抵物体呆立不动。脑包虫在大脑后部寄生时, 主要表现为头高举或作后退运动, 甚至倒地不起, 并常有强直性痉挛出现。虫体寄生在小脑时, 患畜站立或运动常失去平衡, 易跌倒, 对外界干扰和音响易惊恐。后肢麻痹, 小便失禁。此外, 患羊还表现食欲减退, 甚至消失。多次发作后陷于恶病质死亡。

3 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的羊见有脑膜炎和脑炎病变, 还可见到六钩蚴在脑膜中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慢性期的病例则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1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在病变或虫体相接的颅骨处, 骨质松软、变薄甚至穿孔, 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 病灶周围脑组织或较远的部位发炎, 有时可见萎缩变性和钙化的多头蚴。

4 诊断方法

绵羊脑包虫病到后期主要通过仔细观察羊群表现出的特异神经症状来进行确诊、治疗。如果包囊寄生在脑的前部, 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前奔、头顶饲槽、前肢蹬空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脑后部, 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后退、紧靠墙壁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左半球或右半球时, 则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 甚至眼睛失明, 在寻找食物时, 会向有包囊寄生的一侧转圈;包囊寄生在脑的深部或小脑部位时, 患畜表现敏感, 四肢痉挛、昏迷、倒地等症状。寄生在脑表面的包囊可引起局部颅骨变软, 通过手指按压可感觉到包囊所处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两手紧抓住羊的两角或双耳, 以拇指用力按压在两角基连线两端1/3处, 如感觉到骨质有下陷、变软或隆起有明显的弹性感, 即可判定包囊所处的位置。

5 防治措施

5.1 圆锯开颅法

由助手保定好羊只, 特别要固定好头部, 术部向上, 剪毛、消毒、皮肤浸润麻醉 (一定要无菌操作) , 做一直径为2~3 cm的“U”字形切口, 切开皮肤后及时止血, 创口要整齐干净, 分离皮下组织及骨外膜, 翻起切开的皮肤向后拉, 用夹子夹住或与头后部皮肤做一针缝合, 用圆锯在最软的顶骨上锯一圆孔, 慢慢取下骨片, 此时可看见脑膜, 用一根缝合针缓慢地从创缘的一侧平行刺入脑膜, 不能刺破脑膜下的包囊壁, 针尖平行通过脑膜搭在对侧颅骨上, 挑开骨膜, 此时, 可见到包囊会向外凸出一部分, 确定是包囊后, 用小号针头连接好注射器, 慢慢从最高点刺入包囊, 吸出一部分囊液, 同时用镊子轻轻夹住包囊壁一边向外吸取囊液, 一边慢慢将包囊提出。取出包囊后, 松开切开的皮肤, 连续缝合皮肤, 创口进行清理消毒。为防止感染, 一定要对创口进行包扎处理。术后要注意抗炎护理, 连续使用1周的抗生素, 以预防感染。

5.2 针刺包囊法

准备16号针, 要求质量好且有一定的钢韧性, 14~16号细铁丝10 cm, 作为通针蕊用。5 m L玻璃注射器一只连接一根长15~20 cm的塑料管, 也可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针头的一段, 另准备好5%的碘酊。判断包囊所处部位, 将羊侧卧保定, 术部向上固定羊头, 下面可垫麻袋等物, 防止碰破脸部。在颅骨最软处剪毛清理消毒, 术者以左手拇指压住软骨部位, 右手持针刺入颅骨, 刺入深度为2~3 cm。一般以见到囊液喷出为准, 有囊液流出时, 倒置羊头使针孔向下, 流出囊液, 如出现流通不畅或断流 (主要是由于多头蚴头节堵住了针孔引起断流) 可用细铁丝通入针蕊再抽出, 囊液会自行流出, 也可用有软管的注射器直接抽取囊液, 一般抽出10~30 m L不等, 当见有少量气泡表明囊液见底。囊液抽完后把羊头摆正, 针孔向上, 用注射器取1~2 m L的碘酊, 从针孔注入, 停几秒钟后迅速拔出针头, 用碘酒棉球压住针孔, 此时不能立即将羊只放开, 要固定头部数分钟后再放开, 将羊慢慢扶起, 术后1~2 d内羊只可能还有转圈等现象。此时应防止惊慌, 禁止舍外放牧, 注意术后护理和饲养管理, 一周后羊只可恢复正常, 随群放牧。

6 预防

山羊脑包虫病 篇5

1 发病情况

2007年2月,沿河县新景乡晓景村李家山某养殖场存栏山羊115只,其中波尔山羊种公羊1只,能繁母羊白山羊20只,其余为波白杂交羊。场内还饲有黄牛15头,马1匹,狗3只。2月下旬,羊群开始发病,畜主将发病严重的11只山羊淘汰。6月中旬又有20只羊发病,死亡5只(1.5岁3只,2~4月龄2只),8月份死亡5只(2~4月龄),9月份死亡3只(2~4月龄)。6月中旬至10月初淘汰7只,12月17日止仍有8只羊有轻微症状。曾服用硝氯酚、伊维菌素、磺胺嘧啶钠、地塞米松,效果不佳,羊患病率约30%,病死率约9.6%。12月17日笔者对病羊进行临床检查、解剖,确诊为羊脑包虫、脑脊髓丝虫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1)急性型:感染虫体数量多,病羊暴躁不安,痉挛惊叫,突然卧倒不能起立,很快死亡。(2)亚急性型:感染的脑包虫数5个以下,羊尾发生震颤,腰部无力,步态不稳,常发生后肢左右摇摆不定,有时见于同侧二肢,继而发生瘫痪,初期食欲正常,体温37.8~38.7 ℃,后期食欲逐渐下降,病羊消瘦、贫血甚至死亡。(3)慢性型:感染期2~3个月,由于感染虫体数量少,癫痫发作次数一般1日或隔日1次,病羊向虫体寄生一侧转圈运动,常出现歪屁股、斜尾巴症状,但能自行起立,继续行走,体温、食欲均正常。

3 剖 检

与包囊接触的头骨骨质变薄、松软,在脑内有鸡蛋至豌豆大小不等的泡状包囊,囊内充满透明状液体。囊内原头蚴数量多达100~350个,呈白色菜花状。常找到1个或多个囊体,有时在大脑、小脑或脊髓表面,有时嵌入脑组织。脑及脊髓的病变部稍带黄色,有明显浮肿软化,切面呈海绵状,脑脊液不浑浊。在腰荐膨大部抽取的脊髓液中检查到微丝蚴(童虫)。

4 诊 断

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有牛、羊混养和狗看护的羊场、牧区,如只按脑包虫病或脑脊髓丝虫病单一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混合感染,特别是7~12月份出现的病例。

6 预防措施

(1)避免牛、羊、狗混养放牧,防止狗粪污染环境、水源。(2)避免用羊屠宰废弃物饲喂狗。(3)保持圈舍环境干燥,防止蚊虫孳生,羊入圈前圈舍进行驱蚊灭蚊工作,不到低洼、潮湿地放羊。(4)对所饲牲畜进行定期驱虫,用药后圈养1周,收集到的粪便拌生石灰、草木灰后深埋或焚烧处理。(5)每年6~9月份初时对羊群用海群生进行预防。

5 治 疗

可选择以下两种方案:(1)海群生20 mg/kg,每日1次,连用6~8天。20%磺胺嘧啶钠30 ml/次,2次/天,连用4天。阿维菌素粉 10 g/次,口服,隔7天再服一次药。(2)海群生20 mg/kg,每日1次,连用5天。吡喹酮60 mg/kg,每日1次,连用5天。20%磺胺嘧啶钠30 ml/次,2次/天,连用4天。

《兽医临床难病新解》简介

兽医临床工作者廖斌发、廖启武编著的《兽医临床难病新解》一书已于近期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书中就当前流行或散发的猪瘟、疑似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水肿病、附红细胞体病、无名高热等病毒、细菌、原虫病以及其混合感染的温热病等一百多个热门话题,运用中兽医模糊黑箱理论,通过病例,新解难病,治法独特,疗效灵验,且具有现代科学性、实用性、简单操作性。可谓是一书在手,解难不愁。可供养猪场、养殖专业户及广大农村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参考,也可作为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人员启迪资料。

该书售价35元/本(含包装邮费),需要者从邮局汇款到湖北省天门市根瘟灵研究所(马湾)廖斌发收,邮编:431715,汇单附言栏内注明“难病新解”。

山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篇6

1 绦虫病

(1) 最常见的为莫尼茨绦虫。虫体长1~5m, 白色, 细长。主要寄生在小肠, 严重者虫体堵塞肠管。 (2) 感染绦虫病的山羊很快消瘦, 皮毛粗乱无光, 食欲减退而饮欲增加, 并出现腹泻、贫血和水肿, 少数出现神经症状。 (3) 治疗:可用别丁 (硫酸二氯酚) , 按100mg/kg体重, 加水溶解灌服, 效果很好。也可用1%硫酸铜溶液按2ml/kg体重灌服。驱绦灵50~75mg/kg体重口服。预防常用丙硫咪唑15mg/kg体重灌服, 效果良好。

2 肝片吸虫病

(1) 又称肝蛭虫, 虫体扁平, 很像树叶, 比南瓜子略大, 一般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 感染率20%~30%。 (2) 患肝片吸虫病的山羊消瘦、贫血、颌下水肿, 到后期出现腹泻, 最后导致肝中毒而衰竭死亡。 (3) 治疗:可用硝氯酚驱虫, 口服4~5mg/kg体重。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各一次;也可用5%肝蛭净悬, 按10mg/kg体重口服;或选用驱虫效果良好别丁, 100mg/kg体重。常用的还有广谱抗虫丙硫咪唑、肠虫清等。

3 消化道线虫病

(1) 常见的有捻转胃虫、肠结节虫、钩虫、鞭虫等, 感染率可达100%。 (2) 症状表现:机体消瘦, 食欲下降, 贫血, 有时腹泻, 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捻转胃虫主要寄生在真胃。虫体长10~30cm, 主要危害真胃粘膜和腺体并分泌毒素。病羊精神不振, 瘦弱贫血, 生长发育停止, 腹泻, 常和前胃疾病并发死亡。肠结节虫主要寄生在大肠。虫体长10~20cm, 在肠壁上形成米粒到蚕豆粒大小不等的无数结节。结节大量增生后, 使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 病羊的明显症状为营养不良, 体重下降, 腹泻时粪稀带血, 严重时可引起后肢瘫痪。钩虫主要寄生在小肠内, 以羊血为其营养, 造成肠黏膜溃疡。发病羊极度贫血, 消瘦, 颌下水肿, 长期腹泻, 可引起羊只大量死亡。鞭虫主要寄生于大肠和盲肠内。虫体长35~70mm, 羊体感染后, 一般症状不明显, 严重时引起腹泻, 因吸收毒素而引起贫血和食欲下降等中毒症状。 (3) 治疗:可用左旋眯唑8mg/kg体重内服;或用丙硫咪唑或甲苯咪唑15mg/kg体重配成混悬液内服。另外, 也可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广谱抗虫药, 进行皮下注射或口服;或者选用四氯乙烯按0.1~0.2ml/kg体重口服, 效果良好。

4 肺丝虫病

(1) 又称网尾线虫病, 是由网尾线虫寄生于肺支气管而引起的疾病。 (2) 主要症状:连续不断咳嗽, 消瘦无力, 流鼻涕, 喷嚏, 呼吸困难, 常因呼吸道被虫块阻塞而窒息死亡。 (3) 治疗:可采用消化道线虫病的用药剂量和用法。此外, 还可用氰乙酰肼, 按17~18mg/kg体重, 溶水内服;也可配成20%溶液按成羊3~5ml、小羊1~3ml, 微温时作肘后皮下注射, 效果良好。

5羊疥癣

(1) 又称“螨病”, 以脱毛、搔痒为主要特征, 多发于冬、春季节, 尤以冬季蔓延最快。 (2) 病羊奇痒无比, 表现为到处擦痒, 用嘴啃咬, 引起皮肤发炎、脓肿, 皮肤变厚并盖满大量痂片, 羊毛大片脱落, 尤以头部最为严重。病羊常因长期不安、贫血、消瘦死亡。 (3) 治疗:最简便的方法是药浴, 可用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 或0.1%~0.5%的敌杀死。药浴应在天气晴朗无风时进行, 药液现配现用,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20~35℃。20%双甲咪乳油1kg配成500~600倍稀释液, 也能有效杀灭疥螨, 控制疥癣病的发生。另可采用患部剪毛涂擦以上药液, 或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2mg/kg体重, 或20%碘硝酚0.05mg/kg体重, 治愈率达90%以上。对未被感染的健康羊群, 每年春、秋季应用2000~5000倍低浓度“敌杀死”进行药浴预防, 羊舍及用具用0.1%的“敌杀死”喷雾。

6羊鼻蝇蛆病

(1) 病羊表现为上呼吸道发炎, 有大量鼻涕、脓液, 喷嚏, 咳嗽, 消瘦。侵入气管及肺部者呼吸困难, 侵入鼻窦而累及脑膜者, 可引起神经症状。此病可周期性重复出现, 直至死亡。 (2) 治疗:可用3%来苏儿液直接喷人鼻孔, 每羊每侧鼻孔20~30ml;目前很多地方采用0.3%螨

鹅的鸭瘟病的诊治

孙翠英 (山东省博兴县畜牧兽医局256500)

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3) 06-0027-02

鹅的鸭瘟病又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 是由鸭瘟病毒感染鹅的一种传染性疫病, 其病原是疱诊病毒的一种。该病特征性症状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鹅头颈肿大。鹅的鸭瘟病, 主要在小鹅群中传播, 具有传染快, 死广率高的特征。发病至死亡过程一般为2~7d左右。

1发病情况

2013年3月份, 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张某养的500只蛋鹅38日龄发病, 前5d出现零星病例, 6~9d出现大量病鹅。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高热、眼睑肿、流泪、流鼻液、排黄绿色稀粪。到博兴县湖滨镇畜牧兽医站诊治, 经临床诊断和剖检初步确诊为鸭瘟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病鹅精神萎顿, 缩颈垂翅, 行动困难, 卧地不愿走动, 甚至伏地不起, 强行驱赶时, 两脚麻痹无力, 步态不稳, 病鹅不愿下水, 强迫赶下水时, 漂浮水面且很快回岸;食欲减少或停食, 渴欲增加, 体温升高, 病鹅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2~44℃, 高热稽留;病鹅畏光, 流泪, 眼睑水肿, 眼睑周围羽毛沾湿或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 眼角形成出血性小溃疡;部分鹅头颈部肿胀, 从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 叫声嘶哑;下痢, 排黄白色或乳白色或黄绿色粘稠稀粪, 肛门周围的羽毛沾污并结块;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 严重者黏膜外翻, 可见黏膜面覆盖一层不易剥离的黄色假膜。发病后期体温下降, 病鹅极度衰竭死亡。存活鹅消瘦, 生长发育不良。

3病理变化

病鹅头、颈、颌下、翅膀等处皮下和胸腔、腹腔的

净水溶液鼻腔喷注预防, 每侧鼻孔6~8ml, 效果良好。7羊脑包虫病

(1) 又称“疯羊”、“转圈病”, 以转圈为主的脑神经症状明显, 较易诊断。 (2) 治疗:每年春季可用吡喹酮粉剂口服预防, 剂量为60~80mg/kg体重。治疗可采用臂部分点注射吡喹酮注射液 (用10%食用油或石蜡油稀释) , 50~60mg/kg体重。若用药10d后效果不明显者可进行第2次用药。

8山羊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浆膜有黄色胶冻样物渗出, 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 咽和食道黏膜上有散在坏死点或黏膜坏死物, 脱落后留下溃疡, 泄殖腔黏膜覆盖假膜痂块, 法氏囊黏膜水肿、小点状出血, 慢性病例可见溃疡坏死等具有特征性。肝肿大质脆有出血或坏死点,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小肠黏膜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点, 脾、胰肿大, 心外膜出血, 心包积液等。

4流行病学情况

4.1发病季节及日龄张某所养的鹅于38日龄发病, 据调查该病以40日龄左右发病最为常见, 8日龄即可发病, 小鹅死亡率高达70%~80%以上, 青年鹅和成年鹅均可发病, 但死亡率较低。60日龄以上大鹅也有发生, 尤其以产蛋母鹅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80%~90%。该病60日龄以下鹅群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一般以春夏之季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传播快而流行广, 因为此时是鹅鸭放牧和大量上市的时节, 饲养量多, 各地鹅鸭群接触频繁, 如果检疫不严, 容易造成发病。

4.2 地理环境

在低洼潮湿和水网地带及河川下游放牧饲养的鹅群, 最容易发生鹅鸭瘟病。张某的养殖场地处博兴县湖滨镇, 该镇河多, 湖泊多, 水网密集。有些野生水禽常在此落脚, 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 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

4.3 感染途径

发病和潜伏期的感染鹅鸭、病愈后不久的鹅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健康的鹅和病鹅鸭一起放牧, 或是在水中相遇, 或是放牧时通过发病的地区, 都能发生感染。被病鹅鸭和带毒鹅鸭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运输工具等, 都是造成鹅鸭瘟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 其他还可以通过交

山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篇7

1山羊焦虫病

1.1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沉郁, 喜卧地, 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40~42.5℃, 稽留热。病羊消瘦, 肩前淋巴结肿大如鸽卵, 发硬有痛感。可视粘膜苍白。部分羊四肢僵硬, 行走困难。急性病例1~2d内死亡。

1.2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 肩前淋巴结明显肿大, 肾脏较正常色变浅, 呈明显的贫血症状。肠系膜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肿大。肝、脾也肿大, 肝肾表面有点状出血, 心冠脂肪呈胶样浸润, 腹腔积液。

1.3实验室诊断

取病羊耳静脉血液涂片、固定, 进行姬姆萨染色, 在油镜 (1600倍) 下观察, 可见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 红细胞边缘不整齐, 内有圆型、椭圆型、月牙型等虫体, 有的一个红细胞内达4个虫体。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综合诊断为羊焦虫病。

1.4防控措施

1.4.1预防措施搞好饲养环境卫生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消灭越冬硬蜱幼虫, 切断寄生虫传播的途径。在羊群刷拭身体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蜱存在, 发现有蜱虫后要及时进行灭蜱, 可通过对羊体喷洒双甲脒或敌百虫进行灭蜱。在引种时要加强检疫工作, 不从外地引进羊群, 如必须引种时应加强检疫工作, 并对新引进的羊进行隔离观察发现染疫羊只要进行及时处置。在该病流行地区要在发病季节前夕进行药物预防, 可每隔15d进行一次三氮脒预防注射, 量剂按照2mg/kg兑7%水溶液肌注。

1.4.2药物治疗贝尼尔 (三氮脒) 按6mg/kg, 以注射用水配5%~7%溶液深部肌注, 1次/d, 连用3次;黄色素按3~4mg/kg, 以注射用水配成0.5%~1%溶液静注, 必要时2~3d后重复用药1次;硫酸喹啉脲按1mg/kg, 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 必要时24h后重复用药1次。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烧现象, 可根据实际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使用解热药物进行治疗, 解热药物可选择在安乃近、巴苦能、复方氨基比林等。如有继发感染应适当使用抗菌素治疗。

2肝片吸虫病

2.1临床症状

幼羊、吃奶羊体况偏瘦, 体温正常, 行走缓慢, 吃草量减少。患病的成年羊只出现精神不振, 被毛蓬乱, 身体出现消瘦和贫血等症状。可视粘膜出现苍白色, 眼睑、胸下、下颌、腹下等部分出现水肿, 食欲出现减退, 有个别病羊出现腹泻, 并有黑褐色的粪便排出。病情严重的病羊常呈急性发作, 体温升高, 精神颓废, 可视粘膜出现急剧成为苍白色, 触诊肝脏肿大并有痛感, 发病羊只死亡迅速。

2.2病理变化

羊体消瘦, 水肿出现部分黄色胶样物, 肝有实质萎缩, 胆囊肿大, 肝表面出现凸起, 质地变硬, 边缘出现钝圆, 胆囊内充满肝片吸虫虫体, 胆汁稀薄。胆管内被肝片吸虫虫体充斥, 在胆管和胆囊中有扁平状虫体, 虫体呈淡红色, 其它脏器无病变。

2.3实验室诊断

用沉淀法取新鲜粪或直肠取羊粪10~20g, 放入1L洗粪杯中, 捣成糊状, 加水拌匀, 通过40~60孔铜筛过滤在另一杯中, 静置30min, 倾去上清液1/2, 此后, 再加清水静置20min, 再倒去上清液加满清水, 按此法反复清洗沉淀 (每次静置时间为15min) 直至上清液清亮为止, 取其沉渣于载玻片上镜检, 鉴别虫卵, 肝片吸虫虫卵呈长卵圆形, 金黄色或黄褐色, 其它吸虫虫卵为椭圆形, 黄棕色、深灰色、黄褐色、黑褐色。

2.4防控措施

2.4.1预防措施及时消灭寄生虫类中间宿主是有效防控寄生虫病的重要的措施, 如锥实螺是传播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 加大灭螺工作是有效预防肝片吸虫病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对羊群产生的粪便和污染物进行发酵堆肥可有效的杀死虫卵, 在日常放牧时要尽量避免去低洼水草地有虫螺的地区割草及放牧。加强羊群的驱虫工作, 驱虫工作每年要进行2次, 首次驱虫可选择在夏季雨季来临之前, 第二也在首次驱虫之后的4~5个月时进行。

2.4.2药物治疗硝氯酚按300mg/kg·bw为一次口服, 可视羊体质和畜龄依次增减, 安全高效。硫酸二氯酚 (别丁) 羊100mg/kg·bw, 服药后出现短时间腹泻现象, 可自行恢复正常。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给病羊进行补饲, 增加营养, 加强日常护理和圈舍消毒工作。

3弓形虫病

3.1临床症状

初期精神不振, 离群或站立不动, 采食量精减少,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随着病的发展, 出现四肢僵硬, 步幅短缩和举步困难, 眼分泌物增多, 流泪, 结膜贫血和黄染, 病羊下泻, 粪便混有血色粘液, 严重者尿液混浊并带有血色。后期动物消瘦、磨牙、呻吟、卧地不起。脉搏微弱, 体温下降。

3.2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皮下组织水肿或胶样浸润, 颈部、背部、臀部、四肢皮下暗红色淤血、出血。腹腔中有大量血水, 肺部充血, 肝和脾淤血、肿胀, 软脑膜下淤血。

3.3实验室诊断

先将稀释液加于96孔110°V型有机玻璃板中, 将待检血清倍比稀释后, 每孔加入上述IHA抗原, 混匀, 置37℃2~3h后观察结果 (每板均设标准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及稀释液对照) 。按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弓形虫IHA抗原检测方法操作细测”进行。

3.4防控措施

3.4.1预防措施认真有计划的做好动物卫生检疫防疫工作, 强化对弓形虫病的检疫和防治工作, 有计划的对患病羊群进行淘汰和患病羊群的隔离治疗工作, 对已患病羊群进行规范的治疗并定期进行血清检测, 及时检出隐性感染病羊病并进行规范的处理。做好饲养环境的卫生工作, 及时清除羊舍内的粪便等污染物, 并做堆积发酵处理。经常开展灭鼠活动, 并禁止饲养其他动物。

3.4.2药物治疗磺胺-6-嘧啶配成10%溶液, 按60~100mg/kg·bw进行皮下注射。第2天用药量减半, 连用3~5d;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用量为前者70mg/kg·bw, 后者14 mg/kg·bw, 口服2次/d, 连用3~4d;磺胺甲氧吡嗪加甲氧苄胺嘧啶用量为前者30mg/kg·bw, 后者10mg/kg·bw, 口服1次/d, 连用3~4d。

一起山羊焦虫病的诊治 篇8

1 发病情况

该镇养羊专业户吴某饲养山羊63只,于2010年9月22日从外地引进40只南江黄羊,当日就混群饲养。到9月28日在这群羊中出现病羊9只,次日开始死亡,同群其它羊只陆续发病,多以消瘦、贫血、腹泻为主要特征,以为是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营养不良引起,到10月6日共发病36只,发病率34.29%(36/105),死亡19只,致死率52.78%(19/36),死亡率18.1%(19/105)对发病羊,曾怀疑是巴氏杆菌病、营养不良、病毒性腹泻和蠕虫感染等病而使用过磺胺、诺氟沙星、痢菌净、硫酸庆大、生血素等抗菌素和抗病毒及补能量药,均无效果。

2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40~42℃左右,呈稽留热,呼吸加快,每分钟60~80次,有的发鼾声;心跳加快,每分钟120~180次,心律不齐;精神沉郁,眼结膜苍白,贫血,眼睑水肿、流泪,有浓性鼻液,口腔和鼻孔黏液较多。采食减少以至废绝,瘤胃蠕动减弱,反刍减少。病初粪便干燥,后期拉稀,有的粪便混有血样黏液。病羊迅速消瘦,精神萎顿,离群落后,低头耷耳,头伸向前方呆立,步履不稳,虚弱,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变化

解剖5只病死羊,主要变化为血液稀薄,凝固不全(5/5);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胀,切面多汁、苍白(3/5);心包积液,内有乳白色絮状渗出物,心冠脂肪水肿呈胶冻状,心肌苍白,松软,心外膜有纤维素性渗出(4/5);肺水肿,肺泡充血(2/5);肝肿大,颜色发白,质地硬,间质增宽,有弥漫性出血点(35);肾呈黄白色(4/5);真胃粘膜水肿,肠壁变薄,空肠、结肠粘膜广泛出血(5/5)。

4 实验室检验

4.1 抹片检查

无菌采集体温为42℃、41.3℃患病第二天的羊耳尖静脉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2只病羊的红血球中查到圆形、卵圆形虫体。

4.2 细菌培养

用2只病羊静脉血及3只死亡羊肝、脾和淋巴结等病变脏器接种普通培养基、血培养基,37℃、24 h培养后观察,未见菌落产生。

4.3 药物鉴别诊断

用抗生素均无治疗效果;而且用贝尼尔治疗有特效。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和药物鉴别诊断为山羊焦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消毒

健康羊和病羊隔离饲养,健康羊异地放牧,羊舍、食槽及周围环境用消毒净 (成份:戊二醛,广州农丰生产) 每日消毒1次。被污染的场地要严格消毒,用2%~3%烧碱喷雾消毒。

5.2 治疗

隔离治疗病羊。(1)采用贝尼尔进行全群集中治疗。方法为取规格为1 g瓶,国产贝尼尔,每瓶用20 mL注射用水配成5%的溶液,按5 mg/(kg体重)使用,臀部深层肌肉多点注射。轻症注射1次后隔3 d再注射1次即愈,重症隔2 d 1次,连用3次;(2)进行对症治疗取高渗葡萄糖液加维生素静脉滴注,并加抗生素控制并发症,用中药健胃、清肝利胆和补血等,有贫血表现者补给维生素B12,同时注射生血素,并适当补充铁等微量元素。

5.3 灭蜱

及时摘除并处死寄生在羊体的蜱。用0.025%溴氢菊酯喷羊体、圈舍、环境灭蜱,3~7 d 1次,羊体、运动场、墙壁等均要彻底喷雾。

5.4 加强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舍内干燥,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垫草、垃圾及污物进行堆积发酵。

采用上述方法,没有新病例发生,第三天病情即有好转,食欲开始增加。持续用药7 d后,大群基本恢复,除病情严重的2只死亡外,治愈15只,治愈率达88.24%(15/17)。

6 小结与体会

随着养羊业的发展,疫病防治尤显重要,科学饲养不容忽视,笔者认为要保障养羊业的发展,必须要注意几点:

6.1

加强饲养管理, 提倡自繁自育, 勿从疫区引进羊。对新引进山羊, 应隔离观察1个月后确定无病方可入群。发现病羊和可疑羊应立即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进行消毒, 彻底清除、焚烧圈内垫草。

6.2

在诊断方面, 因山羊焦虫病感染发病后消瘦、贫血、水肿等临床症状极易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消瘦、贫血或羊巴氏杆菌病和寄生虫病感染相混淆, 引起误诊, 延误治疗时间, 应注意鉴别诊断。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消瘦、贫血, 病羊体温不高, 且病羊发病缓慢, 时间长, 不拉稀, 改变饲养方式及增加饲料营养, 病情就有所好转。羊巴氏杆菌病则发病急, 有肺炎及败血症变化。羊焦虫病则有高热等全身症状。

6.3

实验室镜检时采血应注意采病初体温升高的病羊的耳尖静脉血, 否则不易查到虫体。

6.4

灭蜱是本病治疗中的首要内容之一,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和消灭蜱的侵袭, 发现羊体寄生蜱及时摘除处死。定期用0.025%溴氢菊酯喷雾灭蜱。

6.5

上一篇: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五法下一篇:航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