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绵羊脑包虫病

2024-08-17

手术治疗绵羊脑包虫病(精选4篇)

手术治疗绵羊脑包虫病 篇1

绵羊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 终末宿主为犬、狼、豺、狐等食肉动物, 中间宿主以及绵羊、牛、山羊、骆驼, 甚至可以感染人类。由于多头蚴寄生在中间宿主的脑部, 故此可引起动物的多种神经症状一转圈, 又俗称为“转头病、回旋病”。

1 典型病例

病例1:3岁雌性小尾寒羊, 体重40㎏, 病羊发病两个月后不能站立, 俯卧, 四肢居于腹下, 头向右侧歪斜。病羊强迫赶起站立时向左侧转圈, 发呆, 转圈半径越来越小, 直至趴窝不起, 对外刺激反映迟钝, 吃喝较差, 叩诊颅顶部与左侧角基内侧有浊音。

病例2:5月龄的小尾寒羊, 体重18㎏, 营养中等, 向右转圈, 转圈半径越来越小, 就诊时转圈半径不足1m, 休息时头向右侧偏斜, 身体向右转, 每次发作时转好几圈, 视力变化不明显, 与右侧角基部后内侧顶骨部, 叩诊出现明显的浊音区。

2 发病情况

148团由于多年来对包虫病未彻底地根治, 至今脑包虫病仍是造成148团牲畜死亡的高发病种之一。每年每群系, 成年羊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6%。根据该团小畜群的病理调查发现, 羊群初被感染的年龄主要是在3-4月龄的羔羊。在从事多年的兽医工作中, 对绵羊多头蚴病治疗50余例, 治愈率75%, 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3 发病过程

脑包虫是多头涤虫的幼虫, 而成虫多涤虫寄生在狼、犬、狐等动物的小肠内, 待虫卵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体外, 其结果是污染草场、水源及饲料。3-4月龄的羔羊由于误食了含有虫卵的饲草、水源后, 经过一系列的发育成为六钩蚴, 循环移行到脑部而长期寄生, 最后发育形成豌豆大甚至鸡蛋大的包囊。如不及时治疗, 将造成病羊因急性脑膜炎死亡。不死者则转为慢性型。若不妥善处理病死羊只, 致使病死畜的尸体, 特别是死畜的头部被犬、狼、狐食人后, 多头蚴又进入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成成虫, 继续排卵传播, 造成循环式的感染。

4 临床症状

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

4.1 前期症状

羊群误食了含有虫卵的草料后, 引起脑炎症状。随个体的不同, 动物机体表现出体温升高, 呼吸、脉搏加速, 强烈的兴奋或沉郁, 有前冲、后退、躺卧等神经症状。但此期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因此, 往往由于观察不仔细或疏忽, 而延误了最佳诊断治疗时机, 造成后期症状。

4.2 后期症状

羊群被感染后经过7-8个月时, 六钩蚴在脑部已发育为多头蚴而形成包囊, 由于包囊压迫到脑的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 致使病羊出现明显的特征性症状, 如头向后仰、作前奔、后退、转圈运动、倒地不起、后肢麻痹等症状。病羊随之而逐渐消瘦、衰弱, 食欲减退甚至没有食欲, 最后导致死亡。

5 剖检变化

经对20只死亡羊只进行剖检, 发现多数包囊寄生在大脑左右侧顶叶或枕叶区表层上方各占40%, 也有的包囊寄生在小脑部位, 包囊大小不一, 呈圆球形或椭圆形, 囊液无色透明, 有些转为粘稠, 数量10~15ml不等。囊中有许多白色小米大小的头节, 相互靠近散布囊的内膜上, 几十个甚至达到数百个, 包囊外膜半透明、较簿, 脑组织被压迫下隔而萎缩。

6 诊断方法

绵羊脑包虫病到后期主要通过仔细观察羊群表现出的特异神经症状来进行确诊、治疗。如果包囊寄生在脑的前部, 则可能表现为头向后仰, 直向前奔, 头顶饲槽前肢蹬空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脑后部, 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后退, 紧靠墙壁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左半球或右半球时, 则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 甚至眼睛失明。在寻找食物时, 会向有包囊寄生的一侧转圈;包囊寄生在脑的深部或小脑部位时, 患畜表现敏感, 四肢痉挛、昏迷、倒地等症状。

寄生在脑表面的包囊可引起局部颅骨变软, 通过手指按压可感觉到包囊所处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两手紧抓住羊的两角或双耳, 以拇指用力按压在两角基连线两端1/3处, 如感觉到骨质有下陷, 变软或隆起有明显的弹性感, 即可判定包囊所处的位置。

7 治疗措施

7.1 圆锯开颅法

操作方法:由助手保定好羊只, 特别要固定好头部, 术部向上, 剪毛、消毒、皮肤浸润麻醉 (一定要无菌操作) , 做一直径为2~3㎝的"U"字形切口, 切开皮肤后及时止血, 创口要整齐干净, 分离皮下组织及骨外膜, 翻起切开的皮肤向后拉用夹子夹住或与头后部皮肤做一针缝合, 用圆锯在最软的顶骨上锯一圆孔, 慢慢取下骨片, 此时可看见脑膜, 用一根缝合针缓慢地从创缘的一侧平行刺入脑膜, 不能刺破脑膜下的包囊壁, 针尖平行通过脑膜搭在对侧颅骨上, 挑开骨膜, 此时, 可见到包囊会向外出一部分, 确定是包囊后, 用小号针头连接好注射器, 慢慢从最高点刺人包囊, 吸出一部分囊液, 同时用摄子轻轻夹住包囊壁一边向外吸取囊液, 一边慢慢将包囊提出。取出包囊后, 松开切开的皮肤, 连续缝合皮肤, 创口进行清理消毒。为防止感染, 特别要对创口进行包扎处理。术后要注意抗炎护理, 连续使用1周的抗菌素, 以预防感染。

7.2 针刺包囊法

7.2.1 术前准备。

16号针要求质量好, 且有一定的钢韧性, 14~16号细铁丝10㎝, 量到于针头同长度处折弯, 作为通针蕊用。5ml玻璃注射器一只并连接一根长15~20㎝的塑料管, 也可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针头的一段。另外准备5%的碘酊。

7.2.2 治疗方法。

判断好包囊所处部位后将羊侧卧保定, 术部向上固定羊头, 下面可垫麻袋等物, 防止碰破脸部。在颅骨最软处剪毛清理消毒, 术者以左手拇指压住软骨部位, 右手持针, 刺入颅骨, 刺入深度2~3㎝。一般以见到囊液喷出为准, 有囊液流出时, 倒置羊头使针孔向下, 流出囊液, 如出现流通不畅或断流 (主要是由于多头蚴头节堵住了针孔引起断流) 可用细铁丝通入针蕊, 再抽出囊液并会自行流出, 也可用有软管的注射器直接抽取囊液, 一般抽出10~30ml不等, 当见有少量气泡表明囊液见底。囊液抽完后, 把羊头摆正, 针孔向上, 用注射器取1~2ml的碘酊, 从针孔注入, 停几秒钟后迅速拔出针头, 用碘酒棉球压住针孔, 此时不能立即将羊只放开, 要固定头部数分钟后再放开, 将羊慢慢扶起, 术后1-2天内羊只可能还有转圈等现象。此时应防止惊慌, 禁止舍外放牧, 注意术后护理和饲养管理, 一周后羊只可恢复正常, 随群放牧。

8 体会

8.1 病羊出现的症状于包囊压迫的部位有关, 两例病羊均出现转圈运动, 当压迫左侧时向左转, 压迫右侧是向右转, 两例病例均在角基部。

8.2 手术方法第一种治疗方法打开颅骨虽然取出了虫体, 但手术较难掌握, 术后不易护理, 创口遭雨淋可发生感染引起死亡;第二种治疗方法针刺放液注入碘酒方法简便易作。此法同样可以杀死多头蚴头节, 致使包囊死亡而防止愈后不良的现象。

8.3 犬科动物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因此做好场区犬的驱虫及粪便处理对于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

绵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2

1基本症状

1.1前期症状

当绵羊误食了包含虫卵的食物时就可能会引起病症,而对于不同个体产生的症状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要明确各种症状,仔细观察,避免延误治疗时期,常见的症状有体温升高、出现呼气急促、脉搏加速、向前冲、躺卧或是后退症状,而这些症状在前期一般持续时间短,不易察觉。

1.2后期症状

当绵羊感染时间在7~8个月时,六钩蚴已经发育成形,形成多头蚴包囊,而这时包囊就会挤压大脑,就会造成明显的症状发生,如转圈、头后仰、向前跑或后退、躺卧、后肢麻痹等症状,逐渐造成食欲丧失,慢慢消瘦直至死亡[1]。

2诊断方法

在进行诊断时要充分了解患病可能会引发的各种症状,而对于得病后期则主要依靠观察就可以来进行确诊,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如果包囊寄生的位置在脑的前部,则会出现头向后仰的现象、头顶饲料槽、前腿空蹬,还有就是直向前跑的症状;但出现后退、紧靠墙壁的症状那么包囊寄生就在脑部后面;如果包囊寄生在侧面那么对应那侧的视力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失明,在寻找食物时就会出现旋转,旋转的一侧就是包囊寄生的一侧;而当包囊寄生位置较深或在小脑的位置,则对应出现的症状是昏迷,四肢麻痹、倒卧不起等。在脑表面寄生时可以直接通过按压的方法找到,具体操作方法是:两手抓住绵羊的耳朵,用拇指进行按压两角基连线两端1/3的地方,由于包囊寄生会引起绵羊颅骨的局部变软,通过按压会发现骨质下降的地方,如果感觉到隆起或者是变软有弹性的地方那么就是包囊寄生位置。

3治疗手段

圆锯开颅法。操作方法:由助手固定绵羊,固定头部,手术位置剪毛、消毒,之后进行麻醉,然后开一个直径在2~3cm的“U”型切口,注意在切开后及时止血保证卫生,把皮下组织及骨外膜分离,之后用夹子夹住切开的皮肤,之后就可以在最软的顶骨伤开一个圆形锯口,之后慢慢用一根缝合针平行进入,注意不要刺破脑膜下的皮囊壁,挑开骨膜,这时可以看到包囊的一部分,之后就可以利用小号针头连接注射器吸取囊液,注意要从包囊最高点刺入,在吸取的同时要用镊子轻轻的夹住包囊壁注意不要弄破,快速取出,当取出包囊后利用止血纱布擦拭创口位置,再滴入少量的青霉素,松开皮肤,仔细缝合,之后再进行消毒,防治创口感染。在之后也要精心的照料,用鱼腥草1支,青霉素3支进行肌注,要连续注射3d,会慢慢痊愈,痊愈时间在1周左右[2]。

4结语

以上内容是目前对于绵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比较常用的几种手段,而更加先进的治疗和诊断技术还需要兽医、卫生、畜牧主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得出。对于绵羊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是我国畜牧养殖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护也要加强,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做到防治措施一体化,而且也需要人们提升意识,充分了解各方面知识,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野,何伋,杨小平.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新疆畜牧业,2007(3):38.

手术治疗绵羊脑多头蚴病 篇3

近年以来, 笔者手术治疗绵羊多头蚴病60例, 现介绍如下。

1 病例

前来求诊的绵羊体温升高, 脉搏呼吸加快:甚至强烈兴奋, 患畜作回旋、前冲或后冲运动, 有的倒地不起且头颈部肌肉常有强制性痉挛。严重的精神沉郁, 长期躺卧, 脱离畜群, 并多以极度消瘦和死亡告终。

2 诊断

由于绵羊多头蚴病经常有特异的症状, 容易与其它疾病相区别, 此病一般易感染于二岁以下绵羊, 诊断时压迫两角之间头骨时, 会发现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的现象。

3 手术治疗

(1) 手术前压迫患畜两角之间头骨时, 发现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的部位就是脑多蚴囊存在的地方, 是手术部位。

(2) 手术前, 先将术部消毒, 然后将皮肤切成“八”字状, 并用镊子撬破头骨, 将囊体摘除。有时会现囊体破裂和囊体隐藏在脑内现象, 这时将患畜头部放低或倒立, 破裂的囊中液体会流出、隐藏的包囊也会被发现, 并将其摘除。

(3) 囊体摘除后, 术部涂擦消炎粉, 将术部皮肤缝合, 用碘酊、酒精消毒。

1例山羊脑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篇4

脑包虫 (即多头蚴虫) 病是多头绦虫的蚴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等动物的大脑内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分布极广, 遍布世界各地, 多见于2岁以内的羊, 云南常见于山羊, 又叫“晕头羊”。本病如不及时医治, 患病羊往往被迫淘汰或以死亡告终, 给畜牧业带来经济损失。

2014年6月5日石林县长湖镇维则村毕某饲养的1只山羊出现了“晕头羊”的症状, 用简易摘除法治疗了此羊, 手术取得了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农户毕某来诉, 所饲养的26只圭山山羊中, 有1只1.5岁的羊最近1周出现跟不上羊群队伍, 转圈, 精神不振, 逐渐消瘦的症状。

2 临床症状

患羊表现出精神沉郁, 神情呆滞, 食欲减少, 视力减退, 步态不稳, 头向左侧偏转的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患羊为山羊脑包虫病。

3 触诊头部

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 用拇指按压病羊的顶骨, 大脑颞顶叶部位, 在病羊角根后方左侧1.5 cm的位置顶骨, 发现顶骨有发软感, 确诊为山羊脑包虫病。

4 手术

4.1 器械及药品

1) 器械。手术刀1把、止血钳2把、手术剪1把、骨凿1把、推毛剪1把、16×16针头1颗、缝合线、缝合针、纱布。

2) 药品。80万IU的青霉素钾2瓶、碘酒1瓶、棉花适量。

4.2 手术步骤

1) 保定。用1根绳将四肢捆扎, 使病羊卧地, 下颌部垫一草墩垫子 (也可用草、木、枝叶) 。一人手握双角固定头部, 患病一侧朝上, 另一人保定羊体后部。

2) 消毒。在头部顶骨发软部位用手术剪剪毛, 用推毛剪推净毛, 并除去皮屑、灰尘, 用2%的碘酒消毒手术部位。

3) 切口。在患病部位用手术刀作U字形切口, 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止血钳固定, 但不切破骨膜 (增加愈合) 。切口长宽均为2cm (图1) , 用骨凿在骨膜上凿一小孔, 凿孔时注意碎骨清理工作。用力均匀, 使脑膜暴露 (同时助手保定好家畜) 。头骨开孔后, 要注意擦血迹 (图2) 。

4) 取虫。在骨孔处用刀轻轻切破脑膜, 脑包虫囊泡慢慢突出 (图3) 。当囊泡突出时, 用止血钳拉住囊泡, 把羊头翻转, 使创口向下, 慢慢拉出整个囊泡 (图4) 。

5) 缝合。取出囊泡后, 放置引流条, 缝合皮肤, 然后在创部涂上80万IU青霉素;也可涂抹适当的菜籽油。

6) 术后护理。术后, 要求畜主注意护理, 隔离喂养, 避免伤口感染。术后1周, 取出引流条, 患羊已基本恢复健康, 手术成功。

5 探讨

5.1 病羊诊断

1) 发病年龄。在石林县内, 近年来通过对山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此病多发于1~2岁的羊。从本人手术治疗过的16个病羊病例的发病年龄来看, 1~2岁占9例, 占发病数的56.25%, 1岁以下占5例, 占发病数的31.25%, 2岁以上占2例, 占发病数的12.5%。

2) 临床症状。随着虫体在脑内的逐渐增大, 相应的临床症状日渐明显, 患羊通常表现精神沉郁, 神情呆滞, 食欲减少, 视力减退, 放牧落群或不能出牧, 头或高或低、或左右偏转, 往往头偏方向和虫体所在部位常相一致, 严重时, 患羊卧地不起, 由于脑包虫的患羊年龄稳定, 症状特殊, 姿势和运动异常, 据此可作出诊断。有的患羊, 因年龄偏大, 头骨不软,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确认。

3) 触诊头部。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 用拇指按压顶骨, 如顶骨有发软感, 即可确诊。从16例施术的患病山羊来看, 虫体寄生部位大体位于顶骨上角根后方1~2 cm的左侧或右侧, 触之顶骨发软;顶骨不发软的, 主要由头偏方向或转圈方向来确定。

5.2 诊疗小结

1) 实践证明, 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 效果令人满意。从16例病羊治疗结果表明, 用此法治疗的病羊, 共治愈了15例, 治愈率达93.8%, 极大多数病例, 手术结束后2 h, 羊即能站立吃草。

2) 手术工具的选择上, 手术刀破骨困难, 在基层有园锯者又不多, 可用骨凿代替。摘除山羊脑包虫, 可不必进行麻醉, 这样可以省时省力省钱, 便于即时观察病畜情况, 而且有利于病畜恢复健康。

3) 本例手术治疗中, 囊泡寄生部位浅, 打开骨膜, 囊泡自行鼓出。如切口未见囊泡时, 可用手捂住羊的鼻孔片刻, 同时将切口朝下, 囊泡也会自动突出来。如囊泡位置较深时, 可用16×16的长针头插入探查囊泡所在位置, 位置探入正确时, 针头内就会有囊泡液流出, 此时将针头小心地左右摆动, 同时捂住羊鼻, 囊泡即自行突出 (也可用注射器连接探入的针头吸出囊壁) 。注意动作要轻、慢。手术成功后, 要整复硬脑膜, 盖好骨膜, 皮肤的切口以结节缝合, 并加以引流条。术前术后必须严格消毒, 缝合伤口后应注入适量的抗菌素以防术部发炎。

5.3 预防

上一篇:应用指征下一篇:解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