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2024-09-28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选9篇)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1

对我院近5年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35例患者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排空加侧脑室外引流术, 即立体定向双靶点置管手术与传统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对比分析, 评价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1例, 女性14例, 年龄37~79岁, 平均56岁, 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并经CT扫描确诊。血肿量12~3 6 mL, 平均19mL;手术距发病时间<7h者8例, 7~12h者15例, 12~24h者9例, 24h以上者3例;术前神志清醒8例, 嗜睡13例, 浅昏迷10例, 中度昏迷4例, 其中脑疝单侧瞳孔散大2例。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手术麻醉均选择局麻+强化。对照组是从我院丘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病人中筛选出与立体定向组病人在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入院时意识状况、临床表现及术后治疗各方面相匹配的资料完整病人进行历史性回顾并对比研究, 以弥补随机研究的不足。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室安装安科ASA-602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框架, C T室行头颅C T扫描规划手术双靶点, 即丘脑血肿最大层面中心及出血侧侧脑室额角。

1.2.2 重返手术室, 再局麻下施术选择额顶部避开重要功能区, 单骨孔开颅。安装定向仪, 按规划靶点导入血肿碎吸针, 证实血肿腔次全排空血肿后置入引流管, 同法立体定向下安置侧脑室外引流管, 关闭切口, 固定引流管, 接外引流装置, 开放引流, 拆除定向仪, 包扎切口, 术毕。

1.2.3 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 对残余血肿及脑室内血凝块, 自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2万U夹管1~2h后开放, 每日2次。复查CT至血肿基本吸收后拔引流管。本组拔管最短2 d, 最长8 d, 平均4d, 而对照组最短4d, 最长12d, 平均7d。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立体定向组病人中共有9例死亡, 死亡率26%;对照组死亡12例, 死亡率31%。

2.2 随访结果

存活病人均获随访。以病人发病6个月后随访为对比分析基础, 按Glasgow结果 (GOS) 记分为标准, 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估: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能正常生活;中度病残:生活能够自理;重度残障:生活不能自理。见表1。

运用成对资料χ2检验分析, 两组死亡病人对比χ2=0.3, 0.50.9.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轻度残障病人对比χ2=6.24, 0.01

3 讨论

脑出血最早发生的损害是血肿对脑组织的直接机械性破坏, 可使脑灰质核团损害和白质纤维移位和断裂, 导致神经功能缺失, 丘脑血肿压迫三脑室而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颅内压急剧升高, 丘脑下部和脑干遭到破坏。而丘脑出血多因丘脑损伤致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机体代谢紊乱等诸多并发症发生, 故丘脑出血是脑出血致残最重、死亡率最高的出血部位。若血肿>1 0 m L以上且发展迅速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从病理生理看脑出血后6~7h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 脑组织坏死, 而且随着时间增长而加重。无法去除血肿造成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 对预后不利。

对于脑出血破入脑室者进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手术时机:早期手术可阻止血肿对周围脑组织产生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 若病情允许可等到6h后再手术, 特别是血肿穿刺手术。立体定向穿刺双靶点置管手术可准确地将引流管放置于靶点, 通过抽吸与引流能够清除血肿, 一方面可以解除血肿对局部神经核团的直接压迫, 解除对三脑室的压迫可以缓解梗阻性脑积水的进展, 同时促进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另一方面, 立体定向手术提高了血肿清除的成功率。研究证明早期清除血肿常不能清除较硬部分, 从而将降低穿刺手术的成功率, 立体定向手术应用各种器械可提高血肿吸除的成功率。

总之, 立体定向手术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血肿清除的成功率, 拓宽了手术的适应证;不用开颅和输血, 缩短了医疗疗程, 降低了医疗费用;操作简便、安全易于掌握, 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国升.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31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7.

[3]武文元.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评价[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1409~1411.

[4] (美) 格罗斯曼 (Grossman, R.G) .神经外科学[M].王任直主译.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41.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2

【关键词】脑干病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2-02

脑干病变,尤其是低位脑干病变,病变性质难以确定,开放手术切除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多采取穿刺活检手术明确病变性质。[2]立体定向活检是目前穿刺活检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优势在于创伤小,精准度高,并发症少等。但由于这类患者术前可能存在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差、肢体活动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收治1例低位脑干立体定向活检手术患者,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4岁,主诉为进行性肢体乏力、吞咽困难、言语不清1年.曾在多家医院行头颅磁共振(MRI)检查,结果提示延髓、桥脑侧方、桥臂等异常信号,无明确边界;PET提示脑干局灶性高代谢灶,并因此考虑诊断为“脑干脑炎”、“脱髓鞘病变”,给予多疗程正规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病情仍有进展。由于治疗后影像学特征不典型,临床表现经正规治疗后有逐渐加重, 因此决定行立体定向脑干活检明确诊断。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CRW立体定向仪及配套影像融合软件(美国Integra Radionics公司生产)进行定位操作。患者先进行头颅MRI(美国GE公司1.5T磁共振机)扫描,后头部局部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皮肤至颅骨骨膜麻醉,安装头框后行CT(日本TOSHIBA公司360排螺旋CT)进行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导入CT及MR图像,利用融合软件进行图像融合处理,并确定出穿刺靶点坐标位置。根据术前定位及手术计划设定,右额钻孔后小心置入活检针,小心抽吸、旋切标本送检。

1.3 结果

穿刺过程患者多次出现心率、血压波动,尤其在穿刺针到达活检靶点时,在稳定操作后可逐渐恢复平稳。术后复查CT穿刺点、穿刺通道无出血,复查头颅MRI提示穿刺通道避开右侧侧脑室、内囊等结构,在中脑导水管前方1mm斜行贯穿中脑、桥脑,到达左侧桥臂靶点。患者清醒返回病房,无新增神经功能症状。术后石蜡病理学诊断为星形胶质细胞瘤(WHO II级)。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该例患者病程较长,全身营养状况差,同时由于患者病情未能确诊,治疗效果欠佳,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大。患者及家属对立体定向活检术了解也比较少,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主动与其及家属沟通,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方法、必要性、优越性及安全性,说明术前带头架的过程,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并增加病人的配合程度。

2.1.2 术前准备:由于患者无法站立及行走,仅能卧床半坐位,术前需要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如胸部X线片、心电图、CT、MR,了解患者病变部位,确定手术入路;加强排痰,控制肺部感染;予鼻饲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饮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证充足睡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病情如有变化及时发现处理。术前剃头,禁食10小时,禁饮6小时。术晨协助带CRW脑立体定向仪头架后送CT室。

2.2 术中护理

由于活检靶点在左侧桥臂附近,属于低位脑干,临近延髓,穿刺采用经对侧额部入路、途径对侧内囊附近,需要贯穿整个中脑、桥脑,到达靶点,因此,穿刺路径长,经过重要结构多,术中需患者良好配合,尤其是在切皮、切开骨膜、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等存在一定疼痛及振动的过程中,需不断与患者进行适当沟通。消毒前应使患者固定于较为舒适的体位,维持室内温度舒适。术中配合麻醉医师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穿刺过程中出现心率、血压、血样饱和度等明显或突发变化,应及时提醒手术者停止操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回复平稳后在继续进行手术。手术间内常规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

2.3术后护理

2.3.1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1]:手术穿刺通道经过多个重要脑功能结构,穿刺后数毫升出血即可能形成占位效应,压迫内囊、中脑、桥脑、中脑导水管,甚至延髓,导致偏瘫、昏迷、以及呼吸、循环衰竭,[3]因此术后严密观察对侧上下肢体活动、瞳孔意识变化,尤其是对心率、呼吸、血压的观察更为最为重要。该患者术毕即复查头部CT排除术后穿刺道出血,返回病房后继续严密观察肢体活动、瞳孔意识变化,以及心跳呼吸血压等重要生命体重的变化,警惕穿刺后迟发性颅内出血,必要时动态复查CT,了解颅内有无血肿、脑积水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体温、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并做好记录,术后6小时内30分钟记录1次,稳定后改为1小时记录一次,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备好气管插管、呼吸机等抢救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2.3.2 呼吸道并发症的护理:呼吸障碍及继发性呼吸道感染是脑干手术的最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其预后。定时翻身、叩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最重要。此例患者已存在肺部感染及咳嗽反射减弱,每天定时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后进行机械辅助排痰,然后予吸痰,每日3次,使肺部感染很快得到控制。遵医嘱按时应用抗生素,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减少探视等措施都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同时定期做痰培养,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防止菌群失调引起的霉菌感染。

2.3.3 加强基础护理:由于该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护士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做到“五勤”。注意观察尿液的量、性质, 保持尿道口清洁, 保持导尿管通畅, 每日进行1~2次会阴部护理。该患者有留置胃管,予每日1~2 次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适当给予粗纤维饮食,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3.4 营养支持:本例患者因吞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机体又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故易发生营养不良。给予患者胃管鼻饲100~200ml,每6小时1次。采用的食物配方为:奶粉、新鲜鸡蛋、鱼汤、肉汤、米汤、菜汤及新鲜果汁,并增加匀浆膳,以全面营养。应激期的能量供给为200kJ,恢复期的能量供给为167kJ。同时做好管道的护理。鼻饲前给患者翻身、拍背、吸痰,抬高床头30~40°后再行管饲,这样可以预防误吸。

3 小结

低位脑干立体定向活检手术部位临近延髓等生命中枢,风险极大,且病情变化快,因此,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首先要对该病的基本理论及手术方式和过程有充分了解。同时结合患者病情,配合医师遵照医嘱进行围手术期治疗,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仔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认真作好记录,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前兆,避免出现不可逆病情变化。只有通過精心细致的护理才能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明确疾病诊断,并进入下一阶段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宗惠,陈琳,于新,等. 805 例立体定向脑活检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 30(6):401~ 404.

[2]邱胜利,魏建军.牛朝诗立体定向颅内病灶活检术[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5 18卷(3):189-192.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38~71岁, 平均56岁。全部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史24例, 冠心病史1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24 h, 平均14 h。

1.2 临床表现

60例均以头痛、呕吐、意识不清起病。不同程度四肢瘫6例, 偏瘫52例, 去脑强直4例, 呼吸不规律12例。体温高于39℃18例,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15例。意识状况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判定, 6~8分8例, 9~10分16例, 11~12分22例, 12~15分12例。入院时60例血压均高于正常 (160~200) / (105~130) mm Hg。

1.3 辅助检查

60例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基底节出血。出血位于左侧32例, 右侧28例。中线结构向血肿对侧移位0.5~1.0 cm 32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 基底节血肿量为25.5~56 ml。

1.4 手术方法

局麻或全麻后安装ASA60型立体定向仪基架。参照术前头部CT显示血肿部位做2.0 mm CT薄扫, 选择血肿最大横截面的中心为靶点, 测定靶点的X、Y、Z三维坐标值根据血肿部位。局麻下手术, 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10例。在定向系统引导下, 选择避开重要功能区、距靶点最近处作为入颅点。头皮做3.0 cm直切口, 电凝切开肌肉, 颅骨钻孔扩至直径1.0 cm, “+”形切开硬脑膜将前端有多个侧孔内径为2.0 mm硅胶管套入导向针, 在定向系统引导下缓慢导入血肿内, 拔除导向针, 此时多有陈旧血流出或滴出。如无陈旧血外流, 用2 ml注射器缓慢抽吸, 陈旧血外流后用吸出等量生理盐水加尿激酶5 000~10 000 U缓慢冲洗血肿腔, 冲洗液变淡后留置置入管, 将置入管远端固定于切口处头皮上, 缝合头皮包扎。如有颅内压急骤增高, 可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根据置入管引流出的陈旧血量, 可经置入管每2~4 h将尿激酶10 000~20 000 U用引流量的同等量生理盐水溶解后注入血肿腔, 反复冲洗。当复查头部CT见基底节血肿减少至出血量的1/2时, 可将尿激酶10 000~20 000 U溶于1~2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 闭管保留2~4 h后开放引流管引流4~6 h。每4~6 h重复1次。术后除常规应用脱水、神经细胞活化剂及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治疗外, 如考虑昏迷时间较长者给予气管切开, 鼻饲流质饮食, 积极预防肺内感染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术后高热患者可行亚低温治疗, 体温控制在35℃。术后追踪复查头部CT, 当残留血肿基本排空。脑室形态正常时, 可拔除引流管。

2结果

60例均获成功, 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60~120 min, 平均80 min。术后住院时间12~25 d, 平均16 d。术后死亡9例, 存活51例。随防6个月~1年。平均10个月,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ADL) [2]:评定Ⅰ级6例, Ⅱ级17例, Ⅲ级19例, Ⅳ级5例, V级4例。术后死亡9例, 分别因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干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于术后5~10 d死亡。本组存活51例中术后经盐水尿激酶溶液冲洗引流1 d, 血肿全部清除7例, 3 d被全部清除36例, 5 d被全部清除7例, 7 d全部清除8例。

3讨论

基底节区出血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优点:基底节区脑位于脑深部, 一般情况下多主张采用开颅血肿除术,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开展和应用, 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具有清除较彻底, 止血可靠等优点, 但基底节出血则不是其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CT概测定位, 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难以准确置入深部血肿内。自Backlund[2]提出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次全清除高血压脑出血后, 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被认为是降低脑出血残死率的有效方法, 特别是对深部脑出血有着保守治疗和开颅手术难以达到的效果。本组6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血肿内内置管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存活51例 (95%) , 死亡9例 (15%) 。术后存活病例经6~12个月随访, I级6例, Ⅱ级17例, Ⅲ级19例.Ⅳ级5例, V级4例, 表明立体定向手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 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其优点是:①对脑深部和重要功能区血肿可以做到定位准确, 最短手术路径, 准确达到靶点, 避免了开颅手术对深部重要结构损伤及术后脑水肿的发生;②适用于任何年龄, 特别是全身综合情况差及高龄患者;③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24 h血肿清除率较高, 术后血肿腔内尿激酶灌注可促进残余血肿的液化溶解引出, 降低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

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立体定向手术的适应证: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目的在于抢救生命, 降低继发性脑损伤, 提高生存质量。我们体会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①基底节区血肿量≥15 ml, 如脑内血肿量较多且已发生天幕疝或枕骨大孔疝才不适于此术式;②GCS计分7~12分, 中线结构移位≤1.0 cm;③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侧脑室、第三脑积血轻度扩张, 积血密度CT值低于80Hu (提示脑室内积血为液态) , 可在行基底节血肿腔置管引流术的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

参考文献

[1]宫杰, 见文成, 朱树干, 等.微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9. (11) :515-516.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导航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与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CRW脑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和16排螺旋CT卵圆孔三维重建技术准确引导穿刺针穿刺卵圆孔到达半月节理想位置然后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共治疗三叉神经痛87例,随访3~12月,平均6月。恢复优良者54例(62%),良好31例(36%),并发症主要为同侧面部感觉障碍,但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无其他严重、永久并发症。 结论 立体定向导航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成功率高,定位穿刺半月节部位理想,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导航;射频热凝

【中图分类号】 R74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69-01

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中颅窝底,周围有颈内动脉、海绵窦和多对颅神经等重要结构。由于卵圆孔位置较深,解剖变异较大,凭手感和经验难以确保穿刺的准确,穿刺不到位,难以保证疗效,穿刺过深将导致出血和副损伤。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87例,穿刺卵圆孔成功到位率100%,确保了疗效,并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研究病例共87例,其中男44例,女43例,年龄35~84岁,平均70岁,病程3月~25年,平均6.2年,疼痛部位左侧46例,右侧41例,其中三叉神经第1支2例,第2支35例,第3支32例,第1+第2支10例,第2+第3支6例。1例系三叉神经鞘膜瘤,1例为带状疱疹继发三叉神经疼痛。

1.2 既往病史 有高血压病史者35人,其中高血压病1级3人,高血压病2级16人,高血压病3级10人。既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者87人,其中经卡马西平药物治疗84例,患者觉药效逐渐下降及不愿服药后到我院要求行射频热凝治疗。行甘油、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后复发3例。

1.3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头颅MR、心电图、胸片、凝血功能、生化全套等。术前血压升高患者均给予药物控制在正常水平。术前谈话向患者及家属沟通,术后可能出现面部感觉麻木、角膜溃疡等并发症以及疼痛缓解不理想和疼痛复发的情况。术前停用卡马西平48小时,观察疼痛情况,若患者术前无疼痛发作嘱出院观察,疼痛发作时再返院治疗。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静推罗氏芬1.0。

1.4 操作过程 术前常规安装好CRW立体定向导航头架,送CT室进行卵圆孔定位并手术治疗,以患侧卵圆孔外口为靶点,经过螺旋CT扫描后定位,计算出三维坐标值(X、Y、Z),然后调整好立体定向导航仪。患者取平卧位,术中安装好心电监护,采用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点采用经过患侧口角外3m,进针角度及方向根据导航指引,到达卵圆孔外口后复查螺旋CT,确定针头的方向及深度,从CT上计算针头与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距离,然后继续进针到达半月节的理想位置。

1.5 预刺激及热凝治疗 确定针头到位后,拔出内芯,接上射频热凝针头,使用OWL温控热凝神经射频仪,首先给予电预刺激,频率为50Hz,电流从0.1~0.5V逐渐给予,进一步确定功能定位。若患者出现同侧与原疼痛范围一致的疼痛、麻木感觉,即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毁损采用从55~75℃、60~90s时间逐渐加温,共治疗5~6次,每次加温后均检查双侧眼球活动、角膜反射、双侧面部触觉、痛温觉,并询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异常情况即暂时停止操作,血压升高采用硝酸甘油控制正常水平,心率下降采用阿托品干预,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继续进行操作。每例病人经治疗后自主感觉疼痛完全缓解方停止手术。

1.6 术后处理 术后无需特殊治疗,病房留观1天,观察病人疼痛缓解情况,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一般第2~3天出院,记录好联系方法进行出院后随访。

2 结果

2.1 疗效分级 参照我国吴承远等[1]的评价标准,预后分为优良:疼痛完全消失;良好:疼痛大部分缓解;无变化。其中优良54例,良好31例,1例因术中出现血压、心率升高明显,病人无发耐受,遂中止手术,1例为带状疱疹继发三叉神经痛,经穿刺后无法诱导出原疼痛性质,多次调整及尝试后均无效,遂停止手术。总有效率95.7%。1例4月后疼痛复发,返院行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缓解。

2.2 疼痛缓解时间 将有效的85例患者术后感觉疼痛缓解的时间分为两级,马上缓解: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逐渐起效:术后疼痛经过一段时间逐渐缓解。其中,马上起效60例,逐渐起效25例,逐渐起效从2~7天,平均3.6天。

2.3 并发症 出现同侧原疼痛部位感觉麻木患者为78例,占89.6%,出现张嘴、进食困难,口腔溃疡1例,1.1%,无明显并发症5.8%,手术后均无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2.4 穿刺卵圆孔成功率 经立体定向导航下穿刺,87例病人均一次穿刺成功,术中穿刺到位卵圆孔后穿刺针与Hartel前入路法比较(以患侧口角外3cm为A点,患侧外耳道前2.5cm为B点,同侧瞳孔下为C点,三点做AB及AC线为穿刺方向),予AB线方向完全相符为31例,予AC线方向完全相符为33例,2线同时相符为25例,均不相符为38例。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它在中老年中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2.3]。目前,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常用治疗药物为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等,许多患者往往因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或长期服药后药效降低而影响疼痛的控制,这些患者常需手术治疗。近年,影像医学、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影像介入引导下微创治疗TN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得治疗定位更加准确,减少了术中并发症,提高了微创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国外报道,射频温控热凝治疗TN的疼痛即刻缓解率在约在75%左右本实验研究发现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使用立体定向导航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技术,术中只需要确定病侧口角外3cm为穿刺点(既常规的A点,无需确定常规的B、C点),穿刺的定位选在卵圆孔的后壁,穿刺深度的定位选择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切迹,在导航的指引即可顺利穿刺到三叉神经半月节以及指定穿刺的深度,避免了由于穿刺不准确造成神经以及血管的损伤,本组病例穿刺成功率达100%。

参考文献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62例, 其中, 男94例, 女68例;年龄39~83岁, 平均60岁;位于基底节区出血97例, 脑叶出血27例, 丘脑出血28例, 小脑出血10例;出血量10~80 ml, 平均46 ml;发病至手术时间6~11 h 33例, 12~48 h 88例, 49~72 h 41例。临床分级, 1级:意识清楚或嗜睡, 有不同程度失语, 偏瘫38例。2级:嗜睡到昏迷伴失语、偏瘫53例。3级:浅昏迷、偏瘫40例。4级:中度昏迷21例。5级:深昏迷、瞳孔不等大10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62例患者均采用局麻施术。术前先在患者头部粘贴4个金属标记点 (心电图电极) , 做CT扫描, 层厚5 mm, 将CT数转输入计算机, 应用手术规划软件进行血肿三维重建, 确定靶点, 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手术时患者头部用塑形枕固定, 用智能机械臂在手术空间对患者头上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 建立空间影射关系, 按手术规划要求锁定机械臂, 由机械臂末端的定位装置进行手术操作。穿刺点作头皮切口, 颅骨钻孔, 置穿刺针于靶点, 抽吸血肿液后置引流管并注入尿激酶, 术毕。

1.2.2 术前准备

(1) 用物:脑立体定向手术专用器械, 无菌器械包, 敷料包, 一次性脑室引流管, 电钻, 无菌注射器5 ml、20 ml各1支, 生理盐水500 ml 1瓶, 20%利多卡因1支, 塑形枕1个。 (2) 患者:术前头部备皮, 确保手术区皮肤清洁、粘贴4个标记点。

1.2.3 术中配合

(1) 将患者置仰卧位于手术台上, 建立静脉通路, 给予吸氧。避免紧张情绪及躁动因素, 如膀胱充盈应协助排尿或导尿, 呼吸道分泌物多协助排痰或吸痰, 约束带固定肢体尤其是躁动患者。 (2) 头部用塑形枕制动, 暴露手术部位, 根据需要为术中提供手术器械、药物及敷料。 (3) 帮助术者常规消毒机械臂和患者皮肤, 对准穿刺点后给予局部麻醉, 钻颅孔, 穿刺, 抽吸血液, 放置脑室引流管。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

1.2.4 术后整理

手术结束后, 移开机械臂, 取下塑形枕及标记点, 注意保护头部引流管, 将患者送回病房。塑形枕排气后存放, 定向手术专用器械按器械清洗流程处理, 机械臂擦拭干净并归位锁定关机。

2 结果

本组162例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手术过程顺利, 从机器人系统扫描定位至手术结束, 一般需30 min, 全部患者术中均无不良反应。术后3~5 d复查CT, 证实穿刺靶点定位准确, 血肿大部分引出,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 按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判断:正常工作 (ADL1) 23例, 生活自理 (ADL2) 43例, 需要帮助 (ADL3) 47例, 卧床 (ADL4) 33例, 植物状态 (ADL5) 6例, 死亡10例。

3 讨论

手术要求在手术室进行, 常规生命体征监护, 备有必要的抢救设施。在术中进行穿刺抽血时, 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和各种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头部粘贴的4个金属标记点是确定病灶靶点坐标的参照, 应确保标记点不脱落、不移位, 尤其在移动患者时。用塑形枕固定头部应减少头皮移动造成的金属标记点位置改变, 使误差控制在最小。同时还应注意在面颊部固定面积不必过大、过紧, 以免影响患者呼吸道通畅。术中应将立体定向与手术台位置固定好, 在完成机械臂与患者头部的标记点注册后, 即建立了机器人和病灶的空间映射关系后, 相互位置不能改变, 否则影响病灶定位的精确性。钻颅骨时会有一定的声音和力量, 局麻的患者在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 如让其先听听空钻的声音是必要的, 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对意识清晰度差的患者应做好肢体约束, 防止干扰手术等意外, 建议约束肢体常规应用。此外,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以减少污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田增民, 王田苗, 刘宗惠, 等.机器人系统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8, 19 (1) :4-6.

[2]杨晓健, 张海波, 王刚.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出血[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5, 11 (8) :16-17.

[3]郝秋星.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6) :29.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6

关键词: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在短时间内形成占位性血肿, 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缺血、神经细胞坏死等不良后果。尽快地完全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组织压迫是手术治疗的目的, 以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 避免后遗症[1]。为了探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以2008年2月—2012年1月期间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均经CT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出凝血机能异常、严重感染、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多灶性出血、癫痫、癔病病史等患者[2]。

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60例, 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为 (60.25±10.72) 岁;体重56~80 kg, 平均体重为 (65.33±7.26) kg;高血压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为 (4.54±1.63) 年;壳核出血32例、丘脑出血15例、脑叶出血6例、皮下层出血7例, 其中破入脑室28例;出血量为40 mL以下者38例、40~50 mL者18例、50 mL以上者4例。观察组60例, 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为 (59.64±10.36) 岁;体重55~82 kg, 平均体重为 (65.12±7.43) kg;高血压病程1~8年, 平均病程为 (4.30±1.55) 年;壳核出血30例、丘脑出血16例、脑叶出血8例、皮下层出血6例, 其中破入脑室29例;出血量为40 mL以下者36例、40~50 mL者19例、50 mL以上者5例。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根据术前CT检查结果, 全身麻醉状态下选择血肿块最大层面、距头皮最薄部位作为手术切口, 开一直径3 cm左右的骨窗, 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于无血管区行皮层造瘘直达血肿腔。在冷光源下清除血肿并止血, 术毕置管引流[3]。

观察组进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采用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在CT引导下定位靶点,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经额结节或顶结节入路, 切开头皮、钻孔、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认真核对坐标值, 并安装定向弓、导向器。术中抽吸血肿如为液态, 可在血肿抽出约2/3后内置管引流, 剩余部分以尿激酶溶解。如为凝血块, 置入血肿排空针负压抽吸, 粉碎的血凝块吸出约2/3后撤出血肿排空针, 置管引流[4]。

两组患者术后均经引流管注射尿激酶入血肿腔, 夹闭2 h后低位开放, 1次/d, 直至血肿消失。术后严格控制血压、血糖, 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脱水、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5]。

1.3 判断标准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判断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最高分为45分。其中0~15分为轻型神经功能缺损, 16~30分为中型神经功能缺损, 31~45分为重型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越高, 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6]。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临床一般首选手术治疗以及时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降低颅内压, 最大限度地减轻脑组织损害[7]。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在直视状态下清除血肿和坏死脑组织, 具有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等优点, 但需要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 时间长、创伤大、恢复慢, 可引起附加性脑损伤, 远期预后效果不佳[8]。

目前, 随着微创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 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9]。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定位精确、创伤小等优点, 并可调整置管位置和深度, 避免反复穿刺, 降低了颅内感染、再出血和附加性脑损伤的发生风险,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0]。

该研究发现: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疗效满意, 术后并发症少, 可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郭卫东.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对比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1, 36 (8) :854-855.

[2]吴印华, 胡万保, 谭华斌.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治疗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2) :253-254.

[3]刘爱举, 杨春伍.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对癫痫发生率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3) :48-49.

[4]程杰.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1) :46-47.

[5]刘本春.立体定向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5) :191-192.

[6]黎源, 黄启锐, 程巍, 等.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2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1) :117-118.

[7]唐桂益.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脑出血8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 (5) :765-767.

[8]张毅, 李沛, 周锋.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开颅手术疗效对比[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5) :567-569.

[9]杨子明, 张秀华.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2) :81-82.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4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实施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手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5例, 女22例;年龄16~61岁, 平均年龄 (34.5±2.4) 岁;职业:工人17例, 农民14例, 学生6例, 其他10例;癫痫病史1~18年, 平均病史 (6.1±2.5) 年。以上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中癫痫疾病相关诊疗标准[3]。

1.2 护理配合方法

1.2.1 心理护理:

难治性癫痫病情不易控制, 加之长期受到病痛折磨, 患者会产生悲观消极心理。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实施心理评估, 并开展健康指导。心理护理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对患者不良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干预, 进一步舒缓患者心理压力, 促进其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1.2.2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检查, 并于术前1d进行常规备皮, 术前8h禁食禁水。护理人员术前一晚要对患者进行访视, 介绍手术治疗目标、手术注意事项等;准备手术治疗常规设备、一次性用物、显微镜等, 对定向设备、电极、自体血回收装置进行消毒, 检查氧气装置、麻醉监测系统。所有手术操作用品均要处于良好状态下, 为手术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2.3 手术配合:

(1) 巡回护理人员配合要点: (1) 详细检查手术用品准备情况, 并对患者个人信息进行核对。患者入手术室后, 为其建立静脉通道; (2) 协助麻醉医师建立深静脉通道, 保证自体血回收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 手术开始后, 为医师连接各种操作设备导线及电源; (4) 记录术中护理情况, 术后整理相关用品, 并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 (2) 器械护理人员配合要点: (1) 准备开颅相关手术设备、器械、敷料, 并与巡回护理人员共同进行清点; (2) 协助手术医师铺垫无菌单, 与巡回护理人员合作连接手术电凝、电刀等设备; (3) 依次向手术医师递送手术刀、纱布、有齿镊、带头皮夹、纱布、骨膜剥离器等物品, 待医师有效剥离患者骨膜后, 配合其拔出深部电极。对皮瓣进行充分固定, 并应用盐水纱布进行包裹; (4) 将电钻、铣刀、磨钻, 套显微镜套依次递给术者, 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清洗双手后及时对术野进行清理, 并做止血处理, 封填骨缘出血点, 在硬膜与骨缘之间填塞海绵; (5) 充分暴露手术区域, 并依据实时脑电图监测结果对病灶位置进行切除, 保持未切除部分湿润, 避免水分大量流失; (6) 病灶切除后, 将其浸泡在生理盐水 (注意无菌操作) 中, 标记好送至病理学检验; (7) 配合医师进行止血处理, 并留置引流管, 无菌敷料应进行加压包扎; (8) 整理手术用品, 清点后进行有效清洗和消毒。

1.3 指标观察

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前后WHOQOL-BREF (生活质量) 评分, 以WHOQOL-BREF自评量表作为问卷调查工具, 其中涉及到4个相关领域, 每个问题分值为1~5分, 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临床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软件中, 检验标准为α=0.05, 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配合,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 患者预后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6个月, 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领域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0.05, 详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癫痫主要特征为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是由大脑神经过度兴奋后引发的异常放电, 属于慢性脑部疾病。癫痫形成因素复杂, 医学上认为癫痫和遗传因素及外界环境影响密切相关。权威资料统计显示, 全国范围内每年新增癫痫患者超过二百万余人[4,5]。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痛苦, 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 长期治疗更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难治性癫痫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6]。文献表明, 在为难治性癫痫患者实施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手术时, 良好的术中配合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 并促进患者预后[7,8]。

本文结果显示, 随访期间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领域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0.05。说明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神经外科手术中, 在为难治性癫痫患者开展此种手术方法时, 做好术前护理干预和术中配合, 能够实现手术治疗目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患者预后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久銮, 张光明, 冰清, 等.基于Leksell定向仪及三维影像系统的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技术及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 8 (3) :195-196.

[2]蔡桂兰, 张玮, 韩一仙, 等.局灶性癫痫患者皮层-皮层诱发电位的电生理特点〔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4, 9 (15) :13.

[3]谷鑫春.立体定向-癫痫灶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14, 2 (5) :109-110.

[4]凌至培, 徐欣.立体定向脑电图应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原理及手术技术〔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 8 (2) :52.

[5]李玉华, 陈艳明, 刘婷婷, 等.难治性癫痫病人颅内电极置入术后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29) :2732-2734.

[6]王晓庆, 韩海静, 刘丹, 等.难治性癫痫行颅内电极埋藏2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3) :84-85.

[7]王立红, 马明轩, 李志华.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J〕.河北医学, 2014, 20 (7) :1203-1204.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接受治疗的脑肿瘤患者, 经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确诊。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5例;年龄51~78岁, 平均年龄 (61.4±8.3) 岁;肿瘤部位:额叶15例, 顶叶13例, 丘脑3例, 颞叶2例;病灶平均大小为2.2 cm×2.0 cm×2.5 cm;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6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 (60.9±8.6) 岁;肿瘤部位:额叶14例, 顶叶16例, 丘脑2例, 颞叶1例;病灶平均大小为2.1 cm×2.2 cm×2.6 cm;患者存在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觉障碍等症状,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开颅手术治疗, 将肿瘤与肿瘤邻近的病变组织切除, 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保护周围正常的神经组织, 将切除的病灶送检。观察组则通过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 选择北京智鼠多宝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提供的DB049型脑立体定位仪, 对患者颅脑进行扫描, 确定手术步骤和方案, 局部麻醉后安装导向系统与定向仪, 确定手术开颅点, 显微镜观察下剪开硬膜, 将病灶切除后, 进行止血、缝合操作。

1.3 临床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存活率和肿瘤的复发率;应用ADL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应用CCS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存活率和复发率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8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为15.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预后情况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提高、CCS评分降低, 但是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大,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2。

3 讨论

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近些年脑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 与人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脑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因此早期诊断发现十分关键, 日常生活中出现头痛、眼花、耳鸣、癫痫[3]等症状且不断加重时, 及早就院检查, 有利于早期发现与治疗, 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4]。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87.9%、术后的复发率为15.2%,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7%与36.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观察组患者在ADL评分、CCS评分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出其在术后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方面发挥出的积极作用, 与龙新泉[5]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充分表明了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在脑肿瘤的治疗中的优越性。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脑肿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将病灶切除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规的开颅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大, 而且容易有病灶残留, 使得术后的复发率高, 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率逐渐降低[6]。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肿瘤的病变情况, 让医务人员充分掌握脑组织结构和病灶的关系, 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脑部神经的损伤,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7], 也利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并且能够减少病灶残留的发生, 降低术后的复发,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8]。

综上所述, 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在脑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肿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于2008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脑肿瘤患者6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 对照组通过开颅手术治疗, 观察组则通过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和术后复发率,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8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为15.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提高、CCS评分降低, 但是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大,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在脑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预后。

关键词:脑肿瘤,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隗世波.显微手术治疗44例脑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3) :82-83.

[2]郭效东, 王本瀚, 张长远, 等.立体定向联合术中皮层电极、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6) :552-555.

[3]潘绍宏, 赵爱民.老年癫痫7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0) :292.

[4]郑虎林, 白正忠, 高建忠, 等.脑胶质瘤135例微创显微手术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9) :1257-1258.

[5]龙新泉.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1) :89-90.

[6]易琛浩.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4) :29-30.

[7]Beltagy M A, Aggag M, Kamal M.Role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n resection of pediatric brain tumors[J].Childs Nerv Syst, 2010, 26 (9) :1189-1193.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本月住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50.3±9.6岁, 病程4周~2年, 平均病程20.6周。所有患者均经CT、超声等全面建成并确诊为脑胶质瘤, 其中脑部左侧肿瘤36例, 脑部右侧肿瘤14例, 直径2.4~8.8cm, 平均5.5±2.1cm, 病理分级为1~2级32例, 3~4级18例。患者入选时排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疾病和血液疾病等。

1.2 手术方法

本组25例患者均采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 CT-脑立体定向仪为ASA~602S CT~脑立体定向仪 (深圳安科公司) , 术前行颅脑扫描, 部分患者增强扫描, 计算手术靶点三维坐标 (X、Y、Z)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程序和方案。患者入室后行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 安装提前计算好的坐标安装导向系统和定向仪, 以导向针为辅助在计算好的开颅点和轨迹进行环形开颅。在显微镜下采用十字方式剪开硬膜, 切除病灶后止血缝合。术后患者随访1年, 观察复发率、存活率等。

1.3 疗效判断[4]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 病灶消失; (2) 有效, 肿瘤缩小大于50%; (3) 无效, 肿瘤缩小小于50%。对患者进行ADL和CCS量表进行评分, ADL量表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CCS得分越高说明神经损伤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切除结果、病理检查及疗效

本组50例患者全切除肿瘤26例 (52%) , 次全切除16例 (32%) , 部分切除8例 (16%)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星行细胞瘤36例 (72%) , 少突胶质细胞8例 (16%) , 多形性胶质细胞瘤6例 (12%) 。经立体定位靶向微创治疗显效18例 (36%) , 有效30例 (60%) , 无效2例 (4%) , 总有效率96%。

2.2 术后随访结果

病理分级1~2级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能够正常工作生活的概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3~4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见表1。

2.3 ADL评分级CCS评分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ADL评分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前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CSS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胶质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且患者年龄偏年轻, 好发于左侧优势半区[5,6], 这与本研究中脑部左侧肿瘤36例, 脑部右侧肿瘤14例相符。而术后肿瘤的残留量会直接影响到术后进一步治疗和复发, 因此对于胶质瘤的切除和对周围功能区的保护十分重要, 这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

脑肿瘤的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治疗是一种将计算机扫描影响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进行结合的新型治疗技术, 它使得颅内病变部位影像表现得更加清晰和精确, 能够更为真实和直观的显示出脑组织结构和病灶之间的关系, 能够帮助术者更加合理和科学地选择开颅点,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术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 提高了预后和临床疗效[7,8]。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两个特点, 定向活检可以避免开颅就能够对脑深部病变和功能区的病变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9]。相关研究[10,11]表明, 开放式立体定向手术适用于脑皮层下小病灶的切除, 能够精确手术路径, 减少周围组织损伤。但对于重要功能区和深部病灶而言,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同时还能够保护脑神经。本研究中50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76%。

脑组织拥有丰富的血管组织, 且立体定向手术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此为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前需检查肝肾功能、凝血试剂等, 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和凝血障碍视为手术禁忌症;按照定向仪时需尽量保持左右平衡且与CT机设定的基准线平行以保障定位靶点准确;术中行CT扫描或增强扫描需按照术前相关影响检查来决定, 不同切除目的选择不同靶点;内分流术应使颅骨钻点、囊腔目标点和脑室目标点在同一直线上;术前根据病灶大小选择环钻直径, 选择时环钻直径需略大于病灶最大横径;入颅时尽量避开重要血管和重要功能区;术中勿使脑脊液流失过多, 否则会导致脑组织移位。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但常规的开颅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且不容易彻底清除病灶, 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 因此临床上尝试寻找新的替代方法[12]。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治疗能够清晰的显示胶质瘤具体情况, 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最大限度降低对脑部的损伤, 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中50例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4 结束语

脑胶质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具有十分深远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取代传统开颅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 (以下简称该院) 住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行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显微手术, 记录和分析患者存活率、复发率、死亡率, 并观察和随访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病理分型12级患者1年生存率为87.5%, 34级患者1年生存率为55.56%, 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后CCS评分显著降低。结论: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显微手术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存活率较高, 复发率较低, 能够改善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脑胶质瘤,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隗世波.显微手术治疗44例脑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3) :82-83.

[2]方应洪, 周雄鄂, 韩金安, 等.立体定向显微手术等体积切除慕上脑胶质瘤[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8 (1) :47-48.

[3]龙新泉.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1) :89-90.

[4]郭效东, 王本瀚, 张长远, 等.立体定向联合术中皮层电极、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6) :552-555.

[5]Kawanabe Y, Sawada M, Yukawa H, et al.Radiation-induced spinal cord anaplastic astrocytoma subsequent toradiotherapy for testicular seminoma-case report[J].Neurologiamedic ochirurgica, 2012, 52 (9) :675-678.

[6]Tugcu B, Postalci LS, Gunaldi O, et al.Efficacy of clinical prognostic factors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J].Turk Neurosurg, 2010, 20 (3) :117-125.

[7]Schulz C, Woerner U, Luelsdorf P.Image guided neurosurgery for secondary operative removal of projectiles after missile injury of the brain[J].Surg Neurol, 2008, 69 (4) :364-368.

[8]Yavas C, Zorlu F, Ozyigit G, et al.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ow-grade glioma A asingle-center experience[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20 (8) :1859-1568.

[9]Olson R, Iverson G, Carolan H, et al.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the prognostic utility of the Mini mini 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and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19 (11) :1849-1855.

[10]Yavas C, Zorlu F, Ozyigit G, 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high-grade glioma patients: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J].Support Care Cancer, 2012, 20 (10) :2315-2325.

[11]Recinos P, Raza S, Jallo G, et al.Use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 retraction system for deep seated tumors in pediatric patients 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Pediatr, 2011, 7 (5) :516-521.

上一篇:如何上好实验探究课下一篇:面层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