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师范生(共7篇)
定向师范生 篇1
在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的客观现实下, 尤其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落后, 然而师资力量如果仅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将缓慢而长久, 甚至难以实现。为保障教育公平, 最大程度维护弱势群体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2007年5月, 国务院颁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 规定从2007年秋起, 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通过部属师范大学试点, 积累经验, 建立制度, 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1]2007年6月, 江西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编办五部门联合下发了《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施方案》, 免除定向师范生大学学费, 确定了承担定向培养任务的13所学校, [2]于是这些学校出现了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并存的局面。客观上, 定向师范生的入学成绩显著高于非定向师范生, 具有较大优势, 主观上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期待及努力程度是否也显著高于非定向生值得深入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当前对国家出台关于教育部直属免费师范生的各类研究较多, 对地方师范院校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系统性研究不多, 有必要补充完善这一空白及薄弱之处, 以点带面, 掀开对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热潮, 为地方形成独特的师资培养特色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 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中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62份, 有效率为93.7%, 由于该校委托培养的定向师范生人数较少, 故本次调查对象中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人数相差较大, 分别为141和421人, 比例为25.1和74.9%。
(二) 调查方法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 采用赵宏玉、张晓辉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由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3个维度15个项目组成, 使用Likert四点计分, [3]在数理统计时分别记为1、2、3、4分, 对各维度的小项目加权后取均值, 将1-2分定为认同程度低, 2-3分为中等水平, 3-4分为认同程度高。
(三) 调查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理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量表从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以及愿意为教师职业付出的意志行为认同3个维度进行考量。内在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有积极的认同和喜欢, 认为有价值, 能产生满足的情感, 有主动的心理投入;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因教师职业的外在特点和强化物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是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3]
(一)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分别为2.39和2.52, 均处于较高层次, 说明两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尊重与热爱, 认同教师职业对社会及个人的价值, 愿意为教师职业付出努力。但P值小于0.05, 表明两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非定向师范生的认同度高于定向师范生, 处于“高度认同”的人数比例超出定向生11.2%。通过与部分学生访谈, 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定向师范生政策及就业形势有关。定向师范生在中考或高考后, 以较高分数成功录取, 即与各自所在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合同, 享受大学免学费教育权利, 毕业后回指定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成功录取为定向师范生即意味着比同龄人早几年锁定了国家编制的教师工作, 而非定向生要成为正式编制的教师必须大学毕业后参加社会公开的正规招聘考试, 且录取率较低, 对大部分非定向生来说, 成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师可谓“望尘莫及”, 这无形中推高了非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渴望与敬畏, 而降低了定向师范生对早已锁定的教师职业的关注与厚爱, “围城效应”明显。
(二)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之内在价值认同比较
两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认同的均值是三个维度中最高的, 均值分别为2.58和2.59, 比较接近。P值为0.723, 大于0.05, 说明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两类师范生都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价值, 从内心认同教师职业。
(三)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之外在价值认同比较
相对于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认同更容易受工作环境、条件及社会地位等外部强化物的影响。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认同分别为2.23和2.46, P值小于0.001, 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定向生对教师职业外在价值“高度认同”的人数比例明显少于非定向生, 相差20.4%, 但均值都超过2, 表明两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认同度均较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定向生之所以能考取, 基本都是同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但屈服于家庭经济或其他原因放弃可能更能创造高经济价值的专业, 而选择享有免除学费政策的定向师范专业, 故相对于定向生的学习成绩或实力而言, 教师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种落差降低了教师职业在其心中的地位。
(四) 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之意志行为认同比较
对教师职业的意志行为认同反映了个体愿意付出并且正在付出多大的努力来实现当教师的梦。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在意志行为认同分别为2.04和2.15, P值为0.129未达到小于0.05的差异显著程度, 说明两类师范生在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定向生对教师职业意志行为“高度认同”的人数比例比非定向生少8.6%, 且均值也小于非定向生, 一定程度上又说明定向生对教师职业意志行为认同度略低于非定向生, 也就是说, 在对教师职业信息的关注度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方面不如非定向生迫切持久, 这值得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深思, 找出更有效的途径或措施, 激励定向师范生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尽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水平, 将来更好地胜任教育事业。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较高, 但两类师范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非定向师范生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定向生。
2.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认同程度处于三个维度中最高, 且比较接近, 不存在显著差异。
3.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外在价值认同度均较高, 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定向生对教师职业外在价值“高度认同”的人数比例明显少于非定向生。
4.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意志行为认同程度略低于非定向师范生, 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两类师范生在该维度上的认同是三个维度中最低。
(二) 建议
1.高等师范院校应认清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特点与规律, 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体现师德师风, 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意志行为上潜移默化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相关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讨论与辨析, 引导两类师范生分析就业形势, 创造竞争氛围, 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2.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 从法律和道德角度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规定定向师范生、委托培养高校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增强各方责任意识, 为培养优秀的教师人才提供最佳方案。
3.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相互学习, 清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及能力结构, 提升教师职业认同, 为成为合格教师而努力。
摘要:采用赵宏玉等编制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 两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总体较高, 且非定向师范生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定向生; (2) 两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认同程度最高, 意志行为认同最低, 定向生对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认同度明显低于非定向生;针对两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非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直屈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l778/200710/27694.html
[2]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施方案http://www.jxedu.gov.cn/zwgk/jsduxb/xbjspx/2010/10/20101004001753374.html
[3]赵宏玉, 齐婷婷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6) :62-66.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5]岳金环.农村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定向师范生 篇2
1、小学定向师范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89分(589分考生语数外总成绩不低于274分)。其中,有效录取分数线600分(600分考生语数外总成绩不低于260分)。
2、幼儿园教师定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28分。其中,有效录取分数线532分(532分考生语数外总成绩不低于242.5分)。
3、特教教师定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42分。其中,有效录取分数线545分。
定向师范生报考条件
1、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自愿报考定向培养师范专业,承诺在校学习不转学、不转专业,且保证毕业后服从计划来源地安排,到定向范围学校(含村小、教学点)任教不少于6年。
2、身体健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通用标准》等相关要求体检合格。
3、报考高中起点本科层次考生,高考成绩应达到省招生委员会公布的公费定向培养教师专项计划录取最低分数线。
4、报考音乐、美术、体育类高中起点本科专业的考生,需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术科统考。考生高考成绩应达到_年省招生委员会公布的公费定向培养教师专项计划录取文化科和术科最低分数线。
定向师范生的待遇
1、定向师范生奖学金
定向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的待遇外,还可根据学习成绩和表现享受定向奖学金。
2、定向师范生考研
学习成绩优秀的定向师范生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报考研究生,毕业后仍回原定向地区或部门就业。
3、定向师范生就业
定向师范生毕业后,依招生时确定的地区或部门范围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如定向地区或部门因情况变化不再需要,定向师范生可按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的方式就业。
考研初试成绩一般多少分及格
考研的总分是500分,没有准确的分数说多少分能过,要根据国家线来确定。
每年的国家分数线都是不一样的,并且考试也是分地区的,不同的地区,阅卷的松紧程度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年考试的分数也是不同的,而且主要根据当年考生的整体水平划线。
但是,一般理工科类350以上算高分,汉语、新闻类370分以上算高分,地理、历史类360分以上算高分的。同样是360分,在不同的地区,或是不同的院校,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专业,其含金量就有所不同。
判断研究生成绩是否及格,多关注当年的考试分数线决定,因为研究生分数线根据地区和考试当年的情况,每一年的分数线都有区别。具体需要等官方通知,研究生要有自我检索能力。
一般来说录取总成绩=初试总成绩×初试成绩比重+复试总成绩×复试成绩比重
举例某高校的计算方法,如:初试成绩500满分,复试成绩500满分,前者与后者的比重一样,各占50%,所有考生的成绩按照总分排名,择优录取。
定向师范生 篇3
[关键词]乡村教师;定向生;学质;评估
一、确定乡村师范定向生就业岗位时存在的两种现状
江西省自2007年开始试行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工作,这种订单式教育吸纳了大批优秀初中生报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农村教师,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县市教育局在确定乡村师范定向生就业岗位时存在的以下两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师范定向生学习质量(以下简称“学质”)的提升:
其一,校前定岗。有的县市教育局在师范定向生入校前,便已和他们签订了就业协议,明确了具体的就业学校。这类师范定向生有些人入学后便感觉进了“保险柜”。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轻飘飘。”现实证明,有了这种感觉的定向生在校求学期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其二,校后考岗。有的县市教育局在师范定向生毕业之年,组织一次文化统一考试,而考试既无大纲,也无任何考试说明,有时使用选聘入城教师的试卷,有时使用高考等级试卷,而且仅凭这次文化考试成绩让学生选择就业学校。这种通过毕业后考试选岗的做法必然产生一种误导:要选择好的学校,就只需要好的应试能力。现实证明,不少乡村师范定向生为了能在毕业之年选择好的学校,在校期间多专注于应试能力的准备,而忽视教育教学知识的广博积累,轻视教学技能以及其他能力的实训。这与乡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办学理念相违背,乡村师范定向生的“学质”提升受到严重制约。
二、当前师范定向生评估模式的弊端
目前,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体系还没有专人进行专题研究,交流成果匮乏。承担乡村师范定向生培养的各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范定向生的评估,也多属于校内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课程评估。侧重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考核入手,以课程成绩的高低来评估师范定向生的学习质量的优劣。二是管理评估。侧重从师范定向生的日常管理(含早操、早读、课堂考勤、午唱、晚自习、就寝、课外活动等)入手,主要评估师范定向生的品行和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这种评估仅作为评先评优的附带条件。各校对师范定向生的这种评估不够全面,其弊端有如下三点:
其一,评估单一。这种评估严格地说仅仅属于“课业”评估,而不是“学质”评估。比如,这种评估就未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社交能力、学生课外知识拓展以及学生对本县市教育状况的了解等内容,更未考虑当好乡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师德和必备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技能等等。
其二,校局分离。学校对师范定向生“课业”单一性评估的结果,得不到生源县市教育局的肯定;而生源县市教育局对师范定向生毕业时统考的成绩,同样未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对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的标准上,学校与教育局各行其是,互不认同。
其三,学不适用。现行的专业培养方案多由学校拟定,而教育局很少参与。有些课程设置已脱离农村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师范定向生所掌握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也难以充分满足乡村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新型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体系的构成
基于以上现状,为进一步激发乡村师范定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执教能力,构建新的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乡村师范定向生的“学质”评估应是个系统工程,“学质”评估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课业性成绩,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非课业性成绩。据此,本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教育局测评、课业成绩测评、教学技能测评、学生自主学习测评、社团活动测评等五个方面内容。
1.教育局测评
教育局除选拔乡村师范定向生外,还应积极参与对师范定向生的“学质”评估。将县市教育局测评列入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体系是县市教育局实质性参与定向生培养的重要举措。考虑到师范定向生本土化和职业化的现实需求,教育局对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的核心内容应包括两方面:
一是考评师范定向生对本县市乡村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学生学习基础等现状的熟悉状况。这部分测评内容教育局只需列出粗线条的大纲,具体内容应鼓励师范定向生到教育局咨询或个人深入本县市乡村小学或幼儿园进行社会调查,从中也能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熟悉本县市乡村教育教学现状,有利于师范定向生加强相关文化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明确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重任及其改革方向。
二是各教育局对师范定向生提出的从事本土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基本要求。这部分测评内容各教育局应拟定较为详细的大纲,提出具体要求。教育局拟定的这些测评可作为学校相关测评的补充或延伸,它是师范定向生扎根本土教育事业、胜任本土教育教学的基础。此外,教育局的测评规定更能进一步激发定向生对相关文化知识与教学技能的重视。
教育局组织的测评分值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20%。
2.课业成绩测评
课业成绩是“学质”评估的核心点。专业培养方案是经过专家深思熟虑拟制的,其课程设置也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对乡村师范定向生的课业成绩评估是全面、客观地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差异性教育教学的核心评价,其对控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要准确地对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进行评估,应根据课程类别来确定分值。师范定向生的课程类别应该按功能标准分为五大类,即“五位”:品修课(职业品德课)、专修课(专业知识课)、普修课(普通知识课)、技修课(教学技能课)、研修课(教研能力课)。这五大模块的课程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师资服务。课时分配:品修课占5%,专修课占40%,普修课占27%,技修课占20%,研修课占8%;以上各类课程在课业成绩测评中的评估分值可按此比例确定。各类课程在测评时,“品修课注重实践评价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个体反思与他人考核相结合;专修课注重知识测试;普修课侧重知识检查;技修课注重过程演示与实际效果相结合,要重视动态性评价;研修课注重成果自我汇报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师范定向生的具体课程设置与测评方式应联合教育局相关专家共同研制。
课业成绩测评分值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40%。
3.教学技能测评
教学技能是“学质”评估的关键点。积极抓好师范定向生教学技能培养方式创新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优质教师的关键。教学技能的优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点睛”作用。教学技能测评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明确测评选项。乡村小学教师属于全科型教师,“粉笔字、演讲、简笔画、板报设计、课件制作、少儿歌曲弹唱、‘两操、体育游戏等应作为必测选项;朗读、讲故事、试讲、说课、答辩、视唱、毛笔字、钢笔字、手工制作、合唱指挥、器乐演奏、队列训练等作为选测项目”。而乡村幼儿教师则应将“粉笔字、讲故事、手工制作、课件制作、板报设计、幼儿歌曲弹唱、钢琴伴奏、即兴舞蹈创编等列为必测项目;朗读、演讲、简笔画、毛笔字、钢笔字、合唱指挥、试讲、说课、答辩、器乐演奏、队列训练、体育游戏等列为选测项目”。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师范定向生个人特长来安排才艺展示项目。
二是拟制测评方案。教学技能测评要有完整的测评方案,测评方案具体应包括测评整体要求、时间安排、测评标准、测评方式及评委构成等。同时,因为绝大多数教学技能渗透在相关课程教学当中,教学技能测评也应考虑如何与课程考核相衔接。
三是规范测评管理。一流的方案三流的执行远不如三流的方案一流的执行。教学技能的测评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统筹教学技能测评工作,人员可由学生代表、相关专业教师、学校相关负责人、教育局专家或相关负责人等组成,测评工作遵循公开、公正、严格、科学的原则。
教学技能测评分值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25%。
4.自主学习测评
自主学习是“学质”评估的基础点。自主学习的本意就是学生自己爱学习、会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应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未来引领乡村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师范定向生,应树立自主学习观,并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提升其“学质”的基础。自主学习测评要注意两大内容:
一是要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即对乡村师范定向生课后自主学习分阶段提出任务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鉴于乡村师范定向生要求具备广博的知识,因此,少儿百科知识应列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测评范围。
二是明确检查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可采用检查读书笔记和查看书刊借阅数据等两种方式,少儿百科知识则可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测评。
自主学习测评分值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10%。
5.社团活动测评
社团活动是“学质”评估的拓展点。乡村师范定向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贡献社会,从社会中学习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还能够给他们带来道德教育和团结合作的学习与工作理念。师范定向生的社团活动能力是他们今后有效从事乡村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素养。师范定向生参加社团活动要提出具体规定,比如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的个数、参加社团活动的出勤率、成绩或收获等等。成绩的评定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以业绩考核为辅。
社团活动测评分值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5%。
总之,这种乡村师范定向生“学质”评估体系的构建,首先,能加强师范定向生培养学校与生源县市教育局的紧密联系,比如共同研讨培养方案、定期抽测师范定向生的“学质”项目等等。其次,能提升师范定向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型评估体系是由学校和教育局双方研制确定的,评估结果将成为师范定向生选择就业学校的唯一依据,这必然有效激发师范定向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动性,为他们“学质”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政策激励。
定向师范生 篇4
一、中招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理想的内涵及结构要素
“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是教育工作者利用“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科学方法、精神力量为指导性思想, 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对大学生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使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树立起高尚远大的理想信念, 并将自己的理想信念科学的融入到“中国梦”之中, 让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中招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理想, 是该生在“中国梦”的指导下, 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或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想象和设计, 以及对自己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成为优秀农村小学教师和教育家的向往和追求。
具体而言, “中国梦”视域下的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认知,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与学并存, 与时俱进, 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来源;二是教师职业情感, 热爱教育事业, 关怀学生成长, 传承“中国梦”的爱的教育;三是教师职业意志, 艰苦奋斗满足当代教师职业需求, 坚持不懈完善教师技能和学识;四是教师职业信念, 教师是一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 并肩负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使命;五是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完善教师专业化、职业化, 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研究力的复合型教师人才。
二、中招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中国梦”之职业理想的基本现状
(一) 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现实化。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处于激烈竞争条件下, “追求成功, 现实化的理想信念追求”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选择更趋于感性和务实。而中招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后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虽然工作稳定且具有一定社会地位, 但在追求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上, 颇显无力, 导致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现实化。
(二) 免费师范生个体意识增强, 职业理想信念淡化。
当代大学生自我个体意识增强, 大多数自信心爆棚, 对自我期望值较高, 更注重个体感受, 个体意识比较强, 而对社会、国家集体的奉献精神较少, 社会理想信念淡化。免费师范生在这方面体现地更突出, 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
(三) 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信念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务实, 追求丰厚的薪酬及福利, 愿意前往收入高、经济发达地区, 而对于“清水衙门”的基层、不发达地区釆取排斥的态度, 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免费师范生在这方面表现在好高骛远, 贪图安逸, 只做有利可图的事情, 缺乏教师职业意志。
(四) 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呈现浮躁化。
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观比较务实, 并且与兴趣专业有关, 师范专业相对专一, 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并重, 免费师范生重技能而轻理论现象严重, 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和全面的职业规划。
三、中招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环境的负面影响。
目前西方的文化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将西方价值观传播进来, 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侵蚀扭曲, 甚至迷失了自我, 以至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缺失和动摇,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取向。
(二) 家庭结构的弊端。
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首先当代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基本是独生子女,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且过度依赖家庭安排, 难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模式;其次家长在个体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职业理想信念的产生, 家长是否将孩子的自身能力与职业相匹配直接影响孩子的职业生涯的好坏。
(三) 高校教育的相对滞后。
第一, 高校教育重道德理想教育而忽视职业理想教育, 缺乏人本主义教育。第二, 职业理想观教育内容抽象化。高校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局限于书本中的抽象理论, 对现实的分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缺少, 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第三, 职业理想观教育方法单一。一般只重视在课堂上干瘪的理论知识传授或口头说教, 学生不感兴趣, 难以形成成熟职业理想观。
(四) 免费师范生自身不成熟。
免费师范生自身不够成熟, 他们的自我意识膨胀, 心理素质较弱, 难以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标榜个性化, 是非辨别能力差, 易被外来负面思想所蛊惑;他们抗挫能力和实践能力弱;他们理论根底浅, 再加上忽视政治学习, 远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理想信念存在不确定性、动摇、缺失的状态, 直接影响正确的职业理想轨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人民日报, 2013.5.
[2]张继延, 万勇华.试论职业理想及其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2) .
定向师范生 篇5
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
甲方:西藏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
乙方:非西藏生源学生
丙方:华东师范大学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援藏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6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学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学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民〔2005〕7号)文件规定,为明确甲、乙、丙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
三方协议如下:
1.甲方负责提出培养乙方的招生专业需求建议。
2.甲方积极配合丙方,采取不同形式向在校学习期间的乙方介绍西藏区情,做好宣传工作,并对乙方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察了解。
3.甲方按期负责落实乙方毕业后到西藏自治区基层工作的具体工作单位。甲方按西藏自治区有关规定负责解决乙方毕业进藏的经费。
4.乙方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可享受国家制定的适当放宽录取条件的政策。
5.乙方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补助经费,每生每年8840元。其中包括学费(每生每年5000元)、住宿费(每生每年1200元)、教材费(每生每年240元)、伙食补助每年2400元(每生每月200元)。一次性的体检、军训服装经费710元。
6.乙方本科毕业后,必须到西藏工作,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
7.乙方在报考高等学校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招生计划志愿时,除按省级招办要求填涂有关表(卡)外,还需写出“报考高等学校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书面申请并由考生家长或监护人签署意见(考生本人、考生家长或监护人需亲笔签名),以备高等学校录取时参考。
8.乙方到学校报到时,必须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后,方可办理新生报到和注册手续。
9.乙方在校学习期间,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学业,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10.乙方应自觉通过不同形式,增加对西藏有关知识的了解,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思想,立志毕业后投身西藏建设事业。
11.乙方毕业后不履行本协议的,要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包括由国家补贴的各项经费和学校付出的培养成本费)。甲方有权保留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乙方不守诚信信息的权利。
12.丙方负责每年为甲方招收培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本科生。
13.丙方招收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考生为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且填报西藏定向志愿及写出书面申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身体健康并符合所录专业体检要求。
14.丙方在录取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考生时,坚持根据考生志愿、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其最低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乙方所在地本科相应批次丙方提档分数线以下40分。
15.丙方负责乙方在报到时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乙方拒签《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者,丙方不予办理新生报到和注册手续,取消其入学资格。相关责任由乙方自己承担。
16.丙方负责开学一个月内,将已注册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的新生录取花名册(复印件)和签订的《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寄至甲方。
17.乙方本科毕业后,丙方负责将乙方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集中寄至甲方(师范专业的集中寄至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其他专业的集中寄至西藏自治区人事厅)。
18.本协议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存档,报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一份备案。本协议书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另行协商解决。
本协议经三方盖章、签字后方可生效。
甲方:
单位(公章)
****年**月**日
乙方:
签名
****年**月**日
丙方:
华东师范大学
单位(公章)
定向师范生 篇6
定向越野作为田径类运动的一个新兴项目, 在我国已经经历了由试行阶段逐步到实施阶段的转移。定向越野于2003年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必修课, 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本研究以我院体育教育本科定向越野的开展现状为切入点, 分析影响其开展的因素, 为此项目在我院的开展寻求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校区体育教育本科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1. 1 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 依照课题拟订的具体调查指标, 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选修过该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1.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目前我院有5个校区, 这5所校区分别为:秦皇岛校区、继续教育学院、开发区校区、欧美校区和昌黎校区。本研究主要对秦皇岛校区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本校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 发放了100份问卷, 回收96份, 回收率为96%。
2.2.2 访谈法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 笔者访问了本系的一些教师和曾带队参加过定向越野比赛的教练员, 并同他们进行了深入认真的座谈和交流, 了解了我院定向越野开展的现状, 重点交流了我院定向越野的现状及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2.3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定向运动论文, 通过我院图书馆查阅该方面的专著与教材, 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4 数理统计法
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经过专业人员审核无误后, 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与论证。
3. 结果分析与结论
3.1 我院定向越野基本现状
3.1.1 我院开展定向越野资金的基本现状
定向越野资金是指用于教学训练与比赛的经费。我院定向越野的教学训练与比赛的资金每年在5000元以内。从学院对体育项目资金投入来看, 相对其他体育项目, 定向越野的资金投入比较小,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定向越野的发展。
3.1.2 我院开展定向越野场地器材的基本现状
场地器材主要是指用于定向越野的指北针、地图、点签、点标旗、打卡器、记时器等。我院的器材还不够完善, 在所有的器材当中计时器是制约因素。我院目前还没有正规比赛所用的电子计时器, 目前所用的是一些打卡器和其他器材。其他器材是指学生和教师自制的器材。较为合适的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定向越野的条件, 是定向越野的硬环境, 对软环境起着较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3.2 我院学生参与定向越野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当中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百分比分别为39.2%和21.6%, 占总数据的60.8%。女生比男生对定性越野的兴趣更高一点。学生的兴趣是影响定向越野运动开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定向越野的根本。调查结果说明定向越野在我院是受欢迎的。
4. 结论
4.1 我院对于定向越野教育资金投入较少, 制约了该项目的良性发展。
4.2 我院学生对定向越野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大力开展该项目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
5. 定向越野的发展对策
5.1 领导加强重视
定向越野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领导的重视。为了使定向越野有序地开展起来, 学院应成立定向越野领导小组, 出台有关定向越野开展的措施和管理办法, 并形成一种文件。学院、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定向越野, 责任到人, 做到年初有计划, 年中有活动, 年底有总结。同时组织核查人员进行监督, 重点监督培训是否到位, 教材是否编写, 器材是否配备, 课程是否安排, 比赛是否参与, 加分是否兑现, 奖励是否落实等。学院应对开展定向越野所需的人力和物力特事特办, 例如, 安全问题方面, 对参与定向越野的教师和学生除了学院应该的保险以外再加上相应保险, 教师和学生就会更加愿意参加这个项目, 家长也就会放心支持学生参加, 这样就能有力地保障定向越野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5.2 加强场地建设
在定向越野初始普及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学院不断扩大的校区, 充分利用学院自然资源, 利用附近的山地或者公园进行教学, 通过逐渐增加定向运动参与的难度和强度来开展教学。学生不可能长时间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定向运动教学, 否则与定向中的“不为人知”的特性相违背。因此, 我院可以利用多方面的条件, 和当地政府进行协商, 多开放一些公园和游览景点, 对学生进行户外定向教学, 这样既能减轻学院场地运用负荷,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摘要:定向越野作为一种锻炼和培养人的手段, 它的功能和特点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教育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我院定向越野运动的课程设置、织形形式、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分析其存在优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期为高校定向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定向越野,开展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2.8.
定向师范生 篇7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改革,篮球课程设置
1我国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学的改革,也就是课程上的改革,只有对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创新,高等教育的改革才会行之有效,高等教育的发展才会向前推进。然而我国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的改革之路却相当艰难,篮球虽然在我国体育教育发展中受重视程度高,但就篮球体育教育的职业性而言,中国的篮球体育教育离世界篮球大国,尤其是以NBA职业联赛为篮球代表的美国,还存在很长的距离。
就师范体育教育人才而言,复合型篮球专业教育人才缺乏,专业性篮球人才教育和理论型篮球教育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篮球理论性人才教育的忽视已经成为制约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严重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完全的和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和职业化结合到一起,教学模式相对较为陈旧。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意识相对较为滞后。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仍然存在这一定的差距。课程设置不合理,相互衔接性不强也成为了制约师范体育篮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方法专业性不强,一味地追求专业化和竞技化这些都是师范体育教育篮球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篮球课程改革的方法及其科学化研究
2.1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篮球课程目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是何种时期,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们服务的,教育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各行各业输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教育的宗旨,也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篮球教育更是如此, 篮球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 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课程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首先篮球教育的发展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只有适应了这种需求,篮球教育的发展,课程目标的设定才会变得有实效性。 在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高,篮球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篮球课程目标的设置就要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符合社会的具体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师范体育教育从教学大纲上进行创新,从源头进行改变。
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篮球竞技水平为主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推行篮球职业精神教育,还要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健身、娱乐,通过这种个性化娱乐性强的教学发生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2.2体育教育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教学
在篮球课程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们的篮球竞技能力,但是教学目标绝不能仅仅只限于其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其专业化和多样化相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篮球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培养,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们的发展空间扁平, 极其有限,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们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 学生们学习篮球技术的基础在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篮球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讲述的内容, 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在篮球竞技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的是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性。一方面要适当的增加学生课堂类的学习课时,在课内时要注重充对学生篮球的战术、竞技精神培养。在课外的时候老师要结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然后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在保证学生个性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
2.3以人为本,人文教学
体育教育是一项极其辛苦的教育事业,体育教育强调高度的实践性,对于体育而言,竞技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也因为以其竞技性和观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体育教育事业更显得尤为重要也极其辛苦,这其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体育人才。尤其是篮球这种竞技性极高的体育运动。所以这就要求篮球教育老师有着一颗关怀的心,要有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的运动,并非个人的竞技,在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能力大小,篮球专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秉持着一颗公正的心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具体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竞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充分为他们着想,多一些鼓励和引导,更要培养他们善于应变和创新的思维。
师生间的和谐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乐观情绪,建立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4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育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篮球的体育教育也是如此, 在篮球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门的篮球体育能力,但是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对学生们体育精神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篮球竞技能力。
终身体育就是体育精神最好的体现,也是其精髓所在,它与着永不服输的竞技体育精神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终身体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回不断进行体育锻炼,无论是出于提高体育技能的目的还是增强身体体质健身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最大限度的受益保持身体健康。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体育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其健康,我国现代体育的宗旨就是促进国民的健康水平,使得全民投身于体育锻炼中去,增强国民体质,这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象征,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决定了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然而长期以来,现有的体育课程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篮球课程只是单纯的以增强篮球技艺为目的并没有培养学生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没有大肆的宣扬倡导全民篮球、全民体育的精神。这种忽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后就不再专注于体育锻炼,从而造成其体育能力的下降导致体育人才的流失。
2.5增强学生的竞技意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对于体育竞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意志是体育竞技的灵魂,也是彰显其体育精神的精华所在,在我国世界性的运动员中我们无不看到意志力的存在,从姚明到刘翔,从刘翔到李娜,这种职业运动员背后的成功无不是意志力的所在,这种意志力是一种极其的竞技意识,是一种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职业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勇敢拼搏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意志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体育竞技赛事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强调学生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不是单纯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而是学生之间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创新提高的竞技精神的竞争,这种精神的竞争最终也会体现在竞技能力之间的竞争,只有不断的竞争,从一次次失败中走过来,对失败有着科学客观的认识,有着良好的心态才能真正的成功,一个运动员的成绩绝对不仅仅是一两次的赛事,他的成绩是他整个比赛生涯的总结,也是其意志力的集中体现。
2.6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为显著,这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避免造成部分能力较弱学生学习兴趣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设置可以多采用个性化、案例化的教学方法,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其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体育水平。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