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软通道

2024-09-25

定向软通道(精选7篇)

定向软通道 篇1

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病症, 通常情况下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较高。一般脑出血起病非常的急骤, 并且没有任何的前兆, 病情还十分严重和凶险, 常常表现为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1]。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很有可能会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目前, 临床上治疗脑出血的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 与开颅清除血肿治疗手段相比, 其疗效非常的显著、创伤也较小、痛苦较少, 并且恢复时间短, 还避免了开颅手术的巨大风险[2]。然而, 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的术后再出血仍然困扰着我们的最大问题, 而再出血也对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也极为不利。我院对近两年来收治的行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的脑出血患者, 尤其是术后发生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现将对14例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病因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总共87例,所有的患者都经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且已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63.8岁。经CT检查后,观察到其中基底节出血(包括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70例,小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8例;血肿量大于80mL有18例,<80mL且不小于60mL的有25例,<60mL且不小于40mL的有29例,<40mL的有15例。若按临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分类,则Ⅱ级患者有26例,Ⅲ级患者有37例,Ⅳ级患者24例。另外,发病之后6h之内做手术的有11例,6~12h之间做手术的有67例,发病后12h之后才做手术的有9例。上述的脑出血患者患有高血压或(和)脑血管硬化。

1.2 方法

1.2.1 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的方法

首先应根据CT提供的图像、数据及血肿的部位及形态大小来确定穿刺点和穿刺的路径,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3]。头部备皮,通常用方体定位方法头部画线定位确定穿刺部位,常规皮肤消毒,基础麻醉后,利多卡因5mL局部麻醉,尖刀于穿刺点切开长约1.0cm切口,并选用大连七颗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手动颅钻,钻至颅骨全层至硬膜外,脑膜针刺破硬脑膜,脑穿针引出暗红色陈旧血后,在引导钢针帮助下将引流管置于血肿腔内,连接引流袋,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于合适位置,置于在立即将一次性的软性脑内血肿引流管根据穿刺的路径准确置于血肿处,手术结束之前要仔细包扎好伤口,术毕先不要拔出引流管,而应该在引流管的另一端接上负压引流的装置,以便将脑内残留的血肿引流出来[4]。从术后的第2天开始,则应将尿激酶5万U溶于生理盐水中并注入脑内的血肿腔内,以溶解没有引流出来的残余血肿部分。手术之后每天都要做好颅脑CT的复查,待观察到血肿基本消失后方可拔去引流装置。还要注意手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无菌进行,避免发生感染和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1.2.2 再出血及其病因的分析

在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结束之后,每天应好好复查患者的颅脑CT。要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再出血情况的发生,若有再出血一定要立即停尿激酶,再依据患者再出血的具体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还要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此后,将术后再出血的患者和术后未出现出血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如血肿量的多少、手术进行的早晚、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收缩压的大小,进行比较性的分析,认真探讨引起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术后再出血的有关病因。

1.3 再出血的判定标准

凡在术后发生一次以上自引流管引出新鲜可凝固血液和(或)复查CT发现颅内原已清除血肿体积继续增大,或其他部位新发血肿的现象,即判定为术后再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行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总共87例,其中出现术后再出血的患者有14例(均在术后的12h内出血)。术后再出血的14例患者中,血肿量>80mL的有10例(71.43%),发病6h之内做手术的有13例(92.86%),患者有凝血障碍的有12例(85.71%),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特别高(>180mmHg)的有9例(64.29%);术后没有出血的患者共73例,血肿量超过80mL的有8例(10.96%),发病6h之内或者12h之后做手术的有7例(9.59%)患者有凝血障碍的有6例(8.22%),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特别高(>180mmHg)的患者有7例(9.59%)。故术后再出血的患者和术后未发生出血的患者在血肿量的多少、手术进行的早晚、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收缩压的大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脑血管的发病率也随之呈高发的趋势。依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内每年死于脑出血的人数约占我国每年死亡总人数的15%~20%,这已经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脑出血是一种的急危重症,有时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心跳甚至呼吸等基本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患者猝死的危险。一般情况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分类:Ⅴ级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轻微,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无需进行手术治疗,通常选用保守的内科疗法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及预防并发症即可。已有研究显示,对于Ⅱ~Ⅳ级的脑出血患者,越早进行手术治疗,就越能将患者的伤残病死率降到最低[5]。近些年来,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脑血管最为可靠的一种治疗手段,然而手术之后再出血的情况也时常出现,而本研究当中脑出血手术之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6.10%。在本研究中,发现了血肿量较多的脑出血患者比较易于发生术后再出血,主要是因为血肿量较多的患者,其排出的血肿量也较多,造成颅内压下降,曾经破裂的血管内外压差急剧增大,很可能会造成再出血。还有在发病6h之内或者发病12h之后的进行手术的患者再出血的概率较大,发病之后马上做手术,由于脑出血还可能没有完全的停止,此时手术将会诱导患者继续出血[6];如果手术进行的太晚,血肿块已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也容易发生再出血。研究还发现有凝血障碍的患者也很容易出现再出血,以及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处于较高的水平,也将会加剧再出血的发生。尽管我院行定向软通道微创的手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相关经验也较为丰富,但在穿刺点和穿刺路径的确定时,也仍然应该非常的严谨。总之,血肿量过多、手术进行时间的选择不恰当、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压过高都是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主要病因,故在行微创手术治疗时一定要避开一切危险因素,努力减少再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缴焕财, 孙树杰, 于海良, 等.定向微创置软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 (24) :326.

[2]张吉云, 姚占海, 王河君, 等.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1, 33 (2) :154-155.

[3]陈爱明, 佘晓春, 陈勇军, 等.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清除术后再出血的防治[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 8 (3) :270-271.

[4]张入丹, 余政, 王剑波, 等.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13) :2106.

[5]赵宪林, 姜宏舟, 杜敬华, 等.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0 (6) :537-539

[6]陈兴泳, 唐荣华, 唐洲平, 等.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 (6) :474.

定向软通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3年5月入院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44例, 年龄45~82岁, 平均 (52.98±9.64) 岁, 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4.56±2.57) 年,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定向软通道组、定向硬通道组及开颅手术组各30例,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状态

所有患者皆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并且血肿量30~80 m L, GCS评分不低于5分;Barthel指数无差异。

1.3 手术指征

肢体肌力≤3级或伴有意识障碍;脑叶出血≥30 m L;壳核出血≥20 m L;丘脑出血≥10 m L;小脑出血≥10 m L;自发性 (原发、继发性) 脑室出血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室铸型;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1.4 手术方法及其术后处理

1.4.1 定向软通道组

术前CT体表标记定位, 避开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外侧裂、中央前后回等重要功能区、重要静脉窦及额窦。测量血肿中心至体表距离, 计算穿刺深度, 并确定穿刺方向。确定穿刺点后, 静脉+局麻浸润麻醉, 头皮小切口并颅骨钻孔一个, 硬脑膜电凝后挑开, 避开皮层表面大血管, 应用“大连七颗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专用颅内血肿引流管进行血肿穿刺, 成功后, 用5 m 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 抽吸血肿量为术前计算血肿量1/4~1/3, 然后接管引流, 对昏迷程度较深、有误吸或术后肺部感染、有低氧血症者, 早期行气管切开, 对脑室内铸形出血者或明显脑积水患者, 行一侧或双侧侧脑室额角钻孔外引流术。术后保持引流管开放引流, 并于术后第1天复查头部CT, 确定引流管位置和残余血肿量。如暗红色血肿引流通畅, 可不应用尿激酶。如CT显示残留血肿较多, 引流不畅, 且排除颅内再出血前提下, 可经引流管注入“NS 3 m L+尿激酶4万U+地塞米松1 mg+庆大霉素1万U”, 注药后夹管l h, 再开放引流管。反复血肿腔内注药并引流, l~2次/d, 持续2~5 d。期间动态CT检查, 观察血肿变化, 如脑内血肿<l0 m L, 停止应用尿激酶。若血肿基本消失, 可拔除引流管。对于侧脑室引流患者, 头颅CT检查脑室内出血不显影, 脑脊液循环通畅, 脑室引流液基本变清, 夹管24 h后, 患者无头痛等高颅压等表现可拔管。拔管后脑膜刺激征仍明显者行腰穿治疗。

1.4.2 定向硬通道组

术前CT体表标记定位, 避开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外侧裂、中央前后回等重要功能区、重要静脉窦及额窦。测量血肿中心至体表距离,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确定穿刺点后, 局部浸润麻醉 (躁动患者加以静脉强化) , 应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I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长度20~65 mm) , 按术前定位, 电钻驱动下钻透颅骨, 再换塑料针芯进行血肿穿刺。穿刺成功后, 用5 m 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 抽吸血肿量为术前计算血肿量1/4~1/3, 然后接管引流。对昏迷程度较深、有误吸或术后肺部感染、有低氧血症者, 早期行气管切开, 对脑室内铸形出血者或明显脑积水患者, 行一侧或双侧侧脑室额角钻孔外引流术 (软通道) 。术后处理同定向软通道术后。

1.4.3 开颅手术组

气管插管全麻下, 血肿侧额颞顶部开颅;骨瓣成形后 (约7 cm×8 cm) , 悬吊并剪开硬脑膜, 分离外侧裂蛛网膜, 显露岛叶;以脑穿针穿刺血肿定位, 确认血肿后沿此穿刺道进入直达血肿, 以细吸引器头吸除血肿。对血肿壁和底部的点状小凝血块不可强行刮除, 以防止再出血。对深部边缘的凝血块可借脑搏动的力量慢慢将其挤出后清除。血肿清除后, 脑压应明显减低, 皮质明显塌陷, 脑搏动良好, 血肿腔冲洗液清亮。在血压基本正常、生理盐水冲洗清亮后血肿腔置引流管, 常规关颅;术后给予脱水、止血等治疗。

1.5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的术后功能评定主要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标准化的PADL评定, 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3个月时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正常总分100分为痊愈;60分以上者为良, 生活基本自理为显效;60~2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 生活需要帮助为有效;20分以下包括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 生活依赖或完全依赖为微效、挽回生命。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三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效率分别为90.00%、83.33%、80.00%, 3个月三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83.33%, 经秩和检验, 定向软通道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三组患者治疗皆有一定疗效, 但最有优势的为定向软通道组。三组当中死亡率最低的是定向软通道组, 仅为3.33% (1/30) , 明显低于定向硬通道组的10.00% (3/30) 和开颅手术组的16.67% (5/30) , 经秩和检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19.23±2.01) d、 (23.55±3.76) d、 (28.22±5.77) d, 定向软通道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定向硬通道组及开颅手术组比较, P<0.05

*与定向硬通道组及开颅手术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3,4]。根据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HICH发病率为50.6~80.7/10万人, 己被WHO列为脑卒中高发国家。目前, 我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 HICH这种以老年人为主的疾患, 正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因此, 如何降低该病的死残率, 降低该病的治疗费用, 提高病后的生活质量, 无疑是应该积极去研究的一个课题[5,6,7,8]。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且便于大规模推广的治疗方法, 具有急迫而现实的意义。

近年来兴起的硬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技术, 使用的YL-I型针具, 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尿激酶能通过血肿粉碎针均匀地分布到血肿内, 血肿液化好, 引流效果满意, 特别是可以在保持颅内压平稳的情况下对血肿进行连续引流置换, 极大地简化了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9,10,11,12]。但穿刺后由于体位变化和/或脑搏动而对脑组织有慢性切割作用, 易导致术后再出血, 而且该技术不适用于脑室内出血及小脑出血的治疗。而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 清除血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 此外, 由于手术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 所引起的损伤性脑水肿反应重, 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 心血管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特别是年老的患者, 术后病情往往加重, 死亡率居高不下。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及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 现代微创神经外科学要求手术尽量减少对脑的医源性干扰和损伤, 获得最佳疗效[13,14,15]。应用软通道可克服硬通道的明显不足, 术前根据头颅CT片, 准确定位血肿在体表的投影, 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 在体表作好标记, 避开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外侧裂、中央前后回等重要功能区、重要静脉窦及额窦。本研究皆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 这是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关键, 如果病情快速进展, 复查CT血肿明显增大, 有发展脑疝趋势或已脑疝者, 应立即手术。通过颅骨钻孔, 直视下挑开硬膜, 避开皮层表面大血管后穿刺;穿刺成功后, 缓慢抽吸血肿, 首次抽吸血肿量一般不超过总量的1/3。同时, 本手术采用的软通道是“大连七颗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专用颅内血肿引流管 (该公司技术力量雄厚, 为国家科技项目转化企业, 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故而选用该公司产品) , 穿刺过程对脑组织损伤小, 且引流管对周围脑组织无明显切割作用, 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手术的创伤, 进而减轻术后脑水肿。该手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引流系统密闭、引流速度可控等优点, 术后辅以尿激酶以溶解血凝块, 使血肿尽快引流出, 可阻断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促进康复。颅内再出血多数为术后血压波动、血肿腔内压力急剧变化引起, 本手术采用的软通道配套引流系统密封性好, 一方面有利于血肿抽吸、引流速度的控制, 能有效避免血肿腔内压力的急剧变化;另一方面软管对周围脑组织无明显的切割作用, 减轻手术创伤的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再出血率。另外因手术是在头皮小切口并颅骨钻孔, 直视下挑开硬膜后进行血肿腔穿刺, 避免了常规锥颅术的盲目性, 可以避免硬膜及脑组织表面血管的损伤。通过对手术后1周和3个月后的疗效比较, 笔者发现软通道组临床疗效突出最为显著 (P<0.05) , 平均住院时间最短, 且3个月后的疗效较术后1周更为突出, 软通道组的死亡率也是最低的。

总之, 定向软通道技术是通过CT扫描体表准确定位, 静脉+局麻下后颅骨钻孔, 用专用引流管定向穿刺血肿, 达到血肿抽吸、引流, 降低颅内压的目的。该手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引流系统密闭、引流速度可控等优点, 可以减轻术后脑水肿, 减少术后再出血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且显著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更因引流管质软, 穿刺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较硬通道小, 避免了术后对脑组织的慢性切割作用, 适用于颅内各部位血肿的引流, 尤其治疗脑室内出血 (或血肿破入脑室) 及小脑出血具有明显的优势。综上所述, 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安全系数高, 疗效确切的优点,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进一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根据患者的年龄、血肿、血肿体积大小、术前GCS评分将其分为定向软通道组、定向硬通道组及开颅手术组各30例, 术后观察三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区别, 并比较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结果:术后三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效率分别为90.00%、83.33%、80.00%, 经过3个月随访后, 三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83.33% (P<0.05) , 三组患者治疗皆有一定疗效, 但最有优势的为定向软通道微创组。同时, 三组当中死亡率最低的也是软通道微创组, 仅为3.33%, 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术式所引起的术后严重脑水肿及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与生存质量, 显著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大幅节省治疗费用, 且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 操作更简便, 易于大规模推广。

定向软通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科室收治的50例HCT患者, 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 (65.4±7.6) 岁, 男27例, 女23例, 均符合HCT诊断标准。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7例, 脑叶16例, 丘脑12例, 小脑5例, 格拉斯格昏迷评分 (GCS) 4~8分, 平均 (6.5±0.4) 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标准: (1) 年龄在50岁以上, 符号HCT丘脑出血入脑室的诊断, 且为发作突然; (2) 从发病的病程未超过24 h, 入院时GCS4~8分; (3) 取得患者或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 (2) 排除外伤者以及其他脑部疾病引发类似表现 (如肿瘤卒中、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 不配合治疗或深度昏迷患者; (3) 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器官功能降低等合并症, 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等。

1.2 治疗方法

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 对出血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组采取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需依据CT图像确定穿刺平面以及穿刺点, 确定穿刺入径。术者常规消毒铺巾后, 经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 然后切开头皮约5 mm, 使用5 mm直径的手动骨钻钻颅, 后用脑膜穿刺针刺破硬脑膜, 连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 将4 mm直径的特质硅胶管引流管经钢针指引置入血肿腔远端。穿刺成功完成后, 术者紧密缝合头皮切口, 并行引流管固定。术者使用5 m 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 后使用生理盐水抽取血肿腔, 连接三通阀、引流瓶, 包扎切口, 手术结束。对照组采取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患者于全身麻醉下, 开颅进行血肿清除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 如出血量、手术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差异, 并计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

1.4 评定疗效标准

(1) 显效:患者术后CT示颅内血肿彻底清除, 生活可自理; (2) 有效:术后CT示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 生活基本自理; (3) 无效:术后CT示颅内血肿清除率<30%, 生活不能自理, 甚至死亡。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每组总人数×100%[2]。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n和百分率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 (23/25) 和80% (20/25) , 组间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 (2/25) 和8% (2/25) , 死亡率4% (1/25) ,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230.5±56.7) m L、 (80.4±22.3) min、 (20.9±5.6) d,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颅内出血 (HCT) 多为复杂诱因下的自发性脑血管破裂, 老年人血管壁弹性降低, 成为高血压高发人群, 也是HCT主要受累者[3]。脑出血后其颅内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形成直接压迫与继发性脑损害, 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受损, 其原因可能与颅内血肿突然形成、颅压骤然增高及血液分解释放多种神经毒素导致继发性脑损害有关[4]。缩短治疗时间是缓解脑功能和脑组织继发损伤的主要手段, 以清除丘脑及脑室内血肿, 避免脑积水, 减低颅内压为基本原则。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方式优点多于传统开颅手术, 降低颅内压力, 避免脑组织因颅内压持续升高造成继发性损伤, 对颅内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可提升脑组织稳定性。据研究表明, 手术时间超过2 h, 且时间越长, 术后患者死亡率愈高,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5,6]。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采取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有效率为92% (23/25) , 明显提高, 且优于对照组有效率80% (20/25) , 在疗效方面论证微创手术的有效性;并且观察组术后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至8% (2/25) , 从而降低死亡率, 仅为4% (1/25) 。定向软通道微创条件下避免术中操作对颅内脑组织不可避免造成损伤, 并且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 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均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张艳军、孙海波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似[7], 充分证实定向软通道微创方法对颅内血肿的清除作用, 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力, 一定程度上保护脑组织。本术式以定向微创为特点, 灵活性较强, 在进针之后能够按照血肿具体位置, 及时调整角度和方向, 已能够引流与冲洗血肿。引流管材质为优质硅胶, 质地较为柔软, 可将前端为盲端分离脑组织和神经纤维, 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8]。故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效果较佳, 但是, 该研究认为, 对于手术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提高手术质量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马世江, 于小免, 黄艳芬, 等.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 (4) :295-297.

[2]赵光锐, 高友好.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8) :63-64.

[3]左程, 王海东, 田宇, 等.神经内镜联合球囊辅助的脑造通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 (9) :1974-1976.

[4]王长青, 汤数.立体定向及简易定位钻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6) :198-199.

[5]王凯, 潘秀平.改良术式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1 (3) :183-185.

[6]张宜泉, 刘相和.微创钻孔软通道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30 (9) :769-770.

[7]张艳军, 孙海波, 薛维华, 等.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疗效分析[J].健康大视野, 2012 (12) :1413-1414.

定向软通道 篇4

1.1 一般资料

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 其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35~84岁, 平均 (56.3±11.1) 岁, 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发病后均出现意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强直。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根据轴位CT扫描, 大致估计血肿的容积, 即根据多田公式:血肿量=血肿长径×血肿短径×血肿高度/2的方法) :壳核41例, 出血量19~30ml, 平均 (61.5±23.8) ml;丘脑及破入脑室10例, 出血量21~46 ml, 平均 (31.6±13.5) ml;脑叶6例, 出血量43~66 ml, 平均 (61.3±21.6) ml, 小脑4例, 出血量11~29 ml, 平均 (21.2±6.1) ml;脑室铸型5例, 术前神经功能分级按照日本高血压脑出血中心提出的5级简易标准。1级:清醒或意识混乱;2级:嗜睡;3级:昏睡或不醒人事;4a级:中度昏迷, 无脑疝体征;4b级:中度昏迷, 有脑疝体征;5级:深昏迷。据此标准, 本组神经功能分组如下:1级:17例;2级26例;3级15例;4a级6例;4b级3例;5级1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基础+局麻下,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药物调控血压并予以生命体征监护。采用定向颅内置管装置 (大连七颗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等医疗器械, 首先术前CT定位或根据头CT提供数据准确测量患者头部CT或CT片上提供脑内血肿的三维数据, 算出血肿面积, 形成血肿立体形态图, 确立靶点数及其入颅径路, 用“头部立体画线法”将上述三维数据以坐标的形式画在患者的头部, 定向颅内置管, 向颅内导入圆钝头、多侧孔软性脑内血肿吸引管 (内径在2.6~3.3 mm) 缓慢送至靶点, 进行非阻力化缓慢抽吸清除脑内血肿, 术毕留该管作术后脑血肿腔内引流管, 接一次颅脑引流装置。术后残留血肿于次日行尿激酶溶凝治疗, 至残血引出90%以上拨除引流管。对血肿破入脑室或脑室内积血梗阻患者, 均配合腰穿置换血性脑脊液。待血肿引流干净, 即可拔出引流管, 近期作者也开展了CT下操作, 术中CT直视下调整软性引流管口方向, 血肿大部分可术中抽出, 并可减少抽吸中损伤正常脑组织, 术中注入少量生理盐水, 维持排空血肿腔压力, 减少再出血, 使血肿清除更快, 大大降低血肿及医源性继发损害。作者将本组68例病例术后病情稳定或血肿基本引流清除后, 行CT脑血管造影重建 (CTA、CTV) , 了解吸引管与相关颅脑血管关系。围手术期及术后常规予患者控制血压, 止血、脱水、保护胃黏膜、抗炎、防治并发症等处理。

1.2.2 手术时机

超早期手术 (发病6 h以内) 20例, 早期手术 (7~24 h) 36例, 延期手术 (24 h~1周) 1 2例。 (1) 超早期手术, 一般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属于不稳定期, 容易再出血或继续出血;发病6~24 h后进行相对安全;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头颅CT表现;多主张在出血24 h以内进行。 (2) 早期手术, 在出血1~5 d内进行, 发病3 d后血肿部分液化, 引流效果较好。 (3) 根据病情、出血部位以及辅助检查, 全面考虑, 灵活决定。目前, 多主张超早期手术,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及临床实践证明, 脑出血后早期清除血肿, 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血凝块对脑组织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同时, 还能及早止血, 防止血肿继续扩大, 这样既能挽救生命, 也能够使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减少后遗症状。

1.2.3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引流术适应证[1]

(1) 脑叶出血≥30 ml; (2) 基底节区出血≥30 ml; (3) 丘脑出血≥10 ml; (4) 小脑出血≥10 ml; (5) 脑室内出血, 引起阻塞性脑积水、脑室铸形; (6) 脑内血肿出血量虽然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积, 但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

1.2.4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引流术禁忌证[2]

(1) 脑干出血及脑干功能衰竭; (2) 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的出血倾向, 如血友病; (3) 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 (4) 发病后血压过高200/120 mm 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 (5) 病情V级以及部分Ⅳ级合并脑疝者。 (6) 出血量>80 ml且脑室内有较多积血。

1.2.5 血肿抽吸量一般遵循的原则

手术时机在超早期尽量少抽, 以适当减压为目的;早期可抽取50%左右, 延期75%左右;血肿量<60 ml首次抽取2/3~3/4, >60 ml者掌握在1/2~2/3左右, 以防抽取过多诱发出血[3]。

1.2.6 微创术后再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再出血多发生在术后8 h~4 d内。最常见为原血肿腔内再出血, 临床报道在4%~16%。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再出血的原因: (1)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动脉壁存在有纤维变性、透明样变, 甚至动脉粥样硬化斑, 血管硬、脆, 缺乏弹性, 容易破裂出血。还有学者认为高血压患者脑内末梢小动脉上存在粟粒状微动脉瘤, 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可破裂出血。 (2) 血肿周围脑组织在血肿清除后快速复位导致脑血流突然升高, 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原破裂处血管血栓不牢, 血肿壁尚未形成。 (3) 抽血时间过早或过量, 或速度过快, 损伤了血肿腔周围的脑组织。 (4) 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 患者躁动不安, 血肿凝固时不恰当使用UK等。 (5) 呼吸道不通畅时血压易波动引起再出血, 患者可因昏迷致误吸、痰液蓄积、舌根后坠等引起气道梗阻, 故昏迷患者宜及早行气管切开。 (6) 情绪与排便因素:患者意识好转后常伴有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加之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极易产生忧虑、恐惧、急躁等情绪波动, 或排便用力过猛诱发血压骤然升高, 导致再出血。 (7) 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肝功能不良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术后易再出血[4,5,6]。再出血的预防应当是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短时间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范围之内, 能防止出血事件的发生, 一般术前将血压控制在130~150/80~95mm Hg比较稳妥。高晓兰等研究表明, 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常见于舒张压>90 mm Hg的病例, 而舒张压<70 mm Hg的病例无一例发生再出血。术后适当应用镇静剂, 防止躁动,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引流液的性状, 加强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生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术中掌握次全血肿清除、无阻力抽吸、等量置换的原则, 术后用低温盐水持续灌洗的方法能预防再出血。若术中发现活跃出血应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停止抽吸, 局部应用止血剂, 3℃冰盐水5 ml+肾上腺素0.5 mg或立止血1 KU+盐水10 ml反复冲洗血肿腔, 安放可靠的引流管, 若观察出血严重, 止血无效者立即复查头颅CT视情况必要时开颅止血。

1.2.7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后拔管指征[7]

(1) 血肿基本清除, 无颅压增高症状; (2) 复查头颅CT, 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及脑受压表现; (3) 引流管与脑室相同, 如脑脊液基本变清, 关闭24 h, 无颅内压增高者。引流液颜色变清亮并保持不加深24 h, 夹闭引流管24 h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和 (或) CT脑室无扩张, 持续引流的时间一般在1~2周。

2 结果

全部68例患者无术中术后再出血, 无1例死亡。随访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的标准:术后随访时间1~24个月, 平均9个月。GOS 5分26例, 4分23例, 3分18例, 4分1例, 5分0例。本组18例GOS 4分者均经半年以上系统治疗。部分左侧优势半球血肿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较好, 部分病例未行客观语言功能评价。

3 讨论

定向软通道 篇5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分组

脑室出血患者34例, 随机分为2组, 分别以软通道和硬通道脑室外引流治疗。所有病例均术前行CT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脑室系统梗阻。软通道脑室外引流组18例, 其中男10例, 女8例, 年龄35~76岁, 平均57.5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3例, 继发性脑室出血16例, 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6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0例。硬通道脑室外引流组16例, 其中男8例, 女8例, 年龄约33~75岁, 平均55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 继发性脑室出血14例, 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6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硬通道组

硬通道均于局麻下以YL—Ⅰ型微创穿刺针穿刺侧脑室额角[1], 穿刺点约位于冠状缝前2、5旁开2、5cm处, 垂直于双耳孔假想连线穿刺, 可根据CT片脑室移位情况调整, 钻入颅内后, 取出钻芯, 插入塑料针芯推进, 有血性脑脊液溢出后, 盖上针帽, 接引流管引流, 不使用针形粉碎器, 双侧脑室铸型者行双侧脑室穿刺。

1.2.2 软通道组

软通道均于局麻下或加基础麻醉, 穿刺点同上, 纵形切开头皮、钻骨孔, “+”形切开硬脑膜, 电凝脑表面后, 以脑室引流管 (内置导丝) , 以同样方向穿刺侧脑室额角, 约4~5cm见有血性脑脊液溢出, 拔出导丝, 看清穿刺刻度并保持, 于外侧头皮下潜行3cm后另切小口引出, 缝合头皮并固定引流管, 释放一定量脑脊液后暂夹闭。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营养神经、降血压、脱水、防治并发症治疗, 引流袋悬高于耳孔水平上15cm引流。第2天开始向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万U, 溶解血块, 夹闭4 h开放, 若有异常随时开放。每日2次。双侧引流者可同时注药, 若颅压较高, 或不通畅, 向大家推荐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交替注药, 保持不注药的引流管开放。不能用力抽吸或反复挤压试图恢复引流管通畅。若复查CT脑室积血基本消失, 可将引流袋悬高至40cm24h, 颅压过高时尚可引流。若无异常, 再夹闭24h, 仍无异常, 安全拔除引流管。硬通道拔除后多需缝合。拔针后给予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 防止出现迟发性脑积水。

1.3 结果

软通道组死亡2例。再发脑室出血1例, 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经降血压, 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 未死亡。硬通道组死亡3例。再发出血2例, 其中1例为原发脑室出血患者, 另一例为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再发出血后均迅速恶化, 发生脑疝死亡。其余患者引流管留置5~7d不等, 最长者10d, 安全拔除, 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种方法都能有效清除脑室积血, 恢复脑脊液循环通畅, 但患者恢复状况与原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就诊早晚、术前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故对恢复状况不做详细比较。但硬通道组再出血率约13%, 软通道组再出血率仅约6%。并且前者再出血后均死亡, 后果明显严重。

2 讨论

脑室内出血可以由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血管瘤破裂、肿瘤卒中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是由于脉络膜丛血管破裂, 脑室壁血管破裂等造成脑室内出血, 称之为原发性脑室出血。部分患者则是由于邻近的丘脑、基底节、小脑、脑干等结构出血后破入脑室中形成脑室内积血, 称之为继发性脑室出血。由于血液积聚在脑室系统内, 可造成粘连、梗阻而形成脑积水。另一方面, 脑室内积血会对脑室周围重要的中枢结构如脑干、下丘脑造成挤压和刺激而出现迁延性昏迷, 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破入脑室的血肿阻塞脑室系统, 脑室急剧膨胀, 颅内压骤然升高, 脑深部重要结构遭破坏致病人迅速死亡, 因此病情凶险, 救治效果差[2]。脑室穿刺引流术简单易行, 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对各类型的脑室内出血均适用[3]。经使用软通道与硬通道手术效果比较, 体会软通道优于硬通道,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软通道不易引起脑室再发出血, 软通道前端圆型质软, 对脑室壁无明显损伤;而硬通道尖端呈锋利的锯齿状, 由于脑组织搏动、剧烈咳嗽、过度引流等原因使脑室壁碰撞针尖而受到切割, 从而引起脑室再出血。 (2) 软通道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少, 术中切开硬脑膜电凝脑表血管直视下确定无出血才穿刺脑室;而硬通道在钻颅时可能出现颅骨内板骨折, 硬膜外血肿, 穿刺脑表时可能刺破脑表血管或脑内血管出现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等以上情况均有报告。 (3) 软通道术中可以调整方向及深度;而硬通道一旦穿刺失败, 不能拔针, 要另取针再次穿刺。 (4) 软通道较硬通道材料经济, 患者易接受。 (5) 软通道CT下无伪影;硬通道伪影多, 影响对残余血肿量的判断。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首选软通道治疗脑室出血至于可能感染几率较高的问题,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首先要掌握好手术指征, 脑室扩张者才予以穿刺, 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将引流管在头皮下潜行一段距离, 并将引流管出头皮处使用碘伏纱布严密围裹;术后不频繁注药, 尽量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依靠脑脊液带出液化的血液;拔管后有脑脊液漏立即缝合;使用有效抗生素。若出现紧急情况须床旁脑室外引流, 可选用硬通道, 但一定要警惕穿刺形成血肿及脑室再发出血的可能。正由于软通道经济、安全、有效, 除非特别紧急情况下, 脑室出血应首选软通道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新成, 张成, 何守俭, 等.脑室持续体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7, 36 (3) :81~83.

[2]曾中华, 王连元, 姚兴发, 等.高血压脑出血66例开颅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1) :58.

定向软通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4月~2014年6月确诊并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合计108例。其中男61例、女47例。患者年龄在37~74 (58.8±6.2) 岁。按照合并病分类, 41例合并冠心病、22例合并2型糖尿病。所有患者其头晕、头痛、喷射状呕吐及偏瘫症状显著, 另昏迷者22例、嗜睡者17例、抽搐者8例。所有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救治均低于3h。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54例。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病、症状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本组实施硬通道穿刺法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首先根据其影像学资料锁定穿刺点, 而后遴选规格合适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 将其于电钻上固定, 而后启动电钻, 经由电钻钻入颅内, 并深入血肿病灶, 使穿刺硬通道充分建立后, 即可开始抽吸颅内血肿。若是血肿已较为凝固, 可辅以血肿粉碎器粉碎大块血肿。以上完成后, 最后留置并将引流器连接在穿刺针上, 向颅内注入尿激酶后, 即可开始术后引流, 将残余血肿彻底清除肿。依照复查头CT的影像学结果判定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后, 即可拔除引流穿刺设备。

1.2.2 对照组

本组实施立体定向软通道穿刺法进行血肿清除治疗。首先依照其头CT影像结果确定血肿灶中心与头颅表面连结线的长度, 并在准备应用的硅胶引流管上进行相应的长度标记。而后, 应用手摇钻将颅骨及硬脑膜钻开, 将脑针刺入血肿并吸抽少数液体, 再将硅胶引流管置入, 并抵达导血肿腔远端, 实施软通道引流, 引流期间应定期注入尿激酶以辅助更彻底地清除残留血肿。依照复查头CT的影像学结果判定颅内血肿基本消失后, 即可拔除引流穿刺设备。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颅内血肿量的变化情况, 并利用GCS昏迷量表及SSS脑卒中功能量表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最后统计两组的术后并发症。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治疗完成后病例意识佳, 基本自理, 肢体肌力不小于Ⅲ级;有效:治疗完成后病例意识尚可、偶有模糊, 肢体肌力不大于Ⅲ级;无效:患者意识未恢复或临床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7%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血肿量、GCS评分及SSS评分变化

两组治疗前颅内血肿量、GCS评分及SSS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两组治疗后颅内血肿量、GCS评分及SSS评分均改善显著 (P<0.05) ;研究组其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与治疗前比较, bP<0.05;与对照组比较, cP<0.05

2.3 两组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2例发生颅内感染、1例颅内周围组织损伤、1例脏器功能衰竭, 故并发症几率为7.41%;研究组1例发生颅内感染、1例颅内周围组织损伤、1例脏器功能衰竭, 故并发症几率为5.5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上, 近年来学者对脑出血微创疗法极为推崇, 因为该疗法创伤小, 效率高, 近期预后显著。研究指出, 脑出血发生后4h内血肿的液体、半固体及血凝块之比为2:3:5。因此, 若能抓紧这一有效时段实施微创穿刺将血肿尽量地清除, 能够初步地实现显著减压[3], 而后辅以纤溶药物将血肿充分液化并通过引流彻底清除。微创手术无法像开颅般直视出血灶, 清除血肿及止血效果并不彻底, 且出血复发几率高。同时, 后期反复向颅内注入尿激酶等纤溶药剂有几率引发颅内感染, 且纤溶药物本身也可诱发出血。因而, 临床上也有部分病例因血肿清除效果不理想, 颅内压无法显著遏制, 最终被迫实施开颅。因此, 微创手术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 才能够保障疗效, 促进预后。

软通道穿刺针系硅胶制成, 针体附刻度, 不但能够测定颅内压, 而且还可实施手工锥颅。由于该穿刺针较软, 因而穿刺时可以结合临床需求使穿刺角度宽松变化, 且其不会形成CT伪影。由于该穿刺针配备密闭引流系统, 在引流的同时还可进行颅内压监测, 故可极大地降低颅内感染的风险。然而, 软通道穿刺引流需以手工锥颅, 耗时更长, 且必须辅以外缝合固定。而手锥穿刺针直径更大, 穿刺时对周围组织损伤更显著, 可增加出血, 同时, 该设备无法实施碎吸, 完全依靠负压吸引, 因此微小碎骨片可被蹭入脑实质内。

硬通道穿刺针系钢质薄壁穿刺针, 前端开放而尖锐, 同时配备血肿碎吸装置。该装置配套电钻, 实施颅骨穿刺效率显著, 操作便捷。且钻颅时穿刺针自动牢固固定, 脱出风险极低。此外, 应通道穿刺针直径较小, 对周围组织损伤小, 不会引发显著的针道出血, 且将穿刺颅骨骨质研成粉末, 不会遗留颅内大碎骨片。然而由于其是金属材质, 可形成CT伪影, 且很难调整穿刺方向, 故引流时无法随脑组织或脑室移位。然而, 辅以纤溶剂的注射, 将周遭血肿充分液化后, 只要稍延长引流时间, 同样可将颅内血肿更彻底地清除。

本次研究中, 硬通道穿刺其清除血肿的效果更好, 而正因为血肿灶的更显著清除, 直接促进了患者的意识恢复及神经功能提升。而临床研究指出, 软硬通道血肿微创清除术由于无法直视操作, 因而均有几率造成硬脑膜或皮层血管再损伤而继发出血[4]因而微创治疗适应证的把握更为重要。但就本次研究而言, 硬通道疗法其临床疗效更好, 患者预后更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志艺, 林松, 李志亮, 等.双枕角穿刺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急性丘脑脑室铸型出血[J].中国医学工程, 2010, 18 (4) :87-88.

[2]殷利明, 徐伟光, 钟德泉, 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2) :31-32.

[3]曾令先, 杨广亮, 杨赛琴.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室铸形的治疗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 :56-57.

定向软通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入选的102例病例均为本院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女26例,男76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61岁,高血压性脑出血72例,脑外伤后合并脑出血30例,所有病例都经过头颅MRI或头颅CT扫描确诊。内囊及基底节出血44例,颞叶出血9例,额叶出血7例,枕叶出血6例,顶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2例,多部位出血6例(都为外伤后出血);硬脑膜下出血27例,硬脑膜外出血3例。出血量多少以多田公式计算:特大量(>111 ml)2例,大量(61~110 ml)63例,中等量(41~60 ml)31例,少量(30~40 ml)6例。意识状态:清醒14例,嗜睡或昏睡35例,浅昏迷48例,深昏迷5例。

1.2 手术用品

颅骨钻或相应的电钻等器械,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1套(山东威海村松公司)。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补液,监测主要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行血液生化全套、血气、凝血及常见血液传染病等项目的检查。及时使用硝普钠、酚妥拉明或硝酸甘油等药物,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降低至安全水平。给予常规止血、降低颅内压、脱水等治疗;对于有活动性出血者,不宜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做好病情告知、手术危险性交代及手术同意书签字等术前准备工作。

1.3.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好手术用品、急救药品及器材,CT室常规消毒。(2)再次头颅CT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明确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及是否存在活动性颅内出血;测出颅骨厚度,确定并标记穿刺点、穿刺进针方向及引流管放置的深度。(3)常规消毒穿刺点、铺巾,适量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要特别注意骨膜的麻醉)。用直径5 mm的颅骨钻缓慢钻开颅骨(使用电钻时必须同时使用限位器,防止用力过猛损伤脑组织)。穿刺针小心刺破硬脑膜,依据术前确定的置管方向及测算的深度,将引流导管置入血肿的中央或远端,其两个侧孔必须在血肿腔内。待置管位置满意后,缓慢拔出金属导引针芯,用5 ml注射器连接引流管颅外开口端,缓慢抽吸出3~5 ml陈旧性积血,再次CT扫描确定置管位置满意后,将引流管缝扎固定于头皮上,术口局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引流管尾端用三通阀连接颅脑外引流器。

1.3.3 术后护理

加强引流管的固定及护理,严防因操作不当、头部活动、翻身、患者烦躁等原因导致引流管的拉扯或脱落。严密监测颅内压,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来调节引流瓶的高度及引流量,及时将引流瓶中的引流液放入引流袋中,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颅内逆行感染的发生。

1.3.4

颅内血肿清除完毕后,缓慢拔出引流管,局部适当压迫数分钟,防止空气沿术口进入颅内,并用丝线缝合切口1针,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术口常规换药、5~7 d拆线。

1.3.5

部分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其血肿破入脑室腔内,继发蛛网膜下腔积血。在及时清除基底节区原发血肿的基础上,可同时行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2],彻底清除破入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2 结果

手术引流效果:血肿清除(清除95%以上)时间为28~65 h,平均清楚时间46 h;引流量200~750 ml,平均引流340 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0~68 h,平均留置时间53 h。10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出院97例,5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亡,治愈率95%,病死率5%。

3 讨论

神经内科治疗脑出血的常规方法是:止血、降血压、防治脑水肿、对症处理及防治并发症。外科手术或内科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颅内积血,解除脑组织持续受压状态,及时复位脑组织,减轻或消除继发性脑组织损害,尽量减少脑出血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特点:(1)手术皮肤切口为5 mm,颅骨钻孔直径为5 mm,置入颅内的引流管直径仅为3 mm,手术对机体的损伤轻微,真正达到了微创的效果。(2)引流导管为非金属性的特殊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在X光射线下能清晰显像,无伪影,并能经CT引导完成操作,置管位置可靠,效果更好。(3)置入颅内的引流管前端为带侧孔的球罐型盲端,进管过程中对脑组织及脑神经纤维只起分离作用,而没有管状切割作用,因而对脑组织及脑神经纤维的损伤极小。(4)术中可在CT导引下调整引流管的置入方向及置管深度,因而引流管可置于术前预定的最佳位置。(5)对于有凝块堵塞而不易引流者,可向其内注入液化剂,液化血凝块后再次引流,使引流变得更加通畅。(6)连接三通阀后方便抽吸和注入尿激酶,引流装置的防逆流设置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引流液逆流,从而有效预防颅内逆行感染的发生。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脑功能。辅助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术可彻底清除破入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对防止并发交通性脑积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102例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患者,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片为依据,确定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年龄、发病时间、意识状态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明确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在CT导引下行微创穿刺、置管、液化、抽吸及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 102例患者中达到临床治愈出院者97例,死亡5例,临床治愈率95%。结论 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液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及慢性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脑出血,软通道引流术

参考文献

[1]周开明,杨丽玲.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80.

上一篇:水上施工下一篇:存储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