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治疗

2024-07-21

不同手术治疗(精选10篇)

不同手术治疗 篇1

髌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约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分别采用钢丝粗线环扎术,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及抓髌器内固定术治疗有移位的髌骨骨折92例,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58例, 女34例。年龄35~70岁, 平均43岁。左侧33例, 右侧59例。致伤原因:跌伤41例, 车祸伤35例, 坠落伤16例。骨折类型:新鲜骨折86例, 陈旧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84例, 开放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66例, 粉碎性骨折15例, 纵形骨折3例, 撕脱骨折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最短1h, 最长2周。

1.2 方法

1.2.1 钢丝粗线环扎术

本组21例, 其中横形骨折4例, 粉碎性骨折11例, 纵形骨折1例, 撕脱骨折5例。方法:做髌前正中纵形切口, 膝关节过伸。用巾钳复位, 钳夹暂时固定后, 用钢丝或粗线沿髌骨两侧围绕髌骨做环形连续缝合, 缝合应紧贴髌骨边缘, 深度应在髌骨前后位中点, 并加用双10号线荷包缝合固定。术后长腿石膏托固定4周。去石膏托后, 不负重逐渐练习膝关节屈伸功能, 6周后扶拐行走。

1.2.2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本组56例, 均为横行骨折。方法:髌前正中纵形切口, 复位后用巾钳钳夹暂时固定。检查关节面平整后, 自股四头肌腱两侧平行打入2枚2mm克氏针, 保持2针在同一水平面上, 自髌腱两侧穿出, 用钢丝“8”字形围绕克氏针打结固定。将克氏针尾折弯埋入骨质中, 修补股四头肌腱扩张部及关节囊。术后不用外固定。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3周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功能, 4周后扶拐逐渐负重行走。

1.2.3 抓髌器内固定术本组l5例

其中横形骨折6例, 粉碎性骨折4例, 纵形骨折2例, 撕脱骨折3例。方法:术前根据X线片, 选用髌骨抓, 以小10%~20%为宜。髌前正中纵形切口, 复位后见关节面平整, 巾钳暂时固定, 间断缝合髌前断裂组织。在髌底及髌尖根据抓髌器大小, 切与其爪对应切口长约0.5cm, 将选定抓髌器浸入0~4。C消毒冰水中, 1~2min后将爪齿分别插入髌尖及髌底, 随即用37~40。C温盐水沙垫热敷, 并用手压紧。如粉碎严重可加用10号线荷包缝合。术后第2天可练习股四头肌收缩, 1周后在床上主动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术后2周可扶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4~28个月, 平均15个月。疗效评定按陆裕朴等提出的标准评定, 疗效比较见表1。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种手术后疗效比较, 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钢丝粗线环扎术的特点是髌骨周缘受力均匀, 术后钢丝取出容易, 不需住院, 节省费用。但术后外固定时间长, 膝关节功能锻炼晚, 易遗留膝关节功能受限,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具有术中骨折固定牢固, 术后不需外固定, 可早期活动膝关节, 但存在克氏针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 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克氏针及钢丝偶有脱出等情况及克氏针松动与断裂等。并且, 如术中2枚克氏针虽平行, 但不在同一平面上, 易引起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抓髌器内固定术优点是局部刺激小, 生物相容性好, 手术时间短, 操作容易, 固定可靠, 术后并发症少, 二次取出容易, 更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缺点是由于操作时经验不足, 往往怕髌爪抓持过深, 而下压不够, 致使抓髌器不能完全贴附髌骨表面, 骨折固定不牢固。对于部分严重粉碎性骨折, 抓髌器持续过强的回复力及受力的不均衡反而易导致复位后的小骨折块再次移位。对于基层医院, 费用相对较高。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有移位的髌骨骨折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对92例有移位的髌骨骨折患者, 分别采用钢丝粗线环扎术、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及抓髌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随访6~24个月。结果骨折愈合率分别为71.4%、89.3%、86.7%。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及抓髌器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 优势明显。

关键词:髌骨,损伤,髌骨,外科学,骨折,外科学,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48.

[2]李勇, 王奎友, 孙忠霞, 等.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4) :251.

[3]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681.

不同手术治疗 篇2

[关键词] 不同手术方式;胃溃疡;近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57-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又因饮食的不规律性,越来越多的人患胃溃疡,其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类疾病,特点是复发性强,而且在胃小弯近胃窦侧易多发,幽门部更是发病的集中区域[1]。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上腹疼痛,且伴有有烧灼感,感到有胀痛或者是隐痛。为进一步对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进行研究,选取相对较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对患者的治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8例胃溃疡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8~49岁,平均(26.5±4.3)岁。溃疡直径为2.8~22.4mm,溃疡数目25个,且都处于活动期。经询问38例患者都没有做过胃部的手术。所有的患者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据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分型,按38例患者的病情需要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用不同的手术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行Billroth Ⅰ式胃空肠吻合术,对照组行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特征等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都进行全身麻醉,按照病情,对其中的17例患者在上腹部的正中进行切口,其余21例在腹部的旁正中部位进行切口。

1.2.1 Billmth I式胃空肠吻合术 对观察组的19例患者行此术,对其远端胃进行大部切除,没有切除的胃部分和十二指肠相吻合,注意保留患者的幽门,对胃小弯侧的双层进行仔细的缝合。

1.2.2 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 对患者的远端胃进行大部分的切除,后缝合患者的十二指肠残端,距Treitz韧带大约为10~15 cm的地方断开空肠,之后在患者的结肠系膜处切一小口,并且通过这个切口,将远侧断端和残留的胃部分进行吻合,并重建消化道。在与连接胃的空肠端大约30~50 cm的地方与空肠的近侧断端做一个“Y”形的端侧吻合,将肠系膜间隙进行适当的关闭。在进行完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随访。

1.3 疗效评价

显效:胃溃疡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胃镜检查显示溃疡消失;有效:胃溃疡的临床症状没有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仍留有部分溃疡;无效:患者症状基本没有改善,且经胃镜检查显示患者的溃疡面没有变化。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手术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4%,前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手术后对38例患者进行了5个月的随访。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的不规律性,胃溃疡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虽然说现阶段已经有多种药物可用来治疗胃溃疡,但是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2-3],如果不及时治疗其严重的并发症如胃出血、胃穿孔等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尽早发现并进行治疗对于防止病变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4]。本组38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进行分型,并按其病情需要分成了两组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经对比发现采用Billroth Ⅰ式胃空肠吻合术来治疗的患者在疗效与并发症方面的比较均优于对照组,是一种临床治疗胃溃疡的有效且成熟的方式,而且手术后对患者的身体负面的影响小,不易导致患者胃肠功能的紊乱[5]。Roux-en-Y作为一种可以有效的防止胆汁反流的手术方法本次治疗的患者的有效率为89.4%,远低于Billroth I式治疗的100.0%。因此本研究结果证明,Billroth Ⅰ术式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治疗胃溃疡最有效的方式是手术治疗,而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健康,肖广发.80例胃溃疡治疗体会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306-1307.

[2] 罗泽斌.胃溃疡不同术式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09,3(24):466-467.

[3] 宁占良.胃溃疡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效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2):225-226.

[4] 靳常海,李岩.胃切除后Roux-enl-Y与Billroth重建术式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3):247.

[5] 钟修庆,吴国忠,覃知.外科手术治疗胃溃疡反复发作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38-39.

(收稿日期:2012-02-13)

不同手术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翼状胬肉患者100例,其中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龄16~84岁,平均为(52.3±2.3)岁。患者诊断标准为:⑴患者曾接受过至少1次的翼状胬肉手术,进行治疗的部位是增生严重、病变再次侵犯眼角膜,阻碍患者眼球正常转动;⑵患者角膜创面区域透明、或有薄翳,经过荧光素钠染色后显示2.5%的阴性;⑶患者角膜有超过2 mm的新生血管;⑷植片表现红润,无溃破和感染发生。

1.2 方法

将选取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14例,第二组28例,第三组58例。对三组患者分别采取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应用MCC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3种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跟随检测,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

1.2.1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对患者进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时,医护人员要在放大镜下进行手术,将手术的部位放大10倍。采用地卡因滴眼液对患者进行滴眼,并且对患者的翼状胬肉结膜下部进行肾上腺素注射。沿翼状胬肉上下边缘进行切除,将患者眼部结膜下的变异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对患者的表层结膜皱皮出进行剪切。在分离翼状胬肉与角膜时,医护人员要对变性的组织进行剪除,对角巩膜缘变性的血管和组织仔细刮除,确保手术的彻底性。手术后要对患者的出血点进行灼烧,实现角膜平整的处理。最后,对患者的角膜边缘手术处进行缝合固定,将手术部位涂上抗生素眼膏。手术第2天进行4次眼典必殊部滴液,1周后便可拆线。

1.2.2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MCC术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MCC手术法是在手术中选用巩膜暴露5 mm×5 mm大小。将局部巩膜浸在有MCC的棉片上,浸完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棉片清除。手术之后,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缝合和固定,同上述方法一样,在手术部位涂上抗生素眼膏。手术第2天进行4次眼典必殊部滴液,1周后拆线[6]。

1.2.3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主要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在显微镜下降患者的眼睑结膜进行麻醉(可采用浓度为2.5%的利多卡因实行患者结膜下浸润麻醉),对患者的翼状胬肉进行切除。将患者角膜边缘的基部分离,截取眼睛的结膜,标记缝线。进行完上述的过程后,将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结膜瓣的平铺,并对结膜瓣进行固定和缝合。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丝线为10-0。在患者手术后需要每隔1天对患者进行1次换药,两次换药结束后便可以开放术眼。最后,将手术部位涂上抗生素眼膏。手术第2天进行4次眼典必殊滴液,1周后便可拆线。滴液使用要逐渐减少用量,持续时间一般为1个月。治愈为患者角膜观察呈透明,结膜外观平整无充血状况;复发为患者再次发生纤维血管组织对角膜的侵犯。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进行的治疗效果采用两种结果判定,分别为治愈和复发。治愈:患者的眼角膜恢复透明,结膜表面光整且没有充血现象。复发:患者治疗后纤维血管性组织再生,患者的眼角膜再次受损。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通过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最高,复发明显降低,与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部病症,主要是受外部刺激产生的一种疾病,患者在患病时,眼睑产生一种结膜滋生组织。这种组织逐渐变大,严重时甚至覆盖瞳孔,给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眼睑的组织增厚、增生,逐渐向眼睑内部扩张,呈现出三角形。在日常中,长期接触风尘、阳光、烟雾的人非常容易患病。

引起患者患病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患者的遗传因素。患者的身体遗传,机体的营养不足,泪液分泌减少,这些导致患者的泪膜异常,很容易产生翼状胬肉。患者在接触到一些抗原物质时,很容易产生过敏现象引起眼部病变[7]。第二,患者生活习惯不规律。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规律也很容易导致翼状胬肉。患者的生活习惯不规律导致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侵入[8]。第三,环境因素。患者长期接触病原体,眼部长期遭受风沙、烟雾、阳光等的刺激,这增大了患者结膜的负担,导致患者眼部出现感染性炎症[9]。

在患者接受治疗康复后,应避免翼状胬肉的再次病发。医生为防止复发需要注意手术治疗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对患者翼状胬肉的游离、对胬肉下方组织进行细致清理、结膜植片的选择、巩膜暴露等。术后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也能够发挥重大作用。本次研究中是每日4次眼典必殊滴液的使用,滴液持续时间为1个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选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通过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治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还增强了患者的眼部恢复能力,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对临床治疗有明显的意义。医护人员要在进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自治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中不断进行改进,实现对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治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的完善[10]。做到手术的安全、方便,减轻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带来希望。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确保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通过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治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观察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的100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将患者分为3个治疗组,分别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应用MCC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第一组8例治愈,6例复发;第二组24例治愈,4例复发;第三组57例治愈,1例复发。结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进行翼状胬肉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郄学芬.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7):860-861.

[2]陈利荣,姚军平,袁铸,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联合羊膜移植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2006-2008.

[3]胡昱,陈霞.翼状胬肉标准化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2012,42(8):127-128.

[4]安春燕,孙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77-1979.

[5]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537-538.

[6]徐晓梅.翼状胬肉手术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351-352.

[7]刘志跃,赵雁玲,顾悼.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及复发原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54-155.

[8]孙秀玲.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9(21):96.

[9]蔡新雨,邱明磊,杨炜,等.两种翼状胬肉手术的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药,2010,5(2):178-179.

不同手术治疗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满意,优良率分别为: 动力髋螺钉87.50%,Gamma 钉 92.16%,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93.33%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都有很高的优良率,但是三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相同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关键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临床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在股骨颈关节囊外部至股骨小转子下方 5 cm 区域内的骨折,多发生于60岁以上高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以往多数都是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要求患者长期卧床,但是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感染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目前,手术治疗和早期活动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老年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其年龄较大、骨质有疏松、耐受力不佳等都对手术提出了跟多、更高的要求,所以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内固定术[2]。本研究以自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自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60-86岁,平均76.65岁。骨折原因分别为:摔倒骨折53例,交通事故导致骨折67例,高空坠物导致骨折27例,其他21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高血压者65例,合并糖尿病者31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19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异常、传染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动力髋螺钉72例,Gamma 钉 51例,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45例。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均行拍片定位,综合评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有合并症患者,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手术耐受范围内;对患者进行麻醉等。

1.2.2手术方式

①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麻醉后,在患者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股骨大转子骨折的部位和周边,复位并在X线透视下沿股骨颈打入导针,透视方位正确后,沿导针方向扩孔旋入加压螺钉,连接套筒钢板固定[3]。②Gamma 钉固定术: 麻醉后,在患者股骨大转子上缘行纵行切口,剥离周围组织显露大转子顶点,在透视下经梨状窝穿过皮质扩大PFN近端入点,复位骨折,然后向股骨颈打入2枚导针,拧紧拉力螺钉并用2枚锁钉固定远端;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 麻醉后,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相同操作,不同的是只用1 枚锁钉[4]。

1.3术后护理

术后一个星期内预防感染使用抗菌素,积极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并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负重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值 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手术治疗,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均满意,优良率分别为: 动力髋螺钉87.50%,Gamma 钉 92.16%,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93.33%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比较三种不同方式手术的优良率差异不明显,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典型的钉板内固定,具有较好的加压作用,适用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抗髋内翻的作用较好,但是会致使患者失血量较大,术后恢复缓慢[5]; Gamma 钉内固定术,手术时间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短、术中出血少且术后恢复较快,固定性好,减少了愈后腿骨缩短的情况的发生,且患者有比较高的舒适感;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是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进一步改良后的内固定术,它减少了一枚螺钉的使用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6]。

本研究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评估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术后都有很高的优良率。但是手术方法的适应症不相同,所以,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爱国,谷文光,邓亮,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3(12):1072-1075.

[2]黄成国, 叶君健.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试验[J]. 中国骨伤,2012,26(7):549-553.

[3]王立恒 . 手術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41-3142.

[4]张兆德, 于克迎, 范存义,等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89例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2(20):1689-1692.

[5]权日, 徐国洲, 尹庆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01,17(12):8-9.

不同手术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7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片、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6.2±7.1)岁。按照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22例,腺鳞癌6例,小细胞癌4例;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5例,Ⅲa期6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5.2±6.5)岁。按照病理类型:鳞癌8例,腺癌21例,腺鳞癌7例,小细胞癌3例;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Ⅲa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全身麻醉,以侧卧位;于第5、6肋间外侧作一长20 cm的切口,切开肋间肌后,采用开胸器撑开进入胸腔,常规行肺叶切除及清扫纵隔、肺门淋巴结。

观察组采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切除术,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身麻醉,以侧卧位,于肋中线第7或第8肋间作1.5 cm长切口,进入胸腔并安置胸腔镜Trocar,进行胸腔镜观察,胸腔是否有重度粘连等情况;于第4或第5肋间腋前线做约6~9 cm的切口进行操作,采用相应的内镜切割缝合器切断并闭合肺叶、肺血管等组织,行常规淋巴结清扫手术,彻底清除淋巴结。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采用VAS[1]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采用QOL[2]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临床症状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及QO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肺癌患病率的逐渐上升,肺癌的手术方法已成为广大胸外科医师重要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开胸切除术需切断较多的胸壁肌肉,也需要行开胸器牵拉肋骨,具有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等缺点[3]。随着胸腔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与传统开胸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能完成解剖学肺叶切除,据相关文献报道:在标准的肺癌手术中,仍然强调采用解剖性肺叶切除手术方法处理支气管和肺血管[4]。采用胸腔镜手术,可有效解决单纯小切口胸腔内照明差、距离切口较远粘连的问题;(2)能完成系统淋巴结清扫,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病变所在肺叶后,对纵隔淋巴结及肺门进行系统清扫;(3)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保护肺功能,有研究证明:采用电视胸腔镜术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5]。

经本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及QO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可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肺癌的生活质量。方法 肺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采用生活质量测定表(QOL)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QOL评分分别为(0.75±0.76)、(79.34±9.46)分,优于对照组的(1.45±1.23)、(65.45±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癌,胸腔镜手术,开胸手术,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贵东,张翠敏,肖永红,等.手术治疗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河北医药,2011,33(1):41-42.

[2]陆红,周涛,刘升明,等.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0):2392-2395.

[3]陈智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肺癌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对比.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3(11):61-62.

[4]龙浩,郑燕,林勇斌,等.电视胸腔镜与小切口开胸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2):130-135.

尿道下裂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阴茎体型18例,阴茎阴囊型6例。年龄2-19岁,平均6.96岁。其中外院手术失败转入手术5例,根据患儿尿道开口位置分为,阴茎头冠状沟型1例(4.1%),阴茎体型17例(70.8%),阴茎阴囊型5例(20.8%),会阴型1例(4.1%)。

1.2 手术方法

选择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在阴茎头缝双4号丝线牵引,在距离冠状沟约0.5 cm处,腹侧距离0.8~1.0 cm作环形切口,深达白膜层,带蒂包皮内板或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法或阴囊皮管加横行带蒂包皮瓣法于阴茎腹侧正中至异位尿道口处纵行切开皮肤,沿筋膜浅层向阴茎根部分离,腹侧皮肤因纤维组织与白膜组织粘连明显,必要时从两侧向阴茎腹侧分离,彻底切除阴茎腹侧纤维索带,阴茎皮肤全部脱套至阴茎根部,使阴茎能自然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方不再向腹侧弯曲,说明阴茎完全伸直。必要时做阴茎勃起试验以检验下弯是否完全矫正。如果仍不能阴茎完全伸直,在阴茎背侧折叠白膜,使阴茎伸直。在分离阴茎皮肤时原尿道口会自然向阴茎根部退缩,充分游离原尿道口,使其与周围皮肤分离,能充分使阴茎伸直。正位尿道口形成,在阴茎腹侧分离阴茎头部皮肤与海绵体白膜间的间隙,向阴茎头部钝行分离,在阴茎头部切开皮肤并向阴茎背侧多处切开皮肤扩大切口形成宽松的皮下隧道,能自由通过血管钳,加压止血,备用。在包皮内外板交界处或纵向包皮皮瓣取带血管包皮皮瓣,皮瓣宽度0.8~1.5 cm,测量尿道缺损长度,注意多保留蒂部血管,同时注意包皮外板血供,血管蒂长度以能将皮瓣转至腹侧为准。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依尿道缺失长度切取阴囊纵隔皮瓣的长度,围绕异位尿道外口两旁0.5 cm向后在阴囊纵隔作U形切口,游离血管蒂可无张力附在阴茎腹侧,皮瓣宽度0.8~1.5 cm,包绕F10或F12#多侧孔硅胶尿管,用6-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形成皮管。皮管近端与原尿道口间断缝合吻合。对于尿道缺损较长,估计岛状皮瓣的长度不能修复尿道的病例,以尿道口为基底取阴囊或阴茎矩形皮瓣,包绕支架管,用6-0可吸收无损伤缝合成皮管,与带蒂包皮管吻合。成形皮管远端经阴茎头下遂道与阴茎头以6-0可吸收无损伤线吻合,将尿道与海绵体白膜固定。纵切阴茎背侧皮肤,向阴茎两侧包绕,裁剪皮肤覆盖创面,不应有张力。调整尿管进入膀胱的深度,取得良好膀胱引流,阴茎头缝线固定。一般不用尿流改道,有6例我们在主尿管旁同时置较细副硅胶管深度在后尿道,有助尿道内分泌物引流,手术效果良好。术后油纱布加压包扎伤口,术后置管期间予广谱抗菌素,10~14天后拔除尿管,如有造瘘管排尿通畅后拔除膀胱造瘘管,术后不需常规尿道扩张。

1.3 尿道板纵形切开卷管法

自阴茎头部起沿尿道板两侧平行切开,深达阴茎海绵体白膜表面,近端绕尿道下裂开口后呈U形会合,使阴茎腹侧正中形成宽约0.8~1.5 cm的尿道板皮瓣,保留尿道板。自平行切口两侧于冠状沟下0.5~0.8 cm处绕包皮内板向背侧环形切开后向阴茎根部分离,使阴茎体脱套,大部分病例阴茎下弯得到纠正。尿道下裂口插入8~12 F硅胶尿管,将尿道板包绕硅胶尿管卷合,6-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至阴茎头,形成新建尿道皮管。

2 结果

全组一次手术成功17例,占71%。阴茎外观满意,尿道开口于正位15例。术后发生尿屡7例(29%),其中阴囊纵隔皮瓣法2例,Ducket术后4例,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尿瘘2例,平均随访6个月。患儿均排尿通畅,尿线粗,无尿道狭窄,阴茎外观满意。

3 讨论

手术是治愈尿道下裂的唯一方法。尽管尿道下裂手术方式多达300余种,但至今尚无一种满意的被所有医师接受的术式[1]。我们认为较为完美尿道下裂手术应该具备:1.阴茎勃起时伸直度良好,同时无阴茎头部下弯,不要有阴茎体旋转;2.尿道开口于阴茎头部正位开口、尿道口宽大,无狭窄;3.排尿通畅并成线、无尿瘘及尿道憩室;4.阴茎外观满意,接近正常。酌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和应用优良手术材料是尿道下裂手术成功的关键。

阴茎皮条埋藏法尿道成形术(Denis-Brown) ,方法简便,易掌握,但需分期进行,占用皮肤较多,此方法切口易感染裂开且形成正尿道口困难,尿道口多位于冠状沟,不符合现代治愈观念和标准[2]。我们在临床应用后认为手术需要分二期手术增加患者手术痛苦、经济负担,并未降低手术并发症,常见手术并发症是尿瘘和尿道狭窄,逐渐被临床少用。本组2例,无尿瘘及尿道狭窄发生,但尿道口位于冠状沟处。

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plate,TIP)。于1994年由Snodgrass首先报告.是当今欧美一种主要的尿道成形方法。最早将此法用于开口位于阴茎远端且无阴茎下弯的患儿.通过将扁平的尿道板背侧正中纵行切开,使其得以向两侧扩展。目前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的应用已扩展至阴茎体近端和阴茎阴囊交界型尿道下裂者,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处理好阴茎下弯问题。48.4%需同时进行阴茎背侧白膜折叠紧缩术才能充分矫正阴茎下弯[3]。

相比于其他术式,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薛冬等报道采用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法治疗21例,手术治愈率为90.5% ,尿瘘发生率为9.5% [4]。尿道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所采用的尿道材料为原尿道组织,更符合生理。缺点对病人条件要求高,对不能纠正尿道向下弯曲病例要在术中改用其他术式。此术式我们多用于二期手术的病例。本组应用6例,2例尿瘘,用于一期成型术,在阴茎下曲矫形后尿道板皮瓣薄,且形成尿道材料较少,或尿道下裂阴茎下曲纠正不满意,常要改变手术方法。

带蒂包皮瓣法(Duckett术)近几年来,我院对尿道下裂阴茎下曲松解后尿道外口距阴茎头在3cm以内者,主要推荐使用Duckett术。带蒂包皮瓣法通过游离皮瓣的蒂部组织,血供良好的包皮内板皮管,皮瓣蒂部无明显张力,且远端易于经阴茎头隧道达到正位开口。该法具有设计合理,取材方便,尿液刺激耐受良好,术后阴茎外观佳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尿道下裂的常用方法。带蒂包皮瓣法保持了皮瓣的良好血运,皮瓣缝合缘朝向内面,因此皮瓣容易存活,不易形成疤痕狭窄,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5]。此术式适合大部分尿道下裂的患者,患者优先考虑采用横行或纵行带蒂包皮瓣法一期修复尿道下裂。

但也有作者认为Duckett法操作复杂、取材有限,术后并发症高,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尿瘘及狭窄[6]。本组手术12例,4例发生尿瘘,尿瘘发生率是25%。

阴囊纵隔血管蒂皮瓣法,阴囊中线皮肤岛状皮瓣法在国内由李式瀛于1984年首先介绍并采用[7]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① 取材方便:可以充分采取足够长度的皮瓣,尤其较严重的尿道下裂。本组阴茎体型5例下曲矫正后尿道口均不同程度退至阴茎根部。阴囊皮瓣皮源丰富,皮肤伸展性及可塑性良好,为尿道下裂修复提供了充裕皮源;② 成活率高:充分保留皮瓣血管,利用阴囊内膜下组织松弛的特点,血管蒂张力不高,皮瓣血供丰富。愈合能力强,不易发生缺血,坏死;③术式较为直观。

我们认为阴囊中隔皮肤岛状皮瓣法适用于阴茎阴囊型及尿道口接近于阴茎根部的阴茎体型。该术式的优点在于皮瓣设计简单,血运良好。由于成形的尿道无环形吻合,近端吻合口不发生尿道狭窄。其缺点是所取皮瓣过厚,术后阴茎形态臃肿,形成尿道结石几率增加。本组4例,发生尿瘘2例,可能与病例少有关。

尿道下裂的修复是一项复杂、有难度的工作,没有一种手术方式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病例,手术者应掌握多种手术方法以适应不同情况的尿道下裂病例。手术成功取决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者技巧的娴熟。一般来说能一次完成的手术就不要分次进行,能通过简单手术达到治疗目的就不要选择复杂手术,造成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并要把新材料用于手术中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l996,l84-185.

[2]陆毅群,葛琳娟,阮双岁,等.尿道下裂术式选择与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的相互关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9-10.

[3]周云严向明张婷,等.尿道板纵形切开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8):558-561.

[4]薛冬,张炜,何小舟,等.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小儿尿道下裂.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4,25;425-426.

[5]张潍平,孙宁,白继武,等.尿道下裂带蒂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成功率的多因素分析及实验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2,13(3):167.168.

[6]张潍平,黄澄如,孙宁,等.尿道下裂手术方法选择.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301-303.

不同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36例, 男66例, 女70例;年龄39~85岁, 平均年龄 (61.3±2.8) 岁。左侧52例, 右侧84例。按手术类型分组:采用DHS治疗 (A组) 40例, 采用PFN治疗 (B组) 38例, 采用Gamma钉固定术治疗 (C组) 31例,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D组) 27例。按致伤原因分:摔倒或跌伤等低能量损伤89例, 高空坠落及车祸导致等高能量损伤47例。按改良Evans股骨转子骨折分型标准分:ⅠA型28例, ⅠB型43例, Ⅱ型30例, Ⅲ型21例, 逆转子间型14例。经秩和检验 (Z年龄=0.842, Z分型=0.045) , 各组的年龄和骨折类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 并进行全面体检, 在2~6 d内手术, 术中以C臂X线机作为辅助, 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A组采用股骨外侧纵形切口, 适当剥离使股骨转子显露, 牵引复位, 取大转子与股骨干的移行处作进钉点, 置入规格合适的动力髋螺钉钢板, 并用皮质骨螺钉固定。经透视无误后, 清洗伤口, 负压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B、C组取股骨大转子近侧入路, 将臀中肌至钝性分离, 选择大转子顶点外侧约0.5 cm处为进钉点, 置入PFN或Gamma钉。经C臂X线透视确认无误后, 冲洗并放负压引流, 逐层缝合。D组取髋关节后外侧为切口, 在小转子上约1.0~1.5 cm处截断股骨颈, 将股骨头取出。股骨髓腔经充分扩髓后, 采用标准骨水泥技术, 以10°~15°前倾角插入股骨假体柄, 再植入适当规格的股骨头假体并复位, 必要时用软钢丝缠绕固定。待骨水泥固化之后, 整复假体, 证实关节各方向活动稳定后, 冲洗、止血、缝合, 常规放置引流管。

1.3 手术期处理

所有患者术前半小时进行抗生素静脉注射, 术后一次。切口关闭后进行常规留置引流, 术后24~48 h拔除, 并记录引流量。术后12 h后开始适当使用防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术后1 d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3 d后行被动关节训练及踝、膝关节屈伸运动。A、B、C组术后3~5周拄拐下床行走, 并依据X线观察情况逐步负重行走。D组术后3 d后开始活动髋关节, 1周开始拄拐下床行走, 并逐渐负重。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将4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以及长期随访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 主要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功能训练周、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使用Sander's评分评定术后一年的疗效:55~60分为优, 45~54分为良, ≤44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s表示, 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对比

4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情况见表1。

4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对比情况见表2。

2.2术后优良率对比

4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Sander's评分比较情况见表3。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严重创伤, 以女性居多, 此类人群多伴有骨质疏松症。虽然致伤原因多为低能量损伤, 但若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 极容易留下肢体短缩、髋内翻等后遗症[1], 严重威胁到正常生活甚至危害生命。

现今, 国内外告别保守治疗, 已经形成很多较为成熟的手术方法, 而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不同, 因此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优的手术方法尚有争议。本研究探讨的4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DHS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骨折端严密加压和滑动的优势, 有助于骨折愈合, 是针对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优方案[2]。本研究中DHS术后优良率达到95.0%, 可见其患者满意度。但是其对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则仍存在较高的风险, 且DHS手术切口长、对患者创伤较大、术中多需大量输血, 其对内固定器材质量要求也较高, 使DHS在临床中受到一定限制。PFN和Gamma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抗旋能力强, 但由于是半开放手术, 也导致了X线暴露的增加。本研究中采用PFN内固定术, 术后患者可实现早期负重, 且发生髋内翻等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患者的关节灵活度及手术满意度均优于DHS。而Gamma钉固定术患者在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及失血量方面也较DHS患者好很多。且Gamma钉固定术使用较DHS更为方便, 手术创伤小, 耗时少, 生物力学稳定性好[3]。但是PFN和Gamma钉固定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应用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及有严重骨折分离的患者[4]。而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这一情况和高龄患者,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选择。该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牢固速度快等特征, 且患侧髋关节功能可较快恢复,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卧床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虽然该法疗效满意, 但国内外学者仍持审慎态度。原因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以下特有的并发症:髋臼磨损、假体松动下沉以及股骨头中心脱位等, 且由于缺乏有力支撑易发生远期松动和假体周边骨折[5], 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参考文献

[1]郑重建.DHS和DC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44) :9.

[2]杨久山.DHS、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J].山东医药, 2009, 49 (38) :58-59.

[3]丁强, 廖文胜, 王利民, 等.DHS和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8例[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43 (4) :803.

[4]肖立军, 陈文贵, 邓德礼,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2009, 96 (11) :96-97.

不同手术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食道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管状胃组和传统手术组。管状胃组18例中男14例, 女4例, 平均年龄 (59.55±7.72) 岁;传统手术组17例中男14例, 女3例, 平均年龄 (61.08±8.77) 岁。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经确认为食管癌, 排除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进行麻醉, 双腔支气管插管和建立静脉通路。传统手术组:对患者使用颈、胸和腹部进行同时切口;胸下段和部分段患者进行左胸外侧进行切口, 实施常规食管癌肿组织游离。从胸上段向颈部分离, 胸下段向膈食管裂孔分离。左侧膈肌实施切开到幽门, 使胃网膜血管充分保留, 采用食管切除, 食管断端和胃底行弓上吻合。管状胃组:切口和传统手术组切口相同, 改进点从游离胃开始, 以管状的形态进行胃的制成, 距离幽门3 cm处, 把胃网膜左动脉, 胃左动脉近端3支, 将其余的胃动脉保留, 切断贲门上方癌变食管, 精确测量出幽门到胃底的距离, 从胃底到胃窦部位做平行曲线, 特别注意的是平行线距应距离大弯侧5 cm, 然后用丝线缝合贲门和胃小弯, 使其他胃成管状, 缝合浆肌层, 切缘间断缝合, 避免对胃管长度造成一定的影响[1,2]。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肺部功能情况的比较

两组通过FVC%、MVV%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管状胃组肺功能各项指标远远优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病率的比较

两组食道癌患者通过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数据显示, 管状胃组术后并发症概率远远低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该研究从患者恢复情况可以发现, 肺功能的恢复较为缓慢, 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的恢复, 切口已恢复正常, 膈肌和呼吸机恢复正常。肺功能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术后限制了胃的膨胀, 降低压迫, 减少呼吸道的分泌物。传统手术组受到的感染概率更大, 炎性介质受到聚集和粘连引起水肿[3,4]。

食道癌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相对较多, 一般情况下与患者的机体素质有很大关系, 该研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很大差异, 管状胃组出现吻合口瘘、心律失常和肺部感染, 传统手术组感染概率明显较高。主要是有以下原因:肺部感染和肺水增多有一定的关系, 导致肺部感染概率较高。心率失常主要是缺氧的表现, 管状胃从功能上和食管较为接近, 胃受到限制对心、肺产生一定的影响[5]。

综上所述, 进行管状胃食管重建消化道对患者食道癌的康健符合解剖要求, 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较好恢复, 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最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手术治疗食道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食道癌患者, 通过不同手术治疗方法来探究食道癌治疗的最佳方法。将所有患者通过不同部位分为管状胃组 (18例) 和传统手术组 (17例) , 术后对患者主要呼吸指标进行检测, 对肺部指标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系统治疗和分析。结果 通过手术后数据显示, 两组患者手术后肺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管状胃组较传统手术组并发症有明显降低。结论 由术后数据分析发现, 进行管状胃食管重建消化道对患者食道癌的康健符合解剖要求, 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 最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脓毒症,心肌损伤,食管肿瘤

参考文献

[1]韦江启, 赵呈华.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5:104-105.

[2]蔡少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2:116-117.

[3]姜伟, 魏红, 陈德福, 等.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与单纯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2:22-23.

[4]洪祎纯, 吕文强, 张志锋, 等.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3:1687-1689.

不同手术治疗 篇9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式;小切口;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5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69-01

小儿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发育欠完善易发生斜疝[1],一般需行择期手术治疗,否则疝囊随着生长发育逐步增大,导致腹股沟管缺损加重,引起嵌顿疝,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传统手术治疗切口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本文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外科收治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为男性,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3.76±1.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无嵌顿史,均为单侧发病,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禁饮、禁食8h,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1,全部患儿皆行静脉麻醉,不能合作患儿先肌注氯胺酮5mg.kg-1后再在静脉麻醉下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方式,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斜向同侧耻骨结节作一长约2.5cm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结扎浅静脉,切开腹壁浅筋膜,找到外环,切开精索外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在精索前内方可看到灰白色疝囊。无齿镊提起疝囊后用刀柄轻轻下推,将疝囊内容物还纳腹腔,在离疝囊颈部1.5~2cm处提起疝囊四周,暴露疝囊颈,从内面“荷包”缝合颈部,止血后复位精索、睾丸,逐层缝合。观察组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斜向同侧耻骨结节作一长约0.6~1.2cm斜切口,其余手术操作步骤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拆线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阴囊水肿、鞘膜积液、切口感染等,术后斜疝复发率指术后随访1年复发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80例患儿在静脉麻醉下均成功进行了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操作顺利,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伤口拆线时间明显提前,P<0.05,见表1。

术后对照组阴囊水肿3例,鞘膜积液4例,切口感染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50%,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未作特殊处理,术后3天逐渐消失。两组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原因是腹壁肌肉发育薄弱、腹膜鞘突未闭、腹压增高[2,3],导致疝囊从内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临床表现为患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力大便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小儿斜疝一般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小于1岁的患儿随着腹壁肌肉的强壮,斜疝有自愈的可能,一般不首选手术治疗,但大于1岁的患儿斜疝临床症状明显,仍需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医学发展,小儿斜疝的手术治疗方式从传统的手术方式向小切口、腹腔镜手术转变。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术野暴露好,便于手术操作等特点,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疤痕恢复慢等缺点[4],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小切口手术方式具有切口小,只有0.6~1.2cm,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拆线时间早,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对照组发生阴囊水肿、鞘膜积液主要与手术创伤大有关,而采用小切口手术方式则能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但要求術者熟练掌握成人斜疝手术技巧,精通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特点,在较小术野下能顺利找到疝囊[5,6]。小切口手术疝囊壁分离要彻底,结扎位置要高,术中彻底止血,避免损失输精管和其血管,术后适当局部压迫等。

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术方式是在传统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手术创伤小,伤口美观,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海芳,张剑凯,李雪鹏,等.腹股沟斜疝层次结构显示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J].局部手术学杂志,2010,19(1):10-12.

[2]田立申.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治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6):455-457.

[3]茅付勇.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微创医学,2009,4(5):558-559.

[4]黄河,周旭坤.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J].农垦医学,2010,32(4):356-359.

[5]曹押宏.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80-81.

不同手术治疗 篇10

关键词:子宫肌瘤,经腹手术,腹腔镜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又称子宫平滑肌瘤, 是成年女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病, 好发年龄为30~55岁。其主要症状以阴道不规则出血, 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 腹部包块等。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也是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LM) 正逐步成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方法之一[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确诊为子宫肌瘤且进行经腹手术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患者72例, 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采取对症处理、心理治疗及出院指导等措施,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费用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 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本科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中选取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6例, 年龄为30~55岁, 平均 (41.5 ±5.6 ) 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6例, 年龄为22~54岁, 平均 (39.7 ±6.4) 岁。患者入院后经常规妇科检查、B超检查, 完善各项常规术前检查, 无手术禁忌证, 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他性质病变。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两组患者术前患者年龄、肌瘤类型及大小经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组,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按照传统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操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参照文献进行[2]。术后常规随访3个月。

1.3 辅助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作为促进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 已广泛应用于手术焦虑的干预, 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3,4]。故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采取心理治疗, 手术后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管:术后当天禁食水, 术后1~2 d进少量流食, 肛门排气排便后给予半流质, 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及尿液颜色、尿量,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日用络合碘棉球擦洗外阴及尿道口1次, 每日更换无菌尿袋1次, 以防感染。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的认知程度,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提供相应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 安排合理营养, 逐步增加锻炼量, 术后2个月内避免提重物, 以预防正在愈合的腹部肌肉用力, 避免从事增加盆腔充血的活动, 如跳舞、久站等。术后1个月内, 避免阴道冲洗和性生活。指导如有不适随时复查。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费用及住院天数等情况比较, 采用χ2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 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可以获知, 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与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经腹手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手术费用明显高于经腹手术组 (P<0.05) 。从表2可以获知, 腹腔镜手术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经腹手术组 (P<0.05) , 但手术成功率仅为88.9%低于经腹手术组的100%。经腹手术的3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但有4例有轻微的并发症, 经对症处理及心理护理后并发症状均得到了缓解或消失。而经腹腔镜切除手术组, 有32例患者手术获得了成功, 而有4例患者手术因患者病症复杂中途转为经腹手术 (表2) 。

注:与经腹组相比, ﹡P<0.05, △P<0.01

注:与经腹手术相比, ﹡P<0.05, △P<0.01

3讨论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 手术治疗是妇科常见病常用治疗方法, 目前其手术方法有很多种,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手术入路, 花费较少手术成功率高但存在手术创伤大、失血较多、恢复时间长、后遗症多、术后性生活质量下降等缺点。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则可以大大改善上述弊端, 其优点是切口小、外观美、腹部创伤小、术后患者无切腹之痛, 并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对腹腔干扰少,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术后性生活质量高[5]。因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已成为妇科腹腔镜手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当今年中青年妇女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本组研究发现经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 (95.6±39.7) min, 手术失血量为 (126.7±34.5) 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 (28.1±8.7) h与平均住院天数为 (12.2±3.7) d, 明显高于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组的各对应指标, 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6]。本研究也发现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组的成功率低于传统的经腹手术组, 且费用相对较高, 这表明该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 特别是对复杂的子宫肌瘤病, 建议选取经典的经腹手术入路。

手术只是子宫肌瘤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患者的不同术式, 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 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 促进患者如期康复。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常常会出现恐惧和焦虑心理, 担心手术是否成功, 术后有无后遗症, 麻醉是否顺利等。因而, 患者常常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反过来心理压力又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所以加强心理治疗,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样是治疗本病的重要内容[7]。对未生育行肌瘤剔除术者, 要解释肌瘤本身对怀孕及身体的影响, 术后生育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进一步诊治指导;同时减少患者对家庭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配合医师及护士的各项检查及治疗。而对于术后, 患者手术完毕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6 h, 头偏向一侧, 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有无近期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的发生。同时要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的安抚及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患者康复早期的活动指导及出院的指导也十分必要。尽管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损伤小、恢复快, 但是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上述优点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减少负性情绪, 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调动了患者的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13]。

参考文献

[1]朱兰, 俞梅.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进展.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12) :712-714.

[2]刘彦著.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138.

[3]周意丹, 李晓凡.国内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1) :119.

[4]Liu Xue-mei.Nursing of methotrex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soriatic arthritis.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07, 7 (8) :1278-1279

[5]花怀珍.腹腔镜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 (12) 1255-1256.

[6]张军, 张广亮, 柯妍.腹腔镜下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114例护理体会.广东医学, 2007, 28 (8) :1363-1364.

上一篇:把握下一篇:活塞缸套摩擦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