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手术治疗(精选8篇)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1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近年来呈发病率升高、发病年龄低龄化的趋势, 给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措施, 针对性手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身体状况等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 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or primary chemotherapy, NAC) 指的是恶性肿瘤进行局部手术、放化疗之前进行的全身性化疗[3]。NAC最初应用在手术切除困难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先对患者进行全身化疗2~4个疗程, 在肿瘤缩小之后再切除肿瘤, 疗效确切[4]。为了进一步对针对性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笔者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住院部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显像或CT检查确诊。110例患者均为女性,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55例患者, 年龄为27~56岁, 平均年龄为 (46.2±5.4) 岁;病程为20 d~8个月, 平均病程为 (48.2±9.5) d;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4例, 浸润性小叶癌21例。观察组55例患者, 年龄为29~52岁, 平均年龄为 (45.7±4.8) 岁;病程为27 d~6个月, 平均病程为 (44.9±6.1) d;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7例, 浸润性小叶癌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及手术治疗
观察组:1新辅助化疗:术前行新辅助化疗, TE方案:第1天静脉滴注多西紫杉醇 (批号:X20010340) 剂量为100 mg/m2, 表柔比星 (批号:H20041211) , 剂量为60 mg/m2, 根据患者病情持续2~4个周期。在化疗之前嘱患者口服地塞米松 (批号:H41021038) 剂量为5 mg, 化疗过程中进行保胃、抑酸、止吐治疗, 对血象降低患者进行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2手术治疗:在化疗结束后的1~2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对于化疗结束后肿瘤降期达到保乳条件、有保乳意愿的患者, 行肿块局部广泛切除术或肿瘤象限切除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肿瘤在乳房中上象限者, 行与乳晕平行的弧形切口;对肿瘤在乳房中下象限者行放射状切口。切缘距离肿瘤1.5 cm, 对乳腺内外、上下切口行冰冻病理检查确定无癌残留确保切缘阴性。对无保留意愿患者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治疗。
对照组:对无保留意愿患者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治疗。根据乳房形态、大小及肿瘤部位选择切口, 切口距离肿瘤边缘3 cm, 对皮瓣依次游离, 切除乳腺, 对胸大肌间淋巴结、腋淋巴结进行清扫, 并进行常规引流。手术后3~5 d, 每天重新包扎胸带, 检查患者皮下及腋下是否有积液, 注意保持引流通畅, 确保皮下、腋下无残腔。
1.2.2 术后处理
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持续化疗6个周期, 术后化疗方案与术前相同。对照组患者术后3~4周之后以TC方案持续化疗6个周期, 根据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进行放射治疗, 于术后4~6周开始。对保乳手术患者行放射治疗, 行全乳切线野50 Gy/5周, 再以9Me V电子束行瘤床加量10 Gy。对腋窝淋巴结阳性者行锁骨区放射治疗, 50 Gy/5周;对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放化疗结束之后采用三苯氧胺治疗, 持续5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2患者术后随访两年, 术后第1年, 3个月随访1次, 术后第2年, 6个月随访1次。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完全缓解 (CR) :病变完全消失, 持续>4周;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最大垂直经*最大径减少>50%, 持续>4周;稳定 (SD)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不足25%, 或者增大不足25%;进展 (PD)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 或有新病灶出现。治疗有效率= (CR+PR) /小组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对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以[n (%) ]形式表示, 对计量资料以t检验, 以 (±s) 的形式表示,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如表1所示。
2.2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8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91%,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2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3%,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复发率
所有患者均经2年随访, 观察组患者复发2例, 复发率为3.64%, 对照组患者复发6例, 复发率为10.91%,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5.117,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10%左右[6]。随着乳腺癌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满足患者的美观需要, 保乳手术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7]。近年来, 临床上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多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 使大多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使部分患者获得手术机会[9]。新辅助化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0,11,12]:1新辅助化疗对全身出现微转移灶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它可以消灭微转移灶, 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 抑制其远处散播;2新辅助化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肿瘤分期, 提高保乳手术的可能性;3新辅助化疗能够观察肿瘤的大小及病理学变化, 从而更好的了解化疗效果, 评价预后;4术前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耐药性, 抑制肿瘤细胞增生。该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1.8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91% (P<0.05) , 表明新辅助化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符合上述报道。
在手术指标方面,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预后。在术后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为7.2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3% (P<0.05) , 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上肢水肿3例, 皮瓣坏死1例, 对照组上肢水肿10例, 皮瓣坏死4例, 发生原因主要为[13]:腋窝的清扫范围不合理, 影响局部侧支循环;腋区积液导致局部充血、疤痕、纤维化影响侧支循环建立;锁骨上、下区和腋区放射治疗引起局部水肿、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 都可能引发水肿。孙忠銘等[14]报道指出, 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可大大降低乳腺癌复发率, 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为4%。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2年随访, 观察组复发率为3.64%, 符合上述报道,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1% (P<0.05) , 表明新辅助化疗联合针对性手术治疗乳腺癌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总而言之, 针对性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促进患者预后,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差异性的麻醉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把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92例分为A、B两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B组:气管内插管全麻,比较两组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麻醉效果。结果A组在气腹后5min各项指标与B组相比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PETCO2在气腹后15min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较腰-硬联合麻醉安全可行。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腹腔镜;气管内插管全麻;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82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9-01 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探讨腹腔镜手术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本文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分别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从而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92例,年龄19-45岁,体重42-68kg,ASAⅠ-Ⅱ级,包括浆膜下子宫肌瘤、畸胎瘤、卵巢囊肿及不孕症等,手术时间20-85min。排除各种禁忌证。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96例,P>0.05。1.2方法
1.2.1麻醉前准备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麻醉术前准备,术前0.5h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并开放两条通畅的上肢静脉通路。
1.2.2麻醉方法
甲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给予硬膜外穿刺,进入硬膜外腔后,采用针内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缓慢(>30s)注入重比重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10mg,拔出针内针,在硬膜外头端置管3-4cm并固定;转为仰卧位后,利用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控制阻滞平面在T6以下,面罩给氧,术中根据需要经硬膜外追加局麻药(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静脉辅助给予咪唑安定和芬太尼。乙组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快速诱导以咪唑安定0.04mg/kg,丙泊酚(1.5-2.0)mg/kg、维库溴铵0.1mg/kg 和芬太尼4μg/kg,诱导后给予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控制呼吸(VT=(8-10)mL/kg,RR=(12-14)次/min,I/E=1/2),术中持续吸入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
1.3监测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动态监控并记录SpO2、RR、HR、SBP、DBP、PETCO2。分别抽取患者桡动脉血给予血气分析处理,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等。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 软件统计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由表1可知,甲组在气腹后5min各项指标SpO2、RR、HR、SBP、DBP、PETCO2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PETCO2在气腹后15min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两组各项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组别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放气后10min甲组SpO2(%)99±0.493±2.9﹡97±0.899±0.3RR(次min )14±015±1.5﹡12±2.514±2HR(次min)83.2±6.865.3±7.2﹡85.6±5.880.9±6.1SBP(kpa)18.1±2.914.5±1.3﹡17.8±3.717.9±3.4DBP(kpa)9.4±2.16.8±1.1﹡8.7±2.910.2±1.1PETCO2(mmhg)38.5±2.945.1±1.6﹡45.9±2.1﹡41.5±3.7乙组SpO2(%)99±0.398±0.597±0.999±0.5RR(次min )14±0.513±0.913±0.814±0.2HR(次min)82.5±6.280.6±8.384.2±6.580.9±5.1SBP(kpa)17.6±2.771.2±2.916.9±2.616.5±2.8DBP(kpa)9.5±1.910.2±2.19.4±1.89.3±2.0PETCO2(mmhg)38.4±3.441.2±1.742.5±1.940.6±3.8注:a与麻醉前比较,P<0.05;b与乙组相比,P<0.05
2.2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由表2可知,甲组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与麻醉前p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a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与麻醉前相比,P<0.05。乙组的pH 和Pa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 麻醉前相比,P>0.05。
表2两组动脉血气pH、PaCO2比较
组别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放气后10min甲组PH74±0.037.315±0.047.273±0.04﹡7.376±0.03﹡Paco25.04±0.786.64±0.55﹡6.75±0.41﹡5.24±0.62乙组PH7.400±0.037.400±0.047.392±0.037.39±0.03PaCO25.01±0.845.31±0.815.16±0.695.12±0.61注:a与麻醉前相比,P<0.05;b与乙组相比,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B组96例中共有2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烦躁;B组96例,共有10例出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两组不良反应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腹腔镜手术麻醉是在确保患者最大安全性的原则下达到有效肌松、充分无痛、缓解人工气腹不适及防治CO2气腹生理变化等条件,故在对麻醉方法进行选择时不仅需确保对患者的镇痛与松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还需经济安全[1],操作简单,术后麻醉并发症少及保持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等。CO2为无色、无味、不易燃性,易溶解于血液中,故临床上为气腹腹腔镜使用的标准气体。气腹会使腹腔内压力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使患者的心脏负担增加,手术危险性增高。故如何有效地避免CO2直接进入血循环是提高临床上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性的因素之一。本组对19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与气管内插管全麻两种麻醉方法,以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麻醉疗效。结果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的甲组在术中极易出现低血压且PETCO2与气管内插管全麻的乙组相比,其值气腹后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膈肌上升与头低位腹腔脏器对膈肌压迫易使得肺功能余气量降低,潮气量降低,造成CO2潴留,PETCO2升高,再加上CO2通过腹膜吸收入血引起高碳酸血症。同时CO2会直接刺激膈肌,故患者易出现疼痛感。甲组96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烦躁共2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则是通过调整通气参数来缓解气腹对呼吸与通气的影响[2],防止CO2蓄积,缓解循环功能因气腹而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时,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能防止气腹与头低脚高体位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而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则不能达到此效果,故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时,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更安全有效,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黄江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与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7):37.
[2]王其敏.全身麻醉与腰- 硬联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7(10):12-13.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3
关键词:甲状腺,并发症,预防,针对性护理干预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直接参与下丘脑和垂体组成的反馈系统, 对人体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近年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外科手术治疗法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是由于甲状腺周围血管较为丰富, 且有重要神经穿过, 因此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存在一定的治疗隐患。高效、合理的临床护理对于降低甲状腺手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于此, 本研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式进行了甲状腺护理相关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2 月-2014 年3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4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即为患者做好日常卫生护理, 及时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处理, 预防切口感染、脓肿的出现, 通过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同时对引流管的通畅程度及引流液的性状进行观察, 观察患者术后的出血情况, 并给予止血处理, 定期随访。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 (1) 健康教育。先向患者讲授甲状腺疾病的相关临床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 逐步建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让患者主动配合护理。 (2) 日常护理工作监督、考核。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考核, 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 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 持续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加强每日对患者病房的管理, 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日常工作[2]。 (3) 术前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术前服用碘制剂的作用, 同时告知服用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胃肠反应, 所以将药液稀释后与药物一起服用。 (4) 手术切口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甲状腺旁腺及周围神经组织的护理工作, 对患者的呼吸状况及切口内积血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做好患者病房内病原微生物的防控工作, 每天定时使用消毒液对病房的物品和地面进行消毒, 避免手术切口遭受病原微生物侵袭、感染。 (5) 心理干预。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支持患者, 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 尽可能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 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授手术流程、注意事项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让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同时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通过日常交流, 一方面分散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注意力, 一方面对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术前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 同时护理人员也应积极鼓励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医院的关怀, 从而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和术后康复。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满意度= ( 满意例数+ 一般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 仅出现1 例切口内出血,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患者中, 出现3 例切口内出血, 3 例手足抽搐, 还有1 例功能减退, 并发症发生率为35.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6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74, P<0.05) , 详见表4。
3 讨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 手术治疗法虽然可以将病灶部位切除, 但是由于切除过程中对甲状腺周边的血管和神经组织损伤也较大, 从而导致并发症较多, 传统的临床护理仅从并发症护理的表层入手, 护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于对治疗结果和治疗费用的担心, 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也会造成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 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个性化模式的具体体现, 符合临床护理基本要求, 其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从而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保证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4,5]。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甲状腺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合理安排交接班, 避免因交接失误导致的不良事件[6]; (2) 加强教育和培训, 一方面对患者进行甲状腺相关知识的培训, 一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培训, 从而从患者、护理人员两方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 (3) 制定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 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8]; (4) 整个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改善患者术后不良情绪,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再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多方位、综合护理, 有效地降低了甲状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进一步说明了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总之, 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且患者护理满意率高, 可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建娣.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9) :28-29.
[2]Xiang D M.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after remifentanil-based anesthesia:sufentanil vs tramadol[J].China Practical Medicine, 2004, 70 (9) :661-669.
[3]李守银, 王世伟, 任乐华.预防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2) :467.
[4]Healy W L, Iorio R, Ko J, et al.Impact of Cost Reduction Programs on Short-Term Patient Outcome and Hospital Cost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02, 84-A (3) :348-353.
[5]高桂英, 卢桂好.护理干预在缓解甲状腺癌患者焦虑中的应用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6) :92-93.
[6]薛美.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6) :107-108.
[7]盘雪莹.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焦虑心理的影响[J].柳州医学, 2013, 16 (3) :177-179.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4
注:与EPO治疗前相比, △P<0.05。
近年来, 我国在血液回收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在儿童心脏手术当中却不那么理想, 很多患儿都存在缺铁性贫血, 反复采血还可能导致患儿的贫血加重。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术前自体献血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1,2,3], 但由于小儿心脏手术的限制性条件较多, 并且血液输送会直接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仍然要谨慎进行。该研究主要对2010年3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患儿进行小儿心脏手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和术前自体献血的临床展开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前来该院进行小儿心脏手术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患者25例。观察组:男15例, 女10例;患者年龄在2~9岁之间, 平均年龄 (5.3±1.0) 岁;患儿体重在11~42 kg之间, 平均体重 (28.3±10.3) kg。对照组:男14例, 女11例;患者年龄在3~1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1±1.1) 岁;患儿体重在12~41 kg之间, 平均体重 (28.4±10.0) kg。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3 d连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并且按照3次/周的频率进行皮下注射100 U/kg[1]。患儿需口服硫酸亚铁60 mg/d, 采2次血做手术备用。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备血[2]。对比两组患儿的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状况[3]。观察组:采血由麻醉医师预约在门诊进行, 采血过程中监测Sp O2、BP、ECG。每次采血量 (6±1) m L/kg[4]。对照组:25例患儿术中如果输血则输同型血液。为了比较输血量, 两组患儿均作心脏直视手术, 于CPB中红细胞压积<18%, 则输血[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状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通过 (±s) 表示;相关数据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RBC为 (4.01±1.86) , 对照组为 (3.73±1.22) (t=12.531 4, P=0.02<0.05) ;观察组术后Hb为 (114.11±1.12) , 对照组为 (91.23±1.72) (t=18.5103, P=0.01<0.05) ;观察组术后Hct为 (36.51±1.82) , 对照组为 (29.86±1.43) (t=15.001 8, P=0.02<0.05) 。小儿心脏手术难度较高, 通过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以及术前自体献血, 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并且对患儿的日后康复和成长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日后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见表1。
3 讨论
对于小儿心脏手术来说, 不仅难度较高, 而且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发状况非常多, 例如失血过多、血管破裂等[4,5], 任何一项突发事故都可能导致患儿死亡。血液输送是决定小儿心脏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以往的备血工作都是按照常规标准来进行, 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为促进小儿心脏手术实施过程中备血效果质量的提升与改善, 该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于术前3 d连续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结合术前自体献血。数据显示,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RBC为 (4.01±1.86) , 对照组为 (3.73±1.22) (t=12.531 4, P=0.02<0.05) ;观察组术后Hb为 (114.11±1.12) , 对照组为 (91.23±1.72) (t=18.510 3, P=0.01<0.05) ;观察组术后Hct为 (36.51±1.82) , 对照组为 (29.86±1.43) (t=15.0018, P=0.02<0.05) 。总结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患儿输血类型是自体血[6,7], 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可保证患儿的正常生理指标, 为医生争取更多的手术时间。 (2) 应用促红生成细胞素治疗, 对患儿的影响不大, 相当于另一种保障。 (3) 两种方案联合应用, 对患儿的术后康复以及日后成长, 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可减少患儿心脏病复发的可能, 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综上所述, 小儿心脏手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并结合术前自体献血, 可提高临床手术的成功率, 并且对患儿的成长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完全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巧燕等[8]人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证实了该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在该研究中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配合自体献血方案治疗期间, 还有如下体会:小儿心脏手术的难度较高, 每一项工作都要提前做好, 部分患儿由于自身体质问题, 并不能进行术前自体采血, 需采取常规备血或其他方式。今后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结合众多的影响性因素和手术要点、手术技术,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戴萍, 车辑, 张卫梅, 等.优化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方案在心脏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2) :171-174.
[2]苏洁, 支伟伟, 陈涛, 等.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节约用血策略[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3 (1) :45-48.
[3]王凯, 焦红亮, 李建斌, 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肾性贫血:热点与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2) :5895-5900.
[4]姚小健, 刘春霞.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7) :842-847.
[5]舒海华, 李桥波, 叶芳, 等.输血后非感染性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1, 4 (5) :326-333.
[6]周燕群, 游宇哲, 王文林, 等.稀释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8) :63-64.
[7]郭银堂, 燕振中, 郑庆林, 等.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9) :179-180.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妇科手术患者58例, 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将我院同期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的老年妇科手术患者58例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及生活满意度等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对照组, 年龄60~79岁;子宫脱垂30例, 卵巢良性肿瘤11例, 子宫肌瘤4例, 子宫内膜癌7例, 卵巢恶性肿瘤3例, 子宫颈癌2例, 外阴癌1例;合并高血压15例, 合并心脏病8例, 合并糖尿病6例, 合并贫血2例。干预组患者中, 年龄60~78岁;子宫脱垂29例, 卵巢良性肿瘤13例, 子宫肌瘤3例, 子宫内膜癌5例, 卵巢恶性肿瘤4例, 子宫颈癌2例, 外阴癌2例;合并高血压17例, 心脏病7例, 糖尿病5例, 贫血3例。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所患疾病、相关治疗、合并症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传统护理措施。入院当日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房环境、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等;由责任护士做术前准备工作, 交代禁食禁饮时间;术后讲解活动技巧、合理饮食等。
1.2.2 干预组
在实施传统护理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 焦虑、担心病情的患者:鼓励她们多听音乐和广播, 适当的在医院和病房里散散步, 转移她们的注意力;关心、同情、体贴患者, 帮助她们解决具体困难;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 使其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列举身边病友的事例, 鼓励她们多交流。 (2) 有强迫倾向的患者:注意给予情感方面的支持, 同时要关心、体贴她们;努力帮助她们找出引起自身强迫的原因, 让她们说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扰, 帮助其发现自身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和一些需要改变的行为,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适当的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 帮助患者消除强迫思维和行为。 (3) 人际关系敏感型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多关心她们的生活;鼓励家属多陪伴、探视患者, 指导他们关心和理解患者, 增强社会、家庭支持。 (4) 敌意倾向的患者:多向她们解释我们采取的相关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必要性, 努力和她们“做朋友”, 争取她们的理解、支持及配合;找出让她们产生敌意的原因, 疏导患者易怒、不易控制的情绪;教她们调节情绪的方法, 防止情绪波动过大, 避免心态失衡。 (5) 睡眠障碍的患者:针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 合理膳食指导,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为她们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如干预措施无效, 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催眠训练, 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地应用催眠药物。
1.3 焦虑和抑郁评定[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在患者充分理解和配合的基础上, 由责任护士负责回收、解释问卷的内容和相关要求。凡调查涉及敏感内容, 在调查前申明本研究不会给受试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 以匿名方式完成。正式调查前, 对上述问卷进行了预调查, 根据预调查结果对易产生歧义的个别条目做了适当说明。焦虑的评定采用焦虑评定量表 (SAS) , 抑郁的评定采用抑郁评定量表 (SDS) 。统计量表的标准分, 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 SAS标准分>50为焦虑状态, SDS标准分>53为抑郁状态。两表各有20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出现的频度作4级评分:没有或很少的时间为1分, 小部分的时间为2分, 相当多的时间为3分, 几乎全部的时间为4分。
1.4 生活满意度评定[2]
采用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国际通用LSIA量表, LSIA由20个问题组成, 答卷的最高分为20分 (满意度最高) , 最低分0分 (满意度最低) 。
2 结果
2.1 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焦虑28例 (48.3%) , 焦虑评分为 (47.3±13.4) ;抑郁22例 (37.9%) , 抑郁评分为 (48.5±14.9) 。干预组患者焦虑15例 (25.9%) , 焦虑评分为 (41.3±12.6) ;抑郁11例 (19.0%) , 抑郁评分为 (3 7.3±1 2.3) 。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6.25、5.12, P<0.05) ;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也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2.5 0、4.4 0, P<0.0 5) 。
2.2 患者生活满意状况比较 (表1)
干预组患者在入院第1d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术前第1d、手术当天、术后第1d和出院当天的生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的工作绝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打针、发药上, 明确其接触对象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应将护理的着眼点放在患者这个整体上[3]。手术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 在普通情况下, 手术可使受术者康复, 但手术又有威胁生命的潜在危险, 所以说手术治疗具有双重性, 它既有去除疾病、修复组织的功能, 也有损伤组织、器官及机体的可能性, 它既能解除患者肉体上的痛苦, 也能因摘除某一器官等破坏性手术而增添患者的精神负担[4]。老年女性适应能力差, 情绪稳定性降低, 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 手术作为一种刺激源反过来又会加重负性情绪[5], 进而影响了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组资料显示,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可以消除其焦虑、抑郁情绪。结合老年手术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 避免了笼统的心理护理缺乏针对性的缺点, 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了她们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玫玫, 张洪梅, 陈红燕.护理干预对孕产妇分娩前后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影响[J].淮海医药, 2010, 28 (3) :276-277.
[2]田振, 郭伟, 张科学, 等.社会转型期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6) :820-822.
[3]吴秀敏.60例妇科患者焦虑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8) :73-74.
[4]年卫红, 张桂梅.医患沟通在30例妇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9) :2315.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腹部手术患者15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腹部手术指征。男82例, 女70例;年龄19~64 (46.8±1.8) 岁。普外科48例, 妇产科68例, 其他科室36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皮肤准备、协助患者深呼吸、正确咳嗽方法、床上翻身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疼痛护理, 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合适的心理护理, 正确应用止痛药物等。观察2组术后疼痛情况和控制满意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以数字等级评定量表 (NRS) 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价, 0~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不会影响睡眠;4~7分为中度疼痛, 也不会对睡眠造成影响, 8~10分为重度疼痛, 对患者睡眠造成很大影响, 通常无法正常睡眠或极易从睡眠中痛醒。 (2) 设计自制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观察组轻度疼痛率、中度疼痛率高于对照组, 重度疼痛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控制满意度
观察组控制满意度为97.37%优于对照组的82.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后患者送至病房, 护理人员通过询问、观察等措施对患者疼痛予以有效综合评估, 倾听患者叙述是评估疼痛的主要措施, 因此需鼓励患者表达疼痛感受, 以便护士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在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时需区别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及文化背景, 通常男性别比例女性有更高的疼痛耐受力, 性格外向者相对内向者更能感受到疼痛反应, 患者身体疲倦, 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均会对痛阈能力降低, 对疼痛感觉会更为明显[1]。
3.2 健康教育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宣教, 包括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疼痛程度判断等, 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认知度及接受度, 对护理人员所给予的护理措施予以配合, 确保早日恢复健康。
3.3 心理护理
术后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痛苦感, 且对患者机体造成较为显著的不良影响, 使得各类并发症出现几率上升;且患者术后较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对患者身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从而减少了机体承受疼痛能力, 提高疼痛程度。所以术后进行合理心理护理能有效减少疼痛程度, 护理人员采取合理方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了解, 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耐心疏导, 使患者可对内心感受和疼痛程度进行描述, 避免过度焦虑, 降低疼痛程度, 使其保持较为乐观的心理状态, 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并予以护理, 及早恢复[2]。
3.4 增加基础护理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关注其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渗出、出血和感染等, 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 避免因不准确的翻身活动使得引流管刺激机体产生疼痛;确保患者舒适体位, 让患者全身放松、肌肉放松, 从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教会患者侧身起床, 使肌肉保持松弛状态, 张力降低, 有利于减轻疼痛。病房环境保持适宜, 且应安静减少噪音, 使患者感受到整洁、舒适, 确保患者有效的睡眠质量, 减少其疼痛程度。让患者学会一些可减少疼痛的措施, 例如在进行咳嗽或深呼吸时, 将切口按住, 避免牵拉缝线, 产生疼痛。疼痛较为严重时, 可选取其感兴趣的事物, 分散其注意力, 让其保持生理和心理的镇静放松, 使疼痛程度降低[3]。
3.5 药物应用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需及时掌握所应用止痛药物的药理、药性且需确保患者准确应用。切口出现疼痛患者需及时予以预防性用药且需定时给药, 不可在患者出现疼痛难忍情况时再用药, 疼痛在诊断时若无法确定, 不可应用镇痛药物, 避免掩盖患者的症状。给药过程中需及时关注患者反应。
参考文献
[1] 史红萍.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12) :113-114.
[2] 曾燕, 韦喜艳.术前疼痛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67-68.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83例, 女417例, 年龄12~85岁, 平均 (57.3±6.3) 岁;对照组男491例, 女409例, 年龄12~85岁, 平均 (57.3±6.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 风险意识差, 法律意识淡薄, 对于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与不安全因素引发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 部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够认真、仔细, 工作态度不严谨。手术室护理本身工作量大, 护理人员一旦意识有所松懈, 可导致手术标本遗失、错误输血、错误用药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2) 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 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3) 未按严格操作流程进行护理操作, 由于手术室存在新仪器的引入, 旧仪器的更换, 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无法及时更新知识, 易导致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
1.2.2 护理对策
(1) 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 包括手术前后查对制度、手术室进出制度、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器械与仪器管理制度等等, 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 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行为。 (2) 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 在专业技能培训中, 着重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注意事项, 新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 并给予示范操作, 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与此同时, 鼓励护理人员继续深造, 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知识, 并将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挂钩, 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评定平台, 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增强其责任感, 做到手术护理操作时仔细核对医嘱, 及时清点医疗用品, 并做好记录, 防止输血、用药差错等发生。 (3) 增强法律观念,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 让护士明白护患关系属一种法律关系,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 自觉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量表对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进行评价, 包括安全隐患认知、安全隐患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4项, 每项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统计
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 详见表1。
2.2 手术室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2。
2.3 安全隐患意识
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3。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 护理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威胁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3]。故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常见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并给予针对性防护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 护理技术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护理技术风险与操作流程不规范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有关, 手术室护理操作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熟知医护基础理论, 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保养, 此外还应了解各类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 以便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5]。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意义重大, 可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定期教学计划的实施, 可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护理操作技能[6]。另外, 在培训工作中还应重视对护士的职业素养的培训, 培养护士严格审慎的工作态度, 增强其责任感, 促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另外, 完善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 严格实施各项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包括严格查对, 规范手卫生, 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如此可有效降低护士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8]。由于手术室接收的患者有其特殊性, 一旦护理操作失误可产生严重影响, 增加护患纠纷, 故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 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 2013年8月-2015年1月1年半的时间里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56%、1.44%、1.22%, 均较防范措施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 而患者满意度则有显著上升。另外,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 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 规范护理操作, 减少护理差错, 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王蓓.论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5) :117-118.
[2]吴慧.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6) :85-87.
[3]梁爽, 王丽波, 周丽娟, 等.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5) :917-920.
[4]刘会鹏.手术室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8) :139-140.
[5]温曲英, 徐月娥, 叶新兰, 等.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11) :1448-1452.
[6]武丹, 史秋莲, 李么琴, 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12) :38-40.
[7]王晓燕, 张国建.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6) :853-854.
针对性手术治疗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
随着口腔技术的发展, 人工种植牙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手术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治疗的风险, 很多疾病会引起口腔的病变, 使疾病更加复杂化, 加大了人工种植牙的难度[1]。同时, 多数老年患者存在口腔卫生问题, 会对整个手术过程产生影响, 处理不当, 可能诱发感染[2,3]。研究通过探讨老年患者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 其中男35例, 女7例;年龄81~91岁, 平均 (83.1±2.0) 岁。手术统计共植入人工种植牙47颗, 其中包括切牙8颗, 尖牙10颗, 磨牙29颗。所有患者均诊断为牙颌缺损, 并符合人工种植牙手术标准[4,5,6]。本次研究经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手术前护理方法
(1) 术前全身准备: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 确定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或精神性疾病等, 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疾病, 及时进行会诊, 积极对症治疗, 如控制患者高血压、血糖等。手术前常规检查, 监测生命体征, 化验血常规、生化、乙肝及凝血六项等, 根据病情、检验结果决定能否手术及手术时间。 (2) 牙颌缺损准备工作:对患者牙颌缺损给予常规CT检查, 进行三维重建, 评估牙颌缺损部位的骨质状况, 具体包括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及准确定点定位;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处理口腔卫生, 术前对口腔进行洁治处理。医护人员检查患者的口腔黏膜是否出现红肿, 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炎症, 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待炎症好转后再给予种植牙手术治疗。 (3) 心理健康护理工作:老年患者由于对种植手术缺乏了解, 手术中疼痛可能会导致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在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适当采用一定的医患沟通技巧, 使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 重视患者家属的作用, 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及沟通, 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及合作。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方案, 使其了解手术的过程, 特别强调次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具有手术创面小、出血量少等优点, 手术后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尽力解决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疑问, 进一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1.2.2 手术中护理方法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对于部分颈、腰椎不适的老年患者使用颈垫或靠背垫, 缓解不适感;给予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 氧气吸入;给予患者局部麻醉, 麻醉前先给予黏膜表面麻醉, 缓解注射针刺引起的患者疼痛感;给予患者口腔消毒, 并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医师的需求合理调节种植机的转速以及手术器械的传递;术中与患者进行言语交流, 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种植体的清洁卫生, 防止与有菌物体进行接触;手术期间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局部药物处理, 如使用庆大霉素对患者种植窝进行反复冲洗, 使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手术完成后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坐位, 氧气吸入10 min后允许患者缓慢站起并行走。
1.2.3 手术后护理方法
(1) 术后一般护理: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记录心率、血压、体温等;患者出现手术部位疼痛时给予止痛药口服止痛, 使用1∶5000的呋喃西林漱口液进行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口服3 d, 常规抗感染。 (2) 术后健康指导:手术结束后嘱患者戒烟酒, 保持口腔内卫生;每天早晚清洁牙齿, 刷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患者使用合适的牙刷及牙膏, 且采用合理的刷牙方式, 应选择合适的牙刷并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育指导患者及家使患者及家属学会保持和健康;曾使用义齿的老年患者, 手术后2周之内不能使用, 待到伤口愈合后经医生调整后才可使用。
2 结果
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 手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检查结果所以患者人工种植牙均形成良好骨结合, 且无一例患者出现种植体脱落、牙龈发炎等各种并发症。
3 讨论
在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过程中, 许多因素可影响种植牙手术是否顺利且最终成功。研究显示, 人工种植牙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7,8,9]。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由于老年患者口腔卫生不佳, 且存在多种系统性疾病, 因此, 围手术期护理对于老年患者非常重要, 而且要体现出针对性及个性化护理。
整个围手术期护理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参与。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例如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准确评估、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协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给予术前心电监护等, 采取这些措施能够保障手术成功, 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手术中医护人员及患者互相配合, 例如熟悉手术的整个过程,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合理正确传递人工种植体, 防止与任何有菌物体进行接触, 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局部用药, 比如庆大霉素、双氧水等药物, 胰岛素药物使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 高血压药物控制患者血压等。采用局部用药与全身疾病控制相结合方法, 这也是老年患者人工种植术成功的重要关键, 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等老年患者。临床一般考虑疼痛可引起焦虑与恐惧等不良情绪, 严重者可诱发心脏病, 术后可给予患者止痛药物, 预防相关并发症等[10,11,12]。
本次研究显示, 接受人工种植牙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 手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检查结果所以患者人工种植牙均形成良好骨结合, 且无一例患者出现种植体脱落、牙龈发炎等各种并发症。从本次研究可以发现, 老年患者人工种植牙围手术期注重安全、无痛、省时等, 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法, 对老年患者做到“身心并护”, 这样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患者与家属的满意率。
随着腔医学的快速发展, 新的种植牙技术不断更新, 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汲取新的护理知识, 继续进行相关护理的教育, 提高更新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技能, 才能够做到有效安全的治疗及护理[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