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试(共12篇)
中考考试 篇1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 分析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 提出了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中考体育项目设置必须多元化的观点, 为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的发展提供沿着期盼的方向发展, 而是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学生不读名著, 照考名著阅读题;教师整理归纳, 为不读名著者支招。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在现行仍以考查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因为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出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篇幅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在名著考查中应付自如。这么做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 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了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为此, 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 既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色彩, 又有效拓宽了名著考查的范围, 容量之大几乎可以涉及整部作品, 更关注到了名著阅读的细节。如例1中率众英雄排定座次的是宋江, 而没有林冲, 另外花荣、戴宗的绰号相混;例2中C项对汤姆和哈克两人在墓地目睹印第安人乔杀死鲁滨逊医生的细节陈述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格列佛在飞岛国的历险情节被倒置。这3道题中, 错误显而易见, 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名著, 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上的错误的。这些名著题的变革, 使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大大下降。就我校抽样调查来看, 以前的名著阅读题, 学生的得分率都保持在80%以上, 而名著题“变脸”以后, 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为例, 名著题的得分率仅为46.9% (不排除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猜测得的分) 。但我仍要为名著题的“变脸”叫好, 因为这些名著阅读题体现了“真”考名著阅读的理念, 让那些以教师整理归纳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优势。可以说, 名著题的“变脸”, 在很大程度上
新课标改革后, 体育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指出了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名著“真”阅读。
就我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著考查题 (见上例3) 为例。虽然, 第五册语文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第二单元以后, 但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就集中安排了三节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选读部分精彩片段、观看相关影视选段, 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教师的督促下去真正阅读名著。随后,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章内容, 并写好故事梗概和阅读感受, 这样《格列佛游记》全书四卷39章到10月中旬就能阅读完毕, 期中考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检测、巩固。在这次考试中, 尽管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但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得分率却超过了另外一个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事实证明, 如此考查名著阅读,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了优势, 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不过, 笔者以为, 以上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名著“真”阅读。
一是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 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二是阅读效果的检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因此, 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四是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能否真正阅读名著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让学生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设立测试项目旨在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 实现“教测分离”, 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
然而, 在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过程中, 出现了少数学校在体育考试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据了解, 2008年, 广东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有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1分钟跳绳、1分钟计时运球上篮、田径200米等项目, 其中田径200米是必考项目, 其余的项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作为考试项目。而2009年在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仅设置田径200米和1分钟跳绳等两个必考项目。这样, 一旦考试项目确定后, 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项目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八年级的体育教师也会把这些项目作为每节课练习内容的重点来抓。结果, 有的学生反映, 读了三年初中, 不知道足球是怎样踢的, 不懂得排球是怎样打的, 不会处理运动中的一些常见病, 等等, 学生的“三基”水平降低, 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形发展, 耐力素质下降。
一、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
从2007年开始, 在一些地方,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分值提高到50分。我们都知道提高这个分值的出发点的本意是什么, 但是尽管如此, 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却仍然在走下坡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项目。”由此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国家教育部决定, 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制度。实践证明, 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举措, 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体育考试的进一步实施, 少数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 教与学跟着考试走的应试现象。因此, 在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教师上课的内容就按照中考体育考试的内容去授课, 几乎每节课都围绕那几个项目去练, 部分学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 学生为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而感到苦恼, 从而厌倦了上体育课, 最终令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结果, 新课程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学模式又走回了原来的路子。
由于中考体育50分的存在, 学生在课堂内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 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布置练习, 讲解示范, 学生机械、重复地学、练中考所规定的考试项目, 学生的体育课成了训练课。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一些学校, 原本国家规定每班一周上三节体育课, 由于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 而每班一周减少一节课。除此之外, 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课后所参加的体育素质锻炼都要围绕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训练, 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诚然, 新课标的实施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就拿中考体育考试50分来说, 教育行政部门的本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加试”措施, 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与健康课, 使学生在压力下形成锻炼的习惯, 引导大家都来关注体育、重视体育。然而, 这些用意在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面前是这样的苍白无力, 现在体育考试分明成了学生平衡其他学科成绩的砝码, 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改变了, 教师的观念随着领导的升学指标压力“扭曲”了。因此, 我们认为50分作为“手段性”的体育价值观有悖于新课程教学理念, 其他学科的应试不驱逐, 升学压力不减轻, 体育50分一天不谈化或者改革与变式, 新课程的兴趣、学生的运动态度、习惯、探究、自主、合作等终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目的相一致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仅仅是对学生运动素质与能力的评价, 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形态、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评价, 也就是说, 它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新课标倡导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 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 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 让家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熟悉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实施以后, 我们都必须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体育档案, 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记录, 每个学期结束时,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诊断性的、过程性的、终结性的评价, 从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学期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以便于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和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方案, 使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但现在看来, 新课标的成绩评价, 似乎只对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有效, 到了九年级, 因为有体育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 评价就等于空谈了。
因此, 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育人为本,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不足, 找出原因, 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 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 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出现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
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设置应该多元化
1.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应该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考试项目的设置要围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出发, 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出发,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则、全面兼顾的原则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原则。我们在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设置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 身体素质类:100米、200米、800米 (女) 、1000米 (男) 、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 (女) 、20秒立卧撑 (男) , 立定跳远等。第二, 球类:篮球1分钟运球上篮, 1分钟跳投 (在规定的范围内) , 纵跳摸高, 足球20秒踮球、绕杆射门, 乒乓球推挡等。第三, 其它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锻炼项目。
2. 中考体育的一些项目需要作出调整
例如投掷实心球。在人的一生中, 利用实心球投掷方式进行工作的概率大概是最低的, 不会有人在离开学校大门之后, 还会想到利用实心球投掷作为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 实心球教材是一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 是没有很大存在价值的。
在过去, 实心球被列为中考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 这不仅导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畸形发展,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兴趣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造成对体育课的厌倦, 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这更不用说什么拓展项目的培养了。
毫无疑问, 我们只有进行改革和调整, 从“应试教育”的框架中走出来, 使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的目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 才能使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教师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 课堂教学组织更具全面性, 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 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融洽、和谐, 从而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中能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学会“健体”的同时, 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晓赞, 季浏, 潘绍伟等.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国学校体育, 2003, (3) .
[2]刘秀美, 沙风海.促进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3]胡增荦.新理念下中小学投掷教材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4]张海平.30分+1小时=50年-——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 2005, (1) .
[5]刘勇.对广东省新编《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若干特点的分析.体育教学, 2002年增刊.
中考考试 篇2
中考体育考试穿什么比较合适
1、最好穿相对合身的短T恤,女生穿有弹性的七分裤,男生穿短裤。不建议穿宽大的运动服考试,跑步、立定跳远时会增加阻力。
2、在测试时身上不要戴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东西,衣服上的徽章和口袋里的钥匙等硬质物品要取出轻装上阵。
3、袜子选纯棉质地的运动袜,一为充分吸收汗液,二为能使脚掌与鞋子结合紧密,便于发力。
4、运动鞋的选择根据项目而定,一定要系好鞋带。建议大家穿田径慢跑鞋或者田径鞋,这类鞋子鞋底薄,摩擦力较大,有助于提升立定跳远的成绩。
中考体育考试穿衣搭配的注意事项
关于鞋子
1.鞋子不要买太大太笨重,刚刚合适或者紧一点都可以。
2.鞋底不要太高,整个鞋的设计不要太柔软,选择好系鞋带的鞋。
3.考试只需要准备一双舒适的慢跑鞋就可以,完全可以应对考试没有必要分篮球鞋、足球鞋、排球鞋。
4尽量选择鞋底花纹比较多的鞋子,利于抓地。
5.考试尽量不要穿新鞋,考试前10天或半个月可以穿上新鞋去锻炼及磨合6.袜子应选纯棉质地的运动袜,一为充分吸收汗液,二为能使脚掌与鞋子结合紧密,便于发力。最好选用薄底宽纹运动鞋、一定要系好鞋带。
关于裤子
1.我们要求每一个孩子考试时外面穿一条厚一点且容易脱掉的宽松裤子,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出汗热身。开考时脱掉,下面需要准备一条舒适且不太宽松的运动短裤最好。
2.建议家长们不要买紧身衣紧身裤(统称为高弹)因为部分孩子经常不习惯穿类似的衣裤,导致考试时不适应反而影响成绩。
3.不要穿宽松的长裤去考试,统一要求短裤(尽量不要选择宽松的篮球裤)
关于上衣
1.要求每一个孩子考试时外面穿一件厚一点且容易脱掉的宽松衣服,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出汗热身。开考时脱掉,下面需要准备一件舒适且不太宽松的运动短袖最好。
2.不要穿衬衫、卫衣、带拉链及扣子和长袖的上衣。
3.选择合适而且透气性强的短袖,不要太大太紧,舒适就可以。
中考体育考试穿啥鞋好
适、合脚、轻便的慢跑鞋或综合运动鞋即可。
家长纠结运动鞋买还是不买
刘女士的女儿在铁一中上初三,文化课成绩挺好,体育有点弱,家人担心,如果体育考不好,影响总成绩。“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有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800米,想买一双适合立定跳远和跑800米的运动鞋,女儿说,班里同学买的大都是价格1000多元的知名品牌运动鞋。”刘女士说,一方面,这样的鞋子确实太贵,另一方面,好几个人都说,这样的鞋并不适合考试。到底买还是不买?
体育老师综合运动鞋满足中考需求
西安市育才中学体育教师李光说:“中考没有必要选择上千元的气垫鞋、橡胶鞋,选择一双综合训练鞋完全能满足立定跳远、800米的需求。有些运动鞋价格昂贵,很厚重,穿着重反而影响正常发挥。”
李光说,考试时穿什么鞋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建议同学们抓住最后几个月的时间刻苦训练,掌握要领,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西安体育学院教授苟波建议:“综合训练鞋能满足大多数人跑、跳、投掷多种运动的需求。现在市场上的运动鞋,各种功能的都有,有商家宣传的因素,但从专业上来说,还是有科技含量在里面。”
中考英语听说考试备考策略 篇3
关键词:中考英语;备考策略;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此次改革的重点在于原本的口语考试和听力考试进行了合并,二者的总分值也从原来的45分下调到了40分。
新“听说考试”共三大题,包括模仿朗读、信息获取、信息转述及询问,考试时间长约20分钟。而此前,听力和口语分开考试,分值分别为35分和15分,口语考试也一般在中考前一个月左右提前考试,分为朗读、情景应答、简短说话三道大题。
更重要的是,“听说考试”提前在“纸笔考试”之前,采用计算机辅助考试(“人机对话”)方式进行。“听说考试”初步定于2016年5月进行。
尽管“听说”部分分值下调,但是整体难度在上升。分析指出,听说合考的新题型要求考生不仅具备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在提取听力信息的同时,还要能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二、探索听说考试的备考策略
1.模仿朗读(共8分)
模仿朗读:听者根据听到的该语段语音语调的特征加以模仿,尽量用与原来播放文段的语音特征朗读,要求语言表达清晰、流
畅、响亮。主要考查考生朗读的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要素。考生可以在平时运用以下方法:
(1)注意单词的发音、重音、连读,意群与停顿、节奏、句子的语调。考试时可以用笔标注一下句群,重读与停顿等。
(2)同学、师生之间互相纠正,轮流读,互相打分。
(3)教师总结出连读的句子,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
(4)上机模拟朗读,根据电脑评分系统的结果,考生自己总结与调整并与全班学生分享。
(5)通过家校互动,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用电子设备进行相应的练习。
2.信息获取(共20分)
第一节 听选信息(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2分)
听三段对话或独白,录音播放两遍,每段对话各回答两个问题。考生在考前仔细读题,做好关键词如动词、名词、数词等的区分基本上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此外,考生应注意单词尾部的发音,避免吞尾音而丢分。
第二节 回答问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分)
听一段独白,录音播放两边,考生口头回答四个问题。考生可以利用15秒钟的读题时间审清题意并猜测讲的是什么事情。找题目中的特殊疑问词如what,when,where,why,how等并注意动词、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简单作答。
3.信息转述及询问
第一节 信息转述(共8分)
考生听一段关于谁的活动或某件事的介绍,录音播放两遍。根据思维导图,选择正确的信息,在50秒钟内说一段话转述,一般包括5个要点信息。在内容上学生要抓住故事的主旨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保证转述的信息覆盖了所给的全部点;准确性: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整体考虑、综合扣分。流畅性:从词汇是否丰富、句子是否通顺、上下文意思是否连贯、表达是否清楚、是否符合逻辑等方面整体考虑,综合扣分。根据要求,考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听前
①审题:人称,时态,文体?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②预测:主语,谓语,句式
③试述:用第一个备选项尝试口头表述整个篇章
(2)听中
速记:用符号、首字母或图形记录句子谓语、选项、句式。
(3)听后
①根据人称和时态改正语法错误
②检查是否漏要点
③按要点出现的顺序复述,宁错勿漏要点
④放慢语速,清晰地,自信地作答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记的方法,提高学生书写速度。坚持口头造句训练,结合课文、书面表达等进行口语训练。
第二节 询问信息(共4分)
根据中文提示,口头回答两个问题。每个问题有15秒钟的准备时间和8秒钟的提问时间。评分时从内容完整性及语言准确性两个方面评分,两个要素分别占一分。
因此,考生要注意审题,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实义动词,还是be+形容词。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句子的时态、语态、句式。在口头提问前,考生根据问句类型,确定问句语序。
一般疑问句: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
或be动词+主语+表语……?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谓语……?
或疑问词+be动词+主语+表语……?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中英互译技能。让学生养成自我改错的习惯。另外,在句末标记升降调符号,放慢语速,清晰自信地作答。
听说教学贯穿了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新的听说考试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评卷,对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绝对不能“临时抱佛脚”。只有不断探索、研讨、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巧妙点拨,有效训练,才能取得全方位突破。
参考文献:
中考体育考试应注意的细节 篇4
一、立定跳远:
1. 进行立定跳远时, 踏板上不可避免会被带上细沙。
考生进行第一跳时, 往往还会扫一扫, 之后就会忽略这一细节。殊不知, 踏板上的细沙会造成脚底打滑, 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考生在进行每一跳之前, 都应该有意识地用鞋底将踏板上的细沙扫开, 防止打滑, 之后将两脚跟稍抬起, 用前脚掌在踏板上左右摩擦, 以感受前脚掌与踏板的摩擦效果。
2. 沙坑比较软, 若屁股或脚跟落地时划痕较长, 就会损失5厘米~10厘米的成绩。
脚跟落地时划痕较长的原因主要是, 考生落地瞬间没有前伸小腿, 使大小腿的夹角在90度左右, 与地面夹角过大。解决方法:平时多做举小腿的各种练习。造成屁股落地的主要原因是, 小腿过度前伸, 来不及屈膝缓冲, 因此受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而被弹回。解决办法:顺势跪撑。
二、引体向上
1. 进行引体向上项目的考试时, 下颌不过杠被判为无效成绩, 这是大多数考生最大的问题。考生为追求下颌超过杠面, 经常在杠上停留过长时间, 这样既浪费体力, 又加大了动作难度。笔者总结出一个技巧, 利用新疆舞中伸缩颈部的方法设计出“点杠法”, 以帮助考生快速过杠、迅速返回。效果显著。
2. 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 许多考生在杠下悬垂时间过长, 不但没有获得向上的提升力, 反而消耗了更多体力。在进行引体向上考试时, 考生可以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身体快速下降后, 充分借助单杠的回弹力, 通过肱二头肌快速收缩, 将身体提升。尽量减少身体在悬垂时浪费的时间。
三、仰卧起坐
1. 体力不支, 躺在垫上的时间过长, 起来的过程消耗过多体力。改进方法:利用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 效果显著。
2.手指在起来的过程中松开。这是由于学生的手指交叉放于脑后的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手指交叉放于枕骨位置, 且大拇指紧贴颈部。
四、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
1. 跑步姿势不合理。
由于部分考生平时是在煤渣跑道或土道上练习中长跑, 而考试一般是在条件较好的塑胶跑道上进行, 塑胶跑道具有一定弹性。这容易使考生“跳着跑”。正确的方法是:在塑胶跑道上比赛, 上体应适当保持前倾, 借助跑道的弹力, 产生向前推进的效果。
2. 专业运动员在逆风的天气状况下进行中长跑, 大都能从容应对。
但参加体育中考的考生遇到类似情况, 却显得手足无措。这与教师日常训练时, 忽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有关。正确的方法是, 逆风时上体稍前倾, 适当减小步长, 提高步频, 同时将头稍偏离逆风位置。顺风时上体正直, 借助顺风的优势加大步长, 保持步频。
3. 下雨时, 室外气温较低, 考生大都不注意保暖, 甚至保暖措施做不到位。
机体温度过低, 易造成肌肉僵硬, 甚至发生伤害事故。正确的方法是:比赛前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的时间, 不要随意脱掉外套, 在比赛开始前2分钟再换好服装;多做压腿练习, 减少肌肉的粘滞性;比赛前轻跳几次, 提高机体的兴奋度。
中考化学考试建议 篇5
2.拿到试卷后,大体浏览一遍试题。一般情况下考生按照试题的自然顺序进行答题是最好的答题顺序。
3.审清题目要求:
①看要求是写名称还是符号(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还是序号,要求有时在题后;
②指出错误还是改正错误;
③是白烟还是白雾;
④是操作还是现象等。最好用笔勾画出关键点。
4.细心答题。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要慎重对待,一定要答题规范、准确和完整。如化学方程式中的“=”、“↑”、“↓”、“△”等符号,或者其他的“高温”、“点燃”等反应条件。书写规范,字迹整齐。对于科学探究性实验题和推断题必须认真审题、读题,寻找解题的关键条件,然后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联系,找出解题的正确途径。计算题一定把方程式配平、先对分子质量算准确再进行运算,保证结果准确无误。简答题要表述完整。
5.检查是否存在漏题现象。既要检查是否有漏做的大题,又要检查某题中的某一问是否漏答;将自己的答案代入问题进行检查。
降低考试难度是中考改革大趋势 篇6
从表面上看,改革新政诱发了很多新问题,但透过名校招生分数差距缩小,同分考生增多等现象不难发现,改革的核心是考试难度有所降低,而这一改革动向值得关注。今年年初,北京市教委也明确提出,中考的各学科将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降低难度,侧重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考核范围将更宽泛。在当前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降低中考的考试难度,其寓意究竟是什么?
降低考试难度是中考改革的自身要求。一方面,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中考的功能定位会发生明显变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将渐趋弱化,而科学分流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反映在考试内容上,降低考试难度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体现。另一方面,从中考改革的方向看,随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建立,原有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将会逐渐被学业水平考试所代替。在此背景下,降低考试难度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由水平考试自身的特有属性所决定的。
降低考试难度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一直以来,中考以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为提高区分度,便于选拔学生,考试内容往往超出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难度过高,而学生则需要通过机械训练、反复练习来掌握相应的应试技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考试题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点的记忆,忽略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而通过降低考试难度,可以让学校教学从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最难试题训练回归到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从今后的改革方向看,推进中考改革,就是要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基于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制度,以及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制度,从根本上扭转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分分计较、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顺应这一中考改革方向,降低中考的考试难度势在必行。
就目前的中考而言,降低考试难度可能会给高中招生带来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地通过细化招生规则,逐步予以化解。从长远发展看,降低考试难度,客观上缩小了学校之间的招生分数差距,有利于营造良好健康的区域高中教育生态。同时,降低考试难度也给中考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学生考试分数变得相对接近的情况下,除了分数之外的评价手段可以被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有了可施展的空间。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真正科学引入招生录取环节,既是当前高考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同样也是中考改革需要认真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汪 明/文)
“最牛高考班”是教育失衡的“指示灯”
44个学生参加高考,9人被保送清华北大,25人通过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剩下的10名学生全部分数超过600分,加上其他国内名校自主招生的加分,全部能进名校。今年高考,华师一附中高三(28)班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牛高考班”。 (7月2日荆楚网)
说心里话,全班44人有34人进清华、北大,确实令人羡慕,算得是“最牛高考班”。媒体吹捧班主任、任课老师和校长的经验,也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关于“最牛高考班”的报道消息,并没有引起民众多少赞美之声,反而惹得大家纷纷吐槽。之所以少有人喝彩之声,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学校将一个地区“最牛”的生源集中到一个班级教学,把“最牛”的老师集中到一起重点“打造”优秀学生,大家觉得其经验不可复制,也不符合政策,不值得“吹”。
现在一般的一个地级市一年也考不上这么多清华北大学生,一个44人的班级34人进清华北大,其经验实在太特别。这是“掐尖”乱象下的牛气,真要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最牛高考班”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其实,高考“最牛班”的出现,是教育失衡的“指示灯”。 “最牛高考班”的组建和老师的教育教学,严重背离了国家政策,是一个个“怪胎”,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危机。瞎吹“最牛高考班”,只会让公众更加急功近利,不利于教育公平。
一个地区“最牛高考班”的成绩,并不能代表这个地区的教育水准,更是对我国整体教育的歪曲,因为其严重破坏了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有损教育公平公正。面对“最牛高考班”的报道,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监察机构,要按图索骥,对违规选拔优秀学生组编“重点班”“实验班”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要营造教育良性发展的大气候,出台事关教育均衡的硬性制度和刚性要求,让学校不会、不敢、不能组编“重点班”;学校老师和地方教育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从中学开始就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进行赤裸裸的功利教育,不能有违教育公平的宗旨;家长和孩子要自觉摒弃错误的成才观,尊重学习规律,为“最牛高考班”降温;特别是媒体,不能毫无主见、毫无底线地一边宣传素质教育,宣传教育均衡,一边又不认清事情的本质,随意宣传什么“最牛高考班”。 (来源:凤凰教育 曹灿辉/文)
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意义与对策 篇7
一、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的意义
1.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这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以往,学生为了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划条条,背条条”,很少去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采用开卷考试,学生不必花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对教材的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或用现实生活来验证结论。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书本和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考试时的紧张心理状态,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2.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政治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必然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但能力是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才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呢?既然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行不通,那就只能靠学生自己去猎取知识。学生首先要学会读书,能把教材读通、读薄。所谓读通,就是要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搭建起知识结构,即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置于知识的网络中,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所谓读薄,就是在读通的基础上,删除枝叶,保留主干,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主要原理,以便能灵活地调遣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在平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应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
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开卷考试对单纯识记的内容要求少了,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总体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多看书,尤其要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政治考试,虽然题目在书外,道理(答案)在书中,但并不是可以在书上原封不动地找到,需要动一番脑筋,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就很难有完整的解答。况且,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要形成正确的答案,需要有思考时间,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因此,必须要确保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在开卷考试中,试题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特点,它必然要求考生熟练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考试中赢得充裕的思考时间,并在更大的思考空间里进行知识的重组。
2.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中考政治命题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时政与政治理论、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时政热点问题始终是中考命题的触发点和兴奋点。试题的背景材料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突出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寻找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对时事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为此,可进行一些时政热点专题的复习,如经济类(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质量安全);政治类(当年中共中央全会、重大纪念活动、社会重大发展问题、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等)、文化类(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技创新等);国际关系类(经济债务危机、地区冲突等问题)。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挖掘时应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学科知识实际。
3.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者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专题类活动,如调查类(校内调查和社会调查)、会议类(主题班会、演讲、座谈会、辩论会、模拟法庭等)、 媒介类(学习园地、黑板报、图片展、校园广播等)、宣传类(法制宣传日、走访慰问、庆祝活动等)、写作类(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开展这类活动,既活跃了学生身心, 又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活用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浅析中考体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篇8
一“黑哨”问题分析
体育中考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是体育考试中多多少少地存在一些人为因素, 使这项考试有些失去了它原来的本色。在考试中有的家长会通过“打招呼”“关系”等途径来弥补自己孩子在体育成绩方面的不足。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 还中考体育一个本来的面目呢?
1. 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 监考教师参与考生作弊都是一个职业道德上的缺失。在那一刻, 体育教师可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社会、家长们的尊重, 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一个平衡, 但事后只会让社会对体育教师更不尊重、更不会去重视体育教学。体育这门课的地位更低, 体育教师的价值更加低廉。
2. 改变考试组织形式
因为有的学生家长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其中的考官, 就可以改变学生的成绩。所以, 不妨从外县市调体育教师来当这个主考官, 这样, 考试中有水分的现象就会少些了。例如, 丰县与邻县这两年中考的体育考试监考工作基本上是相互借调的, 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体育考试严格了, 作弊难度加大了, 学生成绩水分没有了, 体育也得到了家长的重视。
3. 加强对监考教师的奖惩考核
考试中这种“黑哨”行为是严重的违纪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 以维护考试的严肃性。例如, 一经发现有个别体育教师违反考试纪律, 出现作弊现象, 立即取消该教师的监考工作, 并且以后永不再允许参与所有活动, 同时还将对其通报批评。
4. 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作弊是可耻的行为, 是会被同学、教师及周围人瞧不起的事情。并晓之利害关系, 让学生们主动打消作弊的想法。总之, 中考体育考试要想进一步达到促进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目的, 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觉悟、学生的认识和主管部门的真正重视。
二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问题分析
自体育考试加入中考以来, 好多地方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老三项进行考试科目设置, 确立50米快速跑、实心球、立定跳远。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这三项并不能全部反映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比如, 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给出的体重标准偏重, 学生大部分都很难达到标准。笔者建议, 在设置测试项目时应从根本上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 这样就可以在考试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项目进行测试。据了解, 这几年许多市区中学体育考试的项目设置就非常合理。考试项目仍坚持跑、跳、投三大类, 但细分为九个项目, 每个考生在每类中自选一个项目参加考试。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这样的考试才能真正地测试学生的体质水平, 也为学生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大多数县区还不能达到这一标准, 仍然按照以往老的项目进行测试, 严重削弱了体育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突击训练模式的问题分析
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见解偏差, 一直认为体育课是活动课, 可有可无, 文化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平时的体育课不是很重视, 当成“副科”。这种思想的偏差使得师生在平时的体育课上无所事事, 在初一、初二两年“放羊”成为体育课的常态。到了初三中考体育考试前夕, 学校又通过调课、加班来进行学生的突击训练。这时, 家长和学生都会对体育课非常重视, 唯恐自己的体育成绩差而影响到升学成绩。学校方面, 只要是初三学生训练所需要的体育器材, 排除一切困难也要给予大力支持。体育课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考试项目进行设置安排的。但是, 只要体育考试一结束, 就会马上将体育课停掉, 把时间让给其他参加中考的科目。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学生身心运动的发展规律, 也是与终身体育的思想相抵触的。相关管理者在这一点上需要好好反思。
四体育考试分值在中考比重太低的问题分析
虽然国务院、教育部近年来一再强调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每况愈下, 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仍应该从中考甚至高考的指挥棒上面做文章, 加大体育考试分值的比重。关于中考体育, 首先应当给予肯定。第一, 学生上课更会动起来, 自然身体也就得到发展;第二, 学习紧张之余学生会到田径场上来活动了;第三, 学校也会重视了;第四, 家长不再说体育无所谓了。体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健康第一”, 有了中考, 这个目标的实现就能更好地完成了。
上述对中考体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并不是否定中考体育在整个学校体育改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而是本着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唤起人们对中考体育的再认识。从教育的长远利益来看, 中考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综合改革相结合, 与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与常规教学和平时的锻炼相结合, 学生的体质健康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整体国民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民族才会更加强盛。
中考考试 篇9
一、首先了解一下2009年中考数学的命题特点
1. 注重考查基础,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各地的试卷均能注意知识的覆盖面,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要求,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 试题较好地联系教学实际, 试题的要求与平时的教学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2. 突出学科特点, 加大探究力度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 继续关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的考查。
3. 拓展思维空间, 着眼学生发展
今年的试题, 在新情景中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 而是注重让考生在新情景中活用“三基”。这些试题创设的情景富有思考性, 考生必须分析情景, 活用知识, 而不能靠单纯的知识和方法的复现或套代模式来解题。
4. 注重知识整合, 考查思想方法
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互补性, 用具体的试题为载体考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是今年中考数学试卷的又一亮点。这些试题删繁就简, 不堆砌技巧, 突出了对数学的理解、把握和活用。运算看似很简单, 但对有关算理、运算法则的考核却比较深刻, 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也有助于让考生在解题中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2010年中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预计2010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将继续保持, 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考查考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一般能力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
在应用题的考查上, 会更加注重应用性问题的背景设置, 题型会更加丰富多彩, 涉及知识面也会大为拓宽, 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体现时代的生活气息等特质将更为明显。在试题的取材上, 将更注意联系现实生活, 将有更多亲切又真实的背景材料, 涉及面将更宽广, 信息量将更大, 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试题中。
总之, 进一步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将是2010年中考数学试题的重要特征。
三、2010年中考数学复习与应试策略
针对今年中考试题的基本特点和2010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 特向参加2010年中考的同学们提出复习与应试的几点建议。
1. 全面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中考数学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我们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就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正确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 并形成记忆, 形成技能。
中考试题大部分考题是基本题, 但基本题不是简单题, 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能力解决基本的问题。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在形成体系上下工夫, 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 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 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 在解题时, 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启示, 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进行组合, 选取出与题目的信息构成最佳组合的解题途径, 优化解题过程。
2. 科学确立复习目标,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
从科学复习观的角度上来看, 每一复习阶段必须科学地制定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并配给合理的复习时间。那种在复习中不按复习计划进行, “今天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显然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违反学习规律的。
为了避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必须认真研究本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要非常清楚《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 同时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对具体考试内容的特别说明, 上述问题弄清楚了, 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复习的针对性就强了。
3. 强化训练过程, 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中考复习必然要做大量的练习, 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练习的目的, 各章 (节) 练习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自己是否掌握, 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盲区、思维的误区、方法的弱区。
要注意练习后的反思。每次练习后适当的回味与反思, 可以进一步体会这些练习的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复习中要淡化特殊的方法与技巧, 要对一些通性、通法进行不断总结和提炼, 并提升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不论是平时作业或复习中的定时练习、模拟考试, 都要做到练习 (或考试) 完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将易错的地方记录下来, 并采取必要的纠错措施, 确保以后的解题活动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
4. 注意实际应用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仍是重点。要多注意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和感受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深入分析和研究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情景应用性问题、开放探索性问题、猜想归纳性问题和阅读理解性问题。学会从材料的情景、问题中去联系理论。
中考考试 篇10
现在中考采用“人机对话”,基础差的学生张不开嘴,或者声音很小,发音不清晰。基础中等的学生“人机对话”成绩也不稳定,忽高忽低。所以,对师生教与学的要求就更高。笔者思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定时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定时听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多一点练听力的时间。七八年级时,每天各班可以在一个固定时间以15分钟为量进行听力训练。这比一周5节正课训练又多出一些时间,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有利于适应正式考试,因为重庆市中考英语听说考试采用计算机自动化考试,考生通过计算机和耳麦设备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完成听说考试,计算机对考生口语录音进行全自动评分。每一个考试批次共20分钟,考试有效时间约为15分钟,考前考后各有5分钟出入考试室。当然,在定时听的时候,听的材料一定要丰富,听力语音要标准,地道, 最好使用与教材同步的各种听力材料。习惯成自然,让定时听的学生受益匪浅。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学校规定外的时间练习听力。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快捷地下载储存播放。
二、提高学生仿读的技巧和能力
培养学生仿读的习惯并提高其技能,建议学生多模仿教材磁带,VCD光盘和一些正规来源的音像品。在模仿读的时候, 要读正语音,读准语调,把握节奏,掌握语速。另外,先要小声跟读,渐渐大声朗读。最后,对同一语段或对话要反复读。 读也要持之以恒。大声地朗读课文对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十分有益。其主要原因:朗读是以课文作为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的,是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读熟了,书上的句子就会在脑子里储存起来,到表达的时候自然就会脱口而出了。朗读帮助学生复习和熟记所学的知识。对课文的朗读越熟练、越流利,就越会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语法结构、词组、写作手法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朗读能使学生体会和享受语言带来的美感,培养英语语感,从而说一口标准地道的英语。所以, 鼓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通过朗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考前对“人机对话”题型的了解和适应性训练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必须了解重庆市中考英语听说智能考试的题型。它共有三大题,共30分。第一大题短文朗读。学生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朗读。第二大题情景反应,每道题考生首先在荧屏上看到一个问题,然后,听一段对话(一问一答),学生根据对话内容用英语回答问题。第三大题口语表达,听2遍话题相关录音,考生根据录音内容和要点提示进行口头表达。
在了解“人机对话”题型后,做一定量的适应性训练。 第一,任课教师要跟学校人机对话机房主管领导,老师沟通好。做到全年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多次训练机会。第二,找制作人机对话试题的科研机构和本地区县教科室拿到前几年的人机对话考试真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在正式考场很茫然,或一无是处。第三,做好做完当年的“人机对话”听力模拟题。第四,平时的练习,除了能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操作过程以外,应该得到及时的评估和反馈,要不然练习就失去了意义。
四、听说智能考试中也要讲究应对技巧
在正式考试时除了带好已调试好的耳麦外,学生临场应对也很关键。比如,在第一大题短文朗读时,对实在不会读的单词,是可以跳读,或用其它词代读。当然,不可全如此。这样,朗读较流畅,不会影响语篇的整体效果。
对于第二大题情景反应,在每小题的回答中,学生可以一直表达,只要不超过10秒钟。比如:---- I like these T-shirts,How much is the red one?---Only eighty.Question:how much do you get the T-shirt? 那就可以一直回答:one;eight;eighteen;eighty等答案。只要在回答中有一个是正确的,那机器就会给你分数。
在做第三大题口语表达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听本题录音,有意识地记一些关键词和首尾句。其次,作文时,一定要把屏幕上提示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念出来。再次,屏幕上提示的中文句子不要逐字翻译,更不能用成中文语序。对于不会或没有把握的翻译不能乱说一通,要用简单的句式和词语还应对。 因为语段流畅总比没说的好。最后,词句也可以重复说,机器也能识别说得好的或关键的那些内容。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希望首先师生了解“人机对话”的听说智能考试,不要谈虎色变。加强学生平时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希望制作“人机对话”试题的科研机构、承办单位在考前给予更细心的指导。每次适应性考后有及时的评分和反馈。抑或给学校提供必要的评分软件,以便让教师和学生能根据出错的情况及时纠正语音语调。正式考题更生活化,更简单化。加强每个学校的计算机机房和“人机对话” 的硬软件设备建设。“人机对话”的听说智能考试,是顺应时势,应该全面实行。
摘要:我们对英语听力都感到头疼,学生一拿到听力试题就精神紧张。现在,中考采用“人机对话”,对师生教与学的要求更高。笔者思考应该从这几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定时听的习惯;提高学生仿读的技巧和能力;考前对“人机对话”题型的了解和适应性训练;听说智能考试中应对技巧等等。
关键词:英语听力,人机对话,技巧探究
参考文献
[1]丁文玲《关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探析》。
中考考试 篇11
一、从原文中找有关信息
例①阅读下面古诗文:
《过山农家》(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嗔(chēn):嫌怨。
题目:三、四句中写了山农“ ”、“”这两个劳动场面。(2分)(2008年浙江台州中考卷)
很明显,题目要求回答的“劳动场面”的信息,就在诗文的三、四句中,信息分布范围小。“焙茶”、“晒谷”这两个信息又无需考生加工,就可以拿来回答。是原生态信息,在难易度上为“易”。
例②阅读《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文段是考题中的节选)
题目: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3分)(2008中考安徽省考题)
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文段中找出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考生也不难读出文章的开头一段排比句就是描写的自然现象,文题中所要信息就在这段排比句中,有用信息分布较集中。但不可以将这段排比句照搬到答案中,因为问题还要求“请加以概括”,因此考生必须对文段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概括,去掉文学性部分,即可。示例: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这道题在难易度上为“较易”。
二、从文章中归纳有关信息
例③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选段: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楼子、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文段是考题中的节选)
题目:综合第③段所举的例子,说说人工选择有哪些显著成果。(4分)(2008年福建泉州中考题)
这道题,需要考生寻找的信息量大,而且信息点分布较散,考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概括信息的能力。完成这道题,考生不会束手无策,总会找出一些信息,但要全面的将所有相关信息找出来,对于考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以上这段文字,要能较全面的找到相关信息,首先,理清文段的说明层次,这是全面她找到相关信息的关键。其次,学会提炼信息,找句子中的中心词是很有效的方法。如:“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其中“色彩”为这句的中心词。答案示例:在较短的时间内(1分)栽培出品种、色彩、姿态、形状(2分)等各异的花。(如将“姿态、形状”答为“外形”,将“色彩”答为“颜色”亦可)(语言表达1分)。这道题在难易度上为“较难”。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有关信息
例④阅读《珍珠项链》(文章略)(2008年黄石市中考题)
题目: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限在25字以内)(2分)
本文叙述了的故事。
这是一道中考中常考的“寻找信息题”,但它的信息面较广,分布在全篇文章中。而且信息的隐藏性较深,可能在文章中找不到原生态信息,由于题目有字数要求,“限在25字以内”,这就需要考生根据题意对文章中提供的有用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因此考生要有较强的概括信息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整理信息的能力,否则,就会概括不全面或不正确。如,有考生概括为“写了有关母亲的珍珠项链的事”,这样的概括,“主要内容”不具体。还有考生这样概括“写了珍珠项链的怎么丢失,又如何复得的”,这样概括不全面,对珍珠项链的“主人”这个信息没有找到,而珍珠项链的主人是文章的主人公,有不可缺失的作用,这道题的答案有三个信息点:“母亲”、“珍珠项链”、“失而复得”,这是评卷中的三个得分点。缺少其中的任一要素都要扣分。示例:母亲的珍珠项链失而复得。(2分)这道题目从难易度上看,应该为“难”。
中考考试 篇12
近年来, 体育中考的宗旨被扭曲。校园文化重智轻体, 加强中考体育加试中对学生文化的教育, 使学生不仅了解一项技能的技术特点, 更要对这一项目锻炼对身心所能够起到的作用熟知, 这是防止应试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几年中考体育加试成绩呈逐渐上升趋势, 也表明中学生体质有所增强, 但是, 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初中学校, 对体育中考的态度几乎是一致的“全面应试”。这样的应试教育只能使学生逐渐厌倦体育, 而难以达到身心受益的效果当学生离开学校之日, 也就是他们逃离体育之时, 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学校的体育经费投入, 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逐渐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加强体育教师在中考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方法, 更加重视向学生灌输中考体育加试实施的初衷, 最终成为终身体育的一员。对中考体育加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进一步改善中考体育加试的测试方法及项目, 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不影响中学生体育教学秩序
2、中考体育缺乏公平性的表现形式
2.1、考试工作缺乏公平性
虽然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高峰期, 但个体差异仍然较大, 在身高、体重和运动能力方面差异明显。因此统一的考试项目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平。另外, 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 在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统一的考试项目也就缺乏科学性。
2.2、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既然新课程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就必然要突出个体差异性因而, 项目的设定也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广泛性设定, 而评价体系也应该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因身体发育比例的问题, 出现脚长臂短, 在练习或测试坐位体前屈的时候, 即使是将身体贴近双腿也不能获得满分, 在体育运动素质和各项技能方面也很优秀, 却因为这样一项不能达到满分或优秀, 结果中考体育却以遗憾告终。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不合理的。
2.3、测试评定不公平
大家都知道, 体育运动水平的发挥会受诸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天气影响以及场地设施等影响。通常, 每个地区的体育测试都不是统一在某一天就完成的, 甚至测试的场地都没能统一, 这就违背了考试的“统一性”, 从而也就出现了可能存在的不公平性。
2.4、部分学生服用兴奋剂
近年来, 随着中考体育分数的逐渐增加, 所谓的“兴奋剂”已出现在中考体育学生中间。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也不道德。为了提高成绩, 如果您帮助孩子服用“兴奋剂”, 无疑是给您孩子一个非常恶劣的“榜样”形象。而且, 市面上的所谓的“兴奋剂”几乎都是假的真正的兴奋剂十分昂贵, 不可能轻易买到。孩子购买“兴奋剂”只起到心理上的作用。同时, 学生吃了真正的“兴奋剂”, 便会出现违背公平, 也违背了基本的体育精神和社会道德。因此, 我们向所有的家长与同学呼吁, 坚决杜绝一切“兴奋剂”, 做一个诚信、守法的公民。
3、提高中考体育公平性的思考
中考体育的宗旨是通过中考这个指挥棒激励学生增进健康意识和锻炼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特长和运动技能。并以此为杠杆, 切实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切实推动全民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因此需要项目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同时, 要保证考评机制的全面性。除了考察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和运动水平情况, 还要考察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学生只有不断的进行练习, 才能掌握各类技术, 而在练习技术的过程中, 其实就参与了身体锻炼, 势必也就会提高学生的体质, 从而也就达到了中考体育的目的。
具体的实践办法可以通过参照中招考试其他科目的办法来进行, 首先可以在省市要求的基础上, 一是采用全程录像, 对成绩有疑问的考生, 可申请回话录像。另外全体考生必须凭准考证进入考场, 而且所有考生的准考证都过塑, 防止代考, 同时, 所有考点都设有候考室和考场, 实行点名进入考场参考, 其次是安排民警到各考场, 全程参与秩序的维持, 对民警的要求与高考同等, 最后是收缴全体监考教师的通讯设备, 监考教师开展工作前须经过安检, 防止“人情分”影响整个考试成绩。另外, 体育考试工作由教育局统一领导, 统一选聘考试工作人员。考场实行全封闭, 考生人借助相关的信息卡, 测试仪器全部智能化, 全程录相监控, 测试结果当场宣布与此同时, 还要严格考试成绩登记, 考试成绩由一人监督、一人登记, 现场经考生签字确认, 由纪检人员当场封存成绩。体育考试结束后, 各初中将本校考生体育考试成绩在校内公示一周。考生认为准确无误后, 计入中考成绩。在体育中考过程当中, 通过对于各个环节的把控来帮助更好的保障考试过程当中公平性原则的突出。
4、结语
中考体育的公平性要想得到保障, 就需要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的重视, 带动了学校体育教育, 更新了教育理念, 发挥了体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对中考体育的认识, 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运动, 确保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转变了学生家长的培养观念, 使更多的家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 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了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存在体育与文化课间的重视差异, 使体育锻炼成为新的课业负担出现“应试之举”。体育经费不足, 场地器材有限, 中考体育客观地存在不公平、公正现象, 影响了中考体育的顺利进行。因此, 笔者通过对于关于中招体育内容和公平性的研究探索之后, 认为应当强化学生体育健康的重要地位, 培养终生体育理念。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关怀。及时向学校, 家长和社会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保证学生三操和课外一小时活动, 每周四节体育课标准, 中考体育测试项目要有选择性, 加大体育投入经费。这样, 不仅可以全面有效的落实体育改革, 保障中招体育考试的公平性, 还可以为中考体育今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容云, 雷文静, 唐建忠, 杜大志, 欧书娟.重庆市初中生体考项目设置现状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2]王震宇, 翟玲丽.体育中考有关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9 (12) .
[3]刘海元, 李瑞才, 薄连彬.天津市现行体育中考制度对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 2014 (06) .
【中考考试】推荐阅读:
中考数学考试08-20
中考化学考试说明10-14
中考播音主持考试范文08-25
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剖析06-17
2023年中考考试方案10-11
高考、中考及各类考试标语07-28
中学中考体育考试工作总结09-07
2023年泉州中考语文考试说明09-25
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08-30
上海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答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