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

2024-10-16

中考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精选12篇)

中考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1

41.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封建农奴制。

42. 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3.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幕府的封建统治。

44.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有:明治天皇、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

45.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46. 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7.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有:①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②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8.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9.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新型政权是:巴黎公社。

50. 1871年的5月21日至27日,巴黎公社数以万计的社员被反动派屠杀,历史上称为“五月流血周”。

51.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

52.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53. 三国同盟指的是:德、奥、意;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是其中的动摇者。

54. 三国协约指的是:英、法、俄;英国是核心。

55. 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的是:巴尔干半岛。

5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 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5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5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59.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60. 被称为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并著有《物种起源》的是:英国的达尔文。

中考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2

(一) 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 (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 ;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 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因此, 答题时, “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二) 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

阅读时, 一是注意辨析文题, 因为有的文题本身就指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死海不死》;二是把握中心句, 有的文章或语段有点明中心的语句, 应抓住它来理解文章的说明中心;三是通过分析综合, 从整体上来把握。首先明确对象, 其次分清主次, 最后同类归纳。 (注意:这类题目常常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阅读说明文, 要认真分析, 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 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 理解分析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

十种说明方法是:列列举打, 三作分下 (列数字、列图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作引用、分类别、下定义, 再加上摹状貌) 。

理解有难度的是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

作比较是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下定义与作诠释常常容易混淆, 其实, 下定义是很严密的, 必须包含所有的内涵和外延。下定义是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 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 把事物分成若干类, 逐一加以说明。

(四) 理解说明的顺序, 领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不难理解, 一般有标志时间或空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则有些难以理解。“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由个别到一般等。答这类题时,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

采用什么顺序, 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顺序为主, 写建筑物结构, 采用空间顺序,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五)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揣摩是阅读说明文常见的题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的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 将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大约”“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词语其实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有些说明对象不可能用确切的词语介绍, 如果换成确切的词语, 反而是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的。

就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来讲, 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因此, 分析语言在重点抓“准确”前提下, 再分析其生动或平实的特征。

二、命题方向

近年来,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题型在稳步发展。2001、2002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 与往年相比, 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注重突出文体特点, 在阅读题内夹杂的拼音题、文学常识题、语法题已明显减少;表述题已大大增加, 对重点内容的阐释题较多;科技说明文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说明文的比例明显增加;命题设计已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迹象。

2003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 命题方向将更加明朗。

1.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常用的考查角度有:说明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 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概括能力的考查。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 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表达能力的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 更加重视学生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的表达。主要的命题角度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对语言的表达特点进行评说等。

4.理解品味能力的考查。如对词语的选用, 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 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 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5.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主要的命题角度有:一,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处理或对图表内容的文字表述等。二,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如给文章加标题, 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 对文中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等。

6.在说明文阅读中, 要求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来答题的倾向仍然出现并有扩大趋势。

中考语文开卷考试未必有益 篇3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开卷考试的意图大概就在这里。这个理念本来没错。但笔者认为,“语文”二字中的“语”,即为语言,而语文的“文”字应有三层境界,第一个层次是“文字”的意思,第二个层次是“文学”的内涵,第三个层次则是“文化”的境界。第一个层面即“文字”的境界是“文”的技术层面,它是中国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民族语言层面,也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的第六条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性目标中,分四个学段对“识字”和“写字”目标分别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也就是说,识字和写字的主要任务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中完成,并实施考核。而且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而我们的语文中考因为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携带工具书,无法测试普通话的读音、汉字的字形、词义等而把这一重大任务给忽略了,仅仅只测试学生书写一首小诗来判断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的确显得太单薄。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之后,还要花相当的气力来弥补这项工作,因为高考中这一部分还占近十分之一的比分。因为中考不测试,自然学生不会太多的重视这一块,以致于阅读时囫囵吞枣,写作中提笔忘字的大有人在。而且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束,标志着有一部分学生将不再接受学校教育了,那么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就更应该在这九年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才是。所以,笔者认为,中考应该有一个明确严格的考试大纲,把字词的考核作为中考的重点之一,像全国的普通话等级考试那样去严格地进行量化测试,真正体现义务教育课程地位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即“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而这一目标又决不是开卷考试所能检测的。

另外,由于中考语文测试中淡化了语法知识考核这一块,使许多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之后,还不知道哪些词是名词,哪些词是动词,更不了解句子的内部结构方式。淡化语法者的理由是只要会说话就行了,不必去记那些语法概念。殊不知,不懂语法的直接后果是说话时病句不断,修改病句时无从下手,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如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而且综观其他国家的语言教学,都特别重视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甚至不教语法不行,而中国人学汉语又怎么可以不重视语法的教学呢?语法是语言的规范,有法规而不依照法规教学,学语言就无章可循。

其次,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认识事物总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作为语文的第二层的“文学”境界必须是建立在认识文字,读懂文章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的,当一个学生读懂了文章的基本意思,而且又觉得文章中的某个字用得妙,某句话说得有意思,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这就开始有鉴赏的意味了,也就开始了“文学”层面的鉴赏了。当然文学层面也有由低到高的多种。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但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而显得十分薄弱。如果一味地强调让他们去阅读,去欣赏,去品味,那无异于揠苗助长或者叫空中建楼阁。因为他们连基本的字义、词义都没有弄清楚,又如何去做那些鉴赏题呢?即便是“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七条也只提到“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工具性”的定位就应当是让学生不再是文盲,能开口说、阅读、使用这门母语进行交流。而高中阶段则是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来打造一颗坚强的“中国心”的阶段,理应侧重语文的第二个层面,即“文学”层面。新课标在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第五条明确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中的第一点就是“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的教学建议,也就是说关于识字与写字的主要任务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好好的完成,并实施考核。现代文的阅读、鉴赏考查应当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还有,从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特征来看,这一时期是他们记忆力最好,应该大量储备知识的阶段,许多的诗词名句、名篇需要背诵、记忆,为他们的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新课标》对7-9年级规定的阶段性目标明确提出,本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开卷考试就意味着对这一部分的考查成为了盲区。这样就使得许多功利性极强的学生根本就不会主动背诵优秀诗文,那他们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又怎么会有文采飞扬呢?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把背诵当成一种负担,错误地把背诵同应试教育等同起来,殊不知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

其三,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开卷只考日常交际会话和阅读的做法,让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无所适从,许多语文教师上课干脆抛开书本,仅仅组织一些看似热闹的活动,再就是让学生去随意地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本来识字就不多,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去做这样的工作岂不是太难为他们了吗?况且,没有系统地学习一些语文基本知识,学生又怎么能形成语文能力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没有了一个明确的导向,在开卷考试的指挥棒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实际上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同时,语文开卷考试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由于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学生本来就深感头痛,教师教作文也更是伤透脑筋,加上受功利性的驱使,在开卷考试地区的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平时根本就不去用心指导学生的写作,而是教给学生一些在应考中投机取巧的方法,即如何杂取他人种种合为一篇文章。因为是开卷考试,大量的作文书可以带入考场,所以教师就告诉学生如何在命题范围内摘抄一些段落或句子来拼凑组合,只要通顺成篇,达到规定的字数,既不会被判宿构,也还可以得到个及格分,岂不是皆大欢喜?这样做的结果是到了高中,学生还没有起码的文体概念,写出来的文章更是“几不像”(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更不像散文),一到作文时就开始东奔西走找作文资料应付写作。长此以往,又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4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

(1)绿色开花植物生殖器官的结构及种子、果实的形成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三部分。

(2)种子的分类

根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根据子叶数目,可分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

2.芽的发育和种子的萌发过程

(1)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胚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细胞就开始分裂和生长。首先,胚根发育成根,同时,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这样就长成了一株能独立生活的新植

(3)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种子萌发需要的内部条件

种子萌发需要一个完整的胚,同时需要胚乳或子叶提供足够的营养,这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②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合适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气。极少数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光照条件(如莴苣、烟草等)。

3.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1)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叫传粉。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并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子房内的胚珠中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里的精子就会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生产上的应用:人工授粉。

(2)绿色开花植物的无性生殖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绿色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如低等藻类植物)、孢子生殖(如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等)、营养繁殖、组织培养等。其中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有:嫁接、分根、压条和扦插。对于绿色开花植物而言,无性生殖方式有:营养繁殖、组织培养等。

生产上的应用:由于营养繁殖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快速,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

<<<返回目录

生物中考常考知识点

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1.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男性生殖系统

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

(2)女性生殖系统

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卵子。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2.新生命的诞生过程及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1)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哺乳。

(2)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①受精

受精的实质是一个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场所是在输卵管中。

②胚胎发育

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直到成熟的胎儿从母体产出为止的整个过程叫胚胎发育。

在受精卵发育成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内,并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形成胚胎(约七天,此后称女性怀孕)前,受精卵细胞分裂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之后,胎儿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从母体血液里吸取养料和氧气,并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人母体血液。

③分娩

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这一过程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

④哺乳

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还含有免疫物质,因此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3.人的胚后发育和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变化

(1)人的胚后发育

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一生中两个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

(2)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变化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以性发育、性成熟为主要特征。

①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除性器官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

男性:主要表现在长胡须、喉结突出和变声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是男性第二性征出现并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女性:主要表现在骨盆宽大、乳腺发达等。卵巢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第二性征出现并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②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如心脏的收缩力显著提高,肺活量显著增大;特别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

③生殖器官的成熟

<<<返回目录

生物中考重点难点

人体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1.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

人体中的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是对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1)生长激素

由垂体分泌,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幼年时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

(2)胰岛素

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能调节糖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从而导致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血糖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即人体患糖尿病。

(3)甲状腺激素

由甲状腺分泌,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分泌过多会患甲亢。幼年时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4)雌(雄)性激素

由睾丸(卵巢)分泌,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2.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主要依靠产热和散热的过程得以实现。人在安静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内脏,劳动或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肌肉。人体散热的器官主要是皮肤。

(2)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当环境温度低于人的正常体温(37℃)时,一方面引起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令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当环境温度高于人的正常体温(37℃)时,一方面使肌肉的紧张性降低,使产热减少,另一方面令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也增多,增加散热,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的稳定。可见,人体中的许多系统在调节体温过程中是相互协调的,这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考历史必背考点知识点 篇5

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基础:小手工业者的分化

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基础:机器大工业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

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市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当家作主

初三历史中考备考策略

要回归教材、强化记忆

针对二轮中考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归纳。一轮中考复习两个月时间,二轮中考复习用了一个月,三轮中考复习仅3个周的时间,周期最短,务必在考前克服重资料、轻课本的现象。一轮中考复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出现了复习后忘掉的情况,回归教材就是要解决“遗忘”的问题,周期短就不容易遗忘。

通过一轮中考复习教材、二轮历史做题训练,学生对自己复习过的知识心中有印象,哪些内容测试时有失误,哪些内容还不会,将来可能还考哪些知识,这样带着问题去看书、去中考复习更有针对,从而做到查缺补漏。但回归教材一定要有计划,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必须按计划去完成,回归课本是减少无故失分的关键。

要认真梳理知识、强化知识的联系

回归课本中考复习时,要注意课本每一个单元的知识都自成体系,把每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链接,构建每单元历史知识网络,世界史不同时期、经济、文化、外交等事件进行纵横联系,学生在考试答题时,顺着知识网络寻找问题。总之,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只要方法科学得当,中考复习效果更理想。

初三一定要查缺补漏、优化答题途径

第三轮中考复习是第二轮中考复习的飞跃,中考历史虽然迫在眉睫,只有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考点、知识点、热点、焦点进行逐一落实过关,同时提高学生的中考答题技巧和能力。三轮中考复习时要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要做到“精”讲:以讲解题的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为主,“讲”要讲出新水平、新信息;所谓“精”就是强__师有针对选择习题,起到巩固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的梳理、释疑解难、指点迷津的作用。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计划

(一)、时间安排:

第1周: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第4单元

第2周: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第3单元及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

第3周: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第5单元

第4周: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第5单元

第5周: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下册

(二)、中考复习的具体步骤:

初三课上时间应该做到:

(1)历史按单元梳理知识脉络,夯实中考基础知识。

(2)分析每课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预测年中考试题走向。

(3)学生记忆10分钟左右,夯实基础知识。

(4)课上历史测试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

(5)讲评试卷,查缺补漏。

(6)每单元历史集中测试,总结单元内容,弥补知识漏洞。

初三课下中考复习安排计划:

(1)早自习再现课上复习的历史基础知识。

(2)课间抓时间历史知识点测试。

(3)周周测试历史,以基础知识为主。

(4)抓时间补习弱科生,促其全面发展。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 篇6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

2.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中考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7

2.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4.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敝:破旧。珍:贵重爱惜。

5.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耳聋。

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10.溘然长逝:突然死去。

11.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1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13.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

14.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中考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 篇8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jiǒng 苫shàn 眈dān 瞑míng 尻kāo 黠xiá 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 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4)屠大窘 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9)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 瞑:闭眼。 (11)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 暴:突然。 (13)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16)狼亦黠矣 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点拨:重点理解“并”“故”等词语。)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点拨:重点理解“窘”“敌”等词语。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点拨:重点理解“倚”“弛”等词语。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点拨:重点理解“少时”“犬”等词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点拨:重点理解“隧”,这里作动词。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点拨:重点理解“悟”“寐”等词语。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篇9

(一)初中必背古诗词(40首)

【七上】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下】

9.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上】

10.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雁门太守行

【八下】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赤壁

杜牧

文天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2.《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3.《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4.《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自)缘身在最高层。

25.《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9.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九上】

30.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1.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3.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九下】

34.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5.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新增】

★36.《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新增】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7.《卖炭翁》(唐)白居易(新增)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xiāo]一丈绫[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①薪:柴。②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③辗:同“碾”,碾压。愿:希望。⑤市:集市。⑥回:调转。⑦驱将:赶着走。⑧充:当作。⑨直:通“值”,价格。

★38.《渔家傲》(宋)李清照

【新增】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空]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9.《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新增】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0.《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 【新增】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蛾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实词 篇10

1。故(gù)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旧的(知识)。如:温故而知新(“故”在此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论语?为政》)

(2)形容词。

从前的,原来的`。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3)副词。

特意,特地。如: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连词。

所以,因此。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顾(gù)

动词。

①看,环顾,向四周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②转过头看。如: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③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固(gù)

(1)动词。

巩固,稳固。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形容词。

顽固,闭塞。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副词。

本来,原来。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观(guān)

(1)名词。

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动词。

①阅读。如: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观看,欣赏。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5。归(guī)

动词。

①返回,回来,回去,回家。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归依。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归聚,归到一处。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6。好(hǎo)

(1)动词。

读hào,喜爱。如: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形容词。

①美好的。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朱元思书》)

②友好。如: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3)副词。

能够,以便。如: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恨(hèn)

(1)名词。

①怨恨。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②仇恨,伤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2)动词。

感到遗憾。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后(hu)

(1)名词。

指方位,位置在后,与“前”相对。如: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黔之驴》)

(2)形容词。

晚,迟。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3)介词。

在……后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9。患(huàn)

(1)名词。

忧患,祸患。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担忧,忧虑。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0。会(huì)

(1)动词。

①聚会。

如: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②领悟,理解。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2)副词。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罗生还镯 篇11

对于初中学生朋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关于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参考译文和答案】

答案

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

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译文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12

在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中,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考查,题目给出一篇学生的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识记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字形并能正确应用。它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考生具备细心和耐心。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考生需要正确读写3500个常用汉字,范围非常广。而且题目中的习作段落篇幅较长,要从中找出错别字,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耐心寻找。

2、语病辨识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出现,和错别字放在一起考查。题目给出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病句,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

3、修辞手法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中给出一句话,这句话中是含有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能够对题干句子修辞加以说明的句子,言下之意就是选择出和题干中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话。这就需要考生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辨别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

4、词类活用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通常给出一句话,并指明句子中的某个字是词类活用。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加点词用法与题干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需要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5、通假字

上一篇:怎样写周记下一篇:城南小学课程改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