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考试

2024-08-20

中考数学考试(共11篇)

中考数学考试 篇1

在中考数学教学中, 保证实施三层递进模式的最佳方法就是———三轮解题法.有些考试题乍一看会, 一做起来就卡壳, 或者无法立即得出结论, 需要看一看, 思考思考, 演算演算, 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 欲罢不忍.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 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会答的先答, 不会答的后答”在应试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就不见得灵了, 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 定量分析不清楚, 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 有人用它不灵, 有时灵, 有时就不灵的现象.尤其是重要的考试, 每题必争, 每分必夺, 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 哪一问都想攻下来, 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 就往往失灵.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 量化清楚, 可操作性强.

一、稳扎稳打, 准确总结

考试是一门学问, 中考要想取得好成绩, 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 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时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 把平时考试当作中考, 从心理调节、时间的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上不断调试, 逐步适应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 基础好的同学做选择、填空题可以控制在较少的时间内, 把时间挤出来留给其他题, 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就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主要是看怎么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试后, 学生自己要认真总结:第一, 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第二, 怎样审题, 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第三, 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 关键步骤在哪里;第四, 错因分析, 从而调整复习, 使复习更有重点, 更有针对性, 为打赢中考之战作准备.

例如, 广东省某年中考题目为:某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P (2, -) , 则它的解析式为:本题考的是“函数解析式参数与图像的关系”, 这一类题, 如果是参数值已知, 分析起来, 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选项D正确.

二、提倡通法, 淡化特技, 提高速度

在进行中考复习时, 对适应面宽、应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法, 力求熟练掌握, 灵活应用;而对那些适用面窄、局限性大的某些特技“绝招”, 应予以淡化, 以免削弱对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训练.

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提及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整体处理思想等思想方法, 在复习时要系统化和专题化, 对常用于数学解题的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等通法, 尽管各自有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 但都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在复习时应进行强化训练.

在抓实了通法的前提下, 要寻求一题多解, 探求最优解法, 拓宽思维领域, 克服呆板性, 促进灵活性, 提倡学生打破陈规陋习, 力求标新, 培养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 加快思维速度, 冲出思维的单一性, 突破知识的固定范围中考复习应提倡通法, 淡化“特技”, 但我们不应否定发展创造性思维、寻求优化的解法来提高速度.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在进行复习的解题活动中, 发挥方法沟通上的灵活性, 拓宽解题活动的思维领域, 开阔视野, 提高解题速度.

又如中考数学试题, 关于x的方程2 (x-1) -a=0的根是3, 则a的值为:A.4;B.-4;C.5;D.5.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求其系数, 这样的题直截了当, 虽然也沾了方程的边, 但并不难, 没有转什么弯, 代入计算就可以了.

三、加强对应用性、探索性问题的训练

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知识中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背景内容, 近几年增加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考题是中考数学试题新的特点之一, 体现了数学试题要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主要是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率问题、浓度问题等, 问题背景较理想化、陈旧化.新型的应用性问题主要是利率、利息、商品销售、利润、人口增长率、环境保护、建筑加工、运输决策、合理规划等, 问题背景较复杂且富有时代气息, 这样, 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整理实际问题, 从纷繁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 在复习中要注意进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复习中还应注意加强探索性问题的求解训练, 要注意对一些典型例题、习题进行改编, 或将题中的某些条件加以限制, 可研究其逆命题, 或探索结论成立的重要条件等, 将其改编为探索性问题求解, 加强归纳、猜想能力的训练.

例如, 试题:某商场出售某种文具, 每件可盈利2元, 为了支援贫困山区, 现在按原售价的7折出售给一山区学校, 结果每件盈利0.2元 (盈利=售价-进货价) , 问:该文具每件的进货价是多少元?赏析:列方程, 不过是找朋友, 这个朋友就是包含未知数的等量关系.按设———找———列的顺序来做, 一般问题不大.设:该文具每件的进货价为x元.找:已知给出的等量关系有:按原售价的7折出售, 还能盈利0.2元列:原售价为x+2元, 原售价的7折为:0.7 (x+2) , 找出的等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0.7 (x+2) -x=0.2, 解得:x=4.

摘要:由于中考数学试题注重尽可能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点, 遵循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因此试题中对于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关的重点知识, 出现的频率就更高.可见, 考前数学教学必须坚持立足于课本及教学大纲, 全面复习, 加强考试思想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中考数学,考试,思想,渗透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高级教师编写组编著.名师指导初中生学习方法实用大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7.

[2]王京山, 主编.成绩提高有良方帮助孩子学习进步的黄金法则[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1.

中考数学考试 篇2

代数60分,几何50分,统计与概率10分

一、选择题(10×3=30分)

二、填空题(6×4=24分)

三、解答

一、(3×5=15分),四、解答二(3×8=24分)

1、计算题:

A、数值计算,B、代数式计算,C、解方程(组),D、解不等式(组)。

2、计算综合题:

A、方程(不等式)计算综合题,B、函数类综合题,C、几何类计算综合题,D、统计概率计算综合题。

3、证明题:

A几何证明题,B、简单代数证明题。

4、简单应用题:

A、方程(组)应用题,B、不等式应用题,C、解三角形应用题及理解水平的函数应用题。

5、作图题:

A、垂直平分线B、角平分线,C、轴对称,D、旋转,E、位似,F、平移

五、解答三(3×9=27分)

中考、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 篇3

关键词:中高考;体育考试;青少年;压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8-01

中考、高考中加入体育考试是近几年为提高青少年的体质,而实行的一种手段。面对考高中、大学的巨大压力,这样突然出现的一个“科目”,必定会在体育界、教育界等领域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认为,体育加入到中考、高考的行列中会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有些人认为体育会给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我个人认为中考、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应该是权宜之计,而不宜长远之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负担的角度说,而是从健康的方面谈。

一、从压力角度看中高考中的体育考试

中考、高考试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考试,没有人愿意输,没有人不渴望赢。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成为能够决定未来的重要一部分,那么他们必定会花时间去练习项目,学习技巧。这样随着对这件事的关注越来越高,体育考试必定会像现在很多文化课一样,出现很多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运动训练”,甚至也会有些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1]。这种练习虽然不是为了竞技体育而进行的,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进行的有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运动训练。这种训练现在已经有很多,我认为不久的将来这种“补习班”会越来越多,而这种训练必定会占用学生很多时间,这种“被迫”的按时训练,使得体育成为了一种任务。而体育本身是不能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要作为一种习惯,如果大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习惯,而使用一种策略迫使他作为一种任务,我想体育就失去了它原本意义。

二、从健康角度看中高考中的体育考试

(一)突然性的训练对于中高考生身体的损害。健康是每个孩子和家长都十分重视的,但他们往往只看到显性的健康危机却看不到隐形的健康危机。对于中高中生来说,体育考试无疑就是一种隐形的健康危机。一方面在这种训练的教练员往往是学校的体育老师或是一些体育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对于初、高中生,即年龄在15—20岁的孩子的心理、身体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在训练方面是无法保证科学的。同时这种训练常常在考试前几个月“突击”,可是我们知道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肌肉及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完成。运动员的竞技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都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奏效的[2]。而训练对提高学生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的适应性改造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否对于先天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这样一个体育考试中的失利,会影响其对于体育的态度,使得原先虽然能力不强还愿意运动的孩子,通过这一次评分性的考试,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科目,它不像地理、历史那些课程一样,在某个学习阶段,比如初中、高中阶段看似这些所谓的文化课是比起体育要重要一些,但从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来看,体育是贯穿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所以才有提出了“终身体育”这样的口号,而想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也不是靠一时的突击能够完成的。

(二)使用兴奋剂严重影响比赛的公平,损害孩子健康。增加体育到中高考中,目的是使学生更加重视运动,身体更加健康。随着初、高考体育考试,人们会为了成绩“不择手段”,尽管很多教练、家长、孩子、老师都知道兴奋剂对于孩子身体的伤害,都知道这是不道德的行为,都知道这样有失公平,但面对“利益”,即分数时,那份对名校的渴求冲昏了理智的头脑。他们亦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吃一次对孩子的伤害不大,吃一次不会被发现。在中高考的体育考试中大多还没有设置兴奋剂检测这项流程,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选择铤而走险。而兴奋剂能在体育初、高考中找到市场,首先是因为青少年缺少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些人不能判断什么是兴奋剂,或者还意识不到使用兴奋剂对人体危害,在教练员或者其他人员的唆使或诱导下往往就范。另外某些学生确实存在走捷径的心理。他们明知道兴奋剂的危害,但是为了最后关头能超水平的发挥,不惜铤而走险,希望借助兴奋剂来提升成绩,达到考上大学的目的。对于这些热不来说,在实现考上大学的愿望面前,什么体育道德原则,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和兴奋剂对于身体健康的损害等问题,似乎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对于青少年体质变差的问题,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是得好好想个办法来尽可能解决这个难题,但我认为这样硬生生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中来绝非长久之计。

三、对于提高中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面对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中高考中加入体育考试试图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但这必定只是缓解的办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本质。学校教育是体育兴趣培养,人运动素质培养的主要阶段,以下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提出提高中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三点建议。

(一)重视课堂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采用多样的练习方法,比如游戏法和比赛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是体育老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气氛和节奏,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才能持续的推动学生加入到体育练习中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二)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要常抓。学生要保证一定课间锻炼但每个人都会有惰性,因此加强早操和课间操的考勤和监督工作就会显得十分必要,要制定比较完整,系统制度。做早操、参加课外活动有很多好处,首先能够增加在室外氧气的摄取量,通过身体的活动,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力量以及韧带弹性,同时能有效的改善心肺功能,促进代谢。其次,通过早操和课间操可以刺激神经细胞,使其兴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因此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常抓早操和课间操,让其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要有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重视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力支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重视也不仅仅表现在口头的鼓励,更应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要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等,让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实而有意义。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意志品质学校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重视能够确立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以后工作提供了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12.

[2]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5.

如何创新中考体育考试 篇4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在现行仍以考查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因为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出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篇幅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在名著考查中应付自如。这么做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 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了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为此, 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 既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色彩, 又有效拓宽了名著考查的范围, 容量之大几乎可以涉及整部作品, 更关注到了名著阅读的细节。如例1中率众英雄排定座次的是宋江, 而没有林冲, 另外花荣、戴宗的绰号相混;例2中C项对汤姆和哈克两人在墓地目睹印第安人乔杀死鲁滨逊医生的细节陈述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格列佛在飞岛国的历险情节被倒置。这3道题中, 错误显而易见, 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名著, 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上的错误的。这些名著题的变革, 使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大大下降。就我校抽样调查来看, 以前的名著阅读题, 学生的得分率都保持在80%以上, 而名著题“变脸”以后, 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为例, 名著题的得分率仅为46.9% (不排除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猜测得的分) 。但我仍要为名著题的“变脸”叫好, 因为这些名著阅读题体现了“真”考名著阅读的理念, 让那些以教师整理归纳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优势。可以说, 名著题的“变脸”, 在很大程度上

新课标改革后, 体育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指出了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名著“真”阅读。

就我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著考查题 (见上例3) 为例。虽然, 第五册语文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第二单元以后, 但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就集中安排了三节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选读部分精彩片段、观看相关影视选段, 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教师的督促下去真正阅读名著。随后,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章内容, 并写好故事梗概和阅读感受, 这样《格列佛游记》全书四卷39章到10月中旬就能阅读完毕, 期中考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检测、巩固。在这次考试中, 尽管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但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得分率却超过了另外一个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事实证明, 如此考查名著阅读,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了优势, 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不过, 笔者以为, 以上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名著“真”阅读。

一是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 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二是阅读效果的检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因此, 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四是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能否真正阅读名著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让学生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设立测试项目旨在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 实现“教测分离”, 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

然而, 在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过程中, 出现了少数学校在体育考试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据了解, 2008年, 广东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有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1分钟跳绳、1分钟计时运球上篮、田径200米等项目, 其中田径200米是必考项目, 其余的项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作为考试项目。而2009年在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仅设置田径200米和1分钟跳绳等两个必考项目。这样, 一旦考试项目确定后, 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项目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八年级的体育教师也会把这些项目作为每节课练习内容的重点来抓。结果, 有的学生反映, 读了三年初中, 不知道足球是怎样踢的, 不懂得排球是怎样打的, 不会处理运动中的一些常见病, 等等, 学生的“三基”水平降低, 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形发展, 耐力素质下降。

一、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

从2007年开始, 在一些地方,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分值提高到50分。我们都知道提高这个分值的出发点的本意是什么, 但是尽管如此, 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却仍然在走下坡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项目。”由此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国家教育部决定, 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制度。实践证明, 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举措, 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体育考试的进一步实施, 少数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 教与学跟着考试走的应试现象。因此, 在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教师上课的内容就按照中考体育考试的内容去授课, 几乎每节课都围绕那几个项目去练, 部分学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 学生为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而感到苦恼, 从而厌倦了上体育课, 最终令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结果, 新课程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学模式又走回了原来的路子。

由于中考体育50分的存在, 学生在课堂内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 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布置练习, 讲解示范, 学生机械、重复地学、练中考所规定的考试项目, 学生的体育课成了训练课。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一些学校, 原本国家规定每班一周上三节体育课, 由于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 而每班一周减少一节课。除此之外, 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课后所参加的体育素质锻炼都要围绕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训练, 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诚然, 新课标的实施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就拿中考体育考试50分来说, 教育行政部门的本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加试”措施, 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与健康课, 使学生在压力下形成锻炼的习惯, 引导大家都来关注体育、重视体育。然而, 这些用意在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面前是这样的苍白无力, 现在体育考试分明成了学生平衡其他学科成绩的砝码, 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改变了, 教师的观念随着领导的升学指标压力“扭曲”了。因此, 我们认为50分作为“手段性”的体育价值观有悖于新课程教学理念, 其他学科的应试不驱逐, 升学压力不减轻, 体育50分一天不谈化或者改革与变式, 新课程的兴趣、学生的运动态度、习惯、探究、自主、合作等终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目的相一致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仅仅是对学生运动素质与能力的评价, 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形态、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评价, 也就是说, 它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新课标倡导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 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 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 让家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熟悉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实施以后, 我们都必须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体育档案, 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记录, 每个学期结束时,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诊断性的、过程性的、终结性的评价, 从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学期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以便于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和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方案, 使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但现在看来, 新课标的成绩评价, 似乎只对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有效, 到了九年级, 因为有体育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 评价就等于空谈了。

因此, 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育人为本,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不足, 找出原因, 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 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 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出现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

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设置应该多元化

1.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应该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考试项目的设置要围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出发, 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出发,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则、全面兼顾的原则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原则。我们在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设置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 身体素质类:100米、200米、800米 (女) 、1000米 (男) 、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 (女) 、20秒立卧撑 (男) , 立定跳远等。第二, 球类:篮球1分钟运球上篮, 1分钟跳投 (在规定的范围内) , 纵跳摸高, 足球20秒踮球、绕杆射门, 乒乓球推挡等。第三, 其它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锻炼项目。

2. 中考体育的一些项目需要作出调整

例如投掷实心球。在人的一生中, 利用实心球投掷方式进行工作的概率大概是最低的, 不会有人在离开学校大门之后, 还会想到利用实心球投掷作为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 实心球教材是一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 是没有很大存在价值的。

在过去, 实心球被列为中考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 这不仅导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畸形发展,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兴趣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造成对体育课的厌倦, 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这更不用说什么拓展项目的培养了。

毫无疑问, 我们只有进行改革和调整, 从“应试教育”的框架中走出来, 使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的目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 才能使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教师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 课堂教学组织更具全面性, 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 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融洽、和谐, 从而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中能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学会“健体”的同时, 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晓赞, 季浏, 潘绍伟等.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国学校体育, 2003, (3) .

[2]刘秀美, 沙风海.促进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3]胡增荦.新理念下中小学投掷教材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4]张海平.30分+1小时=50年-——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 2005, (1) .

如何提高学生体育中考考试成绩 篇5

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肺活量,我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空摇绳:拿两条跳绳。一手一条同时空摇,将绳摇成立圆。体会抖腕动作。要求:摇到两手同时摇,左右两边绳都能成立圆。

2.双脚并拢跳:两脚并拢后脚跟不着地的连续跳。100个*4-6组。要求:靠踝关节的力量跳起。配合两手空摇。

3.一分钟跳绳:完整动作。由慢到快。跳5组。每组间隔1分钟。

基础较好的同学:

1.快速10秒跳绳:3-4次要求:两手腕快速摇动。

2.快速30秒跳绳:2-3次要求:两手腕快速摇动,尽量减少失误。

3.超长时间[90秒]跳绳:5-6次 要求:不要因卡绳就终止,要学会脚快速往前跨同时起 动跳绳。

4.耐久跑:让学生每天利用体育课或课间多跑圈,来增强学生的肺活量。

二、提高立定跳远的训练方法及要求:

(一)动作技术要领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1.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稍前倾。

2.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要点:蹬地快速有力,腿蹬和手摆要协调,空中展体要充分,强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动作

3.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

(二)、影响成绩的因素

1.力量因素:特别对下肢肌群的爆发用力能力,而且对踝关节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立定跳远的最后用力点是在前脚掌,甚至是脚尖,需要踝关节的跖屈用力有相当大的强度。

2.协调用力的能力:指骨盆肌群与下肢肌群协调用力的能力(包括踝关节)。协调用力正确的标志是,髋、膝、踝三关节能迅速有力地蹬直,上肢能做出协调的摆动,起到带、领、提拉的作用。

3.臂的摆动作用:立定跳远必须直臂摆动,摆幅越大,带、领、提拉动作越强。请注意观察,凡屈臂摆动者,必然造成上体的波浪动作,从而影响跳的远度。

(三)易犯错误及解决方法

1.预摆不协调。解决办法:反复做前摆直腿后摆屈膝的动作,由慢到快。

2.上体前倾过多,膝关节不屈,重心降不下去,形成鞠躬动作。解决办法:做屈膝动作,眼睛往下看,垂直视线不超过脚尖,熟练后就可不用眼睛看 了。

3.腾空过高或过低。解决办法:利用一定高度或一定远度的标志线来纠正这类错误效果很好。

4.收腿过慢或不充分。解决办法:反复做收腹跳的练习,注意,是大腿往胸部靠而不是小腿往臀部靠,动作要及时。

5.落地不稳,双腿落地区域有较大的差异。解决办法:多做近距离的起跳落地动作,手臂的摆动要协调配合。地面设置标志物,双脚主动有意识地踩踏标志物。

(四)、立定跳远的辅助练习

1.蹲跳起。这是主要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动作方法:双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向下深蹲或半蹲,两臂自然后摆。然后两 腿迅速蹬伸,使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向前上摆,最后用脚尖蹬 离地面向上跳起,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接着再跳起。每次练习15~20次,重复3~4组。

2.单脚交换跳。这是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动作方法:上体正直,膝部伸直,两脚交替向上跳起。主要以踝关节的力量起跳,用前脚掌快速蹬地跳起,离地时脚面绷直,脚尖向下。原地跳时,可规定跳的时间(30 秒~1分钟)或跳的次数(30~60次) 。行进间跳时,可规定跳的距离(20~30米)。以上练习重复2~3组。

3.雲跳步。雲跳步主要用来发展腿部后群肌肉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动作方法:用右(左)腿直膝向前上方跳起,同时左(右)腿屈膝向上举,右腿落地,然后换腿,用同样方法跳,两臂配合腿前后大幅度摆动。跳时踝关节和前脚掌要用力,整个动作轻快。它与舞蹈的“雲跳步”动作类似。

4.纵跳摸高这是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力量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动作方法:两脚自然开立成半蹲预备姿势,一臂或两臂向上伸直,接着两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用单手或双手摸高。每次练习10次左右,重复3~4 组。

5.蛙跳是发展大腿肌肉和髋关节力量的练习。动作方法:两脚分开成半蹲,上体稍前倾,两臂在体后成预备姿势。两腿用力蹬伸,充分伸直髋、膝、踝三个关节,同时两臂迅速前摆,身体向前上方跳起,然后用全脚掌落地屈膝缓冲,两臂摆成预备姿势。连续进行5~7次,重复3~4组。

6.障碍跳主要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爆发力。动作方法:地上放小海绵垫6~10块,每块距离1米左右。练习者站在垫后,两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向下,两臂自然后摆,用脚掌力量向前上方跳过障碍,两臂配合向前上方摆动,落地时屈膝缓冲,落地后迅速做下次跳跃。重复5~6组。

(五)、练习注意事项

1.尽量选平坦又不过于坚硬的地面进行练习,如雲道、土地、地板地、沙坑等。过滑的地面不宜练习。

2.提高爆发力的练习,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提高力量耐力的练习,重复次数必须在10次以上,并尽可能增加重复次数。

臂角的大小取决于肩部的柔韧和摆臂的速度,臂的摆动对维持身体平衡有一定作用,同时对动作幅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前屈角、前伸角是人体的空中动作。前屈角过小使得失重感增大,迫使人体过早落地。前伸角是落地前小腿与大腿的夹角,小腿前伸会增加远度,小腿前伸越大越好。这两个角不但影响空中动作质量,对落地角也有直接影响。落地角对成绩有影响,在维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以落地角小为好。

中考思想政治开卷考试刍议 篇6

一、开卷考试的特点

1. 开放性。

开卷考试的“卷”, 并不是单指课本, 而是指课本及其它相关资料。开卷考试是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的。通俗地说, 开卷考试就是在考试过程中, 考生可以翻阅课本和其它资料进行答题, 给考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2. 限制性。

开卷考试是相对开放的, 但并不是毫无限制的“放羊式”考试, 在时间上, 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 按时交卷;在空间上, 考生必须统一集中在考场内独立答题, 严格遵守考场规则。

3. 综合性。

开卷考试的材料可以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 既可以反映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风貌, 又可以反映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既可以体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又可以体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卷考试的命题可以考查考生的理论知识 (知识目标) , 也可以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力目标) , 还可以考查考生的思想觉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试题灵活, 涵盖全面, 综合性强。

4. 灵活性。

考生答题, 既可以用课本上学过的知识答题, 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 根据题意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解答, 即“采意” (能力立意) 为主, “采点” (知识点) 为辅, 还可以联系社会现实, 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总之, 答题可以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 鼓励考生创新思维, 创造性地答题。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得分。

二、开卷考试的错误倾向

1. 把开卷考试变成纯粹的抄书。

部分考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 平时又缺乏必要的训练, 对开卷考试答题的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好。因此在考试时, 他们往往对题中给出的材料粗略地看一下, 就拼命地翻书, 看到相近的内容就一成不变地抄下来, 结果是这里抄一段, 那里抄一段, 勉强凑合成答案。答案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没有答题要领, 没有个人体会, 结果当然不能取得好分数。

2. 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考试能力。

部分考生能根据材料和要求, 运用相关知识点答题, 但综合素质差,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 语言组织松散, 缺乏逻辑, 认识浅薄, 体会谈得不深刻。

三、应对策略

1. 加强基础知识复习。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都是教材的重点, 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 能复述它们的大致意思, 能记清它们在书中的位置, 为考试翻阅教材做好准备。最好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要能理解背诵, 答题才能运用自如, 随心所欲。既节约时间, 又提高答题正确率。

2. 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它要求我们在熟悉教材章节的基础上, 要打破教材章节的顺序, 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 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整合, 把握其内在联系。如, 在复习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个概念及相互关系时, 除了要求学生了解他们的基本含义外, 还必须把各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状况及生产关系的特点;各种社会形态初期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后期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列表比较,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理。

3. 强化训练,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开卷考试的试题材料, 许多都取自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 要有意识地把能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的时事热点问题多向学生讲述, 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和分析, 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答题能力。如:西部开发是社会热点, 用初三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关系、可持续发展, 以及初二的有关法律知识、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等知识来理解, 就会举一反三, 切中要害。

4. 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

(1) 指导学生精析题意

精析题意是成功解题的关键,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精析题意就是要认真分析材料, 确立论述或说明的观点, 明确回答试题的要求。试题有明确指定的, 按要求的观点、原理回答;试题没有指定观点、原理, 只是笼统地提出“用所学过的知识”或“用相关的知识”来论述的, 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审题, 根据材料的提示或关键词语确立论述的观点。

(2) 指导学生答题要回归教材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 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知识为依据, 正确分析中心论点与所学政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从而寻找相关的知识点, 联系实际进行论述。事实证明, 那些脱离教材的盲目判断, 以及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的答案是应考之大忌。

(3) 指导学生答题要写出个人的深刻感受

结合个人体会, 紧扣时代脉搏, 写出个人的深刻感受, 这是开卷考试的一个重要能力要求。在写个人感受时, 答案要紧密联系材料, 个人见解要深刻、独特, 真正达到政治课思想教育的目的。

(4) 指导学生答题要力求完美

在组织答案时, 知识点应齐全, 要点应清晰, 不要遗漏要点, 使答案更全面更深刻。在论述过程中, 书写应整洁, 语言要流畅, 层次应分明、合乎逻辑, 说服力强, 力争使答案完美无缺。

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意义与对策 篇7

一、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的意义

1.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这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以往,学生为了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划条条,背条条”,很少去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采用开卷考试,学生不必花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对教材的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或用现实生活来验证结论。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书本和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考试时的紧张心理状态,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2.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政治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必然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但能力是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才能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呢?既然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行不通,那就只能靠学生自己去猎取知识。学生首先要学会读书,能把教材读通、读薄。所谓读通,就是要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搭建起知识结构,即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置于知识的网络中,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所谓读薄,就是在读通的基础上,删除枝叶,保留主干,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主要原理,以便能灵活地调遣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在平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应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

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开卷考试对单纯识记的内容要求少了,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总体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多看书,尤其要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政治考试,虽然题目在书外,道理(答案)在书中,但并不是可以在书上原封不动地找到,需要动一番脑筋,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就很难有完整的解答。况且,开卷考试有时间限制,要形成正确的答案,需要有思考时间,绝不能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因此,必须要确保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在开卷考试中,试题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特点,它必然要求考生熟练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考试中赢得充裕的思考时间,并在更大的思考空间里进行知识的重组。

2.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

中考政治命题的特点之一,就是坚持时政与政治理论、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时政热点问题始终是中考命题的触发点和兴奋点。试题的背景材料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突出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寻找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对时事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为此,可进行一些时政热点专题的复习,如经济类(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质量安全);政治类(当年中共中央全会、重大纪念活动、社会重大发展问题、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等)、文化类(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技创新等);国际关系类(经济债务危机、地区冲突等问题)。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挖掘时应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学科知识实际。

3.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者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专题类活动,如调查类(校内调查和社会调查)、会议类(主题班会、演讲、座谈会、辩论会、模拟法庭等)、 媒介类(学习园地、黑板报、图片展、校园广播等)、宣传类(法制宣传日、走访慰问、庆祝活动等)、写作类(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开展这类活动,既活跃了学生身心, 又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活用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中考数学考试 篇8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呢?这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且关键是学生自己的努力。

一、考前心理调试

一是家长、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适当的目标。

二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要倡导积极向上和正面的舆论导向, 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而不是取笑、打击。

三是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调控好学校、班级内学生之间的竞争, 保持正当、适当的竞争, 又要倡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达到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

四是学生自己的努力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二、要正确地对待学习、考试和分数, 保持良好情绪和学习生活状态

一是正确认识考试。要认识到中考只是对学习状况的一次检测, 而这次考试的成败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二是对考试结果的期望要恰当。考试的竞争对手主要是考生自己, 只要已竭尽全力, 便问心无愧。

三是不要随意预测考试结果。考试失败是对考试结果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是无谓的分散精力, 会加重心理压力, 会对考试产生消极干扰。

四是面临考试要充分相信自己平时的积累。有的考生由于过度担忧自己的复习准备不足, 临考前仍然“开夜车”、搞“题海战术”等, 如此会使大脑负荷过重, 导致考试时大脑兴奋与抑制失调, 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五是认真复习, 在考试之前做好知识能力、应试技巧的准备。制定好科学可行的复习计划, 认真实施;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复习的效率;夯实基础, 熟练掌握方法和技巧, 提高能力。

三、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

按计划去实施, 每实现一个目标, 即使是很小很小的目标, 但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的, 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可以增加一份自信, 自信可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使可能成为现实。

四、在考试前做好生理、心理、物质等各方面的准备

一是考试前3天必须检查交通工具的状况, 试前两天仔细检查必备的用品。

二是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 除了把体育中考考好之外, 还要保持健康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才有足够的精力来学习, 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

五、适当减压

一是自我暗示减压法。在焦虑、紧张和烦躁时, 不妨自我鼓励一下, 对自己说:“该复习的我都认真复习了, 还怕什么呢?考试的内容无非是这些复习过的东西。不管结果怎样, 只要尽力就行了。”

二是肌肉放松减压法。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以轻松的姿势坐好, 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依次紧张肌肉、放松肌肉, 然后感受肌肉由紧张到放松的感觉。

三是焦点转移减压法。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时,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做一些或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

四是过渡性减压法。考前一周慢慢减少学习强度和时间, 适当进行放松活动, 采取过渡调节方法来缓解压力。

六、考试中的情绪调节

一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内心对话, 即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来保证考前的适度紧张,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我已经准备充分, 考试并不可怕, 考试成绩并不重要, 只要在考试前作了最大的努力就行”。

二是提前进入考场, 熟悉考试环境, 尽快进入角色, 从容自如地迎接考试。

三是注意考场紧张心理的调节。

四是考试时不要过分地估计分数, 那样做会加重心理负担, 影响考试成绩。

五是考试期间, 每考完一门交卷后应尽快忘掉考试内容, 不要去核对答案或估分, 以免引起心情紧张, 影响下一场考试。

六是进入考场后, 在座位上进行30秒的放松训练。

中考数学考试 篇9

一、首先了解一下2009年中考数学的命题特点

1. 注重考查基础,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各地的试卷均能注意知识的覆盖面,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要求,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 试题较好地联系教学实际, 试题的要求与平时的教学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2. 突出学科特点, 加大探究力度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 继续关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的考查。

3. 拓展思维空间, 着眼学生发展

今年的试题, 在新情景中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 而是注重让考生在新情景中活用“三基”。这些试题创设的情景富有思考性, 考生必须分析情景, 活用知识, 而不能靠单纯的知识和方法的复现或套代模式来解题。

4. 注重知识整合, 考查思想方法

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互补性, 用具体的试题为载体考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是今年中考数学试卷的又一亮点。这些试题删繁就简, 不堆砌技巧, 突出了对数学的理解、把握和活用。运算看似很简单, 但对有关算理、运算法则的考核却比较深刻, 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也有助于让考生在解题中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2010年中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预计2010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将继续保持, 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考查考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一般能力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

在应用题的考查上, 会更加注重应用性问题的背景设置, 题型会更加丰富多彩, 涉及知识面也会大为拓宽, 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体现时代的生活气息等特质将更为明显。在试题的取材上, 将更注意联系现实生活, 将有更多亲切又真实的背景材料, 涉及面将更宽广, 信息量将更大, 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试题中。

总之, 进一步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将是2010年中考数学试题的重要特征。

三、2010年中考数学复习与应试策略

针对今年中考试题的基本特点和2010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 特向参加2010年中考的同学们提出复习与应试的几点建议。

1. 全面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中考数学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我们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就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正确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 并形成记忆, 形成技能。

中考试题大部分考题是基本题, 但基本题不是简单题, 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能力解决基本的问题。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在形成体系上下工夫, 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 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 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 在解题时, 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启示, 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进行组合, 选取出与题目的信息构成最佳组合的解题途径, 优化解题过程。

2. 科学确立复习目标,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

从科学复习观的角度上来看, 每一复习阶段必须科学地制定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并配给合理的复习时间。那种在复习中不按复习计划进行, “今天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显然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违反学习规律的。

为了避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必须认真研究本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要非常清楚《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 同时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对具体考试内容的特别说明, 上述问题弄清楚了, 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复习的针对性就强了。

3. 强化训练过程, 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中考复习必然要做大量的练习, 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练习的目的, 各章 (节) 练习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自己是否掌握, 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盲区、思维的误区、方法的弱区。

要注意练习后的反思。每次练习后适当的回味与反思, 可以进一步体会这些练习的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复习中要淡化特殊的方法与技巧, 要对一些通性、通法进行不断总结和提炼, 并提升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不论是平时作业或复习中的定时练习、模拟考试, 都要做到练习 (或考试) 完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将易错的地方记录下来, 并采取必要的纠错措施, 确保以后的解题活动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

4. 注意实际应用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仍是重点。要多注意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和感受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深入分析和研究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情景应用性问题、开放探索性问题、猜想归纳性问题和阅读理解性问题。学会从材料的情景、问题中去联系理论。

浅谈如何面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 篇10

关键词:政治中考 开卷考试 问题应对

中国分类号:G632.474

政治开卷考试打破了以往的闭卷考试模式,以前在中考复习时,教师讲条条、划条条;学生记条条、背条条,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乏味。开卷考试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即给老师减压又给学生减负,大家皆大欢喜。但这种欢愉的心情持续没多久,师生发现开卷考试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不是找找书,抄抄书。开卷考试体现“理在书中,题在书外”,考察学生对试题的采集、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考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蓦然回首,发现开卷考试“提高成绩不容易”。

一、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理论和材料两张皮”,答题思路混乱,逻辑性不强,角度单一,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时政试题,材料老化,对于材料、漫画、图表题等,缺乏知识点的联系,杂乱无章,缺乏逻辑性。学生没有养成对知识体系的整理,稍有知识问答的变动,或综合知识的运用就不知所云,大脑一片空白。

二、 如何应对

开卷考试主要强调的是能力为主,重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即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 夯实基础 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依“纲”循“本”,“纲”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本”是课本教材。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对考点的纵横联系、图表梳理、树状分析等具体方式,概况、归纳、使之将知识有点到线,有线到面,有面到网。使所学知识的呈现多层次、系统化,而不是零乱地,一盘散沙。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会编织知识网络,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政治课代表监督,利用课间或上课前几分钟提问或抽背。目的是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便应答材料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

第二 精讲精练 提高解题技巧

初三的复习课大多数都搞题海战术,学生在“题”中滚打、在“考”中煎熬、在“分”中拼搏,在“比”中沉沦。学生疲于应付题海,考过的试题如过往云烟,考完就忘,记忆不深。所以教师精选课前一题,试题从设问到答案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举一反三,反复训练学生。使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第三、 寻找关键词,向教材寻根问源。

在解题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总结问题的中心所在,然后再在教材中寻根问源,最后组织解答。避免学生不动脑筋,拿着书大抄特抄。洋洋洒洒千余字,答题却是离题万里。同时教会学生不要用自己的口头语应答,依据书本的政治术语答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第四、重视主客观试题的演练

从中考考试说明来看,客观试题比重占40%,且难度不太大,但也不能忽视。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人而异,要求学生自己出题,每人出10道选择题,5道多选题,然后利用课前几分钟,全年级交换去做,学生自己批改。这样加强学生对选择题的训练,提高选择题的分值,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目的加强对客观试题的掌握。

对于主观试题,难度较大,学生困惑多。有“翻书都找不到”的感觉。教师每一节课精选一道题,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四组比赛,一组设问,另一组学生解答。然后四组互相设问互相解答,看哪一组设问和解答的好,教师给予表扬肯定。最后教师再补充。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思维、多角度的分析和解決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

第五 关注时政热点,找准课本结合点

大多数主观题都与时政热点有关,而学生忙于应付中考没有时间看新闻,有的学生对新闻不感兴趣,有的即使看了也不会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不了解时政背景,就不知到用什么原理答题,即使基础知识很过硬也不会运用。教师利用假期,让学生看新闻,并出时政小报,对一年来的国内外大事和热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时政,并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时政找知识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六 学生尝试自己批改试卷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资源,根据中考试题模卷,尝试让学生出一套中考试题,学生互相交换去做,然后教师批改,对错误比较多的试题,教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解决。让学生出试卷,放手学生。目的强迫学生去看书,去思考。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出题和解题的思路,能够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指出学生的错误,有利于中考复习。

中考数学考试 篇11

一、模拟心理训练法

模拟训练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对不同的考试环境和条件尽快适应, 以便确保他们在临场发挥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真正的体育水平发挥出来。体育中考模拟训练通常会采用到的方式有模拟裁判、模拟考试地点、模拟考试中的观众和氛围等[1]。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实验来验证这一心理训练方法的效果。通过组织两次教学考试来进行对比。第一次安排体育考试是在没有经过系统心理训练的条件下进行的, 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发现有部分学生考前有出现紧张或是过度兴奋等现象。有些项目有着比较高的个别技术动作要求, 就有不少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成绩下降等情况。第二次教学考试是在经过了四个多月模拟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模拟训练模拟的是现场氛围、时间等一些方面。因为考虑到正规考试在考试时间的安排上通常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 把模拟训练安排在这两个时间段, 裁判由一些专业的体育老师担当按照体育中考的考试规定来执行各考试项目的程序, 在考试的气氛方面要尽可能做到接近真正气氛。最终的实践证明, 学生经过了模拟训练之后, 在教学考试中表现的更加自信, 相比较未参与模拟训练的学生发挥的更为出色, 也取得了更好的体育成绩。从两次教学考试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体育中考训练少不了模拟训练这一重要的心理训练方法。这样的模拟心理训练方法多进行几次, 学生必然可以在体育考试中将自已原有的水平真正发挥出来, 甚至可以做到超长发挥。

二、暗示心理训练方法

暗示心理训练方法相对来说,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相比较模拟训练的繁琐复杂和有序开展来说, 他随时随地都是可以进行的。然而, 暗示心理方法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小, 效果甚至更甚模拟训练。

有些项目的技术难度相对比较高, 例如掷实心球, 在平时的训练当中, 有不少学生就会多少有一些错误的动作, 我们不可以忽视这些错误动作, 因为它会对学生中考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自己也知道自己存在一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 那么在中考时就相应地会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怕自己会有类似的错误动作出现。那么,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善加引导, 教会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只要好好地完成了这一动作就一定会收获优异的成绩, 采取诸如此类的心理语言放松自己的心态, 保持一个很自然的状态。要想确保学生的暗示心理训练可以顺利地进行, 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做一些心理暗示, 当然要想实现这种心理暗示的常态化还需要引导学生也要多对自己做心理暗示。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的状态, 只要发现自己情绪紧张就及时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从而帮助自己的紧张的中考中尽快回复常态, 以平常心来应对体育中考。教师要注意接近中考的那一时间段, 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心理暗示训练。要让他们记住, 时刻保持轻松的心情, 要在自己的眼中只有比赛场地, 不要关注其它无关的任何东西, 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战士准备好随着出击。教师通过一些暗示性的话语鼓励学生, 令其形成自我心理暗示, 要努力在中考中自信地表现, 最终收获优异成绩。

三、通过生理调节心理状态

事实证明, 有不少学生会因为生理方面原因而导致考试前出现心理紧张的状态。例如, 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一些现象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学生一旦出现紧张情绪就会有不适应的生理状态出现。教师针对这类问题,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如, 让学生发现自己很紧张使, 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来进行放松, 例如大口吸气, 以及缓慢吐气等。要设法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状态的调整, 教他们怎会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调节呼吸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 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地将自己的考试状态调整好, 从而达到一种比较松弛的心理状态。这样做是根据一定的原理, 就是学生将大量的氧气吸进体内, 再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呼出, 这样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兴奋度, 从而对自身的情绪有一个更好地控制。缓解学生情绪波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深沉腹式呼吸方式的运用, 这也是稳定学生情绪的好办法。而那些情绪有些低迷、兴奋点比较低的学生, 就需要设法提高其兴奋性, 可以通过有力的呼吸或者是通过发出很大的声音的方式。这些方式效果比较好, 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此外, 准备活动十分必要, 学生在中考临考之前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以便有效避免在考试比赛中发生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有研究表明, 运动员的柔韧性会影响到他的情绪状态。“神经的兴奋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 也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2]因此, 一定要在考前将自己的准备活动做好, 大脑的兴奋程度也会因之有所降低。由此可见, 要想使学生的心理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其心理兴奋性得以降低, 就可以通过一些准备活动来做好。在考试之前, 进行准备活动的调节, 方式众多, 慢跑或者是练习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遇到考前心理兴奋点很低的学生, 或者是持淡漠态度的学生, 调节方式可以是快速地将腿太高之类的大幅度动作或活动。

结束语

研究表明, 人的表情一般是会和他们的情绪状态存在很大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使肌肉得到放松肌肉的方法来缓解考试之前的紧张情绪, 要引导学生多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来放松自己, 从而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总而言之, 教师要多做指导来进行学生的, 多做一些练习之后, 效果才会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金盛.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

上一篇: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下一篇:“井工厂”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