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2024-08-20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通用12篇)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1

当前, 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它更大的作用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是大学生;它主要包括: (1) 参观革命教育基地; (2) 社会调查; (3) 知识竞赛; (4) 讨论、演讲比赛; (5) 观看教育片等。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长期以来重视理论上的说教, 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厌倦情绪, 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这门课有没有必要开设的疑问。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很多, 留待以后讨论。本文认为, 正是由于将实践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极大丰富了这门课程, 使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真正成为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主流渠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的方面很广, 比如: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专业素质、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角色素质等。本文中的综合素质是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总的来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实现,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展开的四个环节来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活动的定位

教学活动从来都是一个互动的双向活动, 实践教学更甚。因此, 教师在定位实践教学活动时,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任课较繁重, 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 即以“学委 (课代) —小组长—小组成员”的方式对全班进行了解, 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目标。教师将大的原则和框架制定出来 (具体来说就是实践教学大纲) , 其它则由学生自由组织:若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 喜欢互动, 则可以考虑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具弹性化, 更具开放式, 基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在实践之初教师要把握的就是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 其它则可以任学生自由发挥, 若有问题,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 则放到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再进行点评。若这个班的学生偏静, 则要挖掘几个“鲶鱼”型的学生, 若没有, 则要培养班干和小组长替代, 此时要多鼓励他们并给他们自信。这类班级的第一次实践教学活动非常重要, 若第一次成功, 以后则水到渠成。

一般来说, 第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不宜在学期初举行, 但要在学期初铺开, 这样可以为教师赢得主动, 也为实践教学的成功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环节是其它四个环节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活动实施

在此环节中,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师喜欢事无巨细, 每件事每个环节都要过问, 以知道学生的进展情况;有的教师则喜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以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的教师则用放手加干预共同使用的方法指导学生, 等等。笔者则是用放手不干预的原则进行指导, 当然这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来决定的。笔者发现在自己的教学对象中, 有部分学生 (尤其是女生) 思想还停留在中学时代, 对于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而是一碰到事, 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可以帮忙, 问的问题从来不是先想自己怎么做, 而是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 所以你要帮我解决。笔者在此实践教学环节经常对学生说:“自己先做, 做错了不要紧, 到时大家来评, 这样错过再改, 印象深刻。”或“学生就是要不怕错, 只要是这错不是永远没机会改正的错误。在一个人的学生阶段, 就是要勇于尝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笔者发现学生在渐渐改变, 并且经常有教学对象在提醒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大学生身份。

此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能力素质、创新素质、人格素质、专业素质、角色素质等的培养和提高;而能力方面则表现为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本环节是其它四个环节中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环节。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

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对自己开展活动的自我评价,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活动的评价。

一般来说,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 或对自己过于乐观, 或对自己全盘否定。教师的评价在此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在此环节中, 学生最好先在自己的成果展示中去评价自己。尤其是让所有小组的成果自由展示, 在互相展示中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此时教师先不集体点评。当成果展示结束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留出相应的时间集体评价, 这才是实践教学活动最根本、最精髓的部分。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当堂课评价, 也可以是课后评价, 但必须作出评价。教师的评价最好是集体评价, 因为当时指出个别参展学生小组的缺点, 当事人一般是比较难以承受的, 对学生的心理打击也较大;用集体评价的方式, 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若用本班优秀的成果和别的班差的成果展示来进行评价, 可能效果会更好。

笔者认为此环节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地位相当重要。教师在此阶段扮演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若教师在评价环节处理不当, 不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 而且教学效果也会因教师的一个细微表现而大打折扣。此环节也是将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导入, 使学生能逐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时机。而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的心理素质情况, “为难”某些小组的讲解员, 这个“为难”是有一定条件的, 对象应是非常活跃而且愿意表现自己的学生。而且这样的“为难”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及调动起学生相互互动的效果。因此, 此环节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的绝佳时机。

四、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

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仅为了某个实践活动而活动, 而是为实现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是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真正成为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主流渠道。因此, 在此环节中, 教师与学生要做的就是总结在实践教学活动的不足与经验, 为下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做好准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展开的时间较长, 实践教学也必然伴随其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变成一个快乐的课堂, 本环节正是实践教学活动环节中能促进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节。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这已是国人的共识。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80后”的时候, “90后”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实践教学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水”用好用活,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放弃那种把实践教学教条地规定在百分之几十范围的做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这个教学的承受主体的接受度。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一些方式的花样或者花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怎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某种角度上承载的是我们国家一些教条式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 它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而且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那些教条的方式不仅束缚着学生而且束缚着教师, 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教育良机的错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宗玲, 姜献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08.1.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24.5.

[5]李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25.3.

[6]王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3.6.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2

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是我们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永恒动力。在我区发展跨越关口和调整转型的大背景下,自治区党委决定开展“思想再解放、笃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学习大讨论”,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克服解决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加强改进干部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大学习大讨论认认真真搞起来,实打实地抓下去。

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要注重强化政治引领,把学深悟透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切实用重要指示要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聚焦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准确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紧紧抓住正在做的事情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凝聚共识、寻求突破。要围绕重点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开展讨论,着力提升研讨质量。要加强调查研究,找准找实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要注重正向激励,促进干部担当作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大学习大讨论健康开展、取得实效。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积极心理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6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研究人的积极品行和情绪情感的心理学思潮正为各国所关注。积极心理学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上,并通过不断地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促进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并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我们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当中,也就是把教育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积极的力量上,从而促使学生乐学、善学,提升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幸福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除此之外,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功能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在动手动脑中提升能力收获成就感;关注人性发展的价值,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促进师生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发展等等。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推進人的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工作者以警醒,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个体的成长,善于发现个体身上积极的个性品质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拓展和延伸个体的积极品质,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和幸福感的提升。这种理论思想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定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实现学生幸福地学的同时,促进教师幸福地教,提升师生的幸福感。

二、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又不成熟,常常面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当代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予他们较大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常常使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深陷不良诱惑而无法自拔,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出现一系列问题,自杀、犯罪事件也屡见不鲜。

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和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自尊、自信,学会宽容、孝敬父母,珍爱生命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服务社会的现代公民。

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发挥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强调通过对人性积极品质的培育,从而挖掘个体的潜能;通过积极的教育提升人的优秀品质,使个体能正确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以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理念创新的需要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中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完全忽略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导致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同时,学生积极个性品质的实现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参与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的功效。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教育理念、积极观理念、幸福观理念等都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契机。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方法既包括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实现学生幸福地学的同时,实现教师幸福地教,最终促进思想品德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万美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范春林.青少年心理成长导航——积极心理学的视角[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杨晓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4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1. 实践教学更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

纵所周知,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相比, 高职学生虽然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但是他们感性思维活跃、群体意识强烈、从众心理比较明显, 因而容易被调动和参与到由教师引导的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和理解科学理论, 主动接受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2. 高职教育特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都依赖于一定实践活动。同时, 还有定期到企业、工厂实习, 接触社会实践机会较多。可以说, 高职专业课教学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思政课教学中可结合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开展实践教学, 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目标与专业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3.“中央5号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是改进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从“中央5号文件”的提出背景与相关内容来看, 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从教学论视角来看, 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 旨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实践教学强调教学活动应当运用符合认识运动的规律的教学方法来开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从实践出发是科学理论研究的起点, 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 才有可能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的合理的解释。”[2]思政课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大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社会和人生,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在教学中, 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延伸思政课教学空间, 充分运用社会这个大课堂, 让学生积极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 使学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彰显科学理论特有的魅力,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实践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 具有场所的开放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主体的直接参与性和活动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运用实践教学法, 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一方面, 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 深化教学改革,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能在实践中获得直接感知和丰富生动的社会素材, 关注社会热点, 从而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

2.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根本上说, 高职思政课教学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服务的, 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 而在于让学生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指导学生的职业活动和人生发展。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 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 在分析、讨论、参观、调查中,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接触社会, 深入基层, 能够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骄人成绩, 认识我国发展同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进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实践, 不仅向学生传授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而且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 将其内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训练, 最终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达到完善。

3.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的开展, 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走出校门, 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关注和研究社会现实,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有效方法, 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 思政课教师在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亲身实践, 进行调查研究, 无形中丰富了社会阅历, 拓宽了教学思路, 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功底,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 努力使教学反映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 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思政课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交往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能有效地组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对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有深刻的理解, 并不断探索高职思政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 5号)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5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 一脉相承的

4、国际局势

5、经济全球化趋势

6、坚持与时俱进 保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执政为民 7 前提 关键 核心 8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B 2 A 3 A 4 B 5 C 6 B 7 B 8A 9 C 10A

三、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

2、B.C

3、A.B.D

4、A.B.C.D

5、B.C.D

6、A.B.D

7、B.C.D

8、B.C.D

9、A.B.C

10、A.B.C.D 四 简答题(参考答案)

1.党的十六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概括。

3.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祥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各个方面,也提出了-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且构成了—个系统的科学理论。4.它们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

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1.因为:(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3)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 联系的重要论断(9个方面,16条),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

(1)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它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3)它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4)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2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 发展生产 共同致富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创办经济特区

4、国情

5、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两个基本点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8、富强 民主 文明 9 经济、政治、文化

10、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1 C 2A 3 A 4C 5B 6C 7 C 8 B 9 A 10C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

1、B.D

2、A.B.C.D

3、A.B

4、B.C.D

5、A.B.C.D

6、A.B.C

7、B.C

8、A.B.D

9、A.B.C.D

10、A.B.C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3.(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

(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4.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分别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分别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2.(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抓教育,从培养人才人手。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3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生产力

2、具体体制

3、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公有制

6、非公有制经济

7、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本质要求 内在属性

9、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思想保证

10、工人阶级 工农联盟 人民民主专政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C 2 A 3 B 4 A 5 A 6 B 7 A 8 A 9 B 10 C

三、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

2、A.B.C.D

3、A.B.C

4、A.B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B.C.D

四、简答题(参考答案)1.(1)市场调节功能大大增强;

(2)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4)各类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宏观调控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1)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2)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为尺度;(3)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形式,而是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1.(1)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3)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是体制的重新构造,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

(4)总之,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4)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4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2、思维方式 理论素养 科学文化水平3 性质 方向

4、特别行政区

5、国家主权 6 和平发展 7 维护和平

8、促进发展 9 工人阶级 10 知识分子 11 密切联系群众

二、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A 2 C 3 C 4 A 5 C 6 A 7 C 8 C 9 A 10A

三、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D

2、B.C.D

3、A.B.C.D

4、A.B.C

5、A.C.D

6、A.B.C

7、A.C.8、A.B.C.D

9、A.B.C.D

10、A.C.四、简答题(参考答案)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1995年1月,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即:(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3)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6)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胞的一切正当权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3.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反对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和企图;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也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处理国际事务时,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以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划线,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决不拿原则作交易;各国的事情由各国自己作主,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也尊重别国奉行的独立自主政策。4.(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5)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4)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5)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6)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五.论述题(参考答案)

l.(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2.(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6

1.初中思想品德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内涵。

陶行知最早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并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课本是死课本”。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理念也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都充分说明了学习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参与现代生活,切实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以社会为载体,使课本知识得以具体化,以一种形象立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正是理论联系实际所要达到的目的。

2.初中思想品德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德、树立正确责任意识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关键时期,谁能担当起引导学生思想正确发展的重任呢?我的回答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说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是学生未来思想的地基,直接影响其未来思想的高度,而思想品德课能够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下,不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在整体教学中地位偏低,枯燥、乏味是大多数思想品德课带给学生的印象,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甚至有些家长对此也开始有了意见。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下降,也使得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大大降低了。这种现象迫切需要改变。而理论联系实际对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有极大的作用。一旦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觉得书本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它能够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思想品德课是很实际的,并不仅仅是纯理论,学了之后有用。这样,学生自然就能产生学好思想品德的动机与兴趣。

二、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1.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为例子。

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与感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例子本身要既生动、具体、形象,又能较好反映教材理论知识。选好例子,就成功一半了。其次,要考虑如何应用这个例子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其所学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要归纳出从所列举的例子中学生得出了什么样的感想,有什么感触,对国家、对社会、对身边的相同的现象如何进行主动的思考及正确的判断。比如,在进行合理消费的品德教育时,必须联系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消费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同时,请学生谈谈在今后生活中应怎样做到合理消费。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眼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但要着重掌握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考试需要的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例如每节思想品德课老师都要坚持课前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们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疑惑的请老师加以引导、学生们互相解答。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更要即时讨论引导,让学生们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样,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课本知识并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提高他们的实际分析能力,培养他们敏锐的政治眼光,还能让他们在情感、兴趣、意志、性格、道德、信念等方面都获得良性发展。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7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8

一、充分认识开设“概论”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开设“概论”课能够帮助大学生彻底打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深入理解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它们所面临的历史时期、历史任务以及时代特征虽然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科学认知的重要指导方针。

开设“概论”课, 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目前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思想混乱, 政治观念淡漠;思想上、行为上不但不思进取, 反而走向极端, 走向反面。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年轻一代,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准确把握“概论”课教学定位, 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1月由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概论”课教师培训班上强调指出:“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因此, 掌握了这“三个以”, 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概论”课的重点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介绍, 也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的具体描述, 而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以及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以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是怎样由此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的, 又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提炼,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

“概论”课的内容比较丰富, 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 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是教学中需要反复考虑的问题。为此, 应着重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体系具有总体一致但具体又不完全一致的关系。所谓总体一致, 是说这三个体系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一致的, 而且理论体系为最基本, 教材的编写以及课堂讲授都必须同理论体系保持一致, 基本观点都要讲到, 不应该有重大的遗漏。所谓具体不完全一样, 是说在具体的设计上应该有所区别, 而不应该完全照抄下来[4]。我们的教材反映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但它没有完全按照理论成果一条一条讲, 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 有的地方顺序进行了调整。对于教学体系, 就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课时有限, 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 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作为教学体系, 应该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重点讲好若干个基本问题, 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而对于其他问题, 或一般介绍、或一带而过、或让学生看书。这样, 每次课下来, 学生对重点内容都能够印象深刻, 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积极更新“概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概论”课是门新的课程, 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加, 而且课程的知识安排也有所改变。因此, 必须优化教学, 改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 也要充分吸收理论界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充实起来。

在教学理念上,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中心,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理解学生, 认识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让学生听懂课的内容, 还要进一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理解和领会。

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以重点、难点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有效地将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主题讲演与答辩法、情景教学法、原著导读法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手段上, 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以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参与, 克服了以往“一支粉笔一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的弊端,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则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需要, 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同时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取所长,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5]。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资料检索方便等特点。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经典著作、影视资料、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师生论坛等教学资源上网。实现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主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客观进程的需要而产生的, 又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的,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密切联系这一进程的实践, 善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就是本课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6]。因此,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直观、生动、感性的特点,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知不觉将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在制订“概论”课教学计划中要重点安排实践教学, 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 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 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其次, 要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发挥地域优势和特点, 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再次, 要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学校充分认识到“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要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同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支持和鼓励, 提供固定的实践教学经费, 并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第四,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载体, 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并请专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讲座, 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并展开广泛讨论, 真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入脑。第五, 成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会, 由“概论”课教师进行指导, 定期开展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感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并且自己就身在其中, 真正做到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实践教学是我校“概论”课的特色教学。这些年来, 我们一直加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在鸡西办学时, 建立了虎头要塞、密山碑林、绥芬河口岸等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主体迁址哈尔滨后又与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 我校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3个。学校每年固定拨出6万到7万元专款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主题鲜明, 生动真实, 教育性强, 深受学生欢迎。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概论”课不是过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两门课整合而成的新的教学体系, 同时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它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课程, 而是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课程的教学要求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又要分别展示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因此, 讲授这门课程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 对从事“概论”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师, 可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熟悉;原先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可能对毛泽东思想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太熟悉。再加上新增加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就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加强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 要加强科研, 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确保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加强调研。要深入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密切联系实际, 把大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讲深讲透, 讲清楚讲明白。四是加强团队合作。发挥课程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以团队智慧和力量克服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困难。通过有组织地安排集体备课, 分工撰写教学大纲、教案、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参考文献、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 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 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师培训班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2) .

[2]蒋盛云.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 (3) .

[3]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 2007, (9) .

[4]陈占安, 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 .

[5]王瑛.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高职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 我国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通过考核验证的,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检验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多数高职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上存在许多问题, 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 深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需要。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 积极推进以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及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创新教育。考核作为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指引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 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高职院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不仅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般任务, 还担负着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 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则是归宿。因此, 在设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目标时, 就必须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还要注意课程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与高职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目标的有机结合。

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改革考核方式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手段, 它影响教学环节的整合并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大多考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 结果学生陷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导致学生知行不一甚至知行相悖, 没有收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 改革考试方式方法, 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解决知行统一问题, 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再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帮助当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目的并非局限于使学生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了解世界的发展状况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等, 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使得“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的考核方式在某些方面已不能很好适应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结合现代化建设对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停留在知识目标的考核层面上, 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日常行为修养都纳入到考核范畴中, 构建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理解、运用, 以及个人日常表现相结合的全方位综合评价体系, 有利于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了困扰教师、学生, 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 严重阻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考核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现, 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与学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考试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符, 泯灭了思想政治课作为科学理论所应具有的魅力。具体来说, 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 考核形式单一, 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主要实行期末考试为主, 有的闭卷考试, 有的开卷考试, 还有的写论文, 总之一卷定乾坤。有的学校也尝试改革, 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考试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这种方法虽然相对合理, 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 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任课教师按印象打分, 或者按考勤情况直接定夺, 主观性很大, 这样一来, 很难令学生信服。总体来看, 这些考核形式基本上比较单调, 学生没有多大兴趣, 有时随意应付, 更重要的是这些考核形式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 对学生没有形成全方位动态的考核, 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具备的价值和功能, 有的考核形式就出了问题。例如, 闭卷考试的作弊问题;找关系要任课教师照顾、提分的问题;写论文抄袭、剽窃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专业课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还不一样,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而学生身上发生这些问题, 本身就说明这些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脱节, 更说明这些学生没有真正接受理论知识。如何通过考核实现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和践行理论知识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否则, 考核就会流于形式。

2. 考核内容不全面, 重理论轻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考核内容必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行为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而多数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 考试一方面是考核学生识记情况, 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通过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题型可以考核学生的识记情况, 通过辨析、材料分析、案例等题型和论文写作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就是说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知”与“用”。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这种考核方法是必要的,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这种理论知识考核的内容也是有限的, 是教师依照教材重点内容进行的测试, 不能对平时所学的所有知识进行测试, 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也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是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而如何考核学生的理论践行情况, 是目前存在着的一大难题。因此, 被教材束缚的试卷考试方法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还容易助长其惰性, 导致一些学生用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和考试。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不上课, 考前找标准答案背一背, 也能蒙混过关。而对一些平时用功爱学习的学生, 面对这种呆板的考试, 找不到真正测试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机会, 觉得不公平, 也颇感不满。试卷考试, 既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又不能反映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的理解程度, 更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很大程度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面, 这样就会导致考核的不全面, 考核结果也就缺乏说服力, 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忽视践行的要求。另外, 这种考核方法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考核内容被固定在教材范围内, 学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扮演照本宣科的角色, 充当固定知识的解说员。本来应该教什么, 考什么, 结果变成了考什么, 教什么。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对考试内容的解释和辅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视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3. 考核功能不健全, 手段异化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归根到底只是手段, 以此检测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 从而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并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模式注重考试结果, 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 尤其是很多高职院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相挂钩, 考试成绩成为影响学生评先进、入党、当选班干部等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考试分数直接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 于是, 考试过关能拿到学分, 争取理想分数为自己谋利, 成为许多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考试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悄然演变为主流趋向, 手段于无形中逐渐异化为了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 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就由此失去原有的价值和功能, 丧失存在的意义, 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总之, 为适应现代教育新形势的发展,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15) .

[2]毛海波, 赵树涛.改革考核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创新.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10

一、教学环节的设置

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实际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 学生掌握理论时, 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实践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是紧密相连的。针对这一实际, 我在课堂讲解设计时, 授课主要分为课前案例预习、课中案例理解、课后案例巩固。授课前精心准备好各个阶段的实际案例, 组织设计好讨论环节、讨论方式。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方法, 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演讲、正反方辩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方法, 课堂趣味性、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2. 提倡灵活学习方式。

主要是分组讨论来进行理论的学习。首先, 学生自己提出与所学理论密切相连的现实实例和问题;其次,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牢记了理论;同时, 又提升了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辅助以灵活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思考、独立思考。在这一教学思路中, 把理论教学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来阐述, 以点带面, 即以重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授课,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教学 (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时, 以教学片中的辽宁两大厂家为例, 让大家充分了解产品计划配置导致的“产品大旅行”, 进而增加产品成本概念, 以此为主线,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演讲, 分析根源, 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使教学内容贴近理论、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3. 完善目前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教学和学习中秉持“走出去”方略的重要模式, 这就为我们强调了社会实践和调查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反馈, 可以看出, 学生十分喜爱这一课外学习形式, 加之教师的有利引导, 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 活动可以吸引学生, 产生疑问, 要来课堂上寻求答案, 这样, 在及格率—到课率—流失率减少问题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 可以在辅导员和班委组织下, 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次数, 注重与市委、工会、社区等组织的联系, 建立持续的实践基地。

4. 充分发挥理论的号召力。

可以针对不同时期理论学习的热点, 采取引导学生加入的做法, 比如讲座、新老学生的经验交流等。实践证明, 这对于学生把握当前热点理论是十分有利的。在讲解科学发展观时, 我采取首先让进行理论专题学习后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学习心得, 然后, 结合代表性行业进行实际联系分析, 大家畅所欲言, 理论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巩固。

5. 及时进行课程复习、考试和授后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理论考试的特点, 对学生在复习、考试、答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这样, 从课前、课中、课后到考试的整体环节下来, 教师和学生同时跟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 提供优质的授课和授课反馈。

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探析

邓小平理论课程自开课以来, 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们依据现代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创新, 在授课中注重“以问题的提出为背景”, “以解决问题所需理论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分析、综合掌握理论的能力为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形成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课程讲授重点的这一教学特色;建立了“课堂分组讨论”、“第二课堂”、“课前案例提问”、“课程中的小论文”、讲座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多样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教学案例选择要细致。

成功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案例选择要精挑细选, 教学实践中我秉持选择的案例必须真实、明确, 带有全局的理论指引性。比如, 我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专题时, 就以“跑马乡的故事”为例。案例内容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 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 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 我可以抓来吃, 这个队种的菜, 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也不分你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针对这一历史现象, 我们要求大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这一教学案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是我国在对社会阶段认识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另外, 直观性、形象性强, 让学生在一笑间澄清一些理论是非认识, 解决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认为的这个样子吗,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等等。学生进行故事性的问题分析,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当时是多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认识到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 我结合马克思论著中对于粗糙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给予适时引入, 使得大家对这一专题理论进行针对性了解。整个案例分析中, 同学们十分感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要充分。

这里主要是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两手准备, 包括提前发放案例材料、案例问题, 或进行网上公布, 要求大家可以主动组成小组讨论, 也可以自己谈谈看法。由于准备充分, 课堂上的辩论气氛十分热烈, 局面生动活泼, 大家对初级阶段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一方案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3. 讨论中要给予正确和及时的引导。

案例讨论,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重要因素, 缺一不可, 要进行思考、参与、时机、发言的引导, 保证理论掌握的正确方向。例如, 围绕“跑马乡的故事”一例,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结合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初步的认识表述。有的同学说, 对于这一故事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矛盾的;有的同学说, 这一故事对于我们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积极作用;也有的同学说, 正是因为百姓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区分不清, 才引发认识上的混乱, 这就要加强理论的火车头的指引作用。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 同时也介入相关理论, 为大家介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 也为大家描述了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生活状态的表述。引导大家将理论点联系起来, 同时进行分析的深入, 同学逐步获得了对理论问题的正确认识。

4. 点评总结要跟进。

最后,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给予及时总结。 (l) 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也是社会阶段过渡的重要环节。 (2) 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特指我国的一种阶段描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阶段的一般理论时指出, 这是社会阶段发展规律的必然。因此, 这一初级阶段在在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积累, 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 这一初级阶段的存在必然带来一些消极的因素和问题, 但决不能否定其积极作用。结论是:“认清中国的国情”,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要充分认识, 不应急于求成;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概括了当前我国的国情, 是实际的指南和依据。通过课堂上的及时点评和总结分析,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5. 短片播放可插入。

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记录片、教学短片, 组织学生观看, 形成感性认识, 从生动的实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目前《新中国》、《世纪之光》、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毛泽东》、《世纪伟人》系列等教学片都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适时引入。比如,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讲解中, 我精心准备了杨澜主持的“叱咤风云录”之改革开放短片。短片生动、直观, 对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有所涉猎。观看中, 我适时提出重点、问题, 大家在浓厚的氛围中熟悉了理论, 了解了理论的历史风貌。

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理论课程还处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也是教学体系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组织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案例教学和教学环节设计要注重科学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也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案例设计的主要指南。案例从现实生活中来, 同时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 对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提炼, 力求新、准、宽, 丰富生动, 加之有说服力的专题片作为案例辅助, 才能备受同学欢迎,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转变“我要教”的教师主体思路, 形成“我要学”的学生主体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实际调查中发现, 90%以上的同学对于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短片讨论等方式十分感兴趣, 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高。通过必须参与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主动意识的熏陶, 唤起学生的学习冲动, 使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分析案例, 寻找答案, 从而将单纯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一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二是努力处理好讲授与自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把教学目的与要求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等综合素质。

3. 适当加入原著的品读, 与历史相结合。

比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 都已成为引入的重要内容。所以, 结合建设实践, 了解时事政策, 本身就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时, 督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了解时政。长此以往, 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增加理论积累。其次,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那里去, “回到”中共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那里去。根据自身实际应拿出一定的时间阅读经典原著, 边读边思、细细品味, 甚至可做读书笔记。

纵观课程总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门课程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其内容的, 从内容体系上说, 体现为课程学科范围较广;理论与政策关联性较高;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得较为紧密等特点。我们也会在教与学中遇到许多目前还不能充分解释和解决的现实困惑。但我相信, 经过探索, 会逐步提高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 进而探索出更好的适合学生和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

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 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实际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方面, 进行了公共理论课程的授课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对现实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刘美珣, 程建国.清华大学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实践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 2000, (01) .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 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9-02

剩余价值理论被马克思发现后,给之前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剥削本质在无产阶级经济学面前昭然若揭。剩余价值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它既是商品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这是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必须清醒意识到的。

一、理论的创建和成型

马克思剩余价值既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凭空直接产生的,它是在以如下两个基础上产生和成型的:一是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二是马克思基于自身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长期观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作体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二、理论的基本内涵

1.价值与剩余价值内涵详解

自从人们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之后,就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之前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关系支撑的劳动的社会性,逐渐演变成基于物物交换的新型社会关系。劳动自身的社会性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是以物物交换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非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仰关系和血缘关系。然而,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的形成并不能依靠简单的、具体的商品交换关系。如果不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进行分离,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无以为继,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发现通过自己的劳动并不能产生自身的使用价值,自身的使用价值只能通过交换得到的商品体现出来,使之具有社会性。一般等价物必须包含商品价值,这是物物交换的前提。

对于劳动者来说,交换只能在价值处于同一定量的条件下进行,才获取其他劳动产品。然而,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无偿占有之后的情境,那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对于劳动者来说,交换不再等价,剩余价值开始出现。下面我就就从两个不同侧面对剩余价值进行分析:

其一,从经济上进行剥削,这种剥削是直接的。劳动者利用定制商品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以外的时间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资本家没用从工资上进行体现,也就是说这部分本应付给工人的工资被资本家据为己有了。

其二,从社会关系上进行剥削,这种剥削是间接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商品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劳动的社会性,它是以人与人之家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者受到资本家的剥削是双重的,也就说剩余价值具有双重性。这种特性可以追溯到劳动力转变为商标之初。原始资本积累的充满了血腥,从剩余价值的双重性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雇佣工的劳动与剩余价值真相揭秘

其实,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将劳动视作一种商品。当用商品的眼光来看待人类劳动,那么劳动者从资本家手里拿到的工资就是他们通过工作交换而得到的价值。有人认为,在等价交换法则下,这个“价值”理应和劳动者到手的工资等价,这样一来从经济上对雇佣者进行剥削的现在就不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乍一看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是马克思告诉我们,如果劳动者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己的“劳动”这种商品,那么在有人购买之前,这种“劳动”的存在状态应该是独立的,可是劳动自身之于生产资料的作用是不间断的,因此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是不可能的,其对象化的作用就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者的劳动在他们向劳动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已经和这种劳动产品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仅一字之差的概念,构成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枢纽。对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劳动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与生俱来、可被利用的,其存在形式是独立的。通过商品可以对劳动力的价值进行衡量,只要劳动者的劳动力得以维系,那么就不仅能生产出食物和资料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还能获得子女生活和受教育等的费用。作为价值的一种,剩余价值表现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生产者生产出的那部分商品价值。商品价值事实上物化的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所以剩余价值也以另一种方式对人类劳动社会性进行了表现,劳动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对应关系:抽象劳动——价值,具体劳动——使用价值,雇佣劳动——剩余价值。

3.三种“劳动”内在的逻辑联系

这三种劳动分别是指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以及雇佣劳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内在逻辑联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基础和源泉,通过劳动这种手段,人类让自然界得到了改造,同时,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一部分人类活动是采用劳动的手段来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新的需求也会伴随着劳动的过程不断产生。这就是人和动物在需求上的差异:对于动物来说,其需求不仅简单直接还一成不变,自然需求涵盖了动物的所有需求;而人类的需求除了自然需求之外,还有更为复杂、更为间接、更富变化的社会需求,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社会需求。对于劳动者来说,资本家获得其劳动力的同时就成为了资本家的受雇佣者,他劳动这种你源泉就全部出售给了资本家,以此还回来一些“事物”以维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而对于资本家来说,他是雇佣者劳动的所有者,这就表示,在劳动创造过程中,雇佣者不断丰富的劳动力和创造力都进入落入资本家的“腰包”。所以,工人的劳动被全书占有、雇佣者本身也被垄断和占有,这就是以商品的形式向资本家转让劳动力的结果。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于现实的主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党和国家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改革开放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人们思想上或多或少仍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顾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知半解甚至歪曲理解。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巨大阻力。基于现实,回首历史,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于现实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继《资本论》后,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的公有制经济的建设,也就是将生产资料国有化,而国家权力以及生产资料社会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体征。

其二,“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句话充分解释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如此惊人的原因:那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劳动创造出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对于劳动力劳动过程的注重,充分说明了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尊重。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以人为本”的思想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绝对不能舍弃。尽管国际上还存在局部的冲突和动荡,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我们应该将发展的最高标准定位于“以人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这也再次证明,整个社会发展得以持续,离不开马克思剩余价值这把理论钥匙。

总的来说,借助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将社会发展的规律展示在了大众面前,这不仅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找到了理论指导。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该理论进行拓展和补充,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思想理论课教学重要性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民生是人类史上不变的主题, 新形势下,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凸显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仅就大学生这一群体本身而言, 也存在各种非道德现象的频发、缺乏集体意识、缺少创新能力等各种民生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民生问题;树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因此,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生教育功能对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终身奋斗的目标,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更应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前, 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 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是优越的, 优越的环境下也隐藏着种种对其发展不利的因素, 很多大学生缺少居安思危的意识, 大学四年里, 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树立适当的理想、增长个人的才识, 锻炼自身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俗语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感到困顿;因不正确的道德观使他们失去别人的认可, 因没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使他们失去自信,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 从而失去人生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理论教育, 理应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方面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使其意识到只有树立适当的理想, 才有人生奋斗的方向;只有脚踏实地的掌握理论知识才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只有常检讨自己、多关心他人才能成为大家所喜爱的人;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 才能随时拥有精彩的生活;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担负起肩上的职责、回报社会。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基础上锻炼自己的能力, 使其具备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的各项基本能力。司马光认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1]可见, 德才兼备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民生教育纳入教学过程,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 其主要目的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有正确的方法, 这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必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将民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在许多大学生的认识里, 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无用的。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是因为大学里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并没有超越初高中所学的内容, 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因为内容的相似性, 使学生丧失学习这门理论的新鲜感。之所以认为无用, 是因为从表面上来看, 这门理论和学生当下的实际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如在哲学里人们常引用一个例子, 说苏格拉底曾问一个青年“学习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 学习木工可以制作家具, 学习哲学能做什么呢?”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 大学生们常常更注重当下, 如数学学院的学生认为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与数学相关的, 所以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领域, 但并不会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他们未来人生的重大影响。当前, 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地尝试采取专题式教学、多样化教学手段、变革考核方式等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但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融入民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融入民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他们所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这门理论离他们并不遥远, 始终溶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中, 特别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它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将有关社会建设的概念写入了中央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并在十七大报告中以一个单独部分详述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将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民生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对民生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有利于使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使大学生培养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关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改善民生,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也提出了强烈要求。

综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民生教育可以帮助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对祖国、民族、自身的的现状有正确的认识, 对其未来抱有美好希望, 实现其自由而全面发展;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定语后置句下一篇:中考数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