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教学理论(共6篇)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 篇1
在我国, 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校企共同体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既带来了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念的变化, 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坚守阵地,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 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空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的开展过程中, 各方往往更多关注专业建设、岗位技能训练等方面, 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未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向顶岗实习环节进行有效渗透。例如, 职业道德在课程当中虽有涉及, 但基本上没有具体化、专门化, 只是笼统地讲一些放到诸业而皆准的职业道德, 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职业性。
1.2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守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用直接的灌输方式, 尽管课堂能够结合案例教学, 组织学生到社会进行调查, 请企业人员参与等, 但所占比例较小,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在教育效果评价方面采用的仍是课程考试, “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局面普遍存在, 学生没有亲身体验, 综合素质仍难以提高。
1.3 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达到教学的要求
目前我国部分院校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当各高职院校还处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摸索和尝试阶段, 大部分教师尚在转型中, 既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也没有下到企业进行锻炼, 缺乏对社会的了解, 上课照本宣科, 索然无味, 学生很难从中受益。
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已难以满足学生、企业、社会的要求。那么, 改革路在何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考
2.1 适应新形势,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计思路
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计思路应该是对中央要求、企业需求和学生现状的综合考虑。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贯穿于中共中央及各部门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当中;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用人单位选才时更加关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纪律规范言行的能力, 基本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调查显示在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培训, 强化责任感、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保证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是用人单位的普遍期望;与普通高校相比, 高职生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相对较弱, 但思维活跃, 富于探索精神, 乐于接受新事物, 动手能力强的突出特点。调查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需基于高职生的现状特点, 更要考虑他们将来职业素质的发展需要, 将中央要求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2 遵循新思路,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出于对中央要求、企业需求和学生现状的综合考虑, 我们必须对目前以本科院校为中心的教材体系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符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在校企合作背景下, 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改变传统局限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 以岗位规范或职业要求为中心展开,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要重点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同时, 还应顺应时代的变化, 增加就业形势教育、创业教育等新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当中, 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教学内容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而是通俗易懂。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 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调动兴趣是前提, 素质教育是关键, 身体力行是目的。
2.3 按照新内容,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手段
现行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按照“05方案”开设的, 多数高职院校的情况为:大一上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 大一的下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操作程序看, 大一学生主要任务是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因此, 校企合作模式下这两门课程重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创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对“基础课”进行案例教学改革, 对“概论课”进行项目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本, 围绕学生现实需要和企业需求来设计案例和项目, 让学生参与其中,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概论课”中通过“我们离发达国家到底有多远”项目设计来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并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
2.4 利用合作优势, 创新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中开设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但也造成了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真空地带的现实问题。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 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实习实训环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养成,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大二、大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非但不能退出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反必须在合作教育的背景下不断深化和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的鲜活素材和教育情境, 特别有利于进行体验式教育, 增强职业认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课安排在大二、大三学生实习实训时段, 既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温习和掌握, 又兼顾学生的实习实训, 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有利于学生知行统一。
2.5 根据新要求, 创新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双师”不仅是针对专业教师而言,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也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所在。现行的专任师资队伍客观上存在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与社会的接触少的现实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 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培训, 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 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 同时协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双师型”资格。此外, 学校还可以将企业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员工聘为学生的德育导师,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 篇2
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试图通过对德国大学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的阐述和分析,对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
1、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一洪堡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大学理念的一种实践。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威廉·洪堡的“以人为本”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科学代替了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1810年,威廉·洪堡创建柏林洪堡大学,提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以及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大学的职能表现为教育与科研并重,大学开始进入社会的中心。
2、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
德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承担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也就是说,大学兼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但培养人才不能排斥其他两项职能,否则,就不可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19世纪初,威廉·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给德国大学注入了新的“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直到今天,德国的大学仍把洪堡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就是要促进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
1、要办好大学,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和能激励教师的一套机制
德国人认为:一个学校“校魂”的缔造,主要依赖于“师魂”的弘扬。一所好的大学,不能没有好的大师。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有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基于这样的办学思想,从洪堡创立柏林大学起,德国的大学一直确立“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些办学思想。在办学方面,他们遵循的是“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实现的。
在德国,大学教授既是一种职称又是一种终身的荣誉。大学教授可以决定系里一切与教学相关的事务。只要是教学方面的事情,一切都是教授说了算。校方领导无权干预教授的这方面决定。普通教师在自己所教的专业里也有相当的话语权,涉及上课的形式与内容,考试的时间与要求等,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
德国大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实行“自治管理”。凡是学生的事情,都是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会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人员也非常精干,他们都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大学的后勤工作也与教学工作完全分开,学校许多后勤方面的事务都面向社会、实行社会化管理。
正因为这样,学校才有可能降低办学成本,才有可能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反过来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德国大学教师的薪金与一般工人的差距很大,属于高收入阶层。当然,想在德国大学谋一个教师的职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想评上教授,则更是难上加难。
2、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培养人才以培养各类能力为主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大学的课堂是学生真正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课程的教学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是当好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实现教的最终目的。
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读书,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学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充分自由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德国大学只规定某一专业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至于修课的先后顺序,学校并不作硬性规定。德国的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因为大学不设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大班与小班授课。
德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德国人觉得学习是绝对不可以勉强的,学生只有喜欢学才会学得好,一切全都靠自觉。但不要认为这样一来德国的教学质量就会无法保证。因为大学虽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却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德国大学的“以人为本”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上。他们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作为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最后落脚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融思想性、能力性、方法论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德国人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只靠教师传授便可以实现,更多地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认知。
大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项目课”教学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例证。这种师生之间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拘泥于书本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人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项目课,正是德国大学“培养人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运用。
3、对德国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及关系的认识
德国大学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能力。这是整个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科研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有效手段。学校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是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培养有用的人才,而社会生产服务则是教学与科研通向“以人为本”终极目标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学校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一为人。
科学研究代表了人的发展,代表了可持续发展。而社会服务与教学的结合,则是通过办职业学校来实现。德国的高职院校学制四年,比普通大学少了一年。德国的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开,大学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科学研究型人才,与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 篇3
自教学评建工作开展以来, 一直受到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全校人员尤其是教员为此付出了心血, 做出了贡献。回顾3年多来的评建实践,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但与上级党委、领导的期望, 与文件标准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着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针对教学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现站在全局的高度, 从宏观上就如何把握评建重点、提高评建质量发表几点看法, 以供参考借鉴。
1 要充分认识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在办学治校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所谓充分认识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在办学治校方面的重大意义和导向作用, 就是要从整体出发, 站在大局的高度看待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准备。军队院校本科教学评价方案中, 分别把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放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第一位, 就足以说明这两大指标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就是在教学评建材料准备过程中, 把院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军委、总部的教育教学制度规定, 自己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对当前教学评建准备和今后建设发展乃至生存起引领和指导作用的办学思想, 以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形式, 提炼出来, 坚持下去, 发扬光大。之所以如此考虑, 主要是因为这些要素不但是评建准备的重点, 更对其余评价点的准备质量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和掌握这一点, 对评建材料的准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牵引作用和导向效果。
2 要准确把握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准确把握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是在评建准备中, 不但要紧紧把握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 而且要把这些评价要素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加以认真对待。从这些评价指标设置的整体要求看, 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反映的是历届院校党委班子办学治校的价值观, 体现的是几代院校人的治学之道和成功经验;从这些评价指标的纵向排列看, 它们之间一级套一级, 环环相扣, 构成一种从属关系和依存关系;从这些评价指标的横向对比看, 它们之间互为因果, 相互照应, 是一种互补和拓展关系。在评建准备实践中比较理想的做法是, 这些评价要素不但要在院校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方案等红头文件中加以表述、确认和引用, 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把办学思想集中、完整地展现出来, 从而提高教学评建材料准备的层次和水平。
3 要科学界定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所谓科学界定办学思想、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就是应首先准确领会什么是办学思想, 并以此为前提确立适合自己院校的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办学思想是院校办学的顶层设计和总的指导原则, 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则是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理想追求和目标愿景。从军队院校实际情况出发, 办学思想在军队院校教育条列和教学工作条列中有明确规定, 而办学思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则由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确立,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针对性。我校处于西部边陲, 担负着为基层部队培养合格军事医学卫勤人才的重任。鉴于此, 提出把“基础合训、强化技能、突出特色、全面育人”作为办学思路, 把“着眼战区需求、立足边防高原、培养过硬本领、锻造特有气质”作为办学理念, 把培养“信得过、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四得”合格军事医学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4 要切实把办学定位从办学思路和教育观念中凸显出来
所谓办学定位就是本校在同类院校中所处的地位, 在部队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新疆战区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我校实际, 我们把“需求牵引、特色兴校、立足战区、服务基层”作为我校的办学定位。之所以把办学定位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从办学思路和教育观念中剥离出来并加以概括和表述, 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对我校来讲, 办学定位与其他要素相比, 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二是有“三个需要”的牵引, 即战区军事斗争准备需要、边防卫勤保障需要、基层官兵需要;三是有“三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调查数据证明, 即新疆战区90%以上卫生行政干部、90%以上基层卫生骨干、90%以上边防军医是从我校毕业的学员;四是这种考虑的优点是, 把我校办学定位的侧重点放在了丰富内涵和作用发挥方面, 进一步强化了我校的办学优势。
摘要:教学评价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如何区分层次、把握重点、从容做好评建准备, 是参评院校首先应面对的课题。要以“树魂”的心态, 认真对待办学思想的准备。所谓“魂”, 就是“抓手”, 就是“龙头”意识。教学评价的“魂”就是办学思想, “抓手”就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评建
参考文献
[1]张建林, 黄应堂, 梅冠廷.关于迎评材料准备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4) :580~581.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 篇4
在“四化”教学模式的指引下, 积极研究美术理论的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形成一套全新的美术理论教学体系。
一、教学目标立足于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 全面研究艺术
发展的规律, 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别出心裁的艺术表现, 更好的服务于艺术创作。比如在美国, 某教育机构做了排名和个性化办学特色评价, 耶鲁大学排名第一, 它以注重古典艺术传统著名;芝加哥大学排名第二位, 注重艺术的创造性;洛杉矶加州大学排名第三位, 以抽象的当代艺术为主调。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美国学校在艺术教育中的个性化特色。所以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艺术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艺术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素质。在课堂上, 我提倡学生创造性思维或别出心裁的认识, 非常强调学科交叉、缘远嫁接的优势发展。批评那种追求模仿老师的风格, 批评那种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的认识, 在学术问题上鼓励向老师“宣战”, 只有在这种教学氛围下, 才能让学生积极质疑老师所讲的内容, 才能够让学生在艺术问题上进行个性化地理解与创造。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其中课程设置是重要的一环。
依据“四化教学”, 理论课应当占总课时量的15% (包括正常教学和讲座报告等) 。目前, 雕塑院设置了十余门理论类课程供学生学习, 包括“史”和“论”两大类。其中“史”一类的课程包括《中外美术史》《中外雕塑史》《民间美术》《雕塑鉴赏》《岩画艺术》《宗教美术》《北方民族美术》等, 这类课程必须要以历史实为基础,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力, 主动质疑权威理论;“论”一类的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民俗学》《艺术哲学》《思维创意》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美术概论》的课程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创作于艺术接受等方面的知识,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史”和“论”类的课程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使之融会贯通, 才能互相促进, 提高教学水平。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当坚持传统和现代并重的原则。现在很多“史”的课程偏重古代部分, 忽视了近现代部分。艺术近百年的发展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某些领域甚至是颠覆性的, 所以认识现代艺术的思潮, 创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在课程设置上整合课程, 重视现当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教学, 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程的准备工作。
教师要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改变教师只是课程从属者, 详细知识的解释者的身份, 使之变成了课程真正的主导, 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形成了课程的意识, 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平台和依据,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首先, 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 做到教师要有学问。在统一的大纲指导下, 上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目前, 非常欠缺美术理论的专业教师, 在美术理论层面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这就要求上课的教师加倍的进行课程准备, 使课堂知识点经得住考验和推敲。
其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最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想, 营造整个课堂和谐自由的气氛。合理的安排一些ppt课件的比赛, 提高课件的水平。另外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出对学习的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室环境文化的布置根据自己的感觉, 让学生可以自由的用轻松习惯的各种姿势投入学习, 活跃的课堂气氛, 愉快的师生交流。教室的墙面可以挂很多学生作品, 风格各异, 个性明显, 鲜活生动, 这些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创作意识。讲课过程中, 以精讲为主、鼓励大量的阅读文献, 并经常组织某个专题的讨论, 撰写艺术报告, 真正提高对艺术的认识。课时分配以精讲50%、阅读文献20%、讨论20%、报告10%。跟学校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从学校层面整合资源, 改变边角料课时的现状。
五、考核方法对教学的评价, 看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受和有没有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学生都是再按照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 模仿老师的方法, 这样就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艺术美, 表达他们的想象和真实情感。课堂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把课堂变成同学们的天堂。同时, 要重视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新, 使学生成为最具创造力的艺术人才队伍。在成绩分配上考试—50%, 撰写的读书报告等占40%, 平时表现10%。
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注意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 (相对评价) 提供学生与课程标准比较 (绝对评价)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 (个体内差异评价) 强调客观证明和评价学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除考试成绩外,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重视学生其它潜能与特质的发展,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观念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突出过程性评价, 重视学生学习与认识的过程, 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案, 全面了解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情况。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里, 艺术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大美术理念的出现, 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从技能训练和美学原理为内容的艺术教育是过去特定时代的标准, 不是永远不变的。现代艺术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个, 更新理念, 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功能, 使之更有利于适应“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摘要: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 深入研究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人才培养的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精神, 努力使当代高等艺术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研、产一体化”高等民族艺术教育办学模式, 形成了“一院”“二中心”“三系”若干“研究所和艺术工作室”的架构体系, 以“四化教学”——即:理论化教学, 技能化教学, 课题化教学, 实践化教学——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 篇5
创新驱动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和不竭动力。高职办学模式创新是高职顶层设计的“关键技术”,历经20多年发展的积淀,原有模式弱效性已经凸显,高职模式创新成为社会和高职发展的共同期盼。
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理论与实践依据的梳理
纵观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研究的多种语境,全面思考与梳理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具有积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
从世界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等)与我国高职历史比较来看,前者呈现平稳发展、模式典型,后者呈现跳跃发展、模式多元的特征。前者有哪些可总结提升的理论遵循,用以估量后者(我国)多元模式的价值效度和今后创新的方向,基于此种比较,作者勾勒出高职模式创新遵循的三个主要理论依据。
(1)职教缘起及与经济互动反哺的理论是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西方的教育哲学从“人性需要”“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等观点来表述职业教育缘起的逻辑,但从整体的角度思考,上述表达忽视了两个问题:第一,政府如何组织和引导这种教育?第二,这种教育的发展模式其价值效度如何衡量?事实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今天制造业强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已经提供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实证。因此,我们归纳出如下结论:第一,职业教育缘起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新型劳动力需求,政府在助推这种教育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在缘起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磨合中,职业教育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哺作用,释放出新教育的巨大活力;第三“缘起、互动、反哺”说明职业教育与特定生产方式、社会阶段、经济升级需求存在着“因果、协调、依赖”的关联,制约着政府调节的力度,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利益均占”的发展模式。今天当我们审视具有独特国情背景的中国高职办学模式时:一种合理科学的高职办学模式首先应建立在上述理论的思考之中。
(2)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从而也成为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指导和遵循
在西方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词即“人力资本”,在我国通常被叫做“人力资源”。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在舒尔茨、贝克尔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理论又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深入到职业教育内部的核心层次,为职业教育标准或样式提供了一个设计的原则,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高职的重要指导理论[3]。
人力资本的概念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人力资本主要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投入,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是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3]。第三,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因素。职业教育是个人和社会投资,进而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给个人社会带来的收入增长成为职业教育效益的衡量标准,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培训对象、管理运营者、企业家以追求利益的动机初衷和投入产出的法则参与教育活动[5]。
结合我国实际,吸收人力资本理论精华,对我国当前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顶层设计,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对我国当前高职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标准,因而成为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3)高职自身规律是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内生趋势
“高职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的简称,下同),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此还有争议,广东番禺职业技术院长张连绪认为:高职规律,应从教育基本规律、高职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征、高职内外部各种需要等角度去把握[6]。据此对高职规律作一界定:高职规律,是高职发展过程中,服从其培养目标、体现其本质特征、反映高职内涵特色,适应和满足高职内外部需求而产生的必然联系。第一,从高职培养的过程和目标来把握,说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第二,从高职的特征和联系把握,反映高职的本质;第三,认识高职规律是一个具有层级的体系。其中反映高职本质,即适应社会需要、学生需要、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为高职的基本规律。简单讲,高职的规律就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我们简称为高职的适应性规律,是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直接理论依据。
2.高职模式创新的实践依据
当前我国高职现状中的实践问题非常广泛,但决策部门和理论界也达成了极大的共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给高职发展带来了新思考
从2010年《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同)[7]的颁布,到2014年《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同)[8]的出台,现代职业教育成了社会的高频词、职业教育的聚焦点。毋庸置疑,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酝酿着一场历史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高职人有过升格本科的虚荣心,并为此魂牵梦绕。而今天要面对的是:高职怎样顺应新的时代潮流、体现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上讲《纲要》和《决定》中涉及高职改革的操作政策,如中高职衔接、二本院校转型技术应用大学、高职主要以中职为生源对象、注册制入学、分类考试、原则上不允许升格本科等,短期内对高职有相当大的心里冲击力。但《纲要》和《决定》体现了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合理布局,是具有科学性、全局性的战略安排,促使高职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转换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2)增强高职的社会吸引力,要求高职发展的新对策
到今天为止,由于体制缺陷造成的“断头现象”、自身过快发展引发的社会注意度、人才文化习惯中对高职的偏见和冷落、高职自身发展中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内部运行中的诸多因素,加剧了高职负面影响力在社会的蔓延和扩散。提高高职社会吸引力,从外部制度供给和内部调整改革结合的路径,或许是一个突破口,而这种路径,恰恰在许多方面回应了高职模式创新的实践诉求。
(3)社会转型升级给高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转型升级是指社会经济领域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等,它给高职发展带来的机遇,总体上表现为:高职以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为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社会服务和举办新教育培训(如在线教育)。具体表现为:对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因而抓住这种机遇是一个对高职发展的现实考验,也是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的一个实践课题。
结束语
高职办学模式创新,是当前高职发展面临的重大迫切问题,在理论遵循上,应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理论、高职自身发展规律三个方面去寻找依据:在实践上,要正视当前高职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发展定位、研究提升高职社会吸引力的应对策略、在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优势。我们坚信在《纲要》和《决定》的指引下,中国的高职会步入一个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是推动新时期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探析高职办学模式创新必然性的根据,对推动高职适应时代、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驱动,职业教育,高职办学模式创新,理论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2]刘春山:《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自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6期。
[3][4]侯宁、沙丘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5期。
[5]杨钋:《高等职业教育收益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6期。
[6]张连绪:《论当前高职教育的理念与制度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教学思想 篇6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多元智能的内涵。
加德纳认为, 每一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 这八种智能为: (1) 身体—动觉智能。指用身体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身体素质:协调、灵活、速度和平衡。 (2) 自知—自省智能。它指的是了解自己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使自己知道与他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 提醒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 交往—交流智能。它指的是理解他人的情绪、感情、动机和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以实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 (4) 言语—语言智能。它指的是在说和写中有效地运用词汇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5) 数理—逻辑智能。它指的是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能够理解数字的本质特征、因果原则, 并且能够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和使用简单的机器的能力。 (6) 音乐—节奏智能。它指的是感受节奏、音高和韵律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7) 视觉—空间智能。它指的是感受形式、空间、颜色、线条和形状的能力。表现为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表达视觉和空间的能力。 (8) 自然智能。它指的是对植物、矿物和动物识别和给他们分类的能力, 包括岩石、草地和各种花卉及动物。
2. 多元智能的本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可以概括为:首先, 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每个人的八种智能都以独特的方式共同地发挥作用。其次, 智能是可以发展的。加德纳认为, 只要通过适当的鼓励和教育, 个人都拥有将八种智能发展到高水平的能力。再次, 智能以复杂的方式共同发挥着作用。没有哪一种智能可以独立地存在, 智能往往都是交互作用的结果。第四, 八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智能的表现。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教学思想
1. 乐观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对独立的多项智能, 它们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错综复杂地组合起来, 使得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传统上我们认为的“差生”, 只是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好, 其他方面的表现可能并不差, 他们同样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 看到了“人人有才”、“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 增强了人们对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不存在差生, 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 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2. 个性化的教学观。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共存并且相互独立, 不同智力之间的优势和特点难以相互迁移。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爱好。作为体育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3. 建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体的教育观。
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 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体育教学中, 对学生运动成绩的评价不应单纯关注单项技能, 而应从综合素质考查, 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价值观、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差异等方面。
4. 多样的评价观。
相信所有学生都是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按照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和评价学生, 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好”和“差”、“聪明”与“不聪明”。体育教师应当建立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手段个性化的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观, 才可能真正地全面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5. 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并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 为学生搭建表现其才智的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 使他们成为特长突出、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学应该是赏识教育而不应该是挫折教育, 要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快乐。体育教学要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 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并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作好充分准备。作为体育教师, 应该帮助学生确立体育学习方面成功的具体目标, 挖掘学生身上的运动潜力, 找出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成功的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喻为21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发展而来的教育思想, 有着较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 为我们全面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处于新课程体育改革中的教师, 更应该认识它、学习它、运用它,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中, 培养出既能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 既具有开拓性又有创新性的多元人才,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关于人类智能方面研究成果, 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并且在当代广泛的运用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 能够改变传统一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思想, 更符合智能的特点,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思想,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R“霍尔.成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M].郑庭瑾,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伟民.体育与健身[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辞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吴志宏, 等.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童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与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4) .
【办学思想教学理论】推荐阅读:
办学思想体系08-09
2办学思想05-20
办学思想明确10-10
办学思想体系11-03
办学指导思想06-21
中学(初中)办学思想思路10-24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11-13
牛街小学办学思想构建体系10-17
漳平市联兴小学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建设方09-27
校企办学教学模式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