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脑包虫的摘除术

2024-08-14

山羊脑包虫的摘除术(共4篇)

山羊脑包虫的摘除术 篇1

羊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又称脑包虫)寄生于羊的脑部引起的疾病。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由指形丝状线虫和唇乳突丝状线虫的幼虫(微丝蚴)移行到羊脑脊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沿河县养羊业快速发展,部分养羊场、户引进的波尔山羊相继发生羊脑包虫病和脑脊髓丝虫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以前这两种病常见单一感染,近年混合感染的趋势加重,现根据长期临床经验结合近来的病例介绍如下,望引起从业者重视。

1 发病情况

2007年2月,沿河县新景乡晓景村李家山某养殖场存栏山羊115只,其中波尔山羊种公羊1只,能繁母羊白山羊20只,其余为波白杂交羊。场内还饲有黄牛15头,马1匹,狗3只。2月下旬,羊群开始发病,畜主将发病严重的11只山羊淘汰。6月中旬又有20只羊发病,死亡5只(1.5岁3只,2~4月龄2只),8月份死亡5只(2~4月龄),9月份死亡3只(2~4月龄)。6月中旬至10月初淘汰7只,12月17日止仍有8只羊有轻微症状。曾服用硝氯酚、伊维菌素、磺胺嘧啶钠、地塞米松,效果不佳,羊患病率约30%,病死率约9.6%。12月17日笔者对病羊进行临床检查、解剖,确诊为羊脑包虫、脑脊髓丝虫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1)急性型:感染虫体数量多,病羊暴躁不安,痉挛惊叫,突然卧倒不能起立,很快死亡。(2)亚急性型:感染的脑包虫数5个以下,羊尾发生震颤,腰部无力,步态不稳,常发生后肢左右摇摆不定,有时见于同侧二肢,继而发生瘫痪,初期食欲正常,体温37.8~38.7 ℃,后期食欲逐渐下降,病羊消瘦、贫血甚至死亡。(3)慢性型:感染期2~3个月,由于感染虫体数量少,癫痫发作次数一般1日或隔日1次,病羊向虫体寄生一侧转圈运动,常出现歪屁股、斜尾巴症状,但能自行起立,继续行走,体温、食欲均正常。

3 剖 检

与包囊接触的头骨骨质变薄、松软,在脑内有鸡蛋至豌豆大小不等的泡状包囊,囊内充满透明状液体。囊内原头蚴数量多达100~350个,呈白色菜花状。常找到1个或多个囊体,有时在大脑、小脑或脊髓表面,有时嵌入脑组织。脑及脊髓的病变部稍带黄色,有明显浮肿软化,切面呈海绵状,脑脊液不浑浊。在腰荐膨大部抽取的脊髓液中检查到微丝蚴(童虫)。

4 诊 断

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有牛、羊混养和狗看护的羊场、牧区,如只按脑包虫病或脑脊髓丝虫病单一治疗效果不佳,应考虑混合感染,特别是7~12月份出现的病例。

6 预防措施

(1)避免牛、羊、狗混养放牧,防止狗粪污染环境、水源。(2)避免用羊屠宰废弃物饲喂狗。(3)保持圈舍环境干燥,防止蚊虫孳生,羊入圈前圈舍进行驱蚊灭蚊工作,不到低洼、潮湿地放羊。(4)对所饲牲畜进行定期驱虫,用药后圈养1周,收集到的粪便拌生石灰、草木灰后深埋或焚烧处理。(5)每年6~9月份初时对羊群用海群生进行预防。

5 治 疗

可选择以下两种方案:(1)海群生20 mg/kg,每日1次,连用6~8天。20%磺胺嘧啶钠30 ml/次,2次/天,连用4天。阿维菌素粉 10 g/次,口服,隔7天再服一次药。(2)海群生20 mg/kg,每日1次,连用5天。吡喹酮60 mg/kg,每日1次,连用5天。20%磺胺嘧啶钠30 ml/次,2次/天,连用4天。

《兽医临床难病新解》简介

兽医临床工作者廖斌发、廖启武编著的《兽医临床难病新解》一书已于近期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书中就当前流行或散发的猪瘟、疑似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水肿病、附红细胞体病、无名高热等病毒、细菌、原虫病以及其混合感染的温热病等一百多个热门话题,运用中兽医模糊黑箱理论,通过病例,新解难病,治法独特,疗效灵验,且具有现代科学性、实用性、简单操作性。可谓是一书在手,解难不愁。可供养猪场、养殖专业户及广大农村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参考,也可作为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人员启迪资料。

该书售价35元/本(含包装邮费),需要者从邮局汇款到湖北省天门市根瘟灵研究所(马湾)廖斌发收,邮编:431715,汇单附言栏内注明“难病新解”。

联系电话:0728—4561354(兼传真) 手 机:13872992321 13707222763

山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2

关键词:山羊脑包虫病,预防,治疗效果

羊脑包虫病是对山羊危害较大的疾病, 主要是因为较多绦虫在其幼年时期就寄生在山羊的大脑以及脊髓中, 逐渐长大而造成山羊的神经系统受损。该病是养羊业的多发性疾病, 对山羊的危害较大, 若不能实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 会导致山羊的死亡, 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羊脑包虫病是由病原体的传播所致, 在食肉动物体内寄居的多头绦虫随着动物的排便排出动物体外, 发育成长为成虫后, 并在草地上大量繁殖虫卵, 造成草场的污染, 山羊在草地进食之后, 所繁殖的幼虫随着草料进入到山羊的体内, 逐渐生长成为六钩蚴。六钩蚴是对山羊损害力度较大的寄生虫, 会不断的破坏山羊的肠粘膜血管, 还会通过山羊体内的血液流动进入山羊体内的各个部分, 由于六钩蚴的生存条件较为特殊, 进入到山羊体内的六钩蚴由于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不能正常的生长、存活。相反, 进入到山羊脑部以及脊髓的六钩蚴因为生存环境的优越, 可以健康的生长以及长期的存活。随着六钩蚴的不断生长, 6个月左右便可发育成为成虫, 也就是山羊脑包虫。而一些食肉动物在捕食山羊之后将其头部的羊脑包虫吃入体内, 不断生长、发育、繁殖成为多头绦虫, 然后再排出体外, 经过如此反复的循环, 羊脑包虫的数量会不断增多, 不断地在山羊脑部生长、繁殖, 严重危害到山羊的健康以及生长、繁殖, 进而造成山羊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2 发病症状

山羊脑包虫病是常见的山羊慢性疾病, 对山羊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山羊患病初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山羊体温升高、呼吸急促, 有轻微的神经性症状, 还会并发脑膜炎, 若不能及时的治疗就会造成山羊的死亡。而有些体质较强的山羊, 虽然在发病初期可以坚强的存活,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 进入发病中后期之后山羊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现象, 甚至一直躺卧不动。在此期间, 六钩蚴在山羊的脑部不断的生长, 并对含氧的脑部大肆的侵蚀破坏, 造成山羊脑部受到压迫, 山羊会出现呆滞的现象, 在行走时山羊头会向后仰起, 并且步态不稳, 在倒地之后长久不能站立。

3 山羊脑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3.1 加强山羊养殖环境的管理

要想保证山羊不受羊脑包虫病的感染, 就要严格的控制山羊的生长环境, 做好防护工作, 避免食肉动物的出现对山羊的生长造成侵扰。在养殖山羊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保持山羊生长环境的清洁, 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对牧羊犬之类的食肉动物要进行圈养, 并且要及时的清理其粪便, 避免造成草场的污染。此外, 还要注意山羊活动区域的卫生, 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3.2 做好处理工作, 避免病情扩散

对山羊的养殖除了要保持清洁的养殖环境之外, 还应该对山羊的疫病做好处理工作, 避免病情扩散造成其他健康山羊的感染。此外, 还要及时的观察家山羊的状况, 若发现有异常情况的山羊, 养殖人员要及时的做好隔离工作, 并及时的为其治疗。如果山羊在患病之后不能痊愈或者死亡, 要尽快的将其进行焚毁处理, 避免病原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

3.3 增强山羊的抵抗力

预防与控制山羊脑包虫病最主要的是做好山羊的饲养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饲料的营养来增强山羊的体质, 在无污染的草场放养山羊, 防止病原体对山羊的入侵。

4 结语

山羊脑包虫病对山羊的危害较大, 还会造成山羊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对此, 养殖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山羊的养殖管理, 做好预防与控制工作, 将羊脑包虫病的发病几率降到最小, 保证山羊健康顺利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拉巴次旦.浅谈西藏日喀则地区牛羊脑包虫病的防治对策与建议[J].西藏科技, 2013 (12) :64-66.

[2]高红改, 等.山羊脑包虫病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 2016, 11:119.

[3]赵春明.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观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4, 10:58.

1例山羊脑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篇3

脑包虫 (即多头蚴虫) 病是多头绦虫的蚴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等动物的大脑内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分布极广, 遍布世界各地, 多见于2岁以内的羊, 云南常见于山羊, 又叫“晕头羊”。本病如不及时医治, 患病羊往往被迫淘汰或以死亡告终, 给畜牧业带来经济损失。

2014年6月5日石林县长湖镇维则村毕某饲养的1只山羊出现了“晕头羊”的症状, 用简易摘除法治疗了此羊, 手术取得了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农户毕某来诉, 所饲养的26只圭山山羊中, 有1只1.5岁的羊最近1周出现跟不上羊群队伍, 转圈, 精神不振, 逐渐消瘦的症状。

2 临床症状

患羊表现出精神沉郁, 神情呆滞, 食欲减少, 视力减退, 步态不稳, 头向左侧偏转的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患羊为山羊脑包虫病。

3 触诊头部

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 用拇指按压病羊的顶骨, 大脑颞顶叶部位, 在病羊角根后方左侧1.5 cm的位置顶骨, 发现顶骨有发软感, 确诊为山羊脑包虫病。

4 手术

4.1 器械及药品

1) 器械。手术刀1把、止血钳2把、手术剪1把、骨凿1把、推毛剪1把、16×16针头1颗、缝合线、缝合针、纱布。

2) 药品。80万IU的青霉素钾2瓶、碘酒1瓶、棉花适量。

4.2 手术步骤

1) 保定。用1根绳将四肢捆扎, 使病羊卧地, 下颌部垫一草墩垫子 (也可用草、木、枝叶) 。一人手握双角固定头部, 患病一侧朝上, 另一人保定羊体后部。

2) 消毒。在头部顶骨发软部位用手术剪剪毛, 用推毛剪推净毛, 并除去皮屑、灰尘, 用2%的碘酒消毒手术部位。

3) 切口。在患病部位用手术刀作U字形切口, 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止血钳固定, 但不切破骨膜 (增加愈合) 。切口长宽均为2cm (图1) , 用骨凿在骨膜上凿一小孔, 凿孔时注意碎骨清理工作。用力均匀, 使脑膜暴露 (同时助手保定好家畜) 。头骨开孔后, 要注意擦血迹 (图2) 。

4) 取虫。在骨孔处用刀轻轻切破脑膜, 脑包虫囊泡慢慢突出 (图3) 。当囊泡突出时, 用止血钳拉住囊泡, 把羊头翻转, 使创口向下, 慢慢拉出整个囊泡 (图4) 。

5) 缝合。取出囊泡后, 放置引流条, 缝合皮肤, 然后在创部涂上80万IU青霉素;也可涂抹适当的菜籽油。

6) 术后护理。术后, 要求畜主注意护理, 隔离喂养, 避免伤口感染。术后1周, 取出引流条, 患羊已基本恢复健康, 手术成功。

5 探讨

5.1 病羊诊断

1) 发病年龄。在石林县内, 近年来通过对山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此病多发于1~2岁的羊。从本人手术治疗过的16个病羊病例的发病年龄来看, 1~2岁占9例, 占发病数的56.25%, 1岁以下占5例, 占发病数的31.25%, 2岁以上占2例, 占发病数的12.5%。

2) 临床症状。随着虫体在脑内的逐渐增大, 相应的临床症状日渐明显, 患羊通常表现精神沉郁, 神情呆滞, 食欲减少, 视力减退, 放牧落群或不能出牧, 头或高或低、或左右偏转, 往往头偏方向和虫体所在部位常相一致, 严重时, 患羊卧地不起, 由于脑包虫的患羊年龄稳定, 症状特殊, 姿势和运动异常, 据此可作出诊断。有的患羊, 因年龄偏大, 头骨不软,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确认。

3) 触诊头部。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 用拇指按压顶骨, 如顶骨有发软感, 即可确诊。从16例施术的患病山羊来看, 虫体寄生部位大体位于顶骨上角根后方1~2 cm的左侧或右侧, 触之顶骨发软;顶骨不发软的, 主要由头偏方向或转圈方向来确定。

5.2 诊疗小结

1) 实践证明, 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 效果令人满意。从16例病羊治疗结果表明, 用此法治疗的病羊, 共治愈了15例, 治愈率达93.8%, 极大多数病例, 手术结束后2 h, 羊即能站立吃草。

2) 手术工具的选择上, 手术刀破骨困难, 在基层有园锯者又不多, 可用骨凿代替。摘除山羊脑包虫, 可不必进行麻醉, 这样可以省时省力省钱, 便于即时观察病畜情况, 而且有利于病畜恢复健康。

3) 本例手术治疗中, 囊泡寄生部位浅, 打开骨膜, 囊泡自行鼓出。如切口未见囊泡时, 可用手捂住羊的鼻孔片刻, 同时将切口朝下, 囊泡也会自动突出来。如囊泡位置较深时, 可用16×16的长针头插入探查囊泡所在位置, 位置探入正确时, 针头内就会有囊泡液流出, 此时将针头小心地左右摆动, 同时捂住羊鼻, 囊泡即自行突出 (也可用注射器连接探入的针头吸出囊壁) 。注意动作要轻、慢。手术成功后, 要整复硬脑膜, 盖好骨膜, 皮肤的切口以结节缝合, 并加以引流条。术前术后必须严格消毒, 缝合伤口后应注入适量的抗菌素以防术部发炎。

5.3 预防

柴达木绒山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篇4

1 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因犬食入含有多头蚴虫的羊头, 便终身带虫, 多头蚴的孕卵节片脱落后, 随粪排出体外, 并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出大量的虫卵, 污染牧场、饲草和饮水, 绵羊吞食被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被感染。

2 临床症状

本病症状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该病呈急性型或慢性型, 症状表现取决于寄生部位和病原体的大小。

急性型:以羔羊表现最为明显。体温升高, 脉搏、呼吸加快, 甚至有强烈的兴奋, 患畜作回旋运动, 前冲或后退及痉挛性抽搐等, 有时沉郁, 长时间躺卧, 脱离畜群。部分病羊在5~7 d内因急性脑膜炎死亡, 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患羊耐过急性期后, 症状表现逐渐消失, 经2~6个月的缓和期, 再次出现明显症状, 除向被虫体压迫的同侧作转圈运动外, 还常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乃至失明。虫体寄生在大脑正前部时, 常见羊头下垂向前作直线运动, 碰到障碍物时则头抵物体呆立不动。脑包虫在大脑后部寄生时, 主要表现为头高举或作后退运动, 甚至倒地不起, 并常有强直性痉挛出现。虫体寄生在小脑时, 患畜站立或运动常失去平衡, 易跌倒, 对外界干扰和音响易惊恐。后肢麻痹, 小便失禁。此外, 患羊还表现食欲减退, 甚至消失。多次发作后陷于恶病质死亡。

3 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的羊见有脑膜炎和脑炎病变, 还可见到六钩蚴在脑膜中移行时留下的弯曲伤痕。慢性期的病例则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1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在病变或虫体相接的颅骨处, 骨质松软、变薄甚至穿孔, 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 病灶周围脑组织或较远的部位发炎, 有时可见萎缩变性和钙化的多头蚴。

4 诊断方法

绵羊脑包虫病到后期主要通过仔细观察羊群表现出的特异神经症状来进行确诊、治疗。如果包囊寄生在脑的前部, 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前奔、头顶饲槽、前肢蹬空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脑后部, 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后退、紧靠墙壁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左半球或右半球时, 则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 甚至眼睛失明, 在寻找食物时, 会向有包囊寄生的一侧转圈;包囊寄生在脑的深部或小脑部位时, 患畜表现敏感, 四肢痉挛、昏迷、倒地等症状。寄生在脑表面的包囊可引起局部颅骨变软, 通过手指按压可感觉到包囊所处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两手紧抓住羊的两角或双耳, 以拇指用力按压在两角基连线两端1/3处, 如感觉到骨质有下陷、变软或隆起有明显的弹性感, 即可判定包囊所处的位置。

5 防治措施

5.1 圆锯开颅法

由助手保定好羊只, 特别要固定好头部, 术部向上, 剪毛、消毒、皮肤浸润麻醉 (一定要无菌操作) , 做一直径为2~3 cm的“U”字形切口, 切开皮肤后及时止血, 创口要整齐干净, 分离皮下组织及骨外膜, 翻起切开的皮肤向后拉, 用夹子夹住或与头后部皮肤做一针缝合, 用圆锯在最软的顶骨上锯一圆孔, 慢慢取下骨片, 此时可看见脑膜, 用一根缝合针缓慢地从创缘的一侧平行刺入脑膜, 不能刺破脑膜下的包囊壁, 针尖平行通过脑膜搭在对侧颅骨上, 挑开骨膜, 此时, 可见到包囊会向外凸出一部分, 确定是包囊后, 用小号针头连接好注射器, 慢慢从最高点刺入包囊, 吸出一部分囊液, 同时用镊子轻轻夹住包囊壁一边向外吸取囊液, 一边慢慢将包囊提出。取出包囊后, 松开切开的皮肤, 连续缝合皮肤, 创口进行清理消毒。为防止感染, 一定要对创口进行包扎处理。术后要注意抗炎护理, 连续使用1周的抗生素, 以预防感染。

5.2 针刺包囊法

准备16号针, 要求质量好且有一定的钢韧性, 14~16号细铁丝10 cm, 作为通针蕊用。5 m L玻璃注射器一只连接一根长15~20 cm的塑料管, 也可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针头的一段, 另准备好5%的碘酊。判断包囊所处部位, 将羊侧卧保定, 术部向上固定羊头, 下面可垫麻袋等物, 防止碰破脸部。在颅骨最软处剪毛清理消毒, 术者以左手拇指压住软骨部位, 右手持针刺入颅骨, 刺入深度为2~3 cm。一般以见到囊液喷出为准, 有囊液流出时, 倒置羊头使针孔向下, 流出囊液, 如出现流通不畅或断流 (主要是由于多头蚴头节堵住了针孔引起断流) 可用细铁丝通入针蕊再抽出, 囊液会自行流出, 也可用有软管的注射器直接抽取囊液, 一般抽出10~30 m L不等, 当见有少量气泡表明囊液见底。囊液抽完后把羊头摆正, 针孔向上, 用注射器取1~2 m L的碘酊, 从针孔注入, 停几秒钟后迅速拔出针头, 用碘酒棉球压住针孔, 此时不能立即将羊只放开, 要固定头部数分钟后再放开, 将羊慢慢扶起, 术后1~2 d内羊只可能还有转圈等现象。此时应防止惊慌, 禁止舍外放牧, 注意术后护理和饲养管理, 一周后羊只可恢复正常, 随群放牧。

6 预防

上一篇:侧向发育型肿瘤下一篇:开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