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2024-12-19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精选12篇)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1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尝试给出了一种具体的数据筛选方法和实例。一方面从统计学和实用的观点来看待数据挖掘提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发展概念化的规范, 以便由统计学者把数据挖掘引导到一个分析框架中。

1. 基本思想与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中有许多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前者将多个相关变量转换为少数综合变量, 反映原变量的信息, 而这些综合变量之间并不相关, 主成分导出可借助样本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彼此间关联较为密切的变量分属同一类, 不同类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小越好, 一类变量代表一个本质因子。因子分析就是要寻找这种类型的模型或结构。

2. 具体实例

2.1 直观示意图的应用实例

主成分分析是应用于实际的数学方法。当计算结果不能解释原始数据时需要进一步分析, 例如:增加、减少某些原始数据;分析特异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等。

例1:这里有100个大学生的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 概率论, 书法技能, 演讲技能, 教材教法的成绩如下表。

把一、二主成分的载荷点绘制出二维图, 便于直观地显示并解释原来的变量, 用载荷图表示如下。

由上图看出, 第一主成分充分解释了专业课素质, 也充分解释了教师技能, 但其符号相反。也是由于两类科目的性质不同。因此, 同第一主成分可以识别出偏于专业课素质或偏于教师技能的学生。

由于主成分分析仅仅是因子分析的特例, 所以下面再用因子分析来验证上述结论, 并进行更精密清晰地解释。

从SPSS的输出:

可以给第一个因子起名为“教师技能因子”, 而第二个因子起名为“专业课因子”。可以直观看出每个因子代表了一类学科, 经渭分明。

2.2 分组主成分分析实例

主成分的确定问题, 实质上就是权数的确定问题。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目的是要给各指标赋予适当权数。如果第一个主成分分量的方差所占比例 (贡献率) 小于85% 时, 应该将多个主成分分量结合考虑, 采取的处理方法有因子分析、作旋转或进行加权处理。

因子旋转 : 对初始因子进行正交变换 (旋转) 。最理想的结构是每个变量只在一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 而其余因子载荷较小。各因子中具有较大载荷的变量作为一组, 所有的变量都分别归于某一组中, 每一个变量仅归于一个因子, 各组间的变量线性无关。

(2) 分组主成分分析 : 对各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 由于各组内的变量极其相关, 故只取第一主成分也是综合主成分即可代表, 那么, 各组第一主成分的得分为C (j=1, 2, …k) 。

这种分组主成分分析法优势明显, 它充分利用了第一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的综合作用, 综合凭借模型的解释;同时, 借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正交变换对变量进行分组, 构建成评价体系结构。

结语

在数据挖掘过程中, 统计分析为其提供了许多合理的、有效的分析方法。比如在选择数据, 准备数据, 审计数据, 构造模型, 验证调查结果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数据挖掘为统计学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 给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并推动着统计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尝试给出了一种具体的数据筛选方法和实例, 以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 同时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挖掘数据背后的知识。

关键词:数据挖掘,多元统计,数据筛选

参考文献

[1]塞英.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的方向研究与应用.管理科学学报, 1999.2 (9) .

[2]邵峰晶, 于忠清.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3]Margaret H.Dunham, 郭崇慧等译.数据挖掘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2

烤面包怎么避开细菌?烤面包的方法

自己烤面包总是坏是为什么?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在家里做面包后面包总容易坏,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自己做的面包保质期不如市面上做出的面包久,这是因为市面上的面包大多增加了不少防腐剂。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市面上的面包坊制作面包的卫生环境要比家中的厨房好很多,面包没了来自细菌的污染,再加上合理的存放,自然就很少发霉变质了。想做面包,但家中卫生条件总赶不上专业面包店,担心面包变质发霉浪费粮食怎么办?

面包制作室的卫生要求和手术室相同

真正专业的面包工坊其实对于卫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卫生管理条例,对生产线进行定期的清洁、灭菌、消毒等工作,杜绝细菌的生长繁殖。实际上,好的面包工坊其卫生要求和手术室的卫生要求处于同一水平。

但我们在家中的厨房往往难以做到密闭,即使定期清洁消毒,也难以将细菌真正“连根拔除”。根据日本微生物研究中心的调查,有一半家庭的灶台被至少一百万个细菌占领,九成家庭即使用水擦拭灶台,杂菌数量也没有减少。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保证家庭厨房的卫生呢?

仔细洗手和器具消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烹饪的时候,“认真洗手”可以说是保持卫生的金科玉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洗手以后就不要摸摸下巴捋捋头发,这样会将附着在头发和皮肤上的细菌通过手带入食物中。在使用器具之前先用酒精喷雾剂喷洒一下也是不错的消毒手段。做完面包之后,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将成品放入密封塑料袋中,尽可能地减少细菌和霉菌进入面包的机会,这样才能让面包拥有更长一点的保质期。

用酒精擦拭断消毒,从根源上杜绝细菌

尽管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细菌,但如果只用水擦拭灶台的话并不能真正做到除菌的效果,即使一眼看过去灶台光滑明亮,也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细菌仍盘踞在上面。

想要真正达到“除菌”的效果,应当在做面包之前用酒精进行擦拭,用酒精擦拭杀菌效果可是杠杠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消毒持续性并不长久。因此想要真正保持无菌环境,应当提高消毒的频率,彻底断绝细菌繁殖生长的可能。

黄油面包卷的做法

用料1:高筋面粉200克,干酵母4克,细砂糖20克,盐3克,奶粉10克。用料2::黄油20克有盐,蛋液20克,水100克,蛋液装饰。

1、将材料(1)放入盆中,拌匀,在面粉中刨一个坑,倒入水和蛋液搅拌成团,揉到面团光滑,加入切成小块的黄油揉到扩展阶段盖上保鲜膜进行基础发酵约60分钟。

2、发酵至面团的体积变为2倍到2.5倍。

3、将面团取出来分成6等分,排气滚圆,盖上保鲜膜松弛10分钟。

4、用两手将面团揉搓成从大到小的棒状。

5、用擀面杖擀成三角形状,约30厘米长。

6、从大的一头开始轻轻的卷起。

6、卷完后,末端向下放入烤盘,盖上保鲜膜再次发酵约30分钟。

白菜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筛选 篇3

关键词:白菜;叶绿素;稳定性;浸提;乙醇;丙酮;吸光度

中图分类号: S634.3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289-02

收稿日期:2013-12-12

基金项目:江苏省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编号:SYN201326)。

作者简介:牟建梅(1975—),女,辽宁康平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蔬菜育种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Tel:(0512)65386213。E-mail:244823091@qq.com。

通信作者:张国芹,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生理。E-mail:guoqin1981@163.com。叶绿素是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研究中的重要指标。生产中也往往根据叶色变化作为看苗诊断和采取施肥措施的重要指标。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计法、活体叶绿素仪法和光声光谱法。但用手持叶绿素仪或光谱分析仪测得的是色素相对含量指标,并且不同种类植物叶片中的色素指标与实际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式不同,即不能用同一种色素指标关系来转换不同植物的色素含量[1]。在日常试验中以分光光度计法应用最为广泛。另外,根据所用提取溶剂不同又有多种测定方法,早期叶绿素测定广泛采用Arnon法。但该方法由于需要先研磨后除渣,工作量大、步骤多且易受光氧化而引起偏差,不适宜田间大量样品的提取和测定。张宪政提出了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浸提叶绿素,证明利用混合液进行叶绿素浸提的可行性[2];洪法水等发现,丙酮与乙醇混合液提取叶绿素存在协同效应,且二者在等摩尔混合时提取效果最好[3];徐芬芬等研究认为,丙酮与乙醇体积比1 ∶1混合液浸提白菜叶绿素效果最好[4];而麻明友等发现,丙酮与乙醇体积比2 ∶1的混合液浸提猕猴桃叶片叶绿素效果较好[5]。

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别称不结球白菜、青菜、油菜等,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的叶菜类作物,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广泛栽培,可周年生产,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叶绿素是叶菜类作物重要生长指标,准确地测定其含量可为叶菜类生长发育以及逆境胁迫等试验提供基础。为了探讨实现白菜叶片叶绿素提取并能尽量避免光分解,建立适合大量样品的叶绿素提取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性,本试验以苏州青、华王2个白菜品种为试材,就不同比例的丙酮与乙醇混合溶液提取测定白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其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为白菜田间大样本叶绿素含量测定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2个白菜品种为苏州青和华王。将新鲜白菜叶片洗净,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去除大叶脉后,将叶片剪碎成约 0.2 cm×1.0 cm 的小细丝,混匀备用。

1.2仪器与试剂

试验用752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丙酮、乙醇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为超纯水。

1.3试验方法

1.3.1浸提试验按体积比配制浸提液,设6个处理:处理1,95%乙醇;处理2,80%丙酮;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浸提液对白菜叶绿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2.2不同提取液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用不同浸提溶剂提取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其稳定性结果见表2、表3。从表2、表3可以看出,2种白菜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处理3、处理4、处理5中叶绿素b含量均在第3天达最大,但与第2天结果相差不大。苏州青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第3天叶绿素a含量比第2天低17.3%~22.2%,致使总叶绿素含量均在第3天下降,说明叶绿素a相对容易降解。同时,试验也表明叶绿素提取液不适宜长时间放置。

3结论与讨论

室温下,采用不同比例的丙酮、乙醇混合溶剂提取小白菜葉片中叶绿素。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液提取法所得叶绿素含量高于单一溶液提取,其中以混合液V乙醇 ∶V丙酮= 1 ∶1、1 ∶2效果最好,并且这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乙醇与丙酮混合液提取叶绿素存在协同效应,这与洪法水等在菠菜、猕猴桃及菜心上的研究结果一致[3,5-6]。

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降解值在各种提取液中均远远大于叶绿素b。这与郭胜伟等的研究结果[7]一致。由此可见,影响叶绿素提取的关键是叶绿素a的提取速度及其稳定性。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室温下白菜叶片中叶绿素在浸提48 h后的提取稳定性较好,提取最为充分。

试验结果表明,乙醇与丙酮体积比为1 ∶1和1 ∶2时均可作为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该方法省略了研磨、冲洗、离心或过滤等步骤,具有步骤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时间的优点,这对于快速测定大批量白菜样品叶绿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华,胡春胜,张玉铭,等. 浸提法测定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改进[J]. 玉米科学,2007,15(4):93-95,99.

[2]张宪政.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J]. 辽宁农业科学,1986(3):26-28.

[3]洪法水,魏正贵,赵贵文. 菠菜叶绿素的浸提和协同萃取反应[J]. 应用化学,2001,8(7):532-535.

[4]徐芬芬,叶利民,徐卫红,等. 小白菜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比较[J]. 北方园艺,2010(23):32-34.

[5]麻明友,麻成金,肖桌柄,等. 猕猴桃叶中叶绿素的提取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6,27(6):140-143.

[6]任红,罗丰,许彦,等. 菜心叶绿素测定方法比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55-1456.

[7]郭胜伟,高云东. 比色法测定中华芦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方法的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4,22(1):53-76.牛明芬,于海娇,武肖媛,等. 猪粪秸秆高温堆肥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291-293.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4

随着国家医疗投入的不断增加,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工作备受社会各方关注。如何科学、规范地采购和管理,面对各部门的医疗设备购置计划,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严格筛选,明确设备购置原则和筛选的方法,既要保证医院整体发展,又要兼顾各科利益[1],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公正、公开、公平。

2 目前筛选现状分析

目前,医院在每年第四季度都要组织各科室申报下一年度医疗设备购置计划,使用科室填报《医疗设备购置申请表》和相应的《可行性报告》上报设备科汇总。使用科室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申报购置项目:一是科室临床诊疗需求,属科室必备项目;二是从学科自身发展考虑,为使本科室在学术上或应用新技术上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引进新设备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高在同行业的知名度;三是从增加科室经济效益出发,购置设备。总之,科室都是从自身考虑购置设备,有时会偏离医院整体发展主线,院方应把医院未来发展规划告知全体员工,让规划深入人心。因医院每年购置设备资金有限,应优先考虑与医院发展规划相关所需的设备项目,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使之发挥更大效能。所以要对科室申报的购置项目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的、系统的筛选,因此急需加强管理,形成制度,以达到科学、合理、有效之目的。

3 筛选应把握的原则

医院首先要从整体发展、区域定位考虑购置医疗设备,把握主要学科,兼顾次要学科,尽量做到均衡发展[2]。要想从繁多的购置项目中筛选出采购项目,首先要确定筛选原则,原则要以医院发展规划为主线,优先考虑基础学科、基础设备,这是医院立足之本,把基础的、必备性、共用性强的项目以医院的名义纳入购置计划;其次,考虑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在各科均衡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优势学科,使购置资金有所倾向;最后,对购置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首选投资少、效益好的项目优先购置。以上述几方面为原则召开医院采购委员会,对申报项目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逐项论证、排序,以达到项目筛选的目的[3]。

4 筛选、评估的具体方法

对申报的购置项目分类汇总,从不同角度有目的、科学的、系统的对预购置项目进行评估,每个评估项目之间都有关联,只是侧重点不同。为了增加可操作性,应对每个评估项目进行量化处理,评分标准的权值体现了该项目的重要程度,采购委员会评审专家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申报项目逐项评估打分,最终依据每个项目评估情况和年度采购预算确定采购项目。具体评价项目如下(满分:300分)。

4.1 设备基础性、共用性评价(满分:40分)

(1)评估项目:(1)对医院基础学科水平的影响;(2)购置的设备是否具有多科共用性。

(2)评分标准:影响大20分,一般10分,无影响不得分;(2)5个科室以上可共用20分,3个科室以上可共用10分,2个科室可共用5分。

4.2 设备对本院临床诊疗水平的影响(满分:90分)

(1)评估项目:(1)设备缺失对临床诊疗影响评价;(2)设备缺失对就诊率影响评价;(3)设备缺失对临床诊疗水平影响评价;(4)设备缺失对临床整体水平影响评价;(5)设备缺失对医院竞争力影响评价;(6)设备缺失对医院领先学科影响评价。

(2)评分标准:以上各项满分15分。造成对医院影响程度0~10分,造成对科室影响程度0~5分。

4.3 设备对本院医技、科研水平的影响(满分:30分)

(1)评估项目:(1)对提高学科水平影响;(2)对吸引高技术人才影响;(3)对完成科研成果影响。

(2)评分标准:以上各项满分10分。造成对医院影响0~5分,造成对科室影响0~5分。

4.4 经济效益评估[4](满分:35分)

(1)评估项目:(1)投资回收期;(2)投资回报率;(3)设备性价比评价;(4)采购资金的来源。

(2)评分标准:(1)投资回收期:1 a 10分,2 a 9分,3 a 7分……9 a以上1分;(2)投资回报率:50%(含)以上10分,每降低5%扣1分;(3)设备性价比: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3分;(4)采购资金的来源:专项资金5分,自筹资金5分,科研资金5分,计划资金5分,非计划资金3分,其他资金1分。

4.5 现有同类设备运行评估[5](满分:25分;无同类设备忽略此项)

(1)评估项目:(1)设备使用寿命评价;(2)厂商保修、维修及升级服务评价;(3)设备使用率评价。

(2)评分标准:(1)设备使用寿命评价:每年1分,最高10分;(2)厂商保修、维修及升级服务评价:0~5分;(3)设备使用率评价:满分10分,每年度内每闲置1个月扣1分。

4.6 现有同类设备日常使用状况评估[6](满分:40分;无同类设备忽略此项)

(1)评估项目:(1)日常使用率评价;(2)由于设备本身原因故障率;(3)由于设备本身因素造成事故;(4)设备闲置状况评价。

(2)评分标准:(1)日常使用率评价:高10分,一般6分,低3分;(2)由于设备本身原因故障率:高0分,一般3分,低6分,无10分;(3)由于设备本身因素造成事故:高0分,一般3分,低6分,无10分;(4)设备闲置状况评价:高0分,一般3分,低6分,无10分。

4.7 对预购置新设备性能及技术指标的评估(满分:40分)

(1)评估项目:(1)设备技术水平评价;(2)设备精准度评价;(3)同类产品相比科技含量及领先水平评价;(4)市场占有率及用户结构;(5)设备对外围及辅助设施要求(房、水、电环境)。

(2)评分标准:(1)设备技术水平评价:高10分,一般6分,低3分;(2)设备精准度评价:高10分,一般6分,低3分。(3)科技含量及领先水平强10分,次强8分,一般6分,差3分;(4)市场占有率及用户结构:三甲医院30%以上5分,二甲医院30%以上3分,二甲以下医院30%以上1分;(5)设备对于外围及辅助设施要求(房、水、电环境):无特殊要求5分,一般要求3分,需要特殊要求1分。

5 筛选注意事项

评分标准权值的大小体现了该项目重要程度,各医院在评估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分值大小,细化每项权值评分标准,使之更贴近本院实际情况,以达到实用之目的。预购置设备在学科发展和设备性能上要有前瞻性,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至少要处于中上等水平。千万不要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选取标准,医院发展了,经济效益自然就上去了,效益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6 讨论

购置项目筛选原则和方法要充分体现科学、规范、公正、公平的管理理念,同时医疗设备购置项目的筛选是一项繁杂、重要的工作,科学、有效地筛选购置项目可使有限资金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阐述了项目筛选应把握的原则及具体方法。对预购置项目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地、逐项地评估,使购置项目筛选达到有效、实用的目的,体现了“科学、规范、公正、公平”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原则,筛选,评估

参考文献

[1]林洁娜,林小玲.新形势下医疗设备采购和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2004,20(增刊1):432-434.

[2]周文光,孔悦.医院现代采购浅谈[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71.

[3]罗惠超.全成本核算中的医疗设备采购和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6):79-80.

[4]李树森,王伟.强化采购管理降低医疗成本[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3):49-50.

[5]谢占林.浅谈医疗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6):136-137.

面包制作的常见方法配方 篇5

1、直接法:是最普通的制作方法,即将所有材料混合,揉出筋膜后进行一次发酵而烤制,称为直接法(如:面包机制作的面包) 特点:制作简便快捷,但因为含水量少,口感粗糙不松软,保质期短。麦香味不足。

2、汤种法:是由直接法演变而来的制作。先将部分面粉与水混合,然后加热,使淀粉糊化,其面糊就称为汤种。待汤种冷却后,加入其余的面包材料,揉出筋膜,再进行发酵整形烤制。

特点:操作难度略大,但面包更加松软,保质期长。

3、中种法:将原料分为两部分-中种面团和主面团。先将中种面团材料混合揉成面团无干粉状态后进行第一次发酵。发酵完成后再与主面团材料混合,揉出筋膜,进行两次发酵,整形烤制。

特点:操作程序复杂耗时,但成品组织柔软细腻,口感松软,发酵香味足,保质期长。

手作烘焙教室 淡奶油吐司配方(手揉):

1、中种面团:高粉170g、砂糖5g、黄油8g、牛奶114g、酵母3g

2、主面团:高粉75g、砂糖56、盐3g、黄油16g、鸡蛋25g、淡奶油54g、酵母2g

语文整体阅读切入点筛选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体阅读 切入点 筛选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2

整体阅读,是指阅读者从整体出发,对文本展开的纵横联系性的解读和认知。整体阅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意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从整体阅读切入,筛选角度,形成引导突破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核心,从而形成全面、深刻、多元的阅读体验。

一、文题切入,进行针对性解读

整体阅读切入方式众多,由于学生阅读起点较低,教师在引导时,需要对整体阅读切入点进行多重筛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文本题目,常常被喻为文章的“眼睛”,很多文本题目具有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点明文本主旨、列出主题人物、总结事件等作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题目时,教师要注意对其进行针对性解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基础,形成阅读行进路线。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内容都比较浅显,文本题目更为直观,教师要教会学生找文题关键词,从关键词形成切入点,这对建立整体阅读认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题目大多比较醒目,如《师恩难忘》,直接表明文本主旨,带有鲜明的情感;《变色龙》《金蝉脱壳》《嫦娥奔月》《莫高窟》等,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概况和总结,点明文本核心内容;《诺贝尔》《少年王冕》等,点明文本主要人物,表明文本体裁特征;《天火之谜》虽然比较含蓄隐晦,但总结性很强,将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精神展现出来;《林冲棒打洪教头》直接表明故事情节,阅读内容一目了然。教师在整体阅读引导时,要对文题进行解读,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阅读感知,这对学生形成整体阅读意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引题切入,实施方向性引导

引题,是指文本的开始部分,常常有总领的句子,这些句子也称为文本的中心句。教师抓住引题展开剖析,学生的思维会跟随引题方向展开,自然建立文本阅读结构体系。中心句子不仅在文本开头有呈现,在每一个段落的段首位置也会出现,让学生养成寻找中心句的阅读习惯,对有效提升阅读效果有重要帮助。文本中心句给学生整体阅读作出方向性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解读中心句的方法,让学生追随中心句展开阅读,建立整个文本的阅读提纲,通过整合阅读感知,形成整体阅读认知体系。

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的中心句和段落中心句。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教师检查时,很多学生只能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第一段:“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第二段:“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第三段:“黄山松千姿百态。”教师让学生将这几个中心句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第一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整个文本的中心句。教师让学生寻找中心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文本核心,达成共识。

三、点题切入,把握情感性主线

无论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文本,都会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就是文本的主旨。作者往往会在文本结尾处,巧妙提示一下,形成文本小结,或总结,或提示,或发问,或省略,或直抒胸臆,或婉转陈述,为文本画上完美句号。在整体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學会找点题之笔,并能够对点题意境展开多元解析,从而建立阅读认知基础,指导整体阅读行为。学生点题意识较差,引导学生解读点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只是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习作、口语交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本点题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存在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文本画出锃亮的“眼睛”。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结尾:“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作者对主人公谈迁的执著精神进行褒奖,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陶校长的演讲》的结尾:“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作者从劝诫的角度点题,令读者深思。让学生分析文本点题的妙用,学生自然能够建立点题意识。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整体阅读其实是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阅读操作方法。化零为整,是指阅读感知点分布在整篇文段的角角落落,需要阅读者以点感知;而化零为整,是阅读者将众多阅读感知点进行串联、聚焦,形成综合阅读认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整体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整体阅读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画出清晰的路线图,提升文本阅读的品质。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7

1 置信区间划分依据

一般情况下, 测量的数据满足正态分布, 所以可以先进行正态母体的区间估计, 把不满足的数据过滤掉。在实际计算中, 在取置信概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数据容量、数据之间的较差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因素, 比如统一的取置信概率为95%, 在某些情况下, 尽管某个观测值在置信区间的范围内, 但它的误差却远远不能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在笔者进行的一些运算中[2], 出现过取95%的置信概率时, 它的数据全部在置信区间之内, 而它的极限误差远远超限。而在某些情况下, 某个观测值是不在置信区间的范围内的, 但是它的误差却是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所以, 对于数据较差较大的数组可将置信概率取得小一些, 而数据较差较小的数组可将置信概率取得大一些。而对于数据容量较大的数组我们应将置信概率取得较大一些, 数据容量较小的数组将置信概率取得小一些, 而且极限误差在数据淘汰中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减少计算量, 首先把明显超限的数据淘汰掉, 即先用极限误差进行判断, 当极限误差大于规定值时, 可把产生极限误差的观测值首先剔除。对于余下的数据, 根据正态母体置信公式[3], 可以看出数据标准差或均方差对置信区间的影响又较数据容量大, 所以, 可以假设有这样一个函数来表示置信概率和数据容量以及数据标准差之间的关系:

其中, T为置信概率;N为数据容量;S为标准差;A, B均为常数。

经过大量的计算, 我们取A=550;B=17 600;S0=0.001 389, 即近似的取为5 s。

根据树理统计原理[3]:

这时, 我们就可以进行数据的筛选了。

2 观测实例

2003年青藏铁路某工点变形监测网6个基准点的实测资料见表1。方向观测值见表2。

其中, 已知边长为S56=40.239 3 m。

这是属于典型的方向观测自由网。其中, 测得的方向观测值共22个, 测误差方程为:

按最小二乘原理, 则得法方程:NX=ATPL。

根据最小范数条件:XTX=XT1X1+XT2X2=MIN。

得:X=N-mATPL或X=N+ATPL。

根据数理统计原理, 它的置信区为:C= (C1, C2, C3, C4, C5) T。

根据本次观测实例, 最后确定可以筛除α01, 4, α03, 1, α02, 4, α04, 1, α04, 6, α05, 1和α05, 3观测值。

对于剩余的数据, 设测站J上有nj个观测方向, 则定向未知数近似值, 可按下式计算:

其系数, 为一个15×17的矩阵, 用A表示。

由于V=AX-L。

其中, Nm-=N (NN) -。

最后反算出V=AX-L。

本例实算平差后的坐标见表3。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 已知5, 6两点的边长为40.239 2 m, 计算平差前的边长为40.238 0 m, 而平差后为40.239 3 m。平差后的误差是平差前的1/12。

3 结语

实践表明, 本文提出的先划分置信区间进行数据筛选, 对筛选后的数据再进行自由网平差计算的方法, 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测量数据精度。本文介绍的这种方法, 其计算结果是可靠的。在此, 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在进行数据的平差计算之前, 必须先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 剔除粗差。2) 置信概率的选取, 要综合考虑数据容量、数据间的较差等多方面的因素。3) 必须建立确定的函数作为数据筛选的依据。4) 为了减少计算量, 我们首先把明显超限的数据淘汰掉, 即先用极限误差进行判断, 把产生极限误差的观测值可以首先排除。5) 对于不同精度等级的观测, 置信概率函数应采用不同的系数, 否则会错误的剔除符合精度要求的观测值。

参考文献

[1]陶本藻.自由网平差与变形分析[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4.

[2]杨海鸣.基于数据分析方法提高路基自由网平差精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4) :33-35.

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 篇8

沼气发酵是一个微生物协同作用的过程,由多种产甲烷细菌与非产甲烷细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完成。产甲烷菌是沼气发酵微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末端的一群成员。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利用非产甲烷细菌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和能源而生长繁殖,最终产生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1]。

所有的产甲烷菌都是专性严格厌氧菌,对氧非常敏感,遇氧后会立即受到抑制,不能生长繁殖,有的还会死亡[2]。长期以来,人们对产甲烷菌的分离、培养、分类、生理代谢、细菌结构和基因排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4,5,6,7,8]。在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甲烷菌的种类、数量和活性决定了沼气的产量[9,10,11]。由于产甲烷菌生境的特殊性,目前在实验室能纯培养出的产甲烷菌种类是有限的,另外沼气池内菌群结构复杂、微生态环境的不可控性等都制约着沼气工程的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产甲烷菌的人工培养及沼气池的菌群结构、代谢调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2,13,14,15,16,17,18,19]。

本文报道了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用该方法筛选到4个产能持续稳定产甲烷的优势菌群,为产甲烷菌群的人工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号污泥样品取自重庆啤酒厂厌氧消化池,2号污泥样品取自重庆污水处理厂,3号、4号污泥取自重庆光大集团不同污水处理池,5号污泥样品取自重庆理工大学家属区化粪池。

1.1.2 培养基

乙酸钠培养基含微量元素、维生素混合液基详见参考文献[20],所加维生素液中盐酸吡哆醇用盐酸硫胺代替,维生素B12用片剂,浓度不变。

1.1.3 仪器

SD-3000B气相色谱仪;SKP-02B恒温培养箱;XFS-280高压灭菌锅。

1.2 方法

1.2.1 气体分析检测方法

沼气中气体浓度用气相色谱仪检测,主要技术参数为:色谱柱填料为苯乙烯高分子多孔小球,柱长2m,载气为N2,流速为25mL/min,TCD检测器,电流为80mA,柱箱温度为50℃,汽化室80℃,检测室温度分别为120℃,柱前压力0.13Mpa,进样量为0.5mL。

1.2.2 培养基的除氧

将灭菌培养基20mL加入到100mL的无菌三角瓶中,用可调电炉加热至沸腾后通入氮气3~5min以去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以培养基中刃天青的颜色变化判断,无氧时刃天青无色),之后按2%(V/V)的比例迅速加入称量好的固体Na2S,用4层透明胶带密封瓶口。

1.2.3 产甲烷菌群的驯化筛选

在除氧培养基中用注射器注入1号、2号污泥样品20mL密封,于恒温培养箱中37℃静止培养,开始第一轮驯化。定时检测产甲烷量的变化。每轮驯化每个样品均设3个重复。

当样品产甲烷量持续上升或急剧下降时,用注射器从第一轮的驯化液中吸取15mL注入25mL除氧乙酸钠培养基,同条件进行第二轮驯化。

按同样的方法,第三轮驯化在三角瓶中注入40mL无菌培养基和10mL经第二轮驯化的培养液。逐渐加大驯化液中培养基和培养液的比率,直至用人工培养基对产甲烷菌群能成功培养传代,并能保证持续稳定的产甲烷量为驯化成功。

1.2.4 产甲烷菌群的筛选方法的验证

用1.2.3的方法对3号、4号、5号样品进行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轮驯化结果

图1为1号和2号污泥样品第一轮富集驯化过程中沼气甲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1号污泥样品在发酵的1~6d内甲烷产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第6d后由于体系进入少量氧气,甲烷产量下降。在相同的发酵时间内2号污泥样品产生的气体中甲烷含量则一直呈上升趋势。

比较发现在相同的发酵时间内2号污泥样品的甲烷产量较1号的高很多,2号样品驯化体系中氧气含量比1号低。在驯化前6d 2个样品中氧气含量逐渐下降,2号样品中几乎检测不到氧气谱峰。第8d检测时1号污泥样品中氧气含量上升,产甲烷量迅速降低,表明体系中即使少量的氧气进入对产甲烷菌的代谢活动用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驯化和测样过程中要将整个体系密封好,严格控制氧气。

由于2号样品产甲烷量稳定,1号样品产甲烷量降低,这时更换新鲜培养基进入第二轮驯化。

2.2 第二轮的驯化结果

在第二轮的驯化中,1号和2号两个样品的CH4产量相比第一轮的驯化,产甲烷高峰出现得更快,而且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1号样品在前5d中的CH4产量明显比2号样品要高,到第5d 1号和2号样品甲烷产量分别达到63 m L和54mL,均超过系统气体总量的50%。但是2号样品CH4产量相对1号样品持续稳定。结果表明驯化过程增强了菌种产甲烷的能力。

2.3 第三轮的驯化结果

第三轮驯化过程中,1号和2号样品菌群迅速适应环境,环境中更早呈现无氧环境,利于产甲烷菌群的生长,CH4产量持续增高。结果表明:经过三轮驯化,1号和2号样品可以完全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产甲烷量持续稳定,驯化获得成功。

2.4 产甲烷菌群的筛选方法的验证

采用2.3所述的方法,对3、4、5号污泥样品进行驯化。驯化液包括培养基20mL,污泥样品20mL。

2.4.1 第一轮驯化结果

由图4可知,3号和5号样品产甲烷较多且产量逐步上升,最高分到45 m L和36 m L,4号样品产量很少,且呈产量逐步降低的趋势。

2.4.2 第二轮驯化结果

在第一轮驯化的基础上,更换新鲜培养基对3、4、5号样品进行第二轮驯化,第二轮驯化液为40mL培养基和10mL驯化后菌液的混合液。

从图5可以看出,3号和5号样品产甲烷量直线上升,在培养至第7d甲烷产量分别为52mL和38mL,4号样品甲烷产量很小,随时间变化不大。

经过这两轮驯化,3号和5号样品中的菌群能在人工培养基中迅速生长,产甲烷量持续上升,驯化成功。4号样品中菌群产甲烷量很低,在驯化过程中被淘汰。

3 讨论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驯化筛选产甲烷优势菌群的方法,筛选到4个产甲烷较高且持续稳定的优势菌群,即用乙酸钠培养基对1号、2号、3号、5号污泥样品驯化后的1号、2号、3号、5号菌群。

建立产甲烷菌群的筛选驯化方法突破了以往对甲烷菌单菌的研究模式,以相对粗放的环境条件筛选产的甲烷优势菌群,既能保证产气量,增强了环境条件的可控性,通过菌群中的微生物相互协调为产甲烷菌提供了难以人工实现的厌氧条件。实验中驯化后期,配制培养基时已经不需要充氮气置换空气,表明筛选到的产甲烷优势菌群适应了氧化还原电位相对高的环境。

近年来,国内外对产甲烷菌群的研究也有少量报道,但有些是用成分不可控的天然原料为培养基[14],对后期菌种的传代不利;有些产甲烷菌群的生长周期很长[17]。作者课题组筛选到4个产甲烷优势菌群在培养6~7d后均能持续稳定地产甲烷,比自然环境中产甲烷菌较快地进入产甲烷阶段,对实现产甲烷菌的人工规模培养有重要意义。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9

1 DPPH法的基本原理

DPPH法是50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arsden Blois[1]提出的。DPPH (1, 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1, 1-二苯-2-苦肼基) (见图1) 上多余的电子易离开, 从而形成自由基。由于DPPH的氮原子N1和N2间电子的共振离域 (见图2) 使该自由基稳定。甲醇或乙醇和DPPH间的氢键使电子局限于N1 (见图3) , 因此DPPH分子间不能形成二聚物。电子的离去使DPPH呈深紫色, 其醇溶液在紫外-可见光区约520 nm处有最大吸收。

当DPPH的醇溶液与具有供氢能力的物质 (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 混合时, 形成还原形式 (见图4) , 紫色减弱, 吸光度变小。该反应可表示为:

其中, Z·和ZH分别表示DPPH自由基及其还原形式, AH是具有供氢能力的抗氧化剂分子, A·是供氢反应后生成的自由基。

脂质 (LH) 的自动氧化是自由基反应, 反应中生成的脂质自由基 (L·) 与具有供氢能力的抗氧化剂 (AH) 发生反应:

脂质的氧化被抑制或阻止。该反应与反应 (1) 类似。用Z·代表L·, 利用反应 (1) 就可测定AH是否具有抗氧化活性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强弱。

反应 (1) 中吸光度的减小可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度减小的程度与自由基被清除的程度呈线性关系, 吸光度下降的越多, 被测物质的抗氧化能力越强, 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越强。因此, 可用来筛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或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的高低。

A·能与自身或Z·进一步反应。A·的进一步反应决定整个反应过程的化学计量关系, 即一分子抗氧化剂能供给DPPH的氢的数量。Blois[1]使用含有巯基的半胱氨酸 (RSH) 作为标准抗氧化剂, 反应为:

反应 (2) 进行的同时, 生成的RS·间也能相互反应:

即两分子半胱氨酸与两分子DPPH反应, 化学计量关系为1∶1。

如果分子上有两个氢, 如抗坏血酸 (VC) 分子, 那么在第一次供氢反应之后会有第二次供氢反应:

即一分子抗坏血酸与两分子DPPH反应, 化学计量关系为2∶1。

2 DPPH法的操作及影响因素

典型的DPPH法的操作步骤如下:将DPPH的甲醇或乙醇溶液 (3.9 m L) 与样品溶液 (0.1 m L) 混合, 在515 nm或517 nm检测吸光度, 检测30 min或检测到吸光度稳定。也有将0.1 m L DPPH溶液与3.9 m L样品溶液混合的, 或者将一定浓度的DPPH溶液分别与等体积、不同浓度被测物混合, 在室温下反应一定时间 (如20 min) 后测量吸光度。

2.1 反应容器

如果用标准比色皿 (1 cm厚、最大工作体积4 m L) 进行测量, 最好是将2 m L DPPH和2 m L被测物混合, 此时分析精度最高。但是由于植物提取物等天然活性成分难以获得, 可利用的量少, 常将3.9 m L DPPH与0.1 m L被测物混合, 降低了精确度。由于DPPH在可见光区有强吸收, 所以测量时也可使用塑料比色皿, 分析中所用的甲醇或乙醇溶剂对塑料比色皿没有影响[2]。

2.2 溶剂和p H

DPPH法使用的溶剂是甲醇或乙醇, 二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且都不干扰反应。但在使用水或丙酮等其他溶剂时, 测得的活性相差极大[3]。溶剂通过供给或接受质子形成氢键而影响被测物与DPPH·反应的快慢。醇是非常强的氢键H-B接受者和H-B提供者, 它们能将其醇羟基上的H供给DPPH的氮N2形成H-B (图3) , 使电子完全定位于N1, 增加自由基的反应性[4], 提高速率常数。

Blois[1]用醋酸缓冲溶液使体系p H控制在5.0~6.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考虑p H, 因为在甲醇或乙醇中p H值的意义不确定。

2.3 试剂浓度

用分光光度法时应使吸光度值小于1, 因此, DPPH的浓度应在50~100μM之间。Blois[1]发现, DPPH储备液会慢慢变质, 自由基活性每周损失约为2%~4%。因此使用时最好用氮气保护的自动滴管并用铝箔覆盖。

2.4 波长和仪器

在不同研究中, 测量吸光度选用的最大吸收波长是不同的, 如515、516、517、518和520 nm, 其中515 nm和517 nm用的最多。

常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也可使用具有滤光器的色度计进行测量。

2.5 反应时间

Blois[1]推荐的反应时间是30 min, 也有反应5 min[5]或10 min[6]的。由于底物间的反应速率往往不同, 最实际可行的方法是一直反应直到反应完全。

3 结果的表示

解释数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吸光度对被测物 (抗氧化剂) 浓度做图。Blois[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标准曲线” (图5) 的吸光度取整数值 (0.6~0.2) , 被测物 (半胱氨酸) 的对应终点是230 nmol, 与预期的滴定终点不一致。将浓度范围延伸至350 nmol, 以便能精确测定。测定时要考虑还原形DPPH和被测物 (尤其是植物提取物) 的颜色, 因为在测定波长处它们也有一定的吸光度。

如果被测物 (抗氧化剂) 的摩尔质量已知, 可以用化学计量关系表示测定的结果, 研究构效关系时普遍使用。如果被测物的摩尔质量未知或不确定, 如植物提取物, 结果可用每克提取物的DPPH当量的形式表示。此外, DPPH法还常用EC50、抑制率和AE表示结果 (抗氧化剂活性) 。

3.1 EC50 (efficient concentration, 有效浓度)

EC50 (也有用IC50表示的) 是Brand-Williams等[2]提出的, 它是使DPPH起始浓度减少50%时抗氧化剂的浓度。目前EC50使用普遍, 许多研究人员都用此参数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EC50类似于“生物学”参数半数致死量LD50。实际上,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EC100” (即反应的终点) 。EC50的缺点:抗氧化活性越高, EC50值越低;不同研究中DPPH的起始浓度不同, 得到的EC50数据可比性差。也有用达到EC50所需时间TEC50表示结果的。

3.2 抑制率 (%)

抑制率 (或叫“淬灭率”) 是普遍使用的另一种表示结果的方法, 即DPPH减少的百分率Q (图5) 。抑制率越大, 抗氧化能力越强。抑制率Q的定义为:

A0是起始吸光度, Ac是加入浓度为C的被测物的吸光度值。

也有用被测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SA (scavenging activity) [8]表示结果的:

其中:A0———DPPH·的起始吸光度

Ai———DPPH·与被测物反应后的吸光度

Aj———被测物的吸光度 (空白试验)

3.3 AE

AE (antiradical efficiency, 抗自由基效率) 是Sa'nchezMoreno等[9]提出的, 用下式计算:

AE类似于生物分子反应的速度常数, 用AE数据得出的抗氧化活性的顺序为抗坏血酸>咖啡酸>没食子酸>丹宁酸>生育酚>栎精, 与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De Beer等[10]提出一个与AE类似的参数-RSE。RSE是DPPH衰减的起始速率与EC50的比率。AE和RSE的重复性差, 它们随试剂浓度而改变, 因而用得较少。

3.4 其他表示方法

也有用剩余的DPPH的百分率表示的, 即DPPH与被测物反应后用分光计测量其颜色的损失:

%DPPH·REM与抗氧化剂的浓度成比例, 这与EC50类似。

4 DPPH的特点及应用

Blois[1]提出的DPPH法是测定抗氧化活性的最早方法, 最初用于发现天然原料 (如植物) 中的供氢体 (抗氧化剂) 。后来, 用于测定酚类物质、食品及生物相关样品的抗氧化能力。Blois法过于简单, 由于反应的复杂性, 总化学计量系数不一定是1或2这样的整数。此外, 第一步反应 (反应1) 有时可逆[2], 不过Blois法依然很有用。

DPPH法简单、快速, 测定时只需要一个可见分光光度计, 对于快速筛选、评价多种样品清除自由基的活性非常方便, 因此, 广泛应用于筛选天然抗氧化剂 (植物提取物) 、评价抗氧化活性的高低。

与脂质氧化不同, DPPH法没有底物, DPPH自由基能直接获得, 不需通过化学反应制备 (直接将其溶解于甲醇或乙醇中, 快速溶解) 。脂质氧化生成的脂质自由基L·、过氧自由基LOO·和烷氧自由基LO·与抗氧化剂间发生的反应是氢原子转移 (Hydrogen Atom Transfer, HAT) 反应 (反应1) , 一般认为DPPH法与抗氧化剂间的反应也是HAT。但也有人认为DPPH既是自由基也是氧化剂, DPPH自由基颜色的失去可经过HAT反应、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 electron-transfer, ET) [11]或其他反应。这样, 对用DPPH法测定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DPPH是一个稳定的氮自由基, 存在的时间较长, 而脂质氧化生成的自由基活性高、存在时间短暂 (瞬间存在) 。由于空间阻碍作用, 许多能与脂质自由基快速反应的抗氧化剂与DPPH的反应很慢, 或对DPPH无活性。例如, 抗坏血酸和芸香苷的TEC50值分别为1.15 min和103 min, 因此, 使得在DPPH法中活性较差的物质, 在食品体系或生物体系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即DPPH法不能完全、准确的评价抗氧化能力。

在DPPH法中, 空间效应是反应的决定性因素。小分子更容易接近自由基, 因此, 该法测得的小分子物质的抗氧化活性较高。

使用DPPH法时, 生色团的存在会干扰测定。如类胡萝卜素在515 nm附近有吸收, 会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此外, 单羟基酚类物质 (如酪氨酸) 、单糖 (如葡萄糖) 、嘌呤和嘧啶不能与DPPH反应;蛋白质遇DPPH沉淀;低价无机离子干扰反应 (如Fe2+) , 测量时必须将其除去或分别检测[1]。

一种云备份图片筛选方法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终端存储的信息量也不断增长, 大量信息需要存储和备份, 这催生了云备份的产生和发展。通讯录、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备份成为众多云备份软件所必备的功能, 研究了PIM信息的同步方法。

现有云备份软件备份图片时, 将移动终端的所有图片一起备份到服务器上。开源软件Funambol备份图片时, 首先计算每张图片的指纹信息, 指纹包括文件修改日期和大小, 云备份时会判断指纹是否改变, 如果指纹改变, 就确定图片被修改过, 从而将图片备份到云端或从本地删除。

2 Sync ML协议

2.1 Sync ML协议介绍

SyncML (Synchronization Markup Language) 是一种平台无关的信息同步标准协议。一个开放的标准, 可以在兼容的设备、程序及网络进行数据同步, 意思是, 任何设备或程序可以获得一致的数据。Sync ML是基于XML的 (可扩展的标识语言) 。Sync ML目的是在若干网络, 平台及设备间进行一个开放的, 全行业规范的普遍的远程数据及个人信息的同步, 是为了发展一个可以在兼容的设备和程序间广泛使用单一的普通数据同步协议, 它已经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上实现。

Sync ML是由开发手机联盟 (OMA) 共同制定和维护, 通过它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上的用户数据通过同步保持一致。研讨了移动设备同步协议, 它包括Sync ML同步协议, Sync ML表示协议, Sync ML传输协议。

同步协议定义了数据同步操作的会话流程, 会话操作的交互流程及数据同步的类型等;表示协议描述了同步所支持的数据类型, 命令格式以及网络上传输的Sync ML消息格式。Sync ML传输协议有三种传输方式, 分别为Http、无线传输、对象交互协议。

2.2 Sync ML同步过程

Sync ML同步协议交互过程如图1所示,

步骤1: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初始化消息, 消息内容包括同步方式、同步方向、客户端身份权鉴信息以及上次同步状态。同步方式有双向同步、慢同步、客户端单向同步、客户端刷新、服务器端刷新、服务端单向同步、服务器端通知同步。

步骤2:服务器端验证客户端的身份, 协商同步方式。

步骤3:客户端将客户端的修改通过Sync ML消息发送到服务器端。

步骤4:服务端将客户端的修改通过冲突检测机制写入服务器、同时生成映射表。同时将服务器端的改变发送到客户端。

步骤5:客户端将服务器端修改写入本地, 同时将生成的映射表发送到服务器。

步骤6:服务器端更新映射表, 同步完成。

2.3 图片同步过程

假设图片采用双向同步的方式, 上次同步成功。

则同步过程为:

步骤1:客户端发送初始化消息到服务器端。消息包括同步方式、上次同步时间戳, 客户端设备信息。

步骤2:服务器端验证客户端身份信息, 确定同步方式。

步骤3:客户端将本地指定目录的图片修改发送到服务器端。是通过指纹算法判断图片是否修改。简单的指纹算法是通过文件大小+修改时间来确定的。

步骤4:服务器将客户端修改的图片存放到服务器。并返回对应的映射表和状态。如果客户端修改未传完, 返回步骤3继续。如果客户端修改已传输完成, 则服务器端将服务器端的修改发送到客户端。

步骤5: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图片, 保存到本地, 并生成映射表, 将它发给服务器端。

步骤6:服务器端收到客户端发送的映射表更新数据库。

2.4 改进的图片同步过程

上述图片过滤方法是针对指定目录的图片, 判断其大小-修改时间的方法来确定客户端哪些图片进行了增加、删除、修改, 无法通过用户的喜好来决定是否需要备份该图片, 使用起来不方便。为此, 设计了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来增加图片标示的方法决定图片是否需要备份到服务器。其流程可以描述为图2:

用户用手机终端拍照后浏览图片, 对于不喜欢的图片通过语音识别模块增加图片标识, 如对着图片说“不喜欢”、“不需要”, “NO”等, 语音识别模块为在图片数据库中为图片增加标志字段。

在同步过程步骤3中, 计算图片指纹之前, 从图片数据库中取出图片标志字段, 判断图片是否需要备份, 如图3。

通过上述操作用户可以选择性的备份需要的图片, 提高了备份的效率, 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体验。

3 结束语

基于Sync ML协议的云备份软件将便携式设备上的个人信息备份到服务器上来, 实现了不同移动终端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通过网络,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向服务器备份本地的信息, 也可以从服务器获得备份的信息。由于大量图片在手持终端中所占的空间远远大于手持终端上的PIM信息, 将所有图片都备份到服务器既浪费了网络和存储资源, 也降低了备份的效率。选择性的备份用户需要的图片解决了这一问题, 用户拍照后浏览图片, 根据用户喜好, 通过语音识别模块在图片数据库中增加标志字段, 图片同步过程中首先判断该标准位, 然后计算图片指纹, 判断图片是否是新增、删除、修改, 决定此图片是否需要备份到服务器上, 这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任立刚, 宋俊德.移动终端数据同步研究[J].电信科学, 2002 (07) :64-68.

[2]蒋涛, 赵敏, 杨承, SyncML同步协议研究[J].通信技术, 2007 (04) :100-104.

[3]刘会.SE-SyncML数据同步模型设计及其在PIM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 2008.

[4]肖卫青, 基于数据同步的个人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Gong C H, Two way transaction sync of mobile database on SyncML protocol[J], Control&Management.

[6]Paul, Android on Mobile devices:a PIM perspective,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0.

[7]尹泽明, 王红蔓, 杨放春.基于SyncML/J2EE的数据同步业务系统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 2004 (21) :152-154.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11

关键词:作物;耐低营养;筛选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S56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4-0003-06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4.04.001

0 引言

有资料表明,中国约有2/3的耕地缺磷,有大约30%以上的耕地缺钾或严重缺钾,耕地土壤中含氮量也较匾乏[1-3]。即使原来比较肥沃的耕地土壤,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及掠夺式的生产经营,也导致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减少。为了保证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只能施用足够的化肥,但结果往往是由于种植户的盲目施肥,导致肥料浪费严重,肥料利用率急速下滑,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问题[4]。此外,大量化学肥料的投入,不仅耗竭了有限的肥料矿产资源,还造成耕地土壤的恶化、产品质量下降,种植成本增加,并影响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植物的种群进化机制使其形成了对各种逆境的适应性,不同作物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对土壤潜在养分的利用能力也呈现出广泛的遗传多样性[5]。因此,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开展作物营养基因型差异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作物自身耐低营养性状的遗传潜力,筛选出养分吸收能力强以及能高效利用土壤和肥料中营养元素的作物品种,以适应低营养土壤条件,有利于缓解肥料的供需矛盾,减少肥料资源的浪费,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对农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6]。本文详述了国内当前作物耐低营养筛选的三种方法及其应用进展,并对各方法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比较,并指明了作物耐低营养后续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1 作物耐低营养基因型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在作物耐低营养基因型的选育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作物耐低营养种质资源筛选方法的建立,针对不同作物和养分建立合适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7-8]。下面就当前作物耐低营养筛选中几种常用的方法及各自对应筛选指标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

1.1 全生育期筛选法及其应用

全生育期筛选法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作物耐低营养种质的筛选,即在低营养土壤上进行作物全生育期培养、观察、测产,最后以产量等性状为基础比较不同作物品种耐低营养能力的强弱。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物学产量、经济学产量、养分积累量、养分利用指数、养分利用效率以及施肥效应系数等。该方法是鉴定作物营养特性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可以作为其他筛选方法可行与否的标准,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筛选周期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不能有效的测定作物品种苗期的根长、根体积和根形态等地下指标,而根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对钾素营养有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等因子有时较难控制得均匀一致;三是气温及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季节性和年度间的变化都会对鉴定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7-8]。

后经过科研工作者改进,将大田全生育期筛选移入室内,采用在温室内进行全生育期盆栽法对作物耐低营养材料进行筛选与鉴定。该方法试验条件较易控制,可模仿大田高度复杂的土壤环境(盆栽试验土直接取自大田),结果准确性高;虽然规避了大田试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筛选材料在数量上受到了限制,影响了试验筛选的规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科研工作者就利用田间全生育期筛选法对一些作物进行耐低营养材料的筛选与鉴定,例如吕世华等[9]于1993~1995年在田间缺钾土壤上进行了耐低钾小麦品种的筛选及吸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缺钾土壤上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并以耐低钾力和品种适应性等指标对45份小麦进行了分级评定;唐劲驰等[10]通过从国内外收集的56份不同来源大豆在田间低钾土壤上种植,发现不同品种(系)大豆对低钾的耐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通过研究耐性与产量的关系,将这些品种(系)分为高产敏感型、高产不敏感型、低产敏感型和低产不敏感型4种类型;黄农荣等[11]通过施氮与不施氮两个处理,利用田间全生育期筛选法研究了48份不同水稻基因型材料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率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在氮素吸收利用率方而间存在明显差异,“长伦占”品种不论是低氮处理还是高氮处理均表现出氮高效利用特性,为典型的氮高效基因型;李见云等[12]通过盆栽全生育期筛选法,研究了黄淮麦区当年广泛种植的28个小麦品种在两个钾素水平下的干物质积累、钾素积累、钾素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钾能力和响应程度不同,筛选出淮阴9628等6个耐低钾品种,表现出钾利用效率高,具有在低钾下产量性状良好、钾积累能力强、钾利用指数高等特点,还筛选出西安8号等3个施钾敏感品种,表现为低钾时产量水平低、施钾后产量提高幅度大等特点;吕福堂等[13]也采用土壤盆栽全生育期法,以低钾土壤上的产量高低、相对产量的大小及施钾肥的增产效应作为评价指标,对12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进行了吸收钾和耐低钾能力的研究,结果明,以农大86的吸收钾能力最强,甜玉米的吸收钾能力最小。

1.2 苗期筛选法及其应用

为了弥补全生育期筛选法带来的不足,提高作物耐低营养材料筛选效率、缩短筛选时间、扩大筛选规模,科研工作者将作物的全生育期筛选改为在苗期进行。有研究表明,作物耐低营养的苗期筛选结果与大田全生育期筛选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苗期评价的可行性[14]。这样就可以在温室内进行大规模筛选,且各试验条件容易控制,筛选周期大大缩短。

目前,作物耐低营养基因型的苗期筛选的方法主要包括土培法、液培法(常用Hoagland&Arnon营养液培养)、沙培法以及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法等方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土培法更接近于大田生长环境,比大田成株期筛选时间短,筛选相同数量的作物品种,土培法要比大田试验规模小、周期短,而且土培试验比大田试验具有环境条件易控制、影响小等特点,但是该方法不利于对根系的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液培法能够精确控制养分浓度和形态与数量,对研究作物各器官养分吸收、利用及运输都非常方便,但成本较高,管理比较繁琐,需要经常更换营养液,且人工模拟的液培试验体系与实际土壤体系有很大差异,意味着液培法和沙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作物基因型活化与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综合能力[7-8]。沙培法和蛭石栽培法(两者均要营养液浇灌)结合了部分土培法和液培法的优点,这两种方法虽然成本较低、管理简单,但也跟液培法一样存在相同的缺陷,即其试验载体与高度复杂的土壤环境存在较大差异[4]。实际研究中应根据各作物耐低营养研究对象及指标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以发挥最大的优势。

关于作物耐低营养材料的筛选指标比较多,但无外乎包括反映植株生长状况和反映其营养吸收、利用状况的一些指标。其中最常用的苗期筛选指标为生物量,实际应用中以相对生物量(也称相对干物重,即低营养下的值与适宜营养下的值之比)来衡量,该值越大,说明耐低营养能力越强。近年来,以植物养分效率定义为基础的一些筛选指标被研究者广泛采用,主要包括某养分吸收积累量、养分利用指数、养分吸收效率、地上地下部干物重、株高、根长、根体积等指标,但不同研究者或不同作物间所采用的具体指标有所不同[14]。

刘国栋等[15]利用快速水培筛选法,以钾素利用效率和生物量作为评价指标对28种不同组合的籼型杂交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是吸钾速率、钾素利用效率还是生物量,不同组合的差异十分显著。姜存仓等[16]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对86个棉花基因型苗期进行钾效率筛选,以钾效率系数(即相对生物量)作为筛选指标,发现不同基因型之间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并筛选出了6个钾效率高效和3个钾效率低效基因型;且发现,在低钾条件下,高效基因型比低效基因型生长状况优势更明显,表现为出现缺钾的症状慢,叶片脱落晚,植株较大;高效基因型对钾反应迟钝,低效基因型对钾反应敏感。程建峰等[17]采用苗期土培法,在低氮( 氮含量20 mg/kg )、中氮(氮含量40 mg/kg )和高氮(氮含量60 mg/ kg ) 3个水平下,调查了88份水稻种质资源的苗期性状并测定了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响应度等指标,结果表明,苗期不同性状在不同氮水平下的敏感性不同,不同氮素水平间地上部干重、吸氮量和根干重等性状变异较大,低氮胁迫加大了种质间的差异;并通过分类、鉴定和评价,将88份供试稻种资源分为13种氮素营养效率类型。

侯静等[18]采用苗期盆栽沙培法,对47份棉花品种进行了钾高效基因型品种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的耐低钾能力不同,新陆早6号等5个耐低钾棉花品种具有在低钾条件下钾积累能力强、钾利用指数高的特点;石K7等3个钾低效品种在低钾下表现为干物质积累较少、吸钾能力相对较弱。肖水平等[6]采用苗期营养钵沙培法,以生物量、吸钾量、钾利用指数及地上部干物质质量4项指标对38份棉花材料进行了耐低钾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各材料耐低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呈现出正态型分布,筛选出了3份耐低钾材料和5份低钾敏感型材料。张国新等[1]采用蛭石栽培营养液浇灌的方法,以总干物重、株高、地上部干物重、地下部干物重、钾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等作为苗期耐低钾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了国内88份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棉花品种的苗期耐低钾能力,并筛选出了钾素利用率高的优异种质。

1.3 两步筛选法及其应用

由于全生育期筛选法费时又费力,而苗期筛选法中人工模拟的液培或沙培等试验环境又与实际复杂的土壤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客观地反映作物基因型活化与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综合能力,其结果与全生育期筛选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为了弥补上述两种筛选法的不足,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优势,后来科研工作者采用“两步筛选法”对作物耐低营养材料进行筛选和评价,即首先利用苗期筛选法对大量基因型进行初步筛选,确定一些比较典型的营养吸收、利用效率材料,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全生育期筛选法对这些典型材料在田间或室内进行复筛,这样不仅缩小了筛选规模、提高了筛选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筛选的准确性,是当前业界比较公认的作物耐低营养材料的筛选方法。

楮海燕等[19]以13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以苗期地上部干物重作为硼效率指标,采用土培法进行初步筛选,再通过盆栽全生育试验,以产量筛选指标来验证苗期筛选结果,从而获得硼高效品种和硼低效品种,并对它们的生物学产量和硼的吸收进行比较。韩毅强等[20]通过苗期生物学产量和全生育期籽粒产量的两步筛选法先后对24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缺磷胁迫的适应性差异进行了筛选。以缺磷和磷正常条件下地上部干重的比值作为苗期磷效率指标,以籽粒产量的磷效率系数(即缺磷条件下的籽粒产量与磷正常条件下的比值)为全生育期磷效率筛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筛选出典型磷高效和磷低效品种各1个。

田晓莉等[14]在对棉花耐低钾基因型的适宜筛选苗龄和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三大棉区50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苗期室内液培条件下(低钾浓度和高钾浓度分别为0.02 mmol/L和2.50 mmol/L)初步筛选出10个耐低钾基因型,后又在田间缺钾土壤上进行全生育期复筛,最后确定了5个典型的耐低钾基因型。王西志等[21]采用营养液培养和土壤全生育期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40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典型钾营养效率的筛选,同时综合考虑品种的吸收和利用特性,以生物量、吸钾量、钾利用指数、钾敏感度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品种稳定性,筛选出典型钾营养效率玉米品种。

2后续研究所方向与目标展望

2.1 不断创新筛选手段

上述关于作物耐低营养的3种筛选方法,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产物,三者之间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相互依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方法的不断更新,今后关于作物耐低营养的筛选研究要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筛选)进行耐低营养种质的筛选,以进一步提高筛选效率、扩大筛选物种数量和规模,为作物耐低营养后续研究提供更多典型材料和数据支撑。

2.2 不断完善各物种筛选指标和最适筛选时期

目前,关于植物耐低营养的筛选方法已经很明确,但各方法对应的筛选指标还缺乏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不同的作物采用的筛选指标不同,即使是在采用相同的筛选方法时,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间其筛选指标也各异,这种现象在苗期筛选法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有的研究者采用单项指标,有的采用综合指标。如裴雪霞等[22]认为,小麦相对植株干重可以作为小麦苗期耐低氮能力的一个重要筛选指标;而李玉影等[23]采用植株干重变化、吸钾量和含钾量变化对小麦苗期的耐低钾能力进行评价。许多研究已充分肯定作物的营养效率是一种具有数量遗传性质的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特性,且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耐某低营养的胁迫机制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得不同品种在某低营养胁迫条件下对某一具体指标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因而用任何单一指标都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作物品种耐低营养的能力,其结果存在片面性,必须采用多种指标来综合评价作物对低营养胁迫的反应能力[7]。

另外,对耐低营养种质的筛选除了要应用多项筛选指标综合分析外,还必须明确作物在生长发育中的最适宜筛选时期。田晓莉等[14]研究结果表明棉花5叶期幼苗基因型间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3叶期,适宜进行耐低钾基因型筛选。程建峰等[24]分析了6个氮水平下水稻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吸收效率(NAE)、利用效率(NUE)和氮收获指数(NHI)的基因型差异,并建立了水稻氮高效基因型鉴定与筛选的方法,结果表明,NAE和NUE的基因型差异均以拔节期最大,可作为水稻高NAE和NUE基因型鉴定与筛选的最佳时期。因此,实际应用中应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筛选方法确定最佳筛选时期和筛选指标,这样不仅大大提高筛选效率,而且增加筛选的准确性。

2.3 进一步深化对作物耐低营养后续研究工作

关于作物耐低营养材料的筛选工作只是作物耐低营养研究的初步阶段,然而也是一切后续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以重视,今后应加大对物种耐低营养材料的筛选力度及进一步扩大筛选物种范围。

目前,对筛选出来的典型耐低营养材料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筛选出的材料由于其耐低营养特性的突出,而在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目前靠常规育种手段很难弥补这些缺陷,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对典型耐低营养材料的研究,进行耐低营养基因型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确定与耐低营养性状密切相关的较为具体的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而研究其遗传规律性,近年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报道在逐步增加,取得了显著进步[2,25-26]。

下一步将通过分子标记、DNA杂交、EST技术等各种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各物种的耐低营养基因型中分离、克隆出营养吸收相关基因,最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将基因片段导入到综合性状优异的目标亲本中,育成综合性状优异的营养高效型品种。近年来,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已陆续从拟南芥、小麦、马铃薯、水稻、油菜以及棉花等物种中相继分离克隆到与营养吸收相关基因(例如从拟南芥中分离到吸钾相关基因KAT1和AKT1)[20,26-28]。这些研究成果为培育营养高效的植物品种提供了众多的候选基因,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阶段,真正能应用于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的成熟、功能又稳定的基因少之又少。鉴于此,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已克隆得到的营养吸收转运相关基因,分析其营养吸收转运作用机理和调节机制,二是将一些功能稳定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改良植物营养性状,培育耐低营养胁迫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并应用于生产,以期减少肥料的施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耐低营养研究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国新,王省芬,马峙英,等. 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苗期耐低钾种质筛选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 10(4): 583- 588.

[2] 章爱群,贺立源,李德华. 作物耐低磷营养性状遗传研究进展[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27( 2):162-169.

[3] 赵其国,周生路,吴绍华,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 土壤学报,2006, 4(43):662-672.

[4] 张国新. 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耐低钾种质鉴定与筛选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唐劲驰,曹敏建. 作物耐低钾营养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 32( 5):382- 385.

[6] 肖水平,吴香华,柯兴盛,等.棉花耐低钾材料的苗期筛选与评价[J]. 棉花科学,2013,35(6):22-29.

[7] 文琴. 棉花钾高效品种(系)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 赵学强.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钾效率差异性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 吕世华,邱古彬,张福锁. 耐低钾小麦品种筛选及其吸钾特性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2(4):337-342.

[10] 唐劲驰, 曹敏建, 刘限. 大豆品种(系)耐低钾性的筛选与评价[J]. 大豆科学,2003,22(1):18-21.

[11] 黄农荣,钟旭华,郑海波.水稻氮高效基因型及其评价指标的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6):29-34.

[12] 李见云, 谭金芳, 介晓磊, 等. 黄淮麦区钾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49-52.

[13] 吕福堂,张秀省,张保华,等.不同玉米基因型吸钾和耐低钾能力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 11( 4) : 556- 559.

[14] 田晓莉, 王刚卫, 朱睿, 等. 棉花耐低钾基因型筛选条件和指标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8,34(8):1435-1443.

[15] 刘国栋,刘更另. 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02, 35(9):1044-1048

[16] 姜存仓, 袁利升, 王运华, 等. 不同基因型棉花苗期钾效率差异的初步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6): 564-568.

[17] 程建峰,戴廷波,曹卫星,等. 稻种资源苗期氮素营养效率的分类、鉴定与评价[J]. 作物学报, 2005,31(12):1640-1647.

[18] 侯静, 盛建东, 李雪妮, 等. 棉花苗期钾营养高效品种筛选[J].棉花学报. 2008,20(2): 158-封三.

[19] 楮海燕,喻敏,王运华,等. 甘蓝型油菜品种硼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2):134-138.

[20] 韩毅强,段海燕,王运华,等. 甘蓝型油菜磷营养高效种质的筛选与QTL定位[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增刊):220-223.

[21] 王西志,王斌,李迎春,等. 不同钾营养效率玉米品种的筛选[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 (1):64-68

[22]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等. 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筛选指标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93-98.

[23] 李玉影,金继运,刘双全等. 不同品种春小麦对钾素营养的反应[J]. 土壤肥料,2004, (3):23-25.

[24] 程建峰,蒋海燕,刘宜柏,等. 氮高效水稻基因型鉴定与筛选方法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2):175-182.

[25] 展曼曼,王宁,田晓莉. 棉花钾营养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进展[J]. 棉花学报, 2012,24(2):176-182.

[26] 李梁,黄剑华,陈志伟,等. 作物耐低氮的相关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117 – 122.

[27] Sentenac H, Bonneaud N, M inet M, et al . Cloning andexpression in yeast of a plant potassium ion transport system[J]. Science,1992,25(6): 663-665.

[28] 徐雪,张锐,郭三堆. 耐低钾棉花品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 10( S1): 25- 29.

Abstracts: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resistance to low nutrition genotypes on crops. And Detailed the different screening methods on crops tolerance to low nutrition genotypes,and the application of each method in the study of crop screening . At last, the author predicte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goal on crops of resistance to low nutrition genetics.

面包虫饲养方法的筛选 篇12

实验步骤

材料及设备

在具体的检测实验当中, 选用了相应的普洱茶粉和普洱茶面包, 以及包和草酸、石油醚、正丁醇、95% 的乙醇等。实验仪器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态势冷冻高速离心机、数显温控仪、分析天平、循环水式多用会真空泵、分液漏斗、索氏抽提器、烘箱等。

备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 首先进行面包的焙烤, 分别添加0%、1%、2%、3%、4%含量的普洱茶粉。然后对面包进行水分测定, 取一定量的面包, 将其切成0.8厘米左右的薄片, 在50 摄氏度烘箱当中平摊放置, 使其干燥。此后对面包进行脱脂处理, 将烘干之后的面包精确称取, 并用滤纸筒进行包裹, 采用30 摄氏度到60 摄氏度的石油醚进行索氏抽提。从第一次回流开始计时两个小时, 干燥之后进行再进行称重, 然后对其中的脂肪含量进行计算。

茶褐素的测定

在完成上述过程之后, 测定面包当中的茶褐素含量。在具体操作中, 称取3g的脱脂面包, 加入125 毫升沸水, 然后进行15 分钟的浸提, 趁热进行抽滤。冷却之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5 毫升, 同时加入15 毫升正丁醇, 进行3 分钟的振荡, 静置使其分层。取水层溶液以每分钟5000 转的频率进行10 钟的离心操作。将上清液取2 毫升分别接入6 毫升蒸馏水和2 毫升饱和草酸, 用95% 的乙醇进行定容, 然后以每分钟10000 转的频率进行10 分钟的离心操作。将95% 的乙醇进行空白对照, 在380 纳米波长的位置对上清液进行吸光值的测定, 对面包当中的茶褐素含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2A308×7.06× (1 - 样品含水率%) × (1 -样品含脂率%)

实验结果

面包含水率

通过对不同茶粉添加量的面包进行水分含量测定, 得出的结果为:在添加量为0% 的面包当中, 含水率为23.4%;在添加量为1% 的面包当中, 含水率为26.58%;在添加量为2% 的面包当中, 含水率为24.01%;在添加量为3% 的面包当中, 含水率为23.87%;在添加量为4% 的面包当中, 含水量为25.69%。通过这些数据能看出, 对于面包的含水量来说, 茶粉添加量, 并不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面包含脂率

通过对不同茶粉添加量的面包进行脱脂操作和测定, 得出的结果为:在添加量为0% 的面包当中, 含脂率为13.31%;在添加量为1% 的面包当中, 含脂率为10.54%;在添加量为2% 的面包当中, 含脂率为12.41%;在添加量为3% 的面包当中, 含脂率为13.02%;在添加量为4% 的面包当中, 含脂量为13.17%。通过这些数据能看出, 对于面包的含脂率来说, 茶粉添加量, 也不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茶褐素含量

以茶粉添加量为4% 的面包作为实验对象, 优化了传统的分析方法, 对浸提时间影响茶褐素的含量进行了实验。具体的实验结果为:浸提时间为15 分钟, 茶褐素含量为0.2459%;浸提时间为30 分钟, 茶褐素含量为0.2369%;浸提时间为45 分钟, 茶褐素含量为0.2278%;浸提时间为60 分钟, 茶褐素含量为0.2459%;浸提时间为90分钟, 茶褐素含量为0.2369%。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茶褐素提取来说, 浸提时间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避免长时间浸提造成的过大误差, 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检测过程中, 选择了15分钟的浸提时间。

为了计算面包中茶褐素的含量变化, 将不同茶粉添加量的面包焙烤之后的茶褐素保留率进行了实验, 实验结果为:在掺入量为1% 的面包当中, 茶褐素保留率为50.8%;在掺入量为2%的面包当中, 茶褐素保留率为60.2%;在掺入量为3% 的面包当中, 茶褐素保留率为61.9%;在掺入量为4% 的面包当中, 茶褐素的保留率为70.0%。由此可见, 在普洱茶面包当中, 添加越多的茶粉, 其茶褐素的含量就会越高, 同时茶褐素的保留率也越高。尤其是在掺入4% 茶粉的面包当中, 茶褐素的保留率能达到70%。经过整体的加工处理, 最终的茶褐素保留率能维持在60%左右。

结语

上一篇:关系数据库技术运用下一篇:生态文明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