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的选育技术(精选6篇)
山羊的选育技术 篇1
毕节地区是贵州黑山羊的原产地和主产区, 2000年以来, 年存栏黑山羊均在50万只以上。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提高黑山羊繁殖率和生长速度, 继续巩固和扩大我所主持的省“九五”攻关课题“黑山羊本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所取得的选育技术成果, 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执行我区下达的“贵州黑山羊本品种选育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地区农业丰收计划项目。
该项目在威宁、赫章、纳雍、大方4县的20个乡镇实施, 两年来, 通过资金、人力、物力、项目的整合, 开展以选种选配技术、提高繁殖力技术、提高羔羊成活率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养殖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1 贵州黑山羊选种培育主要技术措施
1.1 建立黑山羊选育基地
根据黑山羊的选育目标和任务, 在农户养羊数量多, 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建立选育基地, 并逐步向其他乡镇辐射。
1.2 组建黑山羊选育核心群和基础群
突破传统的建场保种选育方式, 采取在农户中建立核心群、基础群的开放式选育路线。方法是:在本品种内通过科学的选种选配, 按三级良繁体系结构, 在核心群、基础群中建立不同功能的群体, 即核心群中建立一、二级选育群, 基础群为三级选育群, 再结合严格的性能测定与鉴定, 开展个体选种选配。各选育群进行适当分工:一级选育群为养羊重点户, 承担优秀种公母羊的培育任务;二级选育群为养羊大户, 承担良种扩繁任务;三级选育群为基础群, 承担繁育推广任务。选育优秀的特级、一级公母羊建立一级选育群, 开展自群繁育, 选育提高, 扩大数量, 巩固遗传特性, 不断地向二、三级选育群提供合格种羊, 二、三级选育群以加强选种选配和良种扩繁, 尽快形成一定数量的高繁群体。方法是把上级选育群生产的、经培育出的优秀青年后备公母羊分期分批推广到下级选育群中去繁殖饲养, 而各选育群生产出的优秀母羊又可自行留种或输送到上级选育群, 保证选育群体优良基因的双向流动, 以加大选择差。各选育点选育群中的种公羊实行两年一换或相互调换, 以避免近交衰退。同时, 基础群农户中培育出的优良后代又向周边农户和乡镇辐射。
按照《贵州黑山羊地方标准》, 本着以养羊重点户、养羊大户、一般饲养户为单位, 就近选择10~20只母羊组建一个选育群的原则, 精心选育, 对不符合标准的羊进行淘汰。
1.3 严格选种选配
严格把好种公羊选种、能繁母羊选配、发情母羊时时配种关, 以提高生产水平。在羊群的繁育过程中, 根据自身表现和后裔鉴定, 把表现优秀的、品种特征明显的公母羊挑选出来作种羊, 把好选种关。对挑选出来的种羊, 按照每只羊的特点, 再决定哪一只公羊与哪一只母羊进行交配, 把好选配关。公羊的选种:选择多胎羊的后代公羊留种或进行配种。能繁母羊的选种:采取群选法, 选优汰劣, 提高繁殖群的质量。选种选配是提高羊群质量的基本措施, 在没有推开人工授精技术的区域, 要做好种公羊的交换工作, 杜绝近亲交配, 遵循非优质种羊不配的原则。
1.4 优化饲养管理
本品种选育即选种选配和培育, 选种选配是关键, 培育也关键。因此, 选种选配工作必须与改善饲养管理结合起来, 按照这一原理制定“两期一培育”技术方案,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羊群的生产潜力。“两期”是指加强母羊妊娠后期2个月 (胎儿生长迅速阶段) 和哺乳前期2个月 (羔羊依赖母乳获取营养的阶段) 的补饲和管理;“一培育”是指羔羊的培育, 就是羔羊的精心管理。
1.5 加强羊群的健康保护
制定羊群健康保护的“三定”技术措施, 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确保选育群体的健康发展。“三定”是指定期防疫驱虫, 定期消毒圈舍, 定期强化健胃补饲。疫病防治工作是发展黑山羊生产的重要保障, 根据“防重于治”的原则, 结合我区近几年来发生的疫病情况, 制定了相应的免疫规程, 主要注射羊三联四防疫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口蹄疫弱毒疫苗。
2 贵州黑山羊本品种选育取得的效果
2.1 体重变化
2007年末, 核心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6.00%、3.58%, 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8.14%、7.20%;基础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5.49%、5.56%, 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5.10%、4.84% (见表1) 。
2.2 繁殖性能
选育的黑山羊繁殖率取得明显提高。两年来, 根据4县选育点1 200胎次统计, 产羔率为152.17%, 比2004年贵州省制定发布的《贵州黑山羊地方标准》中的高限136%提高了16.17个百分点;羔羊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3 产肉性能
2007年10月8日, 在赫章古达乡养羊专业户中随机屠宰6只周岁羯羊, 屠宰率为46.35%, 净肉率为38.12%。选育后的黑山羊产肉性能显著提高, 其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比《贵州黑山羊地方标准》公布的周岁屠宰率45%、净肉率32%提高1.35和6.12个百分点。
3 推广与应用
3.1 毕节地区草山草坡面积较大、水草资源丰富, 山区广大农户自古就有养羊的习惯, 发展养羊业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3.2 通过对贵州黑山羊的选育和推广, 推进草畜配套, 加快了退耕还林还草、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步伐, 促进了喀斯特地貌植被恢复和生态畜牧业的平衡发展。另外, 通过圈舍改造, 一方面加强了疾病净化和防疫, 降低了疾病的发生、感染和传播;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畜禽粪便给农村带来的环境污染, 提高了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3.3 通过对贵州黑山羊的选育和推广, 创造性提出了“接力式”的滚动发展模式, 增强选育扩群后劲, 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我们在投放培育的种公羊时, 采取农户对接机制, 规定第一批得到种公羊的农户, 一年满后, 每家提成1只15 kg重的公羊给第二家, 农户以协议的形式实行对接, 第二家满一年后又提给第三家, 第三家满一年后提给村里面, 即滚动终止。该模式不断扩大推广面, 从而有力增强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3.4 在我区养羊业无大公司带动的情况下, 另辟发展途径, 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 以基地为载体, 依靠项目拉动和技术推动, 整合科技项目和技术力量, 有力促进了科技进村入户, 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4 小结与建议
4.1 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贵州黑山羊的选育工作, 按照《贵州黑山羊地方标准》进行严格的科学选育, 并适当引进外地优良品种进行改良杂交, 对提高贵州黑山羊的品质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2 良繁体系需要完善。我区没有一个完善的山羊种羊场、扩繁场, 良繁体系较为薄弱, 需加大建设力度。
4.3 转化推广常抓不懈。养羊村寨边远贫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意识淡薄, 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仍然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建议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继续给予支持和关注。
山羊的选育技术 篇2
1. 山羊的繁殖特点及规律山羊为季节性繁殖的家畜,在南方多在秋季和春季发情,饲养条件优越,地处温暖地区,或经过人工高度培育的一部分山羊品种,可以常年发情、繁殖。
公羊没有明显的配种季节,但秋季性活动能力较强,精力质量较高。
2. 初配年龄 3. 适时配种与配种方法 4. 妊娠诊断 5. 分娩接羔①产羔前的准备 ②分娩征象观察母羊临产时,骨盆韧带松弛,腹部下垂,尾根两侧下陷;乳房胀大,乳头竖立,手挤时有少量浓稠的乳汁流出;阴肿大潮红,有黏液流出;肋窝凹陷,经常趴卧在圈内一角,或站立不安,不时呜叫;时常回头望腹,排尿次数增多,有努责现象。
③正常接产首先剪去临产母羊乳房周围和后肢内侧的毛,以免妨碍初生羔羊吮乳和吃下脏毛,对有些品种细毛羊眼睛周围密生有毛的,为不影响视力,也应剪去;然后用温水洗净乳房,并挤出几滴初乳,将母羊的尾根、外阴、肛门洗净,用1%来苏儿消毒。
正常分娩的经产母羊,在羊膜破后10~30分钟,羔羊即能顺利产出。
一般两前肢和头部先娩出,若先看到前肢的两个蹄,接着是嘴和鼻,即是正常胎位,不必助产。
母羊产出第一只羔羊后,如仍表现不安,卧地不起,或起立后又重新躺下、努责等,可用手掌在母羊腹部前方适当用力向上推举,如是双羔,则能触到一个硬而光滑的羔体,应准备助产。
产双羔时,先后间隔5~30分钟,也有的长达10个小时以上。
羔羊产出后,应立即将其口、鼻、耳中的黏液抠出,以免导致呼吸困难、窒息死亡,或者引起异物性肺炎。
羔羊身上的黏液必须让母羊舔净,如母羊恋羔差,可把胎儿黏液涂到母羊嘴上,引诱母羊把羔羊身体舔干。
如天气寒冷,则要用干净布或干草迅速将羔羊身体擦干,免得受凉。
几只母羊的羔羊不能用同一块布擦拭。
羔羊出生后,一般母羊站起后脐带就自然断裂,这时应在脐带断裂端涂5%碘酒消毒。
如脐带未断,可在离脐带基部6~10厘米处将内部血液向两边挤,然后在此处剪断,涂抹碘酒消毒。
④难产及助产初产母羊应适时助产。
一般当羔羊嘴露出阴门后,以手用力捏挤母羊尾根部,羔羊头部就会被挤出,同时用手拉住羔羊的两前肢顺势向后下方轻拖,羔羊即可产出。
阴道狭窄、子宫颈狭窄、母羊阵缩及努责微弱、胎儿过大、胎位不正等均可引起难产。
若在羊水破后20分钟左右,母羊不努责,胎膜也未产出,应及时助产。
助产必须适时,过早不行,过晚则母羊精力消耗太大,羊水流尽不易产出。
助产的方法主要是拉出胎羔。
助产员要剪短、磨光指甲,洗净手臂并消毒,涂抹润滑剂。
先帮助母羊将阴门撑大,把胎儿的两前肢拉出来再送进去,重复3次。
然后手拉羔羊前肢,配合母羊的努责,慢慢向后下方拉,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也可用两手指伸入母羊肛门内,隔着直肠壁顶住胎儿的头后部,与子宫阵缩配合拉出,只要不伤及产道即可。
难产有时是由于胎势不正引起的,一般常见的胎势不正有头出前肢不出、前肢出头不出、后肢先出、胎儿仰卧等,可将不正常胎势变为正常胎势,即用手将胎儿轻轻摆正,让母羊自然产出胎儿。
⑤假死羔羊救治有些羔羊产出后,虽然心脏跳动,但不呼吸,称为“假死”。
抢救“假死”羔羊,首先应把羔羊呼吸道内吸入的黏液、羊水清除掉,擦净鼻孔,向鼻孔吹气或进行人工呼吸;也可以把羔羊放在前低后高的地方仰卧,手握前、后肢,前后屈伸,用手轻轻拍打胸部两侧;或提起羔羊两后肢,使之悬空并拍击其背、胸部,使堵塞咽喉的黏液流出,并刺激肺呼吸。
6. 产后母羊及新生羔羊护理母羊生产后应让其好好休息,并饮一些温水,一般l~1.5升即可,最好喂一些麸皮和青干草。
若母羊膘情较好,产后3~5天不要喂精料,以防消化不良或发生乳房炎。
胎衣通常在分娩后3~4小时流出,注意及时拿走,防止母羊吞食。
产后应注意母羊保暖,避免贼风,预防感冒。
在母羊哺乳期间,要勤换垫草,保持羊舍清洁、干燥。
初生羔羊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容易发病,因此要加强护理,保证成活及健康。
一是吃好初乳。
初乳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容易消化吸收,还含有较多的抗体,能抑制消化道内病菌繁殖。
如吃不足初乳,羔羊抗病力降低,胎粪排出困难,易发病,甚至死亡。
羔羊出生后,一般十几分钟即能站起并寻找母羊乳头。
第一次哺乳应在接产人员护理下进行,使羔羊尽早吃到初乳。
如果一胎多羔,不能让第一个羔羊把初乳吃净,要使每个羔羊都能吃到初乳。
二是羔舍保温。
羔羊出生后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羔舍温度过低,会使羔羊体内能量消耗过多,体温下降,影响羔羊健康和正常发育。
冬季羔舍温度以保持在30℃为宜。
冬季注意产后3~7天内,不要把羔羊和母羊牵到舍外有风的地方。
7天后母羊可到舍外放牧或食草,但不要走得太远,千万不要让羔羊随母羊去舍外。
三是羔羊的疫病防治。
羔羊出生后1周内易患痢疾,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在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可喂服土霉素,每只每次0.2~0.5克,每天1次,连喂3天。
对羔羊要经常仔细观察,做到有病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羔羊患病,要立刻隔离,认真护理,及时治疗。
优质高产绒山羊的选育研究 篇3
1 优质高产绒山羊选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选育技术含量低, 高科技育种技术较难推广。我国的绒山羊育种技术有三类:即闭锁纯繁保种、社会化联合保种和生物保种。因为资金的限制因素, 一般养殖户基本不参与育种, 即使参与也多数采用闭锁纯繁保种措施, 这种育种方式周期长、效果较差。部分中小型畜种场虽然自己有强烈的育种意识, 但是局限于科技水平和专业人才不足, 主要采取社会化联合保种, 这种方式虽然比闭锁纯繁保种方式效果好, 但受到羊品种的限制, 周期也较长, 无法实现精确育种和优良品种稳定繁殖的效果。而生物保种的方式科技含量最高, 但其育种成本较高, 无法在基层实现大面积推广。
(2) 育种目标方向单一, 优良综合品种较少。对于畜牧业来说, 大家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味地追求高产肉和高产绒的价值。在种羊的选择上也是以体格强壮、产绒量高为首选, 而对于抗病性、肉质的营养含量、物种的生态价值和其他方面的价值却视而不见, 导致部分绒山羊品种灭绝, 这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隐性价值无疑是最大的破坏。
2 对绒山羊选育技术的对策分析
(1) 建立“科研所-学校-农户”三位一体的优选精育体系。虽然我国的育种技术发展历史悠久, 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绒山羊育种技术的发展。建立“科研所-学校-农户”三位一体的优选精育体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中小户养殖场育种面临的各种问题。建立科研所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出资, 部分农业大学为其提供专业人才, 部分较好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科研所也可独立进行育种实验, 农户可为其提供各种优质、高产种羊。这样分工就可极大地杜绝资源的浪费和繁复的育种环节。由学校和科研所采用生物保种的育种方式培育出的新品种可免费推广到养殖户中, 以此来实现农户经济高收入的目标。
(2) 建立信息化育种平台。我国关于绒山羊统计列入品种志的有23个山羊品种,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 算上杂交的新品种我国已有绒山羊品种已不下百种。大多数品种还不为人知, 建立信息化育种平台, 就可以将已知的绒山羊品种及每个品种的优缺点记录在平台中, 以及育种过程的母种和公种记录下来, 以便日后进行优质高产绒山羊选种和大量的繁殖推广提供便利。我们要深入农村、地头全面的统计绒山羊的品种及杂交过程, 这对于物种的保护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前, 我国山羊绒的品质和产量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为了确保农户的持续创收, 选育优质高产绒山羊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优质高产绒山羊选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优质高产,绒山羊,选育技术
参考文献
[1]田佳, 王琼, 刘玲玲, 努孜古丽·图尔荪, 刘武军.南疆绒山羊皮肤毛囊性状参数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 2014, 01:143-149.
[2]依明·苏来曼, 李彦飞, 巴合提别克, 黄锡霞.青格里绒山羊体尺、体重与产绒量的相关性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4, 01:44-47.
[3]吴玉江, 益西多吉, 索朗达, 巴贵, 次仁德吉, 樊月圆.西藏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效果研究[J].畜牧与兽医, 2014, 09:38-41.
山羊饲养技术 篇4
作 者:章应可 章应槎 作者单位:章应可(浙江省永嘉县山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永嘉,325117)
章应槎(永嘉县巽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绒山羊选育进展及育种方向 篇5
1955年辽宁省农业厅赵启泰在盖县丁屯村调研, 发现当地农户饲养着一群群特殊的山羊, 能够产绒, 并且产绒量很高。1959年辽宁省畜禽品种资源普查过程中, 辽宁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张延龄等专家对此羊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成年公羊产绒量为500~600克, 成年母羊产绒量为200~400克。当时称为“盖县绒山羊”。1966年省农业厅正式批建盖县绒山羊育种站。此后受“文革”冲击, 盖县绒山羊的选育工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1980年, 农业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办辽宁省种羊场, 将社会上较好的公、母羊集中起来饲养选育。据1980年的测试结果, 种公羊的平均产绒量为779克, 最高个体为1025克;成年母羊的平均产绒量为441克, 最高个体为600克。建场后, 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以提高纯度和产绒量为中心, 开展了较系统的选育工作。共组建4个家系, 采用了闭锁纯繁、扩繁的做法。严格淘汰了窄胸狭肋、长颈高腿、勾角、立角的个体, 使整个羊群达到纯白色。使羊群体型趋于一致。采用同质选配和适度亲缘选配的方法, 逐步培育优质高产的个体。1983年, 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该品种进行鉴定验收, 并正式定名为“辽宁绒山羊”。
1985~1990年, 开展群体继代选育;1991~1995年, 开展辽宁绒山羊优质高产系选育, 并参加国家“八五”攻关;1996~1999年, 开展优质系和高产系的选育工作;1998~2006年, 开展常年长绒型新品系选育, 改写了绒山羊季节性长绒的传统生绒机理, 并首次发现一个次级毛囊长出两个以上绒干现象, 综合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2000~2008年, 开展高繁系和无角系的选育工作。2001年, 《辽宁绒山羊育种机制改革方案 (试行) 》正式实施;2002~2006年, 认真贯彻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机制灵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场户双赢”工作方针, 开放式联合育种全面实施;2007年至今, 引入“分级管理、有偿服务”体制, 新联合育种计划正式启动。新联合育种模式对丰富辽宁绒山羊基因库、增加品种的安全性、缩短世代间隔、加速优秀种羊培育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选育, 如今种羊的生产性能比建场初期1980年测试结果均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其中:种公羊平均产绒量达到1368克, 增加589克, 增长75.6%, 最高个体产绒量达到1860克, 增加835克, 增长81.5%;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达到642克, 增加201克, 增长45.6%, 最高个体产绒量达到1390克, 增加790克, 增长131.7%。
回顾过去所进行的育种工作, 政府部门在辽宁绒山羊保种、育种和基地县建设等方面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 畜牧部门及科技人员为辽宁绒山羊选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辽宁绒山羊在产绒量、净绒率和绒长三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优异成绩, 辽宁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辽宁省辽宁绒山羊育种中心等单位主持的辽宁绒山羊选育等科研和推广项目, 多次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辽宁省科委的奖励, 辽宁绒山羊及其产品多次获农业博览会金奖或优质产品称号。
二、育种方向
1. 保持领先优势
在世界白绒山羊中, 辽宁绒山羊在产绒量及绒毛综合品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开展选育工作, 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持这一优势上, 否则, 它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在开展品系建设过程中, 尤其是在建立优质羊绒系时, 可以放弃适当数量的产绒量, 以换取绒细度的降低。但放弃的产量不应太多, 必须保证优质羊绒系产绒量的下限标准远大于其他品种的平均产绒量。
2. 加强品系建设, 改进绒毛品质
育种工作实质上是求同和求异交替进行的过程, 原种的遗传相似度达到93%, 表明应该结束求同这一阶段,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去寻找和发展不同点。根据羊群的实际情况建立品系, 实行开放式育种, 既可克服长期闭锁繁育所带来的弊端, 预防近亲系数较高和遗传相似度高的问题, 又可以使一个品种形成多套产品。对产绒量较低的品种, 可以用高产绒系的公羊去改良;对绒纤维较粗的品种, 可以用优质羊绒系的公羊去杂交。更重要的是在时机成熟时, 通过开展品系间杂交去获得理想型的个体。同时, 要逐步淘汰群体中绒毛偏粗和含有黄色隐型基因的个体, 以降低羊绒细度, 提高羊绒的洁白度, 增强羊绒产品的竞争力。
3. 培育理想型辽宁绒山羊
通过“辽宁绒山羊精细化育种体系”建设, 培育出兼具产绒多、细度好、绒毛洁白、生长快、产肉率高、肉质好、繁殖率高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
4. 探索新的育种机制
山羊的选育技术 篇6
1 基本情况
河西绒山羊原产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河西走廊远离绿洲地区荒漠、半荒漠草原及戈壁生态条件下, 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国内珍贵地方品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近几年来羊绒市场的看好, 羊绒价格的持续上升, 广大农牧民发展饲养绒山羊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种草养羊、舍饲养羊、科学养羊正在兴起, 发展势头强劲。因此, 强化河西绒山羊的保种、育种工作在当前显得更为重要。但是, 在河西绒山羊的保种、育种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该品种主产区多数是地理位置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海拔较高、交通不便, 形成了河西绒山羊地域隔离性强, 品种良种化水平不高, 品种的近交程度较高, 选择强度低, 遗传漂变相对较小的特殊保种、育种历史, 制约了品种的选择进度;二是由于该品种的养殖目前多数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管理粗放, 饲养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组织有计划的育种工作;三是河西绒山羊主产区饲料基地短缺, 自然条件恶劣, 基础设施条件差,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制约和影响河西绒品种保护、选育提高。因此, 进行河西绒山羊的选育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选育方法
(1) 基础群扩建。为了加快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1 100只绒山羊的繁殖进度, 于2000年度从肃南县泱翔乡河西村购进核心育成母羊350只、公羊40只, 补充该场河西绒山羊繁育基础群, 并进行同质交配育种。
(2) 利用2002年度从内蒙引进的高产、绒纤维直径在 (14.0±0.5) μm的种公羊10只, 适度导入外血改良河西绒山羊, 利用河西绒山羊基础群内体格较大、绒毛产量高、净绒率高、绒层厚度良好、绒细度在 (15.0±0.5) μm的基础母羊进行外血导入, 产生的F1代进行单独组群作为育种基础群, 再在F1代中选育生产性能好的公羊和河西绒山羊基础群进行同质选配, 产生F2代。F1代中的母羊和河西绒山羊中的优质公羊进行同质选配, 产生F2代。F2代的公母羊再与原基础群的绒山羊继续交配, 获得含有导入品种血1/8的优质个体F3代。F2代、F3代理想型进行横交固定。
(3) 对理想型后代的选择以体格大小、体重、绒毛产量、净毛率、绒毛纤维直径等作为主要的选择性状, 严格淘汰不符合标准的个体。
(4) 加强绒山羊补饲和培育力度, 做到分群放牧。公母比例为1∶10~15, 每群350只左右, 并且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补饲和转场放牧。建立种公羊、种母羊卡片, 对优质种公羊、种母羊的后代进行严格鉴定, 测定生产性能, 严格选留, 使基础群不论从个体大小、体重、产绒量、净绒率、绒毛细度等生产指标有了统一的表现。
(5) 加强种公羊、种母羊的选择力度, 以本品种选育作为主要育种措施, 采用绒产量高且绒细的公母羊个体进行同质选配, 使优秀基因结合在一起, 产生优质、高产的个体, 提高绒山羊的品质。
(6) 强化疫病防治。在疫病防治过程中, 始终贯彻“预防为主, 养防结合, 检免结合, 防重于治”的原则, 认真贯彻有关畜禽防疫法规, 做到定期消毒, 定期免疫接种, 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
3 主要技术措施
(1) 在基础群的组建阶段, 严把选种质量关。主要以河西绒山羊的品种特点, 即体质结实, 结构紧凑, 公、母羊均有直立弓形的扁角, 四肢粗壮, 被毛光亮, 白色为主;体格大小, 主要以成年公羊体高60.3cm, 体长65.3cm, 体重42.0kg;成年母羊体高58.1cm, 体长62.4cm, 体重35.0kg;绒毛产量成年公羊400.0g, 成年母羊350.0g, 净毛率50%, 绒毛细度达14~16μm, 绒毛长度4~5cm为主要指标, 综合选留进行组建基础群。
(2) 在外血导入和同质选配自繁阶段, 主要以本品种选育作为主要的育种措施, 适当导入外血, 采用绒毛量高、绒纤维直径细度好的公、母羊个体进行同质选配, 使优秀的基因结合在一起, 产生优质高产的个体, 提高河西绒山羊品种的综合品质, 适当导入外血对河西绒山羊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充分固定优秀基因。
(3) 每年均坚持对河西绒山羊的选育组群后代进行定期质量监测, 对不同选配组合的后代的生产性能及综合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以确定河西绒山羊适应的选育方式和筛选理想的选配组合。在种公羊的选择、培育与利用上, 以表形选择为主, 后裔测定选择为辅, 加大优质种公羊的利用, 坚持种公羊断奶时的早期选留, 缩短后代间隔, 充分利用优质公羊, 采取综合措施, 提高利用率。
4 研究效果
4.1 各类河西绒山羊生产性能
(1) 2000~2007年河西绒山羊核心群成年公羊生产性能见表1。
(2) 2000~2007年河西绒山羊核心群成年母羊生产性能见表2。
(3) 2000~2007年河西绒山羊核心群幼年公羊生产性能见表3。
(4) 2000~2007年河西绒山羊核心群幼年母羊生产性能见表4。
(5) 2000~2007年河西绒山羊核心群羯羊生产性能见表5。
4.2 结果与分析
据统计, 2000~2007年对核心群绒山羊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特别是2000年底, 对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原有的1 100多只河西绒山羊进行了整群、鉴定。对体重、产绒量达不到标准的山羊进行了严格淘汰。2001年度河西绒山羊的主要生产指标具有明显提高, 特别是产绒量有了较大幅度地提升。后经引入外血、引进优质河西绒山羊杂交选育, 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2001~2007年成年公羊平均体重 (46.03±4.06) kg, 平均产绒量 (506.77±13.44) g, 绒纤维直径平均 (14.90±1.98) μm, 绒层厚度平均 (6.18±0.30) cm。较2000年度的42.23kg、281.45g、 (16.42±0.50) μm、5.54cm分别提高3.8kg、225.32g、-1.52μm、0.64cm。成年母羊平均体重 (40.68±3.25) kg, 平均产绒量 (406.61±21.82) g, 绒纤维直径平均 (15.55±2.04) μm, 绒层厚度平均 (5.71±1.39) cm。较2000年度的37.25kg、210.37g、 (16.93±1.00) μm、4.52cm分别提高3.43kg、196.24g、-1.38μm、1.19 cm。幼年公羊平均体重 (32.33±4.45) kg, 平均产绒量 (317.32±40.62) g, 绒纤维直径平均 (14.83±1.37) μm, 绒层厚度平均 (5.45±1.00) cm, 较2000年度的26.50kg、253.89g、 (16.33±1.0) μm、4.82cm分别提高5.83kg、63.43g、-1.5μm、0.63cm。幼年母羊平均体重 (28.20±4.22kg, 平均产绒量 (327.48±14.58) g, 绒纤维直径平均 (14.72±1.33μm, 绒层厚度平均 (5.51±0.44) cm, 较2000年度的23.50kg、268.56g、 (16.39±1.50) μm、4.62 cm分别提高4.70kg、58.92g、-1.67μm、0.89cm。羯羊平均体重 (43.77±4.38) kg, 平均产绒量 (491.57±18.89) g, 绒纤维直径平均 (15.17±2.10) μm, 绒层厚度平均 (6.04±0.88) cm, 较2000年度的39.54kg、309.24g、 (17.08±1.50) μm、5.04cm分别提高4.23kg、182.33g、-1.91μm、1.0cm。分析结果表明, 选留河西绒山羊的各项生产性能均明显提高, 年度之间的平均差异较小, 表明河西绒山羊核心群的生产性能遗传稳定。但纤维直径差异较大, 个体之间绒产量还不稳定, 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4.3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建立了符合祁连山河西绒山羊生产性能指标的核心群山羊2 015只, 为河西绒山羊的保种、育种工作建立了品种基因库, 开创了河西绒山羊保种、育种工作的先例。
(2) 进行了河西绒山羊生产性能的鉴定, 成功进行了河西绒山羊外血适度导入及原有品种的优级组合, 探索了河西绒山羊的鉴定、选育选配方式、方法, 确定了河西绒山羊最佳管理模式。
(3) 制定了河西绒山羊的饲养标准、放牧管理及饲养模式。
(4) 研究制定了河西绒山羊选种的选择标准, 核心群选育方法, 比较不同选育措施的遗传进展。
摘要:以绒山羊本地品种选育为主, 导入其他高产优质绒山羊品种的基因, 努力提高绒山羊的产绒量和羊绒品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总结了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进行河西绒山羊的选育方法、技术措施及研究成果。
关键词:河西绒山羊,选育方法,技术措施,成果,祁连山高寒地区
参考文献
[1]张宏茹, 桑维秋.绒山羊的培育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 2004 (12) :36.
【山羊的选育技术】推荐阅读:
山羊的引种技术09-01
后备母猪的选育10-24
黑山羊的饲养管理技术06-09
山羊饲养技术06-06
奶山羊的高产高效配套饲养技术11-02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05-15
后备母猪的选育和饲养10-08
波尔山羊引种技术08-20
山羊养殖综合技术10-10
农村山羊养殖技术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