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过程

2024-10-18

选育过程(共7篇)

选育过程 篇1

常农粳8号 (曾用名常粳11-5) 是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经试种示范, 稳产丰产性好, 增产潜力大;中抗白叶枯病, 抗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蒸煮、理化品质好, 经省种子站统一抽样测定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且熟期适宜, 容易栽培等, 2014年通过江苏省审定 (苏审稻201412) 。

1 选育经过

以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为目的。2007年以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的抗条纹枯病、高产、适应性广早熟晚粳稻品系H07-37 (扬大引进) 作母本, 以江苏 (武进) 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大面积高产稳产、抗稻瘟病、熟相好、中矮秆的早熟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3号 (CP4) 作父本杂交, 经多代系谱法育成常粳11-5 (图1) 。

2 示范试种

2.1 试验结果

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组区试, 2年平均单产9.99 t/hm2, 比对照增产3.9%, 其中2011年比对照宁粳1号增产5.1%, 达极显著水平, 2012年比对照武运粳23号增产2.7%;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0.37 t/hm2, 比对照武运粳23号增产6.7%。

2.2 产量

一般产量为9.45~9.75 t/hm2, 高产田可超过10.5 t/hm2。2年省区试12个点 (次) 中, 有11个点增产, 6个点次的增产幅度超过5%[1,2];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 所有试点产量超过9.75 t/hm2, 其中沿江点产量11.49 t/hm2。2013年在常熟海虞镇示范机插3.33 hm2, 10月25日测产, 产量10.13 t/hm2, 比相邻的常农粳5号增产1.15 t/hm2, 常农粳8号增产优势较强。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穗粒结构协调, 高产稳性好

常农粳8号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 穗型较大, 穗层整齐, 着粒较密, 穗形半直立, 一般单产9.45~9.75 t/hm2 (高产田块单产可达10.5 t/hm2以上) , 较对照宁粳1号增产5%以上, 有效穗数330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25~138粒, 结实率90%以上, 千粒重28 g。

3.2 株高适中, 抗性强

常农粳8号抗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2011—2013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用白叶枯病的浙173、JS-49-6、KS-6-6、PXO79 4个致病型代表菌株对常粳11-5人工接种鉴定, 3年病级变幅为1~5级 (9级制) ;苗期对稻瘟病6个生理小种为免疫, 穗期接种鉴定穗颈瘟为2~3级, 抗条纹叶枯病, 2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2.9% (对照3年平均穴发病率67.7%) ;抗纹枯病。田间纹枯病及其他混生性病害轻[3]。株高适中, 茎秆粗壮, 基部节间短, 耐肥抗倒。

3.3 米质好

2011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测试:粒长5.1 mm, 长宽比1.8, 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为87.5%、76.1%、71.3%, 垩白率、垩白度分别为25%、2.5%, 碱消值、透明度分别为6.8级、1级, 胶稠度87 mm, 直链淀粉含量15.8%, 理化指标达国颁优质米3级标准。同年, 经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味值测试为66分 (基准样74分) 。

3.4 熟相佳, 熟期适宜

常农粳8号后期灌浆快, 熟相好, 全生育期158 d, 比对照武运粳23号早熟约3 d。

4 栽培技术

4.1 培育壮秧

播种时间一般为5月中旬, 水育大苗秧田、旱育秧播种量分别为300~450、600 kg/hm2。在基肥施足的条件下, 分别在1叶1心、3叶时施断奶肥、接力肥, 移栽前施好起身肥, 水育大苗、旱育秧秧龄分别以30、25 d为宜。机插秧播种时间为5月20—25日, 大田播种量45 kg/hm2, 秧龄15~18 d[4]。

4.2 合理密植

常农粳8号要获得高产, 要合理密植, 中上等肥力、肥力较差田块基本苗分别为75万~90万、90万~120万株/hm2, 分别栽24万、30万穴/hm2。

4.3 肥水施用

一是施纯N 270~300 kg/hm2,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 前后期施氮比例为6∶4。二是基肥足施, 促蘖肥早施, 为保证植株前期生长, 重施基肥, 栽后5~7 d施尿素150 kg/hm2, 田间保持浅水促进秧苗早发, 使茎蘖数在栽后20 d达到300万株/hm2, 然后分次搁田, 先轻后重, 保证茎蘖数不超过420万株/hm[5,6]。三是为获得大穗, 提高穗重, 在中控的基础上, 适时施好穗肥。四是为提高结实率, 增粒重, 获得高产, 后期田间保持干干湿湿, 确保活熟到老。

4.4 防治病虫草害

常农粳8号生产过程中, 要及时查看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特点, 做好纹枯病、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工作[7]。

参考文献

[1]徐文洁.淮安市直播粳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87.

[2]赵晓斌, 石广跃, 赵德万, 等.江苏沿淮地区粳稻湿直播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 2009 (4) :44-46.

[3]杨茂昌.云南常规粳稻良种繁育程序与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 2011 (4) :28-30.

[4]邱翔, 张睿.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 2011 (2) :66-68.

[5]世荣, 刘吉新, 杨晓洪, 等.高产优质粳稻合系35号的选育及特性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 2002 (2) :38-41.

[6]崔建民.优质粳稻水晶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现代种业, 2002 (3) :37.

[7]王生轩, 尹海庆, 唐保军, 等.优质粳稻新品种水晶3号的选育[J].作物杂志, 2003 (2) :50-51.

大天六号玉米选育过程及制种技术 篇2

1 选育经过

为了扩大玉米杂交种的种质资源, 大天种子公司采用外引自交系0792和外引自交系C28经过3年6代的选育提纯, 组配选育出该品种。母本0792是美国599系与本地系杂交, 经过多代连续自交分离而获得性状稳定一致的二环系;主要性状:植株清秀, 株型半紧, 叶片宽大, 株高189cm, 穗位高70cm, 雄穗分枝9~12个, 花丝乳白色, 花颖绿色, 花药紫红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偏硬, 穗轴白色, 抗大小斑病, 中抗灰斑病, 抗倒伏力强。父本C28系泰国血缘, 1995年从贵州引进素弯系, 经过6代连续自交而成的黄粒自交系;主要性状:植株清秀, 株型披散, 叶窄, 株高168cm, 穗位高68cm, 雄穗分枝6~8个, 花丝淡红色, 花药紫红色, 苞叶适中, 籽粒黄色, 硬粒型, 穗轴白色, 抗大小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 抗倒伏力强。

2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进行品比试验, 平均产量分别为10 680、10 590kg/hm2, 比对照兴黄单892分别增产18.1%、19.3%。2005~2006年参加罗平县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 产量为8 299.50、8 474.25kg/hm2, 比对照兴黄单892分别增产25.8%、6.8%。

2005年参加云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预备试验, 产量8 646kg/hm2, 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15.4%, 产量位居第2;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8 683.5kg/hm2, 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5.3%, 2年14个点次中, 较对照增产的点次有12个, 占试验点次的85.7%。

在2008年云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中, 产量变辐为7 521~9 450kg/hm2, 较统一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

2005年在罗平县罗雄镇圭山村进行小面积展示种植, 产量11 751kg/hm2, 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36.1%;2006年在罗平县板桥镇、九龙镇、大水井乡进行示范种植, 3个点平均产量11 092.5kg/hm2, 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23.9%;2007年在罗平县板桥镇、罗雄镇、钟山乡、鲁布格乡、大水井、九龙镇等9个点进行小面积多点示范试种, 产量达6 981.0~10 267.5kg/hm2, 平均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18.2%;2007~2008年在罗平县各乡镇及周边县、市进行多点生产示范, 平均产量8 910kg/hm2, 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22.6%, 比对照会单四号增产30.02%, 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5.3%。

3 特征特性

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13d左右。幼苗叶片绿色, 叶鞘紫色, 长势强。成株整齐, 株型半紧凑, 叶片较宽大, 叶片数17~18片, 果柄长, 苞叶覆盖好, 籽粒黄色中间偏硬型、果穗锥型, 穗轴白色, 结实性好。田间生长整齐、清秀、生长势强。雄穗花颖绿色, 花药紫色, 花丝黄色。株高254cm、穗位高111.3cm、茎粗2.12cm、穗长17.7cm、穗粗5.2cm, 穗行数16.1行、行粒数29.6粒、千粒重320.4g, 出籽粒率84.2%, 单株生产力147.7g, 单穗粒重150.5g。籽粒容重722g/L。封顶性和外观品质较好。高抗茎腐病、丝黑穗病, 抗锈病、穗腐病, 中抗弯孢霉叶斑病、纹枯病, 感灰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抗倒伏力强, 耐旱、耐涝、耐瘦瘠性较好。适宜云南省南部和中北部保山、红河、文山、临沧、普洱、德宏曲靖等海拔800~1 700m地区种植。

4 栽培技术

夏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 最迟在5月下旬播种结束。以宽窄行种植为好, 在中上等肥水条件下, 种植密度5.25~6.00万株/hm2。基施农家肥15t/hm2、磷肥375kg/hm2、钾肥150kg/hm2, 第1次追肥施尿素300kg/hm2, 结合定苗和第1次中耕除草进行;第2次追肥施尿素450kg/hm2, 结合第2次中耕除草培土进行, 在吐丝期施尿素120kg/hm2作穗肥[1,2]。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 成熟后及时收获。

5 制种技术

一是严格选地。制种地要选择中上等肥力条件的地 (田) 块。可采用春季制种或正季制种, 在春季制种时对时间隔离条件要求严格, 隔离区内不得种植玉米, 隔离时间要在40d以上, 要保证水源灌溉。正季制种必须采用空间隔离, 隔离距离必须在300m以上, 隔离区内必须种植玉米以外的其他作物[3]。二是合理安排错期。父母本错期播种。父本播种3~4d后再播母本。采用宽窄行, 大行80cm、小行40cm, 株距20~25cm, 每塘点种3~4粒, 按父母本行比1∶5的规格播种。母本密度6.0~7.5万株/hm2, 父本密度1.5万株/hm2。三是严格去杂、去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于三至五叶期结合定苗和大喇叭口期, 根据株型、叶型、叶色及长势情况拔出非正常苗, 定苗时拔除大苗和小苗, 留中间苗。花期根据雄穗、花药、花丝等特征砍除杂株。四是及时、彻底去雄, 适时人工授粉。去雄前为了确保去雄干净、及时、彻底, 要求专门进行1次夹、弱苗的拔除。在不露出剑叶前带1~2片叶去雄, 拔出的雄穗必须带出制种田处理, 坚持每天上午至少人工授粉1次, 做到中午不见白穗, 严禁母本雄穗散粉株的出现, 坚持每天去雄1次。为确保种子质量, 出现散粉株即砍除散粉株周围5m内的全部植株[4]。适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在制种片区内种植一定面积的采粉区, 为人工辅助授粉提供粉源。授粉最佳时间在花丝长2~3cm, 9~12时最佳, 初花期和末花期必须各进行1次人工授粉, 盛花期根据父母本花期情况进行1次人工授粉, 以增加结实率。及时砍除父本行[5,6]。授粉结束1周内必须砍除全部父本行 (为了充分利用光照、加强通风、增加母本产量, 最好采取父本花粉结束1株砍除1株的办法) , 以增加母本通风透光, 提高单产, 避免收获时的混杂, 确保种子质量。五是收贮。收获后要求除小包及时晒干脱粒外, 大苞必须留叶扎成3~5苞/把, 挂于通风、干燥处, 天晴及时翻晒, 结合翻晒, 捡除杂穗、霉烂粒和杂色、杂型粒[7,8,9]。阴雨时间过长, 可使用专用烤棚烘烤, 勤翻动, 防止发芽、霉变, 严防大火烘烤影响发芽率。提倡用手工脱粒, 以减少机械损伤。脱粒后及时晒干至水分低于13%, 装好待收。

参考文献

[1]牛颖英.玉米制种保全苗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科技, 2007 (3) :47.

[2]崔洪伟, 李伟.如何提高玉米制种产量[J].农民致富之友, 2007 (5) :13.

[3]和淑芬, 杨寿春.杂交玉米制种10点关键措施[J].云南农业, 2008 (6) :14.

[4]贠玲.提高杂交玉米制种质量的措施[J].农村科技, 2009 (6) :25.

[5]熊永昶.玉米制种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 2008 (1) :19.

[6]黄声东, 田甫焕, 许贵明, 等.浅谈玉米制种技术[J].作物杂志, 2008 (2) :114-116.

[7]王付生.玉米制种技术[J].种业导刊, 2008 (4) :25-26.

[8]王亮.玉米制种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6 (9) :22-23.

选育过程 篇3

1 宛玉868的选育过程

1.1 母本的选育

母本自交系L852, 是2002年从Suwan种群的自交系8085泰繁殖中发现的变异株, 经连续多代按系谱法自交分离, 至2004年3月选出植株形态和农艺性状稳定而整齐一致的玉米新自交系。该自交系在南阳区域春播生育期100 d, 株高190 cm左右, 穗位高78 cm, 19片叶, 叶片绿色, 穗位以上叶片上冲而叶尖轻度下垂。雄穗分枝9~12个。果穗柄较短、与茎夹角小, 花丝浅紫色, 穗长22 cm左右、14行, 红轴, 桔黄色偏硬粒型籽粒, 千粒重300 g左右, 品质好。该自交系株型半紧凑, 根系发达, 气生根多, 抗倒力强;抗大斑病、小斑病, 高抗茎腐病、褐斑病、锈病和粗缩病。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自身繁殖和作母本制种产量都比较高。

1.2 父本的选育

玉米优良自交系L313, 是自交系武314和自交系综3杂交后, 经连续多代轮回选择及自交分离, 至2003年选出植株形态和农艺性状稳定而整齐一致的玉米新自交系。该自交系在南阳区域春播生育期100 d, 株高180 cm左右, 穗位高75 cm, 17片叶, 叶片绿色, 叶片上冲。雄穗分枝16~18个。果穗柄较短、与茎夹角小, 花丝绿色, 穗长17 cm左右、14行, 红轴, 桔黄色硬粒型籽粒, 千粒重280 g左右, 品质好。该自交系株型紧凑, 抗倒力强;抗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 高抗茎腐病、丝黑穗病、锈病和粗缩病, 活棵成熟。具有较高的配合力, 产量表现好。

1.3 宛玉868的选育

宛玉86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以优质、高产、抗病、高抗逆为育种目标, 以自选系L852为母本, 自选系L3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 该品种2005年参加该院玉米新品系鉴定试验, 表现突出, 2006年参加该院玉米新品系比较试验和玉米多点鉴定试验, 表现优异, 与对照相比, 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的水平。2007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 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 2010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8 143.5 kg/hm2, 比对照浚单18增产10.6%, 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为豫审玉2012004。该品种是一个综合性好、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的玉米新品种, 适宜在河南省各地进行推广种植。

2 创新点

2.1 玉米自交系种质和选育模式创新

依据在杂种优势模式基础上的循环育种策略, 以密度、抗病、抗逆等为协迫性环境因子, 采取半轮回和相互亲本轮回选择技术。以多系测交法为评价模式, 提高育种效率。简化和创新了自交系种质材料选择和评价体系。通过对Suwan种质的改良、驯化, 育成了具有株型理想、穗位适中、雌雄协调、结实性好、产量性状和抗逆性状优异的突破性玉米自交系L885。依循环育种, 采用轮回选择方法, 选育出株型紧凑、抗倒力强、多抗病、活棵成熟、配合力高的优良自交系L313。

2.2 自交系选育和扩繁上的创新

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 采取南阳市当地春播、夏播2代种植加代, 结合海南省加代快繁。加快和提高了自交系选育的时间, 更使所选材料适应了当地春夏长达8个月的适生期, 有利于检验和鉴定自交系的抗病性、抗逆性、广适和稳产性。

2.3 品种创新

利用国内外优良玉米种质资源, 通过高产、优质与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聚合, 针对性地进行改良和利用, 选育出了适合河南省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杂交种宛玉868。该品种的选育成功, 实现南阳盆地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一个突破, 填补了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领域品种的空白。宛玉868自交系、制种、生产“三产”产量高, 在种子生产和销售中优势地位明显;遗传资源丰富, 优势互补;株型半紧凑, 结构合理;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抗倒伏能力强;抗病突出, 活秆成熟, 增产潜力大;高产稳产, 适应性广。

3 栽培技术要点

宛玉868属中熟品种, 若选择在春季播种, 则宜在4月中下旬;若选择在夏季播种, 则宜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宛玉868玉米的栽培密度要适宜, 一般对于中等肥力的田块, 种植密度适宜控制在5.25万株/hm2左右;对于高肥力的地块, 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宛玉868玉米作为新品种, 其对肥水条件的耐性较强, 一般施肥量为: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82.5 kg/hm2、氧化钾120 kg/hm2。施肥时要采用前重后轻的施肥方式, 70%的氮、全部磷、全部钾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30%的氮在小喇叭口期追施。足墒播种, 一播全苗;及时间定苗, 在玉米3~4片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 5片叶时定苗;对弱小苗、长势不均的玉米田, 应及早追施偏心肥, 促弱转壮, 保持均衡生长;中耕除草2~3次, 浇好“三水”, 即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1,2,3,4]。

4 制种技术要点

春、夏播制种均可, 应严格选择隔离区, 父母本行比一般为1∶4或1∶5, 父母本同期播种。种植母本7.5万株/hm2, 父本1.5万株/hm2。为确保制种质量, 应严格去杂, 在雄穗露出前带1~2片叶去雄, 授粉结束后将父本全部砍去。夏播制种3 t/hm2左右, 春播制种约5.25 t/hm2, 西北制种可达6 t/hm2以上。

参考文献

[1]刘法新, 岳竞之, 潘海龙, 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杂交种济单7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J].玉米科学, 2004, 12 (3) :60-62.

[2]王友德, 饶春富, 陈树宾, 等.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新玉9号的选育与推广[J].玉米科学, 2003 (11) :52-54.

[3]刘焱, 王飞雪, 谢富欣, 等.玉米新品种宛玉868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11) :100-101.

选育过程 篇4

根据育种目标, 选取具有不同特点的亲本材料进行组合培养。2003年配制杂交组合, 2004春播种植得F1, 并进行混收;2005年春播种植得F2, 选出优良株系, 进行分收秋季加代进行农艺性状鉴定;2006~2007年按株系春播种植得F3、F4, 选出第6株系产量等性状较好, 和其它株系进行株系比较, 秋季加代, 进行稳定性观察;2008年春播种植得F5, 得到一致的编号为6的品系, 暂定名赣榆10-6, 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和多点试验;2009年对该品系进行繁种, 准备进入省区域试验。2009~2013年进行品比试验和多点试验, 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增产效果显著。2014~2015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 比对照徐花13号增产8.3%。苏花2号长势旺盛, 抗旱、抗涝性和抗病性强, 充分表现出该品种的高产稳产性。2013~2015年在我县及周边县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较普通品种平均增产38.5kg/667m2, 受到广大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2 品种特征

苏花2号苗期长势强, 株型直立紧凑。连续开花, 花量中等, 结荚集中。荚果普通型, 籽仁种皮粉红色, 有油斑。抗倒性较强, 抗旱性中等, 种子休眠性强, 叶斑病抗性中等, 锈病抗性较强。两年试验平均:全生育期133天, 主茎高41.3cm, 侧枝长44.9cm, 总分枝数10.4个, 有效分枝数数8.0个, 单株饱果数9.1个, 百果重306.5g, 百仁重113.7g, 出仁率70.2%;荚果长38.8mm、宽17.8mm, 籽仁长19.8mm, 宽12.2mm;2014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籽仁粗脂肪含量51.1%, 粗蛋白含量23.7%。平均667m2产量在350kg以上, 高产田块可达500kg。苏花2号属于优质、高产、早熟、大果、大粒花生新品种, 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及周边省份春播、夏播花生产区种植。

3 栽培技术

3.1 地块选择

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整、排灌方便的种植小麦单产在500kg/667m2以上的地块, 不要重茬种植, 最好采用起垄、覆膜种植。选膜:种植花生, 必须选用0.007~0.008mm微膜或“线型膜”, 以利果针下扎穿透, 也可降低成本。

3.2 配方施肥

根据苏花2号花生多年来高产需肥情况测试表明:每生产100kg荚果需吸收纯氮5.5kg、磷 (五氧化二磷) 1.3kg、钾 (氧化钾) 2.6kg、钙 (氧化钙) 2.2kg。农民根据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 再依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 调节施肥数量,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缺多少, 补多少, 做到吃饱不残留, 吃好不浪费。采用春播的有条件的农户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 000~3 000kg, 再配施氮、磷、钾各45%的复合肥35~45kg、锌肥1.2kg、硼肥0.6kg做底肥一次施下。初花期追施复合肥10~15kg, 尿素5~10kg。夏播地每667m2施氮磷钾各45%的复合肥40kg或花生专用肥35~45kg, 再进行旋耕播种。后期叶面喷施0.1%~0.2%硼肥、磷酸二氢钾、1%~2%尿素, 每隔7~10天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

3.3 抢时播种

春花生当5~10cm地温达5~15℃时, 开始播种, 即春播在5月5日~5月15日。夏播要抢时早播, 夏直播花生争取在6月10日前足墒播种, 最迟不超过6月15日, 如遇干旱, 要浇水造墒, 并机耕灭茬。播前要精选果仁、足墒播种, 播种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

3.4 合理密植

畦面种2行花生, 行距40cm。株距根据密度调整, 一般18~20cm。春花生每667m2播种8 000~9 000穴, 夏花生每667m2播种10 000~11 000穴为宜, 每穴两粒, 行距、穴距要均匀一致。

3.5 及时化除

一般在播后3天内, 每667m2用72%的都尔乳油120~150g, 或48%拉索乳油150~200g, 或60%的丁草胺200g, 加水60~75kg, 或农思它100~150ml/667m2, 兑水50~75kg, 均匀喷湿畦面表土。

3.6 适时排灌

花针期、结荚期是花生需水关键时期, 该时期必须保持土壤湿润, 保证多开花、多下针、多结果、结饱果;干旱时要浇水, 多雨天气要及时排水, 降低涝害。

3.7 化学调控

苏花2号在株高40cm左右时开始化控, 选用5%烯效唑或10%花生国光矮丰可湿性粉剂40~50g/667m2, 兑水30~40kg, 间隔7~10天叶面喷施2~3次。

4 综合防治病虫害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配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以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目的。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积性、高三致 (致癌、致畸、致突变) 农药及其复配农药, 如甲胺磷, 氧化乐果, 水胺硫磷等农药。防治地下害虫蛴螬, 用5%辛硫磷颗粒剂1kg/667m2与细土拌匀顺垄撒在花生根部附近, 撒后中耕培土。防治蚜虫, 每667m2用10%吡虫啉30g或25%吡蚜酮20g兑水30kg均匀喷雾防治;防治红蜘蛛, 可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20%哒螨灵1 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叶斑病等用1:200波尔多液或80%乙蒜素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7~10天喷施1次, 连喷2~3次。防鼠害可用敌鼠钠盐拌成毒饵诱杀。

5 适期收获

花生植株中下部叶片正常脱落、种皮呈现粉红色、大部分果壳硬化、网纹清晰时收获。

花生收获后, 将收获的荚果晾晒5~7天, 待水分降到10%以下时即可收藏。地膜覆盖栽培的应在花生收获前15天人工顺垄揭除地膜, 并将地里残膜清除干净带出田外, 防止白色污染。

摘要:介绍了苏花2号花生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及高产栽培技术, 以供广大花生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苏花2号,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永惠, 沈一, 陈志德.花生新品种苏花053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 (10) :63-64.

选育过程 篇5

1 选育过程

以选育丰产性状好、大穗、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为育种目标, 1996年以优异自创亲本89B08-3-10-1-8为母本、鲁麦2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89B08-3-10-1-8聚合了鲁麦3号、鲁麦14号、洛夫林10、无芒1号、矮丰3号等众多优良基因, 突出优点是抗寒性好、分蘖成穗多、株型紧凑、抗病, 缺点是抽穗、成熟晚。鲁麦23号为滨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 茎秆粗壮, 抗倒伏, 大穗, 以它为父本作为目标性状亲本有目的进行组配, 改造鲁麦23号植株偏高、分蘖成穗少、抗病性差的缺陷。1996年组配组合, 当年种植F1代, 在F2代中该组合杂种表现遗传基因丰富, 综合性状较好, 分离类型较多, 从株高、分蘖成穗、抗病性、落黄等方面互补较好。针对需要改良的性状进行有目的地选择, 田间选留14株, 经室内考种选留3株种植F3代, 在之后其他各世代的种植过程中以当时推广品种作对照种, 采用系谱法单株进行严格的选择[2]。田间重点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生育期、抗逆性、株高、长势、长相、落黄性等进行综合性状评定, 并根据室内考种对籽粒性状进行优中选优, 从中选出优系, 利用接近大田的生产密度进行重点单株测产。2001年96B29-7-5-6-3-1株系生长整齐、表现突出, 稳定出圃, 参加2002年度聊城市农业科学院高肥品系比较试验, 较对照鲁麦14号增产8.3%, 增产显著, 居参试品系第三位, 表现矮秆、株型紧凑、大穗、丰产性好、茎秆粗壮、熟相好。

2 特征特性

2.1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参加山东省小麦高肥区试, 平均产量8 245.50kg/hm2, 较对照鲁麦14号增产13.64%, 较对照潍麦8号增产6.34%;2005~2006年度参加山东省高肥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8 348.55kg/hm2, 较对照潍麦8号增产5.33%;2005~2006年度在高产示范田, 最高产量达到10 014.00kg/hm2, 较推广品种增产16.90%, 几年来在山东省内及河北省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 平均产量一般在7 500~8 250kg/hm2, 高产地块9 000kg/hm2以上。聊麦18号在2008~2009年度特殊气候条件下, 表现出较强的抗倒能力, 产量水平深受种子部门及广大农户的欢迎, 2007年被山东省农业厅定为主推品种。

2.2 农艺性状

聊麦18号属半冬性, 中晚熟, 全生育期241d, 幼苗匍匐, 叶色浓绿, 抗寒性好, 株高72cm, 株型紧凑, 茎叶蜡质、茎壁厚, 茎秆粗壮抗倒伏, 穗长方型、白粒、硬质、大穗、结实性好, 叶片不早衰, 功能期长, 灌浆速度快, 落黄正常, 熟相好, 籽粒饱满, 商品性好, 穗数496.5万穗/hm2, 穗粒数44.4粒, 千粒重48.5g。

2.3 抗性

2005~2006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 中感至感条锈, 感叶锈、白粉病、纹枯病、秆锈病。耐病力强, 抗性稳定。茎秆粗壮, 高抗倒伏, 抗干热风, 广适性强, 对不利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根系发达活力强, 适应各种土壤类型种植。抗寒性好, 聊麦18号属半冬性, 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2004年山东冬季冻害重的特殊年份, 聊麦18号在山东各区试点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在胶东半岛冬麦区种植也能安全越冬。

2.4 品质

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泰安) 测定, 聊麦18号蛋白质13.3%, 湿面筋39.2%, 沉淀值27.1m L, 出粉率70%, 面粉白度73.6%, 吸水率616%, 形成时间3.2min, 稳定时间2.4min, 属优质中筋小麦, 宜制作馒头、面条等食品。

3 主要栽培技术

一是适期播种。聊麦18号属高产、大穗品种, 适宜在土壤肥沃、有灌溉条件的高肥水地块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种植[3]。进行种子包衣技术, 以防地下害虫和小麦纹枯病等, 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 基本苗240万根/hm2左右, 行距18~20cm, 做到足墒播种, 对缺苗垄地块要及时查苗补苗, 确保苗全、苗匀、苗壮。二是施足基肥, 有机肥和无机肥并重, 平衡施肥, 早春及时划锄, 提高地温, 促进根系发育和促壮苗, 采用氮肥后移技术[4], 重施拔节肥, 施尿素300~375kg/hm2, 加强后期田间管理, 适时浇好孕穗、灌浆水, 增加粒重。综合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时收获, 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摘要:阐述了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聊麦18号的选育过程, 并从产量表现、农艺性状、抗性、品质等方面介绍了其特征特性, 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聊麦18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平, 郭秀焕, 王春云, 等.超级小麦新品种聊麦18的选育与栽培[J].中国种业, 2006 (12) :64-65.

[2]许恺, 许占国.优质专用小麦聊麦18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 2008 (5) :45-46.

[3]赵平, 郭秀焕, 王春云, 等.聊麦18与超级小麦育种策略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3) :20-21.

选育过程 篇6

1.1 母本422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母本422是以大拇指矮为材料的变异株选育而成的。其主要特征特性为:芽鞘绿色, 幼苗半匍匐, 叶耳绿色, 抽穗期适中等, 茎秆为黄色, 穗长度中等, 全穗小穗数中等, 小穗着生密度中等, 穗形状为纺锤形, 有长芒, 芒白色, 护颖白色, 穗粒数中等, 籽粒白色, 硬质, 千粒重中等, 半冬性。

1.2 父本石新163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父本石新163由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1990年组合育成。其亲本组合为 (6090) ×津丰1号, 1997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父本石新163的主要特征特性:芽鞘绿色, 幼苗半直立, 叶耳绿色, 抽穗期中等, 株高半矮秆75 cm, 茎秆为黄色, 粗壮, 穗茎较短, 株型紧凑, 穗形状为长方形, 无芒, 护颖白色, 穗粒数30个, 千粒重47 g左右, 容重793 g/L, 籽粒白色, 硬质, 冬性中熟, 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抗寒、耐旱、抗倒伏、落黄好。中抗条锈和叶锈, 耐白粉病, 抗吸浆虫。

1.3 亲本612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亲本612, 由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在1990年开始选育, 其亲本组合为矮丰3号×5418, 后经5代系谱选育法于1995年选育而成。亲本612的主要特征特性:芽鞘绿色, 幼苗半匍匐, 叶耳绿色, 抽穗期早, 株高半矮, 茎秆为黄色, 穗茎较短, 株型紧凑, 穗纺锤形, 有芒, 护颖白色, 穗粒数30个, 千粒重40 g左右, 容重790 g/L, 籽粒白色, 半硬质, 半冬性。

2 石新828小麦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2.1 选育经过

石新828是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在1994年以422作母本、石新163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 产生石新828母本种子, 再与亲本612有性杂交产生F1, 后经8代系谱选育法于2001年选育而成, 其选育的系号为95-32。选育过程中, 采用节水和足水2种灌溉条件, 以增强选育品种的抗旱、节水性和适应性, F2选择了32株优良单株, F3中选13个株系35个优良单株, F4保留8个株系群, 16个株系, 75个单株, F5中选20个株系, F6中选8个稳定株系, F7中选52个株系, F8中选52个株系中第28株系, 2003年提升株系参加了产量比较试验, 经过2年品系比较试验, 优良稳定品系 (2002) 95-32-6-6-5-3-5-4-4-28产量位居第1位, 平均产量8 412 kg/hm2, 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显著 (图1) 。该品系集高产、稳产、优质、抗逆于一体, 符合育种目标的要求, 确定代号为石新828, 2005年9月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2]。

2.2 特征特性

石新828属半冬性, 生育期为240 d左右。芽鞘色为绿色, 幼苗半匍匐, 深绿色, 生长健壮, 分蘖力中等, 穗数600万~675万穗/hm2左右。成株株型紧凑, 株高为72.3 cm左右。穗棍棒型, 长芒、白壳、白粒、硬质, 籽粒较饱满。穗粒数35.0粒左右, 千粒重为40~43 g, 容重为807 g/L。熟相较好。轻感白粉病。叶耳绿色, 抽穗期适中, 花药黄色。茎叶蜡少, 穗蜡质少。旗叶角度中等, 叶片无茸毛。株高半矮, 秆黄色。穗长中度, 全穗小穗数中, 小穗着生密度中。护颖颜色为白色, 护颖无茸毛、椭圆形, 护颖嘴形状为鸟嘴形。穗粒数中, 不育小穗数少。穗轴毛无。冬春性为半冬性, 抗倒伏性强。中抗条锈病和叶锈病, 对吸浆虫免疫。耐旱性为耐, 抗寒性为抗, 抗穗发芽为抗。

3 石新828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防治纹枯病或黑穗病, 可用2.5%适乐时 (咯菌腈) 种衣剂100 mL;防治全蚀病, 可用12.5%全蚀净 (硅噻菌胺) 200 mL对水2.5 kg, 拌麦种100 kg;蛴螬、金针虫、蝼蛄和灰飞虱、蚜虫、丛矮病和黄矮病, 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甲基异柳磷乳油, 或每70 g吡虫啉粉剂+50 g甲基异柳磷乳油对水1.5~2.0 kg稀释成母液, 均匀拌种20~25 kg, 堆闷3~4 h后播种。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要注意先拌杀虫剂, 闷种晾干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 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拌后的种子一般不宜久放, 要随拌随用。

3.2 整地施肥

秸秆还田一定要把秸秆粉碎精细, 旋耕深度要尽可能达到15 cm以上, 旋耕2遍, 已连续3年旋耕的地块, 需深耕20 cm以上, 耕后耙地、耱压、耢地, 做到耕层上虚下实, 土面细平, 确保旋耕质量, 以防影响播种质量, 造成缺苗断垄。施足底肥, 高产麦田底施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120 kg/hm2、氧化钾90 kg/hm2、硫酸锌15.0~22.5 kg/hm2、烘干鸡粪3.00~3.75 t/hm2, 或其他有机肥11.25~15.00 t/hm2。土壤墒情不足时, 因地制宜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 以保证苗齐苗壮和安全越冬。在能保证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 (10月10日以前) , 玉米收获后浇水造足底墒。玉米收获较晚, 小麦播种期较晚的, 也要遵循“宁晚勿早”的原则, 并通过适当加大播种量来弥补晚播的缺陷。

3.3 播种

适时播种, 石家庄地区小麦播种的适期掌握在10月5—10日。适期播种的一般播种量为135~150 kg/hm2, 播期每推迟1 d, 播量则应增加7.5 kg/hm2[3]。要改三密一稀、四密一稀、大小行靠垄等种植形式为15 cm左右为主的等行距全密种植形式。计划套种玉米的地块可以采用每90~100cm留1大行, 以备套种玉米[4]。播种深度一般在3~5 cm, 掌握播种机速度, 均匀播种, 以减少缺苗断垄。播后镇压, 要采用专用镇压器在播种后出苗前表层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镇压。

3.4 出苗至越冬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间苗、补种, 对缺苗断垄处在出苗期进行补种, 在四叶期疏除疙瘩苗, 补栽于缺苗断垄处。控制冬前分蘖, 当冬前单位面积总茎数达到预期指标后, 采用深锄的办法控制多余分蘖, 深锄的办法是隔行深锄, 深度为10 cm, 锄后耧平压实。苗期重点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锈病、白粉病、灰飞虱;突出抓好麦田杂草秋季防治。为便于小麦安全越冬, 浇好压冻水, 补足早春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 于11月底前普浇1遍冻水, 浇压冻水必须掌握在夜冻昼消时浇比较好。

3.5 返青至拔节期管理

小麦拔节前不施任何肥水, 重点搞好划锄, 保墒增温, 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 以利大蘖生长发育, 控制无效分蘖, 促进2级分化, 减少养分消耗, 提高成穗率, 促进穗大粒多。针对秸秆还田后杂草种群变化的特点, 采用新型高效、安全、低残留的除草剂进行杂草的除治。重施拔节肥水, 高产麦田春季第1次肥水应推迟到拔节期,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 控制旗叶过长, 建立高产小麦紧凑型株型;能促进根系下扎, 有利于延缓衰老, 提高粒重, 增加穗粒数, 是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措施[5]。但拔节肥水时间要根据地力水平和麦苗情况灵活掌握。群体偏大的麦田, 宜在拔节期后期结合浇水施尿素300~375 kg/hm2。

3.6 孕穗至灌浆期管理

适时浇好孕穗、灌浆水。针对春季干旱、多风、蒸腾量大的特点, 大部分麦田易出现干旱, 且孕穗期为小麦需水的临界期, 因此应在4月下旬浇孕穗水, 并结合浇水补追尿素75kg/hm2。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水分要求迫切, 此时期若水分不足, 易导致籽粒退化, 降低穗粒数。后期管理主要是浇好灌浆水, 对延缓小麦后期衰老、提高小麦粒重有重要作用, 一般应在小麦开花后10 d左右浇灌浆水。5月中下旬, 高产麦田要全部采用杀虫、杀菌、叶面肥进行一喷综防, 既有效地除治了虫害, 又延长了绿叶的功能期, 对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6]。

3.7 适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 此时小麦植株茎秆全部黄色, 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 籽粒的千粒重最高, 籽粒含水量20%左右, 籽粒较为坚硬[7,8]。

参考文献

[1]王书峰, 杨克力.石新828及配套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7 (8) :7.

[2]王虎.石新828冬小麦高产栽培要点[J].河北农业, 2008 (10) :14-15.

[3]毕常锐, 白志英, 李存东, 等.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 2010, 25 (1) :165-169.

[4]谢国军.用序列增减法筛选超高产小麦关键管理措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10) :40, 44.

[5]王绍中, 季书勤.小麦栽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9) :19-21, 25.

[6]张海申, 王成业, 焦艳茹, 等.豫南小麦栽培的几项针对性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1) :114.

[7]张洁, 罗家传.小麦新品种泛麦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 :19-21.

选育过程 篇7

1 选育过程

靖单12号(原组合编号“靖99-69”)是曲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双亲配合力高,地理、血缘关系相对远,育种目标性状优良并能互补,双亲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的原则[1,2,3,4],走自育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选用新育成的自交系“98009”,与外引传统骨干自交系“137”进行套袋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1984年冬,曲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用经半姊妹交轮回选择5轮的改良水口黄与地方种质武二黄杂交,1985年夏用其F1代与自330杂交,1985年冬到海南自交加代分离,1987年从S5代选择了6个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穗行继续自交选择,至1997年选育至S16代,终于选育出纯合稳定的自交系98009。1998年,用该自交系组配了1 006份杂交组合。1999年对这1 006份组合进行测交组合鉴定试验,筛选出靖单12号。2000年参加品比试验,2001—2002年参加云南省玉米新品种中北部组区试。同时,2001年参加云南省六市州玉米新品种多点生产试验,2001—2002年进行了小面积示范。

2 产量表现

1998年在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对1 006份玉米杂交新组合进行测交组合鉴定试验。靖单12号产量为12 021 kg/hm2,比对照会单4号增产45.31%,名列第1位。2000年参加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9 930 kg/hm2,比对照会单4号增产45.57%,在7个参试品种中居第1位。2001—2002年参加云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北部组),2001年比对照冀丰58增产9.91%,2002年比对照减产2.34%。在2年26点次的试验中,平均产量9 127.5 kg/hm2,在12个参试品种中列第4位,比对照增产3.8%,变异系数为16.4%。2001年参加云南省六市州玉米新品种多点生产试验,在6点次的试验中,平均产量9 669 kg/hm2,比对照冀丰58增产4.17%,在18个参试种中居第2位。2001—2002年在曲靖市各县(区)进行生产示范,均表现出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等特点。2001年各示范点平均产量9 229 kg/hm2,比对照冀丰58增产28.21%;2002年各示范点平均产量8 712.6 kg/hm2,比对照会单4号增产29.29%。

3 特征特性

靖单12号生育期123 d,出苗整齐,成株一致,株型半紧凑,株高252.3 cm,穗位高89.7 cm,穗长18.3 cm,穗粗4.6cm,秃尖1.0 cm,穗行数13.0,行粒数38.6,千粒重298.2 g,出籽粒85.6%,单株有效穗数1.04穗,单株生产力137.5 g,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粗蛋白9.16%,粗脂肪4.35%,赖氨酸0.26%,达国标二级饲料玉米标准。该品种大斑病、小斑病0.5级,丝黑穗病0.1%,青枯病2.57%,锈病0.5级,穗粒腐病严重度3.2%,苗期长势强,整齐度好,抗旱,耐低温,丰产性、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抗病、耐瘠、抗逆能力强,活秆成熟。适宜在云南省曲靖、楚雄、玉溪、昆明、昭通等海拔1 500~2 000 m地区推广种植。

4 制种关键技术

4.1 严格选地,安全隔离

为了确保种子质量,必须选择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块作制种地。在制种地周围500 m范围内,禁止种植除父本以外的其他玉米品种,还要充分利用江河、山岭、树木、村庄等天然屏障进行隔离,防止串粉。为了保证人工辅助授粉的花粉来源,防止父母本花期不遇,应在制种区周围相隔5 d分期种植一定数量的父本自交系。

4.2 精细整地,规格播种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晒垡,耙平后撒施腐熟厩肥30t/hm2,再耕翻耙平,使土壤上松下紧、表土平细。晚霜结束后及时抗旱播种,播种一般在4月30日以前结束。同一隔离区内统一拉线打塘,要求行向一致(以东西向为宜),行行到头。父母本必须分行相间种植,行比为1∶6,采用宽窄行地膜覆盖栽培(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5 cm)。父本一膜1行,母本一膜2行。播前父母本种子分别采用不同颜色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以免混杂。先播母本,父本分2期播种(80%父本与母本同期播种,20%父本待母本出苗后播种),每塘播种4~5粒种子,深度4~5 cm,覆土后施1层腐熟细粪作盖塘肥,在塘内施10∶10∶10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kg/hm2作种肥,浇透水后覆膜。

4.3 精细管理,科学追肥

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高温烧苗。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若发现缺苗,父本行可移苗补栽或补播父本种子,母本行可补种大豆、花生等矮杆作物,切不可补播母本种子或移苗补栽,以免延长去雄时间,影响去雄质量。苗期要注意抗旱保苗,及时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5~6叶追施尿素225~300 kg/hm2作提苗肥,大喇叭口期(11~12叶时)追施尿素375~450 kg/hm2作秆穗肥。抽雄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作粒肥,在距离植株基部8~10 cm处穴施,施后覆土。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及时揭膜、培土,使畦高20cm以上,促生不定根,防止倒伏。做好清沟、防涝、抗旱工作,灌浆充实时保持土壤湿润,整个生育期注意排涝防渍。

4.4 去杂去劣,确保纯度

在充分熟悉父母本特征特性的基础上,去杂去劣分3次进行:第1次在5~6叶,根据父母本特有的叶色、叶鞘色、幼苗长势等,坚持“去两头留中间”的原则,拔除不具备亲本特征的杂苗、弱苗、病苗、旺长苗、小苗,每塘留苗3株;第2次在拔节后抽雄前,根据株型、叶色、叶形、长势等加以鉴别,拔除所有杂株、病株、虫伤株,每塘留苗2株,使植株整齐一致;第3次在收获后脱粒前,根据穗形、粒形、粒色、轴色剔除杂劣果穗,保证种子质量。

4.5 及时去雄,确保质量

及时彻底去雄,是整个制种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保证去雄质量,当全田母本30%打苞时,指定专人负责,采用带1~2片叶摸苞去雄,这样可促使母本早吐丝2~3 d,有利于调节花期,保证授粉,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去雄时,应注意将母本的晚苗进行去除或抽心,以保证种子成熟度,保证发芽率。去雄时间以每天8:00—12:00为宜,必须天天进行,直到把整个制种区内的母本雄穗全部拔除为止。另外,拔除的雄穗要带出隔离区妥善处理掉(深埋或作饲料)。

4.6 调节花期,辅助授粉

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父母本,采用叶片观察法或幼穗分化观察法做好花期预测。除采用错期播种来调节花期外,若在生长发育期出现花期不遇,应本着“控早促晚”的原则进行调节。对偏早的亲本采取节肥水或断根进行控制生长;对偏晚的亲本应进行偏管,多施肥水或喷施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九二○等)。授粉期出现不遇,可采取剪苞叶或剪花丝等方法进行调节来确保授粉。在花期正常相遇的地块,应在每天上午露水干后(10:00—11:00)顺着父本行走动轻摇父本植株,进行辅助授粉。对母本的早苗或晚苗应采用取粉进行授粉(可单种1块父本),以提高授粉结实率。

4.7 扒皮晾晒,适时收获

生育后期若遭遇连绵阴雨,应推行站秆扒皮晾晒技术。即在进入蜡熟期后,通过扒开苞叶,使籽粒通风见光,促进籽料成熟和水分降低,保证种子发芽率和提高商品性。母本蜡熟末期要及时收获,收获的果穗及时扒皮,在通风向阳处晾干后再进行脱粒,让其充分后熟。父母本要分期分别收割,做到单收、单运、单晒、单脱粒、单贮,谨防人为混杂。装袋入仓时,要贴好种子标签,注明品种、等级、产地、日期。贮藏期间,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妥善保管,做好防霉、防虫、防鼠、防杂工作,及时包衣分装,确保种子质量。

5 高产栽培技术

5.1 营养袋育苗

选用高9 cm、圆直径5 cm、无底无缝的纸袋或特制塑料袋或秸秆杯,备用7.5万个/hm2。50 kg细土拌合50 kg细粪,加尿素5 kg、普钙5 kg拌合均匀装袋。苗床选择在背风、向阳、靠近大田、水源较近的地方,先将床底铲平,在床底铺1层薄膜。床宽1.0~1.5 m。根据进入雨季时间、前作小春收获期确定育苗期,适时早播育苗。高海拔冷凉地区,玉米生长期较长,3月下旬至4月上旬育苗。中低海拔地区对玉米播种期要求不严,可根据天气预报雨水情况来定。播种时,每袋1粒。播完1个苗床后,应认真检查,如发现播漏应及时补播。播后,浇透水,使营养钵充分吸透水后再撒盖1层细粪土,盖上打孔薄膜。同时要注意营养袋土壤干湿程度,及时补充水分,保持湿润。种子出苗后,及时揭去薄膜或其他覆盖物,以利于通风透光,防止烧苗(白天揭膜,晚上盖膜)。同时,浇1次水,充分保持土壤湿润。幼苗2叶1心时,视苗棵长势情况,苗床用尿素30~45 kg/hm2对水600~750 kg进行叶面喷施,促使苗棵生长健壮,防止脱肥,此后尽量少浇水,控水蹲苗,促进根系生长。移栽前2 d停止浇水,以便于取苗搬运。无水浇灌的地区,要等雨移栽。幼苗2~3叶时,如遇久晴不雨,喷施多效唑1次,可蹲苗20 d左右。

5.2 适时移栽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晒垡,耙平后撒施腐熟厩肥30t/hm2,再耕翻耙平,使土壤上松下紧、表土平细。按1.3 m为1个复合带理好墒。透雨过后,趁土壤湿润在墒面覆上地膜,及时打孔移栽(或湿直播),采用单株宽窄行定向定植(大行距9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0 cm),浇透定根水,用土把定植孔封严。移栽时,玉米苗应分级,把生长势接近的同级苗移栽在同一地里,以便于管理。缺塘补苗,应补壮苗,以达到全田苗株均衡生长。行间提倡套种矮杆豆科作物。

5.3 科学管理

在移栽后6~7 d,追1次对少量尿素的清粪水。成活后追施尿素225~300 kg/hm2作提苗肥,保证全田幼苗生长一致。大喇叭口期(11~12叶时)追施尿素450~525 kg/hm2作秆穗肥。追肥时在距离植株基部8~10 cm处穴施,施后覆土,并结合灌水。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及时揭膜、培土,使畦高达20 cm以上,促生不定根,防止倒伏。做好清沟、防涝、抗旱工作,灌浆充实时保持土壤湿润,整个生育期注意排涝防渍。如遇干旱、多雨天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生长期内及时除去无效分蘖和第2苞以下的无效果穗,操作时要注意不损伤主茎的根叶。授粉结束后,及时摘除雄穗(天花),减少营养消耗,促使营养物质向果穗转化。

5.4 病虫害防治

出苗后及时喷施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防治小地老虎(发现田间有断苗后,于清晨拨开断苗的表土,捕杀幼虫);拔节后黏虫和玉米螟发生地块,注意选用100亿活芽孢/g青虫菌粉剂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液喷雾防治;抽雄期蚜虫初发时,采用块状耳霉菌1 500~2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5.5 适时采收

果穗苞叶干枯,籽粒变硬、乳线基本消失,籽粒与穗轴相接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时适时采收。收获的玉米果穗及时扒皮,在通风向阳处晾干后再进行脱粒,让其充分后熟。

摘要:阐述了饲料专用玉米新品种靖单1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分别介绍了其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关键词:玉米,靖单12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制种技术,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吴景锋.我国玉米主要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J].中国农业科学,1983,16(2):1-7.

[2]陈洪梅,段智利,黄云霄,等.云南省玉米育种现状及研究方向[J].玉米科学,2003,11(S1):77-79.

[3]伍少云,孙荣,奉有壁.云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类型及其品种的地理和生态分布[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6.

上一篇:唐代社会保障下一篇: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