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育报告

2024-07-03

选育报告(精选12篇)

选育报告 篇1

湖北金旭爵士种畜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爵士公司) , 是湖北金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JSR遗传育种有限公司合资在湖北襄阳成立的英系猪育种公司。爵士公司于2012年6月29日从英国JSR成功引入885头曾祖代种猪, 包括杜洛克、长白和大白3个品种, 父系和母系2个品系, 总计38个血统。其中杜洛克6个血统、13头公猪、61头母猪, 父系大白6个血统、27头公猪、138头母猪, 长白13个血统、27头公猪、206头母猪, 母系大白13个血统、33头公猪、380头母猪, 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进口纯英系种猪场。英系猪具有遗传基因稳定、各项性能突出的优点, 是纯繁或杂交的首选。

爵士公司以引入英系猪为育种材料, 采用封闭式育种手段, 利用生产周批次测定的方法和SE-LECT育种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SELECT软件由JSR公司授权爵士公司使用, 该软件数据库涵盖JSR公司旗下所有专属与合作猪场 (英国本土、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中国) 的数据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种猪遗传评估。爵士公司通过使用该软件实现了与JSR公司的同步育种, 对爵士公司种猪的遗传进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已进行了2个世代的选育, 现将选育进展报告如下。

1 选配

利用SELECT软件计算各个公母猪之间的近交系数, 避开亲缘关系, 实行随机选配为主, 辅以人工选配。

2 测定

建立场内测定站进行集中统一测定, 缩小环境方差;测定方法依据JSR公司的SELECT育种体系进行, 开始测定时间为10~12周龄, 体重范围为30~40 kg;结束测定时间为20~22周龄, 体重范围为75~112 kg。主选性状有以下几点。

生长性状:30~100 kg日增重、100 kg日龄。

胴体性状:100 kg背膘厚、瘦肉率。

繁殖性状: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21日龄断奶头数、21日龄窝重。

体形外貌评定则要求品种特征明显, 头部轻秀, 各部结合良好, 肢蹄粗壮结实, 体躯高、长、深、宽等。

3 选留

利用SELECT育种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各个性状的估计育种值 (EBV) , 然后对不同性状的EBV进行经济加权得到经济选择指数 (NEI) , 最后结合外形评定选择个体NEI高于群体NEI的个体选留。

4 结果

2 a的种猪性能数据表明英系种猪生产性能十分优秀。

4.1 体型外貌

英系猪品种特征明显, 母系大白面貌清秀, 但体躯较短且丰满, 四肢结实, 有效乳头7对以上、排列整齐;父系大白体躯健壮、背腰和臀部肌肉发达, 双脊背非常明显;杜洛克被毛棕红色, 体躯高大, 腹不下垂, 四肢粗壮, 前胛后臀肌肉丰满;长白腮肉不明显, 体躯较长, 背腰平直, 四肢强健, 有效乳头7对以上、排列整齐。

4.2 繁殖性能

母猪发情明显, 如静立反应、阴户红肿、分泌黏液等发情特征明显易观察。后备猪初情日龄在180~210 d, 发情征兆持续3~4 d, 发情周期为20 d。爵士公司实际配种情况统计显示:平均初配日龄246 d, 初配体重为130~150 kg, 配种受胎率达到85%以上。从分娩数据看, 英系猪的繁殖性能十分优秀, 出生仔猪体重均匀、整齐度高。但英系种猪在生产中表现出的哺乳性能受营养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限制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1) 长白猪繁殖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1和表2。

表1显示长白猪初产性能, 除产活仔数进展不明显, 总产仔数、21日龄断奶头数和21日龄窝重均呈现上升趋势;总产仔数维持在13头左右, 产活仔数维持在12头左右, 21日龄断奶头数维持在10.36头以上。说明产活仔数的选择短期没有明显进展, 同时21日龄断奶头数与窝重水平偏低与营养、饲养管理方面有很大关系。

表2显示长白猪经产性能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断奶头数和21日龄窝重均呈现上升趋势, 比初产猪有所提高, 说明经产母猪在哺乳性能及抗病性能方面较初产母猪具有优势。

2) 母系大白猪繁殖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3和表4。

表3显示母系大白猪初产性能, 除产活仔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总产仔数、21日龄断奶头数和21日龄窝重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表明繁殖性能选育短期只有小幅进展, 与繁殖性状低遗传力水平相符。

表4显示母系大白猪经产性能同长白母猪类似, 较初产猪有所提高, 但21日龄断奶头数和2日龄窝重2 a间的低水平表明产房的饲养管理水平亟需加强。

3) 父系大白猪繁殖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5和表6。

表5显示父系大白猪初产性能, 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断奶头数和21日龄窝重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表明大白猪的父系化在繁殖性能上较低, 且选育过程中繁殖性状的权重较低导致繁殖性能的下降。

表6显示父系大白猪经产性能较初产母猪同样有所提高, 虽然繁殖水平低于母系2个品种, 但在活仔率上却要优于高产的母系品种。

4.3 生长性能

爵士公司所引入的父系大白经过JSR近年的改良, 在生长性能上取得长足进展, 相对于目前应用最广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体系, 父系大白在英国已逐渐取代杜洛克成为更受欢迎的终端父本公猪。因为除生长性能已赶超杜洛克外, 三元杂个体毛色更有优势, 后代全部表现为白猪, 胴体品质、肉质风味上也较杜长大有一定提高。爵士公司2 a的测定数据也表明父系大白猪确实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

1) 杜洛克生长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7。

表7显示杜洛克平均日增重呈现上升趋势, 目标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则呈现下降趋势。

2) 父系大白猪生长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8。

表8显示父系大白猪平均日增重和瘦肉率呈现上升趋势, 目标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则呈现下降趋势;父系大白生长性能明显优于杜洛克。

3) 长白猪生长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9。

表9显示长白猪平均日增重呈现上升趋势, 目标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则呈现下降趋势;生长性能及遗传进展相对父系猪进展缓慢。

4) 母系大白猪生长性状的选育进展, 见表10。

表10显示母系大白猪平均日增重呈现下降趋势, 目标体重日龄和背膘厚则呈现上升趋势;生长性能下滑可能与哺乳期与断奶早期发育水平偏低有一定关系。

5 小结

选育结果表明繁殖性状短期的选育进展不大, 这一现象除与繁殖性状低遗传力水平有关联外, 和风土驯化也有一定关系。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营养水平与饲养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尤其在母系大白上表现比较明显。生长性能除母系大白外整体呈上升趋势, 目标体重日龄下降、日增重提高、背膘厚下降, 表明生长性能遗传进展较为明显。

通过近2 a的饲养摸索, 爵士公司认为英系种猪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优良的生产性能。同时爵士公司始终坚持按照SPF猪标准实施安全防疫措施, 在此前提下, 引入的种猪能较快的适应新环境, 且猪只从出生开始就处于较低疾病感染的环境之中, 猪在各阶段的生长潜力都能有效发挥, 从而表现出其优良的特性。因此, 个体在成活率、均匀度、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率方面与非SPF场相比,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英系猪又具有瘦肉率高、丰满度好等特点, 这些都体现了英系SPF种猪的优势。但是在本土化的同时, 爵士公司还需总结出更适合英系种猪的营养水平并提高管理水平以更好的发挥英系种猪的生产潜力。

选育报告 篇2

项目名称: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所属领域:农林

申请单位: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 协作单位:

起止时间: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太 原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填报时间:二0一一 年九月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一、总论

1.1 申请项目的概述。应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

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林业的面貌,发送和保护生态状况,确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根据古交市林业发展现状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该项目以培育优质樟子松等苗木为主,采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采用旱地造林技术,基本解决了苗木移栽中,投入大、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所移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为我市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园林绿化、公路绿化、四旁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绿化苗木,为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一是搞好林业建设,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三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

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四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绿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将为古交市农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三农”问题在山区本身就是“三林”问题,就是林业、林农和林区,这部分人如何致富关系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林业经过家庭承包以后能够取得经营效益,能解决就业问题,能解决致富问题。发展林业是安置农民工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可行的一条渠道,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地关注林业、投入林业、建设林业,做大做强林业事业,大大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改变古交市以往重工业污染城市气候形象,改善城市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居民适宜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1.3 项目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3.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

成时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阶段(中试或批量生产)、实现的年生产能力(或阶段成果)、企业资产规模、企业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樟子松新品种的引进与育苗新技术的应用,结合目前农林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用于弥补园区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的生态与交通优势,有效聚集、吸引人气,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走一条新路,使生态林业成为古交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2000余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200余万元投入到农林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00—300万元。

1.3.2 经济目标:

项目完成后,育苗100亩,完成推广造林2000亩,每年可收入50万元。

1.3.3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项目实施时,制定出完善的种植、管理规范,从而打造出原生态绿色品牌。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容器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容器育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

上,旱地造林技术示范点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二、申报企业情况

2.1 项目基础条件及开发能力 2.1.1 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太原古交市东曲街办马连岩村磊磊坡自然村,西北向距离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

2.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总体地势为西北—东南走向,总体地形呈两岭夹一沟态势。区域内最高点位于东南方的大母梁,海拨高程1494m,最低处位于西北方的拐底沟河床,海拨高程1161mm。东北西南两道岭于大母梁汇合,所夹一沟出口于东北边的拐子沟。区内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峁顶及山梁处黄土较为浑厚,沟坡陡峭,土薄石厚,基岩出露较为普遍。山腰地势较缓处分布有一些平缓的坡地。沟底两侧分布有冲积形成的小块条状台地,地下煤炭矿藏丰富,由于煤炭资源逐渐的开采,地面局部出现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2.1.3河流水系

项目区分属古交市汾河一级支流域长峪沟和半沟两个区域,处于这两个流域的上游。(见河流水系图2-2)

2.1.4 气象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485.1mm,每年平均气温6.3℃,大于10℃积温,在220℃-280℃之间,年均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561H左右,年均蒸发量1812.6mm,年均无霜期137天。多年平均风速2.5m/5,风向以西北

风居多。

2.1.5 土壤植被

项目区内土壤以粗骨土为主。植被主要为天然灌草和人工营造的油松,落叶松,榆树生态林和杏、枣、核、葡萄等经济林,灌木主要种类有沙棘、黄刺玫、毛榛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狗尾草,白草居多。

2.2 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位于古交市以东的长峪沟及半沟流域上游,距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属东曲街办马连岩村委会磊磊坡自然村,面积110亩。项目单位已建造以较耐干旱的油松、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20余亩;栽植经济林30多亩,种植苑内已全部配套喷灌系统。

2.3 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项目负责人:侯贵明,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大学,59岁,2009年,他承包200余亩荒沟于当年投资110万元填沟造地110亩,并全部配套了喷灌系统,在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深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搞起了苗木选育,选育定植以较耐干旱、瘠薄的油松、云杉为主的营养袋、营养钵苗木220万,引种试种了部分蓝色云杉和红叶杨。

项目人员:

赵廷枢,古交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负责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及技术应用工作;

田银锁,林业技师,负责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高杰宇,学士,高级农艺师,古交市土肥站站长。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3.1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3.1.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容器育苗技术除能使苗木根系健壮、生长旺盛,极大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苗木移栽后的工作量外,特别是在大苗移栽及反季节栽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容器全年都可以对苗木移栽,因此被称为可以移动的森林。容器育苗技术由网袋育苗容器配合轻型育苗基质组成,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成熟早,快速繁殖应用广,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特点。

3.1.1.1 轻型基质结构好:由于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等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因此具有重量轻,疏松透气,不板结,有良好的固相、液相、气相结构,富含有机质、腐殖质等,不会积水但又能保水保肥,促进根系生长,其基质纤维含量高,能与根系交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根团结构。

3.1.1.2 带袋栽植成活高:轻基质网袋容器可以利用空气修根,通过空气修根的网袋容器苗可促进多级侧根生长,增大根的表面积,使根系与基质紧密交织为一体,形成富有弹性的根团。移栽时不需脱掉容器,根系可完全穿透容器,水平生长。

3.1.1.3 不需缓苗成熟早:由于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带袋栽植以不损伤根系,栽后能直接生长,没有缓苗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同时轻质网袋容器苗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移栽,在干旱少雨地区可以在雨季进行造林,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延长了造林时间。

3.1.1.4 搬运方便成本低:由于轻基质原料来源广泛,多为农、林业废弃物,容易就地取材,且基质富含有机质利于苗木生长发育,培育出的苗木质量高、成本低;轻质网袋容器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好、不散团,搬运方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因重量轻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特别适合山区和远距离地块造林及定植育苗。

3.1.1.5 繁殖快速应用广:轻基质网袋容器为苗木生根发育创造了适合的环境条件,再加上工厂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抚育方法,可大大加快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苗木的生产周期。如用以进行嫩枝扦插育苗,一年可生产2-5批苗木,因此可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轻质网袋容器应用广泛,可用于扦插育苗、播种育苗及裸根苗移入网袋容器育苗,也可用于组培育苗。容器长短可按需切割,能繁育不同规格的苗木,如将一年生小容器苗移放到大容器袋里继续培育,可生产绿化造林及果木经济林建设用的大于1米高的大苗。如将轻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蔬菜生产和花卉培育等各方面,都可以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目标发挥巨大作用。

3.1.1.6 改良土壤利环保:无土轻基质主要成分是天然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疏松透气,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网袋入土后,其半降解网状材料可离散成纤维丝状物,既不阻碍苗木根系正常生长,也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轻型基质网袋容器苗由于在造林过程有以上诸多优点,特别适应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造林,加之在造林整地中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径流量降低,增加地面覆盖率,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3.1.2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本项目技术依托山西省林业工作总站等专家,长期对园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确保樟子松试种育苗项目的顺利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

轻型无土基质网袋育苗生产线设备是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项目。现在已在全国有很多生产厂家,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

3.1.3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就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比较。

3.1.3.1当前我国林木种苗的发展现状

苗木发展是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绿化的首要工作。我国绿化苗木业培植起步在80年代初,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城市苗木产业的迅速膨胀。苗木产业之所以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种苗价格看好,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第四、林木种苗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种苗生产由以荒山造林树种为主向多目的、多用途、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多品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第四、林木种苗生产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樟子松苗木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对樟子松苗木的繁育培育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在我省仅有晋北地区在近年有大量推广。

3.1.3.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求的名特优品种不足;二是良种化程度不高;三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3.1.3.3新时期林木种苗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因为发展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发展林木种苗已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已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三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

施,国家对林业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为种苗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投入保证。

3.2 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本项目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已经完成引进种植樟子松10余亩,蓄水池及自控灌溉系统等辅助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条件。

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对于有效提高造林存活率,扩大国土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轻基质网袋大容器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可以尽快实行科技育苗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科技兴林、科技兴农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树苗生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快捷途径,而旱地造林技术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林工程建设中必然应用的技术,因此,我们要在大力推广应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使先进林业科技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林业苗木的繁殖常采用的方法是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大容器育苗技术首先要选择容器的大小、苗木的品种、基质的配方。容器选择按育苗的程序分三个规格:小(20cm)、中(50cm)、大(100cm)三种规格。

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

4.1樟子松育苗技术 4.1.1 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 1 年与 2 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4.1.2 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 2-3 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4.1.3 种子处理

在 1-3 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 30-50 厘米,然后将种子用 3 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 40-50 厘米 的杂草。播种前 3-5 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 0.5% 的高锰酸钾消毒 2 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 50% 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 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4.1.4 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 10-15 厘米,小步道宽 50 厘米,床面 1 米,长 10 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1.5 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是很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 8-9 ℃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

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通常每亩播 8-10 斤。

4.1.6 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

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4.1.7 苗期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

4.1.7.1 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 6% 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浇水量不易过大。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1 年生松苗,7-8 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时期,且根系已伸展,更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 2-3 日浇一次透水。到 8 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旱,可每隔十余日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在掘苗前 5-7 日浇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掘苗时保持根系完整。

4.1.7.2 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 6 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 5-10 克,以后每隔 10 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 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 25 克,到 8 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 100-150 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4.1.7.3 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 7 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

4.1.8 苗木的培育

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 2 米 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 4 月上旬土壤解冻 30-40 厘米 时即可开始。床作的顺行栽 8 行(指床面宽 1 米),株距 4 厘米,行距 12 厘米。垄作的,在垄面上栽 2 行苗。株距 4 厘米,行距 16-20 厘米。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最好在栽苗后浇一次水,有利于成活。

4.1.9 苗木的越冬保护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 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 100%。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 1 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 3 月间,因 3 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 20 ℃ 左右以上,而夜

间又可降到-20 ℃ 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时间和方法:在 11 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 15-20 厘米,到翌春 4 月上旬化土层达 20-30 厘米 时,分 2-3 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 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 50-100 株)。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4.2 旱地造林技术:

旱地造林技术措施总原则是: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工作径流率降低,增加地面覆盖,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造林成活率。一般旱地造林于春季开始生长以前和利用雨季进行造林,但对于大容器苗的移植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也要抓住这两个造林最佳季节进行,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工艺路线:

基质配制——繁殖(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移植小容器炼苗——移植中型容器培育——转入大容器生长——旱地造林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企业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方案、生产方案及营销方案等方面情况进行论述。说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目标,阶段工作内容及经费投入。

根据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项目计划按照早施工、早见效、早受益的原则,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项目实施期限为两年2011年9月—2013年9月,2011年9月—2012年3月,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和各项

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4月—2012年9月,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购入育苗容

器、培育大苗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培训项目区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旱

地荒山造林技术

2013年8月—2013年9月,完成整理材料,总结验收工作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2011年9月-2012年10月,购进新品种种苗、购置配套设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及试验费用、交通、会议、培训等费用,使用投资380万元。

2011年12月—2013年9月,完善配套设施,完成旱地造林工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项目检查总结验收,使用费用120万元。

6.2 资金筹措方案

所需资金拟从三个方面筹措,太原市科技局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自筹资金320万元,贷款100万元。

6.3 投资使用计划

选育报告 篇3

关键词:鲜食玉米;杂交种;品种选育;星糯668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3.020

Breeding of Prematurity Waxy Corn Cultivar Xingnuo668

ZHAO Xiao-lei,FU Cong-gui,ZHANG Qiao-yun

(Tianjin Corp Research Institute,Tianjin 300112,China)

Abstract:The breeding, characteristics, yield performance, suitable plant area and other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extremely early waxy corn variety xingnuo668 were introduced particularly.

Key words: fesh-eating maize;hybrid seed;breeding;Xingnuo668

糯玉米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钙和磷等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且脂肪含量低,其营养保健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城乡消费者青睐。星糯668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的极早熟鲜食专用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已于2008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本地区6月25日前无糯玉米上市的空白。使鲜食糯玉米的上市期提早了1周左右的时间,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

1品种来源

星糯668是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鲜食玉米中心在2001年冬从云南南繁加代中以W287为母本,迁60-135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其母本W287选自杂交组合98-163,经多代自交于2002年稳定,具有早熟、抗病、配合力高的特点,其株高120 cm,叶片数13片,穗位40 cm,穗长8~10 cm,穗行数10~12行,籽粒白色,糯质,硬粒型,叶片平展浓绿,花丝粉红,吐丝散粉协调。父本迁60-135选自冀东地区农家种“迁西60 d还家”,经多代自交于2002年第135行系谱入选,具有品质优良、高配合力、早熟的优点,父本迁60-135株高160 cm,叶片数17片,穗位60 cm,穗长10 cm,穗行数12行,基部叶鞘紫色,花丝绿色,雄穗分枝多,花粉量大,籽粒白色,糯质,硬粒型,叶片紧凑,株型清秀。

2特征特性

出苗至采收共76 d,株高179.4 cm,穗位52.6 cm,穗长16.4 cm,穗粗4.2 cm,穗行数12.4行,秃尖长1.4 cm,果穗筒形,籽粒白色,糯质,花丝粉红色,总叶片数15片,株型平展。

经天津农科院植保所鉴定:感丝黑穗病(31.1%),抗黑粉病(3.1%)。经天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含量98.1%。

3产量表现

在2002年的组合鉴定试验中表现为早熟、大穗、口感好;2003年、2004年进入品比试验,两年品比结果,产量均高于对照“津鲜2号”,平均产量增加12%,熟期较“津鲜2号”长2~3 d;2005年、2006年、2007年3年连续在武清的河西务、陈嘴等地进行生产示范,与生产对照品种“万粘三号”、“香糯3号”相比,口感明显优于“万粘三号”和“香糯三号”,采收期比对照品种提前3~5 d,产量持平,但产值平均提高15%~20%。

2005年、2006年、2007年3年在天津武清、辽宁锦州地区、山东广饶、邹平、浙江长兴等地生产示范均表现出良好的品质,早熟性和抗病性突出,鲜穗产量11 250 kg/hm2,较对照品种彩糯一号增产7%,万粘三号增产5%。6月20日成熟,较对照品种彩糯一号和万粘三号提前3 d,外观品质和口感均优于对照品种。

4适宜种植区域

本品种适宜华北、东北及黄淮流域鲜食玉米种植区域种植。

5栽培技术要点

足墒播种,适宜密度52 500~60 000株/hm2,施N、P、K复合肥750 kg/hm2或优质农家肥45 000 kg/hm2,肥料全部底施,地膜覆盖,3月15日—20日播种(天津),大喇叭口期浇头水,吐丝期浇第2次水,注意防治果穗玉米螟和金龟子危害,在6月20日—25日采收上市。

6制种技术要点

隔离制种,母本与父本行比6∶1,父本提前母本9~11 d播种,母本密度97 500株/hm2,父本密度18 000株/hm2。同时加强肥、水、病虫杂草等管理。

参考文献:

[1] 邵景坡,张巧云.鲜食玉米高产值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J].天津農林科技,1992 (4):3-5.

[2] 赵顺玉,郭冬生,付从贵.国内鲜食玉米生产及研究现状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4(1):12-15.

[3] 卢和顶,陈山虎,童川拉,等.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闽紫糯1号的选育技术报告[J].玉米科学,2005,13(3):56-57.

锦谷16号选育技术报告 篇4

1 选育经过

2003年,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抗阿特拉津谷子新品系“815” (该品系2006年通过国家鉴定, 定名为冀谷24) 为母本, 以大穗型高产材料ch8为父本, 配置杂交组合。2004年杂交后代中选择出真杂交植株F1-26, 经过2005~2006年单株南繁北育4个世代定向选择, 2006秋, 得到F5代抗阿特拉津、抗倒大穗优异材料F5-526。

2007年春, 锦州农业科学院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引进育种中间材料F5-526, 经过2007~2009年三年连续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得到抗阿特拉津、高产高抗谷子新品系“锦1366”。2010年参加产比试验, 平均亩产426.8kg, 较对照锦谷14号增产15.6%。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物候期

播种期:播种的日期, 以月/日表示 (下同) 。

出苗期:50%以上出苗的日期。

抽穗期:50%以上的穗抽出旗叶叶鞘的日期。

成熟期:80%以上的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特征的日期。

生育期:出苗到成熟的天数。

2.2 植物学与生物学特征

穗型:筒型、纺锤型、棒型。

粒色:白、淡黄、深黄、黄褐、红、灰色。

抗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o;

2级:植株倾斜在15o–45o;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o;

4级:倒伏于地。于抽穗后到成熟前观察。

抗病性:无、轻、中、重 (记载病害名称, 发生时间) 。

2.3 产量性状

室内考种取样10株。

基本苗:在分蘖开始前调查, 取1-2行 (或1m) 调查其苗数, 折算成亩保苗数。

株高:植株基部至穗顶端的长度, 以cm表示。

主穗长:穗基部到穗顶端的长度, 以cm表示。

主茎节数:取10株调查其节数, 折算成单株节数。

穗粒重:10株粒重÷10株穗数。

千粒重:1000粒种子重量, 重复2次, 误差不超过5%, 以g表示。

小区产量及亩产:以kg表示。

3 结果与评价

3.1 主要经济性状

该成果主要是利用不同地区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亲本杂交, 同时考虑到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 使双亲的优良性状达到互补和加强, 产生理想的组合后代即1366株系。该株系优良性状突出而稳定, 不仅产量高而且商品性好。高产、优质是育种最终实现的目标, 而多抗是条件, 在后代的选择过程中重点选择抗病性和抗灾害能力的植株, 同时重视谷子各种性状的互补。

3.2 技术经济指标

1) 叶片大小适中, 有利于通风透光和密植, 抗病能力强。

2) 植株较高。平均株高153.2cm, 但节间短, 抗倒伏能力强。根系发达, 耐旱, 不早衰。籽粒成熟度好, 完整粒率较高, 成穗率为90.4%。

3) 稳定性好。通过试验, 年度间、地区间产量差异不大该品种2010年参加产比试验, 两年间自然气候反差极为明显, 不同试验点条件差异较大, 但是该品种两年平均亩产426.8kg, 较对照冀谷19号增产15.6%。说明该品种在地区间、年度间, 是一个适应性强, 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

3.3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倒茬。谷子对茬口选择特别敏感, 连作和重迎茬则病虫害严重。以豆类和油类茬最好, 玉米、高粱、马铃薯次之, 但小麦茬种谷子必须注意镇压才有利于保苗。合理轮作以调节养分, 恢复地力, 减少病虫、杂草危害。轮作年限一般以3年为好。以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的平地或岗坡地种植。

2) 精细整地。谷子籽粒小, 对土壤条件要求高, 及时、精细整地, 镇压保墒既可以调节土壤结构, 蓄水保墒, 又可以消灭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防止缺苗、断条, 甚至毁种。

3) 科学施肥。结合起垄滤底粪, 每公顷可施优质农肥30000~45000kg, 过磷酸钙375~450kg, 口肥可施磷酸二胺150kg, 也可用优质农肥做口肥, 在把节后孕穗期可追尿素150~225kg。

4) 种子准备。播前晒种以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用清水浸种5次, 或用盐水、清水选, 或药剂拌种以防治谷子白发病和黑穗病, 确保苗全、苗壮。

5) 及时播种。结合土壤、气候条件, 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旬, 适宜行距40~50cm。每亩播种量0.5kg, 要严格掌握播种量, 并保证均匀播种。合理密植, 留苗密度在3.0万~3.5万株/亩左右为宜。

6) 田间管理。苗期镇压保墒, 以利于蹲苗。及时间苗、定苗和铲趟, 以提高地温、防止倒伏和杂草危害。

7) 病虫害防治。除做好播前浸种减少谷瘟病、白发病、黑穗病发病的机率以及播种时撒施毒谷或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外,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及时防治玉米螟和钻心虫的危害, 8月上、中旬预防谷锈病的发生。

8) 灌水。结合当地条件和生产实际, 在谷子拔节至孕穗期和灌浆期浇好水, 预防“胎里旱”和“卡脖旱”对提高谷子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9) 适时收获。当穗中下部籽粒颖壳变成灰白色时籽粒变硬, 成熟“断青”, 说明全穗充分成熟即开始收获, 过早或过晚都将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

3.4 开发应用情况与前景

2010-2011年在全省示范、试种, 累计种植面积达0.5万余亩, 平均产量382.5kg/亩, 较对照锦谷14号增产16.2%。该品种推广后谷子产量提高了, 促进了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社会效益也会显著提高。

4 结论

锦谷16号高产, 抗病, 抗倒伏能力强, 稳定性好, 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在辽宁西部、东部、南部均可种植。品质好, 适口性好, 深受农民的欢迎, 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摘要:锦谷16号是2007年春, 锦州农业科学院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引进育种中间材料F5-526, 经过2007-2009年三年连续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而成。该品种高产, 抗病, 抗倒伏能力强, 稳定性好, 适口性强, 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领导人才的选育策略 篇5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可见领导人才的选拔,事关重大。领导人才通常有将才与帅才之分,所谓将兵之才谓之将;将将之才谓之帅。对于任何企业和组织而言,如何有效地选育将才和帅才,以建立各层次的领导团队和人才梯队,都是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然,从实践中依然可以总结出一些关键的原则,供有心者借鉴,并据此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领导人才选拔和培育策略。选择不同类型的人作接班人老子《道德经》的基本观点之一是相克相生,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在选拔领导人才的时候,往往秉承差异化原则,即刻意选拔跟前任领导者具有显著差异的接班人,或跟现有领导班子成员具有显著互补性的新成员。比如美国GE公司,百年以来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要求每一任CEO都必须选择跟自己不同类型的人作接班人,例如,杰克.韦尔奇的前任雷金纳德.琼斯,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偏偏就选择了性情暴烈、号称中子弹杰克的韦尔奇作接班人,而韦尔奇本人又选择了号称阳光大男孩的杰夫.伊梅尔特为接班人,彼此之间的性格差异非常明显。

又比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先生,在2001年的时候,选择了杨元庆而不是郭为作接班人,据说他当时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我个人感情上更喜欢郭为,所以不选择他,因为一般而言,个人感情上越亲近的人,越有可能属于同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再比如万科集团的王石先生,也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考察,最后选择了财务背景和幕僚出身的郁亮先生,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二者的背景和性格气质,差异很大。

正因为这种性格、背景、气质的差异,往往意味着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才有可能产生超越前任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韦尔奇把GE从琼斯时期的高科技实业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发展为高科技实业+创新型金融的新商业模式,而伊梅尔特则推动GE向环保和新能源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新一代商业模式转型。

联想集团在杨元庆的率领下,大胆实施蛇吞象战略,跨国收购赫赫有名的IBM公司PC部门,并成功实现国际化大战略布局。万科集团也在郁亮的执掌下,借助于高超的资本运作进行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了千亿级企业的大跨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首先,德才兼备者,乃栋梁之才。对于这样的优秀人才,要确保其拥有广阔的平台、充分的授权、足够的信任和丰富的资源,鼓励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创意,上级对其工作不应干预过多。同时,要赋予其最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且一有条件就予以晋升,使其承担更有挑战性的职责,进一步激发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德才兼备者,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其啃硬骨头和挑重担。

但与此同时,也要宽容他可能遇到的挫折,偶然一两次未能实现业绩目标的,也并不草率追究责任或予以惩罚,保护其开拓创新的勇气,维护其对企业的忠诚。公司事业的发扬光大,高度有赖于栋梁之才的领导和开拓。其次,德厚才薄者,乃可造之才。所谓德厚,是指富有使命感和责任心,高度认同公司价值观并身体力行,积极进取且学习观念和能力强。所谓才薄,是指由于实践不够,暂时性能力不足或业绩欠佳。这样的员工往往是具有慧根的好苗子,应该提供机会让其成长,设计好一条循序渐进的职业发展路线并有效落实,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通过传帮带加快其成长步伐。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使其置身其中,通过群策群力的方法解决难题,树立其信心,促进其成长。

多元评价选育衔接 篇6

前年百年校庆,也促使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尤其是招生工作方面,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反思,并对未来发展做了一些设计。新百年给我们带来一个机会,促使我们对我们的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有一个更深刻的反省和深刻的思考,这个思考也带来了清华大学“新百年计划”的整体推出。

我们把招生作为一个事业来考虑,是利民事业、育人事业和办学事业。招生的责任总的来说是三个,一个是选才的责任,因材施招;第二是教育责任,寓教于招;最主要的则是社会责任、重点扩招。

“新百年计划”的一个特点或者理念,首先是名位明确,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实行有针对性的选拔,力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力促教育机会公平。我们承担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做了三大类的划分,包括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领军计划拓宽通道,力争发掘一批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好苗子。拔尖计划重在为“天才”开辟空间,发挥清华综合性学科布局的优势,面向具有学术思想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自强计划可能给予更多的关爱,它的后续培养主要是开通了绿色通道。现在的自强计划,可以有降分的优惠,所以学校对此非常重视。新百年计划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打通人才培养航程,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是我校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清华的综合优势,选择若干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专业,选拔优秀学生,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努力使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将来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跻身国际一流的学术队伍。清华学堂现有六个班,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钱学森力学班和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另外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暑期有夏令营,既是发现好苗子、选拔好苗子,也是培养好苗子的非常好的途径,我们这几年陆陆续续有很多是从暑期夏令营当中脱颖而出的好苗子,不详细介绍了。

我想中学在选育衔接上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说的直接一点,你的培养目标不是针对高考的,而是针对大学的。我们的选拔也不是针对高考的,而是针对优秀人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应该承担更多人才选拔的责任。

锦谷18号选育技术报告 篇7

一、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 育种目标

品种选育技术目标是产量、抗性、品质主要性状达到结合统一, 栽培技术重点研究精量播种与保苗, 化学除草、科学施肥, 提高机械化作业等。鉴定筛选外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研究制定出适宜的栽培技术。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 引进中熟春播谷子品种品种, 一般亩产300千克以上。

2. 育种方法

锦谷18号谷子新品种是锦州农科院杂粮课题组2004年以外引ch8为母本, 以锦谷11号为父本, 经人工有性杂交, 2008年从其后代分离材料中系选而成。

3. 选育经过

锦谷18号, 人工有性杂交于2004年, 组合号为1566, 2005年在种植F1代, 进行系统选育, 淘汰伪杂株, 2006年F2代, 进行系统选育, 淘汰伪杂株, 2007年F3代, 秋后根据田间株选结合室内考种, 淘汰伪杂株, 筛选出1566-1、1566-2两份材料。2008年把1566-1、1566-2分别种成株行, 2009年种成株系, 经田间观察鉴定, 在1566-1中选出性状稳定、整齐, 产量突出株系, 简化编号为锦1566, 2010年锦1566参加院内品系鉴定试验进行产量初评, 平均亩产399.3千克, 2011年参加院内品种比较试验, 平均亩产405.7千克, 比CK增产23.1%, 同时进行原原种扩繁。

二、产量表现

1. 产比试验

2010年锦1566参加院内品系鉴定试验进行产量初评, 平均亩产399.3千克, 2011年参加院内品种比较试验, 平均亩产405.7千克, 比对照种朝谷13号增产23.1%。

2. 备案试验

2012年参加辽宁省谷子品种备案试验, 平均亩产243.06千克, 居第2位, 比对照朝谷13号增产15.3%, 在5个试点中全部增产。

三、特征特性

锦谷18号根系发达, 幼苗叶鞘绿色, 苗为黄绿色。苗期长势强, 短刺毛, 紫色, 平均生育期112.8天, 株高137.9厘米, 主茎节数12.7节, 主穗长23.3厘米, 穗型纺锤型, 穗松紧适中, 粒色黄褐, 穗粒重11.25克, 千粒重2.82克, 品质好, 适口性好, 出米率高。籽粒成熟度好, 完整粒率较高, 成穗率为95.1%。锦谷18号谷草比为1:1.4, 是粮饲兼用型品种。稳定性好。通过试验, 年度间、地区间产量差异不大该品种。

四、抗病 (逆) 性

2012年经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鉴定, 锦谷18号对谷瘟病表现为一级高抗。

五、栽培技术

1. 选地

选择土壤通透性好的沙壤土, 忌连茬。土地平整, 结合耕翻, 亩施农家肥37500~52500千克/公顷。

2. 播种

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 播深2~3厘米, 播后及时镇压。一般亩播种量500克, 亩保苗3万~3.5万株。

3. 中耕

第一次中耕在5~6叶期进行。要求浅锄, 细锄, 达到灭草不埋苗。顺垄撒施尿素5千克/亩, 结合中耕、定苗, 将肥料翻入地表内。第二次中耕在8~9叶期进行 (拔节期, 株高大约30厘米) 。要求深锄、细锄, 灭净杂草, 并向植株根部培土。顺垄施尿素15千克/亩, 结合中耕、除草, 将肥料翻入地表内。

4. 适时收获

收获期一般在腊熟末期或完熟期最好。收获过早, 籽粒不饱满, 谷子含水量高, 出谷率低, 产量和品质下降;收获过迟, 茎杆干枯, 穗码干脆, 落粒严重。谷子有后熟作用, 收后不必立即脱粒, 可先运到场上跺好, 7~10天后打场脱粒。

六、适宜地区

辽宁省内各谷子生产区均可种植, 河北、山西、吉林等地区也可种植

摘要:锦谷18号是2004年, 锦州农业科学院以外引ch8为母本, 以锦谷11号为父本, 经人工有性杂交而成。该品种高产, 抗病, 抗倒伏能力强, 稳定性好, 适口性强, 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花生新品种东9805选育报告 篇8

关键词:花生,东9805,选育报告

东9805是由江苏省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鲁花9号作母本、8130作父本, 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食用型花生新品种。2007~2008年参加连云港市春花生区域试验, 2009年进入江苏省花生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该品种适宜在苏皖北部及鲁南等大花生产区种植。

1 选育过程

针对东海县花生品种存在农艺性状不理想、综合抗性较差、对产量提高有一定局限性的实际, 确定了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的育种目标[1,2]。1995年组配了鲁花9号 (母本) ×8130 (父本) ;1996年种植F1代;1997年F2代初选优良单株;1998年从F3代选出优良单株, 代号东9805;1999~2000年连续从F4代和F5代东9805株系中进一步选择优良单株;2001年从东9805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混收;2002年在田间东9805株系后代中去除劣株, 将混收性状表现稳定、抗病能力强、产量突出单株, 选为株系;2003~2004年东9805株系进入鉴定圃, 进一步提纯, 表现为产量高, 抗病性强, 综合性状突出, 外观商品性好;2005年东9805株系进入品比试验, 综合性状表现突出;2006年继续进行品比试验, 仍表现非常突出;2007~2008年参加连云港市春花生区域试验, 表现优质、高产、抗病, 增产显著;2009年进入江苏省花生生产试验。

2 特征特性

东9805属于普通型中熟大花生, 生育期130d左右。该品种株型直立, 株高为45.06cm, 侧枝长49.15cm, 叶片属椭圆形, 表现为连续开花习性, 总分枝有8.49条, 结果枝有6.25条, 结果较为集中, 单株结果数16.08个, 百果重达191.01g, 百仁重达82.63g, 果数184.18个/kg, 仁数1 769.5个/kg, 出米率69.21%。抗逆性较强, 较抗叶斑病, 丰产性、稳产性好。

3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连云港市春花生区域试验, 平均产荚果3 648.6kg/hm2, 比对照鲁花9号增产10.77%。2008年区域试验, 平均产荚果4 314.0kg/hm2, 比对照鲁花9号增产6.29%。年均产荚果量居参试品种首位, 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07~2008年2年区试汇总, 平均产荚果3 949.95kg/hm2, 比对照鲁花9号增产8.22%。

4.1 深耕改土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地块, 最好安排春花生与小麦-水稻或小麦-玉米实行3年2熟的轮作制。前茬作物收获后, 在秋 (冬) 深耕20~30cm, 耕后耙地保墒。冬季对粘性土地, 压砂或压磷风化石150~225m3/hm2, 进行改良。机械深耕要选用深耕犁和深松机, 耕深超过25cm时, 要求犁体能实现上翻下松, 碎土性能良好[3]。

4.2 平衡施肥

一般在铺施圈肥60~75t/hm2的基础上, 施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1 125kg/hm2、硫酸钾 (含K2O 50%) 225kg/hm2, 或三元复合肥 (N、P2O5、K2O各为15%) 750kg/hm2。将全部有机肥、钾肥及2/3的氮、磷肥结合冬前或早春耕地施于耕作层, 1/3氮、磷肥起垄时包施在垄内。增施微肥, 用钼酸铵或钼酸钠300g/hm2对40℃水溶解, 加水稀释后拌种。常用的微肥还有硼肥和锌肥, 并与有机肥混施[4]。

4.3 起垄作畦

早春土壤解冻后, 抓紧起垄作畦。起垄前, 将地耙平耢细, 地平沉实, 蓄水保墒。垄距80cm, 要求垄直、面平、土细, 垄高10cm, 垄顶宽55cm。做好沟系配套, 开挖或疏通田头沟和腰沟, 腰沟每隔50m挖1道。田头沟、腰沟深宽标准40cm, 三沟配套, 沟沟相通。

4.4 种子处理

剥壳前晒果2~3d, 以提高种子发芽能力。剥壳后分级粒选, 破伤果仁和秕仁捡出, 将大、中粒作为种用的种仁分为1、2级种子, 分别收存和播种, 防止大、中粒种子混播, 造成大苗压小苗。播种前, 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和枯萎病重发地块, 用40%辛硫磷和50%多菌灵均按种子量0.2%拌种防治。

4.5 播种

4.5.1 适期播种。

覆膜可使5cm处地温提高3~5℃, 可比露地栽培早播7d左右。当膜下5cm地温稳定通过15℃时即可播种。淮北地区覆膜花生适宜播种期在4月中、下旬[5]。

4.5.2 合理密植。

起垄种植, 垄距40cm, 穴距18.5~19.0cm, 一般春播12.75~13.50万穴/hm2, 夏播播种13.5~15.0万穴/hm2, 每穴2粒种子。

4.5.3 化学除草。

播后耧平, 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2 250m L/hm2对水225kg/hm2弥雾或对水900kg/hm2喷雾。

4.5.4 覆盖地膜。

先用小镢头将垄两边切齐, 然后覆盖地膜, 两边用镢头耧土压上。要求地膜拉紧, 两边压实, 垄面地膜无皱褶。在垄面膜上每隔3~5m横压1条防风土带。

4.6 田间管理

4.6.1 破膜引苗。

在花生顶土时, 及时在其上方地膜开1个直径4~5cm的圆孔, 随即在膜孔上盖3~4cm厚的土堆, 以保温保湿。当幼苗再次顶破土堆时, 将苗株周围多余的土撤至垄沟。

4.6.2 防治病虫。

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灌根, 防治花生蛴螬;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 每隔7~10d喷施1次, 连喷2~3次, 可有效控制叶斑病的发生和危害[6]。

4.6.3 抗旱排涝。

花生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需水较多, 若遇干旱, 应及时顺垄沟浇水补墒, 以利开花下针和荚果生长发育。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防涝, 特别是结荚期后, 还要注意排除耕作层的潜水, 以防烂果。

4.6.4 科学化控。

当花生植株接近或已封行时, 喷施800倍“壮饱安”溶液, 以控制地上部茎叶继续增长, 预防倒伏, 促进地下部荚果发育。

4.6.5 叶面喷肥。

覆膜栽培的花生适宜采用叶面喷肥。结荚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过滤液750kg/hm2。也可于7月初开始, 间隔25d左右喷1次花生高产膜, 连续喷2次, 以防早衰和叶斑病引起早落叶, 提高荚果饱满度。

4.7 适时收获

花生饱果指数达60%以上就可以收获, 露地栽培一般9月上、中旬为收获适期。覆膜栽培的花生比露地栽培可早收获7d左右。

参考文献

[1]李广和.阜新地区花生栽培技术瓶颈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5) :105.

[2]刘风珍, 万勇善, 类承斌.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D8代数量性状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6, 21 (6) :30-32.

[3]韩诤, 张峰, 吕素军.鲜果花生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24 (11) :30.

[4]史会云.高产优质花生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 2009 (8) :52

[5]李大涛, 王红雨, 王玉霞.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8 (7) :16-17.

菜豆品种吉菜豆2号选育报告 篇9

关键词:菜豆,品种,选育

1 选育经过

吉菜豆2号属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 Linn.) 早熟品种, 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在农家品种“老来少”中选择出籽粒变异株, 经系统选育而成。2007年~2008年参加产量比较试验;2009年~2010年参加品种区域试验, 2011年~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 其丰产性优良。2013年1月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推广应用。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种子性状

种子茶色, 长椭圆形, 千粒重约377.18g。

2.2 植株性状

幼苗子叶绿色, 下胚轴红色, 植株蔓生, 单株分枝4~5个, 茎绿色, 叶深绿色。植株生长势强, 强光下形成深绿色, 结荚部位从底部开始, 上、中、下各部位结荚都多, 花冠白色。

2.3 果实性状

嫩荚乳白色, 长圆柱型, 荚直。平均荚长21.1cm, 宽1.36cm、荚厚1.3cm, 平均单荚重21.2g。荚面凸起, 质地粗糙, 荚横切面桃形, 荚喙中部渐尖, 腹向弯曲, 喙长0.7cm。

2.4 抗病、逆性

抗病毒病, 抗枯萎病, 抗衰老。

2.5 生育日数

出苗至始收嫩荚期为45~50d。

3 产量结果

2009年~2010年五点次区域试验结果显示, 2a平均产量26457.33kg/hm2, 比对照增产12.72%。2011~2012年五点次生产示范结果显示, 两年平均产量26659.37kg/hm2, 比对照增产12.70%。详见表1。

4 主要优缺点

4.1 主要优点

商品品质好, 丰产, 早熟。

4.2 主要缺点

嫩荚采摘不及时果荚表壁变软。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播期

露地直播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5月末, 始收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

5.2 密度

穴距45cm, 行距65cm, 每穴播种2~3粒。

5.3 施肥

结合耙地重施基肥, 腐熟农家肥45000~75000kg/hm2;结合播种可施口肥, 复合肥300~450 kg/hm2;开花结荚期追施1~3次, 单次施尿素337.5 kg/hm2左右。

5.4 病、虫害防治

主要注意防治菜豆枯萎病、菜豆螟。

5.4.1 枯萎病防治

使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剂250倍液播前处理土壤;使用田间发病初期可选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灌根, 每株灌250ml, 每10d1次, 连续灌根2~3次[1,2]。

5.4.2 菜豆螟防治

使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20%氰戊菊酯40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d1次, 共喷2~3次[3]。

5.5 制种技术

制种区选择气候冷凉的山区进行, 生产用种田间隔离距离至少100m。田间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生长势强、抗病性好、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种株, 采用单株选择法留种, 在植株2/3高度以下处选留种荚为宜。

6 适应种植区域

吉林省各地区露地种植。

参考文献

[1]周松涛, 王贺, 王冬艳, 王淑玲, 史国姣.菜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3:154~156.

[2]康锋.菜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17:31.

纤维用亚麻吉亚5号选育报告 篇10

为满足生产上对高纤、优质、适应性广亚麻新品种的需要, 推动吉林省亚麻种植业和纺织业的发展, 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在品种选育上以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目标, 于2011年育成纤维亚麻新品种吉亚5号。

2 选育经过

2002年, 以高纤、抗逆性强的俄罗斯纤维用亚麻L-1436号为母本, 以优质、高产的自育品系02-25为父本进行杂交, 经过南繁加代, 采用系谱选择法, 于2006年选出亚麻新品系TY-01。2007~2008年, 在所内和异地进行了预备试验, 2009~2010年, 进行了区域试验, 2010~2011年, 进行了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系纤维含量高、纤维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并于201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选育过程如下图所示:

3 试验结果

3.1预备试验结果

预备试验采用随机区组, 3次重复, 小区面积2.7m2, 6行区, 行长3m, 行距15cm, 有效播种粒数2000粒, 区间道0.6m, 组间道1m。

2007~2008年, 在所内和异地进行了预备试验, 2a的平均原茎产量6152.78kg/hm2, 比对照增产7.38%;全麻产量1423.88kg/hm2, 比对照增产12.70%;全麻率29.13%, 比对照提高1.63%;长麻产量1006.50kg/hm2, 比对照增产14.61%;长麻率20.56%, 比对照提高1.46%。

3.2 区域试验结果

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5m2, 10行区, 行长3m, 行距15cm, 有效播种粒数2000粒/m2, 区间道0.5m, 组间道1m。

2009~2010年, 在四平、松原、延边地区进行了区域试验, 结果表明该品系在原茎产量、麻率及麻产量方面都是相对高产稳定。原茎产量6276.39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9.50%;全麻产量1477.54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20.85%;全麻率28.22%, 比对照吉亚2号提高1.78%;长麻产量980.87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22.97%;长麻率18.74%, 比对照吉亚2号提高1.49%;种子产量1092.17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6.39% (见表1) 。

3.3 生产试验结果

2010~2011年, 在吉林省四平、松原、吉林、延边进行了生产试验, 生产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试验结果:平均原茎产量6109.82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9.81%;全麻产量1400.17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5.22%;全麻率29.01%, 比对照吉亚2号提高1.16%;长麻产量928.82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17.75%;长麻率19.24%, 比对照吉亚2号提高1.16%;种子产量693.17kg/hm2, 比对照吉亚2号增产6.80% (见表1) 。

4 特征特性

吉亚5号新品种苗期生长势强、叶呈绿色、浓密上举;花蓝色, 花序短而集中;茎绿色, 茎秆直立、粗细均匀;种子褐色, 呈椭圆形, 表面光滑, 种子千粒重4.35g;株高100cm左右, 工艺长83.5cm左右, 单株蒴果7~9个;抗立枯病、锈病、白粉病;生育日数75~80d。

5 栽培要点

该品种抗逆性强, 适应性广, 适宜在各种类型土壤上种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播种, 在吉林省中西部的播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东部为5月上旬, 平作条播, 播种行距为7.5cm, 播种深度为3~5cm左右, 有效播种粒数2000粒/m2, 播种量为110~120kg/hm2。施磷酸二铵10~15kg/667m2。在苗高5~10cm时, 杂草3~5片叶时进行化学药剂除草, 可用精禾草克100~120m L/667m2和苯达松200~240m L/667m2, 快速生长期至花期注意防虫, 工艺成熟期适时收获。

6 适应区域

古代品种选育和种子处理 篇11

大约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嘉种就是良种,是带有优良遗传基因的农作物。《诗经》中也有关于黍、稷等作物良种的记载。西汉《毛传》记载:“黄(丰美的谷物),嘉谷也。”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说:“谷之黄色也,唯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黄,嘉谷也。” 三国时期魏国曹植有诗《喜雨》:“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春秋时期,人们已选育出早熟和晚熟的品种。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培育出丰富的作物品种。《管子·地员篇》就提到了黍、稷、稻、菽等30多个品种的作物。为了让各种作物选择合适的土地种植,当时还专门设立了“司穑”这一专职官员来管理。“司穑”定期会派人去各地巡视,考察农作物的品种、名称、适合土壤和种植方式,然后写出报告并公布,供农民阅读,指导他们因地、因时种植合适的作物品种。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先民们对如何保持种子纯度、如何处理种子和农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已经开始采用穗选法培育和繁殖良种。

明清时期,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当时“母强则子良,母弱则子病”“择种不当,贻误岁计”等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加上当时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对作物种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物的选育工作。明代《国脉民天·养种篇》对当时的选种工作作了详细记载:“凡五谷、豆、果、蔬菜之种,犹人之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既颗颗粒粒皆要仔细精拣肥实光润者,方堪作种用……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必更加饱满……下次即用此种所结之实内,仍拣上上极大者作为种子……如此三年三番之后,则谷大如黍矣。”

之后也有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现中南海内)的水田中偶然发现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都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于以“一穗传”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康熙玑瑕格物篇》中是这样说的:“高出众稻之上,以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康熙培育的御稻米,除了米色微红、气香味腴外,还具有早熟、抗旱能力强的特点。但对于这种新品种,康熙并没有急于推广,只是先在宫内种植,供宫廷内部食用。经过北方地区30多年的试种,御稻米才被推广到江南一带种植,后来被称为“康熙御稻”。

除了种子选育,古代劳动人民也通过对种子进行处理,免除一部分虫害、提高抗旱能力,让种子更好地发芽生长。《氾胜之书》记载的溲种法就是给种子包裹一层厚厚的骨粪层,可使种子在发芽后长出的作物根系发达、植株粗壮。溲种法有两种做法,分别被称为后稷法和神农法。后稷和神农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农业生产的发明人。后稷法就是用碎马骨和水1∶3一起煮,煮沸3次之后,滤除骨渣,将一定量的附子放在内浸泡。3~4天后,取出附子,将蚕沙、羊粪与骨汁1∶1混合搅拌成稠粥状待用。播种前20天把种子放入其中搅拌,让混合物充分附着在种子上。为了让种子干得快,最好选择天气干燥时进行,可以多次搅拌,薄薄地摊开,让它更容易干。这样反复操作六七次后,随即晒干,妥善贮藏,不要使它受潮湿。在播种前,用剩下的稠汁再操作一次后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不但可以使长出来的作物躲过蝗虫的侵害,而且也更加耐旱,从而使人们获得加倍的收成。神农法就是用碎的马、牛、羊、猪、麋、鹿等的骨头和雪水1∶3同煮,煮沸3次后滤去骨渣,用骨水来浸泡一定量的附子。5天后,取出附子,把等量的麋粪、鹿粪和羊粪捣烂后放入骨汁里,充分搅拌成稠状。和后稷法一样,等天气好的时候将种子放进去反复搅拌、晾晒、备用。如果没有骨头也可以用煮蚕茧缫丝的水来代替。经过处理的种子,能够免虫、耐旱,从而保证农业稳产。

后稷法和神农法虽然在操作上有所不同,但原理基本相同,就是在种子上包裹动物粪便、骨头和药物等为原料的混合物。蚕沙、羊粪以及麋鹿粪质地细腻、黏性强,容易附着在种子上,而且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同时,蚕沙和羊粪作为肥料营养丰富,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另外,附子是一种有热性并有剧毒的中草药,对防治地下虫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选育报告 篇12

辽粳3 9 0 (区试代号LDC390) 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于2004年以辽粳454为母本、辽粳371为父本, 经人工去雄杂交后, 综合采用系谱法和混合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04年夏季海南配组杂交, 2004~2006年在海南连续种植F1~F6, F1~F4采用混合法加代, F4开始选择单株, F5、F6按照系谱法选择单株。2007年在辽宁省内多点进行生态选择, 于盘锦选择出整体表现整齐一致、株形理想、抗病性强的株系390号。2008年该株系进入所内选种圃, 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2009年进入品种比较试验;2010年参加省中熟组预备试验。2011~2012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2012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 同时小面积示范试种。2014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二、品种特征特性

1. 株型

苗期秧苗叶色淡绿健壮, 插秧后缓苗快, 分蘖力强;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 叶片直立上耸, 无芒;株高111.6厘米, 穗长14~19厘米, 每穗120~140粒, 千粒重25克。植株活秆成熟不早衰;食味品质优, 抗病、抗倒伏能力强。

2. 生育期

生育期155天左右, 一般4月初播种, 5月中下旬插秧, 8月上旬出穗, 9月末成熟, 属中熟品种。

3. 抗逆性

经辽宁省内区试统一抗病鉴定, 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中感苗瘟, 抗穗茎瘟, 纹枯病较轻。

4. 米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化验分析, 辽粳390的糙米率82.8%, 精米率74.3%, 整精米率69%, 粒长5毫米, 籽粒长宽比1.9, 垩白粒率23%, 垩白度2.9%, 透明度1级, 碱消值7级, 胶稠度73毫米, 直链淀粉16.2%, 蛋白质7.8%, 综合评价达国家优质米三级标准, 米质较优。

三、产量表现

1. 品比试验

2009年, 在所内进行水稻品比试验亩产759.9公斤, 比对照辽星1 (亩产710.4公斤) 增产7.0%。2010年参加辽宁省水稻中熟组预备试验平均亩产597公斤, 比对照沈稻6号 (亩产538.2公斤) 增产10.9%, 居第1位, 3个试验点均增产。2011年参加全省水稻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652.8公斤, 比对照沈稻6号 (亩产612.8公斤) 增产6.5%, 居第5位, 5个试验点均增产。2012年参加全省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630公斤, 比对照沈稻6号 (亩产589公斤) 增产7%, 居第5位, 5个试验点中辽中县的减产, 其他试验点增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41.4公斤, 比对照沈稻6号 (亩产591.1公斤) 增产6.7%, 9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2. 生产试验

2012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公斤, 比对照沈稻6号增产6.6%, 居第2位, 6个试验点中东陵、辽中减产, 其他试验点增产。参加生产鉴定试验的同时, 在沈阳、铁岭、开原等地进行示范试种, 均表现较好。在示范试种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 如2012年开原市百亩方平均亩产达705.3公斤。经示范试种, 辽粳390表现出抗病性强、增产显著、稳产性好、米质优等突出特点, 2012年全省累计示范1000余亩。

四、栽培技术要点

1. 稀播种育壮秧

辽粳390种子发芽势强, 发芽率高, 播前种子严格消毒以防苗瘟和恶苗病发生, 应强调稀播种、育壮秧。沈阳地区一般4月上旬播种, 每平方米播量150~200克, 适时通风炼苗, 秧龄期35~40天, 培育带蘖壮秧。秧田管理主要是合理调节水分、温度、空气三者的关系, 做好施肥、防病、除草等项工作。

2. 适时插秧合理密植

沈阳地区适宜在5月15~25日插秧, 最晚5月末插完秧, 不插6月秧。该品种分蘖力强, 中等肥力田块行株距以30厘米×13.3~16.6厘米, 每穴插3~4苗, 力保每亩有效穗数25万~26万穗, 每穗成粒120~140粒。

3. 科学施肥均衡营养

总施肥量沈阳地区每亩施标氮65~70公斤、磷酸二铵10~15公斤或过磷酸钙50~6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锌肥1~2公斤;高产田块每亩施标氮70~75公斤, 其他相同。 (1) 底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2000~2500公斤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70公斤。无农肥时, 每亩施标氮20公斤、过磷酸钙每50~60公斤或磷酸二铵10~15公斤、硫酸钾5~7.5公斤、锌肥2~3公斤。氮肥数量为总施肥量的30%左右, 钾肥数量为总施肥量的50%左右, 其余50%钾肥可做穗肥追施。底肥撒施地面结合翻耕进行深施。 (2) 追肥:一般移栽1周后施分蘖肥, 每亩追施标氮20~25公斤, 占总施肥量的25%~30%;6月20~25日施保蘖肥, 亩施标氮15公斤, 占总施肥量的20%左右, 最高分蘖期施用钾肥5~7.5公斤效果较好;7月5日前后如果地力不均、地面不平, 稻苗生长不整齐, 出现三类苗, 应每亩补施入调整肥标氮5公斤;7月10~20日, 即出穗前35天左右 (枝梗分化时期) 施穗肥, 每亩施标氮10公斤, 占总施肥量的15%左右;7月30日至8月5日施粒肥, 每亩施标氮5公斤, 约占总施肥量5%, 如果水稻叶色浓绿、生长繁茂, 或此时阴雨天多, 日照不足时, 温度又偏低, 粒肥可少施或不施, 否则会导致稻曲病和稻瘟病。

4. 加强水分管理

辽粳390生育期间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节水技术。插秧时水层要保持3~4厘米。插秧后的返青至分蘖期浅湿灌溉, 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层和土壤饱和湿润状态。接近封行至幼穗分化前, 浅、湿、干交替灌溉。生长过旺时可适度晒田促使稻株健壮, 根系深扎。幼穗分化至减数分裂期浅湿为主。如果降雨天气较多, 也可实行浅湿干交替灌溉, 但不能使稻田土壤发生水分亏缺, 要求表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 以满足水稻水分临界期对水分的需要。抽穗扬花期, 有条件的可以保持浅水1周左右使田间湿度适宜, 利于授粉受精降低空秕率。灌浆后期至成熟以前, 可进行浅湿干空替间歇灌溉。应注意不宜过早断水, 以防止水稻枯熟现象发生, 影响产量和稻谷品质。

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 用25%保鲜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8~10小时, 可杀灭种子本身所带病菌, 预防苗瘟。苗瘟发病初期, 在发病中心要连续用药几次, 可选用40%富士一号乳油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在出穗期结合防治穗颈瘟病重点预防稻曲病的发生。出穗前5~7天, 每亩用23%络铵铜药液0.3公斤水30公斤 (500~600倍液) 喷雾, 最多使用3次, 安全间隔期40天;或用DT杀菌剂200克对水10公斤喷雾, 效果良好。 (2) 使用虱纹灵、扑虱灵防治稻飞虱, 30%虱纹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35克兼治纹枯病,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25~30克对水喷雾。此外, 叶蝉散、速灭威、巴沙等均有速效作用, 但药效期较短。二化螟的防治要抓住防治适期, 把幼虫消灭在3龄前, 一般每亩用18%杀虫双水剂0.25公斤对水15公斤喷雾, 效果较好。 (3) 在水稻生育期间, 以化学除草为主, 人工拔草为辅。化学除草剂可选用秧田清、双超和丁草胺+草克星。

五、适宜地区

上一篇: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下一篇:网络时代的创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