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选育经过

2024-09-17

玉米选育经过(精选7篇)

玉米选育经过 篇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郑58为母本、昌7-2为父本杂交所育成的郑单958, 于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 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等优点[1,2]。但郑单958已推广10多年, 其种质也出现了植株高矮不齐、熟期不等性状[3], 诸多因素促使育种工作者对郑单958进行改良。因此, 对其亲本自交系改良势在必行。

玉米自交系连5817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亚热带种质导入Reid系, 经南北异地自交选育而成。该自交系配合力高, 抗逆性强。用Reid系连5817为母本组配的组合在连云港、徐州和河南等地种植表现均较好, 目前正在积极推荐参加省内外区试。现就其母本郑58改良系连58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1 连5817的选育经过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于2004年的冬季在海南用郑58与P178进行杂交组配成F1。2005年在连云港选育点扩大群体以增加后代变异, 即F2采用多做多收的方法, 自交5穗全部留种即S1定为连5817。2005年冬季在海南选育点, S1的5穗 (5817-1~5817-5) 每份播种4行, 并扩大群体, 在自交的同时与骨干系杂交, 进行早代测配;收获后经室内考种, 淘汰穗部性状明显不良的果穗[4]。2006年在连云港选育点, S2的种植规模达300行, 每行自交6穗。共计1 800穗, 待鉴定收获后, 有263穗行被淘汰, 然后再根据表型又淘汰57穗, 剩余202穗[5]。2006年在海南选育点, 开始注重于根据表型进行单株的选择, 且重点对植株性状介于郑58和P178之间的穗行进行整理并测配[6], 这时已经发现连5817有4个系号分别是连5817-1、连5817-2、连5817-3、连5817-4所配组合产量及其特征性状表现比较突出。在S6代以M017、昌7-2、340为测验种对自交后代进行配合力的测定, 根据配合力测定的结果, 选平均产量前10名的家系, 最终以连5817-2家系株型、抗性、稳定性、自身产量上最好并自交而成。

2 连5817的特征特性

苗期长势强, 中期叶色浓绿, 后期保绿期时间长;株高150~155 cm, 穗位高50 cm, 穗长15~l7 cm, 行粒数30粒, 穗粗4.1 cm, 穗行13~l5行, 籽粒黄色马齿型, 秃顶0~0.5 cm, 轴心白色, 千粒重279 g;株型紧凑, 主茎上节间及叶鞘颜色淡紫色, 生育期秋播98 d, 总叶数18片, 苞位着生于倒数第7叶, 叶色绿色, 波浪型, 苞叶较长包紧;雄穗分枝8~11条, 花药紫红色, 花粉量多, 花粉黄色;雌花的花丝粉红色, 雌雄花吐丝散粉间隔2~3 d。

3 以连5817为亲本育成的组合

江苏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优质、高抗、广适、高配合力为选育目标, 以郑58为受体导入亚热带抗性种质, 达到改良郑58的目的, 选育出优良自交系连5817。近年来, 经过大量测配, 发现连5817和塘四平头系群组配的杂交种产量比较高, 透光性好, 茎秆硬度强。用连5817组配的杂交组合在各级试验中均表现较好, 其中2个组合连单1号、连单2号在连云港、徐州和河南等地表现突出。

4 栽培技术

4.1 精选种子

播前在微风晴朗的天气晒种4~5 h, 并进行种子筛选, 剔除霉、病、虫、破、杂粒, 积极应用包衣种子, 未包衣的种子用50%辛硫磷加适乐时拌种。

4.2 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积温, 使制种能够正常成熟,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而且是提高夏播制种产量的关键。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要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 墒情不足时播种要浇蒙头水, 确保一播全苗。

4.3 田间管理

该玉米品种株型紧凑, 耐密植性突出, 留苗密度控制在6.00万~6.75万株/hm2为宜。及时间苗、定苗, 间苗在三至四叶期进行, 定苗在五至六叶期时完成, 同时拔出小株、弱株、病株等。中耕可以疏松土壤, 一般可结合定苗时进行1次, 10叶展开时可再进行1次。从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可在行间浅中耕1次, 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以增强土壤通气性, 并利于排灌。科学进行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适时追肥, 追施碳铵450~600 kg/hm2或尿素225~300 kg/hm2, 在大喇叭口期即播种后45~50 d施碳铵375 kg/hm2或尿素150 kg/hm2左右。如遇到干旱, 应及时浇水, 当降雨偏多时, 也要及时进行排涝。

4.4 病虫草害防治

苗期用毒饵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还可用50%辛硫磷1 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大喇叭口期可用呋喃丹4.5~7.5 kg/hm2撒入心叶防治玉米螟兼治蚜虫。在杂草出土前进行浇水, 或降雨后趁地面湿润时, 用40%乙莠玉米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可防除杂草危害。

4.5 适期收获

充分成熟时, 籽粒干重最大, 产量最高。适期收获的标准为50%植株果穗中部籽粒乳线消失。一般苞叶变黄后约10 d、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胚层形成、苞叶枯松时收获。

摘要:阐述了玉米自交系连5817的选育经过, 概述了其特征特性, 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精选种子、适时早播、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期收获等内容,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连5817,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孙敬华.黄淮海夏玉米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改良[J].中国种业, 2006 (7) :15-17.88888888888888888888888

[2]汪黎明, 郭庆法, 高新学, 等.黄淮海夏玉米的育种目标及品种选育方法改良[J].山东农业科学, 2005 (6) :21-24.

[3]申为民, 王卫民, 赵爱莲, 等.优良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昌7-2的选育及其利用[J].种子, 2004 (12) :73-74.

[4]刘俊恒, 张学舜, 魏锋, 等.玉米自交系新7红的选育、应用及其选育体会[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l) :28-29.

[5]高伟政, 张万志, 徐韶等.玉米自交系铁0255选育研究[J].中国种业, 2010 (4) :63-65.

[6]宁家林, 于兵, 高洪敏, 等.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现状与对策[J].杂粮作物, 2000, 20 (5) :4-7.

玉米选育经过 篇2

1 铁研27号选育经过

玉米新品种铁研27号(铁307)的选育单位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母本为自选系铁9603,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利用C8605与国外种质资源杂交后经过多代自交选育的玉米自交系;父本为自交系丹598,由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2002年冬在海南省将该品种的父母本通过基因重组、性状互补选育而成[1]。铁研27号玉米品种株型紧凑、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为高产优质的中晚熟玉米单交种。2003年参加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院内D组品种比较试验;2004—2006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经济性状优良等特点。

2 特征特性

铁研27号幼苗叶鞘、叶缘均为紫色,叶片、颖壳均为绿色;株型为半紧凑,株高为2.00 m,穗位为1.37 m,成株叶片数为21片;花药为黄色,花丝为粉色、较齐,生活力强,结实率高,雄穗散粉性良好;活秆成熟,高产稳产;果穗为筒型,穗长为21.1 cm,穗行数为14~20行,穗轴为粉色,籽粒为黄色、马齿型,百粒重为34.3 g。该品种在辽宁省种植生育期为132 d左右,比对照品种郑单958迟熟1 d;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能力强,抗旱耐涝性强[2]。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的抗性等级分别为抗、中抗、高抗,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化验分析:籽粒容重为748.8 g/L,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0.75%、5.10%、74.26%、0.30%[3]。

3 产量表现

2003年铁研27号参加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院内D组品种比较试验,产量为13 326.45 kg/hm2,与对照品种农大108的12 260.10 kg/hm2相比,增产1 066.35 kg/hm2,增幅达到8.70%。2004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预备试验,5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为10 561.20 kg/hm2,与对照品种农大108的8 777.70 kg/hm2相比,增产1 783.50 kg/hm2,增幅达到20.31%。2005—2006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12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产量为6 181.50~13 222.50 kg/hm2,2年平均产量为9 942.12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8.56%。2006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 984.38 kg/hm2,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的9 649.30 kg/hm2相比,增产335.08 kg/hm2,增幅为3.47%。

4 突出特点

以优良玉米杂交种丹玉39号为模型,发现丹玉39号存在晚熟、米质差、穗粗、降水慢等缺点。通过分析丹玉39号父母本的各自特点,认为C8605-2和丹598都具有较高的配合力,而且丹598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广泛的适应力。但丹玉39号父母本的缺点也很突出,即叶片繁茂,生育期偏长。选育人从母本系C8605-2入手,大胆引入外国种质资源,在不改变原有自交系配合力的前提下,改良其生育期、籽粒品质和株型,使新育成的自交系铁9603比原C8605-2生育期缩短3~5 d,株高穗位均降低10 cm左右。铁9603与丹598组配的新杂交种铁研27号比丹玉39号生育期提前了3~5 d,籽粒商业品质也得到较大改进,铁研27号比丹玉39号适宜种植地区更广,顺应了目前杂交种市场的需求。

5 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铁研27号适宜在辽宁省种植农大108及郑单958的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其种植地块以土壤肥力达到中等水平以上的地块为宜。基肥施优质农家肥30~45 t/hm2、复合肥300~375 kg/hm2、锌肥15.0~22.5 kg/hm[4,5,6];或播前一次施玉米专用肥750 kg/hm2左右(后期不用追肥)[7,8]。其种植方式可以选择清种、间套种和大垄双行等方式,如果选择清种方式,则种植密度为4.95万~5.70万株/hm2,如果选择其他种植方式,则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6月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追肥,追尿素375~450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可以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防治玉米螟,可以用杀螟灵一号、甲拌磷等颗粒剂灌心,或释放其天敌赤眼蜂。制种方面,要求父母本行比为1∶5,父本2/3与母本同播,1/3待母本萌动时播;一般母本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父本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9,10]。

参考文献

[1]王伟力.玉米新品种铁研2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00.

[2]郭志强,王文琦,桑立军.玉米新品种铁研27号选育与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4):260-261.

[3]许云岱,郭志强,王文琦,等.玉米新品种铁研27号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种业,2010(10):81.

[4]李云腾,黎健.春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广西南宁的适应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9):30-33.

[5]高俊山,王金凤,王占贤,等.鄂尔多斯市玉米品种更新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06,108.

[6]唐保军,丁勇,李会勇,等.耐密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郑单538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1(11):46-48.

[7]巫启新,李育清,赖燕飞.甜玉米—豆角—超级稻轮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94.

[8]武继承,杨永辉,康永亮,等.氮磷配施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10):68-71.

[9]刘艺军.选购好玉米种子确保玉米丰产丰收[J].中国科技博览,2012(6):26.

临城桃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篇3

1 选育经过

1.1 初选

1998—1999年广泛发动果农推荐果型端正、色泽鲜艳、果个大的优良单株。对群众选拔上来的63个优良单株, 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核实, 逐一挂牌, 编号为1998年1~43号和1999年44~63号。实地对每个株系作母树品种来源调查记录。在果实成熟期分别随机采取20个果实, 测量果实经济性状。初选标准:果形指数0.85以上;平均单果重量220 g以上;着色指数达0.6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以上;硬度12 kg/cm2以上;成熟期8月5—10日。初选标准以原临城桃树为对照, 共筛选出17个优良株系, 其调查情况见表1、表2。

1.2 复选

为消除初选阶段不同土地条件、气候条件、管理条件的影响, 2000年对初选的17个优株采用嫁接育苗的方法在常庄镇种庄村繁育基地各繁殖苗木100株。在常庄镇种庄村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建立复选圃进行观察对比。该园地势平整, 土壤为砂壤土, 水源条件较好, 土壤p H值为6.9, 表层有机质含量为0.87%, 含氮879 mg/kg, 速效氮65 mg/kg, 速效磷109.1 mg/kg, 速效钾354 mg/kg。

2001年春季选健壮苗木以3 m×4 m株系距栽植[4], 每个株系20株, 各优系采用随机排列, 每栽植5个品种栽植1行雨花露作为授粉树, 重复2次, 复选圃面积1 hm2, 共843株。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技术进行。2001—2002年由于管理不当, 造成98-3、98-14、99-44等7个品系死苗1~3株。2003年复选园进入初果期。2004年进行初步观察, 2005年进行重点观察。

根据选种的目标, 经过分析比较, 确定了最能反映桃果经济价值的性状作为主要选种指标。将经济性状分为3项内容:一是果实外观品质, 包括果实大小、整齐度、果形指数、色泽、茸毛多少等, 最高得分为35分;二是内在品质, 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可食率、口感等方面, 最高得分为45分;三是丰产性, 主要测量单株平均产量, 最高得分为20分。根据各优系最终得分多少, 确定优胜系。参选的17个系号中, 从主要经济性状测试结果的直观比较和综合评分看, 表现突出的是98-31 (表3) 。

1.3 选育结果

临城桃98-31优系是陶庄镇二郎庙村果园内选出。优系亲缘关系DNA分析方法:2005年6月从17个优系选取新鲜幼叶5~10枚, 用冰盒带回实验室, 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备用。以临城桃各优系的幼叶为试材, 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中介RAPD、AFLP及SSR扩增, 并利用有关统计软件对扩增的谱带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确定各优系异类型的异性质及其亲缘关系。经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研院对17个临城桃优系亲缘关系研究结果为:临城桃优系98-31母本树与其嫁接后代 (嫁接1代、2代、3代、4代) 的相似性极高, 遗传相似性较好, 相似系数为0.93~0.97, 表明优系98-31与原临城桃之间亲缘关系很近, 后代表现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RAPD扩增结果表明, 48对引物共得到316条扩增DNA片段117个多态性片段, 多增性仅为37.3%。对17个优系的RAPD标记进行分析, 优系98-31与其他优系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为0.863 7~0.991 2, 平均为0.943 8, 表明这17个优系彼此间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

(分)

注:果汁多少满分5分, 果形指数、色泽、可食率满分10分, 果实大小及整齐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满分15分, 丰产性状满分20分。

2 特征特性

2.1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近圆形, 果顶纯圆, 缝合线明显。果形指数0.95, 果个大, 平均单果质量248.4 g, 果实底面黄绿色, 阳面着片状鲜红色。树冠内膛着色良好。上色快, 着色期集中。果肉乳白色, 近核处微紫红色, 肉质细脆, 果肉硬度14.5 kg/cm2, 汁多, 含可溶性固性物13.7%, 总糖11.11%, 酸0.12%, VC14.9mg/100 g。无酸味, 粘核、核小, 可食率达93.8%, 品质上等。在枣庄地区采收期在8月5—10日, 货架期7~10 d。

2.2 植物学特征

一年生枝阳面红褐色, 背面黄绿色, 平均节间长2.3cm, 主干灰褐色, 破孔小而少。叶柄长0.85 cm;叶片长披针形, 深绿色, 长16.3 cm, 宽5.1 cm, 平均叶面积43.1 cm2, 叶柄长0.85 cm, 先端急尖, 叶基宽楔形, 叶缘钝锯齿形。蜜腺1~4个, 圆形。花为蔷薇型, 初花为粉红色, 以后变深红色。

2.3 物候期

不同年份物候期略有差异, 枣庄地区3月26日左右花芽萌动, 初花期为3月25—27日, 盛花期在4月5日左右;谢花期在4月10—13日, 果实形成期4月中旬。叶芽萌动期为4月5—7日, 4月中旬展叶, 4月下旬抽梢。第1次果实迅速生长期为落花后, 第2次在采前20~30 d, 果实成熟期在8月上旬, 多数年份为8月5—8日, 果实生育期117 d左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落叶, 生长期220 d左右。

2.4 生长结果习性

树势健壮, 树冠中大。七年生树平均干径26.8 cm, 树高2.8 cm, 冠幅为3.0 m×3.5 m。三大主枝粗12.4~14.0 cm, 平均新梢长32.4 cm。幼树期以中果枝结果为主;进入盛果期后各种果枝均可以结果, 但以中短枝结果为主, 一般以长35~50 cm、粗0.6~0.8 cm的果枝结果最好。花芽形成容易, 定植1年成品苗和春季芽接换头的大树, 当年秋成花株率为100%, 成花枝率达75%以上, 旱年丰产性强, 4~5年进入盛果期。临城桃为复花, 雄蕊45~54枚, 雌蕊1枚, 由于花药中空、无花粉, 雌蕊多数发育异常, 自然结实率仅12.76%, 因此栽培上应配授粉树;该品种坐果率高, 坐果稳定, 丰产, 栽后第2年即可结果, 株产3~4 kg, 第3年平均株产13 kg左右。

2.5抗性和适应性

2005年薛城区冬季1月26—28日最低温度为-17.6℃, 较常年偏低5~7℃, 引进的中华寿桃、新川中岛等均遭不同程度的冻害, 但临城桃的枝干未见受冻症状, 只是坐果率有所下降, 但并不影响产量。临城桃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 在砂壤土、砾质土、轻盐碱土地上生长良好。但忌涝洼地, 黏土要掺沙改良。临城桃的抗病性强, 尤其抗细菌性穿孔病。目前该品种已引种到菏泽、济宁、潍坊、德州及江苏沛县等地, 适应性及抗性表现均很好。

摘要:阐述了临城桃的选育经过, 并从果实经济性状、植物学特征、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介绍了其特征特性,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临城桃,选育经过,特征特性

参考文献

[1]朱其增, 殷宪莲, 王燕, 等.古老地方良种——临城桃[J].落叶果树, 1999 (4) :27.

[2]田家祥, 褚福侠, 殷现莲, 等.桃新品种临城桃[J].山西果树, 2010 (3) :47-48.

[3]褚丽丽, 田家祥, 褚宏宇, 等.临城桃的贮藏保鲜试验[J].山西果树, 2009 (6) :3-5.

玉米选育经过 篇4

1晚疫病抗性鉴定

1.1室内抗性鉴定

1.1.1参试菌株及来源。选自彭州市大宝镇的混合菌株。

1.1.2供试培养基。洋菜培养基配制: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马铃薯品种抗性鉴定的叶片保湿作用。即1 000 mL无菌, 琼脂30 g, 灭菌30 min。黑麦番茄 (TR) 培养基配制:主要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的培养和繁殖。碳酸钙2 g加入番茄打磨汁200 mL中, 过滤。黑麦60 g加水500 mL煮沸1 h后过滤, 加入番茄汁50 mL (5%TR) 、蔗糖20 g, 调整pH值为6.5~6.8, 加琼脂20 g熬化, 过滤, 灭菌30 min。

1.1.3供试品种的种植。3月中旬, 将参试的品种种植于彭州市通济镇黄村的试验地中, 每个品种种植10窝以上, 待植株长成后, 剪取叶片在室内进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

1.1.4菌种的繁殖和制备。先将感病品种 (米拉) 用75%酒精消毒, 然后切成0.3~0.5 cm厚度的薯片置培养皿内, 薯片盖在晚疫病菌菌块上, 置于18℃下的温箱内培养。待孢子囊大量产生后, 将孢子囊放入无菌水中, 制成孢子囊悬浮液, 再在约4℃冰箱内放置2~3 h, 大部分游动孢子释放后, 再用孔径为12μm的钢丝网过虑除去孢子囊和空孢子囊壳, 然后用血球计数器将其浓度调到5万个/mL, 待用。

1.1.5接种鉴定。将参试品种的叶片放在含有15 mL 2%洋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每皿放6片叶, 1片叶作为空白对照, 另5片叶作为处理, 在处理叶片的背面接种菌液20μL, 空白对照的叶片用清水20μL, 重复3次。接菌后叶片静置16 h左右, 翌日将叶片翻转, 然后在18℃、16 h光照和8 h黑暗的人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6 d后调查各个处理叶片的发病率。

1.1.6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分级标准。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以米拉或川芋56作为感病对照品种, 当该品种的发病率或病情指数低于对照品种米拉发病率或川芋56的10%以下, 该品种为抗病类型 (R) ;当该品种的发病率或病情指数在对照品种米拉或川芋56的90%~110%时, 该品种为感病类型 (S) ;当该品种的发病率或病情指数为对照品种米拉或川芋56的110%以上, 该品种为高感病类型 (HS) 。

1.2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

1.2.1调查地点。设在达州市、峨边县、彭州市、昭觉县和通江县对马铃薯晚疫病调查。田间管理为常规管理。

1.2.2调查方法。每小区在中间2行内随机选取2点, 每点调查1穴, 每穴按上、中、下取10片叶片, 记载总叶片数和各叶片的病级数, 重复3次。根据各品种叶片病级数计算各品种 (系) 的病情指数。

1.2.3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 (以叶片为单位) 。0级为无病;1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5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7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9级为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1.2.4计算方法。马铃薯病害均根据调查的总叶片数 (总株数) 和各个相应的病级数进行病情指数计算, 公式如下:

1.3鉴定结果

1.3.1室内离体叶片鉴定抗性。离体叶片抗性鉴定的结果以发病率高的为准。结果如表1所示。

1.3.2田间试验鉴定品系抗性。采用目测比较、病级调查, 结果如表2、表3所示。

2病毒性退化

2.1花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

花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为无任何症状;1级为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 叶片平展但嫩叶或多或少有大小不等的黄绿斑驳;2级为株大小与健株相似或稍矮, 上部叶片有明显的花叶或轻微皱缩, 有时有坏死斑;3级为株矮化, 全株分枝减少, 多数叶片重花叶、皱缩或畸形, 有时有坏死斑;4级植株明显矮化, 分枝少, 全株叶片严重花叶、皱缩或畸形, 有的叶片坏死、下部叶片脱落, 甚至植株早死。

2.2卷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

卷叶病毒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为无任何症状;1级为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 顶部叶片微束、褪绿或仅下部复叶由顶小叶开始, 沿边缘向上翻卷成匙状, 质脆易折;2级为病株比健株稍低, 半数叶片成匙状, 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 质脆易折;3级为病株矮小, 绝大多数叶片卷成筒状, 中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 有时有少数叶片干枯;4级为病株极矮小, 全株叶片严重卷成筒状, 部分或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2010年LX2-2马铃薯病毒性退化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2011年LX2-2马铃薯在磨西镇的田间病情指数为0, 抗性为HR。

3品种特征特性

根据各试点的产量、抗性、熟期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对品种进行综合评述评价。该品系为: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00 d左右, 株型直立, 株高65 cm, 主茎3~5个, 茎较粗、绿色, 叶片浓绿, 花白色。单株结薯6~10个, 大中薯率70%;薯块椭圆型, 较光滑, 芽眼较浅, 数量中等。薯皮淡黄色, 薯块休眠期长, 耐贮藏。含淀粉14%左右, 还原糖0.2%。田间晚疫病2级、早疫病轻、无青枯病, 无环腐病, 抗重花叶病毒 (PVY) 、马铃薯卷叶病毒 (PLRV) 、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 (PVS) 、轻花叶病毒 (PVA) 和马铃薯皱缩花叶病毒 (PVM) , 轻感普通花叶病 (PVX) 。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产量一般达到24 t/hm2, 高产可达45 t/hm2。适宜四川省大部分山地、丘陵区种植, 最宜在海拔较高山区、川西南山地种植推广。

4栽培技术

4.1适期播种

低山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 二半山区为2月中旬, 高寒山区为3月中旬, 种植密度以7.5万~8.25万株/hm2为宜, 采用整薯播种, 种薯规格以50~120 g为宜[1,2]。

4.2田间管理

肥促化控, 平衡施肥。重底肥, 轻追肥, 底肥以农家肥为主, 增施钾肥, 一般应施农家肥22.5~30.0 t/hm2、硫酸钾300~375 kg/hm2、磷肥375~450 kg/hm2、尿素150~225 kg/hm2, 或者施农家肥22.5~30.0 t/hm2、高钾复合肥750 kg/hm2。苗期早追肥, 追施尿素52.5~75.0 kg/hm2。中期 (初花期) 生长过旺可采取喷施多效唑防止徒长, 中后期 (川西南山区6月下旬) 可交替喷施代森锰锌、烯酰吗啉、福帅得、银法利, 防治晚疫病, 后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高厢双行垄作, 苗期及花期适合中耕除草培土, 做到排水畅通、块茎不露出土面[3,4,5]。5鉴定与示范应用情况5.1田间技术鉴定

2012年6月26日,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 在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一村对西昌学院高原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系LX2-2进行了技术鉴定。专家组通过田间考察, 听取课题组汇报, 查阅相关资料, 经质询并讨论后, 形成如下鉴定意见:一是该品系是西昌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2004年选用凉薯97/S033349进行有性杂交, 获得实生籽, 同年秋季进行实生苗培育, 并经多年选育而成, 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和遗传系谱清楚[6]。二是该品系属中晚熟类型, 生育期90 d左右, 植株生长势较强, 株型直立、紧凑, 平均株高65 cm;主茎粗约1.2 cm, 茎绿色基部带紫;叶绿色;花冠白色, 花序总梗绿色, 无重瓣花, 雄蕊黄色, 花粉量中等, 柱头长度中等, 天然结实性弱, 浆果绿色;块茎圆型, 薯皮淡黄色, 薯肉浅黄色, 芽眼较浅、数量中, 结薯集中。抗晚疫病, 高抗病毒病;其主要农艺性状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三是经多年试验, 该品系主要性状年度间稳定, 田间考查, 主要性状一致, 具备稳定性和一致性。综上所述, 该品系遗传系谱清楚, 主要农艺性状稳定一致, 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差异, 是一个马铃薯新品系。5.2示范应用

2011年8月5日, 西昌学院马铃薯课题组邀请四川农业大学、西昌学院、普格县农业局的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 对西昌学院与普格县农科局共同实施, 西昌学院所选育马铃薯新品系 (种) LX2-2在凉山州普格县五道箐乡实施的高产攻关试验进行了现场验收。形成如下验收意见:一是马铃薯新品种系 (种) LX2-2试验地实施面积为1 000 m2, 实收面积为66.7 m2, 实收鲜薯重317.5 kg, 折合产量47.625 t/hm2, 扣除杂质1.5%, 产量为46.911 t/hm2。课题组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和马铃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优质高产制约因素, 对马铃薯新品种 (系) 优质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高产攻关试验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栽培课题组给予重要支持) , 并优化集成了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二是位于凉山州五道箐乡的0.67 hm2核心示范片和6.67 hm2示范区的马铃薯生长整齐一致, 长势良好, 可望喜获丰收。表明课题组研究形成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 (系) 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先进、实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建议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性勤, 马淮勤.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3) :30.

[2]杨如达, 杨富, 李淑兰.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113-114.

[3]贾普选, 常高正.马铃薯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1) :37.

[4]唐虹.脱毒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轻型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5 (6) :39-40.

[5]黄欠如, 叶川.丘陵红壤旱地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0, 12 (3) :22-26.

玉米选育经过 篇5

1 选育经过

吉宏207是1997年以秋光为母本、以通88-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淘汰伪杂株后得到F1代种子。1999年在稻瘟病常发区种植F2代种子, 选拔抗病优良单株。2000—2002年种植F3~F5代进行系统选拔。2003—2004年种植F6~F7代进行产量鉴定、品比试验, 并同步进行抗病鉴定、外观品质分析和生态试验。2005年参加省预备试验;2006—2007年参加省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省生产试验。2005—2007年参加吉林省统一抗病鉴定试验。2008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平均株高104.3 cm, 株型紧凑, 分蘖力中上等, 有效穗数427.5万穗/hm2。穗为弯穗型, 平均穗长17.7 cm, 平均穗粒数106.3粒, 结实率86.7%。籽粒椭圆形, 颖壳黄色, 稀短芒, 稻谷千粒重25.9 g。属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41 d, 需≥10℃活动积温2 800℃。分蘖力中上等, 活秆成熟[1,2]。

2.2 品质抗性

吉宏207米质较优, 适口性好。依据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糙米率84.2%、精米率76.2%、整精米率60.2%、粒长4.9 mm、长宽比1.6、垩白粒率28%、垩白度4.1%、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含量18.3%、蛋白质含量8.1%。透明度、碱消值、糙米率3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精米率、蛋白质2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4项指标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整精米率达到国家五级标准。该品种抗稻瘟病性强, 抗倒性强, 耐盐碱。2005—2007年,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连续3年采用苗期分菌系人工接种、成株期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吉宏207对苗瘟表现 (S) , 对叶瘟表现 (MS) , 对穗颈瘟表现 (MS) , 抗纹枯病 (MS) 。

3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吉林省预备试验 (代号为金浪207, 下同) 平均产量8 200.2 kg/hm2, 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5.97% (表1) 。2006—2007年参加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303.0 kg/hm2, 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9.33% (表2) 。2007年参加吉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17.8 kg/hm2, 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

4 栽培技术

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稻区的自然生态条件, 以提高产量、节约用水、增加效益为中心, 综合组装育苗、稀植、水肥管理等各单项先进栽培技术的同时, 加强了先进药剂的合理使用, 促控结合, 从而完善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3]。

4.1 培育壮苗

稀植育壮秧, 4月中上旬播种。旱育苗100~150 g/m2;盘育苗60 g/盘;抛秧盘育苗3粒/眼;隔离层育苗300 g/m2。5月中上旬插秧。大孔钵盘育苗或旱育苗, 使用无纺布代替塑料薄膜, 有效地防止了育苗烫苗、烫芽现象出现, 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秧苗矮壮, 根系活力强, 抗寒性好;栽后起发快, 分蘖率高, 穗大粒多结实好;早播早栽, 提早成熟, 一般能比常规栽培提早3~5 d成熟。

4.2 稀植壮秧

一般插秧规格为30 cm× (20~27) cm, 每穴3~4株。前期个体间竞争少, 低节位分蘖多, 分蘖早、多、齐;后期通风透光好, 不早衰, 库源间营养物质运转协调, 有利于灌浆结实, 从而提高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通过壮个体, 不仅能提高群体产量, 而且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3 科学施肥

一般以水稻专用肥为主, 适当搭配少量氮肥;总量施纯氮150 kg/hm2、五氧化二磷70 kg/hm2、氧化钾75 kg/hm2;施用方法以测土配方深层施肥、前重后轻或均衡施肥为主。通过采用“浅—湿—干”或“浅—湿—浅”灌溉方法, 平均节水2 000 m3/hm2左右, 以水调肥, 合理促控[4]。抽穗后间歇灌溉, 生育期间用药剂防治病虫害。

摘要:介绍了水稻新品种吉宏207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并总结了其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吉宏207,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广红, 马殿荣, 王莹, 等.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 2010 (2) :15-18.

[2]陈广红, 马殿荣, 王莹, 等.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品质性状的研究[J].北方水稻, 2010, 40 (2) :6-10.

[3]刘传林, 汪德义, 王四虎, 等.优质高产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国丰1号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2) :167-168.

玉米选育经过 篇6

关键词:谷子,公谷76号,高产,优质,选育经过,栽培技术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春谷高产育种过程中, 特别注意兼顾抗病、抗倒伏、株型合理等优良性状的选择,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15年时间选育公谷76号谷子新品种, 具有单产水平高、稳产性好、抗病虫害、抗逆、抗倒伏等特点, 该品种的推广, 可对吉林省谷子生产起到促进作用。2011—2012年参加吉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 290.1 kg/hm2, 比对照公谷71平均增产9.6%;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4 596.9 kg/hm2, 比对照公谷71平均增产10.00%。

1 选育经过

谷子新品种公谷76号是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98年以830026-7为母本, 以长谷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为“吉L113”。

1998年夏配制杂交组合, 获得F0;1999年F1代, 筛选出杂株100株;2000年F2代混合选育;2001—2005年F3~F7代株系选育;2006年F8代田间决选出稳定品系;2007—2010年产量鉴定, 同时进行异地鉴定试验;2011—2012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品质分析, 2012年同时参加全省生产试验, 明确了该品种的适应区域以及推广利用价值。2012年推荐报审, 2013年1月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予以推广。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抗倒伏等特点。

2 产量表现

2011—2012年公谷76号连续2年参加吉林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 在2年12点次试验中, 8个点次表现增产, 3个点次表现减产, 产量分别为5 448.3、5 131.8 kg/hm2, 2年平均产量为5 290.1 kg/hm2, 分别比对照公谷71增产7.52%和11.91%, 平均增产9.60% (表1) 。

公谷76号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增产显著, 3个点次均增产, 平均产量为4 596.9 kg/hm2, 比对照公谷71增产10.00% (表2) 。

3 特征特性

选育研究结果表明, 公谷76号籽实圆形, 种皮粗糙, 谷黄色, 米黄色, 粳性。生育期120 d, 千粒重3.0 g, 穗长24.1 cm, 单穗粒重19.8 g, 穗呈长筒型, 穗松紧中等, 刺毛长度中等[1,2]。幼苗芽鞘浅红色, 幼苗叶片绿色, 秆高135.1 cm[3]。抗倒伏, 抗白发病, 抗谷瘟病, 中抗黑穗病, 对病虫害适应性强[4]。蛋白质含量9.64%, 脂肪3.91%, 赖氨酸0.27%, 直链淀粉16.90%, 胶稠度117.5 mm, 糊化温度3.1 (碱消指数级别) , 维生素B13.7 mg/kg, 微量元素硒0.010 mg/kg, 整米率97%, 出米率80%, 适口性佳。

4 栽培技术要点

4 月下旬播种, 机械播种不间苗播量3.8~4.0 kg/hm2, 人工间苗播量7.5 kg/hm2;保苗60万株/hm2, 及时间苗;施足底肥, 适量适时追肥;播种时撒毒谷, 防治地下害虫, 6月下旬注意防治粘虫, 生育后期注意防治玉米螟[4,5,6]。

5 制种技术要点

前茬一致, 精细整地, 精量播种, 出苗后及时间、定苗, 适当密植。相邻地块不要种植其他谷子品种。注意防治粘虫、玉米螟, 抽穗后至成熟前进行2~3次人工严格去杂 (去异株、杂株、病株) , 收获时单收单脱, 防止人为混杂。适宜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地区及辽宁、黑龙江相邻市县种植。

参考文献

[1]李淑杰, 高鸣, 胡喜连.优质高产春谷新品种公谷7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1) :135-136.

[2]刘晓辉, 高士杰, 杨明, 等.优质矮秆谷子新品种公矮3号选育[J].吉林农业科学, 2007 (4) :20-21.

[3]李淑杰, 胡喜连, 王阳, 等.优质、高产、多抗春谷新品种公矮5号[J].农村科学实验, 2010 (1) :12.

[4]李淑杰, 胡喜连, 高鸣.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1) :33-34.

[5]李荫梅.谷子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玉米选育经过 篇7

1 选育经过

向农油2号是采用自交分离法从四川省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21中分离选育出的早熟双低常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选育过程中笔者从三系杂交油菜采用套袋自交分离出可育株 (及恢复系) , 经4代分离获得稳定可育株 (经侧配不育株不再分离出不育株) , 经品质检测和抗、耐病, 熟性田间筛选获得的双低早熟株系, 经株系鉴定测产后, 选出的株系品质追踪分析定向选择育成的早熟优质向农油2号新品系。2009—2010年多点试验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 芥酸含量为2.9%, 硫甙含量为25.09%, 含油量43.29%。

2 特征特性

2.1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株系比较试验小区折合产量3 778.5 kg/hm2, 较对照皖油14增产6.57%, 2009—2010年在庐江、舒城、桐城3点试验平均产量2 951.25 kg/hm2, 较对照皖油14产量增产7.42%。在桐城市新度镇示范1 200 m2, 平均产量2 934kg/hm2, 较德油5号增产7.8%。

2.2 农艺性状

向农油2号全生育期207~220 d, 较皖油14早熟3~4d。为甘蓝型半冬性油菜, 冬性较弱, 冬前生长较快较旺, 幼苗生长半直立, 中色深绿, 顶片大, 薹茎尖紫, 短柄叶半托着生, 花淡黄色, 植株高度一般在160 cm左右, 有效分枝部位低于20 cm, 一次有效分枝在9个以上, 单株有效角果数有420个左右, 角粒数20粒以上, 千粒重达4 g以上。抗寒性较强, 抗病耐病性好, 抗到性优于皖油14。

3 栽培技术

3.1 培育壮苗

向农油2号在桐城地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 秧龄控制在30~35 d, 直播田在10月中下旬播种, 秧田播种量8kg/hm2, 大田用种量在1.6 kg/hm2, 秧田与大田面积比1∶6, 采用撒播, 稀播匀播。齐苗后早间苗、定苗, 做到苗不挤苗, 留苗100株/m2左右。定苗后, 施尿素50 kg/hm2对水1 600 kg, 并用15%多效唑650 g/hm2对水800 kg均匀喷施, 以培育壮苗。力争在移栽时达到苗高20 cm以上、绿叶数在6片以上、茎粗0.6 cm以上。移栽前7 d追施尿素100 kg/hm2。秧田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等害虫, 可选用吡虫啉、乐果等杀虫剂[1,2]。注意合理密植, 移栽油菜密度为11万~12万株/hm2, 直播油菜21万~22万株/hm2。

3.2 肥水管理

要求重施基肥, 早施苗肥, 适施蕾薹肥, 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使用, 主要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向农油2号是双低油菜, 对硼肥的需求量大, 注重使用2次, 即在基施的基础上, 初花期结合病虫防治再喷1次。一般产量在2 500kg/hm2, 施纯氮280 kg/hm2、五氧化二磷130 kg/hm2、氧化钾120 kg/hm2, 氮肥基肥占60%、苗肥20%、蕾薹肥20%, 磷钾肥全部基施。水分管理上, 要求开好“三沟”排灌顺畅, 不留渍水, 尤其对地下水位高的田块, 要做到沟沟相通, 保证沟内无明水, 耕层无暗渍, 以确保根系发育正常, 生产后期田间通透性好, 减少菌核病的发生[3,4]。

3.3 病虫草害防治

油菜病害以防菌核病和病毒病为主, 菌核病在油菜初花期病叶率达10%以上、病株率在1%以上时, 用25%核菌霉克1.2~1.8 kg/hm2, 或70%甲基托布津1.5 kg/hm2防治。虫害以防治蚜虫为主, 在蚜虫株率10%时, 用4.5%高效氯氰菊酯330~495 m L/hm2对水600 kg喷施;同时搞好菜青虫防治。化学除草以冬前进行为主, 禾本科类型的杂草可用35%油草封杀900~1 050 g/hm2, 或5%精喹禾灵乳油1.2~1.5L/hm2对水600 kg喷雾, 杂草类型较多的田块可用20%油通金750~1 050 g/hm2喷施, 或14.5%胺·吡·草除灵 (冬闲TM) 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600 kg喷雾。由于冬季温度较低, 施用除草剂时宜选在日平均温度达到10℃的天气, 这样能较好地发挥除草剂的除草效果。

3.4 适时收获

油菜成熟早晚不一致, 当有80%左右角果呈淡黄色或主轴大部分角果籽粒褐色时开始收获。

摘要:介绍了油菜新品系向农油2号的选育经过, 总结了其特征特性, 并提出了其栽培技术, 包括培育壮苗、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新品系,向农油2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曹流俭, 邢君, 陈浩.优质油菜新品系比较试验与经济性状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1) :13590-13591, 13609.

[2]杨光, 尚兆发.“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系示范及其评价[J].江苏农机与农艺, 1999 (4) :14.

[3]冯玉珍, 杜景珍.油菜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7 (12) :22-23.

上一篇:外部监督论文下一篇:分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