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选育

2024-06-19

新品种选育(共11篇)

新品种选育 篇1

牡丹朵大色艳,奇丽无比,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有“国色天香”之称,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根可入药,花可食、酿酒、提取香精等,鲜切花可出口创汇。随着花卉业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的新奇牡丹品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牡丹新品种选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洛阳市中心苗圃牡丹品种园,地理位置为北纬34°46′,东经112°48′,310国道横穿其中。园区海拔180~200 m,年平均温度13℃,极端最低温度-18.2℃,极端最高温度44.2℃,年降雨量600~800 mm,无霜期218 d。土壤p H值6.8~7.8,为堆垫褐土。交通方便,灌溉条件好,适宜牡丹生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在洛阳牡丹品种园250亩实生苗繁殖区,将每年采收的种子进行播种,从中选育新品种或嫁接砧木等。

2.2 技术原理及育种方法

2.2.1 技术原理

根据牡丹品种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利用杂交育种(尤其是远缘杂交)理论,依照牡丹生理变异、生长特性、形态、生态特性变异和细胞学、遗传学基础理论开展了杂交实验、对比实验,选择培育出性状优良的牡丹新品种。

2.2.2 杂交育种方法

牡丹现有品种的遗传组成原本很复杂,杂交又引起了基因重组,从而可以产生全新性状,尤其是远缘杂交,能产生新型优良品种,并对原有品种作出超水平的突破。因而,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以其遗传差异的大小为原则。在遗传差异大于所有类平均差异(R=79)的类间选择,亲本必须具备种目标所需要的突出的优良性状,双亲之间的优点,缺点要能相互弥补,这样的杂交组合其后代才可能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获得到更多的优良性状。根据品种园的牡丹基因资源,采用单杂交方式开展杂交育种,分别选择飞燕红妆、玉玺映月、状元红、魏紫、兰芙蓉、兰田玉、乌龙捧盛、红霞映日等为母本,选择一品朱衣、种生白、赤龙焕彩、紫罗汉等为父本。

(1)杂交用具:枝剪、小剪刀、镊子、半透明袋、纱布袋、回形针、授粉笔、广口瓶、小酒精瓶、培养皿、脱脂棉、牌子、标签、记载本等。

(2)杂交方法:在牡丹亲本花未开之前,4月上旬(雌、雄蕊未成熟之前)进行套袋(纸袋最好),袋长15cm,宽7~8 cm,2~4 d后,去雄,以免自花授粉,用镊子或小剪刀直接剔除花中的雄蕊,不要损伤雌蕊,更不可刺破花药;然后再套袋隔离,待雌蕊柱头有粘液分泌时进行授粉。

父本花粉采集:预先套袋,以免掺杂其他花粉,将即将成熟的花药用镊子采下,放在油光纸上干燥(阴凉),也可摘取即将开放的花朵,在室内阴干,花药开裂后收粉,装入经过酒精冲洗消毒的广口瓶中,以备授粉用。

花粉的贮藏:低温、低氧、低湿度是花粉贮藏的3个重要条件,花收集到的花粉在室温干燥12 h后用瓶子装好封严,保存于-18℃的冰箱内。一般在温度5℃,相对温度70%条件下,可贮藏80~90 d。

授粉:待雌蕊柱头分泌粘液时,用毛笔或铅笔橡皮头,粘花粉涂于柱头上,套上袋子,授粉时间为4月10日至25日,大约5~7 d,挂上牌子、标签,作上标记。授粉20 d后去袋,种子于8月上旬成熟,此时采收种子,进行沙藏,严防脱水干燥,10月中旬进行播种,第2年出苗。

植株开花后进行初选,定植于株系圃中,编号,观察记载各个特征,并与亲本进行比较,之后鉴定、定名。

3 结果与分析

经过人工杂交育种选育出的洛育4号、洛育17号、洛育23号、洛育26号、洛育54号5个栽培品种。新品种与其父母本、其它品种性状特征比较如下:

洛育4号(命名黄辉):采用玉玺映月为母本、种生白为父本杂交繁育而成。主要特征为:植株高而均匀,枝条直,粗0.7 cm,节间长5 cm,皮白褐色,叶片小、稠密,长8.5 cm,质地中等,黄绿色,叶端钝,叶柄微红色。花初开乳黄色,盛开纯白色,多层,露心,荷花型或托桂型,花瓣较大,花径18cm×11 cm,花茎长51 cm。植株长势、萌蘖力中等,抗性强,成花率高,单枝可成花3朵,花朵不藏叶、直上,微香,为中开品种。与其母本玉玺映月及种生白、石园白、青心白、白玉等特征比较如下表1:

从表1比较可看出,洛育4号在花期、生长势、花色、香型等方面与其它几个品种无明显差异,但花色较纯正。而成花率洛育4号较高,单枝成花数为3个,与石园白、青心白等有明显差异。洛育4号花茎长达51 cm,超过其它5种30 cm以上,特别适宜作切花和催花用。

洛育23号(命名春归华屋):其母本为红霞映日。该品种植株较矮,较紧凑,株型半张开,中型长叶,墨绿色,茎青绿色,叶柄圆微红。花红色,千层起楼不露心,台阁型,花径17 cm×13 cm,花瓣中大,花瓣基部有紫斑,花朵直上不藏叶,有浓香气,花茎直硬,长22 cm。植株长势、分蘖能力均强,成花率高,单枝可成花2朵,为中开品种,花期8 d,适合盆栽。该品种与其母本红霞映日比较,花朵更大、更鲜艳,千层起楼不露心,更加好看,其香型为浓香,比母本淡香型香,由于植株较矮,比红霞映日中等高度更宜盆栽。

洛育54号:母本飞燕红妆(蔷薇型,花色银红色,花期早开,花姿为侧开,其花茎长14~17 cm,有淡香味,植株生长势、萌蘖率中等,植株中等,株型开张,小型长叶)。其特征如下:植株中等,株型形长,小窄长叶,深绿色,叶端尖,叶质薄,叶柄青绿色,平展生长,长28 cm;花银红色,蔷薇型,花瓣大,基部有紫斑,花径18 cm×7 cm,花茎弯,青绿色,长30 cm;植株长势、萌蘖力均中等,成花率高,单枝可成花2朵,花朵侧开但不藏叶,香气浓,中开品种。适宜作切花。

其花色、亮度、花型、香型均优于飞燕红妆、一品朱衣等品种。

洛育26号:母本乌龙捧盛。该品种植株中等,紧凑。枝条粗1 cm,直立,节间长3.5 cm,皮褐色,叶片稠中型大小,长11 cm,质薄,深绿色,有红晕,叶端尖,叶柄圆、紫红色;花多层平头微露心,有雌蕊,蔷薇型或台阁型,花瓣大,紫红色,花径17 cm×10 cm,花茎直立,长30 cm;植株长势强、萌蘖力强,抗性强,成花率中等,单枝可成花2朵,花朵有浓香气,侧开不藏叶,花期9 d,为中开种。其植株长势、花色、亮度等优于紫二乔、紫罗汉、红旗漫卷、紫云仙等品种,观赏性更强,适宜作切花。

洛育17号(命名紫红呈艳):母本魏紫。植株较矮,紧凑,新枝粗0.7 cm,直立,节间长4.5 cm,皮褐色,叶片稀且较小,长8.5 cm,质薄,深绿色,叶端钝,叶柄圆、暗红色;花千层起楼,圆球型或绣球型,花瓣小、紫色,瓣边泛白,花径16 cm×13 cm,花茎微弯,长23 cm。植株长势、萌蘖力中等,较抗病,成花率高,单枝可成花3朵,花朵侧开,有香气,花期7 d,为中开种,适于盆栽、催花。其株型、成花率、花型等均优于赤鳞霞冠、紫重楼、赤龙焕彩、赵紫等品种,缺点为长势较弱。

4 结论与讨论

4.1 在洛阳牡丹品种园开展了牡丹优良品种间的杂交育种,通过各项综合措施,共培育牡丹新品种5个。

4.2 牡丹新品种选育是推动牡丹生产的动力因素,是牡丹产业不断发展的源泉,一方面要加强常规育种,实现育种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应用现代技术,如单倍体、多倍体、辐射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等,寻求新的育种材料,开展种间、种与品种间的远缘杂交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喻衡.中国牡丹品种整理选育和命名问题[J].园艺学报,1982,9(3):65-68.

[2]高志民,王雁,王莲英.牡丹、芍药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75-79.

[3]何桂梅,成仿云.牡丹的杂交育种及其最新进展[M].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4.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49-155.

广东选育成功花生新品种 篇2

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524094,电话:0759-2727998)选育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湛油55”,前不久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春植全生育期125天,株型直立紧凑,单株果数14.1~16.5个,饱果率79.0%~84.8%,双仁果率82.0%~84.9%,百果重181.6~195克,半公斤果数308~349个,出仁率68.9%~69.8%。高感青枯病,高抗锈病和叶斑病,抗倒性和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粗脂肪含量51.36%,粗蛋白含量27.00%,油酸含量44.4%,亚油酸含量35.4%,油酸/亚油酸值为1.25。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71.38公斤,产籽仁186.98公斤。(广东 吕健平)

西瓜新品种通过审定

厦门农利得种苗有限公司(邮编:361009,电话:0592-5125973)选育的无子西瓜新品种“农利一号”,前不久通过了广西品种审定。

该品种果实生育期春播或秋播平均32天。生长势较强,抗病性强。易坐果,果实商品率93.5%,平均单果重4.96公斤,果实圆,绿底,锯齿状平直条带,果皮约1.4厘米,中心糖度平均为10.9,果肉红色,剖面较好,肉质脆硬,口感中等,果皮较硬,耐储运性较好。春季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561.5公斤,秋季平均667平方米产量达2547.5公斤。(广西杨松)

玉米新品种通过鉴定

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邮编:730070,电话:0931-7612385)选育出的玉米新杂交种“陇单4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

该品种生育期137天,属晚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9.36%、赖氨酸0.33%、灰分1.09%、粗脂肪3.57%、淀粉76.44%、水分9.94%、容重为701克/升。达到了国际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的一级标准和饲料玉米的二级标准。根系发达,抗倒伏,活秆成熟,适宜青贮。抗玉米矮花叶病、红叶病和大斑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857.8公斤。(甘肃 汪海龙)

四川选育成功苎麻新品种

由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邮编:635000,电话:0818-2390403)选育的苎麻新品种“川苎8号”,前不久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菜豆新品种选育报告 篇3

九架豆12号是以自选的优质高世代材料为亲本, 按亲本选配原则, 以商品性好、生长势强、抗病性强的九904为母本, 以中早熟、高产、抗病的九90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代系统选育于2005年育成一个稳定的优良品系9812。该优良品系9812于2006~2007年在院内进行品比试验;2008~2009年参加全省联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在全省联合试验中该品系在产量、品质、抗病性、商品性等主要性状方面优于对照品种架油豆, 达到了育种目标。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

2008年, 在全省联合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架油豆增产13.3%, 平均产量达25408.8kg/hm2;2009年, 在全省联合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架油豆增产12.5%, 平均产量达22296.9kg/hm2;2008~2009年2a试验的平均产量为23852.9kg/hm2, 比对照增产12.9%。在2008~2009年2a区域试验中6个区域试验点全部增产。

在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24143.2kg/hm2, 比对照品种架油豆增产11.1%;在2009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22073.1kg/hm2, 比对照品种架油豆增产10.5%;2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3108.2kg/hm2, 比对照品种增产10.8%。2008~2009年生产试验6个次点全部增产。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中早熟品种, 从出苗到商品荚始收50~55d。

3.2 品种特性

种子椭圆形, 浅粉色底带褐色条纹, 千粒重约450g;幼苗下胚绿色, 子叶绿色;株高约为260cm左右, 主茎绿色, 叶片绿色, 叶皱少, 顶端小叶为心脏形, 小叶长16cm左右, 宽13cm左右, 叶尖0.8cm左右, 花冠旗瓣、翼瓣均为白色, 花苞叶较小, 始花节位平均1~2节;嫩荚为绿色, 荚面平滑, 直宽形, 荚长19cm, 宽2.3cm左右, 荚厚1.1cm左右, 荚喙中部渐尖, 喙长0.7cm左右, 平均单荚重19g左右, 每荚含种子5~8粒。

3.3 抗病性

2008~2009年, 田间自然发病率调查结果表明, 炭疽病、锈病发病率较低, 较抗菜豆锈病及炭疽病。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栽培技术

露地栽培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 温室、大棚可适当早播。每穴播种3~4粒, 保苗2~3株, 株行距35~40cm×60cm。最好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 应实行2~3a轮作, 避免重、迎茬及涝洼地栽培。施腐熟有机肥35000㎏/hm2左右做基肥, 种肥不宜过多用氮素, 以防烂种。出苗后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 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4.2 病虫害防治措施

种子消毒, 播种前土壤进行消毒, 实行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

4.3 繁种技术

一般以春菜豆作选种田。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的植株作为种株, 且该植株生长势强, 抗病性能好, 结荚早, 坐荚率高, 果荚齐整, 无病虫害。种株选好后作好标记, 随时去除病株、杂株。在采收1~2次嫩荚之后的植株的中下部位, 即在植株2/3高度以下处选留种荚为宜。

5 适应区域

新品种选育 篇4

项目名称: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所属领域:农林

申请单位: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 协作单位:

起止时间: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太 原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填报时间:二0一一 年九月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一、总论

1.1 申请项目的概述。应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

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林业的面貌,发送和保护生态状况,确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根据古交市林业发展现状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该项目以培育优质樟子松等苗木为主,采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采用旱地造林技术,基本解决了苗木移栽中,投入大、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所移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为我市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园林绿化、公路绿化、四旁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绿化苗木,为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一是搞好林业建设,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三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

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四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绿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将为古交市农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三农”问题在山区本身就是“三林”问题,就是林业、林农和林区,这部分人如何致富关系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林业经过家庭承包以后能够取得经营效益,能解决就业问题,能解决致富问题。发展林业是安置农民工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可行的一条渠道,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地关注林业、投入林业、建设林业,做大做强林业事业,大大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改变古交市以往重工业污染城市气候形象,改善城市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居民适宜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1.3 项目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3.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

成时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阶段(中试或批量生产)、实现的年生产能力(或阶段成果)、企业资产规模、企业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樟子松新品种的引进与育苗新技术的应用,结合目前农林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用于弥补园区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的生态与交通优势,有效聚集、吸引人气,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走一条新路,使生态林业成为古交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2000余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200余万元投入到农林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00—300万元。

1.3.2 经济目标:

项目完成后,育苗100亩,完成推广造林2000亩,每年可收入50万元。

1.3.3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项目实施时,制定出完善的种植、管理规范,从而打造出原生态绿色品牌。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容器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容器育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

上,旱地造林技术示范点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二、申报企业情况

2.1 项目基础条件及开发能力 2.1.1 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太原古交市东曲街办马连岩村磊磊坡自然村,西北向距离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

2.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总体地势为西北—东南走向,总体地形呈两岭夹一沟态势。区域内最高点位于东南方的大母梁,海拨高程1494m,最低处位于西北方的拐底沟河床,海拨高程1161mm。东北西南两道岭于大母梁汇合,所夹一沟出口于东北边的拐子沟。区内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峁顶及山梁处黄土较为浑厚,沟坡陡峭,土薄石厚,基岩出露较为普遍。山腰地势较缓处分布有一些平缓的坡地。沟底两侧分布有冲积形成的小块条状台地,地下煤炭矿藏丰富,由于煤炭资源逐渐的开采,地面局部出现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2.1.3河流水系

项目区分属古交市汾河一级支流域长峪沟和半沟两个区域,处于这两个流域的上游。(见河流水系图2-2)

2.1.4 气象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485.1mm,每年平均气温6.3℃,大于10℃积温,在220℃-280℃之间,年均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561H左右,年均蒸发量1812.6mm,年均无霜期137天。多年平均风速2.5m/5,风向以西北

风居多。

2.1.5 土壤植被

项目区内土壤以粗骨土为主。植被主要为天然灌草和人工营造的油松,落叶松,榆树生态林和杏、枣、核、葡萄等经济林,灌木主要种类有沙棘、黄刺玫、毛榛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狗尾草,白草居多。

2.2 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位于古交市以东的长峪沟及半沟流域上游,距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属东曲街办马连岩村委会磊磊坡自然村,面积110亩。项目单位已建造以较耐干旱的油松、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20余亩;栽植经济林30多亩,种植苑内已全部配套喷灌系统。

2.3 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项目负责人:侯贵明,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大学,59岁,2009年,他承包200余亩荒沟于当年投资110万元填沟造地110亩,并全部配套了喷灌系统,在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深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搞起了苗木选育,选育定植以较耐干旱、瘠薄的油松、云杉为主的营养袋、营养钵苗木220万,引种试种了部分蓝色云杉和红叶杨。

项目人员:

赵廷枢,古交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负责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及技术应用工作;

田银锁,林业技师,负责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高杰宇,学士,高级农艺师,古交市土肥站站长。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3.1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3.1.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容器育苗技术除能使苗木根系健壮、生长旺盛,极大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苗木移栽后的工作量外,特别是在大苗移栽及反季节栽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容器全年都可以对苗木移栽,因此被称为可以移动的森林。容器育苗技术由网袋育苗容器配合轻型育苗基质组成,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成熟早,快速繁殖应用广,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特点。

3.1.1.1 轻型基质结构好:由于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等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因此具有重量轻,疏松透气,不板结,有良好的固相、液相、气相结构,富含有机质、腐殖质等,不会积水但又能保水保肥,促进根系生长,其基质纤维含量高,能与根系交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根团结构。

3.1.1.2 带袋栽植成活高:轻基质网袋容器可以利用空气修根,通过空气修根的网袋容器苗可促进多级侧根生长,增大根的表面积,使根系与基质紧密交织为一体,形成富有弹性的根团。移栽时不需脱掉容器,根系可完全穿透容器,水平生长。

3.1.1.3 不需缓苗成熟早:由于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带袋栽植以不损伤根系,栽后能直接生长,没有缓苗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同时轻质网袋容器苗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移栽,在干旱少雨地区可以在雨季进行造林,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延长了造林时间。

3.1.1.4 搬运方便成本低:由于轻基质原料来源广泛,多为农、林业废弃物,容易就地取材,且基质富含有机质利于苗木生长发育,培育出的苗木质量高、成本低;轻质网袋容器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好、不散团,搬运方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因重量轻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特别适合山区和远距离地块造林及定植育苗。

3.1.1.5 繁殖快速应用广:轻基质网袋容器为苗木生根发育创造了适合的环境条件,再加上工厂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抚育方法,可大大加快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苗木的生产周期。如用以进行嫩枝扦插育苗,一年可生产2-5批苗木,因此可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轻质网袋容器应用广泛,可用于扦插育苗、播种育苗及裸根苗移入网袋容器育苗,也可用于组培育苗。容器长短可按需切割,能繁育不同规格的苗木,如将一年生小容器苗移放到大容器袋里继续培育,可生产绿化造林及果木经济林建设用的大于1米高的大苗。如将轻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蔬菜生产和花卉培育等各方面,都可以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目标发挥巨大作用。

3.1.1.6 改良土壤利环保:无土轻基质主要成分是天然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疏松透气,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网袋入土后,其半降解网状材料可离散成纤维丝状物,既不阻碍苗木根系正常生长,也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轻型基质网袋容器苗由于在造林过程有以上诸多优点,特别适应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造林,加之在造林整地中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径流量降低,增加地面覆盖率,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3.1.2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本项目技术依托山西省林业工作总站等专家,长期对园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确保樟子松试种育苗项目的顺利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

轻型无土基质网袋育苗生产线设备是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项目。现在已在全国有很多生产厂家,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

3.1.3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就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比较。

3.1.3.1当前我国林木种苗的发展现状

苗木发展是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绿化的首要工作。我国绿化苗木业培植起步在80年代初,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城市苗木产业的迅速膨胀。苗木产业之所以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种苗价格看好,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第四、林木种苗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种苗生产由以荒山造林树种为主向多目的、多用途、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多品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第四、林木种苗生产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樟子松苗木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对樟子松苗木的繁育培育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在我省仅有晋北地区在近年有大量推广。

3.1.3.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求的名特优品种不足;二是良种化程度不高;三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3.1.3.3新时期林木种苗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因为发展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发展林木种苗已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已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三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

施,国家对林业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为种苗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投入保证。

3.2 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本项目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已经完成引进种植樟子松10余亩,蓄水池及自控灌溉系统等辅助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条件。

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对于有效提高造林存活率,扩大国土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轻基质网袋大容器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可以尽快实行科技育苗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科技兴林、科技兴农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树苗生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快捷途径,而旱地造林技术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林工程建设中必然应用的技术,因此,我们要在大力推广应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使先进林业科技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林业苗木的繁殖常采用的方法是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大容器育苗技术首先要选择容器的大小、苗木的品种、基质的配方。容器选择按育苗的程序分三个规格:小(20cm)、中(50cm)、大(100cm)三种规格。

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

4.1樟子松育苗技术 4.1.1 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 1 年与 2 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4.1.2 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 2-3 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4.1.3 种子处理

在 1-3 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 30-50 厘米,然后将种子用 3 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 40-50 厘米 的杂草。播种前 3-5 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 0.5% 的高锰酸钾消毒 2 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 50% 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 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4.1.4 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 10-15 厘米,小步道宽 50 厘米,床面 1 米,长 10 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1.5 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是很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 8-9 ℃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

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通常每亩播 8-10 斤。

4.1.6 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

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4.1.7 苗期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

4.1.7.1 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 6% 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浇水量不易过大。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1 年生松苗,7-8 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时期,且根系已伸展,更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 2-3 日浇一次透水。到 8 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旱,可每隔十余日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在掘苗前 5-7 日浇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掘苗时保持根系完整。

4.1.7.2 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 6 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 5-10 克,以后每隔 10 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 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 25 克,到 8 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 100-150 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4.1.7.3 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 7 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

4.1.8 苗木的培育

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 2 米 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 4 月上旬土壤解冻 30-40 厘米 时即可开始。床作的顺行栽 8 行(指床面宽 1 米),株距 4 厘米,行距 12 厘米。垄作的,在垄面上栽 2 行苗。株距 4 厘米,行距 16-20 厘米。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最好在栽苗后浇一次水,有利于成活。

4.1.9 苗木的越冬保护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 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 100%。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 1 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 3 月间,因 3 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 20 ℃ 左右以上,而夜

间又可降到-20 ℃ 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时间和方法:在 11 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 15-20 厘米,到翌春 4 月上旬化土层达 20-30 厘米 时,分 2-3 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 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 50-100 株)。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4.2 旱地造林技术:

旱地造林技术措施总原则是: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工作径流率降低,增加地面覆盖,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造林成活率。一般旱地造林于春季开始生长以前和利用雨季进行造林,但对于大容器苗的移植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也要抓住这两个造林最佳季节进行,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工艺路线:

基质配制——繁殖(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移植小容器炼苗——移植中型容器培育——转入大容器生长——旱地造林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企业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方案、生产方案及营销方案等方面情况进行论述。说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目标,阶段工作内容及经费投入。

根据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项目计划按照早施工、早见效、早受益的原则,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项目实施期限为两年2011年9月—2013年9月,2011年9月—2012年3月,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和各项

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4月—2012年9月,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购入育苗容

器、培育大苗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培训项目区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旱

地荒山造林技术

2013年8月—2013年9月,完成整理材料,总结验收工作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2011年9月-2012年10月,购进新品种种苗、购置配套设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及试验费用、交通、会议、培训等费用,使用投资380万元。

2011年12月—2013年9月,完善配套设施,完成旱地造林工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项目检查总结验收,使用费用120万元。

6.2 资金筹措方案

所需资金拟从三个方面筹措,太原市科技局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自筹资金320万元,贷款100万元。

6.3 投资使用计划

青椒系列新品种选育成功等 篇5

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邮编:300381,电话:022-23784636)承担的“青椒系列配套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的研究”项目,前不久通过专家验收。

他们选育的早熟牛角椒新品种“津椒7号”,辣味中等,平均单果重40克,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4700公斤;选育的甜椒新组合,平均单果重165.7克,抗TMV和炭疽病,在温室和大棚内栽培,667平方米产量可达4000公斤。(天津 谢平)

花生新品种通过审定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邮编:266601,电话:0532-8411414)选育的花生新品种“花育23号”,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百果重153.7克,百仁重64.2克,出仁率74.5%,子仁含粗蛋白22.85%,粗脂肪53.1%,抗病性及抗旱耐涝性中等,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荚果281.5公斤,子仁211.7公斤。(山东 黄福生)

甘薯新品种通过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邮编:712100,电话:029-87092207)朱俊光研究员主持的“甘薯新品种秦薯四号推广项目”,前不久通过了陕西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该品种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881.9公斤。在国内首创了多级、快速、高效育苗技术,提出了甘薯无公害生产标准。(陕西 李社良)

油菜新品种“华油杂9号”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油菜研究室(邮编:430070,电话:027-87281507)杨光圣教授主持选育的油菜新品种“华油杂9号”,前不久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

该品种含油量41.34%,芥酸含量0.56%,每克饼硫苷含量22.57微摩尔,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70.84公斤。(湖北 张红兵)

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

湖南省衡阳市农科所(邮编:421101,电话:0734-8722152)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金优463”,前不久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14天,糙米率82.5%,精米率69.8%,整精米率51.5%,垩白粒率31.5%,千粒重26.5克,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480.44公斤。(湖南 蔡义东)

春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邮编:730070,电话:0931-7631828)柴守玺教授主持选育的“西旱1号”春小麦品种,前不久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

该品种后期灌浆速度快、落黄好,适应范围广,可使旱地春小麦种植地区“旱年有收成、平年好收成、多雨年份大收成”。具有高抗病性,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54.37公斤。(甘肃 吴平生)

棉花新品种通过审定

湖北省荆州市农科院(邮编:434100,电话:0716-8401945)选育的棉花新品种“鄂杂棉9号F1”,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

加快蔬菜新品种选育的建议 篇6

1. 品种选育要适应农业发展要求

世界农业已不同以往传统粗放型农业, 正在向“精品”方向发展。首先, 对各种农作物分类越来越细。仅玉米就分成饲料玉米、高淀粉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等几种类型, 蔬菜作物就更丰富多彩, 像樱桃番茄、串番茄、水果黄瓜等不胜枚举。其次, 对农作物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不再是量的需要, 更注重其品质的好坏、营养成分的高低, 如维生素C含量、含糖量、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等, 已成为衡量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 逐渐注重环保和健康。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农产品的“绿色革命”已开始, 面对整个世界农业的发展变化, 我们需要从农业源头——品种着手, 尽快培育和引进优良的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 改善目前的品种结构, 提高农作物品质, 增加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和开发, 实现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营养型的转变, 以适应世界农业的发展。

2.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目前, 辽宁省蔬菜品种比较落后, 以前的研究方向是“重量不重质”, 且多数以鲜食为主, 适宜加工的品种较少, 这已远不能满足蔬菜产品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形势, 首先, 应在蔬菜优良新品种引进、定向免疫新品种研究及蔬菜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中心、蔬菜新品种科技示范展示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促进蔬菜新品种研究和推广。其次, 加快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同企业联合, 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包括抗病优质新品种和加工品种选育、采后处理加工增值技术、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生防制品的研制等。第三, 应加强对市场流通的现有蔬菜品种管理, 及时普查、登记, 掌握其特征特性和抗病性, 通过筛选, 推广一批优质高产的蔬菜新品种。

3. 完善科研单位体制, 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辽宁省科研育种单位目前呈现国营、股份 (国营控股、民营股份) 、个体三种体制。从科研的基础设施、人员条件来看, 国有农科院所具有优势, 但由于目前鼓励机制没有建立, 导致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育种积极性不高, 大量人才被个体、民营单位“挖走”, 造成科技人员分散、科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蔬菜市场品种混乱等弊端。鉴于此种情况, 应该完善农科院所对科研人员的鼓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另外, 对从事种质资源等基础性工作研究的科技人员在利益分配上给予合理考虑, 因其研究内容虽不能短期内创造价值, 但这是提升育种水平的基础保证, 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建立鼓励机制。

4. 加强品种管理

大豆新品种沈农18号选育 篇7

一、选育经过

1. 选育目标

(1) 产量指标, 通过杂交育种手段, 选育出脂肪含量超过21.5%, 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 适于辽宁省中熟组区域种植的高油大豆新品种。 (2) 综合抗性好, 抗或中抗主要病虫害的优质高产稳产型品种。 (3) 品质指标, 兼顾豆腐和豆油加工的优质品种, 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超过63%, 其中脂肪含量超过21.5%。

2.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 亲本来源, 母本采用沈阳农业大学选育的中间材料沈农91-6053, 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105厘米, 主茎节数18个左右, 分枝3~4个, 椭圆叶, 紫花, 灰毛, 荚成熟时草黄色, 百粒重25克, 种皮黄色, 种脐黄色。生育日数131天, 耐旱性强, 喜肥水, 茎秆韧性强, 抗倒伏, 高抗大豆花病毒病。父本采用综合性状好的中间材料沈农92-16, 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110厘米, 主茎节数16~18个, 椭圆叶, 紫花, 百粒重22克, 种皮黄色, 种脐褐色, 籽粒脂肪含量22.1%。生育日数134天, 稳产性好, 抗倒性较强, 较抗旱, 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霜霉病。 (2) 选育过程, 在2000年以沈农91-6053为母本、沈农92-1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按生理株型育种目标, 经后代定向选育。2007年进行株系比较及产量鉴定, 2008~2009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2010~2011年参加辽宁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 同时扩繁原原种和原种, 完成育种程序。

3. 品比试验结果

2008~2009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产量鉴定试验, 每品种种植5行, 行长10米, 行距60厘米, 3次重复。测产时取中间3行的中部8米长的区段计产, 品比试验产量结果:2008年沈农18号折合亩产189.3公斤比铁丰33号 (对照) 增产9.8%;2009年亩产182.5公斤比铁丰33号增产8.5%;两年平均亩产185.9公斤, 比铁丰33号增产9.2%。2010~2011年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91.3公斤, 比铁丰33号增产6.6%, 其中2010年全省7个点, 平均亩产181.3公斤比对照增产10.9%;2011年全省7个点平均亩产201.2公斤比对照增产3.1%。根据2010年区域试验的结果, 2011年在进行省区域试验的同时在其适宜地区进行生产试验, 共7个点次, 平均亩产201.9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3.7%。

二、品种特征特性及配套技术

1. 特征特性

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 比对照铁丰33号晚3天。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106厘米, 株型收敛, 分枝数2.7个, 主茎节数1 8个, 叶片椭圆形, 花紫色, 茸毛灰色, 成熟荚果草黄色, 单株荚数48.7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脐黄色, 百粒重24.9克。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两年平均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1.39% (干基) , 粗脂肪含量21.85% (干基) , 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为63.24%, 属于高油品种。经人工接种鉴定, 该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 M V I号株系表现为抗 (R) , 病情指数为3.7%;对SMV III号株系表现为中抗 (MR) , 病情指数为34.4%。经田间鉴定, 褐斑粒率0.7%, 紫斑粒率1.5%, 霜霉粒率0.6%, 虫食粒率1.3%, 未熟粒率1.3%, 完整粒率92.5%。

2.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施肥, 选择不重茬、不迎茬地块, 实行连片种植。肥力中等或中等以下地块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肥力较高地块每亩施肥750~1000公斤, 可与7.5公斤磷酸二铵配合施用。注意化肥与种子必须隔离, 以防烧种。 (2) 播种, 播种日期在4月20日至5月5日, 最佳播期在4月25日至5月1日。每亩播种量3~3.5公斤。每亩种植密度1万~1.1万株。土壤肥力高的稀些, 肥力低密些。播种方法, 穴播行距60厘米, 穴距33厘米, 每穴下种3粒;条播行距60厘米, 株距11厘米, 单粒下种, 覆土厚度3~5厘米。 (3) 田间管理, 间苗在1对对生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展开前, 按要求的密度进行人工手间苗, 拔除弱苗、小苗、病苗, 一次完成定苗。在大豆封垄前完成3次铲地、3次地, 每次间隔10天左右。追肥在第3次地前, 每次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 或追施硫酸铵10公斤

土掩埋。喷施生长调节剂在始花期植株长势不旺时进行, 可喷施生长促进剂如叶面宝等。 (4) 防治病虫菟丝子, 防治大豆蚜自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每亩用40%的乐果乳油50克均匀拌入10公斤湿润细砂土中, 扬撒于大豆田边地头;或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每亩药液用量30~40公斤。防大豆食心虫在8月中旬大豆食心虫发蛾盛期进行, 用油毡软纸片 (长20厘米×宽3厘米) 浸蘸80%敌敌畏乳油制成“缓释卡”, 每亩用药量100克浸缓释卡50个均匀挂在田间, 或每亩用25%敌杀死乳油20~30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大豆菟丝子, 每亩用40%地乐胺乳油100~150倍液20~30公斤, 在大豆长出第4片复叶以后、菟丝子转株危害时喷施在大豆植株上。 (5) 灌水, 在有水源的地区, 如果大豆生育期间出现大气干旱或土壤干旱进行灌水, 尤其是在大豆结荚鼓粒期遇干旱应及时灌水。

西瓜新品种龙庆秋分的选育 篇8

1 选育目标

以选育优质易坐瓜圆形花皮耐贮运适宜露地栽培新品种作为育种目标。

2 选育过程

2.1 亲本来源及特性

2.1.1 母本

HF-04-08系河北引进亲本, 生长势强, 易坐瓜。全生育期92 d, 雌花开放至成熟32 d。花皮高圆形, 中大形果, 标准单瓜重5~6 kg。果脐小, 底色深绿, 条纹间距宽, 外观极美, 皮薄韧性强, 不裂果, 耐运输。红瓤, 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

2.1.2 父本

宝石红后代稳定株系, 中熟花皮圆形小果, 标准单瓜重3.5~4.0 kg, 全生育期90 d, 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30 d。果脐小, 深绿色底, 墨绿条纹清晰整齐美观, 果皮韧性强不裂瓜。小籽黑色光滑, 瓤色大红, 果实自然存放15 d不改变品质, 果肉质密, 极耐运输。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抗炭疽病、果腐病。

2.2 选育过程

2004年以HF-04-08为母本, 以宝石红后代稳定株系为父本配成一代杂种。2005~2006年进行综合性状鉴定及品系比较试验, 表现为抗病、优质、高产, 外形美观, 瓤色鲜艳, 口感甜美。2007~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 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品种原代号为龙庆2008。200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推广名为龙庆秋分。

3 试验结果

3.1 品系比较试验

2005~2006年进行综合性状鉴定及品系比较试验, 产量分别是53 286.7和51 298.6 kg·hm-2, 比对照京欣1号分别增产20.5%和22.4%。生育日数90 d, 果实发育期30 d, 均较对照短 (见表1) 。

从果实外观及果实品质的比较表明, 龙庆秋分果实外观与对照相近。但果皮厚度薄于对照品种, 瓤色鲜艳, 而且品质均优于对照品种, 2005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中部为12.2%, 边部为10.8%, 分别高于对照品种0.5和1.5个百分点。2005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中部为12.4%, 边部为10.5%, 分别高于对照品种0.8和1.1个百分点 (见表2) 。

该品系各形态表现优良, 并符合育种目标要求, 拟定名龙庆秋分, 并推荐参加黑龙江省区试。

3.2 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2007~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1 640.7 kg·hm-2, 比对照京欣1号增产16.2%。

3.3 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2008年同时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 4点次平均产量47 745.1 kg·hm-2, 较对照增产20.1%。

3.4 品质鉴定结果

龙庆秋分Vc含量比对照高0.141 mg·kg-1;中心糖量比对照高0.16个百分点;边糖量比对照高2.17个百分点;固形物含量比对照高1.25个百分点;含水量比对照多0.70个百分点 (见表4) 。

3.5 抗病性鉴定结果

2008年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 枯萎病病情指数12.09比京欣1号轻5.82;炭疽病病情指数26.52, 较京欣1号轻2.85 (见表5) 。

4 品种特征特性

龙庆秋分全生育期90 d, 雌花开放~果实成熟30 d左右, 果实高圆形, 深绿皮覆墨绿宽条带, 果面覆蜡粉, 果脐小, 红瓤, 品质佳, 果肉质密, 不易空心, 不裂瓜, 易坐瓜, 果皮韧性好, 耐贮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5%, 标准单瓜重4~5 kg。

5 栽培要点

玉米新品种宝玉168选育报告 篇9

1 选育目标

玉米是高秆作物, 最怕暴风雨袭击, 特别是抽雄、灌浆期遭遇暴风雨, 常会引起玉米大面积严重倒伏、倒折, 轻者会使玉米茎秆倾斜弯曲, 穗部秃尖缺粒, 形成“半个脸”, 减产2~3成。重者从穗下部或茎基部折断, 甚至有穗无可食用籽粒, 减产5~7成, 或颗粒无收。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黄淮海夏玉米年年出现倒伏倒折, 造成夏玉米大面积减产的现状, 广泛引进改良矮秆抗倒自交材料, 大量组配不同模式杂交组合, 进行观察和鉴定筛选试验, 经过高密度异地多点试验, 从中选育出高抗倒伏、高产稳产、耐密植、优质、广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新品种[1,2]。

2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宝玉168系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以自选系802为母本, 自选系6107A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母本802系2005年以478变异单株801与自选系3143 (永92614选系) 杂交, 再用801回交3次, 于2007年育成。父本6107A-2为CA375的改良系, 2005年用CA375 (昌7—2选系) 回交2次于2007年育成。宝玉168于2008年在海南组配制种, 2008—2009年所内进行组合鉴定和多点品比试验, 2010—2011年参加河南省7.5万株/hm2密度组区域试验, 2012年参加河南省7.5万株/hm2密度组生产试验。

3 产量表现

3.1 河南省区试结果

2010年7.5万株/hm2密度区试平均产量8 743.5 kg/hm2, 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8 031.0 kg/hm2) 增产8.9%, 差异极显著, 居试验第1位。12个试点全部增产, 丰产性好, 稳产性好。

2011年7.5万株/hm2密度区试, 4个核心点平均产量8 103.0 kg/hm2, 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7 026.0 kg/hm2) 增产15.3%, 差异极显著, 居试验第1位, 4个核心点全部增产, 其他5个辅助点产量平均7 749.0 kg/hm2, 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7 194.0 kg/hm2) 增产7.7%, 差异不显著, 居试验第1位, 5个试点全部增产;总平均7 926.0 kg/hm2, 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7 110.0 kg/hm2) 增产11.5%, 居试验第1位。

综合2年21个点次的区试结果, 总平均8 392.5 kg/hm2, 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7 636.5 kg/hm2) 增产9.9%, 丰产性好, 21个试点全部增产, 增产点比率为100%, 稳产性好。

3.2 生产试验结果

2012年生产试验组11个试点汇总, 10个点增产, 1个点减产, 增产点比率为90.9%, 平均单产10 770 kg/hm2,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2%, 居参试品种第1位。

4 品种特征特性

4.1 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形, 幼苗叶鞘浅紫色。生育期97~103 d, 与郑单958相同。株型紧凑, 株高231~244 cm, 穗位高94~103 cm。总叶片数19~20片, 叶色浓绿, 叶鞘绿色。雄梢分枝多, 雄穗颖片绿色, 花药黄色, 花丝浅紫色, 苞叶长度适中。果穗中间型, 穗长14.9~16.6 cm, 穗粗4.6~4.9 cm, 穗行12~16行, 行粒33.2~38.8行, 出籽率87.5%~89.6%, 千粒重288.7~353.8 g, 半马齿型, 黄粒, 白轴, 结实性好。

4.2 抗倒性

根据2012年国家黄淮海夏玉米7.5万株/hm2密度区试30个试点统计结果, 宝玉168株高2.20~2.78 m, 平均2.40m, 穗位高0.70~1.19 m, 平均0.96 m, 倒伏率为0.1%。对照郑单958株高2.48 m, 穗位1.06 m, 倒伏率为0.7%。

根据2010年河南省7.5万株/hm2密度区试统计结果, 宝玉168株高平均为2.31 m, 穗位高平均为0.94 m, 倒伏率为0.1%;对照郑单958株高2.46 m, 穗位高1.04 m, 倒伏率为2.6%。2011年河南省7.5万株/hm2密度区试结果, 宝玉168株高2.44 m, 穗位高1.03 m, 倒伏率为0.15%;对照郑单958株高2.47 m, 穗位高1.09 m, 倒伏率为4.6%。综合上述不同年度, 不同点次试验结果, 证明宝玉168株高平均2.38 m, 穗位高0.98 m, 倒伏率为0.12%;对照郑单958株高平均2.47 m, 穗位高1.06 m, 倒伏率为2.6%, 由此可见, 宝玉168株高和穗位均低于对照郑单958, 抗倒伏性显著优于郑单958。

4.3 抗病性

根据2012年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人工接种报告, 该品种抗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瘤黑粉病2.7%, 中抗矮花叶病20%、弯孢叶斑病7级, 感茎腐病39.1%, 抗玉米螟3级。

4.4 品质

据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郑州) 对该品种多点套袋果穗籽粒混合样品品质分析检验报告:粗蛋白质9.67%, 粗脂肪4.34%, 粗淀粉73.43%, 氨基酸0.27%, 容重757 g/L。籽粒品质达到普通玉米1级国标, 饲料用玉米2级国标, 淀粉发酵工业用2级国标, 高淀粉玉米达到3级国标。

5 栽培技术要点

宝玉168具有株高穗位低、株型紧凑等特点, 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播种前用杀虫药剂拌种, 播种后及时浇好蒙头水, 保证一播全苗, 注意防治蓟马、蚜虫、玉米螟危害。

为了充分发挥其穗大粒多耐密性强的增产潜力, 宜采取6~8片叶轻施提苗肥, 大喇叭口重施攻穗肥, 高产攻关田适量增施攻粒肥。同时要注意N、P、K搭配, 尽量避免单一施用氮肥。要适当推迟收获期, 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后大约苞叶变黄后10 d左右, 苞叶松散后收获, 保证玉米籽粒饱满丰产丰收[3,4,5]。

6 适宜推广范围

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各地, 安徽、江苏北部, 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夏玉米种植区及西北春玉米中上等肥力地块推广种植。

7 制种技术要点

该品种春、夏播制种均可。制种田要严格设置隔离, 四周1 000~2 000 m范围内严禁种植其他玉米。父母本行比一般为1∶4或1∶5。春播制种时, 应先播母本802, 父本6107A分2期播种, 第1期1/2或3/2在母本播后5~7 d播种, 第2期或在母本播种后10~12 d播种。夏播制种时, 母本802先播种, 父本6107A第1期在母本播后3~4 d播种, 第2期1/2或1/3在母本播后6~7 d播种。种植密度母本6.75万~7.50万株/hm2, 父本1.50万~2.25万株/hm2。为确保制种质量, 父母本拔节后要严格去除杂色苗和病苗等杂株。母本雄穗顶部露出叶片时, 要及时全部拔除, 授粉结束后要将父本全部砍去。春播制种产量为6 000~9 000 kg/hm2, 夏播制种产量为4 500~6 000 kg/hm2。

摘要:介绍了宝玉168玉米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 总结其栽培技术、制种技术要点, 以为宝玉168的种植提供指导。

关键词:玉米,宝玉168,选育

参考文献

[1]李建刚.玉米新品种洛单24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9) :31-33.

[2]张富才, 宝丰县2006年度夏玉米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7) :108, 110.

[3]翟德昌, 王树杰, 赵金枝, 等.驻大麦4号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科学, 2003 (2) :16-17.

[4]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玉米新品种[J].中国农村科技, 2004 (7) :26-29.

河南选育成功油菜新品种等 篇10

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邮编:450002,电话:0371-65729554)选育的油菜新品种“杂双4号”,前不久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中早熟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油菜杂交种,全生育期228天。苗期长相稳健,叶片深绿色,叶被有蜡粉,叶形琴状裂叶,茎秆粗壮,幼茎绿色,花黄色。抗菌核病,抗病毒病。芥酸含量1.60%,每克饼硫甙含量为25.78微摩尔,含油量41.01%。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油菜籽159.5公斤。(河南 康克平)

甜瓜新品种通过审定

湖北省荆州市农科院(邮编:434100,电话:0716-8401945)选育的甜瓜新品种“鄂甜瓜5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为早熟脆肉型厚皮光皮甜瓜品种。植株生长健壮,叶片深绿多毛,叶片尖,叶裂较深。果实近球形,果皮白色光洁,偶有少量淡黄斑。从授粉至果实成熟32~35天。单果重1.5公斤左右,果肉红色,剖面好,肉厚3.4厘米左右。种子浅黄色,长卵形,渐尖,千粒重25克左右。对蔓枯病、根部疫病抗性一般。不易落蒂,过熟易裂果。肉质酥脆,香味浓郁,口感好,中心糖含量15%左右,品质优良,商品性好。一般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000公斤左右。(湖北 袁小关)

大豆新品种在山东问世

山东省济宁市农科院(邮编:272131,电话:0537-2032481)选育的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1号”,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09天。株高81.0厘米,中抗倒伏。有效分枝2.1个,主茎15.4节,单株粒数73.5粒,百粒重25.1克。田间调查花叶病毒病发病较轻。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84.5公斤。(山东 周新国)

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邮编:046011,电话:0355-2093917)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长单43号”,前不久通过了山西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春播127天左右,夏播112天左右。对常见六种玉米病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穗腐病、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均达到中抗以上,坚秆抗倒;植株叶片上冲,株型紧凑,植株持绿成熟,群体整齐一致,是一个粮饲兼用型新品种。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48.7公斤。(山西 陈芒)

有机肥料驱虫添加剂研制成功

河北省保定市天元肥料研究所(邮编:071051,电话:0312-3030525)前不久研制成功有机肥料驱虫添加剂。

香稻新品种绥粳15的选育 篇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绿色稻米产业的兴起,香粳稻在该产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香粳稻,以其香甜可口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世界稻米市场的青睐[2]。我国是香稻的产地之一, 香稻栽培历史悠久,但传统名贵香稻地方品种存在地域性强、植株高、较不抗病、生育期长和产量低等缺点,因而一直是产地零散,规模极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为香稻育种与较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动力。 如今,市场上售价高、米质好的名牌米都掺有香米。 香米不仅具有食用意义,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3]。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珍贵的香稻资源,加强新品种选育、推广和遗传特性研究以及育种 技术的探索,不断扩大香稻面积,满足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已是当今稻米生产的一大趋势。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以 绥粳4号位母本、垦稻1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香稻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4024。

1亲本来源及特性

绥粳15是黑龙江 省农业科 学院绥化 分院2003年以绥粳4号位母本、垦稻1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连续单株选择育成。原代号:绥085080。

母本绥粳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以莲香1号×(R12-34-1)F2为母本,(松前×吉粘2号)F5为父本杂交育成,1999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的香稻品种,生育日数134d,需活动积温2 540℃。株高95cm,穗长17.6cm,千粒重27.7g,穗粒数98粒,有短芒,幼苗生长健壮,田间抗稻瘟病性好,耐寒性强,稻米无垩白,有光泽,米质优。父本垦稻12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垦稻10号为母本 ,垦稻8号为父本杂交后选育而成,2006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垦稻12。该品种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主栽普通粳稻品种,生育日数133d,需活动积温为2 400℃,株高96.2cm,穗长18.6cm, 每穗粒数84.5粒,千粒重26.9g,国家二级米。 接种鉴定:苗瘟5级、叶瘟1级、穗颈瘟5级;自然感病:苗瘟1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耐冷性鉴定:处理空壳率7.5%,自然空壳率1.8%。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2选育经过

以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为育种目标和亲本选配原则,于2003年用绥粳4号为母本,垦稻12为父本做有性杂交,F0、F1混合脱粒,F2、F3、F4、 F5单株选择,F5决选,经连续五代系统培育、鉴定而育成的早熟、高产、优质香稻新品种,原代号绥085080。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院内产量鉴定 及异地鉴 定,2011-2012年参加黑 龙江省第 三积温带 上限香稻 区域试验, 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香稻生产试验,2014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4]。

3品种特征特性

香粳稻,主茎11片叶,株高99cm左右,穗长18.5cm左右,每穗粒数约94粒,千粒重26.3g左右,无芒或偶有希短芒。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d左右,与对照品种同熟期。需 ≥10℃ 活动积温2 350℃左右。长粒型,株型收敛,稃尖秆黄色,散穗,活秆成熟,分蘖力强。据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 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 鉴定:出糙率81.6%~81.7%,整精米率67.7%~68.1 %,垩白粒米率9.5%~14.0%,垩白度2.2%~4.5%, 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41%~17.63%,胶稠度73.5~76.5 mm,食味品质81~85分。20112013年抗稻瘟病鉴定结果:叶瘟3级,穗颈瘟3级;2011-2013年耐冷性 鉴定结果:处理空壳 率9.67%~17.4%。

4产量表现

4.1区域试验

2011-2012年连续2a参加黑龙江省水稻区域试验6点次平均单产8 750.1kg·hm-2,平均比对照龙粳香1号增产8.2%。

4.2生产试验

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香稻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 911.9kg·hm-2,比对照龙粳香1号增产8.2%(见表1)。

5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区域

绥粳15在适应区内4月中上旬播种,插秧期5月中下旬,秧龄35d,插秧规格 为30cm× 13.3cm,每穴3~4株。施纯氮95kg·hm-2,氮∶ 磷∶钾=2∶1∶1。氮肥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基肥量:纯氮38kg·hm-2,纯磷50kg·hm-2,纯钾40 kg·hm-2;蘖肥量:纯氮28kg·hm-2;穗肥量:纯氮19 kg·hm-2,纯钾20kg·hm-2;粒肥量:纯氮10kg·hm-2。适当增加钾肥施用量。

采取旱育插秧栽培浅湿干交替灌溉。收获期为9月15日。注意预防青枯病、立枯病、纹枯病、 稻瘟病及潜叶蝇、负泥虫、二化螟。适应区域: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插秧种植。

6结语

以主栽品种作为亲本进行有性杂交,它们之间的优良性状有较强的互补性和累加性,强化了育种目标性状。从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对低代采用混合选择,不仅省去了单脱、单种、单株考种等繁杂的工作,而且减少了重组的优良性状早期丢失的现象,提高了选择效果。高世代采用单株选择法,有利于入选株系抗逆性、丰产性的鉴定, 也有利于杂种后代的稳定,加速育种进程。

摘要:<正>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4年种植面积超380万hm2,总产量在2 720万t左右,稻谷商品转化率达65%左右,年大米外销量1 660万t以上,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绿色稻米产业的兴起,香粳稻在该产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香粳稻,以其香甜可口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世界稻米市场的青睐[2]。我国是香稻的产地之一,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统计数据[C].哈尔滨: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2014.

[2]Khush G S B O Jullano.蒸煮与食用品质优良的高产水稻的育种[J].万葆新,译.国外农学-水稻,1987(1):5-8.

[3]任光俊,陆贤军,张翅,等.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9(2):24-27.

[4]谢树鹏,王宝力,张广彬,等.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绥粳14的选育与栽培要点[J].中国稻米,2014,20(4):86-87

上一篇:家庭教育议下一篇:硼酸盐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