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品种介绍

2024-07-26

大豆新品种介绍(共10篇)

大豆新品种介绍 篇1

下列玉米新品种是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1年12月30日第33次会议通过审定、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2012年1月30日发布的。

1. 铁豆60号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01年以铁94037-6为母本、铁9605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 比对照开育11号早4天, 属早熟大豆品种。株高94.3厘米,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2个, 主茎节数18.8个, 叶片椭圆形, 花紫色, 茸毛灰色, 荚熟淡褐色, 单株结荚数56.5个, 单荚粒数2~3个,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4.7克。籽粒含粗蛋白质38.83%、粗脂肪22.31%。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MVI号株系。褐斑粒率0.6%, 紫斑粒率1.8%, 霜霉粒率0.1%, 虫食粒率5.8%, 未熟粒率0.5%, 完整粒率90.3%。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10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83.5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4.2%;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1.9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8.8%。

栽培要点:在辽宁地区适宜春播, 选择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上种植, 每亩密度以1万~1.3万株为宜, 肥地宜稀, 薄地宜密。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抚顺、本溪等东、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2. 抚豆22号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2年以抚210-3为母本、长农043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 比对照开育11号早4天, 属大豆品种。

株高75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1.4个, 主茎节数16.7个, 叶片椭圆形,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褐色, 单株结荚数49.5个, 单荚粒数2.4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7.6克。籽粒含粗蛋白39.93%、粗脂肪21.94%。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褐斑粒率0.2%, 紫斑粒率0.4%, 霜霉粒率0.1%, 虫食粒率3.3%, 未熟粒率0.6%, 完整粒率9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9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175.5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9.2%;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8.7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6.7%。

栽培要点:适宜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1.35万株, 最大密度不超过1.5万株。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抚顺、本溪等东、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3. 东豆16号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2001年以开交8157为母本、东农16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19天, 比对照开育11号早熟10天, 属早熟大豆品种。株高85.1厘米, 亚有限结荚习性, 分枝数1个, 主茎节数18.3个, 叶片披针形,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暗褐色, 单株结荚数51.5个, 籽粒圆形, 种皮淡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1.9克。籽粒含粗蛋白40.11%、粗脂肪22.65%。中感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41.17%。籽粒完整粒率92.5%, 虫食粒率3.1%, 褐斑粒率1.6%, 紫斑粒率1.6%, 霜霉粒率0.1%, 未熟粒率0.5%, 其他粒率1.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11点次均增产, 平均亩产181.3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2.8%;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8.2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9.8%。

栽培要点:在辽宁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0.8万~1.1万株。注意防治大豆蚜虫和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抚顺、本溪等东、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4. 辽豆3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1年以Motto (美国大豆品系) 为母本、辽2105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1天, 比对照开育11号生育期早8天, 属早熟大豆品种。株高85.5厘米, 亚有限结荚习性, 分枝3.3个, 主茎节数17.8个, 紫花, 椭圆形叶, 棕毛;单株结荚数71.4个;籽粒圆形, 褐脐;百粒重19.1克。平均籽粒含粗蛋白38.14% (干基) 、粗脂肪22.88% (干基) 。抗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17.25%。籽粒完整粒率90.8%, 虫食粒率5.5%, 褐斑粒率0.6%, 紫斑粒率1.5%, 霜霉粒率0.1%, 未熟粒率0.6%, 其他粒率1.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10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95.4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21.6%, 居该组复试品系第1位;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1.6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25.1%。

栽培要点:宜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1.2万~1.4万株, 做到薄地宜密, 肥地宜稀。注意防治大豆病、虫、草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抚顺、本溪等东、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5. 宏豆一号

开原市宏大种业有限公司1998年以开交8157为母本、台湾292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1天, 比对照开育11号早熟7天左右, 属早熟品种。株高78.3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 分枝3个, 主茎节数17.1个, 单株结荚数59.1个, 叶片椭圆形,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暗褐色, 籽粒圆形, 种皮淡黄色微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9.4克。籽粒含粗蛋白42.1%、粗脂肪18.7%。抗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17.42%;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 M VⅢ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5.09%。籽粒完整粒率91.1%, 虫食粒率4.1%, 褐斑粒率0.4%, 紫斑粒率1.2%, 霜霉粒率0.2%, 未熟粒率0.5%, 其他粒率2.8%。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 10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77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10.1%;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6.8公斤, 比对照开育11号增产8.9%。

栽培要点:在辽宁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0.8万~1.1万株。注意防治大豆蚜虫和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抚顺、本溪等东、北部早熟大豆区种植。

6. 铁豆59号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01年以铁94026-4为母本、俄罗斯大粒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 比对照铁丰33号生育期早1天, 属中熟大豆品种。平均株高96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4.7个, 主茎节数15.7个, 叶片椭圆形, 花白色, 茸毛棕色, 荚熟淡褐色, 单株结荚数53个,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5.7克。籽粒含粗蛋白质41.76%、粗脂肪21.57%。抗大豆花叶病毒SMVI号株系。籽粒完整粒率91.7%, 褐斑粒率0.7%, 紫斑粒率1%, 霜霉粒率0.8%, 虫食粒率1.5%, 未熟粒率2.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 11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83.5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0.2%;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4.4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0.4%。

栽培要点:在辽宁省适宜春播, 选择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上种植, 每亩密度以1.0万~1.3万株为宜, 肥地宜稀, 薄地宜密。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沈阳、辽阳、鞍山、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等中熟大豆区种植。

7. 铁豆63号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01年以铁丰31号为母本、哈94-447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 比对照铁丰33号生育期早1天, 属中熟大豆品种。株高107.9厘米,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2.9个, 主茎节数19.6个, 叶片椭圆形, 花紫色, 茸毛灰色, 荚熟淡褐色, 单株结荚数56.2个, 单荚粒数3~4个,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0.8克。籽粒含粗蛋白质39.18%、粗脂肪23%。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0.26%。籽粒完整粒率94.4%, 褐斑粒率0.3%, 紫斑粒率0.5%, 霜霉粒率0.3%, 虫食粒率1.2%, 未熟粒率2%。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 12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90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4.1%;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4公斤, 比对照铁丰33号增产10.2%。

栽培要点:在辽宁省适宜春播, 选择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上种植, 每亩密度以1万~1.3万株为宜, 肥地宜稀, 薄地宜密。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铁岭、沈阳、辽阳、鞍山、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等中熟大豆区种植。

8. 辽豆3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2年以沈农9410为母本、辽95045-4-12-5 (辽89094×辽93040)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5天, 比对照丹豆11号早10天, 属晚熟大豆品种。株高84.8厘米, 为有限结荚习性, 分枝2.9个, 主茎节数16.4个, 紫花, 椭圆形叶, 灰毛, 单株结荚数45.3个, 籽粒圆形, 黄色种脐, 百粒重23克。籽粒含粗蛋白42.04% (干基) 、粗脂肪20.44% (干基) 。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6.58%。籽粒完整粒率94.1%, 虫食粒率1.7%, 褐斑粒率0.7%, 紫斑粒率0.7%, 霜霉粒率0.9%, 未熟粒率1.4%, 其他粒率0.6%。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12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78.9公斤, 比对照品种丹豆11号平均增产11.8%;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5.7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2%。

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1万~1.2万株, 做到薄地宜密, 肥地宜稀。注意防治大豆病、虫、草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鞍山、锦州、丹东及大连等晚熟大豆区种植。

9. 辽豆34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02年以辽93042 (辽87005×新豆1号) 为母本、辽95273 (新豆1号×辽91005-6-2)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9天, 比对照丹豆11号生育期早6天, 属晚熟大豆品种。株高96.5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主茎节数17.3个, 分枝数2.6个, 椭圆形叶, 紫花, 灰毛, 荚熟褐色, 单株结荚数39.9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5.5克。籽粒含粗蛋白42.66% (干基) 、粗脂肪20.24% (干基) 。抗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19.35%;中抗S M VⅢ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9.2%。籽粒完整粒率95.3%, 虫食粒率2.2%, 褐斑粒率0.1%, 紫斑粒率0.6%, 霜霉粒率0.2%, 未熟粒率1.3%, 其他粒率0.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晚熟组区域试验, 12点次增产, 2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78.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平均增产11.3%;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9.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4.3%。

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0.8万~1.2万株, 做到薄地宜密, 肥地宜稀。注意防治大豆病、虫、草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鞍山、辽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晚熟大豆区种植。

1 0. 岫豆2003-3

岫岩县朝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000年以岫豆94-11为母本、99-8 (丹豆8号×十胜长叶) 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 经多代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0天左右, 比对照丹豆11号生育期早5天, 属晚熟品种。株高93.5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主茎节数15.4个, 分枝2.4个。叶片椭圆形, 白花, 茸毛灰色。单株结荚数44.4个,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黄色脐, 百粒重23.8克。籽粒含粗蛋白43.15% (干基) 、粗脂肪20.15% (干基) 。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7.13%。籽粒完整粒率95.6%, 褐斑粒率0.2%, 紫斑粒率0.4%, 霜霉粒率0.2%, 虫食粒率1.4%, 未熟粒率1.2%, 其他粒率0.8%。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13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179.4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2.1%;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6.7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5.9%。

栽培要点:在适宜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地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0.8万~0.9万株。注意及时铲趟。适时防治蚜虫、大豆食心虫。适时收获, 单打单收, 严防混杂。繁种时应严把苗期、成熟期两次去杂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鞍山、辽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晚熟大豆区种植。

1 1. 沈农17号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2000年以铁丰27号为母本、沈豆4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 比对照丹豆11号生育期早10天, 属晚熟大豆品种。株高101.3厘米,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4.7个, 主茎节数18.8个, 叶片椭圆形, 紫花, 茸毛棕色, 荚熟淡黑色, 单株荚数43.3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褐色, 百粒重21.1克。籽粒含粗蛋白44.59% (干基) 、粗脂肪20.71% (干基)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0%;中抗S MVⅢ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20.63%。籽粒褐斑粒率0.4%, 紫斑粒率0.9%, 霜霉粒率0.6%, 虫食粒率2.2%, 未熟粒率1.4%, 完整粒率94%。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12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178.6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1.7%;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5.9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2.1%。

栽培要点:在沈阳及沈阳以南、以西地区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1万~1.1万株;苗期注意防治大豆蚜虫, 8月上旬注意防治大豆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鞍山、辽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晚熟大豆区种植。

1 2. 铁豆61号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01年以94037-6为母本、sbpur-1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34天左右, 比对照丹豆11号生育期早1天, 属中晚熟大豆品种。株高102厘米,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3个, 主茎节数19.4个, 叶片椭圆形, 花紫色, 茸毛灰色, 荚熟淡褐色, 单株结荚数53个, 单荚粒数2~3个, 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0.1克。籽粒含粗蛋白39.64%、粗脂肪21.19%。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 M V I号株系, 病情指数为30.12%。褐斑粒率0.2%, 紫斑粒率1.2%, 霜霉粒率0.2%, 虫食粒率1.1%, 未熟粒率1.9%, 完整粒率94.9%。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13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平均亩产200.2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25.2%;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0.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28.4%。

栽培要点:在辽宁省适宜春播, 选择在中等以上肥力地块上种植, 每亩密度以1.0万~1.3万株为宜, 肥地宜稀, 薄地宜密。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鞍山、辽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晚熟大豆区种植。

1 3. 首豆33号

辽阳县元田种子研发中心1997年以LS8738A-9为母本、野驯F25-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大豆新品种。

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4天左右, 比对照丹豆11号早熟11天, 属晚熟大豆品种。株高88.4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呈扇形, 分枝3.1个, 主茎节数17.1个, 椭圆形叶, 紫花, 茸毛灰色, 荚熟浅褐色, 单株结荚40.3个。籽粒椭圆形, 种皮卵黄色有光泽, 种脐黄色, 百粒重27.2克。籽粒含粗蛋白43.67%、粗脂肪20.09%。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褐斑粒率0.1%, 紫斑粒率0.2%, 霜霉粒率0.1%, 虫食粒率1.4%, 未熟粒率0.8%, 完整粒率97%。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 13点次增产, 1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亩产178.9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1.9%;2010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3.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0.2%。

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上栽培, 每亩适宜密度为0.8万~1.1万株, 肥地宜稀, 薄地宜密。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该品种喜肥性强, 每亩施农肥2000公斤、磷酸二铵25公斤、尿素20公斤、硫酸钾12公斤、硅钙肥20公斤, 可获得更高产量。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害虫以及籽粒期食心虫。

适宜地区:适宜在辽宁沈阳、鞍山、辽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晚熟大豆区种植。

大豆新品种介绍 篇2

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农业服务中心(邮编:444114,电话:0717-3380026)选育的夏大豆新品种“金大豆626”,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04天,百粒重26.4克。籽粒长椭圆形,种脐黑色,商品性好。粗蛋白质含量42.0%,粗脂肪含量18.1%。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病株率2.8%。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56.1公斤。(湖北 魏花杰)

玉米新品种“浙甜2088”

通过审定

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310020,电话:0571-86987512)选育的甜玉米新品种“浙甜2088”,前不久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春播生育期(出苗至采收)82.1天。籽粒黄色,百粒重34.2克。鲜穗外观品质较好,甜度较高,皮较薄,可溶性总糖含量7.71%。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鲜穗971.1公斤。(浙江 黄丽兵)

枇杷新品种“贵妃”在福建问世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邮编:350013,电话: 0591-87573907)选育的枇杷新品种“贵妃”,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树势中庸偏强,树姿开张,树冠圆头形,中心干较明显。果实卵圆形或近圆形,单果重54.3~67.7克;果皮黄色,较易剥离;果肉细嫩化渣,肉色淡黄,浓甜,品质佳;可食率70%,种子数5.1粒。总糖12.7%,总酸0.3克/100克,维生素C6.0毫克/100克。高接换种3年后株产15~35公斤。(福建 吕光文)

棉花新品种“冀杂708”在河北问世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邮编:050051,电话:0311- 87670603)选育的单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冀杂708”,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24天左右,单株成铃13.8个,铃重6.7克,子指11.2克,衣分40%,霜前花率94.4%。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马克隆值4.7,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纺纱均匀指数156。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皮棉101.6公斤、产霜前皮棉95.4公斤。(河北 黄永星)

油菜新品种“绵油309”

通过审定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621002,電话: 0816-2622170)选育的油菜新品种“绵油309”,前不久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为工业用高芥酸品种,全生育期222天。千粒重3.6克。种子芥酸含量55.2%,商品菜籽每克饼硫苷含量为112.6微摩尔,含油率为42.4%。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73.5公斤。(四川 叶达成)

江苏选育成功西瓜新品种

“苏蜜6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邮编: 210014,电话: 025-84390264)选育的早熟红瓤中果型西瓜新品种“苏蜜6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大豆新品种介绍 篇3

3.22.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2。

3.22.2选育单位: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3.22.3品种来源:

豫豆24号×豫豆11号。

3.22.4特征特性:

生育期107天。株高79.4 cm, 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 主茎15.4节, 有效分枝1.6个。单株有效荚数36.9个, 百粒重22.5 g。籽粒圆形, 黄色, 微光, 褐色脐。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0.37%, 粗脂肪含量20.59%。

3.22.5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0.4 kg, 比对照中豆20号增产4.5%, 极显著;2005年续试, 平均亩产170.0 kg, 比对照增产6.6%,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70.3 kg, 比对照增产5.5%。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9.7 kg, 比对照增产4.6%。

3.22.6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 每亩种植1.6万株。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0~15 kg或施有机复混肥35~40 kg。

3.22.7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南南部、山东济宁、江苏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3.23浙鲜豆5号

3.23.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3。

3.23.2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3.23.3品种来源:

北引-2×台湾75。

3.23.4特征特性:

生长期 (从播种至鲜荚采收) 91天。株高34.9 cm, 主茎节数9.3个, 分枝数2.0个, 单株荚数25.1个, 单株鲜荚重42.2 g, 标准荚数396个/kg, 荚长×荚宽=5.1 cm×1.3 cm, 标准荚率70.3%, 百粒鲜重66.0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3.23.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57.5 kg, 比对照AGS292增产7.3%,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851.0 kg, 比对照增产5.3%,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04.3 kg, 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784.8 kg, 比对照增产6.2%。

3.23.6栽培技术要点:

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 南方地区播后最好采用地膜覆盖, 大棚和小拱棚栽培时可适当提早播种, 每亩种植1.2万~1.5万株。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复合肥50 kg作基肥, 开花结荚期每亩施尿素5 kg。注意及时清沟, 防止积水受涝。

3.23.7审定意见:

适宜在浙江、江苏、安徽、北京、上海、南昌、长沙、武汉、成都、南宁、广州、昆明、贵阳、海口等省市作春播鲜食大豆品种种植。

3.24衢鲜3号

3.24.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4

3.24.2选育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24.3品种来源:衢夏引4号×上海香豆。

3.24.4特征特性:

生长期 (从播种至鲜荚采收) 89天。株高78.2 cm, 主茎节数18.5个, 分枝数1.7个。单株荚数35.2个, 单株鲜荚重77.1 g, 标准荚数356个/kg, 荚长×荚宽=5.4 cm×1.4 cm, 标准荚率61.7%, 百粒鲜重67.4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

3.24.5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85.0 kg, 比对照品种新六青增产14.6%,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748.6 kg, 比对照增产3.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66.8 kg, 比对照增产9.0%。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628.4 kg, 比对照增产3.4%。

3.24.6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上旬至7月上旬夏播, 每亩种植1.0万株左右;7月上旬至7月下旬秋播, 每亩种植1.2万株左右。亩施复合肥30 kg作基肥, 苗期每亩追复合肥10 kg。注意防治蚜虫、斜纹夜蛾、豆荚螟和豆秆潜叶蝇等。适时采青上市, 可分期分批或一次采收青荚上市。

3.24.7审定意见:

适宜在浙江、江苏、江西、武汉、安徽铜陵地区作夏播鲜食大豆早中熟品种种植。

3.25通豆2006

3.25.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5。

3.25.2选育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3.25.3品种来源:南农86-4×南农大黄豆。

3.25.4特征特性:

生长期 (从播种至鲜荚采收) 100天。株高76.3 cm, 主茎节数15.7个, 分枝数2.1个。单株荚数46.0个, 单株鲜荚重96.6 g, 标准荚数400个/kg, 荚长×荚宽=5.4 cm×1.4 cm, 标准荚率69.4%, 百粒鲜重65.9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3.25.5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832.1 kg, 比对照品种绿宝珠增产12.1%,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798.6 kg, 比对照增产8.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15.4 kg, 比对照增产10.5%。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812.5 kg, 比对照增产17.0%。

3.25.6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夏播,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青荚, 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秋播, 11月上旬成熟, 每亩种植1.5万~2.0万株。施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基肥, 亩施复合肥50 kg;初花期视苗情追施尿素58 kg。病虫害防治注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25.7审定意见:

适宜在上海、江苏、江西、武汉、安徽铜陵地区作鲜食夏大豆品种种植。

3.26天隆2号

3.26.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6。

3.26.2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3.26.3品种来源:中豆32×中豆29。

3.26.4特征特性:

生育期109天。株高52.7 cm, 底荚高度14.4 cm, 主茎节数13.0个, 分枝数2.4个。单株荚数27.1个, 百粒重17.5 g。种皮黄色, 种脐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2.69%, 粗脂肪含量21.20%。

3.26.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60.5 kg, 比对照品种湘春10号增产5.4%,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71.2 kg, 比对照增产13.5%,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9 kg, 比对照增产9.4%。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73.7 kg, 比对照增产17.6%。

3.26.6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可于3月中下旬播种, 每亩种植2.0万~2.5万株。重施基肥, 亩施用饼肥25 kg、复合肥25 kg, 可用硼、钼、锌肥于播前拌种;花荚期可根据苗情每亩追施尿素5 kg。

3.26.7审定意见:

适宜在重庆、湖北、安徽三省市的沿江地区和江苏、江西南部、湖南北部、浙江杭州及四川自贡地区春播种植。

3.27中豆38号

3.27.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7。

3.27.2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3.27.3品种来源:油91-12×油91-6。

3.27.4特征特性:

生育期112天。株高73.7 cm, 底荚高度17.0 cm, 主茎节数16.3个, 分枝数4.8个。单株荚数62.5个, 百粒重19.1 g。种皮黄色,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6.25%, 粗脂肪含量20.11%。

3.27.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1.4 kg, 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6.4%,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62.7 kg, 比对照增产8.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1 kg, 比对照增产7.4%。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79.9 kg, 比对照增产16.3%。

3.27.6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每亩种植1.0万~1.2万株。重施基肥, 播种整地时亩施饼肥20~25 kg, 复合肥20~25 kg, 过磷酸钙25 kg, 播种前可用硼、钼、锌肥于拌种。苗期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5~8 kg, 初花期用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等进行叶面喷肥。

3.27.7审定意见:

适宜在安徽南部、重庆、湖北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3.28南农33号

3.28.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8。3.28.2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3.28.3品种来源:

南农86-17×淮豆2号。

3.28.4特征特性:

生育期127天。株高83.1 cm, 底荚高度24.7 cm, 主茎节数18.3个, 分枝数4.2个。单株荚数61.3个, 百粒重23.7 g。种皮黑色, 子叶黄色, 种脐白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96%, 粗脂肪含量18.63%。

3.28.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品种晚熟组区域试验, 亩产181.2 kg, 比对照南农88-31减产2.4%, 不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93.6 kg, 比对照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4 kg, 比对照增产2.9%。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72.6 kg, 比对照增产1.0%。

3.28.6栽培技术要点:

在6月中下旬播种, 每亩种植1.0万~1.5万株。适当施用磷、钾肥, 播前每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0 kg, 视苗情追施尿素5~10 kg, 花期可少量施用氮肥。注意防治病虫。

3.28.7审定意见:

适宜在江苏中南部、浙江杭州、江西吉安、四川南充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

3.29郑9525

3.29.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9。

3.29.2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29.3品种来源:

郑100×驻美金。

3.29.4特征特性:

生育期126天。株高62.7 cm, 底荚高度12.8 cm, 主茎节数13.4个, 分枝数2.9个。单株荚数44.7个, 百粒重21.7 g。种皮、子叶黄色,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00%, 粗脂肪含量17.73%。

3.29.5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3.6 kg, 比对照滇豆86-5增产7.7%,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182.2 kg, 比对照增产1.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9 kg, 比对照增产4.3%。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44.1 kg, 比对照增产9.1%。

3.29.6栽培技术要点:

西南山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 亩用种5 kg, 亩保苗1.0万~1.5万株。每亩施钙镁磷肥40~50 kg, 或磷酸二铵40 kg做基肥, 初花期追施尿素5~10 kg。

3.29.7审定意见:

适宜在贵州、云南中部、湖北鄂西地区春播种植。

3.30安豆5号

3.30.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30。

3.30.2选育单位:

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30.3品种来源:ZYD05689×ZDD15633。

3.30.4特征特性:

生育期125天。株高53.5 cm, 底荚高度9.2 cm, 主茎节数13.8个, 分枝数3.0个。单株荚数39.4个, 百粒重23.7 g。种皮黄色,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00%, 粗脂肪含量18.57%。3.30.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202.7 kg, 比对照滇86-5增产18.9%,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204.8 kg, 比对照增产13.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3.8 kg, 比对照增产16.2%。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66.7 kg, 比对照增产26.2%。

3.30.6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 每亩种植1.0万~1.5万株。重施底肥, 播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以上。苗期第一复叶伸展后, 即可亩施尿素5 kg。开花前每亩再追施尿素5~10 kg, 促进结荚和鼓粒。

3.30.7审定意见:

适宜在贵州、湖北恩施、四川凉山、云南红河和昭通地区春播种植。

4 马铃薯

4.1 中薯12号

4.1.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1。

4.1.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1.3 品种来源:

W953×FL475。

4.1.4 已往审定情况:

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1.5 特征特性:

早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70天左右。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株高47 cm左右,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复叶大, 花冠白色。结薯集中, 块茎椭圆形, 表皮光滑, 芽眼浅, 黄皮、黄肉。区试平均商品薯率76.8%。[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基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7.6%, 淀粉含量10.3%, 还原糖含量0.44%, 粗蛋白含量2.04%, 维生素C含量18.3mg/100 g鲜薯。

4.1.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中原二作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825.3 kg, 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6.8%。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740.2 kg, 比对照东农303减产2.0%。

4.1.7 栽培技术要点:

(1)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 选择灌排方便地块播种。 (2) 中原二作区1~3月份播种, 4~6月份收获, 生长前期注意防霜冻病。 (3) 一般每亩种植5 000~5 500株。 (4) 施足基肥, 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 早施少施追肥;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 (5) 生长期及时灌溉和排水, 防止因施肥浇水过多而徒长;收获前一周停灌, 以利收获贮存。 (6) 及时防治晚疫病。

4.1.8 审定意见:

适宜在中原二作区的辽宁、山东济南、河南和北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 该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7001) 还适宜在冬作区的福建、广西、广东、湖南种植。

4.2 中薯13号

4.2.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2。

4.2.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2.3 品种来源:

夏波蒂 (Shepody) ×中薯3号。

4.2.4 已往审定情况:

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2.5 特征特性:

早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72天左右。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株高65 cm,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复叶大, 花冠白色。结薯集中, 块茎扁长圆形, 黄皮黄肉, 表皮光滑, 芽眼浅。区试平均商品薯率71.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基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9.2%, 淀粉含量11.2%, 还原糖含量0.19%, 粗蛋白含量2.26%, 维生素C含量18.6 mg/100 g鲜薯。

4.2.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中原二作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681.6 kg, 比对照东农303增产7.6%。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786.8 kg, 比对照东农303增产0.7%。

4.2.7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 中原二作区1~3月份播种, 4~6月份收获, 生长前期注意防霜冻病。 (2) 每亩种植5000~5500株。 (3) 施足基肥, 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 早施少施追肥。 (4) 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 (5) 及时灌溉和排水, 收获前一周停灌, 以利收获贮存。 (6) 防治晚疫病。

4.2.8 审定意见:

适宜在中原二作区的辽宁、山东、河南和北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 该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7002) 还适宜在冬作区的福建、广西、广东、湖南种植。

4.3 中薯15号

4.3.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3。

4.3.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3.3 品种来源:

夏波蒂 (Shepody) ×中薯3号。

4.3.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93天左右。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株高55 cm左右, 分枝较少, 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中等。块茎长椭圆形, 淡黄皮, 淡黄肉, 芽眼浅, 表皮光滑, 薯块整齐度中等。匍匐茎短, 区试商品薯率52.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 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茎高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3.1%, 淀粉含量14%, 还原糖含量0.32%, 粗蛋白含量2.37%, 维生素C含量14 mg/100 g鲜薯。4.3.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344.3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334.8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6.2%。

4.3.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一个月出库 (窖) 催芽, 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 (2) 每亩种植3 500~4 000株。 (3) 适当增施有机肥, 合理增施化肥。 (4) 及时中耕培土, 有条件的地块及时灌溉。 (5) 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及时防治晚疫病。

4.3.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种植。

4.4 同薯22号

4.4.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4。

4.4.2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4.4.3 品种来源:

晋薯11号×晋薯7号。

4.4.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99天左右。株高57 cm左右, 植株直立, 生长势强。茎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性少。块茎圆形, 淡黄皮, 黄肉, 薯皮光滑, 芽眼深度中等。区试平均单株结薯3.7个, 平均商品薯率68.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块基, 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8%, 干物质含量20.7%, 还原糖含量0.95%, 粗蛋白含量2.1%, 维生素C含量13.2 mg/100 g鲜薯。

4.4.5 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参加华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566.8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4.7%。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539.2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2.4%。

4.4.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种薯, 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 播前催芽。 (2) 每亩种植3 500株左右。 (3) 施足基肥, 出苗后适时追肥, 有灌溉条件时可在膨大期灌溉。 (4) 及时除草、中耕、培土。 (5) 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期间及时防治晚疫病。

4.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种植。

4.5 青薯6号

4.5.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5。

4.5.2 选育单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4.5.3 品种来源:

固33-1×92-9-44 (73-21-1×De-siree) 。

4.5.4 特征特性:

中晚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 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59 cm左右, 株型直立, 生长势强,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叶绿色, 花冠紫色, 天然结实性差。薯块圆形, 白皮白肉, 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4.3个, 平均单薯重137.5 g, 平均商品薯率84.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茎高抗马铃薯晚疫病;区试田间有晚疫病发生。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2.8%, 干物质含量23.2%, 还原糖含量0.30%, 粗蛋白含量2.38%, 维生素C含量16.9 mg/100 g鲜薯。

4.5.5 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参加西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741.9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8.0%。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484.0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3.6%。

4.5.6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前结合整地重施基肥。 (2) 4月中旬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 (3) 每亩种植密度, 水地4 000株左右, 旱地4 500株左右。 (4) 苗齐后除草松土, 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 (5) 及时防治晚疫病。

4.5.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北一季作区的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种植。

4.6 陇薯7号

4.6.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6。

4.6.2 选育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4.6.3 品种来源:

庄薯3号×菲多利。

4.6.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57 cm左右, 株型直立, 生长势强,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性差。薯块椭圆形, 黄皮黄肉, 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5.8个, 平均商品薯率80.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基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0%, 干物质含量23.3%, 还原糖含量0.25%, 粗蛋白含量2.68%, 维生素C含量18.6 mg/100 g鲜薯。

4.6.5 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参加西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912.1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29.5%。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为1 756.1 kg, 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产22.5%。

4.6.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 4月中、上旬播种。 (2) 适当稀植, 一般每亩种植3 500~4 000株, 旱薄地2 500~3 000株。 (3) 重施基肥, 早施追肥, 氮肥不宜过量。 (4) 及时培土, 起高垄。 (5) 收获前割秧, 促使薯皮老化。 (6) 及时防治晚疫病。

4.6.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北一季作区的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宁夏中南部种植。

5 小麦品种

5.1 绵麦48号

5.1.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1。

5.1.2 选育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5.1.3 品种来源:

绵阳01821/贵农19-4。

5.1.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 生长势较旺, 分蘖力强, 成穗率较高。株高93 cm左右, 茎秆弹性较好。穗层较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较均匀, 饱满。平均亩穗数26.2万穗, 穗粒数36.4粒, 千粒重46.6 g。抗倒力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 慢条锈病, 中感赤霉病, 高感/中抗 (抗性分离) 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84 g/L、770 g/L, 硬度指数52.8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1.49%、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23.0%、25.4%, 沉降值20.6 mL、30.0 mL, 吸水率55.7%、56.6%, 稳定时间2.8 min、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168 E.U、182 E.U, 延伸性15.5 cm、16.8 cm, 拉伸面积35.9 cm2、39.2 cm2。

5.1.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03.2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370.6 kg, 比对照增产8.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70.3 kg, 比对照增产5.5%。

5.1.6 栽培技术要点:

合理密植, 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5.1.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5.2 云麦53号

5.2.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2。

5.2.2 选育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5.2.3 品种来源:

96B-254/96B-6。

5.2.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直立, 分蘖力偏弱, 植株生长较旺。株高89 cm左右, 叶片下披。穗层较整齐, 大穗,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1.0万穗, 穗粒数41.9粒, 千粒重49.6 g。抗倒力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 慢条锈病、叶锈病, 中感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88 g/L、764 g/L, 硬度指数59.8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3.34%、13.46%;面粉湿面筋含量28.8%、25.6%, 沉降值16.4 mL、18.2 mL, 吸水率59.3%、59.7%, 稳定时间1.1 min、1.3 min, 最大抗延阻力50 E.U、40 E.U, 延伸性15.8 cm、11.5 cm, 拉伸面积8.1 cm2、5.5 cm2。

5.2.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399.9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362.9 kg, 比对照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76.2 kg, 比对照增产7.2%。

5.2.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最佳播种期10月20-25日。合理密植, 每亩基本苗14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5.2.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云南、重庆、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区、贵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区种植。

5.3 宁麦16号

5.3.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3。

5.3.2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5.3.3 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

5.3.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 苗叶色淡绿,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中等。株高87 cm左右, 叶片略披, 株形略松散。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红粒, 籽粒半角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0.1万穗, 穗粒数42.5粒, 千粒重41.2 g。抗倒性中等偏低。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 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 部分试点表现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800 g/L、786 g/L, 硬度指数58.0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3.28%、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8.0%, 沉降值36.9 mL、33.5 mL, 吸水率53.1%、53.1%, 稳定时间7.2 min、6.7 min, 最大抗延阻力570E.U、460 E.U, 延伸性15.2 cm、13.2 cm, 拉伸面积116.3 cm2、82.2 cm2。

5.3.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43.9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51.3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21.6 kg, 比对照增产11.5%。

5.3.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 土壤肥沃的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苗左右, 肥力中等的田块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5.3.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 (皖西地区除外) 、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5.4 生选6号

5.4.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4。

5.4.2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5.4.3 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

5.4.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直立, 苗叶色深绿, 苗期叶片细长上举, 分蘖力强, 成穗率中等。株高79 cm左右, 株形紧凑。穗层欠整齐, 穗纺锤形, 较小, 长芒, 白壳。红粒, 籽粒粉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3.3万穗, 穗粒数38.6粒, 千粒重39.2 g。抗倒性中等偏强。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赤霉病, 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800 g/L、784 g/L, 硬度指数54.3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3.10%、13.10%;面粉湿面筋含量26.6%、26.3%, 沉降值24.0 mL、23.5 mL, 吸水率53.1%、54.0%, 稳定时间2.2 min、2.1 min, 最大抗延阻力110 E.U、152 E.U, 延伸性12.7 cm、16.3 cm, 拉伸面积15.0 cm2、35.2 cm2。

5.4.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37.6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33.6 kg, 比对照增产0.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00.4 kg, 比对照增产5.9%。

5.4.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 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5.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5.5 许科1号

5.5.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5。

5.5.2 选育单位:

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5.5.3 品种来源:

97-042/漯麦4号。

5.5.4 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晚熟, 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号晚熟2天, 与周麦18号同期。幼苗半匍匐,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一般。株高88 cm左右, 株形稍松散, 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 茎秆粗壮。穗层厚, 穗大穗匀, 码密, 结实性好。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 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 穗粒数37.0粒, 千粒重45.8 g。冬季抗寒性一般, 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 叶功能好, 耐热性较好, 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高感条锈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81 g/L、776 g/L, 硬度指数64、67, 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6.4%, 沉降值23.4 mL、24.4 mL, 吸水率59.2%、60.4%, 稳定时间2.8 min、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154 E.U、169 E.U, 延伸性14.0 cm、13.4 cm, 拉伸面积32 cm2、34 cm2。

5.5.5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0.6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10.1%;2008-2009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48.3 kg, 比对照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14.3 kg, 比对照增产7.8%。

5.5.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要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 以控制植株过高, 防止倒伏。

5.5.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 (信阳、南阳除外) , 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5.6 洛麦21号

5.6.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6。

5.6.2 选育单位: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5.6.3 品种来源:

洛麦1号/周麦13号。

5.6.4 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晚熟, 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 叶黄绿色, 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较高。株高90 cm左右, 株型紧凑, 旗叶短宽、上冲, 长相清秀, 株行间透光性较好, 茎秆较粗。穗层厚, 穗大穗匀, 结实性好。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 腹沟深, 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4万穗, 穗粒数36.4粒, 千粒重44.8 g。冬季抗寒性一般, 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旱性较好, 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 中感条锈病、纹枯病, 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 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68 g/L、775 g/L, 硬度指数60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 沉降值28.7 mL、26.7 mL, 吸水率58.5%、56.8%, 稳定时间2.4 min、2.2 min, 最大抗延阻力174E.U、163 E.U, 延伸性16.4 cm、16.4 cm, 拉伸面积42 cm2、40 cm2。

5.6.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7.3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3.4%;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84.2 kg, 比对照增产7.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96.8 kg, 比对照增产5.5%。

5.6.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颖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 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 防止倒伏。

5.6.7 审定意见:

大豆新品种:天隆1号 篇4

审定情况: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3。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为110天。株高56.0厘米,主茎节数13.1个,有效分枝2.7个。白花,灰毛。成熟荚淡褐色,底荚高度13.8厘米。种皮黄色,种脐淡褐色,百粒重18.1克。经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感SC7株系。平均蛋白质含量43.50%,脂肪含量21.0%。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69.2公斤,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11.1%(极显著);2007年续试,亩产173.9公斤,比对照增产1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亩产171.6公斤,比对照增产13.2%。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164.5公斤,比对照增产20.5%。

栽培要点:4月初播种,每亩密度1.7万株。每亩施25公斤饼肥、25公斤复合肥,可用硼、钼、锌肥于播前拌种。花荚期可根据苗情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出苗后注意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成熟后抢收抢脱抢晒,防止霉变。种子应贮藏在干燥阴凉处。

适宜范围:适宜在重庆、湖北、安徽3省(直辖市)沿江地区,江苏,江西南部,湖南北部,四川盆地及东部丘陵地区春播种植。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徐东二路二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 系 人:周新安

联系电话:027-86711563

电子邮箱:xazhou@oublic.wh.hb.cn

大豆新品种介绍 篇5

3.8.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08。

3.8.2 选育单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3.8.3 品种来源:

K02-39/郑92116-6。

3.8.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07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6.8 cm, 主茎16.9节, 有效分枝2.3个, 底荚高度18.6 cm, 单株有效荚数46.7个, 单株粒数88.7粒, 单株粒重16.9 g, 百粒重19.1 g。卵圆叶, 紫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浅黄色, 微光, 种脐浅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 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80%, 粗脂肪含量19.25%。

3.8.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2.91 kg, 比对照增产7.2%。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0.2 kg, 比对照中黄13号增产6.4%。

3.8.6 栽培技术要点:

(1) 6月上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0万~1.1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2万~1.3万株, 低肥力地块1.3万~1.4万株。 (3) 亩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0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 kg。

3.8.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南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3.9 徐豆18号

3.9.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09。

3.9.2 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3.9.3 品种来源:

徐豆9号/泗豆288。

3.9.4 特征特性:

生育期104天。株型半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3.2 cm, 主茎18.7节, 有效分枝1.5个, 底荚高度14.1 cm, 单株有效荚数38.3个, 单株粒数75.7粒, 单株粒重16.5 g, 百粒重21.4 g。卵圆叶, 白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 微光, 种脐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 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1.29%, 粗脂肪含量20.42%。

3.9.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1.7 kg, 比对照增产6.5%。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0.6 kg, 比对照中黄13号增产6.7%。

3.9.6 栽培技术要点:

(1) 6月上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株距12~15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0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2万株, 低肥力地块1.5万株。 (3) 亩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 kg或磷酸二胺10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 kg或尿素5~8 kg。

3.9.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3.10 濉科998

3.10.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0。

3.10.2 选育单位:

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

3.10.3 品种来源:

巨丰/豫豆21号//KF9507-1。

3.10.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06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7.3 cm, 底荚高度17.2 cm, 主茎16.8节, 有效分枝2.1个, 单株有效荚数48.6个, 单株粒数101.9粒, 单株粒重16.9 g, 百粒重16.8 g。椭圆叶, 紫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 微光, 种脐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 高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38.54%, 粗脂肪含量20.36%。

3.10.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2.1 kg, 比对照增产6.7%。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9.7 kg, 比对照中黄13号增产6.1%。

3.10.6 栽培技术要点:

(1) 6月上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株距14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2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5万株。 (3) 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25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尿素5.0~7.5 kg。

3.10.7审定意见:

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胞囊线虫病易发区慎用。

3.11 中豆39号

3.11.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1。

3.11.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3.11.3 品种来源:

中豆32号/中豆29号。

3.11.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11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1 cm, 主茎12.9节, 有效分枝2.2个, 底荚高度12.1 cm, 单株有效荚数31.6个, 单株粒数74.2粒, 单株粒重12.7 g, 百粒重17.9 g。椭圆叶, 白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 粗蛋白质含量40.36%, 粗脂肪含量21.96%。

3.11.5 产量表现:

2008年、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98.0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16.2%。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0.7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23.2%。

3.11.6 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初播种, 行距30~40 cm, 株距5~10 cm。 (2) 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 kg或磷酸二铵15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 kg。

3.11.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江西、浙江、重庆、湖北武汉、湖南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沿江地区、四川中南部地区春播种植。

3.12 中豆40号

3.12.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2。

3.12.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3.12.3 品种来源:

鄂农W/早枝豆。

3.12.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05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7.8 cm, 主茎11.7节, 有效分枝3.4个, 底荚高度13.6 cm, 单株有效荚数34.1个, 单株粒数67.7粒, 单株粒重13.1 g, 百粒重20.4 g。椭圆叶, 白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有光泽,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1.95%, 粗脂肪含量21.61%。

3.12.5 产量表现:

2008年、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6.4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9.4%。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1.8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5.9%。

3.12.6 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初播种, 行距30~40 cm, 株距5~1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5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7万株, 低肥力地块2.0万株。 (3) 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 kg或磷酸二铵20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 kg。

3.12.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江西、浙江、湖北武汉、湖南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沿江地区、四川中南部地区春播种植。

3.13 南农38号

3.13.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3。

3.13.2 选育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3.13.3 品种来源:

吉林30号/通州豆。

3.13.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13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6.2 cm, 主茎11.7个节, 有效分枝2.1个, 底荚高度16.4 cm, 单株有效荚数27.4个, 单株粒数56.9粒, 单株粒重11.5 g, 百粒重20.7 g。卵圆叶, 白花, 棕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种脐深褐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1.71%, 粗脂肪含量19.70%。

3.13.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3.6 kg, 比对照增产10.7%。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77.0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9.1%。

3.13.6 栽培技术要点:

(1) 3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 点播株距10 cm, 行距45 cm, 条播行距45 cm。 (2) 亩施钙镁磷肥30 kg及人畜粪水1 000~1 500 kg作底肥, 红黄壤酸性土壤加施适量石灰;追肥在三叶期施用, 亩施尿素4~5 kg, 氯化钾5~7 kg。

3.13.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浙江、江西、湖北武汉、重庆永川、四川中南部、江苏沿江地区春播种植。

3.14 贡豆22号

3.14.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4。

3.14.2 选育单位:

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14.3 品种来源:

5 (19) F1/贡444-1。

3.14.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12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49.7 cm, 主茎10.5节, 有效分枝3.2个, 底荚高度14.4 cm, 单株有效荚数27.3个, 单株粒数52.4粒, 单株粒重11.7 g, 百粒重23.5 g。卵圆叶, 白花, 灰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微光,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中抗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39.98%, 粗脂肪含量21.82%。

3.14.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78.3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7.5%。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69.9 kg, 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4.7%。

3.14.6 栽培技术要点:

(1) 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4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7万株, 低肥力地块2.0万株。 (3) 亩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0 kg或磷酸二胺20 kg作基肥, 苗期浇清粪水或加尿素5 kg,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6 kg。

3.1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江西、浙江、重庆、江苏泰州、安徽铜陵、湖南北部、四川中南部地区春播种植。

3.15 泛豆11号

3.15.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5。

3.15.2 选育单位:

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

3.15.3 品种来源:

06B5/泛W-32。

3.15.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12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7.2 cm, 主茎16.5节, 有效分枝2.3个, 底荚高度16.6 cm, 单株有效荚数60.1个, 单株粒数112.7粒, 单株粒重19.6 g, 百粒重19.1 g。卵圆叶, 紫花, 灰毛。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微光,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2.65%, 粗脂肪含量21.85%。

3.15.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97.0 kg, 比对照增产11.6%。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1.7 kg, 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8.4%。

3.15.6 栽培技术要点:

(1)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播种, 条播行距50 cm (或宽窄行60 cm/40 cm) , 株距1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0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3万~1.5万株, 低肥力地块1.6万~2.0万株。 (3) 亩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 kg或磷酸二胺10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1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或花期低肥力田追施尿素5 kg。

3.15.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重庆、湖北襄樊、安徽南部、江西北部、陕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3.16 郑03-4

3.16.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6。

3.16.2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16.3 品种来源:

郑99130/JN9816-03。

3.16.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16天。株型收敛, 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4.0 cm, 主茎18.9节, 有效分枝1.7个, 底荚高度13.6 cm, 单株有效荚数47.2个, 单株粒数97.8粒, 单株粒重17.2 g, 百粒重19.2 g。椭圆叶, 紫花, 灰毛。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66%, 粗脂肪含量20.26%。

3.16.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6.2 kg, 比对照增产5.5%。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98.4 kg, 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12.1%。

3.16.6 栽培技术要点:

(1)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2万~1.4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4万~1.5万株, 低肥力地块1.5万~1.6万株。 (3) 亩施腐熟有机肥5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 kg或磷酸二胺10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10 kg, 同时叶面喷施0.1%~0.2%磷酸二氢钾。

3.16.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重庆、安徽黄山、湖北襄樊、陕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3.17 黔豆7号

3.17.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7。

3.17.2 选育单位:

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3.17.3 品种来源:

8307/88-5027-2。

3.17.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116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52.7 cm, 主茎12.2节, 有效分枝3.0个, 底荚高度12.9 cm, 单株有效荚数56.4个, 单株粒数125.7粒, 单株粒重18.3 g, 百粒重15.9 g。椭圆叶, 紫花, 棕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种脐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1.93%, 粗脂肪含量19.05%。

3.17.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4.9 kg, 比对照滇86-5增产21.9%。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8.4 kg, 比对照滇86-5增产15.8%。

3.17.6 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2.2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2.5万株, 低肥力地块3.0万株。 (3) 亩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 kg或磷酸二胺25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5 kg。

3.17.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贵州、云南、湖北鄂西地区春播种植。

3.18 交大133

3.18.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8。

3.18.2 选育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3.18.3 品种来源:

台湾88号/交选2号。

3.18.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92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36.1 cm, 主茎10.3节, 有效分枝1.9个, 单株有效荚数16.1个, 多粒荚率71.7%, 单株鲜荚重40.8 g。荚长×荚宽为5.3 cm×1.3 cm, 标准荚率68.5%, 百粒鲜重73.7 g。圆叶, 白花, 灰毛。籽粒圆形, 种皮绿色, 有光, 种脐淡褐色。感官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3.18.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鲜食大豆春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鲜荚771.3 kg, 比对照增产4.9%。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721.7 kg, 比对照浙鲜4号增产13.5%。

3.18.6 栽培技术要点:

(1) 3月至4月上旬播种, 条播行距40 cm, 株距8~10 cm。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1.5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8万株, 低肥力地块2.0万株。 (3) 亩施800~1 000 kg腐熟有机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8~10 kg或磷酸二胺8~10 kg作基肥, 初花期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 kg。

3.18.7审定意见:

适宜在辽宁中南部、安徽沿江和江淮地区、北京、福建厦门、湖南长沙、广西南宁、云南昆明、四川成都平原和江苏、浙江、海南作鲜食大豆品种春播种植。

3.19华夏9号

3.19.1 审定编号:

国审豆2011019。

3.19.2 选育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3.19.3 品种来源:

桂早1号/巴西14号。

3.19.4 特征特性:

生育期平均99天。株型收敛,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7.3 cm, 主茎14.1节, 有效分枝4.4个, 底荚高度12.8 cm, 单株有效荚数61.7个, 单株粒数123.2粒, 单株粒重18.3 g, 百粒重15.5 g。椭圆叶, 白花, 棕毛。籽粒椭圆形, 种皮黄色、微光,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15号和18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35%, 粗脂肪含量18.08%。

3.19.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183.6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6.6%。2010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85.2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4.4%。

3.19.6 栽培技术要点:

(1) 6月下旬至7月下旬播种, 条播行距50 cm, 株距10 cm, 留单株苗;或穴播, 穴距30 cm, 每穴留2株苗。 (2) 亩种植密度, 高肥力地块0.9万株, 中等肥力地块1.0万株, 低肥力地块1.2万株。 (3) 肥力高地块不需要施肥, 肥力中等地块亩施复合肥5~10 kg, 肥力低的地块亩施农家肥500 kg左右、复合肥5~10 kg、磷肥10 kg、钾肥10 kg作基肥, 切忌种子与化肥接触。

3.19.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广东北部、中部、西南部和江西中部、湖南南部、福建、海南夏播种植, 注意防治大豆黑潜蝇。

4 马铃薯品种

4.1 青薯9号

4.1.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11001。

4.1.2 选育单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4.1.3 品种来源:

387521.3/APHRODITE系统选育。

4.1.4 特征特性:

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89.3 cm左右, 植株直立, 分枝多, 生长势强, 枝叶繁茂。花冠紫色, 天然结实少。结薯集中, 块茎长圆形, 红皮黄肉, 成熟后表皮有网纹、沿维管束有红纹, 芽眼少而浅。区试单株主茎数2.9个, 结薯5.2个, 单薯重95.9 g, 商品薯率77.1%。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 抗马铃薯Y病毒, 抗晚疫病。区试田间有晚疫病发生。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5.1%, 干物质含量23.6%, 还原糖含量0.19%, 粗蛋白含量2.08%, 维生素C含量18.6 mg/100 g鲜薯。

4.1.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中晚熟西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764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40.7%。2010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921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7.3%。

4.1.6 栽培技术要点:

(1) 西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 亩种植3 200~3 700株。 (3) 播前催芽, 施足基肥。 (4) 生育期间要控制株高, 防止地上部分生长过旺;注意防治蚜虫、晚疫病等病虫;及时中耕培土, 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水;收获前一周停止灌水, 以利收获贮藏。

4.1.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一季作区作为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4.2 庄薯3号

4.2.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11002。

4.2.2 选育单位:

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2.3 品种来源:

87-46-1 (142-18/陇薯1号) /青85-5-1。

4.2.4 特征特性:

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79.8 cm左右, 植株直立, 分枝多, 枝叶繁茂, 生长势强。花冠紫色, 天然结实少。结薯集中, 块茎圆形, 黄皮黄肉, 表皮光滑, 芽眼少而浅。区试单株主茎数2.8个、结薯6.4个, 商品薯率79.5%。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 高抗马铃薯Y病毒病, 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4.6%, 干物质含量24.4%, 还原糖含量0.15%, 粗蛋白含量2.48%, 维生素C含量14.4 mg/100 g鲜薯。

4.2.5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参加中晚熟组西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779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41.9%。2010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715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4.7%。

4.2.6 栽培技术要点:

(1) 西北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 亩种植3 500~4 000株。 (3) 播前催芽, 施足基肥。 (4) 生育期间注意防治蚜虫、晚疫病等病虫, 及时培土中耕;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及时灌水;收获前一周停止灌水, 以利收获贮藏。

4.2.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一季作区作为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4.3秦芋32号

4.3.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11003。

4.3.2 选育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3.3 品种来源:

秦芋30号/89-1 (高原3号/文胜4号) 。

4.3.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85天左右。株高60 cm左右, 植株直立, 生长势中等, 分枝少。花冠白色, 开花繁茂, 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中等长, 块茎圆扁形, 表皮光滑、淡黄色, 肉黄色, 芽眼较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7个, 结薯6.6个, 平均单薯重72.3 g, 商品薯率78.4%。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 抗晚疫病。区试田间调查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8%, 干物质含量18.5%, 还原糖含量0.29%, 粗蛋白含量2.10%, 维生素C含量14.2 mg/100 g鲜薯。

4.3.5 产量表现:

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599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5.8%。2010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443 kg, 比对照米拉增产12.5%。

4.3.6 栽培技术要点:

(1) 西南山区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 丘陵区可在12月下旬至元月中旬播种。 (2) 亩种植4 000株左右。 (3) 选择排水便利地块种植, 播前催芽, 施足基肥, 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4) 生育期间注意防治蚜虫、晚疫病等病虫, 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4.3.7 审定意见:

大豆新品种——泉豆8号 篇6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型紧凑、白花、棕毛、有限结荚, 全生育期102天, 比对照种福豆310晚熟5天, 属春大豆中熟品种。株高41.5cm, 有效分枝2.5个, 单株有效荚32.4个, 单株粒数70.7个, 百粒重19.9g。籽粒椭圆型、黄皮、种脐褐色。

1.2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6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 (南方片) 区域试验, 667m2平均产量163.03kg, 居参试11个品种中第2位, 比对照种柳豆1号增产15.83%,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引进到洛阳镇梅岭村种植190m2, 经镇农技人员组织验收, 667m2平均产量151.5kg, 比邻近田块莆豆8008增产20%, 表现高产、稳产。

1.3 抗逆性

该品种抗倒伏、抗病性强, 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改良中心采用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进行抗性鉴定, 2006~2007年2年均表现抗病。

1.4 品质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 2006~2007年平均粗蛋白含量43.01%, 粗脂肪含量20.10%, 为双高品种。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为确保全苗、苗齐、苗壮, 应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的籽粒饱满、大小均匀、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种子, 并除去混杂的种子和各种杂质。播种前应晒种, 可提高种温, 促进发芽出苗整齐, 并可杀死部分病菌。

2.2 适时播种

根据我县的气象条件, 春播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秋季宜在立秋前播种。我县大豆种植一般多选择在无水灌溉的贫瘠丘陵地, 春播应选择在雨后土壤湿润抢晴播种, 以利全苗、出苗、整齐、苗壮。

2.3 合理密植

采用窄畦 (畦带沟宽90cm) 双行穴播、行距35~40cm, 株距18cm, 穴播2~3粒种、播种深度为2~3cm为宜, 播种后进行清沟培土盖种, 利于出苗和防止种穴中积水烂种。

2.4 合理施肥

虽然大豆根部有根瘤菌与其共生。随着大豆的生长, 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逐步加强, 但生长初期, 固氮能力低, 到开花时逐渐加强, 从开花到籽粒形成初期固氮量达到最高点, 因此,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既能保证大豆前期生长所需养分, 又能促进根瘤的形成。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667m2施腐熟人畜粪肥1000~2000kg、钙镁磷肥25kg、氯化钾10 kg, 追肥应在2~3叶期进行, 667m2施尿素5kg、氯化钾5kg, 开花前7天应进行第2次追肥, 667m2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5kg, 鼓粒期可视长势酌情进行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 促进籽粒饱满。

2.5 田间管理

大豆新品种沈农16号 篇7

一、选育经过

1. 选育目标

运用杂交育种手段, 选育出产量比对照品种高8%左右、适于辽宁省大豆晚熟组区域种植的新品种;综合抗性好, 抗或中抗主要病虫害的高产稳产型品种;品质指标兼顾豆腐和豆油加工的优质品种, 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接近或超过63%。

2. 选育过程

母本采用铁岭市农科院选育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铁丰27号, 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90厘米, 主茎节数17~18个, 分枝3~4个, 椭圆叶, 紫花, 棕毛, 百粒重21~22克, 种皮黄色, 种脐黄色。生育日数131天, 耐旱性强, 喜肥水, 茎秆韧性强, 抗倒伏, 较抗盐碱, 高抗大豆花病毒病。父本采用综合性状好的外引品种OhioFG1, 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90厘米左右, 主茎节数20.9个, 分枝数2.4个, 圆叶, 紫花, 茸毛浅棕色, 百粒重22克左右, 黄种皮, 种脐黄色。生育日数133天左右, 秆硬抗倒, 抗霜霉病, 较抗花叶病毒病, 适应性强。

2 0 0 3年进行株系比较及产量鉴定, 2005~2007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平均亩产174.1公斤, 比对照铁丰31号增产8.1%。2008~2009年参加辽宁省大豆区域试验, 两年共12个点次平均亩产219公斤, 比对照品种丹豆11号增产13%, 其中2008年全省6个点平均亩产227.12公斤, 比对照增产7.16%;2009年全省6个点平均亩产210.8公斤, 比对照增产20.1%。2009年参加在省区域试验的同时在其适宜地区进行生产试验, 共6个点次平均亩产199.1公斤, 比对照丹豆11号增产18.4%。扩繁原原种和原种, 完成育种程序。

二、品种特性及配套技术

1.特征特性

沈农16号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 比对照早6天。株高81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分枝数3.2个, 主茎节数16.2个, 椭圆叶, 紫花, 茸毛棕色, 荚熟色淡黑色, 单株荚数57.4个, 单荚粒数2.5个, 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有光泽, 脐色黄色, 百粒重22.6克。抗逆性强, 耐瘠抗旱。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MVI号株系表现为中抗 (MR) , 病情指数为28.85%;S M V I I I号株系表现为中感 (S) , 病情指数为66.67%。经田间鉴定褐斑粒率1.3%, 紫斑粒率0.9%, 霜霉粒率0.3%, 虫食粒率0.9%, 未熟粒率1.4%, 完整粒率94.2%。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分析, 籽粒含粗蛋白42.48% (干基) 、粗脂肪20.5% (干基) , 蛋白质和脂肪总量为62.98%。

2. 栽培要点

选择不重茬、不迎茬肥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地块实行连片种植。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 肥力高的施有机肥750~1000公斤, 可与7.5公斤磷酸二铵配合施用。注意化肥与种子必须隔离, 以防烧种。一般播种日期在4月20日至5月5日, 最佳播期在4月25日至5月1日;每亩播种量3~3.5公斤。每亩种植密度1万~1.1万株。土壤肥力高的地块稀些, 肥力低的地块密些。播种方法, 穴播行距60厘米、双株穴距22厘米, 每穴下种3粒;条播行距60厘米、单株距11厘米, 单粒下种, 覆土厚度3~5厘米。

田间管理:在1对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展开前, 按要求的密度进行人工间苗, 拔除弱苗小苗及病苗, 一次定苗。在大豆封垄前完成3次铲地、3次地, 每次间隔10天左右。在第3次地前, 每次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或追施硫酸铵10公斤, 土掩埋。始花期如果植株长势不旺, 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叶面宝等。防治大豆蚜虫, 5月中下旬到7月上中旬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克均匀拌入10公斤湿润细砂土中扬撒于大豆田边地头, 或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每亩用药液量30~40公斤。防大豆食心虫, 8月中旬在食心虫发蛾盛期用油毡软纸片 (20厘米×3厘米) 浸蘸80%敌敌畏乳油制成缓释卡, 每亩用药量100克制成缓释卡50个均匀挂在田间, 或用25%敌杀死乳油每亩20~30毫升, 加水30~40公斤喷施。防治大豆菟丝子, 在菟丝子易发地区种植可用40%地乐胺乳油100~15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20~30公斤在大豆长出第4片复叶后、菟丝子转株危害时喷洒在大豆植株上。灌水, 在有水源的地区, 大豆生育期间出现干旱可以灌水, 尤其是在结荚鼓粒期遇干旱应及时灌水。

适宜地区:辽宁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区种植。

大豆新品种——北豆29号 篇8

1品种特征特性

北豆29号大豆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07d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070℃左右。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80cm左右, 无分枝, 紫花, 长叶, 灰色茸毛, 荚弯镰形, 成熟时呈褐色。子粒圆形, 种皮黄色, 种脐黄色, 有光泽, 百粒重18g左右。蛋白质含量39.57%~41.40%, 脂肪含量21.63%~22.36%。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

2产量表现

2006年区域试验, 7点平均公顷产量2422.4kg, 比对照品种黑河17号平均增产9.1%;2007年区域试验, 7点平均公顷产量1733.9kg, 比对照品种黑河17号平均增产10.9%。两年平均公顷产量2078.2kg, 比对照品种黑河17号平均增产10.0%。2008年生产试验, 7点平均公顷产量2442.1kg, 比对照品种黑河17号平均增产14.0%。

3适宜种植地区及栽培要点

3.1适宜种植地区

北豆29号大豆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垦区西北部地区种植。

3.2栽培要点

a.整地选择小麦地为前茬, 伏秋整地。深松深度25cm以上, 耙茬深度15cm, 及时起垄, 垄距67cm。

b.种子处理用带式精选机选种, 用种衣剂拌种, 预防病虫害。

c.适时播种, 精量施肥播种期5月10~15日, 每公顷保苗35~40万株。每公顷施纯氮45kg纯磷45kg、纯钾30kg。采取分层施肥, 第1层在种下4~5cm处, 第2层在种下7~14cm处。

d.加强田间管理大豆花期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1.5kg加尿素8kg对水500kg喷施, 可提高产量10%。8月上旬防治食心虫, 每公顷用20%灭多威乳油600mL于初发期喷雾。

大豆新品种在江苏问世等 篇9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226541,电话:0513-87571132)选育的大豆新品种“通酥1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春播中熟鲜食(菜用)大豆品种,播种至采收91天,百粒鲜重58.0克,出仁率58.8%。出苗势强,有限结荚习性,株型较紧凑。食煮品尝豆仁有甜味,糯性中等。干籽粒种皮绿色,子叶黄色。田间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抗倒伏性强。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鲜荚718.3公斤,产鲜粒422.4公斤。(江苏魏群)

西芹新品种通过审定

北京市阿特拉斯种业有限公司(邮编:100083,电话:010-62046153)从美国引进的西芹新品种“圣地亚哥”,前不久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长期110天左右,种子褐色.椭圆形,千粒重0.4克左右,单株重3公斤,净菜重2.2公斤,净菜率73~3%。缓苗后生长速度快,叶柄色泽好,柄齐,质地脆嫩,口感好,抗病,抗涝,抗寒性强。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0143.1公斤。(宁夏陈虹)

水稻新品种在江西问世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邮编:330045,电话:0791—3845635)贺浩华教授主持选育的水稻新品种“昌优10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23.0天,株型适中。生长整齐,叶色绿,叶片宽挺,分蘖力较强,结实率80.0%,千粒重24.2克。出糙率80.3%,精米率69.1%,整精米率59.7%,垩白粒率46%,垩白度4.6%,直链淀粉含量21.78%.胶稠度50毫米,粒长6.5毫米,长宽比2.8。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苗瘟3级,叶瘟3级,穗瘟5级。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1 2.50公斤。(江西彭齐贤)

香蕉新品种通过审定

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邮编:530007,电话:0771-3245057)引进的香蕉新品种“漳蕉八号”,前不久通过了广西品种审定。

“东生3号”大豆新品种问世 篇10

据了解,东北地理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从事大豆育种研究,并致力于培育集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为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新品种。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后,该所重新确立了新的大豆育种目标:以高产为基础、抗病为保障、优质为方向,选育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其发展大豆生理生态育种、培育双高大豆新品系成为大豆生理生态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

李艳华等选育的“东生3号”特征特性为:平均生育期119天,长叶、紫花、亚有限结荚。株高87.6厘米,单株有效荚数36.6个,百粒重19.7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粗蛋白质含量40.07%,粗脂肪含量20.54%。

“东生3号”栽培技术要求选择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分层施肥,每亩施磷酸二铵10千克、尿素2千克、硫酸钾5千克,特别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敦化地区春播种植。该品种2005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亩产218.5千克,比对“绥农14”增产7.6%;2006年续试,亩产208.0千克,比对增产2.7%;两年区域试验亩产213.3千克,比对增产5.2%。2007年进行生产试验,亩产169.1千克,比对增产6.7%。

上一篇: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下一篇:旅游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