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品种权

2024-06-15

植物新品种权(通用4篇)

植物新品种权 篇1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 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植物新品种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件也逐渐递增。笔者以一起非典型的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为例, 试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案例:新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被告新疆××农场签订合同, 约定由新疆××农场种植新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A品牌啤酒花。该品牌啤酒花由新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种苗并负责回收全部产品。合同2009年到期后, 新疆××农场负责铲除销毁种苗并保证种苗不流失。2008年双方因产品收购价格产生争议, 新疆××农场一怒之下将A品牌啤酒花产品卖给第三方。原告遂诉至法院, 请求法院判令解除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合同并销毁种苗, 要求被告立即向原告交付2008年度所收获的全部A品牌啤酒花产品并支付原告违约金100万元。

笔者试对此案中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1 中国植物新品种制度的法律框架

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立法起步较晚, 直到1997年3月国务院才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对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要求, 中国于1999年加入了UPOV1978年版本, 对植物新品种保护采取非专利的形式。加入WTO后, 中国开始履行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协议) , 1999年国家农业部发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细则 (农业部分) 》, 随后出台了《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等部门规章。此外, 国家颁布的《农业法》、《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也对植物新品种给予保护。与此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颁布了《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至此, 中国初步建立了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框架。

2 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的植物新品种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未经品种权人许可, 为商业目的生产或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或者为商业目的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 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笔者认为, 新疆××农场出售的是A品牌啤酒花产品, 而非A品牌啤酒花品种, 不是繁殖材料, 不构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 是违反合同的行为, 构成违约。

3 本案是否适用适用权利用尽原则

植物新品种权的权利用尽是指植物新品种权人销售的或经其授权销售的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出售后, 其专有权即告“用尽”, 他人合法取得该繁殖材料再进行销售和侵权的不构成侵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 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我国1988年加入的《国际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约》 (1978年文本) 第十六条规定:“受保护品种的材料或第十四条第 (五) 款所指品种的材料, 或任何从该材料衍生的材料, 已由育种家本人或经其同意在有关缔约方领土内出售以后, 不受品种权制约, 除非这类活动: (1) 涉及该品种的进一步繁殖, 或 (2) 涉及品种材料出口, 使其繁殖, 而进口国并不保护该品种所在的植物属或种。出口材料用于最终消费的情况例外。”该条款明确规定了权利用尽原则, 我国又没有申请对该条款保留, 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对权利用尽原则是认可的。

具体到本案, 被告辩称适用权利用尽原则是没有根据的。因原被告合同中明确约定由新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种苗并负责回收全部产品, 原告并未将植物新品种销售与被告, 被告仅享有一定期限的种植权, 不享有销售权。所以笔者认为, 原告的植物新品种权并未用尽。

4 违约金数额是否合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 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 结合案件具体情况, 判决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侵权人的请求, 按照被侵权人因侵权所受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确定赔偿数额。被侵权人请求按照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费确定赔偿数额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的种类、时间、范围等因素, 参照该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费合理确定赔偿数额。依照前款规定难以确定赔偿数额的, 人民法院可以综合考虑侵权的性质、期间、后果, 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费的数额, 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的种类、时间、范围及被侵权人调查、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费用等因素, 在5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本案虽不构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 但可参照上述赔偿标准。

另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 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 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高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 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 还应当履行债务。”

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合同约定, 一方严重违约时, 另一方支付违约金100万元。被告将A品牌啤酒花产品卖予第三方已构成严重违约, 理应支付违约金。但经过法院调查, 被告出卖A品牌啤酒花产品总价为100万元, 违约金100万元有违公平, 经过承办法官的调解, 最后被告向原告支付了7万元的违约金。

5 铲除销毁种苗是否合理

根据双方合同约定, 当被告新疆××农场严重违约时, 原告有权解除合同并铲除销毁种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被告将A品牌啤酒花产品卖予第三方, 致使合同不能履行, 已构成根本违约, 从合同法角度看, 原告请求解除合同并铲除销毁种苗没有问题。

但啤酒花作为一种多年生植物, 在盛果期将其铲除, 经济上极为不合理, 对农场职工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七条的规定:“……侵权物正处于生长期或者销毁侵权物将导致重大不利后果的, 人民法院可以不采取责令销毁侵权物的方法, 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案经过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 原被告同意继续履行合同。

6 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后续问题

本案原被告双方调解达成一致, 均比较满意。但本合同2009年到期后, 仍涉及种苗的保护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无性繁殖技术已臻成熟, 一颗种苗几周之内就可以培养出数以万计颗种苗, 这也正是原告所担心的。本案承办法官并未就案办案, 而是在合同到期后与原告一起监督被告彻底销毁种苗, 免除了原告的后顾之忧, 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使调解协议得以顺利履行。

植物新品种权 篇2

国家林业局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木种苗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0]5 0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行动,进一步宣传贯彻《种子法》,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依法查处无证无签(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和林木种子标签)生产经营林木种苗的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种苗生产经营秩序,加强林木种苗质量全过程管理,推进依法治种、科技兴种进程,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和保障林木种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查处一批侵犯和假冒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的典型案件,曝光一批违法连规生产、销售企业,蛀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二、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制售假劣棘木种苗、依法查赴无证无签生产经营林木种苗行为。

1规范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秩序。在种苗集散地、种苗交

易市场等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比较集中的区域,特别是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生产、经营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4—6个省区组织执法检查,严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违法行为。

2.规范林业重点工程使用种苗行为。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组织开展种苗质量检查,突出检查产种用种大省和造林任务大省,从源头加强种苗质量管理。

(二)整治和查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苗行为。

1、严厉打击未经权利人授权,盗用已授权品种、专利和地理标志进行营利性种植、繁殖、生产和销售的侵权行为。

2、严厉打击仿冒授权品种、专利和地理标志,进行营利性生产

和销售的很冒行为。

3、严厉打击未经权利人和王管机羌许可.违规使用注册商标、仿冒伪造生产许可、质量认证标志和虚假标识的违法行为。

三、实施步骤

(一)时间哥排:2010年1 2月至2 010年3月。

(二)此次专项行动分3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 2月)。组织召开“国家

林业局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依法查处无证无签生产经营林木种苗行为,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2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1 2月至2 011年3月上旬)。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我局下发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在广泛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以典型案件查处为抓手,深入基层进行案件调查,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同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解决发现的问题。我局将组织对重点案件的督办,并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3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3月下旬)。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专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汇总上报工作开展情况和典型案件查处情况,我局将进行总结,整理通报一批典型案例。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成立国家林业局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建龙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副组长杨超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总站长

胡章翠国家林业局科技中心主任

成员:办公室、造林司、政法司、计财司、科技司、驻局监察局、信息办场圃总站,宣传办、三北局、退耕办、治沙办、速丰办、科技中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场圃总站,杨超总站长兼任办公室王任。

五、工作要求

植物新品种权 篇3

植物新品种权 (简称品种权) 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类型, 保护的对象是植物新品种,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 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由于品种权涉及的专业性比较强, 很多人对它都比较陌生。按照WTO规则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简称Trips协议) 的要求, WTO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对植物新品种进行立法保护。在国际上, 1961年签署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其后分别在1972年、1978年和1991年进行了三次修改, 现在同时存在着1961/1972年文本, 1978年文本和1991文本, 三种文本在对育种者的保护力度上逐渐地增强, 至今三种文本同时有效, 任何国家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加入其中的任何一种文本。我国1999年加入了1978年文本, 1997年颁布了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并且从1999年4月开始受理在我国的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在我国, 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类的植物新品种由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受理和授权;涉及树木类的植物新品种由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受理和授权。在我国品种权的保护期限, 从授权之日起, 藤本和树木为20年, 其他植物为15年。近年来, 我国的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在逐年地增加, 其中从1999年4月到2008年1月31日, 我国农业部共受理申请4645件, 授权1525件, 植物新品种对我国的农业、林业、园艺、国际贸易等经济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当前人们更多地还是关注如何有效地获得品种权, 以及如何使用和保护自己的品种权, 而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经营利用这类知识产权却很少进行研究, 没有使这类知识产权的潜在力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二、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品种权的经营管理总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品种申请权的经营管理、对品种权使用和转让的经营管理、对品种权维护的经营管理和对品种权保护的经营管理。下面就分别对这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论证。

1. 对品种申请权的经营管理

品种申请权就是植物新品种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能够独立地到国家机关申请获得品种权的一种法定权利, 这种权利虽然只是一种申请权, 享有这种权利的人即使申请了品种权以后, 也不一定就能最终获得品种权, 但是,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 品种申请权本身也是植物新品种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一份财产权利, 并且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对这种权利进行转让。

按照一般的规律, 实际培育出植物新品种的育种工作者或者单位就是该植物新品种的品种申请权人, 但是, 在现实中, 品种权申请权已经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商品的特征, 可以通过进入流通市场而由购买方所拥有。目前可以使用的流通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 想要获得品种申请权的单位或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具有培育植物新品种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签署合作协议, 一方主要提供资金 (甲方) , 另一方主要提供人员、技术、设备和场地 (乙方) , 通过合作培育出符合目标的植物新品种, 该品种的申请权由双方协商约定, 具体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归甲方, 乙方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第二种是归乙方, 甲方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第三种是双方共有。在这种模式中, 虽然也发生了品种申请权的市场性转移, 但是范围比较小, 合作成分比较大, 完全的市场买卖特点比明显。

(2) 委托开发模式

甲方为了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植物新品种, 通过签署协议委托乙方培育出这种新品种, 由甲方提供资金或相关的物质条件, 由乙方组织人员完成育种工作, 所培育出的植物新品种归属于甲方所有, 甲方支付给乙方一定的费用。签署这种协议时, 甲方一定要注意的是必须在协议中写明所培育出的植物新品种归属于甲方所有, 否则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 可能会判定归属乙方。

(3) 直接购买品种申请权的模式

我国法律允许对品种申请权进行转让 (买卖) , 但是规定所有的买卖活动都必须签署书面的转让合同, 而且要分别经国家农业部公告或者国家林业局登记后才能生效。在现实中具体地又分为四种情况区别对待:第一种是对外国人的转让, 法律规定在国内培育出的新品种向外国人进行转让时必须要报国家农业部或者国家林业局批准, 否则不能转让。第二种是国有单位享有的品种申请权要在国内进行转让时要经过其上级单位批准。第三种情况是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依法享有的品种申请权在国内可以自由地进行转让。第四种情况是在国外培育出的新品种的品种申请权转让给国内的单位或者个人时不需要我国政府机关批准。

通过上述的经营行为可以让品种申请权在市场中得以流通。

2. 对品种权使用和转让的经营管理

申请人一旦获得了品种权以后, 就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积极经营这一品种权, 让它为品种权人和整个社会增添利益, 实现蕴藏在其中的社会价值。在现实中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己使用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 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不断地繁殖和销售自己的植物新品种来获得利益。但是,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这种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 销售的范围有限, 而且往往受到品种权人自身物力和才力的限制, 一般难以发挥这一植物新品种的潜在效力, 因此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原始的方式。

(2) 许可他人使用

品种权人通过签署许可合同允许他人有偿地使用自己的植物新品种并从中获得收益, 这种模式无论对品种权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比较有利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扩大繁殖和销售植物新品种的规模和范围, 造福于社会;另一方面可以摆脱品种权人自身生产能力的限制, 又可以让品种权人从具体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专心地从事新的植物新品种的研究, 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在现实中, 这种许可方式又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独占许可型。这种许可就是品种权人只许可一方使用该品种权, 不再许可第二家使用, 在合同有效期内自己也不能使用。这种方式中品种权人可以要求比较高的许可使用费, 被许可人 (独占许可使用人) 在法律上也享有特殊的权利, 那就是当有人侵犯这种品种权时, 独占许可使用人可以直接单独地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不用征得品种权人的同意。二是专有许可型 (排他许可型) 。这种许可就是只能由品种权人和被许可人两方公共使用该品种权, 不能再允许第三方使用。被许可人 (排他许可人) 在法律上享有的特殊权利是当有人侵犯该品种权时, 他可以和品种权人共同起诉, 也可以在品种权人不起诉时, 单独地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三是普通许可型。这种许可就是品种权人在已经许可一方使用该品种权后, 还可以不受限制地再许可其他人使用该品种权, 自己也可以使用该品种权。当然, 这种许可方式收取的使用费相对比较底, 而且一旦发生了侵权以后, 被许可人必须经过品种权人的明确允许和授权以后才能提起诉讼, 如果品种权不同意起诉, 被许可人就无法起诉。

(3) 进行投资

品种权是一种法定的权利, 也是一种法定的财产, 因此通过评估作价以后, 可以作为技术或者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品种权人可以从中获得比较长期的收益。

(4) 转让品种权

从法律上来说, 品种权是品种权人的一种法定财产, 但是, 这种财产本身并不是具体的资金或者物品, 而是内涵着一定社会价值的法定权利。在现实中, 品种权人直接使用这种权利只是具有从中获得资金和收益的可能性, 并不能保障就一定能够获得真实的资金收益, 因此, 对于品种权人来说,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品种权转让出去 (卖出去) 并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 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经营策略。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我国法律规定, 对于品种权的转让也应该像品种申请权一样办理相应的手续, 否则转让合同无效。

3. 对品种权的维护

获得品种权以后, 维护品种权的合法存在是经营管理品种权的基础, 也是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品种权是一种法定的权利, 它的诞生必须经过法律的审查和确认, 同时, 品种权又是关于植物新品种的一种权利, 植物新品种本身具有生命的特征, 即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品种本身所体现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有些特征可能在被审查时完全符合法律的要求,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变异成其他特征而不能满足法律的需要了, 因此, 从品种的特点出发品种权本身又必须经常接受法律的监督检查以确保原有特征的存在。除了品种的自身因素以外, 国家为了从宏观上对品种权进行管理的需要还做了其他规定, 这些规定品种权人都应该遵照执行, 否则就丧失了已经获得的品种权。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 品种权人应该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我国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通知要求做好下列工作:一是要按时交纳年费, 在拖欠了年费以后最迟应该在通知补缴的期限内全部补缴。按照农业部的规定, 这种补缴的宽限期限是从应当缴纳年费的期满之日起6个月。二是要按照国家农业部或着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的要求按时地提供检测所需的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接受他们对品种的检查。三是要在品种权的有效期内确保一直拥有着与申请品种权时所提交的繁殖材料的特征和特性相同的繁殖材料。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 当不能满足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要求时, 已经获得的品种权都得被审批机关宣告提前终止。

4. 对品种权的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然品种权能够给品种权人带来直接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 因此就难以杜绝有人为了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去侵犯这种权利, 因此, 依法保护品种权也是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对于品种权的保护有两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种是对品种权本身直接进行保护, 另一种是借助商标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来间接地保护对应的品种权。

(1) 直接对品种权的保护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 当某一植物新品种被依法授予品种权以后, 在没有经过该品种权人许可的前提下,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能为了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也不能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 否则就是侵犯了该品种权。当品种权人发现他人已经涉嫌侵犯自己的品种权时, 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有两种途径可以保护和救济自己, 一种方式是向侵权行为发生地的省级农业或着林业厅 (局) 投诉, 要求这些行政机关依法查处和制止这些侵权行为,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种方式就是直接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有权审理植物新品种案件的法院 (一般是中级以上的法院) 直接起诉, 要求法院判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并赔偿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具体的诉讼中, 在提起诉讼的同时可以请求法院先行裁定侵权人立即停止侵犯行为, 还可以同时提出证据保全请求。对于赔偿损失的数额, 一般按照品种权人因侵权受到的损失额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 也可以参照实施许可合同中的许可使用费来确定, 或者在5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2) 利用商标间接保护品种权

在植物新品种的生产经营中, 可以通过申请注册商标并把这种商标使用在植物新品种的外包装上的办法来保护这种新品种所对应的品种权, 这种方式虽然是一种间接地保护品种权的方法, 但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查处侵权注册商标案件的力度大, 程序快捷, 在当前实务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三、合理注意法律中对品种权的限制

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 我国法律中也规定了对品种权的明确限制, 这种限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豁免, 也就是说他人使用受品种权保护的新品种从事育种等科学研究时不属于侵权。二是农民豁免, 是指农民为了自身生产的需要种植自己收获的受品种权保护的新品种时不属于侵权。三是强制许可制度, 是指为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品种权人无正当理由自己不实施, 又不许可他人以合理条件实施;或者对重要农作物品种, 品种权人虽已实施, 但明显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又不许可他人以合理条件实施时, 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或者审批机关依据职权都可以作出实该施植物新品种的强制许可决定, 予以登记和公告, 并给予品种权人一定的使用费。这些内容都是法律的明确规定因此应该遵守。

参考文献

农作物新品种权的保护研究 篇4

农作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是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改造的,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农作物新品种除了具备一般无形资产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一)依托产品的生命性。

农作物新品种的载体是在同化外界环境条件过程中形成的生物有机体产品。由于这些生物有机体容易受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差异的影响,致使同一规格的产品品种在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的。

(二)外观的不易识别性。

农作物新品种依托的产品——种子在外观形态上与同类作物的种子具有相似性,不易被识别,容易被假冒。

(三)地域性。

农作物品种由于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自然条件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发挥作用的广度越低,其评估价值也越低,反之亦然。

(四)高风险性。

农作物新品种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较大,收益见效慢。新品种的培育,短则四五年,长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选育持续时间长,容易导致技术流失,且本身也不易保护,因此具有很高的潜在风险性。

二、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受理品种权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但是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老品种退出市场难,农作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士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同时,在一些地区种子市场中销售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其推广年限有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但因一些种子企业没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所以一直使用这些老品种,这是老品种迟迟退不出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部分地区因自然条件特殊,一些老品种虽然没有高产的优势,但在早熟稳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从而获得一些农民的认可,这是老品种退出市场难的另一个原因。

(二)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扰执法部门查处。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由指定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

(三)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农作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四)技术推广作用在乡镇农业发挥不充分,优良新品种的价格普遍过高。在近些年的良种推广中,一些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偏重追求利润,即重点宣传、推销让利高的种子企业,客观上造成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品种与大田生产以及农民用种上出现断层。同时,绝大多数新品种是《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审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价格比普通品种高许多。

(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侵权现象严重。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许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人员只重视有形财产的积累,对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和保护缺乏积极性;大多数科研单位也缺少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比较熟悉并能够有效运用的人才;一些科研人员对申请新品种保护存在一些顾虑,比如担心申请品种权以后新品种得不到真正的保护,或者对新品种保护后影响其成果推广,以至影响申报科技奖励等等。

三、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懈地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抓好植物新品种保护人员和队伍的培训工作。

(二)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方法,把成果是否已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做为成果鉴定的前提条件,坚持先申请保护再组织鉴定,以此来提高科研、教学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改革现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中有关职务专利或职务品种权申请费和维持费的支付办法,将原来的职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品种权)的申请费、维持费等费用由课题组支付改为由所在单位支付。进一步扩大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属、种。

(三)加大打击和处理假冒与侵权行为力度,强化执法体系建设。 积极加强与司法机关和农业行政执法机关的密切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治环境。确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打击品种权侵权和假冒工作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调处品种权纠纷比较快的特点,对品种权纠纷可采取先行政调处再司法诉讼的手段。农业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在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和各项活动中也应当自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主动打击各种侵犯和假冒知识产权的行为。

(四)进一步加强植物新品种使用权转让管理。 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保障植物品种育种的技术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要严格按照《合同法》、《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界定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属,尊重单位对农作物品种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另一方面,农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转让品种使用权进行技术交易,应当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有关品种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技术入股、联营、培训、中介等合同,并且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有关品种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项。

(五)积极推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组织建设。 要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机构、种子企业等自发组建各类植物品种保护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的社会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和管理植物新品种方面的集体运作功能,建立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植物品种保护组织,自发开展相关农业技术领域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策略研究,积极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协助和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和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自我保护和管理能力、监控农业植物品种策略保护伞,协调会员单位之间的植物品种侵权纠纷,建立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逐步提高我国植物品种保护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六)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代理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下一篇:学习质量提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