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口疮的治疗

2024-11-29

山羊口疮的治疗(共9篇)

山羊口疮的治疗 篇1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羊发生的一种传染病,临床可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我省以唇型多见,其特征是病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现将我县发生的一起病例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8年,我县安排10万元畜牧业发展资金,发展优质肉羊示范养殖项目,于8月11日从四川简阳祥宇科技牧业有限公司种羊场引进努比山羊256只。其中:公羊30只,7~8月龄;母羊226只, 4~5月龄。引进后15天开始发生羊口疮,20天时发病率达75%,治疗期间死亡26只,其余羊经过治疗,陆续痊愈。

2 临床症状

患病羊初期在吃饲料或饲草时口腔有疼痛的表现,吃食饲草受到严重影响。口腔检查:可见黏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红点及红色的水肿块,口腔流涎;在口腔外口角边也出现黄豆大小的水泡,甚至嘴唇肿胀,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面,继后结痂,由于嘴经常张开导致结痂产生裂缝,并流出血水。体温达40 ℃以上。病情严重的精神萎靡不振,逐渐消瘦,卧地不起,最后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羊口角、唇、舌面部位有结痂、溃疡病灶;气管、肺部充血;心肌和心外膜有点状出血;小肠壁变薄,轻度出血。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

4 治疗

4.1 对症治疗

对舌面、口腔等处的溃疡,经反复冲洗后,用5%碘甘油涂擦。对口唇结痂者先将患部结痂剥去后,溃疡面用0.5%高锰酸钾冲洗,每日冲洗3次,连续4~6天。对病情严重者肌肉注射病毒灵注射液,对体温升高的病羊肌肉注射退热药和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比林等),以防止继发感染。

4.2 辅助治疗

灌服牛黄解毒片,按每只羊每次2~3片,每日2次。或内服中草药:苦参10 g,龙胆10 g,白敛10 g,花椒10 g,黄花香10 g,地榆10 g,熬汤灌服,每日3次,连用1周。中药方外用时加桃树皮和白杨树皮,煎汁清洗溃疡面,连用4~6天,同时用土霉素软膏涂抹于患部,直到症状基本消除为止。

5 预防措施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发现可疑病羊要及时隔离。加强饲养管理,严禁给羔羊饲喂有芒刺的饲草,防止口腔受伤发生口炎。平时要做好环境卫生和圈舍的消毒工作。对病羊污染过的圈舍、饲料、场地和用具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在羊口疮常发流行地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每年1次。

6 小结

6.1 羊口疮是我县山羊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以3月龄以下的羔羊最易感,呈散发性。发病轻者一般不经处理可自己痊愈,重者治疗一次即愈,病死率极低。发病后痊愈的羊即不再发病,成年羊发病少见。这次引进的是以成年羊为主,对该病的发生事前没有引起重视,待到全群发生时才进行治疗,是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6.2 该病主要经创伤感染,该批努比山羊在原产地是以舍饲为主,引入我县后主要是在刺丛草场放牧,造成口腔黏膜、嘴唇皮肤损伤而引发该病的流行。

6.3 治疗该病时,轻者进行患部局部处理即可;重者在局部处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抗菌处理,以防继发感染。我们应用青、链霉素等与病毒灵进行抗菌、抗病毒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6.4 羊口疮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病变影响采食,导致病羊饥饿、衰竭而死亡。在治疗时,对轻症者应多喂精料和易于采食、消化吸收的优质牧草;对重症不能进食者,须进行支持疗法,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补充能量和体液,促进患羊痊愈。

6.5 此病可感染人,应注意饲养员和兽医的个人防护。参与此次羊口疮治疗的人员中有1人感染该病,是在进行患病羊局部处理过程中没有带防护手套所致。以后治疗该病应注重自我保护,不能直接接触病变组织,以免造成人员感染。

6.6 本病主要感染1~6月龄的羔羊,偶尔也会感染成年羊。成年羊抗病力强,只要进行一定的合理治疗,做好护理工作,防止继发感染,基本上都能恢复健康。1~6月龄的羔羊应综合使用对症及辅助治疗等综合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篇2

【关键词】鹅口疮;病理;病因;诊断;治疗

1病名

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儿期该病较为常见。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阴道寄生。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2病理

孩子鹅口疮又叫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首先有粘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经过1-2天,粘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状如凝乳,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随后,小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经过数日,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白色斑片与粘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因此,孩子得了鹅口疮,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停止使用抗生素。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注意防止因喂养工作人员而引起的交叉感染。可用2%-4%碳酸氢钠液擦洗口腔,每日3-4次。可用10万单位制霉菌素甘油液涂擦。幼儿局部涂0.1%龙胆紫,每日2-3次。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3病因

3.1妈妈找原因。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体的皮肤、肠道,以及女性的阴道中,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那么就要及时治疗。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也可能是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學治疗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3.2宝宝找原因。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 也可能是盲目用药引起发病。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3.3卫生习惯找原因。1)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导致感染。妈妈的内衣、手部的触摸、毛巾等等都会是造成妈妈乳头不洁的根源。而用手指触摸宝宝的口腔,则会将致病菌直接带入宝宝口腔。 2)忽略用品的清洁消毒。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这些和宝宝时刻亲密接触的物品,如果没有做到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源。

4症状

4.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

4.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4.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严重症状

4.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抱子。

5鉴别诊断

本病特征为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呈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并渗血;白膜迅速又复生。确诊可取白膜少许置玻璃片上,加10%氢氧化钠1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检验方式。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6鹅口疮治疗

6.1药物治疗。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但要特别注意--不要用氟康唑和碳酸氢钠一起用,会增加毒性。

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营养供给: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6.2民间药膳口疮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口疮多由脾胃积热、心火上升、虚火上浮等因素引起。

6.2.1脾胃积热型:该型临床表现为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腭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突起,呈鲜红色,患儿常因病损处疼痛而不能进食。脾胃积热型口疮宜选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药膳治疗。

1)番茄汁:取番茄数个洗净,用沸水浸泡1小时后剥皮,再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取汁含口呐,每日3-4次,每次1小时。2)糖渍西瓜汁: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再暴晒至干,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3-4次。

6.2.2心火上升型:该型临床表现为舌尖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患儿常口干欲饮,烦躁不安,心火上升型口疮宜选用清心泻火之药膳治疗: 1)茶叶冬瓜汤:取鲜荷汁一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水少许调味,饮汤食冬瓜,每日3~4次。2)竹叶灯芯乳:取淡竹叶6克,灯芯草1.5克,水煎取汁10毫升,兑乳汁中拌匀服用,每日数次,不拘多少。

6.2.3虚火上浮型:该型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呈黄白色,病损周围颜色淡红,患儿常有神疲颧红、虚烦口干等表现。虚火上浮型口疮宜选用滋阴降火之药膳治疗,常用冰糖银耳羹:取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在碗内加开水浸泡,待银耳泡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适量冷开水及冰糖,放锅内蒸熟,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

参考文献

[1]周学东.口腔生态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8:70

[2]刘 坤,高 宁,王翼川.口腔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2),165-173

[3]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124

山羊口疮病的预防与治疗 篇3

1 临床症状和病因分析

1.1 临床症状

患口疮的山羊, 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发病前期, 在进食时口腔有疼痛的表现, 口腔检查可见黏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红点。如果得不到控制, 将出现精神倦怠、口腔流涎、口腔外口角边出现黄豆大小水泡, 甚至嘴唇肿胀, 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面等症状。当病情进一步发展, 会导致山羊的结痂产生裂缝出现流血症状, 口腔及舌面出现水肿, 致使山羊吃食草料艰难;病情严重的山羊体温会超过40℃, 症状有不思进食、精神萎靡、逐渐消瘦、卧地不起, 最终可能死亡[1,2,3]。

剖检病死山羊, 一般口唇黑色结痂延伸至面部, 口腔内有水泡、溃疡和糜烂, 面部皮下有出血斑, 气管出现环状出血, 肺部肿胀, 颜色变暗;其他部位眼观无变化。

1.2 病因分析

山羊口疮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传染、感染和检疫、防疫等原因引起的。

1.2.1 接触传染源。

当健康的山羊与病羊接触, 例如破损皮肤接触、黏膜接触等, 或者与其他传染源接触, 例如病羊食用过的饲料、水源等, 病毒就会传播给健康的山羊。

1.2.2 检疫不严。

相关检疫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疏忽会导致病羊流入非疫区, 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可能;对山羊的厩舍不经消毒就入市销售, 对山羊的牧场和水源的检查检疫工作不到位等。

1.2.3 饲养管理不善。

一是对羊舍和用具消毒不严。二是矿物质饲料添加不充足、营养搭配不合理, 导致羊只缺乏营养, 产生异嗜或啃墙现象。三是在饲养管理工作中, 饲料或垫草中存在大量芒刺, 会导致羊的皮肤、黏膜损伤, 而相关的护理不及时。以上几种情况都给羊口疮病毒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1.2.4 防疫出现漏洞。

各地的防疫措施滞后, 很少对山羊进行山羊口疮疫苗的免疫接种, 导致本病的传染和流行[3,4]。

2 山羊口疮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1 预防

2.1.1 加强疫区管理, 强化预防检疫工作。

一是加强疫区管理。对于已经患有羊口疮的地区, 要采取封锁、隔离措施, 避免其他地区的山羊进入疫区, 更要禁止疫区的山羊流出。此外, 饲料、畜产品、用具等都要进行隔离处理, 必要时统一销毁。二是严格消毒, 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后, 应及时隔离病羊, 确诊后, 扑杀所有染病羊只并做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病羊污染过的羊厩舍、场地、用具、饲料。三是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购入山羊, 并要严格产地检疫、运输检疫、购入检疫和消毒工作[5,6]。当发现可疑羊只时, 及时隔离, 并对其进行2~3周的检查, 彻底清洗消毒蹄部。四是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对所有健康的山羊要及时免疫接种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细胞毒苗, 即在每份疫苗中加入0.9%生理盐水, 将其置于暗处进行充分混合, 在羊的口腔黏膜内注射0.2 m L/只, 以注射处出现一个透明发亮的小水泡为准[3,5]。此法可使羊只产生免疫抵抗力, 增强免疫功能。

2.1.2 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加强对羊只的饲养管理工作。注意羊舍的通风和清洁处理, 定期对羊舍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羊舍内卫生、干燥、暖和。二是重点保护山羊的皮肤和黏膜, 避免饲料中夹杂竹签、铁丝等有损山羊口腔、皮肤等的杂物。三是科学搭配饲料, 确保山羊营养均衡。养殖户在喂养过程中, 要避免饲料的单一性, 尽可能实现多样化补给, 不定期补充矿物质丰富的饲料确保山羊所需营养;日常喂养中, 加喂适量食盐, 以防羊只啃墙、啃土而损伤口唇黏膜。

2.2 治疗

2.2.1 中药治疗法。

白剑、苦参、龙胆、黄花香、花椒、地榆等各10~15 g, 熬成汤后灌服, 每日3次, 连用1周, 外用并加桃树皮和白杨树皮, 清洗溃疡面, 连用4~6 d, 同时用土霉素软膏涂抹于患部, 直到症状基本消除为止。

2.2.2 肌肉注射法。

(1) 处方1。钠盐或青霉素钾4~5 mg/kg·体重, 病毒灵0.1 g/kg·体重, 每日1次, 3 d为1个疗程, 连续2~3个疗程, 疗程之间间隔2~3 d。 (2) 处方2。若病羊出现全身症状, 则应每天肌注10 m L安痛定、30 m L磺胺嘧啶钠以及20 m L病毒灵混合液, 连续治疗3~5 d[1,2,3]。 (3) 处方3。将220 mg VB1与0.5 g VC充分混合, 肌肉注射, 每日2次, 3~4 d为1个疗程, 连续2个疗程。

2.2.3 皮肤涂抹法。

对舌面、口腔等处的溃疡, 经反复冲洗患部后, 轻柔地清除痂垢, 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 将制备好的碘甘油 (在70 m L7%碘酊中融入30 m L无水甘油, 并充分融合) 涂抹在患处, 1~2次/d, 连续涂抹1周。此外, 也可以用1%龙胆紫溶液涂抹患部, 2~3次/d。皮肤涂抹的同时, 灌服牛黄解毒片, 每只羊2~3片/次, 一日2次。

3 结语

总之, 山羊口疮病易感染且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危害性较大;加之近几年来该病呈现流行趋势, 很多地方都相继有该病的发生, 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山羊口疮病的预防和治疗。防治山羊口疮时, 要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首先加强预防, 落实好春、秋2季防疫措施, 最大限度控制疫情。一旦发现病羊, 严格实行隔离措施, 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防止病羊因该病死亡, 尽量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摘要:介绍了山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 分析了发病原因, 探讨了山羊口疮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提高山羊的养殖水平, 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关键词:山羊口疮病,临床症状,发病原因,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冯仁元.山羊口疮病的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 2013 (7) :51.

[2]胡泽毅, 罗琴, 王海, 等.山羊口疮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 (6) :88-89.

[3]张玉旗, 单留江, 王焕.一例山羊口疮病的诊治体会[J].北京农业, 2013 (9) :136.

[4]梁茂文, 毛杨毅.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J].山西农业, 2001 (5) :32.

[5]金炜, 付会英.羊口疮病的防治[J].新疆畜牧业, 2010 (11) :59.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传染性口疮 篇4

一、发病情况

2010年2月,构皮滩镇太平社区基场沟组姜某家饲养的5头水牛相继发病。1个月后,构皮滩村上屯组也有20多头牛发病,接着永兴村新桥组6头牛发病,此病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原因不明,近几年进行疫病调查时没有该病的记载。

二、临床症狀

发病初期牛体温升高到39.3~40.5℃,精神沉郁,流涎,食欲不振或采食缓慢,口腔恶臭、黏膜潮红、口温增高、肿胀和疼痛。2~4天后口疮破溃形成暗红色烂斑,病情加重时,在嘴唇的内侧及周围、舌苔、全口腔内多发生糜烂、大量流涎。严重时,危及牛的生命。

三、诊断

依据牛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基本上可以确诊为牛传染性口疮。

四、治疗

1. 西药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净化口腔促收敛。①可用0.1%雷佛奴尔溶液、0.1%高锰酸钾溶液、2%明矾浸液等消毒口腔,并在口疮破溃处涂上碘甘油或云南白药,每天2~3次,连用3天,同时用青霉素160万国际单位×8瓶、黄芪多糖注射液40毫升,混合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②肌肉注射口蹄急治(可乐必妥注射液)40毫升,每天1次,连用5天,同时口疮破溃处喷口疮五号气雾剂(主要成分甲磺酸培氟沙星),每天2~3次,连用3天。③对于不能采食或咀嚼困难的牛应及时补糖输液。甲硝唑100毫升×2瓶静脉输液,氧氟沙星100毫升×4瓶静脉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500毫升、头孢曲松钠5瓶,混合后静脉输液。为了防止酸中毒,输液时可加碳酸氢钠200~400毫升。同时,肌注磺胺五甲氧40毫升,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第二天可再输液1次,病重患牛持续3~4天。

2. 中药治疗。以清热、消炎、消肿止痛为主。①方药。天花粉30克、黄苓50克、黄连35克、连翘35克、茯神25克、黄柏35克、桔梗30克、栀子35克、牛蒡子50克、木通25克、白芷20克,将上药研为细末,开水冲调,侯温后加鸡蛋清5个,同调一次灌服,每天2剂,连用2~3天。同时用青黛散外撒患处,青黛散配方为青黛20克、薄荷10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桔梗15克、儿茶15克,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共治疗牛传染性口疮32例,其中黄牛14例、水牛18例,除2农户不愿配合治疗外,其余牛均治愈,治愈率93%。

五、体会

1. 养殖户要搞好平时的饲养管理,降低牛的应激反应。特别要做好疫病的预防工作,增强牛的抗病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病扩散。

2.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标本兼治,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其中最基本的两点:一是要及时补充体液,防止脱水;二是要搞好口腔消毒,及时涂擦收敛药,防止继发感染。

山羊口疮的防治 篇5

1 病原

羊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 副痘病毒属, 该病毒抵抗力较强, 在室温下可存活5年, 但对高温较为敏感, 在60℃下30分钟即可失去感染力。本病毒对碱性消毒药较敏感, 如2%苛性钠、10%生石灰乳等。

2 感染动物及感染途径

本病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 常呈群发性, 疫区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有伤口的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但间接接触病羊污染的用具、环境也可使健康羊感染。羔羊通过吮乳也可把病毒传染给母羊。

3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两侧口角、上下唇内外侧、齿龈等处充血, 可见散在的小红斑, 后形成弥漫性的红疹, 患部肿大, 形成脓疱, 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灶, 最后形成橙黄色或灰褐色的硬痂。严重病羊口唇部可形成大量红疹、水泡、溃疡、脓疱, 伴随细菌感染, 创面可形成大面积的肉芽组织, 使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 严重影响采食或形成全身败血症而死亡。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取病羊脓疱液及痂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然后检查包涵体。本病临床症状与羊痘、溃疡性皮炎等病极为相似, 临床应鉴别诊断, 以免误诊。

5 预防措施

(1)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 发现可疑病羊要及时隔离。 (2) 用0.1%高锰酸钾液给新生羊羔洗脸, 特别是眼、鼻、口处要擦洗干净, 哺乳母羊乳房也要用0.1%高锰酸钾液擦洗干净, 1次/天, 连用3天。 (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新鲜优质的饲料, 避免饲料中含有芒刺等坚硬物刺伤口腔黏膜。 (4) 羊舍地面及运动场保持清洁、干燥, 定期进行消毒。 (5) 在羊口疮常发流行地区, 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每年1次。

6 治疗

山羊口疮病的防治 篇6

2014年四川攀枝花某羊场产有600多只羔羊, 羔羊产后5~7 d发病, 发病率为100%, 病程为22~25 d, 主要临床表现为病羊的口唇皮肤、口腔黏膜以及鼻孔周围出现菜花状增生, 有的羊只舌根部有增生化脓物、有恶臭味, 部分羔羊因不能采食, 衰竭而死亡。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及诊治, 确定为山羊口疮病, 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防治方法及情况报告如下。

1治疗

羊口疮的治疗原则是抗病毒, 控制继发感染。

1.1处理结痂, 撒布药物

用棉拭子浸泡生理盐水, 软化结痂, 剥去痂皮, 用0.1%KMn O4溶液清洗, 再用5%碘酊涂擦疮面, 接着用冰硼散撒布疮面, 每天用药2次, 连用3 d。

1.2抗病毒, 控制继发感染

对体温升高, 继发感染羊, 用抗菌素或抗病毒类药进行治疗。用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复方板兰根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或内服病毒唑, 2次/d, 连用3 d;严重病羊采用上述药物进行静脉注射。

对发病羊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 病羊痊愈, 取得了很好地治疗效果。

2预防

2.1新生羔羊的口、鼻处和哺乳母羊乳房用0.1%KMn O4溶液擦洗干净, 1次/d, 连用3 d。

2.2定期用2%Na OH溶液或10%石灰乳对羊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保持圈舍及运动场清洁干燥。

2.3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 发现可疑病羊及时隔离。在羊口疮常发流行地区, 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每年1次。

2.4大型养羊场需要的饲草量大, 因此在准备鲜草料时, 要使用揉搓式粉草机生产草料, 防止尖锐草料对嘴唇及口腔的损伤, 导致隐性口疮病毒发生。

参考文献

[1]邓宇.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半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动物医学进展, 2014 (08) :28-31.

[2]邱进杰.重庆地区山羊羊口疮病毒的PCR鉴定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03) :104-105.

山羊口疮病的防治技术措施 篇7

1 病因

山羊在采食过程中吃到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 粗纤维对口腔的刺激造成羊群特别是羔羊口黏膜的损伤, 口腔碰到带刺的灌木, 刺伤口腔黏膜、皮肤, 形成“烂嘴”为特征的传染病。在花溪地区雨水多发季节 (4~6月份) , 此病更为常见。

2 流行特点

山羊嘴唇及鼻部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或结成瘤状厚痂, 病羊刚开始时口角或上唇出现小结节, 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疮, 脓疮破溃后成棕黑色硬痂。若不及时处理, 患部极易生蛆, 病羊采食困难。

3 典型病例

在开展春季防查时, 当地马路村民向本人反映, 其所饲养的45只本地黑山羊, 于2008年5月13日有2只一岁左右的山羊发病, 随后又连续有6只山羊不同程度发病。发病羊的典型病状为:发病初期病羊吃草动作迟缓, 仔细观察其嘴唇及鼻部, 发现小豆大小的红丘疹。发病第2天, 羊只嘴唇及鼻部的小丘疹由红变白, 有部分出现化脓、溃疡现象, 病羊开始采食明显减少。

4 治疗

经现场视诊, 初步诊断为山羊口疮病。用蜂蜜兑青霉素涂抹患处, 1日1次 (一般建议采食后) , 连续3~5天, 治疗产生效果。对患处形成脓包、破溃硬痂的病羊, 先将脓包、破溃硬痂除干净, 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 后用青霉素加口溃散涂于患处, 每天进行一次, 连续3天后病羊全部治愈。

5 小结与讨论

山羊口疮综合防治 篇8

1 流行特点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其在潮湿环境下,越冬入春后仍有传染性。干结痂暴露于夏季日光下2个月,其含有的病毒才丧失传染性。病毒在pH值为4.2~10.9的范围内仍有传染性。该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在60℃条件下,经30 min可将其杀死,在64℃条件下,经2 min病毒可被杀死。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其在阴冷潮湿环境及温度变化较大的时节多发。

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脓疱液或痂皮污染草料、用具及地面,抗病力差的羊只因受损的黏膜或皮肤与被污染物接触而被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与羊只的免疫力有关,一般潜伏期在10~20 d。本病4月龄内的羊易发,且多为群发,其发病率可达100%,成年羊发病率较低,多呈散发。

2 临床症状

山羊口疮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以唇型最为常见,少见混合型感染。

2.1 唇型临床症状

此型病羊初期精神沉郁,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以后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脓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该型的典型症状是硬痂下有桑葚状的肉芽组织增生。有的水疱、脓疱蔓延至整个颜面和耳廓,造成皮肤大面积龟裂和形成易出血的污秽痂垢,其下颌淋巴结肿大、质硬。病羊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其精神不振、反刍减少、营养不良。若为良性经过,一般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患羊康复。若感染化脓杆菌,则患羊皮肤大面积溃烂,最后病羊因营养严重不良、败血症而死亡。

2.2 蹄型临床症状

此型病羊的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生成水疱、脓疱,其破裂后形成硬痂。本型特征为硬痂下有桑葚状的肉芽组织增生,患病羔羊出现跛行。如为良性经过,一般经1~2周硬痂脱落后,病羊恢复健康。如感染化脓杆菌,则病部形成大的溃疡,并波及蹄骨,甚至肌腱与关节,患羊可出现肢残或体温升高等症状。

2.3 外阴型临床症状

此型病羊阴道内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或乳头肿胀,阴唇或乳头皮肤上形成红斑、丘疹及水疱,重者水疱破裂,形成硬痂。本型典型症状为硬痂下有桑葚状的组织增生。如为良性经过,一般硬痂脱落后病羊恢复健康。如继发感染化脓性疾病,则病部出现大面积的溃疡,患羊体温升高。

3 剖检变化

患羊皮下有出血点,组织胶样浸润,气管充血、出血,颌下淋巴结肿大,心肌和心外膜点状出血,其他部位无特征性变化。

4 鉴别诊断

该病与口蹄疫、山羊痘、口腔坏死杆菌病、普通口腔炎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加以鉴别。

4.1 口蹄疫

患羊体温升高,口腔内的水疱主要发生于硬腭和舌面,其患部有鲜红的溃疡面,但无桑葚样的隆起。患羊除口腔黏膜、乳房皮肤及蹄部有糜烂性的水疱外,典型特征是心内外膜出血,心肌上有淡蓝色的斑点或心呈明显的虎斑心形态。

4.2 山羊痘

患羊体温升高,结膜潮红,鼻腔流出浆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时咳嗽,发病1~3 d后口腔、鼻、唇、眼、尾及四肢内侧、乳房等毛少皮薄处出现丘疹,随后丘疹突起、增大,形成质地较硬、界限清楚的结节,2 d后结节变成水疱。如为良性经过,病部形成结痂,结痂下无桑葚样隆起,患羊肺脏有卡他性炎症或干酪样结节。

4.3 口腔坏死杆菌病

病羊体温不高,牙根及硬腭处有突出物,突出物上有白色的小点,以后这些小点融合成豆大的坏死灶。整个病程不形成水疱、脓疱或桑葚样隆起,严重病例肝脏有坏死。

4.4 普通口腔炎

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病羊体温不高,口腔温度稍高,口腔内潮红或散布溃疡,病部无水疱、脓疱或桑葚样的隆起。

5 治疗

5.1 患部处理

用生理盐水将痂皮软化后,去除痂皮。用0.2%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清洗患部,然后用1%的乙酸清洗,最后在患部涂上VC。

5.2 防止继发感染

根据病羊体况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肌注或静注。患部经上述基本处理后涂抹环丙沙星注射液,以防化脓杆菌感染。

5.3 增强免疫力

患羊肌肉或静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VC,病羊体况不良时,再静脉注射氨基酸,同时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6 预防

羊舍应保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不从疫区引种,引进的种羊须隔离饲养2个月以上,确认健康的方可合群。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羊圈进行清洗消毒,不喂坚硬饲料,多喂青绿多汁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充足。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对刚出生的羔羊进行超前免疫。

7 小结

7.1 引种不当可引起发病,因此引种前应对羊只健康情况进行严格检查。

绒山羊口疮病诊治与预防措施 篇9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 五大连池市某养羊户从外地某羊场购进可繁母绒山羊125只。于2009年2月初开始产羔羊, 在3月初先后有部分羔羊出现精神不振, 采食困难, 反刍减少, 消瘦, 口温升高, 体温无明显升高。其后口唇湿润有水珠, 继而有半清亮的口涎流出。开口检查, 在口腔表面发现有溃疡和脓疱。另有几只病羊喜卧, 起立时跛行, 蹄部有病变。经综合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病, 即羔羊口疮病。

2 临床症状

病初患病羊羔食欲下降, 精神不振, 口腔升温, 齿龈红肿。开始在眼周围、口角、上唇和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 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 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 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 1~2星期后痂皮干燥, 脱落, 留下红斑逐渐康复。重者口腔粘膜、舌表面、嘴角及部分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烂及痂垢, 病变不断扩展, 继续发生丘疹、水泡、脓疱及痂垢, 并互相融合, 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 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 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 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 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大约2~3周。

有的病羊在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发生同样病变, 影响肌腱和关节运动, 病羊跛行或长期卧地。有的病例伴有化脓杆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 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 致使病情恶化。

3 治疗方法

先用刀片轻轻刮掉干硬痂皮, 用0.5%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或用5%的硫酸铜溶液清除污物, 将碘甘油和青霉素拌成稀糊状局部涂抹在清洗过的创面上。每天2~3次, 剥掉的痂皮或假膜集中烧毁, 以防病毒扩散而造成疾病传播。

有的病羊口腔中痂皮较硬, 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 除去痂垢后, 再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 然后涂擦碘甘油等药物, 每天2次, 直至痊愈。

对蹄部感染的羊只, 先将蹄部置于5~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次, 每次1~2分钟, 间隔4~6小时, 于次日用3%的龙胆紫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 用龙胆抗炎皇 (主要成份为磺胺类药物) 0.1毫升/千克, 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续3天, 也可用氟苯尼素、头孢曲松钠、林可霉素配合抗病毒药, 肌肉注射, 防止继发感染;同群未发病的羊只用0.3%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 唇面涂上碘酒,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经过以上治疗及精心养护, 所有发病羊只均已好转并且康复。

4 预防及体会

不要从疫区购入羊只, 购入前作好疫病调查了解, 并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 运输检疫和做好消清毒工作, 以预防和减少该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 抓好秋膘和冬春补饲。经常打扫羊圈, 运动场卫生, 保持清洁干燥,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防止外伤感染, 保护羊只的皮肤, 粘膜完好, 捡出饲料、垫草中的铁丝、硬木等芒刺物, 避免饲喂带刺的饲草, 也不要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平时加喂适量的食盐, 以防羊只啃土, 啃墙而引起口唇粘膜损伤。

每年定期预防接种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 对出生15日龄后的羔羊, 可将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于口腔粘膜内接种, 剂量为0.2毫升/只。

一旦羊只发病, 应立即隔离治疗, 对圈舍进行严格消毒, 对同群羊只或邻近受威胁的羊群, 可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上一篇:润滑状态下一篇:国家质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