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毒(共7篇)
羊口疮病毒 篇1
羊口疮是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性、水疱、脓疱和痂皮为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除羊易感外, 鹿、麝牛、驼、牧犬也感染发病, 而且人也感染, 为人畜共患病。
1 病原学
羊口疮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该病毒比一般的痘病毒体积略小, 长250~280 nm, 宽170~200 nm, 呈椭圆性, 表面线团状, 病毒粒子表面呈现特征性的编织螺旋结构, 此外, 病毒粒子具有两种互变的形态, M型, 呈特征性的羊毛球状;C型, 呈光滑的球形。其中M型占绝大不多, C型多数为人工感染的病料中, M型粒子在碱性溶液中或者有机溶剂中可以失去表面结构变成C型粒子。
2 生物特性
本病为一种人兽共患病, 通过直接接触传染, 其中以绵羊、山羊最易感, 幼畜 (包括初生畜) 比成年畜易感。其中以3~6个月的羔羊最为易感, 成年羊发病较少。
病毒经唇、足端的皮肤、口腔或者外阴部黏膜的创伤侵入机体后, 在该部位上皮细胞中繁殖, 引起上皮层的角质化细胞突然增生、空泡化、膨大, 使网状组织恶化等。由于表皮浮肿、毛细血管增生, 导致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血管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向外周渗透, 产生嗜碱性胞浆内包涵体并且最后液化, 从而形成水泡, 继而因嗜中性性粒细胞移往网状组织坏死区, 形成脓疱。表面的上皮细胞坏死, 纤维蛋白凝结, 脓疱干燥后成为痂块, 痂块脱落后不留疤痕, 成为再生皮肤。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根据病灶的不同部位, 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唇型比较常见, 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 很快形成小结节, 继而成为水疱或者脓疱, 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蹄型几乎仅侵害绵羊, 多单独发生, 偶有混合型, 多数仅一肢患病, 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犯多数甚至全部蹄端。外阴型很少见, 有黏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 在疼痛肿胀的阴唇和附件的皮肤上有溃疡。
在临床上, 该病与羊痘容易混淆, 误诊, 特别是羊痘发病早期, 较难区别。从疫病危害上看, 羊痘的流行更快, 群发明显。羊痘通常导致患羊体温升高, 全身反应重, 痘疹圆形, 突出皮肤, 界线明显, 以后呈脐状, 其中唇形羊痘更容易误诊。这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很有价值。
3.2 实验室诊断
该病病情属高度嗜上皮性病毒, 主要以细胞免疫和局部免疫为主, 在血液中产生的抗体水平低下, 本病在免疫学上的特殊性使得对本病的诊断和免疫至今尚无完整的、特异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和良好的疫苗。
应用PCR诊断高效、快速, 并且具有很强的特异性。颜新敏等根据羊痘病毒的P32全长基因序列设计P1:5’-CTCATTGGTGTTCGGATT-3’, P2:5’-ATGGCAGATATCCCATTA-3’, 扩增目的片段969bp;根据羊口疮病毒保守区域H2L设计一对引物, P3:5’-CGAACTTCCACCTCAACCACTCC-3’, P4:5’-CCTTGACGATGTCGCCCTTCT-3’, 扩增目的片段507bp。
除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外, 对流免疫电泳和中和实验都被应用于该病的诊断, 然而, 前者快速、简便, 但敏感性略低。后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但比较费工费时。
4 防治
由于羊只表皮、黏膜损坏, 病毒侵入、繁殖, 造成局部的病灶与损伤, 所以防止外伤是预防该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 应该强化消毒, 降低病毒含量。实验表明弱毒变异株进行股内皮肤划痕, 皮内注射及唇黏膜上轻微划痕进行涂擦, 比较三种免疫注射方法最有效的是唇黏膜法。
一旦发现病畜, 应该限制其它羊只的出入以及合群放牧, 对发病羊只的圈舍、用具等彻底消毒。患处用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 每日2~3次。若病羊体温升高, 症状严重, 可按每公斤体重0.2~0.5 mL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 以及针对并发症对症治疗。
摘要:羊口疮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 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并且偶尔感染人类, 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主要对该病在我国的病原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以期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口疮,羊痘,病原学
参考文献
[1]王延璞, 薛双虎, 吕武夫.羊传染性脓疱炎病毒的免疫特性.中国兽医科技, 1990 (2) :15-17.
[2]颜新敏, 张强, 吴国华, 等.双重PCR快速鉴别羊痘病毒和羊口疮病毒.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 (10) :945-948.
[3]王良娟, 马维卿, 张再清.应用对流免疫电泳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羊口疮病毒抗原.甘肃畜牧兽医, 1992 (3) :7-8.
[4]迟源, 王好, 钱爱东.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及诊治.吉林畜牧兽医, 2009 (4) :7-9.
羊口疮防控 篇2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春秋产羔季节发病较多, 其主要侵害羔羊, 3~6 月龄羊多发本病, 其发病率可达100%, 成年羊发病率较低, 如无继发感染, 其病死率不超过10%, 有继发感染时, 其病死率高达20%~50%。
1 临床症状
病初羊体温为39 ℃左右, 其唇、口角、鼻的皮肤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 小红斑继而发展成水疱和脓疱, 后期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病羊嘴唇肿大、外翻, 呈桑葚状, 其口腔黏膜受损, 黏膜潮红, 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黏膜上出现水疱、脓疱和烂斑, 最后病羊因无法进食而消瘦。
2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本病为羊口疮。
3 防控
3.1 隔离病羊病羊及时隔离, 每天及时清除粪便, 圈舍内外每日消毒一次。
3.2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病羊黏膜和皮肤再次发生损伤。给予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 不喂带芒刺、干硬的饲草, 供给其充足的清洁饮水, 同时给羊加喂适量食盐, 以防羊因啃土、啃墙而损伤皮肤和黏膜。
3.3 接种疫苗本病流行场可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免疫接种。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并充分摇匀后, 每只羊口腔黏膜内注射0.2 m L (以注射处出现一个透明发亮的小水泡为准) 或做皮肤划痕接种。
3.4 对症治疗对病羊可注射头孢噻呋钠和地塞米松抗继发感染, 药物连用2~3 d。口腔溃烂的可用西瓜霜喷剂喷雾, 3~4 次/d。
病羊饮水中要添加补液盐, 以缓解腹泻造成的酸碱失衡, 同时,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VC、葡萄糖、电解多维补充能量, 必要时用葡萄糖盐水、氨基酸等输液。
羊口疮综合防制 篇3
1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秋季,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不同性别和品种的羊均可感染本病,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并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易感,但发病较少,多呈散发。病羊和带毒羊是传染源,病毒主要经皮肤或黏膜创口引起感染。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故本病可在羊群中为害多年。
2 症状和病变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7 d,临诊上可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偶见混合型。
唇型病羊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红斑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并蔓延至颜面、眼睑和耳廓,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病羊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患羊口腔黏膜也常受损害,发生损害时其黏膜潮红,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黏膜上出现水疱,继而形成脓疱和烂斑。若患羊感染坏死杆菌等,则形成大面积的溃疡,并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及口腔恶臭。病羊拒食,流涎,精神萎顿,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可被小羊咬伤而感染少数严重病例可继发肺炎而亡。
3 诊断
本病根据临诊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诊断时应注意本病与羊痘、坏死杆菌病、蓝舌病等的区别。
4 综合防制
4.1 严格执行引种制度,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及其产品。
引进的羊只应隔离观察半个月以上,确认无病后再混群饲养。
4.2 预防本病要保护好羊的皮肤和黏膜,尽量不喂干硬的饲草,并注意挑出饲草中的芒刺。
给羊加喂适量食盐可减少羊的啃土啃墙行为,以免其皮肤、黏膜受损。
4.3 对症治疗措施:
4.3.1 隔离病羊,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
4.3.2 给予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供给其充足的清洁饮水。
4.3.3 将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剥除干净后,用0.1%高锰酸钾清洗创面,再用碘甘油涂抹,每天1~2次,直至痊愈。
4.3.4 严重病例给予支持疗法,为防继发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5 小结
羊口疮的防治措施 篇4
1 病理概况
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山羊均可感染, 其中3~6月龄的羔羊呈群发性, 成年羊也能感染, 但发病相对较少, 呈散发性流行。
2 发病原因
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羊和带毒羊, 多因购入带毒羊而传染或因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3 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 以唇型感染为主要症状, 但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羊患病后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 口角、口唇和口内等处黏膜出现红点、微肿、热、痛, 稍后出现水疱, 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 继而结痂, 结痂逐渐由红变为黑色, 延伸至面部, 面部出现水肿。如果不及时治疗, 病羊咳嗽、消瘦、绝食, 体温升高到40℃以上, 最后衰竭死亡。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感染, 主要因羔羊咬伤而致。
4 防治措施
(1) 建造合理的卫生圈舍。羊圈要建在背风向阳, 保持圈内通风、透光、干燥, 围栏要光滑, 圈内要设竹筏式高床。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
(2) 严格检疫, 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及其产品。对新购入的羊只检疫后, 对羊只蹄部和体表彻底清洗与消毒, 隔离观察1个月, 确认无病后方可混入群饲养。
(3) 在本病流行地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内注射0.2m L疫苗, 以注射处出现透明发亮的小水泡为准, 一般经过10天左右即能产生免疫力。
(4)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皮肤黏膜不发生损伤, 特别是羔长长牙阶段, 口腔黏膜娇嫩, 易引起外伤, 因此应尽量喂给柔软饲草, 少喂干硬饲草, 并挑出其中的芒刺, 避免在生长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
5 治疗措施
患病初期脓泡和溃疡尚未形成时, 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 清除口腔病毒, 减少继发感染。对齿龈及口腔黏膜已形成脓泡溃疡的羔羊, 用硫酸铜-碳酸软膏或硫酸铜-碘甘油合剂效果较好, 可缩短病程1周左右。7%碘酊涂擦, 一天1次;维生素C0.5g、维生素B20mg, 混合肌肉注射, 一天1次, 2~4天为一疗程。对病重及患并发症的羊只, 同时注射抗菌素或服用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6 小结
羊口疮的中西医治疗 篇5
1 发病情况
2008年7—9月, 毕节市某羊场陆续从省内外引进山羊293只 (其中:本地黑山羊184只, 南江黄羊57只, 简阳大耳羊52只) , 采用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方式饲养。至11月, 引进的羊只相继发生羊口疮, 病初主要发生于羔羊, 逐渐蔓延至哺乳母羊及同群羊, 随后各品种、各年龄的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 感染率达63.1% (185/293) 。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羊精神沉郁, 食量减少, 呆立墙角。口角、口唇和口内等处出现红点、微肿。部分羊出现水疱、溃疡, 严重者患部出现脓疱、疣状痂, 并相互融合, 波及整个口唇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呈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使整个口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检查口腔、舌部和上下腭黏膜都有大小不等的溃疡面, 病变部位有红疹。部分病羊1只眼或双眼出现流泪、羞明、眼睑肿胀, 角膜凸起, 周围充血、水肿, 结膜和瞬膜红肿, 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病情严重者角膜增厚, 发生溃疡, 形成角膜翳导致失明, 造成严重的行走和采食困难。
3 诊断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以及病理变化诊断为羊口疮。
4 治疗
4.1 西医治疗
(1) 先将患病羊隔离, 用竹片将病羊口腔内伪膜、脓疱、破溃结痂垢剥除干净, 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疮面。 (2) 用3%龙胆紫、碘甘油涂于患部, 1次/天, 连用3~5天。 (3) 利巴韦林2~10 mL、维生素C 5~10 mL, 肌肉注射1~2次/天, 连用3~5天。 (4) 防止继发感染, 对病情严重者注射抗菌药物, 青霉素160~240万IU、硫酸链霉素100万IU, 肌肉注射, 1~2次/天, 连用3~5天。 (5) 眼部感染的羊用2%~4%硼酸溶液冲洗眼部, 然后用青霉素溶液滴眼, 1~2次/天, 连用3~5天。出现角膜浑浊或角膜翳的羊用1%~2%黄降贡软膏涂抹, 1~2次/天, 连用3~5天。
4.2 中医治疗
(1) 内服 (1只羊的药量) :藿香 9 g, 防风9 g, 生石膏30 g, 栀子15 g, 甘草6 g, 黄连9 g, 煎水, 1次内服。对服药后便秘的羊, 在上药方中加大黄9 g。之后, 再用竹叶9 g, 制半夏9 g, 生石膏24 g, 党参15 g, 粳米15 g, 麦冬18 g, 甘草6 g, 共熬汤内服进行调理, 1~2次/天, 至痊愈。 (2) 外用:牛黄15 g, 硼砂15 g, 雄黄15 g, 光连 (川连) 15 g, 共研成细末, 用健康羊乳调涂抹在患处, 1~2次/天, 至痊愈。
5 小结
5.1 在治疗羊口疮时, 首先应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 形成结痂或坏死膜时必须除掉, 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5.2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理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对症、对因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可减缓病情, 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起羊口疮病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徐市镇一养羊户, 存栏108只, 2014年4月25日发病, 据畜主描述, 25日发现有两只羔羊发生嘴角流涎, 鸣叫, 第二天有8只羔羊发病, 27日有32只发病, 3 d内发病率达30%。当日来我站求诊, 笔者随畜主来到羊舍, 发现羊群鸣叫, 骚动不安, 病羊嘴角, 上下唇边红肿破溃流涎, 流下的血水粘附在其他羊被毛和栅栏上, 翻开病羊嘴唇, 在上下软鄂, 舌头, 牙床有大小不等的疱疹, 在口腔黏膜, 舌部及嘴唇的内侧发生透明样的水泡, 有的破溃流出血水, 病程长的形成结痂。畜主说前10 d到临县互放一只种公羊, 没有隔离饲养, 直接混入羊群中。经过我们综合治疗,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羊全部康复。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 山羊不分大小都可感染, 以2~4月龄羔羊为主要易感染对象, 常呈群发性流行, 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病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传染源,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水泡, 脓泡中和痂皮中, 可经创伤皮肤或黏膜感染。被污染过的饲料, 用具, 病羊放牧过的草地和脱落的痂皮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特别是春季最易发生, 由于本病病毒抵抗力强, 可在羊群中连续为害多年, 新疫区主要是引进病羊或带毒羊而发病, 健康羊在本病污染过的草场或饮用水, 用具也可发病。
3 症状
病羊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 继而形成小疱或脓疱, 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等部, 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 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口腔黏膜也常受损害、黏膜潮红、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水疱, 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有的则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病羊有采食望但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 病较严重的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样患病, 主要是由于被小羊咬伤而感染。
4 病理变化
病变开始为表皮细胞肿胀、变性和水肿。后表皮细胞增长并发生水泡变性, 气球样变溶解坏死, 形成多房的小水泡, 有些可融合成大水泡, 水泡逐渐转变为脓疮。真皮浅层无明显变化, 真皮深层含有若干个充满红色角蛋白的腔, 大小不一, 呈椭圆形或圆形, 有些角蛋白呈实心状。随着病理的发展, 角质层白包囊越集越多, 最后与表皮一起形成瘤肿块。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采取病羊水泡液和脓泡液, 发病初期和恢复期羊血送到南平农校进行琼脂扩散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确诊为羊口疮病。
6 综合防治
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 促进溃疡愈合。
6.1 首先隔离病羊, 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
6.2 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 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6.3 先将病羊口唇部的污垢清除干净, 用淡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充分清洗创面, 然后用紫药水或碘甘油涂抹创面, 1~2次/d, 直至痊愈。病程长的发炎处有痂皮的用消毒外科剪和摄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 用强力消毒灵溶液消毒创面后, 将冰硼散粉末兑水调成糊状, 涂沫患部, 隔日涂药1次, 连用2~3次, 治疗7~10 d, 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辅助措施, 将病羊隔离饲养, 用1 g/L强力消毒灵作羊圈舍、场地、环境消毒, 2次/d, 直至病羊痊愈为止。溃疡严重的可用0.5%~1%的普鲁卡因液喷涂, 并配用维生素C 0. 0 02~0. 0 0 4 g/ (kg体重) 内服。
6.4 药物治疗
用病毒灵0.1 g/ (kg体重) 、青霉素钾4~5 mg/ (kg体重) , 1次/d, 连用3 d为1个疗程, 间隔2~3 d进行第二个疗程, 一般2~3个疗程即可。
7 预防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 防止羔羊口腔及其他皮肤和黏膜创伤, 可对7日龄羊用口疮弱毒疫苗进行股内侧皮肤划痕免疫接种。
8 体会
南江黄山羊口疮病因及防治 篇7
1 典型病例
通江县某养殖场2015年饲养黄山羊108头,在3月初,有几只羊突发搔痒,接着口鼻处破溃生疮,短暂的几天时间扩散到几十只羊。
2 临床症状
在吃饲料草时口腔有疼痛的表现。口腔检查可见粘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红点,口腔流涎,精神倦怠,采食饲草受到严重影响,口腔外口角边也发现黄豆大小的水泡,嘴唇肿胀,水泡破裂后形成疡面,继后结痂,由于嘴巴经常张开导致结痂并产生裂缝,流出血水,口腔粘膜及舌面也会有红色的水肿块。体温可达40℃以上,病情严重时精神萎靡不振,逐渐消瘦,卧地不起,最后导致死亡。
3 病因分析
3.1 病菌感染
也就是直接接触传染源而发病,当健康羊只与病羊或带毒羊只接触后,主要通过接触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病畜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
3.2 检疫不严而引起
在引种和平时的检疫工作中,由于检疫不严,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水源,常常引起该病的发生。
3.3 饲养管理不善
在饲养管理工作中,常因不经意地使羊的皮肤、粘膜受到损伤,饲料或垫草中存在大量的芒刺,以及对矿物质饲料添加不够,导致羊只缺乏矿物质饲料或微量元素,产生异嗜或啃墙,不注意卫生等而感染发病,加之对羊舍和用具消毒不严,给病毒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而造成该病的发生。
3.4 防疫措施不完善
当前由于各地的防疫措施滞后,在对山羊的防疫中,出现防疫漏洞,几乎不进行山羊口疮疫苗的免疫接种,因而导致本病传染和流行。
3.5 缺少放牧时间
冬春季节草料减少,羊子关在圈舍内的时间过长,缺乏运动,青草吃食太少。
4 治疗
4.1 西医治疗
(1)首先用0.1%的高锰酸钾液每天2次反复冲洗患部(如果已结痂的,应先将患部结痂剥去后再用高锰酸钾冲洗干净)。
(2)用1%的龙胆紫溶液1天2~3次涂抹患部。山茶油或芝麻油250ml、牛黄解毒片、VB2片、冰硼散混合涂口腔;或用碘甘油涂擦;还可以用酒精加敌百虫粉调涂患部。
(3)灌服牛黄解毒片、VB2片每只羊每次各2~3片,1日2次。
(4)体温升高的病羊,可肌肉注射退热药和抗菌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安基比林等)。严重的用病毒灵5~10ml+庆大5~10ml+地塞米松2.5~5ml)或者核黄素注射液5~10ml,1天1次,用药量看山羊大小及病情而定。
4.2 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分别以清热解毒、防腐生肌、提高免疫力。利用中草药方剂治疗效果很好。一般选用黄柏30g、石膏30g、葛根20g、大青叶25g、黄连20g、龙胆草30g、车前草30g、知母30g、板蓝根25g等配伍煎汤饮服。外有佩兰、儿茶、雄黄、青黛、冰片各等分用蜂蜜调匀涂擦患部1日1次。
5 预防
(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禁止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严格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购入检疫,做好消毒工作。从外地引进的羊应隔离观察2~3周,并严格消毒,经检疫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疫区内的健康羊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2)隔离消毒。隔离病羊,对病羊污染过的羊舍、饲料、用具、场地等彻底消毒。
【羊口疮病毒】推荐阅读:
羊病毒性脓疱08-02
山羊口疮诊治10-03
中医长口疮怎么治08-09
山羊口疮的综合防治05-28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05-13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07-26
一个Linux病毒原型分析病毒防范07-01
猪圆环病毒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07-12
安全病毒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