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口疮诊治

2024-10-03

山羊口疮诊治(共7篇)

山羊口疮诊治 篇1

绒山羊羔口疮病是由一种病毒所致的传染病, 在羔羊初生后多为群发。其特性为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 形成丘疹, 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该病多发生于深秋, 冬末和春初, 病羊和带毒羊为主要传染源。凡养羊的地区都有此病的发生, 其中2~4个月龄羔羊较易感染, 且病死率较高。成年羊发病较少, 呈散发性传染。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和粘膜的脓疱和痂皮内, 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病羊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故该病在羊群中可常年流行。人与病羊接触也会造成感染发病。

1 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 五大连池市某养羊户从外地某羊场购进可繁母绒山羊125只。于2009年2月初开始产羔羊, 在3月初先后有部分羔羊出现精神不振, 采食困难, 反刍减少, 消瘦, 口温升高, 体温无明显升高。其后口唇湿润有水珠, 继而有半清亮的口涎流出。开口检查, 在口腔表面发现有溃疡和脓疱。另有几只病羊喜卧, 起立时跛行, 蹄部有病变。经综合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病, 即羔羊口疮病。

2 临床症状

病初患病羊羔食欲下降, 精神不振, 口腔升温, 齿龈红肿。开始在眼周围、口角、上唇和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 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 继而成为水疱和脓疱, 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 1~2星期后痂皮干燥, 脱落, 留下红斑逐渐康复。重者口腔粘膜、舌表面、嘴角及部分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烂及痂垢, 病变不断扩展, 继续发生丘疹、水泡、脓疱及痂垢, 并互相融合, 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 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 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 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 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大约2~3周。

有的病羊在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发生同样病变, 影响肌腱和关节运动, 病羊跛行或长期卧地。有的病例伴有化脓杆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 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 致使病情恶化。

3 治疗方法

先用刀片轻轻刮掉干硬痂皮, 用0.5%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或用5%的硫酸铜溶液清除污物, 将碘甘油和青霉素拌成稀糊状局部涂抹在清洗过的创面上。每天2~3次, 剥掉的痂皮或假膜集中烧毁, 以防病毒扩散而造成疾病传播。

有的病羊口腔中痂皮较硬, 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 除去痂垢后, 再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 然后涂擦碘甘油等药物, 每天2次, 直至痊愈。

对蹄部感染的羊只, 先将蹄部置于5~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次, 每次1~2分钟, 间隔4~6小时, 于次日用3%的龙胆紫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 用龙胆抗炎皇 (主要成份为磺胺类药物) 0.1毫升/千克, 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续3天, 也可用氟苯尼素、头孢曲松钠、林可霉素配合抗病毒药, 肌肉注射, 防止继发感染;同群未发病的羊只用0.3%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 唇面涂上碘酒,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经过以上治疗及精心养护, 所有发病羊只均已好转并且康复。

4 预防及体会

不要从疫区购入羊只, 购入前作好疫病调查了解, 并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 运输检疫和做好消清毒工作, 以预防和减少该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 抓好秋膘和冬春补饲。经常打扫羊圈, 运动场卫生, 保持清洁干燥,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防止外伤感染, 保护羊只的皮肤, 粘膜完好, 捡出饲料、垫草中的铁丝、硬木等芒刺物, 避免饲喂带刺的饲草, 也不要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平时加喂适量的食盐, 以防羊只啃土, 啃墙而引起口唇粘膜损伤。

每年定期预防接种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 对出生15日龄后的羔羊, 可将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于口腔粘膜内接种, 剂量为0.2毫升/只。

一旦羊只发病, 应立即隔离治疗, 对圈舍进行严格消毒, 对同群羊只或邻近受威胁的羊群, 可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病死羊尸体应深埋或焚毁, 圈舍要彻底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有3%的石炭酸、2%的热火碱液或20%的石灰乳等。兽医及饲养人员, 治疗完病羊后, 必须做好自身消毒, 以防感染。

山羊口疮诊治 篇2

2011年6月,我县部乡镇的马头山羊,突然发生口疮,继发感染角膜炎,病情较重,经我站采取防控措施后,恢复较好。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1年6月,我县部分乡镇的农户到北方及四川等地引进200多头马头山羊,未经畜牧部门检疫,引到本地后,又没有经隔离观察就马上合群。合群3~4周后,山羊陆续发病,当地兽医诊治无效后求助我站。目前,本病在我县的发生流行呈上升趋势。

2 临床症状

病羊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小疱或脓疱,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水疱,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口腔恶臭,病羊不愿采食,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同时,部分羊出现角膜红肿,浑浊,瞳孔变小,流泪,结膜潮红。

3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除去硬痂后露出凸凹不平锯齿状的肉芽组织,形如桑葚。部分病羊眼睛流泪、角膜混浊、有脓性分泌物,重者黑眼睛珠覆盖有白翳,眼睛羞明。

4 疾病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特点确诊为羊口疮并发传染性眼角膜炎病。

5 治疗措施

5.1 病羊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 对病羊进行隔离,供给清洁的饮水及柔软的青草或树叶。

5.2 药物治疗

5.2.1 局部治疗

5.2.1. 1 羊口疮局部治疗:

如果病变部位于口鼻部,用2‰高锰酸钾擦洗患处,冲洗口腔。每天2~3次。用百芨拔毒散加10g硼酸用香油调制涂于患处。如果病变于眼睑部,用毒特2000滴眼。每天2~3次。

5.2.1. 2 传染性眼角膜炎局部治疗:

用2%~5%硼酸水或淡盐水或0.01%呋喃西林洗眼,擦干后用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膏点眼控制感染。每日2~3次,病情严重的可同时用热敷法,促使眼部血管扩张,促进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刺激症状,促进炎症吸收,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每日可热敷2~3次,每次15~20分钟。20d后即痊愈,重者眼珠上的白翳自然脱落,视力不同程度的恢复。

5.2.2 全身治疗

肌肉注射毒特2000(主要成份是盐酸吗啉胍)或毒特2000加高效肿毒康,每天2次。

5.3 预防和消毒

5.3.1 加强羔羊的管理,保持羊只营养充足及体质健康,饲养密度不要过大,羊舍要卫生清洁,经常消毒,不饮不洁的水,不喂霉烂不洁的草料。

5.3.2 产房要提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地面用火碱水消毒。

5.3.3 羔羊舍及饲养场地、运动场所,要在入栏前用百毒杀彻底冲刷消毒,平时每周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5.3.4 饲养用具提前浸泡消毒,平日经常消毒。

6 体会

6.1 加强预防卫生

本病主要通过受伤的皮肤和粘膜传染,因此,要保护皮肤和粘膜不使其发生损伤。尽量不喂干硬的饲草,挑出其中的芒刺。给羊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保护皮肤、粘膜。同时,山羊口疮并发眼角膜炎,传播迅速,一旦发生,可能遍及全群,加强本病的预防和搞好环境卫生以及保持圈舍的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6.2 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对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半月以上,确认无病后再混群饲养。发现病羊应及时隔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山羊口疮的防治 篇3

1 病原

羊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 副痘病毒属, 该病毒抵抗力较强, 在室温下可存活5年, 但对高温较为敏感, 在60℃下30分钟即可失去感染力。本病毒对碱性消毒药较敏感, 如2%苛性钠、10%生石灰乳等。

2 感染动物及感染途径

本病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 常呈群发性, 疫区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有伤口的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但间接接触病羊污染的用具、环境也可使健康羊感染。羔羊通过吮乳也可把病毒传染给母羊。

3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两侧口角、上下唇内外侧、齿龈等处充血, 可见散在的小红斑, 后形成弥漫性的红疹, 患部肿大, 形成脓疱, 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灶, 最后形成橙黄色或灰褐色的硬痂。严重病羊口唇部可形成大量红疹、水泡、溃疡、脓疱, 伴随细菌感染, 创面可形成大面积的肉芽组织, 使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 严重影响采食或形成全身败血症而死亡。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取病羊脓疱液及痂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然后检查包涵体。本病临床症状与羊痘、溃疡性皮炎等病极为相似, 临床应鉴别诊断, 以免误诊。

5 预防措施

(1)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 发现可疑病羊要及时隔离。 (2) 用0.1%高锰酸钾液给新生羊羔洗脸, 特别是眼、鼻、口处要擦洗干净, 哺乳母羊乳房也要用0.1%高锰酸钾液擦洗干净, 1次/天, 连用3天。 (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新鲜优质的饲料, 避免饲料中含有芒刺等坚硬物刺伤口腔黏膜。 (4) 羊舍地面及运动场保持清洁、干燥, 定期进行消毒。 (5) 在羊口疮常发流行地区, 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每年1次。

6 治疗

山羊口疮综合防治 篇4

1 流行特点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其在潮湿环境下,越冬入春后仍有传染性。干结痂暴露于夏季日光下2个月,其含有的病毒才丧失传染性。病毒在pH值为4.2~10.9的范围内仍有传染性。该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在60℃条件下,经30 min可将其杀死,在64℃条件下,经2 min病毒可被杀死。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其在阴冷潮湿环境及温度变化较大的时节多发。

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脓疱液或痂皮污染草料、用具及地面,抗病力差的羊只因受损的黏膜或皮肤与被污染物接触而被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与羊只的免疫力有关,一般潜伏期在10~20 d。本病4月龄内的羊易发,且多为群发,其发病率可达100%,成年羊发病率较低,多呈散发。

2 临床症状

山羊口疮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以唇型最为常见,少见混合型感染。

2.1 唇型临床症状

此型病羊初期精神沉郁,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以后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脓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该型的典型症状是硬痂下有桑葚状的肉芽组织增生。有的水疱、脓疱蔓延至整个颜面和耳廓,造成皮肤大面积龟裂和形成易出血的污秽痂垢,其下颌淋巴结肿大、质硬。病羊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其精神不振、反刍减少、营养不良。若为良性经过,一般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患羊康复。若感染化脓杆菌,则患羊皮肤大面积溃烂,最后病羊因营养严重不良、败血症而死亡。

2.2 蹄型临床症状

此型病羊的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生成水疱、脓疱,其破裂后形成硬痂。本型特征为硬痂下有桑葚状的肉芽组织增生,患病羔羊出现跛行。如为良性经过,一般经1~2周硬痂脱落后,病羊恢复健康。如感染化脓杆菌,则病部形成大的溃疡,并波及蹄骨,甚至肌腱与关节,患羊可出现肢残或体温升高等症状。

2.3 外阴型临床症状

此型病羊阴道内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或乳头肿胀,阴唇或乳头皮肤上形成红斑、丘疹及水疱,重者水疱破裂,形成硬痂。本型典型症状为硬痂下有桑葚状的组织增生。如为良性经过,一般硬痂脱落后病羊恢复健康。如继发感染化脓性疾病,则病部出现大面积的溃疡,患羊体温升高。

3 剖检变化

患羊皮下有出血点,组织胶样浸润,气管充血、出血,颌下淋巴结肿大,心肌和心外膜点状出血,其他部位无特征性变化。

4 鉴别诊断

该病与口蹄疫、山羊痘、口腔坏死杆菌病、普通口腔炎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加以鉴别。

4.1 口蹄疫

患羊体温升高,口腔内的水疱主要发生于硬腭和舌面,其患部有鲜红的溃疡面,但无桑葚样的隆起。患羊除口腔黏膜、乳房皮肤及蹄部有糜烂性的水疱外,典型特征是心内外膜出血,心肌上有淡蓝色的斑点或心呈明显的虎斑心形态。

4.2 山羊痘

患羊体温升高,结膜潮红,鼻腔流出浆性、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时咳嗽,发病1~3 d后口腔、鼻、唇、眼、尾及四肢内侧、乳房等毛少皮薄处出现丘疹,随后丘疹突起、增大,形成质地较硬、界限清楚的结节,2 d后结节变成水疱。如为良性经过,病部形成结痂,结痂下无桑葚样隆起,患羊肺脏有卡他性炎症或干酪样结节。

4.3 口腔坏死杆菌病

病羊体温不高,牙根及硬腭处有突出物,突出物上有白色的小点,以后这些小点融合成豆大的坏死灶。整个病程不形成水疱、脓疱或桑葚样隆起,严重病例肝脏有坏死。

4.4 普通口腔炎

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病羊体温不高,口腔温度稍高,口腔内潮红或散布溃疡,病部无水疱、脓疱或桑葚样的隆起。

5 治疗

5.1 患部处理

用生理盐水将痂皮软化后,去除痂皮。用0.2%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清洗患部,然后用1%的乙酸清洗,最后在患部涂上VC。

5.2 防止继发感染

根据病羊体况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肌注或静注。患部经上述基本处理后涂抹环丙沙星注射液,以防化脓杆菌感染。

5.3 增强免疫力

患羊肌肉或静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VC,病羊体况不良时,再静脉注射氨基酸,同时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6 预防

羊舍应保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不从疫区引种,引进的种羊须隔离饲养2个月以上,确认健康的方可合群。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羊圈进行清洗消毒,不喂坚硬饲料,多喂青绿多汁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充足。用羊口疮弱毒疫苗对刚出生的羔羊进行超前免疫。

7 小结

7.1 引种不当可引起发病,因此引种前应对羊只健康情况进行严格检查。

绒山羊羔羊口疮病防治 篇5

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在每年的2~3月, 多发于幼龄的羔羊 (3~6月龄羔羊) , 病死率较高, 成年羊发病较少, 呈散发性传染。病羊和带毒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脓疱和痂皮内, 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病畜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

2 症状

在口角或上唇, 有时在鼻镜上发生散开的红斑、痘疹或小结节, 继而成为水疱、脓疱、脓肿互相融合, 波及整个口唇周围, 形成大面积痂垢, 由于有渗出液, 痂垢逐渐扩大, 严重影响采食。l~2周则痂皮干燥、脱落而恢复正常。

3 治疗

3.1 用消毒外科剪和镊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 消毒创面后, 用0.

1%~0.2%高锰酸钾溶液冲刷创伤表面, 再涂以龙胆紫、碘甘油或5%土霉素软膏, 1~2次/d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

3.2 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0mg/m 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m L, 按2:1混合肌肉注射, 成年羊3mL, 羔羊减半或2mL;严重病例要配合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2次/d。

4 预防措施

4.1 病羊及时治疗污染的用具和羊舍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石灰乳消毒。

4.2 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 对引进的羊只隔离观察半月以上, 确认无病后再混群饲养。

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口疮 篇6

1 流行病学

山羊口疮在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表现为散发流行,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以11月份最为多发。2013年5月以来, 该病在鹤庆县松桂镇、西邑镇均有发生, 常呈群发性, 尤以羔羊发病率最高且首先发病, 成年羊个别有抵抗力。羊群发病时找不出传染源, 一般认为是畜体自身带毒, 在季节交替、营养、应激等诸多诱因作用下, 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诱发该病。

2 流行特点

通过对鹤庆县松桂镇新窝村委会张某等4户山羊养殖户山羊口疮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 从第1只山羊发病到全群发病大约10 d, 病程一般15~25 d。对4户山羊养殖户的130多只断奶羔羊和成年羊跟踪调查统计显示, 断奶羔羊在100~120日龄易感染发病, 主要集中在6-8月份, 群均发病率在50.5%~80.3%, 致死率为4.5%;成年羊在10-11月份最易发病, 群均发病率在60.3%~90.5%, 致死率为1.2%。另外还发现, 往年患过该病的成年羊仅有部分有抵抗力, 而且不发病的几率只有30.0%。

3 临床症状

首先在患羊口角、上唇或鼻镜出现小红斑点;羊只采食灌木后, 口角少量流血, 3~5 d后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小豌豆大的脓疱。病情严重的羊发病1周后, 小脓疱呈桑椹状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耳背、眼睑等部位, 形成龟裂;口腔黏膜受损、潮红;口腔有臭味。病羊离群, 行动缓慢, 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 表现为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反刍减少、畏寒、被毛粗乱、日渐消瘦等。病情严重的羊, 体温可达41℃左右;少数病羊卧地不起, 继发感冒、肺炎等而致死亡。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不难确诊。

5 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该病, 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凉血镇痛为主, 结合强心补液, 提高机体抵抗力。现介绍2种治疗方法。

方法一:发现病羊, 立即隔离, 先用水果刀刮去其病变部痂皮、溃疡, 再用清水冲洗, 然后将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10 m L与杨梅酱30 g混合拌匀, 涂抹于病羊患处, 早、晚各1次。对于食欲废绝的病羊, 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 L、维生素C注射液20 m L、安钠咖注射液10 m L, 每天1次, 连用3 d。

方法二:在病羊患处涂抹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和杨梅酱的同时, 灌服清热解毒汤 (黄连50 g、黄芩50 g、黄柏50 g、栀子50 g, 煎汤) , 每天1次, 每次每只羊150 m L, 小羊减半。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羊, 同时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100~150μL/kg体重。

笔者采用以上2种方法治疗86例 (鹤庆县松桂镇新窝村3户67例、西邑镇奇峰村1户19例) , 治愈83例, 治愈率96.5%。

6 预防

1) 羊舍内污秽不洁、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狭小拥挤, 容易导致该病发生和流行, 因此要改善圈舍条件, 保持羊舍干燥、通风。

2) 定期使用“双氯净”进行圈舍消毒, 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3) 定期驱虫或转场前驱虫, 防止山羊因感染寄生虫而致抵抗力降低。

4) 冬、春季节补充草料, 加喂精料, 适当添加维生素, 增强羊群体质, 提高其抵抗力。

5) 坚持自繁自养, 严格执行引种规定, 不到疫区引种或购买羊只。

6)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健康羊与患病羊同群放牧、同槽饮水、同圈饲养, 同时避免各户羊群在同一牧区混群放牧。

山羊口疮病的防治技术措施 篇7

1 病因

山羊在采食过程中吃到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 粗纤维对口腔的刺激造成羊群特别是羔羊口黏膜的损伤, 口腔碰到带刺的灌木, 刺伤口腔黏膜、皮肤, 形成“烂嘴”为特征的传染病。在花溪地区雨水多发季节 (4~6月份) , 此病更为常见。

2 流行特点

山羊嘴唇及鼻部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或结成瘤状厚痂, 病羊刚开始时口角或上唇出现小结节, 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疮, 脓疮破溃后成棕黑色硬痂。若不及时处理, 患部极易生蛆, 病羊采食困难。

3 典型病例

在开展春季防查时, 当地马路村民向本人反映, 其所饲养的45只本地黑山羊, 于2008年5月13日有2只一岁左右的山羊发病, 随后又连续有6只山羊不同程度发病。发病羊的典型病状为:发病初期病羊吃草动作迟缓, 仔细观察其嘴唇及鼻部, 发现小豆大小的红丘疹。发病第2天, 羊只嘴唇及鼻部的小丘疹由红变白, 有部分出现化脓、溃疡现象, 病羊开始采食明显减少。

4 治疗

经现场视诊, 初步诊断为山羊口疮病。用蜂蜜兑青霉素涂抹患处, 1日1次 (一般建议采食后) , 连续3~5天, 治疗产生效果。对患处形成脓包、破溃硬痂的病羊, 先将脓包、破溃硬痂除干净, 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 后用青霉素加口溃散涂于患处, 每天进行一次, 连续3天后病羊全部治愈。

5 小结与讨论

上一篇:资金循环下一篇:理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