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的诊断及防治

2024-11-30

山羊痘的诊断及防治(通用7篇)

山羊痘的诊断及防治 篇1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羔羊最易感, 死亡率高。羊痘病经常通过病羊和含有羊痘病毒的皮屑随风和灰尘吸入呼吸道而感染, 也可通过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

2008年9月9日, 云南省禄丰县中村乡一养羊户养有43只山羊, 发病16只 (其中羔羊3只, 繁殖母羊8只, 骟羊4只, 公羊1只) , 死亡8只 (其中成年母羊5只, 羔羊3只全部死亡) , 发病率37.2%, 死亡率18.6%, 病死率50%。怀孕母羊3只流产, 患病羊的眼、鼻、乳房、尾根内侧等发生痘样疱疹。

1 流行状况

对该村6户饲养的153只山羊进行调查, 其他家的羊只没有发病。本村有1户人家原来不养羊, 10 d前到县城购买了2只母羊饲养, 结果病死, 病死原因不明, 没有埋, 丢到他家放羊经过的地方。而其他农户不到丢有死羊的地方放羊, 没有感染。此病没有传染给除山羊以外的其他家畜, 仅限于山羊发病, 主要在有羊痘病羊群中流行, 幼龄山羊感染率高, 妊娠母羊导致流产, 病程3周, 潜伏期18d。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饲草饲料供应状况和饲养管理不当有关。

2 临床症状

典型性病羊可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结膜潮红, 鼻孔流出脓性分泌物;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及乳房、阴囊上有痘疹, 部分形成水疱, 水疱内容物多为脓性。

3 病理变化

对死亡羊只进行剖检, 看到鼻腔、喉、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性炎症, 黏膜和肺上有结节。部分病羊淋巴结、肺和胆肿大。

4 诊断

根据患病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山羊痘。

5 治疗措施

5.1 封锁

山羊痘发生后, 按照“早、快、严、小”的要求, 立即隔离病羊, 分群饲养。封锁疫点, 把病死羊尸体深埋或烧毁处理, 对羊舍及污染的用具用高锰酸钾彻底消毒, 羊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被封锁的羊群、羊场应在最后1只羊痘病羊死亡或痊愈2个月后, 没有新病例出现才可解除封锁。

5.2 免疫接种

紧急免疫接种是预防羊痘最好的方法。对健康的羊群采用紧急免疫, 方法是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不论羊只大小, 一律在尾根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 m L, 注射4~5 d后产生为期1年的免疫期 (该村所有羊在发病前刚注射过山羊痘疫苗, 只是该农户的羊已经感染了山羊痘, 在潜伏期中, 没有表现出来, 所以刚注射过疫苗就发生山羊痘, 而他家隔离的27只羊始终没有出现病状) 。

5.3 治疗及效果

1) 山羊痘的治疗用0.l%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 干后涂擦碘伏、碘酊或碘甘油。

2) 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IU/只, 1次/d, 连用5 d。

3) 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20 m L/只, 1次/d, 连用3 d。

4) 用痊愈羊只血清皮下注射治疗, 成年羊20m L/只, 羔羊10 m L/只。

5) 用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 成年羊4 m L/只, 羔羊2 m L/只。

经过治疗, 该养羊户的16只病羊, 死亡8只, 痊愈8只, 治愈率50%, 为养羊户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6 预防

1) 科学饲养。为羊群提供优质的饲草饲料, 确保羊群健康生长。

2) 常规消毒。用3%来苏尔或3%石碳酸对羊舍及用具进行常规消毒。

3) 预防注射。一是对羊痘流行地区用痊愈羊只血清皮下注射预防效果好, 用量为成年羊10 m L/只, 羔羊5 m L/只。二是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 大小羊一律皮内注射0.5 m L/只。

4) 隔离封锁。对发羊痘病羊、羊群及地区进行隔离封锁, 防止扩散。对羊痘病死羊必须深埋或焚烧, 消除污染源, 减少传染机会。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篇2

1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精神沉郁, 独卧一隅不愿走动, 食欲减退, 体温上升至42℃, 脉搏加快, 呼吸困难, 时有咳嗽, 并有喘息声, 夜间喘息声更加明显;眼睑肿胀, 结膜充血, 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把上下眼皮粘连, 鼻腔也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便秘, 在眼睑周围、前肢和后肢内侧皮肤、尾巴内面无毛处、背腹部和会阴、阴茎、口和鼻黏膜上有明显大小不等的圆形痘疹, 在痘疹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液, 有的表面变为灰白色, 内含透明的浆液;许多病羊因为虚脱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羔羊死亡率高。耐过的羊痘疹处坏死而形成痂皮, 痂皮脱落, 遗留一个红斑, 此后颜色变淡形成一个白色的痕迹。

2 病理变化

对几只病死羊进行剖检, 在皮肤的少毛部位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痘疹, 痘疹下的肌肉及结缔组织有充血、出血现象。嘴唇、咽部、食道、气管黏膜有痘疹, 肺脏表面有黄豆粒大小的干酪样结节。有的患羊各内脏器官均有痘疹。瘤胃、皱胃内壁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半球状或圆形坚实的结节, 有的形成溃疡或糜烂, 露出红色至暗红色的痘斑。内脏可见败血症变化, 肝脂肪变性, 心包积液, 心肌变性, 淋巴结肿大、出血。个别患羊肠道黏膜有痘疹。

3 诊断

本病仅山羊发病, 绵羊、马、牛、猪和其他家畜不发病。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未检出细菌。皮肤丘疹渗出物涂片, 干燥后甲醇固定, 姬姆萨染色, 镜检见椭圆形或圆形红色原生小体颗粒, 多数单在, 少数成双排列;动物感染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病例一致症状。

4 防治措施

(1) 隔离患羊,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防寒保暖工作, 痘疹局部用0.1%高锰酸钾液、2%硼酸液洗涤, 再涂以碘甘油或1%紫药水;全身治疗可用病毒灵、病毒唑注射液抗病毒;防感染用青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10万IU颈部注射, 每天1次, 连续3 d。

(2) 对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用5%烧碱、2%福尔马林、30%草木灰水、20%石灰乳进行彻底消毒。

(3) 对羊场中未受感染的山羊用山羊痘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4) 死亡羊只, 无论大小不准屠宰食用, 一律作无害化深埋处理。

5 小结与体会

(1)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感染所致的山羊烈性传染病, 属于A类动物疫病, 不感染人和其他动物, 但是对山羊的危害巨大, 严重影响山羊的健康, 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发生疫情时, 应封锁疫点、疫区, 扑杀病羊, 对污染垫草、排泄粪便、饲草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饲养圈舍、用具、场地进行全面消毒, 禁止疫区、疫点内的山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 周围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2) 对于山羊痘病应以预防为主, 每年春秋季对存栏山羊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新引进的山羊必须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 并进行补注, 达到全群免疫, 发现病羊及时处理, 防止疫源传播;搞好环境卫生, 定期对羊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病原。

(3) 对于患病动物采用对症支持疗法, 同时结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也可应用中药对山羊痘进行治疗。 (1) 艾叶31 g, 防风31 g, 贯众31 g, 金银花31 g, 连翘31 g, 先用针刺破水痘, 以上药煎水洗涤患部, 洗后破烂处逐渐结痂, 然后剥掉痂皮, 用菜籽油涂抹患处。 (2) 紫草60 g, 柽柳50 g, 牛蒡子50 g, 金银花40 g, 丹参30 g, 苦参30 g, 白芷30 g, 以上药共研细末, 加白糖500 g, 每只羊每次50 g, 连用2 d, 开水冲药, 候温灌服。 (3) 绿豆125 g, 黄豆62 g, 黑豆62 g, 金银花31 g, 甘草15 g, 以上各药混合, 加水适量, 煎汤灌服。

一起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篇3

1 主要流行特点

该场11月初, 由外地购买10余只山羊, 2周左右开始发现有的山羊精神不振, 食欲降低, 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后无明显效果, 遂请笔者前去实地诊断。12月初发现23只症状明显, 后陆续出现病羊数量增多, 最多达33只, 死亡2只。各年龄的山羊均有发病, 幼龄羊比成年羊发病数量多。发病羊无明显性别区分, 有一只怀孕山羊也表现症状。

2 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

2.1 主要临床症状

检查4只病羊, 其体温分别为41℃、41℃、39.7℃和39.6℃。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呆立墙边, 不愿行走, 食欲减退。口、鼻、眼部周围以及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胸部、躯干部皮肤出现如豌豆至黄豆大丘疹, 丘疹发展迅速。后期形成水疱, 有的变为脓疱, 脓疱内容物逐渐干固, 形成褐色痂皮, 痂皮脱落后而愈。本病的病程从第一批患羊出现症状到皮肤病变消失约为2个月左右。病羊死前体温下降, 全身衰竭。2.2病理变化死亡羊剖检变化, 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水泡样大小不等的痘疹及溃疡形成, 黏膜表面有多量的粘液性分泌物附着;肺脏出血, 肺门淋巴结高度肿胀, 切面多汁, 周边出血, 肺表面及切面可见黄豆大小结节或白色斑块状病灶呈岛状分布, 以肺的尖叶, 心叶及膈叶的前部比较显著。胸水增多。肝脏肿大, 口腔内齿龈、舌面、硬颚、咽喉黏膜分布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丘状隆起痘疹, 瘤胃和真胃的黏膜和浆膜面、十二指肠及部分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 典型的临床症状, 剖检病理变化, 使用抗生素未有效果, 初步诊断为山羊痘病。从肝脏、脾脏未分离到细菌。由肺脏分离到葡萄球菌, 这可能是山羊痘病毒感染后继发的病原体。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后, 1周左右出现各种症状加重的变化, 进一步证实该病为山羊痘病毒引起。

3.2 微生物学检查

无菌采集血液、肝、肺、淋巴结、脾等, 分别制作涂片或触印片。血液涂片革兰氏染色;组织触印片以美蓝染色, 镜检。同时, 将病料接种于LB琼脂鲜血琼脂上, 37℃培养24h。只是从肺脏分离到葡萄球菌, 其它脏器未分离到细菌。

4 病因分析

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最为严重的一种,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列为A类重大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疾病, 受感染羊群的生产能力和皮毛质量极大降低, 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

4.1 该病传播速度快的原因

该场饲养管理人员少, 病羊与健康羊没有及时隔离。不同羊群之间的隔断为栅栏, 相互之间能够接触到, 再加上风大、寒冷, 是该病传播较快的原因。

4.2 该病毒长期存在的原因

由于山羊痘病毒的耐受性极强, 在宿主和环境中可存活很长时间, 在痂皮内可存活数年, 在羊圈内可存活1个月, 而在羊毛中可存活几个月, 很难彻底清除该病毒。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皮肤黏膜而感染, 也可经吸血昆虫或其它途径传播。丘疹中含大量病毒, 黏膜上的丘疹破溃后可从鼻和口分泌物及泪液排泄病毒。病毒进入乳汁、尿液和精液也可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

5 防制措施

5.1 紧急措施

封锁场区, 扑杀病羊, 禁止发病的山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对死亡的山羊尸体深埋;对与病羊接触的山羊进行隔离。

5.2 常规管理措施

该病毒在场内可能会长期存在, 因此, 2年内一定要搞好山羊痘的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对羊舍及其四周环境彻底消毒, 以及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冬春季节要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以增强羊的抵抗力。及时调整饲养密度, 保

浅谈兔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柳尧波张兆坤孙守礼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S858.2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5-0036-02

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有关养殖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 养殖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家兔饲养业作为其项目之一, 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养殖场 (户) 生产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 疾病时有发生, 导致家兔的死亡率高, 生产成本增加, 从而影响养兔业的经济效益。

1兔病发生的原因

1.1兔场的环境条件差家兔对于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都有一定要求, 良好的兔舍环境对家兔发挥其生产潜力十分重要。造成环境条件差的因素有很多: (1) 兔场场址的选择和设计不合理:由于绝大多数兔场还是传统的家庭式饲养模式, 所以兔场的场址选择和设计一般是就地取材, 没有充分考虑兔舍的地势、风向、水源、周边环境等因素, 造成兔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增多、噪音过大, 从而引起兔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机能紊乱, 疾病增多, 导致家兔成活率降低。 (2)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饲养管理对维护良好的兔舍环境至关重要。如果饲养员在饲养技术等方面没经过系统的培训, 饲养管理跟不上, 也能人为地造成恶劣的环境条件。其一、消毒不科学、不彻底。合理的消毒措施是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有效途径, 如果消毒方法不恰当, 就不能彻底消灭病菌, 也起不到防病的效果。其二、通风换气不及时。重保温、轻通风, 导致环境潮湿和有害气体浓度过大, 兔子的球虫病和其他疾病增多。其三、病死兔子处理不当:饲养员对养兔知识的缺乏, 导致了对病死兔尸

持舍内洁净卫生, 定期对羊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病原。新购进山羊必须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发现病羊及时处理, 防止疫源传播。

5.3 药物治疗

山羊痘病是病毒性疾病, 本病虽然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可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等注射液。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体对环境的危害性重视不够, 随便丢弃, 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1.2疫苗选择不当 (1) 误购假苗:市场上还有许多以假充真的疫苗, 因这些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免疫后基本上起不到保护作用。 (2) 误购进了因保管不当、效价降低的疫苗:虽然目前家兔的疫苗都是灭活苗, 保存条件没有冻干苗那样严格, 但如果保存时间过长或存放时温度过高, 效价同样也会因保管不当而降低, 注射后就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1.3免疫方法不正确免疫操作不规范, 如注射疫苗的时间、剂量、方法把握不好, 就容易导致免疫抑制现象的发生, 或使机体不产生免疫反应, 抗体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免疫后起不到对疾病的预防效果。

1.4滥用药物 (1) 长期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仅能杀死有害菌, 同时对正常的微生物菌群也有破坏作用, 长期应用抗生素不仅能产生耐药性、无益于疾病的控制, 反而会导致一些肠道性疾病, 例如长期应用磺胺类类药物, 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且很难治愈。 (2) 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没有考虑药物的配伍禁忌, 应用多种药物, 不仅没减轻病情, 有的甚至出现中毒症状或者继发其它疾病。

1.5应激因素 (1) 突然更换饲料:频繁更换饲料是养兔生产中的一大禁忌, 有的养殖户忽视了兔子的惯食性, 没有过渡期, 随意更换饲料, 结果家兔正常的消化

药物等。中药以清热解表、祛风透疹为治则。

5.4 紧急免疫

一例群发性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篇4

关键词:山羊痘,病因,症状,诊断防治

山羊痘是一种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症状以山羊的全身皮肤、以及黏膜上出现典型痘疹为特征。世界OIE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本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其发病率高, 传播快, 死亡率高, 极容易造成羊群大量死亡。作者就曾经经历的一起山羊痘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1 流行情况

2014 年10 月20 日, 张家界市永定区兽医局接到疫情报告, 该区青安坪乡一欧姓养羊户反映, 他家半放牧饲养的210 只山羊, 出现12 只山羊突然发病, 其症状:全身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豆大小的痘疹。48 小时后, 山羊发病数增加到35 只, 出现5 只羔羊死亡, 3 只怀孕母羊流产。1 周后, 近百只山羊出现食欲减退, 并陆续出现死亡。

2 诊断

2.1 发病症状

根据笔者的实地观察和现场检查, 与正常的健康羊群比较, 山羊在发病初期, 均有明显的发热症状, 最高的体温甚至达到42℃。发病山羊的精神呈现沉郁和萎靡状态, 采食情况明显减退, 到最后出现食欲费绝, 病羊反刍活动停止。检查病羊的呼吸及脉搏, 可以发现, 病羊呼吸不均匀, 严重的伴有明显的“呼呼”声, 并有明显的加快情况, 最高呼吸次数达42 次/min。此外, 检查病羊的双眼, 可以发现, 其眼结膜有明显充血情况, 大部分病羊有流泪和淡黄色眼屎存在。检查病羊的鼻腔, 可以发现鼻粘膜也有明显充血和发炎情况, 大部分病羊有米汤样的浆液性鼻液存在。对病死山羊的检查, 发现其颈部、乳房、外阴部, 包括肛门周围、腹下及四肢内侧等少毛区, 均有豌豆大红色圆形丘疹, 部分丘疹出现黄白色脓液。

2.2 剖检变化

通过对病死山羊的临床剖检发现, 病死山羊除皮肤上有典型的痘疹结节外, 其鼻腔、外部和部分内脏器官, 以及支气管均有痘状颗粒存在, 并伴有明显的一系列出血性炎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 我们发现, 山羊病变皮肤的上皮组织, 也有明显增生情况。在丘疹区域, 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组织细胞的集聚情况, 许多细胞呈现水肿性病变, 其胞浆内存在大量的微小泡形成情况。此外, 显微镜下观察病死山羊的感染细胞核, 其附近还发现存在椭圆形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剖检病死山羊的肺脏, 肺脏呈紫红色, 有明显的淤血和水肿情况存在, 组织充血、有红色肝变情况和渗出及凝固性坏死。检查病灶, 可以发现病灶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带, 且肺小叶有间隔增宽情况。脾脏和淋巴结的前皮质区淋巴细胞呈现明显减少情况。

2.3 实验室诊断

根据现场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变化情况推断, 初步可以诊断为山羊痘, 是否存在其他的并发疫病, 我们进行了实验室诊断。

2.3.1 抗原检测:用无菌手术剪, 取病羊疑似丘疹皮肤, 用汉克液进行浸泡和冲洗, 经离心后作组织抗原, 进行抗原检测。待检抗原中和后, 我们发现, 其接种细胞没有CPE, 而未中和待检抗原的接种细胞有与接种羊痘抗原细胞相同的CPE。

2.3.2 包涵体检查:取病羊的丘疹组织, 涂抹在干净的玻片上, 经过姬姆萨氏染色后,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 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病毒包涵体存在。

2.4 诊断结果

通过上述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综合诊断, 我们把最后结果确诊为一起群发的山羊痘。

3 治疗与处理措施

3.1 病羊处置

采取隔离措施, 固定羊群, 防止移动。同时, 马上上报疫情。配合相关采取紧急措施, 对染疫及死亡羊只进行不放血扑杀, 并将尸体进行深埋、化制、销毁等无害化处理。

3.2 隔离消毒

一是采取隔离措施, 严格控制疫区内羊只、人员及运输工具的活动范围。严禁从该病疫区输出羊只及其产品;用1%~2%烧碱, 对被羊群污染饲养圈舍、用具、活动场地, 包括放牧地和接触病羊的饲养管理人员, 进行大范围消毒。

3.3 紧急预防接种

对疫区、疫点和受威胁区域的山羊, 用山羊痘疫苗紧急免疫接种。每只山羊皮下注射0.5m L, 一周后产生免疫力。临产母羊不宜紧急免疫接种, 以防流产。

4 小结与讨论

4.1 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此次疫情发生, 源于户主引进种羊带入病原所致。山羊痘为国家一类动物疫病,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被污染的草料、工具、病羊排泄物等均可成为传染源。传播快, 死亡率高。所以, 引种过程中, 要严格履行引种程序, 督促销售方搞好销售前的免疫接种, 引种方搞好种羊调入后的隔离观察, 切断疫源。

4.2 山羊痘传染流行危害严重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发热、全身性疫病, 不仅通过呼吸道传染, 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病羊机体。该病主要危害不仅影响哺乳或采食, 导致病羊食欲废绝, 造成掉膘和免疫力、抵抗力下降, 而且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尤其易继发呼吸道疾病, 从而引起感染羊只病死率增高, 也易引起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4.3 预防山羊痘的发生, 免疫接种是关键

彻底消毒灭源也是控制山羊痘流行蔓延的重要措施。山区养羊一般都是散养放牧, 消毒灭源是薄弱环节。除了要求定期搞好山羊体外寄生虫驱虫和栏舍的定期消毒外, 最好每年对羊进行1~2 次药浴。栏舍消毒:羊舍选用2%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圈舍周围、入口用10%~20%石灰乳或2%烧碱喷洒消毒;手、工作服、胶靴用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类水溶液浸泡消毒。

鸡痘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篇5

1 FP V的流行病学

禽类不论年龄和性别都会有感染鸡痘病毒的几率。根据研究报道来看, 至少有60种野鸟有过鸡痘病毒感染的情况出现。鸡痘病毒在世界上广泛分布, 北方地区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南方全年均会出现。一般鸡感染后会有4~10d的潜伏期。

2 传播途径和主要临床症状

鸡痘可以由接触以及昆虫作为传播途径, 大多数的感染是在无皮损的情况下产生的, 所以呼吸道以及口腔上皮细胞属于易感部位。

该病可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1) 皮肤型。患病的鸡会出现冠、肉髯和耳上有灰色麸皮覆盖物, 有小结节生长, 逐渐的转变成黄色, 豌豆大小, 表皮干硬凹凸。结节内部是黄色脂状物, 结节可以连成片, 形成大片结痂, 脱落后有瘢痕残留。 (2) 粘膜型。在粘膜上发生白色、不透明、稍突起的小结节, 迅速增大, 融合成黄色、干酪样坏死物质, 呈伪膜状态。将伪膜剥掉, 可见出血性糜烂区。感染细菌可使病情加重, 炎症可从口腔蔓延至咽窦, 特别是眶下窦, 结果形成瘤状肿胀, 引起采食、呼吸困难, 病鸡张嘴、伸颈、摇头或咳嗽, 并发异常“咯咯”声, 最后因窒息而死。病毒对病鸡的鼻咽部造成侵害时, 会引起泪管和下眼窝发炎, 鼻窦内有脓性分泌物。对眼部发病时会有结膜炎, 出现脓性分泌物, 逐渐丧失视力。 (3) 混合型。同时存在粘膜型和皮肤型两种病症的特点。 (4) 败血型。先是全身症状, 然后是肠炎, 死亡非常快速, 但是该种类型不多见。

3 发病机理

鸡痘病毒主要的合成有两个阶段, 一个是在感染后的72h, 该阶段是在宿主体内进行细胞增生, 之后的72~96h则是开始合成感染性病毒。通过超微结构研究, 发现病毒在进入上皮细胞后, 1h内就会开始进行新病毒合成前的脱壳, 在绒毛上皮细胞2h后会开始该过程, 48h后胞浆内有病毒粒子区出现, 该区域被不完整的膜包围。在病毒侵入后72~96h是进行病毒的合成, 有包涵体出现, 附近包涵体会存在完整的病毒粒子。鸡痘病毒会以从绒毛囊膜细胞内释放的方式出芽, 取得细胞膜, 将其作为另一层膜。虽然鸡痘病毒会在感染后进行细胞内的合成, 但是通过研究发现, 细胞核同样也会在鸡痘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 因为在感染24~72h时可以在细胞核里面发现病毒DNA以及RNA。

4 诊断

4.1 免疫学与血清学诊断

鸡痘病毒抗原性鉴定可以使用免疫保护试验, 免疫扩散试验, 对鸡痘、鸽痘以及其他病毒抗体进行检测。被动凝血试验能够对血清抗体进行检测, 而且其检测出血清抗体的时间比免疫扩散试验更早。中和试验, 以细胞培养和鸡胚作为病毒试验基础, 该方法常规诊断中不适合采用。免疫印迹能够将鸡痘病毒疫苗株和野毒株的免疫原性蛋白对比分析。通过蛋白质电泳也能够对毒株进行区分。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 (PCP诊断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也称PCP诊断, 可以对样品中的极少量病毒进行检测。国外有人根据4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合成了1对能特异扩增出578bp片段的引物, 建立了FPV的PER诊断法。在国内, 有人根据已发表的FPV4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 通过对影响PCR扩增因素的优化, 建立了FPV通用的PCR检测法。

结合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查进行综合的诊断, 能够对鸡痘进行确诊。

5 防治

对鸡舍和鸡群活动场地进行卫生管理, 定期的进行消毒, 预防各类造成外伤情况的发生, 扑灭蚊虫。观察鸡群以及新引入鸡的健康情况, 及时将疫病鸡隔离, 使用疫苗来进行预防, 常用的疫苗有甘油苗和冻干苗两种, 对初生雏鸡 (6日龄以上) 及成鸡均可应用。按实含组织量用50%甘油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100倍或200倍, 摇匀后应用。用鸡痘刺种针或灭菌钢笔尖蘸苗, 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进行皮下刺种。6日龄以上初生雏鸡, 用200倍稀释苗刺种1针;超过20日龄, 用100倍稀释苗刺种1针;1月龄以上鸡, 用100倍稀释苗刺种2针。接种后3~4d, 刺种部位微现红肿、结痂, 2~3周痂块脱落。成鸡的免疫期为5个月, 初生雏鸡的免疫期为2个月。可于25日龄及120日龄再各免疫1次, 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此外, 还可选用鸡痘鹌鹑化弱毒细胞苗进行免疫。

鸡痘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篇6

1 临床症状

1.1 皮肤型

在身体的无羽毛部位, 如冠、肉髯, 眼睑, 嘴角, 腿脚和翅膀内侧等部位形成痘疹。起初出现麸皮样覆盖物, 继而形成灰白色小结节, 随后体积迅速增大, 形成高粱粒大或黄豆大结节, 有时几个结节互相融合成大的痂块, 最后变成棕黑色的瘢痕。临床上该型不引起全身症状。常见继发葡萄球菌造成少部分鸡死亡或淘汰。产蛋鸡发生该型后会造成产蛋率小幅度下降。肉鸡发生该型后酮体品质下降, 导致生产效益降低。

1.2 粘膜型

发病初期常见病鸡眼内出现泡沫样液体, 上下眼睑粘附黄褐色分泌物。随着病情发展, 上下眼睑可发生粘连, 使鸡只失明, 粘连后的眼睛明显肿胀。部分病鸡出现呼吸道症状, 表现咳嗽, 甩鼻, 严重的出现伸颈张口呼吸, 打开病鸡口腔有时会看到喉头部有黄色干酪样物阻塞。此型往往有一定的死亡率, 一般在5%~20%之间, 病程长约30~40d。

1.3 混合型

痘疹既发生于皮肤又发生于粘膜的为混合型, 临床上多以此型为主。

2 剖检变化

该病的皮肤型无剖检意义。当怀疑发生粘膜型鸡痘时, 仔细剖检会看到一些病理变化。眼部有病变的会看到眼结膜出血以及小的痘疹, 并可看到结膜囊内有大量黄色豆腐渣样物质蓄积。发生呼吸道症状的可看到喉头部有黄色干酪样物, 剥离干酪样物后可看到该部位发生溃疡。有时还可看到喉头及气管粘膜散在的或连接成片的痘疹, 该痘疹突出于气管粘膜表面。

3 诊断

皮肤型的很好诊断, 当发生以粘膜型鸡痘为主时诊断起来就困难一些, 临床上常常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毒支原体病相混淆, 需要做好鉴别诊断。

3.1 传染性喉气管炎

往往突然发病, 传播迅速, 2~3d传遍全群, 呼吸道症状表现明显, 有的病鸡可甩出血条。剖检时会看到眼结膜红肿, 喉气管的渗出物呈黄色的管套样或带状的血条。

3.2 鸡毒支原体病

病鸡出现甩头, 鼻孔有渗出物, 眼内出现泡沫样液体, 仔细倾听可闻气管锣音, 剖检可见眶下窦积黄色干酪样物及气囊炎。

3.3

需要注意的是, 发生粘膜型鸡痘时不可能没有皮肤型的, 可以通过仔细观察鸡群或待检鸡以及询问畜主而知晓。这对确诊鸡痘非常有意义。

4 防治

4.1 做好鸡痘的防疫工作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我地区蛋鸡一般在40日龄, 90日龄各做一次刺种。当秋季进雏时一定把免疫提前到10日龄, 二免可在70日龄, 这样免疫后可较好的预防本病。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制 篇7

1 发病情况

病例1:桐梓县某镇山层村谢某2004年8月从外地引进贵州白山羊89只, 其中3只种公羊、46只种母羊。从9月8日起先后有37只羊发病, 发病率为41.6%;最后死亡15只, 死亡率为40.5%;怀孕的母羊全部流产, 流产率为100%。引种羊未经检疫和隔离观察, 该县是第一次发生此病例。

病例2:田坝村周某饲养本地山羊68只, 2008年11月20日从县城屠商张某处购进便宜的7只羊, 没有申报检疫, 没有采取隔离措施, 直接和本场的山羊混饲。11月28日后发现购进的山羊发病, 11月30日病羊开始死亡。到12月5日新购进的羊死亡4只, 12月16日自己原来饲养的羊死亡12只。

2 临床症状

发病潜伏期为6-8天, 发病时病羊体温升高到40.2-40.7℃;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饮欲增加;羞明流泪, 频频咳嗽;两鼻孔及口腔黏膜、舌面初期潮红;病羊全身皮肤, 特别是乳房、阴门、口唇、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 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 并发展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实硬丘疹;有的羊舌面出现溃烂;两鼻孔随病程的发展, 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鼻液。

3 病理变化

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现痘疹, 皮肤的少毛部位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痘疱。在嘴唇、食道、胃肠等黏膜处有扁平的灰白色痘疹, 有的表面破溃糜烂及溃疡, 露出红色至暗红色的痘斑。肺部呈大叶性肺炎状, 肺表面有痘结。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急性期病羊的皮肤疹块, 按1:3用PBS (pH7.2) 研磨, 反复冻融, 超声波裂解处理、离心, 取上清液作待检抗原, 与山羊痘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经37℃、48小时观察为阳性。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此次疫情为山羊痘。

6 防制

由于该病属国家一类动物疫病, 应严格防治, 具体措施如下:

6.1 疫区

(1) 封锁疫区、疫点, 扑杀病羊。对发生疫情的村组实行封锁, 禁止疫区、疫点内的山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对已发病的48只羊进行扑杀, 尸体深埋。对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

(2) 消毒。对发病羊农户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 用消毒灵、消毒王等进行消毒, 隔日1次, 连用3次。共消毒圈舍1568m2、环境4567m2。

(3)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山羊用山羊痘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共接种山羊1695只, 每只羊皮内注射0.5mL, 4-6天产生免疫力。

6.2 养羊户

(1) 免疫。

每年春秋季对存栏山羊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常年对断奶羔羊、新购进羊群进行补注, 密度达100%, 免疫期可持续1年。

(2) 检疫。

农户购进山羊必须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监督管理, 发现病羊及时处理, 防止疫源传播。

(3) 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 定期对羊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病原。

(4) 药物治疗。

用0.1%高锰酸钾液、2%硼酸液洗涤痘区, 再涂以碘甘油或1%紫药水等。全身治疗可用病毒灵、病毒唑注射液抗病毒。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注射治疗。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表、祛风透疹为治则, 外洗与内服药相结合。外洗药方为艾叶、防风、贯众、金银花、连翘每只羊各30g左右, 加水适量煎煮取液。先用针刺破水痘, 取药液洗患部, 洗后破溃处逐渐结痂, 然后剥掉结痂, 用菜油涂沫患处。内服药方用葛根汤加减:葛根、紫草、苍术、黄柏、牛蒡子、板蓝根各15g, 蝉蜕、丹参各10g, 水煎取汁, 加白糖30g, 候温灌服, 1天1剂, 连用2-3天。

7 体会

(1) 在引进羊只以前, 首先要了解当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以及当时是否有传染病发生, 杜绝从疫区引进羊只。新羊进场时要进行检疫, 然后隔离观察21天。确定健康无病并经预防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后方可与本场羊只混群。

(2) 冬春季节要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 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以增强羊机体的抵抗力。搞好场地、用具的卫生, 可选用新消毒王、可佳等高效消毒药消毒羊舍及周围环境, 并定期进行带羊消毒。定期开展驱蚊、灭蝇和驱除山羊体内外寄生虫工作, 防止蚊蝇滋扰和传播病原。及时调整饲养密度, 保持羊舍内洁净卫生, 通风透气。

上一篇:传统广播电视视频网站下一篇:难降解有机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