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附红细胞体病诊断

2024-10-06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诊断(精选7篇)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诊断 篇1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山羊传染性血液病。山羊附红细胞体为立克次氏体属。临床呈急性黄疸性贫血、消瘦、视黏膜苍白, 伴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 传播迅速, 病程短, 死亡率高, 给养羊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

山羊附红细胞体包膜较厚, 多呈球形, 直径0.3~0.8μm, 具有折光性, 寄生于红细胞, 也游离于血浆中, 革兰氏染色、姬姆萨染色分别呈阴性、紫色。附红细胞体对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 迄今已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对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感染的报告[1,2]。

1.2 流行特点

山羊极易感附红细胞体病, 尤以幼畜为甚, 一旦染病, 死亡率极高。用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即可杀死附红体, 但其耐低温, 在5、-79℃下分别能保存15、80 d。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 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能传播。目前, 国内发现不同时期的山羊均可感染, 呈地方性流行, 由于被感染的山羊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 易发生再度感染。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 一般气候骤变、雨后湿度大、饲养管理不良等情况下多发, 且症状加重[3]。

1.3 发病机理

病原进入机体后, 主要寄生在成熟红细胞表面, 少量游离在血浆中。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网状肉皮细胞内增殖, 并随血液分布全身, 引起内皮增生、肿胀、坏死、微循环障碍, 引发皮疹、血液渗出等。大型附红体的红细胞膜上嵌有纤丝, 血浆成分易通过红细胞膜上的凹陷与洞进入红细胞内, 使其肿胀、破裂, 失去可塑性和变形性, 从而发生溶血现象[4]。

2 临床症状

病羊在临床上以高热稽留、皮肤发红、黄疸和母羊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 大部分羊死亡前3~5 d体温升高至40.5~41.0℃, 食欲减退或废绝, 少数羊只病程10~15 d, 羔羊死亡率约70%。在发病后期至死亡前, 病羊体温下降, 呼吸急促, 咳嗽, 高度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 黄疸, 消瘦, 拉稀, 尿深黄色, 四肢无力, 个别病羊后肢瘫痪, 甚或间歇性抽搐, 口吐白沫, 鼻有泡沫样液体。母羊会突然倒地死亡。

3 剖检变化

主要变化为贫血, 极度消瘦, 可视黏膜苍白, 黄疸, 血液稀薄, 凝固不良, 胆囊充满浓稠明胶胆汁, 肝脏肿大变性, 肾肿胀, 有出血, 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呈黄色胶冻样变, 肺门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膀胱轻度出血, 脾肿大变软。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染色检查

取1滴鲜血于玻片上, 固定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 加盖玻片后用400~600倍显微镜镜检。用姬姆萨液、瑞氏液染色后的附红体分别呈紫褐色、紫红色。发现附红体后转到1 600倍油镜头下观察计数。1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1~67个附红体。在血浆、红细胞表面均查到附红体, 二者比例1∶1~2。

4.2 鲜血压片法

取病羊耳静脉鲜血1滴于载玻片上, 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 加盖玻片, 用400~600倍普通显微镜检查。可见到球形、逗点状、杆状或颗粒状附红体, 蓝色, 闪光, 在血浆中转动或翻滚, 当靠近红细胞时停止运动。

4.3 附红体感染度的确定

对100个红细胞进行检测, 据被附红体寄生的数量确定受感染的程度。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的标准分别为30个以下、30~60个、60个以上红细胞被附红体寄生。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一是保持羊舍内外的清洁卫生, 及时将垫料和粪便清除, 尤其在夏秋蚊虫多的季节, 要对羊舍及周围环境定期消毒, 驱蚊虫, 干燥通风。二是在实施免疫注射、阉割、人工受精等时, 要对器械及相应的部位认真消毒, 免疫注射时采用一畜一针头。三是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羊体的抵抗力[5]。

5.2 治疗措施

一是大群病羊, 可采用磺胺甲氧嘧啶钠100 g (含量为70%) 拌料200 kg连续投喂5 d或直至全群痊愈。二是症状较重的病羊, 采用三氮脒、黄芪多糖注射液配成5%~7%悬液深部肌肉注射, 按4~7 mg/kg·体重, 1次/d, 隔日注射1次, 连用2~3次。三是用磺胺甲氧嘧啶钠注射液, 按0.3 m L/kg·体重, 每2 d注射1次;同时配合长效土霉素0.2 m L/kg·体重, 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2次[6]。

摘要:介绍了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羊,附红细胞体病,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闫红霞, 刘晓松, 朱宪光, 等.羊附红细胞体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 26 (4) :42-43.

[2]韩先桂, 王佩良, 韩先英.山羊球虫球菌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当代畜牧, 2009 (10) :19.

[3]朱希锋, 赵保家, 王新梅.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1) :113-115.

[4]顾玉芳, 杨玉莹, 钟蓓, 等.波尔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4) :922-924.

[5]宋荣廷.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1) :189-190.

[6]彭燕, 林尔钦.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J].江西畜牧兽医, 2011 (5) :45-46.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篇2

1 流行特点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山羊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多发生于每年5-10月份, 即与吸血昆虫大量繁殖的夏秋两季同步, 冬春季节较少发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山羊均易感染, 羔羊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成年母羊感染后常出现繁殖障碍。病羊及隐性感染羊是重要传染源, 吸血昆虫 (如蚊虫、蠓蚋、吸血蝇、疥螨、蜱等) 在传播本病中起主要作用, 被附红细胞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及手术械具或打耳标、人工授精等可经血液传播。应激是导致本病暴发的重要因素, 饲养管理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恶劣、长途运输以及发生其他疾病等均可促使隐性感染的羊群大批发病和加重病情并使死亡率增高。

2 临床症状

患羊病初精神沉郁, 喜卧地不愿走动, 食欲减退或废绝, 反刍减弱、次数减少, 逐渐消瘦。随着病情发展, 2~3 d后体温升高达40.5~41.5℃且长期稽留, 呼吸急促、喘气, 眼结膜苍白或黄染, 多数病羊腹围增大, 触诊瘤胃有气体感或痛感, 触诊腹部其他部位均有痛感, 尿液呈深黄色或茶色, 个别病羊伴有拉稀和跛行等症状;病后3~5 d从颌下至胸前躯腹侧常出现明显的肿胀, 触之有波动性, 穿刺流出淡黄色液体;后期病羊卧地不起, 体温下降至35℃以下, 流泡沫样鼻液, 口吐白沫, 最后衰竭抽搐而死。母羊染病后会出现不发情或发情异常、流产、产弱羔和死胎等现象。

3 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苍白, 全身肌肉色泽变淡, 脂肪黄染;血液稀薄如水, 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胀, 以肩前、肠系膜、肝、肺等处较为明显, 切面多汁外翻;胸腹腔有淡黄色积液, 各种黏膜、浆膜黄染, 肝脏肿大, 呈土黄色, 胆囊充盈、胆汁浓稠;多数脾肿大, 变软, 边缘不整, 表面有出血点;心包内液体增多, 心肌软而色淡, 心外膜有出血点, 心冠脂肪黄染;有的肺肿大, 缺乏弹性, 表面有出血点, 切开有多量泡沫;肾脏有时肿大, 皮质内有出血点, 膀胱黏膜黄染并有散在出血点。

4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季节、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变化, 当怀疑为山羊附红细胞体病时, 可抽取少量可疑患羊血液直接镜检或姬姆萨染色镜检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5 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暂无疫苗使用, 也无特效治疗药物, 因此, 防制本病应着重抓好吸血昆虫的驱避,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提前药物预防, 减少不良应激都是防制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发病时, 要早诊断, 早应用比较有效的杀虫药, 再配合对症治疗, 控制继发及并发感染, 可减轻发病程度及危险性。

5.1 加强饲养管理

羊场要选建在地势高燥、开阔、稍有坡度、背风向阳的地方, 羊舍设计通风、干爽、冬暖夏凉、坐北朝南, 确保山羊休息的地方不积水、不潮湿、不拥挤, 通风透气不闷热, 环境安静;每天清扫圈舍, 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草山草坡不同季节牧草生长情况进行划区轮牧, 夏秋季节放牧应早出晚归, 充分利用早晚凉爽时间多放牧, 中午休息防中暑;傍晚时分蚊虫活动猖獗, 应将羊群赶到开阔通风的草山上放牧, 切不可在低洼潮湿的草地里放牧, 以防蚊虫叮咬。要保证供给充足的饮水和啖盐, 对于种羊、妊娠及哺乳母羊、羔羊、体质瘦弱羊只除放牧饲养外, 还应适当补饲精料, 提高羊只抗病力和免疫力。在实施预防注射、挂耳标、阉割等强制性管理措施时, 所用器具要严格消毒, 免疫注射时须做到1畜1针头。每天注意观察羊群的精神、饮食、运动、粪便等情况, 发现羊只采食不好、无精打采、离群独处、消瘦、拉稀等现象时, 要及时剔除隔离检查, 并找兽医诊治。

5.2 强化消毒驱虫

体内外寄生虫不仅掠夺宿主营养, 蚊蝇等吸血昆虫还会干扰羊只的正常休息和传播疫病, 因此, 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和霜降时期分别给羊群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在夏秋季节, 羊舍门窗安装纱网防蚊虫, 周边杂草和水沟及地面积水要经常清理疏通, 以减少吸血昆虫的滋生地, 羊舍及其周围环境和水沟每周喷洒1次杀虫药剂;夜间在羊舍内点上蚊香或用干艾叶、干辣蓼各适量烟薰驱蚊虫, 防止吸血昆虫叮咬羊群。羊场进出口处设有消毒池, 定期更换消毒药液,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羊圈;羊舍及运动场每周消毒1次, 每月全场不留死角地进行大消毒1次, 每周带羊消毒1次 (冬春寒冷季节用温水配制消毒药并在晴暖的中午进行) , 食槽、水槽及其他用具每周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洗涤、消毒, 达到草料净、饮水净、饮饲槽净、羊舍及羊体净, 彻底切断疾病传播媒介和途径, 杜绝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5.3 坚持自繁自养

坚持自繁自养的目的是防止引进病羊或隐性感染羊。养羊户最好从自家羊群中选留培育种羊, 自行繁殖羔羊, 建立健康羊群, 防止引种时带入病原, 造成疾病的传播。确需引进种羊时, 应事先详细了解供种地疫情, 最好是到规模种羊场中购买, 切不可从交易市场上购买, 并经严格检疫。引进后至少要隔离观察1个月并采血镜检, 确认阴性并经驱虫和免疫接种后方可合群放牧。

5.4 药物预防

在本病流行区或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 药物预防可用长效土霉素, 按0.2 m L/kg肌肉注射, 或血虫净按3 mg/kg, 用生理盐水配成5%溶液, 深部肌肉注射, 每月注射1~2次, 长效土霉素与血虫净交替使用预防效果更好。或者用中草药制剂“青蒿散” (主要成分青蒿、栀子、黄连、板蓝根、黄芪等) 拌料饲喂, 每天2次, 每月连用5~7 d。羔羊还可在补料中添加多西环素、土霉素类抗菌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有条件的在夏秋季节可用适量鲜青蒿草切碎直接饲喂, 或与鲜荷叶、竹叶、鱼腥草等各适量煎水去渣加少许盐代饮水饮服, 每月连用5~7 d, 具有清热、解暑、抗寄生虫作用。

5.5 治疗

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 才能使病情得以及时控制, 减少损失。否则, 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加重或发生继发、并发感染时治疗效果不佳。

1) 治疗方案。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 mg, 用生理盐水配成5%溶液分点深部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 d;或新胂凡纳明 (914) , 按每千克体重10~15mg, 以5%~10%葡萄糖溶液配成10%溶液, 静脉缓慢注射, 间隔2~3 d重复1次;或黄色素按每千克体重3~5 mg, 用5%葡萄糖溶液配成0.5%溶液, 静脉缓慢注射, 1次/d, 连用2 d。采取上述3种药物治疗的同时, 配合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 每千克体重0.1~0.2 mL, 1次/d, 连用2~3 d, 并给予患羊饮服或灌服青蒿汤。同时根据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如高热者注射柴胡注射液、地塞米松退烧, 出现出血的用维生素K3或止血敏等止血。对严重病例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100~300 mL+5%碳酸氢钠50~100 mL+10%安钠咖2~5 mL, 强心、补充血糖、纠正酸中毒。

2) 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时, 可选用如头孢、卡那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抗生素, 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等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进行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及其防治 篇3

1 病原特征

附红细胞体大小直径约1微米, 平均长0.8微米, 最大2.5微米。呈环形、月牙形、逗点状和球形不等, 虫体呈淡蓝色, 中间核为紫红色, 虫体多依附在红细胞表面, 少数游离于血浆中。微小附红细胞体, 直径0.5微米, 多在红细胞内、血浆中则见不到。该病原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 一般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 如0.5%的石炭酸溶液37℃、3小时即可杀灭病原。

2 流行病学

本病属人畜共患病, 多发于7~9月份, 冬季发病相对较少, 但有的地区11月份也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吸血昆虫 (如蚊子、猪虱) 以及污染针头、器械为主要传播途径, 仔猪之间的咬架、食入被污染的含血物以及胎盘感染也可引起该病发生。本病不分年龄大小均可感染, 但1月龄左右的仔猪病死率最高。本病一般呈隐性感染, 无明显临床症状, 多在出现强烈应激时发病。调查资料表明, 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高达90%以后, 暴发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猪场的猪死亡率达80%以上, 呈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3.1 哺乳仔猪

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 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 精神沉郁, 哺乳减少或废绝, 急性死亡, 一般7~10日龄多发, 体温升高, 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 贫血症状, 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 有腥臭味, 死亡率在20~90%, 部分很快死亡。大部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 有的角弓反张。部分治愈的仔猪会变成僵猪。

3.2 育肥猪

猪发病时首先表现高热稽留, 体温升高达39.5~42℃, 发抖、聚堆, 食欲减退或废绝, 转圈或不愿站立, 离群卧地。粪便初干或球状, 附有粘液和血液, 呈黑褐色, 有时便秘、下痢交替。叫声嘶哑、气喘、呼吸困难, 严重者呈犬坐, 张口呼吸, 鼻有分泌物, 心搏加快, 可视粘膜初充血, 后苍白, 轻度黄疸, 尿呈茶褐色。耳后、颈下、腹下、鼻镜、大腿内侧、四肢部皮肤先发红, 后出现不规则紫斑, 边缘界限不明显, 指压不褪色, 尔后变为青紫色。耳发绀、变干, 边缘向上卷起。血液稀薄, 采血后流血不易凝固, 后期血液粘稠, 呈暗紫色。有的全身发痒, 乱蹬, 部分公猪尿鞘积尿。病猪死亡率可达70%, 个别自然康复者生长缓慢, 营养不良, 形成僵猪。

3.3 母猪

母猪通常在进产房后, 或产后出现症状, 表现发热, 类似感冒, 孕猪流产、早产、死胎, 阴道内排出不洁血样污物, 产后母猪还易发生乳房炎, 表现少乳或无乳。

4 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贫血和黄疸, 具体表现为:尸僵不全, 全身皮肤黄染, 且有大小不等的紫色出血点或出血斑, 四肢末梢、耳尖、腹下、股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全身脂肪显著黄染, 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良, 在腹部、胸、气管两侧皮下结缔组织呈胶冻样水肿, 腹腔、胸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水, 肺、气管水肿, 肺的表面可见白色粟粒大的坏死灶。肝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 质脆, 并有出血点或坏死点, 有的表面凹凸不平, 有黄色条纹坏死区。胆囊肿大, 内充满绿色粘稠胆汁。胸前、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切面多汁, 呈淡灰褐色, 颌下淋巴结灰白色。心脏扩张变软, 心房有散在出血点, 心包有淡红色液体。脾肿大, 质软脆, 边缘有点状出血, 肾肿大, 浑浊, 贫血严重, 肾盂黄色胶冻样, 膀胱贫血有出血点;胃底部和肠系膜淋巴结严重水肿, 结肠纵带呈胶冻样, 小肠粘膜脱落, 肠腔内有血样粘液, 浆膜成暗紫色, 小结肠、盲肠、直肠的粘膜下有粟粒大的边缘水肿, 中间有凹陷的溃疡面。

5 诊断

根据临床特有症状和病理剖检, 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可通过化验室从病猪的耳尖采血涂片检查, 也可用间接血凝试验或血清凝集试验。

6 防治

6.1 预防

加强猪场卫生措施, 严格消毒措施, 在免疫及治疗时应一猪一针头, 在进行阉割、断尾、剪牙时, 注意对所用器械严格消毒。

改善饲养条件, 杜绝不良应激因素, 避免圈舍潮湿, 采光差, 通风不良等,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加强种猪管理, 对阳性猪及时淘汰。因该病阳性猪呈隐性感染, 所以一定要对猪进出严格检查、检验。

驱除蜱、虱、蚤等吸血昆虫, 隔离节肢动物与猪群接触。

高发季节可在每吨料中加入2kg的土霉素连喂一周, 以后每隔一周减半用一次药, 可降低本病发病率。

6.2 治疗

本病治疗以杀灭虫体为主, 对重症者还应采取对症疗法。

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分点深部肌肉注射, 对严重的病猪间隔48小时重复注射1次, 或0.9生理盐水10毫升稀释, 加入10%葡萄糖100~300毫升, 再加25维生素C2~4毫升静注。

黄色素每千克体重3毫克静注。

四环素类如土霉素或四环素, 按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肌肉注射, 24小时即可见有临床症状的减轻, 连用5天。在严重应激 (如去势、转群等) 时也可给猪群注射土霉素, 以防发病。

新砷凡纳明 (914) 用5%的葡萄糖溶液稀释新砷凡纳明成含5~10%药量的溶液后缓慢静注, 每千克体重用原药15~45毫克用量。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治疗 篇4

1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体温升高, 在40.0℃~41.7℃, 皮肤发红, 耳背青紫色, 被毛粗乱、无光泽, 毛孔有铁锈样出血, 腹泻, 排浅红色尿或茶色尿, 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 四肢无力, 步态不稳, 病畜明显消瘦, 不愿运动。怀孕母猪出现流产和死胎现象。

2 剖检变化

可见病猪耳颈部皮肤病, 毛囊处弥漫渗出性出血, 血液稀薄, 皮下水肿, 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 肺脏水肿, 心包积液, 肝脾肿大, 胆囊肿大, 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 腹水增多。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3.1 临床诊断

初诊临床症状为贫血, 对外界反应迟钝, 发热41℃或更高, 耳尖及四肢末端发绀, 病猪耳颈部皮肤病, 毛囊处弥漫渗出性出血, 个别猪出现黄疸, 排血尿或酱油色尿。小肠粘膜和浆膜黄染, 病猪出现贫血黄疸的肺脏和肝脏。

3.2 直接镜检

取病猪的新鲜血液1滴, 加生理盐水混匀, 加盖玻片油镜暗视野检查, 发现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有多种形态如球形、椭圆形、环形及杆状的虫体。

4 治疗

用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附红细胞体无效。许多药物在使用后可减轻临床症状, 但不能完全清除猪体内的附红体。下列药物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4.1 贝尼尔7~10mg/kg, 肌肉注射。

4.2 新砷凡纳明 (914) 15~40mg/kg.bw, 肌肉注射。

4.3 土霉素10~30mg/kg.bw口服, 2次/d, 连用3d。

4.4 青蒿素0.3g/kg日粮拌料喂服, 2次/d, 连用3d。

4.5 美他环素100~300mg/kg.bw、大蒜素胶囊50mg/kg.bw, 口服, 2次/d, 连用3d。

5 小结

5.1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非常明显, 实验室诊断技术简单,

现地即可进行, 对本病的确诊最好是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 快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注意与它高热病的区别。

5.2 对本病的治疗药物虽然较多, 但治愈率并不全是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控 篇5

近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有趋于严重的态势, 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任何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猪可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 如舔食断尾的伤口, 互相斗殴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 (刺蝇、蚊子、蜱等) 活动频繁的夏、秋多雨季节感染传播。附红细胞体病可经交配传播, 也可经胎盘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 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重要的。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 仅仅通过感染一般不会使在正常管理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发生急性症状, 应激是导致本病暴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 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的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及其他疾病感染时, 猪群可能暴发此病。

2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 采食量减少, 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 离群卧地, 体温在40℃~42℃, 扎堆, 走路摇摆, 呼吸困难, 皮肤发黄、发红, 黏膜苍白、黄染, 耳肿胀, 耳背青紫色, 耳郭边缘由浅红色至暗红色, 被毛无光泽, 毛孔有铁锈样出血, 腹泻, 排浅红色尿, 啃咬现象较明显, 舔食从断尾处流出的血液, 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 病畜消瘦。病猪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 指压不褪色, 称为“红皮病”。慢性型猪体温在39.5℃左右, 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 大便干如栗状, 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生长缓慢, 出栏延迟。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 血液稀薄, 色淡、不易凝固, 皮下水肿, 黏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 肺脏水肿, 心包积液, 肝脾肿大, 胆囊肿大, 胆汁充盈。肾脏肿大, 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 腹水增多。

4 诊断要点

4.1 流行特点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龄猪, 但以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 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

4.2 症状

体温升高, 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 贫血。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 部分病畜可见耳郭、尾、四肢末端坏死。后期尿液呈棕红色。

5 防治措施

5.1 平时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卫生, 饲养用具卫生, 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定期进行消毒、疫病监测、饲养员的健康检查, 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的进入, 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和发生。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 防止昆虫叮咬猪群, 切断传染源。在实施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等饲养管理程序时, 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 可在饲料中添加四环素或土霉素添加剂。

5.2 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组方一:注射用三氮脒, 每千克体重3~5毫克, 每天一次, 连用3~5天, 临用前配成5%~7%的溶液, 另外肌肉注射阿莫健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 50千克/瓶, 一天一次, 连用3~5天。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6

1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 达到42℃, 呼吸加快, 反应迟钝, 不愿活动, 拉深黄色粘稠稀粪, 眼结膜发黄, 胸腹部出现暗红色瘀斑, 耳廓发绀, 有的发生坏死现象。死前角弓反张, 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2剖解病理变化

对死猪解剖发现, 血液稀薄, 颜色淡, 不凝固, 皮下脂肪黄染, 肌肉颜色淡;肺有出血点;心包膜出血, 心肌柔软;肝肿大, 表面呈现出红黄斑纹;脾、肾脏肿大, 表面有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色泽深红。

3实验室诊断

用消毒的针头刺破病猪耳尖静脉血管, 取第二滴血于载玻片上, 用适量生理盐水混匀, 盖上玻片, 置于1 600倍显微镜下观察, 看见大量的红细胞呈锯齿状和星芒状。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 尤其是镜检观察到了附红细胞体。我们确诊此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4防治

4.1四环素、土霉素治疗。按30 mg/ (kg体重) 配制成溶液肌肉注射, 注射牲血素2 mL/头, 连续治疗6 d, 效果良好。

4.2贝尼尔 (血虫净) 治疗。按8 mg (kg体重) 配制成水溶液深部肌肉注射, 注射牲血素2 mL/头, 1 d 2次, 连续治疗4 d后痊愈。

4.3再配合中医药疗法。按每头20 kg体重1 d量:板蓝根50 g、芒硝70 g、大黄20 g、龙胆草30 g、黄芩20 g、甘草20 g、煎熬后灌服。1 d 1次, 连用5 d即可。4.4在治疗病猪的同时, 对猪群用900 mg/kg土霉素, 连续饲喂15 d。另外, 做好猪群外寄生虫的防治工作, 每周用20~30 g/L敌百虫灭猪体外寄生虫。

5小结与讨论

5.1本病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及体表寄生虫传播, 要注意灭蚊、驱蚊和驱除猪体外寄生虫。

5.2本病可以通过伤口经血液感染, 在阉割、断尾时应注意器械的消毒工作及伤口的消毒工作;注射时应注意更换针头, 减少人为传播。

5.3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多喂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绿饲料, 在炎热的夏季要加强通风换气。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治疗 篇7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1932年由Doyle在印度首次报道, 之后在全球发生, 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不断发生和流行,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在我县尚属首次报道。

1 临床症状

病猪发病急, 死亡快, 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 体温41~42℃, 初期眼结膜潮红或苍白, 后期黄染, 机体消瘦, 脱水。耳尖和四肢腹下皮肤初期出现红斑块, 后期变成青紫色, 指压不退, 浑身发抖, 喘气, 喜卧或呈犬坐姿势, 绝大部分病猪出现前期腹泻, 后期粪便干结, 血液前期稀薄, 呈粉红色, 后期粘稠, 呈深褐色。

2 病理剖检

发病仔猪皮下大面积瘀血、出血、全身肌肉色泽变淡、水肿、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肺水肿, 缺乏弹性有出血点;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色黄质脆;脾脏肿大, 呈暗红色, 边缘不齐;肠系膜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 胆囊肿大, 肾脏肿大, 颜色发白, 小肠粘膜有较多出血点。

3实验室诊断

3.1细菌学检验

无菌采取病猪淋巴结、脾、肝、肾和胆汁按常规平板划线法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分离培养36 h后, 未见菌落生长。

3.2 血液压片

取发烧病猪的新鲜血液1滴滴于载玻片上, 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 盖上盖玻片, 1 600倍油镜下观察, 发现红细胞由于虫体附着表面而变为锯齿状;星状或菠萝状等不规则形状;上下震动或左右摆动。血浆中有球形杆形的闪光虫体, 这些虫体能上下左右的伸展旋转, 在红细胞内可见到较多的附红细胞体, 且有较强的折光性。

3.3 姬姆萨染色

鲜血涂片姬姆萨染色, 无菌采取病猪耳静脉血涂片, 姬姆萨染色, 在1 600倍油镜下红细胞内及红细胞周围可见许多染成黄褐色的小体。

4 治疗

通过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后, 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感染, 将贝尼尔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溶液, 按7 mL/ (kg体重) 臀部深层肌肉注射。轻型病例注药3次即可, 体况较好型病例可用药4次, 间隔48小时重复注药1次。因体温较高, 配合高效退热药菌毒-190, 按0.2 mL/kg肌肉注射, 另配合VC, 复合B针适量以增强体质, 促进食欲恢复, 断乳10 d后的小猪, 可于水中添加砷剂或水溶性的土霉素治疗。全场猪用对氨基苯肿酸钠按每吨饲料混入180 g拌料, 连用1周, 以后改为半量, 连用1个月。采取以上方案治疗后, 至今该猪场再未发现类似疫情。

5 小结

5.1 由于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血液内, 又多发于夏季, 因此推测本病的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 如猪虱, 蚊虫, 厩蝇等节肢动物的叮咬, 当仔猪饥饿或过饱, 饲料不良, 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时, 可易诱发此病。

5.2 我国猪群中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广泛存在, 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仅仅通过感染不能使其发生急性症状, 如果猪只的免疫功能发生抑制, 抵抗力下降, 如分娩, 过度拥挤, 恶劣的天气, 更换圈舍, 猪群就可能爆发附红细胞体病。

5.3 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上与急性猪瘟, 猪丹毒, 仔猪副伤寒, 猪弓形体病很相似, 均以皮肤发紫和腹泻为特征, 诊断要根据镜检下附着在红细胞上的虫体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确诊。

上一篇:健康公平性下一篇:K12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