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诊断与综合防制(共4篇)
山羊痘诊断与综合防制 篇1
山羊痘 (Variola caprina Goat pox) 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中的山羊痘病毒引起的, 以发病羊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痘疹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症状剧烈, 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 在我国被列为动物一类传染病。现将诊治的2例山羊痘病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病例1:桐梓县某镇山层村谢某2004年8月从外地引进贵州白山羊89只, 其中3只种公羊、46只种母羊。从9月8日起先后有37只羊发病, 发病率为41.6%;最后死亡15只, 死亡率为40.5%;怀孕的母羊全部流产, 流产率为100%。引种羊未经检疫和隔离观察, 该县是第一次发生此病例。
病例2:田坝村周某饲养本地山羊68只, 2008年11月20日从县城屠商张某处购进便宜的7只羊, 没有申报检疫, 没有采取隔离措施, 直接和本场的山羊混饲。11月28日后发现购进的山羊发病, 11月30日病羊开始死亡。到12月5日新购进的羊死亡4只, 12月16日自己原来饲养的羊死亡12只。
2 临床症状
发病潜伏期为6-8天, 发病时病羊体温升高到40.2-40.7℃;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饮欲增加;羞明流泪, 频频咳嗽;两鼻孔及口腔黏膜、舌面初期潮红;病羊全身皮肤, 特别是乳房、阴门、口唇、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 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 并发展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实硬丘疹;有的羊舌面出现溃烂;两鼻孔随病程的发展, 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鼻液。
3 病理变化
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现痘疹, 皮肤的少毛部位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痘疱。在嘴唇、食道、胃肠等黏膜处有扁平的灰白色痘疹, 有的表面破溃糜烂及溃疡, 露出红色至暗红色的痘斑。肺部呈大叶性肺炎状, 肺表面有痘结。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急性期病羊的皮肤疹块, 按1:3用PBS (pH7.2) 研磨, 反复冻融, 超声波裂解处理、离心, 取上清液作待检抗原, 与山羊痘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经37℃、48小时观察为阳性。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此次疫情为山羊痘。
6 防制
由于该病属国家一类动物疫病, 应严格防治, 具体措施如下:
6.1 疫区
(1) 封锁疫区、疫点, 扑杀病羊。对发生疫情的村组实行封锁, 禁止疫区、疫点内的山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对已发病的48只羊进行扑杀, 尸体深埋。对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
(2) 消毒。对发病羊农户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 用消毒灵、消毒王等进行消毒, 隔日1次, 连用3次。共消毒圈舍1568m2、环境4567m2。
(3)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山羊用山羊痘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共接种山羊1695只, 每只羊皮内注射0.5mL, 4-6天产生免疫力。
6.2 养羊户
(1) 免疫。
每年春秋季对存栏山羊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常年对断奶羔羊、新购进羊群进行补注, 密度达100%, 免疫期可持续1年。
(2) 检疫。
农户购进山羊必须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监督管理, 发现病羊及时处理, 防止疫源传播。
(3) 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 定期对羊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病原。
(4) 药物治疗。
用0.1%高锰酸钾液、2%硼酸液洗涤痘区, 再涂以碘甘油或1%紫药水等。全身治疗可用病毒灵、病毒唑注射液抗病毒。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注射治疗。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表、祛风透疹为治则, 外洗与内服药相结合。外洗药方为艾叶、防风、贯众、金银花、连翘每只羊各30g左右, 加水适量煎煮取液。先用针刺破水痘, 取药液洗患部, 洗后破溃处逐渐结痂, 然后剥掉结痂, 用菜油涂沫患处。内服药方用葛根汤加减:葛根、紫草、苍术、黄柏、牛蒡子、板蓝根各15g, 蝉蜕、丹参各10g, 水煎取汁, 加白糖30g, 候温灌服, 1天1剂, 连用2-3天。
7 体会
(1) 在引进羊只以前, 首先要了解当地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以及当时是否有传染病发生, 杜绝从疫区引进羊只。新羊进场时要进行检疫, 然后隔离观察21天。确定健康无病并经预防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后方可与本场羊只混群。
(2) 冬春季节要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 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以增强羊机体的抵抗力。搞好场地、用具的卫生, 可选用新消毒王、可佳等高效消毒药消毒羊舍及周围环境, 并定期进行带羊消毒。定期开展驱蚊、灭蝇和驱除山羊体内外寄生虫工作, 防止蚊蝇滋扰和传播病原。及时调整饲养密度, 保持羊舍内洁净卫生, 通风透气。
(3) 目前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常用山羊痘弱毒疫苗, 大小山羊一律在尾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mL, 4-6天后产生免疫力。羔羊3月龄后接种, 之后按免疫期进行接种, 免疫期为1年。
山羊痘诊断及防制 篇2
1 疫情来源及流行情况
1.1
为改良本地黑山羊品种,扩大养殖规模,2007年9月仙江、三阳、更新等村的十多个农户从外地调进未经检疫的山羊90多头。山羊调进后未经隔离饲养观察,即与原存栏的山羊合群饲养。几天后部分山羊发病,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羊群。病羊发生丘疹、减食、体温升高等症状。为减少损失,农户又将病羊低价处理或急宰出售,致使疫情很快波及到邻近对坪,天岳,白若等村。发病羊也由数十头感染到上千头。
1.2
山羊不分性别,年龄均可感染山羊痘,但以羔羊、怀孕母羊容易感染,怀孕母羊感染本病后易致流产,羔羊感染发病174只,死亡52只,母羊感染发病531只,引起流产的近70只,死亡110只。1.3山羊痘在我乡呈现地方性流行,疫情传播快,数天之内蔓延致全群,死亡率高。据调查统计本次山羊痘疫情感染发病1 202只,死亡372只,死亡占发病数的30.1%。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1.2℃,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鼻流粘脓性分泌物,且量较多。心跳、呼吸加快、咳嗽,渐进性消瘦。在体表少毛或无毛部位(如乳头、乳房,口、鼻、阴囊、股内侧和肛门周围等处)出现圆形红斑疹,不久在红斑的中央发生大小不一的红色圆形水泡,其基部直径达0.5~1cm,水泡破溃后中央形成凹陷。若无感染则形成褐色痂皮。有的病羊在全身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不一的稍硬且高于皮肤的结节,用手摸相当明显。有的病羊痘疹侵害整个头部、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
3 病理剖检
主要见于皮肤和粘膜,皮肤上有凹或凸和红斑,呼吸道粘膜有出血性炎症,有的形成灰白色圆形或椭圆性病灶,直径达0.5~1cm,气管及支气管内充满红色浓稠粘液,有的肺部呈现炎症变化及消化道的出血性炎症。
4 防治措施
4.1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周围的未发病羊只使用山羊痘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疫苗用生理水稀释,不论羊只大小每头皮下注射0.5mL。
4.2
及时隔离病羊,对重症病羊全部扑杀,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病羊污染的场地、用具、饮水等全面彻底消毒,同时划分疫区,严禁山羊调运、宰杀。
4.3
加强引种管理,凡从外地调入山羊,必须隔离饲养观察10天以上,健康的羊只才能分群或与原来存栏的山羊合群饲养,同时接种山羊痘疫苗。
4.4对症治疗。
对皮肤上的痘泡涂布碘酊,水泡破溃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涂布紫药水。为防止继续发感染,肌注灭痘灵、病毒唑、青霉素等抗菌消炎药物。症状稍重的结合输液治疗。
4.5 中药清热解毒透疹。
葛根15g、紫草19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升麻10g、枝子15g、连翘10g、银花8g(以上为成年羊用量)水煎灌服,每天1剂,连用2~3天,可取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主用。
5 小结
5.1
山羊痘在我乡是首次发生,因此疫情来势猛,发展快,几天之内即可感染整群羊发病。特别是基层兽医人员从来未接触过本病,延误治疗及病死羊尸处理不当等,致使疫情扩大,造成数个村1 000多只山羊感染发病,死亡300余只。
5.2
农户盲目从外地引种带来疫情是导致这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生产从外地引种时要严格检疫,详细了解产地疫情动态及防疫情况,种引进后要做好隔离饲养观察及补免疫工作。
5.3 紧急预防接种。
发生山羊痘疫情时用山羊痘弱毒疫苗进行防疫注射是控制山羊病疫情扩散蔓延的有效措施。
5.4
山羊痘病的综合防制 篇3
1 流行特点
山羊痘俗称“羊天花”, 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皮肤及可视粘膜丘疹为主要特征。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被病羊污染的场所、草地与病羊接触过的饲养管理人员、用具, 以及蚊蝇、羊虱、羊螨等吸血昆虫和体外寄生虫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液及病羊分泌物中, 因此飞沫传播亦是其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本病一般于夏秋季节多发。近年来, 冬春也有发生, 我市2003年曾在西岭镇发生过地方性流行。在自然情况下, 山羊是唯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山羊均可感染, 人与其他畜禽不会感染发病。羔羊发病后死亡率高, 妊娠母羊发病率高, 易发生流产, 成年羊及育肥羊发病率高, 但死亡率低, 主要是影响生长出现掉膘。由于山羊痘病毒是一种嗜皮肤型病毒, 主要寄生于皮肤, 粘膜等处, 造成皮肤及机体与外界联系的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粘膜出现丘疹, 破溃, 破坏感染羊只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造成山羊抵抗力急剧下降, 容易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 主要是引发以支原体和巴氏杆菌为病原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山羊巴氏杆菌病, 从而造成感染羊群的高死亡率, 防治费用增加, 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体温升高1~2℃, 鼻镜干燥, 食欲减退或不食, 精神萎靡不振, 行走缓慢或不肯走动。眼结膜发红, 流泪, 起眼屎, 常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 有时鼻液带铁锈色。有的干结在鼻腔下部呈黄绿色, 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粪便干燥, 小便赤黄, 偶尔出现拉黑色或红色稀粪。1~2天后从头部 (眼四周、鼻、唇、舌、耳) 开始, 随后在乳房、外生殖器、尾下部、四肢内及胸腹下部无毛或少毛处的皮肤和粘膜出现痘疹, 进而发展到全身。初为红斑, 1~2天后发展为丘疹, 突出皮肤表面, 随后逐步增大, 形成灰白或淡红色半圆形结节。2~3天后结节变成水疱、脓疱, 有的破溃形成溃疡。若无继发感染, 则于几天内结痂、脱落, 留下淡红或灰白瘢痕, 一般3~4周痊愈, 死亡率不高。有继发感染的病例, 多出现眼睑、嘴唇肿胀, 咳喘, 腹式呼吸, 有的舌头发蓝, 有的口吐白沫, 有的粪中潜血, 有的出现四肢关节肿胀, 倒地抽搐, 死亡率极高。
3 剖检变化
常见不同程度的粘膜坏死, 全身淋巴结肿大, 口腔、舌头、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食道、胃、肠等消化道和呼吸道, 以及呼吸器官肺均出现绿豆大痘斑, 切开肺呈白色。有的出现肺坏死、溶解、肺脓疡、肺空洞, 还有的某些脏器出现广泛性痘疹, 有大小不等, 多少不等的痘斑、结节或溃疡。有继发感染的羊只肝脏肿大, 有的出现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胆汁浓缩, 脾脏边缘出血呈锯齿状, 腹部脏器及腹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 胸腔积黄绿色液体, 肺黑红色, 横截面挤压有水泡, 多出现典型的大叶性肺炎。部分羊出现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胃肠粘膜脱落。
4 防治措施
4.1 山羊痘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
健康羊群除未满月的羊羔外, 每年于3~4月份接种, 每只羊在尾根腹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m L, 剂量为1~2头份。怀孕母羊在其分娩后一至两个月内与羔羊同时免疫。对疑似健康羊群, 应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 每天1次, 连用3天, 另在饮水中加入VC和复合VB。在抗继发感染方面, 宜采取氧氟沙星、沙拉沙星、磺胺六甲、氟苯尼考、泰妙菌素、头孢噻肟钠等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交叉应用, 每天2次。最后一次药物肌注12h后再皮内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2~4头份/只。对已发山羊痘病羊只, 可采用抗病毒药物及黄芪多糖交叉肌注, 每天各1次。配合中草药内服和在患处涂搽紫药水, 口腔粘膜溃烂处可先用KMnO4清洗, 再涂搽紫药水及甘油等。痊愈后的山羊可产生终生坚强免疫力, 无须再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对继发感染严重的羊只, 立即采取广谱高效抗菌药物治疗, 并每天肌注一次毒疫康, 以及VC与VB的复合制剂, 提升羊只的抵抗力, 待细菌得到控制, 病情趋于稳定时, 抗病毒药物停用24h后, 全群接种山羊痘弱毒苗, 每只4~6头份。
4.2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应激, 增强山羊的抵抗力是预防山羊痘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羊舍内及四周、羊只经常出入的通道要定期消毒。要定期杀蚊灭蝇和定期驱杀体内外寄生虫, 及时调整圈舍内羊只饲养密度, 保持清洁干爽, 通风透气。要保持冬暖夏凉, 防止贼风和暴风雨的侵袭。要保证饲料、饲草的供给, 提供充足的饮水。
4.3 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 彻底消毒环境, 对病死羊要深埋或焚烧, 未发病羊群紧急预防接种。
病畜应有专人护理, 饲养、保洁的用具要与健康羊群彻底分开, 停止一切可能引起传播的操作, 如阉割、打耳标等, 要防止鸡狗等进出羊舍传播疫病。
4.4 中草药疗法。
(1) 内服采用金银花10g、连翘10g、生地10g、黄连8g、板兰根12g, 煎水 (小羊减半) ;外用采取生石膏粉和冷开水调成糊状, 外敷患处。 (2) 采用黄连、黄芩、苍术、葛根、金银花 (或全草) 、十大功劳、蒲公英、铁马鞭、鱼腥草、车前草等, 按羊的数量及方药组成确定剂量, 对停食、减食的可在药液中加入山楂、神曲、麦芽、党参和葡萄糖粉 (或白糖) 以开胃和补充能量, 减少病弱羊只的死亡。 (3) 以清热解毒、祛风透疹为治则, 采用外洗与内服相结合的原则。外洗药方:艾叶、防风、贯众、金银花、连翘 (每只羊各30g左右) , 加水适量煎水取液。先用针刺破水痘, 取药液洗患部, 待结痂后剥掉痂皮, 用菜油涂抹即可。内服可用葛根汤加减:葛根15g、紫草15g、苍术15g、黄柏15g、牛蒡子15g、板兰根15g、婵蜕10g、丹参10g, 煮水取汁, 加白糖30g, 候温灌服, 1天1次, 连用2~3天。
5 分析与讨论
5.1 羊群中出现山羊痘的羊只病程较长,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继发感染肺炎的死亡率高。
这主要是由于山羊痘发生后, 传染性强, 传播快, 且山羊易感, 故羊只发病率高, 但病毒主要寄生于皮肤、粘膜等处, 脏器发炎者少, 因此, 羊只死亡率低。然而, 由于它破坏呼吸道粘膜。导致羊只抵抗力下降, 易继发支原体病或巴氏杆菌病, 导致胸膜和肺发生炎症, 引进山羊呼吸困难, 羊只因窒息而死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羊的巴氏杆菌, 常年存在于羊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之中, 属条件致病菌, 山羊本不易感染, 当山羊发生山羊痘时, 羊只抵抗力急剧下降, 巴氏杆菌数量剧增而引发羊巴氏杆菌病。此病造成山羊呼吸高度困难, 腹泻乃至肠道出血, 致死率极高。
5.2 在我市本次疫病的防治实践中, 预防效果不好, 疗效不佳, 病情复发率高。
预防效果差可能与接种途径、剂量及山羊抵抗力有关。一般羊场接种采取肌肉注射, 而非皮内接种。接种剂量多为1头份, 而未针对实际情况酌加。接种时未在饲料饮水中添加多维及黄芪多糖类药物, 未选择好天气等。疗效不佳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前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而不能杀灭病毒。二是因为山羊痘病毒系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 是嗜皮肤型病毒, 药物经肌注或静注后可在血液中达到药物浓度高峰, 却很难在皮肤内聚集。皮肤中药物浓度低, 以至治疗效果差。三是由于山羊痘病毒破坏体表皮肤及呼吸道、消化道粘膜, 引起抵抗力下降, 造成疗效不佳。四是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久治不愈。病情复发情况较多则是由于不能彻底消毒。因为我市羊场规模小, 标准化程度不高, 大多数羊场均未设置草料架、饲槽、水槽等。饲料和牧草一旦扔在地上, 山羊便拒绝采食。只有将羊赶到山上放牧, 才能保证羊只有充足的草料供应。当大群羊只感染时, 无法采取圈养进行隔离治疗的办法。用药治疗后, 羊只病情减轻, 有的甚至开口吃草了, 放到山上接触已污染的草地后又发生感染, 导致病情复发。
5.3 从疫区引进羊只, 是我市山羊痘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郴州地区桂阳县出现疫情时, 我市与之相邻的庙前、西岭两镇养羊专业户从桂阳引进波尔山羊及四川黄羊, 结果导致了西岭与庙前镇的疫情暴发, 继而波及到全市。
5.4 病羊的无害化处理不到位, 也是疫情流行的原因之一。
我市养羊户在羊只死亡后, 不作任何处理, 尸体被狗、飞鸟等采食后引起机械传播, 造成疫病流行。10月初, 我市采取坚决扑杀和深埋措施, 对出现疫情的羊场, 我们采取全群扑杀的办法, 政府按每只羊60元给予养羊专业户适当补贴。被扑杀羊只一律进行深埋, 发动养羊户到山上寻找以前病死在山中的山羊, 并在乡镇动物防疫员监督下深埋, 同样给予养羊户60元/只的补贴。由于措施得力, 疫情很快平息。
5.5 有些羊场出现羊黑疫、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等, 导致山羊死亡率增高。
这主要是由于在山羊的肠道中有一种常驻菌——魏氏梭菌, 当山羊痘流行时, 羊的抵抗力下降, 常驻菌群数量增加, 而导致以上疫病的继发。采用青霉素兑克林霉素肌注, 有一定疗效。
5.6 在我市本次防治山羊痘病的实践中, 我们作了大量的药物实验。
山羊痘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 篇4
2008年9月9日, 云南省禄丰县中村乡一养羊户养有43只山羊, 发病16只 (其中羔羊3只, 繁殖母羊8只, 骟羊4只, 公羊1只) , 死亡8只 (其中成年母羊5只, 羔羊3只全部死亡) , 发病率37.2%, 死亡率18.6%, 病死率50%。怀孕母羊3只流产, 患病羊的眼、鼻、乳房、尾根内侧等发生痘样疱疹。
1 流行状况
对该村6户饲养的153只山羊进行调查, 其他家的羊只没有发病。本村有1户人家原来不养羊, 10 d前到县城购买了2只母羊饲养, 结果病死, 病死原因不明, 没有埋, 丢到他家放羊经过的地方。而其他农户不到丢有死羊的地方放羊, 没有感染。此病没有传染给除山羊以外的其他家畜, 仅限于山羊发病, 主要在有羊痘病羊群中流行, 幼龄山羊感染率高, 妊娠母羊导致流产, 病程3周, 潜伏期18d。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饲草饲料供应状况和饲养管理不当有关。
2 临床症状
典型性病羊可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结膜潮红, 鼻孔流出脓性分泌物;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及乳房、阴囊上有痘疹, 部分形成水疱, 水疱内容物多为脓性。
3 病理变化
对死亡羊只进行剖检, 看到鼻腔、喉、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性炎症, 黏膜和肺上有结节。部分病羊淋巴结、肺和胆肿大。
4 诊断
根据患病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山羊痘。
5 治疗措施
5.1 封锁
山羊痘发生后, 按照“早、快、严、小”的要求, 立即隔离病羊, 分群饲养。封锁疫点, 把病死羊尸体深埋或烧毁处理, 对羊舍及污染的用具用高锰酸钾彻底消毒, 羊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被封锁的羊群、羊场应在最后1只羊痘病羊死亡或痊愈2个月后, 没有新病例出现才可解除封锁。
5.2 免疫接种
紧急免疫接种是预防羊痘最好的方法。对健康的羊群采用紧急免疫, 方法是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不论羊只大小, 一律在尾根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 m L, 注射4~5 d后产生为期1年的免疫期 (该村所有羊在发病前刚注射过山羊痘疫苗, 只是该农户的羊已经感染了山羊痘, 在潜伏期中, 没有表现出来, 所以刚注射过疫苗就发生山羊痘, 而他家隔离的27只羊始终没有出现病状) 。
5.3 治疗及效果
1) 山羊痘的治疗用0.l%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 干后涂擦碘伏、碘酊或碘甘油。
2) 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IU/只, 1次/d, 连用5 d。
3) 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20 m L/只, 1次/d, 连用3 d。
4) 用痊愈羊只血清皮下注射治疗, 成年羊20m L/只, 羔羊10 m L/只。
5) 用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 成年羊4 m L/只, 羔羊2 m L/只。
经过治疗, 该养羊户的16只病羊, 死亡8只, 痊愈8只, 治愈率50%, 为养羊户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6 预防
1) 科学饲养。为羊群提供优质的饲草饲料, 确保羊群健康生长。
2) 常规消毒。用3%来苏尔或3%石碳酸对羊舍及用具进行常规消毒。
3) 预防注射。一是对羊痘流行地区用痊愈羊只血清皮下注射预防效果好, 用量为成年羊10 m L/只, 羔羊5 m L/只。二是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 大小羊一律皮内注射0.5 m L/只。
【山羊痘诊断与综合防制】推荐阅读:
猪瘟的诊断及防制06-06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诊断10-06
故障综合诊断06-13
诊断综合治疗09-23
智能综合诊断系统10-15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06-12
心电综合电压诊断09-06
M(综合)诊断法07-18
变压器故障的综合诊断07-18
诊断与防治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