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李氏杆菌病诊治(共7篇)
绵羊李氏杆菌病诊治 篇1
2016年1月22日至2月初,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东五井子嘎查2个养羊户饲养的羊群先后出现以头颈斜弯向一侧、转圈运动、视觉模糊以至消失、流泪和卧地不起呈游泳状为特征的疫病,死亡严重。经现场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绵羊李氏杆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情况
2016年1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代力吉镇东五井子嘎查2个养羊户饲养的羊相继发生疾病。其中一家存栏羊132只,发病24只,发病率为18%。死亡13只,死亡率为54%;另一家存栏羊113只,发病17只,发病率为15%。死亡12只,死亡率为70.5%。该病的发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但以侵害羔羊为主,死亡率可达65%左右。该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由于冬春气温低,塑料棚舍覆盖霜雪,湿度较大,通风不好,饲草料缺乏,致使羊只机体瘦弱,抗病能力下降而导致疾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食欲减退进而废绝,反刍停止,流泪,视力下降,头颈歪向一侧,圆圈运动,结膜充血,体温升至40~40.5℃,稍后即下降;呼吸28~56次/分钟,脉搏92~158次/分钟;呆立,不愿走动,视力下降;临死前卧地不起,磨牙,四肢呈游泳样滑动,一般在8~10小时死亡。
3 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
可见肝脏、脾脏和淋巴结肿胀出血,并见有灰黄色坏死病灶。脑膜和脑充血、出血、水肿,病程稍长的脑内有细小的化脓灶。为了及时准确地确诊疫情,笔者立即采取病死羊的肝、脾、脑等器官组织,送往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进行检验。经脏器组织涂片、固定、染色和镜检,均检出呈V形排列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出呈V形排列的小杆菌呈革兰氏阳性,诊断为绵羊李氏杆菌病。
4 治疗
(1)肌注。青霉素320万IU、链霉素100万IU、注射用水15m L、10%磺胺嘧啶钠20m L、30%安乃近1 0 m L,分别一次肌注,1日2次。
(2)口服。盐酸土霉素兽用原粉,每100g拌饲料250kg连用3~5天。对症状较轻的19只羊,采取上述治疗方法3~5天,治愈16只,治愈率为84%,用此法治疗收到明显效果。
5小结
此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12月至3月期间主要侵害1周岁以下羔羊,死亡率可达50~70%。养羊户采取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直接受圈舍环境条件的影响,也给群与群之间增加了相互传染的机会,造成疫病流行。养羊户没有储备更多饲草料,再加上天气寒冷,羔羊膘情不好,严重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促使了该病的发生。严格圈舍消毒制度,加强饲草料保管,防止老鼠等啮齿类传播病原,保持圈舍干燥和保暖,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等防治措施。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蔓延。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2
1 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对食盐耐受性强, 对热的耐受性比大多数无芽孢杆菌强, 65℃经30~40min才能被杀死, 一般消毒剂均可灭活。本菌对青霉素有抵抗力, 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该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 几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均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通常呈散发性, 发病率低, 病死率很高。
2 临床症状
病患病羊体温升高, 食欲消失, 精神沉郁, 眼睛发炎, 视力减退, 眼球常突出,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 病羊动作奇异, 步态蹒跚, 或来回兜圈子。有的头颈偏于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不能强迫改变。在行走中遇有障碍物, 则以头抵靠而不动。颈项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时, 则颈项强硬, 头颈上弯, 呈角弓反张。病的后期, 病羊倒地不起, 神态昏迷, 四肢爬动作游泳状。一般1~2d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至10%。初期感染的很难耐过, 后期发病尚有复原的希望。
3 病理变化
剖检通常没有肉眼可见的特殊病变。有神经症状的病羊, 脑及脑膜充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 稍浑浊。流产母羊都有胎盘炎, 表现子叶水肿、坏死, 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
4 实验诊断
采血、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作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阳性, 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再取上述材料接种于0.5%~1%葡萄糖血琼脂平板上, 得到纯培养物后, 通过革兰氏染色、溶血检查、运动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确诊为李氏杆菌。
5 类症鉴别
该病应与具有神经症状的疾病相区别, 如羊的脑包虫病。脑包虫病患羊仅有转圈或斜着走等症状, 病的发展缓慢, 不传染给其他羊。另外, 应与有流产症状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6 防治
早期大剂量应用磺胺类药物, 或与抗生素并用, 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20%磺胺嘧啶钠5~10mL, 氨苄青霉素按1.0万~1.5万U/kg.bw, 庆大霉素1000~1500U/kg.bw, 均肌内注射, 2次/d。病羊有神经症状时, 可对症治疗, 肌内注射盐酸氯丙嗪, 1~3mg/kg.bw。预防本病平时应注意清洁卫生和饲养管理, 消灭啮齿动物;发病地区应将病畜隔离治疗, 病羊尸体要深埋, 并用5%来苏儿对污染场地进行消毒。
7 体会
7.1由于植物性饲料不含维生素A, 靠青绿饲料的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而舍饲羊以食干草为主, 青绿饲料为辅, 易造成维生素A的缺乏症。生产中, 可人工种植优质牧草, 青刈补饲;也可秋后收些次胡萝卜, 冬季切碎喂羊, 或以复合维生素形式加入精料中, 以增强羊只的抵抗力。
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3
1 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病初表现精神沉郁,呆立,体温升高至41.5 ℃,后降至常温,食欲减退,饮欲增强,咳嗽,呼吸困难,耳部和腹部皮肤发绀。有的表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做转圈运动或无目的地乱跑,头撞墙或头抵地不动,牙齿紧咬,颈部肌肉震颤,呈痉挛症状。严重者头颈后仰,四肢麻痹,抽搐,四肢划动,触之惊叫,3~7天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死猪口角有泡沫流出,耳根发绀,皮肤有紫斑。剖检:可见黏膜、浆膜有轻微出血,腹水增多;胃底部有出血斑,小肠充血;肝脏颜色变浅,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脑膜和脑有轻微充血,脑脊液增加,稍浑浊。
3 实验室检验
3.1 病料染色镜检
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淋巴结等做成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或两个菌体呈“V”字形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3.2 细菌培养鉴定
无菌取上述病料接种于马丁肉汤,37 ℃培养24 h后肉汤轻微均匀混浊,管底有淡黄色沉淀,振荡时见辫状浮起。用接种环取肉汤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于37 ℃培养48 h,在平皿上形成了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蓝白色、透明的小菌落,钓取单个菌落再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也可见菌体呈“V”字形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
3.3 生化试验
本菌发酵葡萄糖、鼠李糖、果糖,产酸不产气;靛基质及H2S试验阴性;M.R.和V-P试验均为阳性。综合鉴定分离菌为李氏杆菌。
4 诊断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李氏杆菌病。
5 防治
5.1 立即隔离发病猪,对污染的圈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对死猪、污染饲料、粪便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及时驱除圈舍鼠害。
5.2 对发病猪每头肌肉注射20%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 mL,2次/天,连用3天,并按1 mg/kg体重剂量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2次/天,连用3天;对高度兴奋不安的病猪,按20 mg/kg体重剂量将水合氯醛溶于水后用胃管灌药;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电解质等物质,让猪自由饮用。
5.3 氟苯尼考注射液0.1 mL/kg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5天。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4
1 发病原因
该病最易发病的季节就是早春和晚秋。与湿地草场、草质有一定的关系。该乡处于天山之阴, 蒲类海之东。秋草场多半是湿地草场, 进入十月后牧草逐渐变黄枯萎。发病前几日正好下了一场小雪, 由于地温还没有下降到冻结点, 雪很快就融化了。大量的杆菌没有被冻死覆在草上, 加上潮湿, 在阳光下大量繁殖。羊采食枯草, 大量的杆菌便进入体内, 迅速聚集, 达到一定数量后, 进入血液麻痹大脑, 出现上述看到的特殊症状。
2 流行特点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本病可分为子宫炎型、败血型和脑炎型。在家畜中, 以绵羊的李氏杆菌病最为常见, 并几乎全为脑炎型, 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绵羊都可患病;败血型间或发生于10日龄以下的羔羊;子宫炎型多发生于怀孕最后两个月的头胎绵羊。山羊的病型与绵羊的相同。该病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呈散发性, 发病率低, 但病死率很高。
该病易感动物的种类范围广, 除羊外, 本病也发生于猪和家兔, 其次为牛、家禽、犬和猫, 马极为少见。人可感染发病。多呈散发性, 偶呈地方性流行。许多野生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都易感染, 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
3 症状和病理变化
3.1 脑炎型
主要以脑炎神经型居多。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 有的可能只有几天, 也有的长达2个月的。病初体温升高1~2℃, 不久下降至接近常温。精神沉郁, 目光呆滞, 头低垂, 一侧或两侧耳下垂, 不能随群活动。有的意识障碍, 无目的地乱窜乱撞。一天内有时采食, 有时一天都停食。典型症状:转圈运动。向一侧歪斜, 无目的走动不能自动避开障碍物, 摔倒。不能强使改变;有的角弓反张, 卧地, 昏迷等。舌麻痹, 采食、咀嚼、吞咽困难。鼻孔流出黏性分泌物;眼流泪, 结膜发炎, 眼球突出, 常向一个方向斜视, 甚至视力丧失。头颈偏向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遇有障碍物时则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直, 头颈呈角弓反张。后期卧地不起、昏迷、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一般于3~7 d死亡。病死率很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春季发生该病的, 经及时对症治疗, 恢复较秋季快。
剖检:可见脑及脑膜充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稍浑浊。组织学检查时, 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微脓肿起始于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 继而结节中心液化和个性粒细胞明显浸润。这种化脓灶很局限, 扩展不大, 但却散布于整个白质。胶质结节和局部化脓灶周围的实质可能没有变化, 但白质常有较大范围的水肿, 其间散在多少不一的个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常见到局部软化灶, 后者也可能融合。软化灶与血管炎、血栓性栓塞及血管周管套形成所致的血管闭塞有关。血管周围管套明显, 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 也杂有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3.2 子宫炎型
一般该病在初春3—4月份流行时, 怀孕母羊, 常伴有流产和胎盘滞留, 胎儿死亡。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 羔羊常发生急性败血症而很快死亡。有的病羊, 经抗生素治疗, 子宫内的微生物和炎症很快消失。在深秋和初冬发生该病的羊只, 因初配种流产或子宫炎型很少, 无论8—12月龄当年羊还是成年母羊都以脑炎神经型症状居多。
解剖:胎盘病变显著, 绒毛上皮坏死, 顶端附有内含细菌的脓性渗出物。在子宫内早期死亡的胎儿, 自溶常掩盖了轻微的败血性病变, 如胃肠黏膜充血, 气管黏膜、心外膜和淋巴结出血, 卡他性肺炎以及肝和脾等的变性和坏死灶。在子宫内后期死亡和流产的胎儿, 由于病变已充分发展, 不易为自溶所掩盖, 故常在肝脏、有时在脾脏和肺脏可见到粟粒性坏死灶。
3.3 败血型
精神沉郁, 轻热, 流涎、流泪、流鼻液, 不听驱使, 吃食、吞咽缓慢。病程短, 死亡快。剖检见脾脏肿大、肝粟粒状坏死灶、心外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性结膜炎和黏脓性的鼻炎。
4 诊断
4.1 脑炎型李氏杆菌病
可根据典型的症状、发病季节、病理组织变化做出诊断。
4.2 败血型李氏杆菌病
必须从病变脏器取材、培养、检查细菌。
4.3 子宫炎型
只有在胎儿和胎膜中找到细菌, 才能确诊。
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也是羊只梭菌类传染病流行的季节。两种病的病原都存在于腐败的饲草, 土壤、不洁的饮水。常常交叉感染, 因此, 在诊断上必须细致的进行实地了解, 根据死亡时间和各自特殊症状进行分析。解剖经化验室诊断确诊。
5 治疗
5.1病羊早期病初可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采取大剂量磺胺类药与土霉素注射液或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并用, 疗效较好。用20%磺胺嘧啶钠, 按每千克体重5~10 mL, 庆大霉素, 按每千克体重1 000~1 500 U位, 均肌肉注射。也可用青链霉素联合进行治疗。病羊出现神经症状时, 可用盐酸氯丙嗪治疗, 按每千克体重1~3 mg用药。出现神经症状的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体质较弱的应补充10%葡萄糖500 mL、葡萄糖酸钙2~3 g。消化不良的用健胃药, 每天给予柔软的青干草, 适当补精饲料150~200 g。
5.2病羊应迅速隔离, 棚圈和羊群立即喷洒消毒液和生石灰。各羊群之间不要交叉放牧, 要暂时形成隔离区。同时, 应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牧草优良、高燥的地方转场, 可有效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6 预防
一起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5
1 发病情况
主诉去年11月12日从南宁市某县某猪场购进70日龄仔猪23头, 分两栏饲养, 刚开始采食正常, 前天有1头大的发病, 表现为呆立, 围绕着猪槽转, 昨天早上死亡, 已经埋了;昨天下午又有1头发病, 今早死亡, 表现出一样的症状。今天早上又有3头小猪不吃料, 手摸有点发热。饲料是餐馆的泔水和米糠。
2 临床症状
根据畜主所述和现场观察得知, 仔猪病初食物减退, 3头病猪中有2头步态不稳, 运动失常, 作圆圈运动, 1头呆立, 头抵墙壁, 测体温略高;4h后发现有2头病猪倒地, 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皮肤开始出现蓝紫色。
3 病理剖检
对倒地猪宰杀眼观病理变化, 见脑膜轻度出血, 脑脊髓液混浊;肝脏微肿有小坏死状, 心包膜有少数出血点, 其他正常。
4 实验室检查
取血液和肝样回单位实验室进行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阳性, 呈v形排列的小杆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呈阴性反应。
根据上述情况, 诊断为猪李氏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猪李氏杆菌病是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俗称转圈子病, 加强检疫, 搞好饲养管理和圈舍清洁卫生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
5.1 治疗
5.1.1对全群未病猪用氟苯尼考加头孢噻呋钠混合注射, 按0.1~0.3m L/kg体重肌注, 1次/d, 连用3d;同时用阿莫西林拌料喂。
5.1.2对有食欲下降症状的猪进行隔离治疗, 同样用氟苯尼考加头孢噻呋钠混合注射, 用药的剂量加倍, 1次/d, 连用3d后降到常规用量, 再用3d停药, 观察后效, 视情况换药。
5.2 消毒
5.2.1 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消毒剂对栏舍及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并配合进行灭吸血虫工作。
5.2.2 用新鲜石灰水对栏舍及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经上述措施处理, 该屯农户的猪病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且无死猪现象发生, 7d后恢复正常。
6 小结与体会
6.1 该病用氟苯尼考加头孢噻呋钠混合注射, 疗效显著。
6.2 从发病情况看, 该户猪病属从外引进, 忽略了检疫和隔离观察。。
6.3 建议加强进出口检疫, 严格隔离观察措施。
波尔山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病例 篇6
1 发病情况与临床诊治情况
该波尔养殖场发现有138只波尔山羊中10只出现了精神萎靡,离群独处,垂耳低头,食欲不振,咀嚼吞咽困难,食物不能下咽,之后又从口中掉下来,反刍明显减少。经过临床检测后发现,体温达到了40.4℃,眼睛结膜出现潮红,并且内呈现树枝状充血,呼吸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使用庆大霉素对其进行灌服,再使用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诊治,波尔山羊的病情不仅未出现明显的好转,并且又有20多只波尔山羊出现病情,病羊发现神经症状,主要是山羊步态缓慢,动作奇怪,或者是向一侧来旋转或者来回兜圈子,甚至会将头颈偏往一侧,走动时直接往一侧转圈,不能加以强迫性改变。颈项僵硬,头颈呈上弯,呈现角弓反张。孕羊容易出现流产,羔羊患病之后有较高的死亡率。特别是在病羊发病后期,病情较重的波尔山羊倒地后不起,昏迷,四肢呈游泳状,大约2~3d之后死亡。
2 病理变化情况
通过解剖后发现心脏内包内存在较多积液、较为浑浊;大脑及脑膜充血、出现水肿,脑脊液明显增多,并且稍微浑浊,其它并未出现明显病变。
3 实验室检测
无菌环境下取出病料图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单一分散或者三两个菌体排列呈现出V型或者呈现出栅栏形状的小杆菌,同时再结合病羊的神经症状,确定为李氏菌病。
4 预防措施
(1)将发病的波尔山羊及时进行隔离,对已经病死羊的尸体进行深埋,同时,使用百毒杀(1600)来对污染物场地开展消毒,1天1次,连续5d。
(2)整个波尔山羊羊群上午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同时使用金银花六味注射液开展肌肉注射,下午使用氟本尼考注射液与复方黄连乳注射液对其实行肌肉注射,根据药品说明1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5d。
(3)对神经症状的病羊,实行对症治疗,根据药品说明进行肌肉注射,注射盐酸氯丙嗪,1天1次,连续使用5d。
(4)在波尔羊群的日常饲料中适当加入阿莫西林、泰妙菌素,在饮水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葡萄糖、电解多维混饮,增强波尔山羊体质,防止出现一些继发性感染。在治疗3d之后,病羊的症状明显减轻,不出现新增加病例,在5d之后,整个羊群一切正常。同时,也可以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李氏杆菌病,需要畜主将病羊进行及时隔离,将羊舍与运动场地内的粪便予以堆积并实行堆积发酵,用不同类型的消毒液对羊舍和运动场所开展消毒,做好饲料房内的灭鼠防疫工作。
5 注意事项
在该病例中,使用的是放牧加舍棚饲养的方式,羊舍往往是半开放式,这样饲料是堆在无窗户、无门的房间内,但是老鼠能自由出入,任意采食舍料间中的羊群精料。老鼠的粪尿能够传染该病原,因此,建议波尔山羊的养殖户将饲料的门窗进行及时关闭,做到禁止鼠类进出饲料间。如果是疑似遭老鼠污染的饲料需要进行及时清理,并且进行深埋或者是焚烧等方式,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羊舍和周围环境的灭鼠工作。同时要注意保持好羊舍及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卫生,并全面做好消毒工作。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1流行病学
1)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 中间微凸的卵圆形杆菌,不形成芽胞,也无运动性, 普通染料都可染色,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抵抗力不强,对干燥、阳光和热都敏感,用一般消毒药就可在数分钟内杀死本病菌。
2)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里,但有健康绵羊的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内也可带菌。本病各年龄段的绵羊均可感染发病,但多发生于幼龄绵羊和羔羊,而山羊不易感染。生病绵羊和健康带菌绵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随病羊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感染其它绵羊;健康带菌绵羊在长途运输、受寒或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刺激下,当自体抗病力下降时,也可发生自体内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季节多发病。绵羊巴氏杆菌病多为散发性,有时候也可暴发形成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多发生于哺乳期的羔羊,往往突然发病,呈现呆立、寒颤、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在在数数分分钟钟至至数数小小时时内内死死亡亡。 。
2)急性型。发病绵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41.5 ℃以上,鼻镜干燥,眼结膜潮红且眼中有黏性分泌物;时有咳嗽和打喷嚏, 鼻孔流出混有血液的黏性分泌物。患病羊初期发生便秘,至后期严重腹泻且粪便中带有血水,粪便恶臭;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皮肤和可视黏膜发绀,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等。病羊经2~4 d病程,常因严重虚脱后衰竭死亡。
3)慢性型。绵羊发病初期,主要表现食欲不振, 鼻流出少量黏脓性分泌物,时有咳嗽;发病后期,常有泻痢现象,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呼吸困难,颈部和胸下部常发生水肿;最后多经过2周以上病程,常在极度虚弱中衰竭死亡。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绵羊,可见皮下有胶样浸润和多量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胸腔内有多量黄色渗出液,肺脏水肿、淤血和有多量小出血点;肝脏和肾脏均发生实质性变性;脾脏常无变化或有少量出血点;胆囊肿大、充盈;胃肠道出血性炎症,黏、浆膜都有出血点。病期较长者肢体消瘦, 常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和肠炎,肝脏有坏死灶。
4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初步诊断为本病;为进一步确诊,需要无菌采取病死绵羊的肝脏、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心血,做成触片或涂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若见到有两端着色浓染呈卵圆形的杆菌,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即可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
5预防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模式,严禁从疫区引进绵羊。 对从外地市场上购进的补栏羔羊,需要认真检疫, 并隔离观察2周以上无异常,方可混群饲养。
2)加强羊的饲养管理。
1强化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巴氏杆菌可通过羊的粪、尿排泄物和腺体分泌物传播病菌,故要保持羊圈舍的干燥、清洁卫生。 每天都要清洁一次羊圈舍地面;圈舍及其周围环境要定期消毒,可用5%漂白粉或1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对饲养场内的饲养设备、运载工具等,可用3%来苏尔或0.3%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半个月清除1次羊粪,并将其运送到远离羊圈舍的地方堆积发酵;对病死羊及其污染物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2要消除可能降低羊抗病力的各种因素。如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季节,应防止羊受到寒冷的侵袭;在长途运输中,应避免羊过度疲劳;加强羊的营养,喂给适口性好的优质草料,复膘健壮,增强抗病力。
3做好羊免疫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本病。可用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在绵羊颈部、耳后部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剂量可按生产厂家说明书使用。
6治疗方法
1)隔离治疗。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病羊或可疑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健康羊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体温,防止感染。
2)药物治疗。首先,使用抗巴氏杆菌药物治疗。 常用青霉素钠(钾)每千克体重3~4万IU、硫酸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20 mg,2种药稀释混合后1次肌肉注射,2~3次/d,连用3~5 d;或用硫酸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5~20 mg,1次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 d;或用硫酸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3~ 4 mg,1次肌肉注射,2~3次/d,连用3~5 d。及时使用上述药物治疗本病,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再则,实施对症治疗。如当患病羊体温过高、病情严重或脱水时,需要及时进行补液、强心和降温治疗,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400~500 m L、10% 安钠咖3~5 m L、0.5%地寒米松2~3 m L、5%维生素C 8~10 m L,1次静脉注射;并使用30%安乃近3~5 m L,1次肌肉注射等。同时,还应加强对患病羊的护理工作,促使增强抗病力、早日康复。
摘要:绵羊巴氏杆菌病又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泻痢和败血症,本病对养羊业危害性极大,常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重点阐述了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
【绵羊李氏杆菌病诊治】推荐阅读:
山羊李氏杆菌病诊治07-30
羊李氏杆菌病09-04
猪瘟与李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07-01
绵羊绦虫病诊治12-27
绵羊沙门氏菌病诊治10-01
李氏杆菌10-13
绵羊有机磷中毒诊治06-28
绵羊疥癣病防治12-16
绵羊链球菌病防治12-18
绵羊布鲁氏菌病的诊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