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系绵羊(精选7篇)
藏系绵羊 篇1
贵南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东径100°13′~101°33′, 北纬35°09′~36°08′, 海拨高度约3 000~3 500米, 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为了摸清贵南县绵羊寄生虫的分布情况及感染强度, 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于2008年3月份利用驱虫之机在茫拉乡郭玉乎村、塔秀乡贡哇村和茫曲镇昂索村, 选择藏系绵羊141只进行了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依据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 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相似, 家畜寄生虫种类也基本相同的原则, 选择贵南县茫拉乡郭玉乎村、塔秀乡贡哇村和茫曲镇昂索村9户养殖户饲养的藏系绵羊141只, 调查肺线虫的幼虫及消化道内寄生虫的种类、感染强度、严重危害家畜健康的优势虫种及其应采用的防治方法。
1.2 方法
从直肠采取新鲜粪便10克, 线虫虫卵检查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肝片吸虫虫卵计数法, 统计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另外称取5克粪样, 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肺线虫的幼虫, 并记录, 最终分别计算肠道蠕虫虫卵及肺线虫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2 调查结果
本次所调查的贵南县藏系绵羊共发现有13种体内寄生虫, 详情见表1、表2。
3 讨论
(1)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贵南县的绵羊寄生虫以消化道线虫为主, 并为混合感染, 对绵羊危害很大, 是羊只春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优势虫种为食道口线虫、夏伯特线虫、奥斯特他线虫等线虫。
(2) 本次调查的茫拉乡郭玉乎村, 绵羊的肝片吸虫感染率最高, 这可能与该村在纳滩牧场放牧密切相关, 而塔秀乡贡哇村由于没有纳滩草场, 所以绵羊肝片吸虫呈零星感染。
(3) 尽管贵南县牧民有每年春秋两季药物预防性驱虫的习惯, 但寄生线虫的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这与草地载畜量过大、寄生虫重复感染有关。至于寄生虫是否产生了抗药性,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致谢:此项工作的调查得到了茫拉乡兽医站刘进、塔秀乡兽医站林永明、茫曲镇兽医站才项吉、县兽医站陈彩英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感谢!813100) (013)
藏系绵羊 篇2
一、试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㈠试区概况
大岔村隶属肃南县大河乡, 原为县办国营牧场, 2002年企业改制时撤场建村, 畜牧业经济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该村地处肃南县城东南35公里处, 西及西南与青海省祁连县接壤, 东、北与本县杨哥、隆丰、松木滩等村为邻, 全村草原总面积4.64万公顷, 可利用草原面积3.14万公顷;有冬春草场1.58万公顷, 夏秋草场3.05万公顷, 草场类型主要为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高山草甸类。境内山峦重叠, 沟壑纵横, 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 年平均气温-1℃至~2℃, 无霜期为70天~100天, 年降水量90毫米~350毫米。2008年全村经营各类牲畜12939头 (只) , 其中小畜9472只, 大畜2472头 (匹)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㈡试验方法
在白泉峡放牧片选同一水源、同一草原类型饲养藏系绵羊的4户牧民的羊只为试验对象。试验于2007年12月21日开始, 到2008年6月15日结束, 试验期176天, 重点对藏系绵羊在自然放牧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定期测试观察。选择2户牧民饲养的成、幼、公、母藏系绵羊按照以户为单位的自然类群设为试验组;将原放牧片另2户牧民饲养的相同类型的藏系绵羊也按自然类群设为对照组。试验前对两组羊只实施羊三联四防苗、口蹄疫苗注射和内寄生虫驱治、扣置塑料暖棚、维修圈舍、消毒等工作。两组羊均采取传统的天然放牧方式, 白天在天然草原全天放牧, 羊只自由采食和清洁饮水, 夜间归牧后对个别乏弱畜分圈补饲少量青干草。夜间试验组羊圈于标准化暖棚羊舍, 对照组羊圈于简易棚舍。对两组羊群定期统一预防疫病、定期统一驱虫、定期消毒圈舍及环境, 保证羊群健康。采用生物统计方法, 从两组羊群中各随机选择成、幼年母羊和当年母羔羊各12只, 统一编号佩戴专用耳标。对羊只保膘增重、体尺变化、繁殖成活、羔羊初生重、月龄重、断奶重及生产性能指标进行定期测定。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㈠保膘增重情况
经2007年12月21日期初测定, 试验组成、幼年母羊和当年母羔羊空腹体重分别为52.45公斤、50.58公斤和32.38公斤, 到2008年5月21日期末测定, 空腹体重分别下降为39.11公斤、36.55公斤和30.63公斤, 下降幅度分别为25.43%、27.74%和5.40%。经按月定期测定, 藏系绵羊体重从3月份开始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4月份下降最为严重, 各年龄段羊体重分别下降4.79公斤、3.03公斤和1.45公斤。到5月份, 随着天气变暖, 牧草返青, 体重开始逐步回升, 但是直到6月15日仍然没有恢复到12月份期初水平, 和期初相比, 当年羔羊增加5.25公斤, 增长幅度为16.21%, 成年母羊和周岁母羊体重分别下降4.72公斤和3.40公斤, 下降幅度分别为9.50%和7.52%。对照组成、幼年母羊和当年母羔羊期初空腹体重分别为53.08公斤、46.54公斤和30.00公斤, 到2008年5月21日期末测定, 分别下降为33.17公斤、31.05公斤和25.85公斤, 下降幅度分别为28.40%、25.97%和8.24%, 比试验组分别高2.97个百分点、1.77个百分点和2.84个百分点。5月份体重继续呈下降趋势, 到6月15日和12月份的期初水平相比, 体重分别下降7.97公斤、8.27公斤和0.07公斤, 下降幅度分别为17.20%、19.72%和2.49%, 比试验组分别高7.70个百分点、12.20个百分点和13.72个百分点。和天然放牧的细毛羊相比, 试验组成、幼年母羊和当年羔羊体重下降幅度分别高8.07公斤、4.53公斤和1.33公斤;对照组分别高10.68公斤、6.88公斤和1.90公斤 (表1) 。
㈡繁殖成活情况
经期末调查统计, 试验组仔畜成活率、繁殖成活率和成畜保活率3项指标分别达到99.71%、98.87%和100%, 对照组分别达到98.69%、94.17%和97.71%, 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02、4.68和2.29个百分点。由此说明, 加强绵羊的抗寒保暖工作, 对提高繁殖成活的各项指标具有重要作用 (表2) 。
㈢生长发育情况
从表3看出, 两组羊只各年龄段的体尺指标除体高变化不大外, 体长和胸围2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变化, 说明绵羊经过一个漫长寒冷的枯草季节, 体格尤其是体长和胸围两项指标随体重下降、回升呈正相关变化关系, 但是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㈣羔羊初生重
从表4看出, 试验组公、母羔羊平均初生重分别达到3.74公斤和3.78公斤, 对照组分别为3.29公斤和3.31公斤, 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高0.45公斤和0.47公斤, 两组间差异显著。试验组羔羊1月龄体重达到7.98公斤, 2月龄达到11.93公斤, 5月龄时达到15.90公斤, 到6月龄断奶时体重达到21.40公斤, 具有早期生长发育较快的明显特点。
㈤生产性能情况
从表5看出, 试验组成、幼年母羊和当年母羔羊平均产毛量分别达到1.62公斤、1.46公斤和1.49公斤, 对照组分别达到1.43公斤、1.32公斤和1.35公斤。由于藏系绵羊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产毛量较低的特点, 两组各年龄段羊平均产毛量差别不大 (表5) 。
㈥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
两组羊只均采用传统的天然放牧管理方式, 一般对大群羊不实施补饲, 仅对个别乏弱畜和母畜给予少量补饲。在测试期间, 试验组饲草料费用合计5760元, 按150天时间计算, 平均每只羊补饲费用12.60元, 日均补饲费用0.084元。对照组饲草料费用合计7710元, 平均每只羊补饲费用22.09元, 日均补饲费用0.147元。根据牧户出售羊、牛和羊毛等产品计算, 试验组羊只均收入280.64元, 扣除补饲费用后, 只均纯收入268.04元。对照组羊只均收入247.57元, 扣除补饲费用后, 只均纯收入225.48元。试验组比对照组只均收入高42.56元。
三、小结与讨论
测定观察表明, 藏系绵羊在自然放牧条件下, 自12月至次年4月的150天时间内, 各年龄段羊只体重均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3月~4月份体重下降最为严重。到5月份随着气温回升和牧草返青, 绵羊体重开始回升。但直到6月上旬体重虽然继续上升, 然而仍然没有恢复到期初的体况水平。表明藏系绵羊在传统的饲养管理情况下, 其夏长、秋肥、冬瘦、春乏的自然长消规律极为显著。
观察结果表明, 肃南大岔白泉峡一带, 冬季最冷、气温最低的时间为12月至次年3月份, 到4月份天气变暖, 气温开始回升。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由于牧草枯黄营养差, 羊只游走觅食时间长, 绵羊为抵御饥寒、维持体温而消耗大量的体能, 在饲草料缺乏的情况下靠分解体组织来达到生存的目的, 体能消耗较大, 掉膘损失严重。虽然两组羊只都沿用传统的靠天养畜习惯, 在没有补饲条件的情况下, 试验组由于采取了较好的抗寒保暖措施, 掉膘损失相对较低。而对照组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暖设施, 羊只为抵御严寒气候散失的热能大, 掉膘损失较为严重。说明藏系绵羊在寒冷季节采取必要的抗寒保暖措施, 可以减轻羊只掉膘损失, 提高羔羊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
藏系绵羊 篇3
1 调查对象
牦牛:来自若尔盖县阿西乡、热尔乡、姜东村和向东村,共计20头;藏系绵羊新鲜粪便:采自辖曼种羊场,共计30份。
2 调查方法
2.1 牦牛寄生虫剖检
体表寄生虫检查:观察已死牦牛的体表,看是否有脱毛、皮屑或痂皮等症状,主要查看的寄生虫为螨虫和牛蝇蛆。
眼部寄生虫检查:翻看眼睑观察是否有线状或丝状游动的牛眼线虫。
消化道寄生虫检查:剖开食道、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小肠、结肠、盲肠及直肠,分别观察各个部位寄生的吸虫、绦虫和线虫。
肺部寄生虫检查:剖开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至肺泡,认真查看是否有肺部线虫等。
肝脏寄生虫检查:观察整个肝脏组织是否有透明囊泡存在,主要查看是否有肝包虫,随后剖开胆囊及肝脏静脉,查看是否有肝片吸虫等寄生。
胰脏寄生虫检查:取出整片胰脏,捏碎并在水盆中清洗,观察是否有吸虫寄生。
头部寄生虫检查:剖开牦牛头部,观察是否有透明囊泡存在,主要查看是否有脑包虫。
2.2 藏系绵羊粪便镜检
方法采用廖氏计数法,具体如下:
2.2.1 将被检家畜粪便定量(Xg),用定量粪便3~5倍体积的水调成羹。
2.2.2 用铜筛网过滤,并用适量水边冲洗边过滤。
2.2.3 将滤液沉淀20 min,弃上清液,再加水沉淀,重复3次。
2.2.4 弃适量上清液,用量筒对该沉淀液定量(Ym L)。
2.2.5 充分摇匀沉淀液后,迅速将部分沉淀液移至“计数器”的两计数室内。
2.2.6 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器两计数室内的寄生虫虫卵,并计数。
2.2.7 按以下公式计算EPG值(每克粪便中的前后盘吸虫虫卵数量)。
3 结果
3.1 牦牛寄生虫剖检
根据虫体在宿主中的寄生部位和形态,参照《四川省畜禽寄生虫志》,得出牦牛的寄生虫种类为前后盘吸虫、鞭虫、仰口线虫、绦虫和牛蝇蛆。20头被剖检牛中,有14头发现感染有寄生虫,寄生虫检出率达70%,而此14头牦牛又多数为混合感染,同时感染2种及2种寄生虫以上的牦牛多达8头,感染3种寄生虫的牦牛达4头。在宿主体内数量最多的寄生虫为前后盘吸虫,最少的为绦虫,仅在一头牛的小肠内发现2条。具体情况,详见表1。
3.2 藏系绵羊粪检
粪便镜检结果显示,绵羊感染的寄生虫为前后盘吸虫、鞭虫和某线虫(因线虫种类繁多,仅靠显微镜定义虫种不够严谨,故此处以某线虫代表该线虫种)。30份粪便中,发现19份有寄生虫虫卵,虫卵阳性检出率达63.3%;同时发现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虫卵的粪便有3份。此3种寄生虫中,感染率最高的为前后盘吸虫,依次为某线虫和鞭虫。其中EPG值范围为77~431,具体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详见表2。
4 讨论
调查发现,若尔盖地区牛羊的主要寄生虫为前后盘吸虫、鞭虫、仰口线虫、绦虫和牛蝇蛆,其中危害性最大的为前后盘吸虫。与先前文献报道相比,普遍流行的肝片吸虫等其他寄生虫并未在此调查中发现,且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也较以前大为减少。蒋学良等1977年在辖曼种羊场发现牛羊寄生虫种类多达33种,其中牦牛前后盘吸虫感染率达100%,感染虫数44~3 000条;羊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4.44%,感染虫数4~4 440条。而在本次调查中,前后盘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分别为:牦牛40%,感染虫数102~526条;羊33.3%,EPG为119~431。由此可见,近年来当地兽医部门对牛羊的驱虫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若尔盖地区对牛羊进行寄生虫驱虫是在5月底至6月下旬,所用药物主要为克虫特、四咪唑、苯硫咪唑、内外驱虫净等药物。在驱虫近3个月后,调查的20头牦牛中发现一头感染绦虫,数量为2条,绦虫感染率达5%,表明绦虫驱虫效果相对较好。而前后盘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其中前后盘吸虫、仰口线虫及鞭虫的感染率分别达40%、25%和25%,说明对这两类虫的驱虫效果并不理想。从藏系绵羊粪便虫卵镜检结果来看,前后盘吸虫、某线虫及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3.3%、26.7%和16.7%,与牦牛寄生虫感染情况相差不大。这也许与本地牧民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并连续使用有一定关系。据报道,长期连续使用某一种寄生虫药物且在驱虫不净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未致死的虫种保存下来并繁殖,从而形成抗药性虫株。因此,该地对牛羊驱虫应考虑轮换用药。另外,从感染程度来看,绵羊前后盘吸虫EPG最大值为431,线虫EPG最大值为266,孔繁瑶等学者认为羊粪中的EPG在1 000时具有致病性,由此说明此时羊群的吸虫和线虫感染程度还并不严重,但是应引起重视。而牦牛感染前后盘吸虫却并不如此,从解剖的单头牦牛瘤胃中就发现该虫数量达526条,覆盖了瘤胃胃壁一大片。因此,今后对该地区的牛羊驱虫,还应专门针对感染率和感染程度皆较为严重的前后盘吸虫。
综上所述,考虑到若尔盖地区的特殊气候及放牧特点,在今后的驱虫工作中应坚持5~6月定期驱虫,除使用咪唑类线虫驱虫药外,还应考虑其他线虫药物如伊维菌素等,同时增加吡喹酮等驱吸虫和绦虫的药物。在使用驱虫药时,要避免单种药物重复使用,做到每年更换一种具有相同功效的驱虫药,特别针对该地区的前后盘吸虫,应在每年的下半年如10月使用硫双二氯酚进行一次性驱虫,以后每年实行5~6月驱虫和10月二次驱虫。寄生虫防治除药物驱虫外,还需重视切断传播途径,有效的方法如收集牛粪暴晒作燃料、划区轮牧方式放牧,储备无寄生虫污染的干草过冬等。
摘要:本文通过剖检20头牦牛和镜检30份新鲜藏系绵羊粪便,对若尔盖县牛羊进行了寄生虫病调查。结果表明:感染牛羊的寄生虫主要为前后盘吸虫、鞭虫、仰口线虫、绦虫和牛蝇蛆,其中前后盘吸虫的危害最大。
关键词:寄生虫,牦牛,藏系绵羊
参考文献
[1]宋定彬,马永群.若尔盖县畜种选育的历史现状及对策措施[J].吉林农业,2010,(12):305.
[2]徐万洪,夏树村,纳么磋.若尔盖牦牛改良现状及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9,(6):51-52.
[3]廖党金.绵羊与牛片形吸虫病的粪便检测新技术[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0,8(4):18-22.
[4]蒋学良.四川畜禽寄生虫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蒋学良,杨文富.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种羊场羊、牛寄生虫调查[J].四川畜牧兽医,1977,5(1):54-57.
[6]陶永平,冯忠勇,李永正.浅谈若尔盖高寒牧区牦牛肝片吸虫病[J].中国兽医药杂志,2006,(2):64-66.
[7]Silvestre A,Leignel V,Berrag B,et al.Sheep and goat nematode resistance to anthelmintics:pro.and cons among breeding management factors[J].Vet.Res.,2002,33(5):465-480.
藏系绵羊 篇4
藏系绵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毗邻的甘、川、滇等高寒缺氧地区,是青藏高原特色的品种资源。目前,有关藏系绵羊绒毛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较少,而涉及其KRT26基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Gen Bank上的KRT26基因序列多为预测序列,仅人、牛、大鼠和小鼠KRT26基因序列为克隆序列。本研究参考普通绵羊预测序列克隆了藏系绵羊KRT26基因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藏系绵羊皮肤等组织中的表达, 为后续深入研究KRT2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1材料
试验选择四川省阿坝州某养殖场的5只成年健康的高原型母藏系绵羊( Ovis aries) ,屠宰后迅速取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脂肪、皮肤等组织,用锡箔纸包裹后放入冻存管,立即投入液氮中保存。
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 p MD - 19T载体、 Prime Script RT - PCR试剂盒,购自Ta KaRa公司; DH5α、Quanti Fast SYBR Green PCR试剂盒,购自QIAGEN公司; Axy Prep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AXYGEN公司。
CFX 96荧光定量PCR仪、Versa Doc 1000凝胶成像系统,BIO - RAD公司产品; Biowav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iochrom公司产品。
2方法
2.1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PCR引物用Primer Premier 5. 0软件设计。根据Gen Bank中已报道的普通绵羊KRT26基因的预测序列( XM_004012872. 1) ,设计KRT26基因CDS区以外的PCR引物。同时根据本研究获得的藏系绵羊KRT26基因序列和普通绵羊GAPDH基因序列( NM_ 001190390. 1) 、β - actin基因序列 ( NM _001009784. 1) 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全部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信息见表1。
2.2藏系绵羊KRT26基因的克隆
按TRIzol试剂操作手册提取藏系绵羊皮肤组织总RNA,用琼脂糖凝胶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的质量和浓度。按照反转录试剂盒的操作指南,用1 μg总RNA以Oligo( d T) 为引物合成c DNA第一链,并利用设计的克隆引物( K - F、K - R) 进行PCR,扩增目的 片段。 PCR体系: 上、下游引物 各1 μL,c DNA 1 μL,超纯水9. 5 μL,2 × Taq PCR Master Mix 12. 5 μL。扩增条件: 95 ℃ 5 min; 90 ℃ 30 s, 60 ℃ 10 s,72 ℃ 20 s,共40个循环; 72 ℃ 5 min。用1. 5% 琼脂糖凝胶分析扩增产物。按照胶回收试剂盒操作说明回收目的片段,连接p MD - 19载体后,转化DH5α 感受态细胞,利用氨苄西林筛选阳性菌落,将经PCR验证后的菌液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2.3藏系绵羊KRT26基因的序列分析
将所测序列用DNAMAN Version 6软件进行人工校对、编辑,以确保序列准确无误。按脊椎动物基因组遗传密码进行DNA序列的开放阅读框( open reading frame,ORF) 查找和编码预测,最后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
2.4KRT26mRNA组织表达的定量PCR检测
分别提取5只藏系绵羊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脂肪及皮肤组织总RNA,经浓度和质量检测后进行第一链合成,按照荧光定量试剂盒操作步骤,以表1中的定量PCR ( q PCR ) 引物建立两个内参基因 ( GAPDH、β - actin) 和目的基因的标准曲线,并将所有组织进行q PCR检测。反应体系: 上、下游引物各1 μL,Quanti Fast 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 12. 5 μL,c DNA 1 μL,超纯水9. 5 μL。反应条件: 95 ℃ 5 min; 90 ℃ 30 s,64 ℃ 10 s,72 ℃ 20 s,共40个循环; 72 ℃ 5 min。每个样品做3个重复。数据结果采用2- ΔΔCt方法进行分析[10]。
2.5数据统计
用SPSS13. 0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两两比较,设定P < 0. 05时为差异显著。
3结果
3.1藏系绵羊KRT26基因的克隆结果
用藏系绵羊皮肤组织成功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DNA片段( 见图1) ,经过连接转化筛选阳性克隆后,测序证实长度为1 450 bp,其CDS区序列全长为1 407 bp,与普通绵羊KRT26基因预测序列的相似性达99. 93% ,证实此片段为藏系绵羊的KRT26基因。
1. KRT26 基因; M. DL - 2 000 Marker。
将试验获得的藏系绵羊KRT26基因的CDS序列与其他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其与绵羊预测序列 ( XM_004012872. 1) 的相似性达99. 93% ,仅相差1个碱基,即普通绵羊预测序列的266位碱基T变成了C,但编码的 氨基酸未 发生变化; 与牛 ( NM _ 001099096. 1 ) 、人 ( NM _ 181539. 4 ) 、小鼠 ( NM _ 001033397. 5) 、大鼠( NM_001008823. 1) 的CDS区的碱基相似 性依次为96. 67% 、84. 43% 、74. 70% 、 68. 59%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牛、人、小鼠、大鼠KRT26的氨基酸 序列相似 性依次为94. 44% 、 79. 44% 、73. 32% 、72. 49% 。
3.2藏系绵羊KRT26基因的组织表达谱
通过定量PCR获得了GAPDH、β - actin和KRT26基因的扩增曲线、熔解曲线和标准曲线,结果熔解曲线峰单一,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R2都大于0. 99,扩增效率在95% ~ 100% 范围内,证实试验操作过程和数据结果是可信的。其中KRT26基因的定量标准曲线见图2。
定量PCR分析表明: 藏系绵羊KRT26基因在所研究的组织( 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脂肪、皮肤) 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最高,远远超过其他组织,存在上千倍的差异,表现出极显著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见图3) ; 在其他组织表达量极低,并且差异不显著。
4讨论
角蛋白作为外胚层细胞的结构蛋白,构成毛发骨架,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并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凋亡[11],同时具有影响毛发直径、参与毛发结构分化和皮肤附属器官形成等功能[12,13,14]。随着国内外对角蛋白多基因家族关注的增加,相继鉴定出很多角蛋白基因。如从人类 皮肤组织 中测定出KAP24. 1和KAP26. 1的c DNA序列[15,16],在绒山羊中克隆出角蛋白关联 蛋白的基 因KAP6 - 1. 2和KAP8. 2等[17,18]。邢孟欣[19]通过EST测序首次从羊中筛选出KRT26基因。本研究克 隆获得了 藏系绵羊 的KRT26基因CDS序列,共1 407 bp,编码468个氨基酸,与辽宁新品系绒山羊中筛选出的KRT26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8. 51%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 08% ; 与牛、人、小鼠和大 鼠比较发 现,序列同源 性在68. 00% 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2. 00% 以上,其中与牛的同源性最高( 94. 44% ) ,与绵羊预测序列完全相同,表明KRT26基因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有关KRT26基因的表达研究,主要关注点为皮肤或毛囊组织,如: 田月珍等[20]发现KRT26基因在超细型细毛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是细型细毛羊皮肤组织中的1. 5倍; 王艳杰[21]发现在毛囊兴盛期, KRT26高表达于次级毛囊细胞,在毛囊退行期,初级毛囊细胞KRT26的表达量高于次级毛囊细胞; G. E. Rogers[7]和L. Langbein等[6]先后在皮肤的毛囊中将KRT26定位于内根鞘角质层中。本研究结果显示KRT26基因在藏系绵羊多种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 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脂肪组织中仅有微量表达; 因此,藏系绵羊KRT26应该属于皮肤特异表达基因。这与邢孟欣[19]半定量研究辽宁新品系绒山羊KRT26基因组织表达谱所得结论一致。 研究还表明,KRT26基因和许 多其他角 蛋白家族 基因 ( 如KAP6 - 1. 2、KAP6 - 1. 4、KAP8. 1等) 一样表现出皮肤特异表达特性[19]。后续将从毛囊细胞水平上探索、验证KRT26基因的功能,对阐明藏系绵羊在高寒、缺氧特殊生态条件下绒毛性状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要:为了克隆藏系绵羊KRT26基因序列,并研究其组织表达谱,试验从藏系绵羊皮肤中提取总RNA,用RT-PCR技术克隆KRT26基因,并进行了氨基酸序列测定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1 407 bp的编码区序列,该序列与绵羊KRT26基因的预测序列仅有1个碱基差异,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与牛、人、小鼠KRT26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依次为94.44%、79.44%和73.32%。KRT26基因在藏系绵羊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脂肪、皮肤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但在皮肤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表现出极高的组织特异性。
藏系绵羊 篇5
关键词:藏系绵羊,驱虫,药物,效果,观察
贵南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径100°13′~101°33′,北纬35°09′~36°08′,海拔高度约3000~3500m,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笔者于2008年3月利用在茫拉乡郭玉乎村、塔秀乡贡哇村和茫曲镇昂索村为19户的175只藏系绵羊驱虫之机,使用“长效一片净”药物进行了驱虫观察(此前未投过任何驱虫药)。本文简述驱虫方法和观察结果,并开展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
“长效一片净”药物,湖北百颗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伊维菌素、丙硫苯咪唑、吡咯烷酮;批号:081103。
1.2 试验材料
来自贵南县茫拉乡郭玉乎村、塔秀乡贡哇村和茫曲镇昂索村19户自然放牧的藏系绵羊175只。
1.3 统计计数
对上述供试羊分驱虫前和驱虫后,共检查羊175只,年龄均在2~8岁,从直肠采取新鲜粪便10g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每克粪虫(卵)数及每5g粪进行幼虫分离,并分类计数统计,计算虫卵及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1.4 用药情况
口服给药,按羊只体质好、中、差分别按每千克体重8mg、10mg、15mg口服一次。12天后从直肠采取新鲜粪便10g,用1.3方法计数。
2 结果
通过驱虫前后的羊内寄生虫虫卵检查,驱虫后羊内寄生虫虫卵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明显降低,最明显的是奥斯特他线虫、夏伯特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圆线虫。驱虫效果最不明显是肝片吸虫,而对大型肺线虫的幼虫驱除效果不明显。
3 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被检查的羊只感染的寄生虫虫卵种类多、量大、危害严重。茫拉乡郭玉乎村绵羊的肝片吸虫感染率最高,这与该村有纳坦牧场有关,而塔秀乡贡哇村绵羊肝片吸虫感染率最低。与以往贵南县调查结果相比较,感染强度较低,这可能与牧民习惯每年春秋两次选用不同的驱虫药物预防性驱虫有关。
本次检查结果表明,贵南县的绵羊寄生虫以消化道线虫为主,并为混合感染,对绵羊危害很大,这是羊只春乏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定期驱虫,并要注意药物的更换使用,避免反复滥用药物。
单位:%, 次, 只
单位:%, 次, 只
致谢:
藏系绵羊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2009年4月在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拔4300m) 捕获雄性藏系绵羊10只, 捕捉后立即运至格尔木市 (海拔2800m) 解剖取藏系绵羊各组织, 迅速投入液氮容器中, 低温保存并运回西宁。
1.2 方法
1.2.1 总RNA提取及鉴定
按照Trizol试剂盒说明提取藏系绵羊肺组织总RNA, 溶于20μL DEPC水中, 并用DU800核酸蛋白含量检测仪测定A260/A280值及浓度, 并进行1%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其质量, 置-80℃冰箱保存备用。
1.2.2 目的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
引物设计:利用GenBank中人、小鼠、大鼠、牛和牦牛的EPAS1c DNA序列用ClustalW进行同源性对比。
目的基因的扩增:取总RNA 2.0μg, 按照AMV逆转录酶试剂盒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PCR反应体系:模板cDNA 1μL, PCR Master Mix 15μL, EPAS1上下游引物各1μL, 加水补足至25μL;扩增条件为:95℃预变性5min后进行35个循环, 每循环95℃30s, 55℃1min, 72℃1min, 循环结束后72℃延伸10min。取PCR产物10μL进行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采用紫外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记录电泳结果。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及序列测定:用QIAquick Gel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456bp PCR扩增片段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通过蓝白斑筛选实验挑取白斑单克隆, 接种后37℃摇床过夜, 然后提取质粒, 用EcoRⅠ酶切电泳, 选出含有目的片段的阳性克隆送上海英俊生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将获得的基因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初步比较分析和在ClustalX上进行物种同源性比较。
1.2.3 荧光定量PCR
采用CluxtalW软件对人、大鼠、小鼠、牛的Beta-actin, EPAS1, EPO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定量PCR由iCycler定时定量PCR仪来完成。结果显示溶解曲线只出现一个主波峰, 说明PCR扩增的特异性较高, 符合实时荧光定量的技术要求。
2 结果
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结果分析
用DNAMAN软件, 将藏系绵羊EPAS1基因测序序列与其他物种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与人、大鼠、小鼠、牛的EPAS1基因的同源性分别达到了94%、91%、92%、98%的同源性。
2.2 荧光定量PCR (ΔΔCt方法) 检测结果
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 计算藏系绵羊各个组织的EPAS1的ΔCt。可以看出EPAS1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心脏中最高, 约是肺脏的1.8倍, 在肝脏中表达量的2.5倍, 约是在肾中表达量的7.57倍。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RT-PCR技术首次从草地藏系绵羊肝脏中获得了EPAS1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序列, 为进一步研究藏系绵羊EPAS1的表达及其与高原地区获得性习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我们进行了EPAS1mRNA在藏系绵羊的心、肾、肝、肺组织中的表达, 发现EPAS1基因mRNA在藏系绵羊心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故可认为在藏系绵羊中EPAS1基因的在心脏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在低氧环境下藏系绵羊的心脏保护性改变有着重要的关系。
综上所述长期适应高海拔低氧的获得性习服物种藏系绵羊, 对低氧已经形成了部分适应性改变, 且在分子水平, 生理水平, 形态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 这对青藏高原移居物种在低氧习服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藏系绵羊EPAS基因的研究, 可以有助于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管峰, 石国庆, 刘守仁, 等.角蛋白家族及其对羊毛生长发育的调控[J].生命的化学, 2007, 27 (1) :92-94.
藏系绵羊 篇7
关键词: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绵羊,肝片吸虫,驱虫试验
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 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和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 同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隐性症状, 可导致动物消瘦, 体重下降。肝片吸虫病是危害牛羊的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虫体主要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中, 也寄生于猪和马属动物, 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羊的感染率一般为30%~50%, 个别严重的高达100%;牛的感染率一般为30%~60%, 个别达90%以上。
氯氰碘柳胺钠属水杨酰苯胺类化合物, 是较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 对牛、羊片形吸虫、胃肠道线虫以及节肢类动物的幼虫均有驱杀活性。为了进一步验证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的临床驱虫效果, 笔者等选用本品进行了对绵羊肝片吸虫的治疗效果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药物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 遂宁市中通实业集团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成份为氯氰碘柳胺钠, 规格10ml:0.5g, 批号:141020。
1.1.2 试验动物青海省大通县逊让乡逊佈村藏系绵羊125只。
1.2 方法
1.2.1 患肝片吸虫绵羊的调查
对试验地绵羊放牧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试验地区羊只在夏秋季节放牧于有肝片吸虫病源的潮湿草场或低洼地带的病史, 多雨的年份流行较严重, 2012年, 2013年春末造成大批羊只死亡, 通过放牧史和肝片吸虫虫卵检查, 判定是由大量感染肝片吸虫引起羊只死亡。
1.2.2 试羊的确定
试验前对该地区85只绵羊进行肝片吸虫、羊鼻蝇蛆、外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确定平均感染强度, 作为驱虫前感染寄生虫量对照。从逐只试验羊肛门内采新鲜粪便3g, 用沉淀法进行肝片吸虫虫卵检查。结果, 125只试验羊均检到了肝片吸虫虫卵, 感染强度最高为10个虫卵, 最低的为4个虫卵, 每羊平均为5个虫卵, 感染率达到96%。
1.2.3 分组依据试验羊粪便中肝片吸虫卵的数量和羊只性别、年龄、体质状况、进行均匀搭配, 分为5组, 每组25只, 第1组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0.1ml/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 第2组按0.2ml/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 第3组按0.3ml/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 第4组按0.4ml/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 第5组不给药, 作为对照组。试验羊投药后与大群羊同群饲养。注药后14d分别观察虫卵转阴率, 依据虫卵减少率判定驱虫效果。
1.2.4 试验时间2014年10月10日~11月12日。
1.2.5 效果判定
试验结束时, 根据用药组给药前和给药后粪便虫卵数的变化情况比较, 用药组与阳性对照组剖检虫体残留情况比较, 按以下公式计算驱虫效果。虫卵转阴率= (驱虫前阳性羊数-驱虫后阳性羊数) /驱虫前阳性羊数×100%。虫卵减少率= (驱虫前平均虫卵数-驱虫后平均虫卵数) /驱虫前平均虫卵数×100%。精计驱虫率= (阳性对照组平均荷虫数-用药组平均荷虫数) /阳性对照组平均荷虫数×100%。
2 试验结果
(1) 第1组肝片吸虫虫卵的减少率为66.26%, 第2组为95.79%, 第3组为100%, 第4组为100%, 对照组肝片吸虫虫卵数量基本回试验前 (即最高的为17, 最低为4, 平均为8) 。 (2) 按0.1、0.2、0.3ml/kg体重给药, 消化道线虫和羊鼻蝇蛆驱杀率分别达到82.9%、93.8%和100%, 同时未发现外寄生虫感染。对照组羊只有消化道线虫和羊鼻蝇蛆感染, 并有大量虱、蜱等寄生虫感染。 (3) 按0.1、0.2、0.3ml/kg体重给药, 羊只全部生理指标正常, 无不良反应, 未见任何眼观异常变化;而0.4ml/kg给药羊只出现不良反应, 尤其是幼年羊表现严重, 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3 讨论与小结
(1) 试验结果表明,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对绵羊肝片吸虫有明显的驱杀效力, 14d后虫卵转阴率达100%, 表明虫体完全丧失了排卵能力。 (2) 通过试验,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对绵羊肝片吸虫和多数胃肠道线虫的驱虫效果显著。 (3)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0.3ml/kg体重肌肉注射, 100d观察注药羊只外寄生虫感染情况, 均未发现感染有外寄生虫, 表明该药有较长的保护期。 (4) 试验表明,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推荐剂量0.1ml、0.2ml/kg体重注射驱虫效果不理想;按0.4ml/kg体重驱虫效果虽然好, 但不良反应大;按0.3ml/kg体重肌肉注射, 具有驱虫效果好、安全、经济、保护期长等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绵羊体内外寄生虫的驱杀, 尤其可作为防止绵羊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的保护药品。 (5)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是目前较理想的羊肝片吸虫病驱治药物, 具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用量少等优点, 对肝片形吸虫成虫及幼虫都有很好的驱杀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进成, 艾尔肯, 康强等.三氯苯咪唑驱除绵羊肝片吸虫的疗效试验[J].中国动物保健, 2003, 5:26-28.
[2]柴忠威, 才学鹏.药物治疗肝片吸虫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0, 8 (1) :54-58.
[3]李剑, 蔡进忠等.三氯苯咪唑混悬剂对牦牛肝片吸虫的驱虫试验.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2 (4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