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沙门氏菌病诊治

2024-10-01

绵羊沙门氏菌病诊治(精选7篇)

绵羊沙门氏菌病诊治 篇1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侵害生殖系统, 牲畜感染后妊娠母畜发生流产, 公畜发生睾丸炎, 人则发生波浪热、关节痛、睾丸炎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本场自1954年建场以来, 辖区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也引起人感染。六七十年代感染布病的人员现已基本退休。该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上世纪70年代本场对布病进行了普查, 对阳性病畜进行了处理, 并用羊五号菌苗对绵羊进行大面积气雾免疫, 至80年代, 再度检疫时, 羊群基本净化, 2003年从外地引进种羊, 布病又在人间发生, 遂对羊群进行普查, 检出阳性患畜。

1 流行情况

1.1 布病人间流行情况

人间布病流行, 据资料记载, 早在1937年河西走廊地区有类似疫病发生, 第一例正式报道见于1954年。本场1970年、1971年在畜牧相关人员中呈暴发流行, 患者达40多人。2003年至今普查, 呈阳性反应者达8人。

1.2 布病畜间流行情况

畜间布病的流行, 建场后随之发生, 本场1970年对牛、羊、猪进行布病检疫, 检出羊阳性率16%。1980年、1997年绵羊布病检疫, 未检出阳性羊。2003年外引羊只布病检疫, 检出阳性羊33只, 检出羊阳性率3.3%。

2 发病情况

本场某养羊场外引品种母羊1 000余只, 当年引入后, 有部分羊只流产, 饲养人员认为是羊只由于长途运输导致流产, 没有引起技术人员对病源的深入研究。2004年、2005年, 仍然有流产羊只出现, 疑为布病。

3 症状

怀孕母羊流产, 是最容易发现的症状。流产发生在妊娠第三或第四个月, 流产胎儿已成形, 体表无被毛。母羊流产后胎衣滞留。奶山羊有乳房炎症状, 绵公羊睾丸肿大、下垂、不育。

4 实验室诊断

4.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被检羊只颈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被检血清、布病阳性血清、布病阴性血清用微量移液器分别取0.03 mL, 滴加于清洁的玻璃板上, 分别取布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0.03 mL滴加于上述三份血清中, 每份单独用一根牙签搅匀, 并微加热, 对比判断。

100%抗原被凝集, 出现大凝集片和小的粒状物, 液体完全透明。记录为 (4+) ;75%抗原被凝集, 有明显凝集片和颗粒, 液体完全透明, 记录为 (3+) ;50%抗原被凝集, 有可见凝集片和颗粒, 液体不透明, 记录为 (2+) ;25%抗原被凝集, 仅仅可以看见颗粒, 液体混浊, 记录为 (+) ;无凝集现象, 记录为 (-) 。

可能出现假凝集现象, 当转动玻板时, 凝块被打散, 停放1~2 min, 凝块又出现。

检验结果:共检256份血清, (4+) 16份, (3+) 10份, (2+) 5份, (+) 2份, (-) 223份。

4.2 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

取新鲜流产胎儿, 送玉门市畜牧中心动物疫情测报站检验, 检出布鲁氏杆菌。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症状, 实验室诊断结果, 确诊为布鲁氏菌病。

6 小结

引进种畜要严格执行检疫, 布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涉及面广的工作, 养殖场 (户) 与防疫部门要加强联系, 相互配合, 做好检疫工作, 淘汰阳性患畜。

要继续实施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抗好计划免疫, 用羊布鲁氏杆菌弱毒苗猪二号, 每羊用100亿菌饮水免疫。间隔1月进行二免。对羊只保护期达3 a。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以人为本,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做好个人保护。

布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而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在流产时将大量的布鲁氏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 污染圈舍、草场、饮水、健康羊只摄取被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 造成舍饲圈养羊只暴发本病。因此, 隔离流产畜, 消毒环境, 无害化处理流产物, 对阻断本病流行非常重要。

仔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2

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很普遍, 某年春季, 由于气候突变, 县实验站一养殖户的仔猪陆续发病, 已经死亡了几头, 在现场, 我们看到, 发病主要为2~4月龄的仔猪, 仔猪发病率约20%, 种猪、育肥猪、吃奶猪没有发病。

1临床表现

病猪体温升高、为39~41℃。被毛蓬乱、粗糙, 失去光泽;眼睛有脓性分泌物;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出现紫斑;部分病猪皮肤出现痂状湿疹;精神沉郁、不愿活动;排出黄白色稀粥样粪便, 粪内混有血液和假膜, 尾巴、后肢沾有污秽粪便。

2 剖检

对2头病死仔猪剖检, 肝肿大, 颜色变深, 有粟粒大小的白色坏死灶;肺脏有弥漫性充血;胃基底膜充血和出血;肾被膜布满出血点, 肾皮质有出血斑;脾肿大, 颜色变深, 被膜上可见出血点;颌下、颈浅淋巴结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上可见坏死灶或者干酪物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严重。

3 实验室检查

3.1 取病死猪的肝、肺、病变淋巴结、心血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到小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

3.2 接种麦康凯琼脂和普通营养琼脂, 37℃24h后麦康凯琼脂长出无色透明, 直径有1mm的圆形小菌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呈圆形, 微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或灰白色菌落。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中肝特征性的坏死灶、脾、肾病变, 及实验室初步检查, 我们初步诊断为仔猪败血型沙门氏菌病。

4 治疗

4.1 紧急预防, 疑似健康猪注射猪伤寒弱毒疫苗, 剂量加倍。

4.2 病猪用氟本尼考混饲, 同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或者阿米卡星, 连续3d, 脱水严重的强心补液。

5 防制

5.1 应激因素是沙门氏菌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病原菌可能造成内源性感染。猪的饲养密度过大、转群发生的应激以及其他营养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介入, 都能使带菌猪的排菌量和猪的易感性增加, 因此, 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卫生、减少猪应激, 是防制沙门氏菌病的重要环节。

5.2 沙门氏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加上生产中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了沙门氏菌耐药性不断增强, 耐药谱扩大, 所以应该选择对流行毒株最有效的抗生素, 而且应该选择几种不同抗生素同时进行治疗, 通常可以选择氟本尼考、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以及三甲氧嘧啶-磺胺类抗生素, 实验表明这几种抗生素对多数沙门氏菌有效。

牦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3

1病原体

牦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 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一般的消毒药物如2%火碱可杀死病原体[1]。

2发病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犊牛, 对犊牛危害较为严重, 呈现流行性发生。成年牦牛多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 大多散发[2]。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肠道中, 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 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用具而感染其它牦牛。当饲养管理不良, 及各种应激因素如拥挤、温差大、突然换料、转群、长途运输等使牦牛抵抗力降低时, 可引起发病。带菌的母牦牛也可通过乳汁排出细菌。痊愈后的牦牛可在症状消失后的一段时间随粪便排出病菌, 污染外界环境, 形成新的传染源。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犊牛发病时, 表现为体温升高, 达到40~41℃, 食欲不振甚至废绝, 经2~3 d出现消化道紊乱症状, 拉出黄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恶臭, 带有黏液甚至血液, 有时混有黏膜, 有恶臭味道[3]。有的牦牛可见咳嗽和呼吸困难。一般在出现症状后因脱水在5~7 d内死亡。

成年牦牛发病多为散发, 呈现良性经过, 少数病例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降低、腹泻或者出现血便, 严重的可出现死亡。

出生时已经感染的犊牛, 常在出生后48 h内拒吃奶, 喜卧, 迅速衰竭, 常在4~5 d死亡。妊娠母牦牛可发生流产。

剖检可见的变化有出血性胃肠炎, 真胃和肠道空虚, 黏膜充血, 内容物稀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肝、脾和肾脏可出现坏死灶和出血点[4]。流产的母牦牛胎盘水肿出血, 流产或产死胎的子宫肿胀, 有坏死组织、渗出物, 有灰色坏死灶。

4诊断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如犊牛出现下痢、发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 孕牛发生流产, 病程延长时可见腕、跗关节肿大, 成年牦牛症状不明显及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可采集发热期的血液或者乳汁、粪便、肝脾脏等器官进行沙门氏菌的培养鉴定。

本病需要注意与其他腹泻性疾病的区别, 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

5治疗

应用氟苯尼考、土霉素、痢特灵、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磺胺类药 (如新诺明) 有效。

发病后隔离病牦牛, 进行个体治疗。发病牛群可进行群体治疗, 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预混剂。加强消毒工作, 1~2次/d, 可带畜消毒。

6预防

1) 注意牦牛圈舍的保暖, 尤其是冬季, 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粪, 通风, 排出有害气体。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牦牛的免疫力, 如早吃初乳, 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

2) 在本病高发的地区, 可进行定期预防用药。但是要注意用药物预防应防止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 更不要一味加大药物剂量达到防治目的。应该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替、轮换使用, 药物剂量要合理, 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

3) 重视环境卫生工作。平时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场区入口及牛舍门口都要有消毒设施, 正常情况下每周要消毒1~2次, 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 减少感染因素。严格管理不消毒就随意出入牛舍的行为。工作人员进出牛舍, 以及车辆入场均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病死牛要严格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平时可以对牦牛群进行检查, 采用直肠拭子和阴道拭子, 及时检出带菌牦牛, 进行治疗或者采取淘汰处理。

4) 避免多种动物混养。防止其它动物, 尤其是羊、猪等动物进入易感牛群, 牛与羊、猪等动物混养也是不科学的, 这样可能会增加患病机率。

5) 为防止疫病的发生, 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防控, 场区最好采取封闭式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

6) 搞好牛群圈舍内的卫生, 给予良好的通风、合适的温度、湿度、密度, 尤其是在冬季圈舍内的环境控制, 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 潮湿寒冷的环境下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避免温差过大和贼风。

7) 注意康复期牦牛的排菌。由于即使是康复期的牦牛, 其排出粪便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仍然含有病原菌, 病原菌会直接传播给健康牛群或者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环境间接传播本病, 因此, 发现病牛后应立即进行隔离饲养, 使用2%~4%火碱水等有效的消毒药进行经常性消毒。

8) 对于母牦牛也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搞好妊娠母牛的环境, 给予合理的营养全价的饲料, 冬季尽量减少饮用凉水的机会, 对饮水水域最好采取加热措施, 使水保持温热, 减少冷应激。

摘要:牦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 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犊牛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 腹泻, 有恶臭味, 成年牦牛大多呈现隐性经过或者症状不明显, 妊娠母牛可出现流产, 给牦牛产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病原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关键词:牦牛,沙门氏菌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岳秀宝.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 2012 (1) :22.

[2]魏永艳.牛沙门氏菌病及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3) :135.

[3]滕振光, 效宏如, 张世凯, 等.牦牛暴发沙门氏菌病的报告[J].畜牧与兽医, 1982, 3 (1) :35.

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4

1病原体特点

本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是两端钝圆的杆菌,本菌大多无荚膜。具体引起发病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1]。

沙门氏菌对外界的干燥、紫外线照射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生存数周。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如0.3%过氧乙酸、2%的火碱溶液均可作为消毒剂使用。

2发病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也叫牛副伤寒,以下痢症状为主,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犊牛,成年牛多为散发,犊牛常呈流行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放牧时发病率高[2]。发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牛的消化道和淋巴组织中。当外界环境存在不良因素时,如营养不良、感染其他疾病,都会使牛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易感牛通过污染的牛舍、水源、草料可经消化道感染。带菌母牛有时还可以通过乳汁排出病菌,通过人工授精也可以交叉感染。环境拥挤,卫生不良,气候多变,长途运输,感染体表或体内寄生虫等情况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犊牛表现发热,体温高达41℃甚至更高,腹泻,排出恶臭的稀粪,有的含有血丝或黏液,食欲下降或不食,喜窝,随着病程发展,逐渐衰竭,经5~7 d死亡,病死率可达50%甚至更高。病程稍长的可出现关节炎和肺炎症状。

成年牛初期表现发热、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下痢,有的带有血丝、黏液或有恶臭。病牛腹痛剧烈,病程长的可见消瘦、脱水、眼球下陷、眼结膜充血发黄[3]。怀孕牛会发生流产。个别成年牛有时表现为顿挫型经过,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顿,不久这些症状即可消失。妊娠母牛感染后于妊娠后期可发生流产。一些病例可呈隐性经过,会从粪便排出病菌。

急性死亡的犊牛,多数出现败血症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心壁、腹膜及胃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有坏死性病灶,关节腔内含有胶样液体,肺炎病灶区多数呈败血症病理变化,脾脏肿大2~3倍,被膜紧张,有出血斑点及坏死灶[4]。

成年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肠黏膜潮红、出血,严重的黏膜脱落。大肠有局限性坏死区,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水肿、出血,特别是回肠和大肠较为明显。脾脏充血、肿大。其他病理变化与犊牛相似,流产母牛可见到子宫黏膜增厚,绒毛叶坏死,胎盘水肿。

4诊断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发病牛或病死牛的血液、内脏器官或流产胎儿内容物等材料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5防治

预防本病首先要给予牛良好的饲养管理,提供清洁干燥的环境,减少应激因素,提高机体抗病力。尤其是防止鼠类污染饲料和水源。平时定期消毒,保持畜舍周边环境及舍内清洁卫生。高发地区可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预防本病,还可促进牛的生长发育,注意控制剂量和疗程,防止产生耐药性。本病高发地区还可以定期进行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的免疫接种,肌肉注射,1岁以下的牛每次1~2 m L,2岁以上每次2~5 m L。

平时可以对牛群进行检查,采用直肠拭子和阴道拭子,及时检出带菌牛,进行治疗或者淘汰。避免多种动物混养,防止其它动物,尤其是羊、猪等动物进入易感牛群,牛与羊、猪等动物混养也是不科学的,这样可能会增加患病的机率。为防止疫病的发生,更好地进行疾病防控,场区最好采取封闭式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

牛群一旦发病,及时隔离病牛,采取消毒等措施。选用敏感药物如卡那霉素、链霉素、盐酸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摘要:牛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牛及多种动物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类型多样,如出现败血症、肠炎,孕牛发生流产,胃肠炎、肺炎、关节炎,幼龄牛多发,成年牛也时有发生。本文介绍了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发病特点、症状和防治措施等。

关键词:牛,沙门氏菌病,诊治

参考文献

[1]王洋.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5(10):98.

[2]孙颖士.牛羊病防治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27.

[3]段利雅.牛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12):152.

绵羊绦虫病的诊治 篇5

辽宁省建平县某羊场羊存栏891只, 有杜泊绵羊120只, 其中成年母羊50只, 羔羊66只, 公羊4只。于2012年3月有个别杜泊羊只出现消瘦, 腹泻, 下颌水肿等病症, 到2012年9月共有发病羊27只, 死亡10只, 因病出售12只。由于该病主要以消瘦, 下颌水肿, 曾疑似羊肝蛭和附红细胞体病, 经过对疑似病例羊只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防, 效果不佳, 并且病羊还在发病中, 没有得到控制。

2 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初体温正常, 食欲略有下降, 精神不振。多数羊只只是由于流产、感冒等疾病之后表现渐进性消瘦。所有病羊均在发病后5~7d时表现腹泻, 应用止痢药物治疗很快痊愈。病程约在20~30d左右, 中后期表现下颌有水肿。剖检变化, 消瘦, 被毛粗乱, 贫血。心肌柔软无力, 心内膜有出血斑点, 肠系膜淋巴呈索状肿胀, 切开内质混浊, 胆囊肿大, 胆汁稀薄。小肠外观肿胀, 切开肠管内有绦虫, 经观测虫体长约5m左右, 宽16mm, 有横条纹, 呈乳白色, 疑似为扩展莫尼茨绦虫。

3 鉴别诊断

该病易于羊肝蛭和附红细胞体病混淆应鉴别诊断, 与附红细胞体病鉴别, 临床症状附红细胞体有高烧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采病羊耳尖血, 涂血片, 用瑞士染色。有发光的附红体附在红细胞的表面, 由此鉴别;羊肝蛭与绦虫病的区别在与肝脏肝管中有肝蛭虫, 而绦虫寄生在小肠内。经过上述剖检和化验室进行鉴别诊断。

4 防治措施

(1) 全群羊用丙硫咪唑片口服, 每千克体重按15~20mg计算, 每天1次, 连续投药3至5d。对病羊按20~25mg/kg体重连续应用4d。对于病羊要适当对症治疗, 防止发生死亡, 体质虚弱羊应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 还应该每天1次10%葡萄糖500ml, 1~2瓶, VC20ml, VB110ml, 还应加强肌苷、三磷酸腺苷等营养药物, 已恢复体力。

(2) 羊场内粪便应集中堆积发酵, 防治虫卵的继续传播。

(3) 禁止羊群到潮湿、低洼地有地螨的地区放牧, 在该地区用5%的硫酸铜消毒。

5 小结

(1) 由于该羊场缺少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没有每年定期的进行寄生虫病的驱治, 造成今天的后果。

1例貉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6

1 临床症状

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体温40.5℃左右, 流泪、咳嗽、有的鼻孔流出红色液体, 被毛蓬乱, 失去光泽, 眼窝凹陷, 有脓性分泌物, 拉稀, 四肢无力, 站立不稳, 最后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肝脏呈铜绿色, 质脆, 胆囊充盈, 肾脏苍白, 胃黏膜脱落, 有出血斑点及大量棕色溃疡灶, 小肠黏膜出血, 内容物红褐色, 脾脏肿大2倍左右, 质脆, 肺尖叶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1) 用犬瘟热、病毒性肠炎胶体金试纸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2) 采取肺、肝、脾病料无菌接种于血清营养琼脂、麦康凯、SS三种培养基上, 37℃恒温培养24h, 血清琼脂培养基生长大量露滴状白色半透明菌落, 麦康凯培养基生长大量乳白色圆形小菌落, SS培养基生长中心黑色、边缘灰白的细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红色、两端钝圆的小杆状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沙门氏菌病。

3) 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1。

4 防治

1) 病死貉深埋, 隔离病貉, 及时清除粪便, 对饲养场地用5%火碱水喷洒消毒, 1次/d;笼舍、器具、饲喂用具等用百毒杀和舍卫交替消毒, 1次/d, 各连用7 d。

2) 选用高敏药物10%氧氟沙星可溶性粉, 全群拌料, 5 mg/kg体质量, 2次/d, 连用6 d, 同时饲料中加入电解多维。对已发病的貉注射5%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2 mL/kg体质量,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6 d。

用药3 d后大群发病症状减轻, 6 d后, 除2只不吃食的貉死亡外, 全群恢复正常。

5 体会

1) 多数沙门氏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当动物抵抗力降低、气候突变、饲料变质、防疫制度不严、饲养管理不当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2) 该养殖户为庭院饲养, 采用种养结合的养殖方式, 因从事农业生产而疏于管理, 长时间不清理粪便、卫生条件差, 造成了这次疾病的流行。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1流行病学

1)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 中间微凸的卵圆形杆菌,不形成芽胞,也无运动性, 普通染料都可染色,革兰氏染色阴性。该菌抵抗力不强,对干燥、阳光和热都敏感,用一般消毒药就可在数分钟内杀死本病菌。

2)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里,但有健康绵羊的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内也可带菌。本病各年龄段的绵羊均可感染发病,但多发生于幼龄绵羊和羔羊,而山羊不易感染。生病绵羊和健康带菌绵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随病羊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感染其它绵羊;健康带菌绵羊在长途运输、受寒或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刺激下,当自体抗病力下降时,也可发生自体内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季节多发病。绵羊巴氏杆菌病多为散发性,有时候也可暴发形成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多发生于哺乳期的羔羊,往往突然发病,呈现呆立、寒颤、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在在数数分分钟钟至至数数小小时时内内死死亡亡。 。

2)急性型。发病绵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41.5 ℃以上,鼻镜干燥,眼结膜潮红且眼中有黏性分泌物;时有咳嗽和打喷嚏, 鼻孔流出混有血液的黏性分泌物。患病羊初期发生便秘,至后期严重腹泻且粪便中带有血水,粪便恶臭;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皮肤和可视黏膜发绀,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等。病羊经2~4 d病程,常因严重虚脱后衰竭死亡。

3)慢性型。绵羊发病初期,主要表现食欲不振, 鼻流出少量黏脓性分泌物,时有咳嗽;发病后期,常有泻痢现象,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呼吸困难,颈部和胸下部常发生水肿;最后多经过2周以上病程,常在极度虚弱中衰竭死亡。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绵羊,可见皮下有胶样浸润和多量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胸腔内有多量黄色渗出液,肺脏水肿、淤血和有多量小出血点;肝脏和肾脏均发生实质性变性;脾脏常无变化或有少量出血点;胆囊肿大、充盈;胃肠道出血性炎症,黏、浆膜都有出血点。病期较长者肢体消瘦, 常见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和肠炎,肝脏有坏死灶。

4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初步诊断为本病;为进一步确诊,需要无菌采取病死绵羊的肝脏、肺脏、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心血,做成触片或涂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若见到有两端着色浓染呈卵圆形的杆菌,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即可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

5预防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模式,严禁从疫区引进绵羊。 对从外地市场上购进的补栏羔羊,需要认真检疫, 并隔离观察2周以上无异常,方可混群饲养。

2)加强羊的饲养管理。

1强化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巴氏杆菌可通过羊的粪、尿排泄物和腺体分泌物传播病菌,故要保持羊圈舍的干燥、清洁卫生。 每天都要清洁一次羊圈舍地面;圈舍及其周围环境要定期消毒,可用5%漂白粉或1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对饲养场内的饲养设备、运载工具等,可用3%来苏尔或0.3%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喷洒消毒;每半个月清除1次羊粪,并将其运送到远离羊圈舍的地方堆积发酵;对病死羊及其污染物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2要消除可能降低羊抗病力的各种因素。如在冷热交替、气候剧变季节,应防止羊受到寒冷的侵袭;在长途运输中,应避免羊过度疲劳;加强羊的营养,喂给适口性好的优质草料,复膘健壮,增强抗病力。

3做好羊免疫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本病。可用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在绵羊颈部、耳后部肌肉或皮下注射,注射剂量可按生产厂家说明书使用。

6治疗方法

1)隔离治疗。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病羊或可疑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健康羊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体温,防止感染。

2)药物治疗。首先,使用抗巴氏杆菌药物治疗。 常用青霉素钠(钾)每千克体重3~4万IU、硫酸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20 mg,2种药稀释混合后1次肌肉注射,2~3次/d,连用3~5 d;或用硫酸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5~20 mg,1次肌肉注射,2次/d,连用3~5 d;或用硫酸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3~ 4 mg,1次肌肉注射,2~3次/d,连用3~5 d。及时使用上述药物治疗本病,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再则,实施对症治疗。如当患病羊体温过高、病情严重或脱水时,需要及时进行补液、强心和降温治疗,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400~500 m L、10% 安钠咖3~5 m L、0.5%地寒米松2~3 m L、5%维生素C 8~10 m L,1次静脉注射;并使用30%安乃近3~5 m L,1次肌肉注射等。同时,还应加强对患病羊的护理工作,促使增强抗病力、早日康复。

摘要:绵羊巴氏杆菌病又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泻痢和败血症,本病对养羊业危害性极大,常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重点阐述了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

上一篇:尽早阅读下一篇: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