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沙门氏菌病诊治(共8篇)
仔猪沙门氏菌病诊治 篇1
猪沙门氏菌病, 又称猪副伤寒, 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对家养畜禽健康、人类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都具有严重的影响。由于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血清型对人、各种家畜和家禽以及其它动物有致病性, 而猪也可感染多个血清型, 除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外, 很少有其他血清型能引起临床发病, 但这些对猪非致病性的血清型可造成猪肉产品的感染。因此, 做好猪沙门氏菌病的防制, 在公共卫生上和畜牧业经济上, 都具有重要意义。
猪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很普遍, 某年春季, 由于气候突变, 县实验站一养殖户的仔猪陆续发病, 已经死亡了几头, 在现场, 我们看到, 发病主要为2~4月龄的仔猪, 仔猪发病率约20%, 种猪、育肥猪、吃奶猪没有发病。
1临床表现
病猪体温升高、为39~41℃。被毛蓬乱、粗糙, 失去光泽;眼睛有脓性分泌物;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出现紫斑;部分病猪皮肤出现痂状湿疹;精神沉郁、不愿活动;排出黄白色稀粥样粪便, 粪内混有血液和假膜, 尾巴、后肢沾有污秽粪便。
2 剖检
对2头病死仔猪剖检, 肝肿大, 颜色变深, 有粟粒大小的白色坏死灶;肺脏有弥漫性充血;胃基底膜充血和出血;肾被膜布满出血点, 肾皮质有出血斑;脾肿大, 颜色变深, 被膜上可见出血点;颌下、颈浅淋巴结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上可见坏死灶或者干酪物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严重。
3 实验室检查
3.1 取病死猪的肝、肺、病变淋巴结、心血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到小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
3.2 接种麦康凯琼脂和普通营养琼脂, 37℃24h后麦康凯琼脂长出无色透明, 直径有1mm的圆形小菌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呈圆形, 微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或灰白色菌落。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中肝特征性的坏死灶、脾、肾病变, 及实验室初步检查, 我们初步诊断为仔猪败血型沙门氏菌病。
4 治疗
4.1 紧急预防, 疑似健康猪注射猪伤寒弱毒疫苗, 剂量加倍。
4.2 病猪用氟本尼考混饲, 同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或者阿米卡星, 连续3d, 脱水严重的强心补液。
5 防制
5.1 应激因素是沙门氏菌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病原菌可能造成内源性感染。猪的饲养密度过大、转群发生的应激以及其他营养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介入, 都能使带菌猪的排菌量和猪的易感性增加, 因此, 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卫生、减少猪应激, 是防制沙门氏菌病的重要环节。
5.2 沙门氏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加上生产中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了沙门氏菌耐药性不断增强, 耐药谱扩大, 所以应该选择对流行毒株最有效的抗生素, 而且应该选择几种不同抗生素同时进行治疗, 通常可以选择氟本尼考、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以及三甲氧嘧啶-磺胺类抗生素, 实验表明这几种抗生素对多数沙门氏菌有效。
5.3 目前预防猪沙门氏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单价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等, 多价副伤寒死菌苗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当地分离的菌株作成单价死菌苗, 常比多价的效果好。但是死菌苗需要多次免疫才能产生免疫保护, 且不能持久。在该病常发地区, 应该对怀孕母猪在产前20~25d免疫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 仔猪15~20日龄首免, 间隔3~4周再免一次。
断奶仔猪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治 篇2
1. 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农场10队,李某的养猪场饲养有65~75日龄的仔猪148头,2011年12月10日发现有仔猪发生腹泻,遂用土霉素拌料、阿莫西林饮水,并注射猪用干扰素等药物,均未见效。仔猪病情逐渐加重,先后有52头仔猪发病,死亡9头。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无光泽,常常卧地不起,容易扎堆,一般体温正常,有的稍高,在40.5℃左右。患猪先排出灰白色的粪便,呈泥状,具有恶臭味,混有黏液、血液以及黏膜碎片,而后排出水样血痢。重症者排便失禁、脱水,表现身体无力,行走摇摆,3~4天后衰竭而死。
3. 剖检病变
共剖检5头病死仔猪,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的病变,一般肠壁变薄,可见到肠内有充血、出血和溃疡病灶。肠内容物充盈,呈灰白色糊状物,急性死亡的病例可见肠内容物中混有大量的血液,肠道黏膜呈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且湿润。
4. 实验室检查
①粪便检查。从死亡断奶仔猪的结肠、盲肠和直肠内分别刮取少量新鲜粪便和肠黏膜,用10倍量温热生理盐水稀释,搅拌均匀后过滤,取过滤液备用。吸取少量液体涂片,镜检,可见大量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纤毛、旋转运动的滋养体,以及少量球形或椭圆形、不能运动的包囊。
②细菌分离与培养。无菌采取死亡仔猪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黏膜分泌物,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断奶仔猪小袋纤毛虫病。
6. 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严防被人、猪的粪便污染。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定期用2%氢氧化钠消毒猪舍。
②及时清理猪舍粪便,每天打扫1次,并用0.2%过氧乙酸、0.3%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粪便要运往猪场下风向500米以外的地方,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
③全群仔猪饮用口服补液盐,以增强体质,防止脱水,减少损失。对发病的仔猪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蔓延。
④全群仔猪用二甲硝咪唑(达美素)20毫克/千克体重+磺胺二甲嘧啶钠1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第一天用药量加倍,连用5天(1个疗程),停药3天,再喂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对腹泻严重者,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2~3毫升/头,并给予清洁、充足的饮用水;也可用0.2%甲硝唑100毫升,静脉滴注。同时,腹腔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0.1%维生素C,把药液加温到37℃左右,缓慢注射。
⑤结合用中药进行治疗,方剂为常山、诃子、大黄、木香各10克,干姜、附子各5克(体重20~30千克仔猪的用量),上药共研细末,加蜂蜜100克,用开水冲调,空腹灌服,每天1剂,连服3~5剂即可。
经上述综合防治,第三天病情得到控制,没有出现新的病例和死亡,第五天患猪采食量有所增加,第七天患猪痊愈。
7. 小结
①该猪场饲养管理条件粗放,环境卫生不达标,粪便到处堆放,导致了小袋纤毛虫病的发生。此外,冬季气温低,猪体抵抗力下降,加剧了疾病的发生。
②猪小袋纤毛虫生活在猪的结肠、盲肠和直肠中,以肠内容物为主要食物,一般对大肠黏膜无任何损伤,但若肠黏膜受到损伤,它会破坏组织形成溃疡,引起仔猪腹泻、出现血便。在溃疡的深部可查到虫体。
③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猪霉菌毒素中毒、密螺旋体病、球虫病、猪痢疾、增生性肠炎等相区别,必要时可做实验室检查以确诊。该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饲养管理人员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和防护,以免感染此病。
仔猪沙门氏菌病诊治 篇3
1 仔猪痢疾
1.1 病原学
仔猪痢疾又称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1.2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在自然情况下, 只感染猪, 且各年龄、品种的猪都可被感染, 但主要侵害2~3月龄的仔猪;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常通过带菌猪的调动及交易进行散播;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 但当猪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存在应激因素时, 便可引起发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成猪高。
1.3 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 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粘液性腹泻为主。一般是先拉软粪, 渐变为黄色稀粪, 内混粘液或血液;病情严重时, 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 内有大量粘液、凝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 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 并混有粘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不振, 厌食、喜饮水, 拱背, 腹部蜷缩, 行走摇摆, 用后肢踢腹, 被毛粗乱无光, 迅速消瘦, 后期排粪失禁, 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 四肢无力, 最终因极度衰弱而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慢性病例症状较轻, 粪中含较多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病程较长, 进行性消瘦, 生长停滞。
1.4 剖检病变
剖检病变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急性型病猪表现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 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肠腔充满粘液和血液;病程稍长的病例, 主要表现为坏死性大肠炎, 肠粘膜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 (坏死常限于粘膜表面) , 肠内混有大量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1.5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带有血丝和粘液的粪便或大肠粘膜直接涂片, 用草酸铵结晶紫、姬姆萨或复红染色镜检;或将病料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加水1滴, 用相差显微镜检查。若每个高倍视野内有2~3个缓慢翻转、呈弯曲样运动的较大的螺旋体, 即可作出诊断。
1.6 防 治
目前尚无预防本病的菌苗。加强检疫, 禁止从疫区引进猪只, 必须引进时应严格隔离检疫至少1个月;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 保持猪圈的干燥清洁。一旦发现本病, 应全群淘汰;同时, 对猪场要彻底清扫, 并用过氧乙酸、来苏儿等彻底消毒。在病猪数量多、流行面广时, 可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痢菌净, 治疗时, 5 mg/kg体重, 口服, 2次/d, 连用3~5 d, 疗效显著, 复发率较低;预防时, 50 mg/kg饲料, 可连续使用。痢立清, 治疗与预防剂量均为50 mg/kg饲料, 可连续用药, 屠宰前4~10周应停药。二硝基咪唑, 治疗时配成0.025%的水溶液供猪饮用, 连饮5 d;预防剂量为100 mg/kg饲料。甲硝咪乙酰胺, 治疗时配成0.006%的水溶液, 连续饮用3~5 d;预防剂量为60 mg/kg饲料。林可霉素, 治疗剂量为100 mg/kg饲料, 连续饲喂1~3周;预防剂量为40 mg/kg饲料。
2 仔猪沙门氏菌病
2.1 病原学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 不形成芽孢, 有鞭毛, 能运动。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的环境只能存活4~6周, 但在干燥的环境中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60 ℃ 15 min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较弱, 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就能杀灭该病菌。
2.2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菌可随粪、尿、乳汁、胎衣、羊水以及流产的胎儿排出。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感染。据报道, 健康畜带菌 (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当普遍, 当动物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抵抗力下降时, 常发生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 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 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临床上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 表现为体温升高 (41~42 ℃) , 腹痛, 下痢, 呼吸困难, 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 多以死亡告终。病程1~4 d。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为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 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 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达数周, 最终死亡或成为僵猪。
2.4 病理变化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剖检可见, 膘度正常, 耳、腹、胁等部位的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 并有黄疸;全身浆膜、粘膜 (喉头、膀胱等) 有出血斑;脾肿大、坚硬似橡皮, 切面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 全身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切面呈大理石样;肝和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粘膜发生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多见于盲肠、结肠, 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粘膜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 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齐的溃疡面;如滤泡周围粘膜坏死, 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 或有干酪样坏死;脾稍肿大;肝有灰黄色坏死灶;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 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2.5 实验室诊断
取病猪的粪便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短小杆菌。在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 菌落呈黑色;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菌落呈红色、中等大小、光滑、湿润且边缘整齐。该菌的生化反应结果为,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并产酸产气, 不分解乳糖、蔗糖。综合分析上述情况, 可确诊为猪沙门氏菌病。
2.6 防 治
牦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4
1病原体
牦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 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一般的消毒药物如2%火碱可杀死病原体[1]。
2发病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犊牛, 对犊牛危害较为严重, 呈现流行性发生。成年牦牛多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 大多散发[2]。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肠道中, 通过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 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用具而感染其它牦牛。当饲养管理不良, 及各种应激因素如拥挤、温差大、突然换料、转群、长途运输等使牦牛抵抗力降低时, 可引起发病。带菌的母牦牛也可通过乳汁排出细菌。痊愈后的牦牛可在症状消失后的一段时间随粪便排出病菌, 污染外界环境, 形成新的传染源。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犊牛发病时, 表现为体温升高, 达到40~41℃, 食欲不振甚至废绝, 经2~3 d出现消化道紊乱症状, 拉出黄色或灰黄色的稀便, 恶臭, 带有黏液甚至血液, 有时混有黏膜, 有恶臭味道[3]。有的牦牛可见咳嗽和呼吸困难。一般在出现症状后因脱水在5~7 d内死亡。
成年牦牛发病多为散发, 呈现良性经过, 少数病例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降低、腹泻或者出现血便, 严重的可出现死亡。
出生时已经感染的犊牛, 常在出生后48 h内拒吃奶, 喜卧, 迅速衰竭, 常在4~5 d死亡。妊娠母牦牛可发生流产。
剖检可见的变化有出血性胃肠炎, 真胃和肠道空虚, 黏膜充血, 内容物稀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肝、脾和肾脏可出现坏死灶和出血点[4]。流产的母牦牛胎盘水肿出血, 流产或产死胎的子宫肿胀, 有坏死组织、渗出物, 有灰色坏死灶。
4诊断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如犊牛出现下痢、发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 孕牛发生流产, 病程延长时可见腕、跗关节肿大, 成年牦牛症状不明显及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可采集发热期的血液或者乳汁、粪便、肝脾脏等器官进行沙门氏菌的培养鉴定。
本病需要注意与其他腹泻性疾病的区别, 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
5治疗
应用氟苯尼考、土霉素、痢特灵、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磺胺类药 (如新诺明) 有效。
发病后隔离病牦牛, 进行个体治疗。发病牛群可进行群体治疗, 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预混剂。加强消毒工作, 1~2次/d, 可带畜消毒。
6预防
1) 注意牦牛圈舍的保暖, 尤其是冬季, 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粪, 通风, 排出有害气体。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牦牛的免疫力, 如早吃初乳, 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
2) 在本病高发的地区, 可进行定期预防用药。但是要注意用药物预防应防止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 更不要一味加大药物剂量达到防治目的。应该考虑到有效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交替、轮换使用, 药物剂量要合理, 防治要有一定的疗程。
3) 重视环境卫生工作。平时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场区入口及牛舍门口都要有消毒设施, 正常情况下每周要消毒1~2次, 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 减少感染因素。严格管理不消毒就随意出入牛舍的行为。工作人员进出牛舍, 以及车辆入场均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病死牛要严格采用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平时可以对牦牛群进行检查, 采用直肠拭子和阴道拭子, 及时检出带菌牦牛, 进行治疗或者采取淘汰处理。
4) 避免多种动物混养。防止其它动物, 尤其是羊、猪等动物进入易感牛群, 牛与羊、猪等动物混养也是不科学的, 这样可能会增加患病机率。
5) 为防止疫病的发生, 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防控, 场区最好采取封闭式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
6) 搞好牛群圈舍内的卫生, 给予良好的通风、合适的温度、湿度、密度, 尤其是在冬季圈舍内的环境控制, 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 潮湿寒冷的环境下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避免温差过大和贼风。
7) 注意康复期牦牛的排菌。由于即使是康复期的牦牛, 其排出粪便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仍然含有病原菌, 病原菌会直接传播给健康牛群或者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环境间接传播本病, 因此, 发现病牛后应立即进行隔离饲养, 使用2%~4%火碱水等有效的消毒药进行经常性消毒。
8) 对于母牦牛也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搞好妊娠母牛的环境, 给予合理的营养全价的饲料, 冬季尽量减少饮用凉水的机会, 对饮水水域最好采取加热措施, 使水保持温热, 减少冷应激。
摘要:牦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 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犊牛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 腹泻, 有恶臭味, 成年牦牛大多呈现隐性经过或者症状不明显, 妊娠母牛可出现流产, 给牦牛产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病原学、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介绍。
关键词:牦牛,沙门氏菌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岳秀宝.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 2012 (1) :22.
[2]魏永艳.牛沙门氏菌病及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3) :135.
[3]滕振光, 效宏如, 张世凯, 等.牦牛暴发沙门氏菌病的报告[J].畜牧与兽医, 1982, 3 (1) :35.
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5
1病原体特点
本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是两端钝圆的杆菌,本菌大多无荚膜。具体引起发病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1]。
沙门氏菌对外界的干燥、紫外线照射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生存数周。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如0.3%过氧乙酸、2%的火碱溶液均可作为消毒剂使用。
2发病特点
牛沙门氏菌病也叫牛副伤寒,以下痢症状为主,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犊牛,成年牛多为散发,犊牛常呈流行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放牧时发病率高[2]。发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牛的消化道和淋巴组织中。当外界环境存在不良因素时,如营养不良、感染其他疾病,都会使牛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易感牛通过污染的牛舍、水源、草料可经消化道感染。带菌母牛有时还可以通过乳汁排出病菌,通过人工授精也可以交叉感染。环境拥挤,卫生不良,气候多变,长途运输,感染体表或体内寄生虫等情况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犊牛表现发热,体温高达41℃甚至更高,腹泻,排出恶臭的稀粪,有的含有血丝或黏液,食欲下降或不食,喜窝,随着病程发展,逐渐衰竭,经5~7 d死亡,病死率可达50%甚至更高。病程稍长的可出现关节炎和肺炎症状。
成年牛初期表现发热、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下痢,有的带有血丝、黏液或有恶臭。病牛腹痛剧烈,病程长的可见消瘦、脱水、眼球下陷、眼结膜充血发黄[3]。怀孕牛会发生流产。个别成年牛有时表现为顿挫型经过,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顿,不久这些症状即可消失。妊娠母牛感染后于妊娠后期可发生流产。一些病例可呈隐性经过,会从粪便排出病菌。
急性死亡的犊牛,多数出现败血症病变,全身淋巴结肿大,心壁、腹膜及胃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有坏死性病灶,关节腔内含有胶样液体,肺炎病灶区多数呈败血症病理变化,脾脏肿大2~3倍,被膜紧张,有出血斑点及坏死灶[4]。
成年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肠黏膜潮红、出血,严重的黏膜脱落。大肠有局限性坏死区,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水肿、出血,特别是回肠和大肠较为明显。脾脏充血、肿大。其他病理变化与犊牛相似,流产母牛可见到子宫黏膜增厚,绒毛叶坏死,胎盘水肿。
4诊断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采发病牛或病死牛的血液、内脏器官或流产胎儿内容物等材料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5防治
预防本病首先要给予牛良好的饲养管理,提供清洁干燥的环境,减少应激因素,提高机体抗病力。尤其是防止鼠类污染饲料和水源。平时定期消毒,保持畜舍周边环境及舍内清洁卫生。高发地区可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预防本病,还可促进牛的生长发育,注意控制剂量和疗程,防止产生耐药性。本病高发地区还可以定期进行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的免疫接种,肌肉注射,1岁以下的牛每次1~2 m L,2岁以上每次2~5 m L。
平时可以对牛群进行检查,采用直肠拭子和阴道拭子,及时检出带菌牛,进行治疗或者淘汰。避免多种动物混养,防止其它动物,尤其是羊、猪等动物进入易感牛群,牛与羊、猪等动物混养也是不科学的,这样可能会增加患病的机率。为防止疫病的发生,更好地进行疾病防控,场区最好采取封闭式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
牛群一旦发病,及时隔离病牛,采取消毒等措施。选用敏感药物如卡那霉素、链霉素、盐酸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摘要:牛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牛及多种动物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表现类型多样,如出现败血症、肠炎,孕牛发生流产,胃肠炎、肺炎、关节炎,幼龄牛多发,成年牛也时有发生。本文介绍了牛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体、发病特点、症状和防治措施等。
关键词:牛,沙门氏菌病,诊治
参考文献
[1]王洋.牛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5(10):98.
[2]孙颖士.牛羊病防治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27.
[3]段利雅.牛沙门氏菌病及其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12):152.
1例貉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6
1 临床症状
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体温40.5℃左右, 流泪、咳嗽、有的鼻孔流出红色液体, 被毛蓬乱, 失去光泽, 眼窝凹陷, 有脓性分泌物, 拉稀, 四肢无力, 站立不稳, 最后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肝脏呈铜绿色, 质脆, 胆囊充盈, 肾脏苍白, 胃黏膜脱落, 有出血斑点及大量棕色溃疡灶, 小肠黏膜出血, 内容物红褐色, 脾脏肿大2倍左右, 质脆, 肺尖叶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1) 用犬瘟热、病毒性肠炎胶体金试纸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2) 采取肺、肝、脾病料无菌接种于血清营养琼脂、麦康凯、SS三种培养基上, 37℃恒温培养24h, 血清琼脂培养基生长大量露滴状白色半透明菌落, 麦康凯培养基生长大量乳白色圆形小菌落, SS培养基生长中心黑色、边缘灰白的细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红色、两端钝圆的小杆状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沙门氏菌病。
3) 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1。
4 防治
1) 病死貉深埋, 隔离病貉, 及时清除粪便, 对饲养场地用5%火碱水喷洒消毒, 1次/d;笼舍、器具、饲喂用具等用百毒杀和舍卫交替消毒, 1次/d, 各连用7 d。
2) 选用高敏药物10%氧氟沙星可溶性粉, 全群拌料, 5 mg/kg体质量, 2次/d, 连用6 d, 同时饲料中加入电解多维。对已发病的貉注射5%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2 mL/kg体质量,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6 d。
用药3 d后大群发病症状减轻, 6 d后, 除2只不吃食的貉死亡外, 全群恢复正常。
5 体会
1) 多数沙门氏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当动物抵抗力降低、气候突变、饲料变质、防疫制度不严、饲养管理不当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2) 该养殖户为庭院饲养, 采用种养结合的养殖方式, 因从事农业生产而疏于管理, 长时间不清理粪便、卫生条件差, 造成了这次疾病的流行。
三黄鸡雏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7
江苏省南通地区三黄鸡养殖历史悠久, 属三黄鸡老养殖区。但由于养殖环境普遍较差, 雏鸡沙门氏菌的发病率局部地区或部分养殖场可达85%以上, 造成雏鸡死淘率增加, 是困扰当地养殖场、养殖户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病例就该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情况进行简述如下。
1 发病情况
江苏省如东地区某养殖户饲养三黄鸡10 000羽, 3日龄时开始有死亡, 当地兽医诊断为沙门氏菌病, 通过在饮水中添加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7日龄时, 每天仍有50多只死亡, 遂到我处求诊。
2 临床症状
病鸡羽毛松乱、翅膀下垂、精神沉郁, 肛门周围有白色粘稠状的附着物, 部分死亡的雏鸡在临死前会发出鸣叫, 大群精神正常。
3 剖检症状
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部分鸡只肝脏上有灰白色坏色点, 或肝脏呈古铜色, 还有的肝脏呈土黄色, 卵黄吸收不良, 肾脏稍微有肿大, 输尿管里有少量尿酸盐沉积。
4 诊断
根据养殖户描述、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综合诊断为雏鸡沙门氏菌病。
5 治疗方案
5.1 奇诺 (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75 kg水/瓶) +速诺威 (氧氟沙星溶液;150 kg水/瓶) 混合后集中饮水。
5.2 夜间使用复合维生素自由饮水;连续用4 d。
5.3 及时淘汰弱雏, 适当升高鸡舍内温度。
6 回访
4 d后进行回访, 场主称“已停止死亡, 效果较好”。
7 体会
浅议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篇8
1 流行病学
1.1 易感性
各种品种、 年龄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 自然条件下, 鸡最易感, 以2~3 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最高。
1.2 传染源
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1.3 传播途径
可通过消化道水平感染, 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种鸡场如被该菌污染, 种鸡中即有一定比例的病鸡或带菌鸡, 这些鸡所产的种蛋同样有一定比例是带菌的, 在孵化过程中可以造成胚胎死亡, 孵的雏鸡有弱雏, 病雏, 这些弱雏, 病雏又不断的排除病菌感染同群的鸡。
1.4 流行特点
呈流行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所造成的损失与种鸡场此病的净化程度, 饲养管理水平以及防治措施是否适当有着密切关系。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日龄的鸡白痢的发生与临床表现有较大的差异。
2.1 雏鸡白痢
潜伏期4~5d。 经卵垂直感染的雏鸡, 在孵化器或孵出后不久即可看到虚弱, 昏睡, 继而死亡。 出壳后感染的雏鸡, 多于孵出后3~5d出现症状, 第2~3 周龄是雏鸡白痢发病和死亡高峰, 病鸡表现不愿走动, 不食, 聚成一团, 羽毛松乱, 两翅下垂, 低头缩颈, 闭眼昏睡, 排白色糨糊样的粪便, 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 干涸后影响排便, 引起炎症而排便时常发出尖叫。 有的表现呼吸困难, 喘气; 有的可见关节肿大, 跛行。 剖解可见肝脏, 脾脏和肾脏肿大, 出血, 有时肝脏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点。 有呼吸道症状的雏鸡肺脏可见坏死或灰白色结节; 心包增厚, 心脏上可见有坏死或结节, 略突出于脏器表面。
2.2 育成鸡白痢
多发生于40~80 日龄的鸡, 地面平养的鸡群发病率比网上和笼养鸡要高, 鸡群发病突然, 全群鸡食欲精神无明显变化, 但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 食欲差和下痢者, 常突然死亡, 而且死亡不见高峰, 但每天都有鸡死亡且数量不一。 剖解的突出变化是肝脏肿大, 比正常的大数倍, 质硬, 极易破裂; 脾脏肿大; 心包增厚, 心肌上可见有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 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2.3 成年鸡白痢
多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 一般无明显症状, 当鸡群感染比例较大时, 可明显影响产蛋量; 有的感染鸡可因卵黄性腹膜炎, 而呈 “垂腹” 现象; 部分鸡出现面部苍白, 鸡冠萎缩, 精神萎顿, 食欲丧失及排白色粪便等。 剖解的最常见病变在卵巢, 有的卵巢尚未发育, 输卵管细小; 已发育正常的卵巢质地改变, 卵子变色, 呈灰色, 红色, 褐色, 浅绿色, 甚至浅黑色, 卵子内容物呈干酪样; 卵黄膜增厚, 卵子形态不规则。 成年公鸡的病变常局限于睾丸和输精管, 睾丸极度萎缩, 同时出现小脓肿, 输精管的管腔增大, 充满浓稠的渗出液。
3 防治措施
(1) 最大限度的减少沙门氏菌的污染。 从无鸡白痢的养殖场引进雏鸡, 雏鸡应该置于能够清理和消毒的环境中, 以消灭上批鸡群残留的沙门氏菌; 雏鸡最好饲喂颗粒饲料,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鸡白痢沙门氏菌经污染的饲料传人鸡群的可能性; 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沙门氏菌的传入, 如鸡舍必须防鸟、 鼠、 苍蝇, 不同鸡舍的饲养人员禁止随意串舍等。
( 2) 必须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要定期清扫养殖场, 并清洗各类仪器、 设备、 器皿、 器具 (蛋托、 孵化器、运输车辆) 等, 及时清扫并进行发酵处理。
(3) 对种蛋进行严格的熏蒸消毒。 加强育雏期卫生, 定期对环境及各种育雏器械进行消毒, 以便杀灭环境中的细菌。
(4) 执行定期检疫措施, 定期对种鸡群检疫是净化鸡群鸡白痢的最有效措施, 可应用全血玻片凝集实验。 一般种鸡群的检疫每年需进行2~3 次, 第1 次可在40~70 日龄, 连续检疫1~2 次, 每次间隔10~l5d, 第2 次应于开产前2~3 周进行, 第3 次在产蛋高峰后再检疫, 坚持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 以达到净化鸡场的目的。
(5) 应激因素, 如饲养密度大、 长途高温或低温运雏、通风不良、 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 卫生条件不良等, 均可诱导鸡群发病。 应减少应激因素, 改善饲养管理, 提高育雏鸡营养水平, 加强鸡只抵抗力。
【仔猪沙门氏菌病诊治】推荐阅读:
绵羊沙门氏菌病诊治10-01
新生仔猪溶血病诊治论文09-20
仔猪葡萄球菌病诊治12-05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报告11-09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06-14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09-19
雏鸡沙门氏菌感染诊治12-01
沙门氏菌病研究05-10
家兔沙门氏菌病的诊疗11-20
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