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种苗

2024-05-29

优质种苗(精选4篇)

优质种苗 篇1

繁育优质的石榴良种苗是提高定植成活率, 加速植株生长, 培养早投产、丰产、稳产树型的前提和保障, 是确保石榴产业健康、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

石榴繁殖方法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就是用种子进行播种繁殖 (实生繁殖) , 实生植株结果晚、变异性大, 生产中一般不采用。无性繁殖主要包括扦插、分根 (分株) 、压条和嫁接, 具有结果早、变异性小的优点。生产上采用扦插繁育的优质良种苗进行生产栽培品, 品种更换及低产果园改造多采用高接换种方法进行品种改良。

1 插条的采集

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丰产、稳产的优良母株上选择树冠外围芽眼饱满、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已木质化的1~2年生营养枝作插条。枝条粗度为1.0~1.5cm的营养枝, 剪除侧枝及枝刺, 每50~100根打捆, 并分品种拴上标签, 标签上注明品种名称、插条数量、采集时间、地点和采集人, 然后埋入湿沙保存备用。枝条的采集时间:一是秋冬季落叶后、封冻前, 结合修剪采集;二是初春芽萌动前采集;三是夏季旺盛生长期采集。

2 苗圃地的选择、整地和土壤消毒杀菌

选择交通便利, 日照充足, 排灌水条件好, 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的砂壤地作苗圃地。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 kg、磷酸二氢钾50 kg, 均匀地撒于地表, 然后结合土壤深翻 (40~50 cm) 将肥拌匀混入土壤中。同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泼浇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土按1∶20的比例配制成药土撒施, 每m2施药土1.5kg, 对土壤进行消毒。对消毒后田块进行平整, 作畦, 一般畦宽1 m, 长10 m左右。畦埂底宽0.3 m, 高0.2 m, 灌透水, 覆盖上地膜待扦插。

3 扦插时间

扦插时间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 但攀西地区大多在春季芽萌动前 (2月上中旬) 扦插育苗。也可在春季芽萌动前及夏季旺长期随采随插, 进行繁育。

4 扦插的方法 (春季)

4.1 插条清洗和剪截

春季扦插育苗, 将沙藏的插条取出后, 用清水冲掉泥沙, 选择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的插条进行剪截 (除受伤、霉烂、干枯的枝条外) 。剪去茎刺和失水干缩的部分, 将沙藏的插条剪成15~20 cm长, 上有2~4个芽的短插条。插条上端的芽上方1~2 cm处要剪 (削) 平, 下端1 cm处斜剪 (削) 成马蹄形, 剪口要平整光滑, 以增加剪 (削) 口形成层与土壤的接触面, 有利生根。

4.2 消毒杀菌

插条剪好后50根捆成1捆, 下端要整齐, 全部浸泡于25%的多菌灵1000倍溶液中2 h后取出。

4.3 浸泡生根粉

将经过消毒杀菌的插条再浸于浓度为0.15%的吲丁·萘乙酸溶液中2 h, 浸泡深度为插条下端的2~3 cm。

4.4 扦插

按10 cm×30 cm的株行距进行扦插, 扦插深度为插条的2/3。

4.5 保温保湿、遮阳

扦插完毕后用竹条架塑料拱棚并覆盖遮阳网, 以保持温、光、湿的均衡, 确保成活率。

5 扦插苗的管理

5.1 适时浇水保温

在攀西春季扦插育苗, 扦插后10 d左右芽开始萌动, 抽生枝叶, 20 d即可生根, 扦插至生根前土壤要保持湿润。20 d后插条开始生根、抽生枝叶, 耗水量逐渐增大, 浇水时间间隔应逐渐缩短。浇水量的多少依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和气候情况来确定。石榴苗的最佳生长条件:空气相对湿度80%~90%, 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

5.2 除萌蘖

插条只保留一个健壮的新梢, 其他萌蘖全部剪除, 促使新梢主茎健壮生长。

5.3 追肥

苗高15 cm时结合浇水追施1次速效性氮肥, 每667m2施尿素10~20 kg或人粪尿1000 kg。6月中旬、7月下旬分别再进行追肥1次, 以后要控制氮肥的施用, 适当施用磷钾肥防苗木徒长, 促进苗木充实。此外在苗木的整个生长季节, 可进行3~4次的叶面喷肥, 前期用0.3%的尿素, 后期用0.4%的磷酸二氢钾。

5.4 中耕除草

及时拔除苗圃内杂草, 除草时防止动根伤苗。

5.5 病虫害防治

石榴苗木生长期间, 易发生蚜虫、红蜘蛛、尺蠖、刺蛾等, 可用50%的杀螟松1000倍液、25%的溴氢菊酯3000倍液防治。

5.6 炼苗

扦插3~4个月后, 要逐步去除遮阳网, 延长光照时间, 以提高苗木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雨季来临前撤去遮阳网、地膜等, 让苗木自然生长。

5.7 取苗、包装、运输

来年春季芽萌动前进行。取苗前灌透水, 轻取轻放, 保证根系完好无损。每50株捆成1捆, 根部沾泥浆后再用塑料薄膜包扎, 挂标签注明品种、数量、日期等。运输途中注意温湿度、通风, 严防日晒失水。石榴苗木标准为:一级苗高90 cm以上, 茎粗 (根颈上5 cm处) 1 cm以上, 主根长15 cm以上, 侧根6条以上;二级苗高70~90 cm, 茎粗0.8 cm以上, 主根长15 cm以上, 侧根4条以上。

甘草优质种苗节本高效培育技术 篇2

一、整地、施肥及覆膜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并富含有机质且平整的地块, 前茬不限, 水旱地均可, 水浇地灌冻水或早灌春水, 旱川地春季解冻后趁春雨雪及时覆膜, 分别施入农肥60000kg/hm2~75000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和尿素150kg/hm2 (或磷二铵112.5kg/hm2、尿素111.0kg/hm2) , 后精细耙耱, 用幅宽120cm的黑色薄膜覆盖, 膜两边用土压紧, 防被风吹起。

二、种子处理及播种

㈠种子处理精选籽粒饱满、无霉烂的当年种子, 将其在农用碾米机上碾一遍, 见种脐擦伤或种皮微破即可, 或用80%的硫酸浸泡处理种子4h~7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晾干后即可播种, 如此处理后甘草种子萌发出苗显著加快。

㈡播种

1. 开穴打孔。

我们已制作了一种效率较高的手持打孔器, 一次可开6穴, 在地膜上并排打孔 (穴) , 穴深2cm~3cm, 穴距10cm~11cm, 行距8cm~10cm。

2. 播种。

每穴点入处理过的种子17粒~20粒, 稍覆细土, 再覆一层洁净细河沙, 增温保墒防板结。

三、田间管理

播种后7d左右种子萌动, 10d左右发芽, 15d左右出苗, 较露地常规育苗方式早7d~10d出苗。及时除出穴中及地膜之间杂草, 当长出4片~6片真叶时依土壤墒情灌水1次, 并随水施入75kg/hm2~120kg/hm2尿素, 同时注意防治青虫、蚜虫和锈病, 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翌年春2月下旬~3月上旬土壤解冻后及时采挖。

滇中三七优质种苗繁育技术 篇3

关键词:红塔区,三七优质种苗,繁育技术

三七是我国名贵的传统中药材, 也是云南省重要的特色药物资源[1], 近年来, 随着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云南省的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由于种植源头种苗的种植较少, 导致三七种植不能满足产业需求, 所以发展种苗基地的建设, 扩大种苗数量, 提升种苗质量是三七种植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红塔区的山区坡地气候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地理位置、水利基础设施都适合三七的生长, 因此从文山引进三七作物, 以建立红塔区三七种苗繁育中心为目的, 探索适合红塔区应用的优质种植繁育技术, 为红塔区三七产业发展打基础。

1 三七的生长习性

三七适合在海拔1400~1800m, 年均温15~17℃, 最冷月均温8~10℃, 最热月均温20~22℃, ≥10℃年积温4500~5500℃, 年降水量1000~1300mm, 无霜期300天以上的自然环境中生长。三七种子有后熟性, 在湿润条件下才能完成后熟阶段, 对土壤水分很敏感, 以年降水量900~1200mm, 空气相对湿度经常保持70%~80%, 土壤含水量20%~30%为宜。如果降水过多, 就要特别注意排水防涝;在干燥环境下, 如果不及时浇水保湿, 易丧失生命力不发芽。三七种子一般播种后2个月以上才能萌发[2]。

三七的生长土壤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较理想, 播种地以南向东或东南向背风斜坡较合适, 坡度在15°左右。选择三七园地尽量不要靠近菜园或村舍, 以防病虫害传播及鼠害。

2 红塔区三七优质种苗繁育技术要求

2.1 科学选地

三七较大的加工企业维和集团建在玉溪, 并已建立新的提取车间, 在玉溪地区的海拔1700m左右的地区发展三七的优质种苗繁育基地, 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 而且因为长距离运输会导致幼苗离地时间过长而不能进行生产, 造成损失。红塔区属于玉溪地区范围, 红塔区的海拔范围在500~2400m间, 三七适合在海拔1400~1800m的地方生长, 所以在红塔区种植三七应该选择海拔在1600~1750m间的耕地, 这样在红塔区种植的三七种苗能最大限度提供玉溪的三七种植需求, 而且也能减少运输成本, 减少损失。

还要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 土壤为含沙红壤土, 耕地要有水源, 保证三七发芽生长有充足的水分, 还有排灌要方便, 避免因降水量过多导致三七种苗根部腐烂而死。地表坡度在15°以下, 田块间埂高不超过50cm, 以避免三七接受的光照过弱, 导致根部不发达, 主根细小, 产量低。

2.2 播种

2.2.1 种子储藏。

在储藏三七种子的过程中, 将三七果实采收后, 要将果皮去掉, 将其中的单个种子拔出, 然后将种子水分晾干, 用湿砂保存备用, 有利于保证种子存活。

2.2.2 种子选择与分级。

先将三七种子按下表1的要求进行分级, 然后在选择三七种子时, 以择优的标准选择, 三级以上种子才能在生产中使用。

2.2.3 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最好选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中下旬。因为这个时间段播种三七种子, 避开了干燥的秋季, 冬季也快过去, 空气的湿度和土壤的水分基本能满足种子发芽的需求。而且如果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中下旬播种三七种子, 2~4月就会出苗展叶;5月以后, 地下部分逐渐形成明显的块根和休眠芽;8月前后, 块根和休眠芽完全形成, 并继续发育粗壮;在11月到翌年1月间呈半休眠状态, 气候条件正好符合三七的生长要求。

2.2.4 种子处理。

在播种三七种子之前, 要将三七种子进行适当处理, 用58%瑞毒霉锰锌500~800倍液, 或1.5%多抗霉素200mg/ml浸泡种子30~50分钟, 然后将种子晾干, 晾干后才能播种, 如果没有用药剂浸泡种子, 就需要用专用包衣剂将种子包衣后再播种。这样处理的原因是, 种子在播种后2个月才能萌芽, 时间较长, 容易发生霉变, 经过处理有利于防止种子发生霉变。

2.2.5 整地造园。

前面作物收获后, 要及时翻地碎土造园, 确保土细, 每667m2用100kg生石灰处理土壤。11月上中旬搭棚, 为便于遮阳网管理, 以1.95m×1.95m造空, 应根据园区情况选择沟的深度, 一般20~30cm为宜。在播种前墒面措施恶霉灵进行土壤消毒。

2.2.6 播种的密度。

三七种子经过处理, 土地也进行整理, 就可以进行播种, 但是播种的密度要把握好, 如果播种过于密集, 会造成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无法满足众多种子发芽生长的要求, 如果过于稀疏, 则不利于提高产量, 三七种子的播种密度一般为4cm×4cm或5cm×5cm, 每667m2播种量18~20万粒。

2.2.7 播种方法。

先用自制打穴器在床面打出浅穴, 然后人工进行点播, 或者用三七专用播种机机播。

2.2.8 覆土和施肥。

用细土覆盖三七种子, 以见不到种子为准。覆土后, 用三元复合肥均匀撒施于床面, 每667m2施用20~25kg。

2.2.9 盖草保墒。

将山草、松叶、作物桔杆等切成5cm x10cm长, 均匀铺盖于床面, 以床面土不外露为准。最好覆盖2~3cm厚, 以达到保水、防草和防水冲击作用。松毛与稻草相比, 由于稻草较松, 厚度大, 苗比盖松毛的株高高1~2cm, 其它性状差异较小。出苗无明显区别, 但盖稻草因较厚, 三七苗株高明显高出2~4cm, 苗弱。生产中建议用松毛。

2.2.1 0 地膜育苗。

播种后, 可用白色地膜覆盖, 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 提高土壤温度, 提早出苗 (20天左右) , 促进种苗地下部分生长, 还可防霜冻。

2.2.1 1 浇水。

播种后浇透水1次。之后每隔5~7天浇水1次, 保持土壤湿度在25%~30%之间, 直至雨季来临。

2.3 田间管理

2.3.1 除草。

播种后, 每隔7~10天除草1次, 保持床面及作业道清洁无杂草。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 尽量人工除草。

2.3.2 追肥。

苗期肥料以三元复合肥为主。出苗展叶30%左右, 施第1次肥, 每667m2施用20~25kg。隔30~35天追施1次。出苗期施肥量减半施用, 之后逐步增加用量, 但于8月底停止施肥。注意在全部干施后用风机将枝叶上的肥料吹落。

2.3.3 修补荫棚。

因日晒雨淋, 荫棚时常破损, 应及时修补, 保证透光均匀。

2.3.4 防涝。

雨季随时检查三七种植园, 及时排水。

2.3.5 防病虫。

防病虫是三七育苗的关键。必须做好土壤处理和苗期防治工作。用幸硫磷和恶霉灵伴沙土进行土壤消毒。苗期以预防为主, 一般7~10天防治1次。红塔区三七苗主要病害有园斑病、黑斑病、根腐病、立枯病。用药可选甲霜-霜霉威、腐霉利、丙森-缬霉威、菌核净、氯硅唑等交替使用。土壤消毒选用恶霉灵拌毒土措施。可多种药剂混合使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 目前由于三七的种苗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三七种苗价格不断升高, 也制约了三七种植面积的扩大, 影响三七产业的发展, 为满足市场的需求, 就必须发展种苗基地的建设, 扩大种苗数量, 提升种苗质量。然而, 红塔区山区坡地气候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地理位置、水利基础设施来看, 都很适合三七的生长, 根据红塔区三七优质种苗繁育技术要求, 在红塔区建立优质种苗生产基地, 有利于提高三七的产品质量, 满足市场需求, 减少管理成本, 减少损失, 还能使三七的种植技术在玉溪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使玉溪地区真正掌握三七生产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中坚, 杨莉, 王勇.三七栽培研究进展[J].文山学院学报, 2012 (6)

优质种苗 篇4

近几年, 福建省养殖农户在政府的引导下, 大力发展肉鸭产业,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 肉鸭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半番鸭、番鸭的饲养已成为全国最大养殖地区。随着养殖规模不断上升, 肉鸭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风险增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风险上升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 针对如何发展现代肉鸭产业链、如何培育肉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保持肉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政府于2011年启动了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优质肉鸭种业创新与生态养殖产业化工程建设”。该项目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白羽半番鸭为种源, 实施科企结合战略, 依托福建省农科院提供配套技术支撑, 以企业为实施主体, 构建科企对接和有效合作的肉鸭产业一体化生产的创新模式, 推进南方优质肉鸭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助力新农村的建设。

1 南方优质肉鸭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优质肉鸭的育种体系建设不完善

半番鸭也称骡鸭, 是由河鸭属母家鸭与栖鸭属公番鸭属间杂交生产的一种没有繁殖力的瘦肉型鸭, 具有比普通肉鸭更高的生长速度、极强的抗逆性及抗病力, 肉质细嫩、无腥味、瘦肉率高, 被称为肉鸭大家族中的优质鸭[2]。也是福建省肉鸭的当家品种, 但是因为人工授精技术的瓶颈, 使得白羽半番鸭在省外很难推广, 外省基本上都靠福建省供苗, 使得物流成本上升, 无形中加大了半番鸭的生产成本, 从而制约了半番鸭的推广生产。目前, 我国肉鸭品种几乎被国外品种占领, 80%以上的肉鸭养殖为樱桃谷鸭等国外品种。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盲目引种、技术力量差、档案管理不规范、系谱资料不健全等问题, 从而造成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且南方肉鸭市场需要大量体重在2.0~2.5 kg的肉鸭。北京鸭系列肉鸭在30日龄左右时体重已达到2.1~2.3 kg, 而胸肉重只有40 g左右, 胸肉率约3.0%, 胸肉产量过低, 不适合南方的消费市场。

注:数据来源于首届南方水禽技术产业论坛 (2012年, 广州) 。

1.2 肉鸭疾病危害严重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 肉鸭传染病的流行日趋复杂, 表现为老病未除、新病不断。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是过去长期危害我国肉鸭产业最主要的疾病, 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病原或其病原出现了新的血清型, 给肉鸭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南方肉鸭生产主要是以分户规模化饲养为主, 疾病很难控制, 加之养殖者的技术水平不高, 肉鸭防病治病用药不科学等现象 (如剂量超标、停药期过短、不对症用药等) , 给肉鸭疾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食品加工中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禽产品质量不稳定, 从而影响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度。

1.3 肉鸭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猪、鸡和牛方面, 几乎没有肉鸭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课题和研究队伍。因此, 缺乏对肉鸭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肉鸭饲料配制缺乏科学依据, 饲料资源浪费严重[3]。国内企业配制肉鸭饲料或依据经验配制, 或参考美国NRC (1994年) 公布的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配制[4]。美国NRC推荐的肉鸭、肉鹅营养需要量数据主要依据鸡的试验数据制定, 不适用于肉鸭生产。原因是肉鸭的消化生理不同于鸡, 而且食糜在消化道的排空速度、消化酶活性、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4 肉鸭饲养技术与方式滞后

肉鸭饲养技术与方式落后直接威胁产品安全, 并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南方肉鸭养殖业普遍采用低投入、开放式大棚生产模式或者是水面放养模式。大棚饲养占南方总饲养量的90%以上, 基础设施和设备简陋, 饲养环境差。近几年来, 建设了许多肉鸭养殖小区, 规模巨大。但其设备简陋、管理混乱、实行家庭承包, 套养混养现象普遍, 导致疾病泛滥、交叉感染十分严重, 药物使用频繁, 水禽健康不能得到保障, 产品卫生、安全存在隐患。水面饲养模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 蛋鸭活动的水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或民用水污染。同时, 蛋鸭活动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因此, 放牧无法保证蛋鸭饮水需要和采食安全, 更不利于疫病预防和控制, 容易造成疫病的扩散和蔓延, 严重影响肉鸭健康及产品安全。 (2) 不能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和无公害化处理, 造成环境污染, 水质恶化严重[5]。

1.5 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南方肉鸭现有的养殖方式主要以大棚地养为主, 采用垫土、填料堆沤发酵后还田的方式处理鸭粪便。由于露天随意堆放, 缺少有效的防护措施, 极易引起环境污染。此外, 规模种鸭场均缺少污水处理系统, 养殖过程产生的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附近坑塘或河流中, 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 长此以往, 众多企业的加工污染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南方肉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肉鸭养殖和加工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有机废弃物和加工污水等对生态平衡的威胁将逐步加重, 进而制约了养殖业和加工业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1.6 肉鸭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 肉鸭产业信息化能力的不足逐渐凸显出来。肉鸭产业目前的生产信息、技术信息、预防防疫信息、产业链发展信息等都是欠缺和严重不足的。肉鸭产业化数据库、产业化基本信息、产业化整体规模等信息的不健全,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企业和养殖户的盲目养殖, 这种境况不利于肉鸭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肉鸭养殖基地, 基本都是地处偏远地区, 养殖户相对文化水平偏低, 在疾病诊断、饲养管理等方面知识比较匮乏。而互联网技术恰恰可以弥补农户在这些方面的缺失, 并且具有快捷、方便、低成本的优势。

1.7 水禽产业化发展链呈现不平衡现象

肉鸭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环节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 也离不开物流、信息流、政府等多部门的协助。但是, 综观整个南方肉鸭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平衡的。使得肉鸭生产养殖的原材料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相互调动, 客观上给南方肉鸭产业的物流、信息流及部门协调等带来巨大压力。产业链生产优势的不均衡, 也影响了水禽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生产环节的顺畅协调发展, 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市场扩张, 也不利于产业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 南方优质肉鸭种苗产业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束缚肉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瓶颈, 本项目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福建肉鸭特色品种--白羽半番鸭以及驰名中外的北京鸭等为创新种业, 构建科企对接和有效合作的种鸭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的创新模式。从而确保优质肉鸭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中长期健康发展战略的实施, 突破肉鸭产业在种苗发展上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 形成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和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开发的经济实体。见图1。

2.1 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选用的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具有白羽率高、瘦肉率高、皮薄、脂肪含量低、母本繁殖性能好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等优点[6]。完善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开展白羽半番鸭亲本专门化品系保种与选育以及白羽半番鸭核心群保种选育, 建立良种繁育制度, 不断提高核心种鸭群体的生产性能和整齐度[7]。对白羽半番鸭种鸭人工授精技术、母本种鸭限制饲养技术、父本公番鸭饲养技术、母本种鸭人工强制换羽技术等饲养管理配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与优化。进一步开展优质肉鸭新品系繁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 发挥福建省作为水禽之乡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 培育出品种更为优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 为肉鸭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2.2 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开展不同生产和生长阶段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流行的主要疫病的调查、采样, 建立病原学快速检测技术, 并对样品进行检测, 明确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流行的主要疫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结果, 初步制定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 并在鸭相应生产过程中应用, 观察生产水平、主要疫病的发生情况, 对发生的疫病采样检测。对免疫的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采血、分离血清, 建立抗体检测方法, 开展抗体水平的测定, 确定五套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疫病的免疫程序[8,9,10,11,12,13]。编制白羽半番鸭和北京鸭主要疫病诊治技术手册, 为我省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3 饲料营养技术体系

开展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专用系列配合饲料的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开发, 按理想蛋白氨基酸平衡模式, 设计肉鸭在不同生长阶段低蛋白质日粮技术方案, 确定肉鸭在不同生长阶段低蛋白质日粮适宜的粗蛋白质水平。依据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消化生理、营养生理及营养需求特点, 综合应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及发酵饲料原料等, 以低蛋白质日粮为配制基础, 优化和筛选饲料配方。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 开发出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专用系列配合饲料配方。制定出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配合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饲料原料质量标准、饲料配制及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专用系列配合饲料质量标准等) , 降低排泄物粪中氮含量, 减少肉鸭饲养过程的环境污染, 促进肉鸭产业更好地发展[14,15]。

2.4 生态养殖技术体系

开展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旱养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根据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在不同生产和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 的需求, 通过创造吃食、饮水和排污的良好内部饲养环境, 不设放游池, 不用垫料, 全期在棚舍内饲养, 采用舍内网养、笼养, 建立不同结构的网上平养、笼养方式, 建立网上平养、笼养模式。建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养殖新模式, 并开展技术培训。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保持养鸭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产业化生产形式[16,17]。

2.5 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在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鸭系列配合饲料及集成“体内减污环保技术”的基础上, 再组装集成“体外治污环保技术”, 研发生物有机肥发酵菌剂和发酵工艺, 开展沼气发酵和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的研发, 建立与本项目相配套的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包括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体系、沼气发酵及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体系[18]。

2.6 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屠宰加工技术体系

安全卫生和营养保健是今后食品产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必然趋势。无公害、低残留、营养丰富, 色、香、味均佳是消费者永远追求的目标。因此, 本项目建立了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屠宰加工技术体系, 总结提炼了民间传统烹调技术与鸭肉、内脏等副产品的加工方法, 开展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屠宰加工技术的研究, 为开发出品种多元化, 高、中、低档产品并存, 适应于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系列化产品, 扩大市场销售量, 确保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7 疫病远程诊断及视频监控技术体系

建立远程网络监控技术体系, 以福建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中心机房为核心的视频综合服务调度平台, 运用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并结合网络通讯线路将鸭棚、种苗、饲料、防疫、饲养、回收、销售、屠宰、分割及加工等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重要场景传送到监控中心, 为管理人员提供清晰实时的现场画面, 应用综合监控管理软件以及前端的网络摄像机可自动将每个工序的分组图像快速显示到控制中心, 用户只需要连上网络获得相应权限即可在任何地方调用, 实现了对生产加工全区域连续巡视, 从而对关键节点过程加强控制。利用无缝联接技术建立优质肉鸭知识系统, 利用3G网络技术研制手持式远程可视设备、照片及视频上传系统。

2.8 优质肉鸭一体化开发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基地构建

优质肉鸭一体化开发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基地为构筑产业一体化开发的五大实体, 主要包括良种繁育基地、饲料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工基地以及屠宰加工基地。产业化基地的构建可确保优质肉鸭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中长期健康发展战略的实施, 形成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开发的经济实体。

3 优质肉鸭产业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成效

种业工程项目实施两年多来, 优质肉鸭种苗产业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成效极其显著,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构筑了由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的“优质种苗-高效饲料-健康养殖-加工增效-销售”的产业链, 实现了低风险、高效益的产业效益, 填补我省优质肉鸭大规模种苗基地及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开发的空白, 为推进我省水禽业持续发展、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共向社会提供优质肉鸭种苗近5 000万羽, 通过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建设, 目前我省实现生态养殖优质肉鸭3 000多万羽, 转变传统的散养方式为现代化集约饲养, 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大提升了产品数量和质量。同时, 通过对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配合饲料的技术集成, 建立了环境友好型饲料配方系统软件数据库, 年开发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配合饲料15.9万t。建设了年产35万t优质肉鸭饲料生产基地和年屠宰、分割及加工肉鸭1 500万羽的屠宰加工厂及配套的冷库, 生产优质肉鸭系列产品 (白条鸭、西装鸭、鸭掌、鸭中小翅、鸭脖、鸭胗、鸭舌等) 2.5万t。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建立远程网络和监控系统, 实时观察及远程监控种鸭群和分布在全省各地的1 000个大棚肉鸭群的饲养、防疫及用药等情况, 建立产业化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 实现养殖技术的远程培训、远程诊断、远程咨询和远程服务。利用组建的技术平台, 集成了优质肉鸭网上旱养技术、肉鸭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音乐绿藻鸭养殖技术、远程疫病诊断技术、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等8项集成技术,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通过基地建设、技术扶持、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协作, 提供6 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养鸭致富, 带动农户网上旱养优质肉鸭和养殖“音乐绿藻鸭”近2 000多万羽。此外, 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示范推广, 推广数量达1 000多万羽。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和“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运作, 有效地推动肉鸭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通过两年多的项目实施表明, 科企合作是加快肉鸭产业思路和方向转变、提升肉鸭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必将助力南方优质肉鸭产业腾飞, 跨上一个新的平台。福建省农科院本着务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在福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 将发挥现有的科研技术优势, 面向产业需求、社会需求, 创新发展模式, 完善肉鸭产业链条, 带领鸭业企业为南方优质肉鸭产业腾飞而共同奋斗, 优质肉鸭产业在种业工程的支持下将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摘要:肉鸭产业在我国南方畜牧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 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南方肉鸭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构建包含种苗繁育、饲料营养、生态养殖、疾病防控、屠宰加工、远程疾病诊断、循环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9个方面的南方优质肉鸭种苗产业体系与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 建立完善的肉鸭产业链, 推进南方优质肉鸭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上一篇:公共服务模式下一篇:绵羊李氏杆菌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