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发展

2024-11-03

林木种苗发展(共12篇)

林木种苗发展 篇1

当前由于受经济基础、生产结构和种苗工作重点等因素的影响,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在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制约了林木种苗的发展。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深化机制创新, 大力发展种苗

需要进一步加快深化国有林木种苗基地管理体制改革, 并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种苗生产和经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苗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二是要加强现有种苗工程建设, 确保建设成效。要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 完善种苗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要加大对林木种苗的各项政策扶持, 要把林木种子建设、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当地林业建设计划, 并予以优先安排。要加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金融支持。

2 发展乡土树种, 引进优良树种

发展名特优新品种,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优。要适应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 林木种苗供应与需求趋向多元化。观赏园林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的原则是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根据当地气候、土城条件选择树种坚持多样性, 城市的绿化应由乔木、范木、草本组成, 乔灌草搭配。观赏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应该趋向于常绿树种、彩叶树种、色叶树种、观花树种、观果树种、抗旱树种、抗寒树种、耐水湿树种、沿海抗风。

2.1 注重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适应性强, 有较强的抗逆性, 造林容易成功, 市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比新树种快, 其习性、特征比较了解, 栽培技术也比较成熟, 树种资源丰富, 栽植成本低、效率高。

2.2 注重外来优良树种和品种

外来优良树种和品种指本地没有自然发生的树种, 包括广义上的变种、种源、无性系等。优良的外来树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必须按引种程序先试验后推广。根据引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驯化措施, 包括某些特殊的栽培措施, 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引入地区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 进行多种立地品种区域化实验。防止外来树种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灾难。

2.3 注重新品种选育

新品种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 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比如市场表现出的彩叶苗木热, 红叶石楠、红枫、加拿大紫荆、挪威槭、茶条槭、多花蓝果树等欧美流行彩叶绿化树种的品种虽然已很齐全, 但是短期内哪些品种能真正流行开来很难判定。因为在彩叶苗木的数量上, 除了红叶石楠外, 其他品种的数量非常有限, 彩叶树种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有待加强。

3 加强市场监管, 完善种苗管理

加快《种子法》配套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苗、乱引滥繁、虚假宣传、无证生产经营林木种苗的违法行为。加强林木种苗执法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和《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加强质量监管, 严格“两证”的发放与管理, 净化苗木生产和经营环境, 提高苗木质量。对“两证”年检不合格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予以取缔, 调减育苗户数量, 规范经营手段,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种苗标签是林木种子和苗木的身份证, 对它的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林木种苗的质量, 加强林木种苗标签的使用管理是保障种苗质量的关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包装和标签管理办法》、《浙江省林木种苗标签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 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 都应重视种苗标签的使用和管理, 种苗标签的管理者应该按规定认真检验, 如实准确地填写, 不能流于形式。

4 提高科技含量, 保证种苗质量

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兴种苗, 注重先进成果组装配套, 先进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措施。坚持科技创新, 加强科研攻关。针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特点, 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

以轻基质穴盘育苗为代表的现代化育苗体系与我国传统的育苗相比较, 它成功地解决了机械化精播种一次成苗问题。育苗过程中根系受到保护, 移栽时不受损伤, 根系活力好, 能获得高产苗木基质轻, 特别适合远距离运箱和机械化移栽。现代化穴盘育苗实现了育苗生产集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 经营管理规模化, 产销服务社会化。

今后应加强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的调查研究, 大力推广先进科研成果, 收集和保存我市丰富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发挥大棚育苗技术的优势和特点, 挖掘和开发适应黄岩区立地条件的良种壮苗, 为黄岩区增绿工程提供优质苗木, 为建设“绿色黄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 胡春姿等.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形势、问题与对策[J].林业经济, 2002, (6) .

[2]吴方林.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山东林业科技, 2003, (6) .

[3]刘振占.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8) .

林木种苗发展 篇2

摘要:林木种苗是新时期林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为确保林木种苗质量,必须重视并加强相关监督和检验工作。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现状,深入探讨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

林木种苗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直接关系到林木产品质量,甚至对整个林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市场经济和林权改革日益深入下,林业产业取得了诸多成效。基于此,积极良好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而,结合当前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现状,探讨相关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工作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标准,比如:《种子法》、《林木种子检验规程》等。同时还制定了林木种苗质量抽检、自检、通报等制度,逐步建立了全国性林木种苗质量抽检制度,有利于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的开展。具体体现在这几方面:

1.1.1 资质认证能力大幅提升。省级林木种苗质检机构日益完善,并有序运作。此外,市县级林木种苗质检机构也完善了人员配备和培训,且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质控体系,质检仪器设备等硬件逐步健全,整体检验水平得到提升,大幅提升资质认证能力。

1.1.2 飞播种子检验工作有效进行。一方面,加大飞播种子抽检力度。年抽检批次明显增加,比如:云南省在高山送、云南松等种苗的年抽检批次上增加到220余个,大幅提升了种苗代表性。另一方面,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要求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相关检测,及时出具准确检验报告,同时向省局提交检验报告,未出现对检验结果争议情况。另外,省级检验检测机构重视并加大对实施飞播单位的指导,提出了技术要求及措施,并提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指导意见。

1.1.3 制定林木种苗质检规划。部分省份已把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纳入到政府工作计划中。比如:河北省制定了《2011~2015林果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省内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的任务、目标等。有效提升了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检验能力有待加强。虽然大部分省级检验机构在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对于市县级检验机构而言,只能依靠省级计量认证,尚未具备检验能力和认证资质,以致于有些市县林业管理部门只能对苗木开展质检,而无法检验林木种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工作效率。

二是相关经费不足。由于有些地区的市县林业部门未设立林木种苗质量检验专项经费,导致资金不足,有些生产企业的种子加工、贮藏设备及苗木检测方法落后、缺乏必要的种子加工贮藏设备及检验设施,有些县级林业管理部门在林木种子质量上,仅仅依靠上级种苗检验部门或按照技术人员的经验完善鉴别,如此直接影响到种苗质量。

三是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所担负的责任也日益增加,但从当前我国各地区检验机构运行情况看,并未有足够能力去完成日益多样的检验任务,使得检验供需矛盾突出,影响到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和监督工作开展。推进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发展的对策

2.1 制定规划,强化监督检验能力

林业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本地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体系改革,严格遵循《种子法》、《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政策,落实好本地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机构建设规划,根据林业发展和市场要求,在林木种苗主要产区及苗木市场较大地区做好机构、编制及经费投入等工作,同时加强市、县两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本地区种苗质检机构的完善奠定重要基础,进而提升整体工作能力。

2.2 加强投资,确保经费到位

要落实好国家林业部门制定的《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等规定,要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本地区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好种苗监督检验方案,同时还应和省财政有效协调,确保监督检验经费投入,市、县级林业管理部门,也需要进一步理顺林木种苗质检机构的职能及投资渠道,确保林木种苗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经费投入有保障。

2.3 改善条件,提升工作效率

各地区省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应配备天平室、发芽室、净度分析室、标本室、准备室、生理生化室、水分测定室、苗木检测室等基础机构。而对于市、县级机构也应明确规定。特别是检验室必须要有良好的光照、通风及温室度等环境,同时水、电安全管理必须充分满足种苗检验要求。此外,还应配备满足种苗质量检验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比如:水势测定仪、软X射线设备、PCR扩增仪等。加大设备投入,改善机构运行条件,确保林木种苗质量检验和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2.4 完善制度,实现制度化发展

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应做好这几方面工作:(1)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林木种子质量检验相关法律法规,比如:《种子法》、《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政策。(2)重视并推进监督检验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及时充实技术人员,强化业务培训。(3)落实好省级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可实施重点林业工程选用苗木质量不达标不予验收、拨付款项及兑现相关政策等措施。通过实施法规政策,促进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而实现依法治种。结语

总之,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绿色生态建设及社会经济建设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林木种苗质量这些方面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其监督检验工作极为重要。应不断加大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机构,提升林木种苗监督和检验工作效率,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要,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林木种苗发展 篇3

关键词:贵港;林木种苗;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18-2

1 贵港市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市林木种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林木种苗产业的投入,已经建立了一批重点的林木种苗工程,在整体上也带动了林木种苗工程的生产水平。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主要造林树种苗是速丰桉、马尾松、杉树等,平均年造林十万亩左右,种苗部门密切跟踪配合,按时按质按量提供苗木给各地造林,不足部分从外地严格按程序调运,“十一五”中共生产苗木:速丰桉苗7500万株、马尾松优良苗木900万株、湿地松苗500万株、杉木苗500万株、肉桂苗120万株、八角苗100万株、各类珍贵树种苗木300万株。同时,因地制宜,做好珍贵树种造林示范工作。

我市苗圃还承担全区定点的油茶苗圃建设,地点在国有大圩苗圃内,面积50亩,已种植有砧木80万株,去年生产任务是嫁接苗40万株,扦插苗10万株。由于穗条供应不上,去年嫁接了5万株,经区种苗总站调配1000公斤穗条,现在正在抓紧调运穗条和嫁接,保证完成任务。目前,定单生产苗木已有20万株,抓好定点油茶苗圃的建设,为我市油茶推广提供了保障。

这几年,主动与林业科研单位合作,加大种苗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林业生产中种苗科技含量。贵港市覃塘林场马尾松种子园是部省联营林木良种基地,建园至今累计为社会造林提供了良种壹万多斤。该基地这几年坚持抚育施肥管理、花粉授粉管理等,争取了良种补贴,年育马尾松优良苗木200万株,同时加强了围园设施建设,现申报省级林木良种基地,下一步争取申报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进行二代、三代种子园建设。桂平、平南采种基地也正在建设中。

2 贵港市林木种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管理体制不完善,执法机构不健全,严重影响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市林木种苗管理机构仍属差额事业单位,各级管理机构也不健全,经费不保障,队伍不稳定,致使林木种苗管理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执法机构不健全,一些地方良种资源保护不力,种苗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无证照生产经营种苗,假冒伪劣种苗等现象依然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林农利益,也影响了林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质检机构不健全,种苗质量受影响

目前,全国苗木生产还没制定出统一、规范的质量标准。致使市场上种苗品种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品种现象屡有发生。其次, 林木种苗质量监管机构也不明确,监管依据不充分,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致使种苗生产经营管理还停留在发放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上。再次,林木品种宣传推广管理不严。部分商家利用新闻媒体大肆炒作,把没有经过造林区域试验的所谓好品种大量的盲目引进,误导林农,不仅影响了造林质量,也浪费了人力财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3 林木良种选育推广进程缓慢,良种使用率仍不高

近年来由于种苗生产发展较快,很多集体或个人育苗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致使林木良种选育推广进程缓慢;其次,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不甚了解,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苗木,有的对苗圃地选择不当,有的选择树种不当,影响了苗木的培育质量。再次,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林木种苗的良种化程度低,据统计,目前林木种苗的良种率一般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与一些西方国家百分之八十的高水平良种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造成这个结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生产技术标准,而法律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树木种苗质量的低下。

2.4 种苗信息建设滞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的林木种苗产业的起步较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很多相关的基础设施还处于很低级的水平,尤其是种苗的信息建设相对滞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贵港的很多地区的林木种苗基地大部分还在使用一些陈旧的设备,很多甚至还在采用人力等原始的方式进行作业,在种苗的信息方面与发达地区的种苗无法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林木种苗产业的产量。

2.5 是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滞后

对于具有优良品质的种苗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由于政府的不够重视和对市场需求的不够,导致对于优质种苗的资源保护缺少。

3 贵港市林木种苗生产的发展对策

3.1 创新机制,加强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培训工作

目前我市除了市级和桂平市、平南县有种苗管理机构外,三个区没有设立种苗管理机构,甚至没有专人兼管种苗工作。2008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木种苗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但是市级站以《条例》为依据向市编办申请差额改全额拨款尚未得到批复。这样我们必需创新机制,努力建立健全种苗管理机构,抓好种苗管理队伍建设,理顺种苗管理体制,强化种苗管理机构职能。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对种苗机构管理人员、育苗公司法人、员工以及业主等,进行种苗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办法的培训,使得从事该行业者知法守法,按规按章办事。

3.2 做好造林苗木生产工作,为我市绿化造林做好服务

配合我市造林做好造林苗木生产工作,抓好定点苗圃油茶繁育圃的生产,争取建立30亩的油茶采穗和50亩的珍贵树种苗圃,做好我市珍贵树种造林示范工作。我市现有的油茶定点苗圃生产任务的完成与否,取决于嫁接穗条的供给,为此,新建的30亩油茶采穗圃和50亩珍贵树种苗圃争取列入为自治区的定点苗圃。

3.3 加大对林木种苗产业的投资

完善林木育苗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同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大对林木种苗产业的投资,把我市林木种苗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3.4 抓好良种基地的续建工作,开发保护好新的种质资源

科学的对林木种苗产业进行调节,通过组织专家等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判断,引导一些小企业种植,使林木种苗的生产有足够高的科技含量,可以使我市的林木种苗工程独具特色。

贵港市覃塘林场马尾松种子园今年申报评定为省级林木良种基地,自治区拟报批为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并逐步建立二代、三代种子园。同时计划在市平天山林场、桂平市金田林场各选定1000— 2000亩马尾松优质林分,供自治区审定,列为采种基地建设而加以保护。

3.5 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种苗执法力度,确保造林用苗安全

根据《种子法》、《条例》相关规定,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管理办法和油茶有关规定管理办法。严格种苗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种苗生产经营秩序,实行种苗质量问责制,谁把关、谁负责。坚持凭证经营和种苗流通“一签两证”制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和非法生产没有通过良种审(认)的油茶品种,确保我市用种用苗的质量安全。

3.6 开展好种苗信息调度和服务工作

种苗信息调度和服务工作是发展种苗事业的基础工作,要求严格种苗统计报表制度,规范种苗生产供应等种苗信息的调度管理,提高信息报送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种苗信息服务的质量,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决策种苗调剂服务。同时,要求加强种苗科技动态、林木良种、育苗技术等成果信息的咨询服务,要求各县(市、区)逐步完善基础条件,配备相应设备,以便进一步开展好种苗信息调度和服务工作。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林木种苗发展的投入,以及贵港政府对于林木种苗的重视,相信贵港的林木种苗一定会解决好林木种苗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的研究林木种苗的发展趋势,给贵港的林木种苗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把贵港的林木种苗的发展建设成为地区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刘峰.浅论林木种苗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2007,(01).

[2] 姚淑荣,付娜.小议如何加快林木种苗发展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

[3] 刘英杰,王沿辉.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7).

[4] 傅云.論林木种苗的产业化[J].湖北林业科技,2003,(S1).

[5] 张顺捷,陈宇,刘刚,乔婵,谭忠利.我国林木种苗基地发展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8,(02).

林木种苗的培育与发展分析 篇4

1.1 林木种苗培育科技含量低

我国很多大规模的林木种苗培育仍然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通过调研发现, 某大型林木苗圃育苗方式主要是播种和扦插育苗, 而其嫁接、根蘖、组培等育苗方式则被放在一种用于观赏、吸引眼球的位置, 没有用在实际林木育苗中。没有高效科学技术的应用, 自然很难保证林木种苗大批量的成功培育, 更不能保证质量以及品种的多样性。

1.2 缺少统筹规划意识

纵观我国林木育苗的公司企业, 各公司都是闭门造车, 而且规模小、相对分散。我国林木育苗方面, 缺少政府的统筹规划, 导致林木育苗结构不均衡, 表现为大规格、大径阶的苗量少, 小规格、小径阶苗量多等。另外, 由于公司企业的产品趋于同质化, 导致市场竞争恶劣。

1.3 缺乏市场竞争力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因素、科技转化率等各种因素都限制了我国林木育苗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地价昂贵、科技转化率低下, 因此, 性价比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2 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合理统筹规划

林木育苗的合理高效发展, 需要用统筹兼顾的思想进行引导规划, 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产业生产结构。这样不仅能增大市场容量, 降低恶性竞争, 还能提高利润, 提升竞争力。为了保证林木育苗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站在全局角度, 了解市场动态, 保证不浪费种苗资源, 统筹规划林木育苗, 做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2 落实科学育苗

科学育苗包括2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种苗的选择上, 不能只为了追求种苗而在不适合的地方培育林木种苗。在种苗选择上, 我们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水土、环境的差异, 选择适合的种苗品种。落实科学育苗的另一个方面是落实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技术,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很多林木育苗技术, 例如容器育苗蒸汽消毒、裸根苗苗床固定技术、容器移植苗技术等, 都已经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被证明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很好地应用这些技术, 不但能提高产量, 还能保证林木种苗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2.3 科研生产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研和生产结合, 不仅是科研活动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而且能够迅速提高生产力, 保证生产质量。研究表明:某地区种苗培育管理人员会参与到学术研讨中来, 科研的应用效果提出质疑, 或者是就自己遇到的问题请教相关科研人员。两方面人员的交流合作, 能促进科技的转化, 提高林木育苗的竞争力。

3 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案例分析

根据某地区的林业建设规划, 该地区在建设期间将会需要各类种苗20亿株, 平均每年2.5亿株, 这么庞大的需求, 而且还要保证质量, 以及品种多样性的需求, 传统的林木种苗育种方式是难以满足的。为了充分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 该地区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地区在改革前, 种苗的产量不稳定, 而且质量也没有保证, 育苗技术落后, 该地区内种苗品种多样性也不能满足要求。在种苗培育以及种苗市场方面, 很多机制也不健全, 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不规范, 种苗市场的规范程度也不够, 很多信息不够透明, 假种苗、劣质种苗的出现, 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而且妨碍林业规划建设的进程。

相关部门在听取专家学者建议之后, 首先统筹规划了解该地区林木种苗的培育和发展方向, 在方向上保证了后期改革的顺利推进。另外, 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科学育苗, 并提供技术指导, 以及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促使该地区抛弃传统落后的育苗方式, 提高科技含量, 不仅提高了林木育苗的产量, 而且质量有保障,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为了确保该地区林木种苗培育产业的健康稳定运行, 该地区还出台了林木种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为种苗的培育建立统一的标准。该地区在改革之后, 林木种苗的培育和发展行业焕然一新, 不仅满足了林业建设规划需求, 还大大地提升了该地区林业育苗市场竞争力,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为了满足我国林木建设的需求, 在林木种苗的培育和发展上, 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落实科学育苗, 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 优化资源配置, 才能解决我国的林木资源种苗培育问题。科学育苗的落实, 不仅能迅速提高产量, 而且能保证种苗质量,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勇, 李国雷, 祝燕.美国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4)

林木种苗发展 篇5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坚持“生态产业、绿色富民”林业发展战略,按“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林木种苗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全省林木种苗质量显著提高,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主要成就

(一)林木种苗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建设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林木采种基地和优良采种林分为补充的林木种子生产体系,建立了以省内自主调剂与市场引导销售相结合的林木种子供应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采集各类林木种子100万公斤,出圃各类苗木25亿余株,其中:造林苗木约10亿株、园林绿化苗木约15亿株,确保了林业建设和国土绿化对林木种苗的需求。

(二)林木良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4572万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2935万元;林木良种繁育推广项目80余个,省级财政安排投资3000万元;林木良种补贴试点项目10个,中央安排投资68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全省林木良种生产能力由“十五”期末年产4.8万公斤提高到7.6万公斤,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由55%提高到70%,其中: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规模已达3000万株,良种使用率达100%;林木良种和良种苗木的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设施育苗能力逐年加强,全省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苗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土绿化、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平台的有力推动下,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五区一带”苗木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苗木生产规模逐年加大,苗木种植面积由“十五”末的35万亩提高到70万亩;苗木花卉年产值由14亿元提高到50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出圃各类合格苗木近25亿株,为全省国土绿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科技兴种取得新进展。坚持科研、生产、管理三位一体,采取合作攻关、技术协作、科技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林木种苗科技创新、林木抗性育种、高世代种子园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体优选和培养生境控制等组培技术,在全国率先培养出油茶良种组培苗;油茶芽苗砧夏梢嫁接首创成功,突破了油茶芽苗砧嫁接的传统方法,为提高油茶良种苗木年繁殖频率创出了一条新路;松材线虫抗性育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选育和筛选出1209株马尾松抗性候选木,利用dna识别技术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基因图谱和数据库;审(认)定并推广56个林木良种,已建成第二代杉木良种种子园,第三代种子园和双系种子园正在建设之中;筛选出50个遗传增益在30%以上的马尾松优良家系,开始营建第二代马尾松种子园;轻型基质容器育苗、芽苗切根移栽、自控全光照喷雾扦插、生根粉等生长素应用等先进育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五)林木种苗法制建设进展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省林业厅先后制定了《安徽省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核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种苗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油茶种苗质量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通过林木种苗行政执法,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得到落实,林木种苗市场不断规范,林木种苗质量合格率由“十五”期末的90%提高到95%以上。由省林业厅起草制定的《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已经2011年8月19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六)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建立了安徽种苗网等服务平台,多渠道收集、整理和发布林木种苗发展动态和市场信息,林木种苗产销渠道得到进一步沟通,为广大林木种苗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及时的种苗信息服务。通过创建“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品牌,建立了安徽三岗国家级苗木花卉交易市场,组建了省和部分市、县以及乡村林木种苗协会和苗木花卉协会等社团组织,积极开展行业自律、行业指导、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有力促进了苗木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问题

(一)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研发和良种选育有待加强。目前,由于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开发水平较低,造成全省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和异地保存库较少,难以提供林木良种选育所需的优良良种材料,林木良种选育手段主要沿用传统的选择育种方式,可供选育的林木良种远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

(二)园林绿化苗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十一五”以来,我省园林绿化苗木虽然发展迅猛,但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偏小、树种结构和苗木规格比例失衡、苗木标准化程度低等。目前我省正在实施的“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合肥等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和城镇绿化都需要大量的高规格园林绿化苗木,但我省生产供应能力十分有限,需大量从周边省份调进,亟待提高。

(三)持林木种苗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现行林木种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部分树种的良种建设,公益性林木种苗长期投入机制尚不完善,林木良种补贴、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保护、林木种子贮备等扶持政策未能全面落实。目前,林木种苗行业的人才缺乏、队伍不稳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林木良种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国有苗圃因管理机制僵化,缺乏经营活力,享受不到国家的扶持政策,处境艰难,全省尚有三分之一苗圃为贫困苗圃,亟待扶持。

(四)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建设亟待加强。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市、县设立林木种苗管理机构的仅40个,大多数林业局尚未设立林木种苗站,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到位。机构的缺失还造成林木种苗执法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设施短缺、手段落后,远不能适应林木种苗生产和林木种苗市场监管的需要。

第二章 发展机遇

一、实现国家“双增”目标和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的需要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林业新的地位,赋予林业新的使命,林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比2005年新增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新增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围绕实现“双增”目标,国家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势必极大推进林木种苗事业的发展。

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科技支撑、基地建设、市场监管、完善服务、政策扶持等五个方面入手,着力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推广、林木种苗生产供应、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四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全面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

国家“双增”目标的制定和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我省林木种苗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省林业厅制定了“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即全省完成人工造林1000万亩,规划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到 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规划任务十分艰巨,造林绿化需大量的林木种苗,为林木种苗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实现“四大区域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需要

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构建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皖南山区旅游保护“四大生态屏障”,规划到2015年,全省累积造林绿化面积1350万亩,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650万亩,加之“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合肥、安庆、池州等市“城市森林”建设和淮南等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些都需要“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规格适宜”的林木种苗,这无疑为我省林木种苗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林木种苗作为造林绿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当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已将林木种苗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增加林农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都需要更多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围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城市绿化、美化对树种、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的林木种苗品种已难以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需根据各地不同发展目标,围绕城市绿化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规格更高、品种多样化的园林绿化种苗,从而拓宽林木种苗发展渠道,增添了林木种苗业的发展空间。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于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强省为中心,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理念,以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为根本,以提供数多、质优林木种苗为落脚点,着力构建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体系和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林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治种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着力营造林木种苗发展的环境,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净化林木种苗市场,规范林木种苗市场秩序。

(二)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林木种苗行业的分类指导,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林木良种选育与推广、林木种子贮备等公益性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商品性和产业化特征明显的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经营,在政府引导下,以产业化发展为主,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三)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巩固和优化现有林木良种基地,加快建设一批新的林木良种基地,大力推进林木良种生产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强化林木种苗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促进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四)坚持科技兴种的原则。面向林业生产实际,广纳科研院校人才,采取创新手段,开展林木种苗科学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林木种苗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林木种苗的命脉作用。

(五)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在加快重点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保存的的同时,注重主要造林树种、木本油料和珍贵树种的良种研发,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服务。积极推进各级林木种苗机构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木种苗行业管理机构能力建设。

三、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发展目标

——林木种子基地供种能力大幅度提升,全省主要造林树种种子基地供种率由“十一五”末的75%提高到90%。

——林木良种使用率有较大提高,全省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由“十一五”末的70%提高到80%。

——苗木产业快速发展,苗木种植面积由“十一五”末的70万亩增加到150万亩,年产值由50亿元增加到120亿元。

——林木种苗检验能力和种苗检验质量明显提高,林木种苗自检率达到90%以上,林木种苗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加强林木种苗信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省种苗网络,努力实现省与重点市县种苗网络互通互联。

——深化国有苗圃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争取政策扶持,大力提高国有苗圃经营管理水平。

(二)“十三五”发展目标

——全省主要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达到95%以上。

——全省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苗木种植总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基本实现林木种苗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第四章 发展战略

根据现代林业发展趋势,按照我省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目标,重点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推广、林木种苗生产供应、林木种苗行政执法、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四大体系建设。

一、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坚持科研、生产、管理相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注重整合和发挥林业科研院校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作用,构建以科研院校林木遗传育种专家为骨干、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省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平台、以保障性苗圃为基点的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建立扶持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的长效机制,促进林木良种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保存利用。坚持调查、收集、保存、开发利用并重,以提供林木良种选育遗传材料、提高遗传材料利用率为目的,开展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主要造林树种、重要乡土树种、珍稀濒危树种以及城市生态景观树种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为林木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在清查我省重点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原地保存为主、异地保存为辅的方式,收集、保存、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档案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林木良种选育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二)林木良种选育。在林木良种选育手段上,采取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相结合,在林木良种选育途径上,实行自我研发与引进利用相结合。在树种结构上,采取速生用材林树种、木本油料等经济林树种和城市生态景观树种并举,开展多目标、高世代育种,并通过速生、优质、高产、高抗等多因素综合测定与评价,精选出生产力高、性状稳定的优新品种,加快我省林木良种化进程,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林木良种审定与推广。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的有关规定,切实把握各类树种的林木良种标准,完善林木品种审定制度,加强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和林木良种推广工作。“十二五”期间,加大主要用材林、油茶及山核桃等经济林和城市生态景观树种的良种审定与推广力度,采取大力营造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等方式,提高林木良种宣传效果,从而提高社会对林木良种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我省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使用率。

二、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根据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总体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法治化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逐步做到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价格合理、供需平衡。

(一)林木种子生产供应。为实现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的林木良种使用率和基地供种率的目标,实行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以林木良种基地为主、林木采种基地和其它重点采种林分为补充的林木种子生产供应体系。省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种子采收、加工、检验、贮藏,明确林木良种供应范围,并组织林木良种生产单位做好林木良种调剂工作,确保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全部采用良种,有效提高造林质量。

(二)苗木生产供应。继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苗木,努力实现育苗良种化,并积极推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定向供应;对一般造林和城市绿化所需的苗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和供应。

三、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体系

建立健全林木种苗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林木种苗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林木种苗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能力,创造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监管制度化的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木种苗行政执法体系。

加大林木种苗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秩序,建立林木种苗市场准入制度;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破坏林木种质资源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林木种苗质量自检和抽查制度,全面提升林木种苗质量。

加强林木种苗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职责明确的林木种苗执法和质量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增强种苗执法能力和质量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林木种苗执法责任制以及执法效果考评制度,规范种苗执法行为;强化林木种苗执法人员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林木种苗执法队伍。

四、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林木种苗公共服务与林木种苗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在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领域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创造条件,建立省、市、县三级林木种苗信息网络,及时发布和交流林木种苗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构建面向生产、技术、经营、市场的种苗信息化平台,实现种苗信息交流现代化。

积极引导全省各地建立以服务广大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为宗旨的林木种苗协会和苗木花卉协会等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业务咨询,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等活动,为种苗生产单位和企业以及广大苗农提供有效服务。

结合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等会展和交易运行机制,继续打造以合肥为代表的“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品牌,拓展安徽三岗国家级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引领全省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章 规划布局与建设任务

一、规划布局

(一)主要造林树种种苗生产布局。根据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森林植被类型及其组成的区系成分,综合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生态因素和树种分布情况,尤其是林木良种建设及其良种苗木培育现状,将全省主要造林树种种苗生产划分为“四大”区域,即“淮北及沿淮平原区”、“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地丘陵区”。

(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布局。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根据全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区域特色及优势、发展潜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本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划分为以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的“五区一带”产业区,即皖中产业区、皖南产业区、皖东产业区、皖西产业区、皖北产业区和沿江平原产业带。

二、建设总任务

(一)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保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生态区域特点,在全省范围以市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分期分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同时,结合已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依托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场圃,依据主要造林树种和乡土树种分布状况,分区域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和异地保存库25处,规模达到1万亩,使我省主要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林木良种选育。采取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相结合,运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导育种等育种技术,采用自我研发与引进利用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从速生用材、经济林和城市生态景观三大类型树种研发林木良种。“十二五”期间,累计选育林木良种30个以上,其中用材林树种良种5个,经济林树种良种20个,城市生态景观树种良种5个,努力实现多树种、多类型林木良种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三)主要造林树种种苗基地建设

1、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对已建成的林木良种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在综合考核林木良种基地树种结构、建设规模、建设水平、营运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择优的方式,精选出一批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巩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成果,提高林木良种基地生产与经营水平,加快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光皮桦、枫香、麻栎等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升级换代。同时,结合木本油料产业和珍贵树种大径材基地建设的需要,扩建或者新建一批木本油料树种、珍贵用材树种的良种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全省建成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3处,规模达到3万亩,其中: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8处,规模达到1.6万亩;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5处,规模达到1.4万亩,使林木良种基地的树种结构趋于合理,供种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2、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建设。对当前林木良种生产难以满足供应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在现有18处林木采种基地中精选14处,规模达到5万亩,作为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其中:争取列入国家级林木采种基地4处,规模达到 2万亩;省级重点林木采种基地10处,规模达到3万亩。通过卫生伐、透光伐等手段,改善林分质量和林木种子生产能力,实现林木种子稳产高产,满足育苗用种的需要。

3、保障性苗圃建设。根据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对苗木的需求,以培育林木良种苗木、珍贵树种苗木为主要任务,在现有生产条件好、技术力量强、设施设备较为完善的国有育苗单位和民营育苗企业中,择优精选40处,规模达到8000亩,作为保障性苗圃,其中:国家级保障性苗圃10处,规模达到3000亩;省级保障性苗圃30处,规模达到5000亩。通过资金扶持、使用林木良种、应用先进育苗技术和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林木良种苗木和珍贵树种苗木生产供应能力,对主要造林工程所需苗木实行政策性调控和保障性供应。

4、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建设。为促进林木良种推广工作,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分类型营造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40处,规模达到2万亩。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加快我省林木良种推广步伐。

(四)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建设。按照“五区一带”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布局,以“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会展品牌和“安徽三岗国家级苗木花卉交易市场”的辐射带动,构建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皖南、皖东、皖西、皖北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区和沿江平原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带。规划到2015年,培植园林绿化苗木生产龙头企业100家,示范户1000家;努力创立3个全国知名市场品牌和3个以上区域特色品牌;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年总产值达120亿元。实现园林绿化苗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形成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五)林木种苗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为加强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监督与管理水平,有效发挥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的作用,规划在全省范围内新建和改建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40处,其中:省级1处、市级9处,县级30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配备必要的行政管理、质量检验和信息化管理等仪器设备,改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质量检测条件,提高林木种苗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主要造林树种种苗分区建设任务

(一)淮北及沿淮平原区。本区位于安徽北部,以农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平原绿化为抓手,重点建设农田林网、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沙化区域防沙治沙林、村片林和薄壳山核桃等经济林。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蚌埠六个市和六安、滁州二市的沿淮区域。主要建设任务是:杨树、泡桐、枫杨、苦楝、刺槐、臭椿、香椿、梓树、楸树等用材林树种和薄壳山核桃、石榴等经济林树种的种质资源库4处,规模达到400亩;以采穗圃为主的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处,规模达1600亩;省级重点林木采种基地1处,规模3000亩;保障性苗圃12处,规模达到2500亩;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7处,规模达到3500亩;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9处。

(二)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本区位于安徽中部,以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保障为中心,以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和长江防护林、工业原料林、薪炭林和油茶、薄壳山核桃等经济林为重点。范围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四个市,宣城市的宣州、郎溪二个县(区),滁州市的全椒、来安、天长、南谯、琅琊、定远六个县(区)及明光、凤阳二个县(市)丘陵岗地区域,安庆市的迎江、大观、宜秀、望江、怀宁、枞阳六个县(区)及桐城、宿松二个县(市)丘陵岗地区域,池州市的贵池、东至二个县(区)的沿江平原丘陵区域,以及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裕安、霍邱三个县(区)的丘陵岗地区域。主要建设任务是:以主要造林树种种苗生产为主,重点建设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麻栎、榉树、榆树、臭椿、枫香、杨树等用材林树种和油茶、薄壳山核桃、青檀等经济林树种的种质资源保存库6处,规模达到1200亩;重点林木良种基地6处(国家级1处、省级5处),规模达到7000亩(国家级2000亩、省级5000亩);重点林木采种基地4处(国家级1处、省级3处),规模达到14000亩(国家级5000亩、省级9000亩);保障性苗圃12处,规模达到2800亩;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12处,规模达到6000亩;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11处。

(三)皖西大别山区。本区位于安徽西部,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长江防护林和油茶、山核桃等经济林建设为重点。范围包括安庆市的岳西、潜山、太湖三个县和桐城、宿松二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六安市的金寨、霍山二个县和舒城、裕安二个县(区)的部分山区。主要建设任务是: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黄山松、杉木、枫香、香果树、麻栎、栓树栎等用材林树种和油茶、山核桃、竹类等经济林树种的种质资源保存和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规划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库5处,规模达到2800亩;重点林木良种基地5处(国家级1处、省级4处),规模达到5600亩(国家级2000亩、省级3600亩);重点林木采种基地4处(国家级1处、省级3处),规模达到14000亩(国家级5000亩、省级9000亩);保障性苗圃6处,规模达到1200亩;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9处,规模达到4500亩;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7处。

(四)皖南山区。本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重点旅游区生态安全保护为中心,以生态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和油茶、香榧、山核桃经济林建设为重点。范围包括黄山市、宣城市的绩溪、旌德、宁国、泾县、广德五个县(市)和池州市的石台、青阳二个县以及贵池、东至二个县(区)的山区。主要建设任务是: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黄山松、光皮桦、枫香、木荷、南酸枣、华东楠和油茶、香榧、山核桃、青檀、薄壳山核桃、竹类等树种的种质资源保存、良种基地、良种苗木培育基地和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建设。规划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10处,面积达到5600亩;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0处(国家级6处、省级4处),规模达到15800亩(国家级12000亩、省级3800亩);重点林木采种基地5处(国家级2处、省级3处),规模达到19000亩(国家级10000亩、省级9000亩);保障性苗圃10处,面积达到1500亩;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12处,规模达到6000亩;林木种苗机构能力建设13处。

四、园林绿化苗木分区建设任务

(一)皖中产业区。本区位于安徽中部,以合肥市为中心。该区域交通、自然条件优越,产业起步早、规模大,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优势明显。该区主要以培育城市景观树种苗木为主,兼顾盆栽花卉及观叶植物生产。园林绿化苗木以桂花、广玉兰、白玉兰、黄玉兰、红玉兰、香樟、银杏、薄壳山核桃、杂交马褂木、腊梅、含笑、红叶李、高杆女贞、三角枫、五角枫等特色品种为主,重点突出培育冠形较好的大规格苗木、容器大苗和环保类苗木,兼顾红叶石楠、红枫、北美红枫、日本红枫等彩叶树种苗木和花灌木苗木的生产。到2015年,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二)皖南产业区。本区位于安徽南部,范围包括黄山、宣城、池州三市。该区域盆栽和苗木产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研发能力较强,有浓郁的人文历史氛围。该区主要以现代徽派盆景规模化生产为主,进一步发掘、筛选适合于城市绿化的景观特色树种、季相彩叶树种,积极发展黄山木兰、天目木兰、天竺桂、黄山杜鹃、二乔玉兰、深山含笑、乐昌含笑、徽梅、徽山茶、宣木瓜、大叶冬青等园林绿化苗木和野生花卉资源,兼顾桂花、香樟、广玉兰等一般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并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园林绿化苗木发展空间。到2015年,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三)皖东产业区。本区位于安徽东部,以滁州市为主。该区域气候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民营资本活跃,产业起步较早。该区主要以发掘、扩繁皖东丘陵地区特色树种苗木为主,包括琅琊榆、醉翁榆、黄连木、华东椴、南京椴、榉树、朴树等;兼顾发展其它园林绿化苗木、彩叶树种苗木和花灌木等,重点发展与周边接壤的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绿化所需的规格种类苗木,促进皖东地区苗木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四)皖西产业区。本区位于安徽西部,以六安市为主,兼顾安庆市的岳西、潜山、太湖等县。该区域产业起步较晚,但区域特色明显。该区主要以筛选、培育厚朴、香果树、银缕梅、微毛樱、蜡瓣花、红花油茶、杜鹃、棕榈、大别山冬青等特色树种苗木为主,兼顾发展桂花、广玉兰、白玉兰、红玉兰以及红叶石楠等彩叶树种的园林绿化苗木。到2015年,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五)皖北产业区。本区位于安徽北部,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淮南六个市。该区域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涉及的城市较多、绿化空间较大、发展后劲较足。该区主要以培育地方特色乡土生态和绿化树种苗木为主,如楸树、梓树、枹桐、香椿、臭椿、苦楝、垂柳、杨树、薄壳山核桃等,兼顾培育城镇园林绿化树种苗木。到2015年,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六)沿江平原产业带。本区位于皖江流域,以芜湖市为中心,兼顾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沿江平原地区。该区域产业起步较早、基础良好,市场拓展能力较强,交通便利。该区苗木品种和规格要做到与上海、南京等近邻城市的全面接轨,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应以培育城市绿化大苗为主,主要品种为香樟和木兰科、槭树科等植物;兼顾彩叶树种、绿篱、色块苗木和盆栽观叶植物的生产,到2015年,园林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第六章 资金估算

一、估算依据

本规划投资估算主要依据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林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建筑工程劳动定额等相关标准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林木良种补贴试点意见的有关规定。

二、投资估算

根据全省林木种苗生产实际,结合国家和省有关定额标准,在基本符合各地林木种苗发展的基础上,采取统一参数和指标进行投资估算。规划总投资50.225亿元(详见附表)。

三、资金筹措

全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资金来源于中央和地方安排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信贷资金以及单位、企业、个人自筹资金。规划中的公益性林木种苗建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给予扶持。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列入全国规划内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重点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以及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等。省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繁育、林木良种推广示范林营建、公益保障性育苗基地、林木种苗质检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各级政府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制定符合实际的扶持措施,优先安排列入全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项目实施。信贷和单位、企业、个人自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性较强、市场特征明显的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建设。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林木种苗在林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把林木种苗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百年工程、基础工程、命脉工程来抓。要继续实行“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下大力气抓种苗”,明确工作目标,采取可行措施,加强监督管理,从组织上加强对林木种苗工作的领导,确保林木种苗工作稳定健康运行。市、县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确保规划的各项内容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安徽省林木种子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林木种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种子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良种选育和推广”。《种子条例》第五条规定:“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林木良种选育、推广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第二十三条规定:“鼓励在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经过审定的林木良种,对审定通过的林木良种的生产或者使用实行补贴”。省财政厅、省林业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优质林木良种培育推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林木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三、资金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保障林木种苗发展的长效扶持机制。把林木良种的选育、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与保护、林木种子战略储备等重大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对列入安徽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林木种苗发展尤其是基础性、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的投入,为林木种苗的全面发展增添动力。努力拓宽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林木种苗事业。

四、科技保障

我省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省内众多的林业科研院所为实施“科技兴种,人才强种”战略提供了保证。要继续实行生产、科研、管理三位一体制度,实现生产、科研和管理的有机统一,并在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林木种苗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要落实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指导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要继续实行油茶、薄壳山核桃、杨树、毛竹等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实现全程技术服务。同时,要积极开展同类树种基地和专家的协作和交流,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建设出一支业务熟、管理精的种苗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

五、人才保障

大力推进林木种苗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林木种苗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使林木种苗技术能够及时得到普及和应用,提高种苗生产经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林木种苗行政管理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工作,提高林木种苗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懂业务、会管理的种苗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队伍。

六、监督保障

林木种苗信息 篇6

——张家界宏茂生态种苗有限公司

拳头产品:青钱柳种子、青钱柳苗、青钱柳干叶、青钱柳嫩叶茶

可供应种子:

1、珍稀植物类:青钱柳、金丝楠、红榉(血榉,大叶榉)、伯乐树、桢楠、珙桐、金弹子、红豆杉、三尖杉、红豆树、金弹子、花榈木等种子;

2、园林绿化类:竹柏、罗汉松、辛夷(木笔,山玉兰)、枇杷、紫荆、紫薇、紫藤、油麻藤、青枫、香樟、桂花、银杏、金合欢、银合欢、黑壳楠、马褂木、栾树、黄花槐、苏铁、杜英、白玉兰、大叶女贞等种子;

3、草坪、护坡类:高羊茅、狗牙根、黑麦草、白三叶、小叶女贞、火棘、黄花决明等种子;

4、荒山造林类:杉木、柳杉、马尾松、枫香、毛竹、木荷、刺槐等种子;

5、果药经济林类:杜仲、黄柏、厚朴、漆树、山苍子、枇杷、百合、草珊瑚等种子。

可供应苗木:

1、1~2年生小苗:青钱柳、冬桃、金丝楠、桢楠、竹叶楠、罗汉松、红叶樱花、香樟、紫薇、紫荆、青枫、珙桐、八月桂、丹桂、辛夷、银杏、三尖杉、红豆杉、红豆树、山樱桃、大叶女贞、枫香、柳杉、马褂木、黄柏、柏木、黑壳楠、白玉兰、连香树、红枫、乌桕、山苍子等;

2、园林绿化苗:红豆树、八月桂、丹桂、珙桐、嫁接红枫、乌桕、红继木球、杜鹃球、移栽木荷等。

林木种苗发展 篇7

关键词:林木种苗发展问题,解决措施

为加强林木种苗的培育, 加快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 有效保障造林的种苗供应,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森林种苗培育工作。针对近年来森林种苗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认真分析, 研究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的培育管理。对种子园、母树林要重点抓好水肥、花粉、树体和病虫害防治四大环节。部分过密的种子园、母树林要进行适度间伐, 改善光照条件, 促进结实。对采种基地要着重做好倒伏树木及枝丫清理和重点区块的抚育管理。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是保证造林绿化进度, 提高营林生产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业要发展, 种苗是关键。

1 林木种苗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育苗科技含量较低

育苗生产技术总体上看, 仍然在较低水平上, 科技含量不高, 播种与扦插育苗所占比例较大, 而嫁接、根蘖、组培等育苗则主要靠外地熟练技术人员, 或引进外地小苗进行培育, 育苗技术的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1.2 规模分散, 管理粗放, 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 一些地区的苗规模较大, 技术力量雄厚, 但苗圃发展基地化很少。大多数国有, 集体和个体苗圃面积小而分散。培育幼苗物种缺乏特色和多样性, 跟风育苗现象严重, 导致常规造林苗木大盈和积压, 园林和城市绿化苗木供不应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些商人唯利是图假借林木种苗进行炒作, 假种苗、劣质苗、以次充好扰乱市场持续。严重的影响了苗木经营者权益, 影响其积极性, 影响了造林的质量, 加重了其成本。

1.3 种苗培育规模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林业六大工程启动实施, 林业工程管理的进一步规范, 实行林业工程招投标制度, 为适应当前的林业发展的新形势, 提高绿化工程质量和绿化水平, 降低工程成本, 增强企业的信誉度, 各个绿化工程公司都相继建起了自已的育苗基地, 但是个体育苗规模相对较小, 且分散, 面积大多在1.33hm2以下。

1.4 种苗生产结构不均衡我市的育苗生产中

大规格、大径阶苗量少, 小规格、小径阶苗量多;3年生以上苗木少, 1~3年生苗多;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苗少, 荒山造林、城市绿化苗多;经济林苗少、其它苗多;定植苗少、留床苗多;容器苗少、裸根苗多。

2 林木种苗发展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提高种苗生产能力建立规范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子生产供应, 要以种子生产基地 (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 为主体, 非基地生产为补充, 建立起以省内调剂为主, 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林木种子供应体系。国家投资建设的种子基地生产的种子由省级种苗管理机构组织采收和调剂使用。苗木生产供应, 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国有苗木基地的龙头作用, 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

2.2 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

构建国家、省、市三级林木良种生产体系, 发挥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选育, 提升林木良种基地管理水平, 增强良种苗木供应能力, 大力推广使用林木良种, 提高良种使用率。开展种质资源调查, 依托省直林局对乡土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保存、开发。建立健全林木良种生产使用长期扶持机制。

2.3 定期调度种苗信息, 建立健全了数字种苗

林木种苗管理站每月二次调度种苗信息, 及时录入数据, 建立了林木种苗数据库, 为发布、分析、预测林木种苗产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种苗宣传工作, 提高全社会对种苗工作重要性认识

利用各类宣传媒体, 大力宣传林木种苗的发展形势和政策, 以及对林业生产、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展《种子法》宣传月活动。宣传的主题是:以种为本, 依法治种, 推进造林良种化进程。积极向报社和电视台投稿, 宣传种苗产业。利用各种会议和组织培训的有利时机, 宣传种苗工作, 传递种苗信息。

2.5 加大种苗培育科技含量

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 是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近年来, 我们在种苗生产程序, 提高苗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覆膜栽培, 育苗, ABT生根粉, 根宝, 育种技术, 引种试验, 示范工作, 逐渐培养适当的地方品种的幼苗, 达到提供苗木出圃的数量和质量的目的。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技术服务。

总之, 近年来,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逐年扩大, 一大批苗木种苗生产任务, 需求, 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在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 我们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动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行业管理, 优化生产结构, 品种选育, 种子的生产基地建设, 继续巩固发展国有苗圃的苗木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的社会系统, 初步形成了国有苗圃为主体, 社会系统补充苗木生产系统, 造林绿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程亮.种苗培育技术分析[J].南北桥, 2009 (08) .

林木种苗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8

1.1 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林木种苗是林业资源形成的种植材料, 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原料来源。林业实践证明, 种苗对于整个林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苗品种优劣、数量多少、质量好坏都直接关系着林业建设进度以及社会、生态、经济的效益发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 需要超前抓住种苗的供给, 没有种苗的超前建设, 就会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林业种苗建设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

林业种苗决定着林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传品质优良的林木种苗是保证林业资源逐步健康增长的首要物质基础。优良的林业种苗, 可以使林业产业高产、稳产并且优质高效。林业产品的竞争实际上可以说是林业种苗的竞争。只有不断推出林业种苗优良品种及其配套的繁育、培植技术, 从根本上提高种苗质量和科技含量, 才能提高种苗对林业生产的贡献作用。林业种苗的科技含量提高, 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导向作用,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 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因地制宜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如果林木种苗品种选择不当, 必然会造成林地成活率及保存率低下, 林木种苗的质量低下, 就会生长缓慢, 不仅加大了补植补造的负担, 而且也加大的造林成本, 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实现。所以, 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依靠科技培养林木种苗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是科技的发展,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依靠科技来发展, 要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在林业发展上,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在林木种苗方面更要加大科技投入, 林业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 开源节流只有从源头上加以重视, 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种苗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核心, 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 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不断推出林业种苗的更新换代, 以高质量和数量从根本上改善林业种苗, 进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就是要加大对于林业的资源投入, 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林业的发展。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机制, 创新并不是朝令夕改的措施, 而应当是一项完善而规范的制度体制, 确保林业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顺畅有序的进行。

2.3 完善法律机制, 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依然没有设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 然而要想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可以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确保实施, 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执行作用。从立法方面来说, 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林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确保林业资源和人类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执法方面来说, 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用法治林, 不断加强对林业资源, 特别是林业种苗的保护和监督力度, 将林业资源保护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当中,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管理。

2.4 要树立造林质量意识

要改变以往的造林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问题。如果只管栽种而不进行管理, 会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下, 不能有效的发展林业资源。所以, 要加强管理, 对于林木种苗要从源头上着手, 对林业种苗的栽种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做到载下一棵树, 成活一棵树, 栽下一片林, 成活一片林的效果, 把握林业种苗的成活率, 才能使林业资源稳定增长, 合理运用造林技术, 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严把林木种苗关, 切实提高造林质量, 保证林业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增长依靠的是对林木种植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管理, 树立造林质量意识, 加大对林木种苗种植的管理, 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生态、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真正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要严把质量关, 从源头入手, 保证林木种苗的质量、数量以及规范化管理。只有从地方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实施具体措施, 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措施, 以林木种苗为基础, 才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新型的发展观, 包含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种苗是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的是种苗。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工作时抓好林木种苗, 保障品种质量和数量, 以最少的钱, 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木,种苗,可持续发展,途径,新机制,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曾德贤, 赵航文.林木种苗工作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J].云南林业, 2002 (06) .

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对策 篇9

林木种苗产业是包头市的一个重要产业,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包头市的林木种苗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逐渐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形成了完善的种苗生产经营市场以及个体、集体和国营并存的市场格局。

统计显示, 包头市在2013年共有110多个苗木生产经营企业, 6个国有林场附属苗圃和10个国有苗圃, 育苗面积将近467hm2。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迅速, 3年来, 实现了可育苗面积的翻番。2000年, 包头市的个体育苗户只有10户左右, 到2013年已经有将近100户, 可育苗面积估计2000hm2。包头市从2000年开始推行容器育苗, 极大地提高了容器苗的生产栽培能力。

包头市政府非常重视种苗工程, 加强重要基础建设。包头市共建有3个良种繁育基地, 总面积超过了60hm2, 6个种苗基地总面积超过了4667hm2。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第1批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就包括了包头市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2011年自治区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将该基地生产的河北杨评选为优良树种。包头市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也被评为2012年的国家级杨树良种基地。

2 包头市林业种苗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苗产业发展缺乏规划性

包头市个体育苗户的苗圃面积已经超过了国营苗圃面积, 成为包头市种苗产业的主力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粗放式经营、种苗产品质量差、盲目生产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种苗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专业性、科学性和全局性的指导, 缺乏全市一盘棋的发展规划, 生产意识比较局限。阻碍了包头市的种苗产业的持续发展, 不利于打造包头市种苗产业的品牌和优势, 树立包头市的种苗品牌。

2.2 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制约, 导致包头市的育苗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与外地同规格的苗木相比缺乏相应的价格优势。尽管在工程造林中进行了补植和补造, 然而其成本要高于外地苗木, 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2.3 林木良种的生产规模的不断拓展

林木良种培育需要较长的周期, 会对林木良种培育工作造成影响。很多个体育苗户由于具有较低的基础建设水平和成本投入, 很少进行良种繁殖培育工作。而相关部门也没有对良种繁殖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推广的林木良种规模小、数量少, 只有较少的适销对路品种, 严重制约了包头市的林木种苗产业发展, 无法满足林业工程的需要, 林木良种使用率得不到提高。

2.4 种苗工程存在后续发展问题

一些种苗工程存在后续发展问题, 生产过程中需要过高的生产成本, 缺乏后期管理资金。再加上降水量少、缺乏有效的专项资金支持、种子质量差、林木生产状况差, 严重制约了种苗工程的后续发展。

3 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种苗产业的发展

包头市要提高对种苗产业发展的重视, 结合理论和实战, 开展专题讨论, 规划和研究种苗产业的发展。进行乡土树种的推广、培育、扩繁、选育和选优, 将包头市的种苗产业做大做强, 为西部地区的林业产业建设提供量好、品种优、数量多的, 林业产品。

3.2 保护包头市的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是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基础, 包头市要保护本地区的种质资源, 完善种质资源源。采取异地保存和原地保存相结合的方式, 融合科研、科教、保护和保存, 建立健全完善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模式, 突出种质资源的特色。

3.3 良种生产规模的扩展

包头市首先要对已经选育成功的树木良种进行繁育和推广, 还要有针对性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提高良种繁育的成效。特别是要鼓励国有苗圃进行优良树种的栽培,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包头市也要鼓励个体育苗户的发展, 选择基础建设水平高、信用好、生产经营规模大的个体育苗户, 积极推广林木良种。

3.4 提高种苗信息服务到效果

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建立种苗信息网络, 提高种苗信息服务的效果。在种苗信息网络中可设置相应的科技板块, 积极推广育苗新技术和科研新课题, 及时录入和更新种苗的调拨范围, 以及价格、数量和品质等数据, 进行良种资源分享,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4 结语

包头市要认识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推动林木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包头市的优质种苗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摘要:简要介绍了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情况, 并分析了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包头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俊年, 鲁国瑜, 罗继明.青海云杉嫩梢害虫烟雾载药技术防治试验[J].农业与技术, 2013 (7)

林木种苗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10

这些年来,林业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林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人员必然要重视林业种苗的相关问题,种树苗具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它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博得很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将林业种苗工作进行好,林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林业人员必须重视林业种苗工作,从而为林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林业种苗,不仅可以以很小的成本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还对整个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 林木在种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林木在种苗过程中品种比较单一

林业在种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树苗品种比较单一的情况。我国森林资源比较匮乏,种苗的品种也不是很多,幼小树苗也没有整齐的结构层次。林业发展需要较大的规模,很多地区性的林业发展基地是速生性的基地,林业发展没有专门的生长培育基地,而且林业树种缺乏多样化,很多地区没有完善的树苗培育技术,树苗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它的需求,相关林业人员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林业树苗在市场中发展的趋势走向,才能进一步地为林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林木在种苗过程中没有到位的种苗培育技术

林业在种苗过程中没有到位的种苗培育技术,这严重限制了林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因为地形比较复杂,很容易造成植物在不同地形中分布不均的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林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地对森林树木进行砍伐,森林的覆盖面积在逐年下降,而且对部分稀有植物没有到位的保护,造成很多植物濒临灭绝。当前情况下,林业种苗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各个地区的需求,还增加了林业种苗的成本,限制了林业的发展。幼苗培育不成功的话,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木的发展。

1.3 林木在种苗过程中工作人员素质比较低

林业种苗过程中也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要对林业种苗进行综合管理,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内容多而复杂,这就要求相关的林木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能够对多项管理工作的内容熟悉,从而保证种苗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林木种苗的过程中,很多都是技术管理人员的失误造成林业种苗的损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大多是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可持续发展没有清晰透彻的了解,自身对育苗的相关知识也没有充分掌握。而且有的地区缺乏先进的育苗技术,仍采用落后的不符合种苗发展方向的技术进行树苗培育,严重阻碍了该地区林业的发展。

2 针对林木在种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针对林木在种苗过程中品种比较单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林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有先进的技术,技术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在林木种苗的过程中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求经济的可持续,还要求环境的可持续和资源的可持续,为了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人们必须要重视环境与资源的再开发。要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可持续,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在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以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大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同时也要加强对林业方面的科研工作,努力研究出新的树种,将培育幼苗的工作认真做好。每个地区林业发展的情况不一样,对林业的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区域性林业进行发展的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发展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等实际情况进行育苗工作,要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做一定的指导,科学地在该地区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在该地区进行推广,从而促进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如果种植的幼苗是新型幼苗或者该品种幼苗比较稀有,工作人员在种植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审核,将种质较好的幼苗积极推广,将新型的技术也在各地区进行推广,从而扩大该新型技术的使用范围,整体上促进林业的发展。

2.2 针对林木在种苗过程中没有到位的培育种苗技术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进步,必然需要进行创新。创新不能脱离实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以市场的发展情况作为创新的导向,以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核心,在现有林业的发展情况上,对林业培育基地进行创新。想要提升林业的生产力,就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在林业发展中,需要从幼苗培育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对幼苗的培育方式进行改善,从而促进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林业方面实现创新,必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创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久的坚持,相关人员应该在当前林木管理的基础上,对林业种苗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保证创新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地进行。在林业种苗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依法对林业进行创新,同时加强对林业种苗的监督,禁止有人乱砍乱伐,破坏幼苗,从而使林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针对林木在种苗过程中工作人员素质比较低提出的相关对策

在幼苗培育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培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注意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将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做好。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可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拥有幼苗培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在幼苗培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增加工作人员对不同类型的树苗的了解,从而提高林业种苗的质量,将种苗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3 结束语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注意做好林业基础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做好林业种苗工作,从而实现以很小的成本创造很大的经济价值。但在林业种苗的过程中,会遇到幼苗品种比较单一、缺乏到位的技术支持以及工作人员对幼苗培育相关知识了解的比较少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林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林木种苗的过程中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技术是创新的前提,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同时也要进行林业方面的科研工作,努力研究出新的树种,将培育幼苗的工作做好。为解决工作人员对幼苗培育相关知识了解的比较少的问题,在进行种苗培育工作时,要注意工作人员素质方面的提升,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在幼苗培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提高幼苗培育的成功率。

摘要:在林业上要实现可持发展,林业方面的相关人员必然要进行林业种苗,促进我国林业的生态化。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注意做好林业基础工作,使得林业建设工作能够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实现整个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讲述了林业种苗对林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综合分析了林业种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相应地提出了可促进林业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林木种苗,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国阳,李延群.林木种苗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林业科技,2011,4(12):164-66.

[2]陈国栋.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4,20(2):159-160.

林木种苗发展 篇11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木种苗;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45-2

为了进一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种苗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总结永靖县林木种苗建设工作的做法、经验和成绩,研究部署林改后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建设工作,推动种苗产业升级发展,为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种苗业提供有益借鉴。现将思路模式论述如下:

1 永靖县种苗业建设现状

全县现有种苗管理机构1个,即县林业种苗工作站,管理人员5人;国有苗圃一个,现有职工15人,总经营圃地310亩;国营林场经营的苗圃总面积80亩,其中龙汇山管理站20亩、巴米山林场30亩、西河林场30 亩;全县从事种苗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约278个以上。全县现有育苗总留床面积1635.75亩,苗木总量985万株。按树种分,花椒450亩,占27.5%;山杏300亩,占18.3%;新疆杨100亩,占6.1%;刺槐50亩,占3%;垂柳100亩,占6.1%;核桃50亩,占3%;国槐50亩,占3%;其他诸如侧柏、云杉、油松、刺柏、速生柳、金丝柳、柿树、枣树、丁香、山毛桃、榆叶梅、朝鲜槐等等共471.6亩,占29%。从去年以来,全县种苗建设通过工程带动、示范推动、利益驱动、项目拉动,育苗户和苗木经纪人逐年增多,形成了以花椒、核桃、垂柳、新疆杨、速生柳、山杏、枣树等为主的区域化育苗新格局。

2 永靖县种苗业存在的问题

(1)种苗生产对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依赖性较强, 以工程指导育苗的模式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在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调减的条件下, 种苗生产举步维艰。

(2)种苗业的行政监管职能发挥甚微,林木种子“四证一签”( 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和林木种子标签)管理实施没有走上正式轨道,或者说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还普遍存在对苗木质量重视不够,质量意识不强,对种苗身份的现场认证马虎不严,育苗户不知道什么叫“四证一签”。

(3)种苗生产未形成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 对市场的应对能力弱。由于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缺乏,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难以适应市场对苗木的需求。近年来,苗木留床总量出现不足,尤其是景观绿化和大规格苗木严重短缺。苗木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部分地区育苗总体规模的大幅度萎缩,苗木留床贮量总体呈下降态势。育苗树种结构不合理,育苗户对热销一时的树种一哄而上的局面依然存在,种苗生产方式落后,容器苗、造型苗、优良乡土树种育苗由于比较效益差,苗木价格机制不合理或没有形成,加上苗木人情市场存在很严重等原因,导致此类育苗开不了局。

(4)由于国家所规定的工程用苗最高限价较低,而目前林木种子和劳动力市场价格逐年攀高, 生产经营单位利润收入低,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木种苗的生产经营。林木种苗产业化建设多年来资金投入分散,不成规模,育苗单位和个人处于自投资金、自发生产、自找销路、自负盈亏的营销环境。种苗市场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凭关系找销路,好苗好货找到好买主的理想苗木销售机制没有形成,苗木积压与苗木紧销的现象同时出现。

(5)是种苗管理服务机构的跟踪、管理、服务远远没有跟上,实质上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

(6)育苗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意识不强,育苗技术规程执行不到位,培育出大量的细杆劣质苗、小老苗、病虫苗、“铁蛋铁锈苗”的现象非常严重。国有苗圃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几年出圃?达到什么规格?生产苗主心中无数。自然生长,等长“大”再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3 集体“林改”后种苗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新措施

3.1 引育结合、加快良种选育,全面大规模推行容器育苗

选择对林业生态建设与兴林富民急需的重要树种(珍贵树种)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传统乡土树种、花卉等,组织力量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加快林木新品种开发步伐。同时还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推广良种。林木容器育苗是当今世界的一项先进育苗技术,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容器苗与裸根苗相比,具有育苗期短、苗木规格和质量易于控制、苗木出圃率高、节约种子、起苗运苗过程中根系不易损伤、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季节长、无缓苗期、造林综合效益高、便于育苗造林机械化等优点。因此,良种壮苗的培育必须按照专业化、标准化、容器化要求来安排。

3.2 加大林木种苗执法和监管力度, 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种苗质量

在林权制度改革后, 经营权交给林农本身, 苗木供給市场进一步开放, 种苗的供需日益频繁, 林农对种苗的采购量也随之增多。由于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 给假冒伪劣苗木以可乘之机, 故加大种苗执法和监管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全面、真正实行林木种苗“四证一签”(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和林木种子标签)。林木种子,是指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管理,依法规范种苗市场行为,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维护广大林农合法权益,顺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推行依法行政、阳光行政。要扩大实施面,“四证一签”可从县级直接推行发放到种苗生产者(育苗户)一级。对不具备林木种苗“四证一签”手续生产、经营种苗行为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甘肃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查处。同时,实施“种苗供给公示制和外调苗木申请审批制”,保证为种植农户提供合格苗、放心苗,杜绝了假苗、劣质苗和高价苗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规范和制度。

3.3 加大引资力度, 培育苗木生产企业, 因地制宜地选育多树种、品种、多规格的良种壮苗, 满足广大林农对苗木的需求

林改后,林业发展呈现出三个多样化:造林主体多样化,造林树种多样化,森林培育目标多样化。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可以对主要造林树种育苗实行统一供种、定向育苗、合同管理、统一调拨的管理机制,造林苗木统一由林业局种苗站开具调拨单,负责调运到造林现场。对未经同意擅自出卖苗木的,取消育苗资格,收回种苗生产许可证,并按合同规定给予经济处罚。育苗方向要从常规树种向速生丰产林、珍稀树种、乡土树种、观赏树种不同的需求转变。以满足多元需求。育苗主体出现国家、集体、个体、股份合作制等多元性。

3.4 针对今后林木种苗会面向更广泛社会服务, 林木品种的质、量将有更新的要求, 种苗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服务意识均应与之配套适应

因此今后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苗木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由以往的指导种苗生产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提高其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5 在充分开展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国家工程用苗的价格标准

提高广大种苗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林木种苗经营,增加市场竞争力,以促进林木种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3.6 加大对国有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的扶持力度

发挥国有种苗生产单位的骨干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种苗生产,为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业生产发展提供苗木保障。

3.7 放活经营模式, 将选择营造的树种、林种的权利交给林农

效法农业部门的种子经营管理模式,林业部门只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引进新品种,由农户自己选育树苗品种,自选自造。打破以往必须由县级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提供苗木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降低营造林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就近育苗, 就近栽植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也提高了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3.8 建立县级林木种苗信息网,加强信息网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

林木种苗发展 篇12

苗木价格的快速上涨激发了人们的育苗积极性, 有不少人投资这项产业, 育苗面积、苗木数量、种类得到迅速提升。但是,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苗木质量低下, 品质不佳、鱼龙混杂, 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追求数量、质量下降。笔者在宁武县、静乐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的调查中, 发现不少育苗户为追求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肆意加大播种量, 柠条、落叶松、油松等树种的亩用种量高达25 kg~35 kg, 亩产苗达到30万株以上, 生产的苗木冠径比例失调, 成了明显的小苗, Ⅰ级苗木、Ⅱ级苗木寥寥无几。

二是结构比例失调。由于通道绿化所用的都是大苗, 价格又高, 因此不少人由常规育苗转向定植大苗, 而不愿意培育小苗木, 致使小苗木价格上扬。以油松苗木为例, 原来每株几分钱上涨到2010年春的每株0.30元, 而且是有价无苗、供不应求。

三是有些不懂育苗技术的农户致富心切, 苗圃地选择不当造成严重损失。如静乐县一农户在定植油松苗木中, 选择了10 hm2含盐碱的土地, 三年过后死亡株数过半, 直接损失近100万元。还有一农户培育油松苗木2.0 hm2, 为了促使生长, 施肥浇水过度, 到秋冬时死亡苗木达到70%以上。

四是国营苗圃基础设施陈旧, 管理机制不活, 甚至连日常工作都难以维持, 无法发挥育苗“主力军”的作用。如五寨县国营苗圃, 现有职工12名, 其中离退休职工5人, 经营面积2处、共24 hm2, 且土地平整, 适宜苗木生产。如果按照当地农民种玉米的收入算账, 也能维持了这几位职工的生活, 可就是在现在的体制下, 该苗圃一事无成, 职工没有工资, 地里草多而苗木稀少。即使是有一些苗木也是几个职工自己搞的, 看不到发展的迹象。

五是缺乏战略眼光, 苗木品种无特色。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有48%的苗圃培育树种为油松、乔木类 (杨、柳、槐) 占41%, 只有不到10%的苗圃培育花灌木、地被植物、大苗木等园林绿化苗木。

对于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在当前苗圃建设和育苗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严格管理种苗市场。以国家颁布的《种子法》为依据, 加大种苗的质检和执法力度, 严把苗木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苗木, 绝不能出圃上市, 更不能用于工程造林中。对于此项工作, 种苗执法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执法手段, 同时, 涉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 方可使种苗生产走上科学化、市场化、法制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

二是各级政府在增加植树造林投入的同时, 应加大对种苗建设的投入。对于生产合格种苗、推广科学技术、引进新品种的育苗单位和个体户, 要不分所有制形式地给予奖励和表彰, 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正面引导苗木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是利用好种苗协会这个平台。通过种苗协会一方面向育苗单位和个人提供产、销、新品种信息, 宣传苗木生产技术, 宣传《种子法》和造林绿化用苗标准;一方面组织苗木生产者在苗木培育管理上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并走出苗圃, 走向城市, 参观考察园林绿化景观规划。在苗木应用中多观察、多调查、多学习, 随时了解造林绿化用苗情况和掌握好种苗信息, 从中找出自己苗圃生产中的差距和问题。

四是培育非常规树种、品种的苗木。不要争着上热门苗木, 可以改变策略攻冷门。几年前, 杨、柳树苗木一哄而上, 如今油松几乎每个苗圃都有。但是, 再热门的苗木如生产过多, 也会造成互相压价、苗木过剩, 这种现象苗木生产者要引以为戒。科学的方法是培育多样性的品种、多规格的苗木, 以适应在多种自然环境中的生长。因此, 苗木生产者可以尝试从事稀有苗木的生产, 如观赏果树中的海棠、山楂等;藤本攀援植物中的多花蔷薇、爬山虎、五叶地锦等;地被植物中的绣线菊、矮牵牛、三色堇、景天、石竹、福禄考、萱草、金叶莸等。这些花木品种, 目前在苗圃中培育得还比较少, 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对于过热的苗木市场, 苗木生产者、使用者要保持几分警惕, 未来几年育苗行业将会经历一次大洗牌, 优胜生存而劣弱淘汰, 将淘汰掉大部分没有市场、缺乏信息、技术薄弱的育苗户。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组织育苗者有计划地分类生产, 分成小苗、中苗、大苗生产者, 这是苗圃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使各个阶段的育苗技及时术更强, 效益更高。

摘要:苗木市场的火热与苗木品质的低下, 逐渐成为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的突出点。分析了当前苗木市场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苗圃建设和育苗管理的措施。

上一篇:网络互联教室系统技术下一篇:齿轮齿条转向器